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礼仪十篇

时间:2023-03-30 03:44:54

交往礼仪

交往礼仪篇1

一、不卑不亢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每一个中国人在外宾面前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被对方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应表现出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要畏惧自卑,也不应自大狂傲,同时,还应注意对任何交往对象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尊重与友好,不要对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富国穷国亲疏有别,或是对大人物和普通人有厚有薄。

在一般情况下,中国人待人接物讲究含蓄和委婉,尤其是反对自我张扬。但实践却证明,这种过分谦虚、不敢正面肯定或评价自己的做法,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并不为外国人所理解和认可,非但不会得到好评,而且还给人虚伪感。得体的做法是不卑不亢,即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既不自吹自擂,自我标傍,但也绝不可自我贬低,过分谦虚客套。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于并且善于对自己及自己的国家进行正面的评价或肯定。

二、遵时守约

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信誉无比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誉就是生命,信誉就是形象,信誉就是社会关系,信誉就是工作效率。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如此。个人不讲信誉,在社会上就会难以立足;组织不讲信誉,在工作中就会难以有所进展;一个国家不讲信誉,在国际上就会失去尊严。

(一)信守承诺

所谓承诺,一般是指对别人许下的某种诺言,或者对别人的某一要求答应予以照办。信守承诺,简而言之,就是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说话一定要算数,诺言一定要兑现。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倘若言而无信,不仅有可能失去所有的朋友,而且还有可能因此而使自己在工作上一事无成。

实际工作中处理有关承诺的具体问题时,应当重视下列两个方面:

1.必须重视承诺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国际交往中,一个人是否信守自己的承诺,关系到他个人的信誉。一个人如果信守承诺,言而有信,就等于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言行一致,尊重交往对象,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社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与此相反,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如果视个人承诺为儿戏,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有约不守,守约不严,或者有约不认,甚至随意撕毁自己的庄严承诺,不仅是失言于人,不尊重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不尊重自己的交往对象,而且也是不讲礼仪规则、不重视个人信誉、不尊重自己的表现。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2.必须慎于承诺

既然承诺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事关个人乃至国家信誉,那么不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极其慎重地对待承诺问题。只有慎于承诺,才能确保承诺的兑现。在国际社会交往中要想做到慎于承诺,应当对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注意:

第一,三思而行。与外方人士打交道时,不论双方关系如何,在需要许诺于对方时,都要三思而行,慎之又慎。不管是答应对方所提出的要求,还是自己主动向对方提出建议或者是自己诚心诚意地许诺于对方,都一定要经过事先的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在有必要向对方人士承诺时,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务必要量力而行,一切从自己的实际能力以及客观可能性出发。须知如果滥用承诺,个人信誉便会贬值。

第二,认真遵守。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往往许诺容易兑现难。所谓“言而无信”,就是人们对于不遵守自己承诺的人所进行的谴责。为了兑现已有的承诺,还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对既往的正式承诺任意修正、变动,随心所欲地加以曲解,或者擅自予以否认、取消,或者在执行中“偷工减料”。

第三,说明原委。正所谓“世事难料”,尽管我们在兑现承诺方面一向不遗余力,然而在某些极个别的情况下,难以兑现承诺的情况仍可能会出现。此时,一定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性措施,以求挽回我方的信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我们单方面失约,或是部分承诺难以继续兑现则我们一定要通过正式的渠道,尽早向相关的一方说明具体原委。除了要向对方做出如实的、合理的、可信的解释之外,还应当对此郑重其事地向对方进行道歉,主动承担按照惯例或约定应给予对方的物质赔偿,并且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可行的补救性措施。绝对不允许一味推诿,避而不谈,得过且过,或者对失约之事加以否认,拒绝为此而向交往对象表达歉意等。

(二)遵守时间

遵守时间是信守承诺的具体体现,一个不懂得遵守时间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难以遵守其个人承诺的。目前遵守时间在国际社会里已成为衡量、评价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应当重点注意下列三个问题:

1.要有约在先

所谓有约在先就是提倡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必须事先约定具体时间。有约在先不仅适用于正式交往而且也适用于非正式交往。在人际交往中,不论是未邀而至,充当不速之客,还是任意顺访,率性而为,都是不尊重交往对象的表现。要做成有约在先,关键是要提前约定交往的具体时间。这主要包括双方交往的具体起始时间与延续时间两个方面,而且约定要尽可能具体、详尽。约定越具体、越详尽越好。在约定具体时间时,要考虑交往对象的习惯和方便与否。应尽量不要占用对方的休息时间或工作过于繁忙的时间。一般而言,凌晨、深夜、午休时间、就餐时间以及节假日,外方人士大都忌讳被外人打扰。总之,应当坚持两厢情愿。

2.要如约而行

遵守时间,既要求其在具体的交往时间上有约在先,更要求其根据既定的时间如约而行。如约而行往往比有约在先更加重要。参加正式会议、会见或其他类型的社交聚会时,一定要养成正点抵达现场的良好习惯。在这类活动中,姗姗来迟或提前到场,都会显得不合时宜。前者会令其他人士久久等待,后者则会使主方人士措手不及。

其他不论是有关工作还是有关生活的具体时间约定,比如,承诺给予对方答复的时间,约好双方一同出行的时间,许愿给对方写信、打电话、发邮件的时间等等,同样需要言出必践。对于双方有约在先的交往时间,轻易不要改动。万一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间或取消约定,应尽快向交往对象进行通报,切忌让对方对此一无所知,空候良久。

3.要适可而止

在国际交往中,还须谨记“适可而止”四个字。也就是说在双方交往之时,不要拖延时间,而应当适时结束。对于一些事先约定了交往时间长短的活动,如限时发言、限时会晤、限时会议以及其他限时活动等,一定要心中有数,绝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即使对方“网开一面”,也绝对不要纵容自己。对于一些并未事先约定交往时间长短的活动如私人拜访、出席家宴、接打电话等等,也要讲究宜短不宜长。宁肯“提前告退”,也不应当无节制地拖延时间。

三、尊重隐私

所谓个人隐私,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某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或者其他方面的特殊考虑而不愿意对外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的私人事宜或个人秘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里,人们对个人隐私问题非常重视。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往往是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不得打探个人隐私,被视为做一个现代人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尊重个人隐私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国际社会交往的惯例。尊重个人隐私,主要是指我们在涉外交往时,一定要注意对交往对象的个人隐私权予以尊重,即凡涉及对方个人隐私的一切问题,都应该自觉地、有意地予以回避。

(一)莫问隐私

在国际交往中,按照常规,如下有九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外方人士看作是“不可告人”的“绝对隐私”。

1.收入支出

收入与支出问题是最不宜直接打探的个人隐私问题。在国际社会里,人们的普通观念是:每个人的实际收入与支出,通常都与其个人能力、社会地位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个人收入与支出的多少,就如同人的脸面一般,十分忌讳别人的关注。不仅如此,除直接的收入与支出之外,那些可以间接反映出个人经济状况的私人问题,诸如银行存款、股票收益、纳税数额、私宅面积、私车型号、服饰品牌、度假地点、娱乐方式等等,因与个人的收入与支出密切相关,所以也是不喜欢外人打探的。

2.年纪大小

在许多国家与地区,人们都将本人的实际年龄视为自己的“核心机密”之一,绝对不会主要将其告诉他人。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人普通忌讳“老”。他们的愿望是自己永远年轻。在他们眼里,“老”了就失去了机会,“老”了就会告别社会的舞台,而年轻则意味着自己充满了活力与希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两种外国人尤其忌讳被人问及年纪或被人尊为“长者”:一是“白领丽人”,对她们来说,最好永远年轻,一旦上了年纪,就等于宣告自己“人老珠黄”,并且应该“告老还乡”,若称其为“长者”,则如同讥讽他们“不自量力”一样。

3.恋爱婚姻

在国际交往中,如果问及交往对象“有没有对象”、“结婚与否”、“是否生儿育女”、“夫妻关系怎样”、“婆媳关系如何”等类似一些与恋爱、婚姻、家庭直接相关的问题,都不仅会令人不愉快,甚至会使人很难堪。对此,外国人的见解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随意向外人打探此类家庭问题,极有可能触动对方的伤心之处,伤害其自尊、自信之心,令对方感到不自在。在有些国家,向异性打探这类问题不仅会被对方视为无聊至极,而且还有可能会被对方控告为“性骚扰”,甚至因此而吃上官司。

4.健康状态

在国外,人们普通将个人的健康状态看作是自己的重要“资本”。身体健康意味着自己前程远大,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多,并且可以在社会上赢得广泛的支持如果身体状态欠佳则意味着自己“日薄西山”,前途渺茫,不仅失去了个人发展的许多机会,而且也难以在个人事业上取得各方的支持。正因为如此,当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宜涉及其个人的身体状况,如健康与否、身高多少、体重几何等问题,不可与之交流有关“求医问药”的心得体会。

5.个人经历

“英雄莫问出处”一说,在国外普通流行。它是指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忌讳打听其既往的个人经历。若是不跟对方“见外”,一而再,再而三地刨根问底,细查其“户口”,往往会给人以居心叵测之感。一般而言,进行交谈时,至少有四个最为关键的个人经历问题不宜向对方打听:一是对方的籍贯;二是对方具有何种最高学历;三是对方拥有何种学位、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四是对方既往有何职业经历。

6.在国际交往中,如欲求得交往的顺利、合作的成功、双方的友好,就必须不以社会制度划线,不强调政治主张的不同,并应超越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友谊为重、以信任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鉴于此,通常不宜对对方的政治见解、表现出过多的举更不宜对其政治见解、等品头论足、横加非议,或是“唯我独尊”,蛮横无理地将本人的立场、观点或一知半解强加于人。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在涉外交往中对此避而不谈。

7.生活习惯

在国际交往中,忌讳谈及个人的生活习惯这一话题。因为在外国人的观念中,个人习惯与别人毫不相关,所以完全没有让外人了解的必要。他们认为,倘若对他人的个人生活习惯过分地感兴趣,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看上人家了,因而都是很不正常的。有关个人饮食、起居、运动、娱乐、阅读、交友等方面的生活习惯,都在其“秘不示人”这列。

8.所忙何事

在国际交往中,见面时,非常忌讳问及“最近在干什么”,“现在上哪里去”,“为什么好久都没有见到你”等类似问题他们对此的看法是:自己“所忙何事”仅与自己有关,与别人并无干系,所以“不足为外人道哉”。有时,他们还担心此类问题一旦被人深究,还有可能会泄露个人的最新动向乃至行业秘密,使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受损。因此,绝对不愿此类问题在外人面前“曝光”。

9.家庭住址

在国际社会里,绝大多数外国人都将私人居所看作是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领地”,非常讨厌别人无端对其进行打扰。加之他们平时为事业而辛劳奔忙,平时居家度日时就十分忌讳被人破坏自己的休息与安静。在一般情况下,若非亲属、至交、知己,外国人都不可能会邀请人到自己家中做客。必要时,他们宁肯花钱去饭店、餐馆请客吃饭。此外,大多数外国人不仅对自己的家庭住址绝对保密,而且还不会把自己的私宅电话号码轻易告之于人,因为这与前者直接相关。碰到不识趣者对此贸然打听时,他们往往会“顾左右而言他”,绝不正面作答。

上述九个不宜直接打听的私人问题通常被称为“个人隐私九不问”。将其铭记在心,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一般就不容易犯规。

(二)保护隐私

在参与国际社会活动时,除了要做到莫问他人隐私之外,还应当努力做到保护隐私。只有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懂得了尊重隐私。所谓保护隐私,特指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应尽力不传播、不泄露隐私问题。换言之,就是要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去维护个人隐私。就具体内容而论,要做到保护隐私,需要兼顾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保护外方人士的隐私与保护其他人士的隐私这三方面的内容。

1.保护个人隐私

在国际交往中,必须具有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己本人的隐私是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与外方人士交往时,千万不要对自己的个人隐私问题直言不讳,甚至有意无意地“广而告之”。即便间接地这样做,也是不允许的。另一方面,如果动不动就对别人大谈特谈自己的个人隐私,并不会被外人视为为人坦率,而是要么会被人看作没有教养,要么则会被理解为别有用心、声东击西。

2.保护外方人士的隐私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会对一些外方人士的个人隐私问题有所了解,此时不论是我们所了解到的外方人士的个人隐私,还是外方人士主动告之于我们的个人隐私,不管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我们都切切不可将其向外界披露。

3.保护其他人士的隐私

“其他人士”,在这里是指在国际社会交往中除交往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人士。他们的隐私我们也有保护的义务。

四、女士优先

所谓“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它主要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女士优先”的含义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而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保护妇女并且想方设法、尽心尽力地为妇女排忧解难。倘若因为男士的不慎而使妇女陷于尴尬、困难的处境,则意味着男士的失职。男士们唯有奉行“女士优先”,才会被人们看作是有教养的绅士,反之,在人们眼里则会成为莽夫粗汉。

讲究“女士优先”,并非说明妇女属于弱者,值得怜悯、同情;也不是为了讨好妇女别有用心。从根本上来说,之所以提出“女士优先”的要求,是因为妇女乃是“人类的母亲”。在人际交往中给予妇女适当的、必要的优待,实际上就是要表达对“人类的母亲”所特有的感恩之意。

在国际社会活动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女士优先”的原则,在人们的交往应酬中已逐渐演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

(一)适用范围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虽然“女士优先”原则早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它仍然存在于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只有在其适用范围之内,“女士优先”原则才会生效。一旦超出其特定范围,“女士优先”便不起任何作用。在确定“女士优先”原则的适用范围时,关键是要掌握其地区差别、场合差别与个人差异。

1.地区差别

“女士优先”主要通行于西方发达国家、中东欧地区、拉丁美洲地区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国家、地区范围之内,一名对“女士优先”原则一无所知的成年男士在其交际应酬之中必将四处碰壁。可是,一旦到了阿拉伯国家、南亚地区、东亚地区,尤其是在以崇尚传统文化而著称的一些东方国家里,讲究的却是“男尊女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那里的人士对“女士优先”并不买账。

2.场合差别

即使在讲究“女士优先”的国家,人们也并非不区分具体的场合而时时处处都讲究“女士优先”。根据惯例,只有在社交场合中,讲究“女士优先”才是最为得体的。在公务场合中,人们普通强调的是“男女平等”。此时此地,性别差异并不为人们所看重,因此就没有必要讲究“女士优先”。至于在休闲场合中,“女士优先”则讲究亦可,不讲究亦可,悉听尊便。

3.个人差异

“女士优先”原则提醒每一名成年男士,在需要讲究“女士优先”之时,应对当时在场的所有妇女一视同仁。从原则上讲,“女士优先”的适用对象,应包括所有成年妇女在内。但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即使在传统上讲究“女士优先”的国家里,仍有一些人并无此种讲究,甚至对此颇为反感。最具典型意义的当推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提倡“女权”,要求“男女绝对平等”,认为“女士优先”是歧视妇女行为的一种表现。

(二)行为方式

“女士优先”是非常讲究行为方式的。离开了种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女士优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社交场合贯彻“女士优先”的原则时,需要兼顾四个方面。

1.尊重妇女

在正式的社交场合里,男士必须对每一名成年妇女无一例外地给予应有的尊重。尊重妇女乃是“女士优先”原则的第一要旨。

2.照顾妇女

在必要男士应给予妇女以必要的照顾。照顾妇女一要注意具体时机是否适当;二要讲究两厢情愿。在任何时候,男士所给予妇女的照顾都不应当强加于人。

3.体谅妇女

在正式的社交场合中,任何一名具有良好个人教养的男士,都应当给予妇女必要的体谅。体谅妇女,在此特指男士应当善解人意,应当善于设身处地地替妇女着想,并且善于谅解妇女。

4.保护妇女

在必要时,男士应当挺身而出,主动保护妇女。保护妇女的本意,是男士应采取主动行动,不使自己身边的妇女受到伤害。

五、求同存异

在涉外交往中,经常会面临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往往存在着各不相同的处理方式。面对同一难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通常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是由于人们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不同使然。

例如,在朝鲜、韩国以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狗肉是进补与烹饪的上品。可是在西方各国,狗却被视为“人类之友”,绝对不得被人食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向被视为高洁脱俗之物,历来被文人墨客所赞颂。然而与欧美许多爱花的国家的人士打交道时,却万万不得以之相赠。因为在那里是公认的“妖花”,只能用于丧葬活动。

对阿拉伯人而言,绿色因为与其所信奉的伊斯兰教相关,所以成为人见人爱的吉祥色,甚至连伊斯兰各国的国旗都普遍以绿色作为基本色。但日本人,却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凶兆或不吉颜色。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那么在国际社会活动中,面对这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应当怎样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合理、妥善地予以处理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必须坚持求同存异,遵守惯例。一方面,要坚持求同存异。“求同”者,则是求涉外人员在对外交往中善于回避差异,善于寻求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存异”者,就是要发现差别、注意差别、重视差别,对“中外有别”的观点不能一概予以否认。总之,求同存异就是要求我们在国际社会活动中承认个性,坚持共性。另一方面则要坚持遵守惯例。所谓惯例,在此是指有关国际交往的习惯性做法,而不应以我为尊,另搞一套,强人所难。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守则之一,坚持求同存异,有三项具体要求:承认差异,入乡随俗,区别对待。

(一)承认差异

进行国际社会交往时,必须正视各国之间在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绝非戏说之言,而是一种真切的客观现实。

1.了解习俗差异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习俗差异实际上只是一种统称,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可一概而论。承认习俗差异,首先必须区分清楚承认的是哪一种习俗差异,并且了解得越清楚越好。就具体内容而言,习俗差异遍及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产劳动、交往应酬、节庆假日等方面世界各地的习俗是千差万别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习俗差异,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习俗差异,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习俗差异,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习俗差异,既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其中某一类型的差异无限度地“扩大化”。

2.重视习俗差异

对于跨国交往中客观存在的种种习俗差异,每一名涉外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对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予以尊重首先要了解各国在风俗习惯上所存在的主要差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入乡随俗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入国而问禁,入乡而问俗,入门而问忌”,是人人须知的一项常识。

入乡随俗的基本含义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尊重该国所独有的风俗习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对该国所特有的风俗习惯,认真地加以了解和掌握。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主要应关注如下三点:

1.认真做好“入国问禁”

要做到入乡随俗介子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充分地掌握交往对象的相关习俗如不能“知已知彼”,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很难保证做到入乡随俗。只有做到不冒犯当地风俗习惯方面的特殊禁忌,就不至于在异国他乡做客时“伤风败俗”。

2.努力做到认真、规矩

要做到“入乡随俗”,就必须有一个认认真真的态度。如果对遵守当地习俗不够认真,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不仅是很失礼的,甚至会惹麻烦。因此,要做到“入乡随俗”,还必须规规矩矩地操作讲究采用正规的操作方式,以求“名正言顺”。

3.客观地掌握适用范围

讲究“入乡随俗”并非一概而论,也存在一个适用范围的问题,超出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去讲“入乡随俗”,就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做法。

一方面,“入乡随俗”主要适用于“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时。根据国际惯例,当我们身在异国他乡时,应讲究“客随主便”,做到“入乡随俗”。而当我们身在自己国家,充当东道主之时,则应讲究“主随客便”。另一方面在有必要“入乡随俗”时,应以无损于我们的国格、人格为前提。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在我们尊重他人的同时,必须不失自尊,对方亦须对我们表示应有的尊重倘若对方的某些特有习俗不合时宜,如有辱我方的国格、人格,有悖社会公德,或有碍我们的生命安全,则我们就不能无原则、无条件地盲从。

(三)区别对待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风俗习惯与礼仪往往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谓“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就是指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实践中,礼仪、习俗,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有的礼仪与习俗为我国所特有;有的礼仪与习俗为外国所独具;有的礼仪与习俗则通行于国际社会这样一来,在具体实践中及礼仪与习俗时,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所区别。任何礼仪与习俗只有在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之内才能发挥作用。一旦超出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它不仅有可能立即失效,或许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与习俗呢?从总体及原则上讲,共有下述三种可行方式:

1.以我为主

所谓“以我为主”,就是要求我们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主要应当遵守我国的正式礼仪与习俗在一切正规的官方活动中,特别是当我方充当东道主时,一般都需要这么做。“以为我主”,并非中国一国,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常也都这么做。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2.兼顾地方

应用礼仪与习俗时“以我为主”,并非提倡绝对排他。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同时,亦须“兼顾他方”。“兼顾他方”的主要含义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应用礼仪与习俗时,一方面必须“以我为主”,另一方面则须对特定的交往对象所在的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应有的尊重对于对方主要的礼仪与习俗的相关禁忌,尤其要一清二楚、不得冒犯。显而易见,“兼顾他方”,意在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绝非照抄照搬,全盘引进。

3.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一些有关礼仪与习俗约定俗成的国际惯例,也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惯例”,实际上就是“求同存异”之中的“同”。“遵守惯例”是“求同存异”原则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礼仪中的许多原则与操作技巧,通常都是来自此类国际惯例。

六、以右为尊

在正式的国际社会交往中,如果需要将人们分为左右而进行并排排列时,依照国际礼仪的普遍惯例,应“以右为尊”。即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以右为客,以左为主。不仅如此,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规则和惯例进行排列,这种排列的先手次序被称为礼宾次序。为使国际社会交往顺利进行,必须讲究礼宾次序。

(一)礼宾次序的依据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其礼宾次序主要按宾客的身份与职务高低,依次排列。有时可按姓氏的顺序排列;有时可按参加国的字母顺序(一般以英文字母为准)排列;有时可按日期的先后排列;有时可按抵达活动地点的时间先后排列,等等。

(二)礼宾次序的具体要求

在各类国际社会交际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凡确定礼宾次序必须从其总的原则出发,这一总的原则就是“以右为尊”,即一般以右为大、为长、为尊;以左为小、为次、为卑。

按照惯例,在并排站立、行走或者就座的时间,为了表示礼貌,主人理应主动居左,而请客人居右。男士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女士居右。晚辈应当主动居左,而请长辈居右。未婚者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已婚者居右。职位、身份较低者应当主动居左,而请职位、身份较高者居右。在不同场合也有特殊要求:两人同行,以前者、右者为尊;三人行,并行以中者为尊,前后行以前者为尊;上楼时,尊者、妇女在前,下楼时则相反;迎宾引路时,主人在前,送客时,则主人在后;宴请排位,主人的右边是第一贵客,左边次之;出门上车,应让尊。上车时,位低者应让尊者从右边车门上车,然后再从车后纸到左边上车;坐车(指轿车)时,以后排中间为大位,右边次之,左边又次之,前排最小。下车时,幼者、位低者先下,从车后绕至右边,替长者、尊者开门。上下车时,幼者、位低者都要一手扶车门,一手掌心向下,置于车门框上沿。以防长者、尊者头部角到车门框。

