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发展史十篇

时间:2023-10-25 17:35:23

有机合成发展史

有机合成发展史篇1

论文摘要:在发展方向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主体选择力与客观规律制约力相互作用的思想。在发展内容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经济力与政治力、文化力、社会力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在发展机制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动力系统各环节、各要素相对平衡运动的思想。在发展方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的思想。在发展方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中的历史合力的具体内涵。

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在反驳将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决定论”、阐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系统的思想。仅仅将“历史合力”理解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或者“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无助于全面把握历史合力论的丰富内涵,无助于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合力论之间的理论关联。

所谓“历史合力”,是指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社会有机体的多环节、多因素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动力系统。

在社会形态层次(最抽象、最根本的层次)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层次,由它们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判别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本质,是对一切社会历史规律的普遍抽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历史是一个包含多样性统一的丰富总体,本质的抽象并不能代替具体的分析,一般性规律不应代替特殊性规律,“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况且,经济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作用,往往要通过各种环节的中介,在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因素的相互联系中才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将历史合力由抽象的层次引入到更为具体的层次(社会结构层次)上来。

在社会结构层次上,经济力与政治力、文化力、社会力的辩证运动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社会总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构成的具体的社会,这些构成要素同时也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应的“力”。经济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形成的历史动力)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历史进程,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经济力并非历史的唯一动力,政治力、文化力、社会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动力;经济对政治、文化、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既非机械的,也非总是直接的。因此,“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当然,这些政治力、文化力、社会力总是通过与经济力的相互联系(如依赖经济条件、反映经济要求等),或者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独立地作用于社会历史进程。因此,在社会结构层次上准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合力,既要看到经济力的决定性作用,又要看到这种最终决定作用往往需要通过许多中介环节来实现;既要看到政治力、文化力、社会力依赖并通过经济力作用于历史进程,同时又要看到它们自身对历史进程的独特作用机制和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这样,历史合力论就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的“经济决定论”、“文化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等机械决定论、单一决定论划清了界限。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前提层次上,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生产劳动发展史,生产劳动实践是理解社会历史的锁钥。生产劳动无非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生产劳动过程无非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结合的过程。所谓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就是指人类以社会组织的形式与自然协同进化。这种协同进化从来都是通过共存、冲突、融合等形式的矛盾运动历史地展开的,社会与自然决不允许单单把和谐或斗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社会力对自然力的作用集中表现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自然力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制约和促进作用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状态即和谐与斗争的哪一个方面在社会与自然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直接表征着相应的社会历史阶段和人类文明程度。自然力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双重作用也以重大自然灾害破坏社会生活、引起社会动荡甚而延缓或加速社会形态更替等非常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历史合力论就在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超越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唯经济中心论。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层次上,历史合力是“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人是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历史是一个自然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因而人们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承认人的社会历史主体性,但不能走向唯意志论(历史主观主义、历史目的论);承认历史的客观性,但也不能走向历史客观主义、历史悲观论。“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最终“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这个“总的合力”实质上就是历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主体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虽然“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使每一人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但并不因此否认每个意志对历史有所贡献。“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意志的“相互冲突”,因为历史不过是人们的交互活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大多数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历史合力论就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问题上坚持了群众史观,根本区别于英雄史观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唯心史观。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外动力层次上,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如果说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部力的话,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往)、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则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外部力。外部力与内部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历史合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外部力,突出地表现为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通过作用于各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内部力),引起各社会内部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观念变革,从而影响社会历史的进程。“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例如,英国工业的竞争使德国潜在的无产阶级显露出来了)。”可见,无论社会历史外部力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多大,但它必须通过作用于社会历史内部力而显现自身的作用。社会历史外部力通过作用于内部力而影响历史进程,内部力规定外部力的作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历史的合力就是不同社会之问的交往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这样,历史合力论就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源与外源问题上超越了封闭发展与依附发展、狭隘民族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发展的内部力与外部力的辩证统一。

综上,从根本上说历史合力就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各种历史动力的辩证综合。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系统的思想既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抽象层次、社会形态层次上的历史合力论),又向我们提供了理解同一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具体规律的方法论原则(各具体层次上的历史合力论)。以历史合力论指导当今的社会发展实践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发展方向的坚定性、发展目的的人本性、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发展机制的协调性、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方法的统筹兼顾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思想。

在发展方向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在历史合力论看来,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社会有机体的环节、因素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规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科学发展观认为,求发展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强调,始终坚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关键是要把坚持科学发展同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这就既坚持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的基本原理,又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阶段性发展战略与根本性发展方向辩证地统一起来。

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主体选择力与客观规律制约力相互作用的思想。在历史合力论看来,人是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历史是一个自然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发展就是一个“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并最终“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过程。这个“总的合力”的实质就是历史主体选择性与历史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又反对为发展而发展的“唯发展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当作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质上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看做历史剧作者与历史剧中人的有机统一,看做发展手段与发展目的有机统一;就是要在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正确应对社会利益格局变化,统筹兼顾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利益,充分调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一切社会活力。这样,科学发展观就在坚持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主体选择性与历史客观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的基础上,鲜明地突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具体生动地再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进步是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在发展内容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经济力与政治力、文化力、社会力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在历史合力论看来,社会有机体总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等层面上的狭义的“社会”)构成的具体的社会,这些构成要素同时也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应的“力”,其中的经济力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历史进程。但经济力并非历史的唯一动力,它总是要通过与政治力、文化力、社会力的相互联系和凭借许多中介环节发挥其最终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社会结构层次上,社会历史的合力就是经济力通过许多中介环节成为历史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同时政治力、文化力、社会力依赖并通过经济力作用于历史进程。正是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强调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既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政府、市场与社会良性互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建构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可见,科学发展所要求的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根本基础和重点,涵盖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发展。这样,坚持全面发展既与社会结构层次上的历史合力论在精神实质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同时又根据中国实际赋予了历史合力论以具体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发展机制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动力系统各环节、各要素相对平衡运动的思想。按照历史合力论的观点,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个由多因素、多环节构成的不平衡的动态系统。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动力系统由不平衡逐渐趋向相对平衡,然后引起新的不平衡再逐渐趋向更高级的平衡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果社会动力系统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就可能导致社会发展失调甚至崩溃。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协调各种社会动力,坚持社会协调发展。针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社会中发展、以社会组织的形式发展、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最终也是为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只有协调城乡发展,才可能为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从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只有协调区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发展所需的稳定社会环境,才能建成真正全面的小康社会,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可见,坚持协调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机制的创新,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要求。

