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21:34

颈椎病

颈椎病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28例颈椎病患者,男124例,女104例;年龄25~81岁,40岁以上发病较多189例。

1.2方法

1.2.1颈椎牵引颈框牵引是治疗颈椎病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方法,适用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椎牵引可以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消退,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矫治脊柱后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脊柱后关节嵌顿的滑膜复位,或有助于关节轻微错位的复位,改善或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变突出物或骨赘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临床症状。颈椎牵引方法有两种(1)坐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轻或经卧位牵引后需要继续牵引的患者。采取坐位,枕颌布带牵引,牵引重量由3~5kg开始,每天牵引1~2次,以后每隔3~5d增加1~2kg,一般不超过10kg。每次时间20min,最长不超过30min,每周治疗6次,1个疗程10次。(2)卧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的患者,由于需要24h牵引,常在病房使用。牵引时颈部保持30~45,持续性牵引时重量从2~3kg开始,逐渐增加到4~6kg,每2小时休息10~15min,2~3d或症状缓解后牵引重量再减少到2~3kg,并逐渐缩短牵引时间或改为坐位牵引。

1.2.2推拿按摩适用于除严重颈脊髓受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可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有利于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供,减轻疼痛。治疗前对患者的病情应有全面了解,手法要得当,在颈、肩及背部用揉、拿、捏、推等手法,每次推拿20~30min,1次/d,10d为1疗程。

1.2.3药物疗法

1.2.3.1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主要是针对神经根受到刺激引起的损伤性炎症,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常用于颈痛、肩痛、上肢麻木的患者。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1.2.3.2肌肉松弛的药物这类药物使肌肉的痉挛得到缓解,解除对脊髓、神经、血管的刺激,如复方氯唑沙宗片0.25g,每次1片,3次/d,饭后服用,7d为1疗程。

1.2.3.3镇静剂能减轻神经的兴奋性,也能使肌肉的紧张得到缓解,适用于精神兴奋、紧张、激动的患者。一般常用地西泮,睡前口服,也可用健脑安神的中成药。

1.2.3.4神经营养药对任何一种类型的颈椎病都有治疗意义。常见的药物有维生素B1片,每次10mg,每天3次。另外,其他复合维生素也可。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好转:症状好转或稳定,能参加一般工作和劳动。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治愈+好转。

2结果

228例患者中治愈162例(71.1%),好转63例°°(27.6%),无效3例(1.3%)。总有效率98.7%。

3护理

3.1心理护理

颈椎病病程长,患者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不良心理情绪[3],因此临床护理时不但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症状,而且也要注意伴发的心理问题。对于因颈椎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患者,要主动进行解释、安慰和关心,以消除患者紧张急躁情绪,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时要求患者家属进行配合,从生活及治疗两方面缓解患者焦虑,消除或减少因恐慌、抑郁等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3.2疼痛护理

颈部疼痛为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虽然没有生命威胁,但其导致的颈部肌肉僵硬、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部分患者甚至会丧失工作能力[4]。护理人员对颈部疼痛症状要予以重视,让患者了解引起疼痛的病因、机制、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以减轻疼痛;告知患者风寒潮湿刺激会导致疼痛程度加剧,注意颈部保暖;辅助患者使用镇静剂帮助睡眠,保持室内安静,防止患者因睡眠不足而使疼痛症状加重。如患者疼痛较重时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3.3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可减少颈椎负荷,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肿及症状的消除或减轻。一般以仰卧位为佳,俯卧位可破坏颈椎自然生理曲度,易造成1~4颈椎扭伤。仰卧位枕高一般为患者的双肩宽与颈部之差的一半,侧卧位枕高与肩等高,以便于颈肩部肌肉放松。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枕头可相应偏高;黄韧带肥厚及钙化者枕头应偏低[5]。

3.4纠正颈姿

注意防止和纠正工作与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长期伏案低头或仰头工作均可破坏颈椎的生理平衡。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过程中注意颈部体位,不弯腰不低头,躯干挺直,保持头颈部于颈椎前凸的生理位置。避免头颈长时间处于固定体位,持续体位1h左右应变换位置并做颈肩部的多方向运动,避免颈肩部过多负荷,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避免突然快速转动颈部,以防眩晕或突然晕倒。脊髓型患者应特别注意保持颈椎稳定,防止过度伸屈造成脊髓损伤。预防慢性损伤,除工作或业余时间做平衡运动外,还可选择一定的运动项目,以增强肌力和体质。另外,可选择一些规律性的长期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预防颈椎病的再发。

3.5颈部肌肉练习

加强对颈部肌肉的强化练习,增强其功能运动,方法:

(1)取站立或坐位,双手交叉紧抵头后枕部,头颈用力后伸,双手则用力阻之,坚持10s,放松10s,10次为1组,每天10组。

(2)取坐位,双手托下颌,下颌向下用力,双手则用力阻之,坚持10s,放松10s,10次为1组,每天10组。

3.6牵引的护理

牵引前让患者大致了解牵引的原理、作用,取得患者的配合。牵引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头晕、恶心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牵引治疗。牵引的重量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适时调整,注意压疮的发生。

颈椎病范文篇2

以指或掌吸附于治疗部位,做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动作的手法称为振颤法,又称振法或颤法[1]。笔者多年来运用推拿中的振颤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0例,男90例,女11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25岁,平均54岁;25~40岁,占15%;41~82岁,占85%。其中神经根型为112例,占56%;交感神经型为8例,占4%;椎动脉型20例,占10%;混合型为32例,占16%;脊髓型28例,占14%。病程最短7天,最长10年,疗程最短5天,最长120天。全部病例均经X线片、CT或MRI与临床检查确立诊断。

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推拿学》[2]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先为患者做放松手法,然后做颈部拔伸法,最后做振颤手法。步骤如下:(1)患者正坐,医者分别按揉风池、天鼎、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外关等穴,约5min。(2)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约5min。随后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

