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管理的看法十篇

时间:2023-12-18 17:41:36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篇1

1 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艺术管理专业准确的学科属性定位是设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艺术管理,只有给予它准确的学科属性定位,才能明确艺术管理学科的地位、特性和研究方向,才能够形成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

第一,从学科名称来看,艺术管理赖以形成的两个基础性学科是艺术学和管理学。而它赖以形成的两个学科都是交叉性学科,艺术学是哲学、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管理学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同时管理又是由这两门学科交叉形成的,可见艺术管理是一个典型的交叉性学科。艺术管理既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艺术管理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科学。其交叉性是艺术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最明显的区别之处。

第二,从学科研究内容来看,艺术管理研究的范围不在行政领域、不在金融领域、也不在司法领域,而在艺术领域内。然而,艺术管理不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也不研究艺术中的审美规律,它侧重研究艺术中具体的艺术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动态过程,既有对非赢利性艺术团体开展的艺术展演的研究,也有对赢利性艺术机构艺术活动运营模式的研究。由此可见,艺术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

综上所述,艺术管理是一门应中国艺术市场发展需要,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形成的较强应用性的新兴学科,艺术学和管理学是其学科基础。

2 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艺术管理是一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应用型的新兴学科,特殊的学科定位决定了艺术管理人才不能只是某一领域的专才,而应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首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由于艺术管理属于交叉性学科,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管理学理论,还要学习经济学、统计学、法学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知识;其次,由于艺术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在管理对象上的区别,艺术管理人才更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鉴赏能力;再次,艺术管理是以管理学为依托的应用型学科。它需要将管理理论、经验服务于实践,于是艺术管理人才更应具有全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人们一般认为:“艺术管理者应有艺术创意者、创作者、策划者等职能,既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又应具有细腻的、微观的创造能力;既应富有研究素质,又具有批评内涵;既应有理论修养,也应拥有管理运作的较高水平”。[1]

2.1 扎实的理论素质

任何专业的人才都需要具有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素养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来看,艺术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既应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也应体现专业性和广博性的特点。首先,从继承性和广博性的特点来看,每一个学科的形成都不可能割断同过去的联系,相关的学科理论是过去、未来和现代的相互交织,每一个学科的当展都必须以前人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基础,艺术管理人才需要从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经典中汲取理论资源。同时,艺术管理又是在当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具有时代性,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应具有创新性,艺术管理人才应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保持自己的学术敏锐度;其次,从专业性和广博性的特点来看,艺术管理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是管理学相关理论,艺术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需以管理学为核心。同时,艺术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在掌握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艺术管理人才更应广泛地掌握其他相邻学科的基础理论,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让艺术管理人才懂得艺术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规律和运营方式;艺术学的基础理论,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的人文历史素养;法学的相关理论,使艺术管理人才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国家的相关文艺政策,遵守文化艺术的法律法规等,使艺术管理人才形成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

2.2 独特的艺术鉴赏素质

艺术管理人才从事的策划、组织、经营等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艺术管理人才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鉴赏素质。艺术管理人才既需要掌握艺术发展史,也需要能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人才既需要能欣赏传统的经典艺术,也需要能尊重新晋艺术家的创意;艺术管理人才既需要能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也需要能予以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同时,艺术管理人才还需要能在掌握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广相应的艺术作品。

2.3 全面的实践能力

从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来看,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战略性新兴艺术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以艺术学为根基,以管理学为指导,在现有的经济与政策环境下,对艺术品与艺术机构进行操控,达到体现艺术内涵及功能价值与满足人们文化艺术需求有机融合的目标。[2]在学科定位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由于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鉴赏素养最终都体现在艺术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所以艺术管理人才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对艺术项目的策划能力、项目组织和实施的能力、艺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甚至还应具备初步的艺术创作能力。

3 艺术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清晰准确的学科属性定位,指明了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因而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因围绕构建人才的全面素质展开,在夯实专业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围绕管理对象的特殊性,提升人才的艺术鉴赏力,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3.1 夯实基础理论知识

艺术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是其综合素养形成的基础,艺术管理专业应把基础理论教学放在首要地位,以管理学作为主干课程。同时,开设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课程,尤其在本科低年级阶段更应多开设理论课程,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为高年级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另外,专任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案例讲授本学科理论知识,有助于人才形成系统的、逻辑性强的理论体系。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由于未对艺术管理专业形成完备认识,面对开设的多门不同学科的课程,会陷入专业定位不明的误区。这一方面,需要各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艺术管理专业的特色准确介绍;另一方面,更需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主次关系,以管理学课程为主干,在不同学年开设不同的管理类课程,如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在大一学年上学期开设的《管理学基础》,之后的各学期中再分别开设《行政管理学》《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学》等管理类课程。在管理类主干课程基础上,再适当地进行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安排,如《文化产业概论》《民族文化学》《艺术法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3.2 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独特的鉴赏力,鉴赏力的提升涉及多个方面,尤其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美育在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属于美学研究领域,指通过培养和提高人才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使人才形成全面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学校内开设美育课程不但有助于提高鉴赏个体的艺术修养,而且能提高全校的艺术鉴赏水平。

(2)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历史、文化知识。只是看几部电影、欣赏几次画展、观赏几部话剧,是不可能从根源上提升人才鉴赏力的,如达?芬奇的绘画同他渊博的科学知识有密切关系;美国舞蹈家邓肯的舞蹈深受西方古典文化熏陶;台湾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舞蹈“水月”、“行草”和“竹梦”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宁静、优美传递出来,对这些艺术的欣赏都需要有渊博、深厚的文化修养。因此,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艺术鉴赏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在艺术管理专业中开设中西文化导读、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必要性。当然,文化知识的积淀也不是只靠死记硬背一堆艺术理论就可以获得的,真正文化修养的培养,应是学校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重要名家、名作的艺术价值和独特意境都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了解,不能只局限于本国的作品,如云南艺术学院地处西南,拥有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我院在设置课程时更注重民族文化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并且组织学生前往西双版纳等地,进行民族艺术的实地调研。

(3)艺术鉴赏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的掌握。艺术修养既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美学特征的熟悉,所以《艺术概论》和《艺术美学》类课程一般都是艺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4)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艺术作品的实践。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很重要,如多听音乐可以培养乐感;多欣赏绘画可训练视觉美感;多阅读文学作品便逐渐具有了鉴别能力。然而,艺术院校在提供艺术鉴赏机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每个学期校园内都有丰富的艺术展演活动,如云南艺术学院有的展演活动已经初步具有品牌效应,艺术管理人才在大量、经常地欣赏作品过程中,可直接提高鉴赏能力。

(5)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生活阅历的。生活经验越丰富的个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感受越深刻,艺术管理人才的生活阅历,更需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积累。

3.3 多渠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基础理论素养的培养、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最终都要在艺术项目管理实践中体现。因此,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应在教学活动中把实践环节放在核心地位,将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从校内实践活动来看,可将教学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多层面、多方式地开展实践活动。在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在课堂内适当加入实践环节,如专任教师可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专任教师可以以团队形式设置课前的十分钟发言,发言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直接相关;这既可以锻炼艺术管理人才的团队组织能力,也可以提高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自我表达是人际沟通的前提。同时,专任教师也可以开展课堂辩论赛、课堂法庭辩论、课堂艺术品竞拍等活动,这些实践教学可交由艺术管理人才全程策划、组织,并安排相关学生参与,既增加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也锻炼了人才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实践活动,需要在课堂外开展。为了加强艺术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国内相关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如“山东艺术文化学院于2010年建成‘艺术创意与策划实验平台’,侧重对文化创意、文化营销、文化会展、艺术市场、文化经纪等方面模拟训练以及实践锻炼……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于2011年9月建成艺术项目策划与营销实验室;广西艺术学院的广播站、策划创意协会、戏剧社及人文学院‘梦飞扬’创意工作室等成为文化艺术管理系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 [3]同时,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一间,更在院内新设三个实训工作室――“ing”演出演艺工作室、“Ace”展览策划工作室和心理研究工作室,这三个工作室由相关专任教师负责,学生自愿报名加入,现已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多个艺术展演项目的工作,尤其是在“ing”演出演艺工作室的负责教师杨洋自编、自导、自演的庭院话剧《问心》中,从主要演员到工作人员,都由“ing”工作室的学生全程参与完成。另外,“Ace”工作室的学生也负责完成了院内多个画展的策展、布展工作,这些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提升了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活动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为艺术管理人才未来走向市场奠定基础。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除设置了实践工作室外,还在每个学期安排了教学实践周活动。教学实践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为准备和操作阶段。艺术管理人才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意策划案,然后根据策划案在校园内开展活动,如“创意市集”等;第二阶段,为展示阶段。艺术文化学院将对各团队的策划案进行评比,艺术管理人才将自己实践过程和成果以生动形式展示出来,最终获胜团队,将有机会代表艺术文化学院参加每年全国性的创意大赛。教学实践周的创意大赛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展现与考察,从中发现的问题也有助于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修改。

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只靠教学活动开展是不够的,更应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艺术管理专业人才以所学知识为管理,实现对自我管理便是最基本的运用,如宿舍文化建设、班级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等,均可以在相关教师指导下,由人才自主策划、组织、实施。同时,日常生活和课余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艺术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篇2

——题记

美国耶鲁大学于1966年开办了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我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很快的速度在各个大学开办了这一专业。但是,对于艺术管理这一新兴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特别是关于该专业的学科属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艺术管理是艺术属性占第一位,还是管理属性占第一位?它应该是大艺术管理还是具体的小艺术管理?且这种管理是否应该以盈利为目的?等等,这都是该学科属性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艺术管理属于管理

