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培养十篇

时间:2023-10-20 17:31:33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篇1

关键词:智障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

一般来说,所谓“智力落后”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且在社会适应行为方面也存在明显的障碍。目前,在我国培智学校学习的智障儿童大部分是轻度的智力落后儿童,其智商(IQ值)大约在50—70或55—75之间(注:50—70为韦氏量表测定的智商值,适用于4—6.5岁儿童;55—75为盖塞尔量表测定的智商值,适用于0—3.5岁幼儿)。条件较好的培智学校,也招收少数中度智力低下的儿童,其智商(IQ值)大约在35—50或40—55之间,这些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在学校主要是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智障儿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智障儿童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健康的心理,智障儿童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智障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其今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智障或心理疾病。

智障儿童通过在学校几年的教育和训练,在生活自理、劳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能力提高的同时,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如:怕与陌生人接触,怕别人耻笑,不敢面对老师的目光,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等等。这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本不健全的心智更增加了负荷,给他们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了使学生能够越过这些障碍,作为他们的老师,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已成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呢?

一、创设良好环境,使智障儿童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是由儿童、家庭与社区共同组成,形成合力。智障儿童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智障儿童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玩具、物品、材料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更替交换玩具、物品、材料以激发智障儿童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智障儿童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智障儿童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名智障儿童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智障儿童的情绪变化。

如,开学前,我们会在教室、寝室为智障儿童摆放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的绒毛玩具,在教室粘贴智障儿童与爸妈及亲人的照片,开设“娃娃家”,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抱、亲亲智障儿童,给他们喂饭、穿衣,以表情、动作等各种方式向智障儿童表示与亲近,增强他们自身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智障儿童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智障儿童保持愉悦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智障儿童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培养独立性、合作性的最佳手段。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具有目标性、针对性。在角色游戏中,智障儿童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是有意义的。如,在“娃娃家”角色扮演游戏中,智障儿童可以充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孩子等各种角色,老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儿童模仿爷爷打太极、奶奶跳健身舞、爸爸妈妈一块带孩子到户外玩等,这样既培养了智障儿童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语言能力,又使得智障儿童心情愉悦。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智障儿童的表述能力,让智障儿童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合年龄伙伴间的交往,扩大儿童交往机会,提高他们的合作性。利用智障儿童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十字绣、插羽毛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集体感。

四、坚持正面引导,使智障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智障儿童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老师应积极引导,帮助智障儿童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老师要结合智障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老师为智障儿童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使智障儿童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与自信。其次智障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智障儿童受认知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故而老师要广泛收集智障儿童在智障儿童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智障儿童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智障儿童,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智障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

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老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了解和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首先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老师应严于律己,善于自剖,深入反思。不嫌智障孩子笨、脏、丑,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子女、亲人一样对待。任何鄙视和嘲讽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严重的可能会引发孩子伤害他人和自残。其次,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在培智学校里,学生只有轻、中、重度和极重度之分,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参差不齐,行为和品德也存在很大差异。不管我们遇到哪种类型的智障学生,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老师要了解每名学生的智力水平、致残原因、个性特点、家庭背景、认识到每名学生的优点与不足,确定每名学生的发展目标,分类要求,使每名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对每名学生负责到底。

保尔曾说过:身体的残疾是痛苦的,但更痛苦的是心灵的残疾。苍天无情人有情,让我们携手用爱浇灌这些迟开的花朵,让这群拥有健康心灵的智障孩子,成为家庭的宝贝,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篇2

南宁 李靖雯

南宁李靖雯:

首先,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其次,对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专业工作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尽量早发现,早治疗。最后,家长应该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例如,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不要娇宠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不要限制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

曹蓉

心理学硕士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黄燕萍

儿科硕士

主治医师

从事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

研究方向为儿童

营养保健

王翔

副主任医师

一直从事妇产科

遗传及优生

等方面的

临床和研究工作

宋静

幼教专业教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会员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留守儿童;心理成长;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196-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受条件的制约,儿童不能随父母外出,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占80%以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责任。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教育解决与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基础教育薄弱以及父母教养的缺失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健康成长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内心极度渴望被关心重视,使他们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一)亲情缺乏,没有幸福感。留守儿童本身缺失家庭关怀和完整的爱,存在心理不平衡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感到生活单调,出现抑郁、焦虑、逆反、敌对的心理,缺乏幸福感。

