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2:02:05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范文篇1

关键词:设施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1华州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华州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明朝《华州初志》记载:“华则涉渭,无地不宜蔬;凡蔬之类,无一不备”。近年来,华州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按照“南果、北粮、中蔬菜、山塬区干杂果、金堆高山有机蔬菜”的发展布局,坚持“稳粮、扩菜、优果、兴牧”的发展思路,突出“生态、绿色、安全、无公害”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菜畜果”三大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蔬菜为主导,畜牧养殖为重点,时令水果和干杂果为补充的特色农业生产格局。2020年全区农业产值23.507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731元,农业呈现出“数量提高、质量提档、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先后荣获“全国农业(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等多项荣誉。十三五期间,华州区坚持农业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结构调整与绿色生产相结合,围绕积极发展名优特果菜,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巩固发展大路菜的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果蔬产业,着力打造陕西农副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基地和西安大都市的“大厨房”“菜篮子”,用设施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着新的活力,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20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607hm2,总产60万t(其中设施蔬菜7767hm2,总产29.3万t);水果总面积3800hm2,总产7.7万t;各类畜禽存栏141.26万头(只),发展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151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了5个万亩蔬菜基地,10个33.3hm2大拱棚示范园,5个高效设施日光温室示范园,规模化蔬菜园区的种植标准化生产率达85%以上。目前发展现代农业园区39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发展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注册登记各类合作社504家,认定各类家庭农场158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80人。这些都成为促进华州特色农产品不断做大做强的有力引擎,有效激发群众种植和培育精品、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热情和积极性。持续强化品牌培育,严格规范生产管理程序,提高华州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全区注册农产品商标65个,华县大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渭南华州山药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绿色食品8个,注册了“与华相宜”等区域优质农产品品牌。正在申请注册“华州大白菜”“渭南华州黄金蜜桃”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猕猴桃、樱桃、西梅、杏李有机食品认证4个。下一步,华州区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园区化布局”思路,通过项目建设、产权制度改革、技术服务等形式促进农业发展,推广应用农旅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种养结合等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全面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智能、集成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做大、做强、做优现代农业,努力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切实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2华州区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发展面临的几点问题

2.1设施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最近几年,陕西华州区设施农业建设主要以标准的半地下式节能日光温室大棚和国标内外热镀锌钢管拱架结构塑料大棚为主,棚型结构相对较为先进,但日光温室可移动墙体大跨度结构等新材料新棚型新技术的更新速度较为缓慢[1]。设施装备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华州区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2.2基础设施配套比较滞后

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水、电、道路、管理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而这些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当前陕西地区每年所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日光温室大棚和塑料大棚的建设,以及各项设备的升级改造[2]。关于现代设施农业园区道水、电、道路、管理房、排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缺乏相应的自己支持,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较为滞后,这对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3流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建设是一个十分系统综合性的工程,包括了设施建设,农作物的种植管理、以及农产品的销售加工。但是当前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电商网络发展比较迟缓,产品销售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分级分拣以及相对简单的包装运输阶段,流通渠道比较单一,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差,这使农产品的增值空间狭小。

2.4种植户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最近几年,华州区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增产增收的战略主导去抓,为了更好的推动设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区政府涉农部门从不同环节给予大量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农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性,同时也滋生了农户依赖政府的懒惰思想。农民群众过分依赖政府的资金帮扶,主动投资,经营管理意识相对较差,产业自我发展后劲不足。

3发挥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发展对策

3.1科学编制规划

各镇(街道)政府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原则,编制完善辖区内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规划要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工业园区发展、城市功能配套相融合,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休闲旅游等布局科学合理,实现资源共享、高效利用;要坚持因地制宜,明确功能定位,注重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强化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提升并推动现有扶贫产业融入当地乡村特色产业总体布局,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利用、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衔接,聚集发展优势,形成展合力。

3.2坚持龙头引领

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重要载体。各镇(办)要结合产业园实际,精心包装一批农业项目,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生产、加工、物流、旅游等知名龙头企业入驻,建设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培育园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家庭农场联盟、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化联合体。在园区优先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利益连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口引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带动其增收致富[3],着力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农户为基础的现代化园区经营体系。

3.3培育优势品牌

深入开展绿色生态设施农业“十大行动”,推进标准化生产,集成推广节水技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加强产业园区白色污染治理,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继续落实品牌奖励政策,开展园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培育壮大设施蔬菜自主品牌。积极组织开展园区农产品品牌推介、展示展销等推广宣传活动,提升园区特色农产品影响力。

3.4完善园区功能

积极引入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产业园建设现代种养区、加工物流区、休闲观光区、科技研发区孵化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区,形成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休闲旅游、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链产业。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集群,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园区聚集,培育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完善园区农产品仓储和物流配送体系,实施“互联网+产业园”行动,发展电子商务、农社(超)对接、连锁专卖、直供直销、社区配送等,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着力搭建园区创业见习、创客服务平台,鼓励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返乡进入农业产业园创新业,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孵化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另一头连着工业服务和城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格局之下,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建设面临的几点问题,构建完善的发展措施,更好的助推现代农业与小农户之间紧密联系,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李燕芳,李跻,李旭阳.永宁县设施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5):277-278.

[2]秦海生,贾宝军.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科技推广,2013(3):17-18.

有机农业范文篇2

我们西刘堡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2700多人,位于运西片南端,涉及有机农业园区一期工程5000多公尺,5846亩耕地。去年以来,我们围绕配合江苏省有机农业园区项目建设,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次难得机遇来抓。在广大干群中深入开展“加快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要求大家以十足的工作干劲、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园区建设,扎实搞好各项工作。

一、竭力改善农田环境,夯实有机农业园区建设基础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确保有机农业园区开好头、起好步,去冬今春,我们对全村七横两纵灌河、排河、生产河均进行了疏竣,同时依照有关规定收回了机场路等有关村级道路两边的树木产权,并按照上级要求实施了砍伐,拓宽了绿化带路基,备足了积土。我们先后共投入5000多劳力,清淤10多万方,砍伐树木2万余株,新植2万多株。过去河床淤积、排水不畅、垃圾乱倒乱扔等现象,已基本得到清理和控制。我们在整治过程中,还狠抓了道路、河床、树木管护责任的落实,出台了保洁公约,落实了长效管理责任制,为促进有机农业园区建设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凝心聚力,拼搏进取,扎实推进有机农业园区建设

为使园区达到上级项目建设标准,达到有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要求,还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奋力拼搏。今后一度时期,我们就我村有机农业园区建设主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营造氛围,确保全村上下人人为园区建设作贡献。近几个月来,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有机农业园区建设有所了解,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表现了积极态度,但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仍然还有一部分干部、党员、群众对有机农业园区建设不够了解,认为干部是在找事情做,惹群众的麻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借助这次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加强有机农业园区建设工作要求,回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标语、戗牌、各种会议营造氛围,竭力宣传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致富农民的各项好处,通过宣传,营造氛围来充分调动起干部群众关心支持有机农业园区建设的工作热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是转变理念,确保有机农业园区有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我们知道有机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常规农业,他对田间种植方式、品种布局、农作物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有新要求。这次我们通过有机农业园区建设,必须转变思想理念,按照有机农业园区建设要求,按照发展生态农业,观赏农业的思路制定好本村境内田间配套设施和道路建设,科学按排好品种布局、农作物施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我们将在园区建立必要的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责任制,凡违反有机农业操作规程,蓄意破坏有机农业园区建设的,我们将追究工作责任,其目的确保有机农业园区建设得到有效实施。

