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7 17:16:15

考古教育

考古教育范文篇1

一、拓展历史课程资源的需要

(一)考古成果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中学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基础学科,它主要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有时难免晦涩、枯燥,而考古成果作为一种直观鲜活的实物资料,恰恰可以弥补中学历史教材偏重理论与结论的不足,为历史教学生动有趣又不失严谨科学的开展提供更多重过程、可探究的丰富资料,如甲骨卜辞可以体现商朝浓厚的神权色彩,嘉峪关魏晋墓壁画《耕地图》、《耙地图》、《耱地图》能让学生直观了解耕耙耱技术,“丹东一号”致远舰沉船的考古调查,再现了甲午海战的悲壮惨烈……考古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起到证史、补史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弥补历史思维和历史客观之间的裂痕,构建形象鲜活的历史,从而增加教材的信度和可读性,拉近学生与遥远历史时空的距离。(二)考古成果可以纠正失实之处。胡适先生曾在《治学的方法与材料》中道出考古发现对文字史料的补正作用,一片甲骨可以使殷商历史成为信史,几处石器能把中国史前史拉长上千年,并一语中的地指出“向来学者所认为纸上的学问,如今都要跳出故纸堆外去研究了。”[1]诚然,考古发现不仅能丰富文献资料,更能纠正文献中的失实之处,推翻旧的结论,建立新的认知。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证实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存在;[2]阿房宫遗址的发现,推翻了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3]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孔子屏风动摇了传统孔子生年认识之说,证实了《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4]等等,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立足教材史实的同时,不断汲取史学研究的“活水”,运用最新的考古成果,带领学生共享历史的“天光云影”,探求历史之真。

二、辅助学生历史学习的需要

(一)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历史本身是鲜活有趣的,但碍于教材编订和学业压力的限制,学生感受到的只是记忆的负担和做题时的窘困。可以说,大量的文字描述、结论性的知识点以及固定的答题模式正逐渐消磨着广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考古成果的引入,可以发挥文字描述所不能取代的实证作用,并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思维,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所学习的历史不仅式堆里的历史,更是可以“眼见”、“耳闻”、“触摸”的历史,如此以兴趣作为学习历史的原动力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考古成果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演进的见证,本身就是以唯物主义思想来解读历史,蕴含了精准的时空要素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助于真实地还原历史原貌,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只要教师妥善使用和引导,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和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提升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进而给予学生情感上的熏陶和价值观上的引导,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三)把握考试命题方向。在当今教育体制下,中学历史教学尚无法跳出“应试”的窠臼,也有其要完成的学科任务,虽然考试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不论是各省市的模拟考试还是中高考命题,以考古发现为素材的题目大大受到命题人的青睐,数量逐年增多。这类题目,往往通过提供考古成果的方式,考查学生读图、审题、辨析、理解、推断和联系所学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专业性强,区分度高。如,2016年北京文综卷第40题,以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两大考古发现为切入点,要求学生结合江西南昌刘贺墓的考古研究方法,探讨河南安阳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考古研究方法和重大考古发现,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考古发现与所学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四)汲取实证研究方法。考古学是一门注重实证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与历史学“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术传统有着相通之处。对待古史研究,王国维先生也曾提出“取地下实物与纸上的史料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由此可见,不仅考古成果可以为历史学所用,考古研究的实证方法也对历史学大有裨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考古研究的科学实证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独立、理性思考,做到不唯上、不唯尊、不盲从,对待现有史学成果既审慎利用又不盲目迷信,从而养成孤证不立、多重史料互证的史学素养,树立求真实证的朴实学风和治史观念。这对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引导其向大学阶段学术研究过渡也有诸多益处。(五)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有学者曾说,考古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科学,“考古发掘不是在翻阅地下的天书,而是翻一页就撕掉一页,甚至像碎纸机一样粉碎一页。如果我们没有读懂的话,就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去复读和查证。”[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考古发掘都像一把双刃剑,在以先进技术实施保护的同时,也对考古遗迹和遗物进行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人类对古史的考证永无止境,而考古资源却不可再生,这就要求广大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承担起保护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责任,在传播历史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中学历史课堂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天然场地。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考古遗迹和遗物,并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学习研究,了解考古成果背后的历史,足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萌生出文物遗迹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考古”、“寻宝”与“盗墓”行为,认清“盗墓”行为的违法性质和对文物遗迹的破坏作用。相信,一个了解历史文化和文物遗迹的人,自然是考古资源的保护者。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考古教育范文篇2

(1)博物馆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

(2)当前博物馆学研究的方法和主要任务。

(3)中国博物馆历史的回顾。

(4)我国博物馆事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经验。

(5)博物馆的性质、特征及其社会职能。

(6)博物馆类型的划分。

(7)博物馆征集工作的地位,作用及其基本要求和途径,方法。

(8)保管工作的意义、要求和藏品的管理。

(9)陈列工作意义、地位和特点。

(10)陈列工作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

(11)群众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形式。

(12)博物馆科学研究的地位、作用及其研究的范围、内容。

(13)博物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2.考古学

(1)考古学的定义。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作用。

(3)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含义。

(4)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和研究。

(5)考古时代的划分。

(6)考古调查。

(7)考古发掘。

(8)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

(9)考古学门类的划分。

(10)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1)文化年代及其确定的方法。

(12)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

(13)考古学简史。

(14)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年代与分布。

(15)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特征。

(16)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区系。

(17)商周考古的特点和分期。

(18)战国秦汉的都城遗址。

(19)战国货币。

(20)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制造业。

(21)隋唐的墓葬制度。

(22)隋唐的瓷器造型和装饰。

考古教育范文篇3

一、规划依据

制定本规划的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

3《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4《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5《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6《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法律法规。

7《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

8有关文物及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普查资料及考古发掘的相关资料。

二、规划区域范围

市全域。

三、规划对象范围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本区域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名城(街区、村镇)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与名人文化相关联的文化遗产;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第二章资源现状及发展形势

一、文物资源现状

(一)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境内已调查发现各类文物点5768处。已公布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9处,已申报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2处,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02处,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26处。文物点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省的文物大市。

(二)文博机构: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14个。

(三)馆藏文物:全市各地馆藏文物114193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的一级文物101件,二级文物380件,三级文物1266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6460项。县级467项;代表性传承人有部级2人,省级23人。

(五)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六)古建筑古民居:共发现古建筑古民居1200多处。

(七)古山寨:全国文物普查中共发现古山寨遗址351处。

(八)名人文化资源:历代名人有1600余位。为推进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文物事业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绩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明显成就。

1一批文物及文化遗产法规政策相继实施。文物保护制度初步建立;

2文物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能力建设明显提高;

3文物及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古文化遗址遗迹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文物保护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4申报一批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博物馆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免费开放取得新进展,文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6文物科研工作取得新进步。文物安全工作切实得到加强,文物保护成果进一步惠及民众,文博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增长。

(二)困难和问题

也要看到市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有待增强,肯定成绩的同时。建设工程中破坏损毁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文物保护政策特别是五纳入”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三是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和工作需要;四是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四有”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五是经费投入不足,一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文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资金缺乏而无法进行。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遵循文物工作规律,紧紧围绕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快博物馆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设,构建文物保护体系和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确处理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事业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文博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促进大别山试验区文化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原则;坚持围绕大局、惠及人民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战略

(一)实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优先战略。以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文物保护制度建设、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文物保护队伍建设、文物调查申报、文物安全保障为重点。

(二)实施文物保护能力建设战略。以提高文物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重点。发挥文物博物馆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带动战略。以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为重点。

(四)实施文物保护体系及支撑体系构建战略。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保护为重点。

第四章发展目标及规划布局

一、总体目标

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通过三至五年乃至十年的努力。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文物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全面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和质量建设明显提高,保护文物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实现文物大市向文物强市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与文物保护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安全体系、文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参与体系、博物馆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加快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步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力支撑和积极力量。

二、具体目标

(一)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法规政策。

(二)适时启动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古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规划编制。

(三)全面排除境内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险情。

(四)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保障特色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得到全面保护、研究和展示。

(五)全面完成市、县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

(六)文物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单位安防、消防设施全面达标。

(七)全面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

(八)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政策。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九)健全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十)完成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新建、改扩建任务。实现陈列展览和接待观众目标。

(十一)做好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十二)加强文物保护维修。争取国家、省支持。

(十三)完成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后续工作。启动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

三、规划布局

(一)重点实施六个一批:保护一批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一批综合性、专题性博物馆、纪念馆;实施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形成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一批文化遗产品牌、历史文化研发中心和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发展一批文化产品、旅游精品线路和文化服务项目。

(二)构建十大特色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体系;古遗址保护利用体系;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保护利用体系;文物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利用体系;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体系;名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禅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黄梅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古建筑古民居及古山寨保护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

(三)特色项目规划:

规划一个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前期研究项目:考古遗址公园;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一流的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科普园区;打造两个科技普及园区:印刷科普园区。

中医药研发中心,开发三个文化遗产研究发展中心:文化研发中心。黄梅戏创作与研究中心;