推肩臂部,约5min。(3)做颈项部拔伸法:嘱患者正坐,医者站于患侧,右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论文,手扶健侧颞枕部,向上缓缓用力拔伸,并做颈部左右旋转活动,另一手拇指置于患处相应椎旁,随颈部的活动在压痛点上施按揉法,约2min。(4)上述手法完成后,医者将手掌心即劳宫穴着力于患者大椎穴,意念集中于手掌心,而后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烈地做静止性收缩,使手臂发出快速而强烈的振颤,并使之通过手掌心传递到机体内,医者施术时除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用力外,其他部位均要放松,不可屏气。施术时着力部位均不离开施术部位,动作要连贯,持续。双手可交替振颤。一般要求10min以上,使振颤持续不断地传递到机体内,在治疗部位内产生舒松和温热感。频率要求300~400次/min[1]。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患者肢体麻木感,力弱、眩晕、颈肩臂痛、颈僵、活动受限、颈颤臂抖、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患者肢体麻木、力弱、眩晕、颈颤臂抖等上述症状明显好转。改善:患者肢体麻木感,眩晕等症状减轻。无效:患者经治疗原有症状无明显改善。

2.2疗效分析本组患者200例,临床治愈159例,占79.5%;显效23例,占11.5%;改善12例,占6.0%;无效6例,占3.0%;总有效率97%。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4岁,干部,于1999年3月12日就诊。病史:半年来患者头晕伴左上肢麻木、力弱、颈颤臂抖、步态不稳。检查:患者颈椎生理前凸消失、颈椎变直,后伸受限,颈僵、颈后部压痛广泛,C3~5棘突、两侧压痛明显。颈后伸或向病侧弯曲时上肢和手指麻木明显。双上肢腱反射可引出,左侧桡骨膜反射(+),左侧霍夫曼征(+)。四肢肌张力、肌力尚好。余病理反射征(-)。经X线、CT、MRI及临床检查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法:按上述方法进行治疗。10天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治疗30天,临床症状消失。

4讨论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素问・痹证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又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灵枢・经脉篇》所载,手太阳小肠经脉“是动则病……不可以以顾,肩似拔,似折。”清・张隐庵注:“颈项肘臂痛,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从以上中医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本病的病因病理与风寒湿邪侵袭有关,因风寒湿邪侵袭,阻塞经络影响荣卫气血的循行,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3]。总之,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是本病的内因,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因,气血不畅、经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阳气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而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穴归于督脉,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具有补阳益气,疏风散寒,益气通络之功,能振奋一身阳气,鼓动、调节全身之气血,对机体有强壮补虚培元作用[4,5]。《针灸甲乙经》记载“大椎穴,乃三阳、督脉之会,诸阳之会穴[3,5]”。《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该穴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5]”。大椎穴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的一切项背强,肩膊急,百节酸痛[6]。而在大椎穴上施以振颤手法能使机体内产生舒松和温热感,以达到补阳益气,疏风散寒,益气通络之功。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后,产生一系列病变而出现骨赘、骨刺,压迫或刺激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对低频率振动敏感。在大椎穴上运用振颤手法可改善微循环灌流,加快血液循环和扩张皮肤血管[7];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流图示波幅偏高,主峰角缩小,供血不足得以改善[5]。

笔者基于对上述知识的认识采用低频率(300~400次/min)的振颤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较满意。当然,颈椎病病因病理较复杂,要取得更好更巩固的疗效必要时应采用综合治疗。如配合针灸、中药等。对于部分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疗法其疗效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周信文.推拿手法学.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11.

2俞大方.推拿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3宏达.大成推拿术.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

4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5郭长青,朱江.针灸特定穴临床实用集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

颈椎病范文篇3

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颈椎骨质的退行性病变所致,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或血管及其他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综合病症,属于祖国医学中“项强、眩晕、痹证”范畴,是临床上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趋于年轻化。该症状复杂,缠绵难愈,它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多采用保守疗法。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报道很多,均有较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文献分类综述如下。

1毫针疗法

1.1彭氏[1]根据病变部位选用颈2~7夹脊穴。配合风池及患侧的肩井、肩髃、曲池等,毫针直刺,针感传至患侧肩前、前臂、手指时立即出针,不留针,全部有效。

1.2董氏[2]单取外关穴,用毫针直刺,并配合患者缓慢旋转头颈部,均有效。

1.3陈氏[3]以腕踝针,治疗颈椎病患者,进针点在双腕部上4上5上6(腕部腕横级上二横指绕内关与外关一圈处)。

2电针疗法

2.1蔡氏[4]以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椎病41例,主穴颈5~7夹脊穴。配穴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针后加G6805电针仪,以连续波刺激。其中痊愈18例,显效13例,总有效率97.8%。

2.2李氏[5]取相应颈椎“华佗夹脊”,颈部阿是穴、大椎、巨骨、曲池、外关、合谷为主,治疗颈椎病30例,每次选穴5~6个,接通G6805治疗仪,以连续脉波刺激,频率约为100~200次/min,电流输出大小以患者感觉合适为宜。临床显效12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4%。

3水针疗法

3.1骆氏[6]取风池、天宗、肩中俞和阿是穴。以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87例颈椎病患者,痊愈38例,显效43例,总有效率93.2%。

3.2范氏[7]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36例,取穴为风池、阿是穴,药为2%利多卡因4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0mg。痊愈19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94.4%。

4耳穴疗法

用75%酒精消毒耳廓后,将消毒过的王不留行籽用0.5~2cm大小的医用胶布粘在相应的穴位上,以单手拇指揉压2min左右,手法由轻到重,使耳廓有酸、胀、灼热感,但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嘱患者每日按6~7次,每2日换1次王不留行籽,并换耳廓,8次为1个疗程。

5灸法

5.1马氏[8]运用隔物烫灸法治疗颈椎病100例。取穴颈夹脊,并按经络辨证分太阳经型、少阳经型、阳明经型,辨证配穴,结果治愈80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99%。

5.2张氏[9]采用隔布灸的方法,用消毒纱布敷料,用水淋湿后拧半干,置于大椎穴上,再将艾炷点燃后置于敷料上,每日治疗1次,每次7壮,治疗58例,治愈23例,显效25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4.8%。

6其他疗法

6.1唐氏[10]采用针刺加醋湿热敷法为主,佐以按摩治疗颈椎病86例,醋敷法是取4.5~8.5cm纱布,米醋浸湿后敷贴于颈椎部,针刺取大椎、风池、大杼、肩井、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按摩主要是以理筋法按摩肩胛冈内缘条索状硬结,捏背,局部肌肉放松手法等,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8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

6.2徐氏[11]运用颈经验证埋线治疗120例。方法:先让患者俯伏坐位,标定颈穴1和颈穴2(分别于C5和C7棘突旁开1.5寸处均为双侧),用2%利多卡因做穴位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剪取U-1号铬制羊肠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椎穿刺针管中,垂直快速进针,当针尖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15°角向枕部透刺,寻找强烈针感,向头部或肩臂部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蕊,回至皮下后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扎片刻,创可贴敷固定。1次为1个疗程,15天后行第2疗程,临床治愈72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

7结语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费用低,副作用小,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疗效评定标准不一:主要依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及一些体征的改善情况,来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这种评判标准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客观性。在诸多报道中,对针灸治疗方法的描述不够具体全面。文献报道中注重于疗效的临床观察,对针灸作用的机理研究涉及很少。这些问题影响了针灸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并尽快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彭秀菊.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85例.中国针灸,1996,16(1):22.

