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5:16:01

颈椎

颈椎范文篇1

跳伞运动员的伤病多集中在脊椎的损伤上,其中颈椎的损伤最令人可惜,因为颈椎损伤完全是可以避免或推迟发病时间的。目前我国针对跳伞运动员颈椎病的研究很少,这就造成了我国跳伞运动员运龄短、成材率低的状况。因此研究跳伞运动员如何在开伞过程中避免颈椎损伤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研究目前跳伞队运动员颈椎病多发的状况,分析跳伞运动员颈椎病发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的方法与手段,避免队员在跳伞训练过程中产生伤病,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年限。

2文献综述

2.1对运动员颈椎病现状及特点的研究方健辉、林志达、林俊文等在《广东省专业运动员颈椎病调查的初步分析》中提到运动员颈椎病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其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的生物力学改变和颈背部肌肉的慢性损伤密切相关,且两者互为因果。”…罗浩、樊小玲在《运动员颈椎病的特点及预防》一文中提到:“大多数患者的颈部损伤都属于在训练比赛时反复多次的微损伤,这是运动创伤的特点之一。”

2.2对运动员颈椎病等致病因素的研究荆兴泉、杨双石在《高G载荷与飞行员颈椎病的关系研究》一文中提到:“韧带撕裂与高G值、颈肌劳损及头颈部位置不正确等有关。”[3秦凤起、任发星在《跳伞各阶段的速度与安全》一文中提到“因坠落合成速度大,跳伞员不宜保持正确的坠落姿势,使开伞瞬间的姿势变形”,“拉直速度大,增大拉直力和开伞动载,使跳伞员承受的开伞动载大,易造成躯体损伤”。

2.3对运动员颈椎病防护的研究荆兴泉、杨双石在《高G载荷与飞行员颈椎病的关系研究》一文中提到:“特定的颈肌训练可减缓颈肌疲劳,强有力的颈肌可预防颈椎病的过早出现。”罗浩、樊小玲在《运动员颈椎病的特点及预防》一文中也提到:“诱发运动员颈椎病的肌肉有颈部头长肌、颈长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冈上肌、菱形肌等小肌群。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以跳伞运动员在开伞过程中如何避免颈椎损伤的技术为研究对象。以参加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跳伞比赛的80名优秀跳伞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运动年限分布在4—20年以上(见表1),跳伞次数分布在1000次-5000次以上(见表2)。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空勤人员或运动员颈椎损伤的预防与防治有关的文献资料。

3.2.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问卷有效率l00%。

3.2.3调查访问法:走访部分参赛运动员及其教练员和运动队医务工作人员。

3.2.4数据统计处理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内的数据进行校正和统计处理。此外,对不同跳伞次数运动员的伤病情况比率进行检验。

4研究内容

4.1开伞动载对颈椎病产生的影响

跳伞运动的空中动作是以自由落体方式进行的,开伞时的坠落速度一般都在每秒60m左右,开伞后的下降速度一般为每秒3m左右。由于降落伞的张开,人体的速度从每秒60m突然改变为每秒3m,这就相当于静止不动的人体突然受到了一个每小时216km速度力的撞击。当跳伞运动员开伞时,由于身体姿态和下降速度的突然改变,使颈椎受到了一个垂直于人体纵轴的向上的力。然而由于惯性,运动员的头部和躯干则继续处于下降状态。这样就产生了两个以颈椎为支点的向下的力:一个从颈椎到颅骨顶端;另一个从颈椎到踝关节(图1)。颈椎是人脊柱中最灵活,活动量最高的一段脊椎。但由于其体积最小,韧带力量相对薄弱,因此也是最容易受伤的关节。开伞瞬间力的方向的改变,造成了人体姿态的改变,而瞬间改变姿态的力量造成了颈背部肌肉的损伤。力量越大损伤越重,损伤重复次数越多,颈椎病发病的几率越大。

4.2开伞时身体姿态的控制对颈椎病产生的影响

在高速的自由落体状态下,空气将对坠落中运动员的身体产生强大的作用力,运动员可以利用这种作用力做出盘旋、筋斗、加速及减速等动作。所以开伞时,运动员一般都会将四肢完全展开,利用瞬间的突然减速,以抬高上身的动作来降低开伞动载对颈椎的影响。这种对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大量训练才能得到。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开伞瞬间对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是降低颈椎病发病几率的有效方式。开伞瞬间如果对身体姿态控制不好,身体有可能处于侧滑、俯冲、旋转和翻滚的状态。“开伞瞬间的姿势变形,造成开伞不顺利或伞绳缠绕肢体,同时将增大拉直速度和开伞速度以及充满速度”,“拉直速度和开伞速度的大小直接与拉直力和开伞动载有关,跳伞员承受的开伞动载加大,易造成躯体损伤”。通过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统计问卷调查,得出有关开伞动载、拉直速度和身体姿态的数据及得分(图2)。通过图2可以看出,身体姿态控制的好的时候,在相同的拉直速度下,运动员所承受的开伞动载最小(如图2中图例1);而身体姿态控制不好时,在相同的拉直速度下,姿态控制越差,运动员所承受的开伞动载越大(如图2中图例2和图例5)。由此得出,开伞时有效地控制身体姿态对降低开伞动载十分重要,开伞动载的降低对颈椎的伤害程度会有效地减小。

4.3开伞时身体姿态控制所用的力量

跳伞运动对运动员身体空间知觉能力和力量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这是因为在高空高速的气流冲击下,空间知觉能力和力量素质高的运动员能同在地面一样控制好身体姿态并保持身体平衡。但在具有基本相同的空间知觉能力的运动员之间,颈椎病的发病几率与病情严重的程度还是有一定的不同。对跳伞运动员进行分组,空中身体姿态控制好的运动员为第1组,空中身体姿态控制差的运动员分为第2组,通过测试身体核心区域肌肉群力量后得出以下数据(见图3)。第1组运动员肌肉力量的综合评价明显高于第2组运动员,而且第1组运动员颈椎病状况明显比第2组运动员要好很多。身体力量素质好的运动员颈椎病的发病时间要比力量素质差的运动员晚,尤其是身体核心区域肌肉群力量好的运动员,其颈椎病发病时。

颈椎范文篇2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临床上常见合并高位脊髓损伤伴截瘫,伤情常较严重而复杂,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创伤甚至终生残疾。手术是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常用的方法,由于颈椎手术危险性很大,因此,在围术期,如何配合医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一直是骨科护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我科2002年5月~2005年4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15例,女4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车祸伤8例,高处摔伤10例,机械碰撞伤1例。其中颈椎爆裂型骨折9例,骨折伴脱位10例;全瘫5例,不全瘫8例。卧床时间最短10天,最长76天。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患者病情通常较危重,有的还合并复合伤。认为颈椎手术危险性大,容易发生死亡,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担心术后疗效,思想负担较重,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情的发展,解除压迫,植骨融合达到固定融合,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由已行同类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手术期间无痛,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配合治疗;并阐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否则相反。

2.1.2注重呼吸道的护理因颈椎骨折压迫颈脊髓导致呼吸肌麻痹,血液循环相对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而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流、温湿度适宜,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采用湿式打扫,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地咳嗽、咳痰,嘱患者深呼吸,在呼气末咳嗽,重复数次,对无力咳痰者,先用右手示指和中指按压主气管,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或用双手压迫患者的胸腹部,嘱患者用力咳嗽,以加强膈肌反弹的力量。每2h帮助患者按轴线翻身拍背1次,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应进行吸痰、湿化气道、清洁口腔等护理,定时更换消毒气管内套管,用双层湿纱布覆盖气管口,雾化吸入每日2次。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

