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的欣赏十篇

时间:2023-12-20 17:57:14

对艺术的欣赏

对艺术的欣赏篇1

关键词:美术创作 艺术 审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艺术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这样一个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来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最终对社会生活发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一、审美是美术欣赏过程的首要环节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有着非常宽广的视角,而这种视角需要我们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观察能力,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能力,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也是美术欣赏中的一种特殊能力,以美术欣赏为平台,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著名雕塑家丹罗在自己的创作活动生涯中所得出的艺术感悟。创作是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如果一个孩子对社会接触不多,观察的东西也很有限,他是无法创作出带有带有丰富内容的想象画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多注意生活,多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生水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有了形象的来源和发展想象的坚实的根底。

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儿童往往看不懂达•芬奇的画,对抽象派、野兽派的作品也感受不到其中的美感,只有当他长大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后,他才会凭审美直觉来领略这些艺术品之美。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自去感受,他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获得审美感受,必须欣赏者亲自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光靠别人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自去看,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学习美术是提高审美能力有效途径,审美能力是为了在未

来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美,体验美和运用美,为生活增添美。

二、欣赏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创造美

再创造性是是艺术欣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欣赏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创造性的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用自己已有的欣赏知识与能力去直接面对具有可欣赏性的作品,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如果欣赏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水平越高,他对作品的再创造性就越大。反之,越小。所以,艺术欣赏者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

作为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欣赏者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即艺术欣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美术创作直接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又决定着美术创作的质量、艺术情趣和审美品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创造思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的知、情、意、行是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感受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创造美的重要源泉。因此,美术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丰富生活经验,加深对生活的感受。并借助美术手段,把生活中美的体验,用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这对发展学生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都有深远的影响。形成健全的人格,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也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三、美术欣赏的艺术渗透

欣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学生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基础, 美术创作能力的高低与欣赏和审美能力有直接关系,一个人的审美、欣赏和观察能力影响绘画技能和技巧的提高,这是由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所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相关联的知识,时刻在教学中渗透。

美术欣赏是人们观赏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能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涛。通过欣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而且对提高智能、陶冶情操、培养美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一个人,无论多么智慧,他都是有局限的,他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我们却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生活中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满足人们艺术享受的各种美术作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从中了解到许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也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欣赏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首要条件。也只有真正懂得、理解什么是美的人,才知道怎么去创造美,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对艺术的欣赏篇2

摘要: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本文就此给出了艺术欣赏的评价标准,并指出需要我们去努力创造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艺术,借界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转变艺术欣赏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受艺术世界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艺术欣赏;教育观念;情感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形势喜人,加大了艺术欣赏内容的幅度,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增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长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艺术欣赏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锋,担负着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的重责,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欣赏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充满种种矛盾的艺术欣赏教学现状,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来改变它,使我们的学校艺术欣赏教育真正短时高效,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艺术欣赏教育观念。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挺有创意”、“你的观点不错”、“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回报的是他们信心百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每一次的美术欣赏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体会美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中。

对艺术的欣赏篇3

关键词:艺术欣赏;艺术修养;主客体因素;教育作用

艺术欣赏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一、艺术欣赏的特性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面对艺术品,立刻就会对它的感性特质引出一种特殊的情绪、情感,然而却一时说不清它为什么美或为什么不美。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审美直觉造成的。“审美直觉”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是人长期的审美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是建立在人们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依赖于人的理性认识活动又以非理性面貌出现的能力。审美直觉在艺术欣赏起始时的作用是很大的。

为了真正地欣赏到艺术作品的美,体会艺术的魅力,必须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艺术欣赏是一个既被动又主动的过程。有的人很懂得艺术欣赏时心理投入的重要性,因此,能够在欣赏开始就排除各种杂念,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规定的艺术情境中去,用生命的意识去感悟艺术作品深奥的灵魂,很快地进入欣赏的最佳状态。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能使欣赏者为之震动,而且能使欣赏者与它产生共鸣,要产生共鸣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被欣赏的艺术作品必须是艺术形象典型鲜明,充满真情实感。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激发欣赏者感情活力的力量。其次,对于欣赏者来说,要产生共鸣,他的思想感情必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程度的相同或近似之处。共鸣是最高形式的感动,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是艺术欣赏活动应力求达到的境界。