构建禅宗文化旅游景区。

第五章主要任务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项目申报

(一)着力抓好市区及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抓紧做好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全面启动保护规划编制。按规定核定公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保护文物本体及其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

(二)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三)加强市区及临近周边区域部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四)加大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力度。

(五)加强古山寨、移民文化遗产、工业文化遗产、二十一世纪文化遗产保护。

(六)切实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续工作。对普查发现的5768处文物点进行分类拣选。

(七)加强全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已公布的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二、古遗址遗迹保护

(一)认真落实《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市区、临近周边区域及全市古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编制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责任。

(二)做好全市古遗址保护工作。

(三)保护市区及临近周边区域的省级古遗址、古墓葬。

三、地下埋藏区文物保护及基本建设文物保护

(一)加强地下埋藏区文物保护管理。防止建设工程对文物的破坏,做好地下文物片区的保护工作。

规划一批重点保护、利用项目,推进地下埋藏区文物保护与文物景观点建设相结合。开发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名人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二)建立完善考古发掘管理制度。加强考古工作队伍建设;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基础地位,形成以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为主的工作格局,将基本建设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作为考古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城市考古工作,配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城市发展史的考古调查;开展区域文明探源工程,着力构建区域文明表达体系;积极开展以配合古遗址保护为重点的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为编制古遗址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重要考古发现出土文物的保护和初步研究,加强考古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出版工作。

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一)实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立文化(文物)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协调机制。保护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格局、风貌和特色,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二)实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三)编制《市城市紫线控制规划》界定公布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

(四)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制定保护规划。

(五)积极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五、博物馆建设及馆藏文物保护

全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共计14个,目前。馆舍面积5002000平方米不等,普遍面临库房安全、消防、安防、恒温、恒湿设施不达标或没有配备设备等问题。

(一)要统筹规划。通过新建、改扩建,完善和提高场馆综合服务水平,完善设施、扩大数量规模的同时,提升内涵质量;鼓励发展专题类博物馆,积极发展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保障特色文化遗产能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得到全面保护、研究和展示。基本形成以市级博物馆为骨干,市、县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为补充,规模适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博物馆建设体系。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

(二)市直建成功能健全、省内一流的市博物馆新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文物资源大县新建、改扩建综合博物馆,其中,新建综合性博物馆,县博物馆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博物馆进行馆舍完善提高,县维修现有馆舍。

(三)发挥文博和文化资源特色优势。突出纪念馆建设,加强行业和民间博物馆建设,打造博物馆建设的一县一品,形成特色系列。

(四)加强专题类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市直重点建设好苏东坡纪念馆、名人文化园、市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县(市、区)专题类博物馆建设项目:县黄梅戏博物馆、废名纪念馆。市纪念馆,县博物馆等;支持发展行业和民办博物馆。

(五)实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达标工程。市级博物馆进行标准化建设。

(六)加强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摸清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完成文博单位馆藏文物鉴定,建立健全馆藏文物目录档案;做好珍贵文物的抢救修复和养护,主要做好一批字画、绢、丝织品、铜器的保护修复,提升保护状态;开展社会流散文物特别是近现代文物和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拓宽藏品来源渠道,确保馆藏文物数量逐年有所增加。

(七)争取“十二五”博物馆、纪念馆建设申报国家项目及经费。其中。展览提升项目6个,馆舍维修项目7个,消防项目11个,技防项目12个,防雷项目个2保存环境达标项目6个,考古发掘项目7个。

六、名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一)重视红色名人文化、东坡名人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利用。加强名人文化资源保护。保护修缮一批名人故居、遗址遗迹及纪念建筑;做好名人遗物实物征集;做好名人文化典籍的保护、整理、出版工作;加大对涉及名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申报一批涉及名人文化遗产的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一批涉及名人文化遗产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名人文化重点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加强东坡赤壁和已有名人故居、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的保护;进一步对全市名人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资料数据库;鼓励县(市、区)及社会各界建设名人文化特色博物馆。

(二)加强名人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名人文化园、东坡赤壁、苏东坡纪念馆、遗爱湖公园、东坡广场及“一河两湖”生态文化园区。县(市、区)以各具特色的名人文化为品牌,规划一批建设和保护项目。

(三)加强名人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实施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和名人文化重点设施建设的同时。作好名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规划。

七、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及科学技术保护

(一)完成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后续工作。搞好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核准公布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建设,建立文物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古籍资源数据库,为科学决策和构建文物保护体系提供依据。

(二)加强文物法制工作及文物保护制度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物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

(三)加强文物科学技术保护。做好文物科研工作。制定文物科研及科学技术保护规划,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科研人才队伍,开展文物科技保护和文物藏品保护项目研究;抓好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开展具有学术意义的专题考古调查研究,做好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及考古报告的编写、出版,重视考古成果转化和考古知识普及;做好文物藏品的科技保护规划和课题研究,实施文物维修、馆藏文物修复及博物馆馆藏环境达标计划。

(四)加强古籍保护。认真开展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的普查。实行分级保护;做好部级、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加强古籍修复工作,有效利用古籍保护成果;加强古籍保护队伍建设。

(五)积极开展文物交流合作。提升科研合作水平。

八、文物安全和行政执法工作

(一)全面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及行政执法工作。确保文物安全。

(二)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物安全设施,努力争取文物风险单位技防达标;加强田野文物的安全防盗设施建设;对省级以上古建筑和重要的市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安装消防、防雷设施。

(三)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建立部门间联合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机制和县、乡、村三级保护工作机制;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打击文物盗掘、文物走私、文物破坏、文物非法经营等各类文物行政违法和文物犯罪行为,促进文物安全保护。

(四)加强社会文物管理工作。规范文物经营行为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打击非法倒卖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文物流通秩序。进一步加强对文物鉴定的管理。加强社会文物管理制度建设,开展社会文物登记工作,掌握民间收藏文物的保存状况,建立规范、健康的社会文物保护管理秩序。

九、文物社会宣传工作

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文博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好全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做好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创新文博宣传方式,提升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做好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

做好普查资料的整理、编目、归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研究出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17大类、4个专集、共40本。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搞好传习和展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者。

(二)统筹规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融入民众生活。

十一、发展文博相关产业

(一)全面贯彻文物工作方针。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参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文物保护单位(景点)文化遗产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优势在保护前提下,加大投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培植文化遗产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二)整合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文物旅游、文物复制、文物信息、文物出版、文物展示、文物创意、文物流通、文物知识产权等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搞好文物藏品的深度开发利用,研发文物衍生品和服务项目;开发一批文物精品旅游线路、一批文物系列邮品、一批文物复制仿制工艺品、一批地理标志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大对文物展示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红色旅游重点景区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推进古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形成文物保护和利用机制。

(四)创建具有文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第六章重大工程项目

一、红色旅游中的文物保护展示工程

以公布的部级、省级、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及相关红色文化资源为规划范围。

二、博物馆体系建设工程

市、县国有博物馆、纪念馆为主体,基本形成以市级博物馆为骨干。行业和民办博物馆、纪念馆为补充,综合性、专题类博物馆协调发展,规模适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建设体系。

三、名人文化保护利用工程

实施一批名人文化资源保护、设施建设、活动繁荣、艺术精品生产、旅游品牌打造、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城市形象塑造工程。依据《名人文化建设规划》分步推进实施名人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加强名人故居、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的保护利用。

四、禅宗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建设禅宗影视基地、佛教图书馆、东山五祖禅文化景区,开展“禅游大别山·禅之韵”活动;打造横岗山佛教圣地,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四祖寺、五祖寺;规划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名人文化功能区。保护“浴佛井”等。

五、文物保护单位、项目申报与保护维修工程

积极申报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申报争取国家“十二五”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着力推进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工程。规划编制保护维修项目、消防项目、技防项目、防雷项目、文化遗产环境风貌保护项目、保护规划编制项目;博物馆文物库房新建、改扩建项目、展览提升项目、馆舍维修项目、保存环境达标项目、考古发掘项目等。

六、古遗址保护工程

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着力推进已申报第七批国保古遗址及一批省保古遗址的科学保护。

七、古建筑古民居及古山寨保护工程

重点保护维修对象是华河古民居村落,古建筑古民居是文物的重要特色。重点加强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维修。15处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古民居。

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

注重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历史城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同时。保护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研究出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重点保护部级8项、省级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十、专项规划编制工程

重点推进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拟从重要古遗址、古建筑古民居、古山寨、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名人文化遗产等四个方面,为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启动编制专项保护规划。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文物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物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

强化工作职能。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健全文物管理领导机构。

二、制定保护政策。落实保护措施

认真制定和执行《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市城市紫线管理实施办法》等。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严格依照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充实文物保护执法力量;充分发挥文物管理和执法部门作用。

三、增加资金投入。保障事业发展

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共同承担的原则。切实保障重点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和实施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的文物考古队伍、研究队伍、管理队伍、安保队伍,不断提高文物工作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大力培养文物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利用报刊、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第八章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文物)部门的重要职责。贯彻实施本规划。