(二)学习能力差,学习压力大。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有厌学情绪,学习中出现强迫症状,害怕考试,造成学习成绩差。

(三)难以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弱。留守儿童不善与人交流、不能与人友好相处,极易出现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存在情绪与交往问题。

(四)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由于缺少父母对其情绪上的疏导,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导致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性格抑郁、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形成悲观、偏执、内向、胆小、自卑、消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五)人格不健全,人生无目标。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导和管束,有的孩子出现意志薄弱、道德品质差、妒嫉他人、憎恨富人、仇视社会等心理,并有撒谎欺骗、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塑造完美人格、保持健康心理、实现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大多数,是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作为弱势群体存在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支教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成功的音乐教育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和审美情趣,通过音乐的熏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有利于开发留守儿童的智能,培养他们的语言、数学、逻辑、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观察等能力,提高留守儿童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感受旋律美、节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四)音乐教育的体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身心素质。音乐净化人的心灵、调节人的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人的身心、强壮人的体魄、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音乐的娱乐解压作用,能及时疏导、释放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平衡心理,愉悦身体,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音乐教育的凝聚和激励功能,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协同合作能力。

(六)音乐教育的传承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成为音乐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现代先进文化的接班人。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音乐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途径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老师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二者应主动担当起培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

(一)培养留守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首先,音乐老师要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在学生面前展现专业的音乐素养,用自己丰富的乐理知识和美妙的歌声,解答学生的疑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运用电教和多媒体动画手段,将音乐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有所获;丰富教学内容,开发音乐课程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再次,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传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进行技能培训,让学生了解音乐相关知识,掌握呼吸、发声、共鸣等声乐技巧;成立课外音乐兴趣小组,组织观看演出、开展音乐比赛,举办音乐节,搭建展示学生音乐才华的舞台,吸引更多的留守儿童热爱音乐。

(二)用音乐加强与留守儿童心灵的沟通。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和一名音乐老师,我们采取互动式的音乐教育,注重用心和音乐去与留守儿童沟通,疏导其心理,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首先,通过家访和谈话聊天,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和其对音乐的认识情况,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将他们带入音乐的殿堂;其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个人音乐的潜能,挖掘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和音乐天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让留守儿童享受成功的快乐;再次,注重他们的音乐审美观,激发孩子主动对天籁之音的追求,让他们参与到互动的音乐教育中来,让孩子感受审美的意境和对音乐的创造力,让音乐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

(三)音乐教学中倾注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留守儿童处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特别渴望和需要老师的关怀。音乐教师要将教学的过程当成重塑留守儿童形象和信心的过程。首先,在教学的目的上倾注人文关怀。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的熏陶、意志品质的培养,让留守儿童在学习音乐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其次,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扩大留守儿童的音乐视野,用音乐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倾注人文关怀。教师要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打破“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合唱、音乐游戏、歌舞伴奏、观看录像欣赏、相互观摩和交流演出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音乐教学,激励留守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展示留守儿童的音乐成果。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如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歌曲排练、音乐技巧培训和安全文明知识讲座,举办歌曲歌词知识抢答赛、歌曲接龙趣味赛、“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爱国经典歌曲歌咏赛、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组织留守儿童到外地参观访问、举行城乡儿童文艺联欢等活动,展示留守儿童学习成果,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五)用音乐治疗留守儿童心理疾病。针对那些已经患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记录卡(包括心理问题产生时间、主要表现、原因分析、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等)。在对他们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同时,尝试用音乐治疗他们心理疾病。音乐治疗分为聆听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三种方法。在聆听式治疗中,我们让留守儿童聆听、欣赏、理解音乐乐曲的内容,达到放松肌肉、启发联想、安抚心灵、宣泄感情、缓解稳定情绪、释放减轻压力目的,引导他们将消极生活状态转变到积极的生活状态中来。如用柔和优美的音乐治疗抑郁症、以轻快活泼的音乐消除自我封闭症状。通过在校园播放音乐,改善学习紧张的气氛,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在再创造式治疗中,让留守儿童直接参与到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通过歌曲欣赏和音乐想象,使自身心理在音乐活动中被同化和感染,身心和谐,达到改善治疗其心理生理的目的;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是以鼓、铃鼓、木琴、三角铁等为工具,根据他们自身的喜好即兴演奏各种节奏,在团体的演奏中重塑自我,增强集体意识,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建立协调人际关系,从而达到身心愉悦、健康的目的。

总之,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同样担当重任。我们音乐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音乐教育把每一位儿童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8.

