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十篇

时间:2023-10-26 17:33:41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篇1

金融危机演变为债务危机

始于2007年7月的金融危机已逾四年之久。为了拯救风雨飘摇的金融市场和深陷水火的世界经济,各国政府曾协同行动出手救市。在各国携手努力下,金融市场迅速扭转局面,趋于稳定;世界经济也停止下滑,并在2010 年出现了复苏的征兆。就在人们庆幸百年不遇的危机如此快速结束之际,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却于2011年再度恶化。人们这才幡然醒悟,危机仍然与我们同在,且在继续深化发展。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目前的国际经济金融局势,把握金融危机发展演化的轨迹和逻辑,有必要对金融危机的过程及不同阶段进行梳理和分析。

这次世纪大危机虽然起源于次贷产品,但在华尔街开发的衍生工具推动下,却迅速波及到国际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所有市场参与者皆被卷入其中。迄今为止,金融危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并继续向纵深发展:初期次贷危机逐步发展为金融危机,继而进一步演化至全球系统性危机。在信贷紧缩催化下,危机从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蔓延,演变为世界经济危机。随着发达国家扩张财政无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正演化为目前的债务危机。

次贷危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和房地产业市场经历了十数年的繁荣发展。而在“9・11”事件及IT泡沫破灭后,在空前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基于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迅速扩张。在高杠杆作用下,次级债券市场风险不断累积。2005年下半年以后,随着利率的上浮,房价逐级下跌导致次贷违约率上升,次级债券价格急速滑落,在高杠杆作用下,投资者的损失被急剧放大,2007年7月次贷危机最终爆发。

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导致深陷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尤其是核心机构开始呈现明显的亏损,从2007年第四季度起,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陆续公布巨额拨备和盈利亏损,标志着次贷危机向全面金融危机转化。此后,华尔街一系列倒闭或接管风潮,掀起了金融市场的滔天巨浪,引发金融海啸,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在内的金融机构遭受空前损失。

全球系统性危机。金融海啸触发了全球对金融机构倒闭的恐慌,成为此次金融危机全球化的标志。美国市场剧烈动荡,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同时美国市场的深幅调整迅速向全球蔓延,欧洲、日本以及各新兴市场相继严重下挫。次贷危机转化为全球系统性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全球扩散,引发系统性危机的过程,也是国际市场信贷进一步紧缩,市场信心进一步崩溃的反映。尽管各国不断向市场注资,动用数万亿美元救市,但仍然无法使银行增加放贷。由于担心无法收回贷款,银行信贷功能几近停顿。自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随着危机深化,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各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美、日、欧经济同时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上升,消费信心下降,引发全球金融经济反复剧烈波动。此外,全球逐步显现通缩压力,发达经济体临近通缩边缘。新兴市场的通胀也与全球同步回落。大宗商品价格更是同步大幅下降。危机已从金融层面转向实体经济层面。至2008年末,各国经济无一例外先后放缓甚至倒退,环球同此凉热。

债务危机。为挽救濒临崩溃的市场和经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空前的经济金融措施。以美国为例,美联储先是不断大规模直接注资,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时持续大幅减息,并延续至今。在用尽所有常规政策后,美国当局接着又抛出非常手段进一步放宽政策环境,除不断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规模外,又先后推出量化宽松措施,直接承接国债。由于发达经济体穷尽财政及相关政策,频频滥发国债,致使赤字及债务大幅上升。继欧洲反复出现债务危机后,美国国债问题又引发国际市场的严重关切,金融危机进入债务危机阶段。

私人债务向公共债务转化

2010年的世界经济复苏为何未能持续?金融危机为何未能平息,反而深化发展至新的阶段?金融动荡的焦点为何从私人债务转化为公共债务?原因就在于欧美发达国家过去数年处理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政策,未能有系统地对症下药解决引发危机的根源问题,而只是忙于灭火,平息动荡,恢复市场平静。其结果是问题并未能化解,根源依旧,只是危机的焦点发生了变化。

2008年金融市场崩盘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私营部门,包括个人,家庭以及公司债务不可持续的累积,根据有关数据,截至美国危机前经济繁荣高峰的2007年第四季度,包括家庭、非金融机构等私营部门以及政府在内的美国总体债务,相当于美国GDP的218%,其中私营部门债务总额约为GDP的168%,政府债务则为GDP的51%。可见,危机前美国累积债务的主体是私营部门,而非政府或公共部门。

为了对抗泡沫和通胀,美国在2004年中至2006年中的加息周期中连续加息17次,导致私营债务部门难以承担庞大的利息负担,而次级贷款成为私营部门债务链最薄弱的一环,由此引发次贷危机,直接刺破美国房地产泡沫。由房价下跌开始,股价以及其他金融资产价格也纷纷急跌,由此形成的资产价值萎缩,彻底摧毁了美国金融业的资产负债体系,使美国私营部门丧失了巨额债务的支付能力,美国整个金融体系近乎破产。

在私营金融支付体系几乎崩溃,经济金融正常运作难以维持下,政府作为最后的拯救者也就不得不介入。比起私人金融机构而言,政府具有更强更集中的融资能力。美国政府如此,其他发达经济尤其是欧洲也不得不如此。正是这一点改变了危机的焦点,推动危机深化发展。

政府作为私营金融机构拯救者的行为,改变了引发危机的债务属性,原本庞大的私人债务持续不断转化为公共债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从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至2010年,全球公共债务增加约15.3万亿美元,其中逾80%来自七国集团。其间发达国家的债务占GDP的比重急升了21个百分点。以美国为例,在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后,为应对金融危机和刺激经济复苏,美国加大举债力度,债务上限不断被突破,总体债务持续上升。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债务总额占GDP比重高达247%,比危机前高29个百分点。债务占比的上升虽然有经济衰退导致的GDP总量下降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债务本身的增加。

最新数据显示,至2011年第一季度,美国债务与GDP的占比略回落至243%,但仍比危机前高26个百分点。然而美国债务的内部结构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私营部门的债务占比在2009年第二季度曾升至180%峰值,之后回落至163%,而私营部门债务的任何降幅都几乎由政府或公共债务所抵消,公共债务的增加导致政府赤字已超过GDP的10%以上。

换言之,美国实质上是在“国有化”其债务问题,用公共债务取代原有的私营债务,其转换机制和管道就存在于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后果之中:经济衰退使福利开支增加而税收减少;救银行救企业稳市场,实际上是将纳税人的钱转至私人部门;另外为减缓危机压力,政府给予房屋贷款者各种直接或间接救助等等,导致债务正从消费者、家庭和其他私营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转移至政府相对应的账目中。欧洲各国情况基本相似,甚至更糟。这表明通过私人债务国有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危机,目前正从私人债务危机发展演变至政府赤字和债务危机。

发达经济体陷入冰河期

发达经济体面临的债务危机,实际上也是它们长期经济金融扭曲发展累积的结果。自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分别执政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风靡发达国家,该种思潮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市场,主张大力减税。以美国为例,近十年来美国政府多次推出大规模减税政策,大大缩减了政府的收入来源。而与此同时,包括出于反恐和全球战略需要的军费开支,以及其他支出却仍在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发达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许多发达国家都奉行高福利的社会经济政策,执政者出于选举需要,不敢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依旧维持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就造成财政上的入不敷出,多年来靠举债度日。即使是福利保障水平较低的美国,近些年来也大力推行全民医保计划,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计划费用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至2009年,美国联邦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项目总额为7963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6%,财政预算的23%。

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也是发达国家长期奉行过度消费模式的结果。美国民众历来多消费、少储蓄。20 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进入21世纪后,则开始超过70%。危机爆发前甚至高逾80%。而美国个人储蓄率则从1981年的12%一直下降到前不久的负储蓄,危机后也只回升至3%左右。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则是导致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奥巴马政府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逾千亿美元的减税措施,都加剧了债务危机的程度。

