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6:54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篇1

创新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培养,是21世纪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不能给大学生以独立发展的空间,导致大学生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实验教学环节给予高度重视。随着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同时创新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与评价也成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当前心理学专业系列课程的实验问题是困扰各高校的一个难点问题,教学体系存在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应迅速发展的心理学专业系列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对实验课程改革和研究正在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

下面以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处理方法,以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社会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现状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很好地理解、预测和控制个体的社会行为。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这种方法具有简便易行、节约时间、便于掌握的特点。但是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较深奥,一味就教材讲理论,学生不容易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和创新,而心理学实验课程往往与实验心理学混同起来,致使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仅限于“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课程上,结果是重视了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忽略了综合性实验与创新实验,忽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欠缺批判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种状况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才突显了实验教学的紧迫性。

鉴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滞后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仅关注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重复展示,更加关注的是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而把实验过程的设计思路、设计技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放到次要的位置。因此,这样一些实验项目的设计在对新知识尤其是未知领域的探索方面是不足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推广和落实, 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成为摆在大学心理学教师目前的迫切任务,若教师在传授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增加创新性心理学实验,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新知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成为当今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但是,心理学中究竟应该开设哪些实验,如何进行实验,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任课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在社会心理学讲授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同时提高大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生活问题的创新能力,我们针对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积极进行探索,寻找到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实验指导方法,以期有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心理学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些新的学科需求的出现,使得目前的心理学专业实验课程出现了一些新的难点。这些难点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心理学实验课程通常要求学生具备相对广泛的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高数,等等。学生在实验中普遍感到知识跨度大,不易掌握。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既传授实验中的操作要点,又让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是目前心理类实验课程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2.心理学专业的许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些统计软件、建模软件、编程软件进行,这些都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这是心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又一难点。

3.心理学专业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心理理论和实践技巧,为社会服务。而在校的心理学学生,常常既不能理解社会现象中实际的影响因素,也不能很好设计实验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足,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是心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第三个难点。

由于心理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这些教学难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实验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遵循其对应的教学体系;二是要与教师的项目相结合,包括已经结题和现在正在探索的课题相结合;三是要与已有的实验教学平台相结合,包括已经拥有的学校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专门的项目研究基地。由于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构建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为2∶1的架构,这样的结构可以实现理论和实际能力培养的实现。

1.实验教学内容研究

社会心理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能否有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筛选与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为保证实验教学真正有效地进行,避免流于形式,实验教学必须形成一套体系,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知识和智力的支撑,同时,学生的创新素质还需要在创造性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因此,构建自觉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的氛围;要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实践实训模式;大力提倡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亲身体验创新的历程。

2.实验教学方式研究

结合以往教学中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逐渐形成“以项目相关和驱动”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横向和纵向项目的研究基础上将科研课题划分为若干实验项目,开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具有原创性和探索性的实验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同时可以让学生以项目为背景,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

3.创新实验实现途径研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重点,为此,在心理类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创新、创业专项”,包括:(1)设立竞赛类专项,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多种竞赛活动,如“挑战杯”等;(2)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鼓励、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研究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各种专项的设立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竞争能力”。

鉴于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三个难点问题,要求学生在接受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前期,学习计算机、生理学、SPSS等等相关的基础课程,因此此类基础课程应该安排在大一大二时期,而之后的实验教学课程则要相应安排在后面。

四、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

1.师资配套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师资配套问题。实验教学不可能完全由实验室的专职人员来完成,因为他们对专业知识并不熟悉,而专业教师如果不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及时补充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就会大大受限。因此,对实验教师的要求应更高一些,即既要了解社会实际,掌握发展动态,又要具备能运用到实验教学中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界与业界的联系、沟通和互动。业界所拥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往往是学界最需要的,并且是学界难以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例如,建立心理实验基地、实行课题合作等,通过这种平台,一方面教师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实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并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从而使学内容更接近于社会实际;另一方面,业界许多懂理论、懂实务又具备一定能力的专家型人才,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或者通过某种形式使学校教师与他们一起参与对实际内容的组织、更新与筛选,这也是解决师资力量的一个捷径。

2.建立可持续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已有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给实验教学突出的教师提供国内外进修的机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实践水平是提高高校实验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实验教学水平的总体质量。

3.创新保障体系

创新实验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和切实可行的创新教育环境,而这又直接受制于若干教育教学制度和其它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不仅仅是课题组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学校人事处、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科研处、学生工作处、资产设备处等等部门的联合行动。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某些制度还有可能与学校现行的有些制度相矛盾,也可能影响到少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涉及的部门众多,情况复杂,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又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五、结语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为了执行国家积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养,同时提高大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生活问题的创新能力,我们针对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积极进行探索,寻找到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实验指导方法,以期有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http:///his-tory/id=10722417,2010-03-13.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篇2

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首要和关键的一步就是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的统称。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教育观念不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就不同。教育观念先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能否成功。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想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体现创新精神的主体。教师对学生除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其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有的往往对我国的历史和国情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认识不足,看问题难免存在片面之处。同时,有的学生个性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容易走极端。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首要任务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可从实际出发,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学生帮助身边家境较困难的学生、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帮助残疾人和特困老人等,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通过开展磨难教育,如以班、系为单位组织学生到部队、训练营地接受军训,到农村参加艰苦劳动等,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艰苦奋斗、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品格与意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行为习惯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创新成为学生自觉自主的行为。