艺术管理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艺术院校的学者则更多倾向于人文学科,强调该学科的精神性、艺术性,强调艺术的神圣和崇高,仿佛艺术管理如果强调其管理性的话,一不小心便会构成对艺术的巨大伤害。

的确,从字面意思上看,艺术管理首先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落脚点是“管理”,其次才是“艺术”,也就是说它是关于对艺术如何进行管理的学问。虽然它不是纯粹的为管理而管理,纯粹为利益最大化而管理,但是它仍然要通过计划、协调、控制等来实现对艺术行业的最优化组织,否则它的名字就应该是“管理艺术”,或者是“艺术与管理”。艺术管理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卫生管理即使不是平行关系,至少应该是趋向于平行的关系。它是管理学问中众多分支学科之一,尽管有其专业的某种特殊性,但不能以这种特殊性作为抹杀它与管理的某种血缘关系,不能认为沾上“艺术”二字就显得与众不同。带有“艺术”的学问就真的那么特殊吗?殊不知,其他哪个学科门类没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呢?旅游管理在进行常规的项目开发外,不同样也需要思考人文历史因素,难道旅游管理的最终结果也会造成对旅游资源糟蹋,变成一群唯利是图的“水果贩子”吗?笔者不敢苟同。

艺术本身包含了很强的人文成分,这注定艺术管理比起其他管理学科会带有更多的人文性质,但这也只能表明艺术管理是带有很强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而不能否认其专业属性是社会学科,只不过这种社会学科需要更多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品的审美内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众所周知,人文学科是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价值以及精神世界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而社会学科是以人类社会及人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艺术管理自然是研究人在艺术领域里的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它所关心的重点不应该放在艺术家观念、精神世界的层面上,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艺术学”学科所关心的内容。如果把它看作是人文学科的延续,那么管理者、组织者所需要关心的也就仅仅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创作状态等,而对于其他与之无关的事情都可以无须理会,这肯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管理,而是艺术评论、艺术观察,或是其他什么的!艺术管理除了要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的同时,也需要为艺术家寻找合适的项目、资金、资料、作品销路等相关联的其他事项,而后面的事宜似乎更是艺术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看来,涉及到项目、资金、销售、策划等系列问题,这已经不单单是艺术家个体性的创作问题,而是群体性的社会问题了。

因此,艺术管理其归属点最终还是管理。无论是宏观性的国家对艺术文化的行政管理,还是微观性的艺术中介管理,管理都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促进艺术事业的繁荣。

二、艺术管理培养“通才”

如今年代大师缺乏,形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当前整个社会的学术氛围过于功利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学科过分孤立,导致了学生的治学空间狭小。一个只会在自己狭小的专业空间里打转,难以以更广阔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型”大师?如此说来,其他管理也好,艺术管理也好,总局限于具体艺术门类的微观视角,局限于“视觉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或“戏剧艺术管理”的思维,怎么能培养出具有战略眼光、宏观思考能力的艺术管理人才呢?

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不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有硕士、博士。学生将来的职业方向可以在行政部门做宏观的艺术管理,也可以在艺术中介部门做综合性管理。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一种能站在艺术学层面看问题的学识和能力,那就失去了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只能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演出部门或者美工部门工作,将来某一天工作环境变换了,便无法开展工作,笔者认为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肯定是非常无益的。如此看来,高等院校也不需要开办“艺术管理”专业,可以直接开办“美术管理”“音乐管理”“戏剧管理”更符合具体需要,这样也会显得更“专”。但是,作为本科层次的教育,这种划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殊不知,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就非常重视学科的交叉和交流,注重“通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综合性大学,许多艺术院校也遵循着这一理念。

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前任主席琼·杰夫瑞教授也认为:“艺术管理涉及到的学科门类非常多,但不管涉及到多少门类,最核心的东西是应该统一的,比如要有核心课程,从事艺术管理的教师在学科发展的大方向上要有一定共识,对于这个领域的总体理念要一致;每个人必须有一个大的眼光,然后才能由大及小……”这些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各个不同的院校在培养方案上确实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个院校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育质量上的差别都相当大,都极力强调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这在艺术院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理的截然分科,艺术类与其他文科的过分分离,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素养的贯通性弱,就是连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某种缺失。展望大学教育的发展,未来人才素养的综合性是越来越强,艺术管理专业的定位也将是越来越明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艺术管理是为整个艺术门类服务的。

三、艺术管理也需盈利

艺术管理也需盈利,这是无须争论的一个命题。而部分人士却认为艺术管理会导致对利润追求的最大化,(转第18页)(接第6页)最终造成对艺术的践踏。人类文明进程中,历来也都是把艺术与利益相对立,似乎艺术天生就不能与金钱、利益等字眼儿放在一起,放在一起只能是对艺术的不恭。艺术就真的不能盈利?艺术管理盈利最大化会导致对艺术的践踏?事实上,许多能在利益与艺术两方面都能取得成功的好莱坞电影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艺术管理不能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不能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不能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那么我们还需要艺术管理来做什么?艺术管理不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不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吗?否则艺术管理存在的理由何在?虽然,利益追求不是衡量艺术管理作用的唯一标准,但是它至少也应该是众多标准中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很难想象连一点利益价值都不能产生的管理在现代社会算是一种成功的管理。

艺术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基本目标是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服务,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接受。如果艺术管理不把好的艺术宣传出去、营销出去,而只是一味地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共鸣者、交流者,这样的艺术管理就是大大降低了其社会存在的价值。而这些艺术最终也只能成为水晶玻璃盒中做摆设的艺术,成为不能与人共享的“孤独艺术”!纵观艺术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艺术家当中仅少数是富有的,大多数艺术家都是贫困的,都无法从其创造的作品中去实现利益的回报,这难道仅仅是艺术家的遗憾?或许我们能从艺术历史中悟出些什么。实际上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像散落在乱石沙砾中的珍珠一样,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保护、推广或价值回报,就有可能会消失于茫茫的历史尘埃之中,有的甚至最终被毁坏。许多民间艺术的消亡就是最好的明证。如今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现象理应不需继续上演下去,而需要通过艺术管理的途径来把优秀的艺术积极推向大众,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只能是走历史的老路!

有些人担心艺术管理者会把艺术作为牟取暴利的对象,成为艺术的贩子。这种担心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结为是艺术管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像车祸的出现不能归结为是因为汽车的产生而要求要取消汽车一样。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是艺术管理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真正艺术管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是艺术的贩子。

结语

艺术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艺术作为一种为人们精神服务的形式,它必定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有的艺术形式会慢慢消失,新的艺术形式又会产生。形式总是会变的,人文精神的主题却是永恒的。过分强调艺术管理中的具体艺术形式,将不利于艺术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也不符合艺术史发展的规律。合理的构建是:我们可以在培养综合艺术管理人才的基础上,适当分支出艺术管理的下一级专业方向,这样可以保证国家培养出来的艺术管理人才有一个基本常态,同时又兼具了方向的多样性,不至于艺术管理人才类型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现象。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篇3

一、何为框架

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框架及其作用。框架原本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后来运用于各个领域。框架被定义为: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臧国仁,1999:32)。框架一方面能够框限部分事实,使其隐藏;另一方面架构部分内容,使其突出。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建构过程牵涉艺术管理信息的选择、重组、强调。

对于艺术管理学科来说,亟需有自己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对于一个学科来说,犹如思想信念对于一个人,没有框架的学科就没有根基。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管理框架的建构将影响人们对艺术管理的理解,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因此框架建构的恰当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到艺术管理今后的发展道路。好的框架能使道路笔直平坦,有助于艺术管理的发展、研究;不合适的框架,若被业界所认同,难免造成多数研究方向的不恰当。因此对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进行质疑,并探讨构建更趋合理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意义重大。

二、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

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孙仪先说:“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11〉对于孙仪先的表述,成乔明提出质疑。早先,成乔明认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应该是一种在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两大类别下的风铃式管理结构。’后来其认为把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

成乔明质疑孙仪先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描述是从艺术市场出发,以艺术经济管理为突破口,提出艺术经济管理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即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艺术生产及销售企业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行业性的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传播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并进一步指出这三种分类在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下分别隶属于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此,成乔明认为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笔者认为,成乔明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其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仍然存在缺陷。

三、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缺陷

(一)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析过程与分析结论前后矛盾

成乔明从市场角度出发,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管理的概念——管理权限的作用范围、效应大小、事物间外在与内在的区别一来划分艺术经济管理。接着成乔明继续基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从艺术经济管理扩展到艺术管理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类却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成乔明构建出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两个类别(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均属于宏观艺术管理层面,不免显得多余;另一方面,成乔明从前面分析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微观艺术经济管理,最后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宏观层面的艺术产业管理,在分析过程与分析结论中,艺术中介管理所属层次出现前后矛盾。

(二)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产业管理截然分开

成乔明将艺术行政管理从艺术产业管理中分离出

来,他认为只有艺术行业管理才属于艺术产业管理的范围,艺术行政管理单独划分为一个框架分支。在笔者看来,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行业管理均属于宏观艺术管理。艺术行业协会和机构的艺术行业管理和政府的艺术行政管理应同属于宏观艺术产业管理。原因在于: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管理的主体(组织和管理者)不同、作用的法律效力程度不同,它们的作用对象、范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对各门类盈利与非盈利艺术行业的规范,都是对艺术企业外在的规范与管理,并没有涉及艺术企业内在的自为管理。管顺丰等编著的《艺术管理》将艺术产业定义为:以“美感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艺术产品的行业。[4](192)由此可以证明艺术产业管理属于宏观层面;同时,该书还将艺术产业政策、艺术产业集群、艺术行业管理归属为艺术产业管理,这也说明艺术行业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均属于宏观层面的艺术产业管理。

