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中医治疗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6:54

颈椎病中医治疗

颈椎病中医治疗篇1

(1)脊髓型,此类型病人进行手术比例较高。(2)神经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过牵引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治愈或明显好转。(3)椎动脉型,大多数病例都可以通过牵引及颈部制动等非手术疗法治愈或明显好转。(4)交感神经型,绝大多非手术可治愈。(5)混合型,针对具体情况,多数的病人都可以经过非手术疗法治愈、自愈或明显好转。

颈椎病诊断依据:

1.颈部有慢性劳损或有外伤史,在患者后颈部触诊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上颈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压痛。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部可听到椎动脉血流受阻的杂音。发病时颈部功能活动受限。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于头颈部改变引起眩晕、恶心、头痛,或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轻瘫、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3.位置性眩晕或性摔倒?患者作颈部幅度较大的旋转、后伸活动时,可引起眩晕或性摔倒;压头试验阳性。4.颈椎正侧斜位X线片显示,患椎可有病理性变化或旋转性移位。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疾病。5.其它检查?如脑血流图、肌电图、心电图、血脂、眼底、尿等检查,必要时作椎动脉造影。颈椎病的常见中医治疗有理筋手法,内服以及外用活血舒筋中药、牵引治疗、练功做颈部活动以及药枕疗法。药枕疗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具有简易、方便、有效的特点。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头颈除经脉网罗密布,穴位庞杂,久卧药枕,利用睡眠时头部的温度,促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散发出来,缓慢持久的刺激经穴,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唐代孙思邈《千金药方》载有:“治头项强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药枕疗法的治病原理主要源自于如下几个方面:经络调节?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头颈部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体全息胚,大部分经络在此循行、经过,许多腧穴也在此分布。药枕疗法就是利用机械和药物等多种刺激,进而激发头颈部位的经络腧穴之气,促进感传,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

颈椎病中医治疗篇2

中医治疗方法大体包括中药、推拿、按摩、理疗、针灸和制动等等,这些方法适用于病情比较轻的患者,或者是重症颈椎病急性期的缓解治疗,尤其是对于疼痛和眩晕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然而由于不能提高颈椎的稳定性,如果仅仅依赖中医方法的话病情会反复发作,远期疗效较差。所以,统统被归结为被动治疗。

4型用药各不同

根据发病原因,颈椎病可以分为4种类型。这4类颈椎病都可以通过中药来缓解。

神经根型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骨质增生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一侧上肢节段的运动障碍或感觉麻木。

用药原则:以痛为主,宜祛瘀通络,可用身痛逐瘀汤(当归、川芎、没药、桃仁、羌活、红花、五灵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龙、炙草)。以麻木为主,伴有肌肉萎缩,可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地龙、蜈蚣、全蝎)等。

脊髓型 颈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颈椎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和缺血,从而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者。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难等。

用药原则:推荐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红花、桃仁、当归、天花粉、穿山甲、炙甘草)。

椎动脉型 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者,常伴有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与颈部旋转有关。

用药原则:宜祛瘀通络、化湿平肝,常用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

交感神经型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状者,临床上比较少见,而且常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混杂在一起,难以鉴别。

用药原则:宜疏风解表、散寒通络,常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或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伴有咽喉炎症者,加大元参、板蓝根、金银花等。

推拿忌暴力

推拿疗法具有调整内脏功能、平衡阴阳、促进气血生成、活血祛瘀、促进组织代谢、解除肌肉紧张、理筋复位的作用。治疗手法宜柔和,切忌暴力。椎动脉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后关节整复手法。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针灸因人而异

针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功能,包括针法与灸法。二者均需要专业人士施行,不可私自操作。针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颈椎病的不适感,但并不适合所有患者。所以,应该请医师选择适合的穴位施治。治疗三天以上未见效者,应该更换治疗方案。

西医更主动

没有一种被动治疗方法可以增强颈椎周围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只有主动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这一点。主动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两种。临床上,对于非手术的患者一般把握这样的原则:1 对于脊髓型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急性期应用被动治疗方法,在缓解症状之后尽快应用主动疗法;2 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营养神经药物与主动治疗方法(例如颈椎牵引)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手术也属于主动治疗的一种,现行的颈椎病手术趋向于微创,主要应用于重度颈椎病患者。

药物疗法

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帮助提高神经功能,在手指麻痹时使用。消炎镇痛药物主要在疼痛剧烈时使用。由于肌肉痉挛产生肩关节活动受限或手活动不灵活时可使用肌肉松弛剂。抑制急性炎症有时需要使用一周左右的类固醇激素。另外,为了改善血液循环,也可以使用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制剂,患者睡眠不良时可以使用镇静剂。需要注意的是,高龄病人服用肌肉松弛剂和镇静剂容易跌倒,所以不宜常使用。