可见,发达经济体陷入债务危机,是发达国家长期过度消费,采取内外扩张政策(尤其是美国,持续庞大的军费约占政府预算20%),片面追求高福利而导致沉重的财政和贸易双赤字,而又不时盲目减税等各方面合力的结果。在经济疲弱,财政支出倍增,而税收来源又萎缩情况下,出现债务危机是必然的。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错配

一、概述

纵观金融近代史,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多伴随着国际债务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演进,以及经济活动日渐地金融化,过度负债受外部条件变化所引发的债务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相关性越发地紧密。因此,为了抛开表象不断地探究危机发生的根源,分析危机蔓延的进程,研讨危机的解救措施,我们必须追本溯源,深入地揭示危机国家的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动态平衡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当前的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一国经济健康状况的好坏,集中反映在该国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随着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及其对实证解释效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借助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框架来探究宏观经济,特别是经济周期的问题。

传统的分析方法基于对流量的研究(例如,现金账户和财政平衡),而资产负债表方法着重对一国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总的资产负债表(资本和负债)的存量研究。例如,债务,外汇储备,未偿贷款,年终的存货。这两种方法相互联系,因为两个时点上存量差与这段时间内产生的流量有关。

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来看,金融危机是这样产生的:当人们对于一国一个或者多个部门的金融资产的需求下降时,借贷者往往会失去对一国挣得足够外汇来偿还外债的能力,政府还债的能力,银行系统满足存款流出的能力以及公司偿还银行贷款或者其他债务的能力。整个部门不能再吸引新的融资,并且还要累计现有的短期债务。结果,部门要么需要找到新的资金来偿还债务,要么寻求重组。最终对于本国资产需求的减少导致对于国外资产或外币资产需求的激增。大量的资本外流,导致汇率大幅下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产生大量的盈余,投资者突然改变持有本国金融资产的意愿,最终使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二、国家资产负债表错配风险

评估资产负债表的缺陷时,需要考虑四种基本的风险类型:期限错配、货币错配、资本结构错配和清偿力风险。期限和货币错配可能会引发包括利率或汇率变动的市场风险。资本结构错配对减弱国家对于一系列风险承担能力。所有这些错配都可能会导致偿付危机。对这四类风险的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墨西哥(1994年)、泰国(1997年)、印度尼西亚(1997年)、韩国(1997年)、俄罗斯(1997年)、巴西(1999年)、土耳其(2001年)、阿根廷(2002年)以及乌拉圭(2002年)这些新兴国家中发生的危机。

(一)期限错配风险

长期资本与短期债务容易发生期限错配风险。期限错配会形成展期风险。到期债务不能够继续提供资金,债务人必须还款。期限错配对债务人会产生利率风险:利率水平或者结构改变对于债务人偿付股票发行带来的风险。浮动利率下的长期或短期债务会产生利率风险。国内外的货币债务都会带来期限错配风险。例如,债务人在总的外币债务与外币资本匹配的情况下,可能有超出他本身流动性外币资本的短期外币债务。

在所有近期发生的危机中,期限错配风险是最多的。在一些国家,如,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和阿根廷,政府的短期债务形成了很大压力;在韩国、泰国、巴西、乌拉圭,压力来自于银行系统的短期债务,在上述国家中政府短期债务的利率在危机前迅速升高,增加了货币和国家的违约风险,并且恶化了国家的债务状况。在许多国家,利率的变化也会使金融机构陷入困境:银行的负债通常是短期的,并且债务的偿还受短期利率影响很大;其资产相对来说是长期的,并且经常以固定利率计算。

(二)货币错配风险

货币错配风险在于资产和负债是以不同的货币形式计算的。负债可能以外币借入,而资产以本币计算,当本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发生大的改变时,会导致严重的损失。货币错配在新兴市场发生的概率更大一些。因为,在新兴市场中,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往往不能从非本国居民处借入本币。或者在很多时候从本国也无法借入。所以,要获得资本用于投资,往往需要承担货币风险。如果一个部门试图对冲这种由借贷产生的货币错配风险,往往会将这种风险转移到国内的其他部门。例如,银行在借入美元之后将其转借给企业,就可以减少其本身账目下的货币风险,但是却增加了企业部门的风险。借入美元的企业如果没有大量的出口,那么遇到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就无法偿还银行的贷款。而且,货币错配可能引起资本流的转移,从而对储备产生压力。净外币债务国家的货币实质贬值是一种收入或财富效应,由于债务国的负债相对于资产来说增加了。净外币债务国总是通过购买外币资产来应对以后的贬值,这也是为什么在盯住汇率制度崩溃前后,这些国家急需提供货币对冲工具的原因。

近来在新兴市场国家发生的所有危机几乎都存在货币错配风险。在墨西哥、巴西、土耳其、阿根廷以及俄罗斯,这种风险存在于政府部门。在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俄罗斯以及巴西,货币风险存在于银行系统。而在韩国、泰国、印尼、土耳其、阿根廷和巴西(1998年),风险在在非金融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中广泛散布(1998年,在私人部门增加其持有的外币资产以前)。

(三)资本结构错配风险

资本结构错配风险的发生是由于过度依赖于债务融资而不是股权融资。当部门遇到冲击时,由于缺少股票缓冲的手段可能会陷入困境。股权支付是状态依存的,收益和红利会随着效益的下降而减少,而债务通常保持不变。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包括短期债务会带来期限和资本结构错配。

韩国和泰国的危机就是因为过度依赖债务融资。韩国政府在1997年以前严格限制FDI,鼓励通过借贷使外国资本流入,泰国赋税体制造成企业倾向于通过发债而不是通过股权来融资。所以这两个国家在危机初始的债务与股权比非常高。而且,在银行和其他金融业部门的资本结构失衡变现为资本不足。许多陷入危机的国家,银行业存在高杠杆,资本与风险比远低于BIS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值。因此,当流动性和货币冲击对于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形成冲击时——不论是由于资产价值的下降、不良贷款的激增、敞口头寸损失、长期政府债券组合损失或者国内银行业挤兑引起的存款减少——资本的缓冲力都是非常有限的。

(四)偿付危机

当资不抵债,或者说净资产值为负时会发生偿付危机。偿付危机与期限、货币以及资本结构错配有关,这些错配会增加由于负面冲击引发破产的风险。偿付的概念与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直接相关:私人部门的资产值需要超过负债值。但是,对于政府和国家来说,就需要更多的解释。政府的最大净资产是能带来财政盈余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够增加更多的税收。未来财政基本收支平衡的贴现值比当前政府的债务存量净值大,就称作有偿付能力。同样的,对于国家来说,只要非利息经常账户未来余额的贴现值比外部债务存量的净值达,就称作有偿付能力。因此,当评价支付能力时,总是用政府负债比GDP或税收的流量值,国家负债比GDP或出口。

偿付风险在近期危机影响的不同国家中表现不同。墨西哥、韩国和泰国都有偿付能力。在其他的国家中,负债与GDP高比值说明政府陷入偿付危机,并且有违约风险。危机爆发后,外币债务和本币贬值大大提高了政府债务的存量。在一些国家,国内银行进行资本结构调整花费了大量的财政收入,结果受到了更大的危机冲击,利率急速升高,债务负担加重,经济停止增长。外部债务受到了货币大幅度贬值的影响,偿付危机大大增加,最后导致债务违约(例如俄罗斯和阿根廷)。

(五)相关风险

不同的风险有紧密的联系,可能都会导致信贷风险,也就是债务人无法偿债的风险。债务人的偿付风险就是债权人的信贷风险。银行系统很容易遇到信贷风险,并且信贷风险可能会引发银行挤兑。当银行的偿付能力下降时,存款人或国内外的债权人会收回资金 。因此,如果一个部门的支付困难会引发银行挤兑,将会迅速速影响经济。