(三)艺术中介管理不属于微观艺术经济管理

艺术中介是指一群艺术企业,并不是指单个、单体的艺术企业。艺术中介就是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成乔明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艺术中介进行了分类:一是传播文化型中介;二是赢利型中介;三是前两种类型兼而有之。(4)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中介是属于类的概念,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机构都属于这一类。因此艺术中介管理绝不是指微观层面的管理活动,艺术中介仍然是属于行业管理的范围,可以称之为艺术中介行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应该与艺术生产管理、艺术消费管理并列,他们都是属于艺术产业管理。

宏观管理是指对事物间外在的关系进行管理,如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中介管理、艺术行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等,都是强调对群体性组织活动的管理。微观管理是指事物间内在的管理关系,如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强调的是单个、单体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组织内部的人和事的管理。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差别也说明艺术中介管理绝不属于微观层面的艺术管理活动,而是属于宏观艺术管理。

(四)分类不明确

从成乔明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构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按照艺术管理主体的不同类别划分和按照艺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夹杂其中。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艺术行业协会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行业性的管理属于按照艺术管理主体的不同类别划分总结出来的,艺术中介管理则是按照艺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并总结出来的。分类视角的不统一导致类与类之间交融性大一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行业管理都属于艺术产业管理的范畴,成乔明却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

四、基于横向和纵向视角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建构

(一)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理论框架建构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从纵向视角分析,按照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划分,可将艺术管理划分为宏观艺术管理即艺术行政管理;中观艺术管理即艺术行业管理;微观艺术管理即艺术企业管理(这里企业的概念包括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企业和非盈利性组织),艺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渺观艺术管理即组成企业的团队、班组的管理活动,管理者既从事创作生产、又负责管理(见图1)。前面论述了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行业管理均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因宏观和中观的概念差别本身就是不明显的,这样将中观艺术管理归属于宏观艺术管理也是合适的,因此并没有和这里的戈1J分相矛盾。

艺术管理

艺术产业管理图1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理论框架

这种划分突出、架构起了艺术管理的主体组织-政府部门、艺术行业部门、艺术企业、艺术团队、班组等。其优点在于可以理清不同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明确不同层次艺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从事艺术产业管理的管理者可划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者和艺术行业管理者,艺术企业管理范围内的管理者可划分为高层艺术管理者(总裁、董事长、经理等)、中层艺术管理者(地区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底层艺术管理者(艺术部主管、各团队管理者),从各类管理者所处环境和职责出发理清各类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从而有助于按照艺术管理人才的层次进行有重点、有阶段、有秩序的培养。

(二)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构建从横向视角分析,按照艺术门类划分艺术管理,可将其分为:造型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文学艺术管理、综合艺术管理(见图2)。但这首先必须从众多艺术门类划分方法中选择一种适合于艺术管理的艺术门类划分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不同的角度,艺术门类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①以艺术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关系不同,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如音乐)、空间艺术(如绘画)和时空艺术(如电影)。②以主体(人)对客体(艺术)感知方式的区别分为视觉艺术(如音乐)、听觉艺术(如绘画)、视听艺术(如电影)和想象艺术(如小说)。③从艺术重客观再现或是重主观表现的差异,分为再现艺术(如音乐)、表现艺术(如绘画)。④以艺术语言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理论界比较赞同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类。从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相关的专著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分类的痕迹:余丁教授和哥

伦比亚大学JoanJeffri教授合著的《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美国的Stein,TobieS.和Bathurst,Jessica的著作《PerformingArtsManagement AHandbookofProfessionalPractices》分别侧重于视觉艺术管理和表演艺术管理;丹马丁(DarMardin)对艺术管理的定义就明确指出了“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我国艺术管理理论界还没有系统地从艺术门类划分角度论述的研究。事实上,欧美这种方法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文学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并不属于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任何一类;其二,视觉艺术是从艺术欣赏、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表演艺术是从艺术形态创造方式来描述,分类的角度不同,不能混搭。

从艺术管理的角度,笔者比较倾向于以艺术语言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原因在于这种划分方法基本上囊括了所有艺术门类,一方面,有利于艺术管理者把握各大类艺术(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接受、艺术创造共同的规律、符号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艺术管理涉及的相关活动,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的目的,即通过“替艺术活动缔造最理想的环境”来促进艺术创作和展示,平衡艺术管理活动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实现艺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事造型艺术管理的管理者,可根据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促进艺术创造,同时也可根据造型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拉近艺术消费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艺术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对于艺术管理来说,其他分类方法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如以艺术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关系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对于艺术管理者促进艺术创造,便于艺术消费者理解、接受艺术作用不是那么明显,这种划分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只是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来说这种划分是高度提炼、过于抽象的划分。通过与其他分类方式的对比,

可以发现,以艺术语言为依据的划分方法更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各大类艺术的共通性,有利于实现艺术企业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高效使用。如在造型艺术各个具体的不同门类之间存在着艺术生产硬件设施、材料资源的部分互换互用性,如绘画创作中的部分材料是雕刻艺术创作中也需要的,从而在造型艺术管理中提高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各大类艺术在创作、欣赏、接受等方面存在共通性,也有利于艺术管理者在各个不同具体艺术门类都能发挥作用,可以使一名艺术管理者兼顾造型艺术中各具体艺术门类的管理,节省人力资源。

根据以上分析和划分,下面将列出每一类管理主体组织的具体内容:

1. 造型艺术管理

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造型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可划分为造型艺术创作(生产)组织、造型艺术中介组织、造型艺术服务组织,所谓艺术生产组织是指主要从事艺术生产、创作的组织、机构,艺术中介组织指充当艺术传播、流通者的中介组织,艺术服务组织主要是从事艺术研究,艺术行业、产业、企业规范,服务于艺术生产、流通、消费企业的组织,培育各类艺术人才,使艺术创作组织、艺术中介组织更加有序地进行各自的活动。具体内容包括:①造型艺术创作(生产)组织,含各省级画院、各类设计院、艺术区等。②造型艺术中介组织,有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拍卖行、画廊等。③造型艺术服务组织,有造型艺术相关政府机构、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设计产业协会)、学会(中国油画学会)、教育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机构(国家画院)等。

2. 表演艺术管理

表演艺术通常包括舞蹈,音乐,曲艺,杂技,魔术等。同样,表演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可划分为表演艺术创作(生产)组织、表演艺术中介组织、表演艺术服务组织。①表演艺术创作(生产)组织:杂技团、唱片公司等各类艺术生产企业等。②表演艺术中介组织:音乐会、剧院等。③表演艺术服务组织:广播影视部等政府机构、表演艺术相关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3. 语言艺术管理

语言艺术是指借助语言、文字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语言艺术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语言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包括:①语言艺术创作(生产)组织:文化传播企业、影视剧本创作企业等各类文学语言艺术生产企业。②语言艺术中介组织: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图书馆等。③语言艺术服务组织: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机构、展览机构、文学语言艺术相关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4. 综合艺术管理

综合艺术包括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综合艺术主体组织涉及的内容包括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中至少两项内容或者艺术形式为多种艺术的综合,同样可分为三种类型的组织主体:①综合艺术创作(生产)组织,即综合文化事业单位、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的生产企业等。②综合艺术中介组织,即电影院、电视台、遍布各省、市、县、村镇的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等。③综合艺术服务组织,即文化部等政府机构、展览机构(江苏省展览馆)、综合艺术相关协会(中国艺术家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这种框架突出、架构起了对艺术知识领域的导向,其优点前面已经从艺术门类的宏观层面进行了论述,另外,这样的划分符合艺术管理专业不同学生的艺术学知识背景,有利于明确各艺术门类学生确定艺术管理学习、研究的方向。各学院可根据本学院自身学科优势、特点设置课程,如美术学院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可偏重于造型艺术管理,音乐学院可开设表演艺术管理等。

(三)两种框架的对比分析与融合重构

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基于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艺术管理的主体组织一政府部门、艺术行业部门、艺术企业、艺术团队、班组等;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各个艺术门类一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因此,两种框架下分支的关键词也会不同,关注点也会有差异,基于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各分支则更加注重艺术法律、法规,艺术行业、行规的制定与修正,要求从宏观上把握艺术的发展动态,追求艺术产业化,注重经济效益一将艺术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各分支注重的是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创造、艺术接受等,更加注重追求艺术品的品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框架中,前者使艺术管理更加偏向于管理学,后者更加偏向于艺术学。那么哪种划分方法更加适合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呢?艺术管理发展较好的美国,大部分院校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了艺术学院或教育学院,如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视觉艺术管理专业、耶鲁大学戏剧学院(YaleUniversity)艺术管理专业等,少部分院校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如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我国大陆则不同,基本上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了艺术院校,因此我国艺术管理界更多学者认为艺术管理应该属于艺术学而非管理学。就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和两种框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更加适合我国多数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但是随着艺术管理研究的深入,并不能排除我国在管理学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刚起步,并不完善,需要多视角地学习和研究,因此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实际上,两种框架对于艺术管理的工作内容和主体组织也会产生不同的导向。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指明了管理的主体组织,如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组织是政府行政部门机构,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宏观规划管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具体指明服务的艺术领域。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是对艺术知识领域的导向,如造型艺术管理主要针对造型艺术领域,具体的服务艺术对象是造型艺术,其不足之处在于工作内容没有明确。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框架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将两种框架融合重构,吸收各自的长处,得出复合型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见图3)。

复合型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更加全面的艺术管理,而不至于其重心偏向管理学或艺术学的任何一方,能够很好地体现艺术管理这门交叉学科的特点,将管理学的原理运用于艺术学领域。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篇4