制订好本地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建立规划落实的责任机制,本规划与国家、省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文化(文物)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考古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广富林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址的存在记录了人类的先进文明和历史发展,也是城市兴起的见证者,无论是深埋水土,还是残垣断壁,文化遗存永远是走向未来的精神源泉。目前我国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存在以下困难:旅游过度开发对大遗址造成蚕食和破坏;保护限制和政策补偿不完善,导致遗址区内居民对遗址保护缺乏认同而造成破坏[1];大遗址保护占地面积大,监管力度与体制存在缺陷;人为的环境污染以及自然因素等的破坏。因此考古遗址公园应运而生。2009年,国内首次提出遗址公园的新概念并公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定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2]。

1文化空间与遗址公园保护利用

1.1遗产保护领域中文化空间概念与属性阐释

在遗产保护领域中,“文化空间”概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被提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文化空间’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3]。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界定“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4]。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文化生产是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下展开的,时间是文化的历史记录,空间是文化的展现载体,换言之,文化与空间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由此,有文化遗产领域学者理解其包含3个层次:(1)文化的物理空间或自然空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场”;(2)在这个场里有人类的文化建造或文化认定,是一个“文化场”;(3)在这个文化场中,有人类的行为、时间观念、岁时传统或者人类本身的“在场”[5]。“场-文化场-在场”三个进阶层次揭示文化空间中“空间-文化-人”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与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核心理论体系“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6]不谋而合。由此本文总结遗产保护领域文化空间的3个属性:(1)场所物质属性。文化空间赖以生存的环境场所,人们长期聚居于此地与其和谐共生,才能产生富有地方感的文化遗产、文化景观。(2)博物馆的展示之用。广富林考古研究展示馆在埋藏区北部隔河相望,其由三个嵌入土地的完整陶罐造型建筑组成,其中一个陶罐口正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晨光透过罐口碎花玻璃洒入展馆内部,犹如正在进行先民祭祀(图4)。整个建筑外环境设计与原野融为一体。核心区遗址保护采取措施有二:(1)通过搭建“保护棚”对遗址进行临时保护;对已经发掘的遗址进行隔离保护,或在遗址上搭建钢架结构、玻璃等可视材质对外展示。(2)一些遗址只针对考古人员开放,避免遗址二次伤害,对已研究过的遗址进行回填处理。

1.2展示区的营造——时光穿梭、模拟复原

展示区的核心部分是以文化展示馆、文化演精神文化属性。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文化习俗、标志符号、生产技艺,具有鲜明的精神寄托、身份归属、文化认同。(3)社会生活属性。人们在此文化环境中进行社会活动、互动交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从而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形成地域文化的活态延续。1.2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空间保护与利用近些年来,“文化空间”已经从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列斐伏尔的空间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更为广泛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历史城镇文化空间、大遗址文化空间。目前,尚未有针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空间分析,上述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空间研究对其皆有重要借鉴意义。基于空间生产的核心理论体系、文化空间的属性、文化空间的理论实践3个维度,本文提出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空间保护与利用内容的3个层面:遗址本体场所、空间表征形态和文化旅游体验。遗址本体场所,基于本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进行保护与展示。本体真实是文化空间的本然状态[7],保护已发掘的文物或尚未发掘的遗迹的格局、风貌、位置、材料、水系、植物、周边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历史文化特征等,并根据遗址特点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本体展示。空间表征形态,考古遗址公园遗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随之孕育的各种语言、习俗、标志、图形也都充分地展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具有一种符号的烙印,空间表征要从众多碎片化的事物中提炼系统化的地域符号并向公众传播,达到文化认同。文化旅游体验,将考古类遗址文化资源转化成文旅品牌,举办蕴含地域文化的各类主题展览、创作、教育、科技研发等,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体验,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使得各利益相关者都受益。

2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文化空间保护与利用分析

“广富林文化”是首个以松江地名来命名的文化类型,是长三角地区发掘面积最大的文化遗址群落,也被称作“上海历史文化之根”。遗址内还有近10万平方米未经挖掘的“核心保护区”,蕴含更多的未解之谜,广富林文化的遗产价值未来可期。在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史上,曾获多次突破性考古新发现:(1)广富林文化处在良渚文化之后,马桥文化之前,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谱系的空白[8]。(2)东周至汉代遗存分布面积最大,其中,绳纹子母砖、筒瓦、板瓦和瓦当等遗物的集中出土,说明此地很有可能存在达到宫殿规模的大型建筑,表明上海最早出现的城镇并非文献所载的唐代,而是汉代,这个结论足以将上海城市史向前推进七八百年[9,10]。(3)上海地区首支移民来自黄河流域。(4)发现干栏式、平地式两种建筑类型并存的房址。(5)首次出现两座图形符号组合在一起的陶器[11]。历经10年筹划营造,2018年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其保护和开发严格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和真实史料谋篇布局,对所有建筑、植物、河塘、道路等拍照、测绘、记录,力求地貌肌理真实,展示内容可信。对照前述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空间保护利用的3个层面,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可划分为核心区、展示区、辐射区(图1、图2)。

2.1核心区的营造——埋藏保护、适当展示

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是骨针广场(图3),“骨针”是出土较多的代表性遗物,具有广富林文化的高度象征性。骨针广场北侧的埋藏区是核心保护区,是文化空间的灵魂,保留大片原生稻田,整体景观风貌原野粗犷。只进行文物修复、考古等研究工作,仅保留部分发掘现场作为遗址艺中心、文化交流中心3组建筑形成的一条南北向主轴线,参照传统中式建筑中官宅三进院落的形式,构成连续的空间序列。鉴于原真性保护,3组建筑连同西侧的知也禅寺、三元宫、富林塔、尧舜禹纪念馆、木艺传承展示馆、墨宁国乐、皇甫春晓、朵云书院等建筑(图5),整个建筑组群中富林塔最高,其他建筑尽量减少地面建筑体量,或嵌入地下,或藏于水中。大体量建筑都远离核心保护区,莫让建筑与遗迹争锋,在国内首次采用水下博物馆建筑。文化展示馆水上部分的建筑轮廓以屋顶为主,“漂浮”的屋顶抽象于古代广富林地区两坡顶和圆坡顶的建筑形式,立面细节又融入临近建筑的唐宋之后传统古建筑的特征。展示馆屋顶采用镂空架构,为了达到更好的采光效果,屋顶坡度定为26度,白天阳光透过屋顶射入水面,夜晚湖面上的灯光穿透屋顶直射夜空,特殊的光影效果使得整组建筑日夜均熠熠生辉[12]。从文化展示馆圆形大厅逐级步入水下展厅,仿佛进入远古时代。展厅以历史时间为脉络,以模拟复原为展示方式,策划“上海之根海派之源”展览。迂回曲折的步道两边展示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与发展,观众通过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先民活动到来、城邑特征形成、松江镇府兴盛、上海城市崛起、走向未来明天6个展厅穿越时光隧道,细品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昨天、今天、明天。

2.2辐射区的营造——文化创新、互动体验

辐射区营造为核心区、展示区提供支持和延伸,是文化空间生产的主要区域,包括文化项目、文创产品、休闲旅游等。2.3.1文化项目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每年开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广富林文化的相关活动。曾举办上巳节、3DMapping灯光秀、亲子素质拓展、青少年文化教育、G60科创走廊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2021年10月举办富林游园会国庆系列活动、美食荟活动。2.3.2文创产品游客在游客服务中心可以任意拿取图片类、手绘类的广富林文化宣传手册,并售卖各种文创衍生品,如文物三足杯摆件、富林印记明信片、书签、优盘挂件、鼠标垫、日历、手提袋、冰箱贴、保温杯、丝巾、笔记本、行李牌等。2.3.3休闲旅游为了迎合古遗址原生态保护及风格,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营造南方古代村落自然古朴的民间特色。辐射区收集大量原拆原建的江浙皖古建筑融入遗址公园,修旧如旧;新建酒店也在满足现代人功能需求的同时,结合展示区古建筑、官宅院落的风格进行设计。

2.3存在问题

(1)展示手段相对单一。目前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展示场馆中的展示方式主要包括文物展示、模拟复原、影像制作、声光电技术。这类考古遗址本身就可观可游性相对较弱,由于缺乏与游客互动环节,导致游客代入感不强,停留于走马观花,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模拟场景及其所承载的地方文化难以产生共鸣和认同,陷入一次性消费的困境。(2)公众参与感不足。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众喜好将自己的旅游游记、攻略、感受等信息共享在网络上。虽然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在开放之初即建立了官方网站,然而后期电脑客户端以及微信服务号网站运营力明显不足,出现其民意民调栏目空白状态;游记攻略栏目游记互动寥寥无几;各类预订服务、文创产品售卖、游客意见功能无法使用等一系列问题。官方网站本是媒体宣传、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信息的滞后、功能的虚设会严重影响区域文化旅游知名度。(3)文化产业链不完整。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虽然划分了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但是文化产业皆处于各自发展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聚合体,相关文化活动极少形成系列的、持续的项目。休闲旅游产业服务相对较弱,类型较为单一,酒店、交通、预订等服务也未开展起来。