构建文化育人的教育观念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教育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而应当因材施教,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创新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不应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重点就是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创新理念,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个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才能把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落到实处,实现变继承教育为创造教育、变客体教育为主体教育、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变君子教育为动手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篇3

[关键词]创新;流通业;人才培养

加速发展现代流通业,对于我国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商贸流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流通业人才学历总体状况偏低。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在以行业划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中,批发和零售业中大专学历的比例为6.7%,本科为2.3%,在20个行业中位居倒数第八;在以职业划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中,商业服务人员的大专学历比例为5.9%,本科为2.0%,仅仅高于农林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在以受教育程度划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中,商业服务人员的大专学历比例为17.6%,本科为11.3%,仅仅高于农林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流通技术信息化的新形势,全面提高现代流通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发展流通产业的紧迫而严峻的任务。

此外流通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教育和培训市场鱼龙混杂,流通企业人才内部培训相对滞后,执业资格认证模式尚未普及,学历教育的培养方式与实战结合不够等问题依然非常突出,流通业人才的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2 流通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思考

2.1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流通人才培训体系

学历教育方面。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强化学历教育。一是要面对实际、面向未来发展需求,梳理目前高校的专业和院系设置情况,力争多开设流通类专业和院系。在师资和教学设备有保障的前提下,引进教学和科研人才,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为流通业人才培养奠定人力资源基础。二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加大流通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大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实现流通业国际化、上层次多培养专业人才、多输送有生力量。三是明确并强化高校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实际和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现代技术方法与手段,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高科技手段,开展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流通业工作,能够从事企业生产运营与综合管理的、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四是明确分工和侧重点,对高职教育合理定位。高职教育要与大学学历教育区分开来,应更加强调基层操作层次的实用人才。要培养面向流通企业生产运营第一线的技师、服务员等基层熟练和高层次员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突破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障碍,培养的高水平一线操作人才要体现职业化、实用性的特点,要保证毕业学生进入流通企业就能直接在普通岗位和关键岗位熟练操作,力争使优秀高职毕业生成为技术能手和操作骨干。

非学历教育方面。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和培训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一是大力支持各种有资质的机构开展中短期培训班,倡导培训主体多元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流通业人才、信息资源,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流通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中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流通业人才。行业协会和大中型企业对各自领域非常熟悉,应尽可能多举办中短期的培训班,缺什么、补什么。行业协会可以与政府机构合作,开展业内的岗位资格认证培训班,迅速补充实际运作中的短缺人才。社会机构也可根据自身所长和企业要求,定点定向为行业和企业在职员工开展中短期职业技术类培训。二是提倡非学历教育内容多元化。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班,应根据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补充企业工作所需知识的同时,增加像外语、计算机、国际贸易等新知识、新背景。

2.2 加强行业协会对流通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各类行业协会和商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行规行约等富有特色的方式,开展行之有效的行业人才培训。一是推动会员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倡导内部培训。结合建立企业自身发展,推动企业内部职工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为职工创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环境。鼓励会员企业通过推行企业内部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开展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强化岗位培训以及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培养和形成一批技术骨干队伍。行业协会和商会应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为会员企业服务,未雨绸缪。二是积极开拓人才培养途径,多渠道培训行业人才。建议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沟通,合作培养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物流专业的本专科人才;对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与开办MBA的高等院校合作,在系统学位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开办流通行业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班,进一步提升其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的流通企业管理人才。三是加强与境外商会、行业协会与在华大型流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为我所用的流通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四是加强对会员企业职业道德的培养。应结合制定行规行约和行业标准,制定切合实际的企业和员工行为规范、服务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2.3 整合产学研资源,培养各级各类流通人才

要从企业实际出发,采用差异化的途径培养流通业中的高层管理人才。对于中小型流通企业,由于培训资金实力有限,中高层人才培训以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为主。建议多参加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的中短期培训班,多参加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内部交流会。对于大型流通企业来说,企业资金实力相对较强,但是中高层管理人才数量比较多,培训课程和内容比较复杂,建议将中高层人才分类培训。可以分类分批送入高等院校的流通类专业培训班,开展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全脱产培训;可以与国外同行同业机构和培训机构合作,出国深造培训;可以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或行业领袖级企业家定期来公司安排讲座授课;信息条件和资源允许的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国内网上远程授课来安排培训。

通过不同途径的培训,有利于流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学习宏观、微观经济管理知识,更好地应对流通业国际化的挑战。

建议以企业内训、业务外包的途径开展基层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流通企业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源投资,应该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落实人员和资金,展开实实在在的业务培训。内训机构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年度目标,制订企业年度、季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安排设计针对不同岗位的培训课程,并且通过培训把企业总体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双赢。对于一些中小型流通企业,还可以根据其培训目标、培训成本比较,将内部员工的人才培训外包给企业外部机构。

2.4 创新流通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首先是强化对流通业人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活跃的灵感,善于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够形成超出常规的成果。要鼓励受训人员突破传统的商贸流通观念和管理方法的限制和束缚,按照市场与业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新探求和实验,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创新。其次是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流通类专业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课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教学总课时的1/3。在实践环节要强调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第三是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条件。鼓励开展实验和情景模拟教学,比如建立证券投资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超市零售实训室等教学实训基地。第四是推进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模式鼓励教师与学生自主创业,它既能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流通专业与市场的结合程度,又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与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等。

