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损伤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1:32:36

颈椎损伤

颈椎损伤范文篇1

【关键词】颈椎损伤护理颅骨牵引

颈椎损伤病变部位高,致残率、病死率高,我科自2000年6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35例,占同期脊柱损伤的23.5%,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9岁~68岁,其中颈椎骨折8例,脱位10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病变部位:寰枢椎5例,颈3、47例,颈5、612例,颈711例。

2治疗及预后

牵引治疗18例,经口齿状突切除后路植骨2例,齿状突螺钉固定2例,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9例,椎板减压4例。25例合并脊髓损伤中按Frankel分级,恢复一个级别者12例,两个级别5例,三个级别1例,无变化4例,死亡3例。

3护理

颈椎损伤病情重,发生率高,据报道我国每年每百万人口中有6.7人颈椎损伤,瘫痪率高达50%[1]。作好这些患者的护理工作,无论对家庭和社会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护理中我们体会到下列几点非常重要。

3.1搬运中的注意事项

颈椎损伤中即便脊髓未损伤,但因搬运不当亦可造成患者瘫痪,因此在急救、搬运过程和给患者翻身时一定要牵引头部,保持头与躯体成为轴位,避免颈椎伸屈或扭转[2,3],否则极易加重脊髓损伤。

3.2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3.2.1呼吸肌麻痹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易引起膈肌麻痹、呼吸肌无力,特别是寰枢椎脱位骨折更易压迫延髓,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应严密观察这类患者的呼吸,备好氧气、吸引器及各种急救药品。若出现呼吸困难立即行气管切开,对呼吸突然停止者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减轻他们的恐惧心理,使之配合好治疗工作。

3.2.2手术后的护理

对于前路手术后的患者,切口出血压迫气管、喉头水肿及脊髓水肿,都威胁着患者的呼吸功能,患者每时每刻可能发生呼吸停止,因此,要定时观察切口引流物的量和颜色,定时雾化吸入。如果喉头水肿,应在雾化吸入中加入一定量的地塞米松;出血者立即拆除切口缝线,放出血液。术后床旁常规备气管切开包、呼吸机,以防不测。

3.3吞咽困难的护理

术后立即发生,可能是术中损伤喉返神经或喉头水肿,在严密观察的同时,立即向主管医生汇报,查明原因。对于喉头水肿者,加强雾化吸入;喉返神经损伤者,配合医生做进一步处理。但在患者恢复前避免卧位饮食的同时,减慢饮食速度,吃饭喝水时不要说话,严重者鼻饲饮食。术后1个月发生者,常为植骨块脱落所致,此时及时通知医生,手术治疗。

3.4颅骨牵引护理

对于行颅骨牵引的患者,首先应做好解释工作,说明牵引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使患者作好心理准备,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日牵引处滴75%酒精2次,每周换药一次。

3.5高热的护理

颈椎损伤因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常会出现高热。此种高热与感染性高热不同,应以物理降温为主,采用冰帽、酒精擦浴,并嘱患者多饮水。其次可遵医嘱应用激素,但应严密观察,以防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4]。

3.6尿道管理及排便护理

排便及尿道管理是重要的一环,伤后3d即可夹闭尿管,定时或觉得腹胀时开放尿管,若患者出现阴茎勃起;尿液从尿管周围溢出;或尿管注入200ml冷生理盐水,10min由尿管流出者表明膀胱功能可能恢复[1],可拔除尿管。训练排便时每天在餐后进行一次,目的是利用胃-结肠反射作用促其排便,训练同时按摩下腹部,刺激肛门区诱发排便,食用富含纤维食物。对上述无效者试用缓泻剂或润滑剂。

3.7褥疮的预防

截瘫患者皮肤失去知觉,加之长期卧床,骨突出部位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极易造成褥疮[5]。所以应用气垫床,每2h翻身一次,按摩骨突部位并涂滑石粉,保持床铺平整柔软,翻身时要注意躯体与头颈成一轴线,同时他人应牵引头部并保持一定的牵引力,防止牵引突然松脱发生意外。

3.8康复护理

3.8.1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

防止关节长期不活动而强直,失去正常功能。做肢体被动运动,可保持关节韧带活动度,减慢肌肉萎缩,防止肌腱韧带退化和关节强直。各关节各方向被动活动时,幅度应从小到大,髋关节伸展及内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内外旋等运动,同时按摩脚趾末梢小关节到大关节,以促进血液循环。

3.8.2肢体运动锻炼

对不全瘫痪的患者在伤后或术后2周即可行徒手体操训练,继而试用哑铃、拉力器增强臂力。下肢训练是利用床上吊环平衡牵引,充分使膝、踝等关节活动。伤后3个月进行躯干上部的平衡训练,依靠背部支具先倾斜30°,再逐渐坐直。然后进行离床训练,最后借助工具站立、使用轮椅或行走[6]。

4体会

颈椎损伤的康复治疗应坚持下列原则: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认识所存在的功能障碍是客观事实,正确对待伤残,对生活前途充满信心,使他们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或改善损伤后的残疾功能,促进躯体和肢体功能平稳及运动协调能力;预防褥疮、泌尿系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早期主动或被动关节功能锻炼;医疗体系的训练应坚持,从被动到主动,由简单到复杂,从弱到强,由床上到床下,从静止到运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加顺,贾连顺.当代颈椎外科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2126.

[2]耿传霞.颈椎损伤的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1995,19(1):26.

[3]刘瞧玉,陈宾.颈椎损伤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1):29.

[4]张天花,徐军.颈椎损伤患者体温异常的观察与护理[J].山西医学杂志,1995,9(6):262263.

颈椎损伤范文篇2

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yin55cases

【Abstract】AIM:Tostudytheaim,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e.METHODS:Fiftyfivecasesoflowercervicalspinefractureandfracturedislocationweretreatedwithearlysurgicaltherapy,amongwhom43casesweretreatedwithanteriordecompressionandillacautograft,and12casesweretreatedwithposteriordecompression.RESULTS:Threeofthesixcaseswithcompletespinalcordinjurydied.Fortynineofthe52caseswerefollowedupfor4-49months,averaging21months.Thereweredifferentdegreesofneurologicalrecoveryinthe41caseswithpartialspinalcordinjury.CONCLUSION:Surgicaltreatmentisusefultotheearlyreconstructionofstability.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thesurgerydependonthepatientssituation.Theuseofinternalfixationafterdecompressionandbonegraftwillexpandtheclinicalapplicationofthesurgicaltreatment.

【Keywords】cervicalspine;injure;surgicaltreatment

【摘要】目的:探讨下颈椎损伤早期手术治疗的目的、时机和方法.方法:下颈椎骨折、脱位并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55例,早期分别施行前、后路减压固定手术.其中前路减压43例,后路12例.行内固定17例.结果:脊髓完全损伤6例,死亡3例,随访3例神经功能无恢复.脊髓不完全损伤49例,随访46例,随访时间4~49(平均21)mo.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41例.结论: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及早恢复椎体稳定性.应根据具体伤情决定手术时机和方法,采用前或后路减压均可起到良好疗效.内固定的使用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颈椎;损伤;外科治疗

0引言

在颈椎骨折脱位中,80%以上发生于下颈椎,其中70%合并脊髓伤或神经根受压症状[1].下颈椎损伤伤残率高,对其早期手术干预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行早期手术治疗55例,对早期外科处理的目的、时机、手术方法的选择等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组55(男48,女7)例,年龄22~79(平均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9例,高处堕落18例,运动损伤3例,重物砸伤5例.损伤部位:C4骨折9例,C4~5脱位8例;C5骨折10例,C5~6脱位8例;C6骨折10例,C6~7脱位10例.按下颈椎损伤的生物力学分类分型,屈曲压缩性骨折20例,其中压缩超过椎体高度1/2者14例.爆裂性骨折9例,骨折脱位26例.并发脑外伤6例,并发四肢骨折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h~21d.24h以内者9例,24~72h12例,72h~7d10例,7~21d24例.脊髓损伤情况:完全损伤6例,不完全损伤49例.按ASIA分级标准,A级6例,B级10例,C级16例,D级23例.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1wk内手术.

