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汉语言文学十篇

时间:2023-10-25 17:32:55

外企汉语言文学

外企汉语言文学篇1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正因为这样,据调查显示,自各个高校建校以来,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并且每年都以稳定的比例吸纳新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习方向,而目前被社会所公认的事实是,90%以上的人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具有发展潜力。据北安高考网的调查显示,在XX年,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一是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二是这些年教师的待遇节节拔高,出现喜人改观。XX年,师范类学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占据首位。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就业前景主要是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XX年刚毕业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对1500元月薪的一份工作应该基本满意,但经过三四年,他们会是很强的“潜力股”。据调查在城区,工作三四年的中学教师平均工资XX元~3000元,在一些企业办的学校,骨干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

另外,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范围之广,是其他专业不能同日而语的,除了在教育领域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也是本专业极好的出路。

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也可在参考资料可知:

考生类别:文史类。

未来热门走向预测:

就业前景: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

广东、上海、北京、湖北、江苏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27.63%

录取研究生:21.12%

其它事业单位:9.63%

国有企业:9.56%

机关:7.7%

部队:2.86%

民营及私营企业:2.83%

高等学校:2.59%

出国:2.23%

三资企业:1.57%

金融单位:1.44%

科研设计单位:0.46%

医疗卫生单位:0.05%

其它:0.02%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

外企汉语言文学篇2

[关键词]地方院校 对外汉语 提高班 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郭志斌(1972- ),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19-02

“中国热”带来“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国际汉语师资严重不足,以培养对外汉语师资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汉语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近年来,很多地方院校相继开设对外汉语专业,但因地处内陆、发展相对滞后、对外交流不够频繁,对外汉语教学不具优势。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应扬长避短,加强特色教学。衡水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强技能、有特长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培养模式,为地方本科院校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

一、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衡水学院办学实际和社会需求,对外汉语教学提高班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对外汉语师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语言教学理论、文化思想和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模式,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手段以及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学、中外文化有较全面了解,能熟练运用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从事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较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

为了有效地实施上述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厚基础,强技能”的教学理念。以满足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需求为宗旨,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精细化培养,将凸显专业特色的语言要素教学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别重视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结合实践,引入权威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教材,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提高;二是提高专业素养,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学生选修1~2 门感兴趣的文学文化课程;三是积极参与沿海地区专业见习、境外课堂教学实习等,通过真实的课堂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能力提高更好地结合,是提高班教学的核心理念。提高班课程分为核心课程、辅助课程、拓展课程。在这一培养模式中,核心课程包括语音教学、文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教学等课程,旨在培训和提高业务技能;辅助课程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技能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等,旨在巩固教学基本技能;拓展课程包含文化思想、对外汉语课程教学指导、语言文化等课程,旨在提高专业水平,拓宽知识面。同时还要立足国际、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优化现行课程体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优化课程教学内涵,以计算机辅助环境为支撑,学习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手段,开展中国语言文化专题教学。

提高班是精英教育,每年面向对外汉语专业二、三年级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围绕提高班选材,对外汉语专业本科4年的课程设置做了优化设置。一、二年级为基础阶段,以语言和通识课程教学为主,形成了语言学概论、文学、写作、中国文化、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翻译入门等特色课程。三、四年级为特色技能阶段,分语言教学、跨文化商务两个专业学习方向,系统学习语言教学、对外商务交流等应用型课程。除了方向特色课程外,还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国外汉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使学生了解世界汉语教学现状、汉语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技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多元化课堂训练

结合对外汉语专业特点,建立以实践技能课、基地实践、留学生课堂实习和海外实习等实践环节为基本链条的能力训练平台,实现从课内外走向校内外,扩大到海外的多元课堂联动的完整体系。

实践技能课主要是模拟课堂训练。为保证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语言类课程实施能力目标型教学,制定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能力要求,并以此设计模拟课堂训练。在组织模拟课堂之前应使学生明确课型的特征,通过听课掌握教学技巧,准备试讲材料时应注意交际性和科学性原则。提高班教师凭借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向学生提供教学模板,将模拟课堂模块化。模拟课堂实施分为说课、试讲、评价三部分,说课环节要求试讲者简介试讲内容,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并说明教学方法;试讲时充分考虑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学习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能控制课堂气氛,恰当使用媒介语和体态语,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最佳;评价环节采取提问、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主要评价试讲者对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把握,学习者特征与教材结合程度,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趣味性,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和媒介语使用是否适度等。

提高班的课堂训练是多元且连续的。模拟课堂实践在大一、大二阶段进行,在大三、大四阶段进行基地实践。建立校内教学实践基地,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在外语系,学生与外教在课上和课下有很多语言和文化交流,为学生提供对外汉语教学实习的机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的留学生培训单位建立基地,联合培养汉语教师,学院负责学生的理论课程,实习由教学单位负责。基地实践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五学期可先听课观摩2~3个月,帮助教师改作业、管理学生等,使学生感受真实的汉语教学。真正学习备课、写教案、上课,在第七学期完成。

