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财经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6 17:31:57

金融与财经

金融与财经范文篇1

(一)新疆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17门公共通识课程、8门学科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5门限制性选修课程、5门非限制性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多10门;第二,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重高于微观课程比重;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8门;第四,注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的学习。

(二)新疆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5门公共课程、5门专业基础课程和7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少2门;第二,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1门;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7门。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差异分析

(一)新疆与全国金融学分层次教育差异比较

目前,全国金融学专业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科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基本的、具体金融工作方面的人才;金融学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金融应用型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博士研究生主要培养金融分析、金融研究和金融决策的高级人才。目前,新疆金融学专业分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博士生层次的教育刚刚起步。在全国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金融人才的方针指导下,新疆的金融本科专业教育,为新疆经济金融界输送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新疆的金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新疆输送了研究区域金融和新疆经济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专业方向设置差异比较

全国高等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方向设置上是有差异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金融学、信用管理学和金融工程三个方向;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都设置了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两个方向,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只设置了金融学一个方向。

(三)新疆与全国金融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差异比较

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必修公共通识和基础课程共18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多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多7门,较厦门大学多7门;必修和选修的金融专业课程共17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少1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少35门,较厦门大学少23门。通过对比发现,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呈现出:其必修的公共通识课程及基础课程量大,必修和可供选修的金融专业课量特别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共课程门数最少,金融专业课程门数较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博士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正在修改完善之中,目前无法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相比较。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很大的差距。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主要涉及税收、公司财务、投资经济学、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新疆财经大学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也很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主要涉及金融监管、金融前沿问题、金融史、公司财务及数据结构与数据理论等)。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央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更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主要涉及发展、产业、区域及制度经济学、经济金融学说史、经济金融法、期货与期权、项目管理、资产评估、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和财务报表分析等)。

三、新疆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多元化人才培养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点:第一,本科层次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比金融专业课程多;第二,本科层次及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定性课程比定量课程多。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凸显了“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多元化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专业学习视野

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相同内容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专业选修课的供给太少。为数不多的选修课限制了学生对于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视野比较狭窄。

(三)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定量分析方法

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关定量分析的课程只有三门(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中国人民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理分析方法与技术和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等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运筹学、投入产出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显然,新疆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设置比较欠缺。

(四)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

素质教育环节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都为金融本科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课、人文素质课和艺术教育课,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了应用文写作、逻辑学、文献检索、财经外语、大学美术、大学音乐和大学影视,厦门大学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和跨学科基本课程组。

四、优化新疆金融学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金融学专业课程结构

金融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一定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元化、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原则,调整新疆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中存在的通识课多,专业课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宏观课多,微观课少;定性课多,定量课少的结构状况,增加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微观课程和定量课程的设置。

(二)增加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程

结合新疆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增加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势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选修课程,以便增加学生自由选择金融专业课程的空间,扩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视野。结合国家中亚发展战略及新疆与中亚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所提出的对中亚金融人才需要的实际情况,增加有关中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对中亚经济、贸易及投资等方面的认识,总结中国及新疆与中亚经济活动的规律、特点及风险等。

(三)增加微观及数理金融课程

根据新疆金融机构的需要,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增加行为金融学、金融风险、外汇交易与管理和跨国银行管理等微观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加大数理金融、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及风险预警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对经济、金融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

(四)加强基础及语言素质教育

金融与财经范文篇2

关键词:财经院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对于财经院校而言,继续教育是地方财经院校工作的重要板块。通过继续教育能够对在职人员进行有效的覆盖,既实现学历教育,又能够达到提高在职人员知识和技能的目的,特别是目前企业金融人才的数量需要大和对其质量要求高,如何快速的弥补企业金融人才缺口,成为了地方财经院校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地方财经院校应当整合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对人才市场亟需金融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发挥地方财经院校和企业的优势,促进地方财经院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成长和企业金融人才素质的提升。

二、财经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一)财经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地方财经院校之所以在继续教育中要开展校区合作人才培养,其中一项原因是地方财经院校现有的师资队伍需要继续的锤炼和打磨,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并储备专业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地方财经院校不但要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同时还应当找到继续教育的着力点,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板块来经营,既要保证继续教育能够取得实效,同时也能够通过继续教育的开展对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梳理和打造,锻炼教师的适应能力,使教师队伍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由于继续教育与财经院校现行的学历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上存在差异,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这一板块的教学实践能够达到推动继续教育和加强教师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教学的能力,从而加强对全日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二)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目前各地经济都在快速发展中,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懂经营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金融知识和专业财务管理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企业的欢迎。但是企业现有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企业通过新招聘的方式速度较慢,不能够快速获得急需的金融人才。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对现有的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和技能提升,这些员工经过培训之后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了解企业的运行现状,在赋予其金融技能之后,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基于这一现实需求,企业往往会寻找地方财经院校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落实企业人才培训。通过地方财经院校与企业的强强联合,以继续教育为载体实现对企业在职人员的二次培训,使企业的金融人才队伍能够逐渐壮大。(三)财经人才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训的需要。对于地方财经院校而言,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教学,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实践技能培训,而实践技能培训依靠地方财经院校是无法满足需求的。要想贴近企业实际,就要走进企业当中,立足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开展相应的财务管理实践技能培训。这种培训出来的人才往往符合企业的需求特征,既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能够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成为了地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地方财经院校必然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校企联合的模式,实现对金融人才的培养。目前地方财经院校的继续教育板块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能,通过继续教育这一板块的合作,既能够实现对企业人才的培训,同时也能够拓宽地方财经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思路。

三、财经院校在培养地方继续教育人才方面的优势

(一)财经院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度高。对于地方财经院校而言,在继续教育中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专业度较高,地方财经院校能够保证继续教育的师资匹配、教学资源匹配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地方财经院校在所属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声誉,能够赢得社会和企业的信赖,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既便于学校的招生,同时也能够保证继续教育得以正常的开展。这些优势是企业内部培训所不具备的,企业内部培训只能通过外聘讲师和内部培养讲师的方式进行培训,其专业度和教学水平与地方财经院校的专家教授相比差距非常之大,对员工的培训效果也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开展继续教育往往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方面都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二)财经院校可以整合学校软、硬件资源,为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地方财经院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在硬件条件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无论是学校的校园环境,还是实验设备,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都是企业所不具备的。正是基于地方财经院校的这一优势,在继续教育开展中,地方财经院校应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同时,继续教育是地方财经院校一个重要板块,由于其教学任务和常规的学历教学相比并不是很重,使得地方财经院校能够有时间和精力通过继续教育来锻炼教师队伍。有些新毕业的教师可以尝试着先从事继续教育工作,按照老带新的模式,由知名的专家教授传授教学经验,采取导师带徒的方式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地方财经院校还可以在继续教育中磨合新的教学方式,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继续教育这一板块进行试验,试验成功之后将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用在学历教育方面。(三)财经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可以推动学校继续教育发展。财经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问题和困惑,会主动和大学时的老师取得联系或寻求支持,甚至在单位有培训需求时最先想起母校的老师;有些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也拥有一些金融领域的资源,可以为学校推荐师资,有些学生在毕业之后也可以成为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师。另外,目前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中,吸引了大量的在职人员报名学习。这部分在职人员通过在地方财经院校的学习,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工作岗位上也有了非常优异的表现。地方财经院校赋予了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双重支持。从地方财经院校毕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可以吸引身边有求学需求的同事报名财经院校的继续教育班。