2董建.针刺外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国针灸,2000,20(1):38.

3陈世忠.腕踝针治疗颈椎病105例.中国针灸,1999,17(4):53.

4蔡红.夹脊穴治疗颈腰椎骨质增生10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4,14(5):15.

5李玉琴.电针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6,12(5):32.

6骆仲达.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87例.中国针灸,1997,17(8):471.

7范卫星.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眩晕36例.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0):12.

8马兆勒.隔物烫灸治疗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4,14(6):23.

9张明.隔物灸治疗颈椎病58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6,16(5):28.

颈椎病范文篇4

关键词:中药熏蒸;湿热敷;颈椎病;护理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由于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刺激和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引起肩臂痛、眩晕、瘫痪等一系列症状[1]。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中药熏蒸联合中药湿热敷是我科康复理疗方法之一,经过多年的大量临床观察,此方法治疗效果明显,患者自觉舒适、无痛苦,深受我科医护人员及广大患者的欢迎。

1临床资料

2005年6月~2006年5月我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396例,男204例,女192例,年龄36~64岁,平均45.5岁,经CT定性、定位确诊。396例患者经中药熏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再辅以推拿、拔罐等物理疗法,痊愈349例,好转38例,无效9例。

2作用原理

热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减轻该处深部组织的充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使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松弛,从而缓解疼痛[2]。中草药经熏蒸,利用蒸气作用于肌体后,其挥发性成分经皮肤吸收,具有疏通腠理、活血化瘀的作用;再配合中药湿热敷,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渗入病变部位的深部组织,利用热力经皮透入吸收充分发挥药效,起到舒筋通络、行气止痛的作用。因此,中药熏蒸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是集温热效应、经络效应、中药局部直接渗透效应于一体的内病外治的方法。

3操作方法

将当归、红花、炙川乌、草乌、透骨草、秦艽、狗脊、伸筋草、丹参、防风、田七、羌活、独活、骨碎补等中草药的特制药袋,放入我院自制的熏蒸床下的熏蒸锅内,用清水浸泡30min后,再煮沸20min,待药液浸出后,将药袋放于蒸屉上,连同锅内的药液一起加热,使其蒸气从熏蒸床的开窗处冒出。协助患者平躺于熏蒸床上,将颈肩部皮肤对准熏蒸窗,使中药蒸气上冲缓缓作用于颈肩部皮肤,持续熏蒸20min后让患者移至另一张治疗床上,用毛巾将加热后的湿中药袋裹好敷于患者颈肩部20min,然后取下药袋擦干皮肤。每日2次,温度应以患者耐受力而定,一般为45℃~55℃。

4护理

4.1治疗前的宣教指导在熏蒸前应做好患者的指导工作,讲解熏蒸及湿热敷时皮肤的感觉,温度的适宜情况,卧位的姿势,时间上的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作用机制等。

4.2人性化的管理及护理(1)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熏蒸前必须先检查熏蒸锅及电源的安全性能。(2)提供私密性良好的治疗环境,患者熏蒸及湿热敷时需要暴露患部皮肤,因此,为保护个人隐私,应在每张治疗床间安装拉帘遮挡患者,同时要用大浴巾将患者暴露部位盖好。(3)熏蒸时患者汗毛孔开放,容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护士要将门窗关好,治疗完毕一定要协助患者擦干皮肤、穿好衣服,以免受风着凉,影响治疗效果。

4.3温度的控制及护理在熏蒸及湿热敷时温度过热会烫伤皮肤,过冷会降低疗效,所以在全程治疗中,护士应随时询问患者皮肤的感觉,因为不同的患者耐热程度不同,对热的敏感性也不同。另外,同一患者长期使用同一温度的刺激对热敏感性也会降低。因此,护士要耐心的帮助患者调节好最佳的温度。特别是熏蒸时蒸屉上的药袋一定要放置均匀,否则偏向一点的上冲蒸气会烫伤皮肤,湿热敷时药袋的温度及湿度也要掌握好,温度过热时,要随时打开毛巾翻转药袋,冷却时要及时更换另一个备用的热药袋。

4.4消毒隔离的管理及护理制定相应的消毒制度,由于熏蒸时门窗关闭,熏蒸室每日人流量大,空气需要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次,停止熏蒸时要开窗通风。患者的用物消毒原则为一人一物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5潜在意外发生的观察及处理注意随时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如出现红、肿、痒或皮疹等药物过敏反应,应停止治疗并通知医生,根据皮肤情况遵医嘱涂抹抗过敏药膏;对于大量出汗的患者,体内的水分丢失过多应嘱患者多饮水,以防止虚脱;如不慎出现烫伤者,应立即停止治疗并给予地榆油纱条覆盖。

4.6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在颈部疼痛不适、活动障碍、睡眠形态紊乱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折磨下,会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心理变化。护士应注意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根据其年龄、职业、生活与社会经历、文化层次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及时疏导耐心解释,同时向其介绍已治愈的病例,缓解其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5小结

中药熏蒸及中药湿热敷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传统外治方法,颈椎病是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使颈部肌筋长期牵掣,久之则伤筋耗血,致使气血不足,筋骨失去濡养;或由于正气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风邪流窜经络,闭阻经筋而出现疼痛。中医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为治疗原则。而中药熏蒸及湿热敷正是利用热力与中草药结合产生大量的药物蒸气作用于肌肤,改善血液循环,使补气血、祛风寒、活血通络之药物的挥发性成分经皮肤吸收,具有疏通腠理、活血化瘀的作用;再联合中药湿热敷,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渗入病变部位的深部组织,利用热力经皮透入吸收到达病灶充分发挥药效,起到祛风散寒、舒筋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中药熏蒸、湿热敷疗法已被多家医院应用于临床,因此要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必须有系统的全程的护理配合,熏蒸护士必须固定专人负责,便于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和分析,使相应的护理措施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颈椎病范文篇5