在师资队伍方面。一是加强对现行教师队伍的实践培训,增加流通业教师的实战背景。国外的大学教授许多具备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进入高校后这种从商的背景就是宝贵的教学财富,也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鼓励教师以专家顾问的角色与企业挂钩,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使教师在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论以教育培养学生。二是优化师资队伍,引进政府和企业家在师资中所占比例。吸纳政府部门的专家型官员,大型流通企业的中高层负责人,以及咨询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实战型高水平讲师队伍。

教材方面。除了使用现行国内外优秀教材外,按不同职业分类,可以由产学研多方专家编写实用培训类专门教材,比如贴近行业,贴近企业发展的需要的美容美发店管理教材、网吧管理实用教材等。还可以根据流通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发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岗位认证类教材、职业培训案例教材。

2.5 关注流通业人才国际化战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性的大型流通企业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跨国零售业巨头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均在我国开业经营,不断开疆拓土,也使得国内流通市场竞争不断升级,初步形成了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化、区域化的态势。研究表明,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谁拥有一流的流通业专业管理人才,谁就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并将在竞争中处于上风。流通企业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有必要整合国际和国内资源,培养流通业人才。首先,整合现有高校资源,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实现流通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美国、西欧等世界发达国家知名高校培养流通业人才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经验丰富,效果显著。像美国哈佛大学培养的商贸管理人才,很多都成为世界五百强的高管。高校应在对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通过大规模中外联合办学,积极引进国外教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管理政策,学习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标准和培养规范,借鉴国外高校的成熟经验,提出一套适合商贸流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接受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共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中外联合办学、国际合作也能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强化自身实力。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篇4

论文摘要: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一要明确构成要素,二要明确培养目标,三要培育具备创新特质的教师队伍,四要进行课程改革和新课程体系构建,五要搭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六要改善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估体系。

论文关键词:创新理念 应用型创新人才 构成要素 培养体系

一、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

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来看,其人才的培养体系应主要由四大板块的内容要素构成。其一,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其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

在由以上四大板块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是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教师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作为人才培养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一旦这个根本性基础缺失,就无法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如何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为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是推动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第二板块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特征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三、四板块分别是人才培养手段和校企合作平台,是对于第二板块的有力支撑。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四大板块构成了统一的联系体,相互支撑、影响和联系,任何一个板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和制约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明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关于人才的定义与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实际的培养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文秋芳教授认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就应用型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学生首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个基本点、具备较为复合的知识体系这个中心,并在“基本点”和“中心点”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其较为复合的知识结构,培育其基本的创新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依据文秋芳教授的观点,复合型人才的创新素质如同正三角形,也就是说其应具备“三棱”创新素质,即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支撑,而创新人格是调节,以促使人才朝着更完备的方向发展。

1.创新精神的培养

对事物的求新与求知欲望,是创新精神的内在体现。求新,是对事物的敏感捕捉。在好奇心的引导下,促发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望且能引导学生在普遍关系中寻异,能在司空见惯的元素中,探索出新发现,在求新寻异中,使学生蓄积创新精神。

2.创新人格的培养

稳定健康的人格是创新所必须的内在因素:尤其是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性;自信、自强、责任心、毅力等,都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3.创新能力培养

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精神与人格的双重确定,并以此为契机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要素的“双重能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其培养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

以此来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多元化的,不同于单一的"32具型人才”的培养,它需要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其构建较为复合的知识体系,对其创新精神、人格和能力进行培育。在这样的目标和机制下,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即是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培育具有创新特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板块,承担着创新元素的引进以及创新内容的实施重任。然而,由于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激励、引进、培养”等诸多措施并举的方针,培育和塑造教师队伍的创新特质,提升师资质量。

1.“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目前,教师的培养,多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并在“走”的过程中,对新元素、尤其是改革创新元索进行引进。例如创造条件,让教师利用寒暑假进企业或工厂开展“顶岗实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另外,派教师外出学习,对新的教学理念、模式进行交流学习,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质性的策略。同时,还应该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这种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教师,更易进发出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的潜质。

2.“鼓励”与“创新”相协调

鼓励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鼓励下的行动表现,两者的协调发力,势必会进发强大的创新突破。所以,年轻的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要切实做好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鼓励工作,鼓励其打破常规,开发新课,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改革。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用新知识和新理念来改革教学。这是培养教师创新素质的重要举措。 "

3.“教研”与“教学”相结合

就高校教师主要的科研面向一是教学科研,二是与学科相关的科研。第一类科研,主要指与其专业课程内容和专业理论相关的研究;第二种科研主要指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所以,在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团队和教研团队的方式,对于不同的教师群体,要基于其实际的教学能力和科研经验,安排其进入不同的教学和教研园队,组织其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要注意尽快地锻炼青年教师,促使青年教师自身的潜能和才能得到快速的发挥和培养。

四、课程改革和新课程体系构建

1.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点

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特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细化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分解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围绕能力要素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削枝强干”。同时,围绕各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设置“核心课程”和确定每门课程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开展课程设置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既要关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要兼顾学生复合型知识体系的构建。

2.以构建学生复合的知识体系为主线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既要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点,也要关照到与学生实践能力拓展相关的复合性知识体系,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为其实践能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奠定基础。

3.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在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并设置必要的课程,认真实施。

五、搭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其实践能力和培育创新素质的重要举措。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是落实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践行创新理念下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最好体现。

校企合作被视为目前最为实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它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拓展有效结合,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舞台。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其校企合作平台下的教学形态可用“分步走、分步教、分步提升”的方式进行。学校基于学生的专业方向与个人职业能力发展需要,分配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中实习,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是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推进。

