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预防措施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6:54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篇1

【摘要】本文从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慢性病的几个问题。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 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大多数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肤慢性溃疡易发展成为皮肤癌,宫颈糜烂易发展为宫颈癌等发现并及时治疗各种癌前期病变,属于肿瘤的二级预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而早期做出诊断,进而终止妊娠,属于遗传病的二级预防。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全面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强化政府主导、深化部门协作,扩大社会宣传,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城乡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多部门行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探索特色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一)健康知识知晓率:居民的高危人群标准知晓率逐年递增30%;居民自我体重知晓率、腰围知晓率、血压知晓率均不低于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不低于30%;人群食品营养学标签知晓率不低于30%。

(二)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在现有基础上下降5%;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8克;平均每日运动量在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比例不低于35%。

(三)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四)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30%。

(五)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25%。

三、工作内容

(一)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充分利用监测、专项调查、居民健康档案等已有的基础信息和资料,根据需要开展基线调查,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了解全区人口、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等基础资料,分析、掌握全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行动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区各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包括慢性病发病监测、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新发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报告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示范区慢性病防控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发挥传媒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突出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将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纳入全区主要媒体公益宣传栏目中,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2.区疾控中心每年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

3.各社区居委会面向居民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4.学校为学生开设防治慢性病健康教育课程。幼儿园与小学利用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5.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支持并参与“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等宣传日活动。

(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辖区各类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器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有利于健身活动的支持性环境,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组织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街道、社区要完善群众性健身设施,鼓励并支持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

2.全面开展食品膳食知识宣传。各级各部门通过合理的健康宣教手段向居民宣传食品营养标签的作用,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群众实行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烟草控制。区政府各部门、各级学校、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禁烟。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工作,逐年提高无烟场所覆盖比例。

4.示范创建。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餐厅)创建工作。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干预,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1.高危人群发现。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在社区定期开展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和主动发现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每两年为职工提供体检,发现高危人群并实施管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

2.高危人群干预。强化对慢性病高危人群标准的宣传。为慢性病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对体重超标、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每日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健康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

3.口腔卫生。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健康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为符合适应症的适龄儿童提供第一、第二恒磨牙窝沟封闭的免费服务。以小学为单位的儿童龋齿填充率在上年基础上增加30%;儿童窝沟封闭率达到50%以上。

(六)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建立以“健康监护益体机”为手段的慢性病管理服务模式,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性病人,以社区居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四、部门职责

(一)区政府办: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制定《区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督促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统筹协调区各镇、开发区、街道,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二)区卫生局:负责制订慢性病防治方案,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项目,做好慢性病防治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负责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推广适宜技术,指导社会和有关部门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

(三)区发改局:将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区域内社会事业重点工作中,结合社区诊断结果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慢性病防控优先策略、目标、行动措施和评价标准。

(四)区教育局:负责制订学生慢性病防治教学计划,制定学校控烟制度。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学校、幼儿园口腔卫生宣传教育,督促各类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慢性病防控知识知晓率。

(五)区民政局:负责为慢性病致贫困难家庭提供经济救助,并协助做好居民慢性病登记报告工作。

(六)区财政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疾病谱的转变,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经费保障,及时足额拨付慢性病防控经费。

(七)区文体局: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指导建立和完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身场所,协调落实辖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工间操制度,组织开展集体性群众健身活动。指导开展“健康步道”和“绿道”建设工作,开展居民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和运动状况调查。

(八)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媒体宣传计划,协调设立宣传专栏和户外广告牌,组织开展慢性病防治主题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

(九)区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组织群团开展慢性病防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相关场所、人群中开展慢性病专业防治及保健工作,组织全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健身活动,保障机关、企事业单位关于健身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督促开展职工健康体检,提高人群健康保健意识和素质。

(十)各镇、开发区、街道: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组织,负责辖区宣传专栏、健身场所设置,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健康步道”、“主题公园”等创建工作,组织实施慢性病的基线调查、评估干预、健康教育、外来人员管理等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1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按照创建实施方案和目标任务要求,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明确人员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实施阶段(2013年2月~5月)。按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组织实施,开展基线调查及社区诊断,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干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完善各类工作台帐并汇编成册。

