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1:31:00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范文篇1

1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5月1日—2019年5月1日收治的1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9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与90例观察组(心脏康复方案护理干预)。所有纳入本研究的病患均符合2005年修订版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的标准,主要表现为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排除器官功能严重病变的患者及精神系统障碍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区间38~72岁,平均年龄为(56.80±6.10)岁;心功能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12例,Ⅱ级(体力活动受轻度限制)64例,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14例;教育水平:18例初中及以下文化,48例高中文化,24例大专及以上;疾病类型:37例冠心病者,35例高血压心脏病者,11例风湿性心脏病者,7例其他者。观察组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区间36~70岁,平均年龄为(56.20±6.30)岁;心功能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14例,Ⅱ级(体力活动受轻度限制)65例,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11例;教育水平:16例初中及以下文化,45例高中文化,29例大专及以上;疾病类型:35例冠心病者,32例高血压心脏病者,14例风湿性心脏病者,9例其他者。该研究是在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及批准下完成,且取的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2组资料结果对比,P>0.05,可进行研究和对比。1.2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简单的入院宣教、药物治疗、饮食护理等。1.2.2观察组实施心脏康复方案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慢性心力衰竭的饮食要求、发病原因以及生活护理等方面,使患者意识到自我体质量控制和身体监测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学会心功能变化和发现体液潴留的方法[7]。(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实施交流,同时根据患者理解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交谈,要求护理人员态度真挚、语气温和,给予患者最大的精神鼓励,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8]。(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日常饮食习惯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多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食物,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少食高糖水果和食物;对于合并水肿患者,需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对于平时排便不畅的患者,多进食高纤维食物,帮助排便,同时注意切勿用力排便,以免心脏负担过重[9]。(4)运动护理。按照心功能分级情况,对患者实施针对性运动护理方案。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对于心功能分级为Ⅲ级的患者,需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监护下进行练习,如做扶持移步、站立等动作,每次10分钟,每天3次;同时,还可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坐立行走等,每次10分钟,每天2次。对于心功能分级为Ⅱ级的患者,可以先进行室内步行活动,距离以500~1000m为宜,每天3次;之后进行上楼训练,每次爬1~2层,每天2次。运动后需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减少或停止运动[10]。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1个月。1.3观察指标。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状况,包括心理、体力、临床症状及社会关系等项目,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心功能指标—采用超声检测仪检测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ameter,LVESD)、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volume,LVESV)、左心室舒张期末容量(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LVED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等。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价生活质量评分。2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的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P<0.05,见表1。2.2评价心功能指标。2组患者干预前的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P>0.05;干预后的观察组LVESV、LVEDV及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由心肌损伤导致的心肌病、炎症等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11]。该病病情复杂,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可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多样,可能与心脏病、高血压等有关。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12],中老年人是该病的主要发生群体,该病可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综合治疗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预后质量不佳[13]。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护理干预对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快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临床应用心脏康复方案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的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P<0.05),干预后的观察组LVESV、LVEDV及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脏康复方案护理干预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心功能。究其原因,心脏康复方案护理干预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了解护理干预的重要性;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饮食护理控制钠盐的摄入量,降低水潴留发生率,同时控制高脂的摄入,减少潜在的发病因素;而增强运动训练则可缓解患者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还可增强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其中LVESV、LVEDV及LVEF是检测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评价指标,在运动护理中,通过增加氧含量,提高氧利用率,缓解心脏负荷,从而提高心功能[15-16]。

慢性心力衰竭范文篇2

论文摘要:阐述了现代医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本虚标实,以阳气虚衰为主,以瘀血水饮为标,虚实夹杂贯穿于发病始终;其治疗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并结合临床单方验方、中成药制剂等,临床疗效较好。今后的研究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临床所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CHF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肌体代谢需要的疾病[1]。其发病率、死亡率、病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现已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CHF研究的热点是心室重构。如何逆转、延缓心室重构是目前CHF治疗的主要目标,但仅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进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断涌现,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断地从定义到方法学上进行规范化。[2]寻求相应的疗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药物,指导心衰治疗,一直是新药研究的方向。

1中医古代文献整理

古老的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脉诊提示心衰以气虚、瘀血为病因。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两个疾病的概念,如《金匮要略·痰饮篇》云“膈间之饮,其人喘闷、心下痞坚,面色黎黑”,《金匮要略·水气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指出阳虚水泛之征,并在伤寒论中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指出心衰病因是气虚痰饮。《伤寒明理论》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气虚,二者痰饮”。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心脏门》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协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以及《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指出了心衰的临床表现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诸气皆属于肺”、“脾主运化”、“肾者水脏,主津液”,中医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的虚损,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肾的功能紊乱有关,与气、血、水关系密切,[3]归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积聚等范畴。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心阳(气)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病机认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阴虚生热、聚湿成痰,从而出现心悸、短气、喘息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少寐、尿少浮肿、腹胀纳少、舌质淡或暗,苔薄白或黄腻。尽管近年来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但仍各有侧重。[4]。

2临床应用概况

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诊疗特色,尽管目前辨证各有千秋。辨证分型[5,6]主要有:①心肺气虚——益气养心——养心汤,生脉散,归脾汤加减。代表医家史载祥,许心如,成启予等。②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代表医家:顾景琰等。③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减。代表医家:陈鼎祺,邓铁涛,韩子江,廖家桢,马连珍,刑月朋,赵锡武,秦伯末等。④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汤加减。代表医家:汤益明,李介鸣,刘家骏等;⑤阳气虚脱——回阳救逆——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代表医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继学等。同时还有张铭熙温阳利水活血方(炙附子10g,干姜10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葶苈子15g,川芎10g,延胡索15g,水蛭6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两组共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论: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曲营等运用生脉散为主方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李雪瑞,董飞侠以强心合剂基本方:红参6g(另炖),黄芪30g,熟附子10g(先煎),麦冬12g,五味子10g,葶苈子12g(包煎),北五加皮10g,泽泻15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炙甘草10g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7]赵金钟用强心合剂红参6g,麦冬15g,五味子10g,附子10g,北五加皮6g,葶苈子30g,车前子20g,茯苓12g,白术10g,丹参20g加减益气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8]陈晓虎,丁以艳,唐蜀华,蒋萌,洪建军强心合剂由黄芪、附子、丹参、葶苈子等药物组成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佐以养阴的冶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一定的疗效。[9,10]几千年来,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心衰的效果显著,于是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中药改善心功能机理的研究:①一是心气虚与心功能的研究。中医学认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是推动血脉运行的动力,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脏泵血功能一致。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异常。用超声心动图对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研究发现,心气虚者的每搏输出量,每分排血量减少,射血分值,射血指数,左室心轴缩短百分率均值减少,与其他虚症比较,有高度显著性。②二是治疗研究。单味药的研究:葶苈子,附子,罗布麻根,福寿草,北五加皮等有类强心甙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附子,黄芪,丹参,红花,当归,川芎,赤勺,回心草等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黄芪,茯苓,猪苓,车前子,白术,泽泻,玉米须,益母草等具有利尿,降低心脏前负荷的作用。复方研究:生脉散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升压,强心及改善外周循环的作用,可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循环改善[11]。抗心衰I号:葶苈子30~50g,丹参15g,枳实15g。心衰合剂: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生黄芪,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全当归10g。中成药研究:北五加片20mg,3d后改维持量10~20mg/d。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均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临床研究可改善心功能。

