交往礼仪基本要求十篇

时间:2023-10-26 17:56:17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篇1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预设教学效果五大方面对《礼仪展风采》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本课内容与2011版课程标准中的“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要求相对应。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礼仪展风采》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单元与前三单元内容相衔接,又为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内容提供铺垫。因此,本框是第七课的重点,是第四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3.本课的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以礼待人,形成以习礼仪、懂礼仪、讲礼仪为荣的交往态度,体验讲礼仪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从内心愿意做讲礼仪的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明白礼仪是一门学问及基本礼仪要求;在理解了基本礼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场合适用不同礼仪,明白社交礼仪的掌握不是自然形成的。

(3)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个人礼仪的主要要求,懂得讲礼仪的作用,掌握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知道怎样对待传统的礼仪习俗和与不同民族的人交往应注意的事项。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礼仪和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知)。教学难点: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行)。

二、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现有的考试制度使得不少家长不得不更多地关注孩子智力、学业的发展,而往往忽视了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再加之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长辈的娇生惯养也滋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致使一些孩子缺乏礼仪修养,甚至蛮横无理。这就要求我们对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训练,使孩子们成为习礼仪、懂礼仪、讲礼仪的人。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

始终贯穿“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活动探究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2.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感悟体验学习法。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四、教学流程

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导入互动交流,探究新课板书小结,强化认识激情结束,送出祝福”的流程教学。

1.我用三幅礼仪小姐的图片导入新课。学生欣赏了图片后,油然而生的感情:好美啊!教师引导为什么他们美呢?学生思考发言因为讲礼仪而美,优雅。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礼仪展风采》。

2.我给学生提供了第二组图片:天安门升国旗。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或视频感受升国旗的礼仪。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体验。教师适时提问,我们中学生参加学校升国旗仪式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这样将升旗礼仪的知识落实下来,既让学生掌握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也达到明理导行的效果。

3.我给学生3分钟时间阅读课本83页的内容,并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礼仪是怎么由来和发展的?(2)现代礼仪有什么特征?(3)礼仪仅仅是一种形式吗?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的读书,提高了读书的效率。让学生读书,思考,回答问题,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这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起组织课堂的作用。

4.教师展示第三组图片:接待外宾的礼仪(25~27幻灯片),让学生在看图片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通过图片能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5.师生共同分析小茅的案例,阅读教师补充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的有关礼仪规定,学生在书上勾画出个人礼仪的主要要求。讨论中学生在学校的基本礼仪要求。判断一些行为是否符合校园礼仪。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本节课的重点: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礼仪和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知)。(30~34幻灯片)

6.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要讲礼仪?我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女大学生求职》的视频,展示了一个中国球迷在球场起哄,国际篮联主席愤怒地说“中国哪里像礼仪之邦?”的材料,播放了如果你是主管你会录用谁的视频。通过三个情境,使学生体验讲究礼仪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课本上勾画出相应的内容。(36~43幻灯片)这里的活动将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讲礼仪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从内心愿意做讲礼仪的人。

7.接下来,我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互相观察:我们现在的站、坐、行姿。

做一做:符合礼仪要求的站、坐、行姿。

说一说:符合礼仪要求的站、坐、行姿。

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个人礼仪的主要要求。这是在落实本课的重点知识。

8.进入社交礼仪ABC的学习环节。在学习A基本的社交礼仪时,我让学生代表说一说:握手的礼仪,待客的礼仪,接电话的礼仪。其他学生认真听,补充介绍自己知道的相关礼仪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86~87页的内容,回答为什么要掌握、遵守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并在课本中勾画出来。(51~56幻灯片)

9.在学习了解传统的礼仪习俗时,我给学生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诗句,问学生这是什么节日?有哪些礼仪习俗?怎样对待传统礼仪?通过设置问题组织教学。学生思考回答。在书上勾画出怎样对待传统礼仪习俗。

10.学习少数民族礼仪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礼仪知识。学生阅读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与少数民族交往时,在礼仪上要注意什么?学生在课本中勾画出来。

11.板书小结,强化认识和激情结束,送出祝福。

五、预测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用大量的图片动画相关的情境材料创设情境,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2.在教学中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达到明理导行的效果,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礼仪教育 基本途径

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既是交往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道德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修养,不仅是现代文明人的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交往,商务活动和其他各项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自古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思想家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从这些言语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礼仪,作为人际沟通的最基本的法则,高职生不仅只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礼仪教育的学习。

一、高职学生的素质素养的现状

遵守公德,注重仪表,知书达理,待人以礼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和个人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着这些问题:厕所里乱涂乱画写满污言秽语、穿拖鞋进教学楼、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粗话脏话随时可听见、见到老师不打招呼、男女同学举止过分亲昵、仪表打扮过于前卫、上课吃东西玩手机等等现象都折射出高职生不守礼、不文明、缺乏礼仪修养,其言行举止破坏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加强高职生的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是当前职业院校的重要课题和当务之急。

