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十篇

时间:2023-10-25 17:32:54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遥感技术 环境科学 应用 3S一体化 发展趋势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叶绿素含量、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参数化,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水体总体反射率较低,选择1.55~1.75微米波段的多时域影像可以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沼泽化在时域图像上反映为水体面积缩小,从水体向边缘有规律变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植被特征。

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1)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层中,对0.3米以下紫外区的电磁波有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来测定臭氧层的变化。臭氧层在2.74毫米处也有一个吸收带,可用频率为11O83兆赫兹的地面微波辐射计来测定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另外臭氧层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可使用红外波段来探测,如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2)大气气溶胶

利用遥感图像可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含量,工业烟雾、火灾浓烟和大规模沙尘暴在遥感图像上都有清晰的图像,可以直接圈定其大致范围。利用周期性气象卫星图可监测沙尘运动,估计其运动速度,及时预报沙尘暴。通过卫星资料可及早发现森林火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大比例图片可用来调查城市烟囱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通过烟囱阴影的长度来计算其大致高度。应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微密度分割,建立烟雾浓度与影像灰度值的相关关系,可测出烟雾浓度的等值线图。

(3)有害气体

彩红外相片可监测有毒气体对污染源周围树木和农作物的危害情况,通过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来推断某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一般污染较轻的地区,植被受污染的情况不宜被人察觉,但其光谱反射率却会明显变化,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灰度的差异。正常生长的植物叶片能强烈反射红外线,在彩红外相片上色泽鲜红明亮。受到污染的叶子,其叶绿素遭到破坏,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下降,其彩红外相片颜色发暗,如白蜡树受污染后呈紫红色,柳树呈品红色略带蓝灰色。

(4)气候变化

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

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彩红外遥感影像可监测固体废弃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热红外遥感影像可调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城市道路宽的呈带状和环状,窄的呈线状,城市广场一般以块状蓝灰色与街道紧密相连于中心地带。居民区呈灰色,高层楼房带有宽长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长方块状。水系呈浅蓝色,绿地呈红色。从遥感图像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优化城市结构有很大帮助。另外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和其他热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特性跟以土地和农作物为主要下垫面的郊区有很大不同,利用热红外遥感对城市下垫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热岛效应。

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遥感影像真实记录地貌形态特征并提供各环境参数的组合情况,根据其空间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环境范围的生态区划。利用遥感卫星相片还可以编制森林树种、生长状况和森林覆盖图,使用计算机集群分类,精度可高达8O% 。一般野生动物环境与森林植被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植物的分布与长势可大致确定动物的活动繁殖场所,从而编制森林野生动物保护规划。

5.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遥感技术对于暴雨、水土流失、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也很有效。比如说地震与地球活动构造块体分布及其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利用卫星预测地震技术主要集中在电磁波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监测、地表形变监测、红外辐射监测以及卫星重力监测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地震还是不能准确预测,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几乎震碎了中国人的心,期待有一天,我们中国人能通过遥感技术准确预测地震灾害,今天的悲剧永远不要发生了。

二、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1)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制开发水平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遥感传感器的改进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达和光谱仪,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对地质勘测和海洋陆地生物资源调查十分有效。

(2)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对地观测领域有很大优势。干涉雷达技术、被动微波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以及植物穿透性宽波段雷达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实现全天候对地观测的主要技术,大大提高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

(3)开发和完善陆地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分离技术,定量估算和监测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和平衡过程,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时域和全空间的数据能力,为地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

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多平台、多层面、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多空间分辨率的融合与复合应用,是目前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3S一体化

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的需要以及地球空间与生态环境数据的空间分布式和动态时序等特点,将推动3S一体化。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自然环境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间动态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影像处理提供辅助,用于图像处理时的几何配准和辐射订正、选择训练区以及辅助关心区域等。在环境模拟分析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实现环境分析结果的可视化。3S一体化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

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随着3S一体化,资源与环境的遥感数据量和计算机处理量也将大幅度增加,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就必须要有更高的处理速度和精度。神经网络具有全并行处理、自适应学习和联想功能等特点,在解决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特大复杂的数据信息方面有明显优势。认真总结专家知识,建立知识库,寻求研究定量精确化算法,发展快速有效的遥感数据压缩算法,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国家环境资源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环境资源数据库是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我们要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环境监测数据,建立天地一体化的部级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报系统以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可定期报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是其支撑系统,在各种应用软件的辅助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环境遥感专业应用系统是其应用平台,在环境专业模型的支持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环境应用;环境遥感决策支持系统是其最上层系统,在环境预测评价和决策模型的驱动下进行环境预测评价分析,制定环境保护的辅助决策方案;数据网络环境是其数据输入和输出的开放网络环境,实现环境海量数据的快速流通。

总之,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随着科学的进步,遥感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1. 任源,杨晓晶. 遥感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环境保护科学第33卷第3期,2007

2. 王旭,徐永花,李莉.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地下水第29卷第3期,2007

3. 施益强,陈崇成,陈玲.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中的进展. 科技导报,2002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篇2

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当今设计师研究课题之一,是环境设计当中的必然过程。做好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可以在视觉上为人们带来美丽的景观盛宴,更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当然,只有在深入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才能做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

1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

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环境艺术有着宽广的内涵,其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集成系统。在狭义上,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主要指建筑物的空间与环境,其中包括建筑物的室外环境,如绿地、人行道、景观等一切为了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还应包括“偶发艺术”“地景艺术”等。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还包括家具、照明、软装饰等一切为美化室内环境而存在的物品。[ZW(]黄刚,王炳华,陈玉发浅析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8(29):50[ZW)]文章所指的环境艺术设计既包括室外环境又包括室内环境的组织规划、物品布置?c配置等。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巧妙地将室内外建筑烘托出个性、创新、与众不同的、使人喜爱的氛围。

简单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需要花费工夫的实用艺术学科。

2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我国开始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时间比较短暂,有二十年左右。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人们才开始从能够生活的观念转变为享受生活的观念,开始从住房问题注重住房环境问题。目前,虽然有大规模的人员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但可惜的是,并未出现太多的经典设计作品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城市监管机制限制了环境设计的充分发挥,城市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主要由相关主管部门完成;另一方面,环境设计缺乏公众的广泛参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雕塑设计等未能征求公众的意见和想法。此外,我国在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现阶段,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内容仍很陈旧,未能跟随社会发展进行改变,很多学校的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设计经验和设计思路,这导致有很多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过于遵循国外的设计方式,设计作品并不具有实际应用性,也不能体现本土文化特征。