适用于:轻度患者

颈椎牵引

颈椎牵引可以使神经根孔轻度扩张,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需要注意的是,牵引不可过度,否则适得其反。牵引治疗后无效的患者,说明病情比较重,应该选用其他治疗方法。

适用于:轻微的颈椎病患者,只有单纯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

微侵袭治疗

颈椎病中医治疗篇3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66--03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多由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骨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颈部活动受限,伴有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耳鸣或听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此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5~60岁的中老年人,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目前呈多发且年轻化趋势。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8%~17.6%,其中约70%伴有椎动脉受累。本病最大的特点是性眩晕,以头颈部旋转更为明显,常突然起病,反复发作,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因此本病越来越引起医家的重视,许多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由于传统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虽无此病名,但以其临床表现分析,当属祖国医学“眩晕”、“痹证”和“颈肩痛”等范畴,其论述散见于各种古籍文献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肝立论;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理论基础上,阐述“下虚则眩”理论,《景岳全书・眩晕》有眩晕“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做眩”;朱丹溪在张仲景以痰饮立论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诸病源候论・风痹论》说:“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并提出瘀血致痹证的病机、症状;《古今医鉴》说:“病臂痛为风寒湿所搏……有血虚作臂痛,盖血不荣筋故也;因湿臂痛,因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软痹。”阐述了造成臂痛的三种原因,即风寒、血虚和湿。近年来,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I临床体会,对本病作出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如董万涛等对本病从虚、痰、瘀立论,肝脾肾亏虚,气血不足,湿痰内生,阻遏脑窍脉络,血液凝涩不畅,清窍失养,髓海失聪,而致本病,治以补益肝肾、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主。严培军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瘀”几个方面,其病变多与心、肝、脾、肾四脏相关。肝肾阴虚,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脾虚生痰,痰湿阻滞;心脾亏虚,血虚不能上荣;肾精不足,脑髓失充;血脉瘀滞等都可导致本病。王禹增等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头颈项,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最为密切,并将其病机特点概况为:虚实夹杂,虚在气血肝肾,实在痰瘀风湿。综上所述,本病多见本虚标实之证,在肝肾精气不足、气血亏损、脾虚等本虚的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以致气滞血瘀痰阻、脉络不通、脑府失养,从而发病。

2 临床治疗

在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中,中医药对CSA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且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结合牵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小针刀、综合治疗等,各种疗法又有其不同特点,具体治疗因人而异。

2,1中药治疗邓友章教授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5型,分别以自拟止眩汤、自拟颈椎通瘀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八珍汤、寄生当归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张霆等将本病分为气血亏虚、痰湿内阻、湿热内扰3型,在防己黄芪汤合四物汤的基础上,分别加减益气聪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治疗,同时设对照组用丹参、黄芪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SA运用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疗效,辨证分型施治优于单纯丹参、黄苠注射液静脉滴注。梁东升以天麻钩藤饮为主方治疗本病,兼见肝肾不足者加巴戟天;气血亏虚者加当归,党参,川芎;痰饮内盛者加半夏,茯苓。治疗98例,总有效率为96.9%。崔杰采用中药薰蒸治疗本病64例,结果治愈例,显效34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2%,明显优于颈复康颗粒对照组。

2,2针灸治疗王希琳等将12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百会穴久留针8h和局部穴位电针疗法,对照组采用百会穴留针30min和局部穴位电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为8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推拿结合牵引裴旭海将139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推拿结合牵引(治疗组)和内服补阳还五汤(对照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92.2%,治疗组CSA症状与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4穴位注射郑会芬等用0.55mm×40ram针头5mL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mL加入5%葡萄糖溶液3mL行颈5、6夹脊穴穴位注射,然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CSA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CG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浆ET含量有所下降,CGRP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穴位埋线王守星等在风池、大椎、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两侧1~2cm处植入羊肠线治疗本病108例,总有效率为97.2%,该法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和化学刺激原,具有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的优点。赵利军将78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C3~C7夹脊穴穴位埋线方法,对照组采用针刺 C3~C7夹脊穴、风池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小针刀韩德锋用针刀行枕下三角松解术治疗本病89例,总有效率为95.5%,针刀松解可使挛缩的肌肉筋膜张力降低,在人的自身调节作用下并加以手法牵引可使移位的椎体复位,针刀切开筋膜使粘连组织得以分离,局部蓄积的组胺、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氧自由基等体液因子得以释放,并使周围循环血液迅速进入病灶部位,使之得以修复,改善了脑供血,同时解除了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所受的异常刺激,使痉挛的椎动脉得以扩张,血液循环改善。郑智等运用针刀行枕下三角松解术、寰枕筋膜松解术、第2颈椎棘突及棘间韧带松解术及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本病68例,总有效率为91.2%,明显优于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口服西比灵对照组。