三是求真务实,确保园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到位。

有机农业范文篇3

1.1生产者业务素质低,专职生产管理人才欠缺

目前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种植的人员多数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或妇女,且均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部分劳动群体从事传统农业根深蒂固,种植观念相对守旧,思维不够开阔,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技术需求,对于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理解能力较差,相对于有机农业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而言,他们在知识储备、技术支撑等方面表现较差,特别在更新农业生产理念的转变方面表现得较为滞后,从而给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比较缺乏,国内各大农业高等院校尚未把有机农业单独设为一门学科,只有个别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为有机农业,使得有机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局限。目前,国内仅个别县(市)农业局设置了“有机农业管理办公室”,大部分县(市)没有专门的有机生产技术科研机构,有机农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多数为高校专家兼职做顾问,有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明显薄弱,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有机农业生产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人才的欠缺导致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不能有效推广与普及,特别是在如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需要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才能把农业信息技术带到基层的田间地头,推动有机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

1.2生产规模较小,缺乏优质品牌

当前国内的耕地使用制度主要还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土地非规模化分散经营状况尚未改变,每个农户手中的耕地面积小而不连片,农民的生产管理易受到周边环境和生产的影响,靠普通农户个体推广有机农业几乎不可能。另外,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同时有机农业多数在山区开发,许多地方的土地难以集中成大面积,不便进行规模化生产,这就给有机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有机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导致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缩小了市场消费群体,也遏制了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中央虽然提出加快土地流转,但当前土地经营权流转尚未形成规模,单靠农户流转土地发展有机农业,依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有机农业对大部分人来讲是一个新鲜模式,多数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缺乏本质的了解。调研中发现,农民以及部分农业合作社虽然可以种植出优质的产品,但缺乏品牌意识,市场运作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产品优质但并不优价。近年来,随着科技网络信息的宣传,农民的市场观念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对品牌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追求小农经济,对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执行不够严格,产品质量水分较大,以次充好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部分农业生产者只看重眼前利益,觉得品牌建设是多此一举,不愿意承担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的高额费用。

1.3消费者有机意识不强,市场培育难度大

当前,很多农民和消费者,甚至一些农业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对有机农业缺乏深入的了解,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人在解释有机农业时,都会简单地概括为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的农业,认为有机农业就是原始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复古,而没有认识到有机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是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和现代管理理念在农业上的全新应用,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什么是有机食品?对这个很多香港的小学生都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我们周围很多成人却难以回答,甚至韶关电视台科技正能量栏目在韶关学院做随机调查时,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而且有不少市民又常常把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混为一谈,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有机食品的概念,因此也暴露出我们的宣传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消费者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产品的本质区别,其高营养价值的健康理念还不能完全被消费者认可。如何让消费者直观地辨别有机农产品与非有机产品,目前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命题,国内学者大都还是从营养学的观点解析有机产品,试验表明,有机农产品所含的微量元素要比常规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短时间的使用与体验,也很难发现所谓的有机农产品的诸多优点。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行为与其个人对有机的认知、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消费观念的引导、消费市场的准确定位则是推广有机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条件。

1.4有机农产品宣传不到位,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农村大街小巷的墙壁上以及电视等新闻媒体广告,我们会发现有关各类农药化肥的宣传,经销商和企业更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着深入人心的大规模的宣传,但是对比一下关于有机农业方面的宣传却很少。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农业生产者从事有机农业的初衷大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圈子里的健康农产品需求,尚未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发展有机农业,整个社会在有机理念的推广上还没有形成共识与合力,在这种环境下发展有机农业难度很大。同时,个别有机生产者唯利是图,不规范操作,甚至弄虚作假造成产品市场混乱,导致消费者对国内有机产品缺乏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机农业生产单位多数为农村偏远地区,农资采购、技术指导、订单生产、网络营销等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易出现产销脱节的现象。市场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使生产者在生产管理环节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给消费者也带来误区,认为有机产品就是高价产品,忽视了有机产品的真实价值。

1.5有机农业生产投入大,价格高,市场营销薄弱

目前在国内80%做有机农业的企业都处在亏损状态,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实力的上市企业所投资的有机农业也都亏损,笔者通过与部分农业企业的负责人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有机农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有机农业属于精致农业,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因而人工成本成为最大的开支,造成有机农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商家对于利润的过分追求,导致有机农产品价格往往是普通产品的3~5倍,有的甚至更高,比如恒大的有机米约120元/公斤,而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尚未转变,中高端的有机产品尚未被消费者接受,居高的价位影响其市场推广,有机农产品成为了高端奢侈餐桌食品,造成我国的有机市场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市场上的有机产品主要采用设立厂家专卖店、大型商超供货、发展经销商等营销模式,其中农场直销的模式约占60%,但直销主要依靠熟人朋友圈,其市场潜力有限。从事有机生产的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作为有机农产品链条的最前端,销售渠道掌握在企业手里,商人为了追逐利益,经常低价从农户收购原粮加工后高价卖给消费者,从而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烈,有机产品的市场营销较为被动。

2进一步发展有机农业的策略

2.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财政补贴倾斜

在有机农业市场培育不够健全的阶段,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全国有机示范县江西万载的有机农业开发模式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该县通过多年对有机农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干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一大批知名有机品牌。欧美等有机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都选择了不同途径对有机农户进行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中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模式,每年从农业专项资金中划拨一部分专门用于扶持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更高,其投入的人工、技术、认证管理、产品营销等成本也要高很多,从而导致农户及企业不能自发地投入到有机农业中,政府要多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土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方面要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从而进一步地鼓励与支持有机农业发展。

2.2扩大有机农业的宣传推广,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一个较为现代的概念,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需做好有机农业发展的宣传,通过媒体引导以及农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强化人们的有机农业意识,深化有机农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概念,改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一方面要让广大老百姓思考当前农业土壤污染对我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要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重视有机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介有机农产品,树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打造中国“舌尖上的安全”,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有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所有的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其价值,市场体系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载体和组织基础,要大力培育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主体,努力培养壮大一批营销型的高端农产品贸易公司和流通队伍,尽量把流通、销售环节让利给专业的厂商去经营,生产商集中精力保证好质量。建立配套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生产基地、市场需求等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有机产品生产管理及销售的信息化水平,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从而扩大有机产品的经营销售市场。

2.3提高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深加工技术研究

产业化经营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承载主体,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推进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主导力量,从而加快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以南雄市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前期主要生产有机大米,但经过企业改制后,目前已建立起一个从种子、种植、仓储、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有机生产体系,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了有机水稻的育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有机种植基地,在始兴、南雄两地建有5万吨的粮食仓储基地,拥有稻谷烘干产线、大米加工产线各1条,2012年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新建有机米露、有机米粉产线,现正探索有机米酒的开发,有机产品通过公司专卖店的形式直销,形成了融合第一、二、三产业的“第六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有机农业在初始环节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多数企业表示效益不明显,而有机农业注入科技力量后,通过精深加工及高规格的包装后增值效果相当显著。发展有机农业精深加工产业,可以有效解决有机农产品成熟期短、不耐储运、产品滞销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更多时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4加强有机农业品牌建设,避免优质不优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企业或者产业必须创建培育自己的品牌,打造专属自己品牌的产品特色,方可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制定相应产业的品牌质量制度,有利于有机产业做强做大。企业在进行品牌企业的创建过程中,需要对品牌的特点进行精准的定位,可借助当地原有品牌,发展一批“有机+特色”、“有机+优质”等有机名牌产品,使其能够有效传导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市场信息闭塞,部分有机农业生产者不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出现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建议国家从政府层面每年定期组织有机农产品展销会,协同民间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加强宣传,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该活动,为有机农业的生产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使生产企业了解到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也加强了消费群体对有机行业的认识,避免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矛盾。