四、校企合作培养继续教育人员可以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优势

(一)充分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专业化师资力量。校企合作为地方财经院校提供了有利的契机,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地方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在具体的合作过程当中,地方财经院校拥有数量众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讲师,在课堂教学上优势明显,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派出不同层级的教师予以现场教学,并且可以开设专项的理论研讨,为学员进行点拨,使整个继续教育过程能够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能够在整体的发展中取得积极效果。由于地方财经院校的专业化师资力量已经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在校企合作中地方财经院校就要根据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整合,按照继续教育的实际需要建立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充分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理论教学优势。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中理论教学的优势是其他机构所无法替代的,地方财经院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在金融理论方面有着雄厚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对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判断还是对以往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继续教育开展中,地方财经院校就要发挥理论教学的优势,不但要根据教学需要对现有的理论进行分级,同时还要根据教学需求编制专项教材,形成专业化的理论教学体系,使现有的理论教学体系能够符合学员的实际需求,做到提高理论教学的整体性,使理论教学优势突出,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指引,同时也能够使理论教学赋予学员更多的金融理论知识,保证学员能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为后续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充分发挥企业财税实践的优势。校企合作既需要地方财经院校在师资力量和理论方面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机会和财税实践的基础。考虑到目前地方财经院校继续教育的需要,既要做好理论教学,同时也要做好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的开展就要依靠企业的支持。为此,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当积极的与地方财经院校分享经营成果,并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实践岗位供继续教育学员进行实践,同时企业还应当按照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设置专题讨论,用于检验学员的真实水平。通过专项讨论以及实践知识的检验,能够给出真实的反馈,便于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及时的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通过对企业的实际走访和深入企业的经营过程,剖析企业经营的特点,分析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锻炼和培养专项金融人才的目的。

五、校企合作培养继续教育人员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

(一)地方财经院校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得到了锻炼。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地方财经院校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因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财经院校自有的学历教育存在明显的区别,财经院校的老师不但要做好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与学生一起深入到企业中去,分析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并指导学生做好工作实践,按照学生的实际反馈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以最终的人才培养为导向,夯实教学基础转变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地方财经院校收获了一批既懂理论教学又懂社会实践的师资队伍,使得现有的师资力量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满足了地方财经院校的发展需要,使地方财经院校的校企合作能够一举两得。(二)地方财经院校培养出了更多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对于地方财经院校而言,在继续教育中主要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金融人才,以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以及教学内容的整合,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中一手抓理论基础教育一手抓实践技能教育,保证了参与的学员既能够拥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使得人才的培养效果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拥有了企业的有效支持,地方财经院校在实践技能培养这一板块补齐了短板,使得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具有更好的针对性,能够在人才的培养中赋予更多实践的内涵。所以,通过一段时间的校企合作,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中最突出的成绩就是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和金融方面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三)企业获得了财务管理人才的支持,地方金融人才队伍逐渐壮大。企业在与地方财经院校合作过程当中收获颇多,企业仅仅付出了提供实践机会的代价,但是却收获了相当多的专业人才的支持。首先,企业选派的人员经过地方财经院校继续教育的培养之后,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回到企业之后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使企业的专业人才队伍更加庞大。与此同时,通过与地方财经院校的合作,企业有条件吸纳更多的金融人才,企业成为了优秀金融人才就业的载体,企业的人员结构趋于合理,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和专业金融人才的比例越来越高,企业的整个人才体系越来越健康,对于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通过校企合作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都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金融人才,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对于地方财经院校和企业而言都是双赢的选择。通过校企合作地方财经院校能够发挥理论教学的优势,同时也能够锻炼现有的师资队伍,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继续教育工作,企业通过合作获得了更多的人才支持。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金融人才比例持续提高,企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得以建立,对于地方财经院校和企业而言,强化校企合作并持续深入的推进校企合作是做好继续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彭蓉蓉,章迪薇.转型期高校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2014(5):52-53.

[2]蔡正兰.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5):112-115.

金融与财经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经报道;应对思路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财经新闻传播的大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以往的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报道相比,当前财经新闻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更加多元化,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与以往相比更加复杂,无法在短时间内弄清经济事件与经济现象的具体情况。另外,财经报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传播渠道也更加丰富多样,这些方式的改变使财经报道面临更大挑战的同时,给财经报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新闻报道现状

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还给民生的产生一定影响,人们逐渐重视财经新闻的重要性,财经新闻能使人们获得更科学的知识,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把握市场机会,有效规避经济风险的发生。当前网络媒体对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报道更加全方位,而且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与以往相比,在信息获取的快速上有很大提升,信息的内容方面更加全方位,使人们获得更丰富的财经信息。但从整体来看,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新闻报道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报道的服务意识不高、全局性视野有待提升,等等。下面就对金融危机下财经报道的应对思路展开分析。

二、金融危机下财经报道的应对思路

(一)拥有全局性视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体应当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对经济现象进行观察。财经新闻报道需要跟随环境的变化,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遵循“立足世界、面向国内”的理念,时刻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情况,并深入分析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应当站在较高的角度去剖析,了解当地的经济动态,并与国际经济状况相结合。(二)掌握话语权。金融危机背景下,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还对我国出口贸易依赖较大的企业带来巨大影响,有的甚至企业甚至出现破产的现象。同时,金融危机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比如股市、房市的动荡等。这时媒体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经报道中应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满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关注金融危机的动态,告知金融危机对人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应当注意国际上对中国不利的言论,发表我们自己的见解予以回击,以此更好地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媒体应在该发声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再以沉默面对。(三)树立权威性报道。财经新闻报道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经报道发挥的作用十分重大,这就要求财经报道的权威性发挥作用,使财经新闻报道更加专业。然而从实际来看,媒体在财经报道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服力不够、鉴别力较差、影响力不够,等等。因此,媒体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写出具有深度的财经新闻报道。(四)评论与报道并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事件更加复杂,影响人们生活的因素也日趋复杂。因此,财经报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体需要及时报道与并分析事实。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与解读。这就导致人们看了相关的经济报道,但是无法得知经济发展的趋势,无法得知各项政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在报道燃油税改革新闻中,对某政策的出台对人们生活的具体影响,以及税后能否省钱主要取决于油价,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该项政策出台的意义。(五)增强报道的服务意识。当前经济形势更加严峻,人们对财经新闻的关注度也有所提升,其希望从新闻报道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并且期望从媒体报道中怎么规避风险。这就给财经报道带来更大的要求,以往枯燥无味的新闻报道已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因此,财经新闻报道应当打破传统的形式,提升财经新闻的亲和力,从民生的角度谈论国家经济整张,使民众更好地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另外,财经新闻报道还应当结合百姓身边的小事,由小事来谈论世界、国家大事,以此使经济报道更加生动形象,使普通老百姓更易于接受与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经报道发挥重要作用,其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注重财经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媒体应当全面了解经济发展状况,从民生的角度结合财经形势,必要时可采用有效的报道策略,满足广大民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贾雪.金融危机下财经报道的应对思路[J].青年记者,2010,24:58-59.

[2]高天灵.金融危机与新形势下高校财经新闻写作的教学探索[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48-50.

[3]张卓.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传播价值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9,11:27-28.

金融与财经范文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客户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挑剔”,他们在选择哪一家银行进行理财时,已经不再只是单单看产品了,因为理财产品家家有,被模仿、被复制的速度很快,他们往往更看重的是哪家银行提供的服务更加个性化。从这点来看,工行是具有战略性远见意识。工商银行是最早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国内金融机构,很早就把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放在培养优秀的专业理财人才上,比如银行理财经理。目的是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

作为新疆伊宁市工行解放路支行的一名理财经理,从事理财经理岗位已经1年多.在银行优质文明服务上深有体会,我是2007年5月考取全国金融标准委员会AFP理财师。

在工行,金融理财师绝大多数都是在一线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提升银行理财经理优质文明服务呢?以下是本人对银行理财经理优质文明服务的几点浅见。

一、改善软件环境,竭诚为客户服务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视客户为发展之本、效益之源。时刻牢记第一目标以客户利益为中心,推销自己银行的产品给客户不是以产品推销为主要目的,而是给客户提供优质的一流专业的理财服务为目的。作为一名专业的银行理财经理,要先自己会分析产品,把产品的各种属性及风险区分清楚,不同的产品推荐给不同的客户.