1.2方法

1.2.1术前处理术前常规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牵引重量根据受伤节段和伤情决定.入院后即予激素及脱水药物.受伤时间小于48h且有条件者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1mg/kg,1h内滴完后,5.4mg/kg23h内滴完.同时应用胃黏膜保护剂,防止消化道出血.

1.2.2手术方法

①前路手术:插管全麻或颈丛麻醉.右颈前斜或横切口.显露椎体包括伤椎为中心上下各1个椎体.先切除与伤椎相邻的上下2个椎间盘,然后切除伤椎大部.再切除相邻椎体的上下缘使成一台阶便于植骨块放置.用刮匙或高速磨钻将残留椎体后缘清除,彻底减压.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块,制成长度略大于颈椎开槽处的矩形骨条;牵引下植入骨槽内.本组前路减压植骨43例.其中13例作颈前路带锁钢板(ORIONACLP系统)内固定.②后路手术:插管全麻.颈后路正中切口.显露椎板范围根据减压要求决定.后路手术采用颈椎管成形术(单开门或双开门)或椎板切除+侧块钢板内固定.不论何种术式,均先在减压节段的椎板上距小关节突内缘2~3mm处开槽.开槽可用尖嘴咬骨钳或高速磨钻.椎板切除者将两侧开槽处椎板内外皮质完全切除,椎板揭盖取除.单开门者保留一侧开槽处椎板内层皮质,另一侧完全开槽后将椎板推向一侧,然后将棘突基底部缝合于对侧关节囊.双开门者保留两侧开槽处内侧皮质,另切断棘突基底部后向两侧开放椎管,中间嵌入植骨块后钢丝固定.本组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者6例,双开门2例.另有4例椎板切除后用侧块钢板(AXIS钢板)内固定.

术后均用激素和脱水药;放置引流72h内拔除.单纯减压植骨者行枕颌石膏或颈胸石膏固定,行内固定者仅用颈围保护.根据具体病情及术后植骨块生长情况决定外固定去除时间.手术后3d,6wk,3mo,6mo分别摄片复查了解内固定和骨生长情况.出院后所有病例要求门诊随访.

2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成功,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3例死亡,均为脊髓完全损伤和行前路减压者.2例为术后损伤平面上升,分别于术后6d和45d死于呼吸衰竭.1例创伤性低Na+血症和全身营养衰竭于术后68d死亡.其余病例恢复顺利.平均住院日34d.37例住院期间有神经功能改善.本组除死亡3例外,其余52例中40例行前路手术,37例获得随访;12例行后路手术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49d,平均21d.24例前路单纯减压植骨者2例出现植骨块松动,其中1例畸形愈合,1例于术后4mo再次手术行前路钢板内固定,于术后3mo获得骨性融合.其余23例在均3~5mo内获骨性融合.行前路内固定13例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脱落,于术后4mo内获骨性融合.后路手术12例,8例单纯植骨融合者出现3例颈椎前曲,骨性融合时间3~6mo.4例内固定者在4mo内获得融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Tab1).表1前后路减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略)

3讨论

重建椎体稳定性和恢复脊髓功能是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治疗的目的.长期以来以牵引和外固定为主的保守治疗方法已逐渐被临床实践所否认.保守治疗早期不能实质性地改善脊髓功能;固定也不够切实,晚期脊柱畸形发生率高.早期手术治疗应该达到下列目的[1,2]:①从前路或后路两个方向取除对脊髓的压迫物,恢复椎管容积,防止早期脊髓继发性损害;②早期恢复椎体稳定性,减少患者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③对不稳定节段早期固定,防止后期的颈椎不稳和晚期继发性脊髓损害;④使用内固定者达到更精确复位和牢固固定,从而减少畸形.

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是颈椎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最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原因相当复杂,除了对创伤造成的不可逆损伤程度无法精确估计,对脊髓损伤机制了解的不彻底也是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伤型和伤情决定手术时间.脊髓不完全损伤者如椎管内有明显占位压迫脊髓者,只要全身情况允许,在充分准备后应尽快手术解除脊髓压迫,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脊髓残留功能.脊髓急性压迫伤的病理过程已经明确[3-5],在创伤后数小时即有血管病理改变,灰质的不可逆坏死在伤后5d出现,白质血供相对少,耐受性相对较高,在伤后7d才开始病理改变.这一点提示临床早期手术减压可能有利于压迫脊髓的神经功能恢复.对于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由于脊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很小,且脊髓损伤重,早期手术有可能导致损伤平面上升,对于损伤阶段位于C4以上者,风险更大.因此此类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充分准备下手术,手术时间可相对延后.本组死亡3例均为脊髓完全性损伤,节段较高.

具体术式的选择,应根据脊髓受压位置,创伤类型等因素具体分析,而不应拘泥于单纯的前路或后路一种方式[4-6].由于下颈椎脊髓损伤的脊髓压迫常来自前方,因此前路椎体减压+植骨融合术已广泛运用于下颈椎损伤.前路手术的适应证包括[3,5,6]:①前中柱损伤:累及椎体和椎间盘的损伤,包括椎体的压缩、粉碎性骨折,类滴状骨折;前纵韧带,前方纤维环和椎间盘完全破裂(过伸性损伤);②后结构断裂伴有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或骨折者;③无骨折和不稳的颈椎损伤,发现有椎间盘突出伴有神经损伤者;④三柱损伤颈椎严重不稳者.前路钢板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更扩大了前路手术的适应证,使得原来属于禁忌的后结构不稳也纳入前路手术范围[2,3,6],同时也减少了单纯植骨融合术后颈椎畸形的发生率.我们发现,对有原发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等基础上的颈脊髓损伤,后路颈椎管成形减压可取得良好的减压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家顺,贾连顺.当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94-95.

[2]KingJTJr,MoossyJJ,TsevatJ.Multimodalassessmentaftersurgeryfor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J].JNeurosurgSpine,2005;2(5):526-534.

[3]AlKhateebH,OussedikS.Themanagementandtreatmentofcervicalspineinjuries[J].HospMed,2005;66(7):389-395.

[4]TanHB,SloanJP,BarlowIF.Improvementininitialsurvivalofspinalinjuries:A10yearaudit[J].Injury,2005;36(8):941-945.

颈椎损伤范文篇3

【关键词】颈椎损伤;漏诊

随着交通伤、坠落伤、暴力或运动伤日益增加,近年颈椎损伤日渐增多,但颈椎损伤的漏诊或延迟诊断率仍达5%~20%[1]。如没有及时发现和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会造成严重后果,常造成患者高位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现将我院1993年9月—2008年4月颈椎损伤漏诊的36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34例,女性2例。年龄4.5~58岁,平均38岁。受伤原因:车祸16例,摔伤11例,高处坠落6例,打击伤3例。临床表现:均有颈部疼痛,伴肢体感觉障碍18例,同时具有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10例,显示运动障碍8例。合并伤:头及颜面部、颈部皮肤损伤,或四肢肿胀畸形、疼痛18例,颅脑损伤10例,腹部外伤6例,血气胸2例,伴有休克者4例。22例患者完全清醒。14例患者有意识改变,其中伴有昏迷6例(入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4例),烦躁5例,醉酒状态3例。本组均在患者颈部疼痛加重或出现神经系统缺陷经反复检查后明确诊断。首次诊断距确诊颈椎损伤时间5h~7天,平均2.5天。死亡4例:1例死于颈椎损伤,1例死于多发伤,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结果

本组36例,低位颈椎骨折并/或脱位共24例(27.8%),寰椎骨折6例(16.7%),寰枢椎半脱位3例(8.3%),枢椎齿状突骨折3例(8.3%),颈段脊髓完全损伤5例(13.9%),不完全损伤13例(36.1%),合并横韧带断裂5例(13.9%)。

