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9:08:52

金融支持论文

金融支持论文篇1

关键词:金融海外战略支持体系政策措施基本思路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的在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海外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经济行为,一些国际经验较为欠缺、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解决海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和风险保障这两大“瓶颈”问题。为帮助“走出去”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做大做强,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对海外投资金融支持体系进行战略性安排,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入手加大“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这既是世贸规则下所允许的政府干预与扶持行为,也是“走出去”战略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构建“走出去”金融支持体系的总体思路

正常市场条件下,商业性金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融资主渠道,但海外投资活动中的高风险性及国家风险因素等特点,使商业性金融在很多具体领域与项目上不敢、不愿或无力涉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在海外投资发展初期,由政府提供后盾支持的政策性金融一般都是金融支持的主导力量。政策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支持,通过向海外投资企业及参与的金融机构提供条件相对优惠的融资支持与风险保障,使海外投资的起始风险点相对降低,从而使社会中商业性资金介入意愿增强,吸引更多资金参与海外投资。当海外投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商业性金融进入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企业发展时,政策性金融再逐步淡出,从而形成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目前,我国海外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海外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商业性金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大多不愿意承担企业发展初期的风险,贷款条件苛刻且金额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政策性金融虽然承担了较多的金融支持职责,但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可避免,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当确立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商业性金融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配套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辅助与补充作用,通过政策性金融的拓展,带动更多商业性资本和民间资本介入。

二、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要求确定金融支持重点

走出去”既是企业战略,也是国家战略。在金融支持方面,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应当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合理进行分工,突出支持重点,充分体现海外投资的国家利益和产业政策导向。

(一)根据企业类型确定支持重点

从投资目的上看,“走出去”企业大致可以分为资源开发、市场开拓、技术和品牌获得以及劳务输出四种类型。其中,资源开发型投资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紧张局面、保证工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应当对这类投资提供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企业扩大对资源开发业的投资。由于这类投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也大,为保证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供应,国家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由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包括前期费用、勘查资金、专利使用费、其他取得资源开发权所需资金等。投资金额特别巨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还可以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先占有海外投资企业的部分股权,一旦企业经营步入正轨之后,再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其他的投资伙伴,从而分担企业的投资风险,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对于勘探开发境外石油、天然气、木材、矿产等国内短缺资源的企业,其自产产品运回国内,国家应当给予进口配额、税收和外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其他类型的投资中,政策性金融的支持重点应当放在带有国际合作性质或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的投资项目上,优先考虑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带动大宗物资出口的境外承包工程项目以及家电和轻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对于企业自主的投资行为,特别是一些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投资项目,则以商业性金融支持为主,要求其自筹资金、自担风险,充分发挥现有商业银行境内外分支机构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通过放松管制、简化手续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支持企业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在境内外融资,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二)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确定支持重点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一般而言,“走出去”的企业在前两个阶段各种投入比较多,流动资金短缺,由于在当地缺少信用记录,再加上经营情况不理想、不熟悉东道国的金融和法律环境等原因,“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此时,国家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通过提供优惠贷款、财政贴息、内保外贷、税收减免等手段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与东道国签订投资保护协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风险管理咨询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避免企业因非正常原因遭受财产损失。一旦企业在国外市场站稳脚跟并实现盈利,能够凭借自身信用筹集资金,政策性金融就可以逐步退出,转而由商业性金融充当企业资金供应的主渠道。

(三)根据企业投资方式确定支持重点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日趋多样化,除传统的设备、技术、现金投资外,逐步出现了并购、参股、换股或BOT等更为灵活的投资方式。2005年,我国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到当年流量的一半。国内企业通过并购可将其优势与国外企业的强项相结合,形成协同优势;或通过并购获得带有垄断性、稀缺性资源,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人力资源和专有技术等。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高,跨国并购将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大型跨国并购往往会涉及巨额资金筹集,不仅项目前期投资数额巨大,并购后的整合阶段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能否获得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了积极有效地运用跨国并购方式,培养更多的世界级跨国公司,我国应当将跨国并购列为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重点,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植和鼓励。对于采取现金并购方式的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团贷款、股权融资、对外担保等方式为其提供多层次的资金来源,外汇管理部门则适当放宽外汇汇出限制,满足其合理的用汇需求。对于采取股票置换、资产折股等其他并购方式的,有关部门要完善管理规定,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同时,我国还要大力推动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跨国并购中的专业顾问和媒介作用,积极开展银企联合或战略合作,鼓励企业采取股票上市、发行债券、杠杆收购、海外存托凭证等手段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减少对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依赖。

(四)根据企业投资地域确定支持重点

境外企业出现“融资难”既有自身的原因,也与东道国投资环境欠佳有一定的关系。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遍布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还不够成熟,金融市场欠发达,对外国投资者采取一些限制性政策,致使我国企业在当地很难获得稳定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企业在这些区域的投资规模。从发展趋势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转轨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增长较快,并且我国的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标国。为进一步拓展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鼓励企业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我国应当对这些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和双边关系友好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以弥补商业性金融的不足,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三、“走出去”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

(一)尽快研究制订《海外投资法》等专项立法,建立完善我国海外投资的法律体系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完整、全面规范海外投资行为的法律,立法滞后造成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监管不力等体制性问题,不利于我国对海外投资进行统筹规划,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有序推进。为保证海外投资政策的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我国应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尽快制订《海外投资法》等相关法律,将现有的海外投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的制度保障体系、监管和调控体系、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市场服务体系。为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企业“走出去”,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海外投资法》应当对中国海外投资方向、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组织结构、地域分布、产业布局、金融支持等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和指导,同时加强对海外投资市场经营秩序的监管,避免恶性竞争。

此外,《海外投资法》还应明确海外投资监督制度,对企业“走出去”以后的发展状况给予积极关注,注重提高“走出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境外项目的成功率、境外企业的存续率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应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对于国有企业,监管重点是建立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经营责任制度和健全考评、评价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民营企业,要着重防止投资移民、资本外逃和境外非法经营等问题。

(二)进一步改变“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汇便利

“走出去”必然涉及跨境资金流动,企业在外汇管理方面的需求主要有:取消在外汇资金来源审核、购汇审核、利润汇回等方面存在的不必要的限制;适当延长境内公司对境外投资企业出口收汇核销期限;简化对外担保的审批和履约核准手续;放宽境外放款在资格条件和资金来源方面的要求;境内外资金集中管理和调拨;非贸易项下资金有效运作和高效管理;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多金融创新产品等。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外汇短缺时期形成的管理思路和政策亟需改变,外汇局应当在审慎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用汇和汇出的便利化程度,满足企业合理的业务需求。

(三)支持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本地化、多元化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实证研究表明,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增长和分布与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具有一致性,相关度几乎达100%。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奉行“跟随客户”的战略,大多以本国企业为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体。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实力逐步增强,为金融机构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2006年,国内几家大银行都加快了海外发展的步伐,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银亚洲,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印尼Halim银行。今年,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入股巴克莱银行,更是我国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中资银行通过在境外新设网点和开展跨国并购不仅能够增强海外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可以为境外中资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实现银企战略合作。