3研究现状及思考

一个世纪以来,对CHF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2,13]:上世纪40~60年代为心肾学说,认为心衰是心脏受损后搏出量或回心血量降低,即后向性和前向性衰竭学说,主要症状是水肿,首选药物为洋地黄类和利尿剂;上世纪70~80年代为血流动力学说,即前、后负荷学说,认为外周阻力增加是主要成因,故强调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呼吸和四肢乏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心室重塑学说,认为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VentricularRemodelling)。心室重塑是由一系列复杂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是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长期、慢性激活的结果。该系统包括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表现为血管紧张素II(AgII)和醛固酮(ALD)水平升高;致炎性细胞因子系统,表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IL-6、IL-10、IL-18),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升高;此外,抗利尿激素、钠尿肽类[主要是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C钠素(CNP)]以及内皮素(ET)等水平也显著升高。CHF病理生理的研究成果带来了药物治疗策略的根本转变。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西医治疗CHF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给中医药治疗CHF提出了挑战与机遇。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CHF患者常规治疗使用的4类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已经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使用中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充分使用。王振涛等对wistar心衰模型大鼠注射活血注射液(由党参、黄芪1∶1组成),用放射免疫法测得模型组心肌局部RA、AngⅡ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血、益气注射液可以降低心肌局部RA、AngⅡ活性,其作用是由于对心肌局部RA、AngⅡ的内分泌和旁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活血、益气中药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活性而治疗心衰的机理。蔡辉等对实验性心衰模型大鼠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得中药鹿角方口服液(由鹿角、补骨脂、淫羊藿、女贞子、沉香等组成)能使心肌Ang1I及血浆Ang1I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并与剂量呈正相关。说明中药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已越来越被证实。张道亮研究显示保心合剂能调控心衰时大鼠神经内分泌水平,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徐伟建等选用Wistar大鼠,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作心衰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保心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伪手术组,给药4周;用放免法观察保心合剂对心衰大鼠AngII、IL-6的影响。结果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AngII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无差异。刘革命等选择37例CHF患者给予康达心口服液治疗,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中的PRA、AngII、ALD含量,同时设2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PRA、AngII、ALD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CHF患者在康达心口服液治疗前后其血浆PRA、AngⅡ、ALD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高,康达心口服液对CHF患者RAAS有抑制作用。邹国辉,刘中勇等中药强心合剂(制附片10g,炙黄芪20g,桂枝10g,葶苈子20g,丹参20g,白芍20g,茯苓20g,泽兰10g,益母草15g,桃仁10g,北山楂20g,炙甘草6g)明显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缩功能,延缓心室重构并且降低血浆BNP水平.是一种治疗CHF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综上所述,回顾慢性心力衰竭辨证治疗研究历史,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中医药多途径、多靶向、副作用小的特点治疗CHF疗效确切,但缺乏严格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和科研评价。21世纪心衰的发生率还将上升,对于心衰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统一,超微层面的作用机理以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我们从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民,伍汉文.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

[2]胡大一,马长生.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心脏病学实践(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7-488.

[3]霍根红.谈气、血、水相关理论与心力衰竭[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4):8-9.

[4]张于彬,郑宗铐.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531.

[5]史大卓,李立志.慢性心功能不全疾病篇心脑血管病(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7-387.

[6]沈绍功,王承德,韩学杰等.中医心病治法大全(第一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5-119.

[7]李雪瑞,董飞侠.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1994,4(2):78-80.

[8]赵金钟.强心合剂治疗慢性难治性心力衰竭[J].天津中医学刊,2000,4,(17),2.

[9]陈晓虎,丁以艳.强心合剂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及心钠素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7).

[10]陈晓虎,唐蜀华,成启予,等.强心台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9(2):15.

[1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2002(30):7-23.

[12]PallJK,widdopRE.Persistentcardiovasculareffectsofchronicreninangiotensinswysteminhibitionfollowingwithdrawalinadult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J].Jhypertens2001(19):1393-1400.

慢性心力衰竭范文篇3

论文摘要:阐述了现代医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本虚标实,以阳气虚衰为主,以瘀血水饮为标,虚实夹杂贯穿于发病始终;其治疗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并结合临床单方验方、中成药制剂等,临床疗效较好。今后的研究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临床所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CHF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肌体代谢需要的疾病[1]。其发病率、死亡率、病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现已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CHF研究的热点是心室重构。如何逆转、延缓心室重构是目前CHF治疗的主要目标,但仅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进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断涌现,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断地从定义到方法学上进行规范化。[2]寻求相应的疗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药物,指导心衰治疗,一直是新药研究的方向。

1中医古代文献整理

古老的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脉诊提示心衰以气虚、瘀血为病因。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两个疾病的概念,如《金匮要略·痰饮篇》云“膈间之饮,其人喘闷、心下痞坚,面色黎黑”,《金匮要略·水气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指出阳虚水泛之征,并在伤寒论中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指出心衰病因是气虚痰饮。《伤寒明理论》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气虚,二者痰饮”。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心脏门》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协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以及《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指出了心衰的临床表现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诸气皆属于肺”、“脾主运化”、“肾者水脏,主津液”,中医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的虚损,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肾的功能紊乱有关,与气、血、水关系密切,[3]归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积聚等范畴。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心阳(气)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病机认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阴虚生热、聚湿成痰,从而出现心悸、短气、喘息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少寐、尿少浮肿、腹胀纳少、舌质淡或暗,苔薄白或黄腻。尽管近年来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但仍各有侧重。[4]。