2.1.3指导患者做食管气管的推移训练术中牵拉气管、食管时可引起患者不适,而影响手术进行,且此种操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1]。告知患者此种训练的必要性以取得其积极配合。训练时,保持患者体位舒适,一般患者仰卧,枕头垫于肩下,头后仰,使其颈部肌肉放松。操作者站在患者左侧,用拇指或2~4指在颈外皮下插入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的内脏鞘和血管神经鞘间,先左右摇摆气管,然后将气管食管持续向左侧牵拉推移或用另一手协助牵引,牵拉时用力缓和,需超过中线,并避免牵拉过程的中断[2]。持续5~10min,逐渐增至15~20min,3~4次/d。

2.1.4颅骨牵引的护理颈椎骨折有明显脱位、半脱位患者入院后,应用颅骨牵引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牵引重量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为5~10kg[3]。头部垫枕圈,保持牵引力线与颈椎轴线一致,抬高床头15cm,颅骨牵引弓针道保持清洁干燥,每天3次生理盐水冲洗。

2.2术后护理

2.2.1呼吸道护理术后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心率、血压及面色的变化,持续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来调整氧流量。手术过程中咽喉、气管等部位的牵拉可造成喉头水肿而产生咽部不适、吞咽和呼吸困难。术后常规给予庆大霉素8万u和α-糜蛋白酶2000u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2次/d,可减轻水肿[4]。或沐舒坦15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2次/d。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床边备气管切开包,以便急需时使用。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2.2.2体位护理颈椎活动时,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使植骨块移动、脱出,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避免颈部的过伸活动、过早起床,头两侧置沙袋、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条直线,至少2人翻身,1人扶头、肩,另一人扶躯干、四肢,翻身同步进行,侧卧时身体与床成45°,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使患者舒适。

2.2.3注意观察伤口敷料及引流液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术后切口内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24~72h,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并做记录。术后24h内切口引流液量应少于100ml,若引流液过多,色鲜红,切口敷料渗血多,周围局部隆起,颈部增粗,患者自觉呼吸费力,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2.4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伤情常较严重而复杂,术后又要求绝对卧床,故要注意其并发症,如褥疮、坠积性肺炎、废用性肺萎缩、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对于上述的并发症要有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强调对褥疮的预防,睡气垫床,按时给予翻身,应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日按摩骨突部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对于昏迷的患者要注意保暖,定时拍背排痰,清理呼吸道,预防坠积性肺炎。躁动患者谨慎使用镇静剂,应设专人看护,给予适当约束,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

2.2.5感觉及运动功能的观察详细观察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肢体有无抽搐及麻痹平面的变化;牵拉尿管检查膀胱感觉,尿管间断开放。每个班次都检查并行书面交班,对瘫痪患者,记录截瘫平面。

2.2.6功能锻炼康复护理为防止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术后早期在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给上、下肢肌肉按摩和关节的被动活动,肌肉按摩5~6次/d,20~30min/次,关节的被动运动只需少量即可,但每一单次被动活动范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但不可超越,以免拉伤肌肉和韧带[5]。上肢主要锻炼手的握与捏功能,恢复肌肉力量。下肢主要加强屈髋、屈膝及踝关节的肌肉锻炼,以保证下肢负重与行走的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四肢置于功能位。对不全瘫、全瘫患者还应训练定期排便、排尿,以期尽早拔除导尿管控制排尿。

2.2.7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仅增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知识,而且增进了护患之间沟通,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全过程,使患者了解每项治疗、护理措施的目的、作用,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护理质量。对出院患者要做好出院指导:(1)3个月内带石膏颈围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屈伸和旋转活动。(2)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塞感,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应即时回院复查。(3)术后3个月,经拍X线片示植骨椎间隙已完全融合后,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开始时做颈部屈伸、旋左、旋右活动,然后再做颈部旋转活动。注意颈部勿做剧烈活动,防止再损伤。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若出现颈部不适时应暂时停止。

[参考文献]

1林淑贤,姜连英.气管、食道推移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体会.实用护理杂志,1998,14(7):352.

2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63.

3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57.

颈椎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28例颈椎病患者,男124例,女104例;年龄25~81岁,40岁以上发病较多189例。

1.2方法

1.2.1颈椎牵引颈框牵引是治疗颈椎病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方法,适用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椎牵引可以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消退,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矫治脊柱后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脊柱后关节嵌顿的滑膜复位,或有助于关节轻微错位的复位,改善或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变突出物或骨赘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临床症状。颈椎牵引方法有两种(1)坐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轻或经卧位牵引后需要继续牵引的患者。采取坐位,枕颌布带牵引,牵引重量由3~5kg开始,每天牵引1~2次,以后每隔3~5d增加1~2kg,一般不超过10kg。每次时间20min,最长不超过30min,每周治疗6次,1个疗程10次。(2)卧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的患者,由于需要24h牵引,常在病房使用。牵引时颈部保持30~45,持续性牵引时重量从2~3kg开始,逐渐增加到4~6kg,每2小时休息10~15min,2~3d或症状缓解后牵引重量再减少到2~3kg,并逐渐缩短牵引时间或改为坐位牵引。

1.2.2推拿按摩适用于除严重颈脊髓受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可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有利于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供,减轻疼痛。治疗前对患者的病情应有全面了解,手法要得当,在颈、肩及背部用揉、拿、捏、推等手法,每次推拿20~30min,1次/d,10d为1疗程。

1.2.3药物疗法

1.2.3.1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主要是针对神经根受到刺激引起的损伤性炎症,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常用于颈痛、肩痛、上肢麻木的患者。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1.2.3.2肌肉松弛的药物这类药物使肌肉的痉挛得到缓解,解除对脊髓、神经、血管的刺激,如复方氯唑沙宗片0.25g,每次1片,3次/d,饭后服用,7d为1疗程。

1.2.3.3镇静剂能减轻神经的兴奋性,也能使肌肉的紧张得到缓解,适用于精神兴奋、紧张、激动的患者。一般常用地西泮,睡前口服,也可用健脑安神的中成药。

1.2.3.4神经营养药对任何一种类型的颈椎病都有治疗意义。常见的药物有维生素B1片,每次10mg,每天3次。另外,其他复合维生素也可。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好转:症状好转或稳定,能参加一般工作和劳动。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治愈+好转。

2结果

228例患者中治愈162例(71.1%),好转63例°°(27.6%),无效3例(1.3%)。总有效率98.7%。

3护理

3.1心理护理

颈椎病病程长,患者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不良心理情绪[3],因此临床护理时不但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症状,而且也要注意伴发的心理问题。对于因颈椎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患者,要主动进行解释、安慰和关心,以消除患者紧张急躁情绪,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时要求患者家属进行配合,从生活及治疗两方面缓解患者焦虑,消除或减少因恐慌、抑郁等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3.2疼痛护理