在这个角度看,理财经理,首要任务就是多看看一些理财知识,分析客户的结构,根据客户的资金特点与客户交流,不要急于推销产品,多与客户进行接触,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电话邀请客户面对面的交流.

二、举办金融沙龙,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理财经理通过邀请高端客户,定期举办理财沙龙,实施深度挖潜、维护、发展,理财金账户。在“金融沙龙”研讨会上请知名金融专家、证券专家、股市评述人、保险、电话银行、消费贷款等学者专家介绍资本市场各种新产品及发展趋势,在2008年12月中旬举办的“走进工行,了解理财”的金融沙龙活动中,由理财经理我向来宾介绍行内开办理财工作的内容、理念及理财产品,详细介绍了消费信贷开展情况,还在理财中心设立了客户档案,对客户采取主动上门服务、协助理财等多项服务措施。

三、充分发挥理财经理的作用,在服务形式上提倡贴心优质服务

金融与财经范文篇5

关键词:大数据人才;新工科;新财经;案例教学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时代已经到来[1]。在全球范围内,大数据人才成为稀缺资源[2]。猎聘在2019年度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了《猎聘2019年中国AI&大数据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严重人才荒,中国大数据人才缺口高达150万[3]。目前,欧、美、日、韩等国家已将大数据上升为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相关研究高度重视。我国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批准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新专业。2020年开始有了毕业生[4]。目前我国大数据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开展卓越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以培养卓越大数据人才为达成目标,有力支撑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5]。

一、研究思路和教学实践路径选择

大数据具有很强的领域特征,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已运用到国民经济、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利用大数据分析寻找复杂现象下的经济规律,对新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做出科学决策和预测值至关重要。因此,在开展卓越大数据人才培养教学和工程实践过程中,以大数据产业需求为导向,基于新工科理念[6],采用“大数据专业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基本知识+细分方向工程实践”的思路深入研究基于案例教学[7]的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路径,面向应用领域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现代服务业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条件下,基于大数据管理和预测的服务业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大数据人才,这在金融、旅游、餐饮、教育、娱乐、交通等服务业中表现更为突出。以金融服务业为例,由于网络金融业务和服务方式多样化,使得金融市场数据的整体规模急剧增大,金融行业不断地存储积累着大量动态变化的、时间连续的、多源异构的原始数据。相较于其他行业,大数据对金融领域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麦肯锡研究显示,金融业在大数据价值潜力指数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这主要源于大数据决策模式对金融更具针对性,如银行发展模式转型、金融创新等均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同时,金融业也具备良好的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础条件[8]。为了使大数据卓越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工作既不失一般性又彰显人才的领域特色,本文研究思路是:根据教育部“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基于“新工科”理念+“新财经”视角,针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学数据通用共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金融领域大数据应用需求为导向,选取金融大数据典型应用案例,将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应用于解决金融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学生大数据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素质的培养。基于案例教学的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教学实践路径:通过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来规划大数据通用共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现形式;通过实验室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以精选的金融领域大数据项目为基础设计教学案例,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途径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应用大数据技术,解决金融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按照“宽基础、瞄前沿、重实践、求复合、创模式”的思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计算机、数据科学、财经学科如金融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够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解决行业具体应用问题,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毕业数年后能够成为大数据有关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领域的技术骨干。具体能力包括: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责任感强,能够吃苦耐劳,具有优良的学术素养;具备扎实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基础,熟悉学科前沿技术,具备金融行业知识,胜任研究和开发工作;具备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具备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的社会公德和人文素养。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定位如下:第一,面向金融应用领域。基于“新工科”理念,面向金融应用领域实际需求,以大数据最新技术为工具,设计开发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教学案例,培养大数据卓越人才数据获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展示能力。第二,配置交叉教学团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通过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跨学科的大数据专业教学团队,践行工程教育的新理念、丰富学科专业的新内容、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高质量育人的新途径,为培养大数据卓越人才提供教学保障。第三,开发深度融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将计算机与财经学科的相关课程有机结合,满足行业对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第四,“采用典型金融案例”教学。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基于“新工科理念”创新形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的、典型案例实践教学的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第五,构建产教融合模式。与大数据产业发展和财经领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协同育人,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岗位实习等方式突出财经领域应用特色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面向财经领域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大数据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大数据通用关键技术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金融领域教学案例应用“实战”训练;体现在学科交叉重铸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师资融合和先进的教学实验环境支撑;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达成的目标是激发学生跨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德才兼备的面向财经领域的大数据卓越人才素养养成奠定坚实基础。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毕业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第一,专业知识方面。掌握必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金融学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初步应用。第二,专业能力方面。具备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金融行业数据分析与挖掘、算法设计及建模能力;具备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解决行业相关问题的能力。第三,专业素质方面。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够分析解决复杂领域问题。专业素质能力模型见图1。第四,领域知识方面。大数据技术应用具有很强的领域特征,除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此财经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该领域大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决策的综合能力。选择“财经类案例”实施教学是图1专业素质能力模型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四、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应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出“大数据专业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基本知识+细分方向工程实践”的培养思路、达成目标和实施路径。为财经领域德才兼备的大数据卓越人才素养养成奠定坚实基础。课程设置详见图2。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概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旨在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与方法,用于复杂大数据工程问题的系统认知、设计、开发与应用。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计算机系统基础原理,用于复杂大数据工程问题的识别与表达,以获得有效结论;综合运用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基础知识,进行复杂大数据工程问题的整体研究,就全局的功能或性能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基础、大数据应用开发技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大数据应用综合实践、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旨在将大数据平台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大数据专业技术知识,用于大数据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开发、运行与管理;基于大数据平台技术、虚拟化等技术,就复杂大数据工程系统中涉及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功能或性能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与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运用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智能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复杂大数据工程问题的识别与表达。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深度学习基础、大数据与R语言、数字电子技术、Spark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软件设计模式与体系结构、数据采集与网络爬虫、文本数据分析、机器视觉、投资学、计量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旨在将数学知识、方法与思想,用于大数据工程过程中所需要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通过文献与信息资源的收集、研究与分析,以获得解决复杂大数据工程问题的有效结论。基于大数据分析中的数学原理、机器学习算法、金融学等知识,就复杂大数据工程系统中涉及的领域性功能或性能问题进行研究,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并对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教学案例开发