2,7综合治疗综合治疗绝不是简单的几种治疗方法的相加,它是一种序贯治疗,有重点、有顺序。本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在具体实施时要根据病人具体症状和体征及其自身条件优选2~3种方法并用或相继或相间应用。欧阳波等运用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颈部短波电泥、手法按摩(简称“三联”法)治疗本病50例,同时与手法按摩治疗的47例和颈部短波电泥治疗的4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三联治疗组治愈显效率为90.0%,手法按摩组为74.5%,颈部短波电泥组为70.0%,经统计学处理,手法按摩治疗组与颈短波电泥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三联治疗组与手法按摩治疗组和颈短波电泥治疗组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P

颈椎病中医治疗篇4

[关键词] 颈椎病;中医综合疗法;葛根汤;颈椎牵引

颈椎病是困扰现代人的慢性疾病,由于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风险较大,临床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中医疗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广泛,疗效肯定。近年来,对其机理研究的开展,不仅丰富了人们对颈椎病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笔者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45例颈椎病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2月~2007年3月共收治了90例颈椎病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0例,女50例;年龄25~76 年,平均(47.20±1.85)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25年。其中,颈动脉型35例,神经根型30例,交感神经型12例,脊髓型3例,混合型10例。把上述9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根据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颈椎病诊断标准确诊。症状体征:颈项部疼痛,颈项僵硬,活动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手握力差,头昏头沉,恶心呕吐,头痛耳鸣。患者均有患椎束旁压痛以及压颈试验阳性。颈椎X片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骨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小。同时排除有关疾病后确诊。

1.3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昏,上肢麻、胀、痛等症状,其中,颈肩背部疼痛或酸痛不适42例,手臂、手指麻木25例,头昏、耳鸣、视物模糊30例,恶心、呕吐15例,心悸8例。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丁咯地尔针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20 mg,每天3次;有呕吐或头痛者,均给予对症处理;治疗2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首先患者在辨证施治基础上用葛根汤加减。偏风寒者加防风、荆芥;偏风湿者加羌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加桑寄生、续断、杜仲、当归、熟地、鸡血藤;寒湿重加独活、制川乌;气滞血瘀加川芎、丹参、蜈蚣,水煎服。其次采用颈椎牵引,采用颈颌带布托牵引,牵引重量2~7 kg,开始较轻,逐渐加重,每次30 min,1~3次/d,开始时间较短,逐渐加长时间,同时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牵引重量和时间,体位均采用垫颈枕卧位进行牵引。

1.5 疗效标准

按照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颈椎病诊断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除,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除,但仍有部分体征。有效:主要症状消失,还留有次要症状。无效:症状、体征同治疗前无任何差异。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45例患者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45例患者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5.6%。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2.2 复发情况

两组患者均经1年以上随访,结果治疗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7.8%;对照组复发16例,复发率为3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病变,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四肢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昏、心悸等相应的临床表现。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该病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易复发等特点。许多患者经过不正规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在心理上变得比较急躁,更加重了颈椎病症状的复杂性,同时颈椎病由于症状的复杂,很难单纯依靠手术治疗而彻底地解决问题。

颈椎病属中国传统医学血瘀证、痹证范畴,而瘀证、痹证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减慢,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这些变化提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是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中药止眩灵、颈舒颗粒、颈通汤等能显著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血液浓聚现象,使颈椎病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亦有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定眩丸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水平的高低可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变的程度及治疗效果。颈椎牵引治疗可以调和气血,舒风散寒,舒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时应注意:在颈背部反复行掌揉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背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腧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有研究显示,对风池穴进行牵引治疗能消除对颈后神经刺激,使头下肌及颈后诸肌消肿,解除对血管的压迫和刺激,改善血供,消除症状。另外,要注重健康生活方式,要做到劳逸结合,采取定时定量的活动,能够保持颈部肌肉的正常张力,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注意避免长期低头伏案及颈部的剧烈转动,每半小时或1小时就要适当地活动颈部,每2小时左右应站起来做颈部保健操或颈部按摩,以达到松弛肌肉、伸展筋脉的目的,因颈肩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直接诱因。

总之,中药内服和牵引整复治疗颈椎病是较好的保守疗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复发率稍高,对于这些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甘霈.复合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神经肽、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2):62.

[2]井夫杰,张静.益脑推拿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39-41.

[3]李跃华,周文泉,周鸿,等.颈舒颗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2(1):9-11.

[4]宋敏,蒋宜伟,邱桐.活血定眩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兔血液流变学、ET、NO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6):23-27.

[5]程彩亮,孙赢强,吴礼凯,等.电针加水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SOD、LPO含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5,20(6):364-365.