此外,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设计领域中必定存在的一门实用艺术学科,设计师除注重实用外,还应注意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自然的融合性,创作出和谐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来。

3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社会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人类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发展危机。我们不应一味模仿西方设计风格,而是应当在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设计师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公众生活品质的提升,结合本土历史背景、区域特点等自身环境因素,创作出人文与生态和谐的作品。

31人与自然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类大量开发土地,开采资源,加上人口剧增,能源消耗,导致环境不断恶化,目前已经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如何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其实跟环境艺术设计也是息息相关的。设计师有责任在到处都是建筑环境的问题上,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相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控好每处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既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又不浪费资源。

这一持续性发展设计发展趋势,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必须遵守的原则。

32以人为本,设计更多体现人性化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视觉服务性和实用服务性。视觉服务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实用服务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是环境艺术的最终享受者,环境艺术设计其实就是为了人类自身。设计师应当广泛了解大众对于环境艺术的需求与心声,创作出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上的、符合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来。这样的设计发展趋势也正代表着人类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的不断进步,也代表着人类开始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深入了解人的本质,最终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艺术美感受,让人们感受到更人性化的环境服务。例如沈阳师范大学的道路上的小桥,可以让学生们直接从小河流的一边穿到另一边,缩短了步行距离。小桥不仅赏心悦目,更为学生们带来便利的交通。

这以人为本设计的发展趋势,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的光明大道。

33追求无害化生态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基于自然、人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其中自然环境是最大的基础因素。资源是有限的,很难循环再生,甚至无法再生。我们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应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创造生态环境艺术作品。同时还要注重防止资源利用带来的污染,应当选择绿色无害化资源,避免有害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

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应当追求无害化生态设计,使环境艺术作品在走进自然的同时,还能改善环境,给人类带来健康绿色、环保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努力追寻的目标,是现在必不可少的发展趋势之一。

34设计趋于时代化、科技化,体现先进性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目前也达到了一定的设计发展高度,人们转变思维,学会享受这一发展成果。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建筑设计,而是应当学会将高科技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才能创造出符合当今艺术发展趋势的环境作品来。其中3D影像、投影、LED显示屏都可以加入到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里。只有让这些新技术不断涌现,才能推动环境艺术走向更高的层次,丰富环境艺术作品。

因此,设计趋于时代化、科技化,体现先进性,这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发展趋势之一。

35个体与整体的合理把握

环境艺术是整体,由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两个个体构成,在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上,既互相结合,又互相矛盾。我们先从环境艺术的个体分析,自然生态要素上,地势、气候、地理位置我们无法从设计上改变,但是人文上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甚至是深层次说,设计美学、设计观念与宗旨,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和改变。再将两个个体找到共同之处,做出一个结合点,从而构成环境艺术整体。这样既有个体的个性美,也有整体的完整美。

因此,个体与整体的合理把握,是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追求的设计观念趋势。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篇3

笔者在对城市化和资源环境耦合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4年~2013年辽宁省的城市化和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的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熵权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某一地区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转移到城市,给城市的资源供给、利用、城市环境和大气环境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化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玛丽娜•阿尔伯蒂等(2004)从城市经济学、景观生态学、物种动态学和复杂系统科学4个角度构建了一个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口与生态系统间的城市联系模式,并以美国普吉特湾地区的城市格局、鸟类和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迪克罗等(2004)利用Cormas开发平台提出一个多模型来研究城市化动态、土地和水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关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和资源环境评价指数的测算、耦合协调测算方法、协调发展类型的划分等方面。王少剑等(2015)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980年~2011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S型”趋势。崔木花(2015)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中原城市群9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程度,并对耦合类型进行了划分。郑慧和赵永峰(2015)研究了2003年~2012年乌兰察布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呈线性增长的趋势。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城市化和资源环境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城市化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各个指标的权重,对城市化和资源环境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04年~2013年辽宁省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处理

(一)指标体系构建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客观性、可比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辽宁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1.数据来源。笔者所选的辽宁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指标评价体系由29个城市化指标和11个资源环境指标构成,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2005年~2014年《辽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其中大部分数据是年鉴中直接可以查到的,如年末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和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等。非农业从业人口比重、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由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和除以总量数据得到,人均工业产值和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等由总量数据除以年末人口总数得到,城乡收入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得到,科学技术支出与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由科学技术支出与教育支出总额除以公共财政支出总额得到。样本选取从2004年~2013年辽宁省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2.数据处理。由于评价过程中选取的指标较多,各指标的单位不一致,指标数据差距较大,不利于进行比较和加权,在进行综合发展指数测算之前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的方法有极大极小标准化、标准差标准化和模糊隶属函数标准化等,考虑指标数据的方向性,采用极大极小标准化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研究方法

(一)熵权法权重是科学评价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城市化和资源环境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熵权法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

(二)综合发展指数的测算利用各指标的权重和各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值对城市化和资源环境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分别进行测算,城市化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如下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测算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

四、实证分析

根据公式(6)~(7)对2004年~2013年辽宁省的城市化和资源环境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再根据公式(8)~(10)对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得到表2中的测算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后辽宁省的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1505增加到0.8894,尤其是2013年增加得较多;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指数2004年~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比2008年有所下降,2010年之后又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资源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没有城市化的综合发展指数增长得快。城市化的综合发展指数从2004年的0.2011增加到2013年的0.8894,增长率为342.3%,资源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尽管总体上也是呈上升趋势,但从2004年的0.2442增加到2013年的0.6614,增长率为170.8%。城市化与资源环境间的耦合度较高,除了2005年和2006年外其他年份均在0.9以上。从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看,2004年~2006年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较低,都在0.5以下,2007年~2009年在0.6~0.7,2010年~2011年在0.7~0.8,2012年~2013年在0.8~0.9。可见辽宁省的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两个系统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

五、结论及建议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篇4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110001)

[摘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建筑发展的速度,使工业建筑行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日益向着生态化、一体化、科技化、多元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化等趋势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与技术水平不仅是工业建筑发展的基础,还是工业建筑发展的有力保障。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在工业建筑设计领域新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分析工业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