第二节国际常用礼仪

国际常用礼仪是指国际社会交往中通常使用的礼仪。一般包括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吻手礼、合十礼、抚胸礼、鞠躬礼及脱帽礼等八种。每种礼仪有其不同的特点,学习和掌握国际常用礼仪,对大学生的国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握手礼

握手礼,通常是指交往双方以握手的形式互相致意。它既为中国人所惯用,又普遍适用于国际交往之中。唯有一些较为保守的东方国家,才禁止异性这间行握手礼。正规的握手时,有以下三点事项值得注意:

一是注意方式。在行握手礼时,双方均应起立,并迎向对方。在伸手与他人相握时,应手掌垂直于地面,以右后与对方右手相握。应注意握住对方手掌的全部,稍许用力,上下晃动一两下,并且停留两三秒钟。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目视对方双眼,并且面带微笑。

二是注意顺序。握手时,在其顺序上讲究"尊者居前",即由双方之中地位为尊者先行伸手。女士与男士握手时,应由女士首先伸手;长辈与晚辈握手时,应由长辈首先伸手,职务高者与职务低者握手时,应由职务高者首先伸手。唯有宾主握手时较为特殊: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手,以示欢迎;客人告辞时,应由客人首先伸手,以示请主人就此留步。当一人与多人同时握手时,由可“由尊到卑”或“由近而远”,依次而行。

三是注意禁忌。在对外交往中,握手礼有下列五条禁忌:第一,不宜用左手与他人相握;第二,不宜用双手与异性相握;第三,不宜与多人交叉握手;第四,不宜戴着墨镜与人握手;第五,不宜戴着手套与人握手。

握手礼如今已是最为普遍的交际礼仪,它忆经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人们所通用的见面礼和告别礼。不过世界上空间何人何时最先采用这种礼节,几乎已无法考证。据说握手礼仪最早发端于原始时期,当时人们尚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人们在狩猎或战争时,石块、棍棒等武器不能离手,以提防不测。遇到陌生的人时,如果双方均无恶意,大家都要放下手里的武器,并且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一下自己的手掌心,以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提防"的习惯几经演变,就成为了当今最为流行的国际礼仪。

二、拥抱礼

所谓拥抱礼,一般指的是交往双方互相以自己的双手揽住对方的上身,借以向对方致意。在中国,人们对此不甚习惯,而在国际社会中,它却得到广泛的运用。对于拥抱礼,主要应注意下述四点:

一是具体做法。拥抱礼最常见的做法是:两人走近之后,下面站立。先各自抬起右臂,把右手搭在对方左肩之后,随后左右侧拥抱,最后再向对方的左侧拥抱。

二是具体区域。一般来讲,拥抱礼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在中东欧、阿拉伯各国、大洋洲各国、非洲与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里,拥抱礼也颇为常见。但是在东亚、东南亚国家里,人们对此却不以为然。

三是具体场合。在庆典、仪式、迎送等较为隆重的场合,拥抱礼最为多见,在中尤为如此。在私人性质的社交、休闲场合,拥抱礼则可用可不用。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诸如谈判、检阅、授勋等等,人们则大都不使用拥抱礼。

四是具体人员。在欧洲、美洲、澳洲诸国,男女老幼之间均可采用拥抱礼。而在亚洲、非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里,尤其是在阿拉伯国家,拥抱礼仅适用于同性之人,与异性在大庭广众之前进行拥抱,是绝对禁止的。

三、亲吻礼

在一些流行拥抱礼的国家里,亲吻礼也普遍流行,并且往往与拥抱礼同时采用。所谓亲吻礼,在些特指以亲吻交往对象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方式,来向对方致意的礼节。当我们有必要向他人行亲吻礼时,一般有如下三点须特别注意:

一是点到为止。在亲吻别人时,不论对方关系如何,不论双方是否是同性,都不宜表现得过于热烈,过于投入。一般以唇部象征性地接触对方一下即可。

二是部位不同。根据惯例,在行亲吻礼时,关系不同之人,亲吻对方的部位是大有差别的。长辈亲吻晚辈,应亲吻其额头;晚辈亲吻长辈,应亲吻其下颌或者面颊;同辈人或同事之间,同性应轻贴对方的面颊,异性方可亲吻对方的面颊。在正常情况下,接吻,即互相亲吻对方的嘴唇,仅仅局限于夫妻或者恋人之间,因此不宜滥用,尤其不宜在大庭广众之前进行“公演”。

三是国情差异。在西方国家时在,亲吻礼既适用于同性之间,也地异性之间,而在穆斯林国家里,则仅限于同性之间使用,异性之间绝对不得使用。

四、吻手礼

在欧洲与拉丁美洲,异性在社交场合见面时,往往会采用吻手礼。所谓吻手礼,实际上是亲吻礼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一个人亲吻另外一个人的手部,来向对方表示致意的礼节。在亚洲国家里,吻手礼与亲吻礼一样,都不甚流行。在国际交往中有可能接触吻手礼时,必须对其下述三个科技知识有所了解:

一是单向性。一般的见面礼,如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等等,往往都具有双向性,即有来有往,彼此相互施礼。但是吻手礼却较为特别,它通常是单向施礼的,其施礼对象不恬以相同形式向施礼者还礼。

二是对象性。吻手礼大都是男士向女士施礼,接受吻手礼的女士,往往都是已婚者。按惯例,一般不应当向未婚女性施吻手礼。

三是限定性。在正规场合施吻手礼时,通常有两个特殊的限制:第一、行礼的地点应当是在室同内。在街道上行此礼,不合时宜。第二,吻手的部位应当是女士的手指或手背。被吻的手,大都是右手,当男士吻女士的手时,必须是轻轻的,具有象征性的接触,而不是“大张旗鼓”。

五、合十礼

在一些亚洲国家里,合十礼十分流行。所谓合手礼,亦称合掌礼,是以双手手掌十指相合的形式,来向其交往对象致意的礼节。严格地讲,合十礼其实是一种佛教的专用礼节。因此,它在东南亚、南亚等一些普遍信奉佛教的国家里十分流行。在欧洲、美洲与非洲,合十礼时,有三点必须为施礼者所重视:

一是神态庄严。在向他人行合十礼时,允许施礼者面含微笑,亦可同时口颂祝词或问候对方。但是,最佳的神态却是神态庄严凝重。此刻嬉皮笑脸,挤眉弄眼,探头探脑,手舞足蹈,或者随口胡诌是绝对不许可的。

二是郑重其事。作为一种宗教礼节,合十礼在其施行之时要求郑重其事。它的标准做法是:双掌十指相合于胸部正前方,五指并拢,指尖向上,手掌上端大体与鼻尖持平,手掌在整体上向外侧倾斜,双腿直立,上身微欠,低头。行礼之时,身体一般应当立正不动。不过,只要不是疾步狂奔,在缓步行进时,亦可施行此礼。

三是敬意有别。根据传统做法,在向别人行合十礼时,自己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则越能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然而一般情况下,在正式场合向别人行合十礼时,原则上不应使之高过自己的额头,唯有礼佛之时,才将合十的双手举得较高。

六、抚胸礼

在一些亚洲国家以及欧美国家里,人们在与别人相逢之时,往往会抚胸为礼。在一些较为隆重的场合,例如升国旗、奏国歌时,也时有所见。所谓抚胸礼,又称按胸礼,它一般是指以手部抚按于胸前的方式,来向他人致意。实际上,它也具有一定的宗教含义,在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普遍流行。而当初它所表示的,往往是誓言或宣誓之意。行抚胸礼时,通常对以下两点应予以注意:

一是方法适当。行抚胸礼时,其方式必须正规。一般的做法是:上身稍许躬身,眼睛注视交往对象或目视正前方,头部端正或微微抬起,以右手手掌掌心向内、指尖朝向左上方,然后将其抚在本人的左胸之前。必须切记,行此礼时,不仅应当态度认真而庄重,而且绝对不允许以左手行礼,抚按右胸。

二是兼施他礼。正如亲吻礼与拥抱礼往往相伴一样,抚胸礼通常也会与一些其他的见面出时使用。最为常见的,就是抚胸礼与鞠躬礼同时使用。在国家里,人们则往往习惯于先行抚胸礼,然后再与交往对象握手为礼。

七、鞠躬礼

与外方人士打交道时,鞠躬礼也是常用见面礼节之一。所谓鞠躬礼,一般是指向他人躬身以示敬重或感谢之意。它因此也被称为躬身礼。在应用鞠躬礼时,主要应注意如下四点:

一是内外有别。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鞠躬礼存在,但是在中国,鞠躬礼多用于需要表达敬谢之意或道歉之意的场合。而在国外,它却主要用于见面或告别之际。

二是对象特定。在国外,鞠躬礼主要通行于我国相邻的日本、韩国、朝鲜诸国。在欧美各国以及非洲国家里,它并不流行。

三是中规中矩。向他们行鞠躬礼时,应当首先立正脱帽,双目正视施礼对象,然后面向对方,上身弯腰前倾。在些过程中,通常男士应将双手贴放于身休两侧的裤线之处,而女士的双手则应在下垂之后叠放于腹前。

四是区别对待。施鞠躬礼时,外国人一般只会欠身一次,但对其具体幅度却十分在意。在正规场合,欠身的幅度越大,越表示自己对交往对象礼敬有加,不过欠身的最大幅度不宜超过90度。

八、脱帽礼

在国际交往中,每逢正式场合以及一些社交场合,人们往往会向自己的交往对象行脱帽礼。在东西方国家里,它都较为流行。所谓脱帽礼,是指以摘下本人所戴帽子的方式,来向交往对象致意,行脱帽礼时,是指以摘下本人所戴帽方式,来向交往对象致意。行脱帽礼时,一般有以下三点注意事项:

一是方法有异。行脱帽礼时,戴制服帽者,通常应双手摘下帽子,然后以右手执之,端在身前。戴便帽者,则既可以手完全摘下帽子,又可以右手微微一抬帽檐代之。不过越是正规之时,越是要求完全彻底地摘下帽子。

二是男女有别。本着“女士优先”的精神,一般准许女士在社交场合内不必摘下帽子,而男士则不享有此项特殊待遇。

三是用途广泛。一般而言,脱帽礼除适用于见面时之外,还适合于其他场合。比如路遇熟人,进入他人居所或办公室,步入娱乐场所,升挂国旗、演奏国歌时等等,都可以施脱帽礼。

第三节三大宗教礼仪概述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当今世界,信仰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遍布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有过千百种宗教体系,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了解这些宗教礼仪对提高我们交往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督教礼仪

基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总称,起源于公元1世纪初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于1054年分成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在罗马公教会内再次分出不承认罗马教皇统治的新教各派,由此形成基督教内罗马公教、基督教新教正教三大派。罗马公教亦称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在我国学术界称为新教。基督教势力遍布全世界,信徒有10亿人之多,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第一大都降。基督教教义的主要依据是基督教经典《圣经》。

(一)称谓

在基督教内部,信徒之间可称“平信徒”,指平常普通的信徒,与教会神职人员相对而言。新教的教徒,可称“兄弟姐妹”或“同道”。在我国,平信徒之间习惯称“教友”,在非专业基督徒中,有一些热心为教会义务工作的人,被称为“义工”,义工有自己的本职职业,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宗教活动。对宗教职业人员,因其教派不同称所谓尽相同。可按其教职称之,如某主教、某牧师、某神父等,以示尊敬。

(二)主要节日

由于使用历书不同,基督教三大教派的节日也不完全一样,从节日内容来说,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受难节、圣灵降临节、圣母领报节等。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它最隆重的圣诞节已从一个纯宗教节日演变成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节日,时间为12月25日。因为《圣经》中说耶稣是夜间诞生的,因此该夜后来就被称凿安夜,家家都要摆上圣诞树,树上悬灯结彩,绚丽缤纷,树上还挂有各种圣诞礼物,大家手挽手围着圣诞树狂起舞,共享圣诞蛋糕,孩子们还期待着送礼物的圣诞老人。

(三)宗教仪式

基督教所进行的宗教仪式是弥撒或礼拜,弥撒,源自拉丁文Missa,是天主教对所进行的宗教仪式的称谓。在教徒做弥撒时,要进行公共祈祷仪式,祈祷是基督教徒经常要进行的活动,祈祷包括口祷和默祷两种,可以个人独自在家进行,也可以利用聚会时,由牧师或祖父作为主礼人。祈祷者应始终保持必要的仪态,维系一种“祭神如神在”在虔诚,礼毕,须“阿门”,意为“真诚”,表示“唯愿如此,允获所求”。

而新教所进行的礼拜,一般每周一次。根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基督在星期日复活,因而在这一天进行的礼拜称为“生日礼拜”;少数教派的礼拜定在第七日(星期六),称为“安息日礼拜”。礼拜的程序有唱诗、读经、祈祷。讲道和祝福等项。在礼拜时,教堂内常置有奉献箱,或传递收捐袋,信徒可随意投钱,作为对上帝的奉献。

基督教三大教派的宗教仪式不尽相同,天主教和东正教尤其注重宗教仪式,主要表现为7件圣事,这7件圣事如下:

1.洗礼

洗礼是教徒的入教仪式,分“点水礼”和浸水礼“两种。点水礼,用手指蘸水点在额上:浸水礼,全身浸没于水中。意为受洗后,所有的罪就得到了赦免。

2.坚振

也称“坚信礼”。即入教者在接受洗礼后,一定时间内再接受主教的按手礼和敷油礼。

3.告解

俗称“忏悔”。教徒向神父或主教告明所犯罪过,并表示忏悔,神父或主教对教徒所告诸罪指定补赎方法并为欺保密。

4.圣体

新教尔为“圣餐”。教徒吃经主教祝圣后的面饼和葡萄酒,象征吸收了耶稣的血和肉而得到了耶稣的宠光。

5.婚配

教徒在教堂内,由神职人员主礼,按照都会规定的仪式正式结为夫妻,以求得上以上帝的祝福。

6.神品

是授予神职的一种仪式。一般由主礼者将手按于领受者头上,念诵规定文句即可成礼。

7.终缚

在教徒病情危重或临终时,由神职人员为其敷擦圣油,以“赦免”其一生罪过,帮助敷者减轻痛苦或是让他安心地去见上帝。

二、伊斯兰教礼仪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伊斯兰教的经典为《古兰经》。伊斯兰教也是一种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宗教,信徒约有10亿人。由于伊斯兰教的信众皆称穆斯林,所以伊斯兰教民族和国家也可称穆斯林民族和国家。伊斯兰国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为主,但它绝不仅仅是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如果以国民50%以上信仰伊斯兰为标准,有如下这些国家:阿富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阿塞拜疆、巴勒斯坦、巴林、科威特、卡塔尔、孟加拉国、黎巴嫩、文莱、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徐利亚、也门、约旦、土耳其、阿尔及利亚、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冈比亚、几内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西撒哈拉、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突尼斯等38国。还有一些国家虽然穆斯林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不到50%,但斯兰教在各种宗教当中信徒最多,换言之,伊斯兰教是最重要的宗教。这样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布基纳法索、埃塞疆、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巴林、科威特、卡塔尔、孟加拉国、黎巴嫩、文莱、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约旦、土耳其、阿尔及利亚、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冈比亚、几内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西撒哈拉、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突尼斯等38国。还有一些国家虽然穆斯林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不到50%,但伊俄比亚、几内亚(比绍)、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坦桑尼亚、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13国。上述51个国家都可称做伊斯兰教国家,这其中不少国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除些之外,在印度有约9792万穆斯林,占总人口的11%;在中国、俄罗斯等国也有数量较多的穆斯林。

(一)称谓

“伊斯兰”的阿拉伯文原意就是“顺从”、“顺服”,即要顺服唯一的神的旨意,所以信徒称“穆斯林”,其阿拉伯原意就是“顺从者”,意即顺从的人。信徒之间无论在什么地方,不分职位高低,都互称兄弟。穆斯林见面,都要互致祝安词“真主的安宁在你身上”,还使用很多赞词。伊斯兰教的教职有伊玛目、海摊布、穆安津,合称“掌教”,在我国则称“阿訇”,它是对伊斯兰教学者、宗教家和老师的尊称,年长者称“阿訇老人家”。其从事礼拜的地方称清真寺,对主持清真寺教务或教学的妇女,称“师娘”,对在清真寺里求学的学生则称“满拉”或“海里发”。

(二)基本功修制度

伊斯兰教不像其他宗教那样需要学习、反省和巨大的牺牲,它是一种简单明了的宗教,任何人只要念诵清真言和“遵守五功”就可以成为穆斯林。“五功”就是伊斯兰教规定必须履行的基本功修,中国穆斯林称为“天命五功”。

1.念功

指念诵《古兰经》,主要是念诵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使者”。

2.礼功

即“礼拜”。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天房)朝拜真主的仪式。

3.斋功

每年伊斯兰教历太阴年9月斋戒一个月。斋月里,穆斯林在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内禁止吃喝、娱乐等活动。幼儿、病人及孕乳期妇女除外。

4.课功

即天课,被视为“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年都要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清算,除去正常开支外,其盈余财产,要按不同的课率完纳天课。在我国,穆斯林均为自愿捐奉。

5.朝功

麦加是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摇篮和圣地,凡身体健康、经济条件允许的穆斯林,不分男女,一生中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完成过朝觐功课的穆斯林,均可获得“哈吉”的荣誉称号。

(三)主要节日

伊斯兰教的节日很多,如阿木拉日、登宵节、拜拉特夜、盖德尔夜等,但主要的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宰牲节、圣纪日。

1.圣纪日

也称圣忌日,相传的诞生日和逝世日都是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三月二十日,我国穆斯林习惯将“圣纪”和“圣忌”合半纪念,称做“圣会”,进行诵经、赞圣、讲述生平事迹等活动。

2.开斋节

我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为斋月,在斋月里,,人们只能每天日出前、日落后进食,称守斋。此外,还要清心寡欲,真至斋期结束的一天,这一天要看新月,见月的次日开斋,如未见月工资,开斋顺延,但一般不超过3天,节日期间举行集体礼拜和庆祝活动。

3.宰牲节

称古尔邦节。“古尔邦”的阿拉伯语意为“献牲”传说先知易卜接受启示,要他宰杀其子伊斯玛仪勒,以考验他对是否虔诚,当他遵命即将执行之际,派天使送羊一只,命令以羊代替其子。据此,穆斯林逢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就宰牲献祭,是为“宰牲节”。在中国,每逢节日,穆斯林除参加淋浴会礼、前往清真寺听教长宣喻教义外,人人身着盛装,走亲访友,互相祝贺,馈赠礼物。

三、佛教礼仪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为释迦部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经典是《大藏经》,是由经、律、论三部组成,总称“三藏”。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全世界约有3亿佛教教徒,分布在8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在亚洲。中国可以说是佛教的第二故乡。

(一)称谓

在所有出家僧尼中,凡担任职事的,都有职称。寺院内的最高领导为住持,俗称“方丈”,住持之下,是两序职事。西序职事是序职,东序职事为列职。我们一般很难分清僧尼的职事身份。这时可将僧尼一律称为“师父”,或泛称僧众为“法师”,称尼众为“师太”。如经介绍了解了僧尼的身份,最好的称呼就是在他们的职事身份后加一个“师”字,如当家师、维那师、僧值师,知客师等。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或尊称“檀越”、“施主”等。

在寺院,不要直接询问僧尼的姓名,因为僧尼出家时,都由其师父赠予法名,受戒时,又由受戒师赠予戒名,而他们也一律改姓“释”,而不使用原来的俗姓,因此,问僧尼名字时,可问“请问法师上下如何?”或“请问法师法号如何?”

