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2-04 18:02:53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篇1

关键词:舞美设计;综合业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55-01

舞美设计师的综合艺术能力指何而言呢?我认为,可以将这种综合艺术能力分解开来,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具体来说,这种综合能力包括艺术感觉力、艺术理解力、艺术想像力、艺术创造力四大内涵。

一、艺术感觉力

艺术感觉力是指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性反映。人的感官作为感受艺术的重要器官,主要是眼睛的视觉与耳朵的听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感觉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耳朵。”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而人类感觉得到的信息量的85%以上来自视听器官。

作为舞美设计师,必须具有敏锐、准确、深刻、独特的艺术感觉力,尤其是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舞台艺术中的戏剧(包括戏曲、戏剧小品)、曲艺(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等)、音乐(声乐、器乐以及西乐、民乐、现代音乐等)、舞蹈(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情节舞、情绪舞等)、杂技、魔术等,更要有敏锐、准确、深刻、独特的艺术感觉。只有如此,才能谈得上为它们进行舞美设计,才能做到“量体裁衣”、“投其所好”、“锦上添花”。

二、艺术理解力

如果说,艺术感觉力是感性能力的话,那么艺术理解力就是理性能力。而由这种感性能力转化为理性能力,中间有一个必不可缺的过渡环节――艺术知觉力。因为所谓知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也是感性向理性转化的中间物。所谓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它具有理解性的某些基本特征,但还没有全然上升到真正理解力的层面上,因此我们说它是艺术感觉力与艺术理解力的“过渡”。

而真正的艺术理解力,则指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性认识能力,也就是凭借感觉力、知觉力以及艺术悟性、艺术灵气等手段,弄通弄懂、读深读透、解全解准各种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对于舞美设计师而言,艺术理解力的重点应定位在对所设计的舞台艺术的每一个剧(节)目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思想感情)、题材特色、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有准确而又深刻的理解,并有独到的解读。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其进行总体“外包装”与“大美容”。

三、艺术想像力

舞美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创造过程,绝对不能离开想像,想像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

心理学又将想像分为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两种。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的描绘或图形、音响的启示,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像则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艺术创造过程以创造想像为主。

舞美设计同样离不开艺术想像力,并且以创造想像为主。如关于整体舞美设计的艺术构思、风格特点的确立及其体现方式、舞美各环节的效果图等等,都要依靠创造想像来完成。离开了想像力,舞美设计师必将无能为力。

四、艺术创造力

舞美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除了要具备艺术想像力之外,还要具备全面的艺术创造力,其中主要包括对艺术灵感的孕育、形成、捕捉、升华能力,对艺术手段的发挥、发展、创新能力,对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创造能力,对艺术表现的创造能力等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在一个“创”字上,即属于个人独有的东西,而不是抄袭模仿和组合拼凑。

作为舞美设计师,艺术创造力其实是其他三种艺术能力――艺术感觉力、艺术理解力、艺术想像,舞美工作的总目的是为了揭示剧作的内容和主题。

舞台美术的核心任务是以外部形式来揭示剧作的思想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舞台美术可以说是一种探索形式的艺术,舞台美术常常不去重复生活的原型,而是通过想像、变形,创造出许多特殊的形式。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探索舞台美术的形式和形式美。好的舞台美术作品,应该是给人的形式感是新颖的、美好的,揭示剧中的内涵是准确的,塑造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成功的,对演员动作的展开是有帮助的。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篇2

(一)艺术创造主体

1.艺术家(1)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2)依照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实践活动进程的分析,可以将人类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制约和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同时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并且体现出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殊性。

而艺术创造又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审美的精神生产。艺术家正是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人。

2.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1)艺术家的修养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邃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3.艺术创造主体以及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l)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创造客体是主体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

(2)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客体、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主体。作用于主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

(二)艺术创造过程

1.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像、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2)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3)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1)构思的方式及运作①整合;②变形;③移情;④意蕴的凝结。

(2)艺术意象的形成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3.艺术表现(1)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艺术传达,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艺术内涵的深化①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②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他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获得提升;④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三)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与艺术思维

1.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1)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2)审美想像

①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过程。审美想像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又分为再造性想像(知觉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像②想像的特征:A.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B.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C.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③想像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像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像,想像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1)审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②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像、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③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②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③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像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2.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

(1)形象思维

①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②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创造性是指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性功能。

(2)抽象思维

①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③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和转化。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篇3