关键词 ]工业建筑;设计;新发展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建筑发展的速度,使工业建筑行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日益向着生态化、一体化、科技化、多元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化等趋势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与技术水平不仅是工业建筑发展的基础,还是工业建筑发展的有力保障。

1工业建筑概述

1.1工业建筑的兴起

十八世纪工业建筑最开始出现于英国,后来才从英国逐渐发展到美国以及欧洲其它地区的国家,那些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国家开始兴建各个领域的工业建筑,加快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在五十年代才开始兴起修建各种工业建筑,从而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1.2工业建筑的特点

(1)厂房应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2)厂房内部有较大的面积和空间。(3)厂房的结构、构造复杂,建筑技术要求高、必须紧密结合生产、生产工艺不同的厂房具有不同的特征、采光、通风、屋面排水及构造处理较复杂。

1.3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

(1)按用途: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动力用厂房;储存用房屋;运输用房屋;其它。(2)按层数:单层厂房;多层厂房;混合层次厂房。(3)按生产状况:冷加工车间;热加工车间;恒温恒湿车间;洁净车间;其他种情况的车间,有爆炸可能性的车间,有大量腐蚀作用的车间,有防微震、高度噪声、防电磁波干扰等车间。

2工业建筑设计新的发展趋势

2.1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

我国逐渐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发展,新的时代对工业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建筑设计向着生态化发展是其要求的表现之一。从传统的角度讲,工业建筑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问题,但是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成为了工业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共识,在这样的形势下工业设计的生态化发展日趋完善。

生态建筑是根据建筑主体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工业建筑当中的科学技术原理和现代高科技技术融合到一起并发展到生态学中,运用科学的统筹方法安排建筑和其它因素联系的关系,把环境和建筑打造一个有机结合的体系,以满足人类对生活环境舒适度的需要,使建筑主体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效果以及发挥工业建筑主体各项功能,使环境、建筑主体与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新的时代,对工业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工业建筑向着安全、绿色环保的趋势发展。传统的建筑材料容易污染环境,甚至有些材料产生的气体对人体有害。而绿色环保建筑材料都是环保型,不会破坏自然的结构环境,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由此可知,工业建筑的生态化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工业建筑对生态化建筑的研究,开始由建筑理论深入到工业建筑设计中,和建筑主体新的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工业建筑的城市环境设计阶段对建筑主体进行节能、节地、环保的方案策划,重视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

2.2设计一体化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形成相互开放,彼此联系、互相依赖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时代对工业建筑设计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工业建筑设计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对工业建筑设计进行完善的一体化发展。国际上的发达国家有的人开始在某一个领域运用才华与技术相结合并进行创作,通过开发和利用创作品的知识产权,打造具有财富潜力和就业潜力的企业,如:游戏软件开发与设计、广告设计、音乐创作、建筑设计、电影特技制作、手工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文学作品等,这些领域的成功说明了工业建筑设计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2.3设计科技化发展趋势

工业建筑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的理论指导思想不能再局限于建筑主体的形式美和结构美,而是要注重对建筑领域高科技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高科技在工业建筑设计领域的表现:运用建筑行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来满足新的时代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对现代化管理、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等发展的需要,达到生产产品环保化、自动化、清洁化、快捷化要求的目标;运用新的科学技术表现建筑主体在结构上的技术美观,并在满足生产工艺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建筑主体结构美观和空间形象美观的有机结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环保型建筑材料,提高工业建筑的美观性与实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发展的水平。

2.4设计多元化发展趋势

我国的工业建筑行业,因为工业建筑的投资主体具有的多元化、建筑场地区域性差异化、民族传统多样化、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等工业建筑设计人员的参与,使工业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国际上很多的建筑设计师开始尝试创造不同风格的建筑物,在接触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的过程中,不同风格的建筑会给设计者带来不一样的灵感,使设计者创造出更多绚丽多彩、跨域民族文化、具有独特风格的工业建筑主体。

2.5设计以人为本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迈入了新层次,工业建筑的设计主体由生产设备为主体向以人为本的主体趋势发展,以人为主体的发展在建筑中的地位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重视人的需要;鼓励员工为主;培养员工;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表现出对人的关怀,将工业建筑中的环境与人的关系和谐的结合在一起,使人对工业建筑的集体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及荣誉感,实现以提高员工的经济利益与工作质量为目标。

以人为本在工业建筑中的具体表现为:在工业建筑企业单位中,管理部门日益注重树立“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策划中邀请专业的工业建筑设计人员参与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制定,提高工工业建筑设计的水平。

2.6设计可延续化发展趋势

建筑是见证历史发展的重要史书,也是对传统民族风俗的真实记录。建筑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保留性,考古研究专家可以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探讨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域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给漫长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时代痕迹,不断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在面对工业建筑问题时,我国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制定完整的保存措施,每一幢有研究价值的工业建筑,都会重视它的拆迁和改造活动,尽量避免破坏古建筑的完整性,有针对性的延续历史的痕迹,给后人探究古代建筑留下风格多样的建筑物。

3结 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工业建筑的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工业建筑设计也向着新的发展趋势延伸,未来的工业建筑会在倡导节能、环保的趋势下有着更进一步的发展,使我国的工业建筑设计在建筑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梅亚莉.我国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发展[J].林业科技情报2013,04:42-43+45.