(二)佛事仪式

佛教的佛事,又称法事,是佛教的宗教活动。它有一整套的固定仪式,为僧尼修行的主要有:受戒、顶礼、功课等,为信徒施主等修福的有佛诞法会、水陆法会等。

1.受戒

有10种根本戒和由此扩充来的比丘250戒和比丘尼348戒,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12个香疤,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规定,受戒时不必燃香疤。

2.顶礼

向佛、菩萨或上座行礼,一般称顶礼。行礼时,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头触佛足,恭敬至诚,此即“五体投地”。

3.功课

在庙里,僧尼每天的必修课为朝暮课诵,又名早晚功课,社会上流行的"晨钟暮鼓"成语,就是由佛教寺庙的早晚功课而来的。

4.佛诞法会

即佛诞节当天举行的法会,佛诞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佛教传说“佛生时龙喷香两浴佛身”,因此佛诞节又叫浴佛节,节日当天,要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身,举行拜佛佛祭祖、施舍僧俗、互相泼水等庆祝活动。

5.水陆法会

佛教中最大的佛事活动是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水陆法会可分内外两坛,内坛为主,悬挂毗卢,释迦等像,设有香灯、花草等供品并遍施饮食以救度水陆鬼魂。举行时,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全部法事一般为7昼夜。

第四节部分国家礼俗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还应对世界各国礼俗有所了解。鉴于此,本节专门编写出有关各国礼俗部分的内容,以供大学生们学习和参考。在这一节里,被介绍的一共19个国家,均各自分为社交礼仪、服饰礼仪、餐饮礼仪三个部分,以便于大学生们对这些国家的礼仪习俗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也为今后与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各种交往提供一些帮助。

一、亚洲部分国家礼俗

(一)印度(TheRepublicofIndia)礼俗

1.社交礼仪

印度人在交际中使用较多的见面礼节,有合十礼和拥抱礼,其具体做法同其他国家大同小异。除此之外,印度人所有的较有特色的见面礼节有以下三种:

一是贴面礼。它流行于印度的东南部地区。具体的做法是:与客人相见时,将自己的鼻子与嘴巴紧贴在对方的面颊上,并且用力地吸气,同时还要口念道:“嗅一嗅我。”

二是摸脚礼。它在印度是一种礼遇极高的见面礼。具体的做法是:晚辈在拜见长辈时,首先弯腰用右手触摸长辈的脚部,然后再用它去回摸一下自己的前额,以示用自己的头部接触对方的脚部。

三是举手礼。它是合十礼的一种变通。当一手持物,难以双手合十时,则举起右手,指尖向上,掌心内向,向交往对象致敬。同时,还要问候对方“您好”。

当今,握手礼在印度也很流行。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印度妇女仍不习惯于同异性握手。用左手与人相握,也不许可。

在迎接嘉宾之时,印度人往往要向对方敬献用鲜花编织而成的花环。为了表示诚意,主人通常要亲自将花环挂在客人的脖子上。

印度人以往对等级、地位、身份极其关注。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就是对印度人地位、身份所进行的一种划分。根据这一制度,将印度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一,是“婆罗门”,即憎侣;其二,是“刹帝利”,即名门、贵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罗”,即贱民。此外,还另有一类被视为“不可接触的贱民”,叫做“哈里真”。

目前,自由、平等的观念在印度已日益深入人心,传统的种姓制度因而广遭非议。不过,在社交场合,人们依旧讲究等级,重视身份有别。这一点,甚至体现于对印度人的称呼之中。在印度,不同种姓的人,在自己的姓之前,必须加上一个表示本人种姓的专用称呼,以示区别。如“老爷”、“主人”一类的称呼,通常表示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2.服饰礼仪

印度人的着装总的来说讲究朴素、清洁。在一般场合,印度男子上身穿一件“吉尔达”,即一种宽松的圆领长衫。下身则穿一条“陀地”,即一种以一块白布缠绕在下身、垂至脚面的围裤。在极其正规的活动中,他们则习惯于在“吉尔达”之外,再加上一件外套。印度妇女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是“纱丽”,是一种色彩鲜艳,图案优美,非常漂亮的民族服装。

出门在外时,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印度人大都讲究不露出头面。为此,妇女要头披纱巾,男子则根据的不同而不同:印度教徒戴白色船形帽,伊斯兰教徒戴伊斯兰小帽,锡克教徒则在头上包裹上一块头巾。

印度妇女,大都习惯在自己的前额上以红色点上一个“吉祥痣”。过去,它用于表示妇女已婚,而今则主要用于装扮。“纱丽”与“吉祥痣”,可以说是印度妇女穿着打扮上的两个独特之点。

出于宗教方面的原因,印度的男锡克教徒还有不理发、不剃须、夹发梳、戴铁手镯、佩短剑的习惯。

3.餐饮礼仪

印度人的主食有大米和面食。而副食以食素者居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他们烹调的方式,主要有炒、煮、烩三种。在做饭的时候,他们喜欢加入各种各样的香料,尤其是爱加入辛辣类香料,例如咖喱粉等等。

平时,印度人不太爱喝汤,白开水被印度人认为是世间最佳的饮料,通常,红茶也是他们的主要饮料。大多数印度人都不吸烟,也不怎么喜欢饮酒。

在印度北方,人们用右手的指尖吃东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关节以上是不礼貌的。在南方,人们用整个右手搅拌米饭和咖喱,并把它们攥成团状,然后食用。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中取食,否则会为同餐的人厌恶。就餐时常用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人饮用。喝水时不能用嘴唇接触水器,而要对准嘴往里倒。餐后印度人通常给客人端上一碗热水放在桌上,供客人洗手。

客人到印度家做客,要向主人和家人问好,吃饭前要漱口和洗手。

(二)日本(Japan)礼俗

1.礼交礼仪

日本人的见面礼通常是鞠躬礼。行礼时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躬腰的幅度有大有小,一般在30至50度之间,如果表示特别尊敬,可弯腰90度。鞠躬最讲究用眼神把自己的诚意传达给对方。女性鞠躬时,要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胸前行礼。此外,日本人行鞠躬礼时,还规定手中不得拿东西,头上不得戴帽子,也不允许把手插在衣袋里。现代日本人见面互相握手很常见,尤其与外国人交往时,其讲究与外国人交往时,其讲究与国际惯例相同。

日本成年人都有名片,首次与他人见面时都要互换名片,否则被认为不愿与对方交往。交换名片时应行鞠躬礼,并说客套话。接到名片应仔细读后再收藏。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前两个字是家庭的名字,后两个字是自己的名字。日本妇女婚前从父姓,婚后改从夫姓。称呼日本人时,一般称“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在其姓氏之后加上一个“君”字,表示尊称。只有在特别正式的场合,称呼日本人才须使用全名。

一般情况下,日本人不喜欢作自我介绍。作为介绍人,通常要说出被介绍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他的称谓和所在单位名称等。

到日本人家中做客或约会,必须先预约,而且双方都必须准时。登门拜访应尽量避开早晨、夜晚和吃饭时间,以尽可能少给别人添麻烦为原则。日本人注重等级,如在公开场合送礼,必须每人一份,但礼品应有档次区别,收到礼品不要当面打开。

在日本人家中做客时讲究坐姿。在榻榻米上正确的坐法叫"正座",即双膝并拢跪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较轻松的坐法,男性为盘腿坐,女性为横坐,即双腿稍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

在日本,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大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其余三个指头向上伸开,表示钱;伸出小指头,表示女人等。

2.服饰礼仪

日本人无论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很注重自己的衣着。在正式场合,男子和大多数中青年妇女都身着西服。在民间交往中,他们有时也会身穿和服。现在男子除一些特殊职业者外,在公共场所很少穿和服,但在节日、毕业典礼、婚礼以及其他一些隆重场合,人们仍穿和服。

日本的"国服"为和服,是大和民族的一种传统服装。穿和服的时候,脚要穿木屐或草屐,并配以布袜。日本妇女在穿和服时,通常还必须腰系彩带,并在腰后加一个软托,手中打着伞,以给人一种特殊的和谐美。此外,日本妇女喜欢描眉,她们普遍爱画略有弯度的细眉,认为这样最具有现代女性的气质。

与日本人交往时,在衣着上必须注意四点:一是穿着不要过分随便,特别是不要光脚或穿背心;二是到日本人家里做客时,进门要脱下大衣、风衣和鞋子;三是拜访日本人士,切勿未经主人许可,而自行脱去外衣;四是参加庆典或仪式时,不论天气多热,都要穿套装或套裙。否则,会被日本人视为失礼。

3.餐饮礼仪

日本人在饮食方面是自成一体,被世人称之为“和食”或“日本料理”。“和食”的主要特色可归纳为“五味”(指春苦、夏酸、秋滋、冬甜及涩味)、“五色”(指绿春、朱夏、白秋、玄冬及黄色)与“五法”(指蒸、烧、煮、炸、生)。

日本人一般以大米为主食,多用海鲜和蔬菜,讲究清淡与味鲜。日本人不吃肥猪肉内脏等油腻食物,还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鸭子。典型的“和食”有寿司、刺身、饭团与便当等。

日本男人非常喜欢喝酒,下班后一般都要先去酒馆。他们斟酒讲究满杯,即便喝醉了也不见怪。日本人也普遍喜欢饮茶,并形成一种用于陶冶情趣的民族习俗--茶道,即品茶之道。以专为茶道制作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茶具、品味极高的茶叶、主人的进茶方法及客人品茶的行为而被称道,为日本人招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

日本人在用餐时,通常使用矮桌,男人盘腿而坐,女子则跪坐。日本人吃饭通常使用筷子,在用筷子时有“忌八筷”之说:一忌舔筷即不准舌头舔筷子;二忌迷筷,即不准拿着筷子在饭菜上晃来晃去;三忌移筷,即不准用筷子夹了一种菜又去夹另一种菜,而又不吃;四忌扭筷,即不准将筷子头反过去放在嘴里;五忌插筷,即不准将筷子插在饭菜里;六忌掏筷,即不准用筷子在饭菜里扒来拨去挑东西吃;七忌跨筷,即不准将筷子跨放在碗、盘子之上;八忌别筷,即不准用筷子当牙签用。此外,他们还忌讳用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取食物。

(三)朝鲜(TheDemocraticPeple''''sRepublicofKorea)礼俗

1.社交礼仪

朝鲜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习惯以鞠躬并握手为礼。在行鞠躬礼时,须首先站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然后向行礼对方躬身致意,并且同时问候对方"您好!"在行礼时,通常不准头戴帽子,手提物品。在一般情况下,主人要先向客人施礼,晚辈、下属要先向长辈、上级施礼。对方也必须鞠躬还礼。握手时,用双手或用右手,而朝鲜女人一般不与男人握手,只是鞠躬致意。

朝鲜人崇尚尊老敬老的传统礼仪习惯。子女起床后须向父母问安,远行归来须向父母施跪拜礼;父母外出、回归时,子女须迎送并施礼;若遇年长客人临门时,一般父母要率先向来客施跪拜礼,然后令其子女向客人施跪拜礼,以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在日常交往中,称呼朝鲜人时最好采用尊称或其职务、职称。他们不习惯直呼其名的做法。

朝鲜人在递物品时,都用双手,特别是对长辈和上级,绝对不能用一只手交接东西。在长辈面前站立时,女子应把右手掌握拢,放在腰部右侧,左手扶住右手;男子也要背手,两手需下垂,身体自然挺直。

朝鲜人还非常重视保持公共场所的整齐干净和良好秩序。在公共场所不容许大声喧哗,果皮、纸屑不可随手乱扔。随地吐痰被视为缺乏最起码公德意识的形为,会受到处罚。上街或到公共场所,衣着要整洁,否则会被卫生警察带走。

2.服饰礼仪

朝鲜人在正式场合一般都穿西式的服装。但是在节日和喜庆之时,他们则有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习惯。在公共场合,他们不习惯于穿背心和短裤。

在节庆日,朝鲜人一般穿民族传统服装。妇女通常穿短袄、长裙。男子通常上身穿袄,在袄的外边,有时要加上一件无领、无袖的坎肩。他们的下身,则大都穿裤腿宽的长裆裤。外出的时候,还惯于披上一件长袍,并且头上戴一顶小礼帽。

朝鲜人所穿的民族服装一向以白色为主。由于他们酷爱白色服装,故此在世界上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也因此被人称做“白衣之国”。

在朝鲜人家中做客时宾主大都席地而坐。一般拜访朝鲜人时进门必须首先脱鞋,所以切记此前一定要穿上一双无异味、无破洞的干净袜子,不然肯定会当场献丑。

3.餐饮礼仪

朝鲜人的饮食极富有民族特色。他们的主食是米、面,并以米饭、打糕、冷面、饺子汤等最受欢迎。在朝鲜菜里,名声最大的有泡菜、烤牛肉、人参鸡等等。朝鲜人还非常爱吃狗肉,而且对狗肉的做法也别具特色。朝鲜人的口味大多偏辣、偏酸,忌讳油腻,爱吃清淡之物。

朝鲜人一般都爱喝酒,日常饮料则为凉白开水或清茶。在用餐时,他们通常不喝清汤,但非常爱喝酱汤。

朝鲜人的主要餐具为碗和筷子。他们讲究冬天用铜腕,夏天用瓷碗。在用餐时,他们多围坐在一张矮桌周围。而且有公公与儿媳、大伯与弟媳不同桌用餐的习俗。

讲究尊老的朝鲜人,在用餐的时候,一定要先给长辈盛饭。在长辈动筷子之前,其他人是不准开吃的。在宴客饮酒时,朝鲜人的主要礼节是:斟酒要按照年龄、辈份、地位的顺序,依次由高而低地进行。在敬酒时,敬酒人必须先向对方鞠躬,然后致祝辞。在碰杯时,杯子必须较对方为低。敬酒之后,应先向对方鞠躬,然后方可离去。

(四)韩国(PepublicofKorea)礼俗

1.社交礼仪

在正式场合,韩国人一般都采用握手礼。在行握手礼时,他们讲究使用双手,或单独使用右手。当晚辈、下属与长辈、上级握手时,后者伸出手来之后,前者须以先以右手握手,随后再将自己的左手轻置于后者的右手之上。他们的这种做法,是为了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特殊尊重。韩国妇女在一般情况下不与男子握手,而代之以鞠躬或者点头致意。与朝鲜人一样,朝鲜人在不少场合有时也同时采用先鞠躬、后握手的方式,作为与他人相见时的礼节。

韩国人同他人相见或告别时,若对方是有地位、身份的人,往往要多次行礼。有个别的韩国人,在这种时候,甚至会讲一句话,行一次礼。

在一般情况下,韩国人在称呼他人时爱用尊称和敬语,但很少会直接叫出对方的名字,一般称呼反映其社会地位的头衔效时机会更好。

如果到韩国朋友家里做客,须事先脱掉鞋子,交谈时,说话要细语轻言,不可大声说笑,女性发笑时要用手遮掩住嘴,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擤鼻涕,吸咽要向主人打招呼,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不懂礼节。吃饭的时候不宜边吃边谈,高谈阔论。吃东西时,嘴里也不宜响声大作。

韩国人与外人初次打交道时,非常讲究预先约定,遵守时间,并且十分重视名片的使用。

2.服饰礼仪

韩国人对社交场合的穿着打扮十分在意。他们在交际应酬之中通常都穿着西式服装。而且着装很讲究朴素整洁,并且较为庄重保守。在韩国,邋里邋遢、衣冠不整的人,以及着装过露、过透的人,一般是让人看不起的。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韩国人往往会穿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韩国男子一般上身穿袄,下身穿裤腿宽大的长裆裤。在袄的外面,有时要加上一件坎肩。天冷的时候,还习惯披上一件长袍,外出的时候还头上戴一顶斗笠。韩国妇女通常上穿短袄,下着齐胸长裙。

在韩国,参加社交活动时光脚,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在进入韩国人家需要脱鞋时,切记不准将鞋尖直对房间之内。否则,会令对方极度不满。

3.餐饮礼仪

韩国人的饮食同朝鲜一样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主食为米饭、冷面,副食主要有泡菜、烤牛肉、烧狗肉、人参鸡等等,还有一些有极具民族风味的冷菜或小菜。尤其泡菜是韩国人最喜爱吃的。对他们来说,泡菜不仅是一种食品,而且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没有泡菜,吃饭没味”,从大人到小孩,从总统到百姓,泡菜是韩国人每天餐桌上必备之菜。

在一般情况下,韩国人的饮食是以辣、酸为主,比较清谈,他们一般都不吃过腻、过油、过甜的东西,并且不吃鸭子、羊肉和肥猪肉,也绝对不敢吃熊肉和虎肉。

韩国人的饮料较多。韩国的男子通常酒量都很大,对烧酒、清酒、啤酒往往来者不拒。平日经常喝的饮料为茶、咖啡、凉开水。但是,他们通常不喝稀粥,并且不喜欢喝清汤。

在用餐的时候,韩国人通常用筷子。晚辈在与长辈同桌就餐时不许先动筷子,不可用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在用餐后要将筷子整齐地放在餐桌的桌面上。

韩国人在自己家中设宴招待来宾时,宾主一般都是围坐在一张较矮的方桌周围,盘腿席地而坐。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用手模脚或悄悄脱下袜子,也不允许将双腿伸直或是双腿叉开。

二、非洲部分国家礼俗

(一)尼日利亚(TheFederalRepublicofNigeria)礼俗

1.社交礼仪

尼日利亚人的见面礼节为握手礼,而且握手的方式与众不同。握手前要在对方右手上轻轻弹扣几下以示敬意,然后才握手问候。若是彼此初次见面,那么握手时须先用自己的左手握右手,然后才用右手与对方握手,否则会被认为不知礼仪。此外,尼日利亚人在不同场合还会使用击掌礼、跪拜礼和屈膝礼等见面礼节。尼日利亚的许多部族,其习俗与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别,所以他们的生活礼仪也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尼日利亚人的国家意识很强,跟他们打招呼时可直接称“尼日利亚人”,他们会很高兴的。尼日利亚人等级观念也比较强,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最好直接换呼对方的职衔、学衔或军衔。否则,会被对方理解为是一种藐视。

尼日利亚人性格直率,他们和大多数非洲人一样,感情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是他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他们用拇指和食指拈出“哒、哒”的声音,表示对谈论的话题很赞赏,完全同意对方的意见;如果把五个手指握成拳头再挥动手臂,则表示对某人的诅咒和谩骂;用手指头从自己的耳朵上由后向前很快刮过,往往表示“妙不可言”,或是“尝到了美味佳肴”,或是“听到了朋友的妙计”;伸出拇指同时挥动手臂,表示“极大尊敬”之意。还有很多类似语言,千万不要误解和误用。

2.服饰礼仪

尼日利亚受英国的影响较大。在正式场合,一般要求西装革履,至少要穿长袖衬衫,并且一定要打领带。

日常生活中,尼日利亚人一般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男子正规穿着是长袖衬衣、瘦腿裤,外穿用白布缝制的大宽袍,头上再戴一顶白色无沿圆帽;女人的服装则由几块色彩艳丽的花布组成,未婚少女用两块花布就组成一身漂亮的裙装,已婚妇女一般要用三块花布。

尼日利亚妇女喜爱佩带首饰,他们常戴的首饰有耳环、项圈、手镯、脚镯等,但是一般不喜欢戴戒指。此外,她们对发型也很也讲究,如埃加族妇女所梳的发髻形状的不同,其寓意也有所不同。

3.餐饮礼仪

尼日利亚人最爱食用传统的“五色饭”,即玉米面(黄面)、木薯面(浅黄色)、豆类面(咖啡色)、蔬菜(绿色)、西红柿(红色)混合在一起烧制而成的糕状或糊状食物。他们喜食粥、汤,汤类较为普及的是用炸甜瓜干、葫芦干、西红柿块、鱼或鸡一起煮的“埃古西汤”,用肉末和香蕉煨制成的“阿卡拉汤”也是香而不腻、别具一格。

尼日亚利人的菜肴讲究实惠,不喜欢太咸。一般不饮酒,不吸烟,受吃水果的人也不太多。

用餐时,尼日利亚人多以后右手直接取用,社交场合也使用刀叉。家中男子、女子、孩子采用"分餐制",来了客人,也是只与自己拜访之人坐在一起用餐。

(二)南非(TheRepublicofSouthAfrica)礼俗

1.社交礼仪

南非礼仪可以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所谓“黑白分明”是指:受到种族、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不同。如南非的黑人往往会感到外露,形体语言非常丰富;而南非的白人则大多数显得较为矜持,讲究的是喜怒不形于色。“形式为主”是指: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白人掌握南非政权,并且长期推行种族歧视政策,使白人的社交礼仪特别是英国式社交礼仪广泛地流行于南非社会。

在社交场合,南非人所采用的普遍见面礼节是握手礼,对交往对象的称呼则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西方人所讲究的绅士风度,女士优先、守时践约等基本礼仪,南非人早已身体力行。

南非黑人有着自己的个性与尊严。因此,要对南非黑人的特殊礼仪表示认同和尊重。有时,南非黑人在待人接物上会表现出不同于主流社会的风格。如有些黑人在与客人相见时会行拥抱礼或亲吻礼。有些黑人则会行一种形式独特的握手礼,即先用左手握住自己右手的手腕,然后再用右手去与人握手。

在迎客人时,许多地方的黑人往往列队相迎,载歌载舞,习惯以鸵鸟毛或孔雀毛赠以贵宾,客人们高高兴兴地将这些珍贵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或头发上。

南非黑人的姓名虽然大多已经西化了,但他们在称呼时还喜欢保留自己的传统,即在称呼时在姓氏之后加上相应的辈分,如“乔治爷爷”、“海伦大婶”等,以表示双方关系异常密切。

2.服饰礼仪

在正式场合,南非人已经基本西化,普遍讲究着装端庄、严谨,因此与南非人进行交往时,最好好穿样式保守、色彩偏深的套装或群装,不然会被对方视做失礼。

在日常生活中,南非人大多爱穿休闲装。白衬衣、牛仔装、西式短裤均受其喜爱。南非黑人的穿着则不分男女老幼,往往偏爱色彩艳丽的服装,尤其爱穿花衬衫。此外,南非黑人通常还有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习惯。如一些部族的黑人,喜欢用兽皮做斗篷,将自己从头到脚遮在里面。而有的部族黑人则喜欢上身,仅在腰间围上一块布。

黑人妇女的打扮,往往会表现出有别于常规。如聪加族妇女讲究睡不张口,为此,她们甚至不惜拔去门牙,认为这是一种美。有些部族的已婚女通常比未婚妇女佩戴的首饰要多得多,据说,这有助于表现出对丈夫的忠贞。

3.餐饮礼仪

在饮食习惯上,南非人也表现出“黑白分明”。南非的白人饮食习惯与英国人相似,以西餐为主,他们吃牛肉、鸡肉、鸡蛋、面包和青菜,爱喝咖啡和红茶。另外,意大利式的烤馅饼也很流行。南非黑人大多以玉米和大米为食,喜欢牛、羊肉,一般不吃猪肉,也不大吃鱼。不喜欢生食,爱吃熟食。

南非著名的饮料是被称为“南非国饮”的如宝茶,它深受南非各界人士的欢迎,被称为“南非三宝”之一。

在南非黑人家做客,主要一般送上刚挤出的牛奶或羊奶,有时是自制的啤酒。客人一定要多喝,最好一饮而尽。否则主人会很不高兴的。

三、美洲部分国家礼俗

(一)美国(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礼俗

1.社交礼仪

美国人随和友善,容易接近。在交际场合,他们喜欢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并且乐于主动找人攀谈。在日常生活中主张凡事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他们不是不讲究礼仪,而是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过份地矫揉造作。

在一般情况下,美国人同外国人见面时,往往以点头、微笑为礼,或者只是向对方“嗨”上一声作罢。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他们甚至连国际上最为通行的握手礼也略去不用了。除非亲朋好友,一般不会主动与对方亲吻、拥抱。

在称呼别人时,美国人更喜欢对交往对象直呼其名,以示双方关系密切。若非官方的正式交往,他们一般不喜欢称呼官衔,或都者以“阁下”相称。他们乐于在人际交往中称呼能反映其成就与地位的学衔、职称,如“博士”、“教授”、“律师”、“法官”、“医生”等等。

美国人在平时喜欢笑面人生,爱开玩笑。跟他们相处时,若一味地恪守“喜怒不形于色”的中国古训,就会使对方与自己拉开距离,甚至会让对方对自己敬而远之。

美国人在公共场合和他人面前,约对不会蹲在地上,或是双腿叉开而坐。在公共场所就座时,一般都让长者和妇女坐在右边;走路要让和者和妇女走在右边。

跟美国人相处时,与这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个人空间不容冒犯。因此,在美国碰了别人要及时道歉,坐他人身边先要征得对方认可,谈话时距对方近则是失敬于人的。与他们交往时应保持50-100厘米之间的距离,才是比较适当的。

2.服饰礼仪

美国人平时的穿着打扮不太讲究。崇尚自然,偏爱宽松,讲究着装体现个性,是他们穿着打扮的基本特征。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多数是宽衣大裤,素面朝天,爱穿休闲装。只有正式场合,他们才会穿身礼服或套装。

美国人在着装方面较为随便,但同样也有一些日常规范应当遵守。如他们非常注重服装的整洁,穿肮脏、折皱、有异味的衣服,是让人看不起的,拜访他们时,进了门一定要脱下帽子和外套;此外,他们认为穿着睡衣、拖鞋会客,或是以这身打扮外出,都是失礼的举动。出入公共场合时化艳妆,或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当众化妆,会被人视为缺乏教养,还有可能令人感到“身份可疑”;在室内依旧戴着墨镜不摘的人,往往会被他们视做“见不得阳光的人”。

3.餐饮礼仪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共同特征是:喜食"主"、"冷"、"淡"的食物,不讲究形式与排场,而强调营养搭配。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以食用肉类为主,牛肉是他们的最爱,鸡肉、鱼肉、火鸡肉也受其欢迎而爱吃羊肉的人极为罕见。他们不吃的主要食物有狗肉、猫肉、蛇肉、鸽肉,动物的头、爪及其内脏,生蒜、茬菜、皮蛋,等等。他们爱喝的饮料有冰水、矿泉水、红茶、咖啡、可乐与葡萄酒,新鲜的牛奶、果汁,是他们天天必饮之物。

美国人用餐时一般以刀叉取用。在就餐时,他们习惯于左手执叉,右手执刀,将其切割完毕后,将餐叉换至右手执叉而食。

美国人用餐的戒备主要有:一是进餐时不允许发出声响;二是不允许替他人取菜;三是不允许吸烟;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五是不允许当众宽衣解带;六是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请美国人用餐,他们一般是不提前到达的,而是准时或迟到5~15分钟。

(二)阿根廷(RepublicofArgentina)礼俗

1.社交礼仪

阿根廷人在正式社交场合多行握手礼。当亲朋好友相见时,男子之间行拥抱礼,女士之间用双手握手并相互亲吻脸。另外,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友好和亲热,他们常会不断地和客人握手,这有助于加深相互的友谊。

告别之际,阿根廷人惯于与交往对象互致祝福,他们最常用的祝福语有“祝您走运!”和“祝您幸福!”