[2]高亚兵.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10(1).

[3]仁真古.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新课程(教研),2011(5).

[4]普红雪.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探索学刊,2013(8).

[5]李权超.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2007(5).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篇4

【关键词】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研究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分析

1.品质的培养

儿童好比一张白纸,这一时期是品质培养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孩子的品行品性。儿童的心理逐渐的从简单向复杂发展,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发展,从不完善到完善发展,这期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是儿童品质塑造的坚实的基点。培养孩子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关心他人、家庭、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主创新、自信、自强的品质。这些都意味着健康的心理教育的重要,意味着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

2.人格的健全

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在接触现实的同时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周围环境里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并学会适应环境,这种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孩子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便是出现了心理健康障碍的孩子,在这一阶段,接受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有可能摆脱心理障碍,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

3.心理素质的提升

当今世界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不仅仅要有适应社会的智能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足以面对压力与竞争,才足以立足社会。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重要的内容。当代儿童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竞争压力增大,心理素质的提升将让他们学会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目前儿童养尊处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心理脆弱、不能吃苦、蛮横任性、自私自利、缺乏创造性、独立性差、不喜合作交往、自控能力差等问题,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因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也不容忽视。

2.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并不普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家长们多数偏向重视儿童身体健康和智能发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不是很关注,再加上工作忙,出现许多的留守儿童,缺少来自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偏重课程教材知识的学习,难当素质心理教育的大任。大多数学校往往只在形式上开设心理咨询室,缺少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于形式,得不到实施。

三、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过度的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是消极性情绪增强的表现。孩子情感单纯,在失去所爱的事或物或者是感到自尊心受损时,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孩子的焦虑也会由愤怒委屈引起,把本该向外发泄的愤怒和攻击朝向自己。但是,孩子还不会调整自身的情绪,又无法宣泄,孩子会有焦虑情绪,严重时会导致抑郁。可能会表现为整天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我评价降低,有自卑自罪感,感到困难重重,不能胜任,在学习活动中,会有思维迟缓、反应迟钝、思路经常受阻、注意力难于集中,自觉肢体乏力、脑力迟钝等。在身体功能上,会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失眠等各种不适。从而孩子在心理上产生障碍,影响学习与生活,甚至有可能影响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2.情感冲动

情感冲动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受理性控制的发作性的扰乱现象。此时,儿童的情绪情感表现出随意冲动性,也就是任性逆反,并经常出现莽撞的行为。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

3.注意力不能集中

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起伏大、自我控制的能力差,出现这种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来自家庭及环境的压力可能让孩子感到不适,希望引起注意,以打架或是离位走动或是叫喊和讲话等等与众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当目的不能达到时往往会失落和无措,从而循环往复,导致注意力集中困难。

4.品行障碍

许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却不得其法。在教育方法有的苛刻,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不顾及儿童的自尊心,若是长此以往,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会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还有的对孩子溺爱,造成子女任性、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孩子无法真正成长。矫正孩子品行障碍的重要方式是情感宣泄,孩子心中的烦恼与想法难以得到理解,最终往往会出现各种品性不良的问题。

四、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1.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念熏陶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将全社会对于成才的标准定义在考上好大学,将好学生的标准定义在好成绩,将分数看作是第一考核线。从儿童教育来讲,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日俱增。儿童从小只知道考分,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人格,甚至丢掉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看法。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较大,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经不起失败打击,不容易适应社会。因此,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到实处,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价值认知、全面发展,从小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会奉献而不是对名利的追求。坚持对儿童心理正确的引导,坚持面对全体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参与体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将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