(三)省级评估阶段(2013年5月~6月)。区卫生局对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开展自评工作,根据自评结果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申报,接受市、省专家组的评估,创建成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四)巩固提高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创建成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基础上,针对专家组提出的建议,探索符合实际的慢性病管理适宜技术,建立完善全区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管理机制,迎接国家卫生部专家组的现场复核评估。

(五)国家复核评估阶段(2014年7月~9月)。接受国家卫生部专家组的现场复核评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领导,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建立发改、教育、文体、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联络员例会制度,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篇3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2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1.1.1 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1.1.2 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1.1.3 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1.1.4 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1.1.5 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 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2.1.1 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2.1.2 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2.1.3 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2.1.4 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2.1.5 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 行评价。

2.1.6 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分析: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分析: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分析: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2]。

3 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3]。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篇4

【关键词】饮食营养;干预措施;慢性代谢

【中图分类号】R1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61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水平提高,人们生活也明显升高,特别是膳食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如高血脂血压、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逐年增加,这几种疾病常伴随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疾患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已成为公众关注话题,国内外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在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生活方式,特别是膳食进行干预是目前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1]。现将我市饮食营养干预措施对慢性代谢性疾病措施效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咸宁市温泉为范围,从门诊病例中,根据体检和血生化检查确定适宜慢性代谢性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入组时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观察中无一人退出。

1.2营养干预措施: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干预组进行营养干预,半年后对照两组前后效果及两组最终效果,干预方法有:

1.2.1营养教育。通过健康讲座或者个体制定相结合,对膳食营养观念进行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和有关营养及疾病的防治方式,包含“控制体重、体重与慢性代谢疾病关系”“高血压、高血脂防治基本措施”“食物的种类及营养价值”等进行宣传教育。

1.2.2膳食原则。参照国外资料[2],根据本地区的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分别制定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膳食原则,通过能力检测仪器检测个人实际消耗的热量,按照饮食、运动能力的,用生活方式疾病防治原理开出个性化处方包含总摄入量、三餐食物的种类及数量,个性化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营养指导,让膳食结构符合健康要求。

1.2.3具体措施:适当限制能量摄入限制脂肪摄入、合理食用烹调油、限制钠盐、增加蔬菜和水果、适度饮酒、限制甜食 ( 单双糖)、多饮茶 ,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咖啡碱等植物化学物对维持正常的血管功能、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体重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1.2.4观察指标及分析方法。在开始及实施营养干预措施后半年后制分别取手指血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到、时血糖,取空腹静脉血测血清胆固醇(胆固醇酷酶法)和甘油三酷(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每两周测量一次血压和体重并记录症状。

1.2.5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录人数据并进行资料处理,组内比较检验,P

2结果

通过半年观察,干预组有明显效果。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三酰甘油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平均升高0.18mmol/L,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近年来医生和营养师们已经越来越注意用膳食来防治各种疾病和维持人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对124名咸宁区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者营养干预后发现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降低。

在对糖尿病人的营养干预中,强调适当地减少主食,鼓励增加粗粮比例,多吃蔬菜及豆制品;对高脂血症者严格控制热量摄入,合适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保持理想体重,少吃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饮茶;对血压异常者重点是控制能量,限制食盐、少钠多钾,减少胆固醇及脂肪的摄入,增加瘦肉、禽鱼肉及蔬菜的摄入,经过营养预后以下观察指标平均降低:空腹血糖0.81mmo1/L,餐后血糖1.80(lnm o 1/L,胆固醇1 13mm o 1/L,甘油三酷} 37mmo1/L;血压、体重明显降低,症状得到明显改变由此可见,合理饮食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者确有改善代谢、稳定病情、减少症状发生。

合理的饮食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液中的许多成分,控制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合理膳食对防治这些疾病是合乎生理、安全有效的措施人。

参考文献

[1]刘斌.第352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京举行[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06,18(006).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篇5