2临床应用概况

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诊疗特色,尽管目前辨证各有千秋。辨证分型[5,6]主要有:①心肺气虚——益气养心——养心汤,生脉散,归脾汤加减。代表医家史载祥,许心如,成启予等。②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代表医家:顾景琰等。③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减。代表医家:陈鼎祺,邓铁涛,韩子江,廖家桢,马连珍,刑月朋,赵锡武,秦伯末等。④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汤加减。代表医家:汤益明,李介鸣,刘家骏等;⑤阳气虚脱——回阳救逆——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代表医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继学等。同时还有张铭熙温阳利水活血方(炙附子10g,干姜10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葶苈子15g,川芎10g,延胡索15g,水蛭6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两组共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论: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曲营等运用生脉散为主方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李雪瑞,董飞侠以强心合剂基本方:红参6g(另炖),黄芪30g,熟附子10g(先煎),麦冬12g,五味子10g,葶苈子12g(包煎),北五加皮10g,泽泻15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炙甘草10g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7]赵金钟用强心合剂红参6g,麦冬15g,五味子10g,附子10g,北五加皮6g,葶苈子30g,车前子20g,茯苓12g,白术10g,丹参20g加减益气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8]陈晓虎,丁以艳,唐蜀华,蒋萌,洪建军强心合剂由黄芪、附子、丹参、葶苈子等药物组成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佐以养阴的冶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一定的疗效。[9,10]几千年来,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心衰的效果显著,于是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中药改善心功能机理的研究:①一是心气虚与心功能的研究。中医学认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是推动血脉运行的动力,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脏泵血功能一致。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异常。用超声心动图对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研究发现,心气虚者的每搏输出量,每分排血量减少,射血分值,射血指数,左室心轴缩短百分率均值减少,与其他虚症比较,有高度显著性。②二是治疗研究。单味药的研究:葶苈子,附子,罗布麻根,福寿草,北五加皮等有类强心甙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附子,黄芪,丹参,红花,当归,川芎,赤勺,回心草等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黄芪,茯苓,猪苓,车前子,白术,泽泻,玉米须,益母草等具有利尿,降低心脏前负荷的作用。复方研究:生脉散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升压,强心及改善外周循环的作用,可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循环改善[11]。抗心衰I号:葶苈子30~50g,丹参15g,枳实15g。心衰合剂: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生黄芪,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全当归10g。中成药研究:北五加片20mg,3d后改维持量10~20mg/d。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均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临床研究可改善心功能。

3研究现状及思考

一个世纪以来,对CHF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2,13]:上世纪40~60年代为心肾学说,认为心衰是心脏受损后搏出量或回心血量降低,即后向性和前向性衰竭学说,主要症状是水肿,首选药物为洋地黄类和利尿剂;上世纪70~80年代为血流动力学说,即前、后负荷学说,认为外周阻力增加是主要成因,故强调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呼吸和四肢乏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心室重塑学说,认为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VentricularRemodelling)。心室重塑是由一系列复杂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是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长期、慢性激活的结果。该系统包括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表现为血管紧张素II(AgII)和醛固酮(ALD)水平升高;致炎性细胞因子系统,表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IL-6、IL-10、IL-18),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升高;此外,抗利尿激素、钠尿肽类[主要是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C钠素(CNP)]以及内皮素(ET)等水平也显著升高。CHF病理生理的研究成果带来了药物治疗策略的根本转变。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西医治疗CHF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给中医药治疗CHF提出了挑战与机遇。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CHF患者常规治疗使用的4类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已经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使用中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充分使用。王振涛等对wistar心衰模型大鼠注射活血注射液(由党参、黄芪1∶1组成),用放射免疫法测得模型组心肌局部RA、AngⅡ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血、益气注射液可以降低心肌局部RA、AngⅡ活性,其作用是由于对心肌局部RA、AngⅡ的内分泌和旁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活血、益气中药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活性而治疗心衰的机理。蔡辉等对实验性心衰模型大鼠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得中药鹿角方口服液(由鹿角、补骨脂、淫羊藿、女贞子、沉香等组成)能使心肌Ang1I及血浆Ang1I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并与剂量呈正相关。说明中药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已越来越被证实。张道亮研究显示保心合剂能调控心衰时大鼠神经内分泌水平,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徐伟建等选用Wistar大鼠,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作心衰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保心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伪手术组,给药4周;用放免法观察保心合剂对心衰大鼠AngII、IL-6的影响。结果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AngII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无差异。刘革命等选择37例CHF患者给予康达心口服液治疗,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中的PRA、AngII、ALD含量,同时设2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PRA、AngII、ALD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CHF患者在康达心口服液治疗前后其血浆PRA、AngⅡ、ALD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高,康达心口服液对CHF患者RAAS有抑制作用。邹国辉,刘中勇等中药强心合剂(制附片10g,炙黄芪20g,桂枝10g,葶苈子20g,丹参20g,白芍20g,茯苓20g,泽兰10g,益母草15g,桃仁10g,北山楂20g,炙甘草6g)明显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缩功能,延缓心室重构并且降低血浆BNP水平.是一种治疗CHF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综上所述,回顾慢性心力衰竭辨证治疗研究历史,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中医药多途径、多靶向、副作用小的特点治疗CHF疗效确切,但缺乏严格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和科研评价。21世纪心衰的发生率还将上升,对于心衰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统一,超微层面的作用机理以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我们从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民,伍汉文.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

[2]胡大一,马长生.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心脏病学实践(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7-488.

[3]霍根红.谈气、血、水相关理论与心力衰竭[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4):8-9.

[4]张于彬,郑宗铐.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531.

[5]史大卓,李立志.慢性心功能不全疾病篇心脑血管病(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7-387.

[6]沈绍功,王承德,韩学杰等.中医心病治法大全(第一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5-119.

[7]李雪瑞,董飞侠.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1994,4(2):78-80.

[8]赵金钟.强心合剂治疗慢性难治性心力衰竭[J].天津中医学刊,2000,4,(17),2.

[9]陈晓虎,丁以艳.强心合剂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及心钠素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7).

[10]陈晓虎,唐蜀华,成启予,等.强心台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9(2):15.

[1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2002(30):7-23.

[12]PallJK,widdopRE.Persistentcardiovasculareffectsofchronicreninangiotensinswysteminhibitionfollowingwithdrawalinadult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J].Jhypertens2001(19):1393-1400.

