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0-25 17:32:54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篇1

【关键词】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构建

【中国分类法】:G420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中,职业教育获得了非常快的发展,在高职教育当中,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该专业就业形势目前处在上升的阶段,因此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有效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高职院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举措进行相关研究,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1高职院校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在发展方面存在瓶颈

1.1 学校的招生生源基础相对较差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近年来呈现了人数不断增多的趋势。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那些在大学本科学生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方面水平差距很大,他们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对于一些学生,他们可以称之为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盲,对于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没有一点兴趣,丝毫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习惯。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很难教的课程,学生都对这门课程非常头疼。

1.2 高职院校在投入方面也比较弱

在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方针方面,主要突出就业,更加注重对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在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教学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差距。在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投入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但是安排的课时却很少,在对教材进行选择的时候也很不科学,从而学生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成绩一直都不能提升。

1.3 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相关教学理念具有滞后性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在教学模式上面还相对比较旧,还是以前的那种别动的教学模式。在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老师只是在那儿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无法提起足够的兴趣,无法感受到实际应用价值,只是对一些能够应付考试的公式、定理进行记忆、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完全忽略了人文情怀,是相对落后的。

1.4 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比较落后

在高职院校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面,教材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所选择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材拥有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但是却没有将现代的相关理念和方法进行融入,缺乏实际操作性,内容非常枯燥。这样的教材使得学生感觉学习就是一种压力,很容易厌学。

2具体的改革措施

2.1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观念的更新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领导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领导有了新观念,才能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进行改革。第二,老师是主要的教学改革执行者,因此老师的观念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更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学生是具体的改革对象,因此学生的观念转变可以将他们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能够激发学习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趣。只有这三者之间的观念都进行了更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教学的改革。

2.2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将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概念进行深刻理解,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如果不经过大脑,思维的学习是无法实现全部理解、消化的。学生固然无需完全重复先人抽象这些概念的思维过程,但重新经历其中某些重要的过程却必不可少。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常规,不应按教材的顺序一章一节地进行,大胆地优化教学内容。概念的教学可以多用些时间,尽量不讲计算方法和技巧,减少理论性的分析和手工计算,多留点时间让学生用室内艺术设计专业软件来计算。通过具体的实践动手,学生能够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公式、定理更好地理解,更能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学习的热情也随之调动起来。在进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时候,学生是主要的对象,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具体的教学,学生的被动接受对于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需要将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调动,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更新。

2.3对教学手段进行不断转变

在教学手段方面,高职院校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应该将一些现代的手段进行融入,这样才能使得课程更加富有情趣。在传统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老师无法为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和活动的安排,只是运用自己的演讲来为学生进行思维上的构建。通过利用计算机,这样的缺陷便可以得到很好的弥补。提供理想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满足学生个别活动与小组讨论的要求,便于创设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景。计算机能给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题解答的时候更加主动。其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理想的解决室内艺术设计专业问题的真实情景。最后,能够为学生设置更为富有吸引力的情景。

2.4将考核办法进行改革

在高职院校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学生实际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考核上面应该进行相应创新,将理论和实践考试有效结合。上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考试主要从知识的转换角度来出题,只需要学生写出解题思想和大致过程,不追求计算结果。对于那些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感兴趣和基础较好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开设选修课,这样便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理论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让他们提高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结语

在对高职院校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们需要在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基础上进行观念上的转变,紧随时代步伐,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趣,推动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快速改革。

参考文献:

[1] 黄磊.用科学发展观推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5)

[2] 历泉恩.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六大问题析谈[J]. 现代教育科学. 2009(05)

[3] 赵静,姚君.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J]. 艺术研究. 2009(02)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篇2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创新

教育改革的深化,带动了以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当前情况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拉近课程与社会行业需求为标准,以强化专业教学结构为手段,将项目化教学引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实现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的革新。

1 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市场需求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已经趋向于高校教育中所提出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包豪斯学院的教学思想,将艺术设计与生活、建筑、工艺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淡化艺术设计者与专业工人之间的差距,来提升艺术设计的实用化特征与美学特征。[1]

从市场环境上看,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应用在工艺品、美术作品等艺术气息浓厚的美学领域,同时也广泛存在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强调以教学结果服务社会,提高艺术设计课程的实用性价值与生活化价值时,需要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实践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和方向,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及动手操作能力,来增强他们对课程价值及市场环境的认识。[2]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学生走出教室课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进行委托项目方面的交流沟通,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艺术设计行业的市场前景发展需要,同时给学校以及自身带来经济效益,从而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的良性发展。

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改革形式化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生活结合较为紧密的工科实用型专业,而项目化教学的提出则在一定程度上,为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改革的方向与可能。但在理论向实践的转变过程中,一些学校并未将实践教学引入课程或不断压缩项目实践教学的机会和空间,在完成基础设施硬性改造之后搁置了项目化教学的深入发展。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设备利用率不高、项目化教学形式化的发生,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2.2 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实践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专业素质过硬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准确、科学的指导。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虽然对教师提出了能力方面的要求,并要求他们到企业专项岗位上进行项目化教学实践,但是教学课程的安排与教学工作的繁重,使得很多教师无法将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方面。此时,长期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很难对实践操作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流于形式、与市场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的情况。另外,很多教师对项目化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在率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项目的过程中无法对学生进行细致准确的指导,而项目中蕴含的经济效益也无法带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学生专业素质不足

传统的初高中教育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渐形成了以打好文化基础为教学重点,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水平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没有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提问的意识,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能力上的缺陷会限制学生的实践水平,使他们在团队协调能力与分工配合方面能力不足,从而影响他们的项目完成进度与完成效果。另外,高校教育阶段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专项培养,认为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得到了强化与提升,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安排方面也较为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很难准确把握项目的核心灵魂,也无法将完成项目与理论实践有机结合起来。[3]