颈部疼痛为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虽然没有生命威胁,但其导致的颈部肌肉僵硬、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部分患者甚至会丧失工作能力[4]。护理人员对颈部疼痛症状要予以重视,让患者了解引起疼痛的病因、机制、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以减轻疼痛;告知患者风寒潮湿刺激会导致疼痛程度加剧,注意颈部保暖;辅助患者使用镇静剂帮助睡眠,保持室内安静,防止患者因睡眠不足而使疼痛症状加重。如患者疼痛较重时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3.3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可减少颈椎负荷,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肿及症状的消除或减轻。一般以仰卧位为佳,俯卧位可破坏颈椎自然生理曲度,易造成1~4颈椎扭伤。仰卧位枕高一般为患者的双肩宽与颈部之差的一半,侧卧位枕高与肩等高,以便于颈肩部肌肉放松。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枕头可相应偏高;黄韧带肥厚及钙化者枕头应偏低[5]。

3.4纠正颈姿

注意防止和纠正工作与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长期伏案低头或仰头工作均可破坏颈椎的生理平衡。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过程中注意颈部体位,不弯腰不低头,躯干挺直,保持头颈部于颈椎前凸的生理位置。避免头颈长时间处于固定体位,持续体位1h左右应变换位置并做颈肩部的多方向运动,避免颈肩部过多负荷,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避免突然快速转动颈部,以防眩晕或突然晕倒。脊髓型患者应特别注意保持颈椎稳定,防止过度伸屈造成脊髓损伤。预防慢性损伤,除工作或业余时间做平衡运动外,还可选择一定的运动项目,以增强肌力和体质。另外,可选择一些规律性的长期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预防颈椎病的再发。

3.5颈部肌肉练习

加强对颈部肌肉的强化练习,增强其功能运动,方法:

(1)取站立或坐位,双手交叉紧抵头后枕部,头颈用力后伸,双手则用力阻之,坚持10s,放松10s,10次为1组,每天10组。

(2)取坐位,双手托下颌,下颌向下用力,双手则用力阻之,坚持10s,放松10s,10次为1组,每天10组。

3.6牵引的护理

牵引前让患者大致了解牵引的原理、作用,取得患者的配合。牵引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头晕、恶心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牵引治疗。牵引的重量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适时调整,注意压疮的发生。

颈椎范文篇4

颈椎骨折脱位常采用前路减压,以解除骨折碎骨片、突出椎间盘、脱位的椎体对脊髓的压迫。减压后取自体髂骨嵌入椎体间进行植骨,植骨的稳定与其最后融合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植入骨因固定、护理不当而脱出压迫食管,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我院2000年9月~2004年12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颈椎前路带锁钛板系统(cervicalspinelockingplate,CSLP)固定2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6~61岁,平均41.5岁。其中颈椎爆裂型骨折11例,骨折伴脱位9例;C43例,C59例,C68例;融合节段为C4~C53例,C5~C68例,C4~C65例,C6~C73例,C5~C71例。其中7例伴有Ⅱ~Ⅲ度的脱位和前纵韧带断裂。全瘫6例,不全瘫9例,5例无截瘫;3例合并有骨折;4例合并脑外伤,1例合并胸腹联合伤。

1.2手术方法患者入院后积极治疗复合伤,颈托固定,颅骨牵引。生命体征稳定,争取72h内行手术。仰卧位,全麻、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于颈前右侧做5~6cm的斜切口,显露骨折颈椎及其上下各1个椎体,切除压迫脊髓的骨折块以及相邻的2个椎间盘,同时切除上位椎体的下1/3和下位椎体的上1/3,骨折椎体可行次全切除,达到减压和放置植骨块的目的即可。脊髓完全减压后,彻底止血,取自体髂骨修成相应形状的骨块,植入减压后的骨缺损处。选择适当长度的颈椎前路带锁钛板,把钛板置入颈椎前方。

1.3结果本组2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6例完全性截瘫者术后症状体征无改善3例,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例;不全瘫9例,4例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5例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截瘫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改善。全组病例在术后3个月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钛板断裂、螺钉松动、脱落等并发症。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颅骨牵引的护理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入院后,颅骨牵引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本组有16例颅骨牵引。头部垫枕圈,保持牵引力线与颈椎轴线一致,抬高床头15cm,牵引重量为体重1/10,颅骨牵引弓针道保持清洁干燥、每天3次生理盐水冲洗。进手术室时应解除牵引,临床时颈托固定,才能搬动。

2.1.2心理护理患者病情通常较危重,有的还合并复合伤,本组8例为复合伤。认为颈椎手术危险性大,容易发生死亡,从而产生恐惧心理,担心术后疗效,思想负担过较重,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情的发展,解除压迫,植骨融合达到固定融合,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的治疗;由已行同类手术的患者向其介绍手术、术后经过,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并阐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2.1.3指导患者做食管气管的推移训练术中牵拉气管、食管时可引起患者不适,而影响手术进行,且此种操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1]。告知患者此种训练的必要性以取得其积极配合。术后3~5天让患者用手示、中、环指将气管向左侧牵拉训练,必须超过中线,持续5~10min,逐渐增至15~20min,3~4次/天。本组病例通过训练,可使气管向左侧牵拉过中线1~2cm,为手术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2.1.4上呼吸道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嘱患者深呼吸,在呼气末咳嗽,重复数次,对无力咳痰者,先用右手示指和中指按压总气管,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或用双手压迫患者的胸腹部,嘱患者用力咳嗽,以加强膈肌反弹的力量。

2.1.5手术区域皮肤准备骨组织抗感染能力较差,易引起细菌感染,皮肤准备宜彻底。备皮范围为头颈部至肋缘两侧过腋中线。取骨部位多采用同侧髂骨,均于手术前3天备皮,术前1天手术区皮肤消毒后用无菌巾包扎。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护理CSLP的固定可以避免术后植骨块脱出并发症,但在骨性融合之前固定是不牢固的,仍然需要避免颈部的过伸活动、过早起床[2]。翻身时应保持头、颈、肩、躯干纵轴一致,轴位翻身。

2.2.2呼吸道护理术后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持续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来调整氧流量。手术过程中咽喉、气管等部位的牵拉可造成喉头水肿而产生咽部不适、吞咽和呼吸困难。术后常规给予庆大霉素8万u和α-糜蛋白酶2000u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2次/天,可减轻水肿[3]。

2.2.3切口观察及护理术后切口内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24~72h,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并做记录。术后引流量一般约为100~300ml,少数病例可达500ml。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有凝血堵塞、扭曲、漏气。如果渗血过多或切口膨隆,局部肿胀,整个颈部增粗;患者自觉术区明显胀痛,颈部有严重紧缩感或呼吸困难加剧,口唇紫绀,应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有2例患者于术后24h出现此种情况,诊断为切口内血肿并立即去手术室剪开颈部缝线,清除血肿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72h引流量超过500ml,颜色为“洗肉水样”考虑脑积液漏,采用抬高床头10cm,切口沙袋压迫,补充电解质,引流量逐渐减少,1周后伤口Ⅰ期愈合。

2.2.4感觉及运动功能的观察触摸患者四肢末端,检查其感觉及运动功能是否存在;牵拉尿管检查膀胱感觉,尿管间断开放。每个班次都检查并行书面交班,对瘫痪患者,记录截瘫平面。

2.2.5功能锻炼康复护理为防止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术后早期给上、下肢肌肉按摩和行关节的被动活动,肌肉应按摩5~6次/天,20~30min/次,关节的被动运动只需少量即可,但每一单次被动活动必须达到最大的幅度。上肢主要锻炼手的握与捏功能,恢复肌肉力量。下肢主要加强屈髋、屈膝及踝关节的肌肉锻炼,以保证下肢负重与行走的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

2.2.6出院指导出院时嘱患者颈围佩带时间1个月,术后3个月内定期门诊复查。讲明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注意颈部勿作剧烈活动,防止再损伤。

【参考文献】

1林淑贤,姜连英.气管、食道推移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体会.实用护理杂志,1998,14(7):352.