颈椎病中医治疗篇5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药包湿热熏敷和颈椎正脊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至2009年中收治颈型颈椎病100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24~65岁,平均44.6岁。采用中药包湿热熏敷和颈椎正脊手法同时治疗,10天一疗程,疗效评价依照痊愈、好转、有效、无效四级评定。结果 经过1~3疗程治疗,痊愈20例,显效34例,好转3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结论 中药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肯定,易于患者接受,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颈型颈椎病;中药包;正脊手法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症型,临床常易误诊误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由于手术治疗有较多的并发症[1],目前骨科临床工作中对该病常用非手术治疗,但多数因治疗不得法而导致病情迁延加重,增加病人痛苦,从2002年至2009年的7年中我们应用中药包熏敷配合颈椎正脊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10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24~65岁,平均44.6岁,病10天~28个月,平均13.4个月。所有患者均位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寰枢椎张口位X片检查、颈部CT扫描,排除颈椎肿瘤、结核等其它疾患,诊断符合颈型颈椎病标准[2]。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包为我科长期临床总结科内协议处方当归、川芎、红花、透骨草、防风、川断、木瓜、制乳没、牛藤、杜仲、羌活、桑寄生、厚朴、肉桂、伸筋草、白芷、桂枝、丁香、制二乌、三棱、莪术、木香、姜黄、鹿含草等26味中药按不同比例配制,将中药装入事先准备好的棉布药包中缝合,在温水中浸泡充分吸收水份后滴水晾干,第二天置入蒸锅内高温蒸热蒸透,取出药包用毛巾包裹后熏敷颈枕部,药包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每次熏敷为4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2.2 颈椎正脊手法患者取去枕平卧于推拿床上,术者站或坐于患者头顶后,先用揉捏轻手法松解颈项肌紧张,待颈项肌肉松驰后左手托于枕后,右手托于下颌下,双手同时间力向上和相反向用力旋转颈椎,听到咔嗒响后停止用,如此反复左右旋转3~5次,每天一次,每10次为一疗程。

3 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恢复日常生活工作,随访一年以上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伏案工作能坚持4小时以上才出现颈项轻微酸胀痛,休息后症状消失;好转,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伏案工作2~4小时中出现颈部症状,休息后能再次工作;有效,临床症状部分好转,伏案工作1小时内即现症状就加重;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3.2结果在100例患者中,47例治疗1疗程,45例治疗2个疗程,8例治疗3个疗程,采用上述方案治疗,痊愈20例,显效34例,好转3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

4 讨 论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症,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主要由于气血不足,肝肾亏损,外邪入侵,外伤及劳损所致,在治疗上活血通络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运用中药包熏敷,通过湿、热对局部肌肤刺激,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开泄的腠理以温热之力直达病所,在熏敷方中尽遣养血活血,祛风除湿,温经通络,补益肝肾之药,使药效直达病变部位而改善颈椎功能。

中药正脊手法能通经活络,柔筋止痛,纠正椎间小关节紊乱,恢复颈椎正常解剖秩序,从而使颈部神经、血管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改善血液循环,解除神经血管压迫,消除颈项肌肉痉挛的作用[3]。

中药包熏敷符合中医辩证治疗颈型颈椎病,中医正脊手法符合整复力学原理[4]。中药包熏敷和中医正脊手法配合治疗颈型颈椎病,将药物与手法两种有效方法结合,将中药透皮吸收与纠正局部解剖关系紊乱、恢复正常生物力学关系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取得比单一治法更加理想的疗效,此种治疗相对于其它方法来说,无创伤、费用低、简单实用、便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贾廷顺.枕颈部外科干预的并发症与思考.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09,1(1):1.

[2] 邓晋丰,钟文玲.中医临床诊治•骨伤科专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0.

颈椎病中医治疗篇6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60%。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将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手法、西药加中药治疗和手法、西药治疗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均为我院骨伤科门诊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0.38±13.20)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1.63±11.86)岁。两组病程均为1.5个月~25年。所有病例诊断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C2~C3 17例,C3~C4 15例,C4~C5 19例,C5~C6 12例,C6~C7 18例,C7~C8 7例,各部位发病均衡,手法、西药加中药治疗作为治疗组,手法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病例中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分布均衡具备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手法和西药手法采用王燮荣[2]现代整脊手法中的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患者平卧位,医者双手颌-枕牵引,持续数分钟,成角调节;上段(C1~C2):略低头(0~15°);中段(C3~C5):轻度屈颈(15°~35°),下段(C6~C7):中度屈颈(35°~50°),令患者轻轻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一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西药采用消炎镇痛脱水药[3]。

1.2.2 治疗组配中药自拟处方:葛根20 g、桂枝15 g、芍药15 g、羌活20 g、姜黄20 g、当归20 g、黄芪20 g、赤芍20 g、防风20 g、秦艽25 g、伸筋草25 g、甘草10 g,蜜炙20 g,年龄大者加杜仲20 g、续断20 g,每日1剂。