关键词:2型糖尿病 治疗管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63-01

1 基本情况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服务区域常住人口约2.8万人,流动人口约6000人。自2010年开始逐步对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统计2012年对Ⅱ型糖尿病治疗管理基本情况:管理人数331人,其中男94人,女237人;年龄组:35-40岁3人,41-50岁32人,51-60岁97人,61-70岁122人;71-80岁 67人,81岁以上10人。管理流程:经临床确诊患者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收集及记录患者各项资料。治疗方案由二、三级医院或本中心制定,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可服一种或联合用药或注射用中、短效胰岛素。每月取药1次,取药前测空腹血糖(需要时测HbA1c,将HbA1c≤7.0%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血糖控制符合要求的取药继续治疗,血糖检测不符合要求的分析治疗不佳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干预,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连续3次监测血糖不符合者建议转二、三级医院治疗,并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患者每年体检一次,按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见表1)及有无并发症等信息进行评估,以便决定下一步治疗、干预方案。通过近几年来的治疗和监测,达标率逐年提高。2012年统计管理达标率为63%,2010、2011年达标率分别是41%、45%。居民自觉参与率逐年提高,2010、2011年管理患者分别为176人、257人,2013年目前管理407人。

2 治疗管理情况

2型糖尿病防治三级预防中的二级预防目标是在确诊患者中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经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由专科医生制定,我们动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跟踪患者疾病的治疗、宣教、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收集防治信息,重点是监测治疗过程可能存在的影响疗效因素或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为专科医生提供相关信息。例如在降糖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有低血糖反应,是常见的降糖治疗危险因素,我们要事先指导患者如何自我诊断和正确处理。再例如在降糖治疗中,降糖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应用降糖药物、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对降糖药物(见表2)的使用容易接受,其他有些治疗措施如饮食控制、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等往往认识不够,甚至有“吃过药了就能治好病”的错误想法,加上因患者个体因素同时有降压、调脂、抗凝等治疗措施,影响糖尿病疗效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也值得我们逐步归纳总结,积累管理经验。几年来管理统计表明目前仍有近40%的患者治疗不能达标,其中有医务人员对个性化指导及治疗不到位、有患者对疾病认识及配合治疗等自我管理能力不到位、有并发多系统疾病等因素。实际工作中管理的重点、难点是血糖控制不达标人群,分析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措施及宣教方案,对比几年来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有了提升。

3 几点体会

3.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己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病因[1]。2型糖尿病是慢病常见病之一,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有较快增长,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学会在全国14个省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1]。慢病管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慢病管理工作是我们的责任,通过对2型糖尿病动态管理来积累慢病管理经验,以便更好实施其他慢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肿瘤等管理工作。

3.2 慢病管理面对辖区具体人群,工作量非常大。如何行之有效地做好慢病管理工作,我们建立、健全管理网络,辖区内一个卫生服务中心和十个卫生服务站,形成全覆盖的卫生网络;根据国家慢病防治指南及主管局慢病防治具体要求制定慢病管理各项措施及绩效考核方案,推行连续的管理机制;建成中心与站互通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统一的慢病管理软件,信息化平台为推行慢病管理起到重要作用。2型尿病糖动态管理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慢病管理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才能保证慢病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3 在慢病防治工作中单纯依靠药物是不够的,普及卫生知识,让患者正确认识慢病的危害及防治知识是慢病管理必需的环节,这样可以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慢病防治很重要。由于部分患者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对防治知识认知不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不够。分析这部分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卫生宣教,逐步让患者从被动接受慢病管理向主动防治慢病的转变。

3.4 根据上级要求,我们重点人群管理约3000人,其中孕产妇、学龄前儿童管理比较规范,而慢病管理受诸多因素影响各项管理指标有待提高。2型糖尿病动态管理只是慢病管理中一小部分人群,慢病管理不能急于求成,采取以点带面,务求真实,力求规范,连续不断地积累有效管理人群。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篇6

一、指导思想

全县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县卫生工作要点,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围绕监管、服务两个重心,继续强化服务理念,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县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二、目标任务

1、加大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类卫生监督管理对象日常性卫生监督覆盖率100%,监督频次2次以上,卫生行政许可、医疗执业许可有效持证率100%,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率95%以上,无证经营单位查处率、索证率100%,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城区住宿业和游泳场所达100%、其他公共场所60%以上,职业禁忌人员调离率100%。

2、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审批许可项目依法设定、程序规范、公开透明,“一个窗口”受理100%,卫生许可证审查(复核)率、办理合格率100%,不因违规审批致投诉纠纷,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增加行政办事服务事项,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3、严肃查处卫生违法案件。严格执法,案源处理率100%。严重违法违规案件处罚率100%,群众举报投诉及时办理率100%,全年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结案率95%以上。