3 深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法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产业的转移给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多,需求层次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实践型人才被各大行业所需要。此时,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1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艺术素养,将对教师的素质培养当做整体工作重点。通过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美学意识,鼓励他们在实践项目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并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将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进去,实现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增长,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项目完成积极性。

3.2 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授课核心,强调学生在开展项目、实践推进项目、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设计出更具实用性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艺术设计作品。此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的空间,鼓励他们走进生产设计环节,在了解市场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加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从而提高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价值。[4]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为学生和教师参与美术设计实践活动提供机会,也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帮助企业获得更新的创意与更好的设计作品。此时,学生既得到了锻炼,而企业也获得了较好的项目成果,实现了校企之间的双赢。

4 小结

项目化教学,创新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设计项目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真正站在市场层面进行思考,将美术设计与生活中的建筑、市政规划、艺术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教师的知识素养,提高项目化教学的质量与应用范围,鼓励更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烈胜.“设计系统管理”――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新课题[J].职教论坛,2012(27):39-40.

[2] 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57.

[3] 黎芳.高职高专艺术设计课程――《Photoshop》项目实践教学探讨[J].大众文艺,2012(14):67.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篇3

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常常存在着中国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的二大教学倾向,在长期西式教学模式的训练下,学生缺少东方审美意趣的学习和传统文化语言的延续,及西式基础教学训练方式对学生各专业的学习衔接不紧密等问题。新时期,我们探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设置、美术学的基础教学、平面设计的基础教学、空间设计的基础教学等。在厚基础、厚文化而再创造的基础教学中探索,使学生更好的具备综合艺术功底和更实用的基础教学训练。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我们尝试将“技能性研究”延伸到“艺术思维训练研究”,结合西方当代文化审美和保持中国特有的传统语言;我们探索指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结合感性思维,了解美学形式规律,引发专业思考,学习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既具有美术文化素养和绘画技术,又具有设计的形式语言解读能力,使学生具有“专业化”与“创造性”的艺术基础语汇能力,便于学生将艺术基础学习更好的运用到以后的各专业创作实践中。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方式探索

艺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世纪开放的、动态的国际文化空间中,我国的艺术教学以兼容并蓄,综合创新为宗旨,积极维护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上,探索美术教育改革实践的新路。在艺术教学中传统的构成学科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设计教育中已经开设多年,其教学内容、模式和手段等方面已经逐渐固化,需要改革创新,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我们通过艺术基础教学的改革,探索训练学生能够恰当的运用绘画造型语言,表达思维意图和艺术情感。同时,通过对构图、造型、色彩、时空、肌理、材料等六大方面的形式原理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造型创新的思维能力。

艺术基础课程从形式理论方面讲授绘画形式语言的基本规律,从绘画的“技能性研究”延伸并提升到绘画本体的“原理性研究”,指导学生从形式层面和语言思维层面理解艺术造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技术与材料在不断的更新,高校美术教育也随之不断的在改革与创新,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维与审美意识。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重点在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上,力图建立造型基础教学的新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经济、文化发展。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一)深入理解艺术基础教学每个环节的作用和意义

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是在深化学习专业设计前所必修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探索与研究设计造型中的形态、色彩、材质、构成方法、形式美法则等多方面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接受扎实的设计基础训练,掌握艺术规律的原理方法,同时奠定设计语言不断创新的基础。

传统的综合绘画造型教学主要是针对美术学绘画专业的基础教学而设立,对造型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理解和把握综合造型的运用特点有很大帮助。传统的构成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在设计教育中已经开设多年,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新的基础教学课程中融入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并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

艺术与设计的传统基础课程有素描、线描、水彩、速写等基础造型课程。在以往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基础专业课程中大都设置一样的基础造型课,这些基础课程普遍都倾向传统训练方式,都是再现描摹客观现实和研究常规的光影、色彩规律。美术教学的常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再现客观现实的造型能力和准确表现色彩环境语言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基础课程的设置有了新的改革趋势,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毕然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联系;重点培养专业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思维的专业能力,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思维训练的指导作用。

(二)不同专业学科对艺术基础教学的不同需求

通过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训练,弄清造型的生成规律及不同造型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由绘画语言装换到设计造型语言的能力。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不同发展历程,并学会将西方造型的结构特质元素和中国造型的表现特质相融合,丰富造型的多种表现途径。使学生认识综合绘画造型,学会用“绘画造型意识”去审视形象。并了解造型基本方法要素,使学生掌握局部入手、主观取舍、运用对比、强化特征、注重节奏、夸张处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造型法则。

根据艺术与设计专业不同课程的设置,我们重点研究基础课程的创新改革。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色彩、设计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手绘表现技法、版式设计、传统纹样(图案)设计、图形设计(创意)等基础艺术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落实艺术专业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奠定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新高度,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基础课程的需求方向必需对基础课程做出改革和探索。

明确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方向是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奠定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中,对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线描、构成等课程的创新语汇加以改革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拟向思维、跳跃思维等等创新艺术的多种表现思维形式,同时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想象性思维的训练。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多媒体设计专业、动画设计、影视合成等等新时期的各类艺术专业课程。

四、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设计专业 现代设计 现代教育 发展

中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影响也日益扩大,从长远看,高职教育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高职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各专业在这种有利的职业教育大环境中,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全国众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而且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质量也越来越高。但在这种表面的繁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不少,值得我们深思,有些急需解决和完善。