1.3 疗效评价

治疗3 d、1周、1个月、3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疗效评价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上肢、项背痛消失,椎旁压痛并放射痛消失,颈椎、上肢活动自如,能恢复原工作和劳动;有效:项背、上肢痛明显减轻,椎旁压痛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改善,上肢活动基本正常,能从事一般轻体力劳动;无效:症状及阳性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48例中,痊愈41例(85.4%),有效5例(10.4%),无效2例(4.2%);对照组40例中,痊愈25例(62.5%),有效8例(20.0%),无效7例(1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治疗组治疗3 d后症状改善者45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椎间孔压缩试验阴性)占93.8%,46例(95.8%)治愈和有效的患者,治疗1~2周后症状消失或部分消失,而2例无效患者均为5岁以上患者,2个月后2例作MRI检查示: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小。对照组40例治疗3 d后症状改善者31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椎间孔压缩试验阴性)占77.5%。治疗组疗效好,显效时间短,治疗3 d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采用手法、西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虽有显效快、疼痛消失快的优点[4],但西药副作用大,患者上肢项背部的麻木很难解除,并且复发率很高,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总结出手法、西医再配合中药治疗,既减少西药用量,减轻毒副作用,同时患者项背上肢的麻木也能解除,并且复发率低,采用中药组方袪风胜湿,益气和营,解肌舒筋,治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加补肝肾,强筋骨,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转贴于

[2]王燮荣.王燮荣现代整脊手法[J].世界骨伤杂志,2005,1(1):133-135.

颈椎病中医治疗篇7

颈椎关节综合症(简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小关节及软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刺激或压迫颈神经、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的综合征候群。本病致病因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疗效。我院骨科门诊自2010.3-2011.12,采用综合配套方法治疗本病48例,临床观察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24-75岁,其中颈型23例,神经根型12例,椎动脉型8例,混合型5例,均经X线摄片或CT确诊,其诊断符合《骨与关节疾病治疗学》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颈椎牵引:病人端坐位,双目平视,枕颌吊带置于下颌及后枕部,松紧适宜,牵引期间可作颈椎左右旋转及拔伸运动,以能看到左右肩为度,每次悬吊10-20分钟,每日1-2次,十日一疗程。

1.2.2 特种电磁波(TDP)照射:患者坐位低头,暴露后颈部,将TDP灯头对准病变部位,距离30-50cm,以皮肤发红发烫为度,每次15-30分钟,每日1次,十日一疗程。

1.2.3 中药离子导入:方剂组成:独活、木瓜、牛膝、川断、伸筋草、五加皮、当归、赤芍、草乌、川芎、秦艽、威灵仙各20 克,将上药煎汁备用。用南京炮兵学院无线电厂生产的4A型骨质增生仪,将浸有中药的四层绒布药垫放在病变部位,治疗仪负板插入绒布夹层内,正极板放入布袋夹层置于胛骨内缘。治疗电流强度2-10mA,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十日一疗程。

1.2.4 推拿疗法:患者正坐俯视,医者分别点按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髃、手三里、合谷等穴,然后用滚法放松颈肩部。颈韧带钙化者弹拔之,用掌根轻揉两肩及肩胛骨内侧缘,配合点按天宗、肩贞穴。待颈肌松软后,行颈椎旋转拔伸法。建议采用前屈位为宜,医者左手拇指抵住歪棘突,右肘环抱下颌部,使头颈部左右旋转,同时右肘向上提,常听到“咯”声,但每次不可刻意强求骨擦音的出现。

1.2.5 中药内服:方剂组成:葛根20g、川芎10g、当归10g、丹参10g、桂枝10g、鸡血藤30g、茯苓10g、牛膝10g、威灵仙20g、白术10g、防风10g、甘草6g。头晕心慌者:加天麻10g、钩藤10g、半夏10g。头痛者:加白芷10g、蔓荆子10g、细辛3g。肩臂疼痛者:加桑枝10g、白芍10g、延胡索10g。手指麻木者:加全蝎10g、乳香10g、没药10g.。上方煎汁,日一剂,分早晚二次口服。

1.2.6 预防保健:治疗恢复期间进行适当的颈部功能锻炼,如做颈肩操,米字操等,早晚各一次,垫枕不宜高,减少伏案工作时间,避风寒。

1.3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显效:颈痛消失,上肢麻木或眩晕等伴随症状明显好转。有效:颈痛及伴随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2 结果

经1-3个疗程后,本组48例中痊愈25例,占52.1%,显效13例,占27.0%,有效8例,占16.7%,无效2例,占4.1%,总有效率95.9%。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中医将之归为痹症范畴,为中老年人之常见疾病。多因年老体虚、气血不旺,营卫不固,复因寒湿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之故。我院采用多种中医药疗法,结合现代科技中药离子导入,辩证施治,具有标本兼治,事半功倍之效。

颈椎牵引可以扩大椎间隙,使椎间盘造成负压,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纳,恢复颈椎的生理弧度,牵引时左右旋转拔伸,能使部分滑脱的椎体复位,并纠正错位的小关节。推拿能够放松肌肉,松解粘连,解除肌肉和血管痉挛,改善血循环,增强有效血供,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