二、高职学生学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素养的提高,逐渐形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反映出他的基本素质和涵养,也折射出他所在环境的道德风尚,重专业技能培养轻礼仪教育是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的现象,学生虽然接受的高层次专业技能教育,但是连基本的礼貌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对待家长大呼小叫、对待同学颐指气使脏话连篇、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强、对待学校老师给予的培养和帮助理所当然,缺乏感恩的心,这些现象都是与缺乏礼仪教育有关,礼仪就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和仪式来表达,它包含了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展现出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体现出一个人对他人的社会的认知水平、尊敬程度,这些待人接物与人打交道的细节都是礼仪教育的内容,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素养的提高,形成文明的好习惯。

2.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备受娇惯和溺爱,他们在家庭环境中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不良个性,他们在所有的场合的人际沟通和关系的处理都照搬于家里与父母爷爷奶奶的处理模式,不懂得谦让与尊重。特别是和同学相处时因缺乏沟通技巧,造成周围的人对他的排斥和反感,如,住在一个寝室的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事后觉得都觉得自己无比委屈,跟家长哭闹要退学或是跟老师要求调换寝室。他们在人际关系处理时只是一味的强调自我,缺少换位思考和沟通,逃避责任,不会正视自己的错误缺点,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可以使他们迅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的人际关系。他们如果能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懂得相互尊重,真诚守信、平等友爱、顾全大局等这些礼仪原则,就能很快很好的与交往对象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

3.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增强求职就业的综合素质竞争力

综合素质不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融入社会时遇阻现象时有发生,很多用人单位抱怨高职生基本素质低,处理事情上过于傲慢和散漫,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以自己的想法做人做事,不善于沟通,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自身修养、文明素质令人失望。

学生在求职面试时,服饰打扮、言谈举止、气质风度、文明礼貌,都影响着考官对面试者的第一印象,决定求职者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学校的礼仪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求职面试时取得好的成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礼仪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和职业特点进行设置,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护理专业侧重于护士的着装、仪表和举止及人际沟通的日常礼仪,机电汽修和财会侧重于现代交际礼仪,不同的专业礼仪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这样更好的增强学生在求职就业时的综合素质竞争力。

三、开展高职学生学习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展礼仪教育课程

一般的职业院校开设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思政课程为辅,那么礼仪教育课程更是微乎其微,根据调查和研究,礼仪教育往往是作为选修课程而体现,那么学院的礼仪教育只有针对部分学生开展,更多的学生根本接受不到礼仪教育的学习,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认为,读书与礼仪问题不挂钩,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只有将礼仪教育开设成一门课程,与思政课联系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礼仪知识,使他们提高基本素质,养好良好习惯,塑造美好形象。

2.将礼仪教育纳入主题班会或团课

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周日晚上的班会和每周三的团课都可以将礼仪教育作为主题开展,发挥班会和团课的作用,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请辅导员、班主任参加,让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礼仪,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例如:发动学生寻找校园中不文明的现象,用海报和黑板报宣传基本礼仪知识,用礼仪的仪表和表情及着装举止进行文艺表演,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

总之,让高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不仅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素养的提高,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强化沟通技巧,也为今后的求职就业增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Z] . ( 高教[ 2000] 2 号)3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 礼仪教育 必要性 途径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统一。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礼仪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掌握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但从目前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也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应该引起学生工作者的重视。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球村”的逐步形成,人们的交流范围和频率在不断拓展和加快,国家间、民族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日益重要,礼仪已成为人际交往乃至事业成功的桥梁与纽带。特别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开拓者,将面临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挑战。择业求职中,人们不仅重视其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还将更加看中包括职业道德、思想水平、礼仪修养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2.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曾指出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功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果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其中明确对大学生提出了“明礼诚信”的要求。讲礼仪、重修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倡导礼仪,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人人讲礼仪,文明之花将遍地开放,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礼仪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4.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律两大类别),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正是他个人素质的直接体现。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就应该认认真真的从礼仪的学习着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同时吸收外来的有益的礼仪经验。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要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孔子要求弟子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居于六艺之首,它是古人教育的出发点。古人的礼仪教育从童蒙时代就开始了,古代广为流传的有《三字经》、《千字经》、《童蒙训》、《孝经》等启蒙读物,其中关于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礼仪教育占有很大的篇幅。中国礼仪历史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当代大学生加强礼仪修养的重要参考。此外,当前社会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礼仪经验,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而且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国际交往。

2.教师为人师表,塑造自我形象。

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该按照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规则行事,把服饰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自我礼仪形象塑造追求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家庭、社会、学校要三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礼仪规范,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了解并遵从社会礼仪规范,讲礼节,懂礼貌,以礼待人,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也要对孩子作好表率,耳濡目染,孩子自然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一个讲求礼仪的家庭,基本上都会为社会培养出遵守礼仪的人,其次,社会也要形成良好的氛围,制定必要的礼仪规范制度,发展健康的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遵守礼仪的社会氛围,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学校是加强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礼仪修养的主要场所,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形成完整的礼仪教育系列。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合力,必然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篇4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加强途径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其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由此可见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材。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存在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

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比如工作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文明大学生。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因此,给大学生补上礼仪教育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

4.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正由于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意义重大,礼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稳定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日常生活中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对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作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生于礼仪之邦,当为礼仪之民;身处书香之院,本该知书达礼,然而大学生这种状况究竟是谁之过?