4、改善医疗市场监管秩序。全面推广实施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公示、诚信评价制度,实施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计分管理办法,实行医院服务公开、医疗机构守法执业率90%以上,无资质执业人员查处到位,坚决打击非法行医。

5、强化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和信息报告制度,规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重大公共卫生和应急工作,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应急处置及时率100%,处置规范率90%以上,重点卫生保障任务完成率10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网络直报,不因人为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开展卫生应急演练,加强对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监测预警,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合作机制。

6、注重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卫生监督行政事务依法办理,程序规范,开展执法案卷评查、法制监督和层级稽查工作,“说理式”卫生行政执法覆盖率达100%,行政指导开展率达100%。严格办案质量管理,案卷质量评价合格率100%,全年不发生败诉和复议撤销案件,不发生损害投资发展软环境行为。

7、认真组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建档率达90%以上,健康档案合格率90%以上,使用率80%以上,计算机管理率10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达95%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等家庭签约率达50%以上,重点加强高血压、II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慢病管理,提高知晓率、管理率、控制率以及稳定率,慢性病登记管理率达95%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达7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II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4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60%、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西安丰、望直港、小官庄建成慢性病综合示范乡镇。

8、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指标。强化预防接种与管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0%以上,推广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巩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县计划查螺260万平方米,血防查病0.6万人,健康教育2万人次。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70/10万以下。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以及肠道、呼吸道等重点传染病防治任务全面完成,切实加强霍乱、疟疾、手足口病等重点疾病防控工作,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血检率达1%,全面完成“三位一体”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结核病DOTS覆盖率为100%,病人治愈率达90%以上。积极推进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社区干预措施,落实医疗机构艾滋病检测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卫生监督管理

1、重视信息化建设。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和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要求,积极争取将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建设县级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应用国家或省级统一使用的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业务应用软件,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卫生行政许可审批、日常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卫生检测与评价信息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投诉举报、卫生监督员信息管理、卫生监督数据信息综合利用等工作实时、动态和科学管理,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2、严格卫生行政审批管理。对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完善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内部流程管理制度,规范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听证、变更等关键程序。审批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审批项目的法律依据、审批要求、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场外受理、收费、不规范审批行为发生,使行政审批更加严格公正、便民高效。

3、强化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坚持实行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学校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督等工作,积极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食品与公共卫生安全保障,防止和减少食物中毒与公共卫生事故;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有效保障重点人群群体性公共卫生安全;狠抓重点地域、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产品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场所、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各类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卫生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发挥卫生监督在健康相关产品和健康相关场所市场监管中的主导作用。

4、整治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将省市打击非法行医工作部署和我县实际紧密结合,围绕当前医疗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以机构、人员、设备等要素准入为抓手,清理无资质人员、院中院及出租、外包科室,整顿违规医疗广告。积极探索医疗服务市场长效管理模式,推行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公示、诚信评价制度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组建医疗机构自治组织,通过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加强社会监督等办法,全方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依法查处非法行医的行为,完善非法行医的日常监督机制,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力争通过阶段性整治,使医疗市场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二)疾病预防控制

1、做好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系统,由单病种监测向综合监测转化,提高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加强麻疹、流脑、流感等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及时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力度,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以及艾滋病、结核病等专病报告系统的管理,传染病漏报率控制在2%以内,不断提高报告质量;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霍乱、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控,进一步落实腹泻病门诊制度,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防止肠道传染病暴发。严格落实狂犬病监测、预防、疫情处置和救治措施,推进狂犬病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技术指导,妥善处置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继续加大查灭螺、查病、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巩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果。严格执行结核病防治各项政策措施和技术规范,全面完成“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市下达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发现任务,病人治愈率达90%以上,结核病报告率、转诊率、追踪到位率、系统管理率达100%。强化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积极推行性病、艾滋病高危社区干预措施,开展男性同性人群性病、艾滋病干预工作,对高危场所人群开展检测工作,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工作。组织实施麻风病防治规划,健全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提高麻风病人早期发现率。组织实施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落实疟疾防治的各项措施,认真组织做好春季休止期根治,提高基层医务卫生人员的防治能力特别是对输入性病例和重症恶性疟病人的识别与救治能力,有效控制传染源,严防疟疾疫情回升;做好特需人群补碘工作,有效防治地方病。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篇7