TDP具有消炎消肿,活血化瘀,调整生理机能的作用,电磁波渗透力强,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加速血循环,使肌肉富有弹性,有利于推拿治疗。中药离子导入的机理是使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大量阳离子直接定向进入病变部位,起到温经通络止痛,强壮筋骨的作用。内服中药可以针对性地改善临床主要症状,增强病人自信心。方中重要活血化瘀药,因颈椎病与血瘀有密切关系。中医的血瘀与现代医学的血流性质、血液阻力、血流量、微血管血流等方面密切相关。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扩张椎动脉,增加血流量等都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颈椎病中医治疗篇8

方法:本次研究收集了48例临床患者,本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颈椎牵引,中医手法,中药热敷和内服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实施治疗。

结果:经治疗,本组患者33例痊愈,13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

结论: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选用中医综合疗法不仅能够达到整体和局部的兼顾,还可以实现内治和外治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的效果,这类优势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疗效,使疗程得到缩短,同时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在临床上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疗法 中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68-01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颈椎病,发病率可达到60%,甚至达到70%,在中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压力不断增大,该病症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就目前而言,较多的方法可以治疗CSR,然而并未有一个统一的疗效。本组研究共收集了48例CSR患者,均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且获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做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共48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26例;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71岁,平均年龄为43岁;本组患者的最短病程为7天,最长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9个月;本组所有患者均为CSR。有26例患者颈痛伴右上肢放射性痛,19例患者患者颈痛伴左上肢放射性痛,3例患者患者颈痛伴双上肢放射性疼痛。检查本组所有患者的体格:上肢肌力均存在各种程度的下降,43例患者的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呈阳性,45例患者的压顶试验呈阳性。本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为:46例患者的颈椎出现生理曲度改变,45例患者的椎体后缘骨出现增生,47例患者的椎间隙和椎间孔变窄,31例患者的项韧带钙化。本组所有病历均与相关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以及相关的CSR诊断标准相符合。

2 方法

颈椎牵引。本组患者的治疗采用颌枕带牵引法。在颈椎牵引过程中,令患者端坐,颈椎前屈25°±5°,根据适当的角度将两条布带缝合,一带将患者的下颌托住,另一带牵拉患者枕后,开始时牵引锤的质量为3kg-5kg,维持在2kg-3kg,不可超过10kg,每日两次,每次牵引30分钟,一个疗程为10天。

中医手法。在中医手法治疗之前,其准备手法为:令患者端坐,使其颈部自然放松,术者在患者背后站立,以滚法在患者颈部治疗3分钟;然后自上而下在患者颈椎棘突两侧沿垂直肌纤维方向按揉、弹拨5-10次;再点按患者的压痛点和大椎穴、风池穴、天宗穴及大杼穴,提拿天井穴;使患者的的颈背部肌肉尽量放松。对本组患者治疗时的手法是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令患者端坐,术者在患者背后站立,触诊颈椎,双手拇指自上而下检查患者的偏外的棘突;患者的枕部被术者的前胸顶住,然后术者用肘部托住患者的下颌部位且向上牵拉,并以适当的力度性患侧逐渐旋转,用一手的拇指将患者偏外的棘突顶住并向健侧方推动,能够听到“咔哒”的清脆声音,或者是拇指能够感受到棘突复位的移动感;偏外的棘突复位后,用拇指将患侧臂丛神经弹拨两三次,以患侧上肢出现触电感为宜。在中医手法即将结束时,还需采用拍法、拿法或抖法等手法令患者的颈肩部肌肉得以放松,使肌肉痉挛消除,充分的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最后再以适当的力度拔伸患者麻木的手指。每日一次,一个疗程为10天。

中药热敷。药物成分为细辛、红花、川乌、各20g,没药、乳香、羌活各30g,当归、桂枝、宽筋藤、三棱、两面针、泽兰各60g;然后将以上所列药物研磨成粉,并将500ml白米醋加入其中,搅拌均匀,并用纱布包好,进行20min的笼蒸;之后将在患处皮肤置放热敷1小时。每日两次,三天后更换一剂,一个疗程为10天。

中药内服。药物成分:丹参、鸡血藤、葛根、黄芪各30g,桂枝、当归尾各13g,甘草6g,片姜黄18g,一条蜈蚣,全虫8g,50ml黄酒。其中伴有上肢麻木无力者可加30g炒白术、15g党参;伴有疼痛游走不定,受冷疼痛加重的患者的可以加13g防风、3g细辛。水煎上述药物,取汁300ml,分两次口服,每日一剂,一个疗程为10天。

3 结果

本组患者的疗效均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相关标准为参考依据进行评定。经治疗,本组患者33例痊愈,13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