(四)支持国内银行开展业务创新,满足企业“走出去”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目前,国内中资银行还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明确的发展战略,同质化竞争严重,业务品种高度相似,客户群体相对集中,金融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由于对中资银行的服务不满意,一些有意“走出去”的企业都会考虑和外资银行成为全球合作伙伴。为防止优质客户流失,中资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创新步伐,针对不同类型的海外投资企业设计金融产品,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如离岸金融服务、提供股权融资、出口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海外资产抵押贷款等形式多样的业务品种。

(五)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改革政策性业务的运作机制

我国行使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职能、为“走出去”提供信贷支持和投资保险的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我国尚未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立法,在管理中存在一些模糊地带,例如,如何定义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如何确保有需要的企业能够获得低成本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如何处理银行因经营政策性业务造成的损失等。另外,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海外投资项目,商业银行往往不愿涉足,尤其是一些动荡地区的海外企业,更是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为打消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顾虑,国家可以通过海外投资保险等政策性保险来分担企业和银行的风险。目前,我国政策性保险的渗透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里既有市场宣传力度不够、企业风险意识较差等原因,也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业务品种少、承保能力弱有一定的关系。要推动政策性保险的发展,必须多管齐下,中央财政拨付专项基金用于特定项目的保险,各级政府可以视情况对投保企业进行保费补贴,鼓励更多企业参保,同时企业也要强化风险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金融支持论文篇2

1、重点开发与综合统筹相团结。搪塞开发西部的战略部署,现在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但一样平常都主张将重点放在江河综合治理、情况掩护、基础措施、资源开发等方面。应该说,这些主张都有肯定的原理,也是开发西部必须重点思量的。但持这些看法的学者也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阐发题目,缺乏统筹性。笔者以为,开发西部应举行体系计划。

首先,在时间部署上应分阶段举行。自80年月初开始,在特区理论和“梯级理论”两个重要理论的支持下,我们用快要二十年的时间开发了东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措施,陪同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渐渐建立和举世经济的苏醒及较永劫期的繁荣,东部地域的经济从开发到成熟只用了二十年时间。相比而言,西部地域基础措施落伍,自然条件严酷,因而开发所需时间可能不会短于东部地域,也即是说不会短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搪塞这二十年时间的部署,我们思量至少应该用约莫五年左右的时间举行基础措施配置,重要是交通、通讯、生态以及环保等配置;接着再用约莫五年左右的时间举行资源开发,重要是资源自己的开发,同时做好生态与环保事情;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生长西部地域的加工工业,这种加工工业必须以西部的资源为依托,以前进产业关联度为基础。虽然,这三个阶段开发的内容虽然各有重点,但也不能截然脱离。

其次,西部开发必须走综合计划、综合开发之路。在中心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构想后,西部各省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列出了诸多开发项目。但冷静视察就会发明,在热情的背后却缺乏一个开发的团体构想和综合计划。而这正是现在西部开发中最需要的。之所以云云思量,理由在于,一是思量到该地域生长的可一连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西部地域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停的能源、原质料,开发西部即是将这些能源、原质料开发出来,源源不停地输向中东部地域。如果按这种相识和思绪开发西部,一旦未来西部地域的资源枯竭,这一地域经济的生长将面临无法预计的困难。前苏联巴库煤油城的隆替历程即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二是思量到战略大循环因素。从战略循环讲,未来东部地域应该、也肯定率先溶入国际大循环,即走两头在外的路(这一迹象已现眉目),至少部分依赖于外部,而宽大的西部地域则更容易走一头在外之路。这样,西部地域就不能只作为中东部地域的能源、原质料基地而开发,必须从久远着想,做好开发前的综合生长计划,走综合开发和可一连生长之路。

2、地域开发与团体发动相团结。搪塞开发西部的主张,许多人以为不外是开发完东部后的又一地域开发战略,其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部诸省区,所以,他们对西部开发不报什么热情。着实,这种相识是不全面的。纵观二十年的经济生长,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履历了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的苏醒期开始于1982年,第二个周期的苏醒期开始于1991年,每个周期约莫10年左右时间。如果纯粹从时间循环历程阐发这种周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周期颠簸约莫十年左右时间为一个周期。按这种时间周期阐发,我国宏观经济在经过90年月末的几年衰退后,应该在2001—2003年出现一个新的苏醒,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进一步讲,以往两个苏醒,都与当时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的两次大规模开发有直接关连。众所周知,80年月初我国实验了以开发深圳为龙头的特区开发筹划,这是整个80年月经济增长的基础;90年月初国家又实验了海南开发(其后停顿)与上海浦东开发筹划,这次开发(尤其是上海开发)成了整个90年月天下经济繁荣的基点。因此,在宏观经济增长中除了通例增长的部特别,国家实验地域开发则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初始推动力。

不外,前两次开发说到底还只是一种“点”式开发,形成的也不外是一种增长点。与此差异,西部开发涉及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形成了一条面临中东部地域的弧线或称为弓型线,该线极易辐射成面,从而成为面的开发。同时西部开发在难度、辐射面、投资量、纵深度等方面都远非东部开发所能比,国家在已往20年中不停未走这步棋,其缘故原由也正在于此。所以它对整个黎民经济的发行动用在时间上和力度上均会大于以往两次。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开发不光是西部地域的事,更是天下的事。退而言之,凭据“短边理论”,只管短边所占比重小,但它会影响团体到达最高水平。西部地域占领土面积广,生齿虽然相对较少,但贫困生齿占比高,如果如今不开发西部地域,使西部地域经济有一个迅速生长并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遇上东部地域,那么要在21世纪实现天下宏观战略目的,不光可能性不大,而且还会由于地域差异过大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域的不稳固,以致使天下稳固的政治情况遭到破坏,天下的经济生长也将受到滋扰,以致完全破坏。从这层意义上说,西部开发也不光是西部地域自身的事,而且是天下的事。

3、政府过问与市场配置相团结。纵观国内外对相对落伍地域的开发史,其情势和措施各有差异。美国开发西部时,接纳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投资者在西部每开垦一英亩地皮,政府只收取1.25美元的象征性用度,然后认可开垦者对地皮的全部权。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开发缺乏计划性和团体性,投资者只从自身优点出发,对地皮举行了掠夺式开发,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五”时期,我国重要从军事战略优点出发,也对西部地域举行了开发。但这种开发是在中心筹划经济模式下举行的,在开发中,一方面是中心加大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则由中心招呼各地无偿提供人财物。中心加大对该地域的投资,应该说是切合投资计划要求的;而各地在西部所举行的所谓投资,却是靠行政下令举行的,以致违背了投资者的意愿。因而,只管这暂时期的投资对我国西部地域近半个世纪的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说这是一种乐成的运作要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投资运作要领一定走向失败。另一方面,在这次开发中,中心政府接纳了“钳入式”投资模式,所形成的项目缺乏与本地经济的产业讨论,形成了“飞地”经济,导致宽大的西部地域恒久难以统一的“二元经济结构”。