进一步加强与权威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校企、友好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参加暑期实践,在校外基地创造机会实现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以“职业”的身份进入留学生培训机构及其友好海外院校,实现学生在职业心理、专业技能和学科知识上与市场的零距离转化与对接。

四、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进行完善。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由五个模块组成: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师综合素质。语言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包括汉语与外语两个标准,汉外语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对比贯穿汉外词汇、语法、发音、句型、文学和文化的教学,对比教学法能使外国学习者对汉语的学习更为有效。双语对比能力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编写特定对象教材的能力对于汉语教学更需强化。在现代教育课程学习中,学生学习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手段使汉语教学形象化、立体化,使汉语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国外教学对象类型多样,需要教师自主编写操作性、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编写课程的开设尤为重要,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根据学生特点,临时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文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技巧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能力,不仅要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交际技巧,以减少文化冲突和交际失败,更要增强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和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了解汉语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和思维模式,学会把跨文化意识引入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汉语教学的难度视学生水平和年龄不同而不同,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可以借鉴各国语言教学法,汉语教学最好能与当地的教学法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自身特长,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要与对外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对外汉语专业建设要有国际视野,可以借鉴国内外权威汉语教师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项目提供真实教学资源,以此作为教材,使学生在训练中感觉对外汉语教学国内外发展的特点和现状。课程讲授由培训机构专业人士或本校有教学经验教师担任,可以是课堂讲授,也可以专题讲座,还可以借鉴培训结构的课程设置,再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不断适应不同国家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要求,促进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提高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质量。

五、无缝对接的教学实习实训

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稳固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同时,发挥合作单位广泛的国际汉语培训背景,充分利用合作单位汉语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基地、合作单位教学机构,做到3个“无缝对接”。重点是把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学职业技能评估纳入实训计划。

实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应用对接。在教学计划中,安排70%左右的课时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覆盖面较广、针对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能力培养。开设教师资格证与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考取国际汉语教师证书,为真正走向对外汉语教师岗位奠定基础。注重学历文凭证书和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用已获得国家认证和国际认可的证书来检验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的成效,并通过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培训推动学历证书教育的改革,达成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素质培养与社会需求一线人才要求对接。选择权威国际汉语教师培训项目和知名留学生培训单位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训单位举办的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利用对外汉语教学现场,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在工作现场接触到真实的对外汉语课堂,熟悉教学技巧,充实教学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这样,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应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提高班人才培养中,必须把“研”做实,才能实现“学”和“产”无缝对接。积极实施“立足市场需求,以教学立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发展战略,确立以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科研攻关目标。

让企业介入高校应用对外汉语研究,主要包括权威国际汉语教师培训项目和知名留学生培训单位。校企共建应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机构,全力推进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发展。企业和高校共同负责研究选题和研发人员调配,校企间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七、结语

在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中,应始终坚定“特色教育”的教学理念,密切与权威证书项目和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资格证项目、培训机构教学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不同教学资源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坚持教学模式创新,让广大师生浸入真实对外汉语教学环境,直接获取实际教学经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走出一条科学的、可行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外企汉语言文学篇3

关键词应用性 转型 学科定位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1 汉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当下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显然,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大学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由于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而当下的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而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

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语言文学又是民族精神和艺术的精髓,因而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的文化、信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仍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

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改革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的汉语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就成为当下这一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

面对这一现状,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或是改革实践教学,或是改革教学方法。这些举措都表现出改革的鲜明性,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借签与思考。

事实上,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是一所高校,一个地区的高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全国所有开设汉语言学科的高校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会受到当下时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样,与汉语言学科一样作为传统学科并深受当下时代经济社会影响的尚有文史类的其它学科。厘清这一问题,从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出发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也必然会具有对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启发意义。

2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事实上,如果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能够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我们必须相信,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汉语言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学科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科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学科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 的题中之义。

3 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的专业高置一直不外乎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不少高校由于传播学从语言文学学科中分离出去之后,无法再单独设立与传播学学科相关的专心,就只能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一些传播学相关的课程,比如,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中加入了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新闻学的相关课程。而在传统的学科规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设立了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级层的专业的。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设置,但由于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把文秘只是定位于高职高专的层面,这就为高校本科增加了设立文秘本科的障碍。