4 讨论

CSR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该病症的临床表现多为颈肩部及颈后部疼痛,并向前臂和手指放射,且在躯体局部伴有感觉障碍,多为麻木。CSR的发病原因多为关节突关节或钩椎关节增生、肥大、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形成。对于该病症的治疗,通常是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目前,中医综合疗法已经成为治疗CSR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将成为主流趋势。虽然单纯的颈椎牵引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在治疗范围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故将中医手法、中药和颈椎牵引相结合,对CSR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

CSR在中医学上可归为“项痹”范畴。采用中药热敷可以使患者的的血液流速得到加快、促进微循环的改善,还可加快炎症物质的吸收和消散,进而使患者的受损组织得以修复、疼痛减轻。采用中药治疗CSR时选取的药物多数有通络止痛、活血祛瘀的疗效。手法治疗能够解除患者的肌肉痉挛,使关节紊乱得以纠正。促进神经根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改善,缓解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由此可见,由于CSR存在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且具有不同的体征和症状,若采用传统的单一疗法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然而采用综合疗法则可达到到整体和局部的兼顾,实现内治和外治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的效果。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疗效,使疗程得到缩短,同时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可在临床上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卢勇.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评价[J].江西中医药.2010(11)

[2] 牛明镜,王顺云.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7例[J].中医正骨.2012(3)

颈椎病中医治疗篇9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55-01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由于退变的进展,不易痊愈,导致病程迁延,植物神经及代谢等,容易致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夜不能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出现或进一步加重,如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疏导,身体会出现病理变化,更促使颈椎病情恶化[1、2]。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中医情志护理奠定了理论基础[3]。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4]。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患者情绪,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5]。

1 洞察七情变化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思、恐(惊)。”疾病可使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情志表达异常.并流露于外 或表现在疾病的某些症状上。情志的这种改变又可能进一步损害五脏功能,从而引起疾病恶化 护理人员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应察颜观色,尤其要掌握七情所伤的基本概念及预防范围。

1.2 七情及所伤脏腑:(1)怒伤肝 怒为肝志,肝为刷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一般情况下怒虽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条达,但大怒则伤肝,可使肝气上逆,气随血升,或乘袭脾土。(2)喜伤心 喜为心志,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正常情况下,喜能调解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心气疏畅但过喜则伤心,大喜能散气.至神缓,甚至神散不收心里与小肠相表里。 (3)思伤脾 思为脾志。正常情况下,思能使脾静,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运化作用 但过思则伤脾,思过使脾气郁结,运化失职一致胸脘痞塞,胃腹疼痛-.不思饮食。(4)悲忧伤肺 悲忧为肺志,正常情况下,不使肺气过于耗散,方能调节脏腑保持正常生理活动。若悲忧太过.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可见胸闷气短,精神萎靡,无力倦息。 (5)惊恐伤肾 惊恐为肾志.正常情况下是人对突发变化而表达的情志 但惊恐太过,急而气乱.气下而大伤肾脏升降失调,上不能奉养心神,心神失其襦养,水火不相济,而致心肾不交 。

1.3 掌握七情对疾病转归的影响[6](1)“告之以其败”,即对患者指出疾病的危害性,并加以分析,引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树立认真对待疾病的态度。(2)“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好的希望,告诉患者只要与医护^员密切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即可恢复链康,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3)“导之以其便”,注意调摄方法,告诉患者如何调养指出自我护理健身的具体措施。

(4)“开之以其苦,对病人行心理开导,解除患者消极情绪及思想顾虑。

2 情志护理方法

2.1 说理开导法 :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此为说理开导的起源。其含义是:第一,“告之以其败”,是向患者指出疾病的性质、原因、危害,病情的轻重,引起患者对疾病的注意,使患者对疾病具有认真对待的态度,既不轻视,也不畏惧恐慌;第二,“语之以其善”,指出只要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第三,“导之以其所便”,告诉患者如何调养和治疗的具体措施。

2.2 释疑解惑法:释疑解惑法就是解除疑虑,使患者消除对事物的误解而产生的疑心迷惑。心存疑惑,使性格抑郁,沉默寡言,气机不畅,而加重病情。由于“久病知医”,而又一知半解,就小病疑大,或轻病疑重,以致精神紧张,忧心忡忡。

2.3 移情易性法:又称移情法或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或改变患者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方法。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应用时当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的措施。主要包括:琴棋书画移情法:在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可使精神振奋,紧张和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

2.4 发泄解郁法:古人云:“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非浅。”中医学认为:“郁则发之”。郁即郁结,主要指忧郁、悲伤,使人不快的消极情绪;发,即疏发、发泄。患者只有将内心的郁闷吐露出来,郁结之气机才得以舒畅。

2.5 以情制情法:又称情志制约法,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朱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

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

2.6 暗示疗法:包括心理暗示和针药暗示。心理暗示指医护人员运用语言、情绪、行为、举止等给患者以暗示,从而使患者解除精神负担,坚信疾病可以治愈,增强战胜疾病信

心的治疗及护理方法。

中医情志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结合,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活动,采取不同的情志护理方法,以恢复失调的心理、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罗石坚.颈椎病的负性情绪分析及其疗效观察.淮海医药,2008,26(5):379-381.

