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0-20 17:31:33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篇1

(1)儿童在早期以艺术创作为主。儿童越是积极地介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而且,年龄尚小的儿童在绘画构图上很有艺术家的天赋。(2)艺术感受、艺术史教育和其它外在于艺术的活动要与儿童的创作联系起来。(3)艺术教师要精通艺术思维。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思维,视觉艺术教师要善于运用视觉空间思维。(4)艺术学习要尽可能围绕有意义的专题进行。(5)艺术教育的课程必须以螺旋式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反对制定连续性的艺术教育计划。(6)艺术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某些技巧与概念,而要进入个人和他人的情感世界。(7)反对向学生传授如何判断艺术,但应让学生懂得艺术品传播跟流行的艺术品位和价值有关。(8)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艺术教师的任务,它还需要艺术家、管理人员、研究人与学生自己密切合同。(9)艺术教育要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每个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艺术形式。学生只精通一种艺术形式,比对多种艺术形式只一知半解要好。

二.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心智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儿童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发展心理学在对人的成长和变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发展的原因和目的假设,正是这些假设极大地影响了艺术教育领域。其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假定人类的成长是一种固有的趋势,认为人类能够选择自己的体验并能作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各种决定。该假设的启示在于,要让儿童自己指导自己的成长,成人的干预越少越好。发展心理学又假设,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着顺序相同的心理转变,即人们成长的各个阶段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心理学还假设,人类的行动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儿童天生富有探索性与好奇心;一方面对世界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通过增进技艺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发展心理学家将这些假设应用到艺术教育领域,为艺术教育提供心理依据,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比如发展心理学关于人类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发展与非普遍性发展之间的区分,就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此同时,美国还采用认知发展理论指导艺术教育。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心智各方面的成长。这种理论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程度。帕森斯认为人类对艺术的理解是依阶段循序发展的。儿童对绘画内容的理解基本上相同,即使年龄增长,其理解方式也基本相同。人类具有一种普遍的审美能力发展顺序,顺序中的后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进步;每前进一步,对艺术的理解就更进一步。

三.注重发挥艺术的价值功能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理解美,因而导致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由于将审美的观点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致使许多人认为艺术与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美的创造与美的学习。而越来越多的美国艺术教育人士认为,美只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愉悦上,就容易忽略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认知功能。诺思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儿童的成长为中心,主张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培养审美体验,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让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无法提供给他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使其心智获得健康发展,从而能够学会创造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哈佛大学艺术教育“零点项目”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认为艺术与科学一样,是人在理解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增长知识的手段。将艺术视为指涉世界的多种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因而特别看重审美经验的认识性。另外,艺术教育能开发人的音乐、空间、语言、身体运动等各方面的智能,对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帕森斯主张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人的审美体验,增强对人的自我与本质的认识。正是由于美国艺术教育既重视了内在于艺术本质的艺术教育目标,也看到了艺术外在功能的重要性,才使得当代美国艺术教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四.营造艺术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

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最初以学校画室艺术教育为主,关注的多是学生的创作实践。随着艺术教育观念的演变,艺术发展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学科已发展成为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成为艺术创作的有益补充。艺术教育中所涉及的艺术种类也不再仅限于视觉艺术,而是形成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门类艺术形式并重的局面,从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学习对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艺术教育界开始关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并把这种融合文化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视为促进不同文化人群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最佳手段。此外,美国的艺术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艺术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也都有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与目标。

五.美国艺术教育实践的借鉴意义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篇2

艺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领域,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学前教育专业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具备未来幼儿园工作所需要的艺术素养,能引导幼儿对美的感受,以及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悟生命、感受意义,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然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出现了“技能化”倾向,即将完整的注重内在体验的艺术教育窄化为音乐、美术等艺术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创造,以及和幼儿有关的艺术引导能力。这种“技能化”的艺术教育认为,学生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技能技巧,就能应对未来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需要,忽视了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这种“技能化”的艺术教育,将会对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产生不利影响。

(一)目标定位偏重艺术人才,忽视学前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园专业教师。艺术教育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素养,了解幼儿艺术的实质,掌握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艺术教育能力。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幼儿以游戏的心态参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提升幼儿对美的敏锐感受力、丰富想象力和直觉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最终培养自由和谐的审美人格。艺术教育的“技能化”倾向却使得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成为主要目标,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学生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忽略了对幼儿艺术特点及学习规律的认知。这种“技能化”倾向的目标定位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艺术知识及技能就能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事实上,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合幼儿的教育实践智慧。学前学生学习一定的艺术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自己的专业方向,单纯学习艺术技能就混淆了学前教育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区别,忽视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造成了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学生就业后尽管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最终也只能发展成为工匠型教师,很难成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二)课程内容偏重艺术技能,忽视艺术情感体验

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也是按照艺术专业的课程模式强调艺术的学科体系,将艺术分为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学科,每门学科再进一步细分,如音乐分为声乐、钢琴、视唱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割裂了艺术的整体性,只注重艺术知识的传授和艺术技能的习得,忽视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也难以培养学生激发幼儿审美兴趣、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的学生经过学前教育专业三到四年的刻苦学习,在钢琴、绘画或者舞蹈等技能方面确实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甚至能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水平相当,但是不会创设艺术情境、不懂分析幼儿艺术作品,不能引发幼儿的艺术兴趣等现象却十分普遍。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在于学生能达到的技能水平的程度,而应该以增强学生在丰富的新资源和新信息中融会贯通和建构新意义的能力为宗旨,应该表现在学生对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当前这种只重视艺术技能的课程设置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的幼教工作,从而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方式偏重模仿训练,忽视幼儿教育实践