2.5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有机农业溯源机制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机农业需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围绕其生产管理及销售环节进行改革探索,融入信息化元素,发展精致农业、数字农业,把有机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有效进行信息化发展,使其整个产业链与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互联网思维在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的渗透,与时俱进,发展高效现代大健康农业。建立有机食品质量可溯源机制是有机食品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生产者对于有机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将有机产品的种植管理节点、生产资料使用、生产日期、生产及加工记录、仓库保管记录、产品条码、出货记录、消费者信息等各种档案记录详细,实现每一批产品可以倒查问题源头的追溯机制,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及信任度。

3结语

有机农业范文篇4

一、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石油农业”在消除农业贫困、增加食品供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时也带来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高强度投入的化学品成为农业污染最重要的来源,进而造成了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立体污染,致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这促使人们对现代农业进行反思,探索新的出路。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成立,对规范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推进有机农业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有机农业进入增长期,其标志是成立有机产品贸易机构,颁布有机农业法律,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根据有机农业研究院、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2012年度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机农业生产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有机农业面积达到3704万公顷(包括过渡期面积),有机农业面积占农业面积的0.85%。具体来看,有机农业发展呈如下特点:

1.洲际有机农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有机农业面积呈稳定增长。与1999年相比,2010年有机农业面积增长了约2.4倍,但洲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中,大洋洲有机农业面积比例最大,占全球有机农业面积的33%、其次为欧洲占比27%、拉丁美洲占比23%、北美和亚洲占比均为7%、非洲占比3%。欧洲为有机农业面积增长最大的地区,与2008年相比,有机农业面积增长了约170万公顷。从有机农业面积占区域农业面积分析,大洋洲和欧洲占比较高,分别为2.85%和1.36%,非洲最小,占比为0.1%。

2.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规模。2010年,全球有机农业生产者达到1574971户,比2009年有所下降。从洲际来看,在2005-2010年间,有机农业生产者增长平均为1.27倍数。其中,非洲为增长最快的地区,达到3.04倍,其次是亚洲为1.35倍、欧洲为0.48倍、拉丁美洲为0.46倍、北美洲为0.39倍、大洋洲为0.12倍。非洲和亚洲增长比较快的原因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小农户数量居多,而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有机农业属于大农场经营,农户数少,但面积增幅较大。从市场规模看,2010年,全球有机农产品贸易达到445亿欧元,比2005年增长89.2%。北美、欧洲和亚洲交易额分别达到220.59和195.83亿欧元,占总交易额的93.5%。

3.有机农产品种类和有机农业生产大国。2010年,全球有机庄稼种植面积为609万公顷,排名前5位的农作物面积包括:谷物类251万公顷、草料203万公顷、含油类种子46.8万公顷、蛋白类作物30万公顷、蔬菜27万公顷;永久类作物面积265万公顷,主要包括咖啡64万公顷、橄榄油50万公顷、可可29万公顷、坚果类26万公顷、葡萄22万公顷。排名前10有机农作物生产大国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巴西、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德国、乌拉圭和法国。

4.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发展。2009年,全球有机农业认证机构达488家,比2008年的481家有小幅增加。其中大多数认证机构设在欧盟、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全球共有79个国家有认证机构,主要为发达国家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认证服务,非洲绝大多数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缺乏本地认证服务提供商。非洲仅有10个认证机构;亚洲有164个认证机构,其中大多数总部设在韩国,中国,印度和日本。2003年以来亚洲认证机构数量急剧上升,欧洲和拉丁美洲有所增加,非洲和大洋洲则相对稳定。

二、有机食品价格及其弹性特征

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各国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知和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市场有机食品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组织和政府的研究报告中,主要采用两种比较方法:一是选择本国市场,对常规食品价格和有机食品价格进行比较,评估有机食品的价格溢出;另一种方法是测算有机食品的价格弹性,讨论价格变化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影响。

(一)有机食品与常规食品价格比较

已有研究文献主要基于不同国家或一国不同地区的比较。尹世久(2010)通过调查我国粤、苏、鲁三省七个城市13个超市或专卖店的有机食品与常规食品价格,发现有机食品的价格溢出平均为3.15。从食品种类来看,有机蔬菜的价格溢出最大,达到3.76,有机大米和面粉的价格溢出相仿,分别为2.87和2.83。从地域来看,山东的价格溢出略高,为3.18,广东与江苏比较接近,分别为3.11与3.12。山东省有机蔬菜销售较为少见,但其有机大米与有机面粉的价格溢出都远远超过广东和江苏两省,达到3.17。其调查结果与美国农业部调查结果基本相仿(如表2所示),有机蔬菜价格比常规蔬菜价格平均溢出接近3倍。

(二)有机食品价格弹性

虽然有机食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常规食品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主要反映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有机食品需求相应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信息的敏感程度。以意大利为例,20种日常消费品价格弹性特点表现为:

1.绝大部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大于1。除了小甜点的价格弹性为0.1和不含碳水化合物的果汁价格弹性为1外,18种食品的价格弹性大多有在2和5之间。

2.大部分有机食品遵循“需求法则”,即价格下跌,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量价呈反比例关系,需求曲线可以表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3.有些有机食品量价呈正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例如,果酱、新鲜水果、意大利面、橄榄油、小甜点、精制谷物、鸡蛋、茶出现了量价齐升;大豆饮品出现量价齐跌。需求曲线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对这些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拉动了价格上升。

4.新鲜和易腐食品价格弹性较大。例如,新鲜水果、蜂蜜、大豆饮品、鸡蛋、鲜奶的价格弹性分别达到16.7、14.2和10.4、9.6和9.6,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极为敏感,即价格一个微小的变动导致需求量大幅度变动。上述分析显示,随着潜在的消费需求成为有效需求,有机食品价格溢出效应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

作为有机食品生产历史悠久和有机食品生产及消费大国,对意大利有机食品价格弹性变动分析对我国有机食品贸易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鉴:即大部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较大,部分有机食品量价成正向关系,价格越高,需求越大,因此扩大种植将有利于农户收入增长;对于价格富有弹性但量价反向关系的有机食品,只要价格下降幅度小于需求量增长幅度,生产者仍然可以获益。

三、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及其对策

我国认证有机农业生产开始于1989年,2006年,我国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为203万公顷,排在全球第三位。但最新统计显示,2010年,有机认证的面积仅为139万公顷,全球排名第6位。我国有机食品在全部食品种类中只占0.1%,远没有达到国际2%的平均水平。尽管有机农产品高价格对农民具有激励作用,但在缺乏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政策支持的环境下,单个小农户面临有机农业生产过渡期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不愿投资有机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生产的高成本主要来自固定设备、培训、有机资格认证、有机肥等大量资本投入,其成本一般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40%-100%以上。农户要实现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轨,过渡期内成本高于收益,一些农户只有依赖借贷投入。但风险导致的农村信贷市场约束间接阻碍了农户选择有机农业新技术投入。因此,根据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鼓励农民投资有机农业生产。

1.在经济发达地区,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有机农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耕地、淡水资源等呈现刚性约束和农业经营主体发生变化,这要求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即要依赖科技推动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可以在自愿交易的条件下,鼓励土地向粮食种植大户和农业公司转移,从而实现有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有机农业范文篇5