首先,要进行实践教学的预热,也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检验,并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把校企合作的事宜在第六或第七学期纳入教学范畴之内,在实践教学中就职业岗位性质、道德、专业能力进行最后的融合教学;最后,在第七或第八学期,以顶岗实习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中。在此环节,学生可以深入企业,在顶岗的职位上切实锻炼自己,检查自身知识与实践能力是否适应岗位需求,实现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

六、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估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项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教高[2014]16号);2015年度陕西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陕西应用技术型大学新兴产业电子商务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陕教高[2015]16号);2015年西安培华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技术型大学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电子商务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网络创业相对来说属于低成本、低门槛的创业之选,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创业的首选,因此,电子商务专业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1]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如何深化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改革,成为推进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突破口,是推动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五业贯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基础上,寻求差异化发展途径,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积极培育专业的特色,探索适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主线,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素质为先、能力为本、就业导向”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技术与商务有机融合”、“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并重”等特色,以“学业、产业、职业、就业、创业――五业贯通”为主线,以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和“校内校外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为基础,明确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与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积极推进“双师”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三级教学环节全覆盖”教学管理新模式,形成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具有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五业贯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 “五业贯通”为主线,即贯通学业内涵、职业要求、产业需求、就业技能和创业素质。以“四位一体”的课程群和“校内校外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为基础,明确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适用于企业操作层的电子商务技术、商务与营销、移动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以“电子”为工具,重在网上商务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计算机技术适用,注重对学生的现代商务与营销综合应用能力、网上贸易能力、网络营销能力、移动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能力的培养。[2]

“四位一体”的特色课程群课程体系构建

“四位一体”课程群是指经济管理课程群、电子商务技术课程群、商务与营销课程群以及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群所构成的“四位一体”的现代电子商务课程群体系。构建“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技术――商务与营销――电子商务物流”四个课程群组成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既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经济管理背景,又具备电子商务技术与电子商务应用的能力。

“四位一体”特色课程群示意图

建立“三层平台”的理论课程体系:

第一层平台为基础教育平台,该层次平台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打下学科基础。这一平台课程由学科专业基础课构成。第二层平台为专业教育平台,该层次平台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学生的基本专业操作与专业应用能力。该层次的平台课程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第三个平台为专业方向平台,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了两个专业方向,即网络营销方向和物流方向,专业课程将进一步提升专业方向上的知识和专业应用能力,为未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下图表明了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层次理论课程体系的组成与教学目标。

电子商务商专业“三层平台”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和选择课程。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经济管理和电子商务技能知识有针对性开设课程,包括四个课程群,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电子商务技术知识、商务与营销和物流的基本理论知识。

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包含经济管理、商务营销和物流三个方面的选修课程,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帮助;专业方向选修课分为网络营销方向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方向,学生可根据毕业后的就业意向选择,有针对性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是一门多学科的复合应用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更应注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五业贯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校内校外融合特点的创新实践体系,这一创新实践体系也是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突破口,创新实践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即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和校外实践创新体系两个部分。校内校外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内、校外实践创新体系的设计由企业全程参与;二是校内、校外实践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由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发;三是校内、校外实践创新体系的实施由企业全程指导与参与。

1.校内实践创新体系

“五业贯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包括三层次的、不间断的、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程等内容。形成特色明显的,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实践体系,这一体系能够支持课程实验、独立实验、创新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三个层次的实验。涵盖了学生基础专业能力到创新与创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实验教学体系可以支持课程实验、独立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验室成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和科研创新平台的核心,不仅能够支持与理论授课紧密结合的课程实验,还能够支持以网站建设、网络营销、创业为主题的专业竞赛的开放型实验以及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及与企业项目实践相关的创新实验。同时,与电子商务企业协同成立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工作室,建设创新创业指导教学团队,鼓励师生共创公司,联系建立与企业协同发展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孵化基地,构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拓展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3]

(1)三层次的校内实验体系

第一层次的实验教学支持课程实验的开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吸收,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与效率。这一类的实验包括电子商务管理实务、ERP与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策划与管理、电子支付与结算、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等课程实验。

第二层次的实验教学支持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其教学目标是系统训练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专业应用技能,这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

第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支持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的开设,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课程包括大商科VBSE营销实训、VBSE综合实训、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实训(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实训)和专业策划综合实践。

(2)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专业实习活动主要通过三个模块来实现的,第一模块是社会实践活动,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和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展,即学生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个模块专业实践,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开展,主要通过实习基地的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方式使学生接触实际岗位工作,使学生了解行业、产业的情况,企业的岗位要求,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专业应用的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其电子商务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第三个模块是毕业实习,在第四学年第八学期开展,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毕业实习,为其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实践的基础,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整合,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作好由学生到职员角色的转化准备。

(3)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与支持。电子商务专业的办学理念贯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不能离开第二课堂的支撑。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注重系统性、有序性和持续性,特色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有大赛系列活动、系列学术活动,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和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

2.校外创新实践体系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外创新实践体系,线上的实践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以网络为平台的线上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建设,线下的实践体系为与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基地。线上实践活动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也为了避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因长效激励机制不足,而导致的效果不佳的情况。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可以联合电子商务企业,共同开发深度反映校企融合的,以网络为平台的线上创新实践平台。

结束语

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五业贯通”为主线,贯通学业内涵、职业要求、产业需求、就业技能和创业素质,并将其贯彻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设计等各个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特色课程群课程体系,课程开设从企业应用需求出发合理开设,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所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校内校外融合、层次递进的创新实践体系,实现学生从基础专业能力到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提升。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融合办学。通过开设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赛促教,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子凤:《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陕西教育》(高教)2014年第2期,第125-128页。