基于对艺术教育的误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对艺术知识内容的记忆、对艺术技能的被动模仿和强化训练,缺乏对幼儿园艺术实践的深入了解。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艺术作品,如钢琴曲目、舞蹈动作、绘画等,缺乏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更忽视了对儿童艺术经验的关照。《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更要关注幼儿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形式,重视幼儿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性的培养。衡量一个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标准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艺术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灵活机智处理各种问题的实践智慧。这种只注重技能训练的艺术教育,导致学生只是机械的掌握艺术技能,却不能形成内在的艺术素养,更不具备幼儿教师的专业艺术能力,如创设丰富艺术环境的能力、引导艺术欣赏的能力和鼓励艺术表现和创造的能力等。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只强调幼儿的艺术作品,难以进行幼儿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创造等本体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蜕变成了艺术训练,幼儿也就变成“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四)评价体系过于机械片面,忽视综合艺术素质

幼儿艺术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艺术作品,重要的是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和内在的激励机制。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评价也应如此,然而艺术教育“技能化”使得艺术评价以艺术技能为核心,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在评价内容上以学生的艺术知识和艺术作品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创作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忽视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评价方式上多关注横向的结果评价,忽视对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评价,如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的创造性、独特性等;在评价标准上只重视艺术作品的技能水平,忽视了艺术创作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不合理的评价导致高校学前专业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以在各种艺术技能大赛中获奖为最高荣誉,热衷于参加各种晚会、演出,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缺少专业思想和专业信念;在幼儿园实习只能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幼儿艺术作品的“技术”水平,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最重要的内容如幼儿情感思想、智慧和独特表现却毫无察觉。这种重技能轻素养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异化,抑制了学前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技能化”倾向产生的原因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过于宏观、概括和模糊等特点,难以对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上出现偏差。学前艺术教育首先是培养未来的幼教人才,然后才是艺术才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更重要是获得未来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所需要的艺术教学素养。艺术素养的提升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艺术技能却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提高。由于缺乏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系统研究,再加上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有些高校直接将艺术专业的培养模式直接借用过来,把艺术教育当成了艺术技能的训练。还有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直接将“吹、拉、弹、唱、画”等技能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的目标定位难以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学生,更无法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的合格的师资。

(二)缺少科研成果支撑

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推动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是既要从认识层面理解和认同理论的基本理念,又要在操作层面具有运用这一理论的实践策略和智慧。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及时学习和应用教育理论,又要具有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当前有关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研究多是宏观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具体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艺术教师多是对于理论的套用,少有对艺术教育实践长期的跟踪调查和探索研究。这种科研现状制约着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总体发展。当前学前专业艺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课题:学前学生的艺术素养包含那些层面,和艺术专业有何不同?哪些课程能支撑艺术素养的获得?当前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否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还有哪些差距?以上种种课题的解决依赖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实践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由于当前我国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科研成果较少,无法为艺术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导致艺术教育长期存在着“技能化”倾向。

(三)师资缺乏专业素养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师资没有专门的职前培养模式,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大都是毕业于高校艺术专业的专业人员,他们普遍具有高超的艺术技能,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技巧。但他们往往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了解,不具备学前教育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他们便采用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施教,即注重艺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理念在艺术技能教学中的渗透。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恰恰是未来的教育对象—幼儿,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要懂得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主要不在于技能训练,而在于以艺术为手段,使儿童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进一步得到解放”。艺术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技能为中心,艺术技能只是她们进行教育的工具而并非教育的目的。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水平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能引发幼儿的审美体验,引导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艺术表演和创造。

(四)盲目迎合社会需求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学前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难以有效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导致学前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对学前教育理念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园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如唱歌、绘画和舞蹈等,忽视了艺术创造的过程,如幼儿的感知和体验、艺术思维、想象过程等。家长也常常把这些艺术技能作为衡量幼儿园水平高低的标准,孩子学习的技能越多,幼儿园越好。久而久之,艺术技能的提高仿佛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也成为幼儿园招聘教师的重要条件。有些幼儿园招聘教师的面试环节完全成了艺术技能大赛,在音乐、舞蹈、绘画方面技能高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了迎合幼儿园的需求,也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在艺术教育中也就越来越偏重艺术技能的培养。

三、艺术教育“技能化”倾向的应对策略

(一)立足专业标准,明确专业定位

艺术教育行为实施的关键要看其专业定位,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要明确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又要遵循行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要充分领会目标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培养幼儿师资的高等院校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未来师资必须符合《专业标准》的要求,才能适应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艺术教育也要在《专业标准》的框架内明晰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遵循理念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培养既有专业理念、高尚师德,又具有较高艺术知识和艺术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创造有利条件,加强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学前艺术教育同样需要教育科研成果的指导。学前教育高校科研人员要注重结合学前艺术教育的实践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和一线幼儿教师共同合作,探索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广大的幼儿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做一名研究性教师,不断地进行着艺术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检验、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着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严谨扎实的科学研究,才会为学前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逐步提高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