二、艺术欣赏的意义

艺术欣赏能够不断提高欣赏者的欣赏水准,从而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在美的作品面前,并不是所有的欣赏者都能够充分地领略美的意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参加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欣赏活动来掌握各种艺术的创作规律和特殊表现手法,学会理解艺术作品精髓的本领,成为艺术欣赏的内行。

艺术欣赏是推动艺术创造的动力。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必须考虑到广大欣赏者的欣赏需要、欣赏水平、欣赏趣味。艺术欣赏也造就着艺术家。艺术家在某种情况下也是欣赏者,要不断地从前辈艺术家和同代艺术家的艺术精品中去吸取有益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三、艺术欣赏的主客体因素

艺术欣赏是欣赏主体(欣赏者)和欣赏客体(艺术作品)的一种审美观照。它一方面使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最终完成,另一方面,在欣赏的过程中又提高了欣赏者的艺术能力和艺术修养,从而造就了千百万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1.艺术欣赏的主体因素

欣赏主体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艺术欣赏离不开作为欣赏主体的人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美感,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又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集团,具有不同的生活基础、文化底蕴,使它们产生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欣赏者的群体中。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群体间的差异会随时展、社会进步、开放交流而逐渐趋同,而个体差异则永远不可能消除,这才使艺术欣赏呈现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面貌。

欣赏主体还具有共同性。尽管这种共同性是相对的,但仍不应该忽视。即使是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也往往会对同一艺术作品产生共识,产生共同的美感,造成相近或相同的审美判断。这种共同性表现为人类共同性、民族共同性、时代共同性、阶级共同性。艺术欣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是互为存在的。

2.艺术欣赏的客体因素

艺术欣赏是由主客体双方共同参与的再创造过程,如果没有好的艺术作品,那就无法完成美的艺术欣赏。真实地反映生活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美的因素。优秀的作品还必须具备美的形式,才能从视觉、听觉上去打动和吸引欣赏者。优秀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都是新颖独特、富有独创性的,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谐”也是艺术形式美的特征之一,一般是指艺术形式既要有变化,又要有统一。好的作品都是刻意追求既变化又统一的“和谐”的。

四、艺术欣赏的教育作用

对艺术的欣赏篇4

【关键词】影视艺术;审美欣赏;存在问题;有效策略

引言

艺术古而有之,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它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文化,拥有其独特的特性和个性,艺术还可以展示和传递不同时代的美学思想,从内在层面启迪人们,随着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影视艺术形式诞生,因此将影视艺术与审美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审美欣赏的效果,其多样性也打破了艺术与影视之间的禁锢,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影视艺术对传统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我国影视艺术和审美欣赏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互相独立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2000年以前至2000年,此阶段我国影视艺术发展的并不成熟,许多影视艺术作家作品不被人们欣赏,而且当时高校影视艺术教学主要都是效仿苏联的绘画教学内容和方法,影视艺术教学课程内容十分单一,就是为了简单的让学生掌握影视艺术鉴赏的技巧,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按部就班的学习影视艺术,因此在此阶段,影视艺术与审美欣赏二者是互相独立发展的,没有什么交集。(二)萌芽-冲击-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2000年至2009年期间,此阶段我国的影视艺术全面复苏,已经步入成熟时期。许多影视艺术家的作品家喻户晓,在这样的强烈冲击下,高校影视艺术教学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其专业课程设置上陷入了迷茫,影视艺术教学内容逐渐趋向观念化、拜金化、以及活跃化,而且影视艺术很大一部分是单纯的模仿、跟风,影视艺术内容没有深度、缺乏真实性,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完全是机械的仿照,这一时期影视艺术与审美欣赏二者基本处于缓慢发展和延续的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1]。(三)回归艺术本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2009年以后,影视艺术经过上一阶段的发展已经退入寒冬时期,影视艺术作家的创作陷入危机,因此艺术也进入了自我完善、自我调整时期。同期高校的影视艺术教学也回归了艺术的本质,合理配置课堂资源、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利用多元化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创造能力、良好的审美视角、精准的审美手段,在影视艺术创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情,把握鉴赏的灵魂,使学生真正爱上影视艺术,回归艺术本质,这一时期影视艺术与审美欣赏二者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影视艺术与审美欣赏概述