慢性心力衰竭范文篇4

论文摘要:阐述了现代医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本虚标实,以阳气虚衰为主,以瘀血水饮为标,虚实夹杂贯穿于发病始终;其治疗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并结合临床单方验方、中成药制剂等,临床疗效较好。今后的研究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临床所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CHF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肌体代谢需要的疾病[1]。其发病率、死亡率、病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现已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CHF研究的热点是心室重构。如何逆转、延缓心室重构是目前CHF治疗的主要目标,但仅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进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断涌现,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断地从定义到方法学上进行规范化。[2]寻求相应的疗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药物,指导心衰治疗,一直是新药研究的方向。

1中医古代文献整理

古老的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脉诊提示心衰以气虚、瘀血为病因。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两个疾病的概念,如《金匮要略·痰饮篇》云“膈间之饮,其人喘闷、心下痞坚,面色黎黑”,《金匮要略·水气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指出阳虚水泛之征,并在伤寒论中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指出心衰病因是气虚痰饮。《伤寒明理论》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气虚,二者痰饮”。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心脏门》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协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以及《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指出了心衰的临床表现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诸气皆属于肺”、“脾主运化”、“肾者水脏,主津液”,中医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的虚损,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肾的功能紊乱有关,与气、血、水关系密切,[3]归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积聚等范畴。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心阳(气)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病机认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阴虚生热、聚湿成痰,从而出现心悸、短气、喘息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少寐、尿少浮肿、腹胀纳少、舌质淡或暗,苔薄白或黄腻。尽管近年来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但仍各有侧重。[4]。

2临床应用概况

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诊疗特色,尽管目前辨证各有千秋。辨证分型[5,6]主要有:①心肺气虚——益气养心——养心汤,生脉散,归脾汤加减。代表医家史载祥,许心如,成启予等。②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代表医家:顾景琰等。③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减。代表医家:陈鼎祺,邓铁涛,韩子江,廖家桢,马连珍,刑月朋,赵锡武,秦伯末等。④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汤加减。代表医家:汤益明,李介鸣,刘家骏等;⑤阳气虚脱——回阳救逆——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代表医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继学等。同时还有张铭熙温阳利水活血方(炙附子10g,干姜10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葶苈子15g,川芎10g,延胡索15g,水蛭6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两组共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论: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曲营等运用生脉散为主方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李雪瑞,董飞侠以强心合剂基本方:红参6g(另炖),黄芪30g,熟附子10g(先煎),麦冬12g,五味子10g,葶苈子12g(包煎),北五加皮10g,泽泻15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炙甘草10g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7]赵金钟用强心合剂红参6g,麦冬15g,五味子10g,附子10g,北五加皮6g,葶苈子30g,车前子20g,茯苓12g,白术10g,丹参20g加减益气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8]陈晓虎,丁以艳,唐蜀华,蒋萌,洪建军强心合剂由黄芪、附子、丹参、葶苈子等药物组成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佐以养阴的冶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一定的疗效。[9,10]几千年来,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心衰的效果显著,于是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中药改善心功能机理的研究:①一是心气虚与心功能的研究。中医学认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是推动血脉运行的动力,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脏泵血功能一致。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异常。用超声心动图对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研究发现,心气虚者的每搏输出量,每分排血量减少,射血分值,射血指数,左室心轴缩短百分率均值减少,与其他虚症比较,有高度显著性。②二是治疗研究。单味药的研究:葶苈子,附子,罗布麻根,福寿草,北五加皮等有类强心甙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附子,黄芪,丹参,红花,当归,川芎,赤勺,回心草等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黄芪,茯苓,猪苓,车前子,白术,泽泻,玉米须,益母草等具有利尿,降低心脏前负荷的作用。复方研究:生脉散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升压,强心及改善外周循环的作用,可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循环改善[11]。抗心衰I号:葶苈子30~50g,丹参15g,枳实15g。心衰合剂: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生黄芪,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全当归10g。中成药研究:北五加片20mg,3d后改维持量10~20mg/d。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均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临床研究可改善心功能。

3研究现状及思考

一个世纪以来,对CHF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2,13]:上世纪40~60年代为心肾学说,认为心衰是心脏受损后搏出量或回心血量降低,即后向性和前向性衰竭学说,主要症状是水肿,首选药物为洋地黄类和利尿剂;上世纪70~80年代为血流动力学说,即前、后负荷学说,认为外周阻力增加是主要成因,故强调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呼吸和四肢乏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心室重塑学说,认为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VentricularRemodelling)。心室重塑是由一系列复杂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是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长期、慢性激活的结果。该系统包括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表现为血管紧张素II(AgII)和醛固酮(ALD)水平升高;致炎性细胞因子系统,表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IL-6、IL-10、IL-18),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升高;此外,抗利尿激素、钠尿肽类[主要是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C钠素(CNP)]以及内皮素(ET)等水平也显著升高。CHF病理生理的研究成果带来了药物治疗策略的根本转变。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西医治疗CHF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给中医药治疗CHF提出了挑战与机遇。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CHF患者常规治疗使用的4类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已经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使用中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充分使用。王振涛等对wistar心衰模型大鼠注射活血注射液(由党参、黄芪1∶1组成),用放射免疫法测得模型组心肌局部RA、AngⅡ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血、益气注射液可以降低心肌局部RA、AngⅡ活性,其作用是由于对心肌局部RA、AngⅡ的内分泌和旁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活血、益气中药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活性而治疗心衰的机理。蔡辉等对实验性心衰模型大鼠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得中药鹿角方口服液(由鹿角、补骨脂、淫羊藿、女贞子、沉香等组成)能使心肌Ang1I及血浆Ang1I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并与剂量呈正相关。说明中药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已越来越被证实。张道亮研究显示保心合剂能调控心衰时大鼠神经内分泌水平,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徐伟建等选用Wistar大鼠,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作心衰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保心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伪手术组,给药4周;用放免法观察保心合剂对心衰大鼠AngII、IL-6的影响。结果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AngII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无差异。刘革命等选择37例CHF患者给予康达心口服液治疗,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中的PRA、AngII、ALD含量,同时设2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PRA、AngII、ALD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CHF患者在康达心口服液治疗前后其血浆PRA、AngⅡ、ALD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高,康达心口服液对CHF患者RAAS有抑制作用。邹国辉,刘中勇等中药强心合剂(制附片10g,炙黄芪20g,桂枝10g,葶苈子20g,丹参20g,白芍20g,茯苓20g,泽兰10g,益母草15g,桃仁10g,北山楂20g,炙甘草6g)明显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缩功能,延缓心室重构并且降低血浆BNP水平.是一种治疗CHF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综上所述,回顾慢性心力衰竭辨证治疗研究历史,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中医药多途径、多靶向、副作用小的特点治疗CHF疗效确切,但缺乏严格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和科研评价。21世纪心衰的发生率还将上升,对于心衰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统一,超微层面的作用机理以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我们从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民,伍汉文.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

[2]胡大一,马长生.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心脏病学实践(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7-488.