3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文化空间生产的优化策略

针对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文化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虚拟遗产活态展示、数字化公众参与、产学研、文化产业集群等几个方面对其提出如下优化策略。

3.1虚拟文旅开发完善遗产活态展示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不断激发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角。虽然目前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官方网站已建成720°全景游园,然而其数字化展示方面略显薄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更加促进虚拟旅游的发展。在5G技术的加持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带来无限可能,可线上赏文物、逛展览、看直播、购文创。“数字故宫紫禁城”项目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看到故宫虚拟3D场景,身穿古代服饰表1 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文化产业集群构建一览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图5 展示区三组建筑与周边环境(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观赏体验宫廷生活。“再现圆明园”系列修复工程现场扫描景点二维码便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盛世景象,又或者用移动终端下载圆明园App,在家便可游览150余年前圆明园的全貌景观[13]。海南博物馆基于5G网络,融合VR、AR、AI等前沿技术,逐步实施5G+VR全景直播、5G+AR文物修复助手、5G+AI游记助手、5G+感知安防等内容,有效提升观众服务、文物保护、综合管理等领域的智慧化水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准文物拍照,兵马俑可以自己“开口说话”,同时让观众在100米之外就可以看到盔甲上的“文物”。

3.2数字技术支撑公众参与保护营建

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我国规划法规强调的重要环节,然而整个规划编制过程缺乏跨越专业壁垒的桥梁,导致公示、意见征集、听证等方式流于形式,公众缺少话语权,实则仍是政府主导。社交媒体能够以极低成本快速将具有共同记忆的公众联系在一起[14]。例如,在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后,清华同衡建立“香格里拉重生”微信平台以及借助当地有广泛订阅者的另一微信公众号共同搜集灾前照片进行档案收集,激发公众的参与意愿,共搜集1万余张照片[15]。通过数字技术,可采取遗产信息平台的开放共享、规划全流程的线上互动、虚拟场景的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赋予公众一定的话语权,传播遗产保护理念及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公众的自我价值认知,使之转变成遗产保护的主体之一。此外,虚拟文化空间可以为网友提供沟通、探讨的空间,回忆并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现在的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知乎、脸书、推特、Ins等都可以从公众个体角度诉说历史变迁,甚至可能成为主流话题,从而影响规划设计决策。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可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经验,开通官网公众互动板块,共同营建“上海历史文化之根”。

3.3高校产学研助力广富林文化传播

以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为核心,以文化生态社区为形式营造文化产业园区,在辐射区建立学术交流中心,把遗址本体和遗址周围环境整体展现在公众面前,为广富林文化建立一个交流舞台。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位于松江大学城,学术氛围浓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实力雄厚。2021年4月,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美育文创实践基地。揭牌当日,工程大师生将广富林文化遗址系列文创设计产品带到上海时装周的创意市集上,文物三足杯、“惬取”文物帆布包、“文物活了”便利贴、“金牛之家”吉祥物、“Nice(耐撕)”手袋等一系列作品,吸引年轻人纷纷手机扫码,当场下单。为广富林文化遗址定制的系列文创产品,是高校设计教育和美育教育进行市场成果转化的典型项目。高校师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根据广富林遗址出土文物特征、遗址俯瞰形态、古建筑特点,以轻松、诙谐、拟人等手法设计文创产品。立足现代化新松江以及美育文创实践基地,让更多年轻一代参与海派文化的创新设计。未来,依托学校与联合企业、园区各自的优势资源,基地将提供文创设计、服装设计、文创品牌运营管理、艺术活动策划等设计舞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向全世界。

3.4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构建

以遗址文化产业为核心,协同相关文化产业,带动更多产业聚集,深入发掘遗址文化内涵,广泛传播广富林文化,提高经济收益、社会效益,反哺遗址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针对广富林遗址公园文化产业现状,结合各类相关文化产业,笔者认为其所涉及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古博物馆、文物及文化展示、文创产品、文化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相关服务产业,涉及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创业者、从业者、游客等相关利益者,试图从不同保护等级核心区、展示区、辐射区构建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文化产业集群(表1)。紧密结合线上、线下运营,增强主客体互动体验,尤其是展示区、辐射区的线上宣传及用户体验。此外,丰富拓展辐射区的文化产业类型,形成与广富林遗址文化产业相契合的文化产业集群,持续不断地吸引新的经济、文化支撑。

结语

考古教育范文篇5

1调查的基本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概论》教材与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设计了《科技考古概论》课程调查问卷,并于2011年展开教学调查.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2008级(简称08级,其余同此)至2010级选修过《科技考古概论》课程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之所以做出如上选择,主要是从08级开始,《科技考古概论》课程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研究,调查时08级至10级的研究生都还在校,较容易进行调查,而且他们对课程情况应还有较为清晰的记忆,因此调查结果更可靠.被调查的研究生共23名,其中硕士22名、博士1名;男生15名(65%)、女生8名(35%).

1.2调查工具

《科技考古概论》课程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教材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和意见与建议共七个方面.

2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2.1学生基本信息

对学生基本信息的调查主要包括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和选课目的.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调查主要是了解除科技考古专业的学生外,还有其他哪些专业的学生选修本课程;本科阶段所学专业调查有助于了解学生掌握学习本课程所需基础知识的程度;选课目的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1.1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统计结果显示,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主要是科技考古专业,比例占87%,另外科技史专业和生物学专业分别占9%和49%.这与预期是相符的,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不是所学专业相关或者对科技考古特别感兴趣,学生一般不选修本课程.

2.1.2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由于全国高校都尚未开设本科阶段的科技考古专业,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必然不是科技考古.调查发现,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包括生物、化学、考古、历史、文物保护、经济、数学、环境工程和冶金等.学生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多样化,尤其相当部分专业与本课程相关性较低,这意味着很多学生在科技考古方面基础薄弱,教学难度也因此大大增加.

2.1.3选课目的统计结果显示,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大部分(70%)是出于“专业需要”,另有22%是出于“对课程感兴趣,科普一下”,只有小部分是出于“为了拿学分”.可以推测,不管是出于个人兴趣还是专业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相对较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拿学分的这小部分学生却是科技考古专业的.因此,教学时应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学习意愿不强的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教材与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一本好教材,内容丰富、编排得当、富于启发性,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教材调查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现存有关教材的评价,以便选择或自编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调查可以为安排内容全面、主次分明的教学提供依据.

2.2.1教材科技考古作为较新兴的学科,其有关教材相对还较少,目前主要有陈铁梅的《科技考古学》和赵丛苍的《科技考古学概论》,目前本课程也是将这两本书列为参考教材.这两本书是近年出版的,大部分学生都读过,所占比例分别是83%和78%,而70%的学生推荐前者作为本课程教材,39%的学生推荐后者.此外1991年出版的李士、秦广雍合著的《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仅有9%的学生读过,4%的学生推荐,这主要是由于该书出版年代较早,不易买到,但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17%的学生认为现存教材均不理想,应当自编教材.

2.2.2教学内容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科技勘探方法、考古测年、冶金考古、古陶瓷研究、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农业考古、生物技术应用、文物保护以及相关理化基础知识.统计结果显示,52%的学生认为上述内容都需要讲授,13%的学生认为上述内容的几乎全部(90%)都需要讲授,而13%的学生认为只需讲授上述内容的小部分(<50%).而对于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授,学生的观点有很大差异,每一项内容都有人认为需要重点讲授,但选择古陶瓷研究的最多(52%),其次是相关理化知识、文物保护和植物考古(均为44%).由此而言,超过6成的学生认为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恰当的.而其余的学生可能由于不从事相关研究、不感兴趣等原因,认为部分内容没有必要讲授.在教学重点的选择上,研究方向、兴趣以及自身基础的影响体现得更充分,个人研究方向、特别感兴趣的或因某方面基础薄弱而较难理解的内容,则希望重点讲授.但由于本科所学专业差异性大,学生的兴趣和基础差异性非常大,这是教学内容安排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3师资队伍

作为课程的讲授者,教师自身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师资队伍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教师的优势所在与不足之处,调查的方面包括师资队伍组合、专业水平、敬业精神、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方法五个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师资队伍组合方面,9%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应由一个教师负责,39%的学生认为应由多个教师共同负责,大部分(52%)的学生则认为应由一个教师主要负责、多个教师协助.可见目前本课程由一个教师负责的方式几乎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主要可能是因为本课程涉及面太广,受到个人知识、专长等限制,一个教师难以将全部教学内容讲授得样样都出彩;多个教师各有所长,共同承担或相互协助,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统计结果显示,8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或较高,17%的学生认为一般;对于教师的敬业精神,100%的学生认为好或较好;对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87%的学生认为强或较强,13%的学生认为一般;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78%的学生认为新颖或较新颖,22%的学生认为一般.整体来看,没有学生给出差评,表明教师在上述方面的表现均没有给学生留下坏印象.具体来看,得到学生一致好评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其余方面也得到大部分学生的好评.