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艺术奇葩。艺术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衍生的精神产物,它的具体内涵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早在史前的旧石器时期,艺术就已经产生了,这时候主要是指一些绘画但其应用的范围十分狭小,主要集中于记录日常生活活动或者是崇拜图腾等方面。艺术发展到奴隶制和封建社会时期时,生产力得到大量的解放,生产水平和技术的不断提高,艺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对神人、圣人、灵魂、宗教以及统治者等进行歌颂,大肆宣扬其功德战绩,达到教化启迪人们大众的目的,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演化,艺术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已经具有多元化,它不仅是民族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联系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审美欣赏主要是指对于整个艺术作品的赏析和鉴赏,通过审美欣赏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水平,不仅仅在影视作品中发现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发现美。

三、影视艺术与审美欣赏相互影响

(一)影视艺术对审美欣赏评判尺度的影响影视艺术与审美欣赏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影视艺术对审美欣赏评判尺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审美欣赏评判尺度受到影视艺术的影响,逐渐模糊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评判特点,不再沿袭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方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了人们视觉感官的价值。通过对形态各异的不同审美分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审美欣赏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独特性和批判性,不盲目以自我为标准,通过对作品进行鉴赏传达出深刻的美学思想,提高人们审美欣赏能力和水平[2]。(二)影视艺术对审美教育情感的影响影视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作品能够让广大观众直观的感受魅力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就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审美因素,这一方面通过影视作品能够透露出一种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转换,属于一种由浅入深的审美欣赏过程。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对影视艺术进行分析和解读,然后结合自身情感,按照作者的意图进一步被引导到新的审美高度,增强其审美欣赏的能力。四、提高影视艺术中的审美欣赏水平的有效策略(一)创新影视艺术发展模式现阶段,随着我国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影视艺术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于传统发展不同的面貌。在此影响下,影视艺术创作者应该对现阶段的创作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时俱进,使之与其相适应,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同时影视艺术创作者应该创新影视艺术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图像、文字、语言、声音等多媒体辅助工具,让欣赏者能够直接感知艺术作品,与此同时,还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模式和多模态共同使用。这样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欣赏者欣赏影视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能发挥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锻炼欣赏者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优化审美欣赏效果。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影视艺术对审美的重要影响,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共同为我国影视事业的进步做贡献。(二)转变审美欣赏的方法和角度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加快,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对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审美欣赏要转变传统的欣赏角度和方法,开拓创新与时代接轨,发挥影视艺术在审美欣赏中的巨大作用,利用其新颖性、独特性、传递美学理念,从而更好的为我国审美艺术服务。因此审美工作者应该转变传统的审美欣赏的角度和方法,审美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势、表情、动作等形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属于影视艺术中的一种新型表现手段[3]。(三)充分了解审美欣赏的主流思想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相关影视艺术创作者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适当地介绍有关作品的背景资料,然后还可以把作品和其他的作品进行对照,以激发欣赏者的积极性和兴趣,更加有利于欣赏者对于整个影视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影视艺术创作者还可以利用动画、图表等方式展示影视作品的色彩和结构组成,从而提高欣赏者的兴趣。最后,影视艺术创作者还可以根据欣赏者的能力,帮助其制定不同的审美欣赏内容,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审美欣赏艺术的主流思想,从而真正将影视艺术与审美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整个形式艺术和审美欣赏创作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让更多的艺术创作家认识其中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够在充分了解审美欣赏的主流思想基础上,实现我国影视艺术又好又快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的审美欣赏价值就在于能够美化和净化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不仅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塑造人格,因此审美欣赏的功能和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在影视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审美欣赏发挥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要想提高影视艺术中的审美欣赏水平就需要通过创新影视艺术发展模式、转变审美欣赏的方法和角度以及充分了解审美欣赏的主流思想等方法,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审美欣赏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审美欣赏的效果,从而促进我国影视艺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影视艺术事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让广大欣赏者在观看影视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提高整个审美欣赏的能力和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云.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审美导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冯清贵.影视艺术审美教育探微[J].教育评论,2015.