关键词:艺术;再现;表现;形式主义;观念艺术

美学用语就像隐喻,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不要按字面意义去理解这种隐喻性表达。

对“艺术是什么”这样一个涉及本质的观念问题,在后现代的今天被认为是应该抛弃的伪问题,它普遍地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也是无解的。迪弗在《艺术之名》中认为:“在这个由艺术显示并强化了的象征功能之外,人类命名为艺术的东西失去了同一性,分裂成为多种多样的艺术以及数不胜数的风格和样式”川。迪弗这里所说的艺术的多样性主要是就现代社会这一共时态来说的,艺术在我们时代分化为无数的种类和样式,艺术之名不再具有整合的能力,共名的艺术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应对艺术之名失去同一性的问题,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提出了“情境逻辑”的概念,认为对这样一些价值概念,努力穷究其本质不如探讨其历史发展脉络。任何一个名词概念都有历史的所指,回到它的具体时代,在具体情境中探讨,是我们可以做应该做也是更具意义的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就是按照波普尔的情境逻辑重构了艺术发展的特定情境,告诉我们不同时代的艺术面貌,解释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艺术意味着什么,不同时代的艺术在社会中各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本文的写作也不期望能给出一个关于艺术的本质界定,只是希望通过对艺术观念的历史追溯,厘清艺术理论史上出现的主要艺术观念,尤其将重点放在疑问多多的现代艺术上,对其观念主张进行更深人的阐释,以对艺术有更深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就历时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不同时代出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本文将历史上古往今来的艺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四种,每一种艺术观念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进行本质的把握,每一种艺术观念都适合解释特定样式的艺术,只有这样历时和整体的把握才能使我们对艺术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再现艺术

再现艺术观主要从艺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论述艺术,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艺术观念的遥远的回声。模仿说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艺术理论,也是再现艺术观的滥筋。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柏拉图也将艺术看作是对物质世界的模仿,只不过它与理念隔了三重。将模仿论发挥到完善境地的是亚里斯多德,由于亚里斯多德的巨大影响,模仿论影响了西方艺术理论将近两千年的时间,直至i8世纪由于人的主体灵魂世界渐受重视才逐渐式微,被随浪漫主义兴起的表现艺术取代,表现艺术逐渐占据艺术理论的主流位置。因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亚里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年。再现艺术观将艺术看作是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摹仿或再现,是对世界的补充和完善,它从艺术与世界的关系人手,从艺术所模仿的客观世界的角度解释艺术,其着重点在客观世界而非艺术。因而在再现艺术中,艺术是次生的附属于客观世界而存在的,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模仿物和再现对象。既然艺术是对世界的模仿,而按柏拉图的理解,艺术是永远不可能与现实相象,更不用说与理念接近了。亚里斯多德看到了诗歌胜于历史的一面,认为诗歌体现的是可然律和或然律,揭示的是普遍和一般的本质,因而超过了历史对于个别事件的记载。千年以来,正是因为亚里斯多德,再现艺术成了比历史更真实的本质存在。

但《现代艺术哲学》的作者布洛克将模仿与相似作了比较,揭示了模仿和再现艺术的“失真”的本质。布洛克认为“‘相似’是双向的或相互的,模仿却是单向的或仅指一方对另一方而言。换句话说,‘相似’是一种‘对称关系’,模仿则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模仿一词即已宣告了艺术的不利位置。艺术既然是世界的模仿,它就有一个摹本,而艺术无论如何逼真、肖似,也仅仅只是逼真和肖似,它是永远也无法达到摹本的状态,更不用说超越摹本了。而再现一词相对模仿来说,似乎更可以感觉到艺术自身的价值,模仿一词似乎永远无法摆脱摹本,永远无法超越摹本,而再现似乎肯定了艺术世界存在的价值。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人们对于艺术的看法便主要强调其题材的价值。因为艺术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是如客观世界般的真实,因而艺术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其所模仿的题材对象有很大的关系,题材重要,作品自然重要。西方古典观念将悲剧看作是高贵体裁,喜剧被看作是卑俗体裁,其原因也正是由于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悲剧模仿的是比我们一般的人要好的人,而喜剧模仿的是比我们一般的人要坏的人,现实中好人比坏人重要,艺术中悲剧自然也比喜剧高贵。就再现艺术来说,艺术并没有获得自己独立的地位,人们将艺术看作是工具、技巧,是为弥补和完善自然的手段和技艺,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依赖于外在世界。

二、表现艺术

1、从再现世界到表现情感

如果说再现论主要从艺术与世界的关系人手解释艺术,表现论则从艺术品与创作者的角度人手来解释艺术。再现艺术观着眼于艺术的题材对象,着眼于艺术的再现能力、模仿能力,评价作品时称其逼真肖似生活和客观世界,便是对艺术的最高赞赏了。表现论则着眼于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并从观照艺术品人手过渡到对于创作者艺术家的浓厚兴趣。再现论的一个理论共识也是一种假设,即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且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固定的、同一的、永恒的,客观世界本身即可作为一个参照系来评价艺术是否真实,是否达到了最好的再现和模仿。表现论则逐渐发现世界的纷乱和差异,世界开始分化不再一统,且人与人间的差异日渐明显,他们从各个不同的作品人手,发现了人的巨大差异,发现了艺术家的独特品质和察赋。这种察赋在柏拉图那里被称为“神灵附体”、一种“迷狂”,在表现论这里则是天才和神似的创造者概念的出现。艺术家开始与创造、天才、神这样一些概念相联系,米开朗基罗最早被人用“神”来喻指,他的伟大创造力在作品中得到了恢宏的呈现。天才和创造这样的概念到18世纪浪漫主义时代才最终出现,标志着主体觉醒和个人化的时代的到来,与之相应的,则是浪漫主义所标举的表现观的出笼。

