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十篇

时间:2023-10-24 18:02:32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篇1

关键词:现代舞;多元化;科技化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55-01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舞美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台美术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并且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而现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广告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设计等等。可谓是舞台艺术“大综合”之中的“小综合”,其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过去的舞台美术,基本上分为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两大艺术风格,而现在的舞台美术,除了这两种艺术风格外,还包括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风格。其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越来越鲜明。

(三)纵横交汇

世界舞美还呈现纵横交汇的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呈衍化特点,即从本民族或特定区域的艺术源流出发,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精神。我国戏曲舞美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有力证明。欧洲各国亦如此。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舞台美术,也都既有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新特点。横向上,呈交汇特点,即各国舞美之间、各舞美和其他艺术之间。形成交叉、交融、交汇的新趋势。例如把影视放映技术用于舞台布景,就是大胆的创新与突破。

(四)时空造型的多维拓展

作为舞美的主要方式――舞台时空造型,也呈现出多维拓展的发展趋势。许多舞美大大加强了动态功能,大幅度地拓展了时空落点与表现范畴。或用朴素的造型形式表现深刻的内涵,或用华丽的形象构成奇特的是舞台艺术局舞台的二维空包括观演关系体化结构设计。

二、科技化

纵观世界舞美,呈现明显的科技发展趋势。许多现代化的

高科技,都进入舞美领域。例如电脑设计的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灯光中电脑灯、激光灯,音乐音响的电脑调音台等等,使整个舞台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化的声、光、化、电等各种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舞台美术真正形成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三、人性化

在人性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充分发挥舞美设计师的作用

尊重舞美设计师,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设计大师斯沃博达与威赫尔。国家对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分配有高级豪华的别墅。政府对舞美的高度重视,促进该国的舞美学科走在世界舞美前

列,成为世界舞美中心。他们把举办国际舞美展览活动当作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台美术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进行综合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舞美设计新人

许多国家的艺术院校或戏剧院校,都设立了舞美系或舞美专业,大力培养舞美新人,这也成为世界舞美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舞台美术与观众的互动

舞美设计充分尊重观众的人格与审美需求,把观众当作艺术的主人和“上帝”,直接为他们设计手持道具――彩棒,充分体现出现代舞美尊重观众的人性化发展趋势。

在人性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尊重舞美设计师,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设计大师斯沃博达与威赫尔。国家对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分配有高级豪华的别墅。政府对舞美的高度重视,促进该国的舞美学科走在世界舞美前列,成为世界舞美中心。他们把举办国际舞美展览活动当作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台美术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进行综合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战略 发展趋势 探索

从目前情况分析,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作为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也需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以此迎合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本文中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具体的发展战略,最后论述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未来发展趋势,谨以此提供参考依据。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阐述

(一)发展现状分析

就现状而言,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国家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其经济地位亦受到影响,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必须把握这一良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不断创新,从而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际金融秩序得以不断调整。基于上述因素,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始终维持现有体系,并坚持以下战略原则: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对于兴起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强化与其之间的经济交流,构建相对稳定与和谐的经济交流平台,促进世界金融贸易的发展;在国内,对于大型私有企业,提供经济支持,促进民族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其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战略简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且人口数量相对集中,在劳动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实施生产与出口,这是由导向型贸易战略决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而实施产业调整就变成了势在必行的一项措施,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解决:第一,消除出口导向性战略弊端,如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以此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第二,转变出口贸易战略,形成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就当前经济形势而言,我国国内经济市场必须实施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尤其对于民族企业,提升其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形成新的产业链,并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突出竞争优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铺平道路。第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不断增强,因而必须与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既要竞争,同时也要重视合作,与此同时,我国国际贸易形式也需不断转变,逐渐向集约型靠拢,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前景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要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持久发力,就必须从完善自身建设做起,从发展角度分析,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健全制度。健全相关制度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鱼龙混杂,这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因而必须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不会受到侵害,促使我国企业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寻求发展机遇,保障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交流中不会受到不公正对待,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政府是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进行经济交流的强大支持,因而,就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而言,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其与市场经济调节相融合,继而推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功能,借助我国法律法规保护,逐步与世界经济强国缩短差距。

第三,增强国际交流。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我国经济贸易发展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这就要求我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强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以及贸易往来,在区域范围内,达成共同发展目标,彼此增进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保持相对较好的沟通,以此推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长久发展。

第四,强化科技发展,增加科技创新力。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极为迅猛的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呈现出高级化的形态,针对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而言,他们的高新科技发展较快,并且基本实现了出口,高新产品出口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新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出口产品相对而言比较有限,针对这一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大对高新科技的研发力度,国家与政府应该给予充足的资金以及人才支持,只有提高我国高新产品的开发力,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依托企业来实现,因而必须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为其科学创新提供支持,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树立企业品牌意识,促使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从以往的经验累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必须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兼具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国际贸易中屹立不倒。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加强而愈发明显,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现阶段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遇到了阻碍,我国政府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使其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潮流,由此才能促进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文章简要概述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并且分析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中国市场,2013(46).

[2]曹桥.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6).

[3]金明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趋势研究[J].知识经济,2014(06).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篇3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深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动荡。20世纪末发生了科索沃战争,新世纪伊始又引发了阿富汗战火,现在巴以冲突又愈演愈烈。而这些事件都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多极化趋势深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就使人们不得不认真地思考,思考这样一个关系全人类命运和世界文明走向的重大课题——全球化、多极化与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全球化、多极化是否有利于把人类引向和平与发展?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化”一词成为国际社会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之一。所谓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系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纳入一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也由此增强。经济全球化包括信息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等等,其核心是资本和金融市场全球化。

那么,为什么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向世人显示出它的汹涌澎湃之势呢?