1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源质量较差

虽说当前高职院校数量越来越多,大部分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生源质量低,竞争压力大”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部分职业院校实际录取甚至只要有人来读书就是大喜事了。众多高职院校来自普通高中的新生,高考分数比较低,个别科目甚至出现了“零起点”的学生。更严重的是,其中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基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所有这些在重点高校里很难碰到的问题,高职院校却应有尽有,这给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艺术设计专业相对其它专业来说远还不止这些困难,它有其专业特殊性困难要面对。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新生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也就是说它需要的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审美能力的生源;但实际招进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基础学习,更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几乎是“零”,这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增添了不少的难度。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正常的教学计划不能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看似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在这群“特殊的学生”中变得滞后,严重影响到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师资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想发展壮大,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学校的扩招及考虑教学成本等原因,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数量普遍存在不足,这就造成了一些老师上课时间过多,部分教师一学期同时还要上多门不同课程,这样一来不但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而且教师也很少有时间去“再学习”,自身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同时众多高职院校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聘请的教师都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学校担任教师,很少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来任课;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廖寥无几,偶尔请几个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做兼职教师,也很难解决实际需要;有些兼职教师由于上课责任心不强,以“应付式”的态度对待教学,教学效果多数情况下会更差。

艺术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专业教师没有一定量的实践经验,就很难教好本专业知识,学生想学好那就自然难度更大了。

1.3 社会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不够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这样一方面促进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致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其基础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社会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很多人认为会画画、会电脑制作、“玩玩”感觉就可以从事艺术设计工作了;许多公司在招聘艺术设计类人才时,更是明文列出应聘人员有几年的美术功底,会操作那几个电脑设计软件等等。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电脑制作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绝不是最重要的。这种错误的信息对于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及已经或将要选择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将会是一种误导。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公司的老板总喜欢对设计师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设计师反而成了他们的“看客”,最后的“大作”不知是他的作品还是设计师的“设计”。更多的把艺术设计想当然地简单化,表面化,如此等等,在这种不良的大环境的影响下,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严重束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1.4 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

众多高职院校的形式主义仍然比较突出,专业开设求多求全,盲目地照搬普通高校教学模式或一味地依赖市场办学等;教学管理不到位,尤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关过于形式化或“人情化”;选订教材过于随意,教学方法陈旧,忽视市场、忽视实训教学,缺乏整体教学战略思维等。尤其是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应该是必不可少,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形同虚设,有些甚至没有实训场地等等。

2 面对以上种种不利因素,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来解决学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就个人教学、设计实践及综合社会其他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的有价值因素,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我个人认为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存在的众多问题的解决可从以下各方面入手。

2.1 以市场为导向,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培养目标

自从改革开放一来,“市场”一直是我们的热门话题,搞经济建设离不开市场,新产品开发离不开市场等,我们办学校,开设专业也同样离不开市场。现在很多重点院校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专业设置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因素,“过时”的专业应该少招生、甚至停招生,否则除了造成资源浪费外,更多的是害苦了学生。相对重点院校来说,高职院校在开设专业时,更要看重市场需求,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目标确定,应该在现有条件下,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实践性与技能性比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鼓励社会参与,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及时转化应用,而在于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能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应该研究一种系统的、与市场紧密结合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既不能对西方设计艺术教育盲目地加以照搬,也不能缺乏整体的分析、了解,要对各种教育理念和经验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同样,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时,对别的学校的办学模式只能参考利用,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分析研究后制定比较适合本校特色的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研究和调整,建立有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总之,我们应该在市场的需求下,选择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开设相应课程,使学生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千万别搞“拿来主义”,走形式主义,一味地求全求大!

2.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艺术设计各专业来说更应如此。

首先引进人才时,要严格把关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及修养,一般选用的人才应是毕业学校好、文凭高、专业突出的综合性人才。当然,也不能一味以毕业学校及文凭作为录用标准。对于文凭高,专业技能比较差的人才要坚决不予录用,对于一些专业确实比较突出,但文凭比较低的或者毕业学校比较一般的人才,我们应适量予以聘用,尤其是在设计第一线从事过设计工作的设计师,应适当放宽条件予以聘用。

其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来说要有“认识更新”、“知识更新”,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具体的教学则无从谈起。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设计实践经验方面。实践,不但是学生同时也是老师加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深化理论并运用于教学的途径;我们应多聘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也应给老师有相应的学习、设计实践机会。

另外,师资结构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全职教师、兼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按比例分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在学校的比例一定不能太少。

2.3 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尤其重要。首先,艺术设计专业管理应在学校整体管理战略思维的框架下具体进行。艺术设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需要而变化的,学校管理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变化,调动学校各种要素,形成学校发展的各种合力和优势,我们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艺术设计专业在管理上也有其特殊性,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比较自由散漫,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反感,如果引导“不到位”,将会影响到学校教学的经常进行。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找出最佳管理办法,解决实际问题(辅导员如果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或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毕业的更好)。对于有些教师上课放任自流、打分随意性大、感情用事等现象应采取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使他们能够认真对待课堂、认真对待学生,真正做到“教之有方,学之有效”。

2.4 加强教学研究,使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方法上,我们应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应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适当时候带学生到设计第一线去走走、看看,体会设计实践,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去参与实践。理论结合实践,实践促进教学,不但使学生很快消化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了设计的实际需要,这样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果就会更加突出。

2.5 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题,校内校外实训室、实训基地是完成这一重要课题的必不可少条件。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不断加强实训室、实训场地的建设工作,让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在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竞争时具有其优势。目前,相对普通高等院校来说,高职院校学生最大优势应该是实践动手能力,如果在实训教学方面不下点功夫,那么学生毕业时面对的就业压力将更大。

随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不断增长,我们一方面应当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提高生源质量,健全现有教师的聘用、考核等机制,尤其要给予教师更多实践教学深造的机会;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变革,从职业教育的总体性、结构性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使学生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我们的艺术设计各专业能真正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菲.浅谈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6).

[2]陶勇.浅谈如何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1).

