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病因及治疗十篇

时间:2023-05-15 15:47:11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1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病因病理 推拿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29-0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颈椎病共有5种分型,分别是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和颈型,若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而脊髓型颈椎病是以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椎体缘骨赘,并以此压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导致的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血供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1952年Brain报道的大样本脊椎病并将其区分为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脊椎病[1]。由于脊髓受损易于致瘫而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病多发于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本病发病隐匿,不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则发生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而致肢体功能障碍。

1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发病缓慢,高发年龄段多在40-60岁,典型表现为:

1.1 眩晕、颈痛、头痛、颈部疲劳进而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楼梯时需借助扶手,患者双脚有踩棉花感。继之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手无力、不灵活,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坠落。亦有症状先出现于上肢,后出现于下肢者。

1.2 躯干部感觉障碍,常在腹部或胸部有如皮带样捆绑感即“束带”感。

1.3 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改变,如排尿踌躇或尿潴留等排尿困难;大便秘结,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需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可发展至下肢痉挛,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1.4 体格检查。颈部肌肉僵硬,颈椎生理弧度变直甚至呈反弓,项韧带变性,有结节感,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偏移,不在同一直线上。四肢肌力减低,肌张力增高,上、下肢呈痉挛性瘫痪,且上肢在病损节段水平可出现迟缓性麻痹。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活跃或亢进,可有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如: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等。颈后伸位Hoffmann征可提高检查的阳性率。

1.5 影像。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黄韧带增厚,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1.6 脊髓型颈椎病与其他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颈椎病各型间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以下是颈椎病其他各型的临床诊断要点:

1.6.1 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6.2 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6.3 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1.6.4 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其他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但由于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剂可出现各种反应,具有一定危险性,临床要从严掌握。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2

关键词 :针刺 ;颈椎病穴 ;椎脉型颈椎病 ;头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理改变,病因是颈椎长期劳损、韧带增厚,神经根受压,而表现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1]。针刺治疗有很长的历史,安全性通过循证医学的证实,针刺疗法的主要作用是活血止痛,舒筋利节,促进血液循环供应,松解肌肉痉挛。但是我们查阅文献发现针刺治疗椎脉型颈椎病头痛文献报道较少,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脉型颈椎病头痛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科近5年共计100例诊断为椎脉型颈椎病头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45.3±15.2)岁,其中男性28人,女性22人,平均头痛病程(1.3±0.8)年;对照组平均年龄(47.1±16.8)岁,其中男性29人,女性21人,平均头痛病程(1.4±0.7)年;2组人员性别,年龄,头痛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入选标准 (1)就诊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2)颈椎病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及2014年庐山颈椎病会纪有关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即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提示节段性不稳定引起。(3)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使用椎动脉造影明确者。(4)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指标:(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3)眼源性、耳源性眩晕或梅尼埃病导致者。(4)椎动脉I段受压引起供血不足者。

1.4 研究组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低头,暴露颈部,在颈椎间隙水平线与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为颈椎病穴,从上到下共7对。医生对照患者颈椎MRI检查结果,根据病变椎置定位劲椎病穴,劲椎病穴的上下邻近病穴位配穴,取电针刺激,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天1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 对照组治疗方法 同研究组。在颈椎间隙水平线与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为颈夹脊穴,从上到下共7对。医生对照患者颈椎MRI检查结果,根据病变椎置定位颈夹脊穴,颈夹脊穴的上下邻近病穴位为配穴,取电针刺激,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天1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评价指标 (1)记录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经颅多普勒检查椎动脉血流流速。(2)参考文献[3],治疗疗效分为痊愈、有效及无效。痊愈:头晕、头痛症状消失,可以正常工作;有效:头痛、眩晕、旋转感减轻,稍微影响生活和工作;无效:头痛、眩晕、旋转感症状无改善。

1.7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_(_。)X±s)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椎动脉血流流速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椎动脉血流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血流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椎动脉血流流速比较

2.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比较(n %)

3 讨论

目前,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习惯的改变,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且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困难,病情缠绵难愈,给患者的日常工作带来很大痛苦。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中医中属于中医颈痹、头痛范畴,病机为气滞血瘀,脑络失养[4]。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就诊的首要主诉为头痛,有研究指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头痛的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突出致椎动脉扭曲,或骨质疏松致椎动脉变短,引起椎基底动脉的血流不能输送至大脑,从而大脑代偿性的分泌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增多,导致血管痉挛。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及椎动脉血流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从经脉辨证来看,为膀胱经所主病,因此选穴应取膀胱经穴为主。颈夹脊穴过于靠近后正中线,远离了膀胱经,因此降低了治疗疗效。研究组通过准确的以颈椎病穴为穴点,参照颈椎MRI确定椎动脉位置,更接近膀胱经,电刺后激发太阳经络之气,疏通脑络。此外还有学者[5]指出针刺除了有促使气血调和、通经活络的作用,还能通过神经调节提高疼痛阈,脑与脊髓内的内啡肽含量增高,阻断疼痛恶性循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内环境,经上下行痛觉抑制传导通路,被多级中枢的多种神经元整合,有显著止痛效果,并且减少致炎物质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表达,加速组织修复。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针刺颈椎病穴较针刺颈夹脊穴对治疗椎脉型颈椎病头痛疗效更确切,改善椎动脉血流流速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怀军.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症150例[J].河南中医,2006;25(3):60-61

[2]张帼雄.电针为主治疗急性颈椎病的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7):485-488.