关键词:痹证;神经根型颈椎病;齐刺疗法;温针灸;夹脊穴;颈椎活动度;VAS疼痛评分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双侧或者单侧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者刺激导致的颈椎病,大多数神经根型颈椎病存在髓核突出、反射障碍、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颈椎的活动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还会伴随明显的疼痛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上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多采用针刺疗法,效果显著,且能够减少复发率,其中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治疗方案,通过艾灸温针灸治疗,能够更好地活血化瘀,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因此,本文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县中医院收治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取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和直刺颈夹脊穴治疗,旨在探究分析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采取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江西省德安县中医院收治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试验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8.63±3.5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年,平均病程(4.11±1.05)年。对照组35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8.58±3.5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5年,平均病程(4.07±1.11)年。2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为临床确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合并糖尿病者;合并骨质疏松症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直刺颈夹脊穴治疗,进入治疗室后,体位选择俯卧位,先做好常规消毒,然后选择患者颈夹脊穴,位置在距离后正中线相应颈椎棘突旁边0.5寸的位置,再选择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华佗牌,规格:0.30mm×40mm)直刺颈夹脊穴,当针尖触到颈椎的横突为止,患者得气后,选用平补平泻法让酸胀感在患者的颈项部位扩散,然后留针10min,再采取相同的手法针刺患者的患侧合谷穴以及双侧风池、曲池、大椎穴等。试验组患者接受齐刺联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其中,针刺手法与对照组相同,在毫针得气之后,点燃1cm艾条,放置在毫针的顶部,进行温针灸治疗,温度控制在患者能够忍受的范围内,等到15min后,再更换艾条,持续30min最佳。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30min,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之后,停2d,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1.4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主要以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颈椎活动度作为观察指标,其中疼痛情况通过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测定疼痛分级指数评分[1]、视觉模拟评分量表测定VAS疼痛评分[2];颈椎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旋转等。1.5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最后数据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х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治疗前,2组前屈、后伸、旋转等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前屈、后伸、旋转等颈椎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2、4.410、3.139,P<0.05)。见表1。2.2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治疗前,2组疼痛分级指数评分、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疼痛分级指数评分、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3、5.252,P<0.05)。

3讨论

颈椎病范文篇6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针刀;选点规律;数据挖掘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变性疾病[1]。临床上以颈部疼痛,颈部僵硬,有时伴有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椎小关节紊乱为特征[2]。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和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成人颈椎病的患病率为13.76%[3]。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早期常见的类型,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4]。目前针刀广泛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大量文献证实针刀在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等方面疗效显著,然而关于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点的共性和规律研究还显不足[5-6]。为此,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年来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处方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开展实验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检索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2000年1月—2018年10月以针刀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1.2文献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检索与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词为“针刀、小针刀、颈型颈椎病”等,同时追溯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来补充相关文献。仅限于中英文。1.3文献纳入标准。(1)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来源不限,符合《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界定的颈型颈椎病标准;(2)纳入研究必须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3)治疗组以针刀治疗为主,可联合其它疗法,不限对照组的干预方式;(4)明确给出针刀处方;(5)以针刀选点方式的比较为2个处方。1.4文献排除标准。(1)动物实验类、综述类、重复发表的研究文献;(2)以针刀为辅助治疗的文献;(3)未明确描述选点解剖位置或非常规选点的文献。

2数据预处理、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挖掘方法

2.1数据预处理。根据文献检索策略,初步得到相关临床研究文献331篇,经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除后,最终纳入符合的文献40篇。解剖定位名称的规范:文献中所出现的针刀选点的解剖名称及腧穴参照《系统解剖学》及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7]进行规范,全部数据录入后,由2个研究员对解剖部位相同,但名称不同的定点名称进行整理归纳,如天髎穴、肩胛提肌止点归纳为肩胛骨内上角,天宗穴归纳为冈下窝中点,“T”型针刀术式定点[8]:项韧带止点、斜方肌起点、头半棘肌止点归纳为枕外隆凸;距枕外隆凸向左右旁开2.5cm的上项线上两个点、项韧带部分止点归纳为隆突外2.5;再距枕外隆凸向左右旁开5cm的上项线上定两点、头夹肌止点、胸锁乳突肌止点归纳为隆突外5,夹脊穴归纳为椎板,小菱形肌起点归纳为肩胛冈内侧,棘突顶端、上下缘、外缘处归纳为棘突等。最终纳入选点共11个。分别为:棘突、关节突关节、肩胛骨内上角、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横突前结节、横突后结节、椎板、肩胛冈内侧、冈下窝中点。使用总频次达152次。针刀处方的处理:本研究从40篇“颈型颈椎病”的文献中整理出42条针刀处方,将处方录入“处方选点表”中。2.2数据库的建立。根据上述筛选条件,采用Excel建立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针刀处方数据库,将选点、频次等有关数据录入,然后采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统计分析。2.3数据挖掘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s19.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聚类分析,采用Clementine14.0软件对选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3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点规律挖掘结果

3.1描述性分析结果。对42条处方数据进行选点频数分析处理,共涉及11个选点,应用频次共计152次。使用频次最高为37次,频次最低仅3次,应用频次较多的穴位依次为:棘突、关节突关节、肩胛骨内上角、隆突外2.5、横突后结节、枕后隆突、隆突外5、横突前结节、冈下窝、肩胛冈内侧、椎板,详见表1。3.2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选用Clementine14.0数据分析软件将11个选点进行Apriori算法,设置支持度(前后项同时出现的概率)≥10%,置信度[9](前项出现时后项出现的几率)≥80%,共获取29条关联规则,前9条关联规则如表所示(表2);其关联规则网状图如图(图1)所示。两个选点之间的连线越粗提示相关性越高。3.3聚类分析结果。选用SPSSStatistics19.0统计软件对11个选点进行聚类分析,得树状图(图2)。分析树状图可知,将11个选点分为2大类,其中一类为“关节突关节-棘突-肩胛骨内上角”,另一类包括3小类,分别为“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横突前结节-横突后结节”“椎板-肩胛冈内侧-冈下窝中点”。

4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颈椎病与颈周肌群劳损、颈椎力学失衡密切相关[10-13]。张强[14]和张天民[15]提出的“弓弦网眼”理论认为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为颈椎病的根本原因。由黏连、瘢痕和挛缩形成立体网络状颈椎病理构架,其中弓弦结合部是损伤最集中的部位。研究表明,针刀可以调节颈肌细胞凋亡[16],改善颈椎曲度[17],解除神经卡压,分离瘢痕组织,减少劳损组织纤维化效应,促进肌肉修复[18]。