在交际场合,对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生”、“小姐”或“夫人”相称。对未婚的阿根廷青年男子,亦可称之为“少爷”。在许多场合,将上述尊称与交往对象的学衔、职衔连在一起使用,例如,称之为“校长先生”、“工程师小姐”、“博士先生”等等,往往更受对方欢迎。

阿根廷土著居民普遍习惯于“隐姓理名”。因此,阿根廷土著居民向初次交往者进行自我介绍时,几乎总是会以别人的姓名代替自己的姓名或临时为自己起上一个新的名字。

阿根廷人交谈时,彼此间的距离通常很近,他们认为双方靠近一些,可表示亲近之意。在阿根廷,人们用手指轻轻敲脑袋,表示“我在动脑子”。而吻自己的指尖,刚表示“哇,好漂亮啊”,其所指可以是一位妇女、一朵鲜花或是一辆高级轿车。

2.服饰礼仪

在穿着打扮方面,阿根廷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以“衣帽取”。换言之,着装是阿根廷人据以对他人进行“人物评价”的主要标尺。

阿根廷人在社交场合通常是穿西式服装,男子穿西装打领带还要配上背心,女士则穿着各式西式裙服。

阿根廷人十分讲究在公共场合一定要保持体面。不论是乘车还是娱乐,衣冠不整者会令他人嗤之以鼻。

在阿根廷乡间,人们往往着装相对自由一些。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主要穿衬衫、长裤。气温低的时候,通常穿一些自织的羊毛上装,这种上装无领无袖,印有彩色条纹,钉有纽扣,四周装着穗子,称为“穗饰披巾”。牧民穿这种服装在野外放牧,活动自如。

3.餐饮礼仪

阿根廷人普遍喜欢吃欧式西餐,并以牛肉、羊肉、猪肉为喜食之物,尤其是牛肉。鱼虾也受阿根廷人欢迎,但是,他们通常不吃海参与鳝鱼。在所有的牛肉菜肴之中,人们最喜爱吃的是烤牛肉,当地人称烤牛肉为“阿萨多”,可以说这阿根廷的“国菜”。除此之外,他们也喜欢其他品种的烧菜。近些年,阿根廷为了增加出口,多赚外汇,政府规定每星期五为“禁肉日”,这一天市场不出售牛肉,饭馆也不供应牛肉。

阿根廷移民中有一半是意大利人,因而也保持了意大利人爱吃面食的习惯,比萨饼、通心粉及各种面条在超市、餐馆中都很普遍。在阿根廷,人们喜欢的饮料有红茶、咖啡与葡萄酒,却很少喝啤酒。烈性酒如白兰地、威士忌一般在较正式的场合才饮用。

(三)巴西(TheFederativeRepublicofBrazil)礼俗

1.社交礼仪

巴西人在人际交往中喜欢直来直去,表里如一。在人际交往中大都有活泼好动,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都是以拥抱或者亲吻作为见面礼。只有在十分正式的活动中,他们才相互握手为礼,除此之外,在巴西民间还流行着一些较为独特的见面礼节。其一是握拳礼,主要用于问安和致敬;其二是贴画礼,它是巴西妇女之间采用的见面礼节;其三,是沐浴礼,它是巴西土著居民迎宾的礼节。

巴西人的姓名通常由三个部分所构成。前面是本人的名字,接下来为母亲的姓氏,最后则是父亲的姓氏。在一般情况下,巴西人喜欢彼此直呼其名。有些则会采用以本名加父姓组合而成的简称,只有在极为正式的场合,才能使用姓名全称。而有许多巴西的土著居民,不习惯让外人称呼自己的姓名。

在人际交往中,巴西人极为重视亲笔签名。不论是写便条、发传真,还是送礼物,他们都会签下自己的姓名。否则就是不注重交往对象。对使用图章落款的做法,巴西人是不习惯的。

巴西人没有"私人空间"的感觉,他们彼此喜欢在非常近的距离下进行交谈。巴西人的手语非常丰富而复杂。可以说,巴西人的个人交流主要是通过手势来完成的。

2.服饰礼仪

在正式一些场合里,巴西人不仅讲究穿戴整齐,而且主张在不同的场合里,人们的着装应当有所区别。在重要的政务、商务活动中,巴西人主张一定要穿西装或套裙。而在一般的公共场合,男人至少要穿短衬衫、长西裤,妇女则最好穿高领带袖的长裙。

巴西妇女的着装较为时髦。她们爱戴首饰,爱穿花衣裳,并且喜欢色彩鲜艳的时装。黑人妇女的着装很独特,她们一般爱穿短小紧身的上衣,宽松肥大的花裙,并且经常身披一块又宽又长的披肩。

3.餐饮礼仪

巴西人平常主要吃欧式西餐,食物中肉类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最爱吃的是牛肉,尤其是烤牛肉。烤牛肉是巴西的著名风味菜肴,每逢家宴,外出野餐,都少不了烤牛肉。

在巴西人的主食之中,巴西物产的黑豆占有一席之地。巴西人最爱吃的菜肴名为“烩费让”,被称为国菜,是宴请时不可缺少的主角。“费让”,意即杂豆,它是用黑豆,红豆等杂豆,加上猪肉香肠、烟熏肉、甘蓝菜、橘子片,用砂锅烹煮而成。

巴西人喜饮咖啡、红茶和葡萄酒。巴西人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不仅自己天天离不开咖啡,而且还以之待客,在巴西,人们饮酒时提倡饮而不醉,喝醉酒被巴西人视为粗俗至极。

(四)加拿大(Canada)礼俗

1.社交礼仪

一般而言,在交际应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讲究礼貌,又无拘无束。他们性格开朗热情,对人朴实而友好,十分容易接近,相片起来不存在任何麻烦。在加拿大,人们见面都会主动向对方打招呼问好。一般以握手为礼,熟人之间用拥抱礼节,分手时也行握手礼。介绍礼节,是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握手时,女士、年长者、职位高者先伸出手。

许多加拿大人喜欢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友善和亲近。只有在非常正式的情况之下,才会对对方连姓带名一同加以称呼,并且彬彬有礼地冠以“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尊称。对于交往对象的头衔、学位、职务,加拿大人只有在官方活动中才会使用。

加拿大人时间观念强,约会要事先约定,准时赴约。如果你不得已而迟到。最好先打电话通知对方,并告诉你将会到达的时间,对方会欣赏你的做法。

加拿大在社交场合一般姿态比较庄重,举止优雅,在交谈时,他们会和颜悦色地看着对方。在需要指示方向或介绍朋友时,他们忌讳用手指来指点,而是代之以五指并拢、掌心向上的手势。在公共场合,他们厌恶那种抢着插嘴、在他人面前抠头发、清理手指甲缝里的污垢等行为,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加拿大人常用耸肩、两手手指交叉置于桌上等姿态来缓和紧张气氛或对他人的不幸处境表现理解和同情,有时,也表示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或者为了掩饰自己的窘态。

2.服饰礼仪

在日常生活里,加拿大人的着装以欧式为主。上班的时间,他们一般要穿西服、套裙。参加社交活动时,她们往往要穿礼服或时装。在休闲场合里,他们则讲究自由穿着,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即可。

每逢节假日,尤其是在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加拿大的各民族人民大都有穿着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的习惯。

居住在临近北极的纽特人,服装多以麋鹿的毛皮缝制而成。为抵御严寒,常常是上衣、裤子和帽子连为一体。

在加拿大,参加社交活动时,男子必须提前理发、修面,妇女们则无一例外地要进行适当的化妆,并佩戴一些首饰。

加拿大青年人喜爱那种体现现代生活的节奏感,使着装者显得潇洒、干练的服装,如牛仔系列服装很受青睐。

3.餐饮礼仪

加拿大人的饮食习惯,与英、法、美三国较为接近。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对法式菜肴较为偏爱,花前月下以面包、奶酪、黄油,牛肉、鸡肉、鸡蛋、土豆、西红柿等物为日常之食。在口味方面比较清淡,他们爱吃酸、甜之物。

加拿大人在饮食上的一大独特之处,是他们特别爱吃烤制的食品。烤牛排、烤鸡、烤土豆,都是他们所喜欢吃的,加拿大人忌食肥肉、动物内脏、腐乳、虾酱、鱼露,以及其他一切事有腥味、怪味的食物。他们也不大喜欢吃动物的脚爪和偏辣的菜肴。

在用餐之后,加拿大人爱吃上一些水果,如柠檬、荔枝、番石榴、香蕉、苹果等。在饮品方面,他们爱喝咖啡、红茶、牛奶、果汁、矿泉水等。此外,他们还爱喝清汤和麦片粥。

加拿大人用餐时一般使用刀叉。在餐桌上吸烟、吐痰、剔牙是非常不受欢迎的。

加拿大人重视晚餐。他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己家中共进晚餐的习惯。

四、欧洲部分国家礼俗

(一)英国(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礼俗

1.社交礼仪

英国人通常显得非常自信,并且喜欢孤芳自赏,不愿与别人过于亲近。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崇尚宽容和容忍。英国人一般都非常善解人意,懂得体谅人、关心人、尊重人。

在社交场合,握手礼是英国人使用最多的见面礼节。英国人强调极其强调所谓的“绅士风度”。它不仅表现为英国人对妇女的尊重与照顾方面,而且见于英国人的仪表整洁、服饰得体和举止有度。

英国人待人十分客气,“请”、“谢谢”、“对不起”、“你好”、“再见”一类的礼貌用语是天天不离口的。即使是家人、夫妻、至交之间,英国人也会经常使用这些礼貌用语。

英国各个地区的人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民族自尊。与他们进行交往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其分别称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或“北爱尔兰人”。不过,要是采用“不列颠人”这一统称,也得行的得通。

2.服饰礼仪

英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衣着,经常是衣冠楚楚。而且他们还极爱以衣帽取人。在交往应酬之中的衣着,注意体现其“绅士”、“淑女”之风。在正式场合的穿着,十分庄重而保守。一般是男士要穿三件套的深色西装。女士则要穿深色的套裙,或者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服装往往是英国人优先的选择。

英国人在正式场合的着装,大致有下列四条禁忌:一忌打条纹领带;二忌不系长袖衬衫袖口的扣子;三忌在正式场合穿凉鞋;四忌以浅色皮鞋配西装套装。

英国男人的饮食,一般而言,可以说是具有“轻食重饮”的特点。所谓“轻食”,主要是因为英国人在菜肴上没有多大特色,日常的伙食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除了面包、火腿、牛肉之外,平时常吃的也就是土豆、炸鱼和煮菜了。所谓“重饮”,即非常讲究饮料,英国名气最大的饮料为红茶与威士忌。

英国苏格兰生产的威士忌,法国的干邑白兰地、中国的茅台酒并列为世界三大名酒。英国人饮洒,很少自斟自酌。他们的习惯是,饮酒最好要去酒吧。因此,英国的酒吧比比皆是,并且成为英国人社交的主要场所之一。

绝大多数英国人嗜茶如命,他们所喝的茶是红茶,在饮茶时,首先要在茶杯里倒入一些牛奶,然后才能依次冲茶,加糖。

英国的宴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茶会和宴会,茶会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茶会。英国人在席间不布菜也不劝酒,全凭客人的兴趣取用。一般要将取用的菜吃光才礼貌。客人之间告别可相互握手,也可点头示意。

(二)法国(TheRepublicofFrance)礼俗

1.社交礼仪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大都以握手为礼。一般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少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少女通常是向妇女施屈膝礼。当地人还有男性互吻脸颊的习惯。男子戴礼帽时,还要施脱帽礼。

法国人的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其名字在前,姓氏在后。正式称呼法国人的姓名时,宜只称其姓氏,或是姓与名兼称。

法国人常用的敬称主要有三种,即对熟悉的一般人称“您”;对官员、贵族、有身份者称“阁下”、“殿下”;对陌生人称“先生”、“小姐”或“夫人”。

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的形体语言极为丰富。在交谈时,他们喜欢与对方站得近一些,并喜欢以手势进行辅助。对他们而言,拇指与食指分开表示“2”,用食指指自己的胸部表示“我”,拇指朝下指表示“差”或“坏”,掌心向上表示诚恳,耸动肩膀则表示高兴或惊讶。

2.服饰礼仪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一般人都认为,法国人最善于穿着打扮,他们的衣着佩饰、发型、化妆往往令人无可挑剔。

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

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和小礼服。

法国妇女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定要化妆,并且要佩戴首饰。法国男士对自己仪表的修饰相当看重,在正式场合亮相时,剃须修面,头发“一丝不苟”,身上略洒一些香水,已被法国人看成男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养。

3.餐饮礼仪

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人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

法国人爱吃面食,面包的种类很多,他们大都爱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们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鹅肝。但他们不吃肥肉、宠物、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

法国人尤其善饮,他们几乎每餐必喝,而且讲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种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类之外,他们平时还爱喝生水和咖啡。

法国人用餐时,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许将两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的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另外,在法国人的餐桌上,一般酒水贵于菜肴。在正式的宴会上,有“交谈重于一切”之说。因此,在用餐时只吃不谈,是不礼貌的。

(三)德国(TheFederalRepublicofGermany)礼俗

1.社交礼仪

与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的人民相比,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会表现出如下四个特点: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在社交场合,德国人通常都采用握手礼作为见面礼节。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注视对方;二是握手时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

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视称呼。在一般情况下,切勿直接称呼德国人的名字。但可以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德国人对职衔、学衔、军衔看的比较重,对于有此类头衔者,在进行称呼时一定要不忘使用其头衔。这被视为向对方致敬的一种做法。"阁下"这一称呼,在德国是不通用的。

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初次见面的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务必称之为“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人,方可以“你”相称。

德国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在社交场合也举止庄重,讲究风度。德国妇女的特点是素,这不光是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言谈举止上,与德国人相处时,几乎见不到他们皱眉毛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他们把这些简单的动作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养的表现。

2.服饰礼仪

德国人在穿着打扮上的总体风格,是庄重、朴素、整洁。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衣着较为简朴。男士大多爱穿西装、夹克,并且喜欢戴呢帽。妇女们则大都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图案淡雅的长裙。在日常生活里,德国妇女的化妆以淡妆为主。在正式场合露面时,他们必须要穿戴得整整齐齐,衣着一般多为深色。在商务交往中,他们讲究男士穿三件套西装,女士穿裙式服装。

在日常生活里,德国人服饰的民族特点并不显著,但是,也有个别地区例外。例如,巴伐利亚人在节庆之时的穿着就极具特点。男子一般是上穿以墨绿色为主的无领外套,下着挂着背带的皮短裤,头戴插着一枝羽毛的小呢帽,脚穿长袜与翻毛皮鞋。妇女则一般上穿敞领。束腰、袖口带有花边的上衣,下着多为红、绿、白色的类似于围裙的长裙。

德国人对发型较为重视。在德国,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人当作"新纳粹"分子。德国少女的发式多为短发或披肩发,烫发的妇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3.餐饮礼仪

德国人十分讲究饮食。一般情况下,肉食是德国人餐桌上的主角,面包、土豆、禽蛋等等基本上属于配角的地位。德国人大都不爱吃鱼、虾,即使吃鱼的人,在吃鱼时也不准讲话,这是德国的一种独特的民俗。

德国人一般胃口较大,喜食油腻之物。在口味方面,爱吃冷菜和偏甜、偏酸的菜肴,但大多数喜欢辣和过咸的茶肴。在饮料方面,德国人最喜欢喝的是啤酒,并且人人都是海量。他们也很喜欢喝咖啡、红茶和矿泉水。

德国人很重视晚餐,用晚餐的时候,他们均惯于关闭电灯,点燃蜡烛,以朦胧的烛光烘托出优雅的气氛。

自助餐发明于德国,德国人在外出用餐时,很爱选择这一进餐方式。

德国人在用餐时,有以下几条特殊的规矩:其一,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其二,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其三,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其四,不得用餐巾扇风;其五,忌吃核桃。

(四)希腊(TheHellenicRepublic)礼俗

1.社交礼仪

在希腊,人们所用最多的见面礼节是握手与拥抱。前者适用于一般场合,后者则多见于亲友之间。在希腊人中间也广泛地采用亲吻礼。在行亲吻礼时,希腊人一般是不分男女的。希腊人还经常喜欢飞吻,据说,飞吻最早就是起源于古希腊的。

希腊人在跟外人打交道时,大都热情爽快,礼貌友好。不论是准点赴约的客人,还是突然到来的不速之客,主人都会奉若上宾,热情款待。

希腊人的形体语言不仅丰富,而且特殊。他们表示“不同意”时,头会向上仰。而他们歪着头时,则大半是在表示肯定之意。这一做法被人戏称为“点头不算,摇头算”。

希腊人举止高雅,并有许多讲究。他们不使用招手和摆手的动作,认为这是蔑视人的一种行为。

2.服饰礼仪

希腊人的服饰在总体上强调端庄、整洁。在社交场合露面时,每个人都必须穿戴得整整齐齐,大大方方。否则,就会被他人看不起。

参加正规的交际应酬时,希腊人一般讲究要穿深色的西装套装或套裙。而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则大多穿着较为简单。T恤衫、花衫衣、牛仔裤、头皮夹克等等,都是希腊人常穿的服装。目前穿运动服装已经是时尚一族的普遍选择。相对而言,希腊妇女的服装比希腊男子的服装更具有特色。她们不喜欢过分暴露躯体的服装,而是爱穿长裙,并且爱带头巾。她们对服装的色彩、图案也非常重视。

3.餐饮礼仪

希腊人的饮食极具民族特色。他们平时以吃面食为主,对于米饭也能够接受。他们所吃的菜肴,常以柠檬汁、番茄汁和橄榄油烹制而成。用大米、牛奶、桂皮做成的奶米饭,用面粉、奶油、茄子及番茄汁烤成的方糕,用面粉、菠菜做成的菠菜饼,以及夹有烤肉、洋葱的面包,都是希腊人餐桌上的佳品。在肉食方面,希腊人爱吃牛肉和羊肉。在当地,“煮羊头”被视为一道大菜,经常用来招待客人。他们还很爱吃在火上烤熟的不加任何调料的鱼肉。

一般而言,希腊人大都能喝酒。不管是午餐还是晚餐,但凡有可能,他们都要喝上两口。

(五)意大利(TheRepublicofItaly)礼俗

1.社交礼仪

在社交场合,意大利人常以握手礼作为见面礼节,并且会向对方问好。在熟人之间,举手礼、拥抱礼、亲吻礼也比较常用。

意大利人的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其名字在前,姓氏居后。在正式场合宜称其全名。在社交场合,可称其姓氏,或将其与“先生”、“小姐”、“夫人”连称。对于关系亲密者,方可直呼其名。

在人际关系中,意大利人不但表情丰富,而且有着很多独特的形体语言,他们尤其喜欢运用不同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竖起食指来回摆动,表示的是“不”、“不行”。用食指顶住面颊来回转动,表示的是“好吃”。以食指按在腮帮上转动两下,表示的是赞美某位女士“真漂亮”。但出双手,手掌向上,并且耸动肩膀,表示的则是“我不知道此事”。

2.服饰礼仪

意大利人对于穿着打扮历来非常讲究,在衣着上大体具有下列三个特点。

其一,衣着极为考究。在正式场合抛头露面时,意大利人个个都会衣冠楚楚,气宇轩昂。他们的衣着不但讲究品牌、做工,而且就连整体搭配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做得无可挑剔。

其二,衣着非常时髦。“穿的就是流行”,对意大利人而言,已是一种有关着装的共识。一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甚至讲究每天衣着不重样,一件时装不在社交场合穿两次。

其三,衣着很讲个性。在讲究衣着时髦的同时,意大利人还讲究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人有我弃”。对他们来讲,如果穿着打扮与他人雷同,毫无自己的个性可言,是令人难堪的,当然,这主要是指社交场合的着装而言。在政务、商务活动中他们通常也是非穿西装套装或套裙不可的。

在日常生活里,意大利人较少穿着其传统的民族服装。但是,他们大都爱戴假发。平时,男士爱穿背心,戴鸭舌帽;妇女爱穿长裙,有时爱戴头巾。

3.餐饮礼仪

意大利人平时很喜欢吃面食,主食为通心粉、比萨饼等等。除了面包、蛋糕之外,他们不把面食当主食吃,而只是当作一道菜来享用。在他们的餐桌上,通常第一道菜就要上面食,而且大都研究要把他做的半生不熟。另外,意大利人还爱吃炒米饭,而且也是将其当作一道菜来吃的,讲究每次用餐之时,在面食、炒饭二者之中,只能选择一种。