表现论认为艺术主要是表现艺术家的情感,表现世界在艺术家心中的投射,一种折光,杜博斯说艺术是“外界事物在我们心中所起的印象”,华兹华斯说,诗就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或诗是人们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与再现论不同,表现主义更强调个人对世界的印象和情感,个人性在此得到了鲜明的呈现,也正在此意义上,里德认为“表现主义艺术是个人主义艺术”、4。表现艺术观最早在18世纪浪漫主义时代崭露头角,之后基本占据艺术观的主流,主要代表是托尔斯泰和科林任德。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将艺术看作是情感的传达和交流,科林伍德也明确提出了艺术情感说,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技艺、再现、巫术、娱乐,而是表现情感和想象性的活动。在《艺术原理》中科林伍德提到,“作为情感的表现,真正的艺术与上述一切毫不相干真正的艺术家尽力解决表现某一情感的问题”。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也可以看作是表现艺术观的后来的子民。应该说现代艺术都是强调主体表现的艺术,都强调艺术家个体对世界的独特领悟和表现,因而现代主义在早期被称为“新浪漫主义”,茅盾介绍现代派艺术时也用此概念。基西卡也认为“浪漫主义的原创性、真实性和个人天赋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说,浪漫主义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特征”,我们轻易就可看出现代艺术与浪漫主义间精神上的联系。

2、从模仿者到创造者、天才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篇4

1.1利用科学思维能够提升艺术家素养

作为艺术的创造主体,艺术家为了能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要求他们拥有水平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艺术专业创作技巧、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新思维等,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又不失审美精神的艺术作品,间接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总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以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作为基础,而科学思维在提升艺术家素养方面,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可以帮助艺术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摆脱朴素的自发方式,从而有效地帮助艺术家自觉地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科学思维为艺术家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帮助他们在艺术积累中,通过鉴别大量原始材料和理清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奠定产生艺术灵感的基础。通过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交互作用,共同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提供完整、有序、合理的思维基础,以便艺术家更加深入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

1.2利用科学思维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创造活动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其阶段性进行合理必要的分析,才能清醒的认识和自由把握科学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不过,在艺术实践中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先后出现的,我们不能将三个阶段作机械的分割和理解,而是要层层了解、环环相扣和相互渗透,总而言之,科学思维在这几个阶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1.3将科学思维融入艺术鉴赏活动

作为艺术作品鉴赏的主体,鉴赏者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意蕴进行思索和想象,最后对作品作出评价。笔者认为艺术鉴赏作为艺术活动的最后环节,鉴赏者的满意与否,是推动艺术品产量化发展的关键,因此鉴赏者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地方主体,其科学思维对艺术鉴赏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又会促进艺术工作者素养的提升,为鉴赏者的理解和艺术工作者的再创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鉴赏当中,促进艺术的发展。

1.4利用科学思维能引导艺术批评活动

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和研究等科学认识活动,是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前提下的,对艺术进行批评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审视,所以他要求批评者具有明晰的理性思维,具有严谨的理论性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具有概括思维、判断思维和推断思维,艺术批评需要理性,科学思维正好符合这点要求,因此说科学思维在艺术批评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提升了批评家的理论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保障了艺术批评的科学性;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与敏锐性帮助批评家及时把握艺术发展的动态,引导艺术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关系到艺术批评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并使批评方法得以科学实施。简单言之,科学思维与生俱来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敏锐性推动了艺术批评发展。

2结束语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篇5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创新;拓展

一、引言

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不同时期思潮和地区的特点。一个国家和民族艺术设计水准可以直接体现文化素养,所以当前阶段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变得尤为的重要,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在艺术设计上的水准不难推测,每个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毫无例外都是非常重视艺术设计课堂的教育,由此可见良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直接可以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艺术设计水平。

二、艺术设计的概念

提到艺术设计,很多人觉得高深莫测。实际上艺术设计是源于生活,产于生活。艺术设计是将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融入美感应用,大到宇宙地球,小到人类的衣食住行,艺术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现阶段我们一般所讲的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设计、多媒体设计、工艺设计、美术设计等等,艺术设计有区别于传统的其他学科,它所研究的领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科学等等各个方面。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产生改变。艺术设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艺术设计者综合能力的体现,例如审美角度、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等等。1997年,国家教育部确定“艺术设计”这一学科,并列于工业设计。截止2016年国内多家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学院系。例如:清华大学开设了美术系,北京大学开设了美术、音乐、艺术、影视艺术、文化艺术等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至今,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艺术设计,并有志在艺术设计的领域有一番成就。

