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勘探方案十篇

时间:2023-10-18 17:38:57

考古勘探方案

考古勘探方案篇1

文物古建筑现状勘察是探查和评估文物保存状态、破坏因素、破坏程度和产生原因,为修缮工程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资料和必要的技术参数。

文物古建筑的现状勘察主要包括:(1)对文物古建筑的形制与结构,环境影响、保存状态,以及具体的损伤、病害进行测量并记录文物现存状态、结构、病害及分布区的地形、地貌。(2)探究查明文物古建筑的损伤及病害的类型及原因;对病害成因和文物古建筑的安全性进行测试检查;包括地质和水文地质检测、建筑材料分析试验、环境检测等;(3)收集文物古建筑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及历次维修资料,了解文物古建筑的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判别文物古建筑的始建年代。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文物古建筑的形制,年代、价值、环境和病害原因进行分析评估,提出结论性意见,并制定修缮方案。

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阶段现状勘察是施工(监理)单位在取得工程设计现状勘察,修缮方案及施工图的基础上要开展的首要式作,此项工作对施工(监理)单位来讲就是医院的诊冶医生给病人制定了冶疗方案。具体操刀的外科医生在手术前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确认准确后才能手术一样,施工(监理)单位在接受修缮任务后,应根据现状勘察图、修复方案和施工图对文物古建筑进行全面的复查,若发现新的残损情况或发现构件的残损程度与设计图纸有较大的出入,应做好记录(测量、拍照)及时向设计单位,文物主管单位汇报,施工阶段的工程勘察的目的是补漏、拾遗,及时发现建筑物的病害不留隐患,保证修缮质量。

施工阶段的现状勘察从施工准备到施工结束,都是方施工(监理)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对修缮方案决定拆除和揭示的部位,应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对残损部位进行仔细测量,分析研究,并制定合适的技术措施,本人工作体会如下。

建筑法式的现状勘查,重点查清该建筑有哪些地方是后改建的,改建的年代,改建后的法式,形制相符,并且与同类型建筑对照,如有不符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向文物主管部门汇报,我们在顺德杏坛伍代宗祠的修缮中发现,宗祠正立面的左右青云巷门顶上没有博古灰塑,而悬上砌1.5米高的清砖墙,一进的左右偏间的屋顶为卷棚土瓦建的,取消了原有天井,经勘察,左、右偏间是该祠堂改为小学教室时改建的,取消了原有天井的建筑布局,2012年4月偏间遭遇龙卷风,造成制不符,我们及时向设计单位,文物主管部门汇报,建议左、右偏间屋面恢复为硬山式(有正脊)土瓦屋面,恢复左右偏间天井,左、右青云巷门顶拆去后加的清水砖墙,恢复博古灰塑,使之符合祠堂的建筑制。

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工程勘察,应注意主要结构的情况,如梁、枋、柱,是否歪闪、劈裂、糟枋、糟枋或折断,详注明现状:如向某方向歪闪多少厘米,糟枋、劈裂也要准确注明损坏处的准确部位,范围、深度,然后与现状图、修复图对照,如发现损坏程度较图纸描述的情况出入较大,或发现新的残损情况,应及时与设计者沟通,以便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修改,我们在佛山祖庙修缮工程中,万福台揭开后发现梁架的糟枋情况较为严重,较多梁柱构件要更换,设计单位,文物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改为落架大修,从而保证了修缮的质量。

重视建筑构造的工程勘查,在勘查一座建筑物时,在维修一座古建筑时,必须对其构造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虽然有现状图,修复图等资料,但对于建筑详细构造一般较少涉及,例如,梁、柱、木质的树种,砖墙的砌筑形式卷棚土瓦屋面卷棚部位的底瓦布置,因此施工前应进行补充勘察,以确保修缮工作符合“四保存”的原则。遇到墙体倾斜,地基不均匀下沉较大的情况,还应地原基础做法进行开挖探查,如没有该建筑的地质资料,应建议建设单位聘请专业单位进行地质勘探,取得上述资料结合设计修缮方案,制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并报相关部门审核。

考古勘探方案篇2

考古档案的管理特点

1 考古档案是考古工作的伴随物。考古档案资料是指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记录资料,是文化遗存和文物的附属档案,是进行考古学和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也是文化遗产的有效组成部分。这一特点说明,考古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应保持项目成套,并与相关文物一并保存。

2 考古档案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考古档案的形成始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而后在收藏、鉴定、修复、流动等过程中都将不断产生新的档案,直到该文物“寿终正寝”为止。这一特点说明,考古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只能采取跟踪追加的方式进行。

考古档案的归档范围

1 考古发掘文件,包括对发掘地点、时间、方式、方法、发掘人、发掘过程等的记录。

2 考古工作文件,包括勘探发掘过程中形成的合同、协议、发票、初步鉴定文书等。

3 工作方案、经费预算表,考古协议书、要求考古的申请及批复、考古完毕通知书、工作日记、探方记录、各类登记表格、各类图纸、照片、录像、专家论证材料、发掘报告或简报等。

4 各类与考古业务有关的文件,包括对工作计划、工作记录与总结、研究成果报告等文件。

考古档案的管理要求

考古档案的形成是深入了解考古工作及挖掘文物内涵的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研究工作。原始记录、原始资料归档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了解相关考古工作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的过程,要求业务人员和档案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分工协作,责任到人。

1 考古档案资料的收集。收集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要求我们抓好源头,以确保考古档案的收集不繁杂也无遗漏。在考古工作之前,对资料进行规范统一要求,如记录本的规范统一、图纸规格的统一、摄录像及照片的统一等都应有科学规范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为规范管理提供保证。考古遗存所包含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但并非每个发掘者对这些信息都能认知,只有发掘者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进行记录。考古发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尽量全面地收集资料。目前方兴未艾的科技考古正在大大地丰富考古学者的学术视野,在考古发掘中,专业技术人员要进一步完善应用自然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努力进行新的探索,使获取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翔实的信息。

2 考古档案资料的整理。由于考古报告是发掘者发掘水平及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仓促的时间要求对有着大量发掘任务的发掘者来说,势必会造成编写报告质量的下降,不能尽显发掘者的真实水平。尽管有困难,但也应及早安排报告的编写,制定专门的整理计划,责任到人,绝不能无限期拖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免物是人非,为考古事业带来人为的损失。当然最好是发掘、整理、编写三个环节同步进行,这样可以增强考古报告的时效性。应坚决避免只发掘,不整理的现象,只有报告的完成,文物及原始材料移交有关资料管理部门后才能算是考古工作的真正结束。对于历史积压报告,应制订专门措施,对确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进行资料整理的,应由发掘单位与发掘者协商,另行安排其他人员对资料进行整理,不因人废事,以保证发掘报告的出版。针对报告的编写可专门签订协约,在署名等问题上使发掘者的发掘成果得以体现。

3 考古档案资料的检索。检索系统可有两种模式:一种以地域为线索(如地市),专题项目以项目为线,另一种是以时代为线索,按“分散制作、集中归档”的原则建档。为便于考古档案的管理和检索,考古档案应编制分类案卷目录和专题目录等检索工具。有条件的应当利用计算机建立机读目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其在考古学资料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好的前提条件。图像信息的数字化便于考古图像信息的后期处理,有利于重要遗迹、遗物图像信息的及时回馈;文字资料的数字化便于快速检索、远距离传输、资料共享以及高密度存储。因而,其在考古资料的管理应用上前景十分广阔。

4 考古档案资料的移交。考古结束后,资料的移交(或备份)是十分必要的。为充分尊重考古界流行的知识产权问题,应制定相应制度:备份资料在正式报告未发表之前,一般应不提供借阅(除经单位领导及发掘者允许外)。对于近期无编写发掘报告计划的发掘工地,发掘结束后也可将全部资料移交资料管理部门保管,等发掘报告编写计划制定后再从资料管理部门借阅,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资料管理之法。

在考古工作之前,对应移交的考古资料提出规范化要求十分必要,接收资料的规范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制定严格的考古档案移交制度,使考古发掘材料(即照片、摄像、绘图、年度发掘报告)等文字材料,按年度及时移交到档案室,由档案员经过整理、鉴定、归档。资料的规范性也应体现在新接收刻录光盘或数字文本上,如有的数码照片无明确的探方号、墓号或器物号等,这会给以后的查阅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新增刻录光盘或数字文本的规范要求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资料移交时,档案员应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接收资料,不合要求的,档案员有权退回发掘者重新整理完善后再行接收。

为避免档案移交拖欠现象,除建立严格的档案移交制度外,应把考古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督促各部门及时将考古发掘材料和勘探材料移交到档案室。

如何对考古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管哩,使其更加有效地发挥利用,除加强瞄案资料的获取,整理,移交等到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外,还应做到:

首先,要提高对考古档案资料重要性的认识,考古档案是出土文物的附属档案,因而对其重视程度应上升到与文物同等重要的程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考古发掘单位要成立专门的考古档案管理部门,专人管理,这也是考古档案资料规范管理的基础。同时,考古档案应根据考古发掘及后续工作等不同需要,编制重要考古发掘报告等汇编资料,积极主动地为考古工作服务。

考古勘探方案篇3

关键词:地质资料、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开发利用。

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立近半个世纪,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在自治区境内开展了大量的矿产勘查和地学研究,探明了82种470余处矿产地,取得了一大批珍贵的地质科技成果,累计各类地质矿产科技档案资料3300多档40余万件,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源储量和地质资料。

地质工作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地质科技档案工作是地质工作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馆藏地质科技档案,是开展编研和开发利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我局属地化后,随着自治区地勘单位体制改革、企业化进程,为全局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急需寻找新的矿产基地作为我局企业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地质科技工作人员从地质科技档案资料入手,收集查阅了300多档1:20万区域地质矿产、区域化探、区域重力、1:50万―1:100万航磁等成果资料,对资料进行二次、三次开发利用,在取得新的信息基础上,编制了 “十五”找矿战略规划,确定了五个重要成矿区(带),1998―2002年期间,进行了重点攻关,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拜仁达坝大型银铅锌矿床的发现是对地质科技档案资料中储存的科技信息的发掘和加工过程,是开发利用地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最典型例证。现就拜仁达坝大型银铅锌矿床的发现经过作一简要介绍。

一、化探异常分析与筛选

我局地质科技工作者先从1:20万区域化探资料入手,查阅了全区1:20万化探报告40多档,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特征,重点分析研究原地矿部第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提交的19幅大兴安岭西坡地区1:20万化探扫面成果报告。在这些成果中圈出6000多个化探异常,经分析、排查,在西乌旗、奥果木尔苏木两个图幅中圈出70个综合化探异常,其中甲类异常2个(已知矿点),乙1类异常4个(已知矿化点),其余64个为丙类和乙2、乙3类异常。对这70个化探异常,不可能都去野外逐一查证,怎样筛选异常?选择什么样的异常?才能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异常筛选工作,我们先后进行了四次。第一次筛选出“高、大、全”(强度高、面积大、元素组合齐全)的化探异常,即甲类和乙1类。第二次是根据所归纳的甲类和乙1类异常划分出成矿远景区,第三次是在前两次筛选的基础上,进行物化探资料综合整理与研究,对异常进一步筛选与评价。然而,第三次异常筛选工作中,盲目的紧跟部一物、二物的综合研究报告中的思路,把二叠系作为主要赋矿地层,把“高、大、全”化探异常作为主要工作对象,找矿效果不佳,走了一段弯路。所以在第四次异常筛选时,试图避开二叠系这个主要赋矿地层,把低、缓、弱异常作为重点选择对象,并根据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路,重新制定了化探异常筛选原则。

二、化探异常筛选原则

经过对资料的重新认识和综合编研,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分析和总结自身所走过的弯路等种种原因,在各家各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8项化探异常筛选原则。

1、1:20万区化扫面报告中划分的乙2类、乙3类和丙类(低、缓、弱)化探异常,经1:5万加密测量后,异常重现性好,成矿元素组合较齐全,规模较大的化探异常,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2、元古界老地层区及各类地层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有化探异常分布,是有利成矿部位。

3、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及断裂交汇处,有化探异常分布,是成矿有利部位。

4、环形构造、火山机构、隐爆角砾岩筒,并有断裂与之纵横交切,有化探异常分布,是有利成矿位置。

5、重力梯级带、重力低缓斜坡、重力异常等值线同向扭曲部位等,有化探异常分布,是有利成矿部位。

6、正负磁异常过渡带、局部正磁异常边部、形态规则的低缓异常等,有化探异常分布,是有利成矿位置。

7、围岩蚀变发育,主要是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硅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锰矿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萤石化等等,有化探异常分布,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8、莫霍面变异带,如椭圆状、元宝形状莫霍面陡变带(幔坡与幔隆过渡带)等,有大面积化探异常分布,可能是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形成的最重要的深部构造部位。

上述8项化探异常筛选原则,是资料编研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总结出的最重要成果,特别是在大兴安岭地区地质找矿工作中可以推广应用。

三、区域地质资料和深部物探资料的综合研究和应用

经过查阅大量的区域地质矿产报告和深部物探(莫霍面、地震)资料,经反复分析、研究鉴定,得出结论是,大兴安岭古生代褶皱系属于兴蒙古生代地槽褶皱系,从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二叠系均有分布,其中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面积较大,分布范围较广,所以古生代褶皱系基底是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基底构造层。大兴安岭地区尚有中生代火山基底大量分布,还有前寒武结晶基底(深变质岩系)断续分布,所以大兴安岭基底结构具有多元化特征。否定了一些地质报告中的不正确的提法。通过深入研究,认为在利用地质档案资料,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择其优而录用之。无论是筛选异常,划分成矿远景区,还是选择找矿靶区,都需要高度重视大兴安岭多元化结构与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关系。认为镶嵌在古生代褶皱系里的元古生界老地层可能是更重要的赋矿层位。

经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和对比,进一步提高了对该地区的认识,突出了大兴安岭具有多元化基底结构特征,重现了古生界褶皱系里镶嵌着元古代地块的现象,提出了大兴安岭火山机构可能是中小型矿床形成的有利位置;各类环形构造和断裂交汇处(含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可能是大中型矿床形成的有利场所;镶嵌在古生界褶皱系里的元古代陆块边缘可能是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最有利部位。这些预测和结论可作为资料综合编研和资料二次、三次开发的重要成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在新一轮的地质勘查找矿工作中,内蒙古地矿局地矿处经过地质资料的二次、三次的开发利用,在编研过程中,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开拓创新,赋予老资料新生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先后编制了1:100德尔布干―大兴安岭地区银、铅锌等20多种元素地球化学图,1:2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遥感影像解译图等等多种综合图件,对大兴安岭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作了较系统的解译,在编研过程中,将地球物理资料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与区调和综合研究资料套合在一起,形成三维的、立体的,使地质档案资料生动起来,显示出地质资料新的生命力,无疑对指导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拜仁达坝大型银铅锌矿床的发现和评述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98年―2000年我局进行第四次异常筛选,根据8项化探异常筛选原则,从1:20万测量成果中70个异常中选出7个。即AS1、AS2、AS53、AS60、AS61、AS63、AS65。后在AS61、AS63、AS65异常范围约500Km2,进行1:5万加密测量,圈出22个综合异常。2001年重点对其中有5号和7号异常(位于元古界地层与岩体接触带)进行Ⅲ级查证。在5号异常区发现了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远景规模银大于5000吨、铅+锌大于150万吨。截止2003年底计算结果:金属量银:4598.28吨,铅:50.30万吨,锌:105.43万吨,伴生金:1.69吨,伴生铜:2.3万吨,为一特大型银矿,大型铅锌矿,小型金矿,小型铜矿床。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储量最大的、世界级特大型银、铅锌矿床。

目前共发现54条矿体,20个矿体出露地表,34个矿体为隐伏矿体,其中有工业价值的矿体为22个,现在继续勘探中,矿体的延深和延长尚未控制住,另外其余20处综合异常尚未开展工作,预测拜仁达坝及其可能会发展成为世界级银铅锌超大型矿田,远景规模无可限量,为内蒙古地矿局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地质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开创了无限美好的前景,也为我局矿业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并极大地提升了内蒙古在全国矿产资源中的战略地位。

五、结束语

拜仁达坝超大型矿床的发现说明,物探化探、遥感等科技资料是有生命力的,只是由于工作程度不够深入,综合研究程度较低,使得大量的科技档案还静静的躺在资料库里,默默无声的等待着地质工作者去开发利用它们,盼望给予它们复活的机会,发光、发热,为社会服务。地质科技档案资料的编研和开发利用,要有新的认识,新的思路,既要与各研究单位紧密配合,又要与各生产单位紧密联系,封闭无益,互通有无,充分发挥物探化探、遥感等科技资料这一宝贵信息资源的作用。地质档案资料的编研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内蒙古地矿局地矿处从传统地质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陈旧的找矿模式中解脱出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大兴安岭地区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并且总结出一套符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质勘查工作行之有效的找矿方法和技术路线。

物探化探、遥感等科技资料,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基础资料,是最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各类矿床,特别是深部隐伏矿床信息的传递者。在物探化探、遥感等科技资料的编研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理论、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的束缚,赋予物探、化探、遥感资料新的生命力,让各类资料活起来,充分发挥基础性地质资料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地勘工作的社会、经济效益。内蒙古拜仁达坝特大型银多金属矿的发现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参考文献:

考古勘探方案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勘测

1、水利勘测设计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最近几年的安全鉴定报告和水利行业的设计质量检查以及质量管理情况来看,设计中出现了很多计算方法不够规范,以及设计参数选用不恰当,并且还出现了个别设计在不按照规定的程序作出论证以及审批等情况的发生,从我国水规总院对于前期项目进行的审查情况可以看出,曾经用过了一次性审查其通过率还不到30%,对于病险水库处理进行加固这一项目的检测情况之外,还存在着非常多的工作深度不够,设计方案设计不合理以及施工图案设计的没有达到具体要求等问题出现,甚至有的工程还出现完全忽视分析大坝的稳定性的情况。在进行水利建设这一过程最为常见的问题是投资难以控制,频繁更换设计方案,严重拖欠工期等问题。

2、影响水利勘测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影响因素非常多,但是最主要的体现在如下方面:最近几年来我国进行了水利勘测单位从先前的事业单位进行改制成为现今的企业制,另外有些设计单位单方面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外加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行业质量管理制度并不健全,规定方面不够完善,没能跟上时代的反战,自我约束力在不断下降,对内部质量管理还有控制方面不够约束,对单位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培养方面不够完善;水利设计单位由于在市场上供大于求,表现出无序的竞争状态,这也给设计单位带去了很大的竞争压力。有的设计单位一味追求高额利润,为了争取更多的设计项目,进而导致了无序竞争,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尤其是使用资质挂靠以及虚报业绩的情况比较明显;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很多设计单位故意压低勘测设计费用,故意压缩水利项目勘测设计周期,而且还拖欠设计费用;很多民营和国外投资的水利工程业务为了实现更多的利润,要求设计单位为了减少工程故意在公益方面进行压缩投资,而且在扩大盈利方面不断放大,使得包皮的方案和实际的施工设计不一样;水利工程从一开始的设计阶段到后期的工程建设阶段,中间需要经历非常多的复杂环节和实践,并且由于受到水质以及水文,还有气象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3、工程地质勘探

3.1 山地勘探

山地勘探是指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剥土,或开挖探坑、探槽、探井或平硐等揭示地表浅层地质情况的勘探手段,可直接进行试验、取样和观察地质现象,使用的工具和技术要求相对简单,故在进行地表浅层地质勘察时运用较多。这亦是山地勘探的缺点,即它的勘探深度有限。

3.2 钻探

近年来,钻探方法、工艺及其施工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水平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 钻头、钻机等钻探设备的发展。例如: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研制出各种转速快、扭矩大、性能稳定的新型钻机。另外,对较完整的硬岩进行钻探时,金刚石钻头基本取代了钢粒或硬质合金钻头,大大提高了钻进速度和岩心采取率。

3.2.2 砂卵石层、软弱夹层、破碎带等特殊层位的钻进取样技术的发展。砂卵石层卡钻、难以钻进,以及同软弱夹层等特殊层位中钻进一样,岩芯采取率低、取样困难等一直是水利水电工程钻探的技术难题。在软弱夹层、破碎带中钻进时,由于岩芯对磨,岩芯采取率一直很低并且很难取到原状土样。

3.2.3 其它一些钻进工艺的发展。例如,绳索取芯钻探新工艺实现了在不提钻的情况下采取岩芯的目的,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该工艺大大减少了取芯过程中来回提钻的工作量,较好地解决了在软弱层等特殊地层钻进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难题,如塌孔、取芯质量低等问题。

3. 3 工程物探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它是应用观测仪器测量被勘探区的地球物理场,通过对测量场数据的处理和地质解释来推断和发现地下可能存在的局部地质体、地质构造的位置、埋深、大小及其属性的科学。工程物探方法主要有以位场理论为基础的重力场勘探、磁场勘探、直流电场勘探等,以及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地震波勘探、电滋波勘探等。

3.3.1 重、磁位场勘探。重、磁位场勘探是最古老的一种物探,相对于地震勘探而言,其精度和可靠度较差。目前,由于一些高精度的重力仪、磁力仪的研制和应用,使得重、磁位场勘探的精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神经网络技术等在重、磁位场勘探中的应用,以及磁性矢量层析成像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使重、磁位场勘探在上个世纪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应用。微伽级重力仪的使用,使微重力测量被用来勘探洞室和边坡地质体的变动形态并监测其稳定性。磁法勘探主要用于区域和深部地质构造研究、矿产勘探、考古等领域,在工程地质勘测中应用较少。

3.3.2 地震勘探。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应用较多的为人工激发震源地震波勘探,其人工激发震源有多种。目前,地震勘探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发展较快。

近年来,地震CT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方法系列,其成像方式发展到可利用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面波等多种波组合,可利用钻孔、隧道、边坡、山体等多种观测条件进行二维、三维地质成像,促进了地质勘测由定性向定量化的方向发展。

3.3.3 电磁勘探。包括天然场源的电磁测探(MT法)和人工场源的连续的电磁波勘探( EM

法)等多种方法。近年来,电磁勘探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人工与天然两种场源、多场源、二维和三维电阻率成像等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用来推测深埋长隧洞围岩介质的结构特征、隐伏断层、破碎带及异常区等可能影响工程的各种因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地质雷达(频率范围1~100MHz)是目前分辩率最高的物探方法。地质雷达对断裂带,特别是含水带、破碎带地层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3.3.4 电法勘探。主要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可分为稳定电流场理论、交变流法理论两个分支。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较多的是电阻率法。

综上所述,勘测设计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全面规划以及描述的整体过程,勘测设计也被称之为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勘测设计文件作为工程施工建设的重要依据。如果勘测设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其后果将难以想象。所以,应该高度重视设计质量对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并且还应该在水利行业不断加强推行质量管理检查工作。应该加强并且全面推行监督和管理勘测的设计质量,在第一时间有关水利工程设计质量的有关监督管理办法,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创建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并且需要长期坚持下去;逐步研究真正有利于改善水利监管制度措施,制定相关办法,不断推进和开展整个水利行业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工作。

参考文献:

考古勘探方案篇5

【关键词】基础施工;地基检验;检验

【Abstract】The article is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norms of the basis for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es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venues that may arise under the geological anomalies on the basis of examination of the work of the foundation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Foundation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testing; Test

1. 前言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基基础的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重大。在现行建设法规的严格要求下,工程勘察作为一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基础工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地基基础工程具有高度的隐秘性,如何从基础起就确保一个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确保地基基础持力层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地基土条件是否满足工程现状要求呢?这就需要专业的岩土工程人员去现场加以鉴别验证,也就是勘察工作后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地基基础的验槽、验桩工作。现以我个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地基检验的必要性、基础验槽和验桩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作一小结。

2. 地基检验的必要性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经常是复杂多变的,尤其处在两种不同的地貌交界处或是存在暗埋沟塘地段以及基岩破碎地带等工程场地,更是有着“咫尺天涯”般的差异。在这些场地内,有限的钻孔难以完整反映场地实际地质情况、或是由于部分现场技术人员的经验差别而出现判断偏差,但正是由于这些差别,有时可能导致建筑物出现开裂、变形甚至倾斜、倒塌等质量事故。如何避免出现或有效地降低因场地地基土异常而造成的损失或浪费呢?其一是在经过前期的调查和现场踏勘后制订尽可能详细的勘察方案并严格执行;其二是认真做好地基基础施工时的验槽、验桩工作,并对所发现的地质异常做好补救工作。

3. 不同场地条件下各种基础型式地基检验的重点地基基础检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基坑开挖到设计基底标高后基底岩土层是否与勘察报告所提出的地基土岩层一致。在实际的地基检验过程中,由于勘察工作“以点带面”的特性,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勘察报告揭示不一致的异常情况。那么其异常情况一般会出现在哪种地质条件下呢?当遇到异常情况时又如何处理的呢?本人根据多年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基础检验经验,将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基基础检验过程中遇到的异常情况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作一小结。

3.1天然地基基坑(基槽)检验。对于天然地基基坑(基槽)的检验,在地基土层比较简单的条件下,如勘察报告中对地基持力层的岩土分类、颜色、层面埋深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现场地基验槽时,只要将基底土层与勘察报告揭露的地层情况对比复核一下,一般基本无太大的差异。然而,当场地及地基条件复杂时,进行地基验槽就需要特别注意,以免出现意外。

3.1.1局部分布有软弱地基的场地。该类场地内一般地貌形态多样,如场地内发育有古冲沟、古河道或存在暗塘、暗浜等地貌单元时,最易遇到的异常情况大多是由于对软弱地层的分布及厚度变化情况了解不详细而造成的。因该地段浅部地基土主要是由古冲沟、古河道等新近沉积而成,相对于一般沉积土和老沉积土层来说其沉积时间短,尚未完全完成自重固结,因而其含水量较大、均匀性较差,呈软~流塑状,具高压缩性和低强度等特征,一般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由于古冲沟、古河道等多呈线状或条带状分布,勘察过程中受勘探点距的限制,某两个勘探钻孔恰好位于古冲沟、古河道两侧而未揭露出软弱土层,或某一个钻孔只揭露很薄的软弱土层而被现场勘察人员所忽视,结果导致基坑开挖后发现明显的异常情况。这类异常情况轻微的,可进行深挖换填等措施进行处理;严重的,就必须重新设计基础。由于该类情况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在各类建设工程场地内均有可能出现,有的在勘察期间发现后,适当加密勘探点后在设计前期得到了解决;但有的在勘察期间未能探明,后来在验槽过程中发现有较大的出入,就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处理,必要时应进行补勘,并对验槽过程中揭露的异常情况提出尽量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