颈椎范文篇5

【论文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研究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我科20年成功开展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424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方法、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三年零二个月,按“JOA”疗效评定标准,总有效率81.3%,无效17.19%,死亡1.51%,有争议5例,无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结论:影像学的阳性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的一致性是颈椎病损诊断和手术适应症选择的关键所在。在周全手术计划,围手术期充分准备后开展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为进一步探讨研究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的安全性、可行性。本文对我科20年成功开展颈前后路手术424例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24例,男性345例,女性79例,年龄12~82岁,平均59.2岁,外伤175例、颈椎病102例,肿瘤11例、结核7例、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119例。全组病例均有明显的脊柱脊髓不同程度损伤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与之相一致X线、MRI、CT或椎管造影的阳性表现,有明确的颈前或颈后路手术指征,无禁忌症。

2手术方法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5例,共切除129个间盘,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143例,最长3个椎体4个间盘,植骨143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92例、双开门11例,后挑植骨颈枕融合术13例,其中颈前路钢板固定21例,后路侧块钢板固定13例,后开门最大范围C2-T2。

3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3.1嵌压式植骨术后植骨块松动(植骨块向前脱出,且前缘超越上下椎体前缘连线2~4mm),无食道压迫34例,占2.28%,未经特殊处理1年后全部融合。

3.2术中椎动脉大出血2例,经有效填堵止血,术后无症状。

3.3术后并发肺炎8例、褥疮感染5例、泌尿系感染51例。

3.4松解脊髓压迫不全,有2次手术指征1例。

3.5术后72小时内死亡,死因不明并行尸体解剖2例。

3.6术后引流管断离,存留伤口内,再次手术取出1例。

4结果

本组414例均获得随访,最长20年,最短2月,平均3年2月。按JOA疗效评定标准,颈椎病102例总有效率为85.61%;颈脊椎损伤175例,住院期间死亡8例,术后5年内死亡77例,总有效率为52.1%;结核7例100%有效;肿瘤11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45.5%。全组414例手术均获成功,20年中因患者对医疗行为不理解,提出异议,经解释化解的争议共5例,无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发生。

5讨论

5.1手术疗效与脊髓病损的程度有关:

脊髓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手术的效果[1]。手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不失时机地彻底解除进行性脊髓病损的外在压迫刺激因素,改善或恢复脊髓生存的空间条件,促成间生态细胞向生态细胞的逆转,从而获得优良的治疗效果。

由于手术对严重病损或坏死的脊髓组织、细胞没有任何好的或坏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术疗效的好坏与脊髓病损的程度直接有关,只能作为手术计划时的参考,而不能作为评判具体某一病人手术效果或医生技术水平的唯一尺码。

5.2手术疗效与手术时机把握有关:

作者从一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四肢瘫呈进行性加重,死亡病例的尸体解剖病理切片中发现,从损伤中心边缘向上下两端5cm内放射状逐渐减轻的充血、水肿、坏死损伤带,看到了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存在,看到了继发性脊髓损伤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我们认为,在可逆脊髓损伤的早期,酌情合理地使用脊髓脱水剂是首要的,48小时内若患者瘫痪加重或无改善,可超越影像学对手术指征的阳性支持表现,而当机立断进行手术探查。这一决策虽然患者可能白白花去手术费,并增加手术的暂时痛苦,但争取到的则是宝贵的手术机会和不后悔,赢得的则可能是奇迹般的、优良的手术疗效。5.3手术疗效与彻底解除脊髓压迫有关:

急性或慢性进行性的脊髓受压病损是颈脊髓外伤或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因。这一病因可孤立存在,也可多发性、连续性或间隔性存在,可来自脊髓的前方,也可来自脊髓的后方,或前后两个方向。我们主张术前必须做全段颈脊髓的影像学检查,充分了解脊髓所处的内外环境状况,对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深度或术式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切除压迫物(骨赘、椎间盘或后纵韧带)的过程中,只要暴露清晰,器械适中,胆大心细,谨慎操作,手术还是安全的。优良的手术疗效寓于精良的手术技术。

5.4疗效与椎间稳定性的重建有关:

近期的不稳定可能造成脊髓或食道的医源性压迫病损。远期的失稳可能造成植骨不融合,导致新的骨赘产生,而形成脊髓再压迫,远期疗效较差[2]。本组颈前路手术148例,嵌压式槽口状植骨209块,钢板内固定13块,全组病例均获得植骨融合,经统计学处理,用或不用前路钢板内固定无明显差异。我们认为,传统的植骨方法仍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得已而为之的内固定应慎重。较差的手术效果,不成比例的昂贵手术材料费或人财两空的现实,可能会成为冲破患方家属情感承受底线,引发医患矛盾的成因和动力。

6结论

影像学的阳性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的一致性是颈椎病损诊断和手术适应症选择的关键所在。在周全手术计划,围手术期充分准备后,开展颈椎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颈椎范文篇6

关键词:中药熏蒸;湿热敷;颈椎病;护理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由于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刺激和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引起肩臂痛、眩晕、瘫痪等一系列症状[1]。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中药熏蒸联合中药湿热敷是我科康复理疗方法之一,经过多年的大量临床观察,此方法治疗效果明显,患者自觉舒适、无痛苦,深受我科医护人员及广大患者的欢迎。

1临床资料

2005年6月~2006年5月我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396例,男204例,女192例,年龄36~64岁,平均45.5岁,经CT定性、定位确诊。396例患者经中药熏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再辅以推拿、拔罐等物理疗法,痊愈349例,好转38例,无效9例。

2作用原理

热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减轻该处深部组织的充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使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松弛,从而缓解疼痛[2]。中草药经熏蒸,利用蒸气作用于肌体后,其挥发性成分经皮肤吸收,具有疏通腠理、活血化瘀的作用;再配合中药湿热敷,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渗入病变部位的深部组织,利用热力经皮透入吸收充分发挥药效,起到舒筋通络、行气止痛的作用。因此,中药熏蒸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是集温热效应、经络效应、中药局部直接渗透效应于一体的内病外治的方法。

3操作方法

将当归、红花、炙川乌、草乌、透骨草、秦艽、狗脊、伸筋草、丹参、防风、田七、羌活、独活、骨碎补等中草药的特制药袋,放入我院自制的熏蒸床下的熏蒸锅内,用清水浸泡30min后,再煮沸20min,待药液浸出后,将药袋放于蒸屉上,连同锅内的药液一起加热,使其蒸气从熏蒸床的开窗处冒出。协助患者平躺于熏蒸床上,将颈肩部皮肤对准熏蒸窗,使中药蒸气上冲缓缓作用于颈肩部皮肤,持续熏蒸20min后让患者移至另一张治疗床上,用毛巾将加热后的湿中药袋裹好敷于患者颈肩部20min,然后取下药袋擦干皮肤。每日2次,温度应以患者耐受力而定,一般为45℃~55℃。

4护理

4.1治疗前的宣教指导在熏蒸前应做好患者的指导工作,讲解熏蒸及湿热敷时皮肤的感觉,温度的适宜情况,卧位的姿势,时间上的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作用机制等。