三、艺术设计的特点

第一,从艺术设计的概念不难看出,艺术设计有区别于一些传统学科,其综合性非常的强。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任何艺术设计的灵感都是生活的产物,其不是独立的一个或者两个学科就可以完成的,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实现阶段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一个灵感的产生,到一个纸上的创意,一个电脑设计图,后期制作、展览甚至产品的销售,应用;还要涉及到其他学科和技术支持,换言之需要多个人去配合完成这个创作,整体是一个庞大并且精细的工程。所以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艺术设计才能,更需要有合作的胸襟,还需要具备统筹规划整个流程的能力。综上述不难理解艺术设计具备极强的综合性质。第二,一个好的艺术设计产品能改变世界,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简言之,艺术设计是服务人类生活的,艺术设计的第一目的不是表达某种观点,传递某种信息,它的产生是给人们生活方式创造一种可能,一种创造性的改造,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从人日常生活习惯到商业活动的应用,艺术设计服务于人民群众,给人类生活创造一种新的体验,提高生活品质,让人们的生活更简单、自然、轻松、效率、更加具有趣味性。然而艺术设计最终都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例如乔布斯和他设计的苹果系列产品,他以服务消费者为目的,以新颖的设计,用开拓性的设计活动来实现这一目的,使得人们更加便捷,更加效率,更加舒适和自然。好的艺术设计可以改变世界,而这一切都归结于艺术设计的服务性。第三,艺术设计不是不择手段,也不是天马行空的,要完成好的艺术设计作品,艺术设计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前面有提高艺术设计具备综合性和服务性,可见艺术设计不仅仅是艺术设计者脑袋中迸发的某一个灵感和震撼的创作品,单凭灵感一定创不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一定不是艺术创作者的一种自我表达,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一定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活动,要合理安排和统筹整个创作过程。创作的过程需要把我们的灵感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用严谨的科学思维通过调查、实验、创作一步步完善整个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用大科学的数据考量,还会将我们艺术设计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艺术设计作品是服务于生活,它一定与设计的理念有出入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艺术设计者在艺术追求的路上平衡好实际的生活需求,也就是我们提到的这个观点,艺术生设计一定是科学和合理的,如此才能谈及艺术设计作品所带来的价值体验。

四、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现状

第一,“重技清道”一直是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的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今社会仍然有一部分人对艺术设计不理解,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而如今众多高校虽然有开设这一门学科,国家也非常重视艺术设计者的培养,但是各大院校艺术设计课堂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尤为严重的是注重就业,而不是艺术创作本身。[1]艺术设计课堂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把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该校艺术设计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为了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也以结果为导向,只重视技能的培养,能否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作品的设计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目前很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叫做“工作室模式”,一般老师会接一个作品的设计的项目,会安排学生完成实际的设计部分,以实际完成的作品质量来看学生学习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注重实际的技能训练,去市场上也许能算上一个好的“美工”或者“技工”;但是他们忽视实际的理论知识,他们不清楚艺术的起源是什么,艺术的发展历程,不清楚美术史、艺术史;他们长期以往只注重基本的操作训练,这样环境下的学生也许PS很精通,却无法真正理解为何要做艺术设计。[2]如此的教学模式,我们的高等教书学院给社会供给的也只是一批批职业技术工人,我们的教育也只能称得上职业教育或者技术教育,我们很难把这样一群只重视基础实际,而不重视理论教育;只注重就业而忽视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提高的人称之为艺术创作者。这样的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第二,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理论课程非常的少,理论课程一般是36个学时,且针对很多不同分支的学科课程大致相同,课程一旦固定,老师的授课也变成因材施教,所讲解的知识比较浅显,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艺术的精髓,只能对课程大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能深入,取其精华,更加谈不上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艺术设计中。艺术设计这一学科属于时代前沿的学科,设计理念以及人类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审美角度不断更换,由于教材部分内容相对陈旧,对于当今社会最流行的艺术元素缺少认识,当前艺术设计的一些问题也得不到新的认识,这样的教育不能与时俱进。例如以设计史为例,教材仍然以西方中心主义为主导,教材缺少现阶段的设计的现状以及未来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总而言之阶段的,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课程学时较少,内容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对较少。[3]

五、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研究

第一,上述中笔者有提到课程学时较少,内容陈旧的问题,除了适当的增加课程时间,想要在课程中将所有内容都讲到并且吸收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艺术设计的理论课程应该因材施教,除了课程中所讲的知识点外,应该做到学科的延伸,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参考文献供学生课外阅读,除了巩固当前的知识点,更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这样阅读的意义不是积极被动的,而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新的知识点能够形成新的思考和心得,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对于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有非常好的开始,如此不仅能解决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能了解到最前沿的一些艺术设计理念,对于学生后期在创作过程中提供思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第二,阻碍学生学习中创造性的思维的开发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艺术设计的课堂一定是需要充满趣味性,而不是满堂灌。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一些专题课程的讲解中,可以把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大家形成一个专题讨论小组,让大家自己去搜集相关文献、分析文献,加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让学生去授课。这样学生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到真个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的活力,也能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设计美学这门课程中,有谈及中心美学设计学的原则时,因为设计非常多的美学知识,非常抽象,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两个专题,分别设立两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学习过程。其中A组成员负责“中国古典园林”,小组成员首先是搜集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片,其次就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点、设计背景、设计理念做了相关阐述,找到了相关文献依据作为参考,小组代表就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原则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参与学习、总结的过程对于学生在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随着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了不断增加,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应该不断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手机微信、APP以及其他现代信息化资源,以现代多元化多角度去打造精品教学。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的艺术作品,从艺术设计作品的理念,作者的思维灵感,到后期产品的制作过程,产品的销售、推广、运用,到产品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加强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给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实际水平,是对美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而实际的一些运用则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尤为的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给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课堂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话题。就目前的现状,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苗岭,周东梅.美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4):134-136.