3.1.2半填半挖的场地。如场地位于丘陵区,由于建筑场地地形高低起伏,基础施工前须进行场地整平,在场地平整过程中为保持土方的平衡或为解决弃土的堆放问题,一般都采取有填有挖的平整措施,因而大都存在半填半挖区。由于其所填材料就是附近地势较高地段开挖的弃方,使得填土与原状土基本无明显的差别,对有经验的岩土工程师靠仅有的钻孔岩芯进行野外鉴别时也会受到迷惑而导致误判。在这类场地内,只有在基坑大面积开挖后,结合勘察报告,现场对填土与原状土在分界面处组成成分的均匀性、颜色的新鲜度、密实度的大小和堆填的痕迹上加以区别,再配合一定数量的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可以较好的解决地基土层的分辨问题。

3.1.3土岩不均匀场地。如某住宅小区,在岩土工程详勘时按乙级勘察等级布孔,钻探揭露该工程场地南侧近山坡处基岩埋深较小,局部埋深较大,报告建议采用浅基础,以强风化岩为基础持力层,对局部基岩埋深较大地段进行砂石垫层进行处理。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地段无大的异常情况出现,但其中1栋在基槽开挖了一小块之后,发现与勘察报告明显不符,本人在现场验槽后发现,该基槽开挖揭露基岩面起伏极大,5米范围内强风化岩面高差达4~5米之多,最浅处埋深仅几十厘米,最深处已近5米,与勘探资料差异较大。经分析其原因,由于该地段原为岗地,后经开挖推填整平,其南侧推填过来的强风化岩石稍经压实后,与原岩极难区别,以致勘察时现场编录人员的误判。原因找到了,但据周边钻孔资料,再往北基岩面埋深更大,如还采用天然地基其施工难度很大,最后建议改变设计方案采用人工挖孔桩,使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由此可见,在工程勘察工作中遇到土岩地基且基岩起伏较大时,只有地基基础检验才能全面分析问题的存在范围和复杂程度,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

3.2人工挖孔桩基础地基检验。一般来讲,能够采用人工挖孔桩的场地多是河流高阶地或丘陵山岗地区,桩端持力层一般为下伏的基岩。由于基岩与其上覆土层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对持力层的鉴别是相对较容易的,但在遇到砂泥岩交互或风化程度不均匀的岩层(如花岗岩、闪长岩、安山岩等岩浆岩出现的孤石现象)时,对桩端持力层的确定应慎重考虑。基岩中存在相对软弱夹层或存在中~微风化孤石现象时,人工挖孔桩桩端持力层检验的重点就是在何种情况下才算真正到达桩端持力层。一般来说,沉积岩的沉积规律是泥岩和砂岩常伴生出现,就是没有纯粹的泥岩,也没有纯粹的砂岩,且由于泥岩的特殊性,进行风化分带一般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泥岩的遇水软化的性质对于建筑桩基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为保证建筑的安全和质量,勘察工作中常按其不利情况处理,当勘察遇到泥岩软夹层时,钻探终孔要求揭穿泥岩软夹层并进入砂岩不少于4米,这样在验桩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在花岗岩等岩浆岩场地内验桩时,可大致根据不同风化带内岩石碎块断面的新鲜程度、破碎程度及裂隙发育程度、裂隙面填充物等特征确定桩端持力层,但由于这类岩石的风化一般是不均匀的,常在强风化层中存在中~微风化孤石,在验桩时极易给检验人员造成误判,这时可根据勘察揭露的情况进行详细判断,必要时在确定桩端开挖至持力层后,需对桩底岩层进行超前钻探,以确定桩底以下3d(d为桩身直径)或3m深度范围内有无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等。如存在上述不良地质条件,可采用深挖或灌浆等措施进行处理。

3.3复合地基的检验。对经地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的检验,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检验方法。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中,对采用换土法和强夯法进行处理的复合地基,常采用动力触探试验进行检验。对采用深层搅拌桩、碎石桩、砂桩或CFG桩等方法处理的复合地基,应采用载荷试验确定其承载力。如进行检验后效果不能达到要求,则需重新进行处理,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4. 结语由于岩土体的不确定性,在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要求岩土工程勘察一丝不漏地查清整个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是有较大难度的,需要以地基检验来验证和补充勘察成果;而地基检验的前提是真实、完整、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任何一项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不能只重视勘察而忽视基础施工中的地基检验工作,或不能对勘察轻描淡写而试图依靠地基检验来处理岩土工程工作中碰到的地质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进行了细致的岩土工程勘察,又经过了认真的地基检验,并解决了检验发现或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才能使工程基础坚如磐石。

参考文献

[1]建设部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2]建设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3]建设部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4]建设部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考古勘探方案篇6

[关键词]煤炭资源,现状,勘查

中图分类号:TE933.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11-01

前言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优化煤炭资源的勘查及开采战略,有利于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在过去几十年的煤炭开采过程中,其开采技术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勘查及开采质量不断提升。可以预测,在未来的能源规划中,煤炭作为能源依然占据我国重要的位置。所以要不断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现状,解决现实问题,保证煤炭供应的数量与质量。

一、煤炭资源概况

1、煤炭资源分布概况

概括的说,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整体覆盖面积大,局部对比不同,储藏量对比悬殊,其中内蒙古、陕西省、山西省三个省(区)的预测量约为2.2万亿吨,超过全国预测总量的80%。煤矿的形成主要存在于地台、褶皱系的稳定地块;只有很少的煤矿处于活动的大陆边缘。在南北方向,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北部地区(含黑、吉、辽以及内蒙古东部)已经确定的累计探获量占全国煤炭总量的90%。在太行山、贺兰山周边,又是北方地区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区,集中储藏了北方地区约70%的煤炭资源,形成了这一地带的富煤地区――主要分布内蒙古中南部、河南、陕西、宁夏和山西各省。新疆地区开发较晚,但是由于其储量丰富,潜力巨大,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又一个富煤地区,占北方探获资源的近13%。

南北分界线以南,已探明各地区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国10%,而且主要集中在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占了该地区煤炭资源储量的91%,形成了以云南东部、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的富煤带。

东西方向的分界线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地标,同样,分界线以西,各富煤区的探获量也达到90%;分界线以东仅占全国的10%左右。东西方向分析,煤炭的质量、数量和分布极不平衡,比例最大的是硬煤中的低变质烟煤,超过43%,无烟煤、贫煤占18%,而炼焦用的中变质烟煤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气煤占了近半数比例,约为47%,瘦煤、焦煤、肥煤则属于煤中的稀有品种,比例均在25%以下。

2、煤炭勘查开发潜力

根据地域分布的不同,垂深2000米以浅,华北赋煤区储藏量最大,达到2.2万亿吨,西北赋煤区次之,也有1.9万亿吨的储藏,华南、东北的储藏量接近,分别为0.29万亿吨和0.27万亿吨;滇藏地区最低,只有0.007万亿吨。

在垂深1000米以浅的预测中,新疆储藏量居于首位,达到1.1万亿吨,内蒙古以0.31万吨的储藏量居于第二位,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省,煤炭储藏量均低于0.1万吨。到达600米深部时,新建地区预测资源仍为最高,占预测总资源的半数比例,内蒙古占24%;剩余其他各省(区)总量只达到0.2万亿吨多,且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贵州、云南、青海、宁夏等省(区)。

根据地质时代的不同,预测我国领土面积内的煤炭资源,在垂深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以侏罗纪煤最多,预测量占总量约66%,居于第二位的是石炭二叠纪煤,约占到22%;南方晚二叠煤与白垩纪煤比例相似,分别为6%和5.6%,剩余的第三纪煤和晚三叠世煤可忽略不计,不足1%,

在1000米以浅的垂深,侏罗纪煤依然保持最多,约为63%,与前面对应的各个地质时代,其比例依次递减:石炭二叠纪煤占约16%,白垩纪煤占11.5%,南方晚二叠世煤约占8.6%,第三纪煤与晚三叠世煤各约占0.6%。在600米的垂深,各个地质时代所占的比例同2000米以浅的比例相似,依次递减。

二、勘查战略概述

1、战略目标

提高勘查质量,注重优质煤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坚持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处理勘查、开发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

2、战略规划

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煤矿勘查已经到了成熟阶段,西部刚刚起步不久,所以当前重点应转移到西部地区,重点勘查我国西北矿区,利用先进勘查技术,如遥感扫描,再进行物理勘探和钻探验证,重点放在新区勘探,实现煤炭开发中心转移,重新建立新的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田工程