通心粉,又叫意大利面条,或者根据其音译可叫做"帕斯塔"。它是意大利人平时最爱吃的一种面食。吃它的时候,将它缠在餐叉上,然后送入口中,必要时以匙帮忙,但吃时不得出声。

意式菜肴在口味上接近法式菜肴。它注重浓、香、烂,偏爱酸、甜、辣。在烹饪与水果,意大利人都非常喜欢享用。

意大利人大都嗜酒,在饮酒时,他们注重与菜肴的搭配。在所有的酒类之中,他们最爱喝葡萄酒。但人们很少酗酒,席间亦不劝酒。除饮酒之外,意大利人还爱喝咖啡和酸奶。

(六)俄罗斯(TheRussianFederation)礼俗

1.社交礼仪

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握手时应脱掉手套,站直或身体稍微前倾,保持一步左右距离,同时应注视对方的眼睛。切不可把另一只手放在口袋里。若是许多人同时相互握手,切忌形成十字叫叉形。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有时,还会与对方互吻双颊。特别是亲人和好友,要在面颊上连吻三下,即长辈吻晚辈额头三次,亲朋好友则吻腮三次。在比较隆重的场合,男人要弯腰吻女子的右手背。

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同时,要注意在收到别人的礼物时,最好当面打开致谢。

通常情况下,俄罗斯人在寒暄、交谈时,对人外表、装束,身段和风度都可以夸奖,但对人的身体状况不能恭维,这习惯正好与中国人不同。俄罗斯人与他人相见时,他们通常都会主动问候“早安”、“午安”、“"晚安”或者“日安”。

在正式场合、俄罗斯人一般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他们非常看重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最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需要强调的是:在俄语里有“您”这个称呼,它多用来称呼女士、长辈、师长、上司或贵宾以示尊重与客气。对于亲朋好友,最好还是以“你”相称。这既是为了向对方表示亲热。也是为了让对方不必拘束,随便一些。

2.服饰礼仪

俄罗斯人非常讲究仪表,注重服饰。外出上班或参加社交世纪,俄罗斯人一般都会衣冠楚楚,妇女还会认真地化妆。在城市,俄罗斯人目前多穿西装或套群。俄罗斯妇女往往还要穿一条连衣裙。在俄罗斯民间,已婚妇女必须戴头巾,并以白色的为主。未婚姑娘则不戴头巾,但常戴帽子。

俄罗斯人的传统服装为:男人上穿粗麻布长袖斜襟衬衣,腰系软腰带。下穿瘦腿裤。外面常穿呢子外套,并且头戴毡帽,脚穿皮靴。女人则爱穿粗麻质地的带有刺绣和垫肩的长袖衬衫,并配以方格裙子。

到俄罗斯人家里做客时,进门之后应立即自觉地脱下外套和帽子,并且摘下墨镜、这是最起码的礼貌。

3.餐饮礼仪

俄罗斯人是主食以面食为主,他们很爱吃用黑麦烤制的黑面包。除了黑面包之外,俄罗斯的特色食品还有鱼子酱、酸黄瓜、酸牛奶等等。在饮食习惯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他们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爱吃冷菜。

在饮料方面,俄罗斯人十分爱吃冰淇淋。他们也很能喝冷饮。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很能和烈性酒,而且酒量很大,可以不吃菜,往往一醉方休。他们最爱喝的酒是比较有名的且具有该国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此外,他们还喜欢喝一种叫“格瓦斯”的饮料。

通常,俄罗斯人是不吃海参,海蛰,乌贼和木耳的。还有不少的人不吃鸡蛋和虾。此外,鞑靼人不吃猪肉、驴肉、骡肉,犹太人也不吃猪肉,并且不吃无鳞鱼。用餐之时,俄罗斯人多用刀叉。他们忌讳用餐发出声响,并且不能用匙直接饮茶,或让其直立于杯中。

参加俄罗斯人的宴请时,宜对其菜肴加以称道,并且尽量多吃一些。俄罗斯人将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经吃饱。

(七)西班牙(Spain)礼俗

1.社交礼仪

在社交场合,西班牙人数采用的见面礼非常热烈。男士之间,通常要相互搂抱对方的肩膀。妇女之间则不仅要相互拥抱,而且还要相互吻对方的双颊。只有在官方活动中,西班牙人才会采用握手礼。

在社交场合,西班牙人讲究要互换名片。如果是单方面递上名片,而另一方面不回敬一张,则认为是极其失礼的。如递上的名片是使用西班牙语印刷的,则以为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在西班牙,对一般人可称“先生”、“小姐”、“夫人”,或将其与姓名、职衔、学位连称。对于高级官员,以“阁下”相称。

2.礼仪

西班牙人讲究服装整洁,凡出席晚间的家宴、宴会、招待会和比较正式的活动,女士一般穿裙子,颜色不限。男士一般穿深色西装,白色或红色的衬衫,黑色皮鞋和配一条高档的领带。出席白天的活动时,服饰的颜色可浅一些。另外,西班牙人对黑色服装十分偏爱,他们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办分时间,特别是在日落之后,必须要穿黑色皮鞋。

西班牙妇女在外出社交之前,大都要化妆并戴首饰。在该国,妇女参加交际应酬时是不能不戴耳环的,否则,便会处处引来他人大惊小怪的目光。原来西班牙人居然认为,妇女外出而不戴耳环无异于一个正常人外出而不穿衣服。

3.餐饮礼仪

西班牙人的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并且爱吃鱼肉、羊肉、牛肉、猪肉以及虾、蟹。对于猪的内脏,他们亦能接受。西班牙人不爱吃油腻、过咸的菜肴,又酸又辣比较鲜嫩的菜肴则大受其欢迎。有时,他们甚至会吃洋葱、辣椒还有西红柿。

西班牙人对于饮食极其讲究。他们认为不懂得吃喝,做人就会失去乐趣。平时,他们不仅自己想方设法大饱口福,而且往往还习惯于请客吃饭。

西班牙人一般以午餐作为正餐,而早餐与我餐则大多数较为简单。吃午餐时,西班牙人往往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因此西班牙的大部分机关、单位每天下午1点半至4点半要停止办公或营业,专供人们回家去聚餐。

五、大洋洲部分国家礼俗

(一)澳大利亚(TheCommonwealthofAustralia)礼俗

1.社交礼仪

澳大利亚人的社交礼仪具有二大特点:一是“亦英亦美”,以“英”为主;二是兼容并包,多姿多彩。由于这些特点,使澳大利亚人的相见礼仪呈现出五光十色,无奇不有。澳大利亚人在社交场合主要采用拥抱礼、亲吻礼、合十礼、鞠躬礼、握手礼、拱手礼、点头礼等。当地土著居民在见面时还行勾指礼,极具民族特色。它的做法是,相见的双方各自伸出手来,令双方的中指紧紧钩住,然后再轻轻地往自己身边一拉,以示相亲、相敬。

澳大利亚有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时宜先说姓,再加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类的尊称,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2.服饰礼仪

澳大利亚男子多穿西装,打领带,在正式场合打黑色领结,平时的一般穿着大都是T恤、短裤,或者是牛仔裤、夹克衫。妇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穿裙子,在社交场合时穿西装上衣。由于阳光强烈,他们的出门之时,通常喜欢戴上一顶棒球帽来遮挡阳光。

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平时习惯城赤身起露体,至多是在腰上扎上一块围布遮羞而已。虽然着装不甚讲究,但他们却十分介意打扮。如他们通常在身上佩戴一些额箍、鼻针、臂环、项圈等多种饰物,并且还要以石刀或贝壳刻出用以装饰的精致的疤痕。有时他们还会在身上扎上一些羽毛,并且涂上各种颜色。

3.餐饮礼仪

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习惯可谓多种多样。就主流社会而言,人们一般喜欢英式西餐。其特点,是口味清淡,不喜油腻,忌食辣味,有不少的澳大利亚人还不吃味道酸的东西。具体而言,澳大利亚人的主食是面包,副食大多为牛羊肉、鸡肉、鱼肉、禽蛋等。爱喝的饮料有牛奶、咖啡、啤酒与矿泉水等。

一般来讲,澳大利亚人不吃狗肉、猫肉、蛇肉,不吃动物的内脏与头、爪。他们还十分厌恶加了味精的食物,他们认为味精好似“毒药”。

在用餐时,澳大利亚人是使用刀、叉的。在有些地方,比如达尔文市,人们外出用餐时必须衣冠楚楚,否则将被禁止入内。澳大利亚人还很爱外出野餐,并以烧烤为主。

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目前大多数尚且不会耕种粮食,饲养家畜。他们靠渔猎为生,并且经常采食野果。一般来说,他们的食物品种甚多,制作方法往往也各具特色。在进食的时候,他们经常生食,并且习惯以手抓食。

(二)新西兰(NewZealand)礼俗

1.社交礼仪

新西兰人与外人相见时所行的见面礼节主要有下列三种:

一是握手礼。这是新西兰人所用最多的见面礼节。不过与新西兰妇女握手时,必须由其首先伸出手来。

二是鞠躬礼。新西兰人在向尊长行礼时,有时会采用此礼。他们行鞠躬礼的具体做法十分独特:与中国人鞠躬时低头弯腰所不同的是,新西兰人鞠躬时是抬着头,挺着胸的。

三是注目礼。路遇他人,包括不相识者时,新西兰人往往会向对方行注目礼。即面含微笑目视对方,同时问候对方:“你好!”

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属于棕色人种。他们在欢迎不访者时,往往会采用自己传统的礼节。其中闻名遐迩的,就是世人所称的“碰鼻礼”。具体做法是:在迎接客人时,主人要与对方彼此用鼻子尖,互相碰上两三次。按照毛利人的说法,双方碰鼻子的时间越长,就说明客人所受的礼遇越高。

称呼新西兰人时,最好是直呼其名,而称呼其官衔,则不受欢迎。

2.服饰礼仪

在服饰方面,他们看重质量,讲究庄重,偏爱舒适,强调因场合而异。从总体上看,新西兰人的服装正在日益趋向于简单随便。

外出参加交际应酬时,新西兰妇女不但在身着盛装,而且一定要化妆。在她们来看,参加社交活动时化妆,是一种基本的礼貌修养。

新西兰毛利人的服装一般是他们自己手工用亚麻布编织而成,平时习惯于身披披肩,腰扎围裙。头上有时还会戴上头篷,可者是花环,其上往往还会插上一些羽毛。举行庆典、仪式时,毛利人喜欢穿得漂漂亮亮。他们除了身穿色彩鲜艳的服装之外,手里经常还会拿上长矛和剑,以便耀武扬威。

3.餐饮礼仪

在新西兰,欧洲移民的后裔通常习惯于吃英式的西餐。他们的口味比较清淡,对动物蛋白和乳制品的需求量很大。他们还爱吃牛肉、羊肉、鸡肉、鱼肉等。冷天喜吃瘦肉,喝浓汤,爱吃新鲜蔬菜。在用餐时,他们以刀叉取食,但是忌讳吃饭时频频与人交谈。

交往礼仪篇2

礼仪在护护关系、护患关系中十分重要。

1护士交往礼仪

护理团体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人群,护士之间是同事、同志、姐妹关系,相互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维护同行的威信,相互尊重其人格和自尊心。护士之间在明确分工而又协调一致,本着“患者第一”原则,主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相关心彼此的困难和疾苦,主动帮助他人的工作,使整个护理工作处于和谐有序状态,从而不断地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2衣冠整洁

衣冠整洁是工作中最基本的礼仪。人的容貌是情感传递的途径之一,有传递情感和愉悦身心的功能,体现护士特有的精神风貌,象征着护士的自信,凝聚着护士的骄傲和希望。

3语言交往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工作中使用通俗性,礼貌性,安慰性,鼓励性语言,避免简单生硬、粗鲁、讽刺、侮辱、谩骂性语言,常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别客气,请走好,”等,都能令人感到亲切、融洽、不拘束。护士之间应当多用“帮帮忙好吗?咱们一块去做吧,请教”等。另外使用保密性语言,病人为了治愈疾病将内心不能向别人公开的秘密或隐私告诉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疾病史诊断治疗不应随意泄露,更不应当闲话任意宣扬,对病人保守医密。

4举止端庄

护士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对病人的身心整体护理,护士举止端庄可获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态度热情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和温暖感,在操作中应做到动作轻巧,节奏明快,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各项正规操作行为,使病人产生信赖感。

5运用微笑这种无声的语言

交往礼仪篇3

在民间,邀约有时还被称为邀请或邀集。站在交际这一角度来看待邀约,它实质上乃是一咱双向的约定行为。当一方邀请另一方或多方人士,前来自己的所在地或者其他某处地方约会,以及出席某些活动时,他不能仅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行事,而是必须取得被邀请方的同意与全伤口。作为邀请者,不能不自量力,无事无非,自寻烦恼,既麻烦别人,又自讨没趣。作为被邀请者,则需要及早地作出合乎自身利益与意愿的反应。不论是邀请者,还是被邀请者,都必须把邀约当作一种正规的商务约会来看待,对它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大而划之。

对邀请者而言,发出邀请,如同发出一种礼仪性很强的通知一样,不仅要求力求合乎礼貌,取得被邀请者的良好回应,而且还必须使之符合双方各自的身份,以及双方之间关系的现状。

在一般情况下,邀约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的邀约,既讲究礼仪,又要设法使被邀请者备忘,故此它多采用书面的形式。非正式的邀约,通常是以口头形式来表现的。相对而言,它要显得随便一些。

正式的邀约,有请柬邀约、书信邀约、传真邀约、电报邀约、便条邀约等等具体形式。它适用于正式的商务交往中。非正式的邀约,也有当面邀约、托人邀约以及打电话邀约等不同的形式。它多适用于商界人士非正式的接触之中。前者可统称为书面邀约,后者则可称为口头邀约。

根据商务礼仪的规定,在比较正规的商务往来之中,必须以正式的邀约作为邀约的主要形式。因此,有必要对它作出较为详尽的介绍。

在正式邀约的诸形式之中,档次最高,也最为商界人士所常用的当属请柬邀约。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的大型活动与仪式,如宴会、舞会、纪念会、庆祝会、会、单位的开业仪式等等,只有采用请柬邀请佳宾,才会被人视之为与其档次相称。

请柬又称请帖,它一般由正文与封套两部分组成。不管是上待购买印刷好的成品,还是自行制作,在格式上行文上,都应当遵守成规。

请柬正文的用纸,大都比较考究。它多用厚纸对折而成。以横式请柬为例,对折后的左面外侧多为封面,右面内侧则为正文的行文之处。封面通常讲究采用红色,并标有“请柬”二字。请柬内侧,可以同为红色,可采用其他颜色。但民间忌讳用黄色与黑色,通常不可采用。在请柬上亲笔书写正文时,应采用钢笔或毛笔,并选择黑色、蓝色的墨水或墨水汁。红色、紫色、绿色、黄色以及其他鲜艳的墨水,则不宜采用。

交往礼仪篇4

在别人(主人)未坐定之前,不易先坐下,坐姿要端正,身体微往前倾,不要跷“二郎腿”。

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与顾客谈话,顾客谈话时,要认真听,回答时,以“是”为先。眼睛看着对方,不断注意对方的神情。

站立时,上身要稳定,双手安放两侧,不要背卑鄙,也不要双手抱在胸前,身子不要侧歪在一边。当主人起身或离席时,应同时起立示意,当与顾客初次见面或告辞时,要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举止得体,有礼有节。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各种不雅举止。不要当着顾客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实在忍不住,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发出在场,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这虽然是一些细节,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顾客对你的总印象。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人前化妆是男士们最讨厌的女性习惯。关于这一点,惯例放宽了。女性在餐馆就餐后,让人见到补口红,轻轻补粉,谁也不再大惊小怪。不过,也只能就这么一点,不能太过分。需要梳头,磨指甲,涂口红和化妆时,或者用毛刷涂口红时,请到化妆室,或盥洗室进行。在人前修容,是女性使男性最气恼的一个习惯。同样,在人前整理头发,衣服,照镜子等行为应该尽量节制。

三、谈吐礼仪

(一)交际用语

初次见面应说:幸会

看望别人应说:拜访

等候别人应说:恭候

请人勿送应用:留步

对方来信应称:惠书

麻烦别人应说:打扰

请人帮忙应说:烦请

求给方便应说:借光

托人办事应说:拜托

请人指教应说:请教

他人指点应称:赐教

请人解答应用:请问

赞人见解应用:高见

归还原物应说:奉还

求人原谅应说:包涵

欢迎顾客应叫:光顾

老人年龄应叫:高寿

好久不见应说:久违

客人来到应用:光临

中途先走应说:失陪

与人分别应说:告辞

赠送作用应用:雅正

2.在交际中令人讨厌的八种行为

①经常向人诉苦,包括个人经济、健康、工作情况,但对别人的问题却不予关心,从不感兴趣;

②唠唠叨叨,只谈论鸡毛小事,或不断重复一些肤浅的话题,及一无是的见解;

③态度过分严肃,不苟言笑;

④言语单调,喜怒不形于色,情绪呆滞;

⑤缺乏投入感,悄然独立;

⑥反应过敏,语气浮夸粗俗;

⑦以自我为中心;

⑧过分热衷于取得别人好感。

3.交际中损害个人魅力的26条错误

不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经常以不悦而且对立的语气说话

应该保持沉默的时候偏偏爱说话

打断别人的话

滥用人称代词,以至在每个句子中都有“我”这个字

以傲慢的态度提出问题,给人一种只有他最重要的印象

在谈话中插入一些和自己有亲密关系,但却会使别人感到不好意思的话题

不请自来

自吹自擂

嘲笑社会上的穿着规范

在不适当时刻打电话

在电话中谈一些别人不想听的无聊话

交往礼仪篇5

【关键词】交往;礼仪;调查;教育

一、调查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大至行为放浪,甚至触犯法律。又如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把小偷小摸当作是好玩,是非不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当前七中师生交往过程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塑造师生形象,创建和谐文明校园。

二、调查对象

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及在职全体教师。

三、调查形式

问卷形式(发放调查问卷1358份,其中老师96份,学生1262份);回收问卷1358份。

四、调查内容

师生交往礼仪的基本素养及师生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及成因

五、结论与建议

(1)我校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仍有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礼仪认知和未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因此,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的养成教育符合我校目前的德育现状,对于提升学生的礼仪认知、促进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和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的德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明礼仪伴我行” 的养成教育活动中,全体教师应切实注重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发挥表率作用,切实注重日常行为细节和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示范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已的道理。学校也需要有意识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教师职业成长的环境,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中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3)编辑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为学生喜闻乐学的礼仪读本《文明礼仪伴我行》。以此为基本指引性资料,不同年级阶段所教育的内容有所侧重,充分调动和发挥班主任、班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学校统一性与班级特色性相结合的实践体系,使“养成教育”贯穿在三年的中学教育学习生活中。

(4)礼仪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开设礼仪课程,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达礼先知书”,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我”。礼仪教育,一要开发“礼”——让学生知道人与人间要互敬;二要训练“仪”——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因此,礼仪教育要课堂化,让学生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做到既明“礼”又懂“仪”。因此,应该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掌握礼仪规范,并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5)制定必要的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礼仪的作用主要是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的、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换句话说,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将礼仪制度化,并且严格考评可以强制性地使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文明礼貌修养。倘能如此,学校一定会形成崇礼尚礼风气,学生会感到“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6)师生之间的交往礼仪的缺失,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不是不愿意或不懂得交流,更多的是怕教师。而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教师太过严肃、学生不敢主动交流等原因导致此结果。

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严肃形象,使学生感到教师更容易亲近。而教师要做到此,可采取以下方法,脸上多带笑容,主动与学生交流,多询问自己教得如何,这样教你们是否能接受,更多的更心学生,特别是住宿学生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感觉到,你不仅是他们的教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大哥哥、大姐姐。这样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就会更自在,学生就会更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

(7)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除面谈外,现在学生有向网聊等比较适合年青之间的交流方面进行交流的倾向。这在我们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可以考虑,如何才能更贴近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这样或许更有利于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刻板严肃形象,让学生感到教师更亲近,从而更乐意主动与教师交流。

(8)除学业外,也许因为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所以学生在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更多的问题,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如能安排更多的时间主动地与学生交流的话,这不失为改善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举措。

交往礼仪篇6

由于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情况很复杂,残疾部位不同,形成的原因不同,每个人的经历差别就更大了,所以,有不少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艰苦的磨炼,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超过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信心和勇气,造就了吃苦耐劳、奋斗不息的品格,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像我国的张海迪和美国的海伦·凯洛等就是突出的代表,她(他)们是国内外知名人物,也是我们正常人学习的好榜样。但是,就大多数人来说,或者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身体的残疾,而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与一般正常人是不同的,如自卑感强,性格内向的人多,有的残疾人还胆怯、害羞、怕与人交往,甚至形成了孤僻、古怪的性格特征。因此,对待残疾人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具体情况,在很多地方要有不同于对待正常人的礼仪要求。

第一,在称呼上一定要做到尊重、亲切。年龄小些的,就称呼小王、小李等;年龄大些的,就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可以称呼李师傅、张大伯、王大妈等;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就称呼赵同志、宋女士、刘大姐等。在称呼的口气、语调上要亲切、亲近。千万不能叫李瞎子、张跛子之

类,就是很熟悉的人,也最好不要这样称呼,即使开玩笑,在对他们的称呼上也要十分注意才好。

第二,和残疾人的相遇时目光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残疾人就显示出奇怪的样子或好奇的样子来;二是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如果事先不知道,一看见后就很快把目光移开去;如果事先知道的话,就根本不要看其残疾的部位。有的人见到陌生人以后,习惯于上下打量一番,这对健全人来说关系并不算大,但是绝对不能这样看待残疾人,因为他们就是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感到不如人,如果有人仔细上下打量,就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的心灵。

第三,和残疾人谈话,要特别注意回避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如果要谈及残疾人的事时,就多谈些残疾人的事业、奋斗精神,社会的助残活动,个人的助残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残疾人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发展前景等。一般情况下,就不要涉及残疾人的事情,就像和正常人交往一样,谈话内容可以广泛一些,根据谈话对象的爱好,天文、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新闻、趣事、国际、国内都可以,使其感到人们并没有把他们另眼看待。