对艺术的欣赏篇5

关键词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困境分析

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承担着美的熏陶、审美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但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没有能够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有效促进功能,应当引起广大美术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如何突破这一困境进行论述。

一、当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美术欣赏内容不足,制约学生艺术素养提升。有些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没有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品资料,总是局限于学校配备的几幅挂图或是投影,这样的教学素材无法有效地将学生带进艺术的殿堂进行遨游,制约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美术欣赏类型不广,影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美术欣赏教学应当是在轻松与欢快的氛围中进行,但是部分教师在欣赏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欣赏的内容类型较为单一,要么全是中国画,要么全是油画,而初中生对于这些类型的作品需要一定的过程进行积淀、回味才能有效领悟,教师未能结合学生的美术兴趣与学习需求灵活安排一些更具趣味性的欣赏内容融入其中,影响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3.美术欣赏内容深奥,未能遵循逐步深入原则。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总是希望一口成肥,先从欣赏与理解难度较大的作品入手,忽略了初中生的实际鉴赏能力,如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没有从《拿烟斗的小男孩》这样的作品入手,而是从《格尔尼尔》这样领悟和理解难度更大的作品入手,学生会感觉到欣赏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欣赏教学的有效开展。

4.美术欣赏不够全面,难以实现深入理解目标。在部分教师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没有能够全面、立体地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分析,仅仅局限于作品自身,对于其背后蕴含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等缺乏深度发掘,影响了对作品的深刻领悟效果。加之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的角度、方式较为单一,也对学生的欣赏能力发展产生了影响。

二、有效突破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困境的主要措施

1.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拓宽欣赏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与推广,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也拥有了更为广泛的空间,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作品以及艺术家,浏览、搜集与下载各种艺术品,让欣赏教学课堂具有更为丰富的信息,提高艺术欣赏的覆盖面,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如在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阎立本其他作品的演示,如《历代帝王图卷》、《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等,引导学生对阎立本的艺术成就具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其“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的特点具有更为形象直观的领悟。

2.融入多种类型作品丰富学生欣赏视野。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应当融入多种类型的作品丰富学生的欣赏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作品的类型上要丰富,既要有国画、油画等寓意深刻的作品,也要有雕塑、工艺品等作品,还可以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作品,提高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有机穿插这样的作品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同时在不同作品的欣赏中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的世界无止境,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类型众多的艺术作品欣赏,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悟会更为深刻,也能够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拓展延伸能够为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3.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一定要遵循初中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分析与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把握的目标。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凡·高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作品开始,如《向日葵》的欣赏难度就要比《星空》要低,学生在欣赏中更加容易接受,缓解了欣赏的难度,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鉴赏基础,先选取一些容易理解和鉴赏的作品入手,逐步加深鉴赏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感悟效果。

4.指导学生全面深刻分析作品蕴含因素。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全面深刻地分析作品蕴含的各种因素。如欣赏玉器就要引导学生从玉器的材质、造型以及工艺、产地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再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教师不仅要着眼于作品的本身,还应当结合作品内容所反映的鲜明时代特征进行领悟,对图中所反映的时期商业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也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引导学生开展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克服手法单一的问题,通过教师启发、多媒体演示、学生探讨、分析比较、撰写欣赏报告等方式,加深对欣赏内容的把握,提高鉴赏技巧。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困境,广大教师应当深入思考、注重创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玉丽.初中美术欣赏·评述课教学初探[J].艺术教育.2011(08)