本研究通过对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选点运用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运用频次最高的选点是棘突、关节突关节、肩胛骨内上角。棘突为颈部众多肌肉韧带的附着点(弓弦结合部),其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颈后伸肌共同组成韧带复合体在颈椎稳定方面有重要作用[19-20]。棘突是应力集中部位,承受过大的牵拉力,可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继而发生黏连、瘢痕和挛缩,形成持续性牵拉,相邻结构正常对位关系及各个位点的力平衡状态会被打破,最终引起颈椎动静态平衡失调。关节突关节病变是颈肩部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与头半棘肌组成的颈脊神经骨纤维管是颈神经后支卡压的好发部位[21]。关节突关节囊内富含神经末梢和多种感受器,损伤后引起神经元激活、神经肽释放以及炎症介质反应,诱发相应区域的疼痛[22]。头夹肌、颈夹肌和斜方肌腹肌覆于关节突关节表面,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重要部位[23]。肩胛骨内上角为肩胛提肌的附着点,该肌肉劳损痉挛,在止点处容易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在起点横突后结节处产生弓弦样牵拉力,使支撑面的椎体及横突向患侧挤压,造成侧方压增大,成为椎体不稳因素[24]。针刀通过对结合部松解,释放结点中的异常应力,破坏本病的病理网络状构架,恢复动态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应用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来探析选点之间的规律性。应用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棘突-肩胛骨内上角-关节突关节,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等关联度达到百分百。棘突-肩胛骨内上角-关节突关节与颈型颈椎病筋结压痛点好发部位相重合[25],也是重要的弓弦结合部[15],项韧带、半棘肌、夹肌、回旋肌、多裂肌和斜方肌等众多弦在此附着。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所在项平面,这些区域可松解的肌肉群为枕后三角深层的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以及胸锁乳突肌和夹肌,这几块肌肉损伤很容易导致上部颈椎的生物力学系统的平衡失调[26]。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得树状图。分析树状图可知,选点被分为2大类。第一类为关节突关节、棘突、肩胛骨内上角,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重要选点。另一类可归为3小组,各有侧重,可根据症状选点,如枕部症状,选点可选取“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类;颈部侧面症状,选点可选取“横突前结节-横突后结节”类;肩部症状,选点可选取“椎板-肩胛冈内侧-冈下窝中点”类。

颈椎病范文篇7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白虎摇头;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僵硬、功能受限以及上肢麻木、酸胀等[1]。CSR在颈椎病临床分型中占60%~70%,目前其治疗仍以保守疗法为主。近年来针刺已广泛运用于CSR的治疗,大大提高了疗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如袁柯等[2]运用针灸治疗CSR取得了显著效果。针刺得气后,为达到治疗目的,往往需要施展一定的手法,但目前临床很少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因此针刺后的近远期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笔者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手法治疗CSR42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12月在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住院的83例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单双数字制成随机卡片放入信封,按照患者就诊的次序,单数者纳入对照组,双数者纳入治疗组。治疗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12±5.06)岁;平均病程(2.11±0.43)年。对照组41例中,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43.05±4.52)岁;平均病程(2.34±0.23)年。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诊断标准

符合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CSR诊断标准[3]。1)症状:颈肩部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2)体征。颈部活动受限,相应神经根支配皮肤感觉减弱,臂丛神经拉伸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呈阳性。3)影像学:X线片显示颈椎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椎体增生及钩突关节增生,颈椎CT及MRI提示椎间盘突出,相应神经根受压。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3)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本研究开始前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疗法。1.4排除标准1)患有颈椎肿瘤、颈椎结核等疾病;2)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3)合并心脑血管、肝肾严重原发性疾病;4)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危重疾病;5)依从性差。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选穴:颈夹脊、风池、天柱、肩井(患侧)、后溪(患侧)、外关(患侧)。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肩部及上肢,常规消毒穴位后,选用华佗牌0.35mm×40mm一次性针灸针。颈夹脊穴直刺0.5~0.8寸;风池穴向鼻尖及下颌方向斜刺0.8~1.2寸;肩井穴直刺0.5~0.8寸,避免引起气胸;后溪及外关均直刺。进针后得气以局部酸胀为度,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治疗。30min/次,1次/d。

2.2治疗组

采用白虎摇头针刺法治疗。选穴同对照组。其中风池(患侧)、肩井(患侧)、外关(患侧)、后溪(患侧)穴行白虎摇头针刺手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肩及上肢部,以75%乙醇常规消毒穴位后,选用华佗牌0.35mm×40mm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方法同对照组。得气后实施白虎摇头针刺手法。风池穴:针尖朝向患侧颈椎椎体,以右手拇指、食指将针体调整到45°,左右慢慢摇动,摇动时勿做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感向颈项传导。外关、后溪穴:针尖朝患侧手臂与颈椎方向,白虎摇头手法同风池穴。肩井穴:针尖朝向患侧颈椎椎体方向,白虎摇头手法同风池穴。颈夹脊、天柱穴的针刺方法同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手法。1次/d。2组均以6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d,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根据文献[4]中的有关标准对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颈肩肢疼痛的程度、时间、频率及上肢麻木、颈项僵硬、颈部活动度、臂丛牵拉7个方面,按无、轻、中、重4个等级分别计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2)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该量表涉及颈痛程度与持续时间、睡眠、携带物件、阅读、工作、家务、社交活动、驾驶9个方面指标[5]。3)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颈肩部及上肢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方法:纸上有一条长约10cm的横线,两端分别为“0”和“10”,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让患者根据自身感觉标出最能反映疼痛程度的位置,测评者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给出分数[6]。

3.2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颈椎病的有关标准进行判定。治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完全消失,臂丛牵拉试验阴性,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显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牵拉试验阴性,基本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有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部分消失,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牵拉试验可疑阳性,能参加少量劳动和工作;无效:颈、项、肩、背疼痛和(或)上肢疼痛、麻木不适无好转,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牵拉试验阳性,不能参加劳动和工作。

3.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颈椎病范文篇8

本组25例中,男20例,女5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2岁;属单个椎间盘摘除18例,2个椎间盘摘除7例,25例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术后无1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和护理并发症。

2护理要点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表现,加上手术部位的特殊,害怕手术会影响说话、进食,术后效果不满意及疼痛等,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故要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反应进行护理:(1)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2)请脊髓型颈椎病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手术期间无痛,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配合治疗。(3)说明情绪与疾病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否则相反。