秉承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精选财经领域的科研项目,如教育部“数启科教智见未来”产教联合基金项目“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及其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研究”,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案例教学的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为基础设计开发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强化学生大数据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实现大数据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绿色金融是指金融运行是建立在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支持生态环境维护与改善为目标,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融合为结果的金融资源集聚与分配的过程。真正的绿色金融体系一旦成立起来,应对企业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行为进行量化和评估,借助自然资本和生态大数据,使企业自己的价值获得提升,也为股东创造价值,同时为金融服务创造价值。绿色金融大数据分析案例包含一系列面向金融行业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技术,本案例通过金融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获取数据使用权限,培养学生对绿色信贷数据、证券数据、保险数据的分析和管理能力。绿色金融大数据分析案例可划分为如下三个方面。1.金融数据的清洗和融合技术,建立金融数据仓库。将环境、金融、商业、信用等领域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并融入大数据评价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支撑;通过对海量金融数据的研究,结合绿色金融应用需求,构建金融数据聚融的绿色金融数据仓库。采取绿色金融数据预处理和绿色金融用户数据分析以及绿色金融数据分析方法,设计实现绿色金融数据仓库。金融数据的清洗和融合技术包括绿色金融数据采集、多种类型金融相关数据融合、绿色金融数据处理三部分。2.根据金融行业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与处理,建立金融企业用户行为模型。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应用,基于累计的客户信息资料,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客户的消费习惯,着力设计出具有定制化的金融产品。根据企业的生产、流通、运营、财务、销售和客户数据、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等数据等构建企业客户画像,通过打通内部和外部数据获得完整的客户拼图,从而详细了解客户的多方面信息。建立金融企业用户行为模型有利于为优质客户提供精准高质量服务。在精准客户识别的基础上,支持优质客户在技术改造升级、研发能力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业务需求,促进企业转型与技术升级,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3.基于绿色金融指标体系,进行金融企业信用与风险评估。构建绿色金融指标体系可以推动绿色信贷与行业信贷政策的有机融合,促进金融机构有效抓住机遇,提高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新型的绿色经济融资模式提供数据支撑。基于已有数据仓库,依据或参考成熟先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第三方评估和评级机构视角,培养学生提供公益性和商业性咨询和评价服务的职业能力。在信用管理、风险可控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在客户信用分析方面的技术优势,利用海量数据资料做好融资客户的信用评价与跟踪分析,基于专业化分析技术强化金融风险管理。及时跟踪分析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适时研判“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贷风险临界点,结合传统金融经验去主动识别借款方的环保风险。

六、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面向财经领域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新工科”理念+“新财经”视角,采用“大数据专业相关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基本知识+细分方向工程实践”的思路,深入研究基于案例教学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路径。在学数据专业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面向财经领域,利用绿色金融大数据案例开展教学实践,重点培养学生面向财经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杜钦生,薛蛟.新工科背景下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2):185-186.

[2]王元卓,隋京言.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数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35-42.

[3]猎聘2019年中国AI&大数据人才就业趋势报告[EB/OL].

[4]王桂平,李韧,刘君,等.大数据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41):88-90.

[5]谭怡.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8):30-32.

[6]俞勇.“新工科”视域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9):45-46.

[7]李红.基于案例教学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9):247.

金融与财经范文篇6

理财,顾名思义是对财富的管理,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应该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及财务状况来为客户制定长远的财富管理策略,并在绩效分析下进行不断完善。但目前这样的理念很难实施。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客户或市场细分的断裂,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采取的理财模式往往雷同或是断裂的。第二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全方位理财服务的断裂。客户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理财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从国际成熟经验来看,财富管理往往是覆盖一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很明显,中国现阶段的财富管理还仅处于资产管理这一狭义的范畴,而针对人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理财需求特点而推出的理财服务,在中国现阶段理财市场上还处于空白。目前中国个人的理财与产品推介却非常相似。

走进国内的每家银行机构,我们都可以见到VIP客户贵宾室、理财室,最差的都有个大户室负责接待这些VIP客人。可是基本上所有银行的客户经理们类似于路边商店的销售员,每天吆喝着销售,对每个可能的对象推销着各种银行产品,而不管该客户是否有需求购买这些产品。有研究表明起步阶段的本土理财应以咨询为驱动,确实现阶段的理财只能为客户提供象征意义的咨询服务。国内商业银行为提高理财服务质量、培养理财经理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现在银行内拥有AFP、CFP认证的理财分析师越来越多,但实际工作中没有充分的平台让他们去做。而且真正优秀的理财分析师应了解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房产、外汇、票据债券等等众多领域,需要具备广泛而又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综合专家,很多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操作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对高收入阶层的理财服务在本土的金融市场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上面提到的商业银行的VIP的服务,二是针对富豪中富豪的私人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做的怎么样呢?

“我希望能有值得信任的、专业的私人银行家为我提供理财服务,帮我进行复杂的金融产品投资,最好还可以帮助我照料一些私人事务,这样我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我的时间。但是很遗憾,目前在国内我还没有看到哪家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某高财富净值客户在接受采访时做出的表示。他的这番话也代表了国内私人银行客户的共同心声。中国本土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经验少,业务水平较低,无论从金融市场成熟度、金融产品种类,针对富裕人群的专业化财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为客户提供相对完善财富管理服务,协助其得到财富的高增长,等好的理念下,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

二、如何平衡银行利益与客户利益

理财是个与客户自身联系紧密的高风险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金融理财师执业道德准则中包括:正直诚信、客观公正、专业精神、恪尽职守等。但阶段商业银行只是通过监管机制来制约风险,对职业道德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拼金融产品,这样有利于产品市场的成熟,而理财经理们就在拼命卖产品。每个月每季度理财经理都有很重的任务要完成,理财经理间也讲业绩排名,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能最大程度的为银行谋取利益,但对客户利益就有受损的风险。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来讲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无可非议的,但在激励和提高自身产品销售的同时,还应多考虑一下客户利益。现在的商业银行一般会要求VIP客户填写风险测评表,以此为依据来向客户提供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但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可能会受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仅凭此一点是不够的。职业道德准则中客观公正一条中要求:金融理财师应诚实公平地提供服务,不得因经济利益、关联关系、外界压力等影响其客观公正的立场;还要求金融理财师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时,应该从客户利益出发,做出合理谨慎的专业判断。但现实工作中理财经理们在压力面前很难放下自身的利益和声誉去维护客户的利益。一位理财经理曾风趣地说:“职业道德是上层建筑,我现在还吃不饱,没有能力考虑那么多。”

然而只有坚守职业道德才能真正的热爱一个行业,才能全心全意去做,对于理财业也是一样。职业道德准则中专业精神一条中要求:金融理财师应该有职业的荣誉感;恪尽职守一条中要求:金融理财师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应及时、周到、勤勉。以客户的利益增长为自己的喜悦,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自己的成就。社会一直在追求理财经理的高素质,但人们把注意力大多都放在追求专业的金融知识上而忘记了追求过硬的职业道德。如果只求第一点而不求第二点,那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很可能会赴中国保险业的后尘。很多理财经理都说中国客户市场不同国外,中国人不愿敞开自己,这样理财很难作。但客户的信任度是可以培养的,而信任度的培养需要以理财经理的真诚、守信、保密为根基。商业银行作为以利民、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可能要求它做到向非营利组织那样无私,但也应该尝试为客户搭建一个增进信任的平台,以平衡银行利益和客户利益。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抢占个人市场,通过各种方式扩充VIP渠道,但真要留住这些客户还是需要把理财工作做细做好。三、金融市场、产品的不完善让理财很难驾驭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推出了很多新的金融政策,给金融市场注入了不少活力,但不可否认股市的动荡不安,让人心有余悸。覆巢之下无完卵,股市的不稳定,也让理财面临尴尬的境地。市场的走势很难预测,有很多经济学家、证券专家的分析都不甚准确,理财经理们的分析更是有局限性。在股市蒸蒸日上时,有很多人入市,人们突然开始关心起投资,有很多客户主动来找理财经理做咨询,并让其帮助预测。但这次股市大跌三分之二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钱被深度套牢,这些客户要怨的除了市场的不稳定,还会怨理财经理的不及时提醒。但理财分析师也未必能给自己理好财。今后随着融资融券的发展、股指期货的推出,金融市场的风险还会进一步加大,防范风险的必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这给现今的理财经理们充分的警示。理财是和客户的钱打交道,钱的盈亏对于任何人都是比较敏感的,要真正的做好理财,就需要取得客户的认可,但在越来越活跃的市场形势下,很多风险都是前所未知的。理财分析师必须常常学习新的经济政策,给客户提供综合的分析才可能减少失误。