[2]刘瑞斌.浅谈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开发与培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2):194-197.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篇6

关键词:创作;阶段;精神;体验

一、生活不同阶段对创作的理解

在生活的不同时期,画家创作有着各个阶段对创作的感悟,随着时间的积累对创作影响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因此珍惜的每个阶段体验,寻找每个阶段各自的创作特点,对于我们来说是必要的,虽然这种表现尚不够完善,但生活阶段是生命精神的真实再现,且在以后的日子再也无法复制的。因此艺术创作的不可复制性,使个体生命精神活动,在不同时期更显现出不同表现形式。

在人生不同阶段,画家对创作的认识和理解更是不同的,初学绘画者,对生活体验相对比较少,对所谓的创作理解只是只得其表,绘画的风格更是具有形式美的既视感,更没有将主观体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因此,画家中期在追求视觉的美感利用美学原理设计出画面的构图形式,且在作品中展现个人的才华和情感的表现,来展现创作的独特意义,到了后期在表达其作品原创性表现的方式与个体生命精神境界结合的同时,来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画家在绘画风格上的改变,都是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对创作理解的升华,也就是说人生观决定艺术观正是在不同的阶段,使艺术家创造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因此我们要重视生命律动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为以后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神体验与视觉图像认知的过程

当生活经历出现刺激性因素时候,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的角度就变得更加敏感。这种感觉会影响人的视觉判断能力的同时,放弃固有的审美理念,x择另类创作题材内容。在画家进行精神大脑的神经中枢系统是先天基因以及后天环境和生命经验影响的结果,由于生存环境、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改变着神经活动的分配,进而改变对各种事物情景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以及对图像的认知、鉴别和判断能力。在科学家看来,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体验,这种个人经验和体验,改变着我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并从中选择出自己感兴趣去关注。使得艺术家对某些图像形式和语言符号开始产生了兴趣,并从中发现某种有意义的表现类容,而对另外一些形态类容的关注热情便开始逐步减弱。艺术家就是靠这种对事物的兴趣和敏感性,从而产生对图像的理解和处理的差别,创造出不同以往的表达形式。从这一点上来看,艺术家创作方法的变化,也可以是由于人的内在生理结构的变化,导致艺术表现观念和手法上的变化。

很多艺术家随着人生体验和经验的改变,对艺术的认识在本质上发生了转变,甚至创造出某些常人常常无法理解的表现效果。如梵高那种跳动奔放的笔触和炫目明丽的色彩,其实是他内在生理结构变化在语言形式上的生动再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法。波洛克的绘画也是这样的,他很多的创作行为是借助酒精的作用,酒精对大脑造成的影响,使得艺术家在图像的视觉认知上已经不同于常人。其实,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性表达上之所以形成如此独特的面貌,就是由于各人的生命体验发生了变化,导致大脑“地质结构”的变化,使他们在艺术传达中出现了许多“奇怪”和“另类”的表达。科学家的这一发现,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为何艺术家在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在某一时刻会创找出如此艺术面貌的一个科学上的解释。其实,每一个人只要细细体会一下自己的生命历程,就能够理解到这一点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无常、生命中出现的太多令人预想不到的事物现象,这一切无不改变着我们对艺术的认识。”

三、创作中精神体验过程的意义

“画乃心境”是绘画功能深切体会。这就是需要从“镜”中影像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绘画的原始素材与“心境”所反映的艺术形象直接的相互联系。 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艺术的创作的领域里,个体生命的投入非常深,因此,艺术创作常常被形容为一种类似婴儿成长的过程。精神是唯一体现人类的意识活动反映,而客观自然本身是没有精神的。作为一个艺术家“触景生情”,他将云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识,绘画成为艺术家抒感表达自我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情感的精神体验更为以后的创作的奠定了良好的情感体现。

参考文献 :

[1]啸声《西方艺术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151页.

[2]钟跃英 《原创性艺术》上海书画出版2009年7月第一版.