转贴于 1.体制的变革和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泛滥,进一步导致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唯金钱至上,置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于不顾,造成公德意识淡漠,从而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2.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礼仪教育的欠缺

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和“第一掌门人”,对其百依百顺,致使爱心泛滥成为“溺爱”,造成孩子心中无别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平等合作、严于律己的思想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加之有的家长本身不注意礼仪,没有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致使家庭礼仪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同时,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

3.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小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到升学考试,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能考入大学的学生,小学至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成绩优良,受到家长、老师、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偏爱和包容,学习好的优点容易掩盖失礼的日常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同时也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娴熟于礼仪,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言行举止,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时代是礼仪理性的升华阶段,学生都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的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文体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给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通过举办校园不文明现象评选,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之民”。

参考文献

[1]王新峰.基础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3-4期.

[2]古广灵.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在和谐人格构建中的德育思考.《改革与战略》.2006年5期.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 礼仪技能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余添(1974-),女,广西北海人,北海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和礼仪教育。(广西北海5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C23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09-02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个人道德修为、文化涵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化形式。礼仪技能的高下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礼仪技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礼仪技能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立足于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基础。

一、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一)德育视角下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直以来,教育界都特别注重教育学生“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学做人”要求对学生进行确有实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加强礼仪技能教育,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礼仪究其本质就是一种规范,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功能,能够引导、支配乃至控制人们的行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人们常用礼仪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越来越凸显出其规制功能。职业教育特别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而礼仪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得益彰,可以说礼仪技能教育实际上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习得了礼仪技能,在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就能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做人做事,被社会所认可,赢得交往对象的好感和尊重。

(二)素质教育视角下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意义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综合修养,而礼仪技能教育就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礼仪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的言行举止、处世的仪容仪态。事实上,人的言行举止、仪容仪态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是一个人对社会的基本观念和对人际关系的基本理念的外化,是一个人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外显部分。因此,礼仪技能教育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面,而应当以知识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实际运用礼仪技能,在社交中正确地表达对交往对象的理解与尊重,逐步将礼仪内化为自身的习惯或本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增强就业能力视角下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意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种见解颇有道理。职业教育的确应以就业为导向。过硬的礼仪技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仅从礼仪技能中的应聘礼仪技能的角度足以看出礼仪技能的作用。从求职伊始,良好的印象是第一块敲门砖。多数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本身实力不错,只是因为面试时礼仪方面做得难令人满意,导致丧失工作机会。礼仪是求职面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修养情况,有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录用。因此,从增强就业能力视角下强调礼仪技能教学改革是确有必要的,尽管可能有功利之嫌。

二、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的现状

(一)礼仪技能教学难度大,教学实效不强

礼仪技能教育本身应从小开始抓起,但在应试教育框架内,家庭、学校乃至学生都把学业成绩作为奋斗的目标,导致礼仪技能教育缺失。礼仪技能教育缺位多年后到高校阶段再抓,就已经为时过晚,难度自然加大。而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种难度似乎更大。因为基于目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整体不强,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多数家庭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时顾虑重重,即便选择了,也多数不是心甘情愿。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在起点上一般都比本科院校低,由此加大了职业院校的礼仪技能教育的难度。学生礼仪技能基础较差,教学难度大,如此陷入一种不良的循环,直接反映了礼仪技能教学的效果不强。

(二)礼仪技能教学难受重视,地位尴尬

各校都开展了礼仪技能教育,但礼仪技能教育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地位尴尬。部分院校仅在毕业班进行礼仪技能教育,并且不是以完整的课程形式,多采用讲座的方式,所有的毕业生参加几次礼仪讲座就算是进行了礼仪技能教育,采用的是一种过场时的方式。有的院校将礼仪技能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该课程的一个模块或项目,这种安排下的礼仪技能教育大多仅限于求职礼仪教学,礼仪技能教学内容过少,功利性过强。综观这些做法,我们发现,各校从本质上尚未能真正重视礼仪技能的教学,对礼仪技能教育的意义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三、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职业院校礼仪技能课程的地位