2.1.2术前训练颈椎前路术中要求患者仰卧,颈部处于略过伸位,同时为了暴露椎体,需较长时间将气管拉向切口对侧,术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卧至少一周,因此,为适应术中及术后的变化,一般要求患者术前一周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前3d去枕平卧和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发生尿潴留。

2.2术后护理

2.2.1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颈前路手术造成术后呼吸困难的原因有:(1)术中牵拉气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肿;(2)颈部术区血肿压迫气管;(3)咽痛、颈部制动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4)手术刺激脊髓可使脊髓水肿或脊神经根水肿,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脸色的变化,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喉头水肿者予雾化吸入,若发现患者出现乏力、嗜睡、恶心等症状时,要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即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床边备气管切开包,以便急需时使用。

2.2.2注意观察伤口敷料及引流液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术后24h内切口引流液量应少于100mL,若引流液过多,色鲜红,切口敷料渗血多,周围局部隆起,颈部增粗,患者自觉呼吸费力,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2.3防止植骨块脱落颈椎活动时,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使植骨块移动、脱出,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头两侧置沙袋、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条直线,至少2人翻身,1人扶头、肩、另1人扶躯干、四肢,翻身同步进行,侧卧时身体与床成45度,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使患者舒适。

颈椎病范文篇9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工作者,且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正在到来,一方面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发病年龄也有下降的趋势,加之其危害性大,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而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对于CSA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将治疗本病方法作如下综述。

1以推拿手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雷迈[1]使用maitland手法配合扩管、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及颈部牵引综合治疗CSA57例,治愈49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7%,优于单纯使用药物及颈部牵引的对照组。陈鹏[2]采用远端足部反射区推拿和近端颈椎仰卧整复法相结合治疗CSA32例,结果治愈19例(60%),显效8例(25%),有效3例(34%),无效2例(6%),随访1年无复发。魏向阳等[3]运用按摩手法(指按印堂、神庭、上星、百会、后顶、脑户、风府等穴,放松胸锁乳突肌,弹拨头夹肌、颈部拔伸、旋转复位等)配合穴位埋线治疗CSA120例,总有效率98.3%。徐蕴清[4]采用轻柔的滚、按、拿等手法在颈部两侧及肩部治疗及旋转后扳法配合湿热敷治疗CSA40例,总有效率92.5%。夏德君[5]使用推拿法配合刮痧法和拔罐法治疗CSA150例,结果治愈110例(占73.33%),有效36例(占24.00%),无效4例(2.67%),总有效率97.33%。博·阿古拉[6]应用蒙医推拿手法,配合蒙医拔罐放血,治疗CSA52例,显效39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有效率98%。王艺等[7]观察推拿牵引结合体外反搏疗法治疗CSA,并与常规推拿牵引疗法相比较。A组30例单纯推拿牵引,优良率44%,总有效率85%;B组在推拿牵引基础上行体外反搏治疗,优良率89%,总有效率100%。王俊华[8]等采用推拿疗法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CSA45例与单纯采用推拿治疗CSA37例比较,推拿手法采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拿五经,推桥弓,点揉头维、神庭、百会、四神聪、翳风、完骨、风池等穴,头部行扫散法,轻叩头,然后拿、捏等手法松解头枕部及颈肩部肌肉,弹拨颈部夹脊,拿肩井,并用旋转定位扳法以纠正偏歪棘突;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使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加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综合治疗组显效率88.89%,单纯使用手法的对照组显效率48.65%。

2以物理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王清华[9]选用川芎酊离子导入加超短波电疗法综合治疗CSA90例和药物治疗70例比较,药物治疗组发作至5d内开始静滴血塞通0.4g、胞二磷胆碱0.5g,睡前服用西比灵0.5g,并顿服肠溶阿斯匹林0.1g;综合治疗组先采用超短波电疗随后直流感应电疗。物理治疗组痊愈显效率80%,药物治疗组42.85%。陈月桂等[10]用超短波疗法与直流电草乌离子导入和Maitland手法综合治疗CSA83例,综合治疗组治愈显效率78.4%,对照组34.2%。罗永雄等[11]治疗CSA123例,观察组63例采用半导体激光、中频电流及按摩手法复位等综合物理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颈椎牵引及中频电流治疗,结果治疗20次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2%、53.3%,P<0.05)。郑明莹等[12]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牵引治疗CSA142例,治疗组72例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随后行颈椎牵引。对照组先采用调制中频电治疗,随后进行颈椎牵引。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赵丽惠等[13]采用光量子氧透射载体治疗CSA100例,常规治疗组50例采用药物脉络宁注射液30ml加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0.5g加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辅以超短波、手法按摩治疗,光量子氧透射载体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同时应用光量子氧透射载体治疗。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78.0%,治疗组总有效率96%。周宏图等[14]将168例患者分为颈椎牵引组(62例)、HBO治疗组(48例)及综合治疗组(5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0.6%、93.8%及98.3%。施锋等[15]将102例CSA患者分为观察组(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加颈椎牵引与手法)53例,对照组(颈椎牵引与手法)49例,临床治愈显效率观察组69%,对照组41%。郭苏梅[16]采用特定电磁波并等幅中频正弦电中药透入治疗CSA65例。中药合剂制备:红花30g、当归30g、乳香20g、没药20g、羌活20g、川芎30g、草乌20g加水浸泡煎至1000ml,纱布过滤置冰箱备用。治疗先采用特定电磁波(TDP)局部照射,1次/d,20min/次,接着用YL-3型音频电疗机、频率2000Hz,波型正弦波,电极板的衬垫上放入与衬垫同等大小的中药浸泡的滤纸块9cm×7cm,分别置于颈后部及肩部,电流强度为耐受量,1次/d,25min/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13例(20%),显效30例(46.15%),好转18例(27.69%),无效4例(6.15%),总有效率93.8%。