为切实推进我市有机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就2012―2015年我市有机农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

有机农业是按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兽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进行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特别是对有机农产品生产特别关注,期待更多的绿色、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满足物质的需求。目前,我市有机农业刚刚起步,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单位和合作组织40多家,生产基地面积2万余亩,普遍处于自发的生产阶段,存在着生产标准不统一、生产技术不规范、认证机构不一致、基地管理不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市场准入不严格、产品质量难保障等问题。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建设幸福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有机农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科学规划,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完善推进有机农业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管理、打造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建设京津冀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基本要求。推进有机农业要着眼市场需求,大力开发天然、健康、安全、无污染的农产品;要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大力发展瓜、菜、果、粮、畜禽、水产、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要重视建设基地,推广有机种植技术;要严格标准,严把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各个环节,确保质量安全。

(三)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市建立健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有机农产品知识得到基本普及,规划建设20个面积在1000亩以上、达到国家标准示范园区,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畜禽水产品达到20万头(只),重点发展蔬菜、粮油、畜禽、食用菌、小杂粮、干鲜果品等有机农产品,新增认证有机(转换)农产品108个。

三、推进措施

(一)规划有机产业。围绕铁路线以西、铁路线以东、等3大蔬菜板块,重点发展等蔬菜品牌产业;围绕发展食用菌产业;围绕禽业,重点发展畜牧有机产业;围绕引渠、水库、河等水源地,重点发展黄河鲤鱼、草鱼、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水产有机养殖产业;围绕小枣发展有机林果产业;围绕我市优势作物和特色作物,大力发展有机大米、面粉、花生、杂粮等特色粮油产业。

(二)支持建设基地。

一是支持企业建基地。鼓励农业企业自建基地,或非农企业以工商资本投资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建设基地,以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种子(苗)、有机肥(饲)料、生物农药和技术服务,统一订单、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收购。

二是支持专业村、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每个乡镇都选择1至2个特色产业,每专业村、特色村都要确定1至2个优势农产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鼓励农民采用土地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支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机关团体等通过签订采购协议、直接投资等形式,通过投资、参股、补贴等方式,建设基地。实现产销对接、农超对接。

四是注重发挥大户能人的示范作用,鼓励种植大户、科技能人带头建设基地,形成一人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能人效应。

(三)加强技术指导。各职能部门要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培训技术骨干,建立技术网站,搞好技术服务,确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国家标准编制本行业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及操作规程。选择国家认可的、有资质、信誉好的认证机构,积极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申请基地或产品认证。

(四)落实监管责任。各县(市、区)对有机农产品(包括林果、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和认证进行调查登记,建立生产档案。对管理规范、质量达标、认证有效的基地、产品,确保质量、提高效益;对基本达标的,跟踪监控,限期整改;对不达标的或超过时效期的,要摘牌管理;对假冒伪劣及贴牌产品,要严肃查处,追溯源头,严禁入市。加强对生产基地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各县(市、区)每月要组织例行检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每季度组织一次基地环境和产品检验,对各大市场、超市的认证农产品,每月进行一次抽检,特别是对有机农产品的进货渠道进行追溯验证。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有机农业发展及品牌创建工作规划、指导和督查工作。

(二)严格工作责任。有机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市发改委要把创建有机农业基地,作为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项目,积极争取立项;科技部门要将有机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对基地建设成效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强的优先给予扶持;农业、林业、畜牧部门负责本行业有机农产品相关标准制定、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与技术指导,以及有机农产品品牌的审核申报;环保、粮食、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推进有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县(市、区)要认真打造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积极争取和筹集各级财政、社会资金,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整合财政、发改、土地、水利等支农资金,实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农田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经营规模化,全面提高基地生产能力,支持有机农业基地发展。

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发展有机农业。利用上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资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实现有机农业园区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经营。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农资金。财政、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阳光培训、农技推广等支农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对有机农业基地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有机农业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种植;有机种植;病虫害防治;原则

有机农业种植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为农业生产注入活力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有机农业生产也无法完全避开病虫害的侵害,需要结合有机农业生产的实践防治病虫害,以推动有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有机农业与病虫害防治

1.1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在遵循农作物生物规律的基础上实施的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目的是依托现代化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我国的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促进作用[1]。有机农业种植按照类型可分为景观布局式、群落立体式、生态系统式、种群食物链式等,且上一级有机农业可与不同层次的有机农业生产进行叠加,进而形成复合式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有机农业生产以产量和质量为切入点,在土地面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即使有个别作物产量下降的情况,但有机农业生产节约了生产成本,所以在其他层面上也能有效弥补经济损失。有机农业生产是以提升综合效益为目标实施的生产,如水稻与鱼类共生,其产生的价值比单独水稻生产和单独鱼类养殖要高许多。

1.2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数量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以有机农业生产实践为基础研究病虫害防治的新方法。物理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生态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等都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数量[2]。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下,田间的动物物种和数量都明显增加,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多样生物体系。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下,土壤的质量降低,土壤中水的稳定性增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进而提高了微生物的活动能力,有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

2防治的原则

2.1生态平衡原则

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在防治病虫害时要遵循生态平衡原则。有机农业生产本身是一种平衡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并以有机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全面布局实现有机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在防治病虫害时要打破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生产思维模式[3],要以自然环境平衡发展为核心,使病虫害防治在自然生态发展承受的范围内,保证有机农业生产与环境生态发展在统一战线上,进而实现有机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2.2保护农作物原则

在有机农业实施过程中,人们是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种植农作物。保护农作物是防治病虫害的根本原则。因为在防治病虫害时,如果防治的成本大于农作物生产成本,将导致入不敷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针对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生规律进行防治,达到保护农作物的目的。

3防治方法

3.1依托多样化种植实现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目标,应在不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使有机农业生产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传统的农业种植是单一种植,即在一区域内重复种植一种农作物。这种种植方式在出现病虫害的情况下会导致病虫害迅速蔓延,会对有机农业生产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另外,同一农作物在发生病虫害时使用的农药品种也相对单一,不仅容易造成病虫害对农药产生耐药性,还会提高病虫害的变异概率。在相同的种植环境中,选择不同的农作物进行种植,能够丰富区域农作物的种类,进而在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侵害。可依托区域环境、气候、土壤等不同因素选择农作物品种,并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等进行科学种植。多样性种植不仅能丰富区域农作物的生产空间,还能实现区域土地的合理布局,有利于保护病虫害的天敌,进而在有效提升农作物生产效益的基础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2依托强化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在防治病虫害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是根本,而管理是关键。管理是从病虫害发生源头做起,通过无菌种子、轮作等方式切断病虫害发生的源头。在种植有机农作物时,可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子和幼苗,目的是在提高种子成活率的基础上从农作物的初始生长阶段切断病虫害的发生源头[4]。同时,种植户可根据历年的种植经验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依托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对种植时间等进行重新规划,或选择害虫与益虫共同生长时期种植农作物,或选择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气候进行种植,旨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另外,还可对农作物进行轮作处理。不同农作物对土壤的利用率不同,发生的病虫害的种类也不同,采用轮作的方式能在确保土壤养分充足的基础上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进而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轮作需要以区域生态环境为依托,根据气候、作物习性等因素在保证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的基础上减少不同作物出现病虫害的概率。

3.3依托提升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防治病虫害

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是实施生产的主体,其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水平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种植人员的种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种植人员的病虫害防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农业生产现场,通过实地观察、群众反馈等途径总结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农业技术人员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农业种植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解决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提高农业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专家讲座、参观实验基地、技术人员进田间等,都是提升种植人员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5]。种植人员要时刻关注有机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知识,并虚心学习先进的防治技术,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做到提前预防病虫害,最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3.4依托综合防治措施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防治病虫害有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在选择防治方法时,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方法。化学防治是最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但长期使用会使农作物及土壤残留农药,不利于有机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化学防治易对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绿色发展。在防治病虫害时,应首选生物防治方法,通过引进病虫害的天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生物防治是以保护环境为切入点,能够避免化学防治方法破坏土壤及区域生态平衡。

4结语

有机农业种植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生态化的基础,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能为国家提供充足的粮食储备,还能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分析有机农业生产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为绿色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最终实现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淑霞.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21(1):57-58.