第四,帮助残疾人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在帮助他们之前,一定要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再进行具体的帮助。例如,遇到了盲人正要横穿马路时,就应该恭恭敬敬地走到他旁边,说明自己的身份,然后再问“我领你过马路好不

交往礼仪篇7

【职场礼仪禁忌】

1.直呼老板名字

直呼老板中文或英文名字的人,有时是跟老板情谊特殊的资深主管,有时是认识很久的老友。除非老板自己说:“别拘束,你可以叫我某某某”,否则下属应该以“尊称”称呼老板,例如:“郭副总”、“李董事长”等等。

2.以“高分贝”讲私人电话

在公司讲私人电话已经很不应该,要是还肆无忌惮高谈阔论,更会让老板抓狂,也影响同事工作。

3.开会不关手机

“开会关机或转为震动”是基本的职场礼仪。当台上有人做简报或布达事情,底下手机铃声响起,会议必定会受到干扰,不但对台上的人,对其他参与会议的人也不尊重。

4.让老板提重物

跟老板出门洽商时,提物等动作你要尽量代劳,让老板也跟你一起提一半的东西,是很不礼貌的。另外,男同事跟女同事一起出门,男士们若能表现绅士风范,帮女士提提东西,开关车门,这项贴心的举手之劳,将会为你赢得更多人缘。

5.称呼自己为“某先生/某小姐”

打电话找某人的时候,留言时千万别说:“请告诉他,我是某先生/某小姐。”正确说法应该先讲自己的姓名,再留下职称,比如:“你好,敝姓王,是OO公司的营销主任,请某某听到留言,回我电话好吗?我的电话号码是XXXXXXX,谢谢你的转答。”

6.迟到早退或太早到

不管上班或开会,请不要迟到、早退。若有事需要迟到早退,一定要前一天或更早就提出,不能临时才说。此外,太早到也是不礼貌的,因为主人可能还没准备好,或还有别的宾客,此举会造成对方的困扰。万不得已太早到,不妨先打个电话给主人,问是否能将约会时间提早?不然先在外面晃一下,等时间到了再进去。

7.看高不看低,只跟老板打招呼

只跟老板等“居高位者”打招呼,太过现实啰!别忘了也要跟老板主管身边的秘书或小朋友打招呼。

8.老板请客,专挑昂贵的餐点

别人请客,专挑贵的餐点是非常失礼的。价位最好在主人选择的餐饮价位上下。若主人请你先选,选择中等价位就够了,千万别把人家的好意当凯子。

9.不喝别人倒的水

主人倒水给你喝,一滴不沾可是不礼貌的举动喔!再怎么不渴或讨厌该饮料,也要举杯轻啜一口再放下。若是主人亲自泡的茶或煮的咖啡,千万别忘了赞美两句。

10.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随性而为”的穿著或许让你看起来青春有特色,不过,上班就要有上班样,穿着专业的上班服饰,有助提升工作形象,也是对工作的基本尊重。

11.对「自己人才注意礼貌

中国人往往「对自己人才有礼貌,比如一群人走进大楼,有人只帮自己的朋友开门,却不管后面的人还要进去,就把门关上,这是相当不礼貌的。

12.谈完事情不送客

职场中送客到公司门口却是最基本的礼貌。若很熟的朋友知道你忙,也要起身送到办公室门口,或者请秘书或同事帮忙送客,一般客人则要送到电梯口,帮他按电梯,目送客人进了电梯,门完全关上,再转身离开。若是重要客人,更应该帮忙叫出租车,帮客人开车门,关好车门,目送对方离开再走。

13.看高不看低,只跟老板打招呼

只跟老板等「居高位者打招呼,太过现实啰!别忘了也要跟老板主管身边的秘书或小朋友打招呼。

14.老板请客,专挑昂贵的餐点

别人请客,专挑贵的餐点是非常失礼的。价位最好在主人选择的餐饮价位上下。若主人请你先选,选择中等价位就够了,千万别把人家的好意当凯子。

15.不喝别人倒的水

主人倒水给你喝,一滴不沾可是不礼貌的举动喔!再怎么不渴或讨厌该饮料,也要举杯轻啜一口再放下。若是主人亲自泡的茶或煮的咖啡,千万别忘了赞美两句。

【礼貌用语的“四有四避”】

“四有”:

一、有分寸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问题。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以非语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要选择好交际的体式,同时,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当然,分寸也包括具体的言辞的分寸。

二、有礼节语言的礼节就是寒暄。有五个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它表达了人们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五种礼貌。问候是“您好”,告别是“再见”,致谢是“谢谢”,致歉是“对不起”。回敬是对致谢、致歉的回答,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之类。

三、有教养说话有分寸、讲礼节,内容富于学识,词语雅致,是言语有教养的表现。尊重和谅解别人,是有教养的人的重要表现。尊重别人符合道德和法规的私生活、衣着、摆设、爱好,在别人的确有了缺点时委婉而善意地指出。谅解别人就是在别人不讲礼貌时要视情况加以处理。四、有学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必然十分重视知识,十分尊重人才。富有学识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浅鄙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鄙视。

“四避”:

一、避隐私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情况,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隐私除少数必须知道的有关人员应当知道外,不必让一般人员知道。因此,在言语交际中避谈避问隐私,是有礼貌的重要方面。欧美人一般不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收入之类,否则会被认为是十分不礼貌的。

二、避浅薄浅薄,是指不懂装懂,“教诲别人”或讲外行话,或者言不及义,言不及知识,只知柴米油盐,鸡猪猫狗,张长李短,男婚女嫁。言辞单调,词汇贫乏,语句不通,白字常吐。如果浅薄者相遇,还不觉浅薄,但有教养、有知识的人听他们谈话,()则无疑感到不快。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海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万能博士或百事通。我们应当学有专攻又知识渊博,但总有不如他人之处,总有不懂某种知识之处,要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议论。

三、避粗鄙粗鄙指言语粗野,甚至污秽,满口粗话、丑话、脏话,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连子孙、遍及两性,不堪入耳。言语粗鄙是最无礼貌的语言。它是对一个民族语言的污染。

四、避忌讳忌讳,是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避忌讳的语言同它所替代的词语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社会通用的避讳语也是社会一种重要的礼貌语言,它往往顾念对方的感情,避免触忌犯讳。

【女性职场礼仪禁忌】一、形象

细节决定成败

形象设计大师,曾经这样解读过职场女性:“穿着不当和不懂得穿衣的女人永远不能上升到管理阶层。研究证明,穿着得体虽然不是保证女人成功的惟一因素,但是,穿着不当却保证一个女人事业的失败。”由此可见着装与形象的重要。

娃娃音

这条“美丽禁忌”让人有些出乎意料,居然是“讲话声音做作,故意发出嗲嗲的娃娃音”。看来如果要学林志玲的说话方式,首先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林志玲这等美貌。

女性抽烟

觉得熟女抽烟是气质和性感的象征?大错特错!女性抽烟并非像男性抽烟那么容易被认可,它被列为职场第三条“美丽禁忌”

穿衣是“形象工程”的大事

西方的服装设计大师认为:“服装不能造出完人,但是第一印象的80%来自于着装。”

二、注意事项

不要耳语

耳语是被视为不信任在场人士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同伴耳语是很不礼貌的事。

不要失声大笑

无论听到什么“惊天动地”的趣事,在社交宴会也得要保持仪态,最多报以灿烂笑容。

不要滔滔不绝

在宴会中若有人对你攀谈,要保持落落大方,简单回答几句足矣。切忌向人汇报自己的身世,或向对方详加打探,这样很容易把人家吓跑,或被视作长舌妇。

不要说长道短

在社交场合说长道短,揭人隐私,必定会惹人反感,让人“敬而远之”。

不要大煞风景

参加社交宴会,别人期望见到的是一张可爱的笑脸,即使是情绪低落,表面上也要笑容可掬,周旋于当时的人物环境。

不要木讷肃然

面对初相识的陌生人,可以交谈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开始,切忌坐着闭口不语,一脸肃穆表情。

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涂脂抹粉

如果需要补妆,必须到洗手间或附近的化妆间去。

不要忸怩忐忑

假如发觉有人在注视你——特别是男士,要表现得从容镇静。若对方曾与你有过一面之缘,可以自然地打个招呼。若对方与你素未谋面,不必忸怩忐忑或怒视对方,可以巧妙地离开他的视线范围。

三、与人相处

谨慎处理办公室恋情

异性相吸乃人之常情,但办公室恋情需谨慎处理。女性较于男性来说情绪化严重,若有情感波动,心情一定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带来工作危机。

此外,非办公室恋情的打情骂俏似的的暧昧同样需要注意。与异性莺声笑语不仅会影响别人工作,也会使你的形象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搬弄是非是职场大忌

办公室的流言蜚语堪称职场“软刀子”,这与办公室冷暴力的杀伤力等同,极具破坏力,爱搬弄是非的人往往图一时口快,而结果会导致办公室内人人对你避之唯恐不及,将也不会再有人和你推心置腹,久而久之你在办公室存在的意义也就变成了令人生厌,那么还谈什么升职加薪?

保持闲聊的安全距离

同事间增进了解的方式除了通过工作熟悉,还有一个途径就是闲聊。这种模式在女同事间普遍适用,闲谈总会拉扯上家长里短,加上女性天生爱八卦的原因总把闲聊的战线拉得很长,势必会影响工作效率。闲聊固然可以,但要学会适时收缩,才不至于被老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四、细节注意事项

女性上班族要给人内外皆美的印象,不注意下面这些小节可不行:

打情骂俏

无论是通过电话对话抑或是与相恋同事在办公室公然谈情,莺声笑语都会影响旁边的同事工作,即使你的工作再出色,在形象方面也会大打折扣。

煲电话粥

在办公时间打工作以外的电话本来无可厚非,但切忌得意忘形,疏忽周围环境。

取公为私

公司的文具,往往成为顺手牵羊的目标,虽都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但如果个个如是,后果便不堪设想。

多角恋情

异性相恋本是人之常情,但必须小心处理,若出现多角恋等错综复杂情况,工作心情往往大受影响,更可能会面对某些危机。

衣着夸张

低胸衣、迷你裙、夸张的饰物除影响周围同事工作的专心程度,更令人怀疑你的工作能力。

浓妆艳抹

工作的环境,淡素娥眉的妆容最为讨好,若太浓的妆或在工作时间经常补妆,有欠礼貌兼妨碍工作。

说三道四

切勿在办公时间公然搬弄是非,予人不良印象。

谎话连篇

一般老板对于不诚实的职员都会心存芥蒂,又如何委以重任呢?

迟到早退

一个上班也经常不准时的人,很难令人对她准时交差投下信任票吧!

借口请假

此举往往令上司反感。

五、接听电话礼仪禁忌

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务交往中,不允许接电话时以“喂,喂”或者“你找谁呀”作为“见面礼”。特别是不允许一张嘴就毫不客气地查对方的“户口”,一个劲儿地问人家“你找谁”、“你是谁”,或者“有什么事儿呀?”

万一对方拨错了电话或电话串了线,也要保持风度。确认对方拨错了电话,应先自报一下“家门”,然后再告知电话拨错了。

交往礼仪篇8

职业经理的交往礼仪

一、会见

会见技巧

企业家经常有会见活动。既讲究实在,又讲究艺术,才能够取得会见的最佳效果。下面介绍一些会见要诀:

(1)问候时最好点名道姓。迈进会客室的门,你的第一句话可能是:"你好,见到你很高兴。"但这却不如说:"王经理,你好,见到你很高兴。"据测,后者比前者要热情得多。

(2)若对方没请你坐下,你最好站着。坐下后不应掏烟,如对方请你抽烟,你应说:"谢谢。"请记住,切莫把烟灰和火柴头弄到地板上,那是很不得体的。

(3)请不要急于出示你随身带的资料、书信或礼物。只有在你提及了这些东西,并已引起对方兴趣时,才是出示他们的最好时机。另外,你得事先准备好,当对方询问你所携带资料中的有关问题时,你应给予详细的解释或说明。

(4)主动开始谈话,珍惜会见时间。尽管对方已经了解到你的一些情况和来访目的,你仍有必要主动开口。你可再次对某些问题进行强调和说明。这不仅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是礼貌的需要。

(5)保持相应的热情。在谈话时,你若对某一问题没有倾注足够的热情,那么,对方会马上失去谈这个问题的兴趣。

(6)当愤怒难以抑制时,应提早结束会见。愤怒会使你失去理解他人和控制自己的客观尺度。它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7)学会听的艺术。听有两个要求,首先要给对方留出讲话的时间,其次要听"听话听音"。如对方首先讲话,你不可打断对方。应做好准备,以便利用恰当的时机给对方以响应,鼓励对方讲下去。不能够认真聆听别人谈话的人,也就不能够"听话听音",更不能机警、巧妙地回答对方的问题。记住:不论是社交场合,还是在工作中,善于听乃是一个人应有的素养。

(8)避免不良的动作和姿态。玩弄手中的小东西,用手不时地理头发、搅舌头,清牙齿,掏耳朵,盯视指甲、天花板或对方身后的字画等,这些动作都有失风度。

也不应忘记自己的身份去故作姿态,卖弄亲近:"咱俩无话不谈,要是对别人,我才不提这个呢!"俚话和粗话更应避免。

(9)要诚实、坦率,又有节制。若在一件小事上做假,很可能使你的整个努力付诸东流。对方一旦怀疑你不诚实,你的各种不同凡响的作为都将黯然失色。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因此,你可以坦率地谈起或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过失。在评论第三者时不应失去体量他人的气度,无节制地使用尖刻语言只会让人疑心:"谁知哪一天,他也许会在背后这样说我呢。"

(10)要善于"理乱麻",学会清楚地表达。善于表达使人终生受益。讲话不会概括的人,常常引起人们的反感:叙事没有重点,思维头绪混乱的人,常常迫使人们尽量回避他。一般来说,你若从没有担心过别人会对你的话产生反感,就意味着你已引起他人的反感了。

(11)作一次音色和语调的自我检查。把自己要讲的话录音5分钟,听听是否清晰,喉音、鼻音是否太重?语速怎样?语调老成、平淡吗?如不满意,改进后再录一段听听。充满朝气的语调会使你显得年轻。此功重在平时留心多练。

(12)注意衣着和发式。第一次见面就给人一种不整洁的印象,往往会给你的自我表白投下阴影。平时不修边幅的企业家,在会见前应问问懂行的人,让他根据你的年龄、体形、职业及季节等因素设计一下你的衣着和发式。

(13)如果对方资历比你浅,学识比较低,你应格外留心自我优越感的外露。当你介绍了自己令人羡慕的学位职称等情况后,对方也得谈到他的相应情况。为了避免对方自愧不如,在介绍自己时你应该谨慎一些。对对方可以表示赞佩。过度的关心和说教应该避免,要表现出诚意和合作精神。

(14)会见结束时,不要忘记带走你的帽子、手套、公事包等东西。告别语应适当简练,克制自己不要在临出门时又引出新的话题,因为没有理由认为告别才是会见的高潮。

说话的姿态

姿势是内心状态的外部表现,完全依你自己的情绪、感觉与兴趣而定,一个从内心所发出来的姿态,不知要比一千条规则所指示的好得多少倍。姿势不是衣服,你可以根据你的欲望加以改变,而且得由你的内心感觉,才可以表现出来。因为姿势是内心的表现,所以你如果坚持要训练成为一种模型,那不但单调,而且是可笑的举动。有些人在说话越高越响的时候,常把两手高举着。真情愈流露,动作和姿态也愈显得自然。有时因心情快乐,便把两手在空中挥动,有时因心情悲苦,忍不住握着拳头,紧紧地靠在自己的胸前;而当愤怒的时候,更不免举拳猛击,但是这种动作和表现姿态,都是以自然和灵活为要素。

当然,许多演说家的姿态,仿佛是戏剧的小丑一样,十分古怪,十分可笑,但是他们都是出自心灵,都是内心的表现,无论是笨拙、是灵活,我们都不必去批判他们,只有一点,我们必须牢记,就是他们是否是由自己所创造。或许你会认为只要是由内心自然流露的姿态,我们尽可以不必加以注意了,这种说法对吗?不,决不是的,我们为了要吸引听众,我们也必须注意姿态,不过姿态决不是口才训练的主要科目,它是帮助口才更动人的一个助手。

除了演说的时候,大部分的谈话,总是有机会可以坐下来的。关于坐的问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有的人喜欢坐在人们的中间,让大家围坐在自己的身边。有的喜欢坐在会场的角落,不让大家能够清楚地瞧着自己,有的喜欢坐在听众的,主要用意是不让人家能看得仔细。其实,坐位最好是对着听众,让大家可以瞧得清清楚楚。但是你如果要坐的话,应该把坐位选择在听众的中间,使人们都能清楚地瞧见你。不过坐的时候,姿势要自然,而且保持端正,切不可斜靠在椅中。有的盘起腿,有的把手臂搁在椅背上,这些都是引人轻视的动作,必须加以注意。

一个人在发表意见时,对于手的安放问题,确也值得留心。究竟两只手应该怎么处置呢?倘若可能的话,最好是忘掉它们,让它们自然地垂直在身体的两边。不过万一你觉得它们讨厌,而觉得有些累赘,不妨把双手插在衣袋里,或是放在背后。总之一句话,必须使你的情绪安静,绝不可过度注意两手会妨碍你的动作,更不必顾虑听众会留意到你手的位置。手的位置是演说者不必多加留意的问题,你应当集中注意于真情的流露,而两手却是帮助你的真情流露的工具。这工具愈放得适当,在需要应用它们的时候,就可以立刻派上用场。不过你不要学习那种下流人,故意把手交叉在胸前,更不可勉强扶在讲桌上,这样使你的身体不能自由行动了。如果两手故意去玩弄自己的衣服,那更会使听众转移注意,实在是一种愚拙的行动。

我们的理论虽不能奉为金科玉律,但下面几条原则是应当注意的:①不要重复姿势,无论任何一种姿势,重复了总会令人觉得乏味;②做手势的时候,不要只从肘部做起,这样会使人感觉得你的手势不自然;③不要把姿势结束的太快。譬如当你伸出手指指向前面,这种姿势是帮助你说话的语气,那么你绝不可立刻把手缩回,最好等到说完了一句话以后,才缩回那手臂。④想保持姿势的自然,是必然练习的;而这种练习,却应下苦心;也许在练习时有些觉得勉强,但经过多日后,便可以渐渐成为自然了。⑤你得注意,勿让你的动作或姿势,减低听众对你说话的注意力;许多人的动作过火,而使听众反多注意于他的动作上去了。

说话的态度是谈话技巧的基本原则,态度不是指着你的行动,而是指着说话的本身,因此你必须留心自己的话有什么应注意的地方。当你跟别人闲谈的时候,根本用不着要装成十分正经的态度,只要一切任其自然就好了。

你要使说话态度自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位讲师,你的说话,正和对一般学员讲解一样,别人只会尊敬你的意见,不必有什么恐惧,更不必担心什么,自己心坎的思想就让它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说话方式一定可以非常自然的。

许多人学鸟叫声学得十分逼真,几乎使你听不出那是人模仿出来的,却总无法令你感动,但是如果听到树上的鸟叫声,立刻会令你感动,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这就是因为自然和不自然的分别了。你能激动自己的情绪,使说话自然流露出来,那么你的说话,一定可以格外动听。你曾否留心过,如果有人把一种主要的意见,用诚挚而易令人感动的语气,对你说出来,你的心里就不易产生相反的意见,因此,如果你预备给人一个的好印象并使人赞同,请记住,激起人的感情,比引起人的思考更为有效。

"肢体动作"也是一种语言。从你在别人眼中出现,一直到你开口之前,这一段时间,你都在说着话,只是并非用口来说。在你开口之前,你的眼睛、你的动作、你的全身都在表现某种意思,这些你所表现的东西,会使人准备听你说话,或是不想听你说话,使人对你发生敬意或是产生恶感,所以在开口之前的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在你开口之前,你必须用你身体全部,向听的人,传达你对他们的敬意与好感,暗示出你所要说的话的重要性,和它基本的色调。这不只是在演说的时候要如此,在平时说话的时候也是这样。即使在闲谈的时候,在朋友们的客厅里,坐着的你忽然站起来,或者把你的座位向对方移近一点,或者在众人之中,选择一个良好的位置;或者突然采取一个不寻常的姿势,只要你做得自然得体,对你的言语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的手是最会说话的了。我们不必每一句话都配上手势,因手势做得太多,会使人觉得不自然。可是在重要的地方,配上适当的手势,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如果能够使人在听你讲话的时候,不但有得听,而且还有得看,那你几乎可以不必担心对方的注意力,会从你的身上游离开。

咿啊乱叫不算是说话,乱挥乱舞不算是手势。不自然的手势,会招致许多人的反感,造成交际的障碍。优美动人的手势常令人心中充满惊喜。非常柔和温暖的手势会令人心中充满感激。非常坚决果断的手势,好像具有千钧万钧的力量。有的手势令人深刻地感到他的热情和欢喜;有的手势却轻率得像个阿飞;有的手势漫不经心;有的手势使人觉得他洋洋自得;有的手势告诉你他非常忙,正要赶着去办一件紧急的事情;有的手势又告诉你,他有要紧的事情要向你谈,请你等一等。在让坐、在握手、在传递物件、在表示默契、以及在谈话进行中,手势有时成为谈话的一部分,可以加强我们语言的力量,丰富我们语言的色调,有时候,手势也成为一种独立且有效的语言。

有位评论家说:"大家都爱说自己受理智的支配,其实整个世界,都可以被感情所转移的。"如果一个人只是竭力装得严谨和敏锐,那他一定失败无疑;但是倘若他的话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就不会失败了。不管他在讲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或是个人的旅行杂谈,只要他感到心里确有一番非说不可的话,那他的话,就会像火一般的炙热了。具有恳切和热诚的人,他影响对方的力量之大,像膨胀的蒸气一样,即使他在修辞上犯了多少错误,也不会惨败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写过下面一段话:"动作好像是跟着感觉的,但实际上动作和感觉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我们直接用意志去纠正动作,也就是间接去纠正了感觉。例如我们失掉了愉快,唯一的恢复方法,便是快活地坐起来,主动说话,愉快就似乎已经和我们同在一处了。如果这办法还不能达到效果,那便不再有别的方法了。所以,当我们感觉到勇敢时,我们就会真得变成很勇敢。用我们整个意志去达到目的,是用你的勇敢去代替惧怕的最好方法。不过,你必须先准备好一切动作,否则恐将仍旧不易生效。假使你要讲一些话,在充分想了后,就该立刻走出来,先作半分钟的深呼吸,因为多吸一些氧气,可以增加不少勇气。你吸足了气,你便能支持住自己。

说话的禁忌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随随便便说人家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私非你所详悉的。你若冒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就会颠倒是非,混乱黑白。说了就收不回来,事后你完全明白了真相时,你还能更正吗?