[2]李骁骁.工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3,24:60.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熵值法;三角模型;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26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5.057

Abstract: Using Fengdu County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as object, the system with evaluation index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social acceptabil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Weight determined by entropy and the index of average obtained through weighted arithmetic means was used. A triangle model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trend of land utilization in Fengdu County from 2003-2012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utilization was unsustainable before 2005. But 5 years later, the situation was changed. The land utilization came up to the standard of gene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2011. During the 10 years, the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according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in Fengdu County was on the rise. The trend of general development was smooth. There were two different trends including strong sustainability and general sustainability owing to the ins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in this area.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sustainable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ere reple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It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Key words:l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method of entropy; triangle model;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自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延伸到土地利用方面以来[1],各国逐渐开展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2],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热点[3]。我国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集中在评价[4-6]和综合研究[7-9]等方面,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李新举等[10]利用相关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对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张雷等[11]从农业土地的生产、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郑州市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杨庆媛等[12]引入生态足迹模型,从生物量供需平衡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现有的评价方法虽各有特色,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因此,在具体区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上仍需要进一步探索[13]。

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和中国特大峡谷型水库[14],大约85%的库区面积分布在重庆市范围内。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水库建设导致自然环境更加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污染严重[15],百万移民安置又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因此,合理利用库区土地,促进三峡库区土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和谐发展。本研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构建三角模型定量评估丰都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况及发展趋势,为三峡库区县域土地利用提供参考,以期促进库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和重庆市中心地带,长江横穿县境47 km,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县境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整个地势西北低东南高,呈“四山夹三槽”地貌格局,以山地为主,面积2 900.86 km2。全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

丰都县是三峡库区重点淹没县之一,2001年三峡水库共淹没丰都县陆地面积30.47 km2,耕地面积894.83 hm2,房屋面积229.36 hm2,移民安置和建设新城占用了大量土地,加剧了丰都县的人地矛盾。经历了三峡移民和后三峡时期,10多年来丰都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根据丰都县统计年鉴,2012年总人口 84.29万,城镇化率达到37.91%,地方生产总值 111.07亿元,占重庆市的9.60%。随着渝利铁路、涪丰石高速公路建成贯通,渝安高速、丰石高速等加快建设,丰都还将成为三峡库区腹心的综合交通节点,融入主城“一小时”经济圈。

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2.1 三角模型介绍 三角模型是国内外较流行的一种评价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农业部(USDA)用来分析土壤类型的方法[16],后在工程学、环境科学以及区域经济学、土地评价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17,18]。三角模型以直观性、简明性著称,能够反映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及趋势。本研究利用三角模型,从经济可行性(EI)、社会可接受性(SI)及非生态安全性(NESI)三方面指标来测度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发展趋势。采用熵值法求得指标权重,得到各指数分值,利用Grapher9.0软件生成三角模型图(图1)。图1为正三角形,EI位于最高顶点,NESI位于右下顶点,SI位于左下顶点,相应的,X、Y、Z轴分别代表SI、EI和NESI,每个坐标轴分别沿逆时针方向从0到1,且每个轴分别平均分为5个范围,0~0.2:“非常低”,0.2~0.4:“较低”,0.4~0.6:“一般”,0.6~0.8:“较高”,0.8~1.0:“非常高”。三角图内分为5个区域:A、B、C、D、E表示相对可持续性状况(表1),同时根据3个指数的相对比例变化,确定T1、T2、T3、T4、T5、T6、T7 7种相对可持续性趋势[19](表2)。

1.2.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3年丰都县土地变更数据库、《丰都县统计年鉴》及《重庆市各区县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重庆市水土保持公告》等。

2 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果是否实用的关键[21]。丰都县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要同时考虑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的集约化及生态保护等问题。本研究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提出的目标,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代表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安全性的27个评价指标(表3)。

2.2 原始指标无量纲化

由于各指标量纲、性质不同,且极性不一,相互间没有可比性,必须先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值在[0,1]之间。本研究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i为年份,即从2003年到2012年,I=1,2,3,…,12; j为指标数,j=1,2,3,…,27;Xij为指标的原始数据;Xmax为某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 Xmin为某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

2.3 指标权重确定

由于各指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不同,因此要对各指标赋上合理的权重。本研究采取熵值法确定权重(表3)。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根据各指标所含信息的有序程度来确定权重[22]。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的权重。该方法能够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假设有m个评价样本,n个评价指标,可建立数据的比重矩阵Y={yij}m×n。

式中,ej为指标的信息熵,dj为信息效用值,Wj为指标的权重。

2.4 综合指数计算

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指数的数值。

式中,X为指标的标准值,Wj为权重。

根据上式可得到丰都县2003-2012年的经济可行性指数(EI)、社会可接受性指数(SI)和生态安全性指数(ESI)的分值(表4),根据三角模型的性质,选取EI、SI及NESI作为评价指数,构建三角图,其中:NESI=1-ESI。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从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经济可行性指数有了很大的提高,由2003年的0.099增长到2012年的0.710。丰都县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以前交通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使得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2000年以来,丰都县开始全力投入交通建设,2012年全县通村通畅率提高到了60%,涪丰石高速公路、渝利铁路相继贯通。随着交通“瓶颈”被打破,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名山景区升级改造,澜天湖景区开发大规模推进,2012年丰都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5亿元,同比增长53.4%,商贸旅游的日趋活跃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10年间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甚至稍有下降,说明丰都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②社会可接受性指数稳定上升,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丰都县特色农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整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收入,带动了就业率;公路通村通畅率的提高,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从指标上来看,城镇化率、社会需求满足度、道路通达度、城镇、农村居住面积等都大幅度的增长,从而表现出社会可接受性的提高。③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是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合理与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10年间,丰都县生态安全性指数有升有降,总体呈上升趋势。经过调查,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化率等有了很大的提高,2012年丰都县新增长江两岸绿化4 000 hm2、公益林1 000 hm2,这些举措对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有积极的影响。丰都县万元GDP指数不断下降,说明丰都县能源利用效率在增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不断发展。10年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从61.00%降低到53.00%,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指数为62.96%,水土流失治理颇见成效。但是与重庆市水土流失指数48.54%、三峡库区48.64%相比,仍然属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另外,单位种植面积化肥投入持续增加,这是由于农民为了追求粮食产量而加大化肥的施用量。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都会恶化农田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

3.2 评价结果状态与趋势分析

在软件Grapher9.0导入表4所示的数据,得到丰都县2003-2012年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与趋势图(图2)。

3.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分析 结合图2、表1及表4可知,丰都县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经过了几个阶段:2003-2005年处于E区,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EI、SI数值为0~C0.2,而NESI指数大于0.8,虽然各项指数有上升的趋势,但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生态安全性的水平均处于不可持续水平;2006-2010年处于D区,即弱可持续状态。这4年间,EI、SI指数仍持增长态势,但是NESI指数有升有降,2006-2008年间NESI指数都较高,分析指标原始数值发现,2006-2008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从53.00%增加到66.00%,而环境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值却从0.038下降到0.021,这说明丰都县的经济发展有一部分是以生态环境的安全为代价的,重视经济、忽略环境是NESI指数增加的重要原因,这导致丰都县土地利用水平处于弱可持续状态;2011-2012年处于C区,即一般可持续阶段。EI、SI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而NESI指数也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丰都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各方面的提高使得丰都县土地利用进入一般可持续状态。