(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师资素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前专业艺术教师要转变观念,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即她们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要具备幼儿教育所需要的艺术能力,而幼儿教师的艺术能力应以现实的工作需要为基准,艺术能力不能代替专业能力,艺术教育最终是为了未来的幼儿园工作服务。因此,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她们的艺术技能,更要使她们具备将来引导幼儿艺术发展的专业素养。这就对艺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教师要学习学前教育理念,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及时把握幼教实际对师资艺术素养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教育的“技能化”倾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积极探索学前专业艺术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来培养具备学前教育理念的学前艺术师资;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对在岗艺术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

(四)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办园行为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篇3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艺术素质喜忧参半。喜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艺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这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个性的,而是整体学生的层次较大比例的增加。一名学生具有多种特长,不光唱得好、跳得好、奏得好,而且还说得好、画得好。这样多才多艺的学生每年的比例是在增加的。而忧则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生的文化意识相对浅薄,缺乏艺术底蕴,对艺术的理论及深层次的理解比较模糊,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艺术教育视为辅助学科,有的甚至认为艺术教育是旁门左道、不入流,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用不到。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也较为偏激,其中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不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即使是参加了也是为了应付过人,而没有深层次地理解这些活动的真正意义,更提不上自身通过这些活动所获得的收获以及个人能力的体现和升华了。再者,在当今应用技术型大学快速的社会化发展中,也影响了很多同学主动或是被动地去适应了很多社会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熏陶,对艺术的理解上出现了偏离正常轨道的迹象,力图在专业水平中短期见效果,而不愿意付出时间花费在专业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上,甚至一部分同学进行盲目的跟从与模仿,只存在于从艺术的表面上做文章,沉迷于非主流文化之中,影响了正常专业与技能的学习和发展进步的空间。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层次不是很高,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连续性,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基础教学中,只开设了中西方音乐欣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音乐基本理论、艺术美学、合唱学等对艺术简单理解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系统,没有形成规模,艺术教育类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全,学校中从事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师很少,甚至每个学校就1~2人,艺术类的专业培训只能缩小到学生艺术团这样一个小的范围,这根本满足不了学校整体的艺术教育的实施,更谈不上学校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了。因为对艺术教育类课程不重视,一部分应用技术型大学出现了艺术类教师的空缺,即使再多的学生有艺术方面的天赋与技能,在这也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和发挥,所以学生只能凭借自己对音乐、美术的个人理解任其发展,最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潜能根本没有被挖掘出来反而与原来比又退步了。

三、改善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与做法

首先,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领导和教师要对艺术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认识,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认识到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把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艺术教育真正纳入到学校的主流教学体系中去,在师资、课程设置、软硬件、经费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帮助,重视对艺术类教师的专业培养与鼓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要重视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艺术教育师资给予业务上的培训与指导,不能忽视对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的关注与支持。

其次,应认真搞好艺术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在原有的中西方音乐欣赏、音乐基本理论、艺术美学、合唱学等艺术教育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再加大艺术教育理论性的课程,课程细化并逐步向深层次专业领域延伸,争取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开设简单的艺术基本理论的课程,如:音乐作品欣赏与分析、美术作品欣赏与分析、音乐理论与流行音乐创作等专业较强的公共选修课程;在专业技术课程中开设音乐美术的小组课:包括声乐、民间舞、铜管乐、山水画、素描、油画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一对五或一对八的数量对比来进行教学,从而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再有,要提升艺术教育类课程教材的深度,牢牢掌握住艺术教育这个阵地,不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传授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艺术感觉、理解和鉴赏的能力,提升审美水平,构建扎实的精神阵地。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篇4

关键词 设计美学 公共艺术 启示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1设计美学的定义

1.1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设计的全部范围,一般来说,它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其中包括美学的性质、构成、类型、风格,设计的文化意蕴、形式美及创造性等等;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师在产品产中的地位,设计师的修养、审美理想、艺术个性、设计思维,设计与社会审美趣味、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生产制式法则等等。

1.2设计美学的意义

设计美学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定义上看,设计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研究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当掌握了审美规律之后,无疑会对未来设计的走向作出一个较准确的判断。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可以探讨出未来观念的演变过程,道理,从审美的规律中也可以探讨出未来设计的演变过程。设计美学所研究的审美的规律及审美心理为未来的设计提向。设计美学同样也受到其它专业的影响在自身内部不断发生着解构和重构,并对现代设计在形式、内容、色彩、材多方面产生影响。设计源于生活,同时更离不开社会与技术依托的大背景。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不得不进行生活美术美学和社会美学的思考。

2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势

2013年3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其中说明公共艺术课程是中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运用教学大纲的能力。要为教学大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确保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正式点名了公共艺术对于职业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2.1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学生素质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一般语言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艺术教育是教育,它能使人在健康、活泼、富有生命力的基础上成长,它的使命在于开发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价值逐渐为人们特别是教现代教育理论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能弥补语言教育的缺陷,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右脑的潜能促进左脑的发展,提高大脑整合的功能和水平。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获得创造性成果具有用.育工作者所重视。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确认,严肃地对待学校中的美育十分重要,他强调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人文明的两大基础,为了取得两者的平衡,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学校教育,如果缺乏这种平衡,它就没有资格称为普。”