在发展方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的思想。在历史发展的前提性层次上,历史合力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实质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这就为我们超越环境与发展的二元对立、创新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原则。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而且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明确内涵。这就是要超越先污染后治理、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资本主义传统工业化道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有机合成发展史篇2

学史明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思想的力量

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感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在中国大地一次次被证实的历史。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彰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史增信: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指出,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深悟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提高认识、促进工作、砥砺奋进的过程。

学史崇德:从党的历史中汲取道德的力量

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汲取道德的力量。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慎独慎微,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学史力行: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实践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实践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汲取探索实践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除了来源于人民和真理,更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继续向前推进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任重而道远。

二、把党史教育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相结合

悟党史担使命,推动全县农机事业发展

有机合成发展史篇3

[关键词]学校行政革新;历史意识;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8-0030-03

历史不能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资产,应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任何学校哲学都是学校历史或社会历史的反映,这也决定了学校行政发展需要认清自身历史,找准定位,让历史资产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A学校是自贡市的一所老校,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本世纪初,A学校根据自贡市教育规划,合并了附近两所学校,又在自贡市最大的小区新设了一所分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A学校不像其他许多学校那样背着历史的包袱蹒跚而行,而是以行政革新为枢纽,以创新型历史资本为推动力,探索出了一条以史为基的学校行政革新之路,为处于厚重历史之中的老校提供了一种现实选择。

一、学校历史及其对于行政革新的意义

学校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折射出某地区或某学校教育与教学的发展脉络,人们从中可以窥视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乃至现实意义。历史是纵横交织的网络结构,既纵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勾画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生活形态,是主体与社会交互的结果。而学校历史就是学校成员处理学校内外事务的方式所累积、提炼而成并沿袭下来的基本假定与信念,是学校在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素养。因此,学校历史是学校行政革新的关键。

学校行政是学校在法定授权内展开的制定学校工作计划、组织教学以及协调教育环节等各种活动。有关学校政策的延续性及其革新性决定了学校行政的不断革新,是学校历史的体现。因此,学校行政革新不能割裂历史,而应通过对传统的反省、成员的支持、对未来的勾勒来提升学校行政的承诺,增进学校行政的独创性,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然而,在传统的学校行政革新中,对历史变迁带来的纷繁复杂的文化积淀,强调“非此即彼”的逻辑,以“置换关系”作为革新的方法。①其现实表现是要么否定历史情感,认为历史的惯性会形成发展的包袱,这导致了学校行政与传统文化的断层,进而使学校成员产生压抑、疏离、冷漠等行为来抵抗革新;要么过分维护历史情感,认为历史是前人积累下来的资产,必须加以维持,这导致了学校变革完全以已存的文化模式为推论框架,变革缺乏创新,难以产生永续发展的助力。

A学校领导班子以历史意识为本,强调“兼容并蓄”的逻辑,将历史老校的现代转型作为学校的革新重点,以期理顺学校行政运作,提高其效率。A学校以史为基的行政革新之路,体现了学校行政革新的扎根思维,加强了价值的整合与愿景的建立,不仅注重发展的可能性,也注重发展的可行性,是行动理想探索和现实路径选择的有效结合。其重要价值在于不仅延续、弘扬学校优良文化传统,还充分了解和回应学校文化新脉络,将其融入学校历史中,兼顾学校成员历史情感的尊重及历史实体的重建,为传统历史老校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路径。

二、以史为基的学校行政革新的逻辑轨迹

历史寓意着发展,兼具守成与创造的特质。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往往使其有意无意地继续沿着既有的道路前行,失去对于既有问题的当代审视,造成学校发展的沉重负担。A学校持历史反思的观点,在梳理该校历史总体特征的过程中,理性对待所存在的问题,将“统整”“连接”“持续”作为学校行政革新的理念逻辑,即统整不同的文化情感,理解创新的目的及方向,以增进自我意识,并借此连接先前的社会关系,然后发展新的关系形态。从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以文化统整为方针促进差异文化的和谐共生

传统学校行政主张理性结构与历程的安排,强调成员的统一来提升行政的效率与效能,往往忽略了学校成员的文化情感,无视差异,缺乏自由抉择。合并之初,A学校行政持传统行政观,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要求分校和新合并的学校必须遵循老校的管理传统,这造成学校新成员的归属感缺失,进而对学校行政组织缺乏信任和承诺,并消极或强烈抵抗学校新政,极大地阻碍了学校行政的顺利进行。

“一刀切”的学校行政运作表面上尊重了学校历史,但其实也丢弃了学校历史。尊重学校历史,必须以历史意识为本,这意味着要维护不同主体的文化身份,在尊重多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使文化规范趋于合理,以增进文化改造的契机,并以此提升学校行政革新成功的机会。A学校通过反思学校历史,采取了新型的革新模式,强调异质立场的并行,强化文化诠释,透过差异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具体而言,A学校充分考量不同文化类型,通过组织听课观摩、教师座谈会等互相了解教师的传统“惯性”,以此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新型关系结构,促进“社会植根性”,进而提升教师愿意在一起工作的氛围。

(二)以连接的创造性作为制度化的基本思路

历史不是一个固定、静态的过程,历史事实在人的动态认知中会得到不同诠释以产生新的意义。以历史为基础规划学校发展在数十年前就已经写进了A学校的校务工作中,但多年来成效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该校要么偏重于学校文化传统特色的提炼、传承,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创新;要么则因为自上而下的学校文化革新强调主流文化,忽视了边缘个体与团体的声音,面对变化的情境时应对力不足。同时,学校领导变更也造成对历史文化有意无意的“漠视”,教师个体的历史存在感很难体现在学校发展中。

制度化是创造性的重要保证,体现了学校行政系统内各元素间相互创生、相互依赖的关系,其系统演化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学校行政革新主张随机学习,强调问题还未发生前就作出妥善的因应,而不是等问题发生后再来处理,否则发展就会被问题所牵绊而不利于组织革新。A学校用制度化的形式来促进学校行政系统内连接的创造性。首先,确立学校历史演化的系统,将学校的所有成员纳入其中,视任何声音为一种机会,激发学校内部开放的互动,如颁布条例奖励促进学校发展的好点子、行政班子定期在校园网络聊天室回复师生提问。其次,强调随机学习,尤其是在危机中学习,化危机为机会,如制定突发事件的预案制度、行政管理人员协作反省制度等。最后,提炼凝聚学校核心文化的共同故事,在学校不同行政情境中进行与学校实际相联系的讲述,增强教师的历史意识,引导教师将学校历史与个人生命史相结合,并进行诠释产生新的意义。