3.2.2 土地可持续利用趋势分析 整体来看,2003-2012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从不可持续状态发展到一般可持续状态。具体来看,10年间,丰都县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虽然有波动,但是总体比较平稳。2003-2007年呈现T2的趋势,即强可持续性发展,EI、SI增大,NESI减少;2007年之后为T1,即一般可持续态势,EI、SI、NESI的发展趋势为增大、增大、减小。与上一阶段相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有所减慢,主要是因为丰都县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2008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比之以前有所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却有所下降,使得生态环境非生态安全性指数增大,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危险因素。2010-2012年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速度又有所上升,丰都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土地利用朝着可持续的趋势发展。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选取经济可行性指数(EI)、社会可接受度指数(SI)及非生态安全性指数(NESI)三方面的指标构建了三角模型,对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状态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角模型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具有能够直观、清晰的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及趋势。

通过模型分析表明,2003-2012年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不可持续水平进入了一般可持续水平。10年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总体趋势是增加,但是由于生态安全性不稳定,期间发展趋势有所减缓。针对分析的结果,在土地利用方面提出以下建议:①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比重可反映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丰都县第三产业比重在10年间无明显增长,因此应该以旅游业为依托,发展新型工业、效益农业,促进商旅联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②丰都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区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尤其重要,而丰都县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因此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加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建设和修复,在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增加投入。

参考文献:

[1]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8-199.

[2]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r 21st century[R]. Canada:Plenary Parpers,lethbridge,1993.

[3] 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袁 磊,雷国平,张小虎.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127-133.

[5] 赵 艳,濮励杰,张 健,等.基于三角模型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5):810-815.

[6] 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R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53-58.

[7] 蒙吉军,周 平,艾木入拉,等.鄂尔多斯主题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J].资源科学,2012,33(9):1674-1683.

[8] 吴健生,冯 矗黄 力,等.基于CLUE-S模型框架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景预测:以阳泉市郊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1, 33(9):1767-1769.

[9] 赵 旭.基于模糊灰色关联法的湖南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13,44(6):1287-1291.

[10] 李新举,赵庚星,李宪文,等.泰安市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27-34.

[11] 张 雷,吴克宁,吕巧灵,等.郑州市郊区农业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08-112.

[12] 杨庆媛,王兆林,鲁春阳,等.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应用――以重庆市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8):134-138.

[13] KRAINC D,GLAVIC P.A model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5, 43(2):189-208.

[14] 虞孝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4):323-326.

[15] 赵岩洁,李阳兵,p景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以草堂溪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6):944-945.

[16] USDA Soil Survey Staff. Soil Survery Manual[M].USDA Handbook No.18.Washington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1.

[17] 戴俊骋,周尚意.基于三角模型的中国城市动漫产业竞争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10):1612-1618.

[18] 史兴兴,冯忠江,刘云亮.基于三角模型的河北省正定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2):206-210.

[19] 张 健,濮励杰,陈 逸,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7,62(10):1041-1049.

[20] XU F,ZHAO S,RICHARD W D,et al. A triangle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status and tren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logical Modeling,2006,195:327-337.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 工程施工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31-01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不断改造自然,使自身生活更加舒适。这个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是土木工程,这种技术是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需求和保障。目前,土木工程已经逐渐分化为很多学科,并在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更好的应用土木工程,提高其施工效果,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推动土木工程的发展。现对土木公路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描述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地位,在施工的整体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了解工程的需求,然后选取合适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在土木工程中,施工人员应明确现场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式,针对不同的情况,应用那种施工方式。

土木工程会受到施工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条件、施工场地的选址、载荷和资源,都会对施工造成一定制约。所以针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创新,并不简单,施工人员应拥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对施工现场的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当施工不会受到其他因素限制时,才能实现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土木工程的实施效果。下面针对土木工程的创新进行详细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1) 土工工程施工技术中新型预应力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首先要对预应力技术进行创新,这个过程的主要内容体外预应力的发展和使用。体外预应力主要是将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构件布置情况相比,能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或无粘结预应力相对应。这种技术的创新,是为了体外预应力能够更好的在特种结构和混凝土道桥施工中得到较好的利用。

其中,粘接体外预应力是体外预应力应用中的特征之一,这种预应力在管道结构外并不会产生较大摩擦,所以在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中比较方便。施工人员应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技术实施的控制工作。其中使用较多的体外预应力施工方式是无粘接力的体外预应力体系,这种形式的操作比较简单,单根无粘接施工产生的摩擦损失比较小,所以综合分析,体外预应力与传统预应力施工相比,更加合理,具有科学性,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深基坑支挡技术创新。在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对土木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层建筑过程中,增加了抗震设计,地下空间建设等方面,为了保证这些项目的质量和稳定性,应做好土木工程中深基坑支挡项目。深基坑支挡技术,是土木工程不断发展的成果,最有代表性的是桩锚支挡体系的应用,针对深掘深度较深的土建施工,施工人员要明确施工的地质条件,如果施工的地质条件比较差,图纸疏松,坑壁的密度不高,需要选用灌注桩体系和预应力锚杆,提高施工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文图层,施工人员要选用引进的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

土木工程施工中,许多临时支挡的加固桩或地下支撑墙或永久性的支挡桩或支挡柱可以实施支挡与承重一体化的支挡技术方案。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保证一体化的承重和支挡系统,能够满足支挡的各项需求,并在承重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施工的速度,节约的施工资源,增加了施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土木工程的支挡技术创新,需要保证旋挖灌注桩的成矿质量,在管控关注桩施工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避免施工出现,不利的影响因素。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在土木工程中,应遵守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质量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在城市化的不断推动中,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难度也有所加大,并逐渐呈现出科技化、自动化与生态化的新发展趋势。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科技化趋势。为了促使土木工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施工人员要关注工程的造价,这是控制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人员对技术进行创新,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的实施效果。工程造价需要满足工程的生产需要,利用多种自动化和机械化手段,减少机械费用和人力费用。土木工程将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从而提高土建施工的效果。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自动化趋势。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自动化是工程的整体发展趋势,促进工程的整体进步。在建筑行业不断完善中,土木工程也实现了从传统施工技术到自动施工技术的改革,例如针对标准化的技术,对施工方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手段后流水线或是互换型。通过这个方法,更好的进行施工生产,自动化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为先进设备的引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自动化施工。