2.4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调查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并最终提高教学效果,主要从教学互动、是否开设实验课两方面进行调查.9%的学生认为课程全部由教师讲授即可、无需学生参与,65%的学生认为应由教师主讲、学生适当参与,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希望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本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除增加师生互动,也多次请有关专家来作报告,也有26%的学生觉得请专业人员作报告是最好的形式,还有小部分学生则认为最佳是在教师主讲、学生参与的同时,辅以专业人员作报告.此外,几乎全部学生都认同目前本课程采用的“理论课+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但大部分(78%)认为目前太偏重理论课教学,应加强实验课教学.8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单独开设“《科技考古概论》实验课”,这是下一步教学改革应考虑的.

2.5考核方式

不同的考核方式,往往就是对学生不同的要求.考核方式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对考核方式的看法和偏好.对于考核方式,没有学生选择闭卷考试,9%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35%的学生选择写研究综述并做PPT在课堂交流,而大部分学生选择多种考核方式按一定比例相结合.对促进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掌握而言,闭卷考试是比较有利的.写研究综述并在课堂交流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当然,从学生最终的收获而言,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无疑是最好的.由上面的统计结果可见,学生普遍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仅一考了之的简单考核方式并不赞同.

2.6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反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的目标所在.教学效果调查在于了解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统计结果显示,57%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教学成果很好,35%的学生认为较好,少数学生认为一般,无人认为较差;5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其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6%的学生认为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2%的学生认为促进作用一般,无人认为没有促进作用.这说明本课程的整体效果良好,且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各学生的研究工作.这与预期是基本相符的,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尽管这方面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2.7意见与建议意见与建议调查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被调查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提出意见和建议,小部分学生所提的主要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研究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的增加与单独开设、考核方式的选择以及师生互动的增进等.这些意见很中肯,且有些建议还非常独特、有建设性.可见其中不乏有思想、有见解的学生.

3思考

3.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部分学生兴趣不足、学习意愿不强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将学科的发展前沿如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在解决考古问题中的应用等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比如开展课堂讨论、学生上台发言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整合师资力量

科技考古学科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且内容还在不断丰富和深入.为了本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师资力量共同参与授课,尽量发挥各教师的专长与优势.课题组也在逐渐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安排专长于该研究领域的教师讲授,由单一教师授课转换为由一个教师主要负责,多个教师协助的方式.此外,对于一些特定的专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辅以聘请专家作报告的形式.初步改革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继续推进.

3.3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面临着由于本科专业背景差异非常大,学生的相关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组认为应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尽管调查发现小部分学生认为有些内容可以省略,且每个人对教学重点的看法大不相同,但作为一门课程,其整体上的完整性是不可欠缺的,然后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考虑的因素包括教师的专长、学生的兴趣、研究的热点以及知识的重要程度等,如可将古陶瓷研究、冶金考古以及考古测年方法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3.4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

学生普遍感觉到本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教学,主要原因是目前本课程的课时相对不足,教师有捉襟见肘的困窘.为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课题组认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并重,并逐渐引入了一些实验课,同时由于课程学时所限,部分实验放在《文物光谱分析》课程里,目前已开设过的实验有陶瓷制作、冶金金相分析、淀粉粒显微结构分析、纸张测试分析实验、红外实验、紫外可见吸收实验、分子荧光实验等.更好的办法是单独开设《科技考古概论》的实验课程,这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考古教育范文篇6

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在目前这个阶段,应对国际当前局势所采取的战略措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们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过大,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不可预知的战争威胁,国内也存在少数极端分裂主义和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论调。在那个时期充分发挥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让关系到国家命脉的行业、部门、地域首先得到发展,以确保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但这同时也带来了片面追求经济造成的信仰缺失、城乡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以及区域发展不协调和外向经济依懒严重、内需不足等问题。

主席强调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同志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不断解释和完善,是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影响和阻碍全社会发展的各个问题,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省文化厅党组的要求,省文研所党支部制定了《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从10月中旬开始,分阶段围绕“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分析、研究和解决当前文物考古科研、行政管理、支部建设等工作中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基层的角度出发,对宏观的政策制定和体制建设上如何促进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从微观上分析和研究文研所内部行政管理、制度建设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方方面面,实行管理机制和方法的创新”、“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在现实工作中的正确的工作思路、科学的行为和措施、自觉的党性和品德修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意志”四个目标展开工作。

在第二阶段学习调研工作中,文研所领导班子一把手亲自抓,组织了认真的“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和“围绕科学发展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工作。采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和小组互助的方式,对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传承关系和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学习,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五个专题进行了强化学习。

在学习考察阶段,到经济、文化和行政管理较为先进的地区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活动。安微和浙江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和思想较为发达和开放。从文物考古专业上看,*省地处太行山东麓,环绕京津,为我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发展和传承之地,具有无可比拟的古代文化蕴藏和积淀优势,历史文物、遗存传承链条完整,地下文物遗存众多,不愧为文物大省的称号。而东南地区在文物的蕴藏和质量方面虽然不及内地,但他们的经济发达对文物考古事业的支持力度大,管理先进,反而做出了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成绩。

在学习考察活动中,我们同两地的文物工作同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总体上给我们的印象是他们的思想先进、体制合理、工作务实,非常注重工作的实绩、实效。在思想上没有束缚创新的条条框框,敢于大胆实践,说真话、干实事,考古人员的工作士气普遍较高,对自身从事的考古工作有自豪感,心理满足度高。由于其历史上重商传统的影响,文物考古和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的联系较为紧密,文物考古部门的管理思想比较开放,经济部门和经营行业也将依托和宣扬当地古代文物与传统文化做为提高企业素质和开拓商机的重要内容。在我们的学习考察活动中,无论是旧有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是新开发的文化景点,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历史文物、文化重视和挥扬的不遗余力。

在座谈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南方发达地区的文物部门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非常重视,浙江省文物局将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出版的刊物《浙江文物》和网站上都发表了很多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文章,并明确强调用科学发展观作为其文物遗产保护研究事业的指导思想。安微省文物部门在有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会议和出台的相关文件和工作计划中,也处处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并将其作为今后文物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进行贯彻和执行。

南方发达地区文物考古部门在管理体制和方针政策上与我们没有区别,但在在于执行和落实方面,南方各级文物考古部门都普遍具有较多的自主权力,受社会和政府重视的程度也较高,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工作中责、权、利的结合也比较好,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较强,满意度高。例如杭州孔庙维修建设上,政府资金支持迅速到位,包括大殿、碑廊及其他附属建筑的勘查、方案设计、论证、施工都全部由最基层的文物工作者负责,简化诸多不必要的审批程序,避免了人为造成的时间浪费,近三万平方米的建筑和维修任务从设计审批到竣工验收在短短六个月内完成,修缮后的孔庙更成为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闲场所,很快发挥出其社会效益,确实体现出了高效率。

考古教育范文篇7

一、狠抓内部管理,外树窗口形象

从专业队伍、保安队伍、保洁队伍等方面建设入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博物馆管理制度。××××年月被省文管会、文化厅评为“一级达标馆”;××××年元月,博物馆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文明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规范管理的理念。从上班统一着装,佩戴胸卡入手,制定博物馆出勤、值班、会议、财务、印章、文电处理、安全保卫、后勤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常年对公众开放,每天开放时间:—:,做到中午、双休日、节假日不休息,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需要。重视宣教队伍的培养,要求每位讲解员都能做到因人施讲,满足社会各受教育阶层的需要。在硬件建设上,展览设有中英文说明牌等辅助设施,馆内设有导览牌、雨伞架、休息排椅、报刊杂志、观众休息厅等服务设施,为参观者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参观环境。

切实做好馆藏文物管理。馆藏文物进行分类登记入库,做好考古出文物、传世文物的征集登记造册,做到贴目清楚。并做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每年分春秋两季对古字画定期微波杀菌、晾晒;对出土明代丝织品进行消毒、防腐、整形处理;对出土的青铜器、铁器及出水的铜炮、铁炮进行防锈、缓蚀处理;对出土的陶瓷器进行修复。做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因文物科技保护成绩显著,被推选为×文物科技保护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切实做好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向×市公安局保安公司选聘名保安负责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并制定《安全保卫工作任务》、《保安巡逻制度》、《保安职责》、《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职责》等一系列安全保卫制度,保安人员每天小时日夜值勤,做好值班记录。从××××年起每年都聘请×消防大队教官对全馆人员进行消防培训及实践演战,掌握消防安全检查基本常识与灭火技能。由于制订有效措施,单位安全生产无事故。

外树良好形象。××××年先后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师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博物馆还被泉州市委宣传部等六个单位列为×唯一的“×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年×市博物馆入选《华厦文博揽胜》、《中国新时期优秀文化设施图典》,提高了×博物馆在全国文博、文化系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服务社会工作