对我国东部地区,当前应加强老矿区的1000米至1500米深部勘探工作;西南方向,应重点研究四川、云南等地区的煤田构造、煤变质规律、沉积状况等地质特点,加强煤炭含量预测,积极探索低硫、低灰的优质煤;东北地区应加强老矿区的深部和勘查工作,新老结合,重点建设新煤井,保障我国经济发扎对煤炭能源的需求。

三、煤炭勘查工作的不足和建议

1、煤炭勘查工作的不足

首先是煤炭有效供给不足,表现在供给不及时、数量不准确、供给成本较高。全国实现精确勘查储量的统配煤矿,保证率刚刚到达50%,有储量保证的更低,不足25%;其次是地质勘探水平不足,工作重点不均匀;三是煤系矿产勘查工作不足,比如忽略了“附带产品”甲烷的含量,具有及为重要的开采价值;四是对优质矿产的重视程度不够。

2、煤炭勘查建议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字、模拟一体化研究技术,把高精尖技术仪器应用于物理勘查;二是适当扩大勘查范围,攻克重点、难点煤矿,对环境、次生灾害等进行预测和研究;三是要利用最新的地质研究成果,多方面研究含煤盆地,更新控煤理论、盆地研究理论;四是注重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勘查开发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共享与合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煤炭资源的勘查工作是局部先进,整体不足,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息息相关,提高勘探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科技、经济、技术的共同投入。相信未来的勘探技术会更加先进。

参考文献:

[1]管志召,卢海燕.中国东西部煤炭资源开发前景浅析[J].煤矿现代化.2000,(1).

考古勘探方案篇7

记者近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由中央地质勘查基金投资实施的内蒙古中部大营地区铀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国内最大规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连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该地区累计控制铀资源量跻身于世界级大矿行列。这对我国立足国内提高铀资源供应,提高核电发展资源保障能力有重大意义。

内蒙古中部大营地区铀矿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主要得益于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煤铀兼探”的勘查思路创新,即根据区域矿产分布规律,进行勘查技术优化组合,在开展煤炭勘查的同时,利用煤炭钻孔同步进行放射性测井和编录,探索砂岩型铀矿存在的可能性。在发现并圈定一系列重大铀矿找矿靶区后,果断决策开展铀矿勘查会战。

据悉,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了分别隶属于中国核工业二八地质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和地勘局地质工程公司等4支勘查队伍、28台钻机、500余名勘查技术和施工人员,顶严寒、冒酷暑,精心组织、科学施工,苦战300天,一举实现大营铀矿勘查的快速重大突破。

“煤铀兼探”找矿新思路实现了一矿变双矿的创举。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在该地区既勘查评价了一处资源量达510亿吨的超大型煤矿,又发现了一处超大型铀矿。不仅节省了大量铀矿前期找矿投资,同时也缩短了4至5年的铀矿勘查周期,预计开发利用后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土资源部积极推动下,“煤铀兼探”思路正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新的铀矿找矿成果不断涌现,促成了我国铀矿勘查开发格局的转变,为立足国内提高铀资源供应能力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防止地面塌陷煤矿充填开采技术将推广

国家能源局日前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全国煤矿充填开采现场会,将积极推广应用煤矿充填开采技术。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指出,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靠井工开采,传统开采方式容易引发土地塌陷、地下水流失、煤矸石占压土地等生态环境问题,带来采空区自燃发火、透水、瓦斯积聚超限等安全隐患;我国人均煤炭资源拥有量少,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压煤量较大,影响矿井正常生产接续,不利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据吴吟介绍,充填开采是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向采空区送入矸石、沙石、膏体等充填材料,并在充填体保护下进行采煤的技术,它是煤炭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此次会议不仅传递出国家积极扶持煤矿充填开采的强烈信号,在政策扶持方面,国家能源局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调查研究,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充填开采的措施意见,在技术改造项目投入、税费减免、充填开采技术研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积极出台扶持优惠政策。完善推进机制,研究制定煤矿充填开采管理办法,加强充填开采考核评价,组织召开充填开采会议,推动煤矿充填开采试点,举办充填开采技术论坛。同时营造浓厚氛围,认真总结充填开采、绿色发展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广泛宣传煤矿充填开采重要作用。

一句话新闻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上表示,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价格形成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求重心加速东移,供应轴心逐渐西移,能源安全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表示,预计明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左右。

工信部拟为铁矿企业减税 近70%进口依赖度或降。

工信部了解到,国内铁矿类企业减税方案已完成,一旦通过审核,有望实现企业综合税负率在25%的基础上减少10~15个百分点。工信部将会同财政部、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一起上报方案并积极争取通过。

记者从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了解到,该部门的确曾对铁矿类企业的综合赋税进行调研,但具体的减税措施还是要财政、税务相关部门来负责,工信部只是报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考古勘探方案篇8

一、文物保护工作

1.做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工作安排,6月底前完成各申遗点的各项准备工作,7至8月份迎接申遗专家的验收;重点做好汉长安城未央宫区域遗址公园建设,组织实施各项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做好申遗点周边环境整治的技术指导工作;做好申遗档案的制作、监测机制的建设工作。

2.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及遗址公园建设。

在市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做好汉长安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配合沣东新城,做好阿房宫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和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的启动工作;做好遗址本体保护研究,实施部分遗址抢救性保护项目;配合昆明池公园建设,组织开展考古勘探、试掘工作,为方案编制提供依据。认真做好半坡遗址公园、丰镐、杨官寨、栎阳城遗址、秦东陵、汉杜陵、霸陵的保护利用工作。

3.积极推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工作。

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全面启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按照文物的隶属以及管理使用关系,依据法律规定,明确每一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责任主体,统筹安排。推进《__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和《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阿房宫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推动《丰镐遗址保护规划》、《__遗址保护规划》、《霸陵》、《栎阳城遗址保护规划》、《半坡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启动《秦庄襄王墓保护利用规划》、《明秦王家族墓保护规划》、《通远坊天主教堂保护规划》、《华严寺塔保护利用规划》等的规划编制工作。在文物维修方案的编制、保护规划的审批、文物保护工程的立项和实施上,认真做好指导、协调、监督工作。

4.继续做好大遗址考古工作。

配合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组织开展考古工作;结合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建设,推进丰镐遗址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继续做好霸陵的考古调查工作,启动栎阳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为保护规划编制打好基础。

5.实施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

结合《申遗保护管理规划》及《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的要求,重点做好汉长安城未央宫区域遗址公园建设,实施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城墙重要段落保护展示项目、西安门遗址、直城门遗址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6.加强文物考古和勘探管理工作。

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中文物勘探管理工作的通告》,研究制定考古勘探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勘探管理工作。加强对勘探质量的检查认定工作,配合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开展,做好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继续抓好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强化发掘质量监督管理,开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专题考古调查研究。积极推进《西安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办法)》的制定、申报,颁布以及实施工作。

二、博物馆工作

7.加强博物馆数量建设。

根据“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指导协调完成2014年博物馆的报审工作,完成“百座博物馆”建设任务,推进我市博物馆事业迈上新台阶。

8.提升博物馆质量建设。

协调指导全市博物馆进一步提升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职能,特别是国有博物馆的升级改造等工作,充分发挥国有博物馆的引领示范作用。组织开展2013年民办(行业)博物馆考核工作,落实相关扶持资金和政策;修订出台《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暂行)》;编纂《市民办博物馆内部管理制度汇编》、《民办博物馆管理实用手册》和《西安百家博物馆》;试点开展全市民办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年内努力完成2万件藏品的录入工作。

9.不断丰富和完善博物馆体系。

努力建设各类能充分体现我市地域特色的新类型博物馆,如工业遗产博物馆、行业特色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凸显小型、专题、多样的建设特色,力争“十二五”末,专题类博物馆达到50个以上,使我市博物馆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配合省文物局做好正在筹划的全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建设,以带动民间博物馆城的建设和发展。

10.做好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安排部署,在全面总结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投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11.健全组织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筹划成立市博物馆协会;继续与相关部门沟通组建“西安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全市博物馆发展做好申报审核、人才培养、职称评定、技术咨询、运行管理等服务和保障工作;加快制定西安市博物馆讲解员评估定级办法;扎实做好2013年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工作;组织全市民办博物馆管理人员培训。积极推进民办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

12.深化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扩大文化惠民的成果。

组织筹划好“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指导和协调各博物馆做好各类展览展示、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以持续开展博物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服务活动和博物馆进百校活动为抓手,不断扩大文化惠民的成果。

13.积极推动红色 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以启动西京招待所回收利用为契机,积极推进西安事变旧址群回收利用工作;认真按照《八路军办事处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推进红色旅游工作进程。

三、文物安全工作

14.落实文物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与区县文物管理部门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与基层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消防安全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安全责任,努力实现第23个馆库藏文物安全年。