4.2人性化的管理及护理(1)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熏蒸前必须先检查熏蒸锅及电源的安全性能。(2)提供私密性良好的治疗环境,患者熏蒸及湿热敷时需要暴露患部皮肤,因此,为保护个人隐私,应在每张治疗床间安装拉帘遮挡患者,同时要用大浴巾将患者暴露部位盖好。(3)熏蒸时患者汗毛孔开放,容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护士要将门窗关好,治疗完毕一定要协助患者擦干皮肤、穿好衣服,以免受风着凉,影响治疗效果。

4.3温度的控制及护理在熏蒸及湿热敷时温度过热会烫伤皮肤,过冷会降低疗效,所以在全程治疗中,护士应随时询问患者皮肤的感觉,因为不同的患者耐热程度不同,对热的敏感性也不同。另外,同一患者长期使用同一温度的刺激对热敏感性也会降低。因此,护士要耐心的帮助患者调节好最佳的温度。特别是熏蒸时蒸屉上的药袋一定要放置均匀,否则偏向一点的上冲蒸气会烫伤皮肤,湿热敷时药袋的温度及湿度也要掌握好,温度过热时,要随时打开毛巾翻转药袋,冷却时要及时更换另一个备用的热药袋。

4.4消毒隔离的管理及护理制定相应的消毒制度,由于熏蒸时门窗关闭,熏蒸室每日人流量大,空气需要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次,停止熏蒸时要开窗通风。患者的用物消毒原则为一人一物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5潜在意外发生的观察及处理注意随时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如出现红、肿、痒或皮疹等药物过敏反应,应停止治疗并通知医生,根据皮肤情况遵医嘱涂抹抗过敏药膏;对于大量出汗的患者,体内的水分丢失过多应嘱患者多饮水,以防止虚脱;如不慎出现烫伤者,应立即停止治疗并给予地榆油纱条覆盖。

4.6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在颈部疼痛不适、活动障碍、睡眠形态紊乱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折磨下,会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心理变化。护士应注意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根据其年龄、职业、生活与社会经历、文化层次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及时疏导耐心解释,同时向其介绍已治愈的病例,缓解其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5小结

中药熏蒸及中药湿热敷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传统外治方法,颈椎病是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使颈部肌筋长期牵掣,久之则伤筋耗血,致使气血不足,筋骨失去濡养;或由于正气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风邪流窜经络,闭阻经筋而出现疼痛。中医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为治疗原则。而中药熏蒸及湿热敷正是利用热力与中草药结合产生大量的药物蒸气作用于肌肤,改善血液循环,使补气血、祛风寒、活血通络之药物的挥发性成分经皮肤吸收,具有疏通腠理、活血化瘀的作用;再联合中药湿热敷,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渗入病变部位的深部组织,利用热力经皮透入吸收到达病灶充分发挥药效,起到祛风散寒、舒筋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中药熏蒸、湿热敷疗法已被多家医院应用于临床,因此要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必须有系统的全程的护理配合,熏蒸护士必须固定专人负责,便于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和分析,使相应的护理措施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颈椎范文篇7

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颈椎骨质的退行性病变所致,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或血管及其他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综合病症,属于祖国医学中“项强、眩晕、痹证”范畴,是临床上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趋于年轻化。该症状复杂,缠绵难愈,它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多采用保守疗法。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报道很多,均有较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文献分类综述如下。

1毫针疗法

1.1彭氏[1]根据病变部位选用颈2~7夹脊穴。配合风池及患侧的肩井、肩髃、曲池等,毫针直刺,针感传至患侧肩前、前臂、手指时立即出针,不留针,全部有效。

1.2董氏[2]单取外关穴,用毫针直刺,并配合患者缓慢旋转头颈部,均有效。

1.3陈氏[3]以腕踝针,治疗颈椎病患者,进针点在双腕部上4上5上6(腕部腕横级上二横指绕内关与外关一圈处)。

2电针疗法

2.1蔡氏[4]以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椎病41例,主穴颈5~7夹脊穴。配穴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针后加G6805电针仪,以连续波刺激。其中痊愈18例,显效13例,总有效率97.8%。

2.2李氏[5]取相应颈椎“华佗夹脊”,颈部阿是穴、大椎、巨骨、曲池、外关、合谷为主,治疗颈椎病30例,每次选穴5~6个,接通G6805治疗仪,以连续脉波刺激,频率约为100~200次/min,电流输出大小以患者感觉合适为宜。临床显效12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4%。

3水针疗法

3.1骆氏[6]取风池、天宗、肩中俞和阿是穴。以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87例颈椎病患者,痊愈38例,显效43例,总有效率93.2%。

3.2范氏[7]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36例,取穴为风池、阿是穴,药为2%利多卡因4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0mg。痊愈19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94.4%。

4耳穴疗法

用75%酒精消毒耳廓后,将消毒过的王不留行籽用0.5~2cm大小的医用胶布粘在相应的穴位上,以单手拇指揉压2min左右,手法由轻到重,使耳廓有酸、胀、灼热感,但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嘱患者每日按6~7次,每2日换1次王不留行籽,并换耳廓,8次为1个疗程。

5灸法

5.1马氏[8]运用隔物烫灸法治疗颈椎病100例。取穴颈夹脊,并按经络辨证分太阳经型、少阳经型、阳明经型,辨证配穴,结果治愈80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99%。

5.2张氏[9]采用隔布灸的方法,用消毒纱布敷料,用水淋湿后拧半干,置于大椎穴上,再将艾炷点燃后置于敷料上,每日治疗1次,每次7壮,治疗58例,治愈23例,显效25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4.8%。

6其他疗法

6.1唐氏[10]采用针刺加醋湿热敷法为主,佐以按摩治疗颈椎病86例,醋敷法是取4.5~8.5cm纱布,米醋浸湿后敷贴于颈椎部,针刺取大椎、风池、大杼、肩井、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按摩主要是以理筋法按摩肩胛冈内缘条索状硬结,捏背,局部肌肉放松手法等,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8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

6.2徐氏[11]运用颈经验证埋线治疗120例。方法:先让患者俯伏坐位,标定颈穴1和颈穴2(分别于C5和C7棘突旁开1.5寸处均为双侧),用2%利多卡因做穴位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剪取U-1号铬制羊肠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椎穿刺针管中,垂直快速进针,当针尖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15°角向枕部透刺,寻找强烈针感,向头部或肩臂部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蕊,回至皮下后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扎片刻,创可贴敷固定。1次为1个疗程,15天后行第2疗程,临床治愈72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

7结语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费用低,副作用小,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疗效评定标准不一:主要依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及一些体征的改善情况,来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这种评判标准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客观性。在诸多报道中,对针灸治疗方法的描述不够具体全面。文献报道中注重于疗效的临床观察,对针灸作用的机理研究涉及很少。这些问题影响了针灸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并尽快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彭秀菊.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85例.中国针灸,1996,16(1):22.

2董建.针刺外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国针灸,2000,20(1):38.

3陈世忠.腕踝针治疗颈椎病105例.中国针灸,1999,17(4):53.

4蔡红.夹脊穴治疗颈腰椎骨质增生10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4,14(5):15.

5李玉琴.电针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6,12(5):32.

6骆仲达.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87例.中国针灸,1997,17(8):471.