(三)以成员自主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为基本保障

“过去我们追求的是短暂的效益,而现在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过去我们重视的是实证理论的运用,而现在关注的是脉络的反省。”A学校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倡导教师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例如以往强调教学纪律、对教学进度作统一规定,而现在逐步给予教师专业自,允许课堂“众声喧哗”的创意教学,允许教师用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充实或替代教科书中不适宜的部分,弹性的手段更好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此外,由于许多教师常年习惯科层管理,主体意识不强,鉴于此,A学校倡导民主对话的氛围,尽量为每个教师创设可以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其学会找到合适途径表达意见,逐渐培养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这样,教师群体也由少数人敢谏言变为大多数甚至全部教师都能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与学校同甘共苦。

三、以史为基的

以史为基的学校行政革新主张互为主体的意义创造或渗透,通过历史经验的诠释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增进历史意识,生成多重意义,进而加强从实然寻找应然实体的行动来促进学校行政革新。A学校遵循以史为基的学校行政革新逻辑,主要从学校历史深度探索、组织成员协作叙事、行政班子协同反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创造性实践。

(一)学校历史深度探索

学校历史是建基于学校成员共同故事之上的组织文化,它就如一幅“精神地图”,帮助成员理解组织意图和观念,提供组织成员行事上的建议,成为组织行为的导向。深度探索学校历史体现了扎根本土文化的学校哲学,以史为镜,保持优良,淘汰不良。

A学校是自贡市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借建校50周年的机会,学校持续补充校史,并以挖掘、发展与创新为主轴,不仅添加、记载每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还对以往校史进行了深度探索,保持以往校史编年史模式的同时新增学校故事史。同时,学校从创办者的故事、优秀校友的故事、学校沿革的故事、身边师生的故事等四个方面人手,利用各种渠道充实完善故事内容,以传记、访谈等各种形式记载故事,在政治学习、国旗下讲话时宣讲,在学校网络和宣传栏登载,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A学校以故事模式所进行的深度挖掘,既促进了学校成员的沟通,提高了学校的向心力,又能深刻影响教师的思考、行为和态度。

(二)组织成员协作叙事

学校行政持续革新需要在过程中让参与者变得更有能力,因此,革新的领导注重愿景的作用,崇尚一种平等、互动的协商式领导形态,力求倾听多元声音。以史为基的学校行政革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强调社会建构的故事叙述。A学校摒弃传统行政的科层制模式,以组织成员协作叙事为路径,以故事叙述和反省为主要内核,将更多的教师纳入行政革新系统。鉴于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接受管理而缺乏主动性、积极性,A学校建立了多个教师实践群体,如教师专业学习工作坊、学校行政人员研习会、读书会等,让教师有机会在支持性和挑战性的群体中来反省自己的故事,逐渐学会将自己置身学校历史文化脉络,思考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作为。这种扎根于行革脉络之上而进行的协作叙事群体,提供了学校行政革新与教师专业发展互相促进的有力媒介。

有机合成发展史篇4

许化宁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CAI(Co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缩写)意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其狭义的定义是指教师将计算机用作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IBM公司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并逐步展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随着70年代微型计算机和智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出现,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诞生,为CAI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在我国CAI的研究和发展方兴未艾,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但我们认为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作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历史学科教学的特征和要求与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谋合,使历史教学领域更有理由和可能应用这种先进的教学媒体,发展CAI技术,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所以,CAI在历史教学领域的应用无疑会引起传统历史教学思想的变更、旧的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教育目标的优化,必定会成为今后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历史知识特征与CAI多媒体性的对应

CAI是通过课件的固化成果显示出来的,而CAI课件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多媒体性。它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使课件的内容丰富多采,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富于创造性的CAI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功能与历史教学的诸多特征与要求相一致,实现了课堂教学中诸多媒体的系统组合,充分地显示出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作用。将教师的教学设计空间引向无限,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并突破了原有的知识教学形式,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整合更加有序、合理。也就是说历史教学更适合使用CAI多媒体教学。

历史知识教学必须充分地体现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认真研究传授历史知识的具体特征,这是历史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出发点。这些基本特征包括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因果联系性。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是历史知识一个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征,它是指历史是一种过去的历程,“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即它的不可重复性。历史过程发生过以后便是事过境迁,过眼烟云,它无法象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历史学习者又必须尽量全面地去认识它,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困难问题。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包括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以及实录性的音像材料),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面临这样一个切实的问题,即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是及其珍贵的,而包含各个层次的众多的历史学习者欲全面地接触这些材料则是无法想象的。例如半坡遗址系统地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景象,但要使那么多的历史学习者都能莅临参观是不现实的,这必然造成很多历史学习者对这一历史事物认识的欠缺,对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是不利的。但是CAI教学可以利用其多媒体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可以摄制成录象片或拍成照片,录象片以视频采集的形式转化为AVI数字电影模式的文件,照片也可以扫描成各种图片文件(用数码相机操作则更简单),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辑。并配以说明性的文字或录音,编制在CAI课件中。目前,在文化市场上有关历史过程实录或历史遗址介绍的VCD碟片也很多,这可以通过视频压缩将其转化成AVI数字电影模式的文件,在保证其客观真实性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加之教师的艺术性加工,形成具有系统性的CAI课件。这样学生可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形象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历史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历史知识的具体性特征是指历史知识包含生动、具体的内容,历史过程通过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而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又包含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条件等要素,历史人物同样也被赋予了具体的时代特征,具体性特征包括了人类历史的全部内容,它是一个包含复杂关系,具有丰富形态和情感变化的有机整体;因此历史知识并不是单纯、机械枯燥的文字表述,也决不是仅仅靠教师的侃侃而谈所能表达清楚的。即使教师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也不可能使本身缺乏形象认识的学生在头脑里产生真实的历史表象,也就是说不如拿一个真实的东西让学生看一看,结合教师的语言引导,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物有一个真实而固定的认识,即本事物就是本事物而非其他,在此基础上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形成历史概念,即本历史事物区别于其他历史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属性,而众多包含因果联系的历史概念交织则构成了概念体系,从而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很早就论证了教学的形象性原则,他认为越是依赖感官的知识越可靠,并宣布这是教学中的一条金科玉律。因此,采用CAI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其多媒体特征可以使历史知识的呈现声形并茂。情景交融,充分展示历史知识的个别属性,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事物。这是突出历史知识具体性的最佳方式,我深信这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知识的因果联系性是指历史知识构成的复杂性与结构性。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它们各自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些方面的知识又存在着互为因果的联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形成宏阔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历史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刻分析各知识板块之间的结构联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板书图表或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讲解历史知识体系复杂的关系,但限于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不可能揭示的淋漓尽致,但是运用CAI教学就完全可以做好,因为CAI课件的制作就必需建构在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之中,同时,在电脑所显示的结构性图表或内容中,可以设置热字或其他热对象,从而激活包含在各个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在历史知识框架中包含具体内容;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是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难以做到的,因为计算机完全可以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编辑来充分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达到教学过程的形象化,使学生对抽象的历史思维过程更加清晰、完整。这无疑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历史知识的综合性特征反映了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知识的广泛性。历史知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他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有层面的内容,涉及到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的复合体,其体系广博无限,所以学好历史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学生理解教科书上的知识和观点,课外更要博览群书。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疑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CAI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相对多的知识量,将属于不同领域的内容,以各种不同的现代化表现方式展现出来,形象具体、同时,CAI技术中,便利而博大的信息存储技术,为多领域、多学科、多种类的教学材料的编辑运作提供了条件。教学可以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自身教学优势为基础,充分展开教学过程,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较大的知识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正是由于历史知识的专业特征,造成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难以克服的历史教学问题(如形象教学问题,兴趣教学问题,死记硬背,准确历史概念的形成等),而CAI教学以其强大的多媒体显示功能,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一定限度内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面貌,带来历史教学的发展。