[2]郑文永.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原则与方法[J].河北农机,2021(1):42.

[3]和星海.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对策[J].湖北农机化,2021(2):47-48.

[4]严春燕.浅谈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方法[J].农村科学实验,2021(5):36-37.

有机农业范文篇7

我国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就调查情况看,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发展速度保持高增长,产品开发加快;二是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区域比较优势初步显现,部分地区已形成有机食品集中产区;四是发展较快的地区继续增长,相对滞后的地区发展加快;五是工商资本进入有机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六是总体态势由生产和出口推动型向消费和内销拉动型转变,且规模发展与分散经营并行。总体来说,我国的有机农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不足0.1%,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有机农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尤其是在全世界面临食品安全和环境危机的今天,发展有机农业既顺应潮流又符合我国国情。

二、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一)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的有机稻米、蔬菜、茶叶、杂粮等农副产品和山茶油、核桃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中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0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从国外发达国家的需求趋势看,有机食品在今后十年有望达到10%~15%的份额,因此从总量上将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有机食品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以有机茶为例,根据有机茶项目小组2008年和2009年对消费者调查的结果显示(食品质量报,2009),只有30%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有机茶,只有5%的消费者喝过有机茶。尽管我国有机茶产量每年有所增加,但总量低于茶叶总产量的2%,由于市场的发展程度与消费习惯等原因,我国有机茶销售主要以国际市场为主。目前国内有机茶基本上是内销和外贸各占50%,有机茶在国内的销售与消费比重非常小。因此,中国有机农产品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增长将高于世界有机农产品消费增长的平均水平,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据估测,2015年将达到248亿~594亿元的市场规模。

(二)技术有保障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研究无论在生态环境治理、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还是产品产后加工贮藏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贮备,如地方特色品种(豆类、特菜)的选育、生物防治技术及产品(Bt及植物类农药)、生物肥料快速堆腐及生产、节水技术、就地保鲜等,一些新技术不断产生和推动,这些为有机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另外许多地方都有着独特的传统生产及管理技术和经验,如蘑菇栽培、混农林业、林草结合、旱地耕作等,通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经验,完全可以保证有机食品的质量与风味。另外从地域上讲,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也是贫困地区最为集中的地带,但这些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地方资源优势。

(三)社会效益巨大

首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传统农业中的农药、化肥和杀虫剂等农业措施在有机农业中尚未找到良好的替代措施,很多诸如病虫草害防治等农业劳动要通过手工来完成,在其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专业分工上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有机生产的劳动力投入通常高于常规生产的30%~50%,甚至比其他农业生产领域高出6倍左右,这无疑会增加生产劳动力的投入成本,但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参与。据专家预算,目前,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为1.7亿,占现有农业劳动力的53.1%,即目前我国还有约46.9%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如果能建立起配套的有机食品加工业,延长有机农业生产链,使有机农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就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都起到重要作用。其次,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机农业有利于培育农村地区的社会资本,它区别于其他农业模式的高资本高资源的投入,有机农业技术含量高,善于利用传统经验,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有机农业的开展离不开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教育。农民可以通过科研专家的专题讲座、技术人员的咨询、田间指导和一些“订单式”培训班等多种渠道,掌握有机农业的相关知识、技术和技能,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专业型的农业人才,提高技术水平的农民必然会在生产中将其转化成效益和利润。有机农业利用内部控制和参与式保障体系等检查控制手段,强化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组织和权利,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将推动有机农业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策略。再次,培育健康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培育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合成肥料和农药,代之以有机肥料(如堆肥、家畜粪便、绿肥)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如轮作、间作、建立缓冲带和减少耕作等措施,从而建立生态系统内稳态机制,挖掘系统内部资源,保持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率,减少环境污染。有机农业产生的生态功能服务包括土壤形成和改良、土壤稳定、废物循环利用、碳截留、养分循环利用、掠食(害虫)、授粉和生境。通过选择有机产品,消费者利用他们的购买力促进了污染较少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了农业在环境方面隐藏的自然资源退化成本。随着全球日益变暖和气候更为异常,有机农业在促进和缓解全球变暖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有机农业通过减少对农业化学品的需求,降低了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农业化学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矿物燃料)。生命周期评估表明,单位产品或生产面积常规生产系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总是高于有机生产系统。在全球范围开展的多项实地试验显示,与无机肥相比,有机肥可使土壤有机碳不断增加,有机农业能够把碳截留在土壤中,帮助减轻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有机农业使用的许多管理方法(如少耕免耕、秸秆还田、种植覆盖作物、轮作、种植固氮豆科作物)使更多的碳返回土壤,有助于碳储存。所有这些使得有机农业成为在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和巨大潜力的耕作方法。有机农业生产要求人们在田间管理中强化生态平衡,注重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学品的投入,采取合理的措施如种植传统和优良品种、作物合理的间、套、轮作种植方式,建立稳定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将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在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转基因生物。由于人类尚未完全了解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有机农业鼓励使用天然品种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机农业生产是通过不减少基因和物种多样性,不毁坏重要的生境和生态系统的方式来保护利用生物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我国现有的保障措施

(一)资金直接补贴

政府直接拿出专项资金对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和农户的生产资料投入和认证费用进行补贴。在笔者所查询到的扶持政策中,有35项都是属于资金直接补贴型,占目前所有相关政策的80%左右。其中直接将资金补贴给进行有机生产和认证的企业又占到了大多数(70%~80%),有少部分费用是补贴给农户的。补贴资金分配到每个企业上一般在1~5万元左右,基本上可以用于企业支付有机认证的费用。如辽宁省东港市对企业“三品”认证给予资金扶持,每认证一个有机食品补贴8000元,一个绿色食品补贴5000元,一个无公害食品补贴2000元。2009年2月江苏省宝应县为加快高效有机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富民,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根据国家、省、市现行支农惠农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宝应县了《关于扶持发展高效有机农业的政策意见》宝政发[2009]17号文件,规定完成有机食品基地转换、新增有机食品基地500亩以上的,补助10万元;鼓励农业企业创建品牌,新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品牌,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3000元。2006年9月北京市发文:为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力度。凡是从今年开始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认证费用的50%由北京市政府直接给予奖励和补贴;凡取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的,认证费用由北京市政府给予100%的奖励。