2.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在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影响教育之下,优化心理教育环境。在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长效的沟通渠道,从孩子入学为起点,早期介入,从家庭教育背景、教育理念入手,共同规划孩子的将来,不要等到孩子出了问题再强调沟通渠道如何重要,也就是孩子的教育要有前瞻性。即便是孩子真的有了问题,作为学校和家庭也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千万不可以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解决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用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3.打造专业的有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思想上会有许多的发展变化,各种情绪困惑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需要有一个情感引导者。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能力指导每一位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心理疑惑,关心他们,通过心理辅导,关心孩子,聆听他们的烦恼,指导他们正确看待情绪与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创设良好的家教和家庭环境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孩子的素质培养更为重要。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好的家庭又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的可能。所以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环境下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篇5

【关键词】 保健护理;儿童;早期发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04-02

随着人们对保健知识以及健康知识的需求逐渐增高,护理工作已经逐渐由临床拓展到社区、家庭中,其服务对象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目前,我国的妇女儿童人数占到了总人口的67.67%左右,她们作为特殊群体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1]。此类人群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均较为特殊,她们在某些特殊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各类因素的影响而患病,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服务的质量对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均存在严重的影响。本研究将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参加亲子活动的100名儿童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参加亲子活动的1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0名女孩,70名男孩,所有儿童的年龄为4个月-3岁。本研究的所有儿童均为发育正常的健康儿童。

1.2 方法

1.2.1 儿童健康资料的收集 对本研究所有儿童的相关健康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对其健康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测评图表、智能测评表、体检表、活动申请表等。

1.2.2 体检 对本研究中参加相关活动儿童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体检,体检的内容主要包含了营养指标、躯体指标、整体发育等,同时还必须对儿童的智能发育情况进行测评,其测评标准以国际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为准。

1.2.3 个体化培训与指导 根据儿童年龄段的不同及其实际发育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保健护理方案,其内容主要包含了家庭环境、儿童心理、儿童健康标准、家庭教育、饮食喂养、保健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必须根据家长的文化层次以及接收能力来对保健护理的培训方式进行选择,定期开展系统性培训以及护理相关知识讲座,对家长在儿童保健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解答。此外,还可以通过一对一热线咨询的方式来对家长在儿童保健护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解答,以此来提高保健护理的效果。

1.3 评价方法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关于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的相关规定来对本研究所有儿童在保健护理前后的智能发育情况进行测定、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对比用t检验,Ρ

2 结 果

本研究所有儿童在保健护理前的各项发育情况的平均分值为95.37分,在保健护理后各项发育情况的平均分值为116.45分。所有儿童在保健护理前后的发育情况评分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3 讨 论

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在对儿童进行保健护理时,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具体情况来对保健护理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制定[2]。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指导家长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来对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对儿童的健康问题进行适当的解决,以此来为儿童的健康生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在对婴儿进行保健护理时,由于婴儿的体格生长较为正常,其消化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这就导致了婴儿经常出现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等情况。因此,在对其进行临床护理时,告知其家长最好选用人工喂养或母乳喂养的方式来对婴儿进行保健护理,并根据其发育情况适当添加相应的辅食。

在对幼儿进行保健护理时,由于其开始有了一定的心理活动以及自我意识,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好奇心较重、爱模仿。因此,在对幼儿进行保健护理时,不能对其进行过分呵护,以此来避免对儿童的独立能力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还必须确保幼儿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对于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引起高度重视,利用唱歌、讲故事、游戏等方式来对幼儿的运动能力以及语言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

综上所述,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家长必须掌握科学有效地方法来使儿童在发育早期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对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保健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它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可以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篇6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家长最为信赖和敬重的人,能够获得有关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在维护其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并且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 :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52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6—02

收稿日期:2014—08—08

作者简介:艾小青(1985— ),女,河南洛阳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精神应激与心理治疗。

朱建立(1983— ),男,河南商丘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治疗。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日益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并需要其他亲友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是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也对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难以尽到全面的教育职责,因此,只有少数留守儿童成绩优异,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3]例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难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逃学、厌学等问题。

(二)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被老人溺爱或者亲友疏于管教,加之其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不讲究卫生、挑吃挑穿、乱花钱、过多食用垃圾食品造成营养不良等。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三)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委托监护人的疏于照顾可能导致其经常被同学、邻居的孩子欺负,被欺负的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阴影。他们或者默默忍耐,形成了自卑、怯懦、恐惧的心理;或者奋起反抗,发生打架、斗殴等行为,这既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又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危害校园安全。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相当多的孩子长时间地回避社交,性格变得愈加孤僻,部分孩子表现出抑郁、自卑情绪,内心封闭,不合群,更有孩子存在情感脆弱、焦虑不安、缺乏自信心等问题。[4]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教育,需要通过教师以及集体的温暖来消融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教育孩子的场所,而教师格外受到家长的敬重,因此,除了家庭,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负有重要职责。乡村教师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留守儿童,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职责所在。