[3]朱兵,荣培晶,贡卉等.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J].针刺研究,2007,32(3):封二.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3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牵引 起短波治疗 中频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多由于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以脑血管供血不足所致头晕、头痛为主要症状。这类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颈椎的退变,包括向后方突出的椎间盘,钩椎、以及椎体半脱位或上关节突向方滑脱,都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动脉供血量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为了探讨有效的康复理疗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应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172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74例,年龄在31-70岁,其中31-40岁20例,41~50岁36例,51-60岁62例,61-70岁54例,病程均为3年~20年,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2例采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对照组80例采用颈椎牵引并超短波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1.3 方法

1.3.1 颈椎牵引: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分型及病程等因素确定牵引重量,患者坐位,牵引带固定在颌枕位,以6kg开始,持续15―18kg,每日1次;间歇式,即持续30秒,间歇2秒,每次20分钟。

1.3.2 电脑中频:将两电极置于颈部或颈肩并置,按1号处方进行.电流强度为耐受量。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1.3.3 超短波:患者平卧,电容电极放于颈部以第4颈椎为中心,颈前后对置,电极间隙为2~3era,急性期患者用无热量治疗,每次10分钟,慢性期患者用温热量20分钟,无热量:在温热感觉阈下,无温热感。温热量有明显的舒适的温热感。

观察组按照顺序依次作颈椎牵引、超短波并电脑中频治疗;对照组只作颈椎牵引及超短波治疗。两组病人均以10次1个疗程,1日1次,治疗2个疗程。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制定,治愈:临床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显效:临床眩晕症状基本消失,能参加原工作或轻工作;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能参加轻工作,但尚有部分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 总结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因多为长期劳损引起的颈椎退行性变,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并使之水肿,以致椎动脉受压,同时因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导致动脉痉挛,从而进一步加重椎一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4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药;推拿;针灸

《内经》有“颈项痛”、“颈项强”等病名,《伤寒论》有“项背强几几”、“头项强痛”,《甲乙经》有“肩背痛”、“肩臂痛”等记载,其变现与颈椎病的症状相符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这一点医圣张仲景早在东汉时期也已论及:“人年五六十,其进展缓慢、病程较长”的特征来看,当属祖国医学的“痹症”范畴。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温养通痹汤有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供,加速消退炎症性水肿,松弛肌肉痉挛,缓解疼痛麻木的作用,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采用中药组方风胜湿,益气和营,解肌舒筋,治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加补肝肾,强筋骨,降低复发率。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从2009年6月至2013年6入选的例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25-71岁,平均43.5岁,病程3月-25年,观察对象均为我院骨伤科门诊病例在治疗之前对所有病例进行CT或MRI确诊。这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C2-C313例,C3-C411例,C4-C515例,C5-C619例,C6-C712例,C7-C85例,其中将这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中医中的中药、按摩、针灸这三种方法进行治疗。病例中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分布均衡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中药内服葛根20g、桂枝15g、芍药15g、羌活20g、姜黄20g、当归20g、黄芪20g、赤芍20g、防风20g、秦艽25g、伸筋草25g、甘草10g,蜜炙20g,年龄大者加杜仲20g、续断20g,每日1剂。

1.2.2针灸治疗取穴:①主穴:大椎、风池、颈阿是穴、颈夹脊穴。②配穴对于上肢麻木放射痛者加曲池、肩;颈肩疼痛明显者加肩、天宗;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放射痛者加外关、合谷;小指和无名指麻术放射痛者加外关、后溪,上述穴位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取针后在上述穴位艾灸10分钟。

1.2.3推拿手法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再用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5次。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

2结果

中药内服组25例中,痊愈10例(40%),有效12例(48%),无效3例(12%);针灸疗法25例中,痊愈15例(60%),有效8例(32%),无效2例(8%);推拿疗法25例中,痊愈18例(72%),有效6例(24%),无效1例(4%)。中医中这三种治疗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相似,效果明显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3讨论

3.1颈椎间盘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内因,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用方法,通常以局部取穴法为主,选穴以颈夹脊、风池、阿是穴频率最高,以毫针、电针、水针、针刀及其它治疗方法为常用,也有腹针等新疗法,亦有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中医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方面,处方中大都遵循“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并治”的辨证思想,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应用补气、活血之药,气血兼顾,以达到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疾病的目的。中医中都是非手术的方法治疗对安全性和疗效性都有一定价值。神经根被“憋”则上肢疼痛;血流被“憋”则脑供血不足,眩晕、恶心、视物不清。椎管被“憋”则手不能持物,脚不能走实;交感神经被“憋”则头痛,心慌,血压突然升高或突然降低;食道被“憋”则吞咽困难;要是多处被憋,那人就处处难受了

3.2发病机制与临床变现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祖国医学称为“痹证”、“眩晕”、“颈肩痛”等,中医古典医籍中早有所记载(《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痹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中医学认为风寒湿邪留滞于经络、肌肉、关节,导致颈肩部气滞血瘀是其基本病机[1],临床主要表现为“痛”和“麻”。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时以疼痛为主,可伴有麻木、肢冷。

3.3分析①采用中药组方风胜湿,益气和营,解肌舒筋,治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加补肝肾,强筋骨,降低复发率。中医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方面,处方中大都遵循“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并治”的辨证思想,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应用补气、活血之药,气血兼顾,以达到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疾病的目的。白芥子散剂外敷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②使用针灸治疗:穴位针灸可以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虚劳损伤,对退行性病变的颈椎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调节局部血液和代谢循环;在改善颈椎病动力失衡的基础上,起到调节阴阳、动静平衡的效果。经筋针刺法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驱邪镇痛,纠正经筋痉挛而导致的颈椎关节紊乱,松解病变及肌肉痉挛与疼痛,使颈部经筋得到松解、颈椎的序列恢复正常,也可使椎动脉、颈神经根、颈交感神经节的刺激与压迫症状得到缓解,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效果。③安全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将疾病分为炎性水肿期、缺水期、功能恢复期三个阶段,并采用不同手法治疗,以尽早达到“肌肉、韧带、骨”的稳定性;以放松手法配合提端、推顶、侧扳及解困放松法,运用调整骨关节、椎体的手法治疗临床疗效显着。手法的温热效果可以驱寒三邪,消除拘急,恢复筋脉的舒展柔顺。推拿手法的温热效应能温运阳气,促进血运。方法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也可以根据情况将三种方法合并进行综合性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优势互补,使效力得到增强,疗效确切。目前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牵引、药物等,均为保守治疗。临床中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以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已成为主流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医古籍中已经有丰富的记载,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有了较好的发展,治疗手段多样,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颈椎位于头与躯干之间,其间有椎动脉、神经、脊髓、食道、气管等重要的组织与器官在此经过,是维系大脑与全身之间联系的唯一交通枢纽。颈椎出了毛病,相当于在交通路口发生了车祸,大堵车,谁也别想过得去,“憋”着吧!