19例(52.8%)患者因有意识状态改变或有其他严重损伤,无法提供病史。14例(38.9%)患者无法实施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其中11例(30.6%)由于其他损伤造成严重的意识改变,3例(8.3%)由于醉酒,10例(27.8%)有其他严重损伤,如休克、腹腔脏器损伤、颅脑损伤等,在最初的检查中集中在严重损伤,发现颈椎损伤是在生命体征稳定之后。3例(8.3%)患者采用了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和颈静脉置管等急救措施,影响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必要的颈椎保护。21例(58.3%)缺少完全的X线图片,其中14例(38.9%)在最初的诊断中仅拍摄了颈椎的侧位片或正位片,7例(19.4%)未作颈椎X线摄片检查。4例(11.1%)漏诊是由于X线片未显示低位颈椎损伤的平面。8例(22.2%)延迟诊断的原因是对X线片的错误解释。6例(16.7%)延迟诊断、漏诊是由于低年资医生没有发现异常X线片,由高年资医生重新阅片发现。17例(47.2%)由高年资医生查房时提出进一步检查时发现。通过重复标准摄片确诊2例(5.6%),功能性屈曲/过伸位摄片确诊3例(8.3%),CT或MRI确诊31例(86.1%)。

3讨论

3.1漏诊原因

3.1.1伤情复杂由于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而忽略了头颈部不适或疼痛,且医生把精力集中到明显外伤的处置而忽视了对本病的检查。本组17例患者中有并发休克、血气胸、呼吸困难、严重颅脑或腹部外伤等,早期以抢救生命为主,或处理其他部位损伤,对于颈部损伤未作检查并采取保护措施。

3.1.2病史不详医生不能获得准确病史,未全面地进行体格检查也是漏诊的常见原因,主要发生在患者有意识状态改变或有其他严重损伤,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儿童、伤后逆行性遗忘、或醉酒状态。本组14例患者在最初的诊断中无法实施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3.1.3检查手段不完善和对图片的错误解释本组21例缺少完全的X线片,其中14例在最初的诊断中仅拍摄了颈椎的侧位片或正位片,7例未作颈椎X线摄片检查,12例上位颈椎损伤者在早期诊断时未作张口位摄片检查。

3.1.4体检不仔细本组9例患者头面部皮肤有擦伤,1例有颈部皮肤擦伤,无或有双上肢麻木等,未引起首诊医生重视,入科后由专科医生发现。另有6例患者有头颈部外伤史,无或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颈椎X线片未见异常,症状出现或加重后经CT或MRI检查确诊。

3.1.5经验不足与文献报道一致[1],经验不足也是发生漏诊和延迟诊断的重要原因。本组36例中有26例发生在5年内工作经历的医生中,7例发生在5~10年工作经验的医生中,3例发生在10年以上工作经验经历的医生中;28例为急诊科或其他临床科室医生漏诊,8例为骨科低年资医生漏诊。

3.2如何避免漏诊

3.2.1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对无脊髓损伤表现者,首诊医生往往重视不足,易忽视对颈部的检查。因此,对无脊髓损伤症状和体征的严重损伤,首诊医生应对此类患者高度重视。特别是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受伤机制。外伤后出现颈枕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时,应考虑到颈椎损伤的可能,要常规行X线检查,包括正侧位片和张口位片。

3.2.2伤情复杂的患者,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排除颈椎损伤对有多发伤且不能准确提供病史者,若高度怀疑有颈椎损伤应予颈部外固定,避免颈椎损伤进一步加重。对于严重损伤和神志改变的患者,由于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通常不可靠而存在进一步诊断的困难,可以采用颈围保护颈椎,直到患者清醒或意识恢复并经过仔细的检查排除颈椎损伤。

3.2.3完善影像学检查对疑有颈椎损伤而没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尽早予以颈部有效制动,同时行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检查,张口困难或X线片检查显示不完全时,应行寰枢椎CT检查;对于有意识障碍的严重损伤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的同时可以常规进行颈椎扫描[2]。与前2种影像学检查相比,MRI对颈椎检查具有明显优势[3]。

3.2.5完善检诊制度患者意识改变时难以配合不同体位X线摄片检查,X线片也难以达到最佳效果,给低年资医生正确解释颈椎片造成困难,此时应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阅片。对伤情复杂者需引起高度重视,上级医生应及时检诊,在保证生命的前提下完善辅助检查,必要时同专科会诊以排除颈椎损伤可能。

【参考文献】

[1]PlatzerP,HauswirthN,JaindlM,etal.Delayedormisseddiagnosisofcervicalspineinjuries[J].JTrauma,2006,61(1):150-155.

颈椎损伤范文篇4

本文作者:刘扬张雁张进军工作单位:北京急救中心

1一般资料本组734人中,男性527人,女性207人;专业人员608人,非专业人员126人;北京奥运会各场馆医疗服务人员247人,志愿者416人,高危岗位的非医务人员71人。所有受训者均未学过关于此种操作技能。平均受训时间为5.5h。2培训方法通过固定器材的使用方法、标准6种徒手固定头部的操作手法、搬运时的注意事项,运用多媒体教学及室内的模拟讲解与带教操作,以评分的形式由带教老师进行打分,得到培训结果。打分标准:优秀:所有操作没有遗漏,动作标准规范,在既定时间内(7min)完成;合格:上述中有1项欠缺;不合格:上述中有2项或2项以上欠缺。2.1熟悉颈椎损伤现场急救的基本程序:(1)准确的临床评价:判断生命体征即气道是否通畅,简练系统的全身检查及有无合并危及生命的重要器官损伤;(2)基础生命支持;(3)严格的颈椎制动技术[3]。2.2熟悉颈椎损伤现场处理所需的器械:(1)脊椎固定板(以LAERDAL脊椎固定板为例)(图1):重量仅为6.2kg,体积40cm×183cm×6.5cm,最大可承受1100kg的重量,可以漂浮于水面用于水上救援。可穿透X线不会产生伪影。(2)颈托(以StifneckSelect四合一颈托为例)(图2):指间测量法,特有的固定锁确保颈托的稳定和对称。(3)头部固定器:①SpeedBlocks头部固定器(图3):用于陆地急救。两侧固定板可进行多向调节,适宜2岁以上病人使用,配有多用途基板可使之固定。②HLJ-E头部固定器(海绵)(图4):用于水上急救。两侧固定板以硬海绵做成,缺点是不可调节。(4)约束带(图5):头部约束带:固定头、颏部使头部稳定。躯体约束带:固定躯体,以保证在搬运或呕吐中的伤者全身稳定。2.3掌握6种标准化徒手固定头部的方法:分为头锁(图6)、双肩锁(图7)、头肩锁(图8)、头背锁(图9)、头胸锁(图10)、胸背锁(图11)。2.4熟悉现场搬运操作的注意事项:防止颈椎损伤最重要的一步是应以器械固定、搬运为主,因此在学会徒手固定头部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器械的使用。教学时分2步:第1步使伤者处于仰卧位,3名急救者明确每个动作的作用,同时掌握好动作的衔接,如上颈托、上脊柱板、上2种不同的头部固定器、上肢体与头部约束带、搬运等;第2步将伤者放置俯卧位,同时考虑应该如何急救,以加深对此技能的理解。图1脊柱板图2可调节式颈托图3头部固定器(陆地)图4头部固定器(水上)图5固定带图6头锁图7双肩锁图8头肩锁作者单位:100031北京,北京急救中心通讯作者:张进军,E-mail:zhang92560@163.com3结果734人在接受急救培训后,考核优秀126人(17.2%),合格524人(71.4%),不合格84人(11.4%)。不合格84人经再次培训后,全部合格。讨论颈椎损伤现场处理在过去提及的很多,但往往只是理论及一般的操作技术,随着运动损伤不断被重视,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急救器械也随之出现。因此就要求受训者必须了解颈椎损伤新的急救器材的优点、作用及使用方法。6种徒手固定头部的手法要求受训者明确其用途并且动作要求规范、到位。其中动作到位问题一定要强调固定头部不仅仅是扶住或按住头部,而最重要的是有固定点,固定在坚实的物体上,如地上、膝上、腿上,伤者的胸骨上、肩膀处等,特殊情况下可以灵活应变寻找可固定的地方。有研究表明,早期颅骨牵引有助于改善颈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尤其是继发性颈髓损伤[4]。培训时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员在徒手固定头部时,首先是伸手固定头部,尔后才找固定点,我们始终强调这样做是无效的。明确找固定点比头部固定更重要。头部固定明确一定要固定在骨性标志物上,如头胸锁中的胸锁,要求手指按住伤者颧弓的位置,而一些学员手法并不规范,往往按到面颊部甚至下颌关节处,起不到头部固定的目的。为了能更好地记忆这些规范动作,培训时我们将每个动作进行了分解,用最简单的字来加深记忆,如头锁,即为固定、挤头、按额。