15.加强安全检查,整改安全隐患,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对区县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局属单位进行安全检查;着重检大节日安全措施落实、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古建筑消防安全、文物库房、博物馆展出文物的安全、考古工地、建筑施工工地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等,查找安全隐患,督促进行整改;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年、消防宣传月及上级安排的专项整治活动,做到有安排布置、有检查督察、有总结汇报,力求取得实效。

16.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

调研重点区县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情况,起草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体制、机制、责任、管理措施等;进一步与相关部门沟通,落实不可移动文物保障经费;加强田野文物的安全巡查工作。

17.加强技防和消防设施建设。

完善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的技防设施和消防设施,实施一批技防工程项目,提高技术防范能力,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重点做好半坡遗址、秦东陵、汉杜陵、唐兴教寺塔、华清宫遗址和水陆庵等单位的安防技防项目;做好相关项目的储备工作。

18.做好安全培训工作。

督促各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提升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结合“防火墙”工程建设、“119”消防安全宣传月等专项活动,全面提高全市文物系统消防安全“五个能力”建设水平;组织一次安全专项培训。

19.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期间应急工作的检查指导;组织一次全局性的应急演练现场会。

20.做好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工作。

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促进〈文物保护法〉贯彻落实的若干意见》,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做好“申遗”政府规章的起草和报送工作;加强依法行政的学习教育,定时编印《依法行政学习资料》;督促检查指导区县文物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行政执法主体职责;检查指导局属受委托单位依法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做好文物行政执法委托年审工作,补办执法证件。

21.配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密切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盗掘古墓等文物犯罪,整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环境;配合打击文物犯罪专项活动,加大防范力度,有效降低各类文物案件的发生率。

22.强化文物安全机制建设。

积极发挥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文物安全评估与保障机制,建立文物安全信息平台,加强区域间联合执法,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23.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安全制度规范;检点单位落实安全制度,特别是古建单位和博物馆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出台普遍的有指导性的制度规范。

四、文物基础工作

24.进一步做好文物档案资料规范工作。

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指导各基层单位加强“四有”工作;推进霸陵、隋唐长安城遗址等管理机构“四有”工作开展;继续组织区县开展一般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加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转化,指导各县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5.实施文物保护工程。

落实文物保护资金,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抢救维修项目。做好长安区天池寺塔、户县化羊庙大殿、周至佛坪厅故城碑廊、蓝田红二十五军部、户县公输堂、长安区郭氏民宅的维护保护工程以及万寿寺塔纠偏的保护工程、明秦王府城墙保护维修工程;组织开展临潼区康家、白家遗址的建所工作;开展栎阳城遗址考古工作;推进新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审报;继续做好全市重要文物点的日常监测工作。

26.加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积极与市规划局等单位加强沟通,推动《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草案)》和《市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

27.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着重加强与宗教部门等非文博系统的协调沟通,认真做好指导、协调、监督工作;积极与宗教、规划等部门合作,支持、指导宗教场所做好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维修方案制定与实施、可移动文物管理与使用等基础性工作,重点推进《市宗教场所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工作。

28.进一步完善市政务中心开展的并联审批工作。

配合基本建设中的地下文物考古勘探的并联审批工作,加强审批管理,提高审批工作覆盖面,推进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效率化。

29.不断提高文物科研工作水平。

积极推动文物保护的科研工作,争取《汉长安城水环境研究》、《丰镐遗址保护利用研究》、《__的城市功能定位》等研究课题的立项;编辑出版《丰镐遗址出土青铜器集》、《文物概览》等书;完成《市志—文物志》的编写工作;积极推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的工作,以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30.积极落实文物保护和大遗址保护项目资金、加强财务检查和监督工作。

组织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及文物保护工程;做好阿房宫遗址保护工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等工程的招标及资金拨付和监督使用工作;积极落实文物保护资金,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抢救维修项目,积极督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进展,确保2013年度市文物保护维修计划顺利完成。

31.加强文物市场管理工作。

按照《国家文物局 公安部 海关总署 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进一 步加强文物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做好我市文物监管物品市场监管工作;积极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开展其他城市文物市场管理工作调研,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为推进我市文物市场管理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32.开展面向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宣传工作。

配合全市丝路申遗工作、“博物馆之城”建设、“5.18国际博物馆日”及“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全市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宣传工作;组织和协调各博物馆做好各类会展和文化活动;围绕全市文物重点工程和重要工作,组织省、市新闻媒体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报道;积极与各类媒体合作,精心策划,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努力营造“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舆论氛围。

33.大力加强市文物局网站建设,提高全市文物系统宣传和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市文物局网站信息基础建设,主动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信息,推进全市文物行政部门工作信息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共享和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体系。

五、干部队伍建设

34.大力加强全市文博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制定《市文博人才工作中长期培养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文博人才队伍,做到人才多层次、培养有平台、使用有政策、成长有渠道;学习、借鉴和利用国家和省文保单位的技术、力量优势,提高我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水平,在土遗址保护和展示技术、青铜器保护技术、壁画修复、漆木器保护修复等方面进行学习交流,进行科研攻关,培养科技保护人才;依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平台,积极推动跨国界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才交流和培训;继续办好文物行政和业务培训班。

35.坚持廉洁从政,狠抓工作落实。

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省委实施意见和市委22条措施,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严格工程建设项目领域的监督检查,确保所有工程项目都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营造清正、清廉、清明的良好政风。

考古勘探方案篇9

水文地质勘察是以旱田改水田范围为中心向外进行了相应扩展,勘察区总面积35.00km2。项目区地处松嫩平原北部,为泥砂质河谷平原,区内地形起伏较小,地表径流缓慢,且土壤渗透性较差,黎明村大部分地块多年雨季遭受洪涝灾害。为从根本上解决富饶乡黎明村耕地的涝灾问题,在依安县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富饶乡乡政府计划将黎明村旱田改造为水田。项目区位于双阳河水库下游,是双阳河灌区的一部分。双阳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906.67hm2,项目区上游双阳河水库已灌溉600hm2。本次旱田改水田面积590.34hm2,其中引双阳河水库水灌溉区面积306.67hm2,由于项目区内双阳河水库给予的灌溉水量不足,需以地下水做为补给水源。地下水灌溉区面积为283.67hm2。根据《依安县富饶乡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75%水稻田浅型净灌溉定额为6850m3/hm2,灌溉天数为119天,地下水灌区需水量194.31×104m3。因生育期不同灌溉用水量也不同,泡田期用水量最大,灌溉定额为1889.89m3/hm2(20天)。泡田期在作物的整个生长阶段非常重要,以泡田期的用水量评价地下水能否满足项目区灌溉用水量,可确定旱田改水田能否成功。依安县富饶乡黎明村旱田改水田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的主要任务是包括: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物探测井、抽水试验、水质分析、地下水位统测及位置、高程测量等工作;重点查明第四系、古近系依安组上部含水层岩性、分布、厚度、埋藏条件、结构变化规律及富水性;通过抽水试验,求取有关的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计算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查明第四系、古近系依安组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水化学特征,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完成2眼探采结合井,移交地方使用。

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富饶乡黎明村旱田改水田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按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的各项技术要求执行,各项工作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共完成水文地质测绘面积35.00km2,完成水文地质调查点8个,水文地质钻探2个孔,总进尺160.00m,结合成井2眼,物探测井160.00m/2眼,取水质全分析水样1套,位置及高程测量10个点。工作布置合理,达到了预期目的,资料详实、依据可靠。

该项目基本查明了区内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特征。对主要目的层进行了重点勘探,并进行了单孔及多孔抽水试验,取得了详实的水文地质试验数据,计算了水文地质参数。基本查明了区内第四系全新统、古近系依安组上部含水层岩性、分布、厚度、埋藏条件、水位、水质、富水性及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基本查明了区内第四系全新统孔隙微承压水、古近系依安组上部裂隙孔隙承压水的水化学特征,并进行了水质评价。对区内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计算与评价。探采结合成井2眼并移交甲方使用。区内地下水资源不甚丰富,为了增大地下水开采量,需进行第四系全新统孔隙微承压水、古近系依安组裂隙孔隙承压水联合开采。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取得的水文地质试验数据,采用非稳定流干扰井群法计算,泡田期地下水处于超采阶段,将会产生区域水位下降,但因泡田期20天,时间较短,且其它生育期用水量较小,全年灌溉天数为119天,其余时间为地下水水量、水位恢复期,因此可以满足水田的用水要求。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为旱田改水田项目地下水的开采提供了布井方案和开发利用规划,按稳定流平均布井法布井,确定布井间距为500米。建议勘察项目结束后应加强项目区及其附近地下动态监测工作,定期观测水位、水质、水量的变化,掌握开采动态变化规律,及时调整开采量,确保地下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勘察是为保护好项目区地下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全面统一管理,对地下水资源统筹考虑,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旱田改水田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多用地表水灌溉。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仅在地表水不足,需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项目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曲璐单位: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