参考文献

[1]王燮荣.王燮荣现代整脊手法[J].世界骨伤杂志,2005,1(1):133-135.

[2]吴铁强,蒋刚.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96-97.

[3]陈粉扣,陈宁.雀啄法温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2(19):38.

[4]东野长新,东野广刚.温养通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06 Feb,15(3):350.

[5]贺普仁,谢新才,刘红,等.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颈椎病265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3,22(4):42.

[6]荆琳,陶杰,朱先龙,田峰,赵犹太.“中医两步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7,(07).

[7]林木南,刘献祥,刘建华,张爱平,许书亮,郭建红.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01).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5

关键词 颈椎病 椎动脉型 手法治疗 定位旋转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而造成惟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是颈椎病常见类型之一。据国内外统计其发病率约占各型颈椎病的20~30%。患者常表现为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如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复视、行走不稳、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林氏定位旋转法是我科林应强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结合自身经验独创的一种旋转复位手法,笔者于2007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此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2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颈椎病各型诊断标准为基础结合椎动脉型的临床特点,制定如下标准:①颈性眩晕、头痛,曾有突然发作史;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有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④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耳鸣,听力下降,眼干、眼涩、视物不清等。

1.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神经系统检查大致正常,无脊髓型颈椎病之神经损害症状;③年龄在18~70岁之间。

1.3排除标准①颈椎病属其他类型者;②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情况者;③除外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患者;④年龄18岁以下,70岁以上者。

1.4一般资料观察病例72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18~65岁,病程2月~10年。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20~66岁,病程4月~12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林氏定位旋转法:(1)摆放姿势: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目光向前平视,双臂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后面;(2)手法操作:医者用手指触摸患处,以拇指触摸棘突两侧,检查有无偏歪之棘突及压痛点的位置,并确定病变节段,然后采取相应手法治疗。以右侧发病为例,①病位在颈椎上段时,医者用左手掌固定患者颈椎中部,右手掌抬高患者头部,肘部托住其下颌并稍向上牵引旋转,使患者头部沿右上方向顺势旋转;②病位在颈椎中段时,微屈患者颈部,左手掌固定患者颈项下部,右手掌托环抱颈枕部,牵拉头部向患侧旋转,沿右水平方向顺势旋转;③病位在颈椎下段时,深屈患者颈部向前下,右手旋转头部,同时向右下方用力,使患者头部沿右下方旋转。上述手法成功后可闻及关节“咯嗒”声。

2.2对照组采用颈椎传统推拿手法: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推拿治疗学》中有关“颈椎病之椎动脉型”推拿治疗的操作规范:以右侧发病为例,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背后,左手掌放在患者颈项中下部作固定,右手掌托住患者的枕部,肘部托住下颌部并稍向上稍作牵引,嘱患者放松,将患者颈部逐渐向患侧旋转,当感到有阻力时,突然加大旋转幅度,此时常可听到多个椎体的“喀嗒”声。

本手法需注意用力适度,松柔深透,力达关节,不可使用暴力,才能取得疗效,又可防止损伤颈椎。手法隔天1次,每周3次,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每次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颈部疼痛及压痛的程度,颈部活动度等变化情况,并观察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中“疗效评定”的原则及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者;显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偶有发作可自行缓解,随访症状无加重,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者;有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休息时可缓解者;无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及发作频率无改善,未达到有效治疗标准者。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疗效比较: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显效率72.2%;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3.3%,显效率4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好发于与对照组比较,经Ridit分析。(1)P<0.01。(2)P<0.05中老年人,由于颈部劳损、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而致颈椎退行性变;加之风寒湿外邪内侵,或痰湿内生。或气血受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血不上行,以致脑髓失养.头晕眼花。现代医学研究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两种学说:机械压迫学说和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导致椎间隙狭窄,颈椎与椎动脉长度不吻合,椎动脉相对延长发生扭曲;②颈椎骨性组织对椎动脉直接压迫。以钩锥关节骨赘为主;③上关节突移位或增生挤压椎动脉;④软组织劳损等。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6

该院推拿科主任汪凡副主任医师了解了姜女士的病情后,用手摸了摸姜女士的脖子,判断她是颈椎出了毛病。随后的各项检查初步证实了汪主任的判断,姜女士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还有些反弓,她的脖子僵硬、手臂发麻、头晕、恶心等症状都是因为患上了颈椎病。

不良习惯是引发颈椎病的直接原因

汪主任介绍说,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以颈椎退行性病理变化为基础的一种疾病。确切地说,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症候群。

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多样,病理过程复杂,诸如机体的衰老、慢性劳损、外伤、先天性椎狭窄、先天性颈椎畸形、不适当地运动等都是导致颈椎病的发病因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姿势不当、睡眠欠佳、外力伤害是引发颈椎病的最直接原因。

颈椎病发病呈现“年轻化”、“低龄化”