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应该是面向广大的学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但现实中,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上存在着两个偏向:一是把公共艺术教育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把艺术当成一种德育的媒介和学生活动的手段,从而导致了公共艺术教育缺少艺的非艺术化现象,如有些高校所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质量不高,仅仅以满足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类的学分为目的;二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相等同,过于注重技艺的培训,以至于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少数“艺术精英”的培养,高校严格限制艺术类课程的选课人数,有的高校热衷于举办只有少数人参加的艺术团队,从而背离了公共艺术教育大普及化的初衷。

3设计美学于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启示

3.1设计美学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针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学科的学生来讲,学习公共艺术课程对于他们提升综合素质个人审美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理性思维的训练下,让这一部分非专业的学生在理解感性类视觉化的信息艺术方面来讲是非常吃力的。例如他们看到的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及凡・高的大部分作品,通常被解释为是他的心理问题和艺术家的创作狂热问题的图画表现于此类作品,往往大多数公共艺术教师在教学上都很难去阐释作品在创作时的意识由来,然而在理解过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帮助我们去定义在艺术作品的表现的理论依据。在理解此类作品时,就不会出现纯粹的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神失常而产生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作品。学生对于此类艺术作品的“距离感”就能够慢慢消除,虽然在表现形式上难以但是从理性的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些看似艰深的作品实际上还是来源于意识中的生活点滴。

3.2设计美学能够辅助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定位

艺术教育其目标应该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艺术教育,是和不成熟的艺术教育,正如不联系艺术实际的美学是空洞的美学一样。”设计美学理论则能够充分的帮助学生实艺术素养的目标。艺术是人向世界敞开的窗口,它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直达人的心灵,渗透到人的意识或潜意(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10页)识中,到人的文化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相对于理性认识而言,“艺术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地体现人类心灵发展状况,更丰模糊,也更敏锐、更具前瞻性,表现在最敏感的人群――艺术家的心灵中活跃着成长着的人类心灵” 。从素质度来看,设计美学理论能帮助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情感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对艺术的感受、欣赏、实践中,丰富精神生活,要着眼于提升文化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改善生存质量,并以此作为对单纯知识传递式的科学教育的有力在设计美学理论知识的辅助下,公共艺术教育能更好地发挥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3理解设计美学能避免学生学习公共艺术的误区

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类学生来讲,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区分艺术品与设计产品的范畴与定义,往往抽象地认为凡是随意的一个概就能称之为一个艺术品,这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误区,认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是一项简易随性的工作。

然而真正的艺术或设计必须是按照很高的标准表演或创作的。恩斯特・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阐述了这种概念,“每次作品或演出特别成功的时候,我们大谈特谈艺术,赞美的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忘却的则是作品的实质内容。

我们公共艺术的学习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为未来的生产工作所服务的,我们在注重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高质量的产品才是最为重要的,“内外兼修”才能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云,于云香.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位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1).

[2] [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推广钢琴教学

一、艺术教育在钢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钢琴学习的理解能力

对钢琴教学而言,钢琴演奏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艺术情操和艺术理解力的提高。演奏者具备较强的艺术积淀,才能通过较高水平的弹奏技巧,加上自己对乐曲本身的深刻理解,将音乐内在具有的艺术特性及艺术感染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这就需要在钢琴教学中,从一开始就注重对学习者艺术素养的熏陶与积淀,使其更好地理解乐曲本身的艺术精神。

2.艺术教育有利于更好地表现演奏技巧

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演奏技巧,提高演奏水平。但过多强调演奏技巧,会使钢琴学习者感到无趣,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降低。所以钢琴教学应从加强学习者的艺术教育做起,让学习者在学习钢琴技巧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曲目的风格特征,深入地体会乐曲原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演奏时可以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艺术表现中,形成对乐曲独特的诠释和独具一格的演奏特点。

3.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艺术表达力

在高水平的演奏中,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演奏技巧,更多的是高超的艺术感染力,具备这种高超水平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艺术教育的熏陶与培养。演奏者只有将高超的演奏技巧与深厚的艺术积淀完美地融合起来,才能将乐曲艺术表现力完美地诠释出来。

二.艺术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表现

1.自然的表现形式

在当前的钢琴教学当中,许多教师过多注重钢琴演奏中的表象问题,如良好弹奏方式、正确的弹奏技巧等,这些都会导致初学者形成僵硬的弹奏习惯,不利于弹奏者独特弹奏特点的形成。在钢琴教学中,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教育让学习者将自己的理解深深融入到演奏之中,通过演奏将自身情感与乐曲本身情感表现出来,从而达到钢琴艺术教育当中的审美目的,只有通过这种艺术教育的自然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感受钢琴教学中的艺术美感。