××××年以来,博物馆先后成功地接待了省长×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市领导及省内外兄弟省、县(市)党政考察团、全国文博系统兄弟单位、海外乡亲、外国客人以及本市人大政协代表、中小学生、市民群众;还做好拥军、敬老、助残工作,对现役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免票参观。两年来共接待各种参观者达万人次。博物馆在宣传教育和对外交流窗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展现社会效益,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两年来克服人手不足,专业人员少的困难,先后主办临时展览场,较有影响的有《×历史风景线摄影展》、《洪世清洪世川艺术作品展》、《秦始皇兵马俑·古长安文化展》、《八闽文物摄影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始展》、《纪念邓小平诞辰周年图片展》、《见证祖国图片展》。同时协助和承办市政协、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教育局、文体局等单位办展个。期间,还选挑馆藏磁灶窑器物参加在×磁灶举办的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陶瓷建材博览会陶瓷文化展。博物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深入人心,××××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先进单位”。

三、创新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制

在健全市、镇、文物管理员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网络的基础上,创新观念能抓住每年“·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物宣传活动,如举办《八闽文物摄影展》;聘请省博物院专家为社会公众免费鉴定文物;×电视台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印刷大开张《文物法》到村、居及文保单位张贴,广为宣传。通过宣传活动,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充分发挥×侨乡及经济优势,争取华侨同胞慷慨解囊、利用社会募捐、家族自筹资金和政府补助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参与文物保护,仅××××年为纪念施琅将军暨清廷统一台湾周年活动,投入施琅故居的修复、施琅纪念馆重新布馆,以及新建施琅纪念雕像等项目近万元,走出一条既符合侨乡经济发展,遵循文物管理规律的新路子。这种充分社会筹资和政府补助修缮文物的做法和施琅故居修复工程,得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充分肯定。

文物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在省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推荐参评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仅×市就有磁灶窑址、西资岩——南天寺摩崖造像、陈埭丁氏宗祠、施琅故居及施氏大宗祠等处文保单位,数量位居×各县市区第一。

四、ד海丝”考察点的考古发掘及整治建设得到好评

该同志作晋江“海丝”考察点考古发掘和整治建设的项目负责人,主动参与由省考古队支持的磁灶金交椅山古窑址从—××××年为期半年的考古发掘,并取得重大成果,为“金交椅山古窑址”申报“世遗”提供大量的实物依据,克服种种困难,及时对考古遗迹现象采取措施进行防止人为和自然破坏。现两个“考察点”的整治工作都按泉州市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目前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陈列布展前期工作有条不紊开展。金交椅山的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草庵的成功整治先后得到联合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秘书长亨利博士,总协调员尢嘎博士前往现场考察的好评。

五、学术研究成果不断

两年来,主持和参与编撰的《×文物地图案·×分册·×文物》工作完成;参与撰写和编辑《×风光导游词》、《晋江文史资料晋江风物—×文化遗存专辑》,还参与施琅纪念馆陈列提纲、×外销陶瓷馆陈列提纲、×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历史展览陈列提纲等的策划和撰写工作。

论文《从族谱资料看明清时期×移民迁台的原因》选入×历史研究会编《×文史研究》十年成果结集。论文《泉州的海外交通与植物引进》被中国核心期刊《中华科技学报自然科学版》(××××年第期)刊出,并被评为本期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年月,被×省文物局推荐参加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博物馆等级评定标准》(草案)课题组,完成全国县(市、区)博物馆方向等级评标准(草案)成果,并报送国家文物局。月,撰写论文《清代蚶鹿对渡×史迹调查》,应邀前往台湾鹿港参加彰化市政府举办的“××××年彰化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鹿港研究”,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月,与×大学吴清池教授合作编辑《文物赏析》(上下册)出版发行。

该同志在博物馆建设、管理、业务以及草庵的整治建设工作得到了莅临×调研文物工作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童明康、博物馆司司长孟宪民的高度好评,为××××年月,晋江市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考古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中国舞蹈民族舞蹈与民间舞蹈;舞蹈主体建构;舞育专业化;舞文化与人类学

1文化人类学的基本介绍

文化民族人类学,又称文化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人类文化共性和民族文化资源多样性的一门学科。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一直是其最受关注的一个焦点和文化传统,是不可偏离的。与中国其他民间舞蹈一样,主题舞蹈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工作重点一直认为是在推动全国不同少数民族群和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传播,目前仍有属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学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中国民间舞蹈实践和研究拓宽视野,解决困难问题,更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探索和创新的方向。人类学主要研究方向是一门对现代人类及其民间社会学和文化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是对各种关于人类不同文化的一种整体发展理论和文化个性进行比较的一门学术研究.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问题,解释和分析了人类及其不同文化之间的个体差异和相似之处,并通过对生物适应及其表现形式的考察,特别关注文化多样性。北美的考古人类学学科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学科分支考古传统人类文化考古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考古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人的生理特征考古和现代语言-文化人类手术。欧洲的其他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法国和俄罗斯,通常被称为对古代人类生理生物学的考古学研究,例如,生物考古研究。如果将这一概念加以推广,就会发现中国民间舞蹈也是对人性、普遍性、阶段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而每一个中国民族民间舞者都是对方文化的继承者和研究者。目前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高等民间舞蹈课程教材中涉及藏族、蒙古族,朝鲜族和云南傣族以及新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的舞蹈学习材料,都主要是为正在学习这些民族舞蹈的全国汉族中小学生和舞蹈教师而精心编写的。即使用的是山东汉族秧歌、扬歌和洋族秧歌等也是汉族传统舞蹈专科教材,也是在田野里和桑家浦江上流传下来的,它们都是来自不同省份、在城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和学生。因此,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是一件自然而自然的事情。

2文化人类学理论的重要性

理论作为包含一系列命题的解释框架,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因、使研究具有前瞻性并从多个角度深入扩展而言,具有极大的价值。在这方面,理论的积累和深入研究是最重要的学科建设。与其他学科相比,舞蹈行业中人的身体动作动作词汇是其身体,跳舞表现是舞蹈的中心,舞者只能在舞蹈中表现出来,所以引语;实践总是在理论前面是业界的一种默契,引言;强调实践少理论,我们都能理解和看到这个问题。当技术与学术的不平衡达到临界点,即舞蹈的理论建构跟不上其发展的需要时,舞蹈实践就会陷入轮回与停滞的怪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在指导实践,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学和思想创作实践中的作用。中国民间舞蹈的理论建设也是如此,尽管一些专家学者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语录;《五种大文化类型,语言分部,地理分部》,《中国舞蹈二叠》《民族舞蹈遗存》等优秀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如在理论范式、文化人类学到对方的文化研究积累理论的经典进化论、传播学、法国社会年鉴学派、特殊学派理论流派、英语功能主义学派文化与人格论、新进化学派结构、人类学、象征主义、解释人类学,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流派。对这一理论的经典著作进行了阐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甚至每年都有新的作品问世。运用这些理论范式和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研究中国民间舞蹈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有必要的。

3文化人类学的作用

舞蹈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学科定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建设,许多内容仍在探索之中。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经验对民间舞蹈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系统地加强各专业的自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以课程为最重要环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过于注重某些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能力来获得设计,舞蹈人才的成长是不利的。民族舞蹈的建设应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文化人类学的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

开设中国文化人类学课程是因为中国设有民间舞蹈民族文化、中国民俗舞蹈这两门学科课程,其两门课程教学性质有点类似中国文化艺术人类学课程中的少数民族志学术研究,其教学重点不仅仅在于强调学术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实践方法的创新探索,而是在于着重强调对中国不同时代民族志和地域仍在继续传承的、有不同特点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详细知识介绍。任何一门人类学科没有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实践方法论,无论如何都可能是不完善的,借用中国文化学与人类学(文化民族学)的学术理论研究范式与学术研究实践手段,填补与改进完善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研究方法论的不足,是当时我们设计这门学科课程的最初一个思考。当前,不仅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等其他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为主要教学研究重点的各类教学科研单位,也都纷开设民族文化概论人类学艺术概论或少数民族学文化通论这样的课程。

4.1促进文化传承

人类文化学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到每一种具有民族性的民间舞都充分融合了该民族的宗教信仰、理念、传统、情感等各种精神物质文化,是一种独特民族文化的外在精神表现形式之一,展现了各自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审美观。作为一个中华民族中最强力的一个民族精神标志,民族舞和民间舞往往贯穿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其中往往蕴藏着一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中国民族舞本身有着极强的可包容性的艺术特点,这也许正是中国民族舞和民间舞的最大灵魂魅力所在,同时,这种舞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完美展现。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是通过人的身体动态融合所传承的,通过身体的动态舞动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动态传承,也充分说明了它是当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动态传承的一个活化石,也为当代中华文化的创新探索的发展开启了新的一扇大门。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活动引入小学课堂后,尽管其基本功能和结构有了一定的重大改变,但民族舞蹈的主要活动内容和其基本含义并未作太大改动。所以,开设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在一定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不够能很好地得到传承和拓展发扬光大。在未来,民族舞蹈民间舞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历史重担不仅只是由民族舞者自己承担,更是我们中华人民的政治义务和社会责任,因为,这间舞是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中重要的一部分。