[2]吴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下).2011(01)

对艺术的欣赏篇6

关键词:二度审美;审美价值;个体价值;个体性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38-02

审美价值的发生即审美活动中以人性为核心的审美意识的激荡,简言之就是人的性情的活跃、精神生活的满足。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价值。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内在方面,它的重要性不亚于物质生活。本文即从艺术家的一度审美创造和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与再创造的过程中透视二度审美中审美价值的个体性显现,并揭示其潜在的主体精神。

一、二度审美中审美价值的显现

艺术家的一度审美与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乃是一种主体行的沟通,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他对社会生活审美的结晶,是其思想的代表。其作品中表现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等均为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表现,即艺术家在其一度审美中审美价值的显现。艺术家对形象的审美中产生了思想、情感态度、意趣和思想,在内心里创造出了完整的审美意象;同样,欣赏者在其二度审美中对艺术形象审美的欣赏过程中,也会触发相应的思想、情感态度、意趣和思想,并显现出其自身的审美价值。

由此我们可知,审美价值不仅在艺术家一度审美中有些许意义,而且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发掘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中也具有能动的意义。艺术家把作品生产出来之后,作品就具有了潜在的审美价值,但这个作品如果真的被束之高阁或藏之名山,没有欣赏者的阅读欣赏,作品的潜在价值当然就无法发掘出来。只有当作品与欣赏者发生了联系,形成了审美关系,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作品才获得了存活的生机,它的潜在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如果一部作品能够为不同时代的欣赏者所欣赏,那这个作品就获得了较为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有的作品,如古希腊的神话、雕塑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不仅能满足当时人民的审美需要,而且还为今天的欣赏者所喜爱,甚至成为艺术家审美创造的理想境界。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作者创造的,但离不开欣赏者的二度审美发掘。我们认为欣赏者对于发掘作品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那是因为:第一、欣赏者在欣赏中总体现出一定的意愿倾向、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这种欣赏时的意愿和追求如果是宽容的、开放的,就愈能充分地发掘出作品的潜在价值;如果这种意愿和追求过于狭隘的,就可能因主观的框架定势而难于发现,甚至不可能发现作品的更为深远的意义。第二、欣赏者的心理结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评价。每一个艺术家所受的社会历史影响、文化教育以及人格结构互不相同,因而审美心理结构也各不相同。不同审美心理结构的艺术家就会创作出不同风格特点的艺术作品。如果欣赏者心理结构恰好与某一类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相同或相似,那么,对于这一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就更容易引起共鸣。这样,欣赏者对这一类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容易得到更为深刻的发掘,得到更高的审美评价;对另一些类型的作品则容易发生偏见,常常低估这一类作品的审美价值。第三、欣赏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不同,时代的审美倾向及其要求对作品的补充创造理解深浅价值评价也会有差别,欣赏者生活阅历深、艺术修养好,对于文艺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掘;有的作品当时没有得到读者的重视,后来的读者则把它的审美价值充分发掘出来而得到了社会的重视甚至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所以,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由艺术家一度审美创造的,但对之进行能动的认识和发掘,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欣赏者的二度审美创造。