[3]郭茂来 秦宇《屠夫毕加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篇7

关键词:情感;形式;艺术;符号论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苏珊・卡纳斯・朗格是美国著名的符号论美学家,在其著作《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她从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这三个部分来详细阐述符号论的美学思想,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该书的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①。全书首先把艺术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而分章研究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类型,最后着重探讨了艺术符号的表现力以及文本与观者之间的张力关系等问题,从而顺利地建构起符号论美学的理论框架。

一、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符号

艺术是一门结合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生命形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统一性,应该把艺术提升至哲学高度进行思考,经过不断地概括、总结,通过普遍原则得以构造一个哲学概念。

朗格从美学的种种异端这一角度入手,阐述了一部分著名的美学家和哲学家关于艺术表现、情感传达等问题的理论,重点指出“客观的情感”所存在的缺陷。紧接着朗格探讨了有关“表现”的几种含义,在书中以音乐为例,选用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做比较,认为艺术符号与其原始意象之间拥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符号易于被人们接受与感知。此外,通过艺术,可以了解并表现人类的情感结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达,艺术符号之所以是艺术的,因为它不同于任何已经被人们公认或习以为常的符号或者语义学概念。所以,用克莱夫・贝尔的理论来说,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与哲学、宗教具有同样的地位却不属于典型的人类思维创造,对艺术的反应应该是一种超越一般乐趣的独立情感。即: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二、艺术创造中的意象与原型

朗格认为,对于以艺术谋生的艺术家来说,美的欣赏是一种持续而直接的经验,必须要培养审美态度。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脱离现实的虚幻物象,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并不只是小说中的人物,绘画中的图像,戏剧里的事件,电影里的镜头,或是人类内心诸种感觉因素的简单结合(这些内容都只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的虚构物,称之为“二度创造物”,并非真正的创造物)。对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人物等存在物是不能被再次创造的,如果把这些形象转化为图像、文字或情节,它就不再是原本的花草、树木、人物了,而是以真实的材料创造出来的意象,意象脱离了实际的因果、秩序的束缚,仅作为人类的感知而存在。对于意象与原型的关系进行思考是艺术理论的基本论题。

朗格对艺术进行了分类,以幻象为分类的标准,她划分了虚幻的时间和虚幻的空间。在此分类标准下,绘画、雕塑、建筑等视觉艺术被划入“虚幻的空间”,音乐则划入“虚幻的时间”,舞蹈则是处在音乐之上的可见的形体力量。因此,在朗格看来,所有的艺术都是虚幻的,我们并不需要借助艺术探求某种有形之物,而是通过对艺术的观感,引导我们去体味与之关联的象征,进行一种关于感觉性质的思考。

三、艺术符号的价值与作用

朗格从艺术的表现力和观众接受这两个方面阐述符号的力量。从表现力方面来说,朗格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艺术品对每个人所产生的意义,以及衡量优秀艺术品的尺度,还有美与艺术的关系等问题。朗格认为艺术品的情感价值不在于其基本含义,而在于智力水平所达到的高度。因此,艺术品的各个因素只有在典型情境中才能被形象地反映出来。如何使一件艺术品的意义不仅能被其创造者所了解,而且能被每一位接受者所了解,这就需要直觉的理性活动来认识艺术符号的意义。在艺术的真实与虚假的关系问题上,朗格认为艺术的关键就是对情感的恰当处理,衡量优秀艺术的标准在于艺术是否能够把握人的思维和表达虚构的真实情感。违反真诚性,严重扭曲的艺术是低劣的艺术,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作用。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艺术,受众必须具备敏锐的感应能力,这样才能体悟到艺术独特的表现力。

此外,朗格对电影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她认为电影是一种新的“诗的形式”,是银幕上“梦境化的现实”,这体现出朗格对新生的艺术形式的关注。

四、对前人理论的扬弃

纵观《情感与形式》一书,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在对这个观点的论述中,朗格摈弃了索绪尔语言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划分,提出“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这样的观点能够说明朗格的符号论区别于传统的符号学,这与朗格受到卡西尔的影响有关。卡西尔最著名的理论是符号论哲学,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经验,朗格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给符号的创造活动和理解活动打下更清晰的印记。

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对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也有继承和突破,她在一定形式上吸收了表现主义的理论精华。克罗齐表现主义的核心是直觉,是指心灵赋予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以形式,不依赖于理智、知觉、感受和综合等手段。科林伍德的表现论从巫术和娱乐的方面考察艺术。朗格的符号论美学认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艺术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理论指导作用。朗格在借鉴前人的理论时,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修正,做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五、结语

苏珊・朗格一生都在探求如何认识艺术符号的意义,她对不同的符号加以确定从而给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符号意义创造条件。艺术是一种能表现人类情感的本质并清晰地呈现出来的形式,“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那么,艺术如何表现人类的情感呢?苏珊・朗格认为,艺术要表现人类的普遍情感应采用全世界通用的形式,这需要艺术家借助感性形式来创造艺术品,把混沌不整的客观现实变成可见的形式。

任何理论与现时的时代都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任何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也必须结合现实情况,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具有极大学术魅力和价值,她在当代美学理论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从苏珊・朗格的论述中我们能获得对艺术的新认识,从不同角度观照艺术与接受者、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许我们对艺术问题能看的更深,理论研究也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注解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篇8