(二)技术支持

由政府牵头,投入专项资金来组织区域性的有机农业的规划、培训、咨询以及技术推广等基础投入,建立高标准的有机农业基地。设立相关科研项目,如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示范、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积极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这样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占10%左右的比例,政策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所扶持的资金,但在与有机农业相关的项目运行期间,政府在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如2002年四川省双流县制订了《有机农业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对于按要求新建畜禽干粪预处理发酵车间,为有机肥厂提供肥料原材料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按100元/平方米的标准予以一次性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20万元。符合有机农业生产规定的商品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按有机种植模式进行生产,每亩年施符合有机农业生产规定商品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按实际购买价的40%予以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300元/亩•年。批准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打井取水、配套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达到有机生产灌溉用水的;新建农产品快速检测点,配套相应设备和人员,开展农产品残留快速检测的;购买小型耕翻机、植保机械等设备,且达到相关标准的业主,按核定价格的40%予以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400元/亩。立项批准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推广使用经县农发局认定的符合有机农业生产规定的植物源农药,同时采用杀虫灯等生物或物理防治技术,达到有机农业生产要求的,按核定价格的40%给予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300元/亩•年。又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了新政办发[2007]208号文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机食品发展规划》,规定设立有机食品开发专项基金,扶持列入规划中的一批基础条件良好、生产管理与技术相对成熟、产品具有市场前景的有机食品开发示范基地。基金主要用于有机食品宣传推介活动和有机生产咨询、认证补贴、技术人员培训、龙头企业参加有机食品博览会等的补助。在农业和环保项目经费上适当向有机食品开发倾斜;制定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多渠道吸引资金投入;鼓励龙头企业和个人投资有机食品开发。

(三)金融政策导向

政府对于进行有机生产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在配套基建、贷款和税收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企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机生产。如2010年4月四川省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的指导意见》对经国家相关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农业部门要优先安排农村沼气工程、农业机械化或设施化生产等农业项目,水务部门优先配套微水治旱工程项目,交通部门优先安排农村道路建设;对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银行贷款额不低于150万元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市物价局(市价调办)组织评审后,可优先安排价调基金给予项目贷款贴息;又如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政府帮助思源有机食品公司申办流动资金贷款100万元,并贴息3年,公司所在地政府提供厂房、车辆、设备农机等一切固定设备,并无偿使用3年;此外溧水县政府还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并承担30亩新品种试验示范费用,每亩补贴8万元;2009年江苏省句容市对在农业“三区”新办有机农产品企业所需的土地减免相关费用,免除部分租金,对有机食品企业生产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而且句容市还制定了优惠的税收政策,龙头企业销售国家规定的免税农产品,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农业企业销售自产农产品,从取得收入起3年内免征农林特产税等。

(四)官员绩效考核

政府将地方有机农业发展的情况纳入到地方的政绩考核中,强化地方政府对有机农业的重视程度,从而有力引导各地有机农业的发展。如辽宁省北票市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纳入了乡镇干部考核指标,而江苏省将有机农业的发展写入了江苏省市、县长环保目标责任状中。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的过程。前期主要是由出口需求推动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95%以上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到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到2006年,中国有机耕作面积已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占农业生产面积的0.60%,大约有1560个农场(农业企业)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法。

四、我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组织模式

(一)“公司+农户”是目前我国有机生产组织模式的主要形式,又称“有机订单农业”的模式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决定了其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主要特征,再加上认证成本、市场准入以及市场风险等原因,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以公司为龙头“公司+农户”就成为有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根据调查,目前“公司+农户”主要有三种具体模式:一是公司和农户直接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生产技术和统一供给主要投入物资,公司以一定价格回收产品,简称订单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合同,农户生产出的产品通过公司进入市场,完全解决了农户担心的销售难的问题,使农户的基本利益得到了保证,同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公司通过合作社和农户打交道,即“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社式。我国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由农民自发建立了各类地方性的有机农民协会,如安徽岳西的两个村级有机猕猴桃协会和有机茶叶协会、安徽舒城的一个村级有机板栗协会等都在组织有机生产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农民集体自身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很难解决市场问题,因此他们能采取的最佳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也还是与贸易公司相结合型的模式。三是公司把农民的土地租过来,吸收农民成为员工,进行有机农业的生产,简称反租倒包式。从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订单式由于管理成本高,难以控制个别农户的机会主义倾向,已经很少采用;合作社式虽然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同样难以控制个别农户的机会主义倾向;反租倒包虽然解决了农民机会主义倾向问题,但变为低效率的集体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根据山东省泰安市农业局提供的材料看,为了保证有机产品质量,大多数有机农业生产公司倾向于向反租倒包组织形式转变。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典型技术模式

我国不同区域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不同,总的来说,有机农业发展根据生产的品种类型、生产链的长短等,分为以下三种技术模式:单个有机农产品为主的生产模式、种养结合型复合生态模式和“整建制”有机生产模式。一是单个有机农产品为主的生产模式。该种模式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相似,种植业、养殖业各自独立,呈单程线性结构。目前国内大多数的有机种植和养殖生产是采用这种模式,尽管在有机农业中,对于外来输入的生产资料有严格要求的生产方式,但依旧是以某种经济作物为主,或种植其他一种或多种作物为辅的生产模式,例如果菜结合、有机茶叶种植等模式。二是种养结合型复合生态模式。种养结合是有机农业倡导的一种方式,该模式以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利用当地资源,以畜牧业产生的有机肥(经过发酵处理)替代化肥,为养殖业提供肥料,又以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等,提供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在有机农业生产中,典型的案例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有机农业生产稻鸭共作模式、桑基鱼塘、稻田养蟹模式、畜沼果鱼模式以及猪—沼—茶生态模式等。三是“整建制”建设有机农产品区。所谓“整建制”发展模式是指大规模有计划有侧重地发展有机农业,按照“整建制村———整建制镇———整建制区”的发展路子,最大规模地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典型的例子是博山区“整建制”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五、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建议通过与发达国家标准同性接受等方式,短期内实现我国有机农产品的顺利出口,长期确保进口到我国的有机农产品能够符合我国的质量要求。在5~10年内基本形成有质量保证的常规农业形式(农产品数量、质量、可追溯性都能得到保证)为基础、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占领高端生产和消费市场的二元农业发展形式。有机农产品作为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形式,不会完全代替常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贸易。因此,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在有条件的地方和有需求的阶段,有机农业应该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不能通过搞运动等简单化,否则只能破坏有机农产品发展的大环境,有机农产品将会丧失其发展的优势。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我国有机农业和农产品在未来10年的发展规模将达到3%~5%的耕地面积。在我国农业宏观发展战略特别是“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建议将有机农业作为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及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和替代方案。

(二)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在财政方面的产业政策包括补贴、税收、认证费用减免支持等形式,建议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绿箱”政策,采用灵活的经济手段,保证有机农业产业的有序、良性、稳定发展。参考欧盟等国家的操作方法,可以考虑对转换期的有机生产给予补贴,补贴幅度必须保证转换期的生产企业的收益维持在转换前的水平。在发达国家不断设置和增加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大背景下,建议以有机农产品为突破口,提升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继续实施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产地,在土地整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在面源污染控制项目中,将有机农业技术列入优先技术方案,并对其实施给予支持。将有机农业发展列入东北、中西部地区扶贫优先方案和措施中;在科技扶贫、以项目为先导的扶贫活动中,将结合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有机农业发展作为优先产业予以支持。对贫困地区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环节的税收予以优惠。对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实施通道和优先放行的措施,优先推荐国家免检产品等。对于在转换期或者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给予贴息或者免息贷款或者信用担保。

(三)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法律法规和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和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国家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绿色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和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加大和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认识

各级政府在教育、培训的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方式来提高各级领导和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可以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手段,建设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对于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或者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在电视、互联网和报纸等媒介上宣传有机农业。在高等和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可以通过有机农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以及实践课改革、教育与培训材料(参考书,录像等)制作、师资力量培训和能力提高等措施来加强。在广大农村和农业生产企业,通过财政等形式支持和推广以农民协会、商业性咨询服务公司或组织为主要形式的有机农业技术服务咨询网络,将技术需求和研发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有机农业技术在有机农业产业中的科技贡献率。