4.2增强民族情感

人类文化学与舞蹈学的相结合,让我们知道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民间舞以其风格各异而举世闻名,作为民族文化的常见舞蹈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都会具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风俗特色,这些在民族舞蹈中也都可以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完美体现。舞蹈教育可以说是作为非语言的舞蹈文化教育传承方式,那么中国舞蹈文化教育就是舞蹈加入一种语言,使中国舞蹈能为更多人所知。民族传统艺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必将面临两种新的选择,要么就会进化要么就会消亡,而将它作为民族艺术得以传承发展下去的最佳文化载体,人们认为有必要将其继续发扬光大。从某种意义角度看,民族的舞蹈文化也是属于世界的,精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剧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灿烂时代艺术精华中的一颗熠熠闪耀的璀璨明珠。为了始终保持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不断加强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向前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们学习优秀民族传统民间舞时,就需要熟练掌握各种不同舞蹈风格的优秀民族民间舞。与此同时,在人类文化学的学习中,一要注意保持正确的民主学习伦理心态,倘若总是刻意遵循一些原则如:民族虚无主义、,这样就很有可能会陷入对民主主义科学精神的严重素质缺失和民主主义盲目崇拜。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上的自我认识来说,通过对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舞和我国民间舞不同系统性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经验研究,还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不同文化起源地的优秀传统舞蹈文化,也可以从不同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舞蹈文化中不断探寻其与现代文化的区别。通过深入学习民族舞蹈创作,在各种不同肢体上的语言以及动作上,我们不仅可以由此角度来一步步了解一下我国社会各族人民对于自己身体灵活度、柔韧性的巨大要求差异,还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其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等中所表达的不同之处。在激发学习中国舞蹈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精神,进行弘扬民族爱国情感的文化教育。透过肢体的激情扭动,激发了广大青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的强烈喜爱,促使他们深刻意识感受到促进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传承的巨大重要性,民族民间艺术的绚丽,增强他们的弘扬民族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5个性发展与能力开发

舞蹈活动是由一个人的各种肢体语言动作进行展现的,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舞蹈人员整个动作的立体性,此外,还应该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我动作展示的自由空间。通过自我个性的展示,学生自然可以充分彰显他们的科学个性,这里面所说的这种个性教学并非那种特立独行的科学行为,而是在始终保持着培养学生原始性和灵性的本质同时,表现表他出非凡的科学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现今课上学生教学的民族舞蹈民间舞主要项目为蒙古舞、藏舞、维舞、傣族民间舞、秧歌、花鼓灯等。在技术学科建设初期,对于技术教材的选择及其要求,主要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具有风格性、代表性、可持续训练性,即这类教材的教学内容风格要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供广大学生作为用于技术训练的教材参考。所以说,民族舞和民间舞艺术课程主要是用各种文字或者符号形式,来表达促进民族舞者各种肢体和精神情感的协调。通过对不同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深入学习,学生在整体领悟力和综合创造力等各个方面也有机会得到有很大的提高。民族舞蹈民间舞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华民族大地,这种结合本土文化成长发展起来的传统舞种本就能够契合古代中华儿女的所有身体生理特征,因此,相比于传统民族民间舞,民族民间舞对于开发中小学生身体的独特性、培养他们的身体创造力本身就有着更为先天的优势。而对于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民族或本地域的传统舞蹈,对于自身比较熟悉的本地区民族或者是本地区民族舞蹈艺术类型解释方法体系而言,总会与你自己所擅长的民族舞蹈文化类型而言有很大区别,整个学习过程往往会在不适应———不太能适应,不太能理解———理解中顺利完成。文化学与人类学教师在舞蹈学科上的范式化和假设的实际需要,会致力于学生欣赏和重新理解“差异”,中国民族民间舞就是对舞蹈各种学习类型研究的较为深入,因此也会以学习他着舞蹈的不同风格、特色、不同形式来重新反观自己较为熟悉的各种舞蹈学习类型,从而对其进行更好地自我发现,如同自己照镜子一样,学习他者舞蹈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

6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随着高等舞蹈艺术教育在全国和社会进行大规模的推广普及与水平提高,综合类大学将高等舞蹈教育作为高等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要学习手段和教学形式,全能型高等舞蹈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和舞蹈编创艺术人才将在社会更具有一个广阔的教育市场前景,改变现在舞蹈教学模式结构和未来课程教学结构势在必行。各专业大学生必须学习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教材,芭蕾基本功训练及芭蕾舞教学法,编导及现代舞,全面吸收各舞种的精华,丰富舞蹈语汇,包括中国民间舞,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跳、能教、会编于一身的全能型舞蹈人才,与社会发展大口径需求相吻合。"

7总结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的国际学术研究创新都主要是面向跨学科的。对于中国中的民间舞蹈这门学科来说,文化学与人类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不完全是为了教学创新,而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补课或者是填补空白。当舞蹈专业技术理论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民间舞蹈语文学科的一条教学捷径时,文化舞蹈人类学理论应作为语文学科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参考和教学研究重要资源,这是符合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因为今天的中国中间民族舞蹈的表演、教学、创作、研究,不仅仅是需要艺术展示表现出来,而且还需要对你所应该做的一些事情有一个合理的科学解释,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知己知彼"就是要求我们从各种舞蹈学科中综合学习,找到最恰当的专业理论实践方法应用来加以分析和帮助提高我们的理论认识,指导和帮助修改我们所需要做的一些事情,同样,文化舞蹈人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教学研究也是需要付诸实践,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浅谈中国舞蹈教育发展的区域化联盟战略[J].舞蹈,2017(07):62-64.

[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5):1-4.

[3]赵铁春.开拓与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校庆活动总结[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04):31-34.

考古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保护推广将军崖岩画目标手段标准

作者简介:孙浩译,本名孙亮,市文管办党支部书记

通讯地址:新浦区海昌北路28号房产交易大厦1103室

邮政编码:222002

联系电话:5681213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实物代表,将军崖岩画始终面临着如何更好地长期传承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锁钥就是要使将军崖岩画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知和接受,并使之成为社会公众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挖掘、研究将军崖岩画的内涵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并传诸公众则成为本文探讨的命题。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将军崖岩画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就将军崖岩画传承问题作一讨论,敬请方家指正。

一、对将军崖岩画及岩画内涵所赋予的文化精神的长期传承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1、将军崖岩画本身之于现代社会公众具有重要价值

(1)将军崖岩画的历史价值

将军崖岩画的时代具有原始性。当然,无论有学者认为它的具体年代距今7000年、4000年,还是距今3000年的青铜时代,它的几个“一”赋予了它在中国岩画史,乃至世界岩画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个“一”,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原始岩画之一;第二个“一”,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惟一反映原始农业部落社会生活题材的原始岩画;第三个“一”,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古代东方民族用于祭祀的坛类遗迹;第四个“一”,它是中国东部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原始岩画。它出现在中国文字的诞生期,那时的中国历史尚无详细的文字记载,所以,它本身带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

(2)将军崖岩画的科学价值

由于岩画及其周围环境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之它的内容、题材十分丰富,所以它对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天文学、哲学等众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

(3)将军崖岩画的艺术价值

岩画是指在岩石上或刻或绘的图案,属于美术作品。因此,将军崖岩画是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是他们利用原始工具、原始手段对自然和社会的具体描述。将军崖岩画不仅仅在艺术史上具有研究价值,它的价值还在于当我们这些现代人面对它时甚至仍然能够体悟到其中包含着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心灵震颤。

2、将军崖岩画内涵所赋予的文化精神之于现代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具有现实意义

(1)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将军崖岩画线条简练,形式古拙。艺术风格质朴自然,写实中带有抽象,抽象中体现写实。原始先民运用简单的手法却反映出丰富而深奥的内容,不仅使人感知到岩画这种艺术形式的美,还能使人感悟到他们倾注在岩画中的精神层面上的美。

(2)可以满足人们的寻根需求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未解之谜。寻根是人类的本能,而岩画是否接近本源?抑或在岩画中隐含着解答这一千古之谜的某些重要线索呢?