三、部门资产负债表研究

一国总体的资产负债表是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合并。所以分析一国资产负债表中的错配应该从部门资产负债表入手。首先要区分经济体中主要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政府部门(包括中央银行),私人金融部门(主要是银行),非金融部门(公司和家庭)。这些部门互相之间,以及对外部实体(非本国)拥有债权和债务。将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合并为整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时,国内各部门的资产和负债相互抵消后,剩下的是国家对外部的均衡。部门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隐藏在国家整体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信息。某些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漏洞可能会引发国家支付平衡的危机,然而他们并不会出现在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中。例如,本国部门间的外币债务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中是互相抵消的,然而,如果政府无法实现对本国其他部门的债务滚动,就必须用储备来还债,这样的债务可能引发国际收支危机。在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国家很容易发生国内债务滚动困难的风险。由于国家各部门之间的金融联系,一个部门的困难可能会波及其他的健康部门,这样风险就会被放大。

资产负债表研究法将一国经济中的个体根据其目标的相似性、主要的功能性以及其主要行为的种类归入几个不同的经济部门。对这几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的检验,能够为有效识别部门间的风险传播提供必要的信息。表1所示为各部门资产负债表风险的表现。

公共部门:公共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以其规模和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联性来说,通常总是处在危机的中心。经济中的潜在风险可能从高负债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结构缺陷中反映出来。类似的,短期公共债务和短期公共资产间的错配可能导致展期和利率风险。

金融部门: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对评估一国的主要风险和应对冲击具有重要性。期限转换——将短期存款展期为长期贷款——对于金融中介机构来说将其暴露在了展期风险之下。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紧密相关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很容易地会将风险传导至其他部门。银行因此被认定对于公共部门有或有负债,也可能潜在地影响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非金融企业部门:企业资产负债表也是金融部门风险的来源之一,其触发条件是企业债务的绝大部分是由那些缺乏资本、流动性、盈利能力或者外汇不足以抵消其债务的企业债务构成。

表1 各部门资产负债表风险的表现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资本主义;内生性根源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8-0005-05

一、引言

如果从2006年春季“次债危机”在美国显现端倪算起,金融危机距今已经快七年了。七年来金融危机经历了显现——集中爆发——持续影响等过程后,并没有消除。反而,金融危机演化成了“债务危机”。如今,“债务危机”在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却越演越烈。除了挪威、希腊等国家最早发生债务危机外,目前,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卷入了欧债危机。债务危机似乎只有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好转的征兆。面对残酷的现实,不仅要追问此次金融危机为什么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影响面这么广,深度这么深,同时能够引发债务危机?这次深度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什么启示?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内生性根源

金融危机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论述(白暴力、梁泳梅,2008;吴晓求,2008;刘迎秋,2009;Taylor,2008;Phillip Arestis、 Elias Karakitsos,2009)。虽然这些论述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为此,本文将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微观市场的运行和操作这三个层面来剖析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内生性根源。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此次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深层次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决定了资本家会不断的扩张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仅仅获得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其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资本家无限扩张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产生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理论上来说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相对过剩的矛盾出现新的变化:

1.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形式由“有效需求不足”转向“有效需求过度”。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生产的无限制扩张和有限的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把牛奶倒掉”的浪费做法了,而是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来扩展全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和私人)的支付能力。具体涉及到私人信用的扩张、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首先,私人信用的过度扩张。具体来讲就是私人信用工具的创新,即通过“按揭”等金融创新产品来鼓励全社会的超前消费,帮助人们用未来的钱实现现在的梦想。在这样的制度下,虽然可以扩张全社会的消费规模,部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是人们却变成了一个个“负翁”。当受到利率等外部因素冲击时,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负翁”很容易发生支付困难,变成“倒下去的负翁”,即个人的破产。其次,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除了创新金融工具,释放全社会的“未来需求”外,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大规模借债来扩大公共支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危机后,欧洲等一些国家采用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刺激本国经济,由于其国家债务负担超过了未来的偿付能力,结果诱发了债务危机。再次,社会福利水平的过度扩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断的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当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被政治人物用来讨好选民时,就会变成一项刚性的制度。在国家税收增长幅度不大或下调的情况下,伴随逐渐上升的福利支出的必然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其实,过度福利化的代价是社会信用和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希腊等发生债务危机国家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总之,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在私人信用、国家信用和社会信用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结果是“负翁”、“负国”和“负社会”的出现。当受到外部冲击时,尤其是全社会的支付链条中断后,发生金融和债务危机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篇4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

如若欧洲危机爆发,不排除迅速引致全球金融危机第二波的可能

“春风不解禁杨花, 乱扑行人面”,还没来得及慨然雀跃于溅溅新绿,迎面而来的危机第二波絮风就撩拨得人愁情无依,一寸还成千万缕。刹那间,金融市场中忧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宏微观经济主体尽皆小楼听春雨,狐疑着第二波的些许端倪。

不能忽视,危机本身具有自我复制、自我强化和自我升级的内在特性,在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第一波”全球金融危机纵横跋扈的肆虐下,全球经济之“面”已全然恶化,风险四溢之中,最脆弱的那个“点”恐将不堪重负而骤然崩溃,这个率先脆裂之“点”本身也许无关痛痒,但通过连接和互动,某一个举足轻重的“点”可能会随之轰然坍塌,进而对“面”再次形成第二波冲击。

近来,乌拉尔山和伏尔加河流域附近接连传来的异动暗示着,东欧可能就是这脆弱之“点”。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基本面最脆弱的一环,东欧在危机第一波的冲击下溃不成军:汇率飞流直下、外储大幅缩水、债务不堪重负、信用轰然坍塌。

接下来的问题是,东欧这个“点”的脆裂如何衍生至“面”的恶化?其间最关键的连接之“点”就是欧元区乃至整个欧洲。可能导致东欧危机扩散为欧洲危机的潜在风险要素有四:其一,东欧和西欧债务关联密切。一旦东欧经济体无力偿还银行债务,整个欧洲的银行业可能将再遭重创,信贷紧缩可能将由此急剧恶化。

其二,欧洲经济增长较大依赖外需。与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驱动不同,欧洲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在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四季度的近52个季度里,欧盟25国实际GDP同比增长率的平均值为2.32%,其中,出口做出了平均2.04个百分点的贡献。一方面,对外需的高度依赖导致经济复苏的“独立性”较低,在美国经济复苏之前,欧洲经济难以依靠内需自主恢复;另一方面,东欧危机可能通过内部贸易途径大幅拖累欧洲经济,加大欧洲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其三,欧洲公司债和企业债风险较大。利用彭博系统测算的公司债和企业债评级变化趋势显示,西欧以及整个欧洲的债券风险已经超过美国,这加大了欧洲取代美国成为“金融危机第二波”震心的潜在可能。由于公司债和企业债的风险均相对较高,一旦东欧危机引发市场恐慌,欧洲债券市场的风险释放可能将更加剧烈。

其四,欧洲金融机构的风险尚未出清。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演化引发了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浪潮和“再平衡”趋势。利用彭博系统对全球金融业同行进行分区域的相对价值评估,结果显示,西欧金融业同行以总债务与股东权益相比得到的近似杠杆率为13.02倍,高于全球同行的10.65倍和北美同行的7.95倍,其中,瑞银、法国巴黎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的近似杠杆率更是高达16.5、24.29、13.02和16.07倍。一旦东欧危机给西欧金融机构带来更大损失,风险更高的欧洲金融机构可能将比美国金融机构承受更大的市场压力,进而加大欧洲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篇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由七个酋长国组成的联邦国家,其中最大酋长国阿布扎比面积67340平方公里,占阿联酋总面积的87%,石油资源与经济实力均居阿联酋首位。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和经济中心,2008年GDP规模为824亿美元,产业以金融、石油贸易、货运、旅游等为主。由于阿联酋有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集中在迪拜,故迪拜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它也是整个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