有机农业范文篇8

关键词:农田生物多样性;有机农业;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有机农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美好生活需求、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今后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向。有机农业生产对生产环境有严格要求,农田生物多样性对有机农业生产环境影响巨大。

1农田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淮海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种植结构逐渐趋向单一化,农田里的作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极度匮乏。红薯、高粱、大豆、谷子、棉花等作物,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种植面积极大萎缩。黄淮海地区作为全国主要商品粮供应基地,小麦—玉米模式占生产比例的92%~95%,农业生产植保措施以化学农药为主。化学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不仅给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威胁,而且使得很多害虫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引发害虫的再增猖獗,导致农药越用越多、虫害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不断频繁出现;同时,农药残留引起土壤和水资源污染,破坏农田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7]。农药滥用也造成授粉昆虫及腐生性节肢动物大量消失,阻碍农田生态系统演进。农田生物多样性是以自然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动力而形成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主要指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杂草、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受到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1]。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于养分积累与循环、土壤结构和肥力、空气过滤、传粉、增加天敌数量、保持生态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它既是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者,也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最终服务之一[2]。周海波等研究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对昆虫的生态调控作用[3],尤民生等研究了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4],周艳飞等研究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方法及应用[2],郑晓明等研究了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概述[5],席运官研究了有机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6]。

2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已越来越被广大民众重视,社会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不断扩大的对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推动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效途径之一。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以生物农药加物理方法替代化学农药,虽然减少了环境损害,但综合效能低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替代仍以毒杀病虫为目的,属于后端治理的方法。通过合理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原理,构建生物多样性体系,来实现对病虫害的前端治理,将是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理论上的不确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是否能够平衡生态与生产关系,以及大面积实施的防控效果,无疑都是需要进一步攻关的命题,进而优化构建并不断完善有效替代技术体系,保障有机农业的健康与有效发展[8]。2019年国内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总数11835家,获得了依据《有机产品》国家标准颁发的认证证书18330张;据相关报道数据显示,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3个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3560万hm2)、阿根廷(340万hm2)和中国(300万hm2)。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根据资源禀赋和特色有序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在发展规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潜力巨大[9]。

3有机农业生产中生物多样性应用案例分析

河南鑫贞德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有机生产,农田生物多样性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位于汤阴县宜沟镇尚家庵村,成立于2010年,流转土地467hm2,按照“GB/T19630.1-4”有机规范进行管理,从事有机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业务。进行有机农业生产11年来,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得到良好恢复与保持,保证了在未使用化学农药情况下没有发生严重病虫灾害。在2018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主产区受早春气候影响减产30%~40%、个别品种造成绝收的生产大环境中,公司当年小麦产量创有机生产以来的最高单产,显示出了有机农田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效果。在鑫贞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有机农业生产中,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生态农业技术团队人员提供全程技术服务,跟踪指导农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建设计划及实施维护。主要技术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3.1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护

农田中作物与边界树篱面积比例为6∶1~23∶1,地块面积3000~22700m2,多为长条形地块,宽50~200m,栽培作物有小麦、谷子、大豆、玉米等,非作物生境植物主要有构树、锦鸡儿、苦苣菜、泥胡菜、泡桐花、苋菜、狗尾草、榆树、酸枣、杨树、楝等。经过多年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维护,有益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丰富起来,主要有瓢虫、蜘蛛、食蚜蝇、蝽类、步甲、青蛙等,其中瓢虫、蜘蛛数量显著增加。蜘蛛作为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组分之一,种类丰富,一般以农业害虫为食,而且食量大、食性杂、繁殖快、维持时间长、捕食力强,是农作物害虫重要的天敌类群。蜘蛛在生物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农田蜘蛛控制农业害虫,还可以避免化学药剂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它们对耕作、播种、收获、农药施用等耕作管理措施都很敏感。蜘蛛多样性的变化还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其他土壤生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和丰富度的变化。因此,蜘蛛常被选作农田生物多样性指示类群进行研究[10]。有机管理下的玉米地蜘蛛物种稀疏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管理下的玉米地,有植物篱的玉米地蜘蛛的物种稀疏指数高于无植物篱的玉米地;且有植物篱与无植物篱、有机和常规管理下蜘蛛群落结构显著不同[11]。3.2病虫草害生态防控对农田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对病虫草害以物理的、生物的、机械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控。杜绝使用转基因材料、化学农药、除草剂、激素、抗生素等。2011-2016年每年5月上旬使用沼液防控小麦蚜虫2次,2017年至今已经连续5年不需要对小麦蚜虫进行人工干预,依靠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丰富的天敌种群防控效果良好。利用“生物导弹”杀虫卡防治害虫。“生物导弹”是由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研制,其技术原理是利用赤眼蜂携带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病毒传递到玉米螟卵块表面,使初孵幼虫感病死亡,达到控制目标害虫为害的目的。因其寄生蜂寄生的靶标性极强,又携带病毒传播,故称为“生物导弹”[12]。2012年利用“生物导弹”杀虫卡防治害虫,结果表明“生物导弹”对二代玉米螟防治效果达到了85.71%,并且2个月后三代玉米螟仍有42.53%的虫口减退率,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导弹”绿色防控的优势[13]。中耕除草机械化。利用自己改进的中耕除草机进行除草,提高效率近百倍,中耕费用由75元/亩降到10元/亩以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有机农田轻简化栽培管理。

3.3鑫贞德模式分析

3.3.1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农田生物多样性农田边界草灌乔交替生长,形成稳定的自然生态廊道,为天敌提供良好栖息地,促进了农田天敌多样性的维持。边界较高的草本层盖度和较低的乔木层盖度有利于增加农田中某些步甲优势种的多样性;而较高的草本层盖度有利于增加皿蛛科蜘蛛的多样性。半自然生境的存在可以通过天敌在农田和边界之间的迁移运动促进农田天敌多样性的维持[14],纵横交错的农田边界网络成为鑫贞德有机农田的典型特征,具有维系生态系统弹性的重要生态功能。鑫贞德有机农田中作物与边界树篱面积比例为6∶1~23∶1,这与上述有关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即在树篱面积在9%~16%时,瓢甲科天敌就可对蚜虫进行有效控制[15]。3.3.2生态化管理措施长期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微生态系统,形成健康土壤。病虫草害生态防控,11年未使用化学农药,未发生病虫害暴发,有利于增强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农田生物多样性建设,增强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功能。自2017年以来,由于长期不使用杀虫剂,园区自然植物篱恢复良好,对荒坡、沟壑植被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天敌与害虫形成平衡,蚜虫出现1周后以瓢虫为代表的天敌就大量繁衍,通过生产监测,连续五年没有对小麦蚜虫进行人工干预,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生态制衡可以有效控制害虫得到了生产实践检验。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投放赤眼蜂携苜蓿银纹夜蛾多角体病毒,防控玉米螟和棉铃虫,目前生产上玉米螟和棉铃虫对秋粮危害也控制在可以接受范围,几乎不造成经济损失。

4思考与展望

农田生物多样性是有机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和产地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保障有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笔者以自然生境为基础,结合生态农业理论对农田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建设和利用,利用生态制衡,成为有机粮食生产大面积成功的案例。实现了有机粮食生产产量不降低、抵抗气候变化能力加强的有机生产水平,展现了有机农业良好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尤士骏,张杰,李金玉,等.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理论与实践[J].应用昆虫学报,2019,56(6):1126.