因为这一时期,世界的潮流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首先,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相互对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个世界力量中心和地区力量中心,各力量中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了多层次、相互交叉、变化频繁的复杂组合。战争已不再是世界主要大国相互间取得自己利益的有效手段,经济科技已确立了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有意愿、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这样,由于美苏争霸而酿成世界大战的危险已不复存在。世界大战的可以避免性虽然并不表明天下完全太平,但毕竟提供了一个总体上和平的国际环境。可以使其他国家更着重于发展自身,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速自身的经济发展上。

其次资本主义侵略、掠夺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要对外扩张,但各国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等迫使它不得不放弃旧的用赤裸裸的战争手段去进行扩张的做法,而采用新的殖民主义方法。这种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发达国家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以促进发展的名义,通过合作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手段及文化交流等其他手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控制,并输出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烈地增长着的扩张本性迫使其不断强化和扩展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以经济交流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交流,从而促使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步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背景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扩张的要求。

再次,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又迫切需要利用资本主义所取得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以便于凸现其自身优势,发挥“后发效应”,而这一目的只有通过相互问的交流、接触与合作才可能实现。这种交流与合作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凭着互利发展的愿望才可能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为这种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时代环境。正是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下,不同类型国家间的交流、接触、合作越来越深入,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因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和平与发展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二、多极化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虽然这一进程异常艰难复杂,但这一趋势却是不可逆转。这是由新旧世界格局转换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所决定的。多极化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首先,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时期。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从而确立了正确的时代观。邓小平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一方面,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不仅不得人心,而且愈加力不从心。80年代以来,包括苏美两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对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反对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反对战争的群众运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左右、影响世界的能力在日益减弱。另一方面,广大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壮大了世界的和平力量。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战争的,他们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所以,邓小平得出结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既是世界战略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又是90年代以来新旧世界格局转换的时代背景,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其次,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不少国家和地区利用苏美争霸的空隙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一极,给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以巨大的物质驱动。

随着日本、西欧的异军突起,在世界经济领域,已呈现出美国、西欧、日本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凭借战后初期以绝对优势而建立的经济霸权,随着美元地位的下降和失去对世界石油的控制而丧失,美国控制世界经济事务的能力日益减弱。同时欧、日要同美国分享权力,享受平等地位,美国与欧、日的贸易战频繁发生。这就使得世界经济权力中心由美国独占逐渐向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中心转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实力雄厚,而北美、东亚和第三世界等区域集团的经济实力也不容忽视,他们都将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极,世界经济权力中心已由美国独占走向多极。经济上的多极化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政治上的多极化。"

再次,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及国家集团日趋活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进程。如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在解决地区冲突、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在增强,许多区域性组织和国家集团的积极影响和作用都在提高。如东盟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政治安全保障为宗旨,作用不断扩大,地位明显升高;再如,非洲统一组织在加强非洲国家团结与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的发展中,洲际问的合作不断加强,涌现了许多跨洲际的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欧首脑会议等。各种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及国家集团的空前活跃,既是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具体体现,又对多极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全球化、多极化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现在世界虽然仍很不太平,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荡,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多极化趋势的日益深化,整个世界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首先,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和经济联合的程度日益加深。

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已经把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了它的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造成了商品、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将整个世界联成一体。这一切使各国之间相互渗透,交往、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种局面下,没有哪个国家能长久地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与世隔绝地谋求自己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全球化带来的人类共同利益的扩大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还面临许多超越国别和社会制度的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如人口增长,粮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与世界各国有关并且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或进一步恶化。不仅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而动荡的国际局势不仅不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会使之进一步恶化。所以,各国本着从整个人类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彼此尽可能地搁置争端、冲突和私利,从而为通过磋商、谈判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这种共同利益的强化也必然会加强人们追求和平的心理愿望,成为制约大规模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将会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再次。多极化趋势下的大国经济实力均衡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表明,由于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当今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绝对优势已经丧失。而日本、西欧的实力却大大增强。日本现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而且日本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已经超过美国。欧元区的建立及欧元的流通表明欧洲各国在一体化的道路上又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欧盟各国的经济实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经济实力,虽然现在在经济上已跌入谷底,无法与美国抗衡,但俄罗斯依旧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仍然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力,以发展的眼光视之,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教育与科技基础.一旦政治稳定、经济理顺之后,必将重振大国雄风。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经济多极化趋势下的大国经济实力均衡化。虽然加深了大国间的矛盾,但也对矛盾的激化起着抑制作用,总体来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最后,多极化趋势下大国关系的新变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篇4

就当代人类社会而言,作为上层建筑的法,面临全球化这一客观现实,不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都必须反映这一事实,适应客观需要,进而在促进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作用。[4](P.140)同时,全球化的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出现法律冲突的过程,因此国际私法作为调整跨国民商事关系、解决法律冲突的法律部门,其发展趋势,尤其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的一系列进程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国际民商事交往,作为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国际私法也因之而得到了发展,有一些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值得注意。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潮流,任何国家不可能避免。我们应当顺应这个潮流,驾御这个潮流。在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方面也应如此。因为当代中国国际私法的发展,已经不可能离开全球化的总体背景。这一点既是由于中国国际私法的发展在近二十年来更多地参与和融入了国际化的进程,更多地承担起了国际性的责任;同时也意味着在市场经济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情况下,中国国际私法的驱动和制约因素与西方日益接近。全球化浪潮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私法的统一化运动 .[5](P.68)故面对全球化时代国际私法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分子,我国国际私法也应融入这一大趋势中。而目前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已落显滞后,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条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利和责任。”在目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进行中国国际私法之立法也是实际发展之需要,而且也有法律依据。但在进行中国国际私法立法之时,有些具体问题尚待解决,譬如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形式、取向、范围、理念等。本文仅对这些问题作出探讨,希望能对未来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活动能够有所裨益。

一、 全球化与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形式:分散化?法典化?