[3]雷曙光,田巨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四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探讨[J].价值工程,2012(28).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篇5

进入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正逐步壮大。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是一个兼备艺术与技术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一直是各高校追求的培养目标。然而,当今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人才大量过剩,教学质量不高,教学与就业脱钩已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体系,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有其自身特殊条件的制约,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加以解决。

一、当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生素质低下。当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无论从教学规模还是培养目标都存在很多问题。独立学院其形势更为严峻。

首先,独立学院的生源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加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造型课基础薄弱,只是在一些高考速成班学了几个月就参加高考,对设计的综合理解能力,运用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文化内涵,只停留在艺术设计的表面形式。然而,艺术设计是一门文化与艺术相对综合的专业,缺一不可。

2.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认识及办学思路不尽相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可以说是刚刚起步,由于起步晚且国家统一标准不明确,同时因行业区别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要求的区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特别是社会一些培训机构的误导更加大了人们对艺术设计认识的差别。理解和认识的差别必然带来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有的院校甚至完全照搬一表二表院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情况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主要分为创作、设计、技术、经营四大类。将这四类人才培养作为该专业培养的教学流程不失为最佳方案。但以独立学院目前的师资,设备,学生素质等状况来说,很难做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现在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理论学时过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

3.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硬件投入不足。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一些院校在硬件投入上相对滞后,新技术新设备不能及时引入学校。加之院校一般比较注重文理专业建设,对艺术专业关注度不够都导致了硬件投入的不足。

4.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匮乏。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匮乏是因为这一专业起步晚,向社会提供的专业人才还不够,而专业办得早且好的院校向社会提供的人才数量更少。特别是没有向教育机构提供足够的专业教育人才,同时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薪金待遇条件又难以吸引这些专业人才,大部分优秀人才流向设计公司,致使师资匮乏。

5.产、学、研严重脱节。因专业教师少,教学任务重,迫使教师疲于教学抽不出时间进行协作交流,更没时间与外界交流,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军作战的习惯,可是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更让教师为自身的学都感到十分困难,更谈不上什么产与研了。

二 、应对上述发展中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先期完成市场调查制定合理教学计划。艺术设计本身需要专业人员的合作才能完成。艺术设计产业的产业链非常复杂,进行该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先期进行市场调查确定市场的需求以及合适的切入点。对专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不能再做泛泛的培养。用老旧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毕业即失业,这是教育者的失败。

2.精确培养目标。我们独立学院不可能系统的使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制作原理进行全面的研究,所以应要求学生掌握,精通设计其中的某一两个部分或环节,这与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运行相一致。培养技能型人才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3.引入企业支持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与院校合作方面常见模式是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学校开设相关工作室。除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合作关系外,可将逐步推广到合作建立专业工作室,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建立工作室和实习基地目的是要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式进行培养。这样缩短了学生的学习周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少走弯路,同时也拉近了校企之间的距离。

4.打造合理师资队伍。艺术设计是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专业,独立学院更应倡导培养产学一体化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应聘请行业中资深一线设计人员专家到校讲座、任教。企业聚集着一批实用型技术人才,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技术优势来加快院校教学改革,从而带动学生的技术水平。另外,也可采取院校教师到制作生产基地进行实际性的阶段实践,从而具体地了解掌握实际操作流程,最终建立起业内知名人士、从业人员、青年教师相结合的稳定师资队伍。聘请公司人员讲座也需要从多个企业聘请,因为不同类型的公司在制作技术制作方式分工企业管理等方面也是很不同的,同一个软件可能应用的部分区别很大,这样学生能了解更多的就业趋势和方向,也能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还要通过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使教师既是老师也是设计师,鼓励其考取相关设计师认证。这需要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充分考虑艺术设计产业的行业特点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

5.注重产学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我们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力度,大幅提高实践课和上机课程的学时。改变纯理论教学方式,采用计算机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部分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倒挂,强化学生动手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作到“项目课程,任务载体,产学合一,情境学习”。“项目课程”是一种案例式的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完成一项具体的设计任务,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完成学习,工作的课程模式。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把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附着于项目,使得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就是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项目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具备不同的技能,不同的知识结构,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整合。从而,使自己的设计作品脱离所谓的学院派风格,使其更接近市场的要求。

6.加强精品课建设。精品课建设作用非常重要,可以带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为创品牌教育打下基础。在精品建设方面可以适当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篇6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涉及美术、雕塑、园林、心理、材料、建筑以及装饰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一体的综合型专业,而对于目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说,“岗位、能力”已经成为了该科目教学的目标,所以实践课程的改革就是要体现出岗位能力这个核心。而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用人需求情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方向以及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四个方面,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实践性课程的改革方向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这门科目起源于工艺美术教育,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才将其确定为一门特色课程,80年代以来这门专业则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这也导致了众多综合性高等院校及艺术院校趋之若鹜的争相开设此专业。目前环境艺术专业招生可以分为综合类(包含文、理两类)和艺术类(美术生),其中艺术类教学方向主要是以设计教学为主,侧重于设计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创意与效果的表现;而综合类则以逻辑思维为主,注重文案与设计的严谨性。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生源招生有利于保证专业发展的互补性,两类生源毕业后都有其明显的优势,但是环境艺术设计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纸上谈兵的设计是无法付诸实施的;要求项目的设计者有生活积累、材料认识、空间的把控以及对施工工艺了解,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一不可[1],而实践环节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行业现状与用人需求情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环艺设计从业人员可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一)工科毕业生如建筑学、工民建等专业人员兼职或者转行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二)经过高等院校环艺设计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三)美术班或者效果图表现等培训班后大约经历一年的培训后上岗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市场本身存在就业门槛低、职业准入性低、职业鉴定混乱等问题;再加上近年来开设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企业实际需求,学生低水平实习、低水平就业就业现象严重;企业真正需求的实践性强,有经验的设计人才严重匮乏,从而导致了设计类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年年招人、年年缺人的尴尬局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出具有实操能力高素质的毕业生是当务之急,而高等职业院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专业发展过于盲目,课程体系僵硬,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国内诸多高职院校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课程体系设置仍旧来源于本科三段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落后,学生所学知识内容陈旧,学生所学内容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与变化;(二)存在课程标准滞后,学生所学知识难以适应企业实际岗位操作需要的客观现实情况,急需采取校企合作形式引入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作为课程标准;(三)在教学条件上,由于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众多院校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同时上课,班容量巨大,大班教学不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特征,导致教师难以逐个精细化辅导,学生设计作品普遍质量粗糙;(四)由于存在对高职教师学历的要求,教学师资队伍普遍实践经验欠缺,多数教师存在“出校门―进校门”的怪圈,没有企业行业等一线设计经验,对设计标准、施工规范知之甚少,难以对学生进行岗位化训练指导;(五)各高职院校虽重视学生毕业实习,但存在学生实习时间长,实习规范性差,实习处于无序性状态,实习期间无底薪、无待遇、实习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融入企业,造成学生后续从本专业离职率高的现象。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急需在课程体系中(学生实习前)增加校企合作岗位实践性的综合实训课程,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行业岗位性引导,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岗位知识与实践经验,以便于其能够融入未来企业的职业环境中。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提出与探索