你对一个朋友说:"M先生借了N先生的钱不肯还,真是岂有此理。"其实这话是从N先生方面听来的,他当然把自己说得头头是道,因为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你明白了人类的弱点,你就不会诋毁M先生,因为你若有机会见到于某,他也许会告诉你,他虽借了N先生一笔钱,但有一张房契押在M先生手里,因房租跌价,到期款未还清,只好延长押期,而N先生则急于拿回现款,M先生一则无法立刻清付,再则借据声明若房租因环境关系而减租时,得延长押期,至N先生将该款全数收回为止,所以不能说他赖债,由此看来,双方皆有理。

人际关系大半是如此复杂,若不知内幕,就不宜胡说乱道。社会上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世间不知多少悲剧由此而生。你虽不是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短处,也许无意中就为别人种下恶果,而恶果滋长到如何程度,有时非你所能预料的。总之这种作法对你无益,对人有损。要是有人向你说某某人的短处的时候,你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谈论别人,不可就片面的观察便在背后批评别人,除非这是好的批评。说一个坏人的好处,旁人听了最多以为你是无知。把一个好人说坏了,那就不仅是道德的问题了。

日常许多事情没有几件是值得我们拿友谊去争辩取胜的。而你却偏偏如此做,好像你的精神和时间都不值一钱,更不要说到感情的损害了。除了彼此都能虚心地,不存半点成见,在某一个问题上专程讨论之外,一切的争辩都应该避免,即使这是一个学术性的争辩,也不必以为这种争辩就是发扬文化的精神。

哲学论争了二千余年,至今胜负未分;心理学的争辩也至少有几百年,现在仍然不分高下,你可以著书发表你的主张,但是不可在谈话中句句争辩。才智是可敬佩的,但不是好胜。而且,你应该听过大智若愚的话吧!修养高深的人,决不肯与人计较的。

你爱和人争辩,是否你以为可以用理论压倒对方,就会给你很大的利益呢?你定会明白,你必不会压倒对方。即使对方表面屈服了,心里也会不平,你一点好处也得不到的,但害处却多了。好争论辩首先会使你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对你产生反感,第二会使你很容易犯下专挑剔别人错误的恶习,第三它使你积久变成骄傲,第四,你将因此失掉一切朋友。

请人体育上所谓"动员精神"做起吧,输了,不必引为可耻。然后,竭力去学习尊重别人的意见。好胜是大多数人的弱点,没有人肯自认失败的,所以一切的争辩是无益的。谈话的艺术就是警告你怎样游出了这愚蠢的漩涡,更清醒地去应付一切。如果能够常常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必被人尊重,如此,你所主张的,就会很容易得人拥护,不必把精神花在无益的争辩上。你可以实现你的主张,你可左右别人的计划,但不是用争辩的方法来获取。如果你想借某一问题来增加你的学识,就应该虚心请教,绝不可借助争辩。记着吧:争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战争。

用质问式的语气来谈话,是最易伤感情的。我看见许多夫妻不睦,兄弟失和,同事交恶,都是由于一方面喜欢以质问式的态度来与对方谈话所致。有这种习惯的人,多半心胸狭窄、好吹毛求疵、或脾气乖癖、或自大好胜、或患心理上的虐待狂,以使人受苦为乐,所以就在谈话上,也把他的品格表现出来。

除非遇到辩论的场面,否则质问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觉得意见不对,你不妨立刻把你的意见说出,何必一定先来个质问,使对方难堪呢?有些人爱用质问的语气来纠正别人错误,先质问,后解释,犹如先向对方的精神打了一拳,然后再向他解释一样,这不必要的一拳,足以破坏双方的情感。被质问的人往往会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了很大的打击,如果他也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必然恼羞成怒,而激起了剧烈的争辩。

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须条件。把对方为难一下子,借逞一时之快,于人于己皆无好处。你不想别人损害你的尊严,你也不可损害别人的自尊心,甚至于你的儿子或者下属,如果有不之处,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可以向他们解释,但方法态度要来得真诚大方。质问是不适宜的,如果你想获得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紧张竞争的场合中,越不可用质问的方法。当对方为你的质问所窘迫时,他虽然形势已趋失败,但他必怀恨在心,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地得到胜利。虽然在朋友中,偶然以质问来取笑是可以的,不过不可用得太多,更不可使之成为习惯。倘若你专用质问的态度向人进攻,而反被对方以更大的理由把你压倒时,你将会丢脸。以温厚待人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向前冲得太猛,站不牢而摔倒时,伤得当然更为厉害。不侵害别人,就是保卫自己,你轻易地进攻别人,如果估计失当,必然惨败!

人们做错事,或做了件吃亏的事,只要是他自动告诉你,他可能还会坦白地承认错误,倘若是由你指出,那么他必有种种的理由为他的错误辩护。你可以在你的朋友或家人当中试试看,无论是极小的疏忽或错误,没有几个人能在一经指正之后就坦率地,不为自己解释一番而承认的。便是父对子,兄对弟,或雇主对部属,甚而对知己朋友,也有互相纠正的义务。所以绝对不批评别人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怎样批评。

纠正别人,要具有极大的同情心,这样你不仅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对别人犯错的原因也必定加以谅解。你要时常有意和他站在一边,而不是和他对敌。说话要温和,不可用刺激的,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弄错了!"这种说法是无人可以忍受的,无论父亲对儿子,雇主对下属,后者虽慑于前者的威势,但心里仍旧不会服气的。说话时先要表示同情对方错误的原因,使对方减少害怕,然后再用温和的方法指出错误来。指正时话说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两句使对方明白了,就可转到别的地方,不可噜嗦不绝,使对方陷于窘境,导致反感。

对方所有不妥当部分,固须加以指正,但妥当部分须加以赞扬,受者因你的公平就易于心悦诚服。想要改变对方的主张时,最好能设法使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给他,使他觉得是他自己修正,而不是由于你的批评。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过失,站在朋友的立场,你应当给予恳切正确的指正,而不是严厉的责问,使他知过而改。纠正对方时,最好用请教式的语气,用命令的口吻则效果不好?quot;你不应该用红色!"就不如说:"你觉得不用红色是否会好看一点呢?"用声东击西的方法,以保存或激励对方的自尊心。

你自己有兴趣,是否别人也会发生兴趣呢?有些人喜欢絮絮不休地说他自己从前在学校的情形;说者津津有味,却不会想到对方可能会感到难过,因为他既非你的同学,脑中毫无你的学校生活印象,最可怕的,无过于把打麻将的情形告诉别人了,凡喜欢打麻将的人,大概都有这一副记忆力,至少是记忆麻将牌的本领。他可以把自己手上的牌,上下两家的出牌次序,以及自己的如何获得胜利记得烂熟,一丝不苟地对你背出来,这是使人惊佩的,却同时也使人讨厌的。

人们最高兴的就是谈自己的事情,而对于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不关心。自己对感兴趣的事,不仅难引起别人的共鸣,而且还觉得好笑。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说时是很高兴的。但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高兴吗?谁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不会叫的才怪哪!所以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的,别人不一定有同感。

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老是噜噜嗦嗦的谈你的个人生活、你的孩子和你的事业。每人最喜欢的是自己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了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逗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了,这是使对方高兴的最好方法。你以充满了同情和热诚男娜ヌ男鹗觯欢筛苑搅粝伦罴训挠∠蟆*?/p>

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和人发生争辩是不明智的表现。还有一样最不好的,就是在别人面前夸自己,在一切的愚笨行为中,再没有比这个更愚笨,更可怕的了。"那一次的纠纷,如果不是我给他们解决了,不知要弄到怎样。你们要知道,他们对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不过当着我面前,就不敢妄动了"。即使这次的纠纷,确因为你的排解而得到解决,如果把上面的话改成"当时我恰巧在场,就替他们排解了。"这种说法不是更使人敬佩吗?当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被人发觉之后,人们自然会崇敬你的,但倘若你自己夸张叙述出来,所得结果必恰恰相反,人们听到你的自夸,轻视就会把崇拜掩盖了。一句自夸的话是一粒恶的种子,它由你的口中而种在别人的心里,滋长出憎厌的芽。

爱自夸的人是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的,因为他自视甚高,轻视一切,不大理会别人的意见,只会自己吹牛,他只想找奉承和听从他的群众,不是朋友,于是朋友们都避之唯恐不及了。他常自以为是最有本领的人,如果他做生意,他觉得没人比得上他,如果他是艺术家,就自以为是一代的大师。要是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动,就会觉得只有他才能救世界、救人类。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你自己若具真实本领,那么赞美的话应该出自别人的口,自吹自擂,其实是自己丢脸而已。凡有修养的人必不随便说及自己,更不会自夸。你应该明白,个人的事业行为在旁人看来是清清楚楚的。

请你不必自己吹擂,与其自夸,不如表示谦逊,也许你自以为伟大,但别人不一定同意,自己捧自己,决不能捧得太高的。好夸大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间接为自己吹擂,纵使你平日备受崇敬,听了这话反而会令人对你反感的。世间没有一件足以向人夸耀的事情,自己不吹擂时,别人还会来称颂,自己说了,人家反瞧不起了。

千万不要故意与人为难,有的人专门喜欢表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如果你说这是黑的,他就硬说是白的;但是如果下一次你也说这是白的,他就又反过来说它是黑的了。这种处处故意表示与别人看法不同的人,和处处随声附和的人,一样都是不老实的,被人看不起,甚至惹人憎恶的不忠实的人。口才是帮助你待人处世的一种方法,没有人愿意作一个口才很好,而到处不受欢迎的人。不要为了表现你的口才,而到处逞能,惹人憎厌,口才一定要正确而灵活地表现。

听了对方说话之后,发现其中有一点自己不大同意,立刻就提出异议,而对方一听,就也立刻以为自己的意见全被否定了,这当然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我们一定要记得预先说明那一点,或者那几方面,自己是完全同意的,然后指出自己与对方意见不同的只限于某一点。这样,对方很容易地就接受了你的批评或修正,因为他知道双方对于主要部分的意见仍是完全一致的。即使你所不同意的是对方意见的主要方面,但是你最好仍能预先表示对方意见中你所同意的各点,即使它是最不重要的一点。这并没有什么不老实的地方,因为你并没有作违心之论。你之所以要这样作,是为了缓和一下谈话的空气。

不要令人认为你抹杀了他的一切,而且一点也不承认他的好处,这样就可以使谈话很融洽地进行下去了。无论你的意见和对方的意见距离多远,冲突多厉害,我们要表现出一切都可以互相商量,并且相信无论怎样艰难,大家都可以获得比较接近的看法。任何事都可以谈,但是在浩渺无边到处都可以航行的大海里,也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避免。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因为这是一种不老实的自欺欺人的行为。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作一个百科全书。即使一个最有学问的人,也必有不知之事。所以,坦白地承认你对于某些事情的无知,这决不是一种耻辱。相反的,这是使别人对你的谈话,认为有值得考虑的价值,没有虚矫,没有吹牛。

总之,不要对陌生人夸耀你的私生活,例如你个人的成就、你的富有、或者总向人说自己的儿子怎么怎么了不起。不要在一般的公共场合把朋友们的缺点和失败当作谈话的资料,不要老是重复同样的话题,不要到处诉苦和发牢骚,诉苦和发牢骚并不是争取同情的良好方法;做人的基本态度,亦应该是这样的。

说话的素材

言语是以生活为内容,有生活,就有谈话的内容;生活内容丰富,谈话的内容自然也比较丰富。因此,你对于你的国家、社会、朋友、亲属、以及同事等等,都要经常注意而且关心。你对于所见所闻,都要去研究一通,尽量地去了解它们的意义,而不是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地让它们在眼前在耳旁溜过。你要随时都在计划、安排、改进你的生活,而不是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和国家大事、社会人群息息相关,而不是安于作一个井底蛙,对于身外事都不闻不问呢?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遇事认真、兴致勃勃的人,那你就和"口才"的距离不远了。即使你现在还是一个不大会说话的人,你已经具备了大批的本钱。如果不是呢?那你就需要下决心和努力了。

在你看报纸的时候,拿一支红蓝铅笔,把每天最有兴趣的新闻,或是所见的好文章勾起来。要是能剪下来就更好。每天只要两条,两个星期之后,你便记得不少有趣的新闻了。在你看杂志或书籍的时候,每天只要能够记住其中一两句你认为很有意义的话,用红蓝铅笔,在那句话旁边画上线,若能抄在你的日记本上或是笔记本上那就更好。开始时不要贪多,否则不几天,你就会放弃了。如果你每天不停地记一两句下去,两三个月后,你就会发觉你的思想比以前丰富得多了。谈话的时候,很容易地就想起它们,或者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加以发挥。这些有意义的话,随时随地都会跳出来,帮助你或排除你的困难。在听演讲时,在听别人谈话时,随时都可以遇见表现人类智慧的警句或是谚语。把这些记在心中,抄在纸上,久而久之,你谈话的题材和资料就越来越丰富了,你的口才就越来越纯熟了,甚至可以出口成章,随便说什么都可以有条有理。

为提高我们的口才能力,在此举几个常常利用的话:①无论何时都不要拒绝工作中间的细小事情,因为伟大的事情是由细小的事情构成的。②爱一个人,最要紧的是爱他的将来。③个人一定要顾及团体,因为团体可以保护个人。④如果别人给你束缚手脚的爱和友情,就宁可两样都不要。⑤永恒的东西只有事业!生命是要在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⑥对于学习,永远没有太老的时候;对于改过,永远没有太迟的时候。⑦聪明人从傻瓜所学到的,比傻瓜从聪明人所学到的多。⑧你真爱她吗?那么为什么不为她的前途打算一下呢?⑨你如果爱她,为什么要她牺牲努力多年才得来的学业或是社会地位呢?10无论你的男朋友说他怎样爱你,都是假的。除非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你的前途着想。单是为你着想,还是不够的,一定要为你的前途着想才是真正的爱。11请你放心,我是很看重我自己的前途。

为了远大的前途,就不能过得太偷懒、太马虎、太随便,多少要强迫自己努力去做现在所希望做的事情。"他出去找一匹驴子,结果却发现一个王国。"这是说人常常有这种的奇遇,本来自己所要求的很小,结果却得到无限的收获。学习口才,你将来得到的却不只是口才,是比口才不知大多少倍的王国。这王国是什么呢?是你的伟大而丰富的生活!你整个的品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大大地提高。

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懂得去吸收,一方面懂得去应用。只要懂得去应用,即使是一句普通的话,也往往会得到惊人的效果。有一个慈善家动员他的朋友们去募捐,供建教堂用,募捐的情形是很困难的。他有一个朋友,打算放弃这项工作,并且引用一句古诗"十叩柴扉九不开",来说明募捐困难的情形。"十叩柴扉九不开"真是把募捐困难的情形形容得恰好,确实会令人感到灰心泄气啊。可是这位慈善家把同一句话,以另外的角度去应用它,就得到完全相反的效果。他说:不错,我们现在的情形是十叩柴扉九不开;可是这也是说十叩柴扉有一扇是开。那么,我们要敲开十扇门,只要努力一点,多敲几十个门就是了。于是他把这句十叩柴扉九不开这句诗,发展?quot;百叩柴扉十扇开",此语果然鼓舞了他的朋友们,而完成了募捐。

从前还有一个发明家想发明一件东西,他和他的助手已经举行了一千六百四十二次的试验,可是都失败了。他的助手说:你看,试验了一千六百四十二次,一点用也没有。这个发明家说:为什么没有用呢?这使我们知道这一千六百四十二次的方法是不能成功的,要成功必须在这一千六百四十二个方法之外去找。

有一个音乐家被关在监牢里仍经常拉小提琴,到了执行死刑的前一天,狱卒就问他:"明天你就死了,今天你还拉它干什么呢?"音乐家说:"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我不拉,还有什么时候拉呢?"

二、交谈

交谈的话题

交谈是人们传递信息和情感、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的一种方式,但在交谈中想把话说好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使交谈起到上述的媒介作用,你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谈技巧。

交谈的话题

与人谈话最困难的,就是应讲什么话题。一般人在交际场中,第一句交谈是最不容易的。因为你不熟悉对方,不知道你的性格、嗜好和品性,又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你多作了解或考虑,而又不宜冒昧地提出特殊话题。这时就地取材,似乎比较简单适休,即按照当时的环境觅取话题。如果相遇地点在朋友的家里,或是在朋友的喜筵上,那么对方和主人的关系可以作为第一句。比如说:"听说您和某先生是老同学?"或是说:"您和某先生是同事?"如此一来,无论问得对不对,总可引起对方的话题。问得对的,可依原意急转直下,猜得不对的,根据对方的解释又可顺水推舟,在对方的生活上畅谈下去。如:"今天的客人真不少!"虽是老套,但可以引起其它的话题。赞美一样东西常常也是一种最稳当得体的开头话。如赞美主人家的花养得好之类。

交谈的技巧

如果你能和任何人持续谈上10分钟并使对方发生兴趣,你便是很好的交际人物了。不过不论难易,总要设法打通这难关。常见许多人因为对于对方的事业毫无认识而相对默然,这是很痛苦的。其实如果肯略下功夫,这种不幸情形就可减少,甚至于做个不错的交际家也并非难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是一句老话,直到现在仍然适用,所以企业家要充实自己的知识。

交谈的礼节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谈话时切忌唾沫四溅。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对方长得胖、身体壮、保养得好之类的话。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东道国的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等等,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到我国来多久了?""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你喜欢这里的风景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quot;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

三、介绍

正式介绍

在较为正式、庄重的场合,有两条通行的介绍规则:其一是把年轻的人介绍给年长的人;其二是把男性介绍给女性。在介绍过程中,先提某人的名字是对此人的一种敬意。比如,要把一位约翰介绍给一个玛丽的女性,就可以这样介绍:"约翰,让我把玛丽介绍给你好吗?"然后给双方作介绍:"这位是玛丽,这位是约翰。"假若女方是你的妻子,那你就先介绍对方,后介绍自己的妻子,这样才能不失礼节。再如,把一位年纪较轻的女同志介绍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则不论性别,均应先提这位长辈,可以这样说:"王老师,我很荣幸能介绍约翰来见您。"在介绍时,最好是姓名并提,还可附加简短的说明,比如职称、职务、学位、爱好和特长等等。这种介绍方式等于给双方提示了开始交谈的话题。如果介绍人能找出被介绍的双方某些共同点就更好不过了。如甲和乙的弟弟是同学,甲和乙是相距多少届的校友等等,这样无疑会使初识的交谈更加顺利。

非正式介绍

如果是在一般的、非正式的场合,则不必过于拘泥礼节,假若大家又都是年轻人,就更应以自然、轻松、愉快为宗旨。介绍人说一句:"我来介绍一下",然后即作简单的介绍,也不必过于讲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的规则。最简单的方式恐怕莫过于直接报出被介绍者各自的姓名。也不妨加上"这位是"、"这就是"之类的话以加强语气,使被介绍人感到亲切和自然。在把一个朋友向众人作介绍时,说句"诸位,这位是玛丽"也就可以了。

在非正式的聚会上,你可采取一种"随机"的方式为朋友作介绍:"约翰,你认识玛丽吗?""约翰,你见过玛丽了吗?"然后把约翰引见给玛丽。即便约翰是你的好友,也不应在作介绍时过于随便?quot;约翰,过来见见玛丽。"或者,"约翰,过来和玛丽握握手。"这种介绍让人听起来觉得缺乏友善和礼貌。在聚会中,友好、愉快的气氛比什么都重要。

作介绍时,一般不要称其中某人为"我的朋友",因为这似乎暗示另外一个人不是你的朋友,显得不友善,也不礼貌。

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一般都不习惯毛遂自荐,主动地自报姓名。如果你想知道某人的名字,最好是先找个第三者问一问:"那位穿西装的是谁呀?"其后在你和这位穿西装的玛丽见面时就可以说:"你好,玛丽。"无论如何不要莽撞地问人家:"你叫什么名字?"这显得唐突。如果万不得己也应说得婉转一点:"对不起,不知该怎么称呼您?"

自我介绍

有时企业家为了某事需要结识某人,在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你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自我介绍:"我叫约翰,我们曾在广州见过一面。"或者是:"你是玛丽吧,我是约翰,你弟弟的朋友。"如果能找出你和对方的某种联系作为介绍时的简注,这固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是素昧平生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你能彬彬有礼,对方自然也会以礼相待。

在介绍时如何应对

当介绍人作了介绍以后,被介绍的双方就应互相问候:"你好。"如果在"你好"之后再重复一遍对方的姓名或称谓,则更不失为一种亲切而礼貌的反应。对于长者或有名望的人,重复对其带有敬意的称谓无疑会使对方感到愉快。

如果由你负责出面组织一个聚会,届时你就应站在门口欢迎来客。如果是正式一点的私人聚会,女主人则应站在门口,男主人站在她旁边,两人均须与每一位来客握手问候。

按现代西方礼节,当一位妇女走进房内,在座的男子应起立为礼。但若在座之中也有妇女的话,则此礼可免,这时只需男女主人和其家人起身迎客就行了。一般来讲,男子应等女子入座后自己再就座。如果有位女子走过来和某男子交谈,他就应站起来说话。但如果是在某种公共场所,如剧院、餐馆等也不必过于讲究这种礼节,以免影响别人。

用好交际的称呼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如果把交际语言比喻成浩浩荡荡的大军,那么称呼语便是这支大军的先锋官,没见哪个人不打招呼就说话的。然而仅仅有称呼也不行,还要看你的称呼是否合适,因为人们对称呼的恰当与否,一般来说都很敏感。尤其是初交者,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这次交际的成败。可见称呼语的使用是很重要的。那么,到底在交往中派出什么样的"先锋官"才恰到好处呢?

怎样避免称呼的"张冠李戴"

在企业家的交际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慰问、会客、迎送等人们接触不多而时间又比较短暂的场合中,容易发生把称呼弄错的张冠李戴现象。这样不仅失礼、令人尴尬,有时还会影响交际效果。

如何避免张冠李戴呢?