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的漫长发展过程。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为适应萌芽时期的全球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欧一些国家在民法典中或多或少地规定了一些国际私法规范,而影响最大的当属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自此之后,国际私法才真正取得了“国际”的意义,国际私法由学说进入到制定法阶段。[6] (P.61)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伴随着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要求,德、日等国出现了国际私法单行法规。二战后,全球化进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民法典或其他专门法中规定了国际私法规范,另一方面,各国国际私法逐步向法典化方向迈进,完整的国际私法法典代表了国际私法立法的新趋势。而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形势进一步缓和,全球化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趋势。这促使国际民商事交往进一

步频繁,从而带来了新的更为复杂的国际私法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国际私法立法上进行改革。[7] (P.33)这其中既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社会主义法系或前社会主义法系以及受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双重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德、澳、越、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加拿大魁北克省等。它表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以及由之而引起的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发展是国际私法国内立法的基础,也是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渊源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与其它国家顺应全球化趋势制定国际私法法典相比较,中国国际私法立法仍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分散状态,表现在有关国际私法的法律、法规,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宪法、民法通则、合同法、继承法、收养法、商标法、海商法、民诉等法律外,还有政府各职能部门制定的国际私法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释和批复等。这种分散及多层次立法总体上是符合当时计划经济要求以及对外民商事交往发展的需要的。但是严格说来,我国现行的国际私法还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已制定的一些国际私法规范还比较零星分散,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还有不少缺陷和空白,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也与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一部比较完整的国际私法。[8] (P.2)

从国际上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更进一步、更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社会,特别是目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我国国际私法立法模式也应有所改善,以避免整体性差所带来的立法和司法解释脱节,司法实践和立法以及司法解释脱节的现象发生。故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应顺应国际潮流对现行的国际私法立法进行补充、修改和废除,制定中国国际私法法典。至于法典结构,笔者认为,可采总则、分则两篇,在分则中分别就外国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管辖权、法律适用和外国法院判决和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作出规定。在这方面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可为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法典时加以借鉴、参考。有了一个成文的法典,能为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当事人提供指导作用,给予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从而推动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发展。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篇5

论文摘要: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国际化无疑促进了各国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共享,为人类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单一与多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于世界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之中。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构建起与国际理解教育相互联系的新机制,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在科技与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果从活动的过程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智者们到处游学,讲授希腊的雄辩术,当时的学者也普遍认为教育本身就具有国际性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原因在于知识具有普遍性。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国际性。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荟萃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与名流,无论是师生构成,还是教学内容、教育方式,都具有跨民族、跨国界的特点。然而16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改革运动及民族国家的兴起,严重淡化了知识普遍性的观念。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世界普遍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

但是,大学自其诞生之时就是一个国际机构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但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渊源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兴趣和动机。如果认为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体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这也是不可信的,而且附和了帝国主义的历史观。世界是如此复杂多样,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也需要更缜密的、多元视角的检验。我们必须清楚,教育的国际化是适应全球化而产生并形成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太平洋经济圈的形成(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国际间跨国公司的产生,对培养国际性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亚洲地区各个国家,从60年代开始,大胆向欧美,尤其是美国派遣留学生,进行教育交流。而美国与欧盟,也从自身对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角度,对第二世界国家的留学,以及教育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加之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各国教育普遍性日益增加,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从而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空前提高,为提升本国竞争力、适应全球化挑战,由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起步,拉美、亚洲、非洲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掀起了教育国际化的新高潮,即新一轮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一、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就其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活动。从词源上来看,“国际”( international)和“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两个概念是来自英语国家的“舶来品”。在英语中,《韦氏新国际字典》(第三版)是这样界定“国际”的:存在于国家或其公民之间的;与国家间交流有关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参与的;影响两个或两个国家以上的。国际化(动词):使……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国际化(名词):指这样的活动或者过程。从词汇构成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把“globalization(全球化)”意为把世界(globe)看作一个整体,各国人民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international(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nation)之间( inter)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化”重视的是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国际化”像“互联网”( internet)和“跨文化”( intercultural)这些概念一样,强调的是多样性和互动性,重视的是不同国家在相互平等对话和相互作用中所显现的多元性。

从上面对“国际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国际化这个概念具有两个重要的核心特质:国际化一方面是一种国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过程),另一方面是一种双向度的交流活动(或过程),即国际化是一个“引进”和“输出”的双向过程。“引进”就是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输出”就是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本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是作为一个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国合作的动态过程。

与此相应,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来描述教育国际化。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的改革、人员的国际交流、技术援助、合作研究等等。二是从培育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角度来界定国际化,它侧重的是人而不是学校活动或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三是从高等院校形成国际性的精神气质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精神气质方法侧重的是在那些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的观点和首创性的大学和学院中,形成发展国际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四是从过程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这种方法把国际化看作是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主要功能之中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组织策略等都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这是目前界定国际化的最为全面的一种方法。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它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在消除了偏见与沉默的情况下,以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发展相互间的接触。”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在敦促美国应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中认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观念,积极研究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国际化被解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①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与发展。194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宗旨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嗣后,国际教育局、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亦相继成立,开始研讨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并派遣专家进行国际援助。②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师、研究人员交流增多,留学生增加,教材交流与合作增强。③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未来各国教育在对象、制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将日益增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在实施本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本性是基于全球化事实的对教育的价值选择。或者说,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既有中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扬弃,对新的更大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教育在形式及至内容方面符合某种潮流或具有某些通用的国际性,而是教育接受某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更大、更多合理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某些理念、方法、制度之所以为中国教育所吸收,不是因为他是‘国际的’,而是因为它是合理的。”还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是在实现“物”、“财”和信息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实现人的国际化。教育改革必须树立起“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出色的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应当说,上述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诠释教育国际化这一现象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合交叉或补充的。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国际化是二战后世界各国为解决教育上的共同问题而做出的一种人为的、有组织的结果,是世界各国应对教育全球化的一种积极举措,可以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首先,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衍生的概念,是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而采取的教育应对行动,是世界各国教育在发展中为了保持与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文明的一致性与同步性而必须经历的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及自我发展的过程;是现代人类跨越教育的时空障碍,既在世界这一空间范围内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又在时间这一尺度上共同面向未来、描绘明日世界教育图景的一种自然进程。

其次,教育国际化指的是由政府主体推动的国与国之间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是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教育活动受全球化趋势影响以及各国应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教育现象。世界各国在遵循教育共同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在课程的国际内容、师生的国际流动与科研的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互相同化的一种发展趋势。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在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人员方面,以及教学设备、教育计划、教学观念、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双边、多边及地区性或跨地区的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再次,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在21世纪改革的共同方向,它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因为教育不可能游离于这一趋势之外而独自生存和发展。