(一)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提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是在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两年通识基础课及专业课之后,在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前插入的一个周期为三个月,由学院教师及企业管理者(或设计师)共同教学管理的课程组,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学校环境下的课本内容对接到企业环境下进行岗位性(任务)项目训练,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及管理运作方式,熟悉企业行业规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就读期间即可直接获取相关经验、熟悉了解岗位性质、特点及技术要点,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岗位能力。

(二)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开设在高职专科的第五学期,周期三个月,学时约为200学时;分为“专业岗位认知课程”(60学时)与“专业综合性实践训练”(140学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行业企业认知,了解企业的组成,公司文化与背景,设计公司的运作与管理模式,企业日常工作性质与内容,设计企业的设计规范与施工工艺等行业基本情况。后一阶段则主要进入企业采取轮换制岗位实践,分别在制图员、设计师、监理等岗位充当助理工作,从而积累一线工作经验。

(三)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管理与组织体系的完善。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企业,因此在课程的管理与组织上,企业不但要全程参与而且要扮演主要角色。基于课程的两个阶段的特点,在管理与组织模式上也采取“A+B”双负责制的模式,其中A代表校方,B代表企业,各方在教学过程与实践管理中各派出一名教工/员工,共同管理一个20~30人的自然班,“A+B”的模式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企业员工是主要角色,负责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分配岗位与任务等工作;校方指导教师则负责学生的出勤、组织、协同考核等工作,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A+B”双负责制的模式发挥出了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从繁重的教学组织中解脱出来,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性培训,而校方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在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使学生深入到岗位一线进行实践性训练;同时也迫使教师由课堂走入企业,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推动专业教师从只具备单项教学能力向综合专业性能力转变,进而达到具备岗位性教学指导能力的目的。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篇7

1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设计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现行的教育方式、理念在理论和实践教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1艺术设计招生人数过量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对艺术类招生人数持续过量,这种趋势反映出艺术类专业逐渐大众化,但凸显的问题更让人深思。艺术类生每年交纳相当可观的费,基本费在6000-15000元之间,这是造成艺术设计类专业扩招的一个直接的经济因素,高校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扩张艺术专业的招生规模。此外,各大高校为了创建综合类大纷纷设置艺术设计专业,使本来不具备艺术类专业招生能力的高校纷纷开始招生。校因为师资能力不足、教设备的限制和生文化基础的差异,导致艺术类教的质量难以改进。

1.2传统的教

模型难以适应当今的发展要求首先,在教管理上,由于校是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起来的,艺术教育自身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而校缺乏对艺术设计类管理的经验,也没有扎实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对待外来艺术设计教育时,只是一味地吸收,没有基于自身办特点,盲目习,造成艺术类专业的教模式混乱,毫无特色。其次,虽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教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艺术类办招生的条例,因此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并且这种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然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最初是从美术衍生而来的,不太注重其与社会技术经济的联系,对这种教育理念的沿袭,使我国的艺术设计类教育很难突破原始模式的束缚。从整个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艺术设计属于市场牵动模式。现如今,高校的艺术设计看似教丰富,事实上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许多人认为高校添设了计算机的教就是实现了教的进步,其实不然,计算机的习仅仅是软件的习,社会经济的进步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此外,传统艺术类专业的设置已经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而高校间雷同的专业设置一方面适应不了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导致出现了无谓的人才竞争现象。

1.3理论和实践不符

我国艺术教育发展起步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而且是在美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更加倾向于实践中的应用,而多年以来艺术设计一直沿袭美术循规蹈矩、规范化的教风格,从而抑制了艺术设计专业的个性特色发展,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轨。例如,艺术设计中的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都要求生深入实践,切身了解实际生活中的艺术设计理念。然而多数校忽略了实践教环节,仅仅是停留在画板上,缺乏对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最终使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培训。特别是当前社会过分强调安全责任的背景下,很多校往往都不提倡组织生外出,而教师在教过程中,由于怕承担责任,不会把课堂搬到实践中去。很多老师都倾向于多在课堂上说理论,少到校外搞实践。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安全事故,也就不用担什么风险。再者,很多校和社会生产企业或相关实践单位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艺术设计类的生走上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多。没有去处,也就只有关在象牙塔中脱离实际地创作再创作。以上理论与实践不符的现实,使生所的理论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生对相关知识也就不易消化吸收。同时,生的艺术创新灵感要从生活中来,而少了实践,也就少了很多灵感产生的机会。如此教,艺术设计类的生实难成长为真正的艺术设计人才。