将礼仪技能课程定位为必修课,提升课程的地位,是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第一对策。从素质教育角度看,礼仪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看,礼仪技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职业教育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所以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而善于在社交和服务中展示个人良好形象,语言、行为和神态大方得体,能够增强业务伙伴或交易对象之间的亲和力,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对于促成交易、完成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掌握礼仪技能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做到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礼仪技能就是关于礼仪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技能,该技能强调人际交往中正确表达对交往对象的理解与尊重。礼仪技能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更快融入社会。强调礼仪技能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举措。然而在现实的职业教育体系内礼仪技能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礼仪技能基本停留在浅表层次,由此导致对礼仪技能教育认识的片面性。事实上,现代社会的任何工作、任何一个岗位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应当重新审视礼仪技能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从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的视角看待礼仪技能教育,给予充分重视,从课程地位和性质上着手,启动礼仪技能教学的改革。

(二)明确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内容

科学构建教学内容是职业院校礼仪技能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从职业能力构成以及岗位需求看,职业院校礼

仪技能教学的内容应至少包括语言礼仪技能、行为礼仪技能和仪态礼仪技能。

1 语言礼仪技能。语言是社交的工具,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介或符号,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语可以用来刻画语言礼仪技能的重要性。得体准确的语言可以反映学生的文化涵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巩固学生的职业岗位。

语言礼仪技能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语言的学习(包括普通话的学习、部分地区通用语言的学习、岗位外语的学习);语气与态度的把握;常见礼貌用语与问候语的正确使用;言谈的类型与形式的正确选择;商务沟通和谈判中语言技巧的运用等。在语言礼仪技能教学中要围绕这些基本要求,采用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习得这一最基本的礼仪技能。

2 行为礼仪技能。行为礼仪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手势、掌握握手礼仪、迎送礼仪、引见礼仪、递物接物礼仪、拜访礼仪等。

3 仪态礼仪技能。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姿势,主要包括走姿、站姿、坐姿与蹲姿等,当然还包括人的神态。仪态在当今社会中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随着人们社会交际的深入和拓展,更要学会通过完善自我的仪态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仪态礼仪技能还包括修饰仪表、适当化妆和规范着装等技能。礼仪技能教学内容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和组合,如可以按礼貌礼仪技能、校园礼仪技能、求职应聘礼仪技能以及社交沟通礼仪技能的模块化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也可按办公礼仪技能和社交礼仪技能模块安排教学内容。

(三)加强礼仪技能实践教学活动

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技能的习得,关键环节在于实践。任何班级都可以借助班级礼仪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关注礼仪;社团组织可以通过礼仪训练,挑选优秀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礼仪服务,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礼仪技能;系部或学院的学生礼仪风采大赛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提升礼仪技能;在礼仪技能课程教学中采用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促使学生全面提升礼仪技能。

礼仪技能实践教学活动还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法堪称一种直观、生动、可行且实用的礼仪技能教学方法。

以模拟的方式在课堂上浓缩社会舞台,固定职业场景,化静态为动态,转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全员参与,身临其境,感悟和体验生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视野,弥补学生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的不足,使学生熟悉相关礼仪礼节。模拟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接待、接听电话、分发名片、宴请、谈判、安排庆典活动等。

(四)注重专业礼仪技能教育

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千差万别,就业方向各不相同,所对应的职业和岗位要求差异很大,所以礼仪技能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结合岗位需求,在学习专业课程过程中,努力融入礼仪技能教育,营造专业礼仪氛围,以职业礼仪技能标准引导和教育学生。如文秘、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工作与客户交流多,尤其需要强化礼仪技能的训练。而公共的礼仪技能教育可能难以满足这类专业的学生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公共礼仪技能教学之外,尚需特别关注专业礼仪技能的教育。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篇6

关键词:美国;实用主义;社交礼仪文化;和谐社会

社会交往方式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社交礼仪,是观察和研究社会行为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特殊窗口。社交礼仪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脉,深刻地反映着该社会的集体文化性格,直观地体现着该社会的文化精神。

美国建国迄今200多年,从一个殖民村落发展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成为当今世界上国力最强的国家。在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道路上,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及其价值观,构成美国强大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基督教清教精神传统与本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有机结合,是有别于欧洲礼仪文化传统、积极结合自身现实与实践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现象,具有自由民主的传统、平等宽容的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诚信率真的特点和简捷实用的功效。这一独具特色的软实力,为美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