最后,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有二:其一就是使本民族的文化从弱势变为强势,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强势走向更强,并尽可能地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理解与认同,确保国家的统一与安全。其二就是教育国际化所培养的国际性、开放型人才不仅是全球问题的解决者,也是本国发展的栋梁。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表述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而不能偏离。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国家教育的消失;相反,全球教育一体化会使民族国家的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在世界舞台展现的机会。

概而言之,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趋势,它不但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国家之间竞争的全球化为背景,以实现人的国际化为目标,以具体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是不同国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二、教育国际化对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趋势,同全球化一样,教育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教育国际化无疑为人类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促进各国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单一与多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于世界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之中。无论这看起来是多么匪夷所思,但这的确是一个客观事实。相应地,它对世界教育的影响也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

1.教育国际化对世界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发展适应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结果,它不但有助于对世界各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与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各种国际性跨文化教育组织和机构,通过传播国际上先进的思想文化,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促进社会文化的创新、拓展,突破原有的文化范式,在促进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国际教育交流,可以增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进步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世界教育发展及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国际化使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达到合理、优化、高效的配置目标。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各国采用人才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并利用卫星电视、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及文化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以最少的教育投入,生产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教育产品,从而提高世界教育的整体效益。

(2)教育国际化促进各国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国际化推动了国际化教育的改革,在国际化视野下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教育当中一些不足,会通过先进的经验借鉴来消除这些不足。同时,世界各国以全球文化的教育为内容,站在全球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培养世界性通用人才和创新人才,有利于吸收世界各地教育的积极因素,并且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与隔离性。

(3)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化使人们从人类共同繁荣的角度出发,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来提升全体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将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纳入到教育国际化过程之中,致力于解决全球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不是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求得少数国家的繁荣。

(4)教育国际化促进世界教育共同繁荣和发展。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对发达国家来说,教育的国际化直接或间接地给他们带来了文化的和人才的双重收益。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居于优势地位,所以,教育的国际化可以增强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影响能力,同时又在教育的国际交流过程中以廉价的方式吸引大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一流人才。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可以借助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水平为本国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弥补国家智力资源的水平性与结构性不足,为国家教育、科技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其次,通过交流与互动,可以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文化范式,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先进性,并为本国各层次人才的融合创新、自主发展奠定基础,拓宽本国社会成员的文化视野,提高社会的开放程度,增进社会进步的活力,加速本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

2.教育国际化对世界教育发展的挑战

教育国际化既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自然进程,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态势的一种自觉呼应和积极建构,其主要特点是关心、了解世界各国及其种族和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但事实上,“人类活动的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当今世界的各种现实状态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影响和制约了国际教育矛盾的演变和发展。”

(1)就当下国际形势而言,天下远没有太平。局部地区的小规模战事仍连绵不断,短暂时间的种种紧张局势和对峙局面依然存在,强权政治、倚大欺小、武力征服、不择手段的摄取等行径甚至暴行还时常发生。人类的冲突性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冲突的形式和根源主要从意识形态的对立转变为文明或文化的差异和相斥。表面上,世界上不同地方在进行着类似的跨国活动和过程。然而,这其实只是巨大冰山所凸现的一角而已,深处却是鲜为人知的汹涌暗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当前国际上教育合作方面的合作,正如一切国际援助一样,正处于危机之中,这可以从目前国际援助在全世界正面临着种种障碍的情况中看出来:世界上一些最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援助的百分比正在减少;许多发展中国家现在也发觉自己已处于困境;当前援助国与受援助国之间互相开火,双方提出了许多猛烈的批评。援助国攻击受援国浪费与无能,而受援国又抱怨援助国企图在援助的外衣下夺取政治上、军事上和商业上的利益并把外国文化模式强加在它们身上。”

(2)世界各国在积极推行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无不对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等属于本民族特质的东西给予更积极、更自主的关注,将对学生进行更自觉、更清醒的民族感情、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国家价值观等的培育始终置于首要的位置。如在美国,从总统到社会大众以及舆论界,最念念不忘的是美国的民族主义价值观。因为“一些美国人担心具备全球意识就意味着放弃国家价值,而有悖于美国价值”,所以对美国高校与日本企业的合作高度戒备,并遭到猛烈抨击:“如果高等学校从基础研究到培育下一代商业领袖出发保护国家利益的话,那么从竞争对手日本那里获得资金就是拿国家工业的未来去冒险。”1988年发表的作为日本政府教育白皮书的《我国的文教政策———终身学习的新发展》指出:“在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国际相互依赖关系的必要性的理解,同时要使学生们养成珍视我国文化和传统的态度。”

(3)至少是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而第三世界国家却主要处在不利的地位上。对发达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则是他们通过影响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使现存不平等的世界秩序固定化的过程。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更多的是一种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的过程,而其本民族的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却面临着重重危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教授1998年6月在欧洲第二届社会科学大会上也提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人是全球化‘化人者’,多数人则是‘被化者’。包括有些西方学者也担心,如果信息技术、网络设施及其控制过程过于集中,也可能会出现‘新的信息或文化殖民主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刚独立后,为改造殖民地时代从宗主国移植过来的教育模式,实现本土化,强调民族特色,刚刚有所进展,又面临国际化的浪潮,要在两者之间求得新的平衡,感到并非易事,甚至茫然。