[2]陈昌乐,王艳,贺国堵.颈椎病患者抑郁情绪的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06-107.

[3]刘静茹,胡光展.中医情志护理方法探析.辽宁中医药杂志,2005,1:79-80.

[4]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6.

颈椎病中医治疗篇10

【关键词】 中医骨伤手法; 中药内服;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5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8-0125-02

doi:10.14033/ki.cfmr.2016.8.07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属于“头痛”和“眩晕”范畴,发病率极高,主要发病原因是由无菌性炎症及软组织痉挛等导致颈椎功能受损,或因颈椎退行性病变等[1],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发作性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及耳鸣等,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该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47~60岁的中老年人,但近些年,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椎动脉型颈椎病也逐渐呈年轻化趋势[2]。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法进行诊治,其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6~63岁,平均(39.2±3.1)岁;病程0.5~8年,平均(3.9±0.2)年;按照患者病情,轻症10例,中症16,重症24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4~65岁,平均(37.4±3.5)岁;病程0.8~8.1年,平均(4.2±0.4)年;按照患者病情,轻症9例,中症18例,重症23例。所有患者的诊治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内服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药为温胆汤合天麻钩藤饮,其配方为大枣、炙甘草、生姜各6 g,当归、赤芍、牛膝、川芎、天麻、红花、黄芩、竹茹、山栀、钩藤各10 g,丹参、黄芪各20 g,葛根、珍珠母、鸡血藤各30 g,随证加减法治疗,若面红者加野10 g,耳鸣者加僵蚕10 g,头痛重者加黄姜、白芷各10 g。水煎服200 ml,2次/d,100 ml/次,持续治疗半个月。

1.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骨伤手法,具体如下,(1)首先医护人员以轻柔的放松手法对患者背部肌肉及颈部两侧肌肉进行按压,持续10 min,同时对患者双侧风池穴用点穴手法及拇指按揉法轻柔,持续5 min。(2)借助患者体重用手法牵引对患者采取颈椎牵引治疗,持续1 min。(3)在患者病情准许的情况下,用治疗手法让其做被动的颈部旋转、前屈及后伸动作。(4)让患者保持头低、身体前倾状态,医护人员将手肘部与前臂固定在患者下颌处,引导患者进行45°侧旋转,用拇指对颈椎棘突下对侧位置进行按压,持续10 min。(5)按压至患者背部、颈部充分放松后,换用双手进行按摩,然后反向旋转提拉,此时可听到响声,再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反向旋转提拉。(6)最后按照第一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局部放松。如上述方法进行每天一次的治疗[4]。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规定,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肢体及颈部等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眩晕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可正常进行工作和生活;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肢体及颈部等功能有所改善,眩晕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有轻微头晕目眩症状,但不伴有旋转晃动感,基本可正常进行工作和生活;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肢体及颈部等功能、眩晕等临床症状等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等[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眩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等临床指标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眩晕”和“头痛”范畴,以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因可能为颈部肌肉劳损、静脉失氧、肾亏等。本病的发生与脾、肝关系尤其密切,在临床中以肾精不足、肝阳上亢居多,所以治疗多以健脾、平肝潜阳为主,通常采用健脾平肝熄风等方法进行治疗,如内服中药,也可采用牵拉治疗,但任何一种方法单独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联合应用[6]。

本研究中药内服配方中,炙甘草有助阳补虚之功效,生姜有散寒止痛的作用,葛根、芍药可通泄营郁,当归主治补血、黄芪主治补气,黄姜、白芷具有消炎止痛之功效。此配方可通络止痛、益气活血,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7]。

临床研究表明,颈椎力学失衡可引起椎间失稳、颈椎椎间盘退变等,从而使椎动脉受到挤压、牵扯甚至扭曲变小,进一步导致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由此引起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8],而中医骨伤手法中旋转复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放松患者颈、背部肌肉,降低患者双侧和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减轻椎动脉痉挛,从而减低患者血浆黏稠度,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可有效疏通经络、消炎止痛[9]。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分析可知,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与单纯采用中药内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相比,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是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靠、安全的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其江.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0例[J].中国社区医药,2012,23(18):43-44.

[2]谢小东.中医骨伤手法及中药内服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4):112.

[3]孙公武,王雷.4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比较[J].光明中医,2015,30(5):970-972.

[4]叶家旭.中药内服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3例[J].河南中医,2014,34(12):2447-2448.

[5]王春燕,朱永通,邓建华,等.中药烫熨联合颈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山东医药,2013,53(33):36-38.

[6]蒋宗伦,许清华.穴位注射联合内服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3):322-324.

[7]王祯宇.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9):727.

[8]聂丽美.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