二、乡村教师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

乡村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医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然而,城市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师资力量尚且短缺,更何况教育资源匮乏的广大农村地区了。这就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只有做好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能最终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地开展起来。

(一)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乡村教师

除了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还应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乡村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努力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使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对教师产生信任,并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利用集体的力量

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教师可以在学校中担任“家长”、“爱心妈妈”等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辅导。看护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学习表现等的关注。辅导的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心理诉求等。也可以将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小团体,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互学、互进。

(三)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互动

外出打工的父母很难做到与孩子及时、有效地沟通,而教师又是他们较为信赖的人,因此,乡村教师要经常与孩子的父母或者委托监护人联系,通过电话、邮件、上门家访等方式告知其孩子的动态,与其交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提醒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三、乡村教师开展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已经有教师开始留意,并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格外的关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其心理问题,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齐心协力,统筹规划。此外,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吻合,因此,不同于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其特殊模式。

如前所述,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是乡村教师面临的职业困惑。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制订长期、合理的规划,确保培训工作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依靠一两次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短期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他培训的附加课程的做法,必须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长期规划,比如,建立地方教育心理学协会,将其作为培训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引进、培训计划、经费投入、培训实施等进行整体的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范化。

另外,课业负担重、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兼顾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障碍之一,因此,学校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许是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N].人民日报,2004,10,20.

[2]殷向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民间游戏;小学

一、引言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戏活动,俗称“玩耍”。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它主要流行在少年儿童中间和成人娱乐节目之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及困境

(一)心理健康教育定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目前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民间游戏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价值

民间游戏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儿童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有些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替代的。

(一)民间游戏能锻炼儿童身体增强儿童体质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感官

特别是运动器官总是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它们均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如:通过奔跑跳跃的动作,可加强儿童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活动,总之,民间游戏能锻炼儿童身体,增进健康,是个不争的事实。

(二)民间游戏有助于发展儿童智力,对儿童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游戏,儿童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再运用这些知识及能力来感知认识世界:事实的确如此。有的游戏如讲故事和演节目。

(三)民间游戏有助于人格的塑造

民间游戏对儿童来说不仅有开发智力增强体能的作用,而且还有健全人格的功能。培养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增强群体互助的合作意识。

(四)民间游戏能促进儿童受到美育影响

儿童民间游戏常常贯穿于歌舞之中。在载歌载舞时,儿童能感受到韵律美和节奏美。儿童扮演角色时漂亮的服饰道具等能给儿童带来美的享受。

四、民间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开展

(一)在思维培养上开展民间游戏

国内外有许多的研究已经表明,民间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主要为言语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两个方面。

1.言语能力方面

言语能力就是指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会不自觉的训练自己语音识辨和口头表达。在与同伴们的交流过程中,理解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创造性思维方面

儿童在解九连环的过程中需要开动脑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它并不像其他游戏一样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则,注重个人的独创性和想象能力。儿童在不断的尝试和发现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增强了自己的想象力,推理能力。

(二)由社会性的发展方面开展民间游戏

比如制作乐器和风筝。动手能力制作类的游戏对儿童的影响在于: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玩具,能够得到社会性的发展。

1.合作能力

合作是每个人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孩子合作能力的发展愈来愈受到教师的重视。

2.交往能力

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儿童不可避免的要与人交往。有很多独生子女,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使儿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沟通。

3.学习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亲手挑选材料,工具,做好充分准备以后才可以开始制作。通常最初都是尝试阶段,可能需要经过很多次的尝试,才能够有一点进步。

(三)民间游戏从音乐方面对儿童身心发展施加影响

独特的乐器制作类游戏对儿童的影响有:综合能力的培养,乐感的培养,情感表达的培养。

1.综合能力的培养

乐器制作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工作,对于一个工匠来说,是很精细的工作。即使是儿童制作的简单乐器,要使得乐器能够有使用价值,对儿童手工活的灵活性要求也很高。

2.乐感的培养

长期处在一种良好的音乐氛围当中,受到了浓郁的音乐熏陶。对于儿童音乐乐感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3.情感的表达

虽然对儿童自身发展各个方面没有进行大量的研究,但是所有的研究几乎都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音乐教育对此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教育的经历通常会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增强学习的动机加强自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8]

五、总结

我们不可否认,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最为纯朴和极具教育价值的游戏,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那些曾经的瑰宝是应该得到流传和发展的,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缪雯晓.挖掘民间游戏中的教育价值[J].学前课程研究.2007.3.