(4)毋庸讳言,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由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和学术交流上的不平等,以及发达国家强大的科技研究力量、强烈的文化诱导作用和发展中国家人才的匮乏、学术的依赖及其他众多的主客观原因,也确实潜藏着外来文化的单向扩张和本土文化的惭趋萎缩甚至文化殖民主义的倾向和危机。教育国际化也必然存在着教育资源的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存在着教育趋同与文明殊异的分野,存在着国际化和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存在着文化霸权与文化多元化的尖锐矛盾,存在着维护民族传统、国家主权、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峻挑战。文化传统的迥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以及教育宗旨的偏倚,必然会导致植根于不同文化沃壤上的各国教育向多元化发展,从而赋之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不仅会造成第三世界国家显性的人才流失和隐性的经济损失,而且长期单向或者不平衡的教育要素流动还会使发展中国家产生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使本国丧失创新能力;同时,最为直观的不利影响是,教育全球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民对异国文化的亲合和对本土文化的疏远,从而造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对抗,进而导致本土文化发生扭曲甚至丧失。尽管它倡导所谓的文化交流,但它的内在逻辑极大阻碍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文化与文化之间没有对话,只有隔阂;没有尊重,只有歧视;没有理解,只有对抗。由此,人们拒绝承担本来应该承担的全球职责,忘却本不应该忘却的共同历史使命。

三、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意识到国际理解教育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加强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交流、了解及相互理解和支持,而教育作为造福人类、弘扬文明、推动世界进步的各国共同关心的事业,则是增进和深化这种交流、了解与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之一。所以,教育必须做出积极的变革与创新,构建起与国际理解教育相互联系的新机制,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正如2001年国际教育大会所提出的主题“学会生存”一样,树立起地球是一家的思想,是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夙愿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国际理解教育。同时,在各种国际冲突依然存在,环境污染加剧,自然资源仍未得到合理利用的今天,需要有一种各国共同接受的道德价值观来维护世界和平和保证地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不同于普世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价值观,这种立足于全球和谐发展、代表着人类利益的价值观,是要在较深刻的国际理解基础上才能形成的。因此,通过国际理解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个人与全世界的密切关系,形成国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这样一股世界性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里,教育必须迎接这一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在同一国家范围内流动和发展,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参加各国之间乃至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一个行业,乃至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进行发展,必须把我们每一个个人、每一项事业,甚至一个民族,放在全球世界背景下去看待、去规划、去建设、去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它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国际意识、初步形成国际理解的态度与技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竞争,去迎接各种挑战。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篇6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之欲出。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的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以开放性、全球性、高效率、低成本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改变着传统的商务活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配送速度和信息反馈。电子商务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决定着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因此,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同时,两者的发展也直接关系着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状况。

1 现代商务活动的内涵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顺应网络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大趋势,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了大的变革,给现代商务活动赋予了新的方式和意义。简单来说,现代商务活动指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最佳配合完成的商务活动。目前现代物流的发展给电子商务全方位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也朝着专业化、科学化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发展。

2 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SWOT分析

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直接受到两者协调配合发展程度的影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SWOT分别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能让大家对现代商务活动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2.1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现代商务活动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但同时各种软硬件资源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也制约着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步伐。

优势S:(1)电子商务将促进现代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使现代物流活动具有网络化特征,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现代商务活动中还是以有形商品作为交易的主要对象,网络实现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的要素,唯独物流这一要素是交易完成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现代物流产业的不断改革升级和发展也促进了商务活动的发展。

(2)新形势下对传统商务活动从内容和方式上的变革,为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共享,细分市场并集中优势的企业发展模式,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中能不断完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劣势W:(1)物流与电子商务不能很好地接轨,作电子商务的,埋头于开发新的信息技术,重信息网轻物流网;作物流的,埋头于车辆的利用率,忽视了信息共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导致配送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拖延交货期、出错等现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现代物流服务要求。

(2)缺乏十分专业的人才。国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新的体系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成为目前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巨大障碍。

2.2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现代商务活动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机会O:(1)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信息全球化的大趋势。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给现代商务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电子商务信息和物流信息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现代企业的标志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现代企业商务活动方式的不断变革,能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实现产销一体化趋势,大大降低中转成本使企业和消费者互惠互利。

(2)网上市场的不断扩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达5.13亿,这无疑给现代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基础。网络覆盖面和用户群体的不断延伸,使得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商务形式。

威胁T: (1)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得不到有效保证。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是对传统“钱货两讫”、“一手交钱一手交物”的面对面交易方式的变革,而把资金流、商流借助虚拟网络加以实现的前提是消费者对网络安全和消费模式的信任。但这正好也成为了制约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一个因素。消费者对陌生商家和网络交易模式的抵触心理给现代商务活动的进行发起了很大挑战。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现代商务活动需求不足,而且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大批功能单一的企业服务范围窄,纵向发展尚浅,横向联合薄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在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

3 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几点对策

3.1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展现代商务活动自身电子商务与物流自身内部优势与利用世界经济大环境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状态,但是我们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加强商务活动中的内因建设,突出特色,突显优势,把握机会。

3.2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外部机会来弥补目前国内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自身发展中的弱点,通过企业不断创新和科研,使企业扭转乾坤,改劣势为优势从而获取新的生命增长优势。

在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融合协作发展至关重要。电子商务促进物流的发展,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两者共同推进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目前现代商务活动在良好发展趋势中遇到的劣势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关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要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改变传统物流的运作方式,促进物流信息化,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加强物流中心的功能建设。只有不断完善物流基础平台系统和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配送服务系统,才能促进现代商务活动高效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圆.现代电子商务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特点[J].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1.10

[2] 蒋云.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广西轻工业.2010.9

[3] 崔泓.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10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篇7

国际金融管理是社会经济结构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美国金融危机出现后,国际金融管理从金融危机的经济发展规律中,总结金融管理运行的基本问题,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发展,结合当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实际应用变革中存在的不利变革因素进行分析,对未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发展提供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变革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世界国际金融监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逐步优化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管理适应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结构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管理;法律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逐步与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变化较大,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化改革,实现了新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适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国际经济交易运行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同时,稳定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管理环境,促使我国紧紧抓住世界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稳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影响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周期循环组成部分,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支出比重大于收益比重,各国经济发展在房贷、存款人、消费者、投资者的经济利益降低,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运行状态处于不稳定状态,世界金融管理制度无法应用完善的监督控制系统进行资源应用监控,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运行发展状态处于“一边倒”的发展转台,金融投资管理风险性提高,社会经济结构的运行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交易制度处于架空状态,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只能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进行简单资金运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合理运行是促进世界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金融管理制度,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的重要体现,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性合理改革,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欠缺主要表现为:

(一)监管作用下降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国际金融管理的主要手段,金融危机前国际经济运行主要是以美元为核心的经济货币交易形式,金融危机后,美元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大大受到打击,世界各国经济交易的形式和交易结构也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的运行发展结构出现较大的经济管理问题,国际金融监管制在各国经济运行监督管理控制中的作用降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经济管理结构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不同形势的货币汇率问题中的管理体系存在漏洞,世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处于不完善被动管理状态,对世界各国经济的稳定流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经济管理主体单一

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交易平台的恢复逐渐形成全球化、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向,金融监管体制在进行分析控制应用中的作用得到逐步拓展,但金融危机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主要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制度,金融危机后逐步兴起的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应用旧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因素,需要适度进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新模式,金融危机后,需实施金融监管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改革,引导不同经济结构的科学性变革发展,为稳定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三)国家经济管理比重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结合金融危机前国际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传统金融监管制度在实际经济划分中资本划分的公平性较低,国家经济管理比重在国际整体金融管理中的公平交易保障性较低,社会经济交易的金融监管作用性较低,金融危机后,各国以国家经济利益导向的金融监管制度受到严重冲冲击,世界经济交易秩序处于逐步变革阶段,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实现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应当重新划分国家经济利益中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比重,推进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与全面性变革发展。

三、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

(一)金融监管制度的管理广度延伸

从以上对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制度运行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经济趋势来看,对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化变革。金融监管制度在管理上注重广度的延伸,社会经济管理中,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经济趋势,需要强化金融监管制度的管理范围,例如:金融货币交易结构进一步科学化分配,从国际交易金融债券等投资运行比重等因素进行分析,实现金融管理与国际金融交易同步变革,逐步拓展金融交易中资产债券的优化,拓展金融管理在多元化经济交易中的作用,发挥金融监管制度的功效。

(二)金融监管制度中的法律结构逐步完善

国际经济交易在金融危机后趋于多元化发展趋势。实施金融监管制度的逐步优化。经济发展是文化与政治发展的物质保障,实现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结构及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逐步完善,例如:2010年,国际社会经济实施新资本主义国家协议,近年来,国际金融管理体制的发展逐渐从世界金融交易管理法等方面,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与国际法律制度的逐步融合。此外,实施国际金融监制度各国之间的监督管理,为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新金融管理引导,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执行提供了制度结构保障。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社会性提高

从世界经济变革发展的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注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实际应用,注重金融贸易双方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阶段,从单一的注重贸易双方的经济效益向注重双重效益的发展趋势进行变革发展。例如: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实施国际金融监督管理中,注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加强不同国家经济交易的公平性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优化不同世界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共赢。例如:亚峰会议等地域性经济金融发展的共赢长远战略合作,推进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此外,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实现例如买卖双方经济效益与国际社会整体实力的综合性应用,从而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调节国际整体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国际公平交易新金融环境的建立与完善。

四、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国际经济交易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相关法律制度的分析研究,对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性发展,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适应变革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现新常态经济结构下不同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一)金融管理理念的全方位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下,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推进金融投资管理理念的全方位发展,结合国际经济金融管理的基本运行发展趋势,应用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变化理念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积极防范我国金融投资运行管理的风险,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相结合,例如我国经济管理实施自由竞争为主体,国家运行宏观调控,国家经济金融交易要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发展新趋势入手,积极做好我国经济运行投资的国际投资合理化管理。

(二)金融管理风险意识

增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性变革,促使加强我国金融投资管理的风险意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金融管理的作用分析,主要从社会经济中受到的后期影响进行分析,加强国家经济金融运行的风险管理。例如;金融管理对国家内部金融管理、债券投资管理、房地产管理、信贷应用管理等多方面的资产管理,结合国际经济运行发展情况及国家内部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优化不同形式的经济管理比重,推进不同经济管理结构的科学性发展及不同形态的经济管理模式综合性发展。例如:我国实施金融企业新型资本运行协议,合理应用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进行国家经济内部管理形式的逐步优化,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投资管理企业的风险意识,实现我国金融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三)合理应用国际金融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我国经济结构逐步完善,一方面,将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发展新趋势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充分应用金融危机后,逐步完善的国际经济新环境,应用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保障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交易结构中的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展与国际金融交易发展之间相适应。例如;我国开展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发展金融交易管理,可以与人民币交易汇率稳定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控制,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逐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新趋势。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保障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整体经济结构趋势,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危机过后重建的改革重点进行分析,推进世界金融管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与发展,为建立相对完善的金融贸易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文.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1.

[2]刘泽云.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监管与政府财政角色安排.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戴莹.证券信用评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12.

[4]刘坤.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东北财经大学.2012.

[5]张志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吉林大学.2013.

[6]肖健明.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武汉大学.2010.

[7]郭金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市场化处置法律制度研究.辽宁大学.2014.

[8]潘静.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西南财经大学.2014.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金融技术分析 有效性

Charles Dow于20世纪初提出道氏理论(Dow Theory),标志着技术分析的诞生。MURPHY(1986)对技术分析的定义是:“技术分析是以预测未来的价格趋势为目的,主要通过使用走势图,对市场行为进行的研究”。(爱德华迈吉,股市趋势技术分析,1992)。因此技术分析是一门科学,它通常以图像的形式,记录某一股票或者某个“平均值(Averages)”交易的实际历史(价格变化、交易量,等等),然后,从勾画出的历史里推导出可能的未来趋势。由此可见,技术分析(Techn ical A nalysis)是对历史数据进行特定的处理, 寻找股价起伏的周期,从而建立起买卖证券的规则,以优化收益、规避风险的一种投资理论(韩杨2001)。

一、关于技术分析有效性的争议

金融技术分析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种金融产品价格行为的规律,决定技术分析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规律是否客观存在,对此分歧一直很大。在金融分析流派中基本面分析派坚持“股市趋势不可知”的理念,认为金融市场无趋势、无规律、不可预测,因此技术分析无效。随机漫步理论流派(Random Walk)也坚持在金融市场中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更谈不上预测。这种随机性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备操作的有效性。