二、二度审美中个体价值的实现

一度审美创造了基本价值,这价值决定着二度审美中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否,是再生价值的根源。但根源只是源头,还不是价值流,有了源头,还需要无限的二度审美扩大源流。一度审美创造的价值根源,为二度审美的个体价值流程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欣赏者在二度审美中的审美再创造表现为艺术形象和审美情感的再创造。艺术家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心灵化的具体个性,欣赏者面对这个特定的对象,需要调动自己的表象与印象的积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特殊处境、文化修养等,通过联想和想象对作品形象进行补充、丰富、扩大、改造。欣赏者的再创造活动始终在形象中进行,但其本质是一种“感情的创造”。情感的驱使可以扩大促进想象的发展,情感愈浓烈,想象愈丰富。黑格尔说:“在这种使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常醒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命的情感。”艺术家的创造如此,欣赏者的审美也是如此。强烈的想象和情感相互推进、相互影响,二者紧密结合。在欣赏者的二度审美中,审美愉悦的获得必须以欣赏者感情与作品感情的交融为基础,欣赏者必须将自己“感”到作品里去。作品在欣赏者内心激起特定的感情,这种情感又在作品中找到“外射”的对象,从而在感情的宣泄中得到愉快和满足。与其说是欣赏者入于作品中自化其身,不如说是欣赏者在这些人物身上找到了寄托情感、宣泄情感的对象,作品人物形象无非是移植欣赏者情感的载体。情感的感染和驱使,才使想象张开翅膀,才使欣赏者获得审美的陶醉与欢欣,并而实现其自身的个体价值。

总之,欣赏者二度审美的过程是艺术品的永恒创造的过程。正是在这一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中,历代欣赏者把自己富于个性的、民族性的、时代性的审美体验赋予了艺术品,从而对作品做出特殊的阐释,并影响着后代的人们。这种不断的全新赋予和重新阐释,使作品内蕴不断创新、建构,赋予艺术品以永恒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得欣赏者在二度审美中个体价值得以实现。

三、二度审美中个体性的延伸

人类的社会群体系统是多层次的,因而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也就有不同范围和不同层次上的统一性。但是,事物间的统一性不是绝对的,不是没有差别的同一。人们的审美心理不仅存在着群体系统间审美心理的差异性,也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例如有的人爱春兰,有的人爱秋菊,有的人爱长江大河,有的人爱涓涓细流,如此等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其审美感受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欣赏者的二度审美对艺术品的欣赏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欣赏者也是一种创造力量。欣赏者的二度审美活动不仅是对审美客体直观掌握的审美体验过程,同时也是对审美对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它要求欣赏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码,解释,不但把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加以充分地理解、体验,而且还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甚至能够对原来的形象进行开拓、补充,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能言,体味到艺术家在创造这个艺术形象时不曾说出,甚至不曾想到的东西,深化原来并不是很深刻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更为丰富、鲜明。欣赏者的二度审美对艺术品的积极的、能动性的欣赏,不仅体验到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而且在积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格投入作品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对艺术“形象”的创造性“复现”。此时,欣赏者在二度审美中作为欣赏者,同时也成了作者的合作者,二者的合作才真正完成了艺术创造的任务。例如,马致远的小令《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诗中所传达的情绪是具体而真切的,但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意义和空白点。如诗中的“小桥”,是小木桥还是小石桥,桥面是平直的还是拱起的,都未明确交待,甚至那天涯远客的性别、年龄、容貌等都未做明确说明,这种以虚现实的手法,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创造、发挥、解释的余地。诗如此,其他艺术亦如此。艺术作品的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的空白,在舞蹈、音乐以及抽象艺术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常听到一些喜欢欣赏音乐的人这样谈起他们欣赏音乐的感受,听有词的音乐时,容易听懂,但一旦会唱了,或听了几遍后很快失去继续听的兴趣。然而那些无词的音乐,尽管抽象难懂,但每听一次,就会有一次新的收获。在我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刚开始听,我们也许只感觉到声音的柔美、凄婉及残忍蛮横;再听时我们可能会感觉到音乐中的主人公及花、草、树、木,活灵活现的音容笑貌,尽管音乐无法明确告诉我们主人公的胖、瘦、高、矮、着装等如何,我们甚至还可以感到自己也进人了音乐之中,看到了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姿态,并与音乐主人同呼吸、共欢笑、同抗争、共命运。当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想象、领悟,全部到音乐中时,或者说当我们将自己全部的身心到美妙的音乐中时,我们所感觉到的不仅是作曲家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福,我们可能会感觉到作曲家对所有执着追求的人的美好祝福,这追求可能是对我们心目中的一个理想伴侣的追求,也可能是对一个既定目标、理想、愿望、事业、美好的人生追求,或许还有更多的意义等等。然而这些被具体化了的意义,在作品中则是不确定的空白点。它为人们的心灵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在超意象外的艺术境界中得到满足和享受。也正是作品中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点,才使得人们对音乐百听不厌,才使得艺术具有了永恒的魅力,迷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使得人们每欣赏一次艺术,就有一次新的收获,或者说是一次新的创造。