[关键词]艺术档案;研究;发展

艺术档案是艺术活动从产生、形成到发展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我国关于艺术档案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对这一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梳理,对于推动我国艺术档案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艺术档案研究发展的趋势及阶段

笔者以“艺术档案”为主题,通过CNKI检索了从1981年至2013年间的文献资料,从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十年来,我国艺术档案研究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形的上升趋势及阶段性特征。

以“艺术档案”为主题的具体年发文量如下图:

笔者以“艺术档案”为主题,通过CNKI检索,获得1981年至2013年间的相关文献记录共902条,其中与档案研究密切相关的有效记录共613条。

从上图可以看出,1983年以前“艺术档案”类文章很少,年发文均不足5篇;1983年《艺术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制定实施后,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显著提升,1984、1985年出现第一个小高潮,之后发文量逐渐回落;进入90年代,随着管理理念引入艺术档案,高等院校艺术档案管理意识此时也开始萌芽,艺术档案研究视野更加开阔;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繁荣社会主义文艺”(1),艺术档案研究又出现了第二个小高潮,之后同样呈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稳;2001年《艺术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后,研究角度更多样化,艺术档案的开发、数字化建设等问题成了档案人热议的话题;2005年“十一五”规划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后,我国的文化艺术活动更为丰富,学者们对艺术档案的关注度大幅增加,年发文量也逐年递增。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力发展档案事业写入了报告,2014年3月5日,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明确指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3),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档案事业和文化艺术发展的持续关注。随着文化艺术活动的高度繁荣和文化艺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艺术档案的相关研究也必将呈现出繁茂纷呈、百家争鸣的态势。

纵观我国艺术档案研究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萌芽阶段:1981年―1985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艺术档案的起步阶段,共检索文献49篇。这阶段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艺术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艺术档案的定义、范围、作用;对艺术档案具体工作的探讨等方面。虽然这期间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不多,但却为艺术档案工作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缓慢发展阶段:1986年―2004年

此阶段共检索文献239篇。这阶段我国的艺术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相关文献数量有所增多,内容有所充实,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管理理念引入艺术档案管理中,研究思路不断拓展。

3.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此阶段共检索文献267篇。这阶段正值“十一五”规划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的文化活动更为丰富,学者对艺术档案的关注度大幅增加,对艺术档案的研究更加深入、观点更加新颖、成果更加丰硕。

二、我国艺术档案研究发展的成就综述

我国艺术档案研究的发展反映出我国艺术档案工作从无到有、逐步成熟的探索历程。在1983年以前,由于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做指导,“艺术档案”类文章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周解在1981年的《档案学通讯》第5期发表题目为《对艺术档案工作问题的探讨》的文章,第一次大胆提出艺术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同年第6期继续以《对艺术档案工作问题的探讨(续)》为题,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在艺术档案工作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指导的时期是一种前瞻性的创新。

在1983年《艺术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制定实施后,艺术档案的管理有了依据,档案工作者对于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尝试,虽然此时的研究大多还局限于介绍各自单位的具体工作,但其中也不乏亮点,例如,刘淑英老师在1985年《档案工作》第4期中撰文《浅谈艺术档案与文书档案的区别》,第一次提出区分艺术档案与文书档案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艺术档案与文书档案的不同点。在《图书情报知识》上王东明发表的《关于艺术档案的几个问题》中对艺术档案的定义、范围、作用有一定的探讨,这些文章在艺术档案工作初期都是一种创新尝试。

从1988年开始,艺术档案的研究内容更加充实,例如李世慧、李广伯在《档案工作》上发表的《从艺术档案的角度注视录像》、刘敏在《辽宁档案》中发表的《建立个人艺术档案的两个问题》、《上海档案》中刊登的《艺术档案在职业改革工作中发挥作用》等等,档案工作者从更多的角度发现了艺术档案的价值。

进入90年代,管理理念逐渐引入艺术档案中。例如1997年,朱爱兰在《浙江档案》发表的《现代化管理是文化艺术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国栋在《内蒙古艺术》上发表的《艺术档案管理的有序运行与利益协调》等,都对艺术档案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同时,高等院校的艺术档案管理意识在此时开始萌芽,例如,宫宝勤在1992年04期的《齐鲁艺苑》发表的《高等艺术院校档案综合管理初探》中,首次将艺术档案纳入了高校的档案管理范畴,并提出:“将艺术档案纳入高等艺术院校综合管理,会更好地发挥它为艺术教育服务的作用”。

到2001年《艺术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后,艺术档案的关注度有所增加,艺术档案的开发、数字化建设等问题成了档案人热议的话题,例如,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的高红缨在2002年04期的《档案学通讯》上发表的《试析艺术档案的特征和开发利用》,将艺术档案的特征与开发利用联系起来,他提出:“艺术档案的多样性、丰富性、成套性、独特性的特征,在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始终贯穿交错体现”。

艺术档案工作者的素质问题在这一期间也得到关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的高红缨在2001年7月23日的《中国档案报》发表的《当代文化艺术档案人才要素初探》中对艺术档案工作者的发展方向、人才要求做了简单的论述,并提出应培养文艺档案人才,使档案工作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另外,一些大胆的设想也被提及,例如,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彭梅玉在2003年的《广西地方志》第2期提出《建立文化艺术档案馆的断想》,她认为:“21世纪的世界对文化需求不断增大,建立文化艺术档案馆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及思想基础已经具备”,提出了建立文化艺术档案馆的大胆设想。

同时,高校艺术档案研究在这一阶段重新引起学者的关注。例如,2005年,临沂师范学院的潘金枝在《兰台世界》撰文《高校艺术档案归档范围的具体要求》,将《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结合高校艺术档案的实际情况,对高校的艺术档案归档范围要求进行了阐述。2007年,张爱华在《办公室业务》第3期发表的《浅谈高校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将档案的数字化问题引入了高校艺术档案研究。

2008年文化部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意见》后,与艺术档案相关的发文数量进一步提升,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档案的研究理论。艺术档案的利用问题在这一时段也得到档案人的更多关注,如张洁在2008年01期的《云南档案》发表的《论艺术档案的保存和利用》、郭季在2010年01期《档案管理》发表的《如何发挥艺术档案的作用》、王劲松在《兰台世界》2011年S1期发表的《艺术档案收集保管和利用》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艺术档案的信息化问题也引起不少学者的思考,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辽宁省艺术研究所的潘革在2011年12期的《兰台世界》发表的《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探索》,文章对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各个工作流程,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对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我国艺术档案研究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艺术档案30年的文献分析发现,虽然近年来艺术档案的发文数量显著提升,鼎盛时期的2012年年发文量达42篇,但与数量庞大的档案文章相比,艺术档案研究仍处于边缘位置。据笔者在CNKI检索统计,1981至2013年间,主题为“档案”的研究文献已达160588条,艺术档案仅占其中的0.38%。其次,从艺术档案文献的作者单位比较来看,研究所、档案局馆和大专院校等研究性机构撰写的相关文献较多,而对艺术档案工作起直接指导作用的文化厅和产生艺术档案最直接、最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团体、艺术院校等发文量较少。在笔者搜索的结果当中,从高校或艺术团体角度探讨的相关文献均不足15篇,且大多数文献没有突出自身特点,大多高校艺术档案文章仅仅有高等院校之“名”,而无高等院校艺术档案管理之“实”,而文艺团体相关的艺术档案大多是对文艺团体对自身艺术档案工作的介绍,缺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第三,我国“艺术档案”研究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据CNKI的搜索结果显示,我国华北、华东地区对于“艺术档案”专题研究相对丰富,华中、东北地区其次,而西部地区研究较为匮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以致各地对文化发展及艺术档案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同有关。据笔者在相关网站调查的情况看,“内蒙古、上海、江西、甘肃经省(区、市)级政府批准,成立了省级文化艺术档案馆;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省则在省艺术研究所内设立了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中心,如2008年11月成立的贵州省文化艺术档案资料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全省文化艺术档案资料。湖北、湖南、山西、陕西、海南由省文化厅办公室或艺术处负责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指导”(4)。我国西南地区除贵州省成立了艺术档案资料中心外,其余各省均未涉及艺术档案组织机构。第四,就目前已发表的文献而言,研究的关注点过分集中,且多数文献缺乏创新,对艺术档案发展意义不大,“炒陈饭”者居多,与我国文化艺术事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

鉴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健全各级艺术档案组织机构,加大对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扩大艺术档案的知晓面是当务之急。只有越来越多人了解并重视艺术档案,档案管理者才能制定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艺术档案的收集并促进艺术档案的移交和永久保存。,艺术档案研究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艺术档案是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证,是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我国的艺术档案研究起步至今仅三十余年,在形成和摸索阶段出现诸多问题也是必然。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艺术档案必将会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档案管理部门以及艺术档案管理者都应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时期,乘势而上,为艺术档案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周解.对艺术档案工作问题的探讨[J].档案学通讯,1981(5).

[2]刘淑英.浅谈艺术档案与文书档案的区别[J].档案工作,1985(4).

[3]宫宝勤.高等艺术院校档案综合管理初探[J].齐鲁艺苑,1992(4).