(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趋势。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要重视自然环境,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土木工程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改造和利用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便利。同时,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在实施土木工程中,要保证施工技术符合生态化趋势。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是未来长时间内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施工人员应在施工中采用环保的建筑材料,避免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施工要污染性比较低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促使环境、建筑和自然和谐共存。

3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分析,为了促使土木工程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应对其施工技术进行创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土木工程中,应遵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质量效益最大化,通过这种手段,使土木工程与自然环境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会逐渐形成更多的环保设备和材料,应用这些进行施工,能够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满足生态保护的需求。所以相关人员应不断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工作,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水武,陈坚.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研究[J].门窗.2015(01).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特点;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建筑领域来讲,人们对建筑工程技术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提高建筑工程技术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1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在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比较低,建筑物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们提供栖身之所。在这个时期的建筑物大多由石头和木材等组成,人们对建筑物的美观性没什么要求,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也不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对建筑物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结构单一的建筑物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此时出现了砖木混合搭建技术。但是总的说来,在这个时期内的建筑工程技术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这主要是因为砖木混合技术只需要工人将砖块和水泥混合到一起来完成建筑工作即可。砖木搭建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包括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增加了建筑物的使用时间。但是,砖木搭建技术也有一定的劣势,包括破坏环境,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等等。

总的说来,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建筑工程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就比较低的。虽然也有一些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基本上为上流社会群体修建的,包括陵墓、园林等等。但是上流社会群体不是社会的主流,人民大众才是社会的主流,主流建筑的结构相对比较单一,追求实用性。

2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新技术的出现促进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有绿色建筑技术、生态建筑技术、智能建筑技术等,这使得现阶段的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同时具有美观性和娱乐性。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现阶段建筑物的特色:

2.1 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技术指的就是在构建建筑物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等来减轻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具有下述优势:第一,减少资源的使用量;第二,减轻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三,维持建筑物所在地区的生态平衡。现阶段,环境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正在竭尽全力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绿色建筑的出现可以避免建筑物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保证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建筑物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2 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技术指的就是在建筑工程中融入各种高科技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阶段,一个生态建筑项目的设计实现需要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建筑设计原理、物理原理、材料学一级气候学等等。生态建筑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生态建筑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节约能源。

2.3 智能建筑

随着经济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建筑工程项目中,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等。上述新技术的加入使得现代建筑具有了一定的智能性,具体来讲就是现代建筑中拥有了防盗系统、先进的电力系统和通讯系统等等,智能建筑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和便捷的室内居住环境。

3 建筑工程发展趋势

3.1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技术的协助之下,现代建筑正朝着智能化和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如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计算机系统可以及时的向施工人员提出警告,避免严重失误的出现;第二,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透彻分析,进而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就可以提出更加准确有效的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3.2集成化发展趋势

所谓集成化指的就是将建筑工程中的安装技术和施工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通过集成化可以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可以这样说集成化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趋势。

3.3精细化发展趋势

所谓精细化指的就是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建筑工程技术,提升现有的技术水平,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以钢结构为例具体说来就是,不断提升现有的焊接技术,这样就可以提升钢结构的安装质量,进而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质量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精细化处理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3.4国际合作趋势

世界各地的建筑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在全球化的热潮之下,建筑行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也逐渐增加。现阶段,好多国家重点项目都是合作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融合不同国家的建筑特色,进而构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建筑项目的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建筑市场的竞争,还可以促进新技术的出现,从而使得整个建筑行业获得长远发展。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建筑工程结构单一,对环境影响较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建筑越来越多样化,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生态建筑不断涌现。未来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需求是对环境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资源消耗更小等等。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可以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菁,余振榕.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4(01)181.

[2]张从海.探讨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江西建材,2015(08)74-75.

[3]陈伟.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2)129.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图书馆学;发展趋势;信息技术

1 关于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是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现代图书馆学融入了多种属性的科学内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2 图书馆学发展分析

2.1 图书馆学科的建立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产生时期,伴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我国的图书学学科逐步建立。1917年后,沈祖荣、胡庆生、刘国钧等我国第一批图书馆学家学成归国,他们掀起了一场“新图书馆运动”,直接促成了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第一次高潮从20世纪年代初一直延续到30年代末,它锻炼了第一代学者而造就了第二代学者。在这一阶段,虽然出现的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但是由于这个时期我国的图书馆学是也刚刚起步,因此涉及到得理论研究和总结仍然比较贫乏。40到50年代,由于战争的原因,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活动基本限于停顿状态。

2.2 图书馆学科迅速发展时期

步入建国之后到新世纪初,这是我国图书馆学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又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图书馆学者发起并领到了第二次图书馆学高潮,培养了第三代图书馆学者。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7年,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运动原因我国的图书馆学事业遭受严重破坏,许多图书馆被迫长期关闭,图书馆学研究也随之停止,在这十年间,竟没有一本图书馆学理论著作和译著出现,这种情况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8年以后我国的图书馆学事业才得以在一次新生。第三阶段,1978年到新世纪初期,这一时期是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78年以后,期间停办的学术期刊全面恢复,并且不断有新的期刊创刊,公开和非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达到百余种,高质量的专业译著也开始得以出版,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图书馆学研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80年代中后期,是关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低谷时期,90年代以后,图书馆学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大大增强。1993年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介入,图书馆学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范围增大,介质上也日益电子化网络化,另外,这一时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走向世界,充分与世界各国图书馆学界展开交流。在近十年中,我国的图书馆学发展继续稳步前进,诸多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不断开展,促进了图书馆学在新时代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学研究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研究内容。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我国的图书馆学发展几经沉浮,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并且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现在,我们再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出现,图书馆学需与时俱进,必须保证自身的不断发展,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学的发展也必将有着新的发展趋势。