1头胸锁:在初次培训时我们要求头胸锁的胸锁要两肘部分别固定在地上(腿上)、伤者胸骨上,而双手分别按住额部、颧弓处。然而在压胸骨时许多"伤者"感觉急救者肘部坚硬不舒服,因此我们建议这时肘部可以落在急救者的另一条腿上,这样也能很好的固定。头锁和双肩锁:以往培训时我们要求头锁用于伤者头部牵引及在脊柱板上上下移动的手法,而双肩锁用于伤者在脊柱板左右移动的手法,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头锁对向下移动并不能很好地固定头部,容易造成推头移动。故此我们将双肩锁的作用改为整体平行移动的手法,而头锁只用于头部牵引上颈托。2我们在给伤员上脊柱板后用顶肩推腋法调整位置时发现,由于脊柱板相对光滑,而地面相对粗糙,因此在上下移动时容易造成脊柱板也随之移动。要求向上移动时,位于头端的急救人员用双膝顶住板,而向下移动时,位于伤者两侧的急救人员分别用近伤者脚端的手抓住脊柱板边缘以稳定,保证迅速移动。3以往培训时我们主张伤者上板位置调整后,用头胸锁固定头部,上头部固定器,再上头部约束带,最后在上肢体约束带。然而遇到伤者呕吐时,需要侧翻脊柱板,而头部固定身体移动,颈椎出现二次损伤。所以先用头锁固定头部稳定,上肢体约束带,若出现呕吐,侧翻板身体固定,头部可用头肩锁固定,避免了二次损伤。最后上头部固定器及头部约束带。4搬运是外伤四项技术之一,是创伤急救重要的一环。需要4人参与,因每个人的力量不均匀,再加上头端很沉,当抬起板时就会造成脚高头低,甚至摔人掉板情况。故搬运时要求有力量的人员在头端(头端2人中有1人需为医生),在起身时,头端两人先略抬起,然后脚端两人再起,达到整体平抬,稳步行走。在颈椎损伤急救处理上有些细节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如做头锁时需要牵引,但有时力度掌握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其他操作者操作过慢力量势必会减弱;双肩锁移动、头胸锁翻转时,由于要移动所以肘部固定不稳是很棘手的问题,我们尝试多种办法都不满意;由于操作者体形及身体问题,不允许长时间跪在地上,这样就会造成动作不规范。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还在进一步改进和探讨,希望能将这项技术培训更加合理、完善、科学[5]。

颈椎损伤范文篇5

跳伞运动员的伤病多集中在脊椎的损伤上,其中颈椎的损伤最令人可惜,因为颈椎损伤完全是可以避免或推迟发病时间的。目前我国针对跳伞运动员颈椎病的研究很少,这就造成了我国跳伞运动员运龄短、成材率低的状况。因此研究跳伞运动员如何在开伞过程中避免颈椎损伤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研究目前跳伞队运动员颈椎病多发的状况,分析跳伞运动员颈椎病发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的方法与手段,避免队员在跳伞训练过程中产生伤病,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年限。

2文献综述

2.1对运动员颈椎病现状及特点的研究方健辉、林志达、林俊文等在《广东省专业运动员颈椎病调查的初步分析》中提到运动员颈椎病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其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的生物力学改变和颈背部肌肉的慢性损伤密切相关,且两者互为因果。”…罗浩、樊小玲在《运动员颈椎病的特点及预防》一文中提到:“大多数患者的颈部损伤都属于在训练比赛时反复多次的微损伤,这是运动创伤的特点之一。”

2.2对运动员颈椎病等致病因素的研究荆兴泉、杨双石在《高G载荷与飞行员颈椎病的关系研究》一文中提到:“韧带撕裂与高G值、颈肌劳损及头颈部位置不正确等有关。”[3秦凤起、任发星在《跳伞各阶段的速度与安全》一文中提到“因坠落合成速度大,跳伞员不宜保持正确的坠落姿势,使开伞瞬间的姿势变形”,“拉直速度大,增大拉直力和开伞动载,使跳伞员承受的开伞动载大,易造成躯体损伤”。

2.3对运动员颈椎病防护的研究荆兴泉、杨双石在《高G载荷与飞行员颈椎病的关系研究》一文中提到:“特定的颈肌训练可减缓颈肌疲劳,强有力的颈肌可预防颈椎病的过早出现。”罗浩、樊小玲在《运动员颈椎病的特点及预防》一文中也提到:“诱发运动员颈椎病的肌肉有颈部头长肌、颈长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冈上肌、菱形肌等小肌群。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以跳伞运动员在开伞过程中如何避免颈椎损伤的技术为研究对象。以参加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跳伞比赛的80名优秀跳伞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运动年限分布在4—20年以上(见表1),跳伞次数分布在1000次-5000次以上(见表2)。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空勤人员或运动员颈椎损伤的预防与防治有关的文献资料。

3.2.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问卷有效率l00%。

3.2.3调查访问法:走访部分参赛运动员及其教练员和运动队医务工作人员。

3.2.4数据统计处理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内的数据进行校正和统计处理。此外,对不同跳伞次数运动员的伤病情况比率进行检验。

4研究内容

4.1开伞动载对颈椎病产生的影响

跳伞运动的空中动作是以自由落体方式进行的,开伞时的坠落速度一般都在每秒60m左右,开伞后的下降速度一般为每秒3m左右。由于降落伞的张开,人体的速度从每秒60m突然改变为每秒3m,这就相当于静止不动的人体突然受到了一个每小时216km速度力的撞击。当跳伞运动员开伞时,由于身体姿态和下降速度的突然改变,使颈椎受到了一个垂直于人体纵轴的向上的力。然而由于惯性,运动员的头部和躯干则继续处于下降状态。这样就产生了两个以颈椎为支点的向下的力:一个从颈椎到颅骨顶端;另一个从颈椎到踝关节(图1)。颈椎是人脊柱中最灵活,活动量最高的一段脊椎。但由于其体积最小,韧带力量相对薄弱,因此也是最容易受伤的关节。开伞瞬间力的方向的改变,造成了人体姿态的改变,而瞬间改变姿态的力量造成了颈背部肌肉的损伤。力量越大损伤越重,损伤重复次数越多,颈椎病发病的几率越大。

4.2开伞时身体姿态的控制对颈椎病产生的影响

在高速的自由落体状态下,空气将对坠落中运动员的身体产生强大的作用力,运动员可以利用这种作用力做出盘旋、筋斗、加速及减速等动作。所以开伞时,运动员一般都会将四肢完全展开,利用瞬间的突然减速,以抬高上身的动作来降低开伞动载对颈椎的影响。这种对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大量训练才能得到。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开伞瞬间对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是降低颈椎病发病几率的有效方式。开伞瞬间如果对身体姿态控制不好,身体有可能处于侧滑、俯冲、旋转和翻滚的状态。“开伞瞬间的姿势变形,造成开伞不顺利或伞绳缠绕肢体,同时将增大拉直速度和开伞速度以及充满速度”,“拉直速度和开伞速度的大小直接与拉直力和开伞动载有关,跳伞员承受的开伞动载加大,易造成躯体损伤”。通过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统计问卷调查,得出有关开伞动载、拉直速度和身体姿态的数据及得分(图2)。通过图2可以看出,身体姿态控制的好的时候,在相同的拉直速度下,运动员所承受的开伞动载最小(如图2中图例1);而身体姿态控制不好时,在相同的拉直速度下,姿态控制越差,运动员所承受的开伞动载越大(如图2中图例2和图例5)。由此得出,开伞时有效地控制身体姿态对降低开伞动载十分重要,开伞动载的降低对颈椎的伤害程度会有效地减小。

4.3开伞时身体姿态控制所用的力量

跳伞运动对运动员身体空间知觉能力和力量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这是因为在高空高速的气流冲击下,空间知觉能力和力量素质高的运动员能同在地面一样控制好身体姿态并保持身体平衡。但在具有基本相同的空间知觉能力的运动员之间,颈椎病的发病几率与病情严重的程度还是有一定的不同。对跳伞运动员进行分组,空中身体姿态控制好的运动员为第1组,空中身体姿态控制差的运动员分为第2组,通过测试身体核心区域肌肉群力量后得出以下数据(见图3)。第1组运动员肌肉力量的综合评价明显高于第2组运动员,而且第1组运动员颈椎病状况明显比第2组运动员要好很多。身体力量素质好的运动员颈椎病的发病时间要比力量素质差的运动员晚,尤其是身体核心区域肌肉群力量好的运动员,其颈椎病发病时。