革新开放以后的90年月初,我国对海南省也举行了开发,虽然当时我们已有了开发深圳的经验,但照旧接纳了一种近乎自由化的开发模式,一哄而上,没有表现出海南特色,却在某种水平上出现了类似美国西部开发时的杂乱。

克日重开开发西部之战,我们已开端创建了市场经济体制,也积累了肯定的管理市场的经验,因此,不能再接纳前面几种模式,而应该表现新体制下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现市场经济,是政府过问下市场对资源举行配置的机制,既不美全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中心行政下令型的筹划经济。在西部开发中所谓表现市场经济的特点,即是既要运用市场举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又不能放弃政府对开发的计划和过问。具体来讲,首先,如前文所述,政府尤其是中心政府必须对整个开发举行总体计划,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抛开可一连生长谈开发西部;其次,除了政府的财政投资外,其他投资基本上都应实验有偿投资,要敬重和掩护投资者的职权;再次,中心政府对西部的投资应团结西部地域产业特性,并增强新投资与原有基础之间的产业讨论,对民间投资举行产业计划引导,以致在须要时对部分不切合产业生长要求的投资顽强接纳拒入的倔强态度。

二、开发西部应有的金融支持

今世金融业对黎民经济的屈从大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调控黎民经济的运行,其二是具体从事商业性金融活动从而支持微观经济。在开发西部历程中,金融业必须在遵照开发西部战略原则的条件下,充实发挥自身独占的屈从,支持西部开发。

1、策划扩张战略。在我国经济生存中,近来有三件事不停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即国企革新、“入世”及西部开发。由于这三件事的提出有先有后,专家学者也分别对其发表了各自看法,但这些看法和看法基本上都是将这三个题目破碎开来举行了研究。真相上,在未来的几年中,这三个题目将同时影响我们的经济生存。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综合思量这三个因素。

前文指出,西部开发必须坚持市场化开发同政府过问相团结的原则,那么,除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之一外,其他种种投资者如企业也应是开发西部的主体。显然,从企业这个主体讲,仅仅寄托西部地域的企业开发西部,实践已经证明是不现实的;东部地域的大企业在西部举行投资,只管资金实力强于西部地域的企业,但也可能仍然是零星的。开发西部,需要众多的企业团体和大型企业配合以种种中小规模的企业举行,这就要求有大型的企业团体。但在现有企业体制下,企业仅仅寄托内部积累很难在短期内将“雪球”滚大,实现资本的低资本扩张。因此,岂论是在进入开发西部行列之前照旧在开发历程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既要举行自身规模的扩张,又面临着完成传统企业体制革新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这个重要的企业购并策划者就成了必不行少的金融机构。为此,投资银行应为企业提供扩张资本的种种可选预案,并为企业购并牵线搭桥,岂论这些企业是统一地域的照旧跨地域的。

2、加入融资计划。投资银行不光可为企业购并提供预案,还能凭据差异企业在差异条件下的融资要求计划相应的融资方案。搪塞同商业银行有较好关连,资产欠债率较低的企业,可以计划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要领;搪塞资产欠债率较高,不宜于再向商业银行举行贷款的企业,可以计划直接融资,其中只想在中短期内解决资金困难的企业,可以计划运用债券融资;搪塞既想融资,又想举行机制革新的企业,可以计划运用股票筹资;搪塞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既可以计划项目融资,走多样化融资蹊径,也可以计划项目投资基金,走较单纯的融资蹊径。现在西部地域企业在融资中,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股票融资轻债券融资。有的企业以致不阐发差异融资情势对企业的差异影响,只要能得到资金就煞费苦心地搞所谓融资,效果不光给企业带来了綦重繁重的包袱,而且增长了金融危害水平。投资银行应凭据西部企业的现实,自动向企业宣传差异融资要领的特点,使企业凭据自己的现实确定融资情势,以便低落企业的融资资本,前进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

3、提供融资方便。微观金融部分是具体融通资金的机构,它可以从资金上为西部开发提供实着实在的融资方便。一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国家证监委应在西部地域企业股票上市、债券刊行以及投资基金尤其是产业投资基金审批中对西部赐与倾斜,使西部地域的企业减轻债务包袱,增长积累,积贮能量,转换机制。二是加入项目融资。凭据市场经济的运作原则,西部开发不能以捐躯商业银行的优点为价钱,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加入这种开发。商业银行可以向开发项目举行融资,从中实现商业优点。三是构造银团贷款。进入新世纪,金融业比力突出的厘革中,利率自由化和危害加剧将是重要的两个厘革。在这两个厘革中,如果各商业银行打利率战,那么不会有任何一个赢家;同时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贷款筹码押在个体项目上的做法也只能进一步加剧危害水平。于是,银团贷款就成了比力理想的选择。

4、投入政策资本。没有肯定的金融政策投入,金融业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就不是全面的。一是对西部地域实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有许多人笼统田主张在我国分地域实验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理由是美国就乐成地实验了这种政策。着实,这只看到了题目的一壁,如果简略地将这一政策移植到我国,可能并不会有美国那样的效果。1999年实验《金融服务今世化法案》之前,美国商业银行实验单元制制度,划定各商业银行不能跨州谋划。在这种体制下,各商业银行议决有区另外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的实惠一定留在本地。我国商业银行实验的重要是总分行制,如果简略地实验有区另外存款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在不发达地域的分支机构从央行得到的那部分特别资金,会被其总行统筹平调到经济发达地域。这样,特别政策的作用一定得不到表现。但是,只要中心银行凭据各商业银行西部地域分行整个信贷资金中投在本地的贷款所占比重,确定其享受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比例,那么,西部地域就能真正得到这种政策实惠。二是对西部大型投资项目贷款实验优惠利率。利率自由化后央行对商业银行利率的调治功效重要议决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表现出来。运用利率政策支持西部开发,就要在现行条件下低落央行给西部地域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增长商业银行的可?米式?大概议决财政对利率的补贴低落资金资本。三是信贷政策支持。国家应计划出开发西部的专项贷款,支持西部大型项目开发。当年在开发特区时,国家曾专门计划出一块资金,作为专项资金支持特区,如今应该将这一政策移植过来支持西部。