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人才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可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需要,应进一步从应用性专业设置的可形性、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之上,但又要与之有区别。传统文秘专业更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与文件档案的传递与保存。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适用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这样的行业需要的文秘显然不是传统的文秘。尤其是当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的文秘不只是文件、函电、调研报告等的写作与传递工作,更多还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关与礼仪、企业形象策划等工作。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一个极其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必须有充分的形象宣传,不只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更是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的各个行业部门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确立大众对本行业或部门的正面形象。除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几种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日益重要。同时,对于每一个行业也要塑造各自独特的文化形象,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化意义上的宣传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或部门形成凝聚力的灵魂。这样,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开设“企业文化传播”这样一个专业,培养有着深厚语言文字与文学及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又具备企业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专业方向增长点。

外企汉语言文学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探究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就业率很高的专业,而且待遇丰厚,但是现阶段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应用性不强,学生所学的知识多为理论知识,所学知识和将来要从事的教学工作或者行政单位工作并没有多大联系。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人才的培养中心有偏差。现阶段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人才培养中心偏差问题,仍以人文理论知识为主,在课堂上单纯地讲授名家作品、写作特点及艺术成就等固化的理论知识,至于怎样在日后的工作中应用或写作却没有重点讲解。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虽然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却无法灵活应用,这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个缺陷。(2)考核制度和形式不够完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考核制度和形式不够完善的问题,考核过于死板,考试题目多是概念性知识,缺少创新类题目,学生只要用心去背就能得高分,这种学习让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很难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3)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认同感不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对本专业认同感不强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认识的深度不够,因此也就很难产生兴趣和认同感了。虽然有很多学生高考报考时会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但这种情况很多都是因为这个专业就业率高、待遇丰厚,并不是因为本身喜欢汉语言文学专业。再加上教师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毕业,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可以顺利毕业,但文化素养并不高。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特点

首先,汉语言文学具有丰富的汉语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将中国语言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语言与协调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教师教学效果;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可以应用到其他专业或社会行业中,因此,专业知识涉及范围较广,有利于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多、实践内容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和效率都不高。然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却可以让教师更加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因此,教师通过制订应用性教学方案、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技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和将来的工作需要。同时,教师通过对应用性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工作机制,满足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应高度重视开展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应用性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

外企汉语言文学篇5

[关键词]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写作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7-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写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伦.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0(1).

外企汉语言文学篇6

[关键词]文化研究;外向、具体化的路向;内向、深刻化的路向

人的行为皆有个实现什么目标及采用何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的问题,为交流方便,可简称为路向问题。学术研究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智力劳动,但同最简单的走路一样,同属人的行为的一种,也存在研究旨趣、目标及研究方式这一路向问题。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文化研究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也必然有个路向问题,只是目前人们还没有明确意识到而已。近来读了由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生、河北工程大学社科部教授杨英法所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1]这部学术专著后,笔者对文化研究上“外向、具体化的路向”与“内向、深刻化的路向”这两种路向的差别豁然洞明,真有酣畅淋漓之感,现结合此书,对文化研究上的路向与转向问题试做分析,以期能对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完善略尽绵薄之力。

一、当前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基本是“外向、具体化的路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先潜藏于心底的精神文化需求被释放出来,导致文化日趋兴旺,日益普及到普通大众,日渐与经济融合,作用和地位日渐提高,目前已成一个企业、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主要因素。[2]1在此形势下,对文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相关研究论文、著作层出不穷,但其基本路向是外向、具体化的,主要研究怎样把文化资源化为现实财富,怎样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既是政府的推动,企业的选择,也是学着自己的旨趣转换所在。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图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乃至企业的共识。为贯彻落实文化图强战略,将其付诸实践,“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兴市”、“文化立市”、“文化强县”、“文化兴县”、“文化强镇”、“文化兴镇”及“文化兴企”等一系列具体战略又被纷纷提出。先是省级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等战略;而后,地市级党委、政府则提出了“文化强市”、“建设文化大市”、“文化立市”、“文化兴市”等战略;随之,县及乡镇党委、政府又提出了“文化强县”、“文化强镇”等战略;最后,企业又提出了“文化兴企”等战略。[3]6“文化图强”战略逐步得到贯彻落实,一步步得到实践,文化产业日渐崛起,正成为国民经济、地方发经济新的增长点,研究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化经济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立项的课题乃至召开的学术会议,都层出不起,汗牛充栋,不可胜计。

二、杨英法的《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开辟了文化研究“内向、深刻化的路向”