颈椎损伤范文篇6

摘要:临床决策规则作为一种决策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依赖于大量原创性研究或循证医学的证据,旨在通过把临床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释的过程标准化,指导选择诊疗手段或路线,降低临床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限制或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因不必要检查(测)和/或治疗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效率,使诊疗最优化,促进患者安全,维持或增进临床的后果。从临床决策规则的概念、存在的条件、研制方法、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何为临床决策规则

临床决策规则(clinical-decisionrule,简称“决策规则”)或预见规则(predictionrule)是起源于原创性研究,通常是指,把≥3种参数整合起来运用,比如病史、体征或简单的检测等,作为一种决策的工具。它需要大量数据作为保证或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目的是通过把临床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释的过程标准化,依据某些经过严格评价的具有临床预见性指标的存在与否,指导选择诊疗手段或路线,确定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进行诊断性或治疗性干预,降低临床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限制或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因不必要检查(测)和/或治疗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效率,使诊疗最优化,促进患者安全,维持或增进临床的后果。决策规则分为两类:一类是估计疾病或疾病后果的概率,另一类是提示疾病诊疗行动的过程(acourseofaction)。就估计疾病或后果概率而言,以社会获得性肺炎(CAP)为例,已有4个疾病概率预测的规则,目的是用来决定对疑似肺炎病人是否需进行胸X线检查[2]。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存在与否用来计算肺炎发生的概率。就第二种类型而言,它为疾病的临床诊疗带来明确的指南,因此日常诊疗工作中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其中Ottawa踝诊断规则(Ottawaanklerules)是最著名、最广泛性使用的临床预见规则,用来决定闭合性踝部创伤患者是否需要接受X线检查。

二、为何重视临床决策规则

某年轻患者发生闭合创伤,急诊医生在接诊后12小时内,未经上级医生查房、专业专科会诊、系统评估,给予病人11次(部位)X线检查,其中3个部位CT检查,其余9个部位是普通平片正侧位,共21次曝光,最后并未发现有明显骨折和实质性脏器破裂或挫伤。事实上,临床上类似这样的情形比较普遍,在一些医院、一些医生中间甚至成为沿用多年的“常规”或习惯做法。X线检查通常是用于创伤病人的常规检查,但其必要性尚未确定。以清醒、状态稳定的创伤为例,Stiell(2003)对加拿大9个急诊中心8283例评价,仅169例(2%)发生了有临床意义的颈椎损伤。以钝挫伤病人为例,胸X线作为常规检查,胸内损伤阳性检出率低,为0~13%。头部轻微外伤(意识丧失、健忘或定向力障碍,Glasgow昏迷评分13~15)为例,加拿大7个医学中心12个月内对这类病人调查,仅6.2%CT扫描上有可见的脑损伤,仅0.5%发生需急诊外科手术的硬膜下血肿。这些机构中,这类病人使用CT检查的情况相差4倍[4]。以颈椎外伤为例,每年加拿大有18.5万例清醒、稳定的创伤(有发生颈椎损伤的危险)病人,其中仅0.9%发生颈椎骨折或脱位,整个加拿大医学中心内颈椎X线检查中98%为阴性。每年北美有100万例次急性创伤需膝关节X线摄片,只有6%有骨折。每年,美国有200万例成人因头部创伤到急诊室就诊,其中6%~9%隐匿有非预期性、创伤性颅内病变,<1%需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因担心可能性的颈椎创伤,需要拍摄大约80万个颈椎的X线片,脊髓损伤只有1万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的损伤累及颈椎,因此对颈部和头部创伤的患者应采取选择性X线影像学检查[5]。对美国21个急诊中心34069例钝挫伤+颈部X线检查病例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发现818例(2.4%)有X线检查确诊的颈椎损伤,采取5点低风险的判定规则后可使4309例这类病人避免X线检查,减少幅度12.6%[6]。美国每年有2.5万全职急诊医生开出80万个X线检查的医嘱,平均每人每年开出32个颈椎X线检查医嘱,可能在125年的临床工作中才能遇到一例隐性的颈椎损伤的病人,因此遗漏有临床意义的颈椎损伤病例十分罕见的。

尽管临床上有了一些疾病诊疗常规和指南,但由于医生、管理者、地域因素等,往往在临床上对同一病人,但在不同医院、不同医生、不同专业专科之间在诊疗策略上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如哪些病人需要直接行磁共振检查,哪些应该以普通X线作为首选检查,哪些接受B超,哪些需要彩超检查,哪些肺炎病人需要住院治疗,哪些病人需要门诊治疗等等。分析原因有:(1)就具体的疾病诊疗而言,教科书和指南上只是给出针对这类疾病总的或分层的诊疗原则,并没有细化的具体病例的水平,因此,诊疗原则从指南或教科书的原则到具体病例的应用之间尚有相当大的距离或空间,这里往往依赖具体的医生的素质、专业专科技能、经验、所在科室的通常做法等,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经验性;(2)疾病诊疗,特别是疑难危重病人,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系统检查评估,特别是创伤的病人,借以发现隐匿性的多脏器、多部位的损伤,因此,往往需要打破常规,多种检查手段联合,如X线、CT、检验、超声等作为筛查的基本手段,同一检查手段在同一病人多个部位同时使用;(3)一些疾病临床表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离,通常凭借医生的直觉观察无法确定诊断,需要通过多种筛查性检查才能解决问题,比如X线、超声、磁共振、检验项目等筛选;(4)一些医生对疾病诊疗规范、原则、最优化路径的掌握不完全、不系统、不标准,按习惯或随意选择诊疗手段,使某些诊疗手段过度使用;(5)医生担心遗漏临床上隐性的损伤或病变,或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一些医生采取防卫性医疗策略,使用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6)人为的因素,以二线、三线的更昂贵的诊疗手段代替一线、低廉的基本的诊疗手段,牟取更大化的经济收益。

三、如何研发临床决策规则

决策规则研制过程通常涉及4个方面:选择有意义的临床问题,选择观察的指标,规则的可应用性,用来研制规则的数学手段。要注意,选择观察指标过程中发生偏倚(bias)的问题,这类偏倚包括:用来预见后果的指标模糊性、预见性差后果不明确、预见性不明确。通常需要对被预测的后果进行清晰的界定,易于测定,并且是客观的指标,如X线显示骨折、活检结果证实为癌症。临床的预见指标,如温度、心率、血压,必须得到准确的界定,具有明确和可重复的特征。

就决策规则在实践中的应用而言,要确定这些决策规则是否有价值。预测指标必须是在进行临床决策的同时即可获取到,若一个临床决策规则所需的临床信息不容易取得,比如需要正电子发光检查结果,该规则就无法得到广泛应用。决策规则还须有普遍适用性,即它必须在不同地点和背景下都可以得到应用。同时,需要对决策规则的准确性或错误分类率(misclassificationrate)进行评估,即当使用某个决策规则时,病人被错误划分的情况是怎样的?通常,采取复杂统计学手段来评价错误率,但最理想的方法是,把一个决策规则放在多种背景下(大学医院急诊室和社区医院)来证明其在不同背景下的准确性。此外,不但要评价某个决策规则的整体的错误率,而且应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见价值、阴性预见价值和可能性比率(likehoodratios),并确定每个值的95%可信区间。最后,决策规则对实际临床做法的影响是最重要方面。尽管某个决策规则可能会高度准确、十分严谨,但很可能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有:(1)颈椎创伤骨折预测规则,对颈椎X线发现骨折的敏感性为97%,遗漏一例这类病人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应用就大大受到限制,而就足和踝部骨折的决策规则而言,对敏感性的要求就不是很严格了;(2)需要复杂计算的决策规则也不可能得到广泛的运用。就用数学方法来研制决策规则而言,具体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和递归分割分析(recursivepartitioninganaly2sis)。