二、在历史教学中使用CAI的相关问题及探讨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制作的CAI课件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将众多的媒体材料进行科学地组合,清晰地反映了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及要求,形成了全新的教学过程,所以,它不同于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一个更具复杂性和稳定性的产品。它体现了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和学科知识的科学性,所以,它具有更高的要求。

1. 艺术创造性

既然CAI的编制成果作为一种固化的产品,那么,其内部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制作者(教师)的艺术创造水平,它是教师自身知识、修养、能力、个性创造力的外在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创造和追求。同时,CAI也的确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艺术(包括教学)创造空间。这样就给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在使用CAI的教学中,历史教师除具备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及对计算机的操作技术 这无疑是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成为一专多能、具有优良的意志品格和个性的教师,否则,在新的教育技术面前会手足无措,或者做出的CAI课件粗劣俗气,也会影响知识的传授效果,所以,CAI是科学的教学设计和高度的艺术创造的结合体 二者不可偏废。“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历史教学有着广泛的适用教学的素材,在保证材料客观性的同时,为历史教师CAI课件的艺术儿编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不同意有些研究者将专业CAI课件的编制工作推委给专业计算机人员或形成二者嫁接的观点,因为课件的编制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深刻地理解和具体设计教学内容,这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专业计算机操作人员未必能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无疑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不同意所有教师都应用一种课件的做法,因为这会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及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发挥,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历史教学的机械、呆板,所以我们提倡教师自编CAI课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有机合成发展史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史;渗透

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如果数学教学缺乏历史观念,那么就会减少数学的教育价值。因此,数学史对数学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具有数学史的知识,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那么数学势必被学生理解成是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和数学定理的堆砌,枯燥无味。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数学教师,在数学专业方面,除应有一定深度要求外,还应有广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数学教材知识体系,有机渗透数学史,使学生通过对数学史、数学发展趋势等知识的了解,加深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体会和理解,变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为生动有趣,使学生热爱数学,并肯为数学努力奋斗,这是数学教师的职责。

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应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历代杰出的数学家,不但有能够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独特成就,而且有吸收世界数学先进思想的创造发展,更有坚韧不拔为数学献身的不屈斗志。古有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关于圆周率π的计算和令人称道的“勾股定理”;今有被杨振宁教授写诗赞颂的能与世界着名的数学家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相提并论的陈省身的纤维丛理论,有誉满海内外的数坛传奇巨星华罗庚和离“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遥的陈景润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辉煌成就等,这些无疑都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能强烈触动每个期待祖国繁荣富强的学生,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

2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史是数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发展史,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数学史上三次危机的产生与解决,客观上揭示了数学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数学中每一次悖论的出现和解决,都对数学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杠杆作用。矛盾、危机、暂时的统一,循环轮回,此起彼伏,它孕育了数学的勃勃生机,进而推动了数学的不断发展,这些都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演变,认识数学的渊源和本质,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不断运动、变化、来源于实践的科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解数学也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3 进行远大理想和意志品质教育数学难学是学生普遍感受的问题,学好数学需要高强度的智力活动,需要具有勤奋、勇敢、顽强的精神,这也是当今时代迎接各种挑战不可缺少的精神。数学史中众多历史人物功标数史,他们有着共同的可贵精神,勤奋刻苦,锲而不舍,严谨认真,孜孜不倦,数学史上写满了他们顽强、悲壮、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动人心魄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结合数学教材,适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的拼搏豪情,在治学之道上给他们以谋略性的启迪。

4 对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领悟数学史是数学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全面写照,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不仅仅是只知道它的结果。从对平行公理的证明到非欧几何的产生,从代数方程的根式求解到群论的诞生,以及数学三次危机的产生和解决,其间无不充满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过程的精美展示。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有百益而无一害。

5 使学生坚定从事数学事业的信念数学史中有许多数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对数学孜孜以求,功标数史,或是得益于他们老师的启迪和点拨,或是得益于他们老师的慧眼识才并无私地帮助和培养。还有一些数学家,他们在数学研究工作中获得了显着成就,同时他们也为数学事业的兴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对人才的关心、爱护和培养的伯乐精神令世人称颂,这些都将砥励学生为数学教育献身的志向。

数学史,即数学发展的历史,它与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一部数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数千年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个过程的一个侧面。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数学的每一项富有意义的成果,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概念的结果,而是人类世代相继不断创造的艰苦曲折的漫长道路。一部数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始终不渝地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而这种精神,迄今仍为我们时代所需要。

参考文献:

[ 1 ] 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 (4).

[ 2 ] 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入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5.