基督教诞生后,曾经在中世纪欧洲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支配着西方人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基督教的教义、宗教礼仪渗透在社会生活之中,基督教的节日成为大众节日,基督教的禁忌成为社会禁忌,基督教的礼仪成为世俗礼仪,使得几乎整个西方社会的礼仪文化、社会习俗和交往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基督教分裂和新教的诞生。新教又称清教,它汲取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果,用符合人类世俗生活和欧洲社会发展现实的尺度重新理解并阐述基督教精神,从教义、礼仪形式等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向正统、僵化、禁锢的罗马教廷发起挑战。同天主教的等级森严、思想专制、奢侈浮华、仪式繁琐等不同,新教崇尚自由简约,主张善功无用,反对繁缛礼仪。新教领袖加尔文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动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它成为上帝旨意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就在于表达对上帝的爱,彰显上帝的荣耀。”“财富的积累不是罪恶,而是蒙受神恩的标志,只要人们不是挥霍浪费,而是过一种勤俭的、有节制的合理化生活,就应当鼓励人们去努力积累财富。”因此,新教徒把培养勤劳、俭朴的美德和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精神,作为宗教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完美结合。这种新教伦理蕴涵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带动了新教国家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新教对于基督教繁琐礼仪的改革与简化,使人们从难以承受的、繁重的、例行公事般的宗教仪式活动中解脱出来,将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世俗生活当中,树立了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的观念。这一切深刻地促进了欧洲新教国家近现代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及其礼仪特色的形成,推动着人们的礼仪观念向着符合人性和回归理性的方向迈进,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努力追求一种超越等级身份的自由而平等的行为方式。改革后的基督教对于世俗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具有了现代化的精神气质,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清教精神是美国赖以立国的精神动力。当15世纪初第一批为逃避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抵达美国时,即订立了体现人民主权和平等自由思想与原则的《五月花号公约》,表达了人们反对专制、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愿望,此公约也被视为“北美民主制度的一块基石”和“美国宪法的胚胎”,标志着独立自主、民主自治、平等合作的清教精神从此在美国扎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们所组成的民族大熔炉。在这里,任何一个教派都不可能压制另一个教派,任何一个人的“特权”都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谁也没有什么特权,或者说没有人承认他们原有的特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此美国人认识到只有相互宽容,才能谋求共存;要想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只有靠个人的努力。由此养成了一种开放、自由、民主、主张人人互不干涉的心态,培养了独立奋斗的意识。

美国自建国之初,即致力于从道德、行为等方面开展礼仪文化的建设。美国第一代领导人也身体力行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及其伙伴们是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的人”,“创业者的一举一动对于该国的性质定位及命脉走向都是影响至深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被美国人称为“美国的圣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全美最好的行为礼仪大师”,他编纂的一部名为《穷理查德年鉴》的书,一经出版就风靡了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在北美,所有报纸争相转载;在英国,人们将之印在巨幅的图纸上,留作建筑物上张贴之用;在法国,出现了两个法史译本”。华盛顿、富兰克林等人的建树,奠定了美国礼仪文化的基石。

从18世纪70年代独立建国到整个19世纪,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与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联邦共和政体,南北戎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南方各州落后的奴隶制度,为全面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主、博爱、人权等观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普选的实现及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在经济上,西部开发和工业革命激发了全社会开拓致富、创新发明的热情,工业化浪潮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很快进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前茅。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模式发生巨变,古典主义的传统文化面临强烈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快速迈向现代化。美国的发展成就与发展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文明。伴随着美国文明的形成应运而生的、同时又反映这一文明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特色的,就是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一词的古希腊语原义是“行为”、“行动”。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最先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实用主义哲学的立场和基本观点,充分表明实用主义是一种强调行动和效用的哲学。此后,威廉·詹姆士和约翰·杜威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并引入到政治和社会学领域,它讲求行动、效用、进取和冒险,强调的不是最先的范畴、原则,而是看最后的事实和效果,主张“以行动求生存、以效果定优劣、以进取求发展”,其特点就是“切实可行、个人主义、机会主义、天然形成而不露人工痕迹、对未来报乐观态度,所有这一切都奇妙地同一般美国人的气质一拍即合……”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人不断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于新时代需要的一种反映”,一方面,“美国几百年从无到有的开拓进取的历史,美国人讲究实际的作风以及反传统、反权威的精神是实用主义得以产生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实用主义与美国人原有的基督教信仰相一致,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由此构成了美国人精神世界及其礼仪文化的基础。

清教信仰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结合,成为美国人道德生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准则,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构成美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进入20世纪,时间、节奏、效率、速度、实用等资本主义因素继续主导着美国礼仪文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社会交往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竞争连接在一起,造成一种使任何人不敢偷懒、懈怠的社会氛围,催促人们开拓进取。人们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是智慧与社交能力,良好的品行及善于推销自己,是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注重礼仪、自觉实践礼仪的社交行为,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适应时代变化、善于与他人交往是新的成功标志。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大与交往活动的频繁,尽管传统的礼仪、习俗等行为观念的差异仍然存在,但美国社交礼仪越来越朝着现代化、世俗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调节公民社会人与人平等交往、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工具。

美国社交礼仪建立于美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成果之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美国的价值观。