1.4教师和生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艺术类专业中,任课老师很少真正了解社会中艺术设计的市场,并且在我国特定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不能满足现代艺术设计的新思想、新要求,以至于在教课堂上出现教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而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并且习水平得不到真正提高。除了教师质量的问题,高校艺术设计也缺少师资力量,尤其对一些新型的专业,在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上,高校一方面是直接聘用自身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或外聘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有较高的历,但缺乏实际教经验;另一方面是聘用美术转行到艺术设计的老师,这部分老师虽然有较高的艺术思维,但他们大都是以短期培训、自的方式转行到艺术设计,并没有艺术设计的实践经验。这两种现象都会导致高校整体师资水平下降。艺术类生选择报考艺术进入大,往往不是真正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仅仅为了能够上大,导致生没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准备,最终导致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水平普遍偏低。通过调查数据统计表明,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仅有10%左右的生能够在工作中独立完成工作,而在现实中,企业急需的是直接上岗的高能力人才,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资金对入职人员进行培训。

2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改进

艺术设计的发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所以,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要更加重视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改进。

2.1改革高校艺术设计招生规章制度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同样需要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从我国目前高校招生的情况来看,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的要求力度远远不够,这是造成生源差的主要原因。高校在招生时,可以引用一种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方式,例如,在升考试时,增加对方案的设计、对设计思维能力的测试等环节。另外,对于高中文化课习水平低转入艺术专业的生,高校在招生方式上可以选用预科,即对将要考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生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习,再进行专业考试,这样有了专业知识的储备就能为以后的艺术习生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2艺术设计应朝着特色办的发展方向

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加剧了市场上人才的竞争,因此特色办成为增强艺术设计毕业生竞争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实施特色办,在同类院校中突显自身的办特色,这样在高校之间才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才有可能使我国的生具备中国特色的思维思考能力。例如,美国校长期受到美国民族自由开放意识的影响,使其艺术设计更加看重对生个性能力的培养;日本艺术设计理念重视对其民族文化的继承,因其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因此,高校在艺术专业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自身地域,结合市场的需求。高校特色办可以在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上进行改进。首先,在专业方向上,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利用区位优势,来设置艺术设计专业。例如,意大利的艺术设计倾向于皮具、珠宝类;河北省纺织业、制药业比较发达,高校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天津包装、装潢业发达,并且临近北京,可以根据其优势进行特色专业设置。其次,在课程结构上,要开设与专业方向有关的人文和自然科,举办讲座等形式,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理论基础,还要加强对专业课程的专业化强度,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又要把专业课程与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既要吸取传统课程的优点,又要结合新课程的元素,把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

2.3优化教条件

首先是师资力量的提高,教师水平在校教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解决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高校可以采取两部制的模式,即一部分老师为校固定老师,主要职责是对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另一部分为聘请的设计师、专家者等优秀师资,负责开拓生艺术思维,对生进行设计指导,让生充分了解市场对新型艺术人才的要求,两部分老师有机结合起来,灵活安排生上课时间,这种模式不仅增强生对所专业的热爱,而且有助于提升生的专业化水平。此外,校还可以与一些知名艺术设计公司进行合作,让生参与一定的技能培训。教水平的提升还与教条件的好坏紧密相关,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除了老师的理论阐述外,更多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因此,高校还要加强对教设施的建设投入,为艺术设计专业提供硬件支撑。

2.4优化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二十一世纪需要有创新力和实践力的人才,校应该根据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培养生能力。艺术设计一年级基本为基础课,包括对元素的观察和思维模式习惯的养成以及对视觉语言的分析能力、素描和写生的能力;大二年级是设计基础课,包括对基本设计理念、方法、功能等的认识和理解;大三年级和四年级主要是艺术设计的实践能力,例如广告、网页、家具、室内的设计等。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优化教方式,让生真正参与到艺术设计中去,而不是对老师作品的模仿,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主题,让同分组讨论设计,鼓励生奇思妙想,最后观摩评选,再由老师发表该主题的设计思路。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方式,在课堂教过程中重视与生的交流互动,从多角度培养生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不断发掘生创造的潜力。高校还可以采用生对教质量反馈系统,生可以匿名对任课老师作出评价,以此来作为衡量老师教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这个评价系统还能提高老师工作的自觉性,促使老师更好的关注教科研,提升教质量,提高生的专业素质能力。

3结语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艺术设计现状;改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特别是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为教育界也带来了更加便捷、趣味性强、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信息化主导的教育模式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基于这一基础,艺术教育者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如何能够将信息时代的特征赋予艺术设计,通过怎样的方式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现状又是怎样,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现状进行分析

1.1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缺乏人文素养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首先对学生绘画方面的技能进行训练,并将此作为最为重要的训练科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育者在对艺术设计的理论部分知识进行讲解时,紧紧围绕这一理论知识点进行,很少对这一理论知识点进行延伸化的讲解,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顺利的完成相关的艺术设计题目,但是学生并不能深入了解这一设计的真正内涵以及原理,所以说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缺乏人文素养。

1.2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严重脱离该产业发展要求

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运用到现实,要求设计出的产品能够符合产业的发展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其设计出的产品符合产业发展要求,能在市场中立足,但是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是市场发展最为需要的人才,所以大多高校对于这一专业进行了开设,这一过程还是围绕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导致艺术设计缺乏创新性,学生无法学习到艺术设计专业内在的知识。

2对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2.1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设计课程进行改进

艺术设计发源于西方国家,我国对于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研究的比较晚,所以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使得大多数的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外国作品无法在我国出版,导致我国艺术设计无法及时的吸收到外国的先进理念以及思维,而且艺术设计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学生除了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还需要对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掌握,比如在掌握艺术设计相关课程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市场需求、语言方面的知识等,如果学生仅仅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完成,但是其中并没有表达自己的真实设计理念也是不行的,至少专业素养不过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仅会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设计者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与理念,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者应该具备的素养,对于高校教师开说,应该不断为学生拓展课外的知识点,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思维与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2.2对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已经摆脱了以前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接触到更加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更好的开展。要想学生可以对信息时代下的艺术设计理念以及市场需求充分掌握,高校教育者也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艺术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同时创新现有的艺术设计内容,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必须与现有的市场进行结合,注重其中的实践性。