3 图书馆学未来发展趋势

3.1 图书馆学科发展的数字化趋势

3.1.1 数字信息资源的提供与使用研究逐渐深入

新技术带来很多机遇,但是当图书馆进行虚拟馆藏建设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数字资源是图书馆读者平等、自由获取信息的保障。相关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如:有关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阅读器的研究。这些基础设施(如Wi-Fi、电子书阅读器、笔记本电脑)的提供等的研究均有涉及。对公众提供这些基本的阅读设施是有助于消灭信息鸿沟、保障数字信息资源的平等自由获取。数字资源使用方面的研究,例如“社会化标注”(social tagging)将众多用户与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形成用户与资源的关系网络,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1.2 由信息素养教育向数字素养教育发展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用户使用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数字时代的用户教育成为了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近些年来用户教育研究转向了信息素质教育,并有向数字素养教育发展的倾向。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这一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大量学者采用,主要是指阅读和理解以超文本或多媒体形式呈现的信息条目的能力,不仅包括信息素养,同时还包括图片――图像素养、在创造素养、分支素养和社会――情感素养。图书馆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一直扮演重要角色,而数字文化中的这种整合了各种素养与技能的数字素养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应受到重视。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要培养用户的数字素养,培训用户的数字素养技能。未来的图书馆学用户教育更加要关注数字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

3.2 图书馆学科发展的技术化趋势

自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以来,图书馆学就极其重视有关的研究。近些年,随着诸多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对这些新技术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应用的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学的技术化倾向导致研究主题高度集中于图书馆业务的流程和技术变革环节。与此同时,信息检索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云计算和Library2.0等的迅速发展占据了图书馆学研究的主体。这些新技术在图书馆学未来的研究中仍具有持续的影响。

3.3 图书馆学科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并逐渐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首先,国外图书馆学研究领域比较稳定。根据对国内外近十年有关LIS研究进展的研究以及对2010年研究热点的探讨,发现信息检索、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与分类、图书馆管理等主题一直是国外LIS持续研究热点。国外LIS较为成熟,研究内容系统而全面,已形成稳定研究领域框架,现有研究多是在传统基础研究领域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理论研究是为了指导图书馆实践。无论是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还是图书馆事业研究都有了与实践相融合的导向。在今后的图书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会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柯平.图书馆学科发展趋势及未来重点领域[J].现代情报,2013,33(8):3-8.

[2]王子舟.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三次高潮[J].图书情报工作,1998(2):1-5.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篇9

1.市场化趋势。

所谓市场化,简而言之就是在经济领域通过法律努力形成完整规范的市场机制,改革价格体制达到供需平衡的市场状态。市场化是高职会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高职会计教育的市场化趋势是指高职会计教育将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国际市场变化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还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的要求,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改革会计制度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又是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的未来趋势,方能指导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在不断探索新时期深化市场改革的新阶段,市场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公有制经济共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会计教育在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的新情况下,在国际市场格局变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可能袖手旁观,必将为建立适应各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必然会遵循价值规律等市场经济的规律,呈现中国特有的高职会计教育市场化趋势。

2.国际化趋势。

所谓国际化趋势是指高职会计教育为赶超国际会计界的高度将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积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与国际高职会计教育协调一致,更高程度地走向国际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国际互联网使世界经济整体化,各国之间的合作依存日益加深,信息、技术、资金、人力、商品、服务等流动跨过了国界,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职会计教育也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与交流,这将使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树立国际意识、走出国门,更加了解国际经济社会,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与国际上会计水平更高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改革不断加快,高职会计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实力的壮大,有远见卓识的教育者必然会突破观念和文化差异的障碍,把目光投向中国本土以外的全球。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必将借助国际教育市场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握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融合中西文化,创造新理论、新知识,加速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挥作用。

3.德育化趋势。

所谓德育化趋势是指高职会计教育为了防微杜渐,保障社会经济秩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对潜在的会计人员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逐步加强的趋势。近年来,会计人员职务犯罪有增无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账目造假、财务舞弊、操纵利润等层出不穷,究其根由,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均没有单独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一般都与财经法规搅和在一起,内容枯燥,课时很少,学分很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不够重视。加强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先进的会计职业道德理念,训练坚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习惯,孕育端正的职业道德品质,有利于提高会计的社会公信度,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有利于反腐倡廉形成清正之风,必将得到会计界、教育界、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会计人员、潜在人员施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是必然,且力度也会逐步加强。

4.环境化趋势。

所谓环境化趋势是指高职会计教育的内容将有逐渐增加与环境有关的自然资源的耗存、质量、价值等的信息核算和披露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改革开放深化、投资规模加大,环境恶化也随之而来,水污染不断、沙尘暴频发、雾霾天增多……投资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开始探讨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影响、国家环境法规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何让会计人员使用环境信息来支持企业内部决策也被有识之士重视了。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环境会计的内容现在还是空白,但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尝试。英美发达国家大多数大学的会计系均讲授环境会计的有关内容,英国有71%的大学会计系在教学大纲中规定环境会计内容,且呈现上升趋势,美国几乎所有学校均在课程中设置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内容。尽管讲授环境会计内容已成为英美大学会计系的必然选择,但开设独立的环境会计课程的学校比例还很低,在美国仅有3%。美英两国的会计环境化趋势,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环境化趋势将日益显现。

5.价值化趋势。

所谓价值化趋势是指高职会计教育不仅仅是会计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有越来越重视会计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传导的趋势。网络时代的信息化会计与过去传统实体经济的会计相比,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实体经济的会计造假,影响面较窄,受害人较少;而借助网络利用上市传递虚假会计信息,欺诈面就很广,受害人可能成千上万。美国世通会计欺诈涉案金额高达110亿美元,简直是对他人财富的直接剥夺;我国的“亿安科技”“中科创业”“蓝田股份”等七大违法事件涉及的受害人高达783万~792万。这些案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而是会计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缺失。会计教育者再也不能只看到会计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眼前价值,而忽略会计的人生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为自己谋取一份薪金、为企业赢得诸多利润,还应该考虑社会效益、环保因素、百姓福祉、民众利益。即便无力奉献社会,也绝不能危害社会,损害公众利益。一旦会计的价值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高职会计教育的价值化趋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二、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对策

1.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动向。

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去年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从2005年至今9年间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超过35%,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国要进行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职会计教育必然面临许多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比如,过去以出口导向的模式,将来可能逐步演变成以进口导向的模式,现在美元是国际货币,将来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所以,高职会计教育必须紧密关注国内外市场的新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培养规模,科学地进行市场定位,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稳步市场化的改革,开设更多优质课程,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品牌效应。虽然我国的会计教育有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多层次的教育,每年大约有50万以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数量庞大,竞争激烈,似乎给我们造成会计人才市场饱和的印象,但实际上是结构不平衡,普通会计人才供大于求,实用型会计人才和高级会计人才严重不足。如果不关注市场,不进行市场调研,树立前瞻性会计教育观,如何满足市场需求?