5、深化服务支持。除了投融资支持外,金融部分还应该为西部开发提供其它一系列服务支持。一是快速便捷的结算。随着西部开发步骤的加快,往来于西部地域的资金量将会增长,结算服务质量的曲折,不光影响着金融部分的形象,而且直接关连着客户的资金周转速率和效益,所以各商业银行要增强结算服务,淘汰压票压汇;中心银行要增强对商业银行结算规律的检查,严正查处存心压票压汇行为。二是资信视察。开发西部是一个浩荡的工程,加入西部开发的投资者将不只来自西部地域,还可能来自天下以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域。如果要求引资方逐一视察投资方的资信和实力,既不行能也不经济。分支机构多和讨论面广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可以继承客户委托,议决其分支机谈判讨论机构视察有关投资者的资信和实力,使委托人免受不应有的丧失。三是提供种种表外业务服务,如备用名誉证、贷款答应以及外汇及投资物资的期货与期权交易引导。四是保险服务。现在开发西部还有两个因素可能还在困扰着投资者,从主观上讲,投资者对危害预期禁绝,怕所投资金到期无法收回;从客观上讲,开发性投资属于中恒久投资,预期与现实确有纷歧致的可能,投资者担心一旦投资项目失败,则会血本无归。为了使投资者尽可能淘汰丧失,保险部分应在牢固传统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保险品种,尤其是要开发一些适宜于西部特色的险种。搪塞大型和超大型项目,可以由多家保险公司联保;由独家保险公司承保的,可以向实力富厚的其他公司分保和再保险。五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业还应该使用自身的上风,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财经信息、经济金融厘革趋向预测等服务。

三、实现西部开发金融支持对金融业自己的要求

以上金融支持,有些是金融部分在现有条件下就能提供的,而另一些则必须在多方面革新和开心后才气实现的。因而,金融业自身的素质前进也如饥似渴。

1、作育发掘高素质金融人才。由于金融业自己生长不平衡,西部地域金融人才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显得偏少,尤其是具有创新本事和掌握今世金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此,西部地域金融部分重要向导首先要解放思想,大胆选用现有人才,变更人才积极性,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抓紧作育和培训人才,对具有肯定专业专长的人才举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再次,每年从专业院校结业生中择优选用一部分人才,充实现在的队伍。着末,必须将人才的选用以肯定的制度举行范例,使真正的人才气够脱颖而出。

2、进一步完满金融体系。一是凭据开发西部地域的现实需要,设立国家开发银行的相应机构,使其作为中心政府开发西部的重要代表机构。二是率先在西南和西北地域各建一个范例的投资银行,从事范例的投资银行业务。三是在西部地域创建一到两个证券交易所,渐渐平衡证券市场的地域散布,容许西部各省垣都市开办证券交易三级市场。四是生长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特色金融机构,如伊斯兰利润分享银行等,支持西部地域中小企业生长和民族经济生长。五是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容许外资银行在西部的分支机构管理人民币业务,并容许率先开办零售业务,以勉励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立机构,举行开发投资。着末,引入和生长非银行金融机构,容许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财政公司,前进资金运用屈从;答应外资保险机构,尤其是财险公司在西部设立机构,增强西部地域保险业的竞争,开拓适当西部开发的险种。

金融支持论文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缺失制度安排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趋向多样化。但是,在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于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的资金“瓶颈”。这种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使农村陷入了一种“资金少——效益差——农村贫困——资金更少——效益更差——农村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当中,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使得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缺乏金融支持而无法正常启动。

一般认为,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但从理论上讲,相关的制度安排不合理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制度经济学认为,金融制度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其产生与变迁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按照某种意志与外来模式人为安排的,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有形的框架,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演进过程的结晶。也就是说,我国农村金融扶持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因素引起的。因此,中央连续5年的1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一种既能弥补“市场失灵”,又能避免“政府失灵”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结构优化、产权明晰、机制完善、监管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

一、国家或政府层面

首先,应该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环境。-_一方面,根据农村金融的特点,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一是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法、农村金融监管法,如《农村金融法》或《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就农村金融性质、法定存款准备金、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各种合法资金放心进入农村金融组织,结束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参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经营管理的无序局面;二是借鉴国外的实践,制定有关支持或鼓励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农业保险法》等,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三是要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良性运转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地方政府要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其次,国家和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和失信惩罚机制。一个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而要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建立起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政府要带头讲诚信,提高行政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府和司法机关要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为政绩考核指标,以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农村信用环境工作机制。此外,工商、税收、金融、司法、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要联手打击逃废债务行为,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对失信者进行严厉惩罚,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外,国家还应该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包括农村土地产权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改革,比如构建农村金融财政补偿机制和税收优惠机制等。

二、金融机构层面

(一)正规性金融层面

我国农村地区的正规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农村信用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和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即农业发展银行。由于他们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重点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第一,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农村信用社支农地位不动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激活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真正成为服务“三农”发展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但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出现了“去农化”倾向,有着强烈的商业化趋向,主要表现在“合作”性质退化,“商业”性质增强。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务必坚持“三农”方向,防止“去农化”,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能动摇。当前要着力抓好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建设,大力抓好经营和发展,壮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

第二,大力推动商业性金融立足农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大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从农村市场全面退出,应该通过市场化手段发挥支农作用,在农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即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发掘优质客户,并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开发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存、贷款种类,在支持“三农”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盈利目标,开拓经营范围。

第三,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强其“三农”服务功能。一是对农业发展银行重新定位,将其营业网点铺设到县级及中心乡镇,并延伸服务对象,在做好传统的粮棉油购销储备信贷业务的同时,应适当拓宽业务范围,积极介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委托业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活动,探索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新路子。二是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和“三农”领域。进一步扩大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使国家开发银行能够参与“三农”开发,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第四,加快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被批准筹建,其业务重点将是面向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民间金融层面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正规性金融的长期缺失,使得农村民间金融异常活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农村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金融监管,蕴含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影响到农村地区的安定与团结。’因此,应该积极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引导民间金融的合理、健康运行,使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可制定《民间融资法》等相关的法律使民间金融合法化,这样既可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又能使其获得应有的权益和保护;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业行政许可审批,允许民间以多种形式兴办金融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立民营银行,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更好为“三农”服务。此外,银行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民间金融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及时、准确地披露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

三、其他层面

首先,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机构。一是要根据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养业的风险特点,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连续三年的中央的1号文件也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这充分表明国家应该成立农业风险基金,组建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信贷机构提供风险保障,监督和管理众多农业保险基层机构。二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保险,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地区性合作保险组织。三是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险种,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通过上述措施,在农村地区形成一个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体、农村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辅的多层次保险体系,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村信贷资金安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wWw.gWyoO

金融支持论文篇4

关键词: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

第一,我国文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无法与文化产业强国进行竞争。从各国文化产业实际情况来看,各个文化产业强国都有着独有的文化特点,这些独有的文化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缺乏独有的文化产业优势,往往盲目地去跟随、模仿一些国外的文化产业形式,这样一来更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失去方向,无法形成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我国文化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普遍以中小企业的形式存在,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无法与文化产业强国的一些大型企业进行竞争。据统计,全球电影产业市场90%的份额已经被美国排名前五家的电影企业所垄断。德国出版业的龙头企业贝塔斯的年利润已经达到了20亿欧元,这是我国出版企业目前根本无法的目标。