汪主任介绍,颈椎病过去为中老年病,数据显示,我国50岁左右人群中大约有25%患过或正在患颈椎病,60岁左右人群颈椎病发病率高达50%,70岁左右人群患病率几乎达到100%。近年来,由于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和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发病年龄呈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长时间电脑前工作、长时间驾驶、长时间玩手机和平板电脑、长时间打麻将、长时间伏案写作等等都会造生成颈椎损伤。教师、办公室职员、电脑操作员、会计、打字员、司机、重体力劳动者,因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颈椎老化速度加快,发病率极高。

近年来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一些常玩游戏的低头族甚至中小学生也患上了颈椎病。汪主任介绍,门诊中遇到颈椎病最小的患者刚刚读小学一年级,就诊时脖子歪向一边,所幸治疗及时,没有大碍。

如何判断是否患上颈椎病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不同的组织受到刺激或压迫而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临床症状,临床上简单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以及混合型等。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以颈部酸、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感觉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神经根型椎病亦较为多见,常有单侧或双侧上肢的疼痛麻木,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者反弓,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亦较常见,多表现为偏头痛、眩晕,常与颈部旋转动作有关,甚至可以出现猝倒,并伴有耳鸣、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失眠等。

早期颈椎病患者有脖子发僵、发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时会不自觉地掉落等;有些病人出现下肢僵硬,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感觉。

这些症状可能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一个患者身上,因此,大家在了解颈椎病有哪些症状之后也不要轻易对号入座,更不要盲目吃药治疗,而应该到医院检查后,对症诊治。目前根据症状、体征及颈椎X线片,颈椎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大部分颈椎病患者保守治疗可痊愈或好转

汪主任说,患上颈椎病以后,如果长期不治,轻则影响生活工作,重则将引起肌肉萎缩,甚至瘫痪。

颈椎病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大部分颈椎病都可以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按摩手法治疗、牵引、颈围制动、针灸、理疗、内服外敷药物等。事实上,通过保守治疗,90%以上患者都可以获得痊愈或好转。

适当活动预防颈椎病

汪主任说,预防颈椎病,首先应避免长期伏案工作或学习,每隔半小时,都应该稍稍走一走,活动个3-5分钟,可以做做仰头操,两臂自然放松下垂,将头部缓缓拾起再缓缓后仰,直到最大限度。一天仰头3-4次,每次保持5-10分钟。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7

1、临床资料

1.1本组102例中,男性38例,女性64例;年龄14-76岁,平均45岁;颈椎有慢性劳损史64例;其中长时间操作电脑37例,经常卧位或半卧位看书、看电视、看报刊7例,长期伏案头工作、学习lO例,喜好高枕睡眠10例;同时具备上述两种劳损史22例,3种7例。急性扭伤史23例;其中乘车时因急刹车头颈部挥鞭伤8例,因运动、意外坠落、玩耍、车祸等致头颈部挫伤9例,因不正确推拿造成损伤6例。感受风寒所致15例:其中颈背部直接受空调或风扇等冷风刺激10例,睡眠时颈肩部受凉5例。

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其中伴枕后部头痛33例,单侧肩胛部疼痛45例,双侧肩胛部疼痛20例,背部疼痛16例。头颈部因疼痛而主动活动收到限制83例,颈部压痛36例。单侧或双侧肩胛部压痛54例。头颅被动后伸受限68例,伴侧弯受限26例,前屈受限16例,旋转受限12例。压顶试验阳性18例。另外。伴有眩晕22例,头胀痛20例,心悸12例,视力障碍16例,耳鸣9例,上肢麻木18例。

1.3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经x线正侧位照片。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57例,反张成角18例,无明显变化24例,增大2例;椎间隙变窄26例,椎体缘增生32例,钩椎关节骨质增生24例。颈韧带钙化3例。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手法治疗:采用龙氏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痛区手法。[2]每日1次。

2.1.2中药葛羌芍甘汤加味水煎内服,每日1剂。基础方:干葛30g,羌活10g,白芍20g,甘草6g,湿热蕴结型加苡仁30g,木瓜15g,石膏30go寒凝筋络型加制川乌18g(先煎),桂枝10g。气血亏虚型加黄芪15g,党参30g,熟地30g,当归10g,云苓10g,白术15g,川芎10g。

2.1.3指导颈椎病预防保健。

2.1.3.1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学习,定期仰头、远视。

2.1.3.2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选用合适的枕头。

2.1.3.3避免冷风直吹颈部。注意颈项保暖。

2.1.3.4积极治疗咽喉炎。消除对颈椎的刺激。

2.1.3.5常做颈保健操,自我推拿颈部肌肉,常参加爬山、游泳等活动。

2.2对照组

2.2.1针刺加电,分别选风池、肩贞、肩外俞、后溪、悬钟、落枕、压痛穴等,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

2.2.2 TDP照射,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两组疗程均为两周。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痊愈:颈枕及肩胛部疼痛及相关症状与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显效:颈枕及肩胛部疼痛基本消失,偶因疲劳后出现颈部不适,残留较小的相关症状和体征,不影响工作、学习:好转:颈枕及肩胛部疼痛程度减轻,对工作学习稍有影响;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3.2临床疗效本组102例病例,按就诊顺序,以随机数字表单双数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5l例,治疗两周后根据拟定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价: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14例,好转5例,无效l例;愈显率(治愈++显效)88.23%。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9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愈显率62.74%。两组愈显率比较,经X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4、讨论