随着各家银行在理财产品上的不断创新,极大的丰富了产品市场,但对于现今的理财产品银监会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不知道潜在的客户是谁、盈利的方式甚至连风险的平衡点都不知道在哪,就把产品推向市场,这样的理财和创新只会给今后的市场带来新的不规范和危机。”确实当今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在设计销售中确实存在不少弊端。众人都知理财不是赚钱,理财只是为了保证客户能有稳定的相对高的收益。但现今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的越来越多。比如,前一段时间各家银行都在发售具有较高收益率的澳大利亚元理财产品,但如今澳元已贬值20%,购买这种产品的客户都蒙受了不少损失。银行的客户都是广大的存款人客户,存款人之所以到银行不去PE、风险投资公司,就是因为他们认为银行能够提供给他们稳健的产品。因此银行应该了解自身是否具备开设某项业务的能力以及此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推出产品。而在理财经理方面,他们应该对推介的金融产品有深入的分析而不是表面的了解,在向客户营销时要充分揭示产品的风险。但即便如此客户还可能会对银行产品失去信心。

四、市场发展初级的顽症

理财市场发展的举足难行,不可否认受到当今金融市场的不发达、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缺乏、法律制度不健全、金融监控体系的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在国外流行的理财服务在中国未必可行,如在中国严格的外汇管制下,个人资产的全球化配置就很难实现。

但我们还是对中国理财的未来充满信心。虽然目前问题重重,但用三、四年的时间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已实属不易。理财市场的一些研究机构在不断的改善自身的研究角色,更多地注重市场变化,并不断引进外来理财模式和开创新的理财方式。相信在未来几年,在先进的理财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理财市场会逐步走向完善。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人们对个人理财变得越来越了解、越来越重视。近几年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个人理财业务实质离真正的理财理念还有很远的距离。

金融与财经范文篇7

理财,顾名思义是对财富的管理,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应该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及财务状况来为客户制定长远的财富管理策略,并在绩效分析下进行不断完善。但目前这样的理念很难实施。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客户或市场细分的断裂,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采取的理财模式往往雷同或是断裂的。第二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全方位理财服务的断裂。客户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理财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从国际成熟经验来看,财富管理往往是覆盖一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很明显,中国现阶段的财富管理还仅处于资产管理这一狭义的范畴,而针对人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理财需求特点而推出的理财服务,在中国现阶段理财市场上还处于空白。目前中国个人的理财与产品推介却非常相似。

走进国内的每家银行机构,我们都可以见到VIP客户贵宾室、理财室,最差的都有个大户室负责接待这些VIP客人。可是基本上所有银行的客户经理们类似于路边商店的销售员,每天吆喝着销售,对每个可能的对象推销着各种银行产品,而不管该客户是否有需求购买这些产品。有研究表明起步阶段的本土理财应以咨询为驱动,确实现阶段的理财只能为客户提供象征意义的咨询服务。国内商业银行为提高理财服务质量、培养理财经理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现在银行内拥有AFP、CFP认证的理财分析师越来越多,但实际工作中没有充分的平台让他们去做。而且真正优秀的理财分析师应了解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房产、外汇、票据债券等等众多领域,需要具备广泛而又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综合专家,很多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操作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对高收入阶层的理财服务在本土的金融市场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上面提到的商业银行的VIP的服务,二是针对富豪中富豪的私人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做的怎么样呢?

“我希望能有值得信任的、专业的私人银行家为我提供理财服务,帮我进行复杂的金融产品投资,最好还可以帮助我照料一些私人事务,这样我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我的时间。但是很遗憾,目前在国内我还没有看到哪家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某高财富净值客户在接受采访时做出的表示。他的这番话也代表了国内私人银行客户的共同心声。中国本土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经验少,业务水平较低,无论从金融市场成熟度、金融产品种类,针对富裕人群的专业化财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为客户提供相对完善财富管理服务,协助其得到财富的高增长,等好的理念下,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

二、如何平衡银行利益与客户利益

理财是个与客户自身联系紧密的高风险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金融理财师执业道德准则中包括:正直诚信、客观公正、专业精神、恪尽职守等。但阶段商业银行只是通过监管机制来制约风险,对职业道德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拼金融产品,这样有利于产品市场的成熟,而理财经理们就在拼命卖产品。每个月每季度理财经理都有很重的任务要完成,理财经理间也讲业绩排名,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能最大程度的为银行谋取利益,但对客户利益就有受损的风险。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来讲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无可非议的,但在激励和提高自身产品销售的同时,还应多考虑一下客户利益。现在的商业银行一般会要求VIP客户填写风险测评表,以此为依据来向客户提供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但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可能会受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仅凭此一点是不够的。职业道德准则中客观公正一条中要求:金融理财师应诚实公平地提供服务,不得因经济利益、关联关系、外界压力等影响其客观公正的立场;还要求金融理财师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时,应该从客户利益出发,做出合理谨慎的专业判断。但现实工作中理财经理们在压力面前很难放下自身的利益和声誉去维护客户的利益。一位理财经理曾风趣地说:“职业道德是上层建筑,我现在还吃不饱,没有能力考虑那么多。”

然而只有坚守职业道德才能真正的热爱一个行业,才能全心全意去做,对于理财业也是一样。职业道德准则中专业精神一条中要求:金融理财师应该有职业的荣誉感;恪尽职守一条中要求:金融理财师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应及时、周到、勤勉。以客户的利益增长为自己的喜悦,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自己的成就。社会一直在追求理财经理的高素质,但人们把注意力大多都放在追求专业的金融知识上而忘记了追求过硬的职业道德。如果只求第一点而不求第二点,那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很可能会赴中国保险业的后尘。很多理财经理都说中国客户市场不同国外,中国人不愿敞开自己,这样理财很难作。但客户的信任度是可以培养的,而信任度的培养需要以理财经理的真诚、守信、保密为根基。商业银行作为以利民、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可能要求它做到向非营利组织那样无私,但也应该尝试为客户搭建一个增进信任的平台,以平衡银行利益和客户利益。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抢占个人市场,通过各种方式扩充VIP渠道,但真要留住这些客户还是需要把理财工作做细做好。三、金融市场、产品的不完善让理财很难驾驭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推出了很多新的金融政策,给金融市场注入了不少活力,但不可否认股市的动荡不安,让人心有余悸。覆巢之下无完卵,股市的不稳定,也让理财面临尴尬的境地。市场的走势很难预测,有很多经济学家、证券专家的分析都不甚准确,理财经理们的分析更是有局限性。在股市蒸蒸日上时,有很多人入市,人们突然开始关心起投资,有很多客户主动来找理财经理做咨询,并让其帮助预测。但这次股市大跌三分之二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钱被深度套牢,这些客户要怨的除了市场的不稳定,还会怨理财经理的不及时提醒。但理财分析师也未必能给自己理好财。今后随着融资融券的发展、股指期货的推出,金融市场的风险还会进一步加大,防范风险的必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这给现今的理财经理们充分的警示。理财是和客户的钱打交道,钱的盈亏对于任何人都是比较敏感的,要真正的做好理财,就需要取得客户的认可,但在越来越活跃的市场形势下,很多风险都是前所未知的。理财分析师必须常常学习新的经济政策,给客户提供综合的分析才可能减少失误。