第三,我国文化产业中配套企业实力薄弱,在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等方面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很多时候过于依赖国外,致使我国文化产业只能跟随其他国家的步伐前进,不能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突破,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号召力,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金融行业在支持文化产业方面缺乏动力和经验

我国金融行业在支持文化产业方面缺乏动力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我国金融行业在支持文化产业方面缺乏必要的条件。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效益的实现,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以及相关单位资金的投入。而金融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两者的发展目标大相径庭,其作为经营货币的市场主体,对于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文化机构缺乏支持的动力。

第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不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需求进行满足。同样的运营成本,有规模、效益高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更能吸引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而我国文化企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不具有竞争优势,不能吸引金融机构为其进行投资。

第三,我国文化业与金融业合作较少,这样就难以引起金融业对其支持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转制,衍生出了一些文化骨干企业,其日常经营管理离不开财政支持,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与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方式有一定差别,从而在日常运营思想方面忽略了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使得金融机构缺乏对文化产业支持的积极性。

3.文化产业具有一定风险

第一,文化产业的核心资产是无形资产,而不是企业实际拥有的具有实际形态的资产。文化产业主要是通过创意创新来影响、吸引、号召受众,从而产生利润,而受众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对于文化产业无形资产在实际价值评估上有一定难度。由于文化产业无法在产品投入市场之前进行准确评估,只能在投入市场之后根据市场效果的反馈进行无形资产的评估确认。因此,文化企业在创立初期无法评判其价值。

第三,资金投入的多少无法决定文化创意能力的高低。虽然增加资金投入会改善文化产业环境,但提高创意质量的根本并不在此。很多项目的资金投入并不大但效果理想,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而一些投资金额大的项目却不被市场所认可。2012年6月由浙江河姆渡动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制作发行的动画片《戚继光英雄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动画片虽然投资巨大,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市场所认可。

二、对于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一些建议

1.推动高风险金融工具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其中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当属高风险金融工具。我国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比较适合引入高风险偏好资金来推动其发展,这样也比较符合高风险好资金追求高效益的根本目标。所以,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应在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规模上进行扩大加强,在原有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准许基金份额上市的基础上,加强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在市场整体指数中将交易额与价格波动刨除在外。不仅要对高风险资金投资文化产业的需求进行满足,还要使资本市场稳步运转。

2.通过财政资金资产转变为金融手段的方式加强文化产业融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政府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以承担公共服务义务为前提,将一部分文化资产通过租赁等方式转变为经营性资产,减少财政压力,通过企业经营方式使这部分文化产业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使财政投入成为提高文化产业融资能力的有利工具。

3.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应当重视文化无形资产处置问题,金融业应对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交易体系进行完善,通过深入调查和市场反馈,对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对于无形资产抵押在融资中所遇到的困难要积极研究措施解决,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针对我国文化无形资产的需要,已经成立了无形资产交易所,虽然其对文化产业起了主导作用,而无法对金融行业起主导作用,因此,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在文化无形资产评估交易上达成共识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建琪,曾昭晖.关于歌华率先发展文化金融服务业的问题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4).

金融支持论文篇5

创新金融产品

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量身定做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列入支持类,在担保条件、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文化企业设置有别于工商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块,制定版权质押贷款指引和并购贷款指引等等,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通过创新信贷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商业银行应结合文化企业运营方式和特点,弱化财务指标考核,转变以机器设备、厂房有形资产为抵押品的传统担保思路,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电影制作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等,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扩大抵(质)押范围,丰富融资品种,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质)押物的问题。三是制定针对文化企业的授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四是加强与产权交易、信托、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业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建立相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来源于/

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

以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为切入点,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应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和推介工作,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融资,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迅速成长。推动文化企业引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境内外资本以BOT等形式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金融支持论文篇6

(一)信用缺失,信贷风险高

良好的信用能够为开展各种经济交易活动提供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差,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不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恶意负债,骗取信贷资金,之后通过申请破产倒闭来逃脱债务。这就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信誉,信贷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一般不会作出正面预估,同时就更不会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中小企业贷款难,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首要原因是,中小企业无法提供资产抵押;其次是中小企业无法让一些信誉好的企业为其提供保证,以及银行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现状不满意。

(二)政策制定不科学,执行不到位

金融部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体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这些政策的服务对象多是大中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有益的并不多。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金融主管部门对于中小企业虽然也有政策上的扶持,但大多都是空头支票,或者敷衍了事。温州作为中小企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样面临此类问题,近年来温州市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意见》等文件,但在执行的过程中银行也会想尽办法进行规避。中小企业在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情况下,要维持其经营发展就必然要寻找方便、灵活、条件较为宽松的融资方式。由此,民间融资发展就成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吉林省民间融资发展及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

(一)吉林省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吉林省民间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民间金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分析吉林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数量及比重,从而对吉林省的民间金融规模进行研究。针对吉林省的投资现状,2003年—2014年间吉林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重从65.3%下降到25.4%,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的增长率慢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增长率。排除了实物和证券投资的一部分影响,分析发现,近年来,吉林省民间金融正在逐步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典当行等正规民间金融机构正逐渐兴起,吉林省民间金融正逐步向规范化前进。吉林省民间金融发展具有以下新特点。

1.民间融资逐步呈现出专业化趋势。由于民间融资为个人及中小企业提供极大的便利,这一金融行为已在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使得原来“见不得光”的民间金融逐渐向专业化金融机构发展。并且由于正规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行为日益严重,使得中小企业必须选择更为便利和快捷的方式进行资金的融通,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民间融资流动更加活跃。

2.民间融资行为渐趋理性,信誉程度逐渐增加。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民间融资的需求日益强劲,并且能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扩大了民间融资理性选择的范围。与此同时,民间融资相关主体的风险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信誉要求很高,形成了特定的民间融资市场准入制度,违约成本不断增加,使得一部分民间闲置资金转而进入实体经济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3.民间融资借贷手续灵活、简便。民间借贷是需要一定的手续的,包括简单载明借贷双方、日期、还款金额或利息的简要凭据。民间借贷中一半以上是私下达成的交易,对借方来说,手续简便,在中小企业急需资金时办理非常方便。

(二)吉林省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经济的影响

1.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市场环境的影响。尽管有组织的民间金融机构数量日趋增多,但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本不充足,经营范围窄,风险集中,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则会发生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同时它们也没有像正规银行那样有国家作为最后的贷款人。以吉林省部分典当行为例,虽然目前资产质量都很好,但是由于经营范围受到极大限制,严重依赖当地的经济发展,又因为人们对其信用有一定的质疑,挤兑风险比较大。并且由于民间金融机构不能够有效地分散地区的风险,又没有国家信用支持,所以它们对于风险的化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挤兑的风险较大,并且一旦发生挤兑行为,会导致资金流动性变差,甚至导致资金链断裂,危机中小企业的生存。