四、有哪些经典的例证

全国急诊X线检查利用情况研究(NEXUS)的低风险标准:若不满足如下所有的条件,则为拍摄颈椎X线的适应证:无后中线颈椎触痛;无成瘾证据;正常水平的觉醒;无局灶性神经缺失,及其他部位损伤引起的干扰性疼痛。

1992年美国全国急诊X线影像利用情况研究(thenationalemergencyX-radiographyutilizationstudy,NEXUS)提出对颈部闭合性挫伤病人发生颈椎骨折的低风险标准(low-riskcriteria,NLC),包括5条标准,后来在美国进行一项验证试验,涉及34069例颈部闭合性挫伤的病人,该标准对颈椎损伤的判定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12.9%,该规则被推荐在美国急诊室内使用。2001年有人提出加拿大颈椎规则(CanadianC-Spinerule,CCR),用来评价临床状态稳定、清醒的创伤病人,经过8924例病人的验证,该规则由3个部分组成:3个高风险标准、5个低风险标准和病人旋转颈部的能力。对加拿大9个急诊中心的8283例病人进行验证,比较CCR和NLC,发现CCR比NLC更敏感(99.4%vs90.7%),特异性更高(45.1%vs36.8%)。

Haydel等对钝挫伤后24小时内表现有轻微的头部损伤的患者,建立了1个由7个要素组成的临床决策规则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颅脑CT检查,这7条标准含:头痛、呕吐、>65岁、药物成瘾或酗酒、短暂的记忆缺失、锁骨以上水平的创伤、创伤后癫痫。在909例(>3岁、轻微脑损伤,即Glasgow昏迷评分15,神经检查正常)中,57例有CT检查阳性改变,并且符合≥1条标准,212例无这7条中任何之一改变的患者CT检查均正常。

对于清醒的、状态稳定的创伤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15分),当怀疑颈椎损伤时,确定危险因素可以指导颈椎X线检查。危险的机制包括,从3英尺以上或5阶楼梯以上跌落,头部的轴向负荷(比如潜水),高速情况下(大于100公里/小时)机动车碰撞或翻滚或弹射到车外,电动康复车辆的碰撞,或自行车碰撞。以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为例,随着临床预测规则的应用,已深刻改变了PE诊治的面貌。有几套标准化规则用来评估临床PE概率。简单预见性规则可用于门诊背景下,更为复杂的预见规则需更多的临床参数,需专家对X线及其心电图结果进行解释,见表2。使用经验性或标准化的概率评估方法,把PE发生率分为3类:低临床概率,PE发生率≤10%、中间临床概率,约30%、高临床概率,≥70%。根据计算出的临床概率,来决定具体的病例接受哪种诊疗策略,有关这方面内容见《医学与哲学》有关文章,此处不再赘述。

以社会获得性肺炎(CAP)为例,采取积分方法分类(表3),按照临床各项指标参数积分,将社会获得性肺炎按严重程度分5级,I~II级病人只需门诊治疗,而III~IV级需要住院治疗,而V级,即积分>130分,则为重症肺炎,需入住ICU,病死率近30%(表4)。这表明临床决策规则对CAP临床治疗方式、抗生素的使用、预后等具有重要预见价值,是目前临床常用、重要的决策工具。

五、应做些什么

首先,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们和科技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有关临床决策规则知识、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研究,要把这项研究事业与防控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等等同起来,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有力保障,建立近期、中期和长期研究发展规划,确立攻关重点,培养专门从事临床决策工具的开发、研究的技术人才,培植专业学科,使我国的临床决策工作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实现临床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定量化、经济化。再次,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部门应该把临床决策作为一门新兴而重要的学问,当做医学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培养医务工作者具备进行科学的临床决策的头脑、视野、素质、能力、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全员的临床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医疗机构和各级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决策工具的研究和应用。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从临床决策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疾病或疾病状态管理的临床决策工具的研究,开发出具有本单位和本专业特点的、行之有效的临床决策工具,同时要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经过循证医学证明的或学术界共识的决策规则,使医生个人的临床决策由随意性、模糊性、经验性、习惯性向循证性、综合性、全面性、便捷性和可承受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LAUPACISA,SEKARN,STIELLJG.Clinicalpredictionrules:areviewandsuggestedmodificationsofmethodologicalstandards[J].JAMA,1997,(277):488-494.

[2]TIGGESS,PITTSS.Introductiontoclinicalpredictionrulesforradiologists.AJR,1999,(173):1443-1446.

[3]STIELLIG,CLEMENTCM,MCKNIGHTRD,etal.TheCandianC-SpineruleverustheNEXUSlow-riskcriteriainpatientswithtrauma[J].NEJM,2003,(349):2510-2518.

[4]STIELLIG.Clinicaldecisionrulesintheemergencydepartment[J].CMAJ,2000,(163):1465-1466.

[5]MARXJA,BIROSMH.Whoisatlowriskafterheadornecktrauma?[J].NEJM,2000,(343):138-140.

[6]HOFFMANJR,MOWERWR,WOLFSONAB,etal.Validityofasetofclinicalcriteriatoruleoutinjurytothecervicalspineinpatientswithblunttrauma[J].NEJM,2000,(343):94-99.

[7]MAHADEVANS,MOVERWR,HOFFMANJR,etal.Interraterreliabilityofcervicalspineinjurycriteriainpatientswithblunttrauma[J].AnnEmergMed,1998,(31):197-201.

[8]STIELLIG,WELLSGA,VANDEMHEENK,etal.TheCanadianC-Spineruleforradiographyinalertandstabletraumapatients[J].JAMA,2001,(286):1841.

[9]STIELLIG,CLEMENTCM,MCKNIGHTRD,etal.TheCandianC-SpineruleverustheNEXUSlow-riskcriteriainpatientswithtrauma[J].NEJM,2003,(349):2510-2518.

[10]HAYDELMJ,PRESTONCA,MILLSTJ,etal.Indicationsforcomputedtomographyinpatientswithminorheadinjury[J].NEJM,2000,(343):100-105.

颈椎损伤范文篇7

颈椎病常见,且多发于中老年人,颈椎牵引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随着CT、MRI等检查方法的相继应用,需要牵引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多,并已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在实施牵引的过程中,即使严格掌握了适应证和禁忌证,也可能因护理(操作)等因素而引起不良反应,甚至造成医源性损伤。为减少患者痛苦和不必要的损伤,笔者通过反复的临床观察和复习有关文献,对颈椎病牵引疗法的护理(操作)问题浅谈如下,供同道参考。

1牵引方式

目前比较常用的有卧式和坐式两种方式。在医生未明确医嘱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对于老年体弱者,最好选择卧式牵引,其他人群则选择坐式牵引为佳。相对而言,卧式牵引较为舒适、安全。但因项部垫枕摩擦,牵引力度会受影响,因此,计算牵引重量时,与坐式牵引比较应加重1kg为宜。而坐式牵引是完全悬空,无摩擦阻力,因此,牵引重量确切,但因端坐,所以没有卧式牵引舒适、安全。同时初次牵引普遍有恐惧感,这就有必要先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便合作。

2牵引力线

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对牵引力线问题也不下医嘱,除非病情特殊,如小关节错缝或颈椎间盘有突出等,其他病例一般没有特殊要求。近年关于牵引力线问题的讨论也较多,但既难统一也难操作。笔者认为,凡颈椎生理弧弓正常者,选择中立位即可。如生理弧弓消失或反弓者,前方布托应适当加软垫,同时患者应相应仰头。反之,如系生理弧弓增大者,后方布托应适当加垫,患者也应相应埋头。如系卧位牵引,即在颈部加垫或减垫,即可达到以上目的。但是,需要配合仰头或埋头牵引的患者,随着牵引时间延长,往往有不适感,应随时询问患者,特别是首次治疗,更应严密观察。

3牵引重量

一般教科书和参考书均没有严格要求,但疗效是否满意,牵引重量至关重要。过轻则达不到目的,过重则患者难以承受,甚至造成新的损伤,因此,应严格掌握。通过反复临床观察,对于第一次牵引的患者,设定自身重量的8%,而后逐渐增加到体重的10%即可。如系卧式牵引,在坐式牵引的基础上,尚应增加1kg为宜,以抵消项部摩擦阻力。如系卧式电动牵引,因捆扎带拉力影响,尚应在前者基础上再加1kg为宜,否则,实际牵引量达不到所需量。