[3]霍根红.谈气、血、水相关理论与心力衰竭[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4):8-9.

[4]张于彬,郑宗铐.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531.

[5]史大卓,李立志.慢性心功能不全疾病篇心脑血管病(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7-387.

[6]沈绍功,王承德,韩学杰等.中医心病治法大全(第一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5-119.

[7]李雪瑞,董飞侠.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1994,4(2):78-80.

[8]赵金钟.强心合剂治疗慢性难治性心力衰竭[J].天津中医学刊,2000,4,(17),2.

[9]陈晓虎,丁以艳.强心合剂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及心钠素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7).

[10]陈晓虎,唐蜀华,成启予,等.强心台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9(2):15.

[1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2002(30):7-23.

[12]PallJK,widdopRE.Persistentcardiovasculareffectsofchronicreninangiotensinswysteminhibitionfollowingwithdrawalinadult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J].Jhypertens2001(19):1393-1400.

慢性心力衰竭范文篇5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美托洛尔卡托普利硝酸甘油心功能B

ObservingtheEffectofMetoprololCaptoprilCombinedNitroglcerinon23Cases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ectofcaptoprol,metoprololcombinednitroglcerinon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Method:AllcaseswithCHF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20cases)andtreatmentgroup(23cases).Thecontrolgroupweregivenroutivetreatmentsuchasusingdigitalis,diuretic,nitroglcerinandcaptoprilforonemonth.Whileinthetreatmentgrouponthebasisofroutinetherapyweregivenmetoprololadditionalforonemonth.Result:Thecaseswithobviouseffect,effective,inefficacyin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was9cases,6cases;12cases,9cases;2cases,5cases,respectively.There''''snoserioussideeffectinbothgroups,whilethere''''ssignificantdifferenceoftotaleffectiveratebetweenthem(P<0.05).Conclusion:It''''sgoodandsafetotreatCHFwithsmalldosageofmetoprolol,captoprilcombinednitroglcerin,andit''''sworthspreadinginprimaryhospital.

Keywords: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Metoprolol;Captopril;Nitroglcerin;Heartfunction

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最终归宿,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我院应用小剂量美托洛尔联用卡托普利、硝酸甘油治疗CHF取得了较多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院内科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选择心功能Ⅱ级~Ⅲ级(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例)43例CHF患者,随机被分为对照组20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2~74岁,中位年龄58岁,平均病程6.2年,冠心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2例,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12例。治疗组男15例,女8例,年龄30~75岁,中位年龄60岁,平均病程6.6年,冠心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2例,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13例。两组的性别、中位年龄、心功能情况、原发病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半卧位休息,限盐饮食,低流量吸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发症,控制补液量及液速,使用小剂量洋地黄、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6.25~12.5mg,3次/d;静滴硝酸甘油,一般剂量从0.1μg/kg·min逐渐递增至2μg/kg·min,6h滴完,每日一次,一般疗程7d后改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10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6.25mg~12.5mg,每日2次,观察1个月。

1.3观察指标:用药前后观察以下指标:①根据胸闷、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判断心功能改善情况,②测定血压、心率、心电图,③血钾、肝、肾功能。

1.4疗效评定及统计学方法:显效: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心功能不变。

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治疗前后差异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表2。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两组比较,P<0.05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略)

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P<0.01

2.2不良反应:治疗组轻度咳嗽3例,心动过缓1例,头痛1例;对照组轻度咳嗽3例,头痛1例,胃部不适1例。均不影响治疗。

3讨论

由于传统观念β1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在心衰病人是应避免服用的[1,2]。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关于β1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的报道[3],有研究认为[4]:神经内分泌拮抗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联用将成为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方法。心衰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中儿茶酚胺物质的增多,均能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促使心肌细胞凋亡,对于有能源危机的衰竭的心肌是不利的[2]。然而美托洛尔能减轻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有害作用,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率减慢,有利于能量代谢平衡,β受体上调及其功能恢复[5]。卡托普利不仅表现在作用于全身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使循环中显著升高的肾素活性物质受抑制,降低血管紧张素水平,抑制组织中ACEI活性,从而达到减轻心衰病人心脏的前后负荷,减慢心率,还表现在局部的RAS系统受抑制,使血管扩张,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及血管的重构,使心衰减轻或延缓它的过程[2]。硝酸甘油(NTG)经一系列代谢而与血管平滑肌上的特异性硝酸酯受体的硫基(SH)结合,从而使血管扩张,其扩张血管作用很大程度上与其剂量具有密切关系,小剂量扩张静脉,大剂量扩张动脉[6]。我们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时主要采用小剂量,范围为0.1μg~2μg/kg·min,扩张静脉、降低心脏前负荷及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代谢[4]。

同时为避免NTG耐药的产生,我们根据硫基耗竭学说,血管对多种缩血管活性物质敏感性增高学说等[7]。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间歇给药、同时与能提供硫基供体的ACEI制剂进行联合用药。卡托普利具备了提供硫基供体而增强NTG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长期疗效,也能改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的变化,抑制外周循环血容量的扩张,从而防止NTG耐药的早期发生[8]。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均有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慢心率,从而改善了NTG造成心动过速的不良现象。因此三者联合治疗CHF较合理、安全、有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175.

[2]陈敏章.中华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44-1867.

[3]越玉兰.小剂量比索洛尔治凼慢性心力衰竭85例疗效面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9):420.

[4]黄振文,崔天祥,主编.实用临床心脏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491.

[5]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623.

[6]邵耕.现代冠心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589.