随着各家银行在理财产品上的不断创新,极大的丰富了产品市场,但对于现今的理财产品银监会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不知道潜在的客户是谁、盈利的方式甚至连风险的平衡点都不知道在哪,就把产品推向市场,这样的理财和创新只会给今后的市场带来新的不规范和危机。”确实当今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在设计销售中确实存在不少弊端。众人都知理财不是赚钱,理财只是为了保证客户能有稳定的相对高的收益。但现今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的越来越多。比如,前一段时间各家银行都在发售具有较高收益率的澳大利亚元理财产品,但如今澳元已贬值20%,购买这种产品的客户都蒙受了不少损失。银行的客户都是广大的存款人客户,存款人之所以到银行不去PE、风险投资公司,就是因为他们认为银行能够提供给他们稳健的产品。因此银行应该了解自身是否具备开设某项业务的能力以及此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推出产品。而在理财经理方面,他们应该对推介的金融产品有深入的分析而不是表面的了解,在向客户营销时要充分揭示产品的风险。但即便如此客户还可能会对银行产品失去信心。

四、市场发展初级的顽症

理财市场发展的举足难行,不可否认受到当今金融市场的不发达、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缺乏、法律制度不健全、金融监控体系的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在国外流行的理财服务在中国未必可行,如在中国严格的外汇管制下,个人资产的全球化配置就很难实现。

但我们还是对中国理财的未来充满信心。虽然目前问题重重,但用三、四年的时间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已实属不易。理财市场的一些研究机构在不断的改善自身的研究角色,更多地注重市场变化,并不断引进外来理财模式和开创新的理财方式。相信在未来几年,在先进的理财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理财市场会逐步走向完善。

金融与财经范文篇8

一、关于金融体制改革

参加论坛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就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认为我国现代金融体系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还不是现代化的,还有待于现代化、规范化、优化(结构优化)和强化。目前,中国金融创新迫切需要解决诚信严重缺失、结构严重失衡和体制严重缺陷等一系列问题。诚信、信用和信誉应该是立人、立国、发展经济、发展金融的前提和基础;金融改革必须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结构性失衡。体制严重缺陷是在强而有力的、人为干预下形成的,因此,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去摧毁,而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去逐渐地摧毁。在新的发展阶段,首先要解决诚信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使我国金融体系现代化、规范化、优化、强化,才能够使我们国家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由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教授则从金融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五种结构和从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结构问题。她认为,中国目前金融发展中出现了金融总量快速增长与高风险、低效率并存的局面,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化相对总量增长而言缓慢,优化程度不足;我国现在的金融结构带来了市场的低效率和高风险;现有金融结构的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和国家。因而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金融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潘英丽教授提出了金融中介不足引致国家利益流失的观点。她用存贷比和存差两个指标来说明我国金融中介的不足,并解释了金融业运行的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金融中介不足会导致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并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利用外资,从而出现外资挤出民间投资和资本大规模的输出,即引致资本国际循环。资本国际循环会进一步导致一系列问题,如储蓄-投资的转化率下降、经济转型的进程延缓、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减少以及外汇收益流失等。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会导致垄断利润和政策补贴流失;金融中介不足会引致社会资源黑洞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要重视发挥金融中介的功能。

天津财经大学王爱俭教授则从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个缺口分析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问题。她指出,发展社区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农村金融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社区银行有产权结构、交易成本、市场效率、经营灵活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社区银行的发展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将现有条件成熟的城市和农村信用社改制为社区银行;二是由民营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三是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成

为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产权结构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模式。

通过对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及金融服务业的就业量等三个指标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何德旭研究员认为中国金融业是发展滞后,而不是改革滞后。中国金融业发展滞后表现在:金融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明显乏力、金融业结构不均衡、金融业内部各微观主体缺乏竞争力等。中国金融业发展滞后既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业本身组织体系和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指导思想上没有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真正的产业来发展。把金融业作为产业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和完善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有完善的金融业发展规划;放松金融业管制,减少干预;强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

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叶龙森副教授指出,加强风险管理是中国金融面临的紧迫课题。他从三个层面探讨了有效的风险管理。从宏观层面,需要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国家规章制度,要为风险管理提供工具。

目前,这些工具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权、期货等。另外还需要大批人才,这是由衍生工具的复杂性决定的。从公司的组织结构层面,风险管理需要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的高层介入。从报酬系统方面,必须使交易员的报酬与其风险挂钩。中国的金融系统现在需要认真思考和建立这些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以避免一次又一次地“交学费”。

武汉大学黄宪教授认为在新环境下,风险管理作为金融中介核心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而风险管理就是金融中介的核心功能和本原功能。随着市场趋向完善,金融中介,特别是银行非但没有消亡,在转型后反而勃发生机。金融中介具有风险管理优势。不管从哪个层面上讲,风险管理都是金融中介的最重要功能。在商业银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功能。

人民币汇率改革也是本次论坛的热门话题之一。武汉大学江春教授从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超额货币的角度,讨论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他认为,一方面,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导致我国存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的超额货币也产生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而后者被经济学家们忽视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在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国家经济没有完全市场化,人民币目前升值的压力只是一个短

期的现象。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取决于中国的经济效益。如果中国的经济效益很低,如果我们不进行真正的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话,人民币今后可能会有贬值的压力。

二、关于商业银行创新

2004年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改革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在本次论坛上也成为重要内容。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战略投资者的引进。西南财经大学曾康霖教授从何为战略投资者、我国商业银行股权改革中是否需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否完善治理结构、是否会影响金融安全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中引进外资问题。他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就是要借助外部力量推动银行业的股权改革;实现治理结构的更新;借助国外的力量、信誉走出去。引进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否为战略投资者,并不取决于引入方的标准和判断,而应取决于投资方的战略选择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对投资者回报的高低。但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只能改善治理结构,而不能完善治理结构。影响金融安全的首要因素是经济周期,而不是金融机构的运作。在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条件下,金融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因,而不是内因。因此,讨论引进战略投资者会不会影响金融安全,必

须关注世界经济的格局、经济周期的变动和我国的开放度。

西南财经大学刘锡良教授提出了“商业银行向何处去”的8个困惑:(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解决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还是改善其治理结构?(2)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是否一定要上市?(3)我国国有银行上市的地点应该在国内还是在国外?(4)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是否一定要卖给战略投资者?(5)银行的股权能否转让给自己的竞争对手?(6)如何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权转让进行定价?如何对一些隐形的资产定价?(7)什么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完善治理结构?(8)通过股份制改造能否克服银行固有的弊端,真正引进先进的管理与先进的技术,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这几方面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的胡援成教授则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经营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价。他发现,综合比较来看,通过改革,国有银行效率在逐渐提高,与其他股份制银行比较接近,但总体上还有差距。同时,他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效与政策推动、扶持是密切相关的。要做到可持续,还有很多任务要完成,特别像公司治理结构和其他各方面配套改革。

关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命运,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郭茂佳教授认为,要么并购,要么被并购,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其原因在于:一是自由化使得商业银行跨行业经营变得容易;二是网络化导致商业银行机构过剩;三是国际化带来了跨国并购的兴起;四是同质化使得银行间并购相对容易。面对全球并购大潮,中国要实行多项“两手抓”:第一,政府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振兴民族银行,通过并购要把民族银行做强做大,一手要抓避免银行被掠夺式并购,政府要制定并购边界和反垄断措施。第二,商业银行要“两手抓”,一手要抓传统产品经营,一手要抓资本运营。第三,高校金融教育要“两手抓”,一手要抓传统银行知识传播,一手要抓投资银行知识传播。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金林教授着重分析了银行保险这一创新业务。他认为银行保险是集产品、服务和组织创新为一体的金融创新。目前,这一创新还存在许多障碍:一是分业监管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进入市场的深度和范围都受到较大限制;三是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近期来看,发展银行保险主要是规范保险销售行为。从长期来看,发展银行保险要积极推动保险产品的创新,提升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建立银行和保险共享的信息网络资源系统,加强银行与保险的合作。