4牵引时间

多数教科书或参考书都记载每次牵引时间30min,每天1~2次,10天为1个疗程。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如果重量达到自身重量的10%,大多数患者不能坚持到30min,因此,最好牵引到20min时询问患者有何不适,有则停止,无则再加5min。对于第一次牵引的患者,启动牵引时即应告知患者,如出现不适,应及时说明,作为护理(操作)人员,还应随时询问患者,如有异常,不应局限在20min。如系卧式牵引,解除牵引后,患者应在床上休息几分钟后再起床。

5不良反应

在牵引过程中,除严格按照以上要求外,也难免产生一些不良反应。(1)形体瘦弱者,下颌部常有疼痛,这是因为布托薄,肌肉少,挤压所致。因此,凡瘦弱者,需在下颌处垫一软布,或棉花之类,即可避免。(2)颈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常因布托压迫等因素而产生头昏欲呕等症,且几分钟后就感到难受,此种情况只有牵引几分钟,休息几分钟,再继续牵引,累计达20min即算一次。(3)体质虚弱者,除选择卧式牵引外,重量也应适当减轻,否则可能出现心慌气短。(4)空腹或没有休息好的患者,应选择次日再牵。(5)牵引过程中患肢胀、麻加重者,常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而言,绝大多数患者通过牵引,患肢麻木、胀痛应相应减轻,如系加重,一是与患肢姿势放置有关,应将患肢平放在舒适体位;二是考虑是否有小关节错缝,如将患肢平放仍不能缓解者,应停牵引,并做相关检查。(6)体位性眩晕主要见于体质虚者,在解除牵引后,因体位改变出现瞬间眩晕,因此应先休息几分钟后再起立行走或再进行其他治疗。

颈椎损伤范文篇8

【论文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研究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我科20年成功开展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424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方法、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三年零二个月,按“JOA”疗效评定标准,总有效率81.3%,无效17.19%,死亡1.51%,有争议5例,无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结论:影像学的阳性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的一致性是颈椎病损诊断和手术适应症选择的关键所在。在周全手术计划,围手术期充分准备后开展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为进一步探讨研究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的安全性、可行性。本文对我科20年成功开展颈前后路手术424例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24例,男性345例,女性79例,年龄12~82岁,平均59.2岁,外伤175例、颈椎病102例,肿瘤11例、结核7例、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119例。全组病例均有明显的脊柱脊髓不同程度损伤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与之相一致X线、MRI、CT或椎管造影的阳性表现,有明确的颈前或颈后路手术指征,无禁忌症。

2手术方法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5例,共切除129个间盘,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143例,最长3个椎体4个间盘,植骨143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92例、双开门11例,后挑植骨颈枕融合术13例,其中颈前路钢板固定21例,后路侧块钢板固定13例,后开门最大范围C2-T2。

3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3.1嵌压式植骨术后植骨块松动(植骨块向前脱出,且前缘超越上下椎体前缘连线2~4mm),无食道压迫34例,占2.28%,未经特殊处理1年后全部融合。

3.2术中椎动脉大出血2例,经有效填堵止血,术后无症状。

3.3术后并发肺炎8例、褥疮感染5例、泌尿系感染51例。

3.4松解脊髓压迫不全,有2次手术指征1例。

3.5术后72小时内死亡,死因不明并行尸体解剖2例。

3.6术后引流管断离,存留伤口内,再次手术取出1例。

4结果

本组414例均获得随访,最长20年,最短2月,平均3年2月。按JOA疗效评定标准,颈椎病102例总有效率为85.61%;颈脊椎损伤175例,住院期间死亡8例,术后5年内死亡77例,总有效率为52.1%;结核7例100%有效;肿瘤11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45.5%。全组414例手术均获成功,20年中因患者对医疗行为不理解,提出异议,经解释化解的争议共5例,无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发生。

5讨论

5.1手术疗效与脊髓病损的程度有关:

脊髓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手术的效果[1]。手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不失时机地彻底解除进行性脊髓病损的外在压迫刺激因素,改善或恢复脊髓生存的空间条件,促成间生态细胞向生态细胞的逆转,从而获得优良的治疗效果。

由于手术对严重病损或坏死的脊髓组织、细胞没有任何好的或坏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术疗效的好坏与脊髓病损的程度直接有关,只能作为手术计划时的参考,而不能作为评判具体某一病人手术效果或医生技术水平的唯一尺码。

5.2手术疗效与手术时机把握有关:

作者从一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四肢瘫呈进行性加重,死亡病例的尸体解剖病理切片中发现,从损伤中心边缘向上下两端5cm内放射状逐渐减轻的充血、水肿、坏死损伤带,看到了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存在,看到了继发性脊髓损伤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我们认为,在可逆脊髓损伤的早期,酌情合理地使用脊髓脱水剂是首要的,48小时内若患者瘫痪加重或无改善,可超越影像学对手术指征的阳性支持表现,而当机立断进行手术探查。这一决策虽然患者可能白白花去手术费,并增加手术的暂时痛苦,但争取到的则是宝贵的手术机会和不后悔,赢得的则可能是奇迹般的、优良的手术疗效。5.3手术疗效与彻底解除脊髓压迫有关:

急性或慢性进行性的脊髓受压病损是颈脊髓外伤或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因。这一病因可孤立存在,也可多发性、连续性或间隔性存在,可来自脊髓的前方,也可来自脊髓的后方,或前后两个方向。我们主张术前必须做全段颈脊髓的影像学检查,充分了解脊髓所处的内外环境状况,对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深度或术式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切除压迫物(骨赘、椎间盘或后纵韧带)的过程中,只要暴露清晰,器械适中,胆大心细,谨慎操作,手术还是安全的。优良的手术疗效寓于精良的手术技术。

5.4疗效与椎间稳定性的重建有关:

近期的不稳定可能造成脊髓或食道的医源性压迫病损。远期的失稳可能造成植骨不融合,导致新的骨赘产生,而形成脊髓再压迫,远期疗效较差[2]。本组颈前路手术148例,嵌压式槽口状植骨209块,钢板内固定13块,全组病例均获得植骨融合,经统计学处理,用或不用前路钢板内固定无明显差异。我们认为,传统的植骨方法仍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得已而为之的内固定应慎重。较差的手术效果,不成比例的昂贵手术材料费或人财两空的现实,可能会成为冲破患方家属情感承受底线,引发医患矛盾的成因和动力。

6结论

影像学的阳性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的一致性是颈椎病损诊断和手术适应症选择的关键所在。在周全手术计划,围手术期充分准备后,开展颈椎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颈椎损伤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研究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我科20年成功开展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424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方法、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三年零二个月,按“JOA”疗效评定标准,总有效率81.3%,无效17.19%,死亡1.51%,有争议5例,无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结论:影像学的阳性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的一致性是颈椎病损诊断和手术适应症选择的关键所在。在周全手术计划,围手术期充分准备后开展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为进一步探讨研究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的安全性、可行性。本文对我科20年成功开展颈前后路手术424例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24例,男性345例,女性79例,年龄12~82岁,平均59.2岁,外伤175例、颈椎病102例,肿瘤11例、结核7例、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119例。全组病例均有明显的脊柱脊髓不同程度损伤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与之相一致X线、MRI、CT或椎管造影的阳性表现,有明确的颈前或颈后路手术指征,无禁忌症。

2手术方法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5例,共切除129个间盘,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143例,最长3个椎体4个间盘,植骨143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92例、双开门11例,后挑植骨颈枕融合术13例,其中颈前路钢板固定21例,后路侧块钢板固定13例,后开门最大范围C2-T2。

3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3.1嵌压式植骨术后植骨块松动(植骨块向前脱出,且前缘超越上下椎体前缘连线2~4mm),无食道压迫34例,占2.28%,未经特殊处理1年后全部融合。