慢性心力衰竭范文篇6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护士主导;自我管理;运动康复护理;心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以及冠心病、高血压者,具有高病发率和死亡率。该病目前难以治愈,以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主要目的[1]。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易导致疾病反复,增加再住院率。因此,临床需采取有效方式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病情改善。基于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评估患者自我管理情况,据此制定个性化计划,旨在引导患者依赖自身行为能力促进病情改善,临床应用愈发广泛,运动康复护理针对性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运动训练方案,对循序渐进增强患者身体素质意义重大[2]。基于此,本研究以CHF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结合运动康复护理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心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46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3例。对照组男38例,女35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5.43±2.1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32例,Ⅳ级18例。观察组男33例,女40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5.79±2.25)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5例,Ⅲ级31例,Ⅳ级17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新进展》[3]中CHF诊断标准;认知、沟通无障碍;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3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免疫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碍;急性心力衰竭;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

1.4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讲授相关疾病知识及注意事项,在饮食、用药、运动方面进行指导,出院时叮嘱其定期复诊。观察组实施基于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结合运动康复护理。基于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1)护士选择:为任职5年以上的护士,需具备全面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能够应对并及时处理护理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态度认真、负责,可与患者进行友好沟通交流。(2)自我管理意识培养:护士针对性评估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教会患者如何测量血压、脉搏等,告知心衰加重表现及处理措施,引导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3)自我管理内容:①用药管理。护士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具体应对方法,以便其可及时处理服药过程中不良情况,提高服药依从性。②饮食、心理管理。向患者强调自我管理必要性,告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保持积极乐观态度对疾病改善的益处,教会并要求其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规划饮食,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自我疏导不良情绪。运动康复护理:心功能为Ⅲ级及Ⅳ级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由护理人员主导辅助其在床上进行各关节部位的被动运动,3~5次/d,10min/次,密切观察患者恢复情况,使其逐渐过渡至主动训练,以慢步及力量练习两方面为主。第二周患者可由护理人员辅助下床进行步行训练,训练时间及频次需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后针对性制定。心功能为Ⅱ级患者第一周即可在护理人员辅助下以耐受为前提进行力量练习及持续步行训练,3次/d,于早中晚餐后进行,10~15min/次,第二周由患者自主步行,并持续性评估其病情状况,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力量练习以举哑铃及矿泉水方式实施,3次/d,5遍/次,每遍坚持3~5min。两组护理时间均为3个月。质量控制:两组护理人员参与研究前均需经过专业培训,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调查资料,以保障研究同质性;同时,合理安排两组人员实施干预时间,确保干预结果真实有效。量表评估需由护理人员当场发放,且核对无误,回收率为100%,由两人分别录入数据并计算核实,详细记录干预内容,以保障数据准确性。

1.5观察指标

(1)心功能:护理前、护理后采用心功能检测仪(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型号:ZXG-F)检测患者左心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B型利钠肽(NT-poBNP),并在固定区域内记录患者6min步行距离(6MWT)。(2)自我管理能力及血浆脑钠肽(BNP)、醛缩酶(ALD)水平:①护理前后采用欧洲心衰自我护理行为量表(EHFSCB-9)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包括3个维度,共12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反向记分法),从完全做到——不能做到评分为1~5分,评分范围0~60分,评分越低则自我护理水平越高。②护理前、护理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BNP及ALD水平。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心功能比较

比较两组护理前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F、6MWT高于对照组,NT-poBN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及BNP、ALD比较

比较两组护理前自我管理能力及BNP、AL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BNP、ALD均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3.1CHF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CHF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影响全球超过2600万人[4]。它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住院和死亡的风险[4]。为改善健康结果,建议CHF患者进行自我管理,例如每日监测体重以评估体液平衡,并在出现可能表明失代偿的症状时寻求早期临床支持。CHF循证临床指南一致概述了这一点[5,6],并且在标准护理中得到CHF诊所和康复计划的实际支持。不过对于体重记录、液体限制和药物依从性等活动,患者的自我管理依从性通常不是最理想的,时间限制、知识有限和持续临床支持不足是CHF自我管理的一些障碍[6-8]。对自我管理的依从性差通常会导致基本治疗的延误并增加住院和死亡的风险[9-11]。3.2基于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结合运动康复护理可提高CHF患者自我管理能力CHF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赖于患者自我管理,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认知不足,自护能力较低,易加重病情,增加再住院率[3],因此,加强对CHF患者的自我管理尤为重要。既往研究表明基于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可增加慢性肾脏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而运动康复护理已应用于临床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经济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本研究探讨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结合运动康复对CHF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基于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运动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分析其原因,在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管理中,传统健康宣教由护理人员按部就班实施,未持续性评估患者病情,难以及时发现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问题。而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教育提供患者入院至出院全方位的教育指导及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并进行开导,增加患者的配合度,帮助患者更好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4]。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全面护理知识及操作技能,向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能够使患者明白自身是护理工作主要承担者,主动学会血压、脉搏的测量方式,知晓CHF加重症状及紧急处理方式,积极参与自我管理,进而促进病情改善[12,13]。因此可促进患者对自我身体状况的管理意识,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

3.3改善CHF患者心功能、BNP、ALD的重要性

代谢功能障碍是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的标志。在心力衰竭期间,心肌细胞的代谢从脂肪酸氧化转变为糖酵解。既往研究将ALD确定为心脏肥大的核心调节因子。AMPK失活是AldoA介导的促进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核心机制,即AldoA-AMPK轴是感知能量状态并参与心脏肥大及心力衰竭的核心调节信号[14]。此外,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后体内BNP水平会大量表达,故其可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因此有效降低ALD及BNP水平,可进一步达到改善CHF患者预后,减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3.4基于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结合运动康复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范文篇7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非洛地平;临床药学效果