2.民间金融影响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决策措施。民间金融的隐蔽性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通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放大对于中小企业错误决策的损失。因此,需要提升融资的科学性评估。对吉林省地区的调查也同样存在着民间金融干扰宏观经济调控,在新一轮宏观调控实施以后,民间借贷利率明显上升,规模大幅增加,使得一些即将面临倒闭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和扩张。然而,一些人利用能从银行取得借款的便利条件,向有资金需求的客户发放高息“贷款”,从中赚取利润,对银行资金构成了一定威胁。由此可见,一方面民间金融绕开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强烈的趋利动机很容易导致资金聚集在房地产等高回报行业,形成资金的无效配置,使得一些高技术产业难以获得充足资金进行研发,不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民间金融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缺乏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容易导致风险的失控。由于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储蓄存款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干扰了金融秩序国家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如果大量社会资金在金融部门体外循环,金融监管部门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容易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

(三)限制了中小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小企业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为我国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而中小企业又凭其灵活、发展迅速的优势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在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在我国主要是民营企业)离不开资金的保证,而这其中作为主要融资渠道是否畅通,是否有足够的数量保证则是中小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学者徐伟、郭为运用金融活跃度来衡量区域民间金融,他们将金融活跃度定义为各地区私营企业数量与当期全国私营企业总量之比。公式如下:金融活跃度=各地区私营企业数量/当期全国私营企业总量*100%他们认为,在区域民间金融发达的地区,人们创业的机会相对较多,该地区的私营企业数量相比之于金融不发达地区可能更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就更大。由此也可以推出,民间金融活跃度大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吉林省与吉林省金融活跃度对照表。由表1可见吉林省的金融活跃度一直较低与浙江省,因此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层度较低,吉林省中小企业带动地区经济的作用较差。

三、吉林省民间融资支持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民间金融合理监管制度

首先各种民间金融形式和组织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于缺乏政府主导的监管,如出台“民间借贷人管理条例”明确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间借贷主体以及民间借贷活动范围和民间借贷活动方式,争取将民间借贷活动早些纳入法律规范。政府应在加强民间金融监管的同时,应进一步降低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门槛,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来从事借贷活动,鼓励大型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比如在技术研发方面。

(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体系

虽然吉林省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融资数额也较小,但是其融资次数较多。若其完全依靠正规金融获得贷款,那么企业无法及时地获得资金进行周转。正规金融机构给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小额信贷的审批程序较为复杂,花费时间较长。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中小企业就错过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因此,政府有必要引导和规范不具备高利贷性质的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成为专门的小额贷款机构。这些机构对中小企业来讲,门槛低、手续简便、利率和期限灵活,能满足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也能够促进民间资金的有效配置。在民间金融相对发达的温州市,民间资本非常丰富,交易活动非常频繁,并且当地的中小民营企业主很容易接受符合企业发展的新事物。在政府适当的政策鼓励下,吉林省可以向温州学习,成为“天使投资人”,引领吉林省“天使投资市场”的发展。这样的措施既丰富了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民间金融服务层次,又改善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质量,利于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共生关系,向互惠共生模式发展。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

金融支持论文篇7

“土地、资金、人才”是家庭农场发展的三大要素。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国家扶持政策缺位、土地流转运行不畅、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不足以及家庭农场主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

一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国家扶持政策缺位。部分干部对家庭农场即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认识不清,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但没有看到涉农金融机构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实施细则,造成一批发展初期的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希望渺茫,得不到政策的有效支持,影响了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二是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不畅。第一,缺乏有效抵押。家庭农场的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而且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资产无权利证书,自有的固定资产不多且大部分不被金融机构认可,无法通过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质押方式获得贷款,制约了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如典型调查中的付某,承包了3000多亩农田,渴望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没有可作为取得贷款的抵押品。第二,土地流转的法律地位缺失导致抵押融资难。土地流转与家庭农场发展休戚相关,家庭农场所拥有土地主要通过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而来。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虽然《物权法》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地位,但确权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也没有看到辖内哪家金融机构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贷款的说法仍停在口头上。第三,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是弱势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的较弱,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家庭农场还刚刚起步,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当前金融机构对这一领域的金融服务还处于空白,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很难发展。

三是家庭农场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家庭农场主在融资管理、科学耕作、农田管理、市场行情掌握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对新技术、新品种了解较少,农业技术指导不到位,竞争能力和创新意识相对缺乏,应对市场、自然灾害等风险能力较弱。

二、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步伐,构建财政补贴、金融支持、保险保障“三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一)强化政府指导。一是呼吁尽快确立家庭农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构建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为金融机构的服务支持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落实对家庭农场的帮扶政策。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并有效落实《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意见》,完善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办法。

(二)推进政策落实。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为土地流转构建交易平台,促进土地流转的正常运行。二是落实相关法规,尽快启动家庭农场的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三是健全农业评估行业标准,对家庭农场经营资产开展评估,为其融资服好务。

(三)加大金融支持。一是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农业信贷网点,建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二是创新贷款模式。金融机构应完善小额信贷产品,逐步放宽家庭农场的信贷政策,缓解家庭农场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三是扩大抵质押物范围。拓宽家庭农场多元化融资渠道,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实现融资需求。

金融支持论文篇8

在合作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相互学习制茶技艺,相互监督用药,完成茶叶种植过程。最后,龙头加工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至15%的价格收购这些农户的茶叶,留样封存后销售。在质量上,在各区域、各联作小组在做好《农药分发记录》《农药肥料使用记录》《农事活动记录》和《茶叶初制加工记录》的基础上,配合公司生产销售过程的全程记录,以及食品唯一的20位电子码进行一件一码管理,从而实现对产品实行全方位的跟踪。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只要输入电子码,就能够迅速找到它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农户,能够及时发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危害进一步扩大。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把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有效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可用来全程监管的供应链,确保茶叶从茶园到茶桌都是安全的。农户联保这种管理模式,能极大地增强茶农的自律意识。在种植过程中,按照协议,农户小组实行联保,任何一户违反规定,全组都会失去合作资格,这样的情形一旦出现,信誉受损后的组员农户茶叶销售将陷入困境。因此,茶农平时互相监督规范生产环节,尤其是施肥用药。