3.2术中椎动脉大出血2例,经有效填堵止血,术后无症状。

3.3术后并发肺炎8例、褥疮感染5例、泌尿系感染51例。

3.4松解脊髓压迫不全,有2次手术指征1例。

3.5术后72小时内死亡,死因不明并行尸体解剖2例。

3.6术后引流管断离,存留伤口内,再次手术取出1例。

4结果

本组414例均获得随访,最长20年,最短2月,平均3年2月。按JOA疗效评定标准,颈椎病102例总有效率为85.61%;颈脊椎损伤175例,住院期间死亡8例,术后5年内死亡77例,总有效率为52.1%;结核7例100%有效;肿瘤11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45.5%。全组414例手术均获成功,20年中因患者对医疗行为不理解,提出异议,经解释化解的争议共5例,无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发生。

5讨论

5.1手术疗效与脊髓病损的程度有关:

脊髓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手术的效果[1]。手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不失时机地彻底解除进行性脊髓病损的外在压迫刺激因素,改善或恢复脊髓生存的空间条件,促成间生态细胞向生态细胞的逆转,从而获得优良的治疗效果。

由于手术对严重病损或坏死的脊髓组织、细胞没有任何好的或坏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术疗效的好坏与脊髓病损的程度直接有关,只能作为手术计划时的参考,而不能作为评判具体某一病人手术效果或医生技术水平的唯一尺码。

5.2手术疗效与手术时机把握有关:

作者从一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四肢瘫呈进行性加重,死亡病例的尸体解剖病理切片中发现,从损伤中心边缘向上下两端5cm内放射状逐渐减轻的充血、水肿、坏死损伤带,看到了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存在,看到了继发性脊髓损伤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我们认为,在可逆脊髓损伤的早期,酌情合理地使用脊髓脱水剂是首要的,48小时内若患者瘫痪加重或无改善,可超越影像学对手术指征的阳性支持表现,而当机立断进行手术探查。这一决策虽然患者可能白白花去手术费,并增加手术的暂时痛苦,但争取到的则是宝贵的手术机会和不后悔,赢得的则可能是奇迹般的、优良的手术疗效。5.3手术疗效与彻底解除脊髓压迫有关:

急性或慢性进行性的脊髓受压病损是颈脊髓外伤或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因。这一病因可孤立存在,也可多发性、连续性或间隔性存在,可来自脊髓的前方,也可来自脊髓的后方,或前后两个方向。我们主张术前必须做全段颈脊髓的影像学检查,充分了解脊髓所处的内外环境状况,对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深度或术式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切除压迫物(骨赘、椎间盘或后纵韧带)的过程中,只要暴露清晰,器械适中,胆大心细,谨慎操作,手术还是安全的。优良的手术疗效寓于精良的手术技术。

5.4疗效与椎间稳定性的重建有关:

近期的不稳定可能造成脊髓或食道的医源性压迫病损。远期的失稳可能造成植骨不融合,导致新的骨赘产生,而形成脊髓再压迫,远期疗效较差[2]。本组颈前路手术148例,嵌压式槽口状植骨209块,钢板内固定13块,全组病例均获得植骨融合,经统计学处理,用或不用前路钢板内固定无明显差异。我们认为,传统的植骨方法仍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得已而为之的内固定应慎重。较差的手术效果,不成比例的昂贵手术材料费或人财两空的现实,可能会成为冲破患方家属情感承受底线,引发医患矛盾的成因和动力。

6结论

影像学的阳性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的一致性是颈椎病损诊断和手术适应症选择的关键所在。在周全手术计划,围手术期充分准备后,开展颈椎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颈椎损伤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28例颈椎病患者,男124例,女104例;年龄25~81岁,40岁以上发病较多189例。

1.2方法

1.2.1颈椎牵引颈框牵引是治疗颈椎病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方法,适用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椎牵引可以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消退,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矫治脊柱后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脊柱后关节嵌顿的滑膜复位,或有助于关节轻微错位的复位,改善或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变突出物或骨赘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临床症状。颈椎牵引方法有两种(1)坐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轻或经卧位牵引后需要继续牵引的患者。采取坐位,枕颌布带牵引,牵引重量由3~5kg开始,每天牵引1~2次,以后每隔3~5d增加1~2kg,一般不超过10kg。每次时间20min,最长不超过30min,每周治疗6次,1个疗程10次。(2)卧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的患者,由于需要24h牵引,常在病房使用。牵引时颈部保持30~45,持续性牵引时重量从2~3kg开始,逐渐增加到4~6kg,每2小时休息10~15min,2~3d或症状缓解后牵引重量再减少到2~3kg,并逐渐缩短牵引时间或改为坐位牵引。

1.2.2推拿按摩适用于除严重颈脊髓受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可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有利于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供,减轻疼痛。治疗前对患者的病情应有全面了解,手法要得当,在颈、肩及背部用揉、拿、捏、推等手法,每次推拿20~30min,1次/d,10d为1疗程。

1.2.3药物疗法

1.2.3.1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主要是针对神经根受到刺激引起的损伤性炎症,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常用于颈痛、肩痛、上肢麻木的患者。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1.2.3.2肌肉松弛的药物这类药物使肌肉的痉挛得到缓解,解除对脊髓、神经、血管的刺激,如复方氯唑沙宗片0.25g,每次1片,3次/d,饭后服用,7d为1疗程。

1.2.3.3镇静剂能减轻神经的兴奋性,也能使肌肉的紧张得到缓解,适用于精神兴奋、紧张、激动的患者。一般常用地西泮,睡前口服,也可用健脑安神的中成药。

1.2.3.4神经营养药对任何一种类型的颈椎病都有治疗意义。常见的药物有维生素B1片,每次10mg,每天3次。另外,其他复合维生素也可。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好转:症状好转或稳定,能参加一般工作和劳动。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治愈+好转。

2结果

228例患者中治愈162例(71.1%),好转63例°°(27.6%),无效3例(1.3%)。总有效率98.7%。

3护理

3.1心理护理

颈椎病病程长,患者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不良心理情绪[3],因此临床护理时不但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症状,而且也要注意伴发的心理问题。对于因颈椎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患者,要主动进行解释、安慰和关心,以消除患者紧张急躁情绪,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时要求患者家属进行配合,从生活及治疗两方面缓解患者焦虑,消除或减少因恐慌、抑郁等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3.2疼痛护理

颈部疼痛为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虽然没有生命威胁,但其导致的颈部肌肉僵硬、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部分患者甚至会丧失工作能力[4]。护理人员对颈部疼痛症状要予以重视,让患者了解引起疼痛的病因、机制、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以减轻疼痛;告知患者风寒潮湿刺激会导致疼痛程度加剧,注意颈部保暖;辅助患者使用镇静剂帮助睡眠,保持室内安静,防止患者因睡眠不足而使疼痛症状加重。如患者疼痛较重时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3.3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可减少颈椎负荷,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肿及症状的消除或减轻。一般以仰卧位为佳,俯卧位可破坏颈椎自然生理曲度,易造成1~4颈椎扭伤。仰卧位枕高一般为患者的双肩宽与颈部之差的一半,侧卧位枕高与肩等高,以便于颈肩部肌肉放松。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枕头可相应偏高;黄韧带肥厚及钙化者枕头应偏低[5]。

3.4纠正颈姿

注意防止和纠正工作与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长期伏案低头或仰头工作均可破坏颈椎的生理平衡。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过程中注意颈部体位,不弯腰不低头,躯干挺直,保持头颈部于颈椎前凸的生理位置。避免头颈长时间处于固定体位,持续体位1h左右应变换位置并做颈肩部的多方向运动,避免颈肩部过多负荷,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避免突然快速转动颈部,以防眩晕或突然晕倒。脊髓型患者应特别注意保持颈椎稳定,防止过度伸屈造成脊髓损伤。预防慢性损伤,除工作或业余时间做平衡运动外,还可选择一定的运动项目,以增强肌力和体质。另外,可选择一些规律性的长期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预防颈椎病的再发。

3.5颈部肌肉练习

加强对颈部肌肉的强化练习,增强其功能运动,方法:

(1)取站立或坐位,双手交叉紧抵头后枕部,头颈用力后伸,双手则用力阻之,坚持10s,放松10s,10次为1组,每天10组。

(2)取坐位,双手托下颌,下颌向下用力,双手则用力阻之,坚持10s,放松10s,10次为1组,每天10组。

3.6牵引的护理

牵引前让患者大致了解牵引的原理、作用,取得患者的配合。牵引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头晕、恶心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牵引治疗。牵引的重量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适时调整,注意压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