2.3提升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团队的素质

要是艺术设计教学更加符合市场发展需求,教师团队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团队都是从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后,考取研究生后从事教师这一行业,但是这些教师并没有经历过社会,对于市场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关注点往往以学术为主,并没有对艺术专业类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就业单位进行充分的研究,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对教师进行就业方面的引导,让教师在进行职业教学的同时,平时可以在一些艺术设计类公司进行进修,或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接触,这样教师可以对现阶段艺术设计的市场需求进行了解,对于设计需求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了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了解可以完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也有指导性的影响。

3结语

本文主要首先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现状进行分析,提出1.1的艺术设计理念缺乏人文素养;1.2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严重脱离该产业发展要求的弊端,同时根据这些弊端对信息时代艺术设计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提出,如2.1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设计课程进行改进;2.2对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2.3提升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团队的素质等。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于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是艺术设计专业更加符合市场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柳.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改革[J].大众文艺,2015(12).

[2]刘海婷.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 高教大众化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一、 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超过适龄受大学教育青年的毛入学率15%称之为“大众化”教育。据统计,广东省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2%;2006年计划达到25%左右。教学规模扩大,艺术设计学科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冲击,原来属于精英化教育的小班教学也因人数的增加而改成大班教学,教师辅导学生课题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人进入大学殿堂,他们与70年代前出生的人有着迥然不同的群体特征与求学方式。他们所生长的年代正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转型期,在他们不少人的身上存在着过于自我、奢侈、不够刻苦等缺点,但他们具有自信、创新、求变与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艺术设计专业的新生群体具有更加明显的上述特征。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的现状给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我们要更客观地观察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审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从中认真思考出符合时代需求、适用于新一展个性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高教“大众化”后的学生群体教学要求。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二、 学习方式应有别于上世纪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必须根据艺术设计专业新生群体求新求变的特点,跟随信息社会的时代节奏,增加学科的前沿知识,加强学生课题训练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大艺术素养培养的广度与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在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无论在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视觉媒体设计或动画艺术设计等专业门类都体现了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艺术设计专业成为许多有志于报考美术专业学子日益追求的热门专业。学生在每个时期的学习目的都有所不同,80年代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后的理想是当一个画家,他们勤奋刻苦,更注重绘画基础课程;90年代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后的理想是学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更关注手头表现能力;随着市场就业形势的压力,21世纪的学生更注重社会人才需求,对课程设置更加挑剔,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不是太重视,只强调学习专业设计课程。不少学院的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刚进学校不久的新生,在一年级就提出学习专业课与电脑设计软件课。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启动,全国教学改革在不断创新,但大部分院校还是沿用原有的教学大纲与教材;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只做少部分修改,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学生往往在二年级后产生厌学情绪。以往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是(不包含公共基础课):造型基础课(绘画基础)——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其中造型基础课占课程的30%,专业基础课占课程的30%,专业设计课占课程的40%。而造型基础课往往是以传统的素描、色彩写生作为主导,基础课与专业课联系的教学方法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专业基础课中,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教学方法延续了20多年,随着电脑设计软件的普及,设计基础课题训练的作业方式用何种形式更能够表现现代设计语言?以什么样的专业基础课替代基础训练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很多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设计课的教学方法,往往沿袭了80年代的教学模式:教师照本宣科,然后用三到四周的时间完成一个虚拟课题;由于课题应用度不高,学生做完课题后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做完的课题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传统的专业教学法省略了课题的训练过程,却忽视了实际的需求,学生因而尝试不到成功与失败,缺乏激励机制。

三、解决的方法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加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应用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教学是一个以绘图、制图技法为起点,进入形态构成、功能要求、设计表达、模型设计等完整的基础训练过程。学生必须掌握最基本的表达能力,要尽快把自己的创作构思准确、快速、简洁地表达出来,通过具体的可视形象,明白无误地让人了解设计意图,这是学习艺术设计的人不可缺乏的基本功。只有掌握基本技能,才能获得较高超的表达手段,自如地应用设计知识,进入手脑一体的创作境地。

现在的学生的群体特征是轻视基础课的训练,在学习时不明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所表达的要求不同,基础造型训练必须根据不同专业要求进行教学训练,方式可直接与专业表现技法挂钩。学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形体透视关系与块面结构上要增强学习力度,素描教学训练从透视基础——结构几何体练习——室内景——建筑外观等进行写生;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开始就要理解外形特征与内部结构的关系,素描教学训练从透视基础——结构素描——产品透明结构写生的过程,在写生中理解专业特征;装潢艺术设计的学生需锻炼超写实的表现能力,训练延续传统的明暗调子的表现形式:石膏几何体——静物——石膏像等的教学模式,训练中可强调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基础素描教学在强调专业特点外还需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静物,任意选择角度,以短期作业为主(三个课时)。表现手法可以用线描表达也可使用明暗调子表达。绘画基础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写实的造型本领和提高审美素养,更主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所必须具有的对物象形体结构、空间组合的表达能力和记忆理解能力。学生要从块面结构训练的过程中,锻炼对形体的理解表达能力,并能凭想象默画出物体在不同视点中的形体特征。

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讨论中,一些论点认为:“大众化”后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教学不需要素描与色彩训练,学生进入大学后可直接进入专业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殊不知艺术设计专业在扩招后,学生群体造型基础水平远不如以前“精英化”的大学生,不进行造型基础训练将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

(二)增强艺术素质与理解观察能力

从事工作后的学生往往深有感触地谈到自己能动手设计一个作品,但讲不出其设计理念与原理。很多大的设计公司也不无感叹地说:找一个电脑设计操作员非常容易,但要找到一个知识全面的设计总监就相当困难。这说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不能适应于社会。人才培养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人文素养上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根基性的缺陷。教师在每项课题训练中必须要求学生从认识——体验——创造——提高的完整过程去把握设计的真知。