平等是美国社交礼仪的基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美国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风范,社会交往中广泛盛行着友好亲切的握手礼、拥抱礼,讲究“女士优先”和“绅士风度”、规避隐私等,这些都体现了美国人平等交往的文化色彩。美国人所追求的平等原则,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基督教将“人生来平等”的理念灌输给他的每一个信徒,使其深入人心。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西方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具有这样的思想认识。美国被公认为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每个人都有参政和议政的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四,机会平等,社会地位与收入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这样就能使每一个人都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各自不平等的潜能”。正是在这些平等精神的指导下,个人的奋斗和成功受到普遍的认可和赞扬,因此造就了美国人的独立和自主。平等原则在美国适用的范围很广,体现为父子平等、夫妻平等、长幼平等、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在相互交往中,美国人愿意尊称对方为教授、将军,但决不称呼官衔、职衔,以免因地位、财富不同而破坏交往中的平等原则,这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和对能为国家的安宁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推崇。美国人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他们追求人格独立、和平友善、和谐与共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视“宽容”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房龙曾指出:宽容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他引用《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说:“宽容,指的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宽容产生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意味着对文化的差异性的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是一个事实,它是由文化特质的复杂交织导致的结果。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是根据文化内部发展起来的“无意识选择原则”进行选择、经过了或多或少整合了的行为的成就,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重要价值与制度功能的整体的文化。当今世界之所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元性特征,就在于不同的文化所作的选择不同。“现代生活已将许多文明置于紧密联系之中;……文明更需要真正具有文化意识的人,能够客观地、毫不畏惧地、公正地理解其他民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行为方式的人”。“人类的明智正表现在对这些现象的差异采取一种极为宽容的态度”。第二,宽容精神发源于欧洲社会历史的实践。在中世纪,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以上帝的名义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把一切文化都纳入基督教的范畴之中,不符合基督教精神的统统被指责为“异端邪说”,甚至设立宗教裁判所,处死主张所谓“异端邪说”的人。基督教的“不宽容”曾经在西方中世纪历史上几乎长达十个世纪当中钳制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此后,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中,宽容被当作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最能体现宽容的一句格言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意见的权利。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宽容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因为有了宽容,才会有个人自由,才会有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所以,宽容可以说是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基础。以思想宽容和政治宽容为基础,社交礼仪也充分体现博大、宽厚和互相包容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知识结构、文化背景、道德意识、行为方式不同的人,都能轻松、和谐地进行交往的文明要旨。在现代社会,作为社交礼仪的一种核心原则,宽容已泛化为一种社会态度和人文精神。在美国这一民族大熔炉中,人们要能够和平共处,宽容是不可缺少的交往原则。

基于基督教的传统,美国人的礼仪交往非常看重道德的诚信和人格的信誉。实用主义伦理观念形成后,与商品经济、市场价值的思想观念相结合,“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商品经济的观念深入到一切思想角落,积极人世、节俭自制、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等观念在美国社会中得到了极好的诠释。在社会交往中能否遵循上述原则,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且直接关系着这个人事业的成败。守时、勤勉、节俭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和事业上的成功有关。美国人习惯实话实说,直来直去,性格直率,坦诚待人,如果让对方感到虚伪和失去信任感,就很难再继续打交道。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浪潮连续不断地冲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网络化虚拟世界的产生,使人们的联系与交际的手段更为便捷、快速、多样。严格而有序的交往礼俗趋于淡化和简化,传统礼仪规范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简洁、实用的礼仪。西方国家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相互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但在现代社会已经去繁就简,普遍采用的见面礼节是“握手礼节”。而在美国,不是特别的场合,他们甚至连这一世界上最为通行的握手礼也略之不用,更愿意以点头、微笑为礼,向对方说一句“嗨”。但是简捷、轻松的礼仪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放任自流”,基本的礼仪精神和规则同以往一样重要,甚至比以往更加重要。

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其人性化的丰富内涵和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不仅广泛、持久、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文明面貌,对于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迫摹对象。

首先,现代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配合人们采取理性生活的能力与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构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稳定与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保证。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靠多种制度和规范交互配合、发挥作用,全面协调和处理社会成员的各种利益关系。概括地说,有“硬性”和“软性”两套约束系统:“硬性约束系统”指法律,是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硬性手段作为保证;“软性约束系统”则是指道德,而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信仰、良好的行为礼仪等手段来推动的。这说明,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与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礼仪是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标准的外化形式,发挥着规约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一贯被人们推崇为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际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权利,同时也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利益与权利的尊重。尽管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法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发生在西方国家的贩毒、凶杀、抢劫等罪恶活动,并没有因为强有力的刑法惩戒而禁绝。因此,在建立和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之外,依靠道德教化力量、礼仪的调节功能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性格、职业、年龄、性别各异,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交往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或冲突,这时就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一套为合理的、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交礼仪规范,引导人们注意遵守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并借助某些礼仪形式如宴请、联谊等活动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促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德行,不用法律来鞭策,自己就会上轨道;如果无好的品德,法律尽管详细、严厉,也不会有多大的效力。16由此可见,“法”与“礼”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以调整人们的利害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为目的的。礼仪虽无法律一般的严格强制性,但对于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