二、现代经济理论对于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中,对技术分析持否定意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1970,《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回顾》)。他们认为技术分析所谓的原理与弱式有效市场理论是冲突的。技术分析根据历史价格走势分析出未来价格趋势,这一点有效市场理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众多投资者已经通过对历史的价格信息的研究,做出了自己该做的投资选择,目前的价格实际上已经反应了过去的历史信息,以后的价格只能随机波动,和以前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在弱有效市场成立的条件下技术分析无效,不能获得额外收益。

三、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的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

美国技术分析师.艾略特(R.N.Elliott)根据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发现股价结构性形态和宇宙中一些自然现象相吻合。提出波浪理论,用来解释市场的行为,并强调波动原理的预测价值。而对于通过观察宇宙规律硌芯咳死嘈形,中国古代亦做出过不少的努力,比如古人的天人合一等等,因此我们能否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找到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从而说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现代金融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

趋势的概念是技术分析的核心。技术分析要求必须研究判断市场趋势,然后顺应趋势交易,决不可逆趋势而动。而且市场的趋势不会朝任何方向直来直去,市场运动的特征就是曲折婉蜒。因此我们从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入手,看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趋势的存在和有效性的研究,从而论证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对于趋势的理解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并制约于一个自然法则,这个自然法则无论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都起作用,否则就会混沌,出现秩序上的紊乱,而就算是人类社会行为如果按照自然法则运行一定会很顺畅,完美,包括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时都按法则运行,比如四季交替就是很典型的自然法则秩序规律的严格运行,这种秩序,按照古代传统文化的假设就是恒定不变。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的群体行为,都会重复秩序,那么人类社会曾经的群体导致的事态周期性变化,也将重复,也就是历史会重演,而且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秩序,甚至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地上预测未来,以为事态会顺着历史的规律进行,趋势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古人一直很强调对“势”的把握,著名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再有《孟子:公孙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t基,不如待时。”

对于趋势的力量论述,孙子兵法也上有记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激烈的流水能冲走巨石,这就是趋势的力量,在宋代,学者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中提到:“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就谈到社会运行的趋势不是人能改变的,也间接论述了趋势的自主性。战国商鞅《商君书・禁使第二十四》中也有关于趋势的论述,“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瓢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这段文字也承认了趋势是存在的,而且应该顺应趋势,可以借助趋势的力量发展的更好,也体现了趋势的力量具备自我发展性。

四、结论

“势”字,从“力”,与力量有关,古人解释“势”为“盛力”、“权”。古人从经验直观中很容易发现“力”是决定事物成败、发展的关键,而概括出“势”这一重要范畴。“势”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决定着世界中事物的兴衰成败,而人作为是生存于世界之中,通过与世界万物打交道的方式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物种。客观的“势”所造成的结果对于人而言则有利害两种情况,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智慧存在当然不会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势”所造成的结果,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势”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对于有利之势则积极利用,以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最大成果;对于不利之势则尽力回避,以免造成损失。同时,在有些人类活动中还可以人为造势,以获得尽早和更大的结果。就技术分析而言,由于市场行为的庞大性,当然很难造势,通过对“势”(趋势)的研究,人们还是可以对趋势加以把握和利用,以获得投资利益。中国古人对“势”的理解和运用,坚定了我们对技术分析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古人是认为趋势存在的,而且主张要顺应趋势,只有顺应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获得更大投资收益。这和现代金融技术分析不谋而合,哲学层面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墨菲著.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地震出版社,1994.

[2]向文葵,胡忠林.论技术分析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3).

[3]韩杨.对技术分析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1,(3).

[4]胡荣才,龙子泉.我国证券市场技术分析理论有效性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1(2).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影响

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世界的经济也在不断变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我国在加人世贸组织后,在贸易上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增多,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机遇,我国经济的发展会更进一步,如果经受不住考验,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阻碍。所以,看清国际形势,分析经济的发展趋势,把握时机,才能依靠国际贸易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国际经济呈现一体化的趋势

1.1世界上多数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增多,经济联系逐渐加深

经济一体化并不是少数国家的经济特点,而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开始增多,一些之前没有进行过贸易合作和经济合作的国家也逐渐开始合作,这种现象是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结果,同时各个国家之间的深人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资源都进行着交换,包括科技资源或者特有的地产资源等,资源的交换丰富了国际市场,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总体说,各个国家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都对世界经济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2统一国际贸易政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增多。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语言和制度的差异,难免贸易中出现混乱。因此需要贸易国领导人共同商议贸易合作的相关问题,制定统一的贸易政策和规则,在经济合作方面达成一定共识,用来消除语言和文化差异为贸易带了的阻碍,促进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进行友好的贸易合作。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晤,不仅为能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为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和平。

2国际经济贸易为我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2.1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为我国引人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头,自然要加人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潮流中。我国的特点是劳动力众多,但是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很多劳动力闲置,因此吸引外资增加劳动力就业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世界经济的发展正为国吸引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有了外商的大量投资,也为我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2.2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贸易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和自由。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都变得更加开放,我国也是如此,在积极吸引外资的同时,积极加强和扩大和外商的合作,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将先进的科技技术运用到我国的生产中,推动我国的各个产业的发展。

3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

3.1吸引外商投资存在困难

虽然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仍然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外资的涌人。首先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地区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在受经济危机后恢复较为缓慢,一些外商为避免资金的投人不能得到回报,对我国的投资变得谨慎,或者减少了在我国的投资。另外一个影响外商投资的因素是其他国家的竟争,更加廉价和丰富的资源吸引着外商,这也使我国外资的引人变得更加困难,在缺乏外资的支持下,一些产业逐渐萧条,一些外资企业倒闭和破产,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3.2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给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活跃了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竟争激烈,由于我国的科技等没有发达国家发展的快,导致我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占到优势,对外出口会受到很大影响,制约着国内的产业发展。