4.1一般认为,颈椎病又称颈椎关节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受压引起的相关症状,其症状和症候多种多样。上自头颅,下至腿足,浅始皮肤,深至某些内脏均可有异常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专家认为:在众多脊柱相关疾病中,要数颈椎错位引起的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有人统计过,国内五十岁的人中有25%患过或正患颈椎病:到六十岁,发病率高达50%。故有人说,颈椎病与感冒发烧一样随处可见。随着基础理论和发病机制探讨的深入,发现不单椎间盘变性及退行性变可引起颈椎病,颈椎小关节错位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颈椎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要减少发病率颇高的颈椎病,防治颈椎病从小做起。在社区开展防治颈椎病的健康教育。通过在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使青少年从小认识颈椎病会危害一生。普遍掌握防病知识。降低颈椎病发病率和复发率。

4.2社区颈椎病中医药照顾是符合中国国情需要。中医药在我国有几千年历史,具有贴近群众,适应社区的特点,中医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例如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与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点都是中医健康照顾的原则,也是现代社区卫生要求。在门诊临症中贯彻这些理念非常重要,对来医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预防保健,重点运用中医药对颈椎病进行早治,及早控制病情发作,终止病变的进展,减少复发,对治疗颈椎病事半功倍。

4.3对颈椎病的手法治疗,配合理疗、针灸、颈牵等,可恢复颈椎内平衡,使椎间盘增宽,椎间孔增大,解除颈部肌肉痉挛,松解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对各种病因引起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和纤维组织炎引起的疼痛控制不理想;而且没有配合预防保健,颈椎容易再次移位,颈椎内平衡再次失调。若能加内服中药汤剂,同时指导预防保健,不仅颈椎小关节错位得到纠正,而且血活瘀化,肿消痛止,脉络疏通,阴阳平衡,颈椎稳定,疗效巩固。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8

关键词 颈椎定位扳动法 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 牵引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颈部椎间盘、椎体、关节、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狭窄、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引起颈痛以及以颈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笔者于2003年10月-2006年1月采用常规手法加颈椎定位扳动法配合牵引治疗54例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与排除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年龄20-65岁。并排除:(1)伴有严重内脏疾病者;(2)伴有骨结核、骨肿瘤者;(3)有先天颈椎畸形者;(4)颈椎病急性发作者;(5)颈椎间盘突出者

1.2 一般资料 108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29例;年龄最小者26岁,年龄最大者63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病程为3个月;症状轻度为15例,中度为31例,重度为8例。其中有劳损病史者33例,受风寒之邪者7例,有外伤史者5例,不明原因者9例。颈肩及上肢疼痛者为54例,上肢麻木者46例,颈部活动受限者42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7例;年龄最小者27岁,年龄最大者60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最短者20天,病程最长者5个月,平均病程为2,5个月。症状轻度13例,中度36例,重度5例。有劳损病史者34例,受风寒之邪者13例,有外伤史者3例,不明原因者4例。颈肩及上肢疼痛者为54例,上肢麻木者44例,颈部活动受限者4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因、症状无明显差异。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手法治疗(1)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旁,在颈肩部用单手自上而下做摩法、推法、拿法,反复施术3-5遍。(2)用拇指自上而下拨揉斜方肌、项韧带、菱形肌及阳性反应物。反复施术3-5遍。(3)在颈部一侧(斜方肌与横突之间)用拇指自上而下做拿揉法,反复施术1-3遍,然后用拇指顶在病变部位做上下理筋法,反复施术1-2遍。(4)掌根拨揉肩胛骨内侧缘,拇指或肘尖重点按压局部酸痛点。(5)点天柱、颈根穴(平第7颈椎棘突斜方肌前缘)、肩中俞、肩外俞、肩贞、天宗、小海、曲池、列缺、阿是穴。(6)患者侧卧位,将患肢外展一手扶助患肢另一手提拿腋后部肌肉,食中指拨揉臂丛神经干,后将患肢放下。(7)同上用双手或单手揉拿上肢肌肉。后做手指拔伸法。(8)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旁用拇指按揉锁骨下缘和胸大肌上缘,随后点按气户缺盆。

2.2 颈椎定位扳动法 以右侧为例,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头前,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右手放于患者的头左侧部,使患者头部向左侧旋转25°-30°,用双手同时发力,此时可听到响声,扳动即可完成。

2.3 颈椎牵引 患者取坐位,将颌枕牵引套同时置于颌下、枕下,系好安全扣。牵引角度采用颈椎前屈20°-30°,牵引重量以3-5kg开始,逐渐增加到10kg。以上手法治疗需要15-20分钟,牵引时间为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采用常规手法、颈椎扳动法及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和颈椎扳动法治疗。第1个疗程每日1次,第2个疗程隔日1-次,治疗2个疗程。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 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原有病症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4.2 治疗结果

4.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颈肩及上肢疼痛、上肢麻木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X2=5.363,X2=5.566,P<0.05),颈部活动受限改善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0.150,P<0.01),见表1。

4.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2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痊愈35例(65%),有效18例(33%),无效1例(2%),痊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经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23例(43%),有效28例(52%),无效3例(5%),痊愈率为43%,总有效率为95%。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363,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2。

5 讨论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9

1颈椎病辨证的体系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在颈椎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或因劳损或因风寒湿邪加重退变,导致颈部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进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脊髓,累及相应的神经和/或血管,而引发的有着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空调、冰箱等电器的广泛使用,人们遭受风寒湿邪的机会增多,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长时间或大幅度屈颈的频度增大,故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施杞老师认为颈椎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不仅有虚实之别,也有缓急之分,邪正纠结,必有偏重,或风寒、或痰湿、或虚损、或本亏,种种不一,需辨病与辨证、辨型相结合,形成了“衷中参西,临证三辨”的学术思想。以此为基础,并以气血、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结合“五脏痹”“五体痹”等学说,构成了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体系(图1)uj。该辨证思路及体系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颈椎病的病机