有机合成发展史篇6

关键词:党史;成果;转化;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028-02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党史研究室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提出的“突出重点、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加大了党史研究成果转化工作力度,为实现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根本作用,促进哈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服务。

一、党史研究成果转化的意义

加强党史研究成果的科学转化,是实现党史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当今,多元文化和多种文明相互冲突,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在政治上的蜕变思维,严重影响和腐蚀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灵魂。因此,加大党史研究成果转化是党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搞好党史成果转化,就是要把党史征、编、研诸方面的成果,通过党史工作者的再创造,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转变为生动、形象、群众乐于接受的党史作品,从而使党的历史经验、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哈市党史工作内容一个是基础研究,即通过对地方党组织历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和编纂,所形成的党史大事记、组织史资料、党史专题资料、党史人物传记等成果;一个是成果转化,即由党史成果形成的党史简明读本、通俗读物、文学作品,党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大型党史展览,各种形式的党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

二、哈市党史成果转化的实践概况

市委党史研究室自1985年成立以来,在几代党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党史成果。编写出版了《哈尔滨党史大事记》、《哈尔滨革命旧址史话》、《解放战争中的哈尔滨》、《哈尔滨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第一卷)、《哈尔滨党史人物传》系列丛书、《红色之路》、《中国共产党哈尔滨执政史编年》、《哈尔滨辉煌六十年》、《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组织史资料》等多部党史书籍。目前,《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第二卷)即将出版,《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第三卷)已全面启动。这些,为党史成果转化提供了大量、厚重的基础资料。

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党史研究室在进行党史基础研究的同时,紧紧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吸收与借鉴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党史育人的新方法、新途径、新领域,党史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新的水平。

1.抢抓契机,利用报刊影视开展党史宣传

市委党史研究室抢抓契机,利用报刊影视开展党史宣传。在省内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了《工运领袖冰城星火——纪念哈尔滨党组织创始人之——李震瀛诞辰110周年》、《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与哈尔滨地方工业的发展》、《回眸九十载奋斗历程,再谱新战略辉煌篇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百余篇党史纪念文章和理论文章;与《哈尔滨日报》、《新晚报》联合举办全市性党史征文活动,在《新晚报》开辟“星火·哈尔滨”党史专栏,多次接受省市电视台、新闻媒体的专题采访和节目录制,与市电视台拍摄了《黑土丰碑》、《红色之路》等多部专题片。

2.宣讲党史,“六进”活动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党史“六进”工作是党史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迎接建党90周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出版了《红色记忆》党史故事系列丛书,并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传讲党史故事,树立远大理想”故事大赛活动;组织党史专家为市委政法委等机关宣讲地方党史;组成老同志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深入到机关、学校、街道、社会、军营、农村宣讲;市民自费在家开办党史教育阵地的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目前,全市有10余个革命史料类收藏馆坚持对外开放。

3.以史为鉴,资政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市委党史研究室坚持以史为鉴,资政工作迈出新步伐。自2004年起,每年编写一部《中国共产党哈尔滨执政实录》。该书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充分肯定,被市委领导称为“是一个创造”。同时,推出了《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史回顾、反思与现实思考》、《建设冰雪文化名城,推动城市全面发展》、《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等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简报》形式编发了《共和国对外贸易从哈尔滨走向世界》、《关于哈尔滨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对策与思考》等多篇资政报告。有些成果和报告在国家和省市级有关会议上交流并获奖。

4.整合资源,党史宣教阵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市委党史研究室认真贯彻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和中央10号文件精神,加大了党史宣教阵地的建设力度。一是充分利用哈市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代市委起草了《哈尔滨市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实施方案》,完成了“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中国工人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纪念地”等9处11个革命遗址纪念塑像和标示牌的悬挂安装工作;二是开办了哈尔滨党史网站;三是将革命旧址(道里区西十五道街33号原“天马广告社”)辟建为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使其成为开展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5.加强指导,基层党史宣教工作取得可喜成果

在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全市8区10县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党史转化工作。南岗区开展了网上学习、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主题实践活动,扩大了党史教育活动覆盖面;道里区以党史纪念日为契机,赠送党史系列书籍和画册;道外区为庆祝哈尔滨解放60周年,与多家单位举办了《道外区首届剪报展》;木兰县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制作了革命遗址幻灯片;延寿县连续7年举办了宣传党的历史广场文艺演出;宾县发挥“中共北满分局纪念馆”教育功能,年均接待观众2.8万人次;平房区举办了平房历史回顾展、魅力哈南摄影展等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领导干部只注重抓经济建设,对党史工作重视不够;社会舆论对党史部门存在着“没事干、可有可无”的认识,使“有能力的干部不愿意进党史部门,能力强的干部不愿意留在党史部门”。二是部分党史干部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不愿对工作深入研究;有些党史部门工作创新不够,停留在“闭门修史”的状态中;一些区、县(市)党史部门存在人员少、资金紧张,工作条件差的情况。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史成果转化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党史工作没有发挥好资政育人的根本作用。

2.对策

做好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党史工作的要求,也是党史工作自身与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干部培养,实现干部素质综合化

加强党史干部培养,实现干部素质综合化,是做好党史成果转化的重要前提。新形势下,党史工作者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理论水平、丰富的各类知识、较强的写作能力、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此,不仅要求党史工作者自觉地加强修养和学习,还要求党史部门有计划地合理规划,选送党史工作者参加各类脱产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有条件的可适当组织一些党史工作者出国出境考察学习。同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党史工作发展的机制,以人为本,培养党史工作者“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党史队伍,为党史工作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加大党史成果转化力度,力争宣教形式多样化

要在全社会创造党史工作品牌,提高党史工作的影响力,必须加大党史成果转化力度,实现宣教形式多样化。一是加快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建设速度,以党史纪念馆为中心载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体系,不断彰显党史成果转化辐射功能;二是逐步丰富和拓展哈尔滨党史网站的内容和功能,牢牢掌握党史舆论的主动权,不断提升党史成果转化工作自身价值;三是恢复和办好《哈尔滨党史》期刊,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坚持“多元化”经营、“报刊姓党”的原则,力求资政效应最大化;四是充分发挥党史题材的可视性作用,加快10集革命历史情景剧的拍摄,力争拿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五是统筹规划,培养师资力量,逐步将党史成果搬上课堂,创“党史讲坛”的品牌效应;六是逐步实施革命遗址纪念塑像和设立标示牌规划,使革命遗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3)积极为党委决策服务,争取领导支持最大化