4我国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

4.1重点发展国内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

科技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国家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单靠生产力来带动,发展高新科技才是现代国家发展的硬道理。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是高科技水平,在国际市场的竟争中占得很大优势。因此要想与发达国家进行有力的竟争就必须发展科技,这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必要措施。

4.2充分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

我国的人口众多,如果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我国人才数量就会大大增加,相应的人才优势会使我国的科研得到加强,促进我国科技的进步,实现我国科技带动经济的发展。

4.3完善和改进对外贸易机制

为了更好的融人世界经济贸易,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机制必不可少。完善的外贸易机制可以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提供有利的政策条件,激励国内企业积极与国外企业进行友好合作和交流,由此带动国内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5结束语

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积极的影响如吸引外资,促进国内企业发展等,也有不利的影响如国际市场竟争处于劣势,国内经济受冲击等。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利用我国人才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对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竟争中去的取得优势意义重大。参考文献:

[1]陈奕昌.试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视野,2014(18):365一365.

[2]李志国.试论国际经济和贸易对我国环境产生的影响团.大陆桥视野,2015(14):71一71.

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篇10

关键词:价值观;绝对性;相对性

《论语・子路》所记载的孔子的一句话“和而不同”“以和为贵”。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跟随而至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文化和经济出现了加快融合的趋势。“我们每个人都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即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内心世界是用艺术、文化价值观和宗教表达精神目标的世界。外部世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些装置、技术、机械和手段综合表达物质目标的世界。无论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我们都必须面对共同生活的物质世界。”因此,在这个世界人民共同生活的地球村里,不同文化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这其中最受关注的、交融过程受到冲击最强的莫过于中西方价值观了。

所谓文化交融是“指不同种族或民族相互了解、理解并吸纳彼此的文化传统的趋势”。中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别是由于中西方各民族的独特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社会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决定的。首先,“从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论,中国文化是一元的,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或‘大同’的观念。而西方欧美人士注意变化、多样性或多元论。其次,中国文化重视伦理,而西方文化则偏重法律。“在传统上,中国人所重视的是礼或伦理。礼是敬的表现,敬是礼的内在精神。而在西方,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所以就必须制定较为严密的法律来匡正个人的行为,使人不至于因为个人自由的过分膨胀而妨碍到别人的自由。”中国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集体主义,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而产生的技术和科技手段。另外中西方的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大特点,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别的核心所在。其主要表现是在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中,所有的社会活动皆以家族为中心,人与人的关系也由家族关系扩大而成。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一切活动必须服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尊严、他人的权力都不可侵犯。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课堂上,老师们经常讲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一所国际公寓里住的有美国人、中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当这所公寓起火的时候,美国人先抱出自己的妻子,中国人先背出他的老母亲,法国人先救出的是他的情人,而犹太人最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这个有趣的例子反映的是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不同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价值尺度。而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以及交通运输手段的迅猛发展,加上我国与世界各地经济贸易的增多,必然会在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文化间的矛盾和碰撞,到最终融合的情况。从而导致这种不同文化间的彼此接纳、相互交融、舍异趋同的趋势愈演愈烈。

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融合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加入,必然会给我们原有的文化生态注入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向传统的民族文化提出严峻的挑战。这种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板块的文化价值观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堡垒被攻克。随着文化价值观的融合不断深入,必然很多人会产生失落感,其认同归属感也会更加强烈。“那种狭隘的阶级、民族、国家界限意识也会越来越强,要超越和克服长期以来的现代人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中心意识超越形形的‘中心论’,其别是‘西方中心主义’主张重新认识边缘价值观,倡导一种全球平等的普世伦理。”文化价值观的融合过程曾经一度由西方的逻辑主导和控制。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予以攻击。

我们知道传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造成了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牢固地把一个民族国家标识出来。它具有稳定性、浓缩性和粘联性。忽略一个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存在,而一味地提倡和宣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优势,遭来的必然是一片哗然。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融合过程不是淡化或消灭某种文化,恰恰相反的是它是沿着民族认同的积极方向发展,与中西方民族之间互补,没有了各民族的本土文化,跨文化的交流也就失去了根基。在当今的世界文化交流中,我们不可否认,美国文化成为了主导文化,例如,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汉堡包遍布世界各地,好莱坞电影占据世界文化市场的80%。它的受欢迎程度和它在全球热播程度从这个数字来看一目了然。这也是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事实和发展趋势。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也就是说文化融合作为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绝对的,是与全球经济与科技一体化密不可分的。这是经济乃至政治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正如萨莫瓦所说:“首先,不断变化的世界已经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次,这些变化今后还会加剧不会有任何削弱。”任何人不可能离开一个群体,完全独立地生活在真空中。世界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不论你来自东方还是西方,也不可能离开世界这个大家庭而独立发展得很好。长期闭关自守,与世隔绝,只能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虽然说这种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交融是绝对的,但是所谓的交融绝不是说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可以完全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

所谓趋同和交融只是相对的概念。统一和融合只是相对的。而且大千世界,变化莫测,想要整个世界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完全统一那也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世界语(Esperanto)于1887年创立,其定位是国际辅助语言,而不是代替世界上已经存在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在全世界的推广程度比起称霸全世界的英语的地位来说相去甚远。这个例子说明要想用一种文化价值观或一种语言来代替其他的文化价值观或语言的话,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英语虽然具有一种名副其实的文化霸权地位,但是,随着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它也会遭遇挑战,单位符号信息量更大的汉语更有可能代替英语的霸权地位。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文化间的了解、认可和接纳会不断深化和加强。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处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这十六个字作为我们的指导原则。以求“和而不同”为座右铭。树立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文化价值观的交融是变动不定的,它随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新奇事物,而且其涉及内容和范围毕竟很广,我们只要取我所用,利我所利。我们更要客观地看到我们民族的弱点和不足,从而做到知己知彼,不以大国自居,但求切合实际。最终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处于上升趋势。进一步促进中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彼此交流与共同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元梓,薛晓源.编者的话.全球化与中国:理论与发展趋势[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 .科学出版社,2007.

[3] 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