2.1慢喉痹致病

施老师认为,90.2%的颈椎病患者有咽部急性感染史,颈椎病的发病与咽炎有关,并提出咽喉感染病因学说,认为外邪侵袭、慢性劳损及咽喉感染是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中医慢喉痹病变在咽部,主要为燥热伤津、阴液损耗、肺阴虚损、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属西医慢性咽炎的范畴,临床将其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慢性干燥性咽炎]。喉痹一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素问•阴阳别论》日:“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这说明喉痹的病因病机为阴阳气血郁结、瘀滞痹阻所致。临床上将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爽、咽喉发干等症状均称为“喉痹”。但有关“喉痹”与颈椎病发病的关系鲜有报道。施老师提出了慢喉痹也是颈椎病发病的原因之一,该观点已得到了广泛的论证。王拥军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咽炎是颈椎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武煜明等研究结果显示,咽喉部和颈椎周围的小关节、韧带、肌肉存在密切的联系,咽喉部的细菌、病毒可以沿淋巴管扩散到颈椎周围的结构,从而为急慢性咽喉炎可以导致颈椎病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施老师认为慢喉痹之所以能够导致颈椎病,主要是由咽喉与颈椎病的局部解剖特点所决定的;咽喉与颈椎毗邻,两者之间的淋巴循环存在密切联系,咽喉感染后,炎性物质可以通过深浅交通支,扩散到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引起颈椎内外失衡而致颈椎病的发生。他还带领学生通过建立慢性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模型及神经根减压的模型,来进一步证实炎性因子是颈腰椎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以及采用抗炎法治疗颈腰椎疾病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J。

2.2风寒湿致病

痹证与风寒湿三气密切相关,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施老师通过现代实验研究证实,不同强度的风寒湿邪刺激家兔颈部后,从形态学上可以观察到家兔的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还发现风寒湿邪能使家兔颈椎间盘组织中的胶原酶、中性蛋白多糖酶活性升高,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加速,从而使家兔颈椎生物力学失衡过程明显加重,颈椎间盘进一步退变。施老师不仅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家兔风寒湿型颈椎病模型_l,还在此项研究中提出了脊柱动静力平衡理论,并进一步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提出并证实“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生物力学基础。此项研究突破了现代医学采用单纯手术解除局部物理性压迫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以延缓椎间盘退变及恢复脊柱动静力平衡失调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防治整体观”。

2.3气血痰瘀致病

颈椎病不仅与风寒湿三邪密切相关,也与气血痰瘀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名医董魏如在其所著《医极》中指出:“痹非三气,患有痰瘀”。施老师继承了全国著名中医伤科专家石筱山先生“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学术思想,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慢性劳损或六淫外邪乘虚入侵,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瘀互结,气血失和,经脉不遂而发病。颈椎病的病程往往较长,早期风寒湿邪久留不去,流注经络、血脉、关节,导致“荣血泣,卫气去”的邪正纠结的病理变化;到中后期,则正不胜邪,缠绵不愈,气虚血瘀,出现所谓“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艰难局面,可见颈椎病的根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本虚标实”_1。因此,治疗颈椎病从痹论治时,毋忘补气养血、活血化瘀及祛痰通络。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过度劳损及患者年龄增长、体质衰弱有关,故以“元气损伤、血行无力”为辨证之根本。施老师认为颈椎劳损后必有瘀血阻脉,不通则痛;若瘀血不除,新血难生,必致气血虚弱,气虚无力,血行不畅,经脉不能荣养,不荣则痛。故此,在颈椎病防治工作中,他灵活应用气血理论,悉心研究传承石氏伤科学术经验,不断实践,融会贯通,深化了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

3颈椎病的治则

3.1从痹论治

施老师主张颈椎病应从痹论治,因为颈椎病除因正气不足、肝肾亏虚之外,外邪风寒湿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气血亦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临床上颈椎病多兼有风寒湿邪外袭的症状,属于中医痹症之范畴。痹证与风寒湿邪密切相关,风性善行,乘虚侵袭人体,可发生疼痛游走不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血,经络不通,故易感觉冷痛;湿性重浊,使气机滞留不散,伤于湿则感重着不适;三者结合致痹,有所偏重,有所缓急,病情变化多端。《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素问•痹论》日:“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痹又可分为五体痹、五脏痹。颈椎病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按五体痹辨证论治,而交感型、脊髓型按五脏痹辨治,可谓效如桴鼓。施老师不仅从痹论治颈椎病,而且依据其病情变化的不同,还提出许多辨证分治痹证的新思想、新技术,主要包括:祛邪不忘扶正,多用益气活血药;病久伤肾,常用补肾药;治颈痹,温经祛风散寒;顽痹用虫蚁搜剔;善用风药,但不一味单求祛风,更是遵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配当归、红花等活血之药;着痹从痰瘀论治等。

3.2从咽论治

颈椎病久病必瘀,瘀则气血阻滞,生痰化火。因颈椎与咽喉在同一平面,火势蔓延,则咽喉、颈椎同病,反之咽喉病亦可波及颈椎。临床上也发现咽喉症状消失,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亦随着消失,而好转患者中颈椎病的复发与咽喉症状存在有很大的关系,可见消除咽部炎症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慢喉痹型颈椎病为气血瘀阻于上焦,上焦不利,则全身气机不畅,导致全身无力,腿打软,甚则肌肉萎缩。临床应用清咽法治疗慢喉痹型颈椎病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清咽法包括清肺养阴利咽清火、补养肝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泻火。以此清咽,上焦孔窍通畅,下焦孔窍顺达,气血通和,截断上焦咽喉对颈椎侵袭的渊源,达到缓解颈椎局部炎症的目的。