3与以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薛亮等[17]采用针刺加运动灸治疗CSA62例,针灸组32例,取风池、天柱及病变椎体平面上下各一椎体间颈夹脊,出针后用艾条;对照组30例,口服中成药“颈复康”1袋及西比灵,并配合颈项部推拿。针灸组痊愈27例(78.1%),显效6例(18.8%),无效1例(3.1%),总有效率96.3%;对照组痊愈16例(53.3%),显效9例(30.0%),无效5例(16.7%),总有效率83.3%。卢金荣[18]将15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治疗组根据症状不同分别选取太阳穴、扶突穴、风池穴、颈椎夹背穴,行针得气后选用795型氦—氖激光器垂直照射,对照组针刺穴位均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22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4%;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20例,有效3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6.66%。李凯等[19]采用针灸加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CSA37例,并设单纯针灸治疗33例作对比观察。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0例,痊愈率45.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1例,痊愈率18.1%,总有效率96.97%。许阳[20]用针刺加TDP照射治疗CSA60例,结果治愈39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有效率95%。丛莘等[21]观察针刺、走罐治疗CSA的临床疗效,并与口服西比灵片进行疗效比较。将63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针罐组32例,西药组31例。两组均每日静滴丹参注射液,针罐组以针刺头颈部腧穴和配合颈背部走罐治疗2个疗程共14d,西药组服用西比灵片治疗14d,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起效时间、治疗后两组间主要症状积分比较,针罐组优于西药组(P<0.05)。焦杨等[22]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CSA45例,结果针药组治愈22例(48.9%),显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显效率71.1%,起效时间(4.17±1.31)d;针灸组治愈18例(40%),显效11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显效率64.5%,起效时间(6.71±1.65)d。陆兆林[23]用针刺风池穴加音频电治疗CSA45例,经5~18次(平均12次)治疗,症状和体征消失、从事病前同工作30例,症状基本消失、转颈快时头部稍有不适12例,症状有缓解3例。潘文宇等[24]运用针刺加火针治疗CSA74例,结果治疗组40例中治愈12例,显效16例,好转10例,无效2例,对照组34例中治愈6例,显效10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前后血浆TXB2、6-keto-PGF1a含量差异有显著性。

4问题与思考

CSA的治疗方法大体上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而以非手术治疗较为多见,包括中药、西药、针灸、推拿、牵引、理疗、药物注射、药物外敷等,各种疗法有其不同特点。但是单一性的非手术治疗,其效果并不显著,故临床上常使用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疗方法进行本病的治疗。目前CSA临床综合治疗临床报道很多,方法也很繁多,所以选择一种针对症状的治疗方法是尤其重要的。

综合治疗CSA临床研究虽取得较多成绩,但仍存在较多不足。临床科研缺乏科学的设计,如无随机化设计(或随机化方法不正确)、缺少对照组等不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条件,大多数临床研究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水平;临床中,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改善程度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难以进行各综合治疗方法间或与医学治疗方法的比较,更难以得到同仁认可。因此,应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及加强动物实验研究的力度和制定规范统一的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

1雷迈.Maitland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按摩与导引,2006,22(6):11.

2陈鹏.远近结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1):59.

3魏向阳.手法加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120例.光明中医,2006,21(8):74.

4徐蕴清.手法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椎动脉颈椎40例.江西中医药,2005,5(1):30.

5夏德君.四联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6,15(1):37.

6博·阿古拉.蒙医推拿结合拔罐放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2例.中国民间疗法,1995(2):31.

7王艺,高永成,周贤莉,等.推拿牵引结合体外反搏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国临床康复,2002,20(6):372.

8王俊华,徐远红,李海峰,等.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6):405.

9王清华.川芎酊离子导入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90例对比.现代康复,1999,3(2):191.

10陈月桂,蔡韵琴,李正英,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康复治疗.现代康复,2000,4(4):602.

11罗永雄,罗青,龙卫芳,等.物理疗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国康复,2006,3:25.

12郑明莹,潘良国.半导体激光联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4):235.

13赵丽惠,余润,马坚,等.光量子氧透射载体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现代康复,2001,5(9):75.

14周宏图,谭文捷,袁建国,等.高压氧及颈椎牵引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7):484.