2.加快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是要树立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理念,认清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潮流,邓小平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世界就是要走国际化的道路,这可以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教育资源,对发展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事业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二是要确定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全球金融意识、国际经济观念、广博专业知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并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信息化,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三是要构建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如开设国际贸易、国际文化、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等课程,及时采用国外会计学科最先进的知识和成果,选用国际先进的会计教材等。四是要加强高职会计教育的国际交流,如加强高职会计教师的国际交流、加强高职会计学生的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加快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显得日益重要而紧迫。加快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是我国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3.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遵循与其职业相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一是要明确会计岗位的重要性。会计核算涉及许多关系人的利益,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牵动社会的经济秩序,而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却要靠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做出正确判断,所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显得尤其重要。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克己奉公、诚实守信、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精神,当急需用钱等个人私利与会计准则发生矛盾时,就会避免贪污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当会计人员与领导发生道德冲突时,就会运用法律法规,维护金融秩序,当下许多会计造假、利润操纵、财务欺诈等问题都是领导指使或强令造成的,能够不畏强权,敢于坚持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三是要掌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编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聘请经验丰富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职教师,采用会计犯罪案例分析法、会计违规情境讨论法、现场感受法等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即将走向社会的潜在会计人员逐步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素养。

4.尽快填补环境会计的空白。

环境会计是指为了帮助投资决策,在会计工作中增加环境资源存储、削减、质量、价值等的信息核算和披露。如何将环境会计的内容融入现有的教学框架,是高职会计教育者应该探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缺乏环境会计的内容,为了适应会计的环境化趋势,应该尽快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教学内容,从而优化生态环境,造福子孙。高职会计教育应该填补的环境会计内容包括:环境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真实地对外披露的重要性以及披露的方式与内容、如何使用环境会计信息支持企业内部决策、审计报告如何反映环境问题引发的减值或负债情况、如何采取严厉的环境管制使污染产业的比重降低、如何使用没有污染的替代品减少产生污染的要素、如何投资环境友好型产业、如何避免不可持续的资源利用、企业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以及评估方法、企业环境发展和监控系统的构建、企业经营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垃圾处理及资产废置的会计问题、环境问题预算与绩效评估、环境投资评估、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成本研究、企业并购与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与环境有关的支出与承诺的会计处理问题、与环境有关的资产价值评估问题、如何引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先进技术等等。

5.增加高职会计的价值教育。

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意义;应用分析;发展趋势;探究

引言

经济社会地高速增长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我们物质文明,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也导致了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在此情况下,加强环境保护不但逐渐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同时更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其应用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此项工作成效。对此,下文将充分结合笔者工作实践,重点围绕于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及其发展趋势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以期为提升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成效贡献绵薄之力。

1环境监测技术含义及其意义概述

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指以监测区域大气、土壤以及水资源等作为对象,对它们污染物浓度、组成成分开展调查所使用的一些列技术。通过运用它们不但可以使得人们能够准确掌握监测区域各项环境污染数据,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人们借助于对其进行分析并找出具体原因,从而制定出针对性解决和预防措施,如此一来为实现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奠定坚实基础。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实践来看,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中主要有物理化学、3S以及生物等三方面技术:

2.1环境监测中物理化学技术地应用

结合实践来看,物理化学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与无二次污染的动态模压法这二者应用最广。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DOAS)通常被用在对大气气体浓度与成分等检测上,其原理在于通过利用气体对紫外/可见光的特性吸收光谱定性定量进而分析出其浓度与组分。该技术具有精度高、检测气体种类多、性价比高以及分辨率大等众多优点;无二次污染的动态模压法通常被用在水质微表层检测上,其主要具有检测效率高、灵敏度强、不用预处理水样以及范围广等众多优点。

2.2环境监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为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一项以多种学科为基础、以DNA重组技术为标准、集环境工程、计算机以及现代化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现代化生物技术,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生物大分子具有预警性、特异性等特点,所以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可以对生态问题如分组适应性等内容进行阐述,来将生物以及环境制约机制揭示出来。在生物技术中,PCR技术作为一项与DNA天然复制类似,能够获取生物某种特异性的技术,能够有效检测水质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中的指示菌与致病菌,并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来实现监测某一区域环境质量的目的。

2.3环境监测中3S技术地应用

3S技术主要指把目前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三者予以充分融合而形成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根据笔者对3S技术研究可知,该技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湿地与水资源监测上,其中在前者应用中主要是借助于所构建信息平台对湿地开展动态实时监测,具有诸如信息获取速度快、更新及时以及监测范围大等众多优点;3S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中,主要应用在对水体质量、生态耗水、泥沙污染以及水域分布等实时监测。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3S技术逐渐被应用到草地与森林生态系统环境监测中去,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探究

3.1构建系统的环境监测系统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的发展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起系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的特性、类别进行准确、及时的监测,以将危害降到最低。系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应当包含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管理网络,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生物、土壤、近岸海域、固体废物、噪声、生态、污染源等各类环境监测网络,在线监控网络、信息传输、数据报告等信息监测网络系统,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3.2环境监测技术体制以及评价体系日渐完善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环境监测、报告评估等体制也有了显著的改善,环境质量评价体制以及技术评价体制也逐步系统化,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正朝着全方位、多方位发展。这均给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们也逐步将关注重点从研究监测技术的硬件设备逐步转移到软件方面的研发与投入上。

3.3环境监测设备现代化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所使用设备受诸多因素所影响,总体而言仍旧较为落后,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环境监测效果大打折扣,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设备现代化研究。为此,结合笔者实践来看应重点加强对11类空气与水质便携式监测、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以及机动车排气激光光谱连续自动分析等设备研究力度,从而在推动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保障环境监测效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是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程当中,应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改进与完善,一实现对多样性环境的监测,从而让其能够更好的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更好的保障人民的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余茵.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2]阿加尔古丽•赛依提.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