转变观念开展“零级预防”,实现慢性病防控策略前移。对于吸烟、缺乏运动、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等危险因素,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危险因素在社会上的流行。通过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等使个体认识到吸烟、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的危害,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危险因素。慢性病防控不能限制在生命的某个阶段,而是要贯穿从胎儿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慎用药,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抵御疾病、恢复健康,具有丰富的内涵。零级预防理念与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健康管理学的兴起,健康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发展,预防疾病、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更加被重视。健康管理在慢病防控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预防为主,推动医学服务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干预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相信在贯彻“零级预防”理念,实现慢性病防控战略前移的过程中健康管理将发挥更大作用。

2加强健康管理学科建设

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已成为目前制约健康管理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与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当前我国健康管理面临的最重大挑战。健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理论与相关政策研究滞后,学科与专业未纳入国家学科目录;正规的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建立,相关人力资源匮乏;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数量多、发展快,但普遍对学科建设重视不够,内涵建设薄弱。随着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不断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当今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势必在慢性病防控中将彰显出独特优势。

3综合性医院应启动慢性病管理服务

在现行的医疗模式下,大多数慢性病患者首选到综合性医院接受后续治疗,我院在对体检后新诊断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后续治疗调查显示,95%的患者愿意选择综合性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和管理。但各级综合性医院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多以专病门诊的形式开展服务,其虽能提供规范性诊疗服务,但因门诊服务条件受限,患者多,服务多停留在临床诊治,无法真正确保服务的长期性、连续性。因此,各级综合医院要尽快适应我国慢性病服务新需求,充分利用医疗技术资源优势,探索慢性病管理方法,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建立信息档案,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双向转诊,与各社区医院信息共享,进一探索丰富慢性病管理手段。

3.1开设慢性病管理专科门诊。门诊及体检筛检出的各类慢性病患者,由临床医学专家进行专科会诊,制订系统规范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化治疗。

3.2收集个人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调查。详细记录病史、生活习惯史(吸烟史、饮酒史、睡眠史等)、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双向转诊,与各社区医院信息共享,指导患者就诊,定期复查,采取深入性的生活方式干预,长期有效监控等措施,切实改善生活方式,使慢性病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3.3大力开展健康宣教。通过开展面对面健康咨询,个体化健康指导,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开设医院健康网站、教育处方、专栏等形式,重点围绕慢性病管理相关知识开展多渠道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针对新患者可能出现的失望、恐惧、焦虑或紧张的情绪,可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通过心理评估与指导,可以帮助慢性病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正确看待疾病,树立控制好病情、战胜疾病的信心。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预防;控制慢性病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对我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我国的慢性病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才能达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目标。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介绍

1、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NCDs)的定义是长期不能自愈的、也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和医疗费用昂贵,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其中,大多数属于生活方式疾病,也就是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能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

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

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II型糖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治。

2、特点

(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3)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4)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3、种类

(1)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

(2)营养代谢性疾病。常见有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

(3)恶性肿瘤(癌)。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4)精神类疾病。精神、心理障碍,过劳症;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5)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病等。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全国死因顺位统计,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城镇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2.11%。我国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国潜在寿命损失的63.00%。可见,我国正面临着慢性病的严重挑战。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进一步控制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和生活水平行为方式的变化,提示我国慢性病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带来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成为卫生费用过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及控制慢性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显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对策

1、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手段

(1)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决定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最佳的控制手段。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既与人口年龄等生物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生活方式等外在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外环境因素对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分别为19.24%和80.76%。可见,环境因素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决定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干预的。

(2)国内外成功的个案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依据1965~1975年,美国行为干预试验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35%,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48%;首钢1974~1988年行为干预使脑中性发病率从155/10万降至58/10万,死亡率从84/10万降至18/10万。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具有最佳成本效益比。预防与治疗费用相比,前者只为后者的数1/10到数1/100,正如美国疾控中心总结多年慢病防治经验后说:只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美国男子平均寿命可延长10年左右,而如果单靠加大高精尖医疗技术的投入,延长寿命1年则需花费几百或上千亿美元。