[2]于培杰.风筝起源之我见[J]中国民俗,1997.4.68

[3]井卫英.陈会昌.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5

[4]付植芳.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J]河南教育2009.3

[5]汪长根.王明国.论吴文化的特征——兼论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关系[J]学海.2002.3

[6]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基于游戏存在的双重维度[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

[7]李淑红.儿童音乐心理的阶段性发展和教育[J]教学视窗.2004.1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篇8

一、增强参与意识

这次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2019——2022)是我镇16个单位联合参与的,我们关工委是其中一员。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是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有十分重要的重大政治意义。开展这次行动是塑造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成为合格建设者的需要,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树立正确的“三观”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各单位和广大“五老”志愿者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神聚力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把儿童青少年培养成为一代“四有”青年。

二、推动健康行动

我镇关工委要围绕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要做以下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宣教,镇关工委要组织老干部、老教师要深入村屯、校园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讲演,重点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疏导,关心他们学习、生活。对生活困难家庭我们一对一帮扶。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篇9

摘 要 本文在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所倡导的幼儿健身思想做比较与分析,得出了二者都重视健身和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但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都各具特色。在当前越来越重视幼儿体育教育的背景下,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儿童早期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体育教学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福禄贝尔 蒙台梭利 幼儿健身思想

福禄贝尔(1782-1852年)出生于德国,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毕生致力于探索幼儿教育,创立了幼儿园和系统而全面的幼儿健身理论。蒙台梭利(1870-1952年),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建立了“儿童之家”,经过她的肌肉训练、感觉教育等教育,那些发育不良、心态异常并具有不良习性的儿童在体、智和德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发展。

福禄贝尔教育理念中所提到的“儿童”一词,从他的相关书籍可看出它包含了幼儿,蒙台梭利教育中从她主张混龄班的教学中所涉及的“儿童”也包含了幼儿阶段。因此,笔者对二者幼儿健身思想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愿能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一、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幼儿健身思想的相同之处

(一)都重视了幼儿健身

福禄贝尔重视游戏的作用,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需求的一种表现,儿童所有的外部活动都源于儿童的天性,并表明游戏的目标是让教育者认识并尊重自然法则和儿童的天性。福禄贝尔的教育理念中可看出对幼儿运动的重视,强调通过运动游戏还能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互助等精神和智力水平进而能促进其心理健康。

蒙台梭利强调在教育中要让儿童充分动起来,促进其身体精神协调发展。但蒙台梭利教育中所说的“运动”是一种与精神密切相关的自我表现方式,并不是体操或竞技。她通过观察发现,儿童大脑的发展要通过运动实现,运动能促进大脑发育,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强调运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还能激发勇气和自信。甚至运动或身体的活动对心理的发展要比视觉和和听觉更重要。

由上可得,两者都重视幼儿健身,并都表达了幼儿运动的重要性。随着我国逐渐认识到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视幼儿体育教育。

(二)遵循了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

福禄贝尔指出每个时期的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且在运动游戏中,强调教育者在培养儿童行为能力过程中,必须要首先考虑并遵循其精力、天性和生命力。福禄贝尔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游戏,遵循了儿童成长规律。

二、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幼儿健身思想的不同点

(一)具体的教育方式不同

福禄贝尔将游戏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游戏是幼儿认识了解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互助与协作精神等。他将游戏看作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它在幼儿时期关系到人的整个未来生活。

蒙台梭利观察研究发现,儿童秩序感在工作中要求独立的工作并在工作中自由的选择材料和时间,排斥他人给予过多的帮助,儿童在教具中能够得到满足与快乐。蒙台梭利以儿童工作或体操作为体育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她认为工作能培养儿童认真、守纪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其各种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育目的不同