按照市委提出的“党史工作要在宏观决策上发挥资政作用”的要求,在开展以资可鉴为现实服务的党史成果研究之外,积极探索“市委工作部门”的职能范围;将有关重要党史著作列入党校教程和市直机关工委的培训内容,逐步提升党史工作的权威性;成立资政课题组,撰写有价值的资政报告,为市委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丰富《执政实录》的形式和内容,更好地为市委领导服务好;努力做到“有为才有位”,实现领导支持的最大化。

(4)拓宽渠道开门办史,力促党史宣教工作社会化

有机合成发展史篇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机关第三党支部在机关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重点做好学习教育、组织建设、特色活动和党员素质提升等,激励支部全体党员亮身份、争先进、比作为、敢担当,充分发挥支部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为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建设模范机关提供坚强的合力,结合支部的实际,制定以下计划。

一、总体要求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教育引导机关第三党支部广大党员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 政治执行力,实现“党史教育有收获、组织建设有突破、特色活动有亮点、党员素质有提升”的目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二、具体措施

认真落实机关党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工作安排,跟进落实机关党委后续工作要求,结合支部实际,采取以下措施,抓实机关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

(一)做好部署安排。研究制定《机关第七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计划》,对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进行部署,组织开展一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

(二)开展专题学习。支部书记(副书记)、支部委员和支部内各部门负责人带头学习,做好《党员教育管理手册》的读书笔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今年3月份起,支部集中组织学习研讨,每两个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半天时间;党小组会学习,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个小时。重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持续跟进学习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学好用好《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指定学习材料和《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重要参考材料。不定期组织学习国家大政方针及集团公司相关要求。

(三)推荐申报“一先两优”评选表彰。“七一”期间,向集团公司党委和机关党委申报年度“一先两优”进行评选表彰;申报“一标杆两标兵”、“十佳优秀党员”和“十佳红旗责任区”(以部门为单位)等,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引导作用。(6月底)

(四)组织专题党课。七一前后,利用支部党员大会之际,支部书记结合集团公司党委、机关党委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会议精神,给支部全体党员讲党史教育专题党课。(6月底)

(五)组织参观学习。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到邻近的红色教育基地、党史展览等地参观学习,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发放党员“政治生日卡”活动,缅怀革命先驱,接受思想政治洗礼,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继承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发干事创业的奋进力量。(6月份、 9月份)

(六)选送党史答题和演讲竞赛选手。结合机关党委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一次党史知识答题竞赛;推选一名选手参加机关党委讲党史故事会比赛。(二季度)

(七)开展四星级党支部申报。结合集团公司党委星级达标晋级的要求,开展支部四星级党支部的申报工作。(7月份)

有机合成发展史篇8

赣县地处江西省南部,隶属于赣州市。全县面积299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左右。1990年,全县生产总值30536万元、人均631元;全县财政总收入2127万元、人均44元,总支出2949万元,支大于收800余万元。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不仅大大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所属赣州市的平均水平。于是,着力抓好经济建设,以推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适时进行党政机构改革,降低行政成本,以减轻财政支出的负担,就成为县委、县政府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突出问题。

该县党政机构改革的启动,始于1992年年底,规划为三个阶段,到2002年全面完成,前后历时近10年。1992--1995年为第一阶段。总体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党政机构改革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原则,并依据国家编委制发的县级机构分类设置指导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该县实际,于1992年年底,出台了一揽子改革方案,提出了保留和新设立以及撤、并、转机构的原则意见。1996~1998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保留和新设立的部门逐单位进行“三定”方案的论定,明确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1999~2002年为第三阶段,突出简化审批环节、提升服务职能的新要求,在总结前两个阶段机构运行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整党政机构和精简行政人员。经过三个阶段的组织实施,行政机构的精简率超过30%,行政工作人员的精简率超过40%,达到了改革的预期目的,并实现了平稳过渡。

该县档案机构改革就是按照上述统一部署、同步进行的。1992年年底县委、县政府决定,“党史办、地志办并入档案局”,并明确“合并后,对外仍保留其原机构名称,对内则由合并后的接收机构行使职权,并按照合并后新分工处理日常事务”。1996年由县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赣县档案局(馆)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方案》在主要职责中明确规定,“赣县档案局(馆)是中共赣县县委、赣县人民政府主管全县档案、党史、地方志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正科级)。在内设机构中明确规定,设立三个股,并明确规定了每个股的职责;在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中规定,县档案局(馆)事业编制12名(工资待遇参照公务员制度执行),领导职数为一正两副。由此,该县实施的党政机构改革,仅在这一块就精简机构2个;精简行政工作人员7名,减幅达50%,高出平均减幅近10个百分点,为该县顺利推进党政机构改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赣县档案机构“三合一”改革模式的选择,形式表现为机构的撤、并、组合,但文章却做在“调整、撤并职能交叉重叠和业务相近的机构”上。党史、地方志、档案局三个机构,在历史上运行轨迹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60年代遇到了调整,“”时被撤销,又都恢复于改革开放初期。细究起来,分设有分设的理由,撤销有撤销的道理,姑不置论,但合并则职能是否“交叉重叠”?!是否“业务相近”?!在县这一级还须做近距离对比分析。

根据“三定”方案的规定,县级党史办职责主要有四项:编制本区域党史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具体负责征集整理本区域党史资料、编辑出版党史类书刊,部署、指导并督促检查乡(镇)及同级部门党史工作;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党史的宣传教育。县级地方志办主要职责也有四项:规划全县地方志、年鉴编修、旧志整理、地情专题资料的编纂;组织实施县、乡(镇)志、专业志,乡(镇)综合年鉴、专业年鉴以及地情专题资料的收集和编纂,指导、审查乡(镇)、县属各部门专业志、年鉴、地情资料的编纂,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而县级档案部门的主要职责却有六项:编制全县档案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以及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依法开展行政执法和监督;组织、指导、检查、监督、协调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企业以及各乡(镇)档案业务建设,负责接收、整理、保管县直机关和其他组织按规定移交进馆的档案资料和已公开现行文件,负责调查、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反映全县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负责全县档案编研、信息开发,以及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利用服务。