一、以创新观念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观念来源于思维与行动。现代艺术设计创新教育要立足艺术设计实践,帮助学生逐步领会艺术设计思想,积累艺术设计观念,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设计涵盖的领域不断拓宽,各类艺术设计产品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艺术设计,其内在要求与设计形态直接关系到设计质量和水准。因此,相关教育者要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创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突出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培养,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创新源于思维素质,而思维具有抽象性、形象性之分。艺术设计创新教育,要通过艺术设计创作实践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锤炼优美的艺术形象。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其形象最初形成于大脑,通过对其形象的抽象与概括,逐渐完成对头脑中艺术作品细节形象的丰富与重塑,由此构建艺术设计的本质内涵。当然,对于抽象思维的概括,可以表现为主流艺术形态,也可以表现为抽象艺术造型。将审美力与观赏力进行融合,并变革与完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拓展艺术创作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获得由单一向多维的发散,如分解作品形象、对比不同形态、联想多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等,最终能够将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多层面的呈现。日本艺术设计师福田繁雄在构思反战主题作品时,将一支手枪的枪管构思为U字形,打破了枪管向前的思维,而是将管口对准了发射者,只要扣动扳机,就会将自己打死。这一作品的创新思维,将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主题进行了生动的表现。

二、以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宽泛性、专业性,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创新实践教学中,要强调教育规律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融合,优化教育模式,制订独特、新颖、恰当的教学方案,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教育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创新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要遵循艺术设计学科规律,选择现代教育手段,充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体现艺术设计学科特色,确保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如,在艺术设计学科理论知识教学上,既要注重传授学生丰富的基础知识,还要融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为学生后续学习创造条件。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灵活设置教学内容,遵循创新教育的渐进性,因材施教。艺术设计创新教育需要完善的、全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特别是在艺术设计思想、设计流派、设计思路教学中,要对比和分析不同国家、地域的设计师的创作手法,借鉴最新的设计成果的设计方法,增强学生对不同设计手法的认知与判断,调动学生参与艺术设计实践的积极性。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新性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设计师的创作主旨上。正是因为艺术设计本身的差异性,才造就了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独特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应以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为切入点,以创新实践训练为突破口,创新教育模式,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

三、以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灵感

创新来源于思维,而思维源自创作灵感。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开展,要从古今中外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梳理和吸收独特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一是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艺术设计传统教学尽管有不足,但也有精华部分。如,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让学生从不同教材的知识框架中接触和理解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通过讲解不同的设计理论、设计主题,使学生逐渐形成多方面的思维认知。如,分析工业设计中俯视图、仰视图、剖视图的制作方法,以及黄金分割法的具体应用、各抽象艺术流派创作方法的异同,引领学生由抽象理解过渡到具体分析。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渗透现代设计方法,特别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从头脑构思、手工绘制到造型修改和调整,逐渐完成作品的构思与设计,掌握具体软件的设计方法。二是注重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性内容的重要途径,而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艺术设计技能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针对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结合图形、图案、字体等构成要素,从点、线、面、体的组合、分割与布置上,强调视觉设计的优美性、新颖性,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艺术设计作品审美特性的认知。三是强调艺术设计个体教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个体教学突出因材施教的理念,强调艺术设计的个人情感特性与独特艺术表现。不同的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思维的养成具有独特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艺术设计表现方法和设计语言,形成独立的见解,塑造独特的艺术思维。集体学习是基于教师的引导,突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如讨论式教学、点评式教学等,能够从集体的知识认知优势上,多角度、多层面地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营造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作者:焦好杰 单位:平顶山学院

参考文献: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篇9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创作 数字技术 渗透

作为现代化的新型发展技术,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重要掌控者。然而,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还是艺术创作,都以迅猛之势强烈冲击着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和艺术创作。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也将持续影响并不断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等相关方式。故此,人们应该跟随时代潮流,在数字技术背景下,不断对视觉传达设计以及相关艺术创作进行探索和研究。

1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和艺术创作简述

(1)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从客观方面理解,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一种复杂的表达行为。对某种事物、某种理念,或是某种情感进行准确传达,就是该行为的根本目的。然而,在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解和内涵又所有不同。充分融入数字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不仅视觉语言形式有所变革,其视觉传达整体面貌也焕然一新,既活力无限,又现代感十足。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交互性和可感知性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总体而言,数字化的视觉传达设计将艺术和技术进行了充分融合,不仅激发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新思维,还对其创作方式进行了拓展,对整个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艺术创作。从艺术境界层面理解,艺术创作就是指美术家、音乐家、雕塑家等各种艺术家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讲,在具体的艺术创作细节中,创作者往往会对现实生活进行仔细观察,真实体验并不断深入研究分析。从真实的社会经历和社会活动中选择、提取具有创造性和价值性的创作元素,并对其进行充分加工,或将其进行造型,或将其赋予人文含义。总之,这种运用科学合理的创作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行为就是艺术创作。在数字技术影响下,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和素材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广泛。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艺术创作不仅对作品审美的需求更加严格,还要求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特色和时代气息。