杨英法的学术专著《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以探究文化与语言间的密切关系为切入点,从内向、深刻化这一路向上对大中华文化作了全新探讨,将文化研究引入一个新的天地。这明显开辟了文化研究不同于通常“外向、具体化的路向”,代表了文化研究的深化和转向。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及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上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语与包括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这一大中华文化圈间的密切关系日益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体认,学术界都已普遍体认到:汉语是大中华文化的根基,也即汉字、汉语是大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信息记录者,承载着全球华人的文化基因,框定着华人的思维方式,蕴含着华人的哲学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称呼称谓、人际交往方式等诸多文化信息,把握中华文化就必须了解汉语和准确把握汉语与中华文化间的关系,在世界上推广汉语就是传播中华文化,就是提高中国、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在这方面,我国的林宝卿、邱崇丙、申小龙、郭锦桴、杜晓庄等学者具有开拓先行之功,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不过,目前这个路向的研究毕竟刚刚起步,很多方面只有框架、轮廓,尚待深入、细化;主要研讨汉语对大中华文化的影响,而对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探讨还不足;主要研讨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而对汉语与近现代文化,尤其是汉语与网络文化的关系等,探讨还不常见;主要针对整体的汉语立论,对于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鲜有涉猎。杨英法的《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把文化研究的重点由外向、具体化的路向转为内向、深刻化的路向,着力探究大中华文化与汉语间的关系,阐明汉语对大中华文化的根基性作用,并把西学东渐、网络文化对汉语、中国文化的影响及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等,纳入研讨范围,在学术上具有拾遗补缺、理论升华之功,在实践上又可从深化理解、练好内功的角度间接促进文化创意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语言的准确应用,并可促进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有效促进我国软实力的提升。

当今社会已经入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乃至企业,竞争力高低、生死荣衰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势下,文化问题成为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日渐深入。语言是文化建构和传承的工具,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符号,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的面貌、特征深刻影响着文化的面貌、特征,文化的发展变化又深深影响着语言的演变。因此,随着对文化研究的深入,势必涉及语言问题,有必要将语言和文化综合起来加以研究。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主体语言,其面貌、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国民族文化的面貌、特征,不洞透汉语就很难真正把握中国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随着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增进和谐、纯正风俗、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认知,有必要对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做综合性研究,对汉语背后丰厚的文化意蕴进行探究。杨英法的《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先行一步,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其多年来这方面的相关感想、体会,试图探究汉语背后所蕴藏的中国历史上包括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思想观念、民俗风情等在内的诸多文化信息,不仅可深化对文化的研究,加深对汉语的了解,还可推进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的兴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书可谓近年来文化研究的力作,尤其是文化研究“内向、深刻化的路向”上的开山奠基之作,主要阐述了以下几种观点:

语言是文化建构和传承的工具,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符号,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的面貌、特征深刻影响着文化的面貌、特征,文化的发展变化又深深影响着语言的演变。因此,随着对文化研究的深入,势必涉及语言问题,有必要将语言和文化综合起来加以研究。

汉语是包括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在内的大中华文化圈的主体语言,是大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信息记录者,其面貌、特征深刻影响着大中华文化的面貌、特征,承载着全球华人的文化基因,框定着华人的思维方式,蕴含着华人的哲学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称呼称谓、人际交往方式等诸多文化信息,完全可以说,汉语是大中华文化的根基。

思维借助语言的材料(词的声音、意义,句子及其组织结构)方可进行,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要借助语言才能形成并固定下来,思维的成果也要依赖语言来表达。因此,语言虽是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特点的体现,受民族思维方式的制约,但又构成一种思维框架,规范着民族思维的运作和发展。作为用于记录和传播汉语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是方块字,不仅表音,而且以形表义,具有形象性、立体感,由此造成华人善于形象思维、整体思维而弱于抽象思维、分析思维,重直觉顿悟而轻逻辑推理,喜直观类比而疏于抽象论证,进而造成华人在哲学上,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哲学和道德哲学兴盛,而本体论、认识论的研究薄弱;在科学上,经验科学发达,而理论科学薄弱;在语言文字使用上,讲究意合,“形入心通”,而忽视规则标志;喜欢从个别事物来观察、思索,习惯于用具体、形象的词汇,用意象组合的方法而使语言表述富于图像化,即使在论述抽象的概念和道理时,也常用相应的具体形象,使概念生动可感。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并占居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大量外来词汇,如克隆、拷贝、可口可乐、卡拉OK、OK、GDP等大量进入汉语体系,不仅改变着汉语的面貌,而且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由重人文而轻科技一改为重科技而轻人文,由崇尚忍让一改为崇尚斗争,由重义轻利、耻于言利一改为极强的功利主义、唯利是图。

汉语除了普通话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方言。方言是各地居民日常交流的习用语言,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远较普通话为大。方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民俗文化意义,蕴含着一个地方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在内的诸多文化信息。不研究方言就很难真正通透华人文化。