[2]占明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设计》,《读书文摘》2015年第1期,第60页。

[3]李平:《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年第3期,第255-258页。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赵宇兰(1979-),女,山西晋中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学院,讲师;柳欣(1969-),女,江苏扬州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学院,副教授。(山西 太原 03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基于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全立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GX13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03-02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等重大教育政策的出台,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创新型国家的出现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潮。[1]从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到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开展“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再到2008年教育部通过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的建设,将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2年山西省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跨越的主基调,把教育、科技作为转型跨越的基础和根本”,“加强高校新区、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旗舰型科技创新平台,成就山西硅谷”的战略规划和构想。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山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独立学院作为以新机制、新模式而创建的高等教育实体,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已形成规模,并确立了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移战略目标。独立学院只有立足所处地域经济发展,依托当地传统产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革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创新创业新元素,积极探索和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精神,才能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保持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办学定位与办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教育过程中,打通了职业教育到本科教育的通道,高考二批C类、中职对口升学、专升本成为独立学院的主要生源群体。面对不同的生源群体,必须立足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宽口径、强实践、增选修、重创新”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和实践“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方向选修+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走出对传统本科教育依赖,避免与传统本科教育同质化,也不能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2],而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一种精渗透到独立学院本科教学中去,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清晰的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创新创业追求也有创新创业能力与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以创业就业教育为依托,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到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近700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单纯的“学而优则仕”和“入体制、进国企”的被动就业思想已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必须大力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让学生从单纯的择业者变成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基于独立学院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抓住山西建设“两城”(山西大学城、太榆科技创新城),打造人才和科技高地、成就山西“硅谷”的机遇,以高校视角对知识、人才、信息要素以及与地方经济的亲近产业关系进行研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的管理与运作,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参与学生创业就业项目指导和培训,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大课堂。

以“虚拟化创业园区”为模式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积极主动引导大学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应充分考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以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为主导,以革新传统教学实验为内容,以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建设如“淘宝创业实训室”、“ERP模拟沙盘实验实”、“摄影创意工作室”等以院校投资为基础,以学生申请、自主管理为主体的实验室,形成“虚拟的创业园区、真实的创业环境”,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感受因创业活动而受益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交流和沟通能力、诚信友善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既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或创业打坚实基础,也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留下“遗传基因代码”。

三、以强化第二课堂为抓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外的教学活动,是专业教学课堂的延伸。高校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各专业的第二课堂并建立相应的考评与激励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第二课堂的主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自始至终将启迪思维、鼓励创新放在第一位。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鼓励创新,让学生自主完成选题,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做实验设计,亲手实施实验方案。在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中,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监督、有落实地保障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科技竞赛,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发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以追求实际效果为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寒暑期实训,不以完成教师安排为准则,允许“私人订制”,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第一课堂的“知”与第二课堂的“行”有机的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精神,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主动转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指引,切实使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一课堂专业教育形成“知识互补、良性互动、高效耦合”。

四、以学生社团活动为支点,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而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这一群体突破了以专业为基础组建成的自然班级界限,是使不同年级、不的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享受充分交流的平台。[3]

以学生社团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突破学科依赖、学缘壁垒。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比较容易形成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念。二是实现自我管理与成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洞察社会的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及管理能力。三是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学生社团是一个整体,在群体活动中可以养成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四是培养创新与冒险精神。在学生社团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存在风险,要鼓励学生勇于冒险,允许失败、宽容失败。[4]学校管理部门正确引导和扶持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制高点。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新生力量,是大众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区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做出巨大贡献。独立学院应抓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机遇,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国际视野、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使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变革相适应,使教育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互为依托、相互支撑。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8).

[2]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篇7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边缘性应用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目前,市场不仅需要大量的营销专业人才,同时对营销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2007年人事部统计报告中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职业需求排名中,市场营销位居第一。前我国已经开设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的高等院校共130余所,每年有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在众多校园招聘会上,一方面企业发现选聘不到适合自己的营销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寻找不到合适的营销岗位,学校培养出的营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此现象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方向,探索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体系。

一、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征。作为新时期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首先要明确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授课方式、评价体系、大学精神等要素科学结合起来。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一种教师知识输入、学生知识接收的封闭系统,不适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人才的要求来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是一种要求在知识继承与积累基础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学生创新精神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使经过塑造的学生,能从固有的知识结构中,经过整合转化进而能自发或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转变,如图1所示。

二、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培养模式

目前,诸多高校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出现了宽口径、厚基础、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等等。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大专院校要培养出营销创新人才,就必须遵循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格完整和个性独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为重心。同时营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与市场需求脱节,要以市场需求作为培养的原始驱动力。

根据以上思路,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本文构建了如下市场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该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三维一体协调发展角度出发,融入创新培养元素,将营销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与创新元素融合起来,进而达到培养市场营销创新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体系

专业型创新人才首先是具备专业人才的特征,因而创新人才培养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写等,都是围绕专业展开的,营销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应首先培养其营销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指出,创新活动是建立在知识的继承与积累基础之上的,经过整合转化产生的。这就要求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既包括广泛的营销外的知识,又要拥有深入的营销内的知识,即“宽口径、深层次”知识结构。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对应创新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可以构建为如图3所示的“塔型”结构。