临床较为多发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导致患者心功能下降及心力衰竭,可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应给予患者实施有效及时治疗,避免患者死亡[1]。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非洛地平治疗,可发挥重要作用,药学效果较为理想,可对患者心功能起到有效改善作用,可对患者机体康复起到加快作用[2]。本组实验纳入本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3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研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开展非洛地平治疗的临床药学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本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随机选择3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8;年龄55~85岁,中位年龄66.5岁;高血压心脏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脏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7;年龄54~84岁,中位年龄66.0岁;高血压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扩张型心脏病5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为患者提供吸氧支持,引导其卧床休息,对患者水电解质紊乱进行有效纠正,对其摄盐量进行有效控制,为患者提供强心、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对患者抗感染治疗进行有效加强,加强患者血压控制。药物选择速尿40mg/次、1次/d,地高辛0.25mg/次、1次/d,卡托普利40mg/次,1次/d,用药途径均为口服,连续治疗4周。1.2.2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非洛地平治疗,用药途径为口服,用药剂量3mg/次,1次/d,连续治疗4周。用药期间对患者血压水平进行监测,根据患者血压高低对非洛地平剂量进行合理调整。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LVEF、LVESD、LVEDD。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2级,为显效;治疗后症状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不满足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6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LVEF、LVESD、LVED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LVEF、LVESD、LVED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内科综合征中常见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是体力活动受限、呼吸困难及乏力,发病机制相关影响因素是心排血量及心收缩功能,若患者心排血量不顺畅或者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均可导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临床分析得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可下降,从而诱发心力衰竭,容易死亡。临床应给予患者有效治疗方案进行进一步研究,加强临床重视[3]。临床分析证实,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临床研究性与缩血管神经内分泌活动增强存在正相关关系[4],起初,神经内分泌激活可发挥代偿作用,最后,心力衰竭可起到促进作用,促使患者病情发生进行性恶化。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持续改善,有效纠正患者神经内分泌异常紊乱,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状态及血流动力学[5],属于理想药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过程中,应尽早为患者开展各项检查,对诊断进行明确,避免患者加重心力衰竭,为患者提供有效及时治疗。非洛地平在临床上较为常用,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将其应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可对患者疗程进行有效缩短,可对患者心功能有效提高起到积极作用,还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心肌活动能力,可促进患者存活率大大提高。临床分析发现,非洛地平不良反应较少,药学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及推荐。部分研究证实,非洛地平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小动脉平滑肌可产生影响,副作用较少,基本不会影响患者心脏传导,不会对患者心肌收缩力造成影响,有利于患者疾病治疗及身体康复。非洛地平二氢吡啶结合位点可产生可逆性竞争,可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平滑肌起到阻隔作用,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现在基础药理学证实,非洛地平可对心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钙离子内流产生阻断作用,可对外周血管产生扩增效果,非洛地平具有高效及安全等临床优势,可对患者心功能评级进行大大提高,从而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及生活质量。综上所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开展非洛地平治疗,临床药学效果较为理想,可明显提升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临床后续探讨中,应采取大样本实验,对本组研究临床指导意义进行有效增加。

参考文献

[1]买吾拉江•马木提.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5):65-66.

[2]张宁,周玲玲,岳媛媛.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农村卫生,2016(8):24.

[3]徐勇.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6):95-97.

[4]廖荣华.对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的临床效果分析.北方药学,2018,15(4):151-152.

慢性心力衰竭范文篇8

【关键词】中医药;心力衰竭;机制;综述

心力衰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至2030年,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支出将增加2倍[1]。因此,深入研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对于降低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心力衰竭在中医学属“胸痹”“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有独特而显著的优势,能够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对近几年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做简要综述。

1病名、病因、病机

根据传统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症状、治法的描述,推测其与“心痹”“心水”“心胀”“水肿”“痰饮”“喘证”等病有相通之处。《素问·痹论篇》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灵枢经·胀论》云:“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又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提出“心脏麻痹”,曰:“心者,血脉循环之枢机也,心房一动则周身之脉一动,是以心机亢进,脉象即大而有力,或脉搏更甚数;心脏麻痹,脉象即细而无力,或脉搏更甚迟,是脉不得其平,大抵由心机亢进与心脏麻痹而来也。予以知心之病虽多端,实可分心机亢进、心脏麻痹为二大纲。”心力衰竭之病因,可分为外邪、饮食、情志、过劳等方面。如《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外感风寒湿之邪,反复犯心,至心脉不通,发为心衰。《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素问·举痛论篇》提出的“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说明过食肥甘厚味、思虑过度过劳皆可致心衰。心力衰竭的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初以各种原因导致心气被耗,阳虚为气虚之渐,久之则心阳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渐缓则为血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则生水湿,聚而生痰饮。故心力衰竭的病机以心气虚、心阳虚等为基础,血瘀为其核心环节,主要病理产物是水湿和痰饮。其病位在心,久之可累及其他脏腑如脾、肾、肺等。

2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

目前有关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尚未统一,目前中医相关临床研究多采用权威公认的以下几种辨证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中指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分为3种基本证型: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痰饮证可兼见于以上各证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将其分为7型,即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阴竭阳脱型。《实用中医内科学》[4]中指出,心衰的证候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痰饮阻肺4型。慢性稳定期分为: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4种证型。急性加重期分为阳虚水泛证、阳虚喘脱证、痰浊壅肺证3种证型。而目前中医心力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以气虚血瘀证多见,心肾阳虚证或阳虚水泛证次之,亦有少量气阴两虚证的研究。

3心力衰竭的中医预防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根本在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5]建议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评估以识别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有助于延缓或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有中医学者主张从易患体质方面进行早期预防[6],而研究[7]亦指出痰湿、湿热、血瘀体质者未来10年罹患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调畅情志亦是中医重要的预防措施,如有学者利用《千金方》中的开心散益气安神,有效防治双心疾病[8]。另外,“既病防变”思想也深受中医学者重视,薛一涛教授认为心力衰竭应重视二级预防,心衰早期多以气虚血瘀证为主,应益气活血同时顾护心肾[9]。

4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方式

目前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主要是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剂型以中药汤剂为主,其中有经典方剂的组合及加减,也有自拟方和经验方。还有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的研究。另有其他药物外治法如隔药灸、穴位贴敷、中药封包、中药足浴等。此外,还有一些中医非药物为主的疗法,如针灸、耳穴压豆、八段锦、五行音乐、导引术等。

4.1中药汤剂

4.1.1益气活血类:许一帆等[10]研究发现,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血清学指标,且安全性高。丁力等[11]在应用养心定悸通脉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研究中,发现养心定悸通脉方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衰症状,减少心肌损伤、改善心室重构。另有研究[12]显示,益气活血汤剂强心饮可缓解气虚血瘀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4.1.2温阳利水类:研究显示,对于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自拟益气强心汤联合美托洛尔的治疗效果显著,可增强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13]。温阳益心汤能够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并能通过抑制AngⅡ表达,减缓心室重构进程[14]。温阳利水汤剂加味消水圣愈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有助于调节一氧化氮(NO)指标及降低炎症反应水平,且安全性高[15-16]。刘湘杰等[17]在温阳利水方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显示,温阳利水方可改善机体不适症状,提高心功能,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证预后效果。另有研究显示,温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18]。温阳强心汤对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19]。4.1.3益气养阴类:苏天生等[20]在芪冬白玉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发现,芪冬白玉汤可使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改善更明显,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在益气养阴汤联合中药封包热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发现中医药治疗可发挥其多靶点作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1]。另有研究显示,生脉逐瘀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和心功能水平,安全性较高[22]。