2.充满情感的演奏方式

人们对钢琴艺术文化的追求主要由其演奏方式决定,不同的演奏技巧,阐述不同的艺术表现力,熟练的演奏技巧是演奏钢琴的根本因素。因此,在钢琴教育当中,学习者首先要培养扎实的演奏技能。然而,钢琴演奏的精髓,是它所赋予的内在美,即艺术的内在表现力。如何将高水平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力完美地结合起来,是表演中的一个难点。没有真情实感的融入会使音乐作品空洞,缺乏情感内涵。在音乐表现中加强对艺术特性的认知和表现对演奏本身是一个极大的补充。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演奏者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加强演奏者艺术方面的学习与沉淀,让其乐曲演奏更加饱满、富有内涵,进而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3.赋予作品更深入的情感

在对一部作品演奏时,演奏者需要对作品本身有深入的理解与了解,然后形成自己的解读和情感并通过演奏展现出来。不同的演奏者往往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只有具备更好的艺术修养、更强的审美意识,才能将作品的艺术内涵表现出来,从而给听众带来更好的艺术共鸣,让听众获得更好的艺术体验。演奏者想要更好地阐述作品,除了拥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外,还需要更好地感悟作品的丰富主题内涵,需要跨时空地与曲作者本身进行心灵交流,将自身情感与作品本身相互融合到一起,才能最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感染力与艺术性,让音乐作品更好地表现出其内涵与魅力。

三、基于艺术教育推广的钢琴教学策略分析

1.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专业钢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钢琴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选拔钢琴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钢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对教师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行审核,通过提高教师选拔标准,不断提高钢琴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将艺术审美及艺术素养纳入到教学中,制定合理的学习大纲和合理的教学计划,规划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和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与品鉴能力。学习者对音乐作品艺术审美特征的认识会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性而受到约束。但很多情况下,教师无法将这些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解力与感受力,不断增强学生的钢琴认知力与乐曲品鉴力与控制力。

2.重视与人文教学相融合

钢琴是一种起源于西方乐器,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西方音乐曲目作为钢琴的学习教材。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曲目的编排开始加入具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曲目。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出版了一系列曲目均改编自民族音乐,可作为钢琴教学之用。钢琴教学还应注重人文教育的灌输,人文的概念是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人文内在精神的关怀,将人文教育与钢琴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注重音乐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钢琴演奏的内涵。在注重人文教学的同时,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艺术感悟,将钢琴演奏技巧与艺术创造力相结合,进一步锻炼与培养演奏者艺术能力。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篇6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不仅能愉悦身心更能释放压力提高人的内在修养。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不仅能缓解学生们因课业负担带来的压力,愉悦他们的身心。同时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社团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音乐艺术素养,更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和社团活动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未来进入社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有帮助。

(三)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校的音乐艺术课程能引导学生感知艺术和生活,锻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好的能力,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创造力。

(四)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的音乐艺术课程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就业的途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只要在音乐方面的造诣突出同样可以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同时,高校学生具有音乐艺术方面的特长也更容易使他们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他们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积累的唯分数论和过分注重文化课的弊端使得音乐艺术沦为了通过艺术加分上名校的工具。在对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调查中,100%的高校学生肯定了音乐艺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但仅有10%的学生喜爱音乐,而对音乐专业知识了解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学校和社会对于音乐艺术价值的漠视,以及社会观念对于音乐艺术的轻视给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除少数音乐艺术的专业学校外,其余非艺术类院校对于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重视程度普遍不足,无论是音乐艺术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投入都严重不足。各大非艺术专业高校音乐艺术设备陈旧,音乐艺术教师数量和素质都严重不足。学校对音乐艺术的考核和培训力度远不及其他专业教师,从而导致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质量普遍偏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由于对音乐艺术教育本身的不重视,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给予音乐艺术教育课程的课时十分有限,从而造成了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时的困难。教师要在极其有限的课时内讲完学校规定的课程,这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对课程进行适当删减,以求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由于普遍缺乏音乐艺术基础知识,在理解教师所讲授的课程时难度便相应加大。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对于音乐艺术知识一知半解。

三、提升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投入力度

要提高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于音乐艺术的重视程度,同时各大高校应加大对音乐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教学设施和教师素质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加大对音乐艺术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应该扩大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在高校音乐艺术教师考核方面要严格把关,确保教师素质。

(二)合理设置高校音乐艺术课程

在高校音乐艺术课程设置方面除需要给予音乐艺术课程足够的课时外还应对音乐艺术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原有的音乐艺术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等因素教师只能选重点的内容进行讲解,而普遍缺乏音乐艺术基础知识的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而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时注意深入浅出,以确保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四、结语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教育;文化索源现代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经济发展速度让世界侧目,对传统文化源头求索走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前面尤为必要。

1高职艺术教育的文化基因源于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承载着整个民族最初的记忆。在经典艺术作品中,总能体现热恋芳香泥土的永恒情结和无法摆脱地乡村烙印。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需“礼失求诸野”,乡土艺术为高职艺术教育提供营养的源乳。民间艺术作为农耕文明的结晶,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承传性等特点。在傩戏、木偶戏、皮影戏、说书、戏曲、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寓言、谚语等口头艺术表演中,当我们惊呼剪纸、年画、刺绣、风筝、泥塑、陶瓷、玉器等精湛的民间手工艺以其顽强地存活力承继下来,展示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辉煌绚烂。这些由广大劳动人民担任传承主体的文化艺术珍产,给中国艺术教育的更新发展提供了丰厚广袤的文化土壤;它像酵母一样激活高职的艺术教育事业。高职艺术教育现代进程倚赖其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民间艺术需要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在新历史时展下,高职艺术教育培育具有独特技艺技能的艺术工作者必然离不开对本土民间精髓文脉的发掘与承传。