7范卫星.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眩晕36例.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0):12.

8马兆勒.隔物烫灸治疗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4,14(6):23.

9张明.隔物灸治疗颈椎病58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6,16(5):28.

颈椎范文篇8

【关键词】颈椎病;放射摄影术;治疗;护理

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钩椎关节、椎弓关节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的一系列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以上,青年人也不少见。分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1]。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CT、MR成像、椎动脉造影等可有精确的定性定位诊断,但X线平片仍是最简单、便捷、低廉的首选方法。我院收集48例颈椎病患者,分析了X线平片表现,对其中22例进行了非手术治疗,多数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根据笔者的经验,结合治疗前后X线平片对比,谈谈颈椎病的几种常用非手术疗法及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8例颈椎病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25岁,40岁以上发病较多,有39例。其中22例进行了非手术治疗,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男12例,女10例,共治疗1~3个疗程,有5例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好转,1例无明显改善。治疗后22例均进行了X线平片复查,8例有变化。

1.2X线表现

1.2.1椎间隙狭窄45例显示椎间隙狭窄,大部分位于C5~6,有30例。这是因为颈椎的屈伸运动是以C4~6为中心的,此部位剪力最大,易因负重或应力作用而使软骨退变。

1.2.2钩椎关节间隙狭窄有12例显示钩椎关节间隙狭窄,多发生在C4~6。

1.2.3椎弓关节间隙狭窄有1例显示椎弓关系间隙狭窄。

1.2.4骨质增生4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前、后缘增生较多,并且明显。要注意观察钩突骨质增生,由于神经根占据椎间孔纵径的一半和横径的全部,钩突增生使椎间孔横径缩小,神经根受压。

1.2.5颈椎结构变化曲线变直14例,侧弯5例,后凸10例,滑脱8例,有5例发生在C4。

1.2.6韧带钙化有25例显示韧带钙化,包括项韧带、纤维环、前纵韧带。

1.2.7椎间孔缩小有22例摄有颈椎双斜位片,其中11例有椎间孔缩小,表现为失去正常的椭圆形而成为哑铃状或不规则形。

1.3常用非手术治疗方法

1.3.1物理治疗方法颈椎病的物理疗法较多,有石蜡疗法、红外线、磁疗、微波、超短波等。而我院最常采用的是调制中频电疗法,对于症状较轻的颈椎病应为首选。其操作简便,作用较深,能消除肌肉痉挛,调节与改善局部肌肉、韧带和神经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利于消炎,并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每次治疗20min,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本组22例有15例行该项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减轻,有3例症状消失。

1.3.2牵引疗法是颈椎病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由于限制了颈椎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同时可增大患椎椎间隙,有利于突出物还纳,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并可松弛痉挛的颈肌,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恢复运动功能;对于椎体失稳,可恢复生理曲线和稳定性。笔者采取坐位,枕颌布带牵引,重量为6kg,对体重者可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一般不超过15kg。每天牵引1~2次,每次25min,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1周。在本组病例中有16例行颈椎牵引,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3.3颈托外固定可限制颈椎的活动,减少神经的磨损,有利于组织水肿及骨关节炎症逐渐消退,从而改善压迫症状,可使失稳移动的椎体复位。注意随时调整松紧;白天使用,夜间取下;使用2~3个月,不宜过久。笔者对1例C4有滑脱的患者进行了该项治疗,症状明显减轻。

1.3.4推拿按摩适用于除严重颈脊髓受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可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有利于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供,减轻疼痛。治疗前对患者的病情应有全面了解,手法要得当,在颈、肩及背部用揉、拿、捏、推等手法,每次推拿20~30min,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22例中有5例进行了该项治疗,其中有1例推拿1次后症状就有所减轻。

1.3.5药物疗法药物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可选用止痛、消炎药,如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三乌胶囊等。可运用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及扩张血管药,如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香丹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地巴唑可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给。

1.3.6针灸疗法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疏筋止痛等功效。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2周为一疗程。对颈椎病的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

2护理

颈椎病是一个慢性病,治疗需要一段时间,长期坚持治疗方可显出疗效,要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安慰鼓励病人,增强治疗信心,做好心理护理,配合医护治疗。密切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指导病人进行颈部功能锻炼,颈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平卧硬板床及忌高枕头,忌长时间做低头动作或长期维持一个特殊姿势。注意疼痛部位及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励病人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

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注意适当休息,病情严重者宜卧床休息2~3周。卧床休息能使颈部肌肉放松,减轻由于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对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具有重要作用。但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组织粘连、关节僵硬等变化,阻碍颈椎病的恢复。

要对颈部加以保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无论是睡眠、休息,甚至日常一些动作,都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时刻不忘颈椎的保护。同时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颈部肌肉锻炼的方法有2种:(1)取站立或坐位,双手交叉紧抵头后枕部,头颈用力后伸,双手则用力阻之,坚持10s,放松10s,10次为1组,每天做10组;(2)取坐位,双手托下颌,下颌向下用力,双手则用力阻之,坚持10s,放松10s,10次为1组,每天做10组。

颈部牵引时注意病人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观察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在牵引过程中,可在局部垫以棉垫以缓解压力,防止颈部皮肤受压,注意清洁牵引部位皮肤。

颈椎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之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带、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绿豆等。

3治疗前后X线平片对比

本组22例完成治疗后均进行了X线平片检查,与治疗前对比,骨质增生及韧带钙化无明显改变,14例曲线变直或后弓者有7例恢复了生理曲线,这些患者均作了牵引治疗。颈托外固定1例滑脱的椎体已复位,但仍有曲线后弓。对于椎间隙及椎间孔,笔者未发现明显变化。

4小结

颈椎病是以退行性改变为主的慢性颈部疾患,大多数通过非手术治疗和护理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或治愈。在挑选非手术疗法时,以措施简单、收效快的方法为首选,根据病情,可多种方法共同使用。药物疗法往往与其他非手术疗法配合使用,使之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但对脊髓型颈椎病,由于脊髓受到突出的椎间盘或(和)后缘骨质增生的慢性压迫导致不可逆性损害,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的前后及治疗中,根据患者出现的生理、心理及其他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是促使患者尽快康复的有力保障。X线表现是确立颈椎病诊断的必备条件[2],因其与临床症状不成正比,不能用作评定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但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颈椎范文篇9

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yin55cases

【Abstract】AIM:Tostudytheaim,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e.METHODS:Fiftyfivecasesoflowercervicalspinefractureandfracturedislocationweretreatedwithearlysurgicaltherapy,amongwhom43casesweretreatedwithanteriordecompressionandillacautograft,and12casesweretreatedwithposteriordecompression.RESULTS:Threeofthesixcaseswithcompletespinalcordinjurydied.Fortynineofthe52caseswerefollowedupfor4-49months,averaging21months.Thereweredifferentdegreesofneurologicalrecoveryinthe41caseswithpartialspinalcordinjury.CONCLUSION:Surgicaltreatmentisusefultotheearlyreconstructionofstability.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thesurgerydependonthepatientssituation.Theuseofinternalfixationafterdecompressionandbonegraftwillexpandtheclinicalapplicationofthesurgicaltreatment.