2、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的膳食、钠摄入过多、钾摄入过低、精神紧张、坐着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

3、以健康教育为主导措施、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的干预策略。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战略决策。

4、依靠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我国,医疗预防保健网已遍布城乡,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慢性病防治中,无论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还是三级预防都必须紧紧依靠三级网,发挥它们在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信息管理、治疗、康复等多方面的作用。

5、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使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可充分利用与病人及家属接触的每一次机会进行健康教育,使居民认识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及时发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康复,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这样使三级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从流行病学观点,社区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在减少患病率方面要比强化的高危人群干预更为有效。从行为和社会学观点,社区模式的优势在于,危险因素是常常植根于人们生存的环境中。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要形成永久性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在社区范围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社会进程才能形成。

6、协调各有关部门,为慢性病防治工作营造支持环境。慢性病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仅靠卫生部门难以完成如此重任。要以“大卫生”的观念,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和支持,在政府领导下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协同作战,建立起内外协调协作机制,形成慢性病防治的合力,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7、充足的经费是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经费短缺是制约慢性病工作深入开展的受限因素,政府要加大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给予专项经费,同时争取社会各界对慢性病工作的支援,各方面共同努力筹措资金,将其用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康教育等活动中,使居民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从而使医疗费用的开支也能减到最低的限度。

8、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由于我国慢性病工作起步晚,所以专业人才缺乏,为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增强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各级疾控部门要定期组织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慢性病发展的趋势、慢性病防治知识及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等相关知识,同时各社区要配备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预防保健常识的全科医生,这样才能提供社区居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使全科医生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篇9

关键词:春季;猪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20

目前猪病类型复杂,新病的出现、多重感染、混合感染等诸多情况的存在给目前猪病的诊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笔者针对几种春季常见猪病的预防与治疗加以总结,期望对广大养殖场(户)有所帮助,提高经济效益。

1 猪腹泻病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临床症状,仔猪呕吐,腹泻,粪便颜色异常,呈黄绿或灰色。肥育猪或成年猪食欲减退,腹泻、消瘦,有时呕吐。哺乳母猪泌乳减少,很少发生死亡。

防治措施,采用检疫、消毒、配合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常用安维糖(安钠咖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或补液盐内服,使用氯霉素或磺胺脒等抗菌素对症治疗。

1.2 轮状病毒病

导致猪群发病的病原体为猪轮状病毒,感染群体为2月龄以内的仔猪,也是猪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仔猪厌食、呕吐、下痢。

防治措施,注意饲喂饲料的营养全面性及卫生环境管理,以增强猪群的抵抗力。还可以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达到预防的目的,常使用的疫苗有轮状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苗。治疗可内服葡萄糖盐水和复方葡萄糖溶液。

1.3 猪痢疾

又称猪血痢,致病原为猪痢疾螺旋体。发病群体多为架子猪,仔猪和成年猪很少发病。

临床症状,病猪排出混有多量黏液及血液的粪便,呈胶冻状。

防治措施,做好猪舍、环境的卫生与消毒,处理好粪便,病猪要及时淘汰。治疗可选用痢菌净、黄连素、痢特灵、杆菌肽、喹乙醇、四环素等药物治疗,如果出现抗药性,可以轮换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1.4 仔猪副伤寒

该病致病原为沙门氏杆菌,易感猪群日龄为2~4日龄,虽无明显季节性,但春季时尤其要注意对此病的防范。

临床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病例初期便秘,后期腹泻,皮肤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初期腹部、耳下、四肢末端、嘴尖和尾尖等身体远端皮肤呈红色,后期变为青紫色。慢性病例便秘与下痢交替进行,粪便呈灰色、淡黄或暗绿色,皮肤有湿疹。

防治措施,除了加强饲养管理之外,在流行病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及断奶仔猪使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治疗可以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

2 猪霉形体肺炎

猪霉形体肺炎的多发季节是初春,它是一种猪群常见的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有急性和慢性、隐性之分。

临床症状,急性型猪霉形体肺炎,易感猪群群体为仔猪、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体温升高或者不升高,急性型可以转化为慢性型。慢性型最显著的特征是反复明显干咳和频咳,在早晨喂饲和剧烈运动后咳嗽特别严重。隐性型病猪临床并无任何明显症状,有时出现轻微咳嗽,全身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几乎正常,只是在X射线下或剖检时可见到该病病灶。