2高职艺术教育文化素质与美育功能培养

现代化发展充满机会与挑战,高职艺术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经济利益,置身在布满后殖民主义的文化陷阱中发展,在教育的文化层次中能否坚持自己正确地对长远目标与短期行为利益的轻重权衡抉择立场,清醒而理智地保持艺术的民族性和文化创新力,致力于高职教育的人文责任与文化艺术发展。高职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内容理解上有了很深的偏见,在忽视或无视文化内容情况下,要对艺术传统文化和其历史的进行大量的阅读消解,往往只是用自己学科语言进行自以为是的翻译,在此种现代语境和学科差异下造成的双重误读和误解,难免造成文化意义差异性流失和专业术语的偏颇理解,对古今理性思维和物质文明的片面理解,直接导致高职艺术教育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欠缺的深重危机。对此,我们应将传统经典置于高职艺术双重语境下来进行建设性地考虑,对文化内容进行真诚严谨地塑造和学习发扬;使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高职艺术教育领域这块得到细致深入的科学阐释。中国的传统审美给当代的高职艺术教育带来发展新曙光,它在艺术教育功能上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远期效应,能使中国艺术精神越过现实时代审美传至久远。高职艺术教育审美要避免“高技术,低情感”的悲剧教育范式,高职艺术教育应用足够的精力研究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共通之处。对克服高职艺术教育在精神上的现代性危机,把中国文化传统进行现代重构和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艺术翻新,使当代高职艺术教育内容自觉适应文化现实需求,使高职艺术教育在重构文化传统课题中的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如张道一先生认为“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不是单纯地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更重要的是抓住实质,探讨规律,发扬精神”。高职艺术教育创新即赋予传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批判的继承方式,对传统文化在借鉴吸收过程中勇于寻求突破和创新。高职艺术教育的美育任务是牢牢把握传统的自觉遵循及其文化传统常态的保持;只有这样,具有教育特色常态的高职教育才能赢得教育界的一席之位。作为传统古典艺术教育思想和方式上有着极其值得借鉴的部分,“仁”“礼”就是当今高职艺术教育所缺失的人文素养。在高职艺术教育中,以传统的人文精神为基,构建一种现代的新人文精神传统是一个实非容易的复杂工程,其目标是以当代人文精神的现代语境来推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审美化进程。高职教育的艺术寻根方式,主要以在乡间习俗,乡村自然及传统哲学文化中找寻艺术意义和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们在艺术的文化寻根教育活动中重视本民族的现实生活权利和保持清醒的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意识。高职艺术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技艺层面上,还应对审美传统、文化传统进行寻根索源,将文化理想与技艺技能具体统一,培养具有传统艺术之道的高素质人才。

3结语

高职艺术教育对传统的艺术文化寻根求索并不是简单地崇拜传统和对原始事物的盲目眷念,而是一种对民族文化历史在现实的反思,是对曾经传统习俗和民间工艺所遭到巨大破坏而进行自觉修复整合过程。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篇8

一、艺术教育现状

现在,我国的艺术教育机构较多,有着各种分类,如专门的艺术师范院校、职业艺术院校以及艺术性大学等,这些教育机构的不同导致了艺术教学方面的侧重点有区别。由于重点是艺术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完善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这样才能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丰富化与实践。理论教育是开展艺术教育的根本,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与不断进步,实践性和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因此,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向就应该向实践培养出发,并结合理论内容进行有个性的拓展,这样的模式才是艺术教育最成功的形式,也是艺术长期发展的保障。

二、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现代艺术教育,应该全面并以实践性的艺术教育为主,将各种知识和所学的理论通过具体的艺术行为进行展示,才能够表示艺术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效,否则,就算接受再多的理论,还是不能进行实践,需要将相关的概念进行分本文由收集整理离,因此,艺术创造者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对艺术实践方面的认识和具体的实践水平。我们需要解决艺术教育中现存的问题。首先,艺术教育是否能够被理解为一种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也就是一种能够强调主观和个人展现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如果有充分的理论保障,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重视现在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是否能够真的将实践作为根本开展教育。艺术的行为有很多,但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进行完善的,是活动的思想,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所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在,也存在另一种类型的观点,就是说,艺术实践的理解和认知往往被认为是单纯的形体台词练习和艺术会话等。实践的意义被曲解、片面化考虑了,这使得实践的意义没有得到妥善的认知,技术的学习能力也会打一定的折扣。因为,在开展任何教育内容之前,首先是要明确认知,如果连认知都不明确,那么时间和适应就无从谈起。所以,需要学生形成自主的动手能力并解决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和实践总结,不断发掘生活中的新鲜元素,将自己的发现和实践相结合,并用自己最擅长、最合适的艺术实践模式将这种元素形成完善的艺术作品,强调表现的手段及技巧。单一进行重复练习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艺术的实践最重要的灵魂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维持艺术的寿命,但是,社会实践和生活的经验能够为人们带来很多的素材和灵感资源,我们需要不断开发自己的思维,使之能够适应各种模式,完善各种艺术素养的认知,这样才能够使艺术实践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思想实践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三、艺术实践深入分析