3.3从气血论治

施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确立了“调和气血”防治颈椎病的学术思想和“益气化瘀”的防治法则。“益气化瘀法”是施杞老师治疗颈椎病的基本大法,可以“防治结合,标本兼顾”,为非手术疗法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开辟了新思路,不仅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也从实验中阐明了该方法治疗颈椎病的科学性及可靠性。该领域的实验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气血理论的科学内涵,其科研项目“益气化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施老师临床实践的高明之处还体现在处理复杂病机的能力,他应用逐瘀化痰法治疗颈椎病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之,他在临床应用中以气血论治颈椎病,还注意审证求因,治病达源;痰瘀同治,分清主次;祛痰瘀不忘补理气血。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篇10

认识篇 颈椎病的蛛丝马迹

河南省中医院骨科教授 邓素玲

小姜是家网站的工作人员,这段日子经常头晕,常需闭目养神一会才能缓解症状。大李开出租车七八年了,平时很注意锻炼身体,可是最近这段时间经常头痛、肩部酸痛,整个人特别不舒服。他们到医院内科看病,大夫在得知他们是长期用一个姿势工作后怀疑是颈椎的问题,建议他们去骨科看看。这不禁让他们疑惑起来,难道年纪轻轻的就有颈椎病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大致分为五种:颈型颈椎病,表现为反复落枕;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胳膊和手指发麻,伴有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由于不良引起的发麻在活动后可以缓解,所以和颈椎病的麻木感觉是有区别的;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双脚发麻、胸闷、走路不稳;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头晕、头痛。上述症状有两种同时出现的话,就是混合型颈椎病。近年来,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已出现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和长期以固定姿势工作、学习有关。任何职业的人均可患此病,但以长时间伏案工作的职业,如教师、会计师、收银员、电脑工作者、缝纫工等,以及颈部活动和受力过多的职业,如汽车司机等最为多见。

颈椎病虽非恶疾,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不仅因为它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还因为颈椎病严重时常波及到心脑血管、胃肠道等组织器官,诱发其他病变。其实颈椎病的出现是有征兆的,只要大家注意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够预防并取得良好的疗效。颈椎病典型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经常性头晕这种情况常出现在颈部活动时,特别是突然转头时会感到眩晕,轻者数秒即愈,重者可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这是因为颈椎如经常处于一个固定位置,易造成颈部组织的劳损,继而影响颈椎的稳定,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痉挛,导致暂时性的脑供血不足,这时就会出现头晕。

手指发麻、无力,肩部酸痛

这是办公室文员、教师、司机等颈椎病的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感受,多因长期低头伏案,颈部受力而造成颈后肌群、韧带等组织劳损,颈肩肌过度疲劳,长此以往,使颈部发生退行性变,刺激神经根而造成的。

反复“落枕”“落枕”也就是一觉醒来,感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轻者起床做适当的颈部运动后,症状逐渐消失;重者颈痛越来越重,还会出现头痛、颈肩背痛等不适症状。“落枕”是由于颈部软组织劳损,失去了维护颈椎关节稳定性的功能,临床上叫做“颈椎失稳”,有休息减轻、自然缓解和劳累受寒加重、反复发作的倾向。“落枕”是颈椎病的一种信号,如果及时纠正,仍可及时防止发病。睡觉时合理用枕很重要:①仰卧时,枕头应保持与颈曲相近的弧度,仰卧时枕头边缘应保持弧形,不能呈斜坡形;②枕头高度要符合各人的肩宽需要。粗略的标准是,仰卧枕高约一拳(根据自己的拳头),侧卧枕高应为一拳加两指。也就是仰卧位用枕要低,侧卧位则宜略高而不宜低。以颈部偏高、头枕部稍低为宜,同时还要防止背、肩部受寒。

经常性偏头痛、恶心、耳鸣、听力减退、心慌、胸闷是由于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引起颈部肌肉持久痉挛性收缩,使肌肉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久而久之会造成颈部退行性变、韧带钙化等,从而导致颅内供血不足或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症状。其表现与内科疾病症状相似,但如果是颈椎病高危职业人群,建议就诊时不可忽视颈椎的问题。

除此之外,如有久治不愈的低血压、高血压、“找不到原因”的内脏功能紊乱、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齐等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相类似的表现时,在排除内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后,建议就诊时应考虑到颈椎病的问题。

颈椎退行性变的病程发展十分缓慢。而且对于这种与生活工作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只要我们注重日常生活保健,就可以避免。

不良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统计表明,长期低头工作者的发病率,是非低头工作者的4~6倍,且发病年龄早,甚至20多岁即可出现症状。

要防止颈椎病的发生,首先要从注意颈部保健开始,不能长时间伏案工作,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伏案工作不宜一次持续很长时间,每工作1小时左右,休息5~10分钟,让疲劳的颈部得到休息,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休息时,将头颈向左右两侧转动,或将头枕靠在椅背上,这样既可使双眼的疲劳消除,又可使颈椎得以放松片刻,使椎间隙内的高压状态得到缓解。

正常情况下,颈椎有一个前凸的弧度,称为生理性前凸。人们无论是站立、走路还是坐着,都以保持这种自然姿势最为舒服,即使是睡着,依然如此。人体在卧床时保持颈椎正常的生理性前凸,才能使颈部的肌肉、椎间盘、韧带等均处于自然放松的休息状态。

睡眠时枕头不能太高。枕头应软硬适中,在仰卧时应能维护颈椎原有的弯曲度,当侧卧时又能维持颈椎呈一条水平线。可选择特制的保健枕头。

床铺应选择硬板床,或者较硬的席梦思等,既舒服,又可维持人体脊柱的正常曲线。传统的棕绷床或尼龙丝绷床、钢丝绷床等,人躺卧在上面由于体重的作用,床会呈现中央低、四角高的状态,尤其是使用时间较长的棕绷床,不仅对颈椎不利,对腰椎更为有害。席梦思床垫如果太软或者弹性较差,就会产生和传统棕绷床一样的缺点。长期在松软的沙发上睡觉,也可能产生类似的情况。