三、关于资本市场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既有资本市场的一般特点,也有中国的独特背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骏教授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由于政府对股市定位存在偏差及制度性缺陷的存在,目前,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失效而非市场失灵,政府不能把责任推给市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主要当好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政府不应过多地从企业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资本市场问题,而应从监管者的角度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资本市场中各交易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彻底抛弃为国有企业改制脱困的指导思想。政府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正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无论是否照搬西方的理论和经验,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求教授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两个效应,一是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二是民间的、社会的财富增长相对缓慢,中国的国民并未因经济的快速增长分享到应有的实惠,因而是一种“贫困的增长”。一个成熟的经济体需要一个庞大的、有效的社会存量财富的支持,为此要建立保护社会存量财富的法律制度,同时还要一个以资本市场为基础和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发展一个强大

的、健康的、透明度很高的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资本市场。其次是商业银行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从2004年开始进行了以资本市场为平台的彻底的市场化改革。第三是汇率体制的改革。这三大改革完成之后,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就基本形成,我们可能在2010年逐步形成现代金融体系的雏形。

上海财经大学杨大楷教授认为,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发挥较充分,而其他功能严重不足,募集资金使用严重不规范。同时,政府主导资本市场,使有限的资金大量注入了国有企业,特别是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因此,要保障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在一些根本性的制度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宋清华教授认为,从功能上看,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既有交叉重叠,又有明显的差异。这决定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竞争与互补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既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相互替代,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并非“致命性”的打击;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但并未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总量出现萎缩,相反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舞台。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是资本市场重要的筹资者、投资者、中介机构、服务机构和工具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因此,即使不能说没有商业银行就没有资本市场,至少可以说没有商业银行的参与就不会有资本市场今天的成就。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商业银行成了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市场”的概念可以替代“金融”或“金融体系”。

四、其他金融与投资问题

在本次论坛上,学者们除了围绕上述主题展开讨论外,还对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和中部崛起两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金融与财经范文篇9

一、通俗“亲民”,让“外行人”看得懂

作为财经新闻范畴的一种类型,与写财经新闻一样,写金融新闻最难的就是专业性太强。《日本经济新闻》前社长杉田亮毅曾说过:“培养一名普通记者需要两年,但培养一名财经记者则需要8年”,可见金融新闻写作的难度。要让普通读者看得懂专业性较强的金融新闻,就要正确处理好专业化与通俗化的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深入浅出通俗表达。通讯员经常在单位里写的总结、简报等属于应用类文书,非常讲究格式。新闻的写作则非常灵活多样,如果用“格式化”的手法写新闻,其作品一定是干巴巴、硬邦邦的。金融新闻的写作者除应具备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会深入浅出地进行写作,将专业化的内容以读者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通俗化的表达出来呈现给读者。与此同时,还要根据投稿媒体的各自定位及阅读受众的差异性来写作稿件。像一些专业类的财经媒体和财经期刊,稿件的专业性可以比一般综合类媒体的高一些,如果是综合类媒体的稿件,就要适当降低阅读的难度,力求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二)文字简练直观表达。写作时想清楚要说什么,然后尽可能简单地说出来,并杜绝空话、套话。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曾总结了新闻写作的六条基本规则:一是绝不要使用隐喻、明喻和其他修辟方法。二是如果一个字能说清,不要用两个字。三是但凡一个字能删掉,一定要删掉。四是只要能用主动语态,绝不用被动语态。五是能用常用词时候,不要用外来词、科学术语和行话。六是绝不要用粗俗语言,为此可以打破上面任一规则。一般来说,“的、很、进行、通过”这些词可以去掉,并避免出现“被”字。除文字要简练外,还要尽量用短句子,不用长句子。马克•吐温说,好的作者应当这样对待句子:“作者偶尔可以放纵自己写长句,但他必须确保里面没有褶皱,没有含混,没有用括号括起来的部分来打乱整体节奏。当作者完成后,长句不能像海蛇一样大半个身子在水下,而是要像火炬游行一样清楚晓畅。”(三)解释术语。金融新闻里通常有大量的专业术语,使用术语就要负责解释术语,如果不能解释清楚术语是写作者的问题,很可能自己都没搞懂。像“牛市”“加息”等一些常见的金融名词,大部分受众已接受和理解,但一些专业性强的金融名词,最好通过链接名词解释,或者背景材料加以补充和阐释,让受众既能看懂,又能了解名词的意义。(四)巧用、活用数字。相较于其他类别的新闻,金融新闻往往非常抽象,并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数字,但运用数字也要巧用、活用。从受众的角度来讲,读者并非一概排斥数字,但是要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重要数字重点报道;二是用小数字代替大数字;三是用类比的方法。首先,新闻稿件不是报表,也不是审计报告,不需要所有数字都呈现给受众,只需把重要的数字准确无误地写清楚即可,而把那些次重或不相关的数据舍去。其次,在引用数字时,尽量用大单位小数字,小数点后的数字也不能保留太多位数,不能像统计表一样把一长串数字抛给读者。对于金融新闻写作来说,尽管一些经济原理、金融术语难以避免,但仍要尽量做到“让外行人看得懂”,这就需要写作者努力创新写作手法,运用灵活、生动具体的写法,将枯燥的金融内容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娓娓道来,增强“亲民”的可读性,吸引受众。需要强调的是,金融新闻的专业性决定了它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像普通的社会新闻那样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但是,这并不表明写作时可以放弃“创新手法”这一永恒的主题。

二、创新手法,既有角度又有深度

通讯员在写作稿件前要想好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切入新闻,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好的选题,如何把它写深写透,而不是三五百字“豆腐块”就轻描淡写搞定。因此,要把稿件内容深入下去,并让受众喜欢看、愿意看,不仅要找好“新闻眼”,还要学会讲故事,将受众和报道内容巧妙关联,做“隐藏的宣传”,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像小说、电影、电视剧受人们欢迎一样,最好的新闻宣传是在写作时把新闻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伯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一)寻找“新闻眼”“新闻眼”就是通常说的“由头”、角度。找好“由头”也就决定了一篇稿件的报道主题,整篇稿件内容都应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比如,每个金融单位都会有年终总结,其内容通常涉及业务、党建、队伍建设等等,这就需要通讯员围绕受众关注的内容从中寻找亮点,就某一个方面来写作和呈现,而不是“一锅炖”的全部放进去,这种稿件基本上就没有出头之日,编辑是不会采用的。此外,大家经常会看到,同一事件或新闻,不同的媒体会根据自身定位,关注到不同的报道角度,抑或有的新闻不是所有媒体都会采用。比如,金融单位经常会发生的“帮客户避免存款被骗”等好人好事这类社会新闻,都市类媒体一般都会选用,而党报、财经类媒体就不会刊发。所以,找好“新闻眼”并选择适合的媒体投稿,命中力就会大大提高。(二)最会讲故事的“华体”人是一切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新闻事件都有离不开这个主角,因此要让一篇稿件既“深”得下去又“活”得起来,就必须呈现出人的活动和行为,包括人生活工作的场景、对话及人的故体”的写作特点总结为:用一个小故事做叙述式导语,再推出新闻主题,主题叙述完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通过讲述故事主人公生活发生的变化,让受众感到某一经济、金融政策不是抽象的名词概念和数字变化,而是实实在在地与人息息相关,便在不知不觉地阅读中轻松了解到这一新闻内容。国内一些优秀的财经类专业媒体,像《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在做新闻时,也是借鉴了“华体”的风格,强调用讲故事的文本来吸引人。如:2004年11月1日《经济观察报》刊出的《加息后的金融业全景》一文中的开头,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故事化的场景,将央行的一纸通告,呈现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场景。让读者感到央行加息不再是遥远的经济决策,而是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稿件节选———10月28日下午5点30分,国内债市交易员们结束了还算平稳的一天,正准备下班。这一天波澜不惊,上证国债指数以95.971报收,比前一个交易日微量上扬0.04%。“我们都已经准备要走了,这时一位同事偶然上了央行网站。”一位交易员说。他看到央行网站上挂出了“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消息。一下子,所有人都惊呆了。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短信、电话、MSN,每个行业人士口中只有3个字:“加息了!”总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讯员要写好金融新闻,不但要有热情,还要培养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做到“四勤”———勤动笔、勤学习、勤摸索、勤观察,努力寻找“新闻眼”,增强报道的新闻性、亲民性、创新性,从阅读到写作,从模仿到创新,就能写好金融新闻。