综上所述,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不能不考虑到艺术家一度审美的意识活动与创造表现,也不能不考虑到欣赏者二度审美相应的意识活动与再创造表现。这样,我们就不会忽略艺术作品的本身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审美意识或主体精神。表现审美意识或主体精神的艺术作品不是主体精神运动的起点,也不是运动的终点,而仅仅是无限运动过程中的一个中转站。这个中转站后面有艺术家的心灵历程,还有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影响;中转站的前面有无数欣赏者的心灵,通过其二度审美广泛的扩散传播,形成丰富的新的意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49.

对艺术的欣赏篇7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挺有创意”、“你的观点不错”、“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回报的是他们信心百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每一次的美术欣赏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体会美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中。

对艺术的欣赏篇8

一、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符合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

教师也应尽可能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作品意境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些中国古筝名曲,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对一些作品情节的介绍和主题的阐述,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意义。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外、校内外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原来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新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民居建筑;或者来到野外,那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一定会牵动着儿童的心。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动的表象,积累美的经验,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2.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3.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二、根据小学美术欣赏作品的分类及特点,多元化选择,利用各种感官,带着问题欣赏。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画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学生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容易产生共呜。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比例不准确,表现无拘无束。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作为美术教育,教会学生具有一双会“看”的眼睛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欣赏课成了讲评课,这样既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因而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 既可以展示几幅同一主题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以展示同一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让学生寻找内在的联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

对艺术的欣赏篇9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修养;美术创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28-01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奠定美术创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发挥之中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让学生懂得更多的道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一 美术欣赏的特性

1.差异性与多样性。并不是每个艺术品都能被人们所接受,也并非所有的受教者都能获得相同的感受。受教者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不同,接受能力、审美情趣、受教层面就不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它祥和、谐美的意境,神秘莫测的微笑,使人们静心自省,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然而,性格禀赋的不同也会导致艺术接受的差异性。孔子曾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受教者的欣赏过程中,流连险山奇峰的是性格雄奇勇敢者;驻足高山流水的是清纯天真者;畅怀大河广漠的是苍凉雄浑者。不同的艺术风格的作品使不同性格的受教者产生共鸣,受教者的接受出现不同的层次、差异性和多样性正是提升个性化的审美修养的内因,进而才会有不同的美术创新。

2.不确定性和含糊性。艺术品不是客观世界的精确对应物,它的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中具有不确定性以及空白点可以激发、召唤受教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去补充、确定,进行想象性的再创造。因此,导致艺术教育的施教者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会以不同的方式在艺术接受过程中被解读,形成对同一艺术作品的不同审美结果。因为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不确定性和含糊性,即没有一个标准去欣赏某艺术品,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去解读艺术品,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不同的共鸣点。

3.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审美教育接受的发生需要欣赏者和艺术品的相互作用,意境丰富的艺术作品只是为审美创造提供可能性,而审美教育接受的实现,还有待于欣赏者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4.共同性和一致性。上述三个特性设计的都是艺术欣赏的差异现象,但实际上艺术教育的接受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受教者在接受相同的审美对象时,必然会产生对这部艺术作品以及其中相对确定的艺术形象或相似的观点、思考、启示。所以,欣赏艺术作品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修养是有共同作用的。

二 美术欣赏课的具体实施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不可忽视,让学生学会自己造型。学生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画下去。学生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学生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学生不能理解的东西,教育者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学生会感到画画是一种压力,减退画画的兴趣。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①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②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③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④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对艺术的欣赏篇10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