该“塔型”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一个主题”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主题。整个课程体系通过学科综合、学科交叉、专业深化等途径,建立“宽口径、深层次”的课程模块,每个大模块又由许多小模块支撑,同时每个大模块又贯穿了创新相关的培训课程。在具体的课程模块设置中,融入创新教育,专门设置创新类选修课和创新学分,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步骤是:在创新能力积累阶段融入创新的观念、思维和方法内容,在创新能力提升阶段融入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内的创新内容,在创新能力实践阶段,结合实践环节,融入技能创新的内容,即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创新培养发展阶段逐渐提高。

(三)教学方式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体系中,教学方式是直接影响培养方案实施和培养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环节。为了突出营销创新能力的培养,减少、弱化教学环节中强制性因素,增加、强化学生自主性因素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改革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从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角度出发,采用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方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创新理论指出要达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作为基础,这两种要求恰恰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自我封闭”和“课时限制”构成了矛盾,处理好这两个矛盾是教学方式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实现突破的关键,可以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对这两个矛盾进行化解。

1、课内教学。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创新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突破传统的教材内容体系,有的放矢地将教学内容作相应的取舍调整。根据上文所述市场营销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优化课程,形成若干科学的、合理的课程模块。每门课程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及备课内容,重点处理“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最大化、最有效地传授营销专业知识,并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在课堂上形成允许失败和错误的氛围,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术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丰富,众多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增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性,有效的解决了创新教育理念与现实中高校教育条件的矛盾:以“人机交互”为辅助的教学方式,增加在有限课时内的信息输入量;通过课堂场景布置,模拟营销实践,启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借助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性地探索某类市场的需求,并创造性设计方案去满足此市场需求。

2、课外教学。创新来源于实践,提炼于实践,实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市场营销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应与课外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要走出去,鼓励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参加创新竞赛、创新展览会、科技小制作、创新电视大奖赛、电脑建模、联网创造、网络远程创新大赛等,在竞赛中运用所学的营销专业知识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请进来,邀请国内知名营销专家、企业营销管理者到高校内为学生介绍营销最前沿动态和市场最新需求变化,明确营销创新方向,同时借助校企合办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营销创新能力全真训练。

三、营销专业创新人才的评价方法

一个完善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不仅要对目标和效果进行评价、判断和改进,更要对过程进行评价、反馈和调节。传统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为“甄别与选拔”服务,以考试评分为主,不适合创新人才评价的需要。结合上面所述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了如图4的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进行三维一体综合评价,结合市场营销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创新能力三阶段发展过程,分别在各个阶段进行PDCA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评价,同时分别从知识、素质、能力三个维度及时反馈,进而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调节改进。三阶段评价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在创新积累阶段,注重公共基础知识积累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结合的评价,在创新提升积累阶段,偏向学科知识与创新技能结合的评价,在创新实践阶段,侧重专业知识与创新时间结合的评价。

完善的市场营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持。学校层面要从政策上支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推动学校创新环境和创新性学风的发展;教师层面要努力提高自身创新素质,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贯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人事部.2006年第四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R].人事部,2007.

2、陈水芬.运用定位理论 进行专业特色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

3、陈立娟,陈小会.利用概念图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8(5).

4、宋永华,解启健.顺应改革重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5、周妮笛,曾福生,刘峻峰.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

6、张建钢.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浅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篇8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存在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对部分独立学院的分析,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培养体系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试办独立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未来人才标准不仅仅取决于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知识的创新能力。研究和完善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建立起来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大都是从母体高校中聘用的,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办高校的影响,有的甚至直接照搬母体高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而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等因素与母体高校有诸多差异,这必然给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问题。目前,独立学院的课程结构体系依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

其一,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独立学院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政府及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实验室及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因此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非常有限。同时,社会上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教育的资源有限,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

其二,课程结构欠合理。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一般以分科课程为主,交叉课程、综合课程的比例很少,不少独立学院由于师资和经费的限制,选修课程较少。

其三,课程知识老化。独立学院在课程内容上沿袭母体高校,课程知识化倾向严重,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课程体系与结构没有根据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来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剖析

笔者通过对浙江、江苏两省部分独立学院进行调研,发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上都是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部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受到重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独立学院都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毕业总学分中的比例,基本上在20%左右,充分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时数。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了突显技术应用性人才特色,确保学生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学院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现场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行“双证制”的培养制度,即该学院的毕业生在获得大学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必须拿到两个以上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二)加强选修课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一方面通过增加选课自由度,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任意性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学分的比例,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增设创新学分,实施创新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院通过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提高选修课程质量,增强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充分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独立学院的专业源于母体,为避免完全用母体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独立学院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制定,在适当降低理论知识掌握与研究要求的同时,加强对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形成规范化的教学大纲,体现出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在课程教学要求上的具体区别。例如,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独立学院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课环节增加了母体教学计划中所没有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管理沟通、经济应用文、新产品开发、企业文化、客户管理、经贸地理、网页制作、商业伦理等具有更强实际应用性的课程,删减了母体教学计划中的多变量数据分析、产品管理、行为分析方法、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分析等理论性更强的课程。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对于与母体高校相同的课程,独立学院增加了课内实践学时的数量和比例。这些都为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教学平台。

三、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以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口,构建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相关知识、创新方法、智能和个性品质等多方面条件,这样的内涵为我们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从2006年独立办学开始,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市场进行调研,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并依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确立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构建适应学院实际的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要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科学把握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辨证关系,在合理定位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并根据课程设置对学生在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专业能力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课程的设置应符合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入手,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环节和课程时数,体现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同时处理好课程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优化。