上述三个单位的主要职能,从行政职权上看,都具有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组织实施的权力,在这一点上,别说是三个部门即使与大多数行政主管部门相比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从部门职责上看,党史办偏重于党史的编辑,方志办则偏重于方志、年鉴的编修,两种都是事业职能,而档案局(馆)则具有依法行政管理和保管、编研、利用双重职责。从工作对象上看,党史即过去和现在的党务工作信息,方志、年鉴即政务工作信息,而档案却是过去和现在人类社会活动的信息记录。从依存关系上看,无论是党史的编辑还是方志、年鉴的编修,档案都是他们的重要的资料来源,反之却不尽然。如果我们运用数学的方法,把三个部门的主要职能设定为若干个参数,再运用相似型原理绘制出三个图形,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情形,党史、地志办与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相似率很高,而与档案局(馆)尽管也有一定的相似陛,但其内涵和外延却要小得很多。如此看来,赣县档案机构“三合一”改革模式的选择,不是一种随意陛搭配,而是经过充分论证后的审慎选择。

赣县档案机构“三合一”改革新模式的运行,如果从1992年算起,距今已跨越了17个冬夏。假如从1996年算起,至此已历经了13个春秋。即使从2002年算起,到现在也走过了7个年头。模式选择是否正确?同样要靠工作的实践进行检验。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在时间长河中撷起几朵浪花来加以佐证。

党史工作方面:编纂出版了《赣县人民革命史》、《中国共产党赣县大事记》,完成了《赣县全境解放》、《抗日战争时期的赣县人民》、《赣县苏区人民认购公债》、《苏区时期赣县邮电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赣县二轻工业的改革及其发展》、《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赣县开展的物价斗争》等专题,收集编辑了赖传珠、廖容标、朱曦东、易秀湘、顾光理等赣县籍将军人物的传记-启动了赣县革命遗址及纪念设施的普查,最后确定

重要革命遗址及纪念设施22处,并编辑制作了一套声像光盘,为县委、县政府加强重要革命遗址及纪念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广泛开展了收、征集并整合全县馆(室)藏党史资料活动,有力地证明赣县是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认可的“苏区第二光荣模范县”的历史地位,争取享受到国家关于开发西部相关政策的支持。党史研究领域取得的工作业绩,得到县委、县政府以及省、市党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被评为“全省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史志工作方面:编辑出版了新编《赣县志》和第一、二、三部《赣县年鉴》,第四部《赣县年鉴》(2001~2005年)已定稿并送审。编纂完成了《赣县名优特新产品志》和第一部乡(镇)志――《南塘镇志》,为宣传赣县、开发名优土特产品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史志工作所取得的业绩,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方志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地方志工作先进单位”。档案工作方面:县级综合档案馆资源建设成果丰硕。馆藏档案资料1991年仅存25729卷(件),2008年达到57378卷(件),增长了123%。内容涵盖文书、会计。房产土地、林权、干部、招干招工晋级、革命烈士、重大活动、重点工程等专业档案十大类,结构也较为合理・机关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有了大的提高。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达到省三级的占70%以上、达到省二级的占40%左右,另有10几个单位达到省一级规范化管理水平,所属19个乡(镇)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的占90%以上,积极探索、大力拓展新型领域里的档案工作,成功地进行了民营企业建档试点并得到推广。率先开展改制国有集体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走出了一条政府、企业、职工和档案部门四方受益的档案管理新路子等。档案工作取得的突出业绩,同样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档案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充分的事实完全可以证明,该县档案机构改革模式的选择,达到了1+2>3的理想效果。

有机合成发展史篇9

关键词:高校 校史文化 传承路径

高校校史文化是高校办学历史的积淀,是高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职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重要途径。加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为促进河北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本课题组选取河北具有代表性的12所本、专科院校,对校史文化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涉及高校对校史文化建设的认识、重视程度、需求度、弘扬校史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等;涉及建校100周年以上的高校5所、建校80―100周年的高校2所、建校50―80周年的高校5所,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6份,有效回收率94.4%。

调查显示,被调查高校均认为,校史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但重视程度不足,具体表现为:有专门经费投入、专门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仅占33%;50%的高校是以课题等形式进行投入、设有兼职研究机构和人员;17%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研究机构和人员;90.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了解校史文化,其中27%的认为非常必要,9.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65.6%的学生希望学校把校史文化列为选修课程,22.5%的学生希望列为必修课,11.9%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学生普遍希望学校高度重视对校史文化的建设,积极普及校史文化,为弘扬好校史文化创造良好氛围。

二、河北高校校史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1.校史(年鉴)编撰。被调查的12所高校,均坚持校史或年鉴编撰,除存史留鉴外,时常作为重要礼物,送给各级领导、各界友人。校史(年鉴)撰写,是高校校史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校领导重视程度较高,但学生接触较少,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

2.入学教育。高校对入学教育高度重视,把入学教育作为新生了解学校的第一课。许多院校把开学典礼、班会、校情校史展、校园参观等纳入了新生入学教育,75.5%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对校史文化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3.校庆活动。校庆活动是高校回顾历史、总结成绩,展望办学视野的重要途径,更是凝聚人心、做好传承校史文化的重要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和认可。参加过校庆的师生,96.5%的认为校庆活动十分必要,对校长讲话、展板、宣传资料、校友介绍等传承校史文化的方式印象深刻。

4.校史展览。93.3%的师生认为,校史展览是学生了解校史校情、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敬校爱校精神最直接的途径,通过校史展,学生能切实感受学校发展脉络、取得的成绩、学校历史人物、著名校友等,增强学生对学校、所学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课堂渗透。36.2%的学生是通过课堂讲授、教师讲解了解校情校史、校园文化的相关知识,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对校情校史的讲解较为具体,青年教师对校情校史、校园文化涉及很少。

6.校友会。12所高校高度重视校友工作,10所高校成立了校友会、校友工作办公室等专兼职组织机构,2所高校正筹建校友组织机构,被调查院校均有专项经费,通过成立校友组织机构,为校友交流搭建便捷服务平台。高校表示,97.8%的校友对学校做法非常认可,认为校友会、校友分会让他们对母校状况、发展定位、学校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加了自豪感。

7.其他途径。64.6%的学生通过网络,52.6%的学生通过教师介绍,50.5%的学生通过校报、有线电视、校园广播、宣传栏,41.7%的学生通过老生介绍了解校史文化。