迪拜政府持有的资产由财政部直接管理,其旗下主要有三大投资公司:迪拜世界公司、迪拜投资公司和迪拜控股公司。其中迪拜世界公司是迪拜各类重大项目的主导者,负责在全球进行投资,其各类资产总额约为990亿美元,分布于全球约100个城市,业务主要涉及交通物流、船坞海运、城市开发、投资及金融服务等四大领域及各领域下的诸多细分行业市场。正因如此,迪拜世界在其网站醒目位置标注了“日不落”的字样,并宣称该公司在迪拜酋长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迪拜世界拥有多家全球著名公司。比如,作为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之一的迪拜环球港务集团,从事非洲大陆投资和开发的迪拜世界非洲分公司以及负责开发超大型人工岛度假胜地“棕榈岛”、“世界岛”和1100米全球最高摩天大楼“迪拜塔”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迪拜棕榈岛集团等。

在上述公司中,迪拜棕榈岛集团因财务困难而在今年1月暂停了包括“迪拜塔”在内的多个大型项目的建设,目前可能无法及时偿还将于12月中旬到期的35.2亿美元债务。迪拜世界非洲分公司在8月就搁置了非洲的一些项目。受巨额债务困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当局于11月25日宣布,其投资实体迪拜世界公司将重组,公司所欠近600亿美元债务将至少延期6个月偿还。此举令投资者对迪拜的信用和未来偿债能力产生严重疑虑和担忧,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和动荡,多国股汇市相继暴跌。

二、迪拜债务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动荡,但长期影响有限

1、重创全球金融市场

受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12月26日,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等亚太各国股市继续下挫。而此前一天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欧洲三大股票市场指数暴跌均超过3%。美国纽约股市在感恩节假期后的“黑色星期五”也下跌了1%以上。中国大型上市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也立即澄清均不持有迪拜世界的债券(新浪网,2009)。

伦敦布兰特期油价格下跌1.31美元,报77.1美元。纽约周四1月期油下跌0.43美元,报每桶77.53美元。

迪拜“倒债危机”传出,迪拜政府的信贷违约掉期合约价随即大幅飙升。一些人甚至认为,迪拜可能成为继8年前阿根廷倒债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债务违约事件。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马上下调了迪拜国有企业的债权信用等级。在伦敦金融市场,体现迪拜债权违约风险的尺度信用违约互换(CDS)利率暴涨(百度百科,2009)。

在被迪拜危机“套住”的明星中,球星贝克汉姆和好莱坞男星布拉德•皮特据信是其中两个苦主,他们在这里购置的资产价值也大幅缩水。除了贝克汉姆和皮特,足球名将迈克尔•欧文、乔•科尔、大卫•詹姆斯以及基隆•代尔等,据传都在这个人工岛上安了家。很多人均买入了迪拜世界下发展商兴建的棕榈岛豪宅楼花,工程随时会烂尾。这些策划兴建的别墅极尽奢华,2000套豪宅2002年推出时非常抢手,一个月内就一卖而光。除了乔•科尔于去年夏天,清醒地在迪拜楼市泡沫爆破前,以210万英镑卖出别墅大赚离场外,众星全部惨成楼蟹。

2、对经济复苏影响有限

债务危机与金融衍生产品导致的危机不同,其杠杆率较低,传染性不强。专家认为,迪拜债务的主要债权方——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债务危机上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西方国家银行或将沿用处理墨西哥、韩国企业债务危机时的方式,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危机国家政府提供救助资金,让危机国家的企业债务转化为政府债务,避免企业破产,保障银行安全。由于全球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商业银行不缺乏流动性,并且债务危机可延期解决,欧洲银行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损失。

迪拜危机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说法缺乏论证。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资金投向是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即使退出宽松政策,相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他国家采取的宽松的信贷和财政政策,是针对实体经济的,这种政策本身就决定了其退出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欧美主要国家因迪拜债务危机改变经济策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也不大(陈炳才,2009)。

迪拜债务危机和雷曼兄弟公司危机也不可同日而语,这不是发生在一个世界金融核心的具有系统影响力的金融危机事件,而是局部发生在金融系统之外的一个大型企业资不抵债的危机,所以它不会带来新一轮金融风暴(李稻蔡,2009)。

迪拜与冰岛当时发生的危机相比,迪拜此次危机发生在世界经济止跌反弹、国际金融环境改善、全球流动性增加之际(陈凤英,2009)。因此迪拜对全球经济复苏影响是有限的。

三、迪拜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1、地缘政治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迪拜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掣肘于纷繁复杂的地缘政治。迪拜的前途取决于能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但迪拜却做不了瑞士。在中东破碎的地缘政治裂片中,迪拜无法起到欧洲一体化前瑞士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中转结算需求不足,中东难以摆脱资源魔,宗教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迪拜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认识和制度准备不足(杨志荣,2009)。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迪拜不可避免地成为欧美操纵的棋盘对象,也就成为欧洲与美国敏感的政治博弈之地。

2、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是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

由于迪拜人口较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并不旺盛。从2002年起,迪拜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掀起房地产投机热潮,大型写字楼、高档住宅等项目纷纷开工。在此带动下,建筑业GDP比重从2001年的7%上升为2008年的10%,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银行信贷也随之大幅扩张,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快速增加的建筑成本和高涨的通胀水平助长了对房地产的投机,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外国投资者深陷危机,大量房地产项目无人问津,建筑承包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房地产市场被迫进入调整期,导致一些个人贷款占比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小银行面临较大的压力。

3、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迪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但其自身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为了吸引外国资本,迪拜完全放开外汇管制。于是大量的资本涌入迪拜。过度的外资流入导致资产泡沫日益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加深。与此同时,迪拜政府不但没有考虑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反而大举借入外债,使得政府的信用危机不断地酝酿着。虽然迪拜政府多次发行债券弥补流动性不足,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加重了偿债压力。结果才愈演愈烈,以致宣布延期偿债,从而引发债务危机的爆发。

四、结论与启示

2009年11月25日,由迪拜政府所宣布的重组迪拜世界公司而延期偿付所欠债务的消息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恐慌,但从长期来看,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不会阻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形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迪拜模式的倒下,有着深层的原因。地缘政治、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均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原因。尽管中国的发展模式和迪拜截然不同,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对中国十分有限,但中国和迪拜同为新兴经济体,认真研究迪拜危机的产生根源,并且加以借鉴和防范,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发展:1、要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两者能够和谐统一,互相促进,不可出现明显的脱离状态;2、经济发展不但不可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拉动,还要重点增强对房地产泡沫的防御与控制能力;3、政府的举债规模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可一再采用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补充流动性不足;4、要充分重视货币金融政策对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迪拜债务危机.百度百科.百度网.

(2)聚焦迪拜债务危机.财经频道.新浪网.

(3)李德林.迪拜危机是高盛与奥巴马的国际阴谋.金融界网.2009.12.08.

(4)韩洁、安蓓、姜锐.迪拜债务危机不改全球复苏势头.经济参政报.2009.12.08.

(5)未世民.当信用也不再可靠的时候.新浪未世民博客.2009.12.09.