睡觉时的姿势以双下肢稍屈曲为好,这样可使椎间隙内的压力减低、椎旁肌肉松弛,以获得充分的休息。

大多数颈椎病患者认为,在日常保健中要多活动颈部才能缓解疼痛。事实上这要因人而异。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突然用力转动脖子,会导致晕倒,这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甚至要用颈托保护。其次是颈椎病在急性发作期,也一定要制动,用一些消炎镇痛的药,等炎症消后才能进行适当的活动。 那么对于颈椎软组织疼痛,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安全的方法,一是按摩;二是热敷,用热水袋敷在颈部疼痛的地方;三是用红花油涂抹;四是用药膏止痛。紧张工作中,稍事休息时也可以自我用双手牵伸脖子,轻轻按摩颈部肌肉,这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平时还可以轻轻转动颈部。

若颈部出现疼痛、易疲劳时,

应到医院检查,进行适当的治疗,以解除颈肌的疲劳,消除水肿。这些措施可有效缓解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

小妙招

坚持天天耸耸肩

耸肩,既能让肩得到活动,又能局部按摩颈椎,使颈肩部的血流畅通,从而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头保持正直,挺胸拔颈,两臂垂直于体侧,然后两肩同时尽量向上耸起(注意,不是缩颈),让颈肩有酸胀感。两肩耸起后,停1秒钟,再将两肩用力下沉。一耸一沉为1次,16次为1组。每天早晚坚持做3~5组。当然也可以随时随地做,一有空就做。但每天累计总数应力求达到100~120次。

治疗篇 颈椎病的治疗

重庆医科大学教授 安 洪

谈到治疗,首先要提醒大家:有骨刺不等于有颈椎病。在中老年人中,60%~90%的人颈椎都会有骨刺,因为人老了,颈椎会发生退行性变。有的中老年人到医院做X线、CT或磁共振检查后,常会听到医生说“你的颈椎有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说“椎管狭窄”等,便自认为患颈椎病了。其实,有这些变化并不等于就患了颈椎病。只有当这些变化压迫到神经,且压迫的部位出现了损伤性炎症时,刺激神经产生症状,这才算是得了颈椎病。所以说,有骨刺不等于有颈椎病;有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也不等于有颈椎病。而我们治疗颈椎病,也不是治疗骨刺、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而是治疗“损伤”与“压迫”。

目前颈椎病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1.非手术治疗

(1)颌枕带牵引:适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可解除肌痉挛、增大椎间隙、减少椎间盘压力,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力和对椎动脉的刺激,并使嵌顿于小关节内的滑膜皱襞复位。坐、卧位均可进行牵引(左图),头前屈15度左右,牵引重量2~6千克。牵引时间以项、背部肌能耐受为限,每日数次,一般每次1小时。如无不适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6~8小时,2周为一疗程。

(2)颈托和围领:主要用以限制颈椎过度活动,而患者行动不受影响。目前应用的种类较多,其中充气型颈托,除固定颈椎外,还有一定的撑开牵引作用(下图)。

(3)推拿按摩:对脊髓型以外的早期颈椎病有减轻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应注意手法须轻柔,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增加损伤。注意,非专业人员进行颈部拔伸、推扳有导致颈椎脱位并发四肢瘫痪的危险。

(4)理疗:有加速炎性水肿消退和松弛肌肉的作用。

(5)自我保健疗法:在工作中定时改变姿势,轻柔活动颈部及上肢,有利于颈、肩肌肉弛张的调节和改善血液循环。在睡眠时,宜用平板床,枕头高度适当,不让头部过伸或过屈,

(6)药物治疗:目前尚无颈椎病的特效药物,所用非甾体抗炎药、肌松弛剂及镇静剂均属对症治疗。颈椎病系慢性疾病,如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可产生一定副作用,故宜在症状剧烈、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时才短期、交替使用。当局部有固定而范围较小的痛点时,可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制剂。

如有典型神经根痛者可行颈硬膜外注射,通常用醋酸泼尼松龙1.7毫升,加2%利多卡因4毫升,7~10天1次,3~4次为一疗程,一般间隔1个月可重复一疗程。如注射3次无效,则无需继续注射。本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应请麻醉科医师执行。

2.手术治疗

诊断明确的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或脊髓型颈椎病症状进行性加重者,适于手术治疗。根据手术途径不同,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手术及后路手术三种。

(1)前路及前外侧手术:适合于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椎体后方骨赘及钩椎关节骨赘,以解除对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压迫。同时可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稳定脊柱。

(2)后路手术:主要是通过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达到对脊髓的减压。在椎板切除不多即能达到减压目的时,也可辅以后方脊柱融合术。

跟我学――治疗颈椎病的徒手医疗体操

重庆医科大学教授 安 洪

祖国医学中的颈功,包括颈部混合轴向、伸颈、前屈颈等动作,颇有治疗颈椎病的作用。现在将其总结归纳成一套治疗颈椎病的徒手医疗体操,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第1节:与项争力。预备姿势:两肘屈曲,双手十指交叉置于头后,两腿分立。动作:①头用力向后仰,两手同时给头一定的阻力;②还原成预备姿势。重复12~16次。

第2节:托天按地。预备姿势:两腿并立,两臂自然下垂。动作:①右肘屈曲,手掌心向上提起,再翻掌向上托起,伸直手臂,左手臂微屈,左手用力下按,头同时向后仰,向上看天;②还原成预备姿势。③~④同①~②,但左右手交换。左右交替,重复6~8次。

第3节:前伸探海。预备姿势:两腿分立,两手叉腰。动作:①头颈前伸并转向右下方,双目向前下视,似向海底窥探状;②还原成预备姿势。③~④同①~②,但方向向左。左右交替,重复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