3.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独立学院需将传统直线型的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三结合新型培养模式。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构建以实践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时代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的学生既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也与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所区别,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构建以实践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增加能力培养型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名牌课程等特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培养学生构建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在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理论教学内容。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少而精地确定课程门数,要求每个专业确定6门核心课程,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课程可适当增加课时,这一方面解决了加强专业课教学和当前专业教学学时数有限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院继续推行第二课堂教育。学生可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参加课外自主实验、社会调查、社团活动、获得国家颁布的各类资格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第二课堂教育学分。

(三)探索校内外相结合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比例,但是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仍需要改革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多元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凝练学科方向,制订“厚基础、宽口径”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对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大学生项目创新活动进行重点推广和应用,并积极探索产学研校企合作的机制。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本着以应用性课程为主的原则,压缩了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深度高的课程,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加大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学时数,融实践于课堂教学中,这一类课程在艺术与设计类专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二是加大实践系列课程的学分比例,要求理工科和艺术类专业至少30-35%;经济管理类、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至少25-30%。这些实践内容主要通过教学途径完成,如专业实习、认知实习、市场调查、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三是通过非教学途径完成的实践活动,如学科竞赛、企业实习等;四是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实施方法有:

1.加大实验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保障基础实验室配备足够的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基础实验教学的需要。同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联系,签订实习协议,争取合作单位能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有实践基地40多个,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使企业参与到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运行。

2.从实验内容上,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激发与调动其创造发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4.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面向生产第一线,由企业提出设计主题,推荐指导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把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落到实处,许多学生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

5.鼓励或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四)完善综合素质能力拓展体系

通过与第一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加强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证书,。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走入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地与市场接轨,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结合自身条件,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在培养层次方面进行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例如学院高度重视《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使优秀毕业生顺利考入研究生;人文系开设《国家公务员考试指导》选修课,为部分报考公务员的学生提供辅导;学院实施主、辅修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和发展空间,凡是学院现有的专业(方向)均允许学生辅修;广泛挖掘和利用校外资源开展“专家论坛”,浓厚校园学术氛围,扩大学生视野;积极探索优秀生培养渠道,实施导师制优秀生培养模式;积极响应浙江省民转公政策,选拔优秀生转入本部学习;降低转专业门槛,扩大学生转专业的比例;与本部对外交流合作处合作,选派学生赴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开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各专业也根据专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考证要求,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部分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基本保证。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补充作用,成为目前教育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独立学院必须要清晰地看到即将到来的竞争压力,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现在所处的关键阶段。未来几年内,高考人数将进一步增加,独立学院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遇,积极发展,让自己的人才培养有鲜明的特色,让自己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赞同,从而创建自己的市场品牌,增强社会竞争力。才能在生源减少的时候仍能以“优”取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丁金昌.地方院校大众化进程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3]刘巨钦,朱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

[4]徐辉,季诚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篇9

关键词:创新人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张艳馥(1962-),女,吉林白城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倩(1989-),女,山西阳泉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107-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高地,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1]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如何不断适应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学者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围绕教学内容、[2,3]教学体系、[4,5]教学条件、[6,7]教学团队[8]的改进,很少有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专项研究。本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入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给出相应的实施措施和保障体系。

一、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课堂为主的案例或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另一部分是在企业岗位上见习或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实践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随着时代的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市场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手段相对不够丰富。

2.创新能力培养渠道不够广泛

在新形势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从“应用型”定位向“创新型”提升,但是目前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渠道、种类相对较少。

3.实践教学的实施和保障措施有待优化

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组织和实施难度大,因此,优化实施和保障措施,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

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得出,创新人才要培养四个能力层次,即基本技能培养层次、专业技能培养层次、创新能力培养层次和综合素质培养层次。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更符合能力培养的“实验强化—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四阶段模型。四阶段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将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块对应,充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与衔接。创新培养模块推动了复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强化—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四阶段具体过程分解如下。

(1)实验强化。通过实验室里的手工模拟和计算机仿真模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2)实践应用。要求学生实地开展实践活动,将其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实现知识、技能向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转变。

(3)创新能力培养。可以让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参加学科竞赛等,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

(4)综合素质提升。这一阶段,产、学、研全方位结合,将不同的社会问题、实际问题等纳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到一线参加实践,开展实地调查、营销策划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

2.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模块

应将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目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贯穿其中,按照以下四个模块有序进行。

(1)校内实践。校内实践就是要求学生在校内开展实验、实训。在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改革集体安排课程的方式为学生自主选择安排方式;改革实验课程中形式单一、种类固定的实验项目为内容丰富、多样的实验方式,推行以学生个性需求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

(2)校外实习。校外实践是学生到校外公司、企业等实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有感性认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为此,学生要互相讨论研究,要向教师、前辈请教,通过一次次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创新培养。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创新学分必修模块,制定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方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如图2所示,创新人才培养模块由多个层次、多个部分构成,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及创新竞赛、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实践及技能证书六部分,为学生开辟多种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创新能力培养渠道。

(4)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学生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田惠英(1967-),女,河北定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谊(1974-),男,重庆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20-03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