本书不再把对汉语、中华文化的视角局限于大陆,而是扩展到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把当今学界关于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术专著尚较少纳入的西学东渐、网络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及方言与地域文化间的关系等,也纳入了自己的研究体系,这是颇有创新性的,大大拓展了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的视野。本书不仅在文化研究的“内化、深刻化”这一路向上具有开山奠基之功,而且可从深化理解、练好内功的角度间接促进文化创意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语言的准确应用,并可促进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有效促进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十分有价值的。当然,就内向、深刻化这一路向上对文化的研究而论,本书的研究毕竟还处于初创阶段,轮廓虽然已显而细节毕竟未备,还需要在具体化上下功夫。

三、两种路向的互补共存、互促共进是文化研究的必然态势

文化研究上“外向、具体化的路向”与“内向、深刻化的路向”,这两种路向具有明显的区别,不容混同,但两种路向毕竟又是互相依存、无法独进的[4]34,没有内向、深刻化这一路向上研究的深入,外向、具体化这一路向的研究也会受到制约,导致文化产业推进的乏力;同样,没有外向、具体化这一路向上的研究的推进,内向、深刻化这一路向上的研究也会缺少现实需求和工具支撑而踯躅难行。因此,两种路向的互补共存、互促共进[5]15,才能保证文化研究深刻而顺畅地推进,在学术研究完满化追求的推动下,此也会成为文化研究的必然态势。因此,对文化进行内向、深刻化这一路向上的研究,已成将文化研究引入新天地的迫切需要。“外向、具体化的路向”居外居明,“内向、深刻化的路向”居内居暗,二者互补共存、互促共进,共同推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当然,因为二者“内向、深刻化的路向”的研究明显不足,已出的成果在数量上与“外向、具体化的路向”上的相比差距犹如天壤之别,需重点推进,着重加强。

参考文献:

[1]杨英法.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2]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兼论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杜献宁,杨英法.文化大都――邯郸推进“文化强市”的合理追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外企汉语言文学篇7

一带一路谋略远,欧非东亚共双赢。

两千年前,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惠互利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

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形势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带一路”将给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契机。那么,“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使哪些行业最为受益呢?与这些行业相关的大学专业又有哪些呢?下面请跟随我的镜头,一探究竟。

镜头定格1

文化交流的剂――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广角

国家间合作共赢的基础在于语言的沟通和对文化的认同。“一带一路”的轨迹遍及众多东南亚地区国家,这些国家的民众都涌现出学习中文的热潮。据了解,目前全球汉语国际教育老师仅有4万名左右,相对市场近200万名教师的需求量,缺口相当大,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老师成为各所国际学校争抢的香饽饽。

专业微距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专业,培养能够在国内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研究在涉外事务中汉语的应用、翻译或教学的方法与技巧。通过理论学习、语言训练等途径,你可以掌握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学知识,具备较为扎实的中英语言功底,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翻译或教学技能,从而能胜任各种涉外事务的工作。

该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和英语两大部分组成,如果从一个高中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对中学语文和英语的精修。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英语,喜欢与人交流,愿意接受不同的文化,那么这个专业很适合你。

大学群像

“985工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普通院校:北京语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很多人考该专业的研究生,是因为该专业的研究生第二年有出国实习的机会。不同的院校拥有的资源不同,拥有出国机会最多的学校主要有两种:孔子学院(是做实习老师,不是做志愿者)和中外合作院校。开办孔子学院较多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

镜头定格2

贸易沟通的桥梁―― 小语种

专业广角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许多企业走出国门,寻求新的发展带来机遇。随着战略的深入,企业间的贸易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少企业都开始注重小语种人才的储备。据了解,“一带一路”涉及中亚、南亚、东亚、东南亚和中非等国的40多种语言,考生们如果想要填报小语种专业,可以多多考虑俄语、波兰语、匈牙利语、阿拉伯语、泰国语、马来语、缅甸语、老挝语等专业。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势必能迎来广阔的就业前景。

专业微距

小语种这个称呼实际上是个“小名”,它的学名应该叫非通用语。在我国,由于绝大部分中学开设的外语课程都是英语,各高校招生的外语专业也绝大部分都是英语专业,所以,大家习惯把英语以外的语种统称为小语种。

由于开设俄语、日语的院校和招生人数比较多,有的学校便没有把它们列入小语种单招目录中,而是放到了统招计划内。

小语种专业与一般的专业不同,由于它培养的是特殊的专业人才,而学生上大学之前又从来没有接触过它,学习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天赋,如口齿伶俐、模仿能力强、对语言反应敏感等。在此提醒大家,如果你唱歌跑调、五音不全、口齿不清,很有可能不适合学习外语,尤其是比较陌生的小语种。

另外,由于民族、地域、风俗、历史等原因,对中国人来说,学习不同的语种也有难易之分。比如阿拉伯语,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在各大外语院校中就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三分钟的韩语,三小时的英语,三天的法语,三个月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三百年的阿拉伯语。”学习阿拉伯语的难易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大学群像