1.企业家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张冠李戴的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

在某市的一次经济技术开发洽谈会上,一方的负责人竟连续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引起了另一方的注意,觉得这样的合作者头脑不清晰,生产经营能力不可信赖,从而取消了合作的打算。可见,对张冠李戴的现象必须引起注意,因为它是交际活动的障碍。

2.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

交际刚开始时,一般双方都要互相介绍,但比较简略,速度也快,印象难以深刻。因此事先要对会见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人物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经过介绍后,印象就比较深刻。必要时,在入室落座或会谈、就餐前,再做一次详细介绍。有条件的,交换名片则更理想。

3.注意观察对方的特征,掌握记忆方法

介绍,要留意观察被介绍者的服饰、体态、语调、动作等,特别注意突出特征或个性特征。对统一着装的人,要格外注意观察高、矮、胖、瘦、脸形、戴不戴眼镜等。

交往礼仪篇9

一、在幼儿园内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礼仪氛围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在他们良好礼仪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的礼仪教育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礼仪环境氛围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将孩子们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在宣传栏中进行表扬,通过这种形式来为其他孩子树立榜样,以进一步规范孩子们的自身行为,为他们更积极地进行文明礼仪的学习提供动力。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对幼儿园内的展板和墙饰进行定期的更换,通过不同礼仪内容的展示来加强对幼儿的礼仪文明教育。在墙饰和展板的展示中,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采用更易于他们接受的形式来进行对文明礼仪的宣传,如幼儿园可以在幼儿园的墙壁上张贴图文并茂的儿歌,或者在幼儿园的展板上进行一些简单的礼仪绘画,通过这样的形式标语可以给孩子们进行时刻的礼仪提醒,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在班级环境中创设礼仪氛围

班级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教学环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为他们创设积极的活动空间,以提高他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设与“礼仪教育”相关的活动版块,在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美观性和教育性的原则,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礼仪教育活动中来。

在班级活动的组织中,教师可以通过礼仪环境的创设来加强对幼儿的正面引导和他们礼仪行为的规范,让幼儿在活动的参与中不断受到礼仪文明的熏陶,以增强他们的文明交往能力。教师作为幼儿礼仪教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要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对幼儿认知水平的了解来积极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从而在幼儿在活动的参与中受到礼仪文明的启迪与教育。

三、在游戏环境中创设礼仪氛围

游戏是幼儿阶段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相关的礼仪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游戏的内容,还可以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游戏的参与中提高自身的礼仪文明程度。在礼仪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阅览角”、“娃娃家”和“聪明屋”等精彩多样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幼儿进行礼仪的学习。如在“娃娃家”的游戏开展中,教师可以在游戏中适当的渗透相关的待客和做客礼仪,让孩子在具体的游戏实践中去学习礼仪、运用礼仪,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礼仪意识,促使他们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而在爱心体验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大带小”的形式来让孩子们学会关爱,帮助他们养成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同时在游戏的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孩子们礼貌用语的使用,如“请”、“谢谢”和“对不起”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孩子对文明礼貌的认识,以有效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符合了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礼仪文明的认知,让他们在直观思维的刺激下增强对礼仪行为的情感认同,从而美化孩子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礼仪水平的提高。幼儿眼中的世界是充满童话色彩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教师要时常保持一颗童心,通过对孩子认知水平的了解来走进他们的童真世界,从而更好的接纳和欣赏他们,促使孩子在游戏的参与中感受到童真世界中的真善美。

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丰富多样的区角游戏,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来让孩子们进行礼貌言行的练习。如教师可以在区角游戏的开展中为幼儿创设出情景化的教学氛围,通过给树木和花草“喝水”来增强他们对花草树木的爱护意识;在照看“图书宝宝”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认识到保护书籍的重要性;而通过组织孩子们进行垃圾纸篓的设计比赛来促使他们养成不乱丢垃圾的良好习惯。

小结

交往礼仪篇10

介绍和被介绍是社交中常见而重要的一环。介绍的规格虽不必严格遵守,但了解这些礼节就等于掌握了一把通往社交之门的钥匙。特别是对企业家来,经常需要与生人打交道,了解了这些礼节就能帮助他更好地进行社交活动。?

正式介绍

在较为正式、庄重的场合,有两条通行的介绍规则:其一是把年轻的人介绍给年长的人;其二是把男性介绍给女性。在介绍过程中,先提某人的名字是对此人的一种敬意。比如,要把一位约翰介绍给一个玛丽的女性,就可以这样介绍:“约翰,让我把玛丽介绍给你好吗?”然后给双方作介绍:“这位是玛丽,这位是约翰。”假若女方是你的妻子,那你就先介绍对方,后介绍自己的妻子,这样才能不失礼节。再如,把一位年纪较轻的女同志介绍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则不论性别,均应先提这位长辈,可以这样说:“王老师,我很荣幸能介绍约翰来见您。”在介绍时,最好是姓名并提,还可附加简短的说明,比如职称、职务、学位、爱好和特长等等。这种介绍方式等于给双方提示了开始交谈的话题。如果介绍人能找出被介绍的双方某些共同点就更好不过了。如甲和乙的弟弟是同学,甲和乙是相距多少届的校友等等,这样无疑会使初识的交谈更加顺利。?

非正式介绍

如果是在一般的、非正式的场合,则不必过于拘泥礼节,假若大家又都是年轻人,就更应以自然、轻松、愉快为宗旨。介绍人说一句:“我来介绍一下”,然后即作简单的介绍,也不必过于讲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的规则。最简单的方式恐怕莫过于直接报出被介绍者各自的姓名。也不妨加上“这位是”、“这就是”之类的话以加强语气,使被介绍人感到亲切和自然。在把一个朋友向众人作介绍时,说句“诸位,这位是玛丽”也就可以了。?

在非正式的聚会上,你可采取一种“随机”的方式为朋友作介绍:“约翰,你认识玛丽吗?”“约翰,你见过玛丽了吗?”然后把约翰引见给玛丽。即便约翰是你的好友,也不应在作介绍时过于随便:“约翰,过来见见玛丽。”或者,“约翰,过来和玛丽握握手。”这种介绍让人听起来觉得缺乏友善和礼貌。在聚会中,友好、愉快的气氛比什么都重要。作介绍时,一般不要称其中某人为“我的朋友”,因为这似乎暗示另外一个人不是你的朋友,显得不友善,也不礼貌。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一般都不习惯毛遂自荐,主动地自报姓名。如果你想知道某人的名字,最好是先找个第三者问一问:“那位穿西装的是谁呀?”其后在你和这位穿西装的玛丽见面时就可以说:“你好,玛丽。”无论如何不要莽撞地问人家:“你叫什么名字?”这显得唐突。如果万不得己也应说得婉转一点:“对不起,不知该怎么称呼您?”?

自我介绍

有时企业家为了某事需要结识某人,在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你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自我介绍:“我叫约翰,我们曾在广州见过一面。”或者是:“你是玛丽吧,我是约翰,你弟弟的朋友。”如果能找出你和对方的某种联系作为介绍时的简注,这固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是素昧平生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你能彬彬有礼,对方自然也会以礼相待。“?

在介绍时如何应对

当介绍人作了介绍以后,被介绍的双方就应互相问候:“你好。”如果在“你好”之后再重复一遍对方的姓名或称谓,则更不失为一种亲切而礼貌的反应。对于长者或有名望的人,重复对其带有敬意的称谓无疑会使对方感到愉快。如果由你负责出面组织一个聚会,届时你就应站在门口欢迎来客。如果是正式一点的私人聚会,女主人则应站在门口,男主人站在她旁边,两人均须与每一位来客握手问候。按现代西方礼节,当一位妇女走进房内,在座的男子应起立为礼。但若在座之中也有妇女的话,则此礼可免,这时只需男女主人和其家人起身迎客就行了。一般来讲,男子应等女子入座后自己再就座。如果有位女子走过来和某男子交谈,他就应站起来说话。但如果是在某种公共场所,如剧院、餐馆等也不必过于讲究这种礼节,以免影响别人。?

用好交际的称呼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如果把交际语言比喻成浩浩荡荡的大军,那么称呼语便是这支大军的先锋官,没见哪个人不打招呼就说话的。然而仅仅有称呼也不行,还要看你的称呼是否合适,因为人们对称呼的恰当与否,一般来说都很敏感。尤其是初交者,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这次交际的成败。可见称呼语的使用是很重要的。那么,到底在交往中派出什么样的“先锋官”才恰到好处呢?

怎样避免称呼的“张冠李戴”

在企业家的交际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慰问、会客、迎送等人们接触不多而时间又比较短暂的场合中,容易发生把称呼弄错的张冠李戴现象。这样不仅失礼、令人尴尬,有时还会影响交际效果。如何避免张冠李戴呢??

1.企业家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张冠李戴的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

在某市的一次经济技术开发洽谈会上,一方的负责人竟连续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引起了另一方的注意,觉得这样的合作者头脑不清晰,生产经营能力不可信赖,从而取消了合作的打算。可见,对张冠李戴的现象必须引起注意,因为它是交际活动的障碍。?

2.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

交际刚开始时,一般双方都要互相介绍,但比较简略,速度也快,印象难以深刻。因此事先要对会见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人物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经过介绍后,印象就比较深刻。必要时,在入室落座或会谈、就餐前,再做一次详细介绍。有条件的,交换名片则更理想。?

3.注意观察对方的特征,掌握记忆方法?

介绍,要留意观察被介绍者的服饰、体态、语调、动作等,特别注意突出特征或个性特征。对统一着装的人,要格外注意观察高、矮、胖、瘦、脸形、戴不戴眼镜等。?

4.注意掌握主要人物?

在人员较多,一下难以全部记住时,要首先注意了解和熟悉主要对象 (带队的负责人)和与自己对等的对象(指单位、所从事的业务、职务、级别与自己相同者)。现在,一般都不太讲究主客、主从关系的礼节,单从行止、座位的位置上判断是不准确的。如有的人把来客中的司机当成了经理,弄得经理很难堪。?

二、交 谈

交谈是人们传递信息和情感、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的一种方式,但在交谈中想把话说好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使交谈起到上述的媒介作用,你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谈技巧。?

交谈的话题

与人谈话最困难的,就是应讲什么话题。一般人在交际场中,第一句交谈是最不容易的。因为你不熟悉对方,不知道你的性格、嗜好和品性,又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你多作了解或考虑,而又不宜冒昧地提出特殊话题。这时就地取材,似乎比较简单适休,即按照当时的环境觅取话题。如果相遇地点在朋友的家里,或是在朋友的喜筵上,那么对方和主人的关系可以作为第一句。比如说:“听说您和某先生是老同学?”或是说:“您和某先生是同事?”如此一来,无论问得对不对,总可引起对方的话题。问得对的,可依原意急转直下,猜得不对的,根据对方的解释又可顺水推舟,在对方的生活上畅谈下去。如:“今天的客人真不少!”虽是老套,但可以引起其它的话题。赞美一样东西常常也是一种最稳当得体的开头话。如赞美主人家的花养得好之类。?

交谈的技巧

如果你能和任何人持续谈上10分钟并使对方发生兴趣,你便是很好的交际人物了。不过不论难易,总要设法打通这难关。常见许多人因为对于对方的事业毫无认识而相对默然,这是很痛苦的。其实如果肯略下功夫,这种不幸情形就可减少,甚至于做个不错的交际家也并非难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是一句老话,直到现在仍然适用,所以企业家要充实自己的知识。?

交谈的礼节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谈话时切忌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对方长得胖、身体壮、保养得好之类的话。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东道国的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等等,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到我国来多久了?”“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你喜欢这里的风景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

三、会 见

会见技巧

企业家经常有会见活动。既讲究实在,又讲究艺术,才能够取得会见的最佳效果。下面介绍一些会见要诀:?

(1)问候时最好点名道姓。迈进会客室的门,你的第一句话可能是:“你好,见到你很高兴。”但这却不如说:“王经理,你好,见到你很高兴。”据测,后者比前者要热情得多。?

(2)若对方没请你坐下,你最好站着。坐下后不应掏烟,如对方请你抽烟,你应说:“谢谢。”请记住,切莫把烟灰和火柴头弄到地板上,那是很不得体的。?

(3)请不要急于出示你随身带的资料、书信或礼物。只有在你提及了这些东西,并已引起对方兴趣时,才是出示他们的最好时机。另外,你得事先准备好,当对方询问你所携带资料中的有关问题时,你应给予详细的解释或说明。?

(4)主动开始谈话,珍惜会见时间。尽管对方已经了解到你的一些情况和来访目的,你仍有必要主动开口。你可再次对某些问题进行强调和说明。这不仅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是礼貌的需要。?

(5)保持相应的热情。在谈话时,你若对某一问题没有倾注足够的热情,那么,对方会马上失去谈这个问题的兴趣。?

(6)当愤怒难以抑制时,应提早结束会见。愤怒会使你失去理解他人和控制自己的客观尺度。它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7)学会听的艺术。听有两个要求,首先要给对方留出讲话的时间,其次要听“听话听音”。如对方首先讲话,你不可打断对方。应做好准备,以便利用恰当的时机给对方以响应,鼓励对方讲下去。

不能够认真聆听别人谈话的人,也就不能够“听话听音”,更不能机警、巧妙地回答对方的问题。记住:不论是社交场合,还是在工作中,善于听乃是一个人应有的素养。?

(8)避免不良的动作和姿态。玩弄手中的小东西,用手不时地理头发、搅舌头,清牙齿,掏耳朵,盯视指甲、天花板或对方身后的字画等,这些动作都有失风度。?

也不应忘记自己的身份去故作姿态,卖弄亲近:“咱俩无话不谈,要是对别人,我才不提这个呢!”俚话和粗话更应避免。?

(9)要诚实、坦率,又有节制。若在一件小事上做假,很可能使你的整个努力付诸东流。对方一旦怀疑你不诚实,你的各种不同凡响的作为都将黯然失色。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因此,你可以坦率地谈起或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过失。在评论第三者时不应失去体量他人的气度,无节制地使用尖刻语言只会让人疑心:“谁知哪一天,他也许会在背后这样说我呢。”

(10)要善于“理乱麻”,学会清楚地表达。善于表达使人终生受益。讲话不会概括的人,常常引起人们的反感:叙事没有重点,思维头绪混乱的人,常常迫使人们尽量回避他。一般来说,你若从没有担心过别人会对你的话产生反感,就意味着你已引起他人的反感了。?

(11)作一次音色和语调的自我检查。把自己要讲的话录音5分钟,听听是否清晰,喉音、鼻音是否太重?语速怎样?语调老成、平淡吗?如不满意,改进后再录一段听听。充满朝气的语调会使你显得年轻。此功重在平时留心多练。?

(12)注意衣着和发式。第一次见面就给人一种不整洁的印象,往往会给你的自我表白投下阴影。平时不修边幅的企业家,在会见前应问问懂行的人,让他根据你的年龄、体形、职业及季节等因素设计一下你的衣着和发式。?

(13)如果对方资历比你浅,学识比较低,你应格外留心自我优越感的外露。当你介绍了自己令人羡慕的学位职称等情况后,对方也得谈到他的相应情况。为了避免对方自愧不如,在介绍自己时你应该谨慎一些。对对方可以表示赞佩。过度的关心和说教应该避免,要表现出诚意和合作精神。?

(14)会见结束时,不要忘记带走你的帽子、手套、公事包等东西。告别语应适当简练,克制自己不要在临出门时又引出新的话题,因为没有理由认为告别才是会见的高潮。?

说话的姿态

姿势是内心状态的外部表现,完全依你自己的情绪、感觉与兴趣而定,一个从内心所发出来的姿态,不知要比一千条规则所指示的好得多少倍。姿势不是衣服,你可以根据你的欲望加以改变,而且得由你的内心感觉,才可以表现出来。因为姿势是内心的表现,所以你如果坚持要训练成为一种模型,那不但单调,而且是可笑的举动。有些人在说话越高越响的时候,常把两手高举着。真情愈流露,动作和姿态也愈显得自然。有时因心情快乐,便把两手在空中挥动,有时因心情悲苦,忍不住握着拳头,紧紧地靠在自己的胸前;而当愤怒的时候,更不免举拳猛击,但是这种动作和表现姿态,都是以自然和灵活为要素。?

当然,许多演说家的姿态,仿佛是戏剧的小丑一样,十分古怪,十分可笑,但是他们都是出自心灵,都是内心的表现,无论是笨拙、是灵活,我们都不必去批判他们,只有一点,我们必须牢记,就是他们是否是由自己所创造。或许你会认为只要是由内心自然流露的姿态,我们尽可以不必加以注意了,这种说法对吗?不,决不是的,我们为了要吸引听众,我们也必须注意姿态,不过姿态决不是口才训练的主要科目,它是帮助口才更动人的一个助手。?

除了演说的时候,大部分的谈话,总是有机会可以坐下来的。关于坐的问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有的人喜欢坐在人们的中间,让大家围坐在自己的身边。有的喜欢坐在会场的角落,不让大家能够清楚地瞧着自己,有的喜欢坐在听众的,主要用意是不让人家能看得仔细。其实,坐位最好是对着听众,让大家可以瞧得清清楚楚。但是你如果要坐的话,应该把坐位选择在听众的中间,使人们都能清楚地瞧见你。不过坐的时候,姿势要自然,而且保持端正,切不可斜靠在椅中。有的盘起腿,有的把手臂搁在椅背上,这些都是引人轻视的动作,必须加以注意。?

一个人在发表意见时,对于手的安放问题,确也值得留心。究竟两只手应该怎么处置呢?倘若可能的话,最好是忘掉它们,让它们自然地垂直在身体的两边。不过万一你觉得它们讨厌,而觉得有些累赘,不妨把双手插在衣袋里,或是放在背后。总之一句话,必须使你的情绪安静,绝不可过度注意两手会妨碍你的动作,更不必顾虑听众会留意到你手的位置。手的位置是演说者不必多加留意的问题,你应当集中注意于真情的流露,而两手却是帮助你的真情流露的工具。这工具愈放得适当,在需要应用它们的时候,就可以立刻派上用场。不过你不要学习那种下流人,故意把手交叉在胸前,更不可勉强扶在讲桌上,这样使你的身体不能自由行动了。如果两手故意去玩弄自己的衣服,那更会使听众转移注意,实在是一种愚拙的行动。?

我们的理论虽不能奉为金科玉律,但下面几条原则是应当注意的:①不要重复姿势,无论任何一种姿势,重复了总会令人觉得乏味;②做手势的时候,不要只从肘部做起,这样会使人感觉得你的手势不自然;③不要把姿势结束的太快。譬如当你伸出手指指向前面,这种姿势是帮助你说话的语气,那么你绝不可立刻把手缩回,最好等到说完了一句话以后,才缩回那手臂。④想保持姿势的自然,是必然练习的;而这种练习,却应下苦心;也许在练习时有些觉得勉强,但经过多日后,便可以渐渐成为自然了。⑤你得注意,勿让你的动作或姿势,减低听众对你说话的注意力;许多人的动作过火,而使听众反多注意于他的动作上去了。?

说话的态度是谈话技巧的基本原则,态度不是指着你的行动,而是指着说话的本身,因此你必须留心自己的话有什么应注意的地方。当你跟别人闲谈的时候,根本用不着要装成十分正经的态度,只要一切任其自然就好了。?

你要使说话态度自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位讲师,你的说话,正和对一般学员讲解一样,别人只会尊敬你的意见,不必有什么恐惧,更不必担心什么,自己心坎的思想就让它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说话方式一定可以非常自然的。?

许多人学鸟叫声学得十分逼真,几乎使你听不出那是人模仿出来的,却总无法令你感动,但是如果听到树上的鸟叫声,立刻会令你感动,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这就是因为自然和不自然的分别了。你能激动自己的情绪,使说话自然流露出来,那么你的说话,一定可以格外动听。?

你曾否留心过,如果有人把一种主要的意见,用诚挚而易令人感动的语气,对你说出来,你的心里就不易产生相反的意见,因此,如果你预备给人一个的好印象并使人赞同,请记住,激起人的感情,比引起人的思考更为有效。?

“肢体动作”也是一种语言。从你在别人眼中出现,一直到你开口之前,这一段时间,你都在说着话,只是并非用口来说。在你开口之前,你的眼睛、你的动作、你的全身都在表现某种意思,这些你所表现的东西,会使人准备听你说话,或是不想听你说话,使人对你发生敬意或是产生恶感,所以在开口之前的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在你开口之前,你必须用你身体全部,向听的人,传达你对他们的敬意与好感,暗示出你所要说的话的重要性,和它基本的色调。这不只是在演说的时候要如此,在平时说话的时候也是这样。即使在闲谈的时候,在朋友们的客厅里,坐着的你忽然站起来,或者把你的座位向对方移近一点,或者在众人之中,选择一个良好的位置;或者突然采取一个不寻常的姿势,只要你做得自然得体,对你的言语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的手是最会说话的了。我们不必每一句话都配上手势,因手势做得太多,会使人觉得不自然。可是在重要的地方,配上适当的手势,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如果能够使人在听你讲话的时候,不但有得听,而且还有得看,那你几乎可以不必担心对方的注意力,会从你的身上游离开。

咿啊乱叫不算是说话,乱挥乱舞不算是手势。不自然的手势,会招致许多人的反感,造成交际的障碍。优美动人的手势常令人心中充满惊喜。非常柔和温暖的手势会令人心中充满感激。非常坚决果断的手势,好像具有千钧万钧的力量。有的手势令人深刻地感到他的热情和欢喜;有的手势却轻率得像个阿飞;有的手势漫不经心;有的手势使人觉得他洋洋自得;有的手势告诉你他非常忙,正要赶着去办一件紧急的事情;有的手势又告诉你,他有要紧的事情要向你谈,请你等一等。在让坐、在握手、在传递物件、在表示默契、以及在谈话进行中,手势有时成为谈话的一部分,可以加强我们语言的力量,丰富我们语言的色调,有时候,手势也成为一种独立且有效的语言。?

有位评论家说:“大家都爱说自己受理智的支配,其实整个世界,都可以被感情所转移的。”如果一个人只是竭力装得严谨和敏锐,那他一定失败无疑;但是倘若他的话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就不会失败了。不管他在讲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或是个人的旅行杂谈,只要他感到心里确有一番非说不可的话,那他的话,就会像火一般的炙热了。具有恳切和热诚的人,他影响对方的力量之大,像膨胀的蒸气一样,即使他在修辞上犯了多少错误,也不会惨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