【Keywords】cervicalspine;injure;surgicaltreatment

【摘要】目的:探讨下颈椎损伤早期手术治疗的目的、时机和方法.方法:下颈椎骨折、脱位并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55例,早期分别施行前、后路减压固定手术.其中前路减压43例,后路12例.行内固定17例.结果:脊髓完全损伤6例,死亡3例,随访3例神经功能无恢复.脊髓不完全损伤49例,随访46例,随访时间4~49(平均21)mo.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41例.结论: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及早恢复椎体稳定性.应根据具体伤情决定手术时机和方法,采用前或后路减压均可起到良好疗效.内固定的使用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颈椎;损伤;外科治疗

0引言

在颈椎骨折脱位中,80%以上发生于下颈椎,其中70%合并脊髓伤或神经根受压症状[1].下颈椎损伤伤残率高,对其早期手术干预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行早期手术治疗55例,对早期外科处理的目的、时机、手术方法的选择等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组55(男48,女7)例,年龄22~79(平均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9例,高处堕落18例,运动损伤3例,重物砸伤5例.损伤部位:C4骨折9例,C4~5脱位8例;C5骨折10例,C5~6脱位8例;C6骨折10例,C6~7脱位10例.按下颈椎损伤的生物力学分类分型,屈曲压缩性骨折20例,其中压缩超过椎体高度1/2者14例.爆裂性骨折9例,骨折脱位26例.并发脑外伤6例,并发四肢骨折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h~21d.24h以内者9例,24~72h12例,72h~7d10例,7~21d24例.脊髓损伤情况:完全损伤6例,不完全损伤49例.按ASIA分级标准,A级6例,B级10例,C级16例,D级23例.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1wk内手术.

1.2方法

1.2.1术前处理术前常规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牵引重量根据受伤节段和伤情决定.入院后即予激素及脱水药物.受伤时间小于48h且有条件者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1mg/kg,1h内滴完后,5.4mg/kg23h内滴完.同时应用胃黏膜保护剂,防止消化道出血.

1.2.2手术方法

①前路手术:插管全麻或颈丛麻醉.右颈前斜或横切口.显露椎体包括伤椎为中心上下各1个椎体.先切除与伤椎相邻的上下2个椎间盘,然后切除伤椎大部.再切除相邻椎体的上下缘使成一台阶便于植骨块放置.用刮匙或高速磨钻将残留椎体后缘清除,彻底减压.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块,制成长度略大于颈椎开槽处的矩形骨条;牵引下植入骨槽内.本组前路减压植骨43例.其中13例作颈前路带锁钢板(ORIONACLP系统)内固定.②后路手术:插管全麻.颈后路正中切口.显露椎板范围根据减压要求决定.后路手术采用颈椎管成形术(单开门或双开门)或椎板切除+侧块钢板内固定.不论何种术式,均先在减压节段的椎板上距小关节突内缘2~3mm处开槽.开槽可用尖嘴咬骨钳或高速磨钻.椎板切除者将两侧开槽处椎板内外皮质完全切除,椎板揭盖取除.单开门者保留一侧开槽处椎板内层皮质,另一侧完全开槽后将椎板推向一侧,然后将棘突基底部缝合于对侧关节囊.双开门者保留两侧开槽处内侧皮质,另切断棘突基底部后向两侧开放椎管,中间嵌入植骨块后钢丝固定.本组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者6例,双开门2例.另有4例椎板切除后用侧块钢板(AXIS钢板)内固定.

术后均用激素和脱水药;放置引流72h内拔除.单纯减压植骨者行枕颌石膏或颈胸石膏固定,行内固定者仅用颈围保护.根据具体病情及术后植骨块生长情况决定外固定去除时间.手术后3d,6wk,3mo,6mo分别摄片复查了解内固定和骨生长情况.出院后所有病例要求门诊随访.

2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成功,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3例死亡,均为脊髓完全损伤和行前路减压者.2例为术后损伤平面上升,分别于术后6d和45d死于呼吸衰竭.1例创伤性低Na+血症和全身营养衰竭于术后68d死亡.其余病例恢复顺利.平均住院日34d.37例住院期间有神经功能改善.本组除死亡3例外,其余52例中40例行前路手术,37例获得随访;12例行后路手术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49d,平均21d.24例前路单纯减压植骨者2例出现植骨块松动,其中1例畸形愈合,1例于术后4mo再次手术行前路钢板内固定,于术后3mo获得骨性融合.其余23例在均3~5mo内获骨性融合.行前路内固定13例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脱落,于术后4mo内获骨性融合.后路手术12例,8例单纯植骨融合者出现3例颈椎前曲,骨性融合时间3~6mo.4例内固定者在4mo内获得融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Tab1).表1前后路减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略)

3讨论

重建椎体稳定性和恢复脊髓功能是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治疗的目的.长期以来以牵引和外固定为主的保守治疗方法已逐渐被临床实践所否认.保守治疗早期不能实质性地改善脊髓功能;固定也不够切实,晚期脊柱畸形发生率高.早期手术治疗应该达到下列目的[1,2]:①从前路或后路两个方向取除对脊髓的压迫物,恢复椎管容积,防止早期脊髓继发性损害;②早期恢复椎体稳定性,减少患者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③对不稳定节段早期固定,防止后期的颈椎不稳和晚期继发性脊髓损害;④使用内固定者达到更精确复位和牢固固定,从而减少畸形.

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是颈椎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最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原因相当复杂,除了对创伤造成的不可逆损伤程度无法精确估计,对脊髓损伤机制了解的不彻底也是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伤型和伤情决定手术时间.脊髓不完全损伤者如椎管内有明显占位压迫脊髓者,只要全身情况允许,在充分准备后应尽快手术解除脊髓压迫,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脊髓残留功能.脊髓急性压迫伤的病理过程已经明确[3-5],在创伤后数小时即有血管病理改变,灰质的不可逆坏死在伤后5d出现,白质血供相对少,耐受性相对较高,在伤后7d才开始病理改变.这一点提示临床早期手术减压可能有利于压迫脊髓的神经功能恢复.对于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由于脊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很小,且脊髓损伤重,早期手术有可能导致损伤平面上升,对于损伤阶段位于C4以上者,风险更大.因此此类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充分准备下手术,手术时间可相对延后.本组死亡3例均为脊髓完全性损伤,节段较高.

具体术式的选择,应根据脊髓受压位置,创伤类型等因素具体分析,而不应拘泥于单纯的前路或后路一种方式[4-6].由于下颈椎脊髓损伤的脊髓压迫常来自前方,因此前路椎体减压+植骨融合术已广泛运用于下颈椎损伤.前路手术的适应证包括[3,5,6]:①前中柱损伤:累及椎体和椎间盘的损伤,包括椎体的压缩、粉碎性骨折,类滴状骨折;前纵韧带,前方纤维环和椎间盘完全破裂(过伸性损伤);②后结构断裂伴有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或骨折者;③无骨折和不稳的颈椎损伤,发现有椎间盘突出伴有神经损伤者;④三柱损伤颈椎严重不稳者.前路钢板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更扩大了前路手术的适应证,使得原来属于禁忌的后结构不稳也纳入前路手术范围[2,3,6],同时也减少了单纯植骨融合术后颈椎畸形的发生率.我们发现,对有原发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等基础上的颈脊髓损伤,后路颈椎管成形减压可取得良好的减压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家顺,贾连顺.当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94-95.

[2]KingJTJr,MoossyJJ,TsevatJ.Multimodalassessmentaftersurgeryfor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J].JNeurosurgSpine,2005;2(5):526-534.