(6)吴智钢.中国应从迪拜危机吸取什么教训.福建论坛.2009.12.02.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篇6

关键词:美债;欧债;危机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01

一、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1.美债危机产生原因

当前国际形势下,金融资本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领域延伸,由投资实业获取收益转向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获取暴利。同时国际债务模式呈现出新变化,原来世界最大债权国转身成为最大债务国,由公司债务危机向债务危机转变,从国家赤字转向“国家破产”。美债危机正是国际债务模式发生新变化的一种反映。近10年来,美国政府年平均借款规模超过4万亿美元,不断推升了美国的债务依存度。此次美债危机其实就是美国债务模式循环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之所以沿用这种债务模式,取决于美元国际循环路径。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循环,主要依赖于两个渠道,一是通过贸易渠道来投放,经由金融渠道来收回;另一条渠道则相反。在此过程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其他国家的商品与服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大量的美元债券和其他形式的美国金融资产。通过这两个渠道,高收入只是通过虚拟资产的交易,而不是通过实物生产创造出来。利润空间巨大且获得方式相对简单,这样美元的国际循环就有了新的动力,然而正是这种动力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欧债危机产生原因

(1)自身原因

欧洲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以及高福利制度,这些都抑制了欧元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导致了长期“低增长、高失业”的状况。这是欧洲政府债务负担加剧的根本原因。其次,欧元区虽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制度架构本身的不完善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种子。当某些成员国遇到外部冲击时,它们难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特点,制定准确而高效的货币政策。比如,当希腊遇到债务问题时,对外不能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加出口,对内不能通过增发货币来削减政府债务。

(2)外部因素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债务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负债额度巨大。纵观全球经济形势,美国必须要“炮制”出一个比自身债务还要庞大的“同伴”。投资银行高盛在希腊危机中合法但是不道德的行为,使得希腊的经济恢复更为困难。尽管引发这次金融动荡是市场对欧洲债务负债率过高表示出的担忧,但三大评级机构煽风点火式的表现让这一危机愈演愈烈。在危机爆发之前,他们作为华尔街投行的吹鼓手,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帮助希腊隐匿债务、发行债券的时候,用最高的评级来吸引投资者大量认购,到华尔街投行的“陷阱”布局完毕,它就开始唱衰欧洲负债率过高的国家。美元却利用“避险属性”和阶段性强势,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本土,成了这场危机的赢家,包括美国国债等形式的美元资产大受追捧。美国国债受到超额认购,债务融资得以顺利进行。内外夹击之间,欧洲经济陷入了一场狂烈的债务风暴。

二、对待债务危机的态度及解决方式不同

美欧两方对“债务”有着不同的看法。欧洲人对待债务仍持传统观念。入不敷出情况下拥有债务在传统道德中是被否定的。而美国随着现代商业银行以“资本运作为主”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对债务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保持收支平衡早已不是首要任务,而利用债务盈利的多少则成为判定商业银行运作成功与否的标杆。这种态度对美国的公共财政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美元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可以通过操控利息来对外输出债务,而不必过于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比如在经济紧缩时用高利率吸引海外“热钱”,而在“量化宽松”时降低利率,大量印钞,以出售债务的方式来输出国内通胀。美国人已经习惯了“债多不扰,虱多不痒”的生活,他们认为对持有美债的国家来讲,如果出现损失与美国无关。可以说,20世纪债券市场的出现是债务道德观走下坡路的开端。在欧洲,尽管金融业受到“利用债务盈利”观念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但公共财政仍没有脱离传统的框架。所以,当希腊等国发生债务危机时,欧盟出台的各项措施都是着眼于回归收支平衡。换句话说,欧洲认识到了过去所犯的错误,正采取积极行动来使经济重新回到健康的轨道。而美国却继续在走“量化宽松”的老路,后续经济发展可想而知。

三、前景分析

1.美债前景

截至2011年,美国国债总额已超过14万亿美元。从长期来看,未来医疗费用支出的不断上升与社会保障净收入下降这两个因素,将使得美国财政陷入更大的困境,其真正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更为关键的是,医疗健康支出事关社会福利,任何削减开支或者延迟支付都可能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出,预计到2019年美国累积财政赤字将达到9万亿美元。假设美国能够保持年均5%的经济增长率,则2020年时的GDP约为24万亿美元,届时,全年收入仅够用来偿还积欠的债务。由于美国不具备足够的偿债能力,惟一的政策选择就是继续加大货币和债券的发行规模,以支付巨额国债利息、偿还到期债务和维持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作。所以说,美国可能难以回避债务风险持续上升的问题。

2.欧债前景

出于希望改变汇率不稳定状态,西欧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谋求建立欧洲货币体系且期望最终实现货币一体化。经过长久努力,欧盟区形成了统一的货币,欧元减少了成员国之间的汇率风险,促使欧元区国家通胀率下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欧洲高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开支的不断增加与财政扩张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与冲突必然会使欧元区成员国付出巨大的经济发展代价和政治稳定成本。在现有的欧元体制下,要长远解决债务危机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痛下决心削减赤字,这对不久前经历了金融海啸的欧元区国家来说,确实是难以承受的冲击,所以说从短期来看,社会改革不免带来阵痛,但从长期来看,却有助于欧洲国家提升经济竞争力。金融海啸后,欧元区并没有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这样使欧洲央行有巨大的空间来应对债务危机。所以说,欧元不仅短期不会崩溃,还有长期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与需求。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各项救助方案的制定并不意味着欧债危机将得到完全解决,解决欧债问题仍然路途漫漫,但只要欧洲各国对待债务的态度正确,欧债危机的解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参考文献:

[1]Krugman,P. The Euro trap[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4-29.(3).

[2]张晓晶.欧债危机的成因、演进路径以及对中国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04).

[3]鲁茉莉.论欧元与福利资本主义的非相容性[J].国际观察,2011(05).

[4]安国俊.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的反思[J].中国金融,2011(18).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篇7

  主权债务是指一个国家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者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因为是以主权为担保,所以主要体现为政府负债。而当一个国家政府不愿意或者无力继续履行债务职责,也就是政府负债总额接近或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收支逆差比重升高,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时,就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甚至导致政府破产。

一般而言,国际上对主权信用风险采用六个评价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8%为警戒线;四是由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决定的未来债务负担和偿付能力;五是财政债务依存(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与当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之和),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六是国债偿还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这其中分别反映财政可持续能力、债务规模、债务融资能力的财政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和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这3项指标最为重要。如果这些指标急剧恶化,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就非常大。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

2007年7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导致全球许多相关金融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下滑,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全面紧缩,危机也很快由美国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首先在冰岛爆发,接着是爱尔兰,进而陆续蔓延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到2009年12月,当以上四国相继公布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远远高于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时,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冰岛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债规模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儿童在内的每名冰岛公民身负43万美元债务。冰岛国内三大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被迫由政府接管,银行的债务也就升级为主权债务,国家长期主权信用被全球三大评级公司降低至“垃圾级”,至此冰岛濒临“破产”。

希腊政府在2009年11月对外宣布其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高达13.7%,对即将到期的200亿欧元国债可能无法实现再融资;12月惠誉评级机构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投资者由于担心政府对总额为3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国债无力偿还,开始大规模抛售国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并且至今继续恶化。

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四国占欧盟gdp总量的37%左右,在2008年底四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从平均不足4%飙升至9%,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从平均65%上升至90%;在2009年12月主权信用被遭受置疑,信用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爱尔兰2010年和2011年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值接近15%,国家银行的坏账损失比例更是高达32%,公共债务占gdp比值从2010年的95%上升至2011年的96%。标准普尔评级机构将爱尔兰的长期主权信用从“aa-”下调至“a”。

东欧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负债水平一直较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评级机构在2009年就降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后来又有匈亚利、罗马利亚等国降低了评级,东欧国家的事实上也存在主权债务问题。

按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将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从表1和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在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此前其财政状况如何,欧元区五国的政府债务都严重超出了gdp的60%的参考“警戒

转贴于

线”, 政府赤字都超过、甚至远超过gdp的3%的参考“警戒线”。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原因分析

从上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来看,其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各国的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均超过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水平。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实质在于政府负债规模远远超过其财政负担能力与调控能力,从而引发赤字节节攀高、债台高筑的恶性循环,进而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复苏和深入发展。