全国外语院校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这些学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种类多,办学实力雄厚。

镜头定格3

专业广角

目前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贸易协定,预计在未来,中国将以这些已有的经贸合作为支点,逐步扩展和深入与这些国家的合作。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掌握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政策,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专门人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订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专业微距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研究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实务以及国际贸易法规等内容。学生要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如果你在高中时代打下了深厚的数学基础,那么你便可在这个专业的学习中如鱼得水。

各类型企业对应聘者外语能力的要求略有不同,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常要求应聘者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则要求应聘者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

镜头定格4

专业广角

无论是贯通西北地区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是连接南部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异域风情,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人们勾画了一幅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新蓝图。在这幅蓝图中,旅游业注定会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专业微距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和管理,学生毕业以后并不一定要做导游,也可以到政府部门、规划设计单位、会展公司、度假区、酒店以及主题公园从事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

该专业是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课程内容跨度较大。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说明里都会提到“涉外”两个字,这就说明英语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借“一带一路”的东风,进入相关的涉外旅游企业工作,大学期间就要多熟悉这些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多了解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在这些企业里工作,经常要处理英文文件,也经常会和一些外国人打交道,英语好的学生在应聘这些企业时会占很大优势。

外企汉语言文学篇8

对汉语老师需求增长最快的是北美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日本汉语教学一直办得较好。

据了解,目前,法国有1.2万人加入学汉语的队伍,并且这一数字正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法国教育部从今年开始逐渐把汉语向中小学推广。

日本人对汉语情有独钟,日本的大学生、高中生选修中文的人比选修其他语种的要多。有报道说日本无论是开设中文课的各种学校还是学习中文的人数都是世界第一。在日本的中国人想要找个中文教师的工作基本不难。

此外,日本对中文老师的需要还有很大空间。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办厂的越来越多,很多企业希望自己的职员懂点中文,于是,商务汉语教师的需求也开始出现了空前的热潮。民间汉语学习者,如主妇、老年人等的人数非常之多,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这些自学中文者自发地组成各种中文学习“俱乐部”,那里也需要教中文的老师。

在埃及目前共有3个大学有中文系,共有大学汉语教师40名,各个大学经常靠请兼职老师来代课,因为本学校老师严重不足。就目前已有的中文系正式的汉语教学来讲,起码还需要30名左右的教师。大学以外,开罗的中国文化中心和埃中友协每年都各自分别开设4个中文培训班,授课教师也是数量严重不足。

随着中国与哥伦比亚的经贸交往越来越频繁,哥伦比亚需要大量的中文老师。据中国驻哥伦比亚大使馆文化处何平介绍,到2005年底已经有4所大学开办了汉语课程。中国企业在哥伦比亚分支机构的当地员工强烈要求公司提供汉语培训。许多哥伦比亚商人希望找私人家庭教师学习汉语。

中国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国家汉办提供的数字是: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缺口9万,印度尼西亚缺口10万。非洲、中东地区、南美也有很大的需求。

在法国,很多汉语老师是业余的,数量不少。有位中文老师范先生,他几年前通过朋友介绍,晚上在巴黎某私人开设的汉语学习班代课,白天他在大学学法语。刚开始教汉语只是凭兴趣,来上课的学生主要都是凭兴趣,所以尽管不会教,但学生比较好相处,上课连讲故事带聊天,慢慢摸索出经验。做出点“小名气”后,还有人帮着介绍到别的地方教。现在找他代课的人越来越多。

“在法国找到中国人不难,找会说汉语的人也不难,难的是找到会教书的人。”不久前,法国第一任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他的苦衷。他说,目前,法国最需要是提高汉语师资水平,急需对汉语老师进行系统培训,从而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整体教学水平,才能进一步搞好汉语教学工作,这点我们需要与中国继续合作。

日本的中文教师虽然有一部分是日本人担任的,但是大多数还是由在日华人担任的。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到日本留学的文科硕士、博士毕业后都留在日本担任了汉语讲师。他们有的一个人兼任几个学校的课。由于在大学教中文,工资比较高,一个课时一般在6000日元左右,有的更高,超过一万的也有。因此,课时多的人一个月收入最高可以达到40多万日元。

他们中间除了少数人可以在某所固定的大学担任正式教授之外,一般都是临时讲师。据统计,目前在日本从事教育的以及担任教授的外国人大约有1.8万人,其中大多数是中国人,而且以教中文、从事与语言教学有关的人居多。这些人都是属于有比较高的学历和文凭的正规教员。