艺术实践的问题之所以被提起,是因为现在很多的艺术院校在教育中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相关的理论依据,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引领学生进入生活和社会实践,不断发掘其最真实平凡的艺术创作素材,将其融入思考,完善对各种现象的独立认知。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和当今时代的需求已经有了很大隔阂,也就是说,单纯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个时代对艺术教育的需求。自己不能够在理论面前成为艺术世界的局外人,要融入进行并产生共鸣,才能够全身心融入到艺术世界中,完善艺术的体会能力和审美的观念。养成这种艺术实践习惯,就能够进一步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灵感。所以,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相关的活动来实现,是一种情感和灵感的结合,艺术心理学对此有着一定的研究,据观察,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因此,艺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艺术实践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生活实践。对学生来说,不断养成对生活的思考和洞察能力,才能够具备艺术学习必要的品质和精神,培养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篇9

关键词:吴冠中;美术教育;理论;实践

吴冠中的艺术创作和修为备受美术界推崇,他的美术教育理论也受到广大美术爱好者以及教育领域的研究。吴冠中对于现代艺术和传统绘画有着自己独特和深刻的见解。同时,吴冠中学贯中西、学富五车,对于美术有着独特的造诣和深刻理解。故而,探究吴冠中美术教育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一、 吴冠中美术教育的思想主旨和理论

(一) 吴冠中美术教育的思想主旨。吴冠中比较注重审美教育,认为美术学习过程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建立美学观念,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学习美术则需要学生能够敏锐感受外界,能够通过外界感官刺激产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审美是重要的精神心理活动,美术教育是不同于普通知识教育。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审美心理的培养。美术教育应该是充满活力和美感的活动,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是一种传递生产经验、生活经验、传承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社会活动,美术教育重点培养学习者艺术美感和审美意识,让学习者学习更多的美术知识,训练学习者的基本技能。美术学习者要想成为一个美术家必须经过美术教育。

(二) 吴冠中美术教育的理论。吴冠中在艰苦的教育事业中,根据自身对美术学习和教育的深刻理解,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美术教育理论。吴冠中的美术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将古今中外艺术观融会贯通。16岁的吴冠中弃工从艺,学习绘画,师承潘天寿学习中国画和素描。潘天寿非常注重中国传统,同时又和林风眠的艺术主张非常相似。吴冠中跟随潘天寿学习中国画,非常喜爱虚谷、山人以及石涛,在吴大羽那里学习西洋画热爱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特别喜爱塞尚和梵高。

由于抗日战争,吴冠中在颠沛流离中学习和创作,最后留学法国的他深刻的理解到了真诚和土地是艺术的源泉,从此他开始了中西艺术融合的艰辛探索。吴冠中深刻领悟到只有在有着深刻渊源的华夏土地上,才能吸取营养、生根发芽、开发结果。在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之路上,吴冠中凭借自身敏锐的艺术嗅觉,怀揣着发展中华美术的赤子之心对中国画和西洋画进行了客观分析和比较。他认为学习中国画的意境与虚实哲学,必须注重形式美,意境美,学习西洋画则侧重画面的整体构成、造型、结构空间的铺排等。将中西艺术融合吸取精华,对学生采取综合教育,对现代艺术进行不懈追求。

2.培养审美意识,注重美感。审美素质是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美是一种思想深度,在艺术里面,美总是靠表现来揭示,主要依靠艺术家对外在景物关系,特征的主观感悟以及强调来实现。吴冠中把美术基础分为“功”(技术),“艺”(感受),画意和创造是创作的重点。对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他也强调审美情趣的培养,积极发挥美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开放思想,让学生在艺术世界中自由发挥自身特点和特长。

同时吴冠中也认为艺术文化的发展提高,应该注重全民审美意识和素质,艺术不仅充实个人的内心和精神生活,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全民艺术素质,加强审美素质教育,加速美术素养提升。

3.培养艺术人格,师学舍短。艺术人格是指艺术家的思想情操以及气质性格。吴冠中在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将人格的锻炼、培养和提升放在了艺术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吴冠中一生的坎坷经历让他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坚韧的人格情操根植于艺术创作中,创作了很多优秀和富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吴冠中师承潘天寿、林风眠等一代大家,他在身感自豪的同时也意识到他们画作的自身局限性。他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大胆在文章中提出这种自身局限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他认为只要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都要充分学习,吸取营养,要有自己的个性追求。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打破传统、创造新的东西,在美术的学习中要不断完善自我,追求美,追求进步和创新。

二、 吴冠中美术教育理论的实践

(一) 校内教学实践。吴冠中至回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积极投身于美术的教学事业中,始终秉承活学活用的原则,将自己的所闻、所见、所学倾囊相授。他主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最贴近生活之美的东西,最能引起心灵共鸣的事物,去寻找最能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东西。他坚持言传身教,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学生与大自然进行零距离接触,获得艺术和创造灵感。在绘画的创造过程中,他贯彻美学教育,注重绘画的意境之美,亲力亲为指导学生创作,让学生体验,感悟自然情感,让学生受益匪浅。在美术的课堂教学中,吴冠中让学生近距离赏析名家之作,领略不同画派画风,强调艺术贵在厚实基础上的独特创作。同时他也把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和西方绘画程式融会贯通的融入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解中西方艺术的差异。