三、河北农业大学校史文化传承的基本做法

1.秉承光荣传统,注重校史传承。河北农业大学自建校开始,始终对校史文化的传承高度重视,始终秉承农业教育“非实践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的办学原则,在帮助革命老区――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形成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在不断总结、凝练这些优秀校史文化的同时,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做好深化、传承校史文化的工作,紧密结合新形势新问题,通过加强学风、校风建设,打造诚信体系,实施“三服务两育人”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不断赋予校史文化新的内涵,经数代人不懈努力,河北农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具特色的校史文化,并使校史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2.营造良好氛围,注重校史育人。河北农大不断挖掘、提炼校史文化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成立了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学校党委宣传部作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制定了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了多项文化建设具体实施措施,通过校园网、校内有线电视、校园广播、校报、校史展览室、太行山道路文化园、碑廊、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弘扬校史文化传播校史文化,促使广大师生增强传承校史文化的意识,使校史文化进课堂、进公寓、进头脑,形成校史文化育人的良好风尚。河北农大优秀的校史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激励了数万名学子,在校史文化正能量的影响下,他们有的正在刻苦学习、积极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最充分的准备,有的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扎实进取、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3.加强硬件建设,打造教育基地。河北农业大学在强化校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硬件设施建设,在保定东西校区建设了由“两馆一廊一园”组成的“太行山道路” 展览馆及其附属设施,它包括东、西校区“太行山道路”展览馆暨校史馆,“太行山道路”碑廊和“太行山道路“文化园,展示了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辉煌的办学成就,真实反映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历程,再现了师生矢志服务“三农”的不懈追求和精神境界,既是学校爱国爱校教育基地和校史文化重要场所,也是保定市重要人文景观。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延东、姜春云、陈至立等先后莅临指导,、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10多年来,接待参观人数二十多万人次。“太行山道路”展览馆及其附属设施被命名为第四批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开拓传播途径,拓展传承渠道。河北农业大学注重传统的校史传播途径,坚持做好学校年鉴、校志、大事记的撰写工作;挖掘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等媒介的宣传潜力;重视“太行山道路”展览馆暨校史馆、“太行山道路”碑廊和“太行山道路“文化园的更新维护;每年通过招生宣传工作,积极向社会推介校史情况、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日常课堂讲授等均成为校史传播、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时学校积极探索校史文化传承的全新途径,充分利用分布在河北不同生态类型区的200余个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积极做好学校校史文化推广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帮扶工作;开办的成人教育培训、商务部援外培训、每年数百场的人才招聘会都成为校史文化传承的主战场,每年的1万余名毕业生均成为校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四、对河北高校做好校史文化传承的建议

1.学校重视,建立健全校史文化传承体系。学校重视是校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也是传承的保障。高校要从构建一流大学校园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校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校史文化传承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专(兼)职管理研究机构,设立专(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专(兼)职研究队伍,提供专项经费,把校史文化传承工作延伸至学校所有中层单位,推动校史文化传承;制定相应制度,出台措施,建立机制,努力打造政令畅通、运转高效的传承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为校史文化传承打造快捷通道、奠定良好基础。

2.做好宣传,提升传承校史文化的主动意识。高校校史文化传承,需要全体师生员工、毕业生、相关合作单位共同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史文化传承氛围。加强宣传工作,提升对校史文化的传承意识,尤为重要。

教职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承担者和校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增强其宣传校史文化的意识,把宣传校史文化传承转化为自觉、自愿、自发行为。要在传承体系中制定教职工校史文化培训计划,促使广大教职工了解校史、熟悉校史、熟记校史,增强教职工爱岗敬校、传承校史的主人翁意识,切实发挥校史育人的主力军作用。

3.立足实际,完善校史文化传承途径。校史文化传承途径,决定着校史文化的传播范围、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完善校史文化传承途径,是做好传承工作的基础保障。首先要完善传统传承方式,认真做好校史、年鉴、大事记撰写、整理等工作,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学校发展状况、大事要事、人物传记等内容;要积极做好对广大教职工的校史培训,尤其做好对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培训,让广大教职工了解校史、掌握校史、对校史内容耳熟能详,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的同时,打造校史育人的优秀队伍;要充分挖掘网络、校内有线电视、广播台等媒介的潜力,做好、做活校史文化网页,录制好、整理好、保存好校史文化影像资料,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台等媒介,打造精品校园文化节目;要加强校史文化展览馆、校史文化宣传栏、校史文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梳理校史文化发展脉络,使之成为校史文化传承的永久阵地;要推进校史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制定科学规范的课堂讲授、第二课堂授课计划,将校史文化列为开学典礼、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人才招聘、地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友会、招生宣传等途径,加大校史文化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优秀校史文化的认可度。

在充分利用传统校史文化宣传途径的同时,要与时俱进,积极挖掘全新的校史文化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通过提炼打造校史文化精品,通过影视剧、微电影、话剧(如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先进事迹)、章徽币等形式,将校史文化固定并传承开去;通过建设网络校史文化展览馆、精品专栏、专题网站等,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校史文化推向社会;通过校史文化进学生社团行动、校史文化专题项目,激发学生参与校史文化传承的积极性;通过设立校史文化传承科技项目,以科技项目形式对校史文化传承、校史研究予以资助,激发教职工传承、研究校史,创新校史研究的积极性,为校史文化研究注入活力;立足实际,积极与合作地市、合作企业等合作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发挥校史文化的影响力,用校史文化积极赢得合作单位的认可,让校史文化影响、感动一大批社会各界人士,让他们主动成为校史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金雁 以高校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21-24。

有机合成发展史篇10

我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议召开以后,**区人大常委会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议精神,对标对表党中央、省委、市委、区委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不断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一是领导重视,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区人大机关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任组长的区人大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单位的学习方案。

二是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3月17日,区人大常委会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学习贯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精神,动员全区人大按照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部署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扎实成效庆祝建党100周年。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要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区人大常委会要压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注重方式方法,提升教育实效,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推进人大工作争先创优、创新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我区人大工作新局面。

三是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常态化落实“学习强国”学习相结合。借助“学习强国”平台,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坚持每天登陆“学习强国”开展学习,人均日学分均在40分上,一部分同志日均得分55分以上,形成了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示范引领、机关党组成员率先垂范,机关党员干部全员主动参与的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四是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机关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后,区人大机关把开展“主题党日”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组织党员重走红色线路,感悟峥嵘岁月,激励党员干部坚定初心使命、勇担时代重任。这次活动在增强了机关党支部凝聚力的同时,也使得全体党员干部更加坚定党的信念,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扬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五是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机关干部学习培训相结合。常委会党组把2021年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培训年”,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由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党组成员牵头,对机关党员干部、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区人大代表进行专题学习培训,全面提升党史知识水平。目前,机关党组已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在***进行了学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