(一)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是促进市场有效运转和经济平稳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行为所包含的假设条件就是政府行为正确且有效,认为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消费方面,政府可以采用税收、利率、收入分配等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的影响,提高消费倾向;在投资方面,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采取措施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国家直接组织投资,通过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管齐下的导向性刺激,以实现整个社会接近充分就业。而且,凯恩斯还主张赤字财政政策,他认为政府扩大支出时,不应增加政府收入,而应采取举债支出的办法,举债支出可以使社会致富。在凯恩斯看来,扩大政府的上述职能是避免危机的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已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国际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增值方式也通过传统的货币——商品——货币的方式转变为以货币——货币的方式来实现资本家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和价值的增长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经济体系日益趋于非理性化,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2007年7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当金融危机出现时,各国政府为了避免金融上层建筑的崩溃,被迫介入,投放大量的资金以挽救脆弱的金融体系,最终就会造成政府债务不断的增长。

政府职能与作用的发挥必然需要财力的大力支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财政收入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从上世纪80年代南美、1998年俄罗斯、2001年阿根廷和2008年欧洲各国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来看,财政赤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显著的流动性失衡与经济衰退时,市场越来越把应对危机的期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期望政府的注资能够有效地稳定金融市场和扩大国内需求,以刺激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这就必然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形成经济危机——政府干预——财政赤字——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 美国金融海啸直接导致欧洲各国经济重创。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霸主,2007年7月的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在此大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各国为防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振兴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经济刺激举措,因而扭曲了资源配置,加上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普遍大幅上扬,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政府的刺激计划其实质就是各国政府借新债还旧债,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表面上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其核心问题,反而造成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政府的举动激发了全国大罢工,不仅使得原本就不足的民众信心更加锐减,还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稳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危机的产生。

转贴于

2.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存在缺陷。欧盟各个国家经济差距较大,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经济较为发达,他们利用地区意识和价值优势,享受着统一货币政策带来的好处;而希腊、爱尔兰等经济较为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及配置效率低下,使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较大。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进入工业化时间较短,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整体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希腊以旅游、造船业为主,西班牙以房地产、旅游业为主,爱尔兰以农业为主,他们对工业品进口依赖度较大,对外出口基本被德国、法国垄断,出口缺少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投资者对欧美等国的信心普遍下降,相反的,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优厚的税收政策等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再加上欧元升值也打击了其出口,导致贸易赤字逐年扩大。以希腊为例,希腊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较高的周期性。随着全球制造业不断向新兴市场转移,欧洲制造业不断失去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

3.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欧洲一向以高福利闻名于世,包括高工资、高津贴、高补助等。较高的福利待遇导致了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使得政府支出过大,加重了政府负担,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欧洲各国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政府为维持国民福利,避免引起公愤,一般都通过增加赤字或负债解决问题,这为危机的爆发留下了诸多隐患。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政府债务日益加大,已经达到足够引发危机的程度了。

4. 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单一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地风险管理机制。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具有降低成本、增加贸易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虽然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掌握在欧洲中央银行手中,但是伴随而来的则是各欧元国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财政政策取决于各国政府。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是欧盟统一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欧洲中央银行以保持价格稳定为首要任务,这就意味着,联盟内的各国无论本国经济发展如何,必须以稳定物价作为核心目标。这种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实行同一货币制度即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的状况,于是就形成了政策的错配。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遭受外来冲击时,对于完全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就无法通过货币贬值、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而只能通过财政政策即扩大财政支出、增加预算赤字来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危机。另外,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当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必定会由于金融传染效应而使整个欧元区都面临困境。风险管理应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而不是在风险发生后才进行事后弥补。所以当危机爆发后,虽然各成员国都拿出了救市计划,但为时已晚,收效极低。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式主权债务”的启发

(一)“中国式主权债务”的现状及其风险

“中国式主权债务”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券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中国在2008年为了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第35号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各类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达8000多家,涉及项目3000多个,截至2010年5月底,所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超6万亿元,在gdp中占比接近20%。虽然我国目前整体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低于3%,总体债务水平低于gdp的20%。但是,由于地方债务大部分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到期的贷款基本上都无法归还,再加上地方债务的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随着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日益深入,加上目前房价下跌,地价已经不保,以往依靠推动土地价格上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地财政”模式将可能难以为继,这意味着未来地方政府用于偿债的资金来源面临萎缩的较大风险,即预期中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大幅下降。一旦地方政府无法转贴于

偿还债务,由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行为导致的“中国式主权债务危机”便会发生,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兜底埋单。由于这些债务多来自于银行贷款,因而地方政府的违约行为也将导致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流动性风险。这样,地方财政风险会传递为中央财政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

(二)防范“中国式主权债务”演变为危机的对策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篇8

关键词:欧债危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

一、欧债危机基本情况

1.欧债危机的最新进展

进入2012年6月,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6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降低了18家西班牙银行的长期信用等级,西班牙银行业危机日益严重。评级机构穆迪将西班牙债务评级从“A3”下调至“Baa3”,将其放入观察级名单。西班牙十年其国债收益率及CDS一度刷新欧元区时代的历史新高,意大利的CDS收益率也出现了大幅上扬。希腊方面,6月17日第二轮选举之前,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预期强烈,希腊CDS息差价格不断攀升。尽管大选结果缓解了其退出欧元区的风险,但希腊债务危机及欧债危机并未因此得到喘息缓和,欧元区经济前景依然迷茫。

2.欧债危机的根源

(1)欧债危机的外部原因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危机不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迟缓,欧洲国家也未能幸免。

(2)欧债危机的内部原因

欧元区固有的制度体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内在矛盾使欧债危机发生成为必然。

①欧元的诞生只是在欧元区内统一了货币,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政治结盟,因此无法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旦危机发生,欧元区国家往往会首先顾及本国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无法站在整个欧元区的角度、通过统一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矛盾。相对而言,美国的债务危机要比欧洲国家严重的多,但由于美国是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美联储能够在危机中发挥中央银行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量化宽松、对外贬值等货币工具阶段性化解债务风险,因此即便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意识到美国的债务问题是一颗迟早都会被引爆的“定时炸弹”,但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短期内美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很小。

②南欧国家的老龄化的社会结构、高福利、高消费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剧了此场危机的严重程度。二战之后欧洲出现的“婴儿潮”使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口激增,发展到现在则造成了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劳动者在人口结构中的占比降低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但社会福利事项却未相应地缩减。政府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同时却要负担全社会的高福利、高消费,造成政府举债连连,不堪重负。

③经济增长率低、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此次债务危机的助推器。最先出现债务危机的南欧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它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它们加入欧元区之后,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经济增长率降低,而这些国家又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将使欧元面临着崩溃的困境。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将是欧洲统一历程的倒退,欧盟各个国家将面临沉痛的打击。如果欧洲未能有效控制传导风险,将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国也难以幸免。

(1)中国的出口。欧洲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市场,持续的欧债危机必然导致欧元大幅贬值,将严重打击中国企业出口欧洲的积极性,影响出口额。根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数据,2010年至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从40%回落到7%。据中金公司测算,如果欧债危机得到较好的控制,2012年中国的实际出口增速将为8%。由于外贸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外贸的下降必然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2)欧债危机的持续及恶化,将进一步扩大投资者对欧元的恐慌情绪,转而将资金投向美元、黄金等避险货币和产品,投向中国的资本也将面临着资金撤离的风险。

(3)同时中国股市也必然受到投资者信心不足的影响,资产价值因此降低,股市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2.中国在欧债危机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援助欧洲的重任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纵观目前的欧洲经济动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欧洲央行显然应该是救助欧洲的主体;美国只是提出加大大西洋两岸的经济贸易合作,携手欧洲重振经济,提供“建议和指导”,并未提供实际的援助计划,美国资本大鳄同样不会对欧洲进行直接投资。在这样的环境下,陷入泥淖的欧盟国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金砖五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而中国拥有3.3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自然是欧洲国家寻求援助的目标之一。EFSF(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主席雷格林2011年10月到访北京,劝说中国购买EFSF债券。2011年8月萨科齐到访中国,寻求中国的保证和支持。