参考文献

[1]莫林虎.《财经新闻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2]沈颢.《财经新闻二十一讲》.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

金融与财经范文篇10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应用经济学

一、以应用经济学为例研究学科组织模式,对当前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财经类高校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中央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与北京大学并列排名第2,进入前5%,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西南财经大学分别位列第6、12、18、6,排名均进入前25%。此外,在“双一流”背景下,应用经济学将成为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五所财经类高校中,有三所将应用经济学作为拟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是各财经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将是目前“双一流”背景下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各财经类高校必然会在经费、师资、政策等方面向应用经济学学科倾斜。对于学科建设而言,基层学科组织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任何学科发展规划都将最终落实到各基层学科组织上,而学科组织模式则是联结学校整体学科发展与基层学科组织之间的桥梁。因此,研究应用经济学的学科组织模式对于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

二、应用经济学现有学科组织模式

1.多建设单位共建模式在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由多个建设单位共建的模式比较普遍。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18个,其中目录内二级学科9个,学校自主设置学科9个,涉及18个有招生资格的建设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学科有6个建设单位共建,西南财经大学有11个建设单位共建。从应用经济学建设单位在学校学科建设单位总数占比上,应用经济学建设单位占中央财经大学学科建设单位总数的75%,其余三所高校的占比分别为40%、55%、35%。在不同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共建程度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二级学科的共建上。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18个二级学科中,有10个二级学科属于多个单位共建的情况,产业经济学涉及4个建设单位,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均涉及3个建设单位,另外还有6个二级学科涉及2个建设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的优势学科金融学有4个建设单位,自设的金融工程有2个建设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产业经济学有2个建设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没有二级学科多单位共建的情况。2.少数建设单位共建或单一建设单位模式在应用经济学学科评估排名靠前的综合类大学中,学科建设单位共建的情况比较少。例如,在第3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的中国人民大学,共有26个教学单位(23个学院,3个研究院),其中应用经济学的建设单位主要有5个,占其建设单位总数的19%。而在更加综合性的大学,学科建设单位共建情况更少。例如,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主要涉及经济学院和国家发展研究院两个建设单位(不包括跨学科学院),占其建设单位总数的不到5%;在五道口金融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以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单独建设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当然,这与综合类大学学校规模大、学科门类广有关。

三、多单位共建模式对于财经类高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第一,从学校规模而言,财经类大学普遍规模较小,涉及学科门类较少,而各校学科建设单位总数普遍在20个左右,因此财经类高校往往按照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设置学院,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均设置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下设9个目录内二级学科,各财经类院校大都又在应用经济学下自主设置多个二级学科,由此形成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多单位共建的现象。第二,从学科内涵和范畴而言,应用经济学学科研究对象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其中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内涵更为丰富。为强化学科特色、扩大学科优势,财经类高校中的非财经类学院往往会将学院的主体学科与应用经济学相结合,建设应用经济学下的某个二级学科。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信息学院与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均为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的建设单位。第三,从争取资源的角度,学院具有成为应用经济学建设单位的激励。财经类高校的应用经济学排名普遍靠前,在我国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资源分配与学科排名直接挂钩的体制下,财经类高校的院长们往往希望能从应用经济学的“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在高校内部,应用经济学的建设学院也更便于向学校争取人员编制、资金支持以及职工福利等。

四、应用经济学多建设单位共建模式的弊端

我国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一开始是简单的学校—系层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由于学科数量增多,大学的扩招后系的规模增大,大学的系纷纷升格成学院,在学院下面再分成几个系,学术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利则多集中于学院,由此形成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多学院共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发展。首先,二级学科由多个学院共建,学科建设单位分散,学科责任无法落实,学校整体学科建设规划往往难以落地。其次,极度细分的院系结构导致学科组织间壁垒森严,阻碍了学科交叉融合,不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第三,对于应用经济学下某些共建现象严重的二级学科,学科碎片化、同质化现象突出,学科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五、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选择

1.高校学科组织模式设置逻辑从符合学科发展的角度,一方面,在知识专门化的基础上,以大学学科分化为发展趋势设立学科组织机构,专门开展有关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对专门化的知识进行探究和管理,这样便形成了基础学科组织“学院”和“系”。另一方面,在知识综合化的背景下,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发展趋势,设立若干跨学科组织机构,打破学科间的藩篱,促进不同学科或是相近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学科的组织模式既要满足知识专门化的需要,也要兼顾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要求;既要保持各个学科组织的相对独立性,也要使学科组织之间相互交流,增强不同学科或相近学科之间的融合。这是高校学科组织模式设置的基本逻辑。2.综合类大学学科组织模式改革借鉴基于此逻辑,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已进行学科组织模式改革。北京大学于1999年初成立了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四个学部,后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北京大学有五个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医学部。中国人民大学也依据学科大类设置了人文学部、社会学部、经济学部、法政学部及理工学部等五个学部。从北京大学来看,除了医学部之外,校本部的四个学部没有行政管理权,只有学术机构,负责研究本学部的发展计划,探讨学部内不同学科院系的交叉融合与协作,审查职称晋升和违规处理等;并就有关学术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咨询,展开调研探讨,反映教授的意见,对行政管理起某种监督作用。因此,学部基本上是一个虚化的学科组织,没有行政权力,只有学术权力,是不改变我国高校现行校院两级行政管理体制下的改革。3.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改革思路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的改革,既要遵循学科组织模式设置的通用逻辑,即顺应学科分化和融合的双重要求,同时又要充分考虑财经类高校的特点。此外,学科组织模式的变革往往是推及全校各个学科的,但由于应用经济学对于财经类高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分析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改革时,高校尤其需要考虑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需要。4.在学院的基础上设置学部(学科群)在已有的院系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在院系之上建立一个学部(学科群),统筹相同学科门类或者相关学科门类下不同一级学科的发展。例如,建立以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为为主的经济学学部(学科群),同时可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统筹建设统计学、管理学或法学等一级学科。当然,无论是“学部制”还是“学科群”,都需要考虑学术权力及行政权力在校—部(群)—院三级之间的划分,使“学部”或“学科群”这个虚体型组织能逐步具备实体化特征,从而真正保障和促进学科的统筹发展和交叉融合。5.优化院系设置,统筹学科建设由于财经类高校一级学科多单位共建的情况难以避免,高校可考虑在一级学科的范畴内,通过第三方学科评估,对一级学科下的所有建设单位建设情况进行摸排,依据评估结果,结合学校整体学科发展规划进行学科整合,优化院系设置,统筹学科建设,解决多单位建设模式下学科重复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镜星,曾阳素,陈梦迁.从学科到学科群——知识分类体系和知识政策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7

[2]王珍.学科语境的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