注释:

(1)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

(2)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

(3)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篇5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G306.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文化产业兴盛时代的即将到来,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成败得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迫在眉睫。同时,因为艺术是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我们能否做好艺术管理的研究对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前瞻作用和开拓意义。当然,要想清晰地搞懂和弄透艺术管理并非易事,艺术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能否准确地构建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是我们探究艺术管理之谜的第一步。

一、有关艺术的诸种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包含很多种管理,其中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是掌握和理解艺术管理所必须定义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深入和全面探讨艺术管理之前,我们先来对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1、艺术行政管理。要理解艺术行政管理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的概念。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就是文化行政机构(在我国当前,有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影视部等)依据所属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各项文化事业(广义的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等行政职能。如果把艺术作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艺术行政管理当然可以并入文化行政管理,如果艺术有必要从广义文化中独立出来,那么艺术行政管理借用文化行政管理来帮助理解基本还是可靠的,即把上面定义中的“文化”字样换成“艺术”字样就可以了。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的代表,客体是发生在本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艺术性活动,管理的依据就是法律规章。事实上,西方对艺术演出团体已形成非常严密、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这些艺术演出团体的管理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艺术行政管理学”的蒸蒸日上。

2、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一样,艺术经济管理也是一个交叉理论: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交叉组合。早先,已有人提出建立艺术经济学,他们认为艺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艺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为的是寻求出艺术商品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做出哲学上的思考和认识。艺术经济管理虽然与艺术经济无论在称谓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区别,但艺术经济管理无疑也应该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艺术经济管理是一种多主体管理行为(后面详论),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是一切艺术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政策、艺术生产、广告宣传、艺术商业、艺术消费、工商税收等)。

3、艺术产业管理。何为艺术产业,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赵玉忠先生对文化产业所做的表述: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因而它隶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产业即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艺术商品生产和艺术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首先它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文化娱乐生产业,其次它还应该属于商业,是一种从事艺术精神生产品买卖和流通的密集式商业经营活动,这里的“密集式”表示活动之多、参与者之众、方式之繁荣。单体与单个之行为不能称之为产业。对这种密集式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就是艺术产业管理,它与艺术经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对群体性产业活动的管理,而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既包括群体经济活动也包括个体经济活动。

艺术中介管理。从经济角度来讲,艺术中介就是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者,即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艺术中介应该包括艺术经纪人(art broker)、艺术人(art dealer)和艺术信托人(art trustee)。简而言之,艺术中介就是艺术商人,包括个人和组织。艺术中介作为商业企业对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的管理活动就称为艺术中介管理,其管理主体特指艺术中介本身的管理层,其管理客体是指中介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准确地讲,艺术中介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相去甚远,因为管理主体截然不同,管理客体也差别较大;艺术中介管理从属于艺术经济管理,并且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微型化;虽然艺术中介管理是艺术产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支,但又与艺术产业管理在层次上分道扬镳,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强调单个企业的微观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强调企业群的行业性管理活动。艺术管理。包括上述四种管理的复合式管理,是由上述四种管理建构的庞杂的管理体系,是一切涉及艺术活动的管理的总称。

二、艺术经济管理的深入释疑

对于艺术管理的分类问题,孙仪先曾有这样的描述:“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这一认识在目前的学术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这个结论颇有令人生疑的地方。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对艺术经济管理的定位研究上。

上面已经谈到,艺术经济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行为的管理活动。笔者认为,在艺术市场中,艺术经济管理可以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就是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大,范围最广,是产业与事业的结合,等级最高);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民间艺术组织、艺术企业群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就是中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庞杂但位居中游,比政府小又比单个企业大,范围的中心主要放在产业性操作上,等级其次);艺术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就是微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小,为单个的艺术企业,管理范围最窄,局限于单个艺术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等级也最低)。艺术经济管理的分类情况用下图表示就是: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政府性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行业性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属于同时又艺术中介管理(企业管理),这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而把它们作为艺术管理截然分开的两个类别看来是不合适也不客观的。

三、艺术产业管理的重新建模

在2002年第四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包括七个部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这一划 分已写进了十五期间文化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司还指出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法现在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艺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门类在文化产业规划中已经缩减至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了,这样的界定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多形式,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几千年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流传至今的,艺术产业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共识而谨慎确立。综上所述,艺术产业应该是包括美术品业、文艺演出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的复合型产业,而不应该是它们中的平等一员,否则就会犯“鸟和麻雀”对等的语义混乱的错误。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艺术产业的内容:

由此可知,艺术产业管理实际有两种理解:①政府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的政策性管理;②艺术产业内部企业化的管理。由政府担当管理主体从事的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行政管理或政策行为,我们大可以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因为政府对产业进行的管理行为在国外早就有比较合理的称谓: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学家贝冢启明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出版一本书叫《经济政策之课题》,在该书中,他把产业政策定义为:“产业政策为通产省执行的政策。”其实就是通产省的政府部门对该区各种经济产业从事的行政干预与调控。后来美国学者布莱昂・辛特利说得比较明确:“产业政策是装有政府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措施的皮包。”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埃利斯・霍利的说法更为犀利:“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而发展或抑制某些产业的政策。”这一认识基本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当然,这里的艺术产业政策同样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毕竟它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各类艺术产业自身自为的管理就像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业管理一样更容易确定为经济组织自身的经济行为管理、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经济、生产性活动管理,类似于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的集束性组合。事实上,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已越来越成为艺术产业管理的重头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如今已风光难再,其在产业管理中实质性、操作性的干预地位也越来越为淡化。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尚不能完全退出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但它只能在文化艺术行政管理领域更能大显身手,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已属强弩之末,这是政府放权后、市场高度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如今人们观看电影、电视、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跟随市场宣传、社会名声、自己的欣赏口味而趋之若鹜,对政府为弘扬革命精神、宣扬政治主旋律、倡导同一价值观的做法不再兴趣昂然甚至有些反感一样。在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艺术产业管理的理论模式应该如下图所示:

艺术中介管理在艺术产业管理中的定位在上面的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图中其实已经大致明晓了。艺术产业管理通过对艺术产业内不同行业运营活动的管理(包括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企业群系对内对外的企业化管理)继而传达至具体的、单个的艺术中介机构、艺术企业的管理,再进而总结为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像大类管理,艺术中介管理颇似个体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是宏观认知,艺术中介管理即微观分析;艺术产业管理是上位概念,艺术中介管理自然就是下位概念。但艺术产业管理的主体部分和艺术中介管理都是对艺术产业经济、艺术商业行为进行的企业化管理,这一点是确定的。所以两者有时才有了互换重叠的可能。如中国在清代时,艺术产业化的管理就比较普遍了,其中名叫“老郎庙”的戏曲艺人组织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组织――“老郎庙”是一种艺人行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对内管理艺人的日常事务,调和各个戏班之间的关系,维护当地演出秩序;对外则作为艺人的代言人参加社会事务,维护艺人的共同利益。老郎庙与明清时期的商人行业组织――公所、会馆相似,具有垄断和调节演出市场的权力。显然,老郎庙的管理就是对某地区戏曲行业的管理,我们称之为戏曲产业管理;而该地区每一个戏班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就属于个体行为的艺术中介管理。

当然,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中介管理虽然都重企业化的管理,但艺术产业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界的管理做出的宏观性研究,包含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也重视某类艺术产业界自身自为的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却是追寻艺术产业界中单个艺术企业实体的企业化管理,它并不具体考虑政府的任何宏观干预,它就是狭义上的、纯净的企业管理。如画廊是美术品业中的一支,唱片公司是音像业的具类,电影制片厂是影视业的个例,美术馆是艺术展馆业的单体等等,艺术中介管理就是这种“一支”、“具类”、“个例”、“单体”自身自为的企业化管理。艺术中介管理之于艺术产业管理就像独木与丛林、水滴与大海、石块与高山、星粒与星空,而恰恰是这样的独木、水滴、石块、星粒却构成了艺术产业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五、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本文的第一幅图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经济管理宏观上属于艺术行政管理,中观上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微观上属于艺术中介管理,这对传统认为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与消解把艺术管理实际分成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实际上是艺术产业管理中具类、单体的管理,所以,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这样,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也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风铃式”理论框架:

通过风铃式框架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艺术经济管理被分解消融了,但这种分解消融并不是要把它排除出艺术管理,而恰恰是还复了它应该具备的较高的理论地位,也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实际贯穿着整个的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最直接的目标都是要推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拉动文化艺术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可能推进产业、促进市场、拉动经济不是唯一目标,但绝对是整个艺术管理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艺术经济管理应该是艺术管理中散布最广的管理内容之一,它融入到了艺术管理所有的领域,已经不可能与其他艺术管理类型割裂分离了。传统的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并列分类的观点,实际上人为割裂了经济与行政脉脉相通的学理关系,而主观、想象性地让艺术经济与艺术行政产生了对立意识。

六、结语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篇6

【关键词】艺术管理;民众化;民间非营利组织

艺术管理专业于1960年代诞生于美国。几十年后,亚洲一些国家也逐渐开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在美国,艺术管理专业有两种侧重点不同的设置模式。一种是设置在商学院,这类更侧重于艺术管理的商业经营性。另一种是设置在艺术学院、教育学院,这类更侧重艺术性或是社会教育性。

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当前绝大部分本科艺术院校和一部分综合院校均设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被定为在以下几个方向。

(1)演出制作管理和艺术院团管理 ――戏剧管理、制作人、剧目管理、演出管理。

(2)视觉艺术管理――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划人和文化管理者,可从事艺术品投资咨询、拍卖行或画廊的经营、美术馆和文化部门的管理、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的策划等。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制片管理和文化经纪。

(4)艺术市场管理――可从事艺术经纪人、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品鉴定、艺术管理、艺术拍卖等。

从我国该专业的就业定位以及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多活跃在展览、话剧、舞剧、音乐会、电影、摄影展、媒体等方面。主要是为了迎合富裕人群对艺术的需求。但从艺术管理这个专业名称来看,“艺术”,这一词语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含义。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来看,艺术管理在从事这些商业的、满足部分人群需求的基础上,更有必要面向广大民众。而日本在此方面的发展,更值得借鉴。