其次,现代社交礼仪能够产生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审美关照,产生心理愉悦和心理满足。人们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相互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真为内涵、美为形式、趋向善的目的的活动,在交往中获得既肯定他人又肯定自己的满足。这种满足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承认,使人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加人们对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及其社会合理性价值的认同,有效地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基督教为背景,以从古希腊文明中继承下来的世俗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传统,又是在美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现代化精神气质和内容的礼仪文化,这一礼仪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平等、宽容、诚信等现代化意识,对于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建构和谐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篇7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礼仪教学;运用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基本准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但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及道德水平,还反映了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及文明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礼仪修养已成为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个人迈向成功的重要筹码。对中职学生来说,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助于他们在进入职场时树立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竞争软实力,有助于他们赢得就业及职业发展先机。正是基于对礼仪修养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因而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礼仪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最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二、中职学校学习礼仪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重视礼仪的培训,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表现。礼仪课程不仅能指导学生的行为规范,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和追求,人际交往中要用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尊重别人,以获得他人的尊重。礼仪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存在于各个方面,个体行为的礼节和礼貌,都是礼仪的体现。若社会中每个个体都能以良好的礼仪行为要求自己,那么每个人都能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氛围。

三、中职学校礼仪教育现状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赢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由于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放宽,所以生源复杂,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且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数只注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渐忽视或很少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加之现在社会的消极因素如网络传媒和游戏等,对学生造成强烈的影响。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中职学生礼仪缺失,出现令人担忧的局面。比如,一些中职学生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教学场所高谈阔论,破坏公物;一些中职学生缺乏社会公德,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污言秽语;一些中职学生在仪表方面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妆容夸张;一些中职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社交方面不懂礼仪规矩。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职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中职生礼仪缺失,反映出中职学校德育和礼仪教育的不切实际,这既影响到学校日常管理,又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未来发展,部分用人单位也反映,中职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成问题,但在礼仪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

四、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礼仪课教学中的运用

1 、项目设计。礼仪课主要重视提高学生在礼仪方面的修养,进而提高综合素养,属于公共课,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选修。这门课没有相应的职业和岗位,因此,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可对各类礼仪教材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将来工作需要进行项目的设计,主要包括个人礼仪、交往礼仪、接待礼仪、交谈礼仪、拜访与求职礼仪、餐饮礼仪等。每一个项目均由相对应的子项目组成,例如,交往礼仪主要包括称呼、握手、介绍、名片礼仪。每一个大项目中子项目的排序,在项目的设计上,应由易到难。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课堂时间,有选择性的进行项目教学。

2 、组建小组。在礼仪课开课前,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该课程主要运用项目教学法,课程内容有哪些项目。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以小组为单位,一般每组为6 ~8 人。每一组要选出一名学生担任本组组长,每个小组自行给本组起一个名字。在完成小组组建时,教师要把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要求说明清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任务,小组间要进行良性竞争。组建小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3 、具体实施。项目教学必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实施每一个子项目。以名片礼仪为例展示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⑴ 提前布置任务。教师提前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提前预习,运用网络搜集有关名片礼仪的资料,准备好相应的道具。⑵ 明确能力目标。上课前运用多媒体明确能力目标:能在不同场合,掌握使用名片的技巧,并能根据具体场合与交往对象,掌握正确的名片递交方式。⑶ 创设任务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在冬季交易会上,各企业高层间名片交换的任务情境,并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当中的不足之处,如何纠正才能更好,让学生进行展示,教师纠正其错误并进行正确的示范。导入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已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实施项目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⑷ 知识的讲解。名片礼仪的知识主要有名片的递接时机、姿态、顺序,怎样接收、索取、保管名片等。如若学生已掌握相应的知识,教师可不再重复讲述,而是对学生不了解的该项目任务核心知识进行一定的补充和相应讲解。⑸ 模拟练习。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名片礼仪示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名片礼仪的模拟练习,并进行小组的模拟成果展示。

综上所述,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相应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顺应职业要求,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自己的职业角色相契合。

参考文献

[1]黄婉丽.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礼仪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6(14).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篇9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礼仪素养 大学生 途径

一、对礼仪的认识

“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 律己: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敬人: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宽容: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平等:在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一个人如果能懂得并且运用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就能够更容易地与交际对象打成一片,使他们倍感亲切自然,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熟悉、理解和尊重,从而把你当成自己人,乐于接纳和接近你。

二、高职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作用

(一)加强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1、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2、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3、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而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二)礼仪教育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办学、学生的培养、学校氛围的形成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成良好校风的养成。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上,文明礼仪教育能够改善学生的道德观念,净化校园风气,提高学生素质、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促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正确地接受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使学生具有优雅的气质风度、规范的言语行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互尊互爱,形成良好的校风。

2、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文明礼仪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其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因此,在高校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目前高职教育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及原因。

在众多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上明显不符合高职教育学校学生培养要求。学生自由散漫,不注重细节,随意性强。主要表现在:

1、文明意识差:如在食堂就餐时不会主动排队;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有的在图书馆、教室、会堂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的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妮。不遵守交通规则,逆向行驶、骑车带人、闯红灯、过马路不走斑马线;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纸屑,宿舍熄灯后聊天、打电话而影响他人休息等。