2 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与艺术创作的相互作用

从艺术层面分析,视觉传达设计其实就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创作的方式很多,范围也及其广阔,分类也可细分为很多类别。众多艺术创作形式中,视觉传达设计对视觉的依赖度最高。随着数字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优秀的视觉传达作品被设计创作出来。对比传统的视觉传达作品,这些作品更为优秀。无基于商业角度理解,融合数字技术进行的视觉传达作品创作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的推广力度和销售水平,还可以给企业或公司,甚至是整个国家或社会带来丰厚的经济、社会方面的双重效益。

受数字技术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已有较大程度的改革和创新。从某种程度上理解,这也是艺术创作思维及其方式的发展和进步。就基本的表现技法方面,数字技术的融入让视觉设计不断趋向多元化。较为经典的是结合了文字、音频、图像等信息多样化的新型图文一体化技法。这些技法的出现使得人们的视觉感官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延伸和享受,从而能够刺激设计师创作出独特且富有价值的视觉传达作品。从本质上讲,数字化背景下的视觉传达作品设计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在数字技术的不断促进和推动下,无论是视觉传达的设计创意,还是其设计形象,亦或是设计理念以及价值取向,都越来越趋于艺术创作。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也越来越突出视觉享受和视觉延伸。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和艺术创作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和相通点。两者在持续向前发展的基础上,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始终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薛曼君.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251.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篇10

在今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部,有六项教育活动支撑着展览的举办,共同推动美术馆的全面发展。其每一项活动均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人群而设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美术馆的活动,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为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搭建了一个稳定的桥梁。

今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以下六种形式:马爹利今日讲堂、今日创意汇、亲子坊、苹果社区之夜、免费开放日、关注未来艺术英才。在这六种形式之中,包括了美术馆所提供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

马爹利今日艺术讲坛针对具有艺术修养的观众,邀请直接参与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或是资深的评论家在某方面都给予观众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引导人们通过他们的讲座更深入的了解艺术背后的故事。今日创意汇融合多种艺术元素,跨越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等艺术门类的界限,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亲子坊将美术馆与家庭紧密联系起来,针对家庭或儿童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受,通过亲子坊的活动,不仅能给每个家庭带来温暖,达到亲子的效果,更在于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深入到每个家庭中来,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促进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力,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在下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苹果社区之夜依托今日美术馆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以社区为中心,针对社会白领、社区居民举办各种艺术活动,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免费开放日活动目的在于鼓励人们走进美术馆,接受艺术的熏陶,了解艺术,感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关注未来艺术英才活动是针对青年艺术创作群体,活动通过艺术高校的推介,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鼓励年轻人更好的创造艺术作品。

在今日美术馆的这些活动中,马爹利艺术讲堂无疑是公共教育中成人和学术项目,其不同之处在于,针对的人群大多是具有艺术修养、了解当代艺术并对艺术欣赏需要更深入了解的人们。这些直接参与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或是资深的评论家在某方面都给予观众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引导人们通过他们的讲座更深入的了解艺术背后的故事。今日美术馆的讲座多为当代艺术,而且涉及的媒介不同,有摄影、油画版画等,邀请的主讲人也大多为艺术家、评论家等;而中国美术馆的讲座更像是中国美术史的深入研究,能够从历史、文化、艺术的角度了解、分析艺术的创作及发展。

今日美术馆无论在讲座还是展览方面都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通过艺术家的讲解,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新的理念。透过讲座,我们可以看出今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所具有的时代气息。

今日美术馆的开馆展为“今日方力钧”,展现了今日美术馆以当代艺术的视野关注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力钧的作品也成为了今日美术馆众多馆藏作品的一部分,如:油画《2004/2006.5.1》、《2004/2006》;版画《2002.12.9》、《1996.NO.13》、《1991.NO12》等。今日美术馆于2010年8月22日至2010年9月8日举办了“方力钧”展览,与此同时,与展览相呼应的就有马爹利今日艺术讲坛,在展览期间,方力钧作为艺术讲坛的主讲人,与大家分享自己进入艺术领域后,针对自己各个阶段如学习、积累和创作实践中的思维转换,以及2006年以后的创作新品的创作和思想状态予以分析。讲座以互动沟通的形式进行,在讲座中方老师对于来自社会各界的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内容不仅涉及自身的艺术创作理念,还涵盖了当代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艺术与信仰的关系。

此次讲座对展览具有更深入的展示,结合方力钧的讲解,更能体会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复杂的心境,其教育意义效果明显。在当时展览预告期间,豆瓣网上对此次讲座感兴趣的人数为353人,其中131人参加此次讲座。

通过对中国美术馆的研究,我们得知,今日美术馆与中国美术馆在公共教育讲座方面的不同:首先,在讲座内容上,今日美术馆的讲座内容主要以当代艺术为主,能够为观众带来新的视觉感受,而中国美术馆的讲座内容主要以中国传统的国画作品、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师的艺术作品为主要题材进行分析研究。由于美术馆的定位及美术馆的展览内容不同,其相应的公共教育也有所不同,进而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针对人群也有所不同,今日美术馆的针对人群大多为热爱当代艺术,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感兴趣的观众,而中国美术馆所针对的人群更为广泛,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免费开放。

根据今日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在2011年的公共教育活动的学术讲座,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在展览内容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