外企汉语言文学篇9

关键词:大连文化;外来文化;经济发展

前言

大连是东北文化与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地,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因此,大连文化呈现开放性和多元性,为接受和发扬外来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大连的殖民历史客观上又给大连涂上了浓重的国际文化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形象,展示城市品牌;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生的关系,因此,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经济交流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交流反过来促进经济交流的发展。在积极参与和发展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积极向其他国家或地区介绍中国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大连在迈向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前进道路上,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发扬外来文化的优势,为大连文化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推动大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种新的思维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文化内涵不仅成为大连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更应成为城市的灵魂;文化目的不仅成为文化自身的追求,更应成为城市的追求;文化发展不仅从城市发展中获得力量,更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力量;文化意识不仅显现在文化活动之中,更应蕴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之中;文化活动不仅成为大连人民的一种精神追求,更应为社会生产提供源动力。在未来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大连需要发扬外来文化优势,形成新的文化思路,有效推动大连经济的发展。

一、发扬日本优秀文化,继续推动大连经济持续发展

1、日本历史文化对大连的影响。日本殖民统治大连40年,他们曾打算将大连与日本文化一体化、以日本民族为主体居住者的日本本土,给大连带来了殖民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期间,日本当局在大连创办了学校、,建设了多家医院,修建了许多城市广场、公园和从事商业性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日本兴建的文化部门、机构和设施虽然只能是一些畸形的、病态的文化实体,但客观上给大连带来了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现代文化气息,大连的殖民历史给大连打上了深深的日本文化的烙印。

2、日本现代文化对大连的影响。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来大连投资办厂。在改革开放初期,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来自日本,发展到今天大连地区已有近3000家日资企业。

3、利用日本文化,促进对日经济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日资企业纷纷转产中国,大连市日企增长近40%。要在中国建第二个欧姆龙的欧姆龙(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皆川泰平说,大连会成为与北京、上海、深圳并列的被跨国公司看好的中心城市。2007年,大连共吸引日资企业的投资达190户,占当年新设立外资企业的33%,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37.7%。值得注意的是,日资企业大量转移大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连有着很浓厚的日本文化氛围,加上大连的北方中心城市的位置,这块土地上的日资企业也就越来越多。4、大连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日资企业能在大连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说应该是与大连文化的沟通、理解和融合分不开的。这里有适合他们生存的文化土壤。同时也存在着交流和沟通障碍,文化摩擦成为妨碍中日经济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连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便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在大连的众多日资企业当中,既懂业务、又懂日语的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不仅如此,一些欧美企业因为与日资企业业务往来密切,也需要不少日语人才。因此,在日资企业,即便企业不组织,员工自己也不得不抽出大量时间学习日语。

二、发扬俄罗斯友邻文化,谋求大连经济增长点

1、大连文化与俄罗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俄罗斯游客走在大连的街道上到处都可以看见俄式老建筑,心里油然升起了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感。旅顺有中国近代史博物馆之称,旅顺与中国乃至亚洲近代史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国内外任何城市都难以比拟的。日俄战争遗址,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战争遗址,是研究、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最好见证,素有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之称。中苏友谊塔、苏联红军烈士墓及纪念碑等这些印证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城市符号,也是吸引俄罗斯游客的特色旅游产品。

2、大连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和其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大连市对俄贸易方兴未艾,呈现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06年大连市对俄罗斯的出口总额2.32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幅高达183%。出口货种从服装鞋帽、日用百货拓展至大宗农产品、电子产品等,贸易模式也由曾经的“倒爷”式贸易发展到如今的专业企业的规模贸易。俄罗斯已日渐成为我市新兴的且潜力无限的贸易市场。来自大连市旅游局的统计表明,2002年来大连旅游的俄罗斯人的人数是5000刚刚出头。2004年前来大连旅游的俄罗斯人达到了10660人, 2006年全年俄罗斯游客的数量为2.4万人,2007年又相比上一年翻了一番。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举动,中俄民众通过“国家年”活动加深了了解,对对方国家的评价都有提高。在中国举办“俄语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大连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大力发扬俄罗斯友邻文化,谋求大连经济的增长点。

3、俄罗斯文化在大连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面对纷至沓来的俄罗斯游客,大连本地俄语人才捉襟见肘,明显不足。据了解,俄语教育萎缩、生源匮乏是导致俄语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大连几乎每个区都有几所学校开设俄语课。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俄语教育呈逐步萎缩状态。有关人士认为,今后,随着中俄两国经济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俄语人才短缺现象更不容忽视。所以,应大力开展俄语教育和发扬俄罗斯友邻文化,以解决目前旅游界的困境,并为对俄经贸和文化交流活动做好人才和文化的充分准备。

三、高校在发扬外来文化和传播大连文化中的作用

1、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需要交融。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外国企业来中国、来大连的投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与日俱增,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地方文化不吸收外来文化则难以发展,而外来文化不经过本土化过程很难有生长的根基;理想的文化体系应该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高度融合。大学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保持国家特有的文化,并促使它与其它文化进行有益的碰撞与理解。在全球兴起汉语学习热潮的背景下,由于大连文化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包容外来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被吸引到了大连学习汉语,同时也感受到大连独特的地方文化。语言学习是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一个载体,大连各个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承担起使地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交融的重任。