在日本,艺术管理专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设立。昭和音乐大学时日本最早设立艺术管理类专业的大学,于1994年4月开设音乐艺术运营学科,并于1998年4月,设立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此外,庆应义塾大学、东京艺术大学、静冈文化艺术大学等也开始开展艺术管理类的讲座,以及设立一些相关机构。

在日本设立艺术管理专业之前,日本社会已开始对此类人才有所需求。从1980年代开始,各地政府为了丰富民众生活,尤其是为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更多的资源,纷纷建设了较多的文化设施,市民文化中心、音乐馆、美术馆等等,这些都为市民接触艺术、感受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为了能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以达到服务民众的效果,政府和部分民众开始参与到各种市民文化活动的组织中去。一方面,市民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拓宽了市民的生活圈。从空间范围来讲,生活圈从生活、工作场所拓宽到了文化活动场所。从精神层面的生活圈来讲,也有了较大扩展,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等多方面的艺术活动开始渗透到市民们的日常生活。

除了政府的参与,不少民间非营利组织(NPO法人,即Non Profit Organization)也开始参与到艺术活动的组织中来。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组织的活动十分多样且面向的人群十分广泛,从体验性较强的活动到专业性较强的活动,考虑到了各个阶段人群的需要。

以横浜市中区日出町为例,原为聚集了很多卖春场所的城镇,很多居民因此搬迁,一些有声誉的老店也开始改址,生活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了该地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当地居民组织成立的机构为首,联合当地行政、大学、警署等各方力量,取缔了违法店铺。同时,当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黄金町区域艺术管理中心展开了一系列以艺术为主题的活动。如:

1 艺术家驻地计划

亚洲各地的艺术家们,在日出町居住两个月,在这段期间内,艺术家们通过与当地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的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创作新作品提供灵感,从而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素材和思路。以最近一次艺术家驻地计划为例,艺术家驻地期间为2016年8月1日至9月30日,作品展示期间为10月1日到11月6日。在作品展示期间,当地人们可以在街角、路边欣赏到艺术家们的作品,而且作品是与当地紧密相关的。题材、表现手法等,既有为当地人们所熟悉的元素,也有国外艺术家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2 堪称密集的小组讲座、小组讨论

以2016年10月份这一个月为例,黄金町预定举办19场各个艺术领域的专题讲座,共计33个场次。内容从生活布艺类、美食、咖啡、精油、手作杂货小物等较为日常的讲座到雕刻、绘画、建筑、摄影等艺术类讲座。商店的专业人员和活跃在当地的艺术家们作为主讲人,分享、传授生活的智慧和艺术之美,小组讲座和小组讨论注重当地特色,主讲人不吝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及心得体验,为参与者带来专业的知识、视角和思维逻辑。

3 建立黄金町艺术学校,培养艺术类人才

黄金町艺术学校提供服饰、绘画、陶艺等短期学习的机会,从几天的课程到为期近半年的课程,自由的课程设置,可以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艺术的学习中去。

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我国也很有必要审视现今艺术管理的发展方向,更多的面向市民大众的艺术活动,一是能很好的利用各地的一些文化设施。很多地区的文化设施在近几年以较快的速度纷纷建造完成,但是这些设施的实际被利用率却很低,更多的是成为了市民们晚饭后练习广场舞的场所。二是能为市民开辟更便利地接触到艺术的途径。市民艺术欣赏力的提高,既能丰富业余生活,也能提高精神层次,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三是通过对青少年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能在培养青少年艺术鉴赏力的同时,榻窈蟮囊帐跏谐∨嘤出潜在的消费者。对展览、话剧、舞剧、音乐会、电影等艺术活动的管理,是艺术管理具体到各种实际的活动中去的管理形式。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民众有参与艺术活动的需求,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今后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类人群的数量会持续增长,因此,艺术管理也应朝着对大众艺术素养的提升方面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篇7

影视艺术类学生在法制上比较忽视规则的存在,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淡薄。法律法规对他们的约束力不强,在遇到问题时,常常做出违反规定的事情。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灰色地带,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对传统观念的认同与性观念的开放。影视艺术类大学生对尊师爱幼、责任义务等我国传统观念都有一定的认识,在生活中也能够遵从这些观念,特别是在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国家的忠诚方面表现得非常难得。但是同时,随着近些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开放的思想文化透过电影、电视等手段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影视艺术发展前沿的影视艺术类大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学生对这些开放的思想接触得更加频繁,突出表现在性观念的开放上。虽然大多数影视艺术类院校对夜不归宿等现象要求比较严格,但通过种种手段逃避检查、铤而走险的学生仍不在少数。

影视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影视艺术类院校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散漫、随意、冲突性强的特点,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提出科学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管理思路。1.严格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将科学管理落到实处。影视艺术类学生思维跳跃性、创造性较强,缺乏纪律意识,对管理中的各种模棱两可的制度、规定往往有侥幸心理。他们的这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往往能够发现管理规定落实中的人为漏洞和空隙,并利用这些漏洞和空隙为自己寻找借口。因此,影视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科学严谨地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给予明确的规定,尽量避免规定中的疏漏。2.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关怀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爱。影视艺术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缺乏对制度、条例的敬畏与认同,死板地执行严格的制度必然会产生强力的反弹和摩擦,因此在落实管理制度的方式方法上要注意以人为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减少学生的极端心理,减轻由于严格的制度带来的冷漠和冲击。3.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将科学管理制度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方向,通过近年来的实验,我发现,学生自我管理是科学管理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的良好调和剂。我们不能仅仅将学生看做是被管理对象,学生管理和管理学生是完全不同的,将学生带入到管理队伍中来,即增强了参与学生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又增加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4.发展学生社会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张扬的个性对于影视艺术院校学生的管理而言,确实是难点。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张扬的个性和创造力是影视艺术类学生应有的特质,这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在学院严格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兼顾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严格、合理、有创造性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在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道德法律底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供他们张扬自己个性,展示创造力的空间和舞台。5.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较为极端,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对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这些年来,影视艺术类院校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学生就业压力大;同时,影视艺术类院校学生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过早地接触社会也使他们面对更多的诱惑和伤害,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影视艺术院校学生抑郁、焦虑等偏激心理状态的产生。而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解决这一问题非常关键。在影视艺术院校,从学生工作部到基层系部,都要有专职的心理辅导人员,在各年级各班还要有特定的心理委员。将心理辅导体系深入到学院的每一个班级中。6.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培训与指导、关心和爱护。

就现状来看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而且,多数院校对学生管理队伍这种需要默默耕耘的岗位没有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难以调动他们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影视艺术院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从选拔、培养、激励等方面培养一支合格的学生管理队伍,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影视艺术院校在生源构成上与一般综合性大学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其生源整体素质较差、学生性格差异明显、情绪化较严重,思维活跃、创造力丰富、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纪律性差,这些特性都给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既保证学校安全稳定地运行,又保证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这里我仅就多年来的一点实践经验总结和大家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篇8

论文摘要:在对素描教学方法介绍和对当前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素描教学方法的艺术类学生管理提升对策,认为应该应用整体观察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加强与家长联系,重视家庭教育和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借鉴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应用形神兼备的感受力方法,推动文化活动优势,提升学生内涵;加强师德教育,更新专业教师习惯性思维的就业观念,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思想、心理、性格、行为等多方面与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如何做好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目前一个迫切研究的课题。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美术爱好者入门必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对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强的基础指导作用,将素描教学方法运用到他们的思想教育领域同样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素描教学方法

(一)整体观察意识

一幅素描作品缺乏整体感,一定杂乱无章,没有秩序感。因此,为了表现整体感,首先对所描绘的对象要有整体观察意识,无论摆放多少静物,始终都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对形体的分析比较,从内部结构到外观现象作出有机的联系,去粗存精,予以归纳概括,当对于所描绘的物象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般人来说,通常的观察方法是局部观察,这是一种由某一局部向另一局部单向移动的观察方法,通过局部的拼合,凑成一个表面化的形状。例如画人物头像时还没确定好头部的结构架就开始进入头发、眼睛、眉毛、鼻子的细节描绘,这样就会出现局部高于整体,造成喧宾夺主的副作用。这样局部的观察方法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处理整体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正确的描绘程序:“整体——局部——整体”。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细节(局部)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没有细节的形象或具体的局部也会缺乏真实感,为了更加确切地表现形象,眼睛要时常观察到局部细节,但重要的是描绘细节时,始终不要脱离形体结构的大关系(整体)。在整体制约下做细部描绘,做到有“严”有“活”、有“虚”有“实”、有“稳”有“变”的艺术处理效果,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二)形体内在结构认识

形体内在结构认识就是对所描绘物象在解剖结构上的研究理解,弄懂其结构原理并利用结构来塑造其形体。在绘画过程中,仅以看到的形状当作物象的全部显然是错误的。如一个立方体,虽然视觉仅能看到形体六个面中的三个,素描表现也仅涉及视觉所见的这三个面。然而在认识上却应该理解到整个形体上、下、左、右、正、反、全部六个面的组合联系,这样才能够从结构的观点去透过形体表象认识其内在联系,掌握造型上的主动性。当我们观察形体时应透过其表现,推测估计它全部结构的存在。不仅要分析眼睛看得到的一切形体之朴素衔接的关系,尤其重要的是要想得到眼睛看不到的那些位于背面的形体,将它和看到的前面的形体衔接起来观察其来龙去脉,有些地方表现方法可以是意到笔不到。