中国政府在这场欧债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充分表明了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购买欧洲债券;6同时也希望欧洲国家正确看待中欧关系,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借此机会寻求解决欧洲国家对华贸易中存在的技术禁运等非关税壁垒等问题,增强中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在2012年6月19日墨西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 中国宣布向IMF对抗欧债危机的储备注入430亿美元资金,同时再次要求IMF实行2010年制定的改革方案以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多影响力。

三、欧债给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鉴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和恶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欧债危机短期内形势扭转无望,中国目前应建立预警机制,结合国内经济形势,积极进行结构性调整,譬如努力提高工业制造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贸易中比较优势、出口转内销等,以达到较理想的风险隔离效果,尽量减轻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中国应该从欧债危机的成因、发展和应对处理过程中吸取教训,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进程中控制好金融风险,避免进入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严格控制金融衍生产品的入市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加入欧元区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的标准,即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60%,而当初的希腊距离此两项指标相距甚远。高盛为希腊设计了“货币掉期交易”方式,这种金融创新利用汇率优惠使得希腊账面上增加了10亿欧元,达到了条约的要求。同样高盛也曾为意大利设计过此类产品。这些金融衍生方案掩盖了加入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但债务本身并未消失,而是增加了还债的负担和风险。更重要的是高盛等投行大量购买希腊债务相关的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并通过打压希腊的信誉,使得CDS价格大幅上涨后售出,从中大赚一笔。而希腊则是金融市场纵的受害者。

无疑,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非良性传导都无一例外的关系到金融衍生工具。中国的市场金融还尚不发达,金融监管尚未完善,金融衍生产品的引入和推动一定要慎之又慎。某些目前可以运作远期、期货、期权及期权组合等衍生工具的推动要严格遵守相关约定,并不断更新完善监管制度,控制金融风险。

2.控制资本逐利性

从历次金融危机来看,最深层的缘由大多在于资本的逐利性。欧洲五国无视条约约束,大肆发行政府债券,提高负债水平,而市场投资者同样为了追求收益率,大量购买政府债券。政府的发债行为可以表述为利用金融杠杆获利,投资者则完全是一种投机行为。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搭配。国债的发行限度要综合考虑购买者及发行者负担率、纳税者的承受能力等因素,使资本的逐利性体现和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3.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同欧洲国家相似的境况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同样非常严峻。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预计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21亿 ,占总人口的16%。中国应以欧债国家为鉴,未雨绸缪,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金制度,尽量降低由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应注意以下几点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欧洲“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模式相对于增长缓慢的经济而言,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欧洲的福利名目繁多,除了我们平时知道的生活补助金、住房补助金等,还有再训练金和继续教育基金、创造就业基金等许多名目,这些福利项目如同一个个暗疮侵蚀着欧洲经济实体。中国应以此为鉴,不能为了单纯追求高福利,最终瓦解了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

尽快实现对养老制度改革的抉择。迫于解决欧债危机的压力,目前,希腊、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都通过立法延迟了退休年龄。中国现在的退休年龄是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延迟空间。另外养老金的缴纳制度可建立多缴多得机制。

欧债危机的爆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此次危机的爆发使陷入危机的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经济的不景气和政治的危机仍在延续。这些惨痛的教育足以警示我们,金融风险管理不可忽视。中国在受到欧债危机影响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保障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前 喇邵华:《欧债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李礼辉:《欧债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资本市场》2012年第02期.

[3]谢 辉:《欧债危机中的CDS》,《中国外汇》2012年第03期.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篇9

【关键词】欧债危机 金融 应对策略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危机,在使金融业等虚拟经济受到打击的同时,也使实体经济遭受到重创,很多国家因此陷入到危机之中,发生在希腊、冰岛的债务危机就是这场危机的一部分。为应对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这些措施虽然短期缓解了衰退,但却大幅增加了财政负担。之后,世界经济形势逐渐复苏,以希腊为起点的欧洲债务危机却扩散开来。危机苗头出现后,国际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危机国家的债务评级,加剧了投资者和公众对危机的恶性预期并产生了恐慌,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酿成当前欧洲多国的债务危机。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没有在其他地方产生过大影响,却单单对欧洲留下“后遗症”,这与欧洲国家本身的制度结构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欧洲的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统一,使得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导致利率政策调整更为复杂,出台耗时过多而错过时机。并且各国的税收制度不一致,导致了经济的泡沫化,并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由于需求不足而出现破裂。

二、欧债危机的影响

(一)欧债危机直接影响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欧债危机影响了欧洲金融行业的发展,因为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欧元区债券,若欧债危机恶化,银行资产负责表也会恶化,引发银行业危机。又因为政府是银行的最后救助人,银行业务的恶化,会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加重,赤字增多,加深市场对欧元区国家信用的担忧,使得政府不得不走下坡路。金融业与政府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而难以停止。

欧洲的债务危机不仅威胁到了欧洲的金融行业,而且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危害。欧元区各国债务的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到市场。此外,处于欧债危机中的各国政府财政恶化,融资需求大幅提高,在对公众资金的集中过程中,极有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 “挤出效应”,投资减少会对产出造成不利影响,阻碍经济的增长。

(二)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欧债危机给欧洲经济泼了冷水,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欧债危机仍在持续与发展,可能会使深层次的危机爆发。一旦政府违约,这样将会产生多米诺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银行由于政府违约的先例也可能违约,并且可能会由于政府的不守信造成致命的打击而破产,进而对企业的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影响欧洲的整个经济发展形势。欧盟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目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约在18%至21%,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必将恶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

欧债危机可能会促使新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就世界经济形势来看,欧债的发展给美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美国为应对危机很有可能推出QE3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这样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并且会有大量热钱继续涌入市场,从而催生资产泡沫,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中国应对欧债危机的政策

由于欧债危机影响巨大,要认真分析欧债危机的发展趋势,采取较为正确的政策措施应对它,才能使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调整经济结构

从经济的增长动力来看,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经济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一旦产生外部压力,就以加大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来全力维持经济高速增长,这样以资源浪费、重复投资、环境污染为代价,导致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提高商品高附加价值,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创新自主品牌,努力拓展国际市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这是应对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必由之路。

(二)扩大内需

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出口贸易对象,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发展导致欧洲经济低迷,并且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都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欧洲市场需求大幅缩减,对我国贸易出口的需求必然缩水,这样影响了许多以欧洲为主要出口对象的企业的经营发展,使之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由此看来,扩大内需以降低对外需的依赖势在必行,并且我国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要对自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利于中国出口行业的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重视对金融业的监管,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债务

金融业始终处于金融风暴的中心,在危机中受到最大冲击,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难以预料,因此,我国应重视对金融业的监管及对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在监管金融业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严重,应在严格控制新增贷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分税制改革,通过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机制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

(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适度调控

欧元区国家无限制地使用宽松政策酿成严重后果,说明了实施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大幅削减赤字的紧缩政策会加剧社会动荡,而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进行的大规模扩张政策也只是饮鸩止渴。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基础,政府的债务规模也要与经济的承受能力相协调,才能使宏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逢民.欧债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2).