防治措施,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疫苗类型主要为猪气喘病冻干兔化弱毒菌苗和猪气喘病168株弱毒菌苗,注入肺内60d以后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治疗可使用猪喘平、盐酸土霉素、氢富马酸盐等。

3 猪流感

临床症状,感染猪群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咳嗽,喜卧不愿活动。防治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应铺垫和勤换干草,定期用5%的烧碱对猪舍消毒。可以使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对猪只进行免疫防治。该病无特殊药物,只能采用对症治疗的药物来减轻病情。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和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对病重猪可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另加病毒灵肌注。

4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1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乳后仔猪的肠毒血症,多感染断乳仔猪,尤以断奶后5~15d、生长快、膘情好的仔猪发病多,春季多发,致死率较高。

临床症状:感染猪群初期表现为神经症状,主要有兴奋、转圈、心跳增快、震颤、共济失调、叫声嘶哑,后期发生后肢麻痹。急性病例4~5h死亡,多数在1~2d内死亡。

防治措施:如因缺硒诱发水肿病,可用0.1%的亚硒酸钠,治疗可用安维糖(安钠咖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液。也可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磺胺嘧啶及维生素c注射液大剂量注射,治疗时还应配合利尿、缓泻、排毒,用速尿针剂肌注。

参考文献

[1] 张成华.春季常见猪病的预防和治疗[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5(5).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篇10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肺部感染;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

【中国分类号】R2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24-01

临床治疗中,慢性肾衰竭合会引起患者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力衰弱,使患者受各种炎症感染的威胁,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患者慢性肾衰竭合并其他感染,也给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带来困难[1]。为此,本文将以我院近年收治的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和预防,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肾脏内科共收治306例慢性肾衰竭,其中合并肺部感染73例,占23.9%。男性38例(占52.1%),女性35例(占47.9%),男女比例1.1:1。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51.2±4.3岁。经过系统治疗之后,病情得以控制直至痊愈63例(占86.3%),死亡10例(占13.7%)。

1.2研究方法:对我院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患者年龄、疾病、诱因、治疗方式和预后进行探讨研究。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进行检验,所有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

2结果

2.1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详见表1)

表1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

2.2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详见表2)

表2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

2.3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诱因(详见表3)

表3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诱因

2.4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的基础治疗(详见表4)

表4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的基础治疗

2.5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详见表5)

表5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

3讨论

肾脏内科临床治疗中,所有原发或继发性的肾脏病最终都会转变为慢性肾衰竭,而慢性肾衰竭患者会出现尿毒症,使免疫力降低,都到各种感染的威胁,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并发严重肺炎、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等症,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预防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临床上多余维持透析进行治疗,通过提高充分性透析和高质量透析,减低感染率[2]。

本文研究中,60~75岁患者患有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比例最高,占50.68%;基础疾病以肾小球疾病所占比例最高,占64.38%;发病诱因以急慢性心衰为主,占49.32%;通常都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占58.90%;通过临床证明,如果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干预措施,预后中的痊愈和好转率为86.31%。

本文研究中,对确诊患者采用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预后效果:(1)对患者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2)对有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引流;(3)有呼吸衰竭患者辅以呼吸机支持;(4)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时补充人血白蛋白和人血丙种球蛋白;(5)无尿、浮肿患者,需通过透析治疗,水分超滤及清除毒素。(6)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行连续性CRRT治疗,清除水分、尿毒症毒素,为药物治疗做基础;(7)合并真菌患者,采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抗菌素进行治疗。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减低感染率[3]。

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体会:(1)及时纠正患者贫血和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为此要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2)及时随访,将发现的早期症状及时治疗,避免感染,一旦感染及时治疗;(3)对透析维持患者进行规律性透析,保证透析质量,避免发生肺水肿和心衰;(4)必要时给予呼吸机和CRRT等措施治疗,减低死亡率[4]。

综上所述,如果早期发现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提高患者生存率,提升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感染[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99―1905.

[2]急性肾损伤专家共识小组.急性肾损伤诊断与分类专家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9):661―662.

[3]周萸菁,徐宏.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