(三)形神兼备的感受力

形神兼备是绘画造型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与任何艺术品一样,一幅素描作品的视觉感染力是与作品的造型形式感和作者的情绪感密不可分的。那些穷于物象之形似,产生造型僵化,是失去艺术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当然形不准也无处求神,没有形体真实感的表现,素描造型就没有说服力,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就无从表达。故而形神统一成为塑造成功素描作品的重要标志。有经验的画家都十分重视造型技巧中两个方面的发挥,一个是造型的形式美感,另一个是形象神态刻画的深度。因为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关键之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即使是那些强调真实甚至追求自然主义的艺术作品,也都对现实生活作了不同程度的提炼和加工。如果是分毫不差的真实,百分之百的客观素描写生,还不如用高科技的照相机拍照来得省事、真实。

二、当前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全校统一严格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艺术类学生局部的特殊性

艺术专业学生对新事物较好奇,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大多学生认为搞艺术就应该天性自由,思维灵活,思想开放,不愿接受纪律约束,置校纪校规于不顾,上课迟到早退,有不少同学因迟到、旷课次数太多而被学校给予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常常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张扬、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等负面表现,使他们在全校各种常规检查评比中常常落后于别人,因此导致学校领导、系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都一再强调要统一管理、强化管理、严格管理,但往往在统一严格管理的过程中,矫枉过正,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局部特殊性,一味地限制约束学生,把艺术专业的学生管得太“死”、太“平”没有了个性,而这在专业上也就难有较大的发展和成就,这样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其实是失败的。比如在宿舍管理中就要既坚持统一标准,又考虑学生张扬个性的合理要求,不能简单机械地强求一致,艺术类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大都喜欢在床头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进行装饰,这应该是合理的,但如果简单地以“不够整齐统一”为由一律禁止,不仅不利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遭到学生的“软抗”,往往会形成一种“虽有禁而实不止”的尴尬局面。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片面认为加强管理会扼杀创造性思维,因此,他们对全校性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常常会有意无意说一些反对的话,从而影响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事实上加强管理与扼杀创造性思维是没有因果关系,而放弃管理却与风气的败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人的惰性因管理的加强而逐步得到克服,放弃管理惰性就会膨胀。惰性与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素质越高克服惰性的能力就越强,越低惰性越大。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相对低时,决定了其综合素质也相对低些,惰性大自我约束的能力就差。

(二)只是注重形式教育,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

由于艺术类学生入学录取文化课分数线比较低,艺术专业系院教师与学生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理论,而忽视、轻视思想教育的现象。有的认为只要专业成绩好,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因此,对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工作存在马虎应付的态度,注重了形式上的表现,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导致不少学生思想空洞,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社会文化基础素质仍然普遍较低,表面上有《大学语文》等常规社会文化课程,还有文学、美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哲学等选修课程。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没有打好艺术创作所需的思想文化知识,到考试时想方设法作弊。另外,许多专业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他们关系不大,由此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没有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内涵,没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忽视了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

(三)注意了显性观念的引导,忽视了隐性观念的改变

显性观念认为认真学习好专业课和各种文化课,做个好的学生。隐性观念是,在学习好的同时要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多接触,从思想上引导以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艺术类的学生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命清高,不能认清自我,比较突出感性思维,而缺乏理性思考,喜欢乘兴而做,兴尽而止,有兴致时,可以通宵达旦。兴致低时,也可能多日“不务正业”。特别是80后的新一代青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溺爱,有中国“小皇帝”之称,表现在行为上出现沉稳不足而奔放有余,情感丰富,好恶不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较明显,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且容易激动,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遇到困难问题要么正面顶撞,要么消极回避;较少能冷静地思考怎样解决好问题。

而学生管理者也只是注意了学生显性观念的引导,忽视了隐性观念的改变。没有注意到当前艺术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其它专业一样,不容乐观,近几年随着艺术类专业的扩招,就业问题突发严峻。艺术专业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艺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来临,精英教育时代已结束,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毕业生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卖方市场,在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但是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期望值却还未充分与之相适应,不少人仍持有精英教育时代的观念,特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这种思维根深蒂固,平时不加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思想上都希望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可理想与现实差距越来越大,是应该大力改变就业观念的时候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三、基于素描教学方法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对策

(一)应用整体观察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按照素描整体观察意识,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让全校统一严格管理与艺术类学生局部特殊性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家庭教育相配合,在观念更新方面走在前面,胸怀宽广,具有一些能够容得下艺术专业学生某些个性和异端的雅量,从大处着眼,从培养学生做人、培养高级审美趣味的高度要求学生,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严格管理,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强化集体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要实现保护艺术专业学生个性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实现平衡,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关系:

(1)严与活的关系。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中有方,严中有活。严是管理的立足点,是对艺术专业大学生整体性、纪律性、刻苦性的总要求和理性的培养。但严的同时要注意严与活的统一,即制定制度要严,提出要求要严,贯彻执行要严,而教育管理内容要活,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要活,活是艺术专业大学生管理的艺术化表现,也是素描理念中的局部表现;

(2)稳与变的关系。稳是条件,必须创建一个安定团结的校园环境及有条不紊的学习、生活秩序。变是指管理要适应形势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因人而宜,因事而宜,以满足艺术专业学生新、奇、特的追求;

(3)虚与实的关系。虚指的是正面的思想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实是指在管理中要做到“三实”,即着眼实际,坚持实干,狠抓落实,从日常工作抓起,下功夫真干、苦干,长期坚持,一抓到底。

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习惯性以为严格才是对学生最大的爱,而事实上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判断一个学生要看“整体”,如果“局部”地认定一个学生不可救药,那么这位学生有可能就会真的一步步走向更糟糕的地步,因为同学看不起,老师看不上的学生是容易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而如果认为一个学生是块好材料,缺的只是精心加工(老师引导和同学帮助),尽管他自己有些小缺点,那么老师宽容、耐心会使他自律、自束。要经常同家长联系、沟通,询问家庭情况,了解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惯,加以引导,这样更能有效地把学生工作做好、做活。

(二)借鉴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借鉴素描形体内在结构认识,加强教育工作,应用素描结构认识的知识打比方、举例子,帮助学生们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在学期间,认真学习各种文化与专业知识,重视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平时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就业的准确定位。学生们如果自我定位准确,要求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并且对对方的要求越简单,求职将越能实现,反之,要求越多,实现起来越难。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必须是十全十美,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应该先解决生活问题。向学生说明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就如素描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提到有看到面要认真刻画,没有看到的面,也要“表达”出来,每一笔每一笔的表达都是很重要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一笔一笔认真去画,才能完成一副好的素描作品。因此,每个艺术专业学生应该和其它专业学生一样,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破除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的就业期望值。通过一定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成为艺术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三)应用形神兼备的感受力方法,推动文化活动优势,提升学生内涵

艺术系(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专业教师的国内就业形势学习,更新教师就业观念,让教师树立不一定专业技能尖端,而不重视人文修养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就是当前社会可用之才,反之,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尤为重要。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注意加强教师个人的道德风范和修养,讲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同时,学校及系院要创造条件,让各大学之间,相互开放课程并承认学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在相邻的不同大学间自由选择;尽可能地邀请各地著名学者、艺术类教授、专家来校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演出及艺术作品展览,以弥补无法“亲炙大师”的缺陷;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趣味,尽可能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尽快完善校园网络建设,教会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而不是因噎废食,为防止学生沉湎网络而禁止带电脑进校园。积极鼓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能有大量接触学生的机会,象梅贻琦先生所说“大鱼带小鱼”的感觉一样。这样通过他们言传身教,影响感染学生。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发挥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所没有的某些工作优势,弥补他们管理工作上的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强、思想活跃、群体意识差、比较散漫,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按照素描的感受力理念,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统一的管理和枯燥呆板的说教,应该根据艺术专业学生兴趣广泛、表现欲强、参与性强、有文艺特长的特点,扬长避短,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内涵,做到形神兼备,既让学生的专业优势在活动中得到发挥、展示,又潜移默化地发挥校园文化特有的导向和教育功能。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歌咏、舞蹈、音乐欣赏等文艺活动的编排、表演和鉴赏,可以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创作和评论,可以是适合学生特点的主题园活动,也可以是与典型人物的座谈交流或社会考察等等。特别是艺术创作类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在策划组织、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中,既可以受到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思想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应用素描教学方法理念指导艺术类学生工作通俗易懂容易接受,能把工作做到他们“心坎”里,使他们心服口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实践,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3]张海峰.改革教学管理模式促进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0).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篇9

关键词:艺术管理;概念;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艺术管理的概念

艺术管理学以揭示艺术规律的艺术学为基础,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现代管理学的基础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研究艺术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艺术管理涉及面相当广泛,包括了管理学、社会学、人才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和法学等诸多方面。然而艺术管理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艺术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艺术,艺术管理的客体是艺术和艺术家,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每一件艺术品都是独特的,而艺术家的独特性也正是源于艺术的特性。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其真实感情的个性体现,在创造艺术的过程中,艺术家的个性在艺术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得以展现,既有风格和形式方面的,也有精神和内容方面的,正是这种艺术个性的不同显示出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在艺术价值实现过程中,艺术管理者就是围绕个性十足的艺术产品而开展的,这也是艺术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所以,艺术管理者在艺术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艺术的特殊性。