4.2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黄溥玮等[23]在强心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发现,强心胶囊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及生存质量。研究显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内皮及肾脏功能,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提高临床疗效[24-25]。芪苈强心胶囊治疗高龄慢性心力衰竭能有效提高心肌收缩力、抑制心肌重塑、减轻心肌炎症反应、缓解心衰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6]。参葵通脉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疗效确切,可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患者神经内分泌紊乱与心肌重构有关[27]。心脉隆注射液治疗高龄慢性心力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下调血清胱抑素C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28]。

4.3其他中药外治法

黄火剑等[29]、陈武君等[30]利用中药封包(中药饮片加粗盐,装入药钵内,混合均匀,加热后,装入布袋内,敷于患者中脘、神阙、大横、气海等穴位),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用或联合针灸内关穴,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另有研究[31]显示,升陷汤隔药灸可明显提高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NT-proBNP及炎症因子的水平。小青龙汤加减方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32]。经穴连续增强型体外反搏(自制强心利尿贴贴于患者双侧丰隆、足三里;将增强型体外反搏的充气囊套分别包扎于患者的小腿、大腿及臀部,由心电图的R波触发,进行体外反搏),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与心功能,治疗效果显著[33]。中药足浴法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康复过程[34]。

4.4中医非药物治疗

吴凤珠等[35]研究发现,针刺内关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功能。张玉焕等[36]在益气通络刺法(针刺神道、膻中、心俞、内关、通里、风门)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能明显提高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血清NT-proBNP、炎症因子的水平。另有研究[37]显示,辨证针刺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缓解临床症状。艾灸(温和灸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能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BNP与CA125水平,对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疗效尤佳[38]。雷火灸督脉组穴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左室收缩功能[39]。耳穴压豆联合壮肾灵外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40]。研究[41]显示,八段锦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用于稳定期的康复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坐式八段锦联合加味益气升降方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42]。中医五行音乐联合耳穴压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碍患者疗效确切,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43]。有文献报道马王堆导引术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44]。

5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范文篇9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活血补气汤;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慢性心脏病变、心室长期负荷过重等综合因素引起心肌功能与解剖结构的异常改变[1]。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抑制心肌重构、延长生存时间为主要治疗目的[2]。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采用辨证论治,能够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具有独特优势,与西医具有优势互补性[3]。慢性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血脉瘀阻、水湿内停、气血虚亏,临床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要治疗原则[4]。笔者采用自拟活血补气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长垣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50~74(62.47±5.33)岁;病程2~8(4.25±1.35)年。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0~75(62.55±5.75)岁;病程2~8(4.38±1.2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5]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经心功能、血压监测等方法确诊。1.2.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心悸”“胸痹”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主症为胸胁疼痛、心悸气短;次症为胁下痞块、四肢浮肿、面色晦暗、尿少腹胀,舌脉为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涩迟。1.3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符合用药指征,并能配合随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1.4病例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或血液循环功能异常者;过敏体质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急性、慢性疾病者。1.5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呋塞米片(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32021428),每次20mg,每日1次,口服;依那普利钠片(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83533),每次5mg,每日1次,口服;螺内酯片(苏州弘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32020050),每次20mg,每日1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活血补气汤治疗,具体药物组成:黄芪20g,太子参20g,桃仁15g,丹参15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白术10g,红花10g,桂枝1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合理控制饮食,限制钠盐、高脂肪食物摄入,戒烟戒酒,保证睡眠。1.6观察指标1.6.1心功能指标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S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ameter,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ameter,LVEDD)变化情况。1.6.2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及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变化情况。1.6.3中医证候评分参照《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7]对胸胁疼痛、心悸气短等主症按照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计分,对胁下痞块、四肢浮肿、面色晦暗、尿少腹胀等次症按照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计分。1.7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制定。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者提升至正常水平;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改善<1级或恶化。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1.8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有效率为97.22%,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V、LVEF高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SD、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NP、cTnI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生活质量;心肺功能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又被称为肺心病,目前临床上对其治疗并没有特效的方法,除了在积极治疗胸肺等基础疾病改善心功能外,采用综合性的护理方法干预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以护理整体观念为原则,主要护理的内容包括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情绪护理以及在运动养生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疏通经脉等来提供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研究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心肺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诊治的86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2],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7.39±11.47)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34±1.38)年;原发疾病:支气管哮喘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慢性支气管炎10例,肺结核3例,支气管扩张4例;心力衰竭分级:Ⅰ级16例,Ⅱ级20例,Ⅲ级7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66.92±12.45)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83±1.72)年;原发疾病:支气管哮喘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肺结核4例,支气管扩张3例;心力衰竭分级:Ⅰ级17例,Ⅱ级19例,Ⅲ级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我院的伦理审查。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办法,其内容包括一般基础护理、药物护理、穿刺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科学锻炼方面[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的方法:(1)对于气阴亏虚老年患者进行益气养虚的护理,防止患者耗气伤津,嘱患者注意保暖,对病室的温度调至温暖。(2)对于痰浊堵塞的老年患者进行通阳泄浊,定时对病室通风,多食用一些化痰利湿的水果蔬菜,注意饮食清淡。(3)对于气血瘀滞的老年患者给予通经活络护理,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注意情绪的平稳,减少外界的刺激。(4)对于寒凝的患者给予驱寒活血的护理办法,加强对患者的保暖。(5)多与老年患者进行交谈,缓解老年人孤独的心理状态,让家属陪护,使老年患者保持心情愉悦。1.3观察指标采用WHO制定的WHOQOL-100量表[3]来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采用西门子四维彩超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心室后壁厚度等功能;采用德国耶格肺功能仪(MS-IOS)检测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和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对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状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心功能对比护理后,观察组的心功能改善程度较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肺功能对比护理后,两组的MVV和FEV1/FVC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有相关研究[4-5]表明,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进行常规的治疗之上,采用辅助的护理手段和中医学科护理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生活质量上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MVV和FEV1/FVC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提示采用的中医护理手段在治疗老年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有明显的效果。中医护理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调和气血、疏通经脉、调整阴阳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此外调整患者的心理情绪,使患者保持心情的愉悦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症[6]。综上,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肺功能,临床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颜妙中,崔云枝.中医护理方案干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03):176-179.

[2]郑海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探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01):154-155.

[3]王赛男,陈列.三种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以及近中期预后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04):61-62.

[4]谢朝云,李耀福,蒙桂鸾,等.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01):56-59.

[5]王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07(0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