[3]AlKhateebH,OussedikS.Themanagementandtreatmentofcervicalspineinjuries[J].HospMed,2005;66(7):389-395.

[4]TanHB,SloanJP,BarlowIF.Improvementininitialsurvivalofspinalinjuries:A10yearaudit[J].Injury,2005;36(8):941-945.

颈椎范文篇10

1颈椎病辨证的体系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在颈椎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或因劳损或因风寒湿邪加重退变,导致颈部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进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脊髓,累及相应的神经和/或血管,而引发的有着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空调、冰箱等电器的广泛使用,人们遭受风寒湿邪的机会增多,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长时间或大幅度屈颈的频度增大,故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施杞老师认为颈椎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不仅有虚实之别,也有缓急之分,邪正纠结,必有偏重,或风寒、或痰湿、或虚损、或本亏,种种不一,需辨病与辨证、辨型相结合,形成了“衷中参西,临证三辨”的学术思想。以此为基础,并以气血、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结合“五脏痹”“五体痹”等学说,构成了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体系(图1)uj。该辨证思路及体系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颈椎病的病机

2.1慢喉痹致病

施老师认为,90.2%的颈椎病患者有咽部急性感染史,颈椎病的发病与咽炎有关,并提出咽喉感染病因学说,认为外邪侵袭、慢性劳损及咽喉感染是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中医慢喉痹病变在咽部,主要为燥热伤津、阴液损耗、肺阴虚损、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属西医慢性咽炎的范畴,临床将其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慢性干燥性咽炎]。喉痹一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素问•阴阳别论》日:“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这说明喉痹的病因病机为阴阳气血郁结、瘀滞痹阻所致。临床上将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爽、咽喉发干等症状均称为“喉痹”。但有关“喉痹”与颈椎病发病的关系鲜有报道。施老师提出了慢喉痹也是颈椎病发病的原因之一,该观点已得到了广泛的论证。王拥军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咽炎是颈椎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武煜明等研究结果显示,咽喉部和颈椎周围的小关节、韧带、肌肉存在密切的联系,咽喉部的细菌、病毒可以沿淋巴管扩散到颈椎周围的结构,从而为急慢性咽喉炎可以导致颈椎病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施老师认为慢喉痹之所以能够导致颈椎病,主要是由咽喉与颈椎病的局部解剖特点所决定的;咽喉与颈椎毗邻,两者之间的淋巴循环存在密切联系,咽喉感染后,炎性物质可以通过深浅交通支,扩散到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引起颈椎内外失衡而致颈椎病的发生。他还带领学生通过建立慢性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模型及神经根减压的模型,来进一步证实炎性因子是颈腰椎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以及采用抗炎法治疗颈腰椎疾病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J。

2.2风寒湿致病

痹证与风寒湿三气密切相关,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施老师通过现代实验研究证实,不同强度的风寒湿邪刺激家兔颈部后,从形态学上可以观察到家兔的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还发现风寒湿邪能使家兔颈椎间盘组织中的胶原酶、中性蛋白多糖酶活性升高,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加速,从而使家兔颈椎生物力学失衡过程明显加重,颈椎间盘进一步退变。施老师不仅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家兔风寒湿型颈椎病模型_l,还在此项研究中提出了脊柱动静力平衡理论,并进一步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提出并证实“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生物力学基础。此项研究突破了现代医学采用单纯手术解除局部物理性压迫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以延缓椎间盘退变及恢复脊柱动静力平衡失调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防治整体观”。

2.3气血痰瘀致病

颈椎病不仅与风寒湿三邪密切相关,也与气血痰瘀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名医董魏如在其所著《医极》中指出:“痹非三气,患有痰瘀”。施老师继承了全国著名中医伤科专家石筱山先生“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学术思想,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慢性劳损或六淫外邪乘虚入侵,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瘀互结,气血失和,经脉不遂而发病。颈椎病的病程往往较长,早期风寒湿邪久留不去,流注经络、血脉、关节,导致“荣血泣,卫气去”的邪正纠结的病理变化;到中后期,则正不胜邪,缠绵不愈,气虚血瘀,出现所谓“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艰难局面,可见颈椎病的根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本虚标实”_1。因此,治疗颈椎病从痹论治时,毋忘补气养血、活血化瘀及祛痰通络。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过度劳损及患者年龄增长、体质衰弱有关,故以“元气损伤、血行无力”为辨证之根本。施老师认为颈椎劳损后必有瘀血阻脉,不通则痛;若瘀血不除,新血难生,必致气血虚弱,气虚无力,血行不畅,经脉不能荣养,不荣则痛。故此,在颈椎病防治工作中,他灵活应用气血理论,悉心研究传承石氏伤科学术经验,不断实践,融会贯通,深化了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

3颈椎病的治则

3.1从痹论治

施老师主张颈椎病应从痹论治,因为颈椎病除因正气不足、肝肾亏虚之外,外邪风寒湿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气血亦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临床上颈椎病多兼有风寒湿邪外袭的症状,属于中医痹症之范畴。痹证与风寒湿邪密切相关,风性善行,乘虚侵袭人体,可发生疼痛游走不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血,经络不通,故易感觉冷痛;湿性重浊,使气机滞留不散,伤于湿则感重着不适;三者结合致痹,有所偏重,有所缓急,病情变化多端。《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素问•痹论》日:“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痹又可分为五体痹、五脏痹。颈椎病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按五体痹辨证论治,而交感型、脊髓型按五脏痹辨治,可谓效如桴鼓。施老师不仅从痹论治颈椎病,而且依据其病情变化的不同,还提出许多辨证分治痹证的新思想、新技术,主要包括:祛邪不忘扶正,多用益气活血药;病久伤肾,常用补肾药;治颈痹,温经祛风散寒;顽痹用虫蚁搜剔;善用风药,但不一味单求祛风,更是遵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配当归、红花等活血之药;着痹从痰瘀论治等。

3.2从咽论治

颈椎病久病必瘀,瘀则气血阻滞,生痰化火。因颈椎与咽喉在同一平面,火势蔓延,则咽喉、颈椎同病,反之咽喉病亦可波及颈椎。临床上也发现咽喉症状消失,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亦随着消失,而好转患者中颈椎病的复发与咽喉症状存在有很大的关系,可见消除咽部炎症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慢喉痹型颈椎病为气血瘀阻于上焦,上焦不利,则全身气机不畅,导致全身无力,腿打软,甚则肌肉萎缩。临床应用清咽法治疗慢喉痹型颈椎病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清咽法包括清肺养阴利咽清火、补养肝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泻火。以此清咽,上焦孔窍通畅,下焦孔窍顺达,气血通和,截断上焦咽喉对颈椎侵袭的渊源,达到缓解颈椎局部炎症的目的。

3.3从气血论治

施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确立了“调和气血”防治颈椎病的学术思想和“益气化瘀”的防治法则。“益气化瘀法”是施杞老师治疗颈椎病的基本大法,可以“防治结合,标本兼顾”,为非手术疗法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开辟了新思路,不仅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也从实验中阐明了该方法治疗颈椎病的科学性及可靠性。该领域的实验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气血理论的科学内涵,其科研项目“益气化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施老师临床实践的高明之处还体现在处理复杂病机的能力,他应用逐瘀化痰法治疗颈椎病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之,他在临床应用中以气血论治颈椎病,还注意审证求因,治病达源;痰瘀同治,分清主次;祛痰瘀不忘补理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