二、我国现代艺术管理的特点

(一)对象的特殊性

艺术管理的对象包括艺术机构、艺术家和艺术品等,其核心是艺术家,因为艺术机构是为艺术家服务的,而艺术品是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说,艺术管理的对象,就是艺术家本身作为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个体,他们的艺术创造活动不可能基于一个相同的形态和模式。毫无疑问,一个艺术品之所以是独特的,是因为艺术家独有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创造实践,审美理想、情趣和能力,以及生活和艺术理想气质、才能、知识,其中,那种创造性的艺术才能、精神气质、审美能力是艺术个性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从行业特点来讲,艺术家对于其产品的创造,对产品的属性把握和品味能力,远胜于从事其他行业的创造者;从行业内部来看,从事不同品类艺术创造的艺术家,对于产品的把握和品味能力也各有差异,比如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方面,画家也不如音乐家敏感,创造能力自然逊色很多,而在色彩和线条方面,音乐家则不如画家拥有更强的把我和创造能力。

(二)专业化的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我国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是同样也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认可程度得到大大提升,艺术价值观也在重新调整与定位。各种各样的艺术管理者如艺术经纪人、艺术家经纪公司、剧团经理、专业展览策划等承担着相当重要的社会分工:不仅要实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还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在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因素的合理统一,从而实现三方面价值的最大化,这是艺术管理模式的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由此可见,艺术管理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确。许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加大了对于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与管理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和提升,这也正是艺术管理专业化趋势的体现。

三、我国艺术管理与运营模式的完善策略

(一)加强相关机制建设,鼓励艺术行业人才创作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制度的支持,艺术创造同样需要有利于艺术生产与繁荣创作的环境。艺术创造者需要在良好的和畅通的运行条件,加强机制建设,才能确保艺术创作活动高效地推进。其中包括:工商与税务管理机制;文化活动与产品的检查机制;公共卫生保障机制;宣传舆论机制;对于不同体制的艺术实体的管理机制;公共交通与安全保障机制等等。这些社会机制的建立与形成,不仅有利于艺术创作活动高效开展,更是政府依法行使相关管理职能的保证,也就是相关部门在法律、法规与各约束下,保障艺术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还需要完善尊重人才、尊重艺术家的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和艺术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调动广大艺术创造者的创作积极性,激发其创作热情,增强其创作动力,从而提高艺术品的质量,丰富艺术品的数量,这是驱动文化艺术健康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鼓励发展艺术产业,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增长

从产业角度来看,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核心部分。艺术活动不仅能创造大量的价值,还能带动同时在诸如电视、出版、新闻、会展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建立高效的艺术产业生产机制,从产业高度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增长,对于我国成为文化大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科学合理布局不同艺术产业的结构。不同艺术产业有着不同的特点,推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艺术门类比较容易取得市场的认同,有的艺术产业市场效应很一般,但社会价值较大,这就要求政府对于不同艺术样态进行合理的规整,这对于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政府部门对于文化艺术品类生产和传播加以调控,一方面使文化市场呈现为百花齐放的状态,多种艺术格调的多元并存,同时又要保证社会主流文化艺术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三)坚持发展公益性与公共性艺术,确保百姓的文化权利

公益性和公共性艺术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艺术活动,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仅可以推动文化的创新和艺术发展,同时还能提升广大民众的艺术素养,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公共文化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艺术层次,保障群众的文化利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区别就是,现代文化能够为人们接受、处理和发送文化信息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空间。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公共文化的普及和享用程度的高下,可以衡量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精神文明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其物质生产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发展和提升公益性和公共性艺术,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也能够在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者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步入新纪元之后,艺术产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可谓是日新月异。伴随着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艺术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努力,相信一个繁荣稳定、秩序井然、积极健康的艺术市场局面定会来到。

参考文献:

[1]马明奎.艺术生存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对艺术管理的看法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设计专业 现代设计 现代教育 发展

中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影响也日益扩大,从长远看,高职教育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高职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各专业在这种有利的职业教育大环境中,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全国众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而且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质量也越来越高。但在这种表面的繁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不少,值得我们深思,有些急需解决和完善。

1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源质量较差

虽说当前高职院校数量越来越多,大部分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生源质量低,竞争压力大”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部分职业院校实际录取甚至只要有人来读书就是大喜事了。众多高职院校来自普通高中的新生,高考分数比较低,个别科目甚至出现了“零起点”的学生。更严重的是,其中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基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所有这些在重点高校里很难碰到的问题,高职院校却应有尽有,这给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艺术设计专业相对其它专业来说远还不止这些困难,它有其专业特殊性困难要面对。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新生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也就是说它需要的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审美能力的生源;但实际招进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基础学习,更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几乎是“零”,这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增添了不少的难度。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正常的教学计划不能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看似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在这群“特殊的学生”中变得滞后,严重影响到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师资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想发展壮大,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学校的扩招及考虑教学成本等原因,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数量普遍存在不足,这就造成了一些老师上课时间过多,部分教师一学期同时还要上多门不同课程,这样一来不但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而且教师也很少有时间去“再学习”,自身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同时众多高职院校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聘请的教师都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学校担任教师,很少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来任课;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廖寥无几,偶尔请几个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做兼职教师,也很难解决实际需要;有些兼职教师由于上课责任心不强,以“应付式”的态度对待教学,教学效果多数情况下会更差。

艺术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专业教师没有一定量的实践经验,就很难教好本专业知识,学生想学好那就自然难度更大了。

1.3 社会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不够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这样一方面促进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致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其基础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社会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很多人认为会画画、会电脑制作、“玩玩”感觉就可以从事艺术设计工作了;许多公司在招聘艺术设计类人才时,更是明文列出应聘人员有几年的美术功底,会操作那几个电脑设计软件等等。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电脑制作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绝不是最重要的。这种错误的信息对于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及已经或将要选择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将会是一种误导。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公司的老板总喜欢对设计师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设计师反而成了他们的“看客”,最后的“大作”不知是他的作品还是设计师的“设计”。更多的把艺术设计想当然地简单化,表面化,如此等等,在这种不良的大环境的影响下,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严重束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1.4 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

众多高职院校的形式主义仍然比较突出,专业开设求多求全,盲目地照搬普通高校教学模式或一味地依赖市场办学等;教学管理不到位,尤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关过于形式化或“人情化”;选订教材过于随意,教学方法陈旧,忽视市场、忽视实训教学,缺乏整体教学战略思维等。尤其是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应该是必不可少,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形同虚设,有些甚至没有实训场地等等。

2 面对以上种种不利因素,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来解决学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就个人教学、设计实践及综合社会其他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的有价值因素,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我个人认为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存在的众多问题的解决可从以下各方面入手。

2.1 以市场为导向,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培养目标

自从改革开放一来,“市场”一直是我们的热门话题,搞经济建设离不开市场,新产品开发离不开市场等,我们办学校,开设专业也同样离不开市场。现在很多重点院校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专业设置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因素,“过时”的专业应该少招生、甚至停招生,否则除了造成资源浪费外,更多的是害苦了学生。相对重点院校来说,高职院校在开设专业时,更要看重市场需求,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目标确定,应该在现有条件下,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实践性与技能性比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鼓励社会参与,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及时转化应用,而在于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能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应该研究一种系统的、与市场紧密结合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既不能对西方设计艺术教育盲目地加以照搬,也不能缺乏整体的分析、了解,要对各种教育理念和经验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同样,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时,对别的学校的办学模式只能参考利用,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分析研究后制定比较适合本校特色的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研究和调整,建立有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总之,我们应该在市场的需求下,选择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开设相应课程,使学生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千万别搞“拿来主义”,走形式主义,一味地求全求大!

2.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艺术设计各专业来说更应如此。

首先引进人才时,要严格把关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及修养,一般选用的人才应是毕业学校好、文凭高、专业突出的综合性人才。当然,也不能一味以毕业学校及文凭作为录用标准。对于文凭高,专业技能比较差的人才要坚决不予录用,对于一些专业确实比较突出,但文凭比较低的或者毕业学校比较一般的人才,我们应适量予以聘用,尤其是在设计第一线从事过设计工作的设计师,应适当放宽条件予以聘用。

其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来说要有“认识更新”、“知识更新”,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具体的教学则无从谈起。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设计实践经验方面。实践,不但是学生同时也是老师加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深化理论并运用于教学的途径;我们应多聘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也应给老师有相应的学习、设计实践机会。

另外,师资结构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全职教师、兼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按比例分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在学校的比例一定不能太少。

2.3 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尤其重要。首先,艺术设计专业管理应在学校整体管理战略思维的框架下具体进行。艺术设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需要而变化的,学校管理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变化,调动学校各种要素,形成学校发展的各种合力和优势,我们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艺术设计专业在管理上也有其特殊性,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比较自由散漫,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反感,如果引导“不到位”,将会影响到学校教学的经常进行。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找出最佳管理办法,解决实际问题(辅导员如果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或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毕业的更好)。对于有些教师上课放任自流、打分随意性大、感情用事等现象应采取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使他们能够认真对待课堂、认真对待学生,真正做到“教之有方,学之有效”。

2.4 加强教学研究,使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方法上,我们应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应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适当时候带学生到设计第一线去走走、看看,体会设计实践,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去参与实践。理论结合实践,实践促进教学,不但使学生很快消化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了设计的实际需要,这样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果就会更加突出。

2.5 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题,校内校外实训室、实训基地是完成这一重要课题的必不可少条件。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不断加强实训室、实训场地的建设工作,让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在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竞争时具有其优势。目前,相对普通高等院校来说,高职院校学生最大优势应该是实践动手能力,如果在实训教学方面不下点功夫,那么学生毕业时面对的就业压力将更大。

随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不断增长,我们一方面应当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提高生源质量,健全现有教师的聘用、考核等机制,尤其要给予教师更多实践教学深造的机会;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变革,从职业教育的总体性、结构性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使学生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我们的艺术设计各专业能真正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菲.浅谈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6).

[2]陶勇.浅谈如何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1).

[3]雷曙光,田巨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四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探讨[J].价值工程,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