[2]周海波,陈巨莲,程登发,等.农田生物多样性对昆虫的生态调控作用[J].植物保护,2012,38(1):7.

[3]周艳飞,刘章勇,李大勇,等.农田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方法及应用[J].生态科学,2017,36(4):244-245.

[4]周艳飞,刘章勇,李大勇,等.农田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方法及应用[J].生态科学,2017,36(4):244-248.

[5]尤民生,刘雨芳,侯有明.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J].生态学报,2004,24(1):117-122.

[6]郑晓明,杨庆文.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概述[J].生物多样性,2021,29(2):167-176.

[7]席运官,陈瑞冰.论有机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J].环境保护,2006(17):48-52.

[8]刘朋虎,赖瑞联,王义祥,等.有机农业面临主要挑战与若干发展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21(1):29.

[9]贾红玲,李菊艳.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15):46.

[10]龙武赐,李天依,黎淳,等.管理措施及土壤因子对5种农田生境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3):484.

[11]刘入华,孙仁华,宋成军,等.华北丘陵及平原有机及常规农田地表蜘蛛多样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3):492.

[12]杨朝敏,李萍萍,王秀.利用“生物导弹”防治玉米螟[J].植物医生,2015,28(2):47.

[13]王刚.安阳市应用“生物导弹”防治玉米螟初探[C]//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进展———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14]张旭珠,韩印,宇振荣,等.半自然农田边界与相邻农田步甲和蜘蛛的时空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6):1879.

有机农业范文篇9

1有机农业的发展及现状

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物质而不断造成健康隐患提出来的。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有机食品的销售量还不到食品销售量的1%,但其发展速度相当快,而且销售潜力相当可观。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多数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而在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如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有机食品市场占整个食品市场的5%,婴幼儿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机食品。欧洲其他国家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在2%~3%之间,90年代初已注册登记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加工的工厂有1716家。美国几乎在所有的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有1/3的美国人会购买有机食品,1980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为7800万美元,2000年为60亿美元,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有8000多个有机农场,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3500亿日元左右,年增长率为30%左右。当然,“3•11”地震后,核电站泄漏事件,给了日本有机农业以沉重的打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

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会员。1994年10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走向正规化。其中,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发的有机茶第一次出口到荷兰;1994年,辽宁省开发的有机大豆出口到日本。以后陆续在我国各地发展了众多的有机食品基地,在东北三省及云南、江西等一些偏远山区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

2发展有机农业对社会的贡献

2.1关于环保食品发展

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口味好、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多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它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2.2关于生态平衡

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据调查,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利用率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过剩化学物质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存;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引起病虫再猖獗,农药用量则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2.3关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农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受关税调控的作用愈来愈小,但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控制愈来愈大,只有高质量的有机农业产品才是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关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增收问题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3潍坊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3.1传统农业优势

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潍坊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更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精髓。

3.2生产条件优势

潍坊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一些地方仍是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农民能够很少用化肥农药就能完成生产过程,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3.3农村劳动力优势

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市农村劳动力富余,这也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

3.4出口优势

我市农产品的出口渠道通畅,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将有较大发展需求。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5有机农业认证优势现在,潍坊市有机农业认证面积已达到9.3万亩,377种产品,包括蔬菜、杂粮、果品、畜产品等,其中90%以上是通过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

4加速发展有机农业的建议

4.1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2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政府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

4.3技术指导的跟进

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建议组成专家技术指导体系,通过专家指导和培训,使生产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好杂草防除、病虫防治、营养供应等技术问题,使有机农业更好更快地顺利发展起来。同时,应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

4.4产品包装的标准化

有机农产品,其收获与销售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分级标准、统一销售品牌、统一内外包装、统一农药残留检测、统一加贴有机标志。

有机农业范文篇10

一、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

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工业高端,以生态友爱和情况友爱为首要特征,在生产进程中不运用化学合的农药、化肥、发展调理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取得的生物及其产品,倡导遵照自然规则和生态学道理,遵循有机农业标准,协调栽种业和养殖业的均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能以维持持续不乱的农业生产系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减轻情况污染,改善乡村生态情况;有利于提升农产物全体质量平安程度,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程度和农产物市场竞争力,对加速我县新乡村建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全县乡村经济社会具体发展具有主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都市农业发展”战略部署,坚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思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我县特有的农业资源和工业基础,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鼎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形工业结构公道、经济效益凸起、产品上风显著的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体系。

(二)工作目标。按照市上确定的全市十大上风农业工业范围,立足我县资源上风,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生态上风的特色产品,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蔬菜、茶叶和食用菌三大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共1万亩。

1.蔬菜:建设6500亩有机蔬菜生产区。以出江镇为中央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佛手瓜5500亩;以安仁镇为中央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有机蔬菜1000亩。

2.茶叶:建设2500亩有机茶叶生产区。以雾山乡为中央,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扩大有机茶叶种植基地,规模达到2500亩。

3.食用菌:建设1000亩有机食用菌生产区。以韩场镇兰田社区为中央,辐射带动面积1000亩。

三、工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按照市上确定的农业十大上风工业范围,根据发展有机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技术上风,科学制定有机蔬菜、茶叶和食用菌工业发展规划,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集中发展的原则,推动我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规模。

(二)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流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普及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的相关知识尺度,进步全社会对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增强有机消费的意识和观念,形全社会关心、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和消费有机农产品的环境。

(三)严控产品质量。实施组织化生产、工业化经营是有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保障,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工业化龙头企业、农夫专合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特色农场(农庄)、专业大户,通过“统一技术、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收购产品、统一标识、统一品牌销售”等措施,规范生产流程,严格执行尺度,实现产品可追溯,保障有机产品货真价实,切实维护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

(四)鼎力开拓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有机农产品市场拓展。支持有机农产品生产组织与国际、海内大型畅通流畅企业建立不乱的销售渠道,进步有机农产品市场着名度和市场据有率。支持和鼓励有前提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展“农超对接”,把有机农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促进有机农产品销售。

四、搀扶政策

(一)支持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对有机农产品出工业主建设尺度化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面积在500亩以上、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或连续2年通过“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其鲜销产品或加工产品规范使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属于我县优先发展上风农业工业的,由县农发局、财政局向市农委、市财政局申报给予业主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不属于我县优先发展上风农业工业的,申报给予8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经国家相关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县农发局要优先铺排农村沼气工程、农业机械化或举措措施化生产等农业项目,县水务局优先配套微水治旱工程,县交通局要优先铺排农村道路建设。对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银行贷款额不低于150万元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举措措施建设项目,由县物价局报请市物价部分组织评审后,可优先铺排价调基金给予项目贷款贴息。

(二)支持建立组织化经营管治体系。鼎力帮助和指导农业工业化龙头企业、农夫专合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建立有机农业组织化经营管治体系。对实行组织化经营管治,且带动效应显著的有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全县范围内建设的尺度化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面积在500亩以上、银行贷款不低于150万元的项目,经县农发投公司报请市农发投公司组织评审后,可给予1-3年30%-50%的项目贷款贴息。县农发局、科技局等相关部分要在经营管治和科技培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帮助、指导。

(三)鼓励实施和开发有机农业配套技术。对农业技术推广部分和农资生产企业开发应用的有机农业新品种、新型安全肥料、生物农药、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县发改局在立项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县科技局优先铺排科技搀扶经费;对泥土有机质晋升工程,县农发局要优先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