考古勘探方案篇10

关键词:内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勘查开发

Abstract: The concep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 accordance with Uncle Xi,focusing on the strategy of inner Mongolia opening to the North,implementing the proposed instructions of Secretary Wang Jun visited Russia,this paper studies into the rich resources,governmental attentions,geopolitical factors,win-win to others,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of investing in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of Russian Transbaikal mineral resources,and raises issue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mine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paper then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prospecting and developing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Russian Transbaikal cooperation with Inner Mongolia.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Russia; Transbaikal; prospecting and developing

引言

依照“一带一路”的构想,着眼于内蒙古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落实王君书记出访俄罗斯后提出的“关于外贝加尔边疆区合作勘查开发石油天然气和别列佐夫铁矿、诺永达拉果铅锌矿等事宜”的指示,为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了政治保障。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不断释放,资源瓶颈状况进一步凸显,今后一个时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不容忽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将成为重要途径之一,从资源丰富、政府重视、地缘因素、互利共赢等几个方面考虑,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地区的合作势在必行[1]。

1. 优势

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属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区,由赤塔市、阿金斯克布里亚特自治区、红石市、外贝加尔斯克、涅尔琴斯克扎沃德区、普里阿尔贡斯克区等6个联邦主体组成。面积43.15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领土总面积的2.5%,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该区的西部为布里亚和国,西北部为伊尔库茨克州,东北部为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东部为阿穆尔州,东南部与中国、蒙古国相邻。

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属西伯利亚板块,板块内有稳定区和构造增生(褶皱)带两部分。中生代属滨太平洋构造带。外贝加尔边疆区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萤石、煤、宝石、矿泉水及多种建筑装修用材料。在整个俄罗斯矿产开采三百年的历史上,外贝加尔边疆区一直被当作一个矿业大省看待。外贝加尔边疆区实际上开采着整个俄罗斯的铀,2/3的钨、钽,1/2的萤石和1/3的钼。外贝加尔边疆区铁矿石产地集中在北部地区,该地区还出产铜、钛、磁铁矿、钼矿等。西部和北部地区生产大量的煤矿石。黄金、锌铅矿石的矿层多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

1.1 资源丰富是双方合作的物质前提

外贝加尔边疆区的发展前景首先要依靠对丰富的矿产及其他资源的开发。为了发展有色和黑色金属工业,北部准备对大型原料基地进行开发。铁矿和其他矿产储量超过250亿吨。边疆区矿区的有色金属的主要成分是铜。边疆区有4个铜矿区被列入国家平衡表当中,其中乌多坎铜矿石矿区蕴藏量超过2200万吨。金矿的基本储备集中在塔谢耶夫、达拉孙、伊塔金、克柳切夫、巴列以及其他矿产地,总量超过1千吨。边疆区内共有845个矿区被列入国家平衡表,矿藏总价值约达3万亿美元。但该区的矿藏只有30%被人们所认知。因此,俄方希望能够邀请中国的公司一同对该区进行勘查开发。在过去的5年,中俄合作过程中边疆区的矿物资源开采量增加了13倍,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俄罗斯也是相当快的。金的开采总量(84吨)在俄罗斯也属于领先地位。

1.2 政府重视是双方合作的政治保障

为开采边疆区东南部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条件,即将建设纳伦――卢戈肯铁路(223千米),该铁路的建设在国家与采矿冶金公司“诺里尔斯克镍”合作的条件下完成。2015年~2017年将实现从哈兰诺尔国营区域发电站发射的高压电输电线路建设,该输电线路将大大提高变电站对矿藏开采源头的电量供应。

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准备支持投资者,包括开发外贝加尔地区矿藏的国外的投资者。特别是,开发诺永达拉果铅锌矿区的大型项目、该项目的投资方是浙江台州华天经贸有限公司;以及开发别列佐夫铁矿区的大型项目,该项目的投资方是辽宁西洋集团。今年中国大型企业“神华”同俄罗斯“基本元素”公司一同协商开采煤矿区等投资项目[2]。

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在以克拉斯诺卡缅斯克市为中心,覆盖相邻的6个与中国接壤的地区,建设外贝加尔矿业冶金群。矿业冶金群成员为地区大型在运营采矿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俄方也希望中方企业参与进来。建议在国家――个人合作伙伴的条件下进行建设矿业冶金群,这样可以为外贝加尔边疆区大型采矿项目获得有利条件。优势在于:具有大量的矿产原料基地(铜1100万吨,银9900吨,铅59万吨,金1600吨,锌40万吨,铁5亿吨)。基础设施的发展迅速(能源设施――露天煤矿、中央热电站、电力网;交通设施――铁路、硬面公路、航空)。打入亚太地区市场方便快捷(在中俄边境和俄蒙边境具有国际公路与铁路过境点)。基础工业能力强(开放式股份公司“普利阿尔贡斯克生产采矿化学联合公司”、诺沃希罗金斯基采矿选矿联合企业、日列肯斯基采矿选矿联合企业)。

1.3 地缘因素是双方合作的现实因素

外贝加尔边疆区面积43.15万平方公里,占西伯利亚联邦地区第3位,俄联邦第12位。行政中心是赤塔市。边疆区与布里亚特、伊尔库斯克州、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和阿穆尔州相邻,南部与东南部距离蒙古和中国1.5公里。

外贝加尔边疆区交通运输比较便利。西伯利亚铁路和阿穆尔公路连接俄罗斯东西部并且贯穿外贝加尔边疆区,此外还有直达蒙古的铁路和公路。M-55《赤塔――外贝加尔》公路与外贝加尔铁路满洲里支线将外贝加尔地区与中国东北部省份连接在一起,该铁路通往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市。边疆区与中国的边境有4个口岸,其中包括俄罗斯最大的外贝加尔――满洲里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中俄陆路货物交易几乎60%都是通过这两个口岸。与中国的交通十分便利。

1.4 互利共赢是双方合作的目标支撑

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给投资商提供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外国投资商,正在外贝加尔边疆区实行:所得税税率削减4.5%;财产税税率削减两倍;提供长达7年的投资税收信贷(地区税收部分)和其他优惠。除此之外,边疆区国家权力机关还要采取或将要采取的投资原则和措施有:通过边疆区法律法规,保护投资商的权利和投资活动支持机制;为配置生产和其他投资项目(工业园区、技术园区),应具备可用基础设施;为解决投资问题,应具有投资商与边疆区领导直接联系的渠道,包括州长在内;设立专门机构,处理吸引投资和与投资商共事等工作。

根据俄罗斯联邦法规《社会经济发展先行区》,优惠政策在外贝加尔边疆区实行,对边疆区居民的税收和其他条件的优惠政策,与中国经济特区实行的优惠政策相似:头五年所得税、财产税和矿产开采税归零;明显降低统一社会税率;简化海关手续、外国劳动力输入配额机制、连接电网程序等。

由此可见,通过该法规可在国家支持投资商方面起到革新作用。因此,为共同开发项目,取得俄罗斯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税收和其他条件的优惠政策,实现最大化的互利共赢。

2. 俄罗斯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特点

2.1 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2.1.1 矿产资源法

1995年3月3日颁布的联邦法律第27号《矿产资源法》,经过1999年2月10日第32号联邦法律和2000年1月2日第20号联邦法律的修改和补充,形成了《矿产资源法》的新版本。该版《矿产资源法》除序言外、共七章52条。该版《矿产资源法》序言阐述了矿产资源的概念,并且评述了该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种类和法律适用范围。

尽管这个《矿产资源法》版本已进行了大量修改和补充,但这部法律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根本改善,其中仍然缺乏清晰的、易于操作的程序机制,如它的许可证制度的操作程序缺乏透明度,几乎完全没有矿产企业活动的调整规范。尤其是,其总的概念和绝大多数规则仍然建立在公法规范的基础上,使矿产使用关系的实践面临重重障碍,对投资人来说,依然存在制度风险和投资风险。由此看来,法律调整的关键还在于立法者理念的修正,任何非客观因素、非专业瑕疵都会使真正完善的法案难产。应该说,这一阶段俄罗斯的立法者们在“国家”和“市场”之间还没有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2.1.2 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

2002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听取了议会代表们的建议后委托政府制定新版《矿产资源法》。2005年的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已从原来的7章增加到14章,从先前的52条增加到125条,其内容增加了1倍多,其中包含了从矿产资源勘查到矿产资源开发工作的各个方面。

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的主要目的是,在发展矿业和保障国家对矿产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创造透明的规范。比起俄罗斯《矿产资源法》,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了转换关系模式的思想,在立法理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矿产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模式,即将国家和矿产使用者之间的管理性的许可关系转换为合同性的法律关系。在有效合同的条件下,国家不能单方面撕毁合同,如出现纠纷只能通过法院解决。这一关系模式的转换体现了立法者的理念包含了更多的市场因素,也使该法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另外,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草案的第9条第2款规定了外国公民、无国籍人、外国法人和国际组织不能成为俄罗斯矿产资源的使用者。另一方面,该条款的设计旨在减少外国法院和国际仲裁机构在能源合作中出现纠纷时的管辖权。