2、大连高校在发扬外来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是最先感受外来文化的领域之一,首先各大高校基本都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同时也拥有最大的外国人员和留学归来人员群体, 我们从这些人员那里了解了外来的文化,扩大了眼界,扩充了我们发展和建设的思路,他们给各个高校带来了海外之风。先进的经验、崭新的观念首先在各大高校传播和发生影响,进而辐射向整个社会。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各高校以国内国外分期教育的形式与各个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各类人才。如在对日资企业面临的人才和文化问题,高校积极探索和研究,从大连自身的角度出发,高校努力培养各个层次的日语人才,来适应中日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在日语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大连选择一部分中小学,以日语课替代英语课,并将这项制度一直贯彻到大学阶段,这样有利于逐步缓解大连日语人才的缺口,进而更好地支持大连特有的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说:日方管理人员和中国从业人员都有必要加强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双方都要有一个努力去理解和接受对方的积极态度。大连高校还应继续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加强日语、俄语教育,以语言学习带动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消化吸收,为对日本和俄罗斯的经济和外贸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同时高校还应与外资企业联合培养跨文化人才。如外贸学院就可以与大连的日资企业定向培训蓝领人才和管理人才,把日语作为基础,把技术作为核心,把文化教育作为重点,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人才培训期间,可由企业派人来学院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课,让学生了解外资企业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让外资企业文化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大连这个环境中来,为大连的发展提供经济环境。?

3、大连高校在传播地方文化中任重而道远。语言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近年各大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在有声有色地开展着。大连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让汉语走向世界,用大连文化架起友谊桥梁”的理念吸引着外国留学生,作为东北地区经济开发领军地位的大连,近几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外国留学生来连经商学习,在传播本地、本国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大连先后接收和培养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余名来华留学生和华侨学生。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汉语言研修生。大连高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从原来单一的汉语言培训,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汉语言本科专业(分汉语言文化和商贸汉语两个方向),同时还招收了教育、心理、中文、法律、体育、历史、旅游、艺术等60多个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已构架了一个多专业、多学科、多层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几乎所有高校还积极组织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最受留学生欢迎的有中国书法、绘画、二胡、太极拳、中国戏曲、剪纸艺术等。有的高校有计划地组织留学生到各地进行语言实践或旅游,留学生通过汉语学习,不仅学习了语言知识和科学技术,而且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了解大连地方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崛起,传播了大连地方文化,同时,为大连城市的国际化再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大连培养了大批的外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大连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和文化基础。高校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要继续做好统筹规划,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利用大连的地理环境、人文基础,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

大连有很好的文化建设的人文基础。未来大连的文化应该使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融合。地方文化在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后,会改良自己的东西;外来文化也会加深对地方文化价值的认识,促进地方文化的保留和复活。所以,在未来的文化发展战略中,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当吸收日本优秀文化和俄罗斯友邻文化,充分发挥外来文化优势,借助高校对文化的培养和传播,把优秀的外来文化有机的融入到大连文化当中去,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大众的需求,有效推动大连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义,方军等.大连近百年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2003.

[2]马丽芬,韩悦行,傅敏.大连近百年史见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2003年3月20日初稿.

[3]毛海莹. 浙 江 地 方 民 俗 文 化 与外来文化互融研究[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4):84-88.

外企汉语言文学篇10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论文联盟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课程是实现教育功能的载体,它直接规划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培养转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要适应这种转变,就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地优化。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以基本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出发点,结合教学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基础技能到核心技能、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进行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说、写、读的能力及综合能力等。

二、实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能够转化为人的人文素养的往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及经典著作所阐释的深刻道理,因而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上,应该主要抓好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课程内容。

2、浓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凝练文学理论精髓。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要着力打造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价值,提炼人文知识的核心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群,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整体规划,将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分解到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以便教师的有效传播。

3、因地制宜的自编教材。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实训实习、提供社会服务;实施项目任务教学,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情境紧贴工作环境、课程内容紧贴岗位能力、顶岗实习紧贴学生就业、考核标准紧贴岗位要求。教材要适应性强,针对性强,可以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路,满足工学结合需要,使用效果良好。为方便学生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本课程建立了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录像、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课件、经典教学项目等等,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4、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应用考核团队协作法,可通过项目的团队设计,来培养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团队攻坚一个项目,以整体团队的成绩作为每位学生的成绩,这样,每个学生都会竭尽全力获得高分,无形中培养了团结合作攻坚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做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才有可能激发出来。

转贴于论文联盟

5、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