福禄贝尔倡导儿童自由的活动、独立运动,健身教育的目的是在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让儿童在活动中了解自我、学会自我控制、自我安排和自我决定,并在集体的运动游戏中学会互助与遵规,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蒙台梭利健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自主锻炼自我构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蒙台梭利将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认为通过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训练不仅能增强心肺,还能培养其他能力,因此蒙台梭利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培养健全的性格。

(三)课程设置方面

福禄贝尔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将幼儿运动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内容,他只是将运动融入课程实施原则的游戏活动中。福禄贝尔设定的一些游戏规则太机械,对儿童创造性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蒙台梭利认为,学校教育中忽视了运动的作用,重视智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运动与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她强调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培养儿童的大脑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她们的身体。儿童通过运动才能发挥肌肉的所有潜能,通过提高运动的协调能力来完善自己的心理,也可以防止肌肉系统退化,因此,体育和游戏应该成为学校必修课。

三、结语

两者的幼儿健身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色,都重视幼儿健身活动的开展和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但在健身教育中各自采取的教育方式、设定的教育目的等都各不相同各有优缺。二者都强调身心健康同时发展,发展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如福禄贝尔的体育游戏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同时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互助精神等,也强调了运动能促进幼儿大脑发育,且体操中加上音乐练习其节奏感等具有新颖性,这些系统而全面的幼儿体育教育理论都是我国现阶段幼儿体育教学值得借鉴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周云梅.教育目的的德性追问[D].南京师范大学.2010.

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篇10

(一)概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 、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保持愉快的情绪。

幼儿的心理不成熟,特别容易受伤害,他们需要成人在生活和教育活动等方面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爱护和帮助。创设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快乐、温馨的氛围中感受外界给予的关爱,消除恐惧感。为幼儿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培养幼儿尊重别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如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3、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大胆、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满足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需要,健康教育,不仅给幼儿强健的身体,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谐的个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培养幼儿热爱周围人和事物的情感,适当满足幼儿成功的欲望,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教幼儿初步学会排解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培养幼儿喜欢与别人分享快乐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幼儿从来到人间,进入家庭就是家庭的核心,家庭和社会就开始了长期的教育和正确指导。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断奶、认生、入托、入园等;再加上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家庭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变等,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或不利因素,致使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偏重于身体健康

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现在不少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教师乃至于家长,对此都十分重视。

(二)择人发展

只重视发展好的幼儿,忽视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幼儿常常在各种活动中都给与更好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这样就影响了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使其的心理环境会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偏重于技能培养

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或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家长到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英语、美术等特色班,家长们也热情极高的送孩子到各种特色班学习,有的甚至每天指导课程排得满满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

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在多样化的途径中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突出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个别幼儿甚至性格孤僻等,幼儿身心发展的稚嫩性使他们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及时的帮助,需要在多样化的途径中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地开展,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国的各级教育部门应转变观念,多引进一些外国的或是教育翻译的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为一线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让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创设良好地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的生存、发展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环境是一门隐性的课程,对人起着迁移默化的作用。

3、寓教于乐,全面渗透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始终贯穿于其中,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幼儿在游戏的体验和训练中,不断地表现自我,悦纳自我,通过不断地与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见学会自理、自控、自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提高自己的社会化水平。

(二)行为疗法

幼儿心理健康指导要做好教育和矫治两方面的工作,幼儿行为偏差或异常行为的矫治方法主要依据治疗理论和方法技术,结合幼儿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在众多的方法中,行为疗法较适合学前儿童,结合幼儿园开展行为疗法的实际,以及幼儿发展的特点,现将有关方法介绍如下:

1、积极强化法

所谓积极强化,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当个体做出某个行为之后,随即出现的行为或事物如果导致个体增加从事这个行为的机会,那么该个体便获得了积极强化。

在行为塑造中,我们可以告诉儿童每个具体的步骤,我们希望他做的行为,并通过这每一个步骤来最终实现我们期望他达到的目标。

2、代币管制法

它是积极强化的另一种形式,指利用代币作强化刺激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这种方法出了在强化上比较有力以外,指向也非常具体明确。代币管制法可用以矫正幼儿的多动、攻击行为、胆怯、孤独、不良习惯等多种问题行为。

3、负强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