2、不懂礼貌:调查显示,59.05%的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礼貌,见了老师、长辈不打招呼、不问候,视而不见;13.96%的大学生不会尊重人,对家长态度粗鲁、看不起残疾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

3、卫生意识差:有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方便之后不冲水。

4、纪律性不强:很多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睡觉、听MP3,甚至随意进出教室;有的通过手机短信、纸条、、课桌上涂鸦等考试作弊行为。

5、不重仪表:很多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异、头发五颜六色;衣着不分场合,女生为追求所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

以上几种不符合礼仪素养标准的现象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并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那么这些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认真剖析其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结果往往走向反面,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同时,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所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养有所缺失。

2、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3、体制的变革和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进一步导致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公德意识淡漠,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四、高职教育在礼仪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产生之初就存在入学门槛低、招生规模扩大的现象。并且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普遍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人文素养整体水平不高。高职院校中在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一)学生受教育时长短。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接受道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这个过程更是一定时间内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沉淀的过程。高职学生最多只有3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还有的学生在校时间不足3年,甚至更短。学习时间之短令高职院校在需要时间沉淀的文明礼仪教育上有些不足。

(二)教学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知识,而实践的机会少,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无法体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对于专业课来讲,一些学生认为礼仪课不重要,学习礼仪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有些学生觉得礼仪内容简单,无需花太大功夫就能掌握,满足于理论上的了解,学得一知半解,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软件不足,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就目前的礼仪教师师资情况看,很多教师都是自学成才,对礼仪内涵的研究比较肤浅,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导致教师往往不能做出标准的礼仪示范。许多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历较浅,使礼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五)校园内文明礼仪教育的氛围不浓。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作用非常重要,良好的校园礼仪教育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礼仪修养。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多途径、多渠道的礼仪教育方式。

五、高职教育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建议。

高职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个人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使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规范和职业礼仪的要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能够更好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注重实践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技能型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并能够比较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使礼仪规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潜意识行为。形成这种潜意识行为的关键在于实践,离开实践,修养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在教学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项目教学、教学演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训练习,可以逐渐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对其言行举止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榜样示范与校园文化渗透,激发兴趣

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仪表端庄、大方、风度优雅,可以给学生充实、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榜样作用,履行教师职责。为了避免文明礼仪教育只注重对文字的解读或者拘泥于形式,学校应在校内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问好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在校内乃至校外,每当遇到同事、老师、同学都能做到根据时间段做到相应的问好,让全体师生能够感受到文明礼仪带给大家的精神风貌上的变化,并营造一种家的校园氛围;通过社团指导老师、社员在校内的推广带动,从维护环境卫生、人际关系处理、节约粮食、孝敬父母等多个层面开展实际活动,加深全校师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评定办法,健全评价体系。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沿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就会造成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无法达到进行礼仪教育的目标。学校应对学生理论课程的检验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对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察,做到从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活动、学习生活表现、岗位礼仪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真正达到文明礼仪教育的育人、教化和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五)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跟踪和教育宣导。尽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但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并未良好成型,学生实习期间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不文明现象影响,造成文明礼仪习惯改变、文明礼仪素养下降等现象。为解决这一环节存在问题。学校应确保每一名实习学生都有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学校要求和指导下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跟踪,教师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与学生所在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思想动态并对学生作出相应的反馈,教师还通过飞信、QQ等及时通讯工具对实习学生进行持续的文明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爱琴 方年根 陈烈荣 实用礼仪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第1版。

[2] 段录良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浅见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交往礼仪基本要求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人文课堂;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礼仪的培养,课堂教学很重要,打造生动有趣的人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社交礼仪的关键。人文教学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上具有重要作用,人文教学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且人文课堂也是学生实践科学理论知识的舞台。对于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学改革,应该由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向互动交流的对话式教学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赋予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自由,使他们的个性在交流互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以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自主学习,营造生动人文课堂的重要性

社交礼仪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社交礼仪课程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的主要途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社会交往礼仪的基本理论、准则以及一些重要的礼仪知识。社交礼仪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它主要向学生传授社会交往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意识以及人际交往的基本素质,并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交往中熟练运用,妥善的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礼仪文化修养,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人际交往的基础。

促进自主学习,营造生动的人文教学课堂有利于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构建自主学习,营造生动人文教学课堂,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新,以学生为主,重视以人文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理念,摒弃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灌输性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的人文教学课堂,学生的自主性是关键,必须转变学生身份,变知识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探索者、思考者。

二、构建自主学习的社交礼仪教学模式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在构建自主学习的社交礼仪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课堂教学前的案例设计。在上课前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学案设计,搜集相关资料,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创作,做到课前与课堂上相结合,同时兼顾知识性与实操性;(2)注重课堂训练的方法。课堂训练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要充分调到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制定一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后练习方法;(3)制定教学评价方法。在课堂结束后,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再制定评价方法时,要考虑评价方法的综合性、多样性,可以选择课堂讨论或是情境模拟等方式进行评价。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营造生动人文课堂的社交礼仪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