2.1.3 联邦主体矿产资源法

联邦主体的矿产资源立法通常以联邦法律为基础,但它们仍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既是俄联邦法律体系、结构中的一部分,同时还对一些特别规则采用了特殊表述方法。这些立法文件包括了足够多的规范,它们丰富和发展了联邦法律,在很多方面填补了联邦法律的空白。例如,在布里亚特的《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使用法》中把贝加尔湖鉴定为全俄的国家财产,特别增添了在湖泊领域使用矿产资源的特殊制度。

俄罗斯在完善调整矿产使用关系的法律保障的立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创制、确定《矿产资源法》操作机制的法律规范文件上。它们包括了14个针对俄联邦政府规范文件的参考解释,另外还体现在将现行法律原则具体化,积极发展适合于矿产使用的市场关系和国际一体化要求的新规则[3]。

2.1.4 石油天然气法以及其他立法

俄罗斯曾经尝试对整个联邦石油、天然气进行专门立法。1995年,俄联邦国家杜马和俄联邦委员会曾赞成并通过了此项法律草案,但被俄联邦总统否决了。此后类似的法案再也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与此同时,一些联邦主体倒是分别通过了自己的石油天然气专门立法,如1997年鞑靼斯坦共和国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法》,1998年汉特一曼西自治区通过了《在自治区境内开采石油天然气矿床法》,亚马尔一涅涅茨自治区通过了《关于稳定、刺激生产和提高石油产量法》,1999年秋明州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法》。

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矿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矿产使用领域的立法非常积极,曾经通过了俄联邦《大陆架法》《产品分割协议法》《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的提成率法》《关于国家对开采和使用煤炭的调整和对煤炭工业组织工作人员的社会保护的特点法》《贵金属和宝石法》《经济特区法》以及《煤气供应法》等。除此之外,俄联邦总统还就矿产使用问题颁布了大量的专门命令,俄联邦政府也颁布过类似决议。

2.1.5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税费政策

为了保证联邦各族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以及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有偿使用付费的种类有:①参加竞争(招标或拍卖)费和许可证费;②矿产资源使用权付费;③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提成费;④消费税及其他捐税和费用(土地、海运和海底地段付费、地质信息费)。当联邦政府同矿产资源使用者签订了产品分成协议时,则可免除资源使用者交纳联邦税法规定的捐税和费用,但产品的利润所得税除外,具体的份额由联邦政府规定。

2.1.6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政策

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矿产资源要合理利用及保护。根据这一要求,改组和完善国家管理机关,使其能够保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在联邦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协调资源和资源保护机构的活动;建立将国家经济转向自然保护原则的法律、组织、经济和社会的机制;制定和完善国家资源利用的规范;实行保护资源的许可证制度;限制或停止无效的资源消耗型生产,尽量促进推行资源节约型的工艺,包括废料加工和利用;运用地面、航空和航天手段对自然资源实行综合监控;违反地下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规定的,实行限制、暂停或终止矿产资源使用权。

2.2 矿业开发政策的特点

俄罗斯的矿业开发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现今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俄罗斯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适合市场经济的矿业法律和法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俄罗斯联邦地下资源法》《联邦水法》《大陆架法》《产品分成协议法》《资源使用许可证条例》《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条例》《地下资源使用最低付费率》等等。这些法律和法规使俄罗斯的矿业开发政策具有如下特点:

(1) 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的矿权管理政策

根据“俄罗斯联邦地下资源法”,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遵照这一准则和政府授予的职权,国家地矿主管部门对地下资源使用权(普查勘探权、采矿权、地下空间使用权)进行统一的矿权管理,并对地质勘探和采矿及矿山环境实行监督,使地矿工作进入法制管理轨道。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要建立和实施地下资源许可证制度;地下资源使用付费制和国家对地下资源使用关系的调节和监督。

(2) 市场机制在地勘工作和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

在转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俄罗斯地勘部门投资机制的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的国家预算拨款,建立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开辟多种资金来源。目前地勘工作资金来源已从联邦转向采矿企业和国内外投资者。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的建立是地勘工作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进展,也是地勘单位和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之一。这项资金的形成、使用和分配办法在地下资源法中已作了明确规定。按照地下资源法规定,地下资源使用者开采由国家资金探明的所有矿物需缴纳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其数额按实际采出的矿产品销售价值的一定比例缴纳,作为国家专项基金,用于地勘工作费用。用自有资金进行普查、勘探工作的地下资源使用者,或完全补偿了国家普查、勘探工作费用的地下资源使用者,在开发这些矿产时,免缴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提成金。

3. 合作勘查开发俄罗斯外贝加尔矿产资源的对策建议

3.1 利用俄罗斯现有项目资料理性选择项目

(1) 俄罗斯现有项目资料情况

在俄境内90%的地区已发了勘查许可证,约有1.4―1.5万个项目,只剩下10%的勘查区未发证。在新的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政策制定后,为了发展矿业,联邦自然资源部的地下资源利用署正组织提供投资项目清单,全俄矿经所组织专家按主体、分地区对以往从事过地质工作的矿产地重新进行地质经济评估。全俄地区地质经济图已由全俄矿经所承担编制,该图件反映了该地区矿物原料的资源潜力,用于制定发展规划,制定联邦和主体的经济发展政策,指导今后地质矿产工作,吸引外商投资。主体政府的负责人根据图件资料可以提出投资的项目、矿区和矿种。该图各种资料齐全,有重要矿区的地质、矿产情况,开发的技术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地震保护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等资料;对区内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行评估,分析已探明资源的价值,需要进一步勘查的投入,开发的技术经济指标,投资预测及盈利的预测,联邦和主体税收的分配。计算了主体的矿产资源社会经济潜力,包括吸引投资开发某矿区,可以吸纳多少劳动力,带动多少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制定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计划之用。对主要矿区附有分析资料和表格。

但是外贝加尔地区的矿产地,仅从俄联邦和边远地区的经济考虑,开发成本高,很困难,现在如果从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需求来评价,对过去认为没有开发前景的矿区,现在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考虑,能否开发需要重新评估。

(2) 合作勘查开发项目的选择

一种情况,在俄境内90%的地区已发了勘查许可证,只剩下10%的勘查区未发证,一般不是好矿。已发证的勘查区,有的需要再投入普查勘探。在1.4~1.5万个项目中,40%未做工作,政府可以收回项目,外商投资者再申请取得勘查许可证。但是,投资者不要与已取得许可证的企业直接谈判,要直接与联邦政府地下资源利用署联系,通过政府协议取得。

另一种情况,是从风险勘查开始的项目,可以先找主体的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地下资源利用署商谈,了解合作者是谁、工作区的资源状况、已有工作程度、预期工作及成果等。主体地下资源利用署可以提供项目清单,可以到资料馆、科研单位、地勘单位了解资料,如果中方部门代表与主体自然资源部的代表共同商定项目后,主体杜马讨论确定清单,向联邦杜马报告,经联邦杜马批准后,由联邦自然资源部办理许可证。这样可以减少许多政府部门的手续。

3.2 与俄进行矿业合作勘查开发方式

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最好在俄注册独资公司,因为这样的项目,俄总统、联邦政府都关注。国际矿业公司联合投资要由总统决定。特别是油气开发和输油气管道项目,要签订政府间协议。产品分成协议法已经实施,矿产资源法规定从勘查到开采一次取得许可证,所以注册独资公司完全可行。

规模较小的项目可以通过主体协商,达成协议后,也要报到联邦按程序办理登记领证手续。

此外,关于移民政策,产品分成协议法里有规定,外商投资项目,俄方的装备不少于70%,工人不少于80%。外商投资者要在当地注册分公司或办事处。

3.3 与俄罗斯外贝加尔矿产资源合作勘查开发的对策建议

中俄双方在矿业经济领域开展合作,具有互补性,前景是好的。俄方认识到开发外贝加尔地区,矿业是基础,开发矿业没有外国投资上不去,矿产品市场也看好中国和东亚、太平洋地区,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我国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战略,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到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勘查、开采能源和矿产资源是一个有利的目的地;我国有一些企业有能力到俄罗斯去投资采矿[4]。

从总体上看,当前俄罗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领域的政策法规不断改革,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但是,矿业投资环境还不是十分理想。有关法规没有完全同国际接轨,尚在完善中。国外公司投资比较多的是油气资源,固体矿产不多;审批手续比较烦琐,而且不规范。

为了推进中俄矿业领域的经济合作,建议:“技术经济勘查”和“政治勘查”并重,前者可以到自然资源部的全俄矿经所了解技术经济评价情况,这方面的专家了解的情况比主体领导人强;后者要到主体沟通上下关系,协调,签订协议。

参考文献:

[1] 王发军.额尔古纳市跨境投资铁矿业调查分析[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12):1-2.

[2] 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 姜哲.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政策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