二、对茶业联作制的金融支持

“联作制”的管理模式不仅通过科学喷洒农药提升了茶叶质量,也为茶农解决了资金问题。一是企业统一采购农资农药,能够降低茶农的生产成本,农资款不用自己预先支付,公司以批发价大批量购进并分发茶农使用。二是公司统一以现金方式并加价进行收购,增加了茶农的收入,处于市场领导者地位的龙头企业也为这些农户一举解决了销路问题。由于茶叶前期投入较大,规模种植需要贷款扶持。同时,其种植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导致在这期间的金融资金流动成为一个阻碍茶业企业发展的大问题,龙头企业为茶农提供肥料和指导等投入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对茶业联作制的金融支持是此模式运行的必不可少的一环。福建省茶叶企业信贷融资受到金融结构的信贷供给能力和茶叶企业融资需求的制约。目前,茶业联作制模式的资金供给是以福建省提供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为主,企业内部融资为辅的信贷资金供给,以及政策性扶持资金供给,税收减免资金供给组成。以上几种支持构成了茶业联作制的基本金融支持系统。在该模式下,政府信用、金融信用、企业信用与农民信用得到有机结合。第一,茶叶联作制金融支持系统中福建省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支持针对个人、合作小组、龙头企业三种对象以及不同的时节有不同项目不同程度的的金融支持产品。第二,龙头企业和合作小组进行林权质押和动产质押通过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第三,政府对其运作进行组织协调的过程中提供的政府补贴与减免赋税等通过银行反馈给茶农以及龙头企业。这样的模式令金融资金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闭环。金融机构分别针对个体茶农、合作小组、龙头企业的三类群体提供同的金融支持产品与服务。对个体农户的金融支持主要有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及农户小额贷款两种方式。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主要用以满足农户家庭单个成员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农户小额贷款是指对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小额自然人贷款且每户农户只能由一名家庭成员申请农户小额贷款。

对茶农合作小组的金融支持有动产质押融资、多户联保信贷以及流动资金贷款。动产质押融资主要是以动产质押为担保方式的短期流动资金业务,包括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对借款人能提供的质物质押方式设定较灵活。多户联保信贷是指位于同一产业集群内的若干借款人自愿组成联保小组,为联保小组内的成员在银行办理信贷业务提供共同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的融资业务。其主要针对具有一定市场主导权、抵押物缺乏的优质中小企业,在预存一定保证金的基础上,通过多户联保的方式,解决其流动资金融资需求。农民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是指经营行向本辖区内农民合作社发放的用于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收购、销售农副产品等人民币贷款,用于解决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周转性、季节性、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有融信保服务应收账款质押和季节性收购贷款。融信保业务是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办理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后,银行按保单承保金额的一定比例向其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流动资金业务需求的本币融资业务。为解决龙头企业在国内贸易交易中,以赊销等结算方式对零售商形成的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笼,而提供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农业银行以县域中小企业(卖方)与买方签订有效商务合同且卖方(供应商)已按商务合同的约定履行了主要义务的应收账款为质押担保,为卖方办理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表内外融资业务。通过以符合条件的应收账款质押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客户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季节性收购贷款是指在农副产品收购旺季,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储备企业正常周转资金不足的困难,满足其收购资金需求而发放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以解决龙头企业农副产品收购旺季资金需求量大、时限要求高等困难。

三、结论与展望

金融支持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金融支持,机理及政策

一.研究述评及问题提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在我国,产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中心,而金融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支持机制。对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金融学术界的重视。1970年以来出现的金融发展理论系统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在理论上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1][2],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工商管理论文,Greenwood(1990)[3]、King(1993b)[4]、P.Arestis(1997)[5] 、Beck(2000)[6]等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年来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探讨,就我国国内而言,谈儒勇(1999)[7]运用1993-1998年的季度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丛林(2002)[8]、张金瑞(1990)[9]、庄卫民(2003)[10]等分别对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支持机理,此外,宋泓明(2004) [11]等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为国内学者展开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对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龚仰军(2002)[12]等主要从宏观视角探讨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并局限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考察,没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划分,来深入揭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理。顾海峰(2010)[13][14] 则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进行了划分,并构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整体性框架,该框架理论认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过程,应包括金融支持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过程。其中: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中间环节与重要保障,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才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最终目标。而顾海峰(2010)[15]则讨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对策问题。

本研究认为,产业优化选择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过程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特别是国家进入“十二五”时期工商管理论文,随着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现背景下,本研究针对“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在金融发展视角下,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为切入点,针对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选取上海市作为区域样本,分别从政策性金融层面与市场性金融层面系统性地提出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对策。本研究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

(1)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

①比较优势准则。区域比较优势基准的理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法以及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学说。虽然在区域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区域都具有某种资源的相对优势,但某一区域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这客观上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必须突出产业的地域属性,即强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②产业关联准则。根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度原则,优先考虑那些对较多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产业。在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依据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对产业间关联度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供需关系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形成产业链条,产业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效应。产业关联度越大,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

(2)产业优化选择的思路

产业选择的思路就是基于产业发展潜力指标,来实现从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功能。其中,发展潜力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①技术进步潜力。20世纪50年代,索罗运用著名的索罗剩余计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资本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索罗之后,罗默、赫尔普曼等又进一步建立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内生模型。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20%-40%工商管理论文,80年代以来已经达到60%-80%。一般主要从科技进步速度、科技劳动者比率、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等指标来衡量产业技术进步的程度。本研究选用技术进步速度作为衡量指标,其中:

科技进步速度n = Y/ Y - α·( K/ K) - β·( L/ L) ,这是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所得, Y/ Y 为产业产出的增长率,K/ 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 L为劳动投入的增长率,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②市场增长潜力。本研究选用需求收入弹性,作为衡量产业市场发展潜力的指标。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反映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对各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和产品,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中国。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利润。

③增长表现:本研究选用产值增长率作为衡量产业增长表现的指标。

本研究通过给科技进步速度、需求收入弹性、产值增长率等指标社定一定的评价权重系数,即可得到任何产业的加权平均值,该数值就反映了每个产业的发展潜力程度。最后,本研究通过选择加权平均值比较高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是本研究设计的产业优化选择的战略性思路。

三.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

产业优化选择机制包括具有明确的政策指向性的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无论在何种机制下,金融都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流动和集中的过程,需要金融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来实现。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其中,政策性选择是指在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干预来实现产业选择时,金融的支持作用体现在通过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对市场性金融活动的适当干预使金融资源流向优质产业,促进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市场性选择是指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金融资源流向边际收益高的优质产业。两种产业选择机制并非是对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产业选择也要通过市场性选择来实现,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初次优化配置来实现产业类型结构优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说工商管理论文,通过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般性产业样本的顺利遴选目标。需要说明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政府产业目录的比重大小,完全取决于金融资源在产业优化选择过程中的配置效率,也就是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以及下面将给出的金融支持对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直接关系到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问题。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功能的实现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一方面,应逐步提升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作用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性金融对产业选择的作用机制,使我国市场性金融更好地发挥产业选择功能。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产业选择作用,特

别是关注政策性金融对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无法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国际上各国产业政策的实践证明,在任何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实践中,市场机制作用总存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一旦出现市场机制作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政策性金融就要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如图3-1所示。从图上可以发现,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工商管理论文,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

图3-1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图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产业优化选择的目标在于从处于低附加值状态的一般性产业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必须强化金融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功能。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应体现政策化扶持原则,这种政策化原则不仅体现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要体现在市场性金融方面中国。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政府间接干预金融市场等手段,来引导金融对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效率。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比较全国各个城市,上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等优势,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水平指标值很大,但因其处于发展初期而导致产值较低的发展水平,这时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