理论讲授与课题训练是艺术设计专业沿用下来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师讲述一个章节后,就会按照要求布置课题,学生往往按照设计程序进行课题训练,从市场调查、草图、讨论、设计表现、深化设计到设计完成,这样传统的一个教学阶段就结束了。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好像习惯于这个模式,不经思考分析,完成任务式地应付作业,但这种课题训练远远没有达到预定目的,课题内容也没有结束,真正意义的学习刚刚开始。学生应在课题训练中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必须从课题中寻找新的发现。教师还需要求学生写设计报告书,按规范查文献、写论文,这就意味着学生需在动手能力与思维观念两方面同时提高。老师必须明确指出课题完成的全部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必须安排史论课、艺术概论、美学欣赏课以及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全在于知识面的广泛。很多设计单位在用人条件中,明确提出人才素质的要求。艺术设计是一种应用学科,不管是平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工业造型设计,都带有很强的人文特征。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人的需求,不同的场景特点设计出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古今中外的设计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多观摩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将使我们受益匪浅。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但要熟练掌握专业技巧还必须要拓宽知识面,从其他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针对不同的物体、不同的人,创造出和谐统一的人与物的关系。

(三)强调社会实践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课堂上,我们的课题训练往往停滞在技术技巧上,而不是以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实践学习只重视技巧的训练,而忘记了设计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一个课题的完成只停留在纸上,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我们强调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能力。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大学学习中,把时间与精力泡在无谓的重复性的课题中,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艺术设计教学要注重在“做”中学,学生正是在完整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了解设计的实际意义,体验过程的感受,从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解决各种困难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才智的过程。

正确掌握电脑设计软件,运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无疑成为学生所追求的目标,熟悉不同的设计软件,输入正确资料,就可得到设计的信息,并在电脑中可选择视点位置,直到得到满意的效果为止。电脑设计具有强大的优势,从平面制图、立体效果图的描绘到打印在图纸上,既规范又迅速。在节奏快、效率高的信息时代是必须掌握的技能。现在很多学生对电脑设计课程尤为钟情,并能较快地操作各种软件,以至造成学习的偏好,认为掌握电脑设计软件了,就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个认识极端错误。教师必须提醒学生,设计不应过分依赖电脑。过分“理智”的电脑设计作品不能表达具有浓郁感情的设计,表达也无法个性化,它是设计表达的一种风格,但不是唯一的风格。从基础教学来说,尤其是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训练,必须从手绘开始。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素质;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已扩展到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制造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创新设计已成为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许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已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现代化设计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国内外相关现状分析。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较早,在培养学生方面既注重艺术教育又注重技术教育。许多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进行新的改革探索,进行学科的改造、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以适应对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前仅有工艺美术教育。当时,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刚刚从传统的美术中分离出来,还很不成熟。而艺术设计教育则更是落后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逐步被引进,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满足社会对于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从总的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明确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近年来,虽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专家就相关问题做过一些探索,发表过一些见解,但就艺术设计本科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等根本性问题,却仍鲜见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设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具体情况和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尽管也有一些学校在此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入手,探索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与改革成果尚属罕见。

(2)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首先,应当使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展的需要,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综合考虑相关行业对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具体要求。我们明确了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并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具体情况,我们对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国际文化视野”“市场经济视角”的应用型本科层次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①素质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该素质结构设计方案的特点是,不像传统的艺术教育那样仅侧重强调文化、艺术素质,而是注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核心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创新型设计人才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作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及其最新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给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设计人员,必须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努力掌握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情况,从而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现代设计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②能力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构成的核心能力。二是与人合作共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等基本能力。该能力结构设计方案既突出强调了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明确了能力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又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能力指明了方向。设计创新引领产品的创新,是产品形成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设计创新的实现途径可以有多种,既可以通过设计上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来实现设计上的创新,还可以在学习借鉴传统或外来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创新,或者将不同领域的成熟技术或成果组合在一起实现“集成创新”。由此可见,设计创新能力的养成不但需要加强和提高艺术素养,而且需要以必要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基础。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皆属于精神生产,因此,如何将艺术设计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艺术设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将工程实践能力列为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无论是要实现设计创新,还是要将设计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都需要设计者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对于相关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策。此时,设计者所具备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依赖于设计者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设计创新水平的重要前提。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而且应当是一种创业教育,这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作为就业者还是创业者,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设计管理、产品规划、成本核算、市场调查、消费心理研究等方面的经营管理能力,具备推销自己的设计方案以被客户接受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具备以团队精神和宽容、共赢意识为核心的与人合作共事能力。此外,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无疑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现代设计人员而言既是构成其设计表现能力的要素之一,也是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二、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内教学。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等,都必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革。例如《设计构成》课程,将二维构成和三维构成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又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构成了理论讲授、个性化辅导、教学互动、课题设计、汇报展示等多个环节综合而成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又在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制定了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工作规范,并且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的科研课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始,为原创性的设计奠定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选题时,要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需要,且具有一定的前沿应用价值。实践表明,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以以往毕业设计为例,不但毕业设计选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科研课题,而且有十多件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有的作品参加国内设计大赛并获奖,还有的作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如《儿童电吉他》《可视对讲系统》《“青花摇曳”电吉他》等一系列设计作品,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并很快被企业采用和转化成产品。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如设计《儿童电吉他》的同学,不但其本人被采用该方案的企业所录用,而且还促成该企业另外录用了其他几位同学。

(3)讲求实效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与课内教学活动一起构成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们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一方面,努力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为此,不但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内外专家的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课外活动列入第二课堂的培养计划,而且将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北方自行车创意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努力实行开门办学,尽量组织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任务或参与各种高水平的设计大赛,如组织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一般课内教学难以收到的成效。这种实践经历不但使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涌现出不少优秀学生和优秀作品,为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