1.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据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实现交易额分别为1.1万亿、2万亿、3.15万亿、3.83万亿和4.5万亿元人民币。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2007年至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分别为37万人、45万人、100万人和165万人。然而,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来看,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何培养输送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是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改革面临的迫切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急需三种类型的人才。商务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但精通现代商务活动,充分了解商务需求,而且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平台技术知识,能够根据商务需求提出电子商务应用方式;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精通电子商务技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应用,而且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能根据商务需求以最有效、最可靠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战略型人才:这类人才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具有较深的电子商务理论与丰富的应用经验,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思维,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2.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底我国教育部首次批准13所大学开设电子商务本科教育。目前,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约400所。除了本科教育外,800多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相继开展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不同的学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上呈现层次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电子商务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通常以电子商务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某些岗位实际操作技能,适应电子商务一线工作的需要。从就业情况看,人才培养效果较好。

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商务活动的规律,兼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然而,从就业情况看,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效果却差强人意。

二、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教育现状

(1)培养目标。华北电力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由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进行规划和建设,经教育部批准于2002年正式招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突出电子商务技术,注重电子商务应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决定着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门交叉性、综合型的新型学科,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华北电力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依托信息管理教研室专业学科优势,侧重学生电子商务技术能力培养。同时,发挥专业群优势,课程设置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资源。这些课程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按照其内在的逻辑性、知识性进行有机融合。

2.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华北电力大学电子商务侧重的是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商务技术类门数明显多于商务管理类。在一系列技术课程上是以Java平台为主线,贯穿了语言、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开发等,一些计算机技术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学习有畏难情绪,甚至前期课程学不好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以毕业设计的形式给出,在设计中必须体现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应用,开发出来的软件要基本达到实用的程度,这对商务技术开发能力较弱的学生是极大的挑战,影响人才培养的实效。

(2)实训环节效果欠佳。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仍然重理论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实际训练。尽管学校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专业教学计划开设了实践课程,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无法很好地落实,缺少电子商务的实际运作环境。比如实践企业难以落实、一些专业实践和学习停留在表面,甚至实习环节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到企业的实际中去的情况相当突出。

三、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特征,通过深入分析课程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

1.培养方案设计原则

培养目标:结合电力行业的特色,面向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电子商务分析、设计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通过系统的学习,毕业生能完成电子商务方案的策划、设计及实施等活动;能在电力系统、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指导思想:结合国内外相关技术和教学最新发展趋势,规划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性培养方案。侧重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从传统传授理论知识向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确定华北电力大学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必须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方面着手,力图打造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模式。

2.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强调应用性、适用性与创新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形成一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1)依托学科背景,发挥专业群优势,多元化培养人才。在制订新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对于一些计算机技术开发能力相对薄弱而又热衷于学习商务管理的学生,可不需要掌握相对复杂的软件开发技术,使其既突出专业学习重点,又避免造成学生对技术学习的畏难情绪。因此,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和电子商务专业本身的特点,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多学科背景,发挥专业群优势,把华北电力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为向商务管理、商务技术两个方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在专业选修课上予以调整。同时,加大反映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比例,删减一些纯粹为经济与管理学院跨专业考研设置的课程。

(2)突出特色和优势,与其他学校差异化培养学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导向明确、办出特色,以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华北电力大学是以电力行业为特色和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既要使学生具备一般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更要办出特色。为培养满足电力行业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加入了一些电力相关的课程。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教学改革创新

(1)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多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采用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维度”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教学活动,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取课程的相关数字资料并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性学习、在线提交作业和在线测试、开展学习讨论和交流。随着互联网创新应用,一些课程还建立了微博群进行课程学习讨论。

(2)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华北电力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学队伍进行专业教学,此外,还经常邀请校外电子商务企业家或管理者进校开展专题讲座。例如邀请中国建设银行专家来校举办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专题论坛、邀请业绩卓著的淘宝网淘宝宝贝做创业讲座,邀请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回校做创业汇报等等。

(3)进行课程考核改革。采用开卷考试、上机考试、团队作业、大型设计相结合的形式,降低期末笔试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使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4)毕业设计创新。改变毕业设计由单一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发转向多种形式设计内容,毕业设计可以是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电子商务项目方案设计、商务网站方案设计、网络营销方案设计,还可以是学生创业方案、创业项目实施等。

(5)教材建设与成效。本专业主要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选用先进教材的比例为50%以上,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比例为70%以上。教研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本专业教师近年在部级出版社出版主编教材多部。

4.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为此,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指导思想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提倡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教育为主线,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专业学习过程,并分层递进,形成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础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训练―科技创新训练”四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专业基础训练以课内实验为主,培训学生掌握专业基础技能及专业基本实践技能。华北电力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和商务类课程中均设置了课内实践学时,一般占到课程总学时数的1/3左右,以保证学生获得实际的动手能力。

专业技能训练以认识实习、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为主,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华北电力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已经达到12门。

生产实践训练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主,让学生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考察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商务网站设计技术及商务网站运营等,使学生树立电子商务整体观念,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素质。

大力倡导并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以创新实验、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及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组织、实施、运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能力。同时设立专项课外实践学分,并加大高水平的创新学分比例。

该实践教学体系各部分有机结合,相互衔接且层层递进,逐级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5.省略)订餐网是一个第三方外卖平台,与各高校周围外卖商家联手,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订餐服务。目前,该平台已收录北京、上海、杭州等高校以及周边的外卖商家,师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高校方便切换。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具有典型的发展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也应该具备与之相应的特点。只有与时俱进,建立动态的教学体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潘旭华,姜书浩,张波.构建创新型应用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施[A].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C].

[2]李涛,王钇,刘吉成.华北电力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6,(S4):343-347.

[3]代显华,李忠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2009,(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