金融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篇10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银行监管

一、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09年底,三大评级公司先后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在此之后,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展开好几轮救助,危机反而愈演愈烈,危机又从希腊蔓延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演变成为欧洲债务危机。2011年9月19日,标准普尔将意大利的信用评级由A+下调至A,意大利成为2011年以来第六个被下调评级的欧元区国家,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这意味着欧洲债务危机由边缘国家蔓延至核心国家。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会受到传染效应的影响,而欧盟很多国家又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国,所以我国也不能独善其身。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宏观经济层面,我国在出口方面,由于欧元走弱,外需下降等局面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过度倚重对欧出口将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可喜的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复苏,以及中国与之日益紧密的贸易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对欧出口份额的减少。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仍然是中国最大的顺差来源,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欧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20%。2010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到620亿美元,高于全部顺差总额的553亿美元。而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出现逆差73亿美元,对巴西、印度、俄罗斯这金砖三国的总贸易量也为逆差14亿美元。此外,欧洲债务危机也影响了美国、日本的经济,这些国家又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国,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在金融层面,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热钱又再一次以中国内地作为目标,而香港则成为热钱涌入内地的跳板。在欧元持续疲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吸引了国际热钱的眼光。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我国外汇欧元资产贬值。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大幅贬值,已经使我国外汇资产流失了许多,而这次欧元资产的贬值更使得我国外汇资产受到进一步的挑战。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美元和欧元均疲软的情况下被迫加快。但是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被不合理地加快推进,这将会增加我国金融的系性风险。

第三,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金融层面等方面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另一方面,尚在进行中的欧洲债务危机还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如果危机进一步传染,导致其它国家,特别是法德等欧洲核心国家的债务出现问题,那么债务风险的敞口会急剧扩大。虽然欧洲中央银行将提出新的救市计划,但是如果债务缺口越来越大,出现政府债务违约,将使银行以及其它债权人因为蒙受损失而连锁性地违约。而在欧洲经济复苏本来就已步履蹒跚的时候,这风险将会以螺旋式的方式得到相互加强,将会带来两者风险的共同集聚,使得欧洲债务危机波及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挑战。即使救市计划奏效,欧元区也会元气大伤,这复苏会相当缓慢,而这种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也会使得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但是无论是宏观经济层面还是金融层面,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在目前是有限的,可控的。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2011年9月14日,穆迪下调了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的信用评级,这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银行业的评级首次被调低,标志着危机由国债市场传递到银行间市场,市场出现新的风险点。欧洲银行业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当前的欧洲债务危机中都出现了流动性衰竭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如何应对和防范流动性风险是危机带给银行业的最大教训,这也警示着我们需要分析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欧洲债务危机通过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金融市场投资者情绪、外汇等方式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

第一,贸易方面的影响:很多出口企业从拿到订单到最终收到货物款项,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欧元的大幅贬值大大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汇兑风险,而这种汇兑风险都可能会转嫁到银行的汇兑风险,这使得银行对于外汇市场的操作更加的频繁,而且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减少也降低了银行这方面的经营收入,而且贸易层面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速,这种增速的放缓也提高了银行业经营的风险。

第二,金融方面的影响:由于欧洲债务危机所引起国际“热钱”的涌入,带来资本市场流动性的泛滥,一方面会冲击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提出的四万亿等一系列救市计划之后,我国银行信贷大大超出了预期规模,这使得银行面临很大的信用风险,而国际热钱的拥入进一步加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可能会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敞口。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商业银行外汇操作更加频繁,这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

第三,资本市场的投资情绪与银行业之间的传导: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情绪受到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这使得商业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将受到贬值的压力,而这贬值可能会通过财务报表显示出利润亏损,这种“长面损失”又可能进一步扭曲了投资者的预期,严重时会发展为“价格下跌一资产减计―提取拨备―恐慌性抛售―资本金折损―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由于银行的资产是以许多金融产品构成,所以这种‘顺周期效应’会通过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化,进一步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如果资产组合以市值计价,其资产状态将恶化,银行的经营业绩下降,迫使银行出售更多的金融资产,进一步压低资产价值,这在银行间的风险传递使得银行业面临更大的困境。上述这种风险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有所体现,而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持有的交易类型金融资产不多,但这通过银行间市场和资本市场交易所可能形成的联动效应也是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重要部分。

三、欧洲债务危机与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有限的,毕竟我国经济实体层面并未出现大幅度的滑坡,但是这次欧洲债务危机所带来的欧洲银行业的影响值得我国银行业反思,其中我国银行业如何应对外在国家危机所引起的风险管理启示更是值得探讨:

第一,危机状态下的资产配置。在这次欧洲债务危机之中,银行业持有不同的资产配置引致了不同的风险敞口,而危机状态下的资产配置是值得我国银行业警示的,在预计危机来临之前或者在危机发生的开始,银行都应该及时调整其资产配置,比如:国债是最安全的资产,是银行持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国债信用等级被调降或者在国债信用可能出现变化之前,则应及时抛售相关资产,减少风险敞口。法国银行业在这次危机中受伤最重,主要因为其持有风险资产最多。法国各银行持有的希腊债务投资组合规模达569亿美元,几乎是德国银行持有量238亿美元的两倍以上,这就是为什么法国的信用评

级未被下调,而法国银行业则被评级机构屡次降级的原因。而在几家法国商业银行被评级下调时,这又可能通过银行间市场影响市场的流动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危机状态的资产配置管理方法,以及随时监控分析市场的整体流动l生状况,尽早发现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提高等迹象,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第二,完善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提升了风险管控,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不良贷款率、案件风险率大幅下降。但是我国银行业在面临危机时的能力依然需要提高,比如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银行应该及时跟踪其持有金融产品的风险头寸,并建立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制度。银行业要切实改进风险识别模式,从事后风险损失报告转向事前风险信号发掘;加强风险数据积累,科学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完善风险计量模型,提升风险识别的准确度;密切关注各类风险的趋势性变化,深入研究单体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的触发条件和演变路径,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I生,只有这样,银行业才能建立起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抵御各种外来的国内的危机。

第三,银行业应当完善风险缓释措施:银行业建立其全面的风险监控措施,比如预计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但是另一方面更应当将这种风险缓释、通过市场的途径将风险转嫁给市场,以提高风险抵御和损失吸收能力。银行业要定期对信用风险,特别是集中度较高的贷款领域,开展动态压力测试。在此基础上,银行业应当对抵押品价值进行重估,及时要求补充合法足值的抵押担保;对于市场风险,更应当在危机阶段及时调整资产头寸,以避免银行承当不必要的风险头寸,尽管这可能会对银行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为了在危机中不使得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这种风险缓释措施是值得的。

第四,创新型的风险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的很多金融创新都是简单的产品复制型创新,而金融创新不是国外引入或者简单模仿,而是根据业务需要的产品个性化创新,围绕满足市场需求而创新,以提高附加值而创新。所以这次欧洲债务危机应该引起我国银行业对于外汇产品创新的探索,比如从原来的套汇工具到外汇期货产品和外汇期权产品的综合利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征、外贸收入的现金流周期等实际情况设计产品,确保外贸企业不因欧元人民币汇率原因而导致的过多风险损失。当然这也需要对外汇套期保值做出相应的风险举措,不能因为企业外汇操作而利用外汇市场进行投机,尽量将银行外汇风险转移给市场,而不是承担外汇风险,这又需要对外汇创新型产品的风险控制。

四、欧洲债务危机与我国银行监管的启示

当前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相关国际组织先后研究推出了一些新的监管标准和规定,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我国经济面临复苏难题,又在欧洲债务危机后,我国的银行监管应当结合国情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提出了更具体的指标要求,而不能简单的沿用国际标准。但诸如巴塞尔协议式的规定是健全银行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导向,我国的银行监管应当学习其监管系统,各银行要根据监管政策,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和操作细则,使银行风险管控沿着监管指引的正确方向发展:

第一,改善银行监管的顺周期性:银行监管存在顺周期性,这其中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最为明显,在经济条件良好时,银行会放出更多的信贷,而在经济条件不好时,银行会收缩信贷,但在危机来临之时,在经济环境由盛转衰时,商业银行是否能够及时处理风险头寸,是否能够不因宏观经济的波动性而增加过多的风险,这是银行监管必须面临的顺周期性问题,因为在经济条件好的时候,银行业的问题可能并未暴露出来,而在危机到来之前,银行监管就应当通过措施控制信贷的扩张和收缩,所以银行监管也应当实施全面的监控和提前的预测,监管标准的超前和监管标准的前瞻I生有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