①通过本研究提出的产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模型,政府从中选取产业发展潜力指标居前的若干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然后重新对选出的若干产业进行反复比较筛选,确定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②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的政策性信贷领域参与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信贷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政府全资或控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担保业务,通过担保方式来支持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

(2)政府应采取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这是通过政府干预商业性金融活动来实现产业选择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目标,也属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畴。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所表现出的低产值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资本的信贷要求,如果信贷利率过低,则损害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利益,如果信贷利率过高,则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接受高启的融资成本。这时工商管理论文,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通过补偿市场利率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放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异部分,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首先,政府对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实行财政补贴或贴息,引导商业银行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活动;其次,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担保。再者,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信托机构、金融租赁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活动。

(3)政府应通过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来积极引导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并购活动,并利用资本市场强大的资金支持功能,从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政府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明确对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并引导上海或外市的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功能,通过增发或配股方式来并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企业股权,一旦并购成功,意味着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四.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手段,来引导市场性金融对上海产业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换效率。市场性金融支持活动必须基于市场化原则开展金融支持活动,这明显不同于基于政府干预原则的政策性金融。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良好协作机制的构建,并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具体的政策支持组成体系主要包括:

①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金融支持活动的开展。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工商管理论文,政府要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发起建立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公布企业的信用执行状况,为金融信贷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尤其重要,因为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产业(项目)本身,还取决于信贷主体(企业)的诚信状况。

②政府应积极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良好的银企协作机制有利于降低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信贷是基于风险内部化的,如果没有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则商业银行将承担全部风险,根本无法实现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功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担载体往往处于发展初期而无法提供足够的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因此,一般而言,由于商业银行与贷款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而放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贷款。于是,由政府推进而建立的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③政府应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呈现低产值发展水平状态,难以获得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青睐,而这时作为市场性金融机构的上海城市商业银行、上海信托公司、上海金融租赁公司、上海财务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下,优先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协调,因为政府毕竟拥有大部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所以这样的政策性协调、市场化运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完全是可行的工商管理论文,也是容易操作的,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典型模式。此外,还可为其他非地方性商业金融机构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活动启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性引导作用中国。

(2)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尽快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引导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可能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这时,如果上海具有一个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则载体企业可以在产权交易市场通过企业产权的转移,使拥有资金实力的新股东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载体,从而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实际上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种直接融资的可行路径,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引导机制的形成,也是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接融资的重要补充,拓展了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尽快进行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产权市场的参与主体、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形式、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的评估与定价、产权市场的交易规则、产权市场的监管制度等交易监管政策,并提供科学有效的交易风险管理方案、高效的交易操作软件、固定的交易场所、专业化运作的工作人员等一系列软硬件设施。

五.结论与展望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的过程应包括产业选择、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三大过程,其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比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配置。而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整个过程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产业优化选择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而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金融支持。本研究主要探讨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本研究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工商管理论文,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该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

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是显而易知的,在国家关于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现实背景下,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金融学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使命。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成果将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作一前期研究基础,为金融学术

界继续深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一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金融支持论文篇10

关键词:贵阳市;旅游产业;金融支持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贵阳,全市现著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14个,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历史文化名城1座,森林公园1个等等。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901.41万人次,同比增长52.1%,实现旅游总收入124.65亿元,同比增长68.9%,全省排名第一,全面开启了旅游经济新时代。在贵阳旅游产业愈发发展壮大的今天,金融支持已经需要高度关注并做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才能保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因而综合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大环境制定本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服务部门中的“首脑”产业,旅游业是拉动内需的关键,很大一步的带动和提升了国民经济。如果没有了来自社会各界的金融支持,旅游业现如今也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它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文章以贵州省贵阳市的景区为切入点,对贵阳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的方式、融资渠道和策略作详细研究。

二、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相对于国内,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少。1950年以后经济学家才对金融结构理论有所研究。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1960)通过建模,将经济社会分为三个部门和四个市场,从而得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外部筹资方法。戈德史密斯(1996)研究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经济因素并阐述了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形成和促进金融发展。国内近几年的研究主要有,金力伟(2015)分析了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张卓林(2015)以迭部县为例,从贷款抵押、金融服务方式和市场培训力度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及难度并提出建议。廖慧颖(2015)在金融支持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性的基础上,探究了金融旅游的战略格局。方涛(2015)就某地的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了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法。综上所述,对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比较成熟,因此文章主要利用研究结论运用到贵阳市的旅游业发展中来。

三、贵阳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基本情况分析

贵州省具有充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各种各样丰饶的旅游资源。综合的旅游发展分区实现了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布局,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计划帮助贵州省旅游产业实现个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6年全省的旅游业收入达到2586.7亿元,其中贵阳市对这一数字的贡献值是15%,得益于“多彩贵州”口号的号召,贵州省全境都开始了特色旅游发展方式的规划和建设,贵阳市率先开启了“自然+人文”的旅游概念革新,积极引入各方投资和新鲜的旅游文化概念,在区位因素的影响下,树立了全省特色化旅游发展的典型。贵阳市现有的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超过200余家,2015年,贵阳市政府响应省政府关于发展旅游专项资金的要求,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中配置旅游专项资金项目,已得到80%的对应机构支持。图1:贵阳市旅游产业金融支持来源图2:贵阳旅游业金融资本投入额由图1和图2中的数据分析可得金融业对贵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犹以银行资本的注入最为直接且数额较大,从2010年的旅游金融投入54.8千万元发展到2016年的293.8千万元,增长突破463%,呈现连年稳增长的金融支持现状。

四、贵阳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证分析

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资本支持,即政府拨款及银行贷款两方面,所以本文主要选取贵阳市旅游总收入(TOUP)、人均可支配收入(PCDI)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拨款(TDFA)三个指标,并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下β0、β1和β2为模型参数,u为误差项。由此回归理论模型建立如下:TOUP=β0+β1PCDI+β2TDFA+u利用Eviews回归模型结果如下:TOUP=-559.5365+6686473PCDI-757.0657TDFAt(-0.246175)(0.947992)(-0.408529)F=36.29509R2=0.973187从上述式子可以看出,在政府拨款(TDFA)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可支配收入(PCDI)每增加一个单位,旅游总收入(TOUP)就会增加6686473元,而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拨款每增加一个单位,旅游总收入就会减少757.0657元,也就是说,人均可支配收入即银行贷款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政府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拨款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

五、结论

贵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事关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应用现代化开发理念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需要明确金融支持对一个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只有综合的应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对发展方式和金融支持做统一的部署与安排,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政府和金融机构给予的金融帮助和支持,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贵阳市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相信在旅游企业和政府、金融机构的通力配合下,贵阳市旅游产业一定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岳雪 梅丹丹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2]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金力伟.金融支持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4]中国人民银行迭部县支行课题组,张卓林.新形势下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以迭部县为例[J].甘肃金融,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