(二) 校外拓展实践。在美术教育工作中,吴冠中非常注重绘画中的抽象美、形式美、意境美,主张通过举办画展,向广大艺术爱好者展现艺术之美,让观者了解艺术的多样纷繁之美。吴冠中进行多次的新作画展、捐赠作品展、师生作品展,像学生和艺术观者践行了自己的艺术宗旨,他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艺术的独特魅力。他也结合中西方艺术之长,把形式美和抽象美的追求融入到艺术创作中,激励广大艺术学习者对艺术进行不懈的探索与追求。吴冠中多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艺术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

三、 吴冠中美术教育理论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也是为了培养广大市民的审美意识、艺术鉴赏力。美术教育侧重于感性教育和情操的培养,传统机械的知识学习无法获取这些感性审美能力,只能积极引导、激励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和学习促成自身美感思维。单独的强调技法,忽视审美是不可取的,美术教育过程是形成自身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和独立个性的过程。在美术教育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因人施教,挖掘和培养学生特有的艺术气质,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将个人情感价值观、审美观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各类艺术教育相关工作者都应该秉承此理,更好的发展美术教育。

结束语

吴冠中创作和教学的过程中对美术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非常具有先进性和建设性。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国民的审美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践行吴冠中的美术教育理论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玮. 吴冠中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静. 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图景:知识与行动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篇10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各地方依托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创办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教育机构。高职院校招生范围广,专业设置灵活多样,但各地因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需要,其专业设置偏重技术性。而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艺术教育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本文将从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现状以及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策等几个方面探讨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充分认识和明确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所包含的相应课程和教育方式及手段都能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进行专业技术教学当中,适当的安排进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让学生摆脱单一的、枯燥的技能或技术学习。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艺术教育对音乐、美术等的学习还可以充分开发人脑的右半球,而技能或技术学习多半由左半脑来完成。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课程中设置艺术类科目,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对接的窗口。这一点,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其一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毕业即就业,直接进入职业体系。其二是,高职教育年限较普通高等教育年限短,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广度有限。进行艺术教育,就可以弥补学生只有一技之长的短板,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开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影视、音乐等科目,能够让学生通过理论到实践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主流的文化现象及其实质。这样就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从学校内部了解社会文化的窗口,让学生有了先人一步的社会文化体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对在校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也是毕业生进入职业体系,顺利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状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艺术素质普遍堪忧。主要表现在,在校学生的文化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艺术基本知识,对艺术的概念较为模糊,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艺术教育视为辅修课,甚至认为艺术是旁门左道,不实用。很多在校生对艺术的理解也较为偏颇,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诸如艺术节、文化节、音乐节等综合类文化活动,即使参加也常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当今高校高度的社会化,也导致了很多学生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很多社会非主流文化现象的影响,并在对其理解上出现偏差,一部分在校生进行盲目的模仿,甚至出现沉迷于某种文化现象之中而影响正常专业技能学习的情况。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 

高职在校生的艺术素质堪忧,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缺乏系统性,专门的艺术教育科目设置不健全,院校中专门从事艺术教育的优秀教师匮乏,缺乏相应的艺术教育实践。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实行“对口”制。这种课程设置原则虽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又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较为单一,是专才而不是通才。因为课程设置的原因,一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艺术类教师的空档,即使部分学生有艺术方面的兴趣或天赋,都不能得到及时的培养和发掘,导致学生只能凭借自己对音乐、美术的理解自行发展,使得其艺术修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完善。高职在校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比较多,如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计算机等应用学科一般都是边学习边实习,结业即可进入工作岗位。在常规的学习时间内,能够用于艺术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还有一点,是现今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就是艺术教育思想的普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教材缺少相应的艺术类读物,使得一部分有一定艺术素质的学生不能得到正确艺术理论的指导,艺术素质长期难以得到提高。 

四、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的做法 

面对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普遍滞后的现状,主要做法有主动引入艺术课程,注重校园的文化环境及相关设置的软硬件建设,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实践并一步步完善教师队伍。在高职院中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主动引入艺术课程,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将艺术类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常规课程学习中。另外艺术教育中心还承担本校大学生艺术类社团的教学和指导,特别是大学生艺术团的指导培训。负责拟定全校文化艺术工作方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负责学校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开展与教学课程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艺术及艺术教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切实的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艺术普及方面,使艺术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改善高职艺术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 

改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的方法很多,其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主要的对策之一。只有建立了健全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引进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艺术教师,才能从院校教育体系内部搭建起相对完整的艺术教育平台,才能对在校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从而改变艺术教育滞后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除此之外,加强艺术教育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注重实践,科学的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艺术领域内各类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养成上形成更加完善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的加强,使学生在更广阔领域内对各类知识、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入。通过艺术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会由内而外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良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建设性的话题,加强艺术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改革和尝试,其模式和实践手段还要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摸索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周冠: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对非艺术专业学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 

[2].彭轶、钟朝玲:对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8(9) 

[3].马华伟:浅析高职院校中的艺术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