颈椎病范文篇10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以微创术进行头下斜肌松解,消除对椎动脉迂曲段的压迫因素。方法本组90例头下斜肌与寰椎横突压痛,旋颈征阳性。采用自制微创小刀具行盲式松解,切断头下斜肌起止点。结果82例经一次松解后症状完全消失,8例间隔1个月后再次松解症状亦完全消失。结论C1~2横突间后方为头下斜肌,头颈旋转时,椎动脉迂曲横段可受压迫。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头下斜肌压痛为本病主要诊断依据。盲式微创松解术解除了椎动脉迂曲段受压,使眩晕及颈项痛症状得以消除。【关键词】椎动脉型;头下斜肌;盲式松解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其他类型颈椎病相比,所占比例较高,是中老年常见病。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各异,治疗方法也多样。有人认为因颈椎间盘退变而引起,也有人认为因钩椎骨刺压迫椎动脉而诱发眩晕。朱汉章[1]则认为颈椎动态平衡失调致慢性软组织劳损,发生反应性水肿及无菌性炎症,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而诱发颈痛眩晕。治疗多采用综合性保守治疗,疗效往往难于肯定且易复发。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外侧面和邻近椎板上部,向外上止于寰椎横突下外侧,寰枢椎横突间的椎动脉部表面为圆而厚的头下斜肌覆盖[2]。作者根据头下小肌群三角形间隙,头下斜肌运动及解剖特点分析,认为椎动脉横段迂曲部是受该肌压迫而诱发颈项痛眩晕的主要原因。笔者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微创小刀具进行盲式松解术治疗90例,疗效确切,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诊治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男37例,女53例;年龄40~80岁,平均53岁。临床症状见表1,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见表2。全部病例均有头晕、颈项痛症状。头晕持续时间5min~2h,最长达4周,头晕时转头则加重症状。诱发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失眠等;缓解因素:卧床休息、吸氧、服止痛药等。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症状反复发作。体检中,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明显,旋颈征阳性;头转向一侧压同侧头下斜肌,可诱发头晕症状,又叫旋颈征加强试验,本组的阳性率为78%。本组病例均在本院有关科室检查,排除了心源性、高血压源性、脑源性、中毒性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头晕,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2盲式下微创松解术治疗表1症状发生率表2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取俯卧弃枕或坐位,剃刀刮除枕后头发,尽量屈颈,紫药水作寰椎横突与枢椎棘突压痛点标记。术野常规消毒,铺洞巾,术者左手拇指紧压寰椎横突压痛点,右手持带刃刀具在拇指边缘与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刀与皮肤成90°角。当刀刃达寰椎横突骨面病灶区时,可有明显的酸胀酥感觉,此时在寰椎横突部先切断肌附着,再沿骨面横向铲剥,手感觉横突部肌附着与骨面有明显松动感时,表示头下斜肌附着已切断,即可快速拨除刀具。再选枢椎棘突标记点,以同法切断头下斜肌在枢椎棘突根部的附着,至此头下斜肌起止点全部切断松解,达到解除椎动脉迂曲段的压迫。术毕在原刀口处分别注入曲安缩松注射液40~80mg,防术后黏连,针眼处指压5min后,无菌敷料贴妥。再次被动手法弹压后枕并被动屈颈1~2次,达到扩大松解头下斜肌的目的。术后辅以颈部保健操,改睡凹型枕头,内服抗生素2~3d。本组全部病例行盲式微创术治疗,辅以颈部活动功能锻炼,睡凹形枕头。一般经过1~2次松解术后,头晕症状消失,颈项痛消失,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阴性,旋颈征阴性,加强试验阴性。78例患者在行第一次松解术后,诉“头晕症状消失,眼前发亮,脑部清醒了”;12例在松解术过程中曾有一过性头晕加重现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每天坚持颈部保健操,改睡凹形枕,之后头晕症状消失。3结果本组随访6~10个月,平均5个月。82例经一次松解后症状完全消失,8例间隔1个月后再次松解症状亦完全消失。术后坚持颈部保健操及睡凹形枕,疗效巩固,未再复发。4讨论4.1旋颈征阳性的原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之一就是头颈的旋转可以诱发或加重头晕[3,4],即旋颈征阳性。李世和等强调寰椎横突压痛为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同时还提出擦肩试验、伸颈牵头指压寰椎横突转头试验等诱发头晕的阳性率达100%。本组病例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的阳性率达100%,采用不同体位行旋颈征试验均为阳性。压寰椎横突转头诱发头晕的阳性率达78%。多位中外学者均认为,椎动脉于C1~2段存在着旋转性压迫[3,5~7]。1927年Dekeleyn通过尸体椎动脉造影,发现头颈旋转可以引起椎动脉于C1~2之间狭窄或梗阻。1968年oucni首先在临床上通过血管造影证实了这种改变。陈仲强等[7]通过椎动脉造影指出,C1~2水平旋转性椎动脉闭塞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徐印坎[8]认为,头颅旋转主要在C1~2之间,椎动脉在此处受压。作者认为,椎动脉于C1~2段生理性旋转受压的原因为寰枢椎横突间无椎间关节,寰枢椎横突间的椎动脉横段为迂曲的显露,其表面为圆而厚的头下斜肌覆盖,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当头颅向右旋转时,左侧头下斜肌随左侧寰椎横突向左前方旋转,圆而厚的肌腹进入第一横突间隙,压迫左侧椎动脉。与此同时,随寰椎横突向右后方旋转的右侧椎动脉进入枢椎横突后方,未受到压迫,保证了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当头颅回复到中立位,头下斜肌复位,解除对左侧椎动脉的压迫。因此,头下斜肌是椎动脉生理性受压的解剖基础。颈椎的屈伸运动主要发生在寰枕关节,前后约45°,而旋转运动则主要发生在寰枢关节,每侧约47°[9]。表明旋颈征试验主要是检查寰枢椎的,枕枢段是颈部最易劳损的部位。当两侧头下斜肌水肿或其他颈后肌群压迫头下斜肌,头旋转时可致两侧椎动脉受压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在病态下,当头颈转向右侧时,左侧椎动脉生理性受压,右侧椎动脉转右侧枢椎横突的后上方,受到病态的头下斜肌压迫,导致两侧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诱发头晕,这就是旋颈征的真正原因。因此,作者认为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旋颈征阳性均是本病具有诊断意义的体征。4.2头晕症状短暂性的原因一般认为本病的头晕具有阵发性、可逆性和复发倾向[3,5]。本组病例头晕发作持续的时间,最短为5min,最长达2h,即使不经治疗,只卧床休息头晕症状可缓解。头晕的短暂性用钩椎骨刺压迫来解释是不恰当的,本组病例X线示,未见横向生长的钩椎骨刺。颈椎不稳可以造成某一椎体的异常活动,但椎动脉第二段的长度长于C1~6横突间距,足以代偿某一节段椎体异常活动对椎动脉的影响。作者认为用头下斜肌压迫椎动脉来解释头晕的短暂性是比较合理的。如头下斜肌水肿,转头向左,左侧椎动脉为生理性受压迫,右侧为病理性受压迫,出现头晕,转向中立位,压迫减少,症状减轻或消失。4.3采用盲式松解术对本病有效的原因一般认为综合性保守治疗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3,5],但难持久,易复发。本组病例全部采用盲式微创松解术治愈。作者认为颈性眩晕为头下斜肌等肌肉的慢性劳损性病变所致。本法在定位准确的情况下,切断了头下斜肌的起止附着点,使直接压迫在椎动脉迂曲横段上的头下斜肌松解,达到减压的目的。同时本法治疗有效亦证明椎动脉受压迫,主要原因是肌肉而并非骨关节方面的因素。术中应特别注意:局部解剖定位要准确,掌握刀具盲式下切割的范围及深浅度。所用刀具为作者自行设计制作,采用1.5mm三菱针钝头磨成刃性而成,具有制作简单、经济、方便、实用等特点。4.4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目前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仍沿用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所制定的标准[10],作者推荐诊断标准如下:a)眩晕症状,具有阵发性、可逆性和复发倾向,头颈[1][2]的屈伸或旋转可诱发眩晕;b)颈枕部疼痛;c)颈后肌劳损史;d)伴随症状头痛、眼耳部症状、肩和上肢麻痛、胸痛、心悸、消化道症状、失眠、记忆减退等;e)颈后肌广泛性压痛;f)头下斜肌及寰椎横突压痛;g)旋颈征阳性;h)神经系统检查大致正常;i)X线检查有无钩椎关节横向骨质增生,无颈椎失稳和寰椎椎动脉沟寰形成;j)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单或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其中眩晕及视力模糊为主要特征。【参考文献】[1]朱汉章,柳面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785.[2]杨琳,高英茂.格氏解剖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812813.[3]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0479.[4]刘植珊,杨瑞和,陈永裕,等.椎动脉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痛[J].中华外科杂志,1984,22(12):771.[5]赵定麟.颈椎伤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147191.[6]李世和,李卫国,孙静宜,等.寰椎椎动脉沟环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1995,33(3):137139.[7]陈仲强,张之虎,党耕町,等.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1991,29(1):95.[8]徐印坎,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颈椎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83:161182.[9]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8.[10]孙宇,陈其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