(3)可以对人们产生心灵激励

A、岩画内涵体现了古人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理念,仍然值得今人借鉴

人类自存在以来,无时无刻不在适应周围环境。将军崖岩画所反映的正是这种“适应”。据《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说明古人对周围环境及其规律观察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做任何工作之前,都要未雨绸缪,调查研究是基础。而岩画第二组的类星象图案,也应是原始先民为了适应自然而对自然进行认知的实物例证。他们将观察总结到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刻录在坚固的岩石之上,也许正是为了向后人昭示,要顺天时地利而动。再如岩画第一组中刻划了人面、植物、鸟面、星辰、神灵等图案。本人认为他们也可能是在表达:人类要“适应”自然,安全地生存,就必须结成社会组织,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困难。至于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则应该是取舍有度,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而现代社会中“和谐共生”的观点仍然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上上策。

B、岩画内涵体现了古人勤劳、忍耐、顽强、坚毅的生活作风,不仅值得今人弘扬,而且可以使今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将军崖岩画是刻在摩氏硬度6-7的花岗片麻岩上。从我们今天考古发掘的结果来看,岩画是古人用石器磨刻而成。这些石器的成份应该是玛瑙、燧石、石英等硬度在7的材料。我们可以简单地做个实验,用同样材料制成的石头在花岗片麻岩上刻划同样深浅的痕迹,会有什么结果呢?答案只有一个:相当困难!所以,我们可想而知在22.1×15=331.5平方米的范围内刻出如此众多的岩画,那将要付出多少代价?原始先民用耐心和时间完成了这幅历史巨作,数千年而不灭。他们终于成功了!当您面对这反映如此执着精神的作品时,能不为之动容吗?当您得知您的祖先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化,您难道没有一点自豪的感觉吗?所以,本人想表达的意思是:将军崖岩画中的这种文化精神非常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继续发扬光大。

二、在保护中的推广是我们长期传承岩画及岩画内涵所赋予的文化精神的根本手段

1、传承的前提是保护

将军崖岩画是文物,是文化遗产。它集时间、空间、文化于一身,其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另外,虽然它承载于坚硬的岩石,但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大气环境的恶化,岩画生存环境的改变周期越来越短,岩画对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差,以致于岩画的风化日益加剧。因此,要对岩画及岩画所包含的文化精神的长期传承,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岩画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整治。现在看来这项工作也将是长期的。其实,保护的本身也是一种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即向人们昭示主流意识对这一事物的认同和尊重。多年来,我们市文物部门基于对岩画的保护而采取的措施有:

(1)对岩画的正确认知

对将军崖岩画的正确认知是围绕岩画而开展的任何工作的基础。

A、发现、调查与研究

1979年冬季,经当地群众举报,我市考古人员发现了将军崖岩画。进而岩画引起了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在内的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致于这一发现成为1980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包括本地在内的众多学者纷纷开展了对将军崖岩画的调查、论证和研究工作。在之后的10余年中,全国各地的学者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论文约40篇,使岩画的年代、题材、内容等基本信息得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所了解。岩画得到了国内外更多人们的关注。

B、新近的考古调查

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考古成果层出不穷,与将军崖岩画相近、相关的学术信息被一个个的揭示出来。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考古人员也不断有更多、更新的发现。为了进一步正确了解将军崖岩画,掌握将军崖岩画与周边古代文化遗址的关系,2004年底,由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市文管办组成的考古队对将军崖岩画附近的桃花涧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考古证明岩画所在地区自2-3万年前开始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很可能就是其中那些早些时候在此活动的人们创作了将军崖岩画。

(2)对岩画的技术保护

A、山体的加固工程

将军崖岩画地处矿区,长期的开矿作业使岩画所在山体失稳。上世纪80年代末,岩画区出现了多条裂隙,将军崖岩画随时可能因山体崩落而毁于一旦。因此,在征得国家文物局的同意和资助后,市文物部门于1993——1996年对岩画所在山体进行了大吨位预应力锚索加固,使岩画再无分崩离析之虞。

B、表面防风化处理

由于近年来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加之将军崖岩画长期处于裸露状态,岩画表面风化的问题亦愈加严重。2005年市文物部门再次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对岩画表面涂刷了防风化化学保护剂,以解决岩画表面风化剥落的问题。

(3)“四有”工作及保护规划

为了科学规范地保护将军崖岩画,国务院于1988年将将军崖岩画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树立了保护标志牌,划定了保护范围,设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建立了科学记录档案。下一步还将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

2、传承的关键是推广

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文化遗产,而合理地利用文化遗产反过来又会促进对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这个过程应该就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本人认为,要使这个过程进入良性循环,其关键在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推广就是用各种方法和形式使社会公众认知、接受、进而主动参与传承文化遗产。本人认为将军崖岩画的推广工作应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形式:

(1)对岩画保护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政策法规培训,以保证保护和推广工作的有序性和科学性

岩画保护从业人员是推广计划的企划者和执行者,他们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计划实施的质量,所以在实施推广计划之前或实施过程中间,注重提高推广工作者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2)对重点人群进行重点推介,以谋求强势团体和个人对保护和推广工作的支持

重点人群是指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赞助商。他们是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召开专门的讨论会、座谈会、论证会和其他形式的宣介活动,让他们了解岩画推广的意义,理解岩画推广的做法,并在政策上、资金上、智力上给予有力的支撑。

(3)对社会公众的全面推广

A、针对社会普通民众而采取的推广活动

一是利用各种媒体的推广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各种传播信息的媒体已经深入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因此,利用平面的、立体的、虚拟的以及以各种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媒体来推广将军崖岩画及其文化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简便、最快捷的手段。中央电视台、中国文物报、互联网已经使将军崖岩画的推广受益良多。

二是开发风景游览区

利用将军崖岩画所在地区优美而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开发风景游览区,向社会公众提供便利、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并开发制作具有将军崖岩画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这种做法叫做“寓教于乐”。

三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将将军崖岩画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社会公众进行导向性宣传教育,利用岩画中蕴涵的美以及积极的文化精神激励公众的民族自豪感,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是有组织的节庆及专题宣传活动

利用“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文物节”、“文物法宣传周”、“连云港之春”等节庆活动向社会公众集中推介,使公众在一段时间内加深对将军崖岩画的印象。

五是其他特别创意的推广活动

利用将军崖岩画进行适当的宣传炒作,扩大将军崖岩画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例如早些时候政府旅游部门与某企业策划的利用将军崖岩画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的实际情况而推出的“悬赏100万破译东方天书”活动不失为宣传炒作的一个有效方案。

B、针对青少年而采取的推广活动

一是让岩画进入课堂

将将军崖岩画的内容编入大中小学相关学科的教科书,并编入我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将有关将军崖岩画的各项研究列入各有关大中专学校科研课题。

二是开展以岩画为主题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

组织开展诸如夏令营、知识竞赛、美术摄影比赛、征文以及小记者采访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零距离接触岩画。

三、社会公众主动而广泛的参与是衡量岩画未来传承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

考古教育范文篇10

裴明相(1920~1997),1920年1月出生在位于伏牛山南麓的河南镇平县王岗乡后裴营村的一个世代耕读之家。当时,旧中国灾难深重,民不聊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童年时代的裴明相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裴明相的父亲和哥哥虽是农人,然都读过书,深知读书的重要。在家里的支持下,裴明相7岁那年,被送到附近的镇上读书,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交不起膳费,就与同村的两位堂兄在学校旁搭起一间草棚,自炊而食。这种艰难的环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奋力读书的习惯。

裴明相12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镇平县立宛西中学,然而,为了凑齐入学的学费使他面临失学困境。最后,由于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成绩突出,在学校老师和同乡的帮助下,才得以在宛西中学、省立南阳中学、镇平省立开封高中,读完初中和高中。

“九一八”事变之后,县立宛西中学中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教师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积极宣传和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启发学生的民族觉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裴明相第一次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忧,勇敢地参加到抗日救亡活动之中。然而,由于当地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苟安和百般阻挠,学校的抗日救亡活动受到反动势力的破坏,富有生气的宛西中学也被迫解散。之后,裴明相又考入离家七十余华里省立南阳中学高中部继续读书。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天津相继失陷。继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逐渐由华北蔓延至华中,大片国土沦为敌手。由于华北正面战场的溃败,河南成了武汉的屏障、西北的门户、华北抗战的后方和南北战场的枢纽,成为中国抗战的最前线。开封形势紧张,省立开封高中由开封迁至镇平。裴明相转入离家较近的镇平省立开封高中读书。开封失陷后,日本侵略者企图进攻南阳,镇平省立开封中学被迫举行毕业考试,提前结束学期。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下,裴明相度过了高中阶段的最后一年。

高中毕业后,时逢全国大学实行统一招生,镇平设有招生处。裴明相决意再考大学,结果被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录取。因为他自幼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敏思好学,爱读史书,打下了对中国历史研究偏爱的思想基础。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他毅然选择了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历史专业。

此时,国立中央大学已由南京迁至重庆。裴明相怀着一颗求学报国之心,带着家里东拼西凑的路费,餐风宿露,几经辗转,由河南到达重庆。

到达重庆中央大学后,家乡河南已成为沦陷区,裴明相完全与家里失去了联系,只身在外,流落他乡,而大学里发的“学生贷金”仅够糊口,他心中十分苦闷,便一边读书,一边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乡下教书挣钱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学习。

抗战后期,在重庆,民主与独裁、光明与黑暗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民主进步人士马寅初教授的公开演讲,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对各大学学生以“中国要走哪条道路”等专题报告,大大激发了裴明相的爱国进步思想。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和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均设在重庆。他在大学进步同学的帮助下,读到了不少进步书籍,如列宁选辑、资本论、联共党史、列宁主义问题、大众哲学等,受到共产主义理论的启萌教育。同时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治上独裁、经济上的掠夺,军事上的惨败,国统区民生凋敞,民怨载道。各界民主进步人士要求实行民主,结束,爱国民主运动声势浩大,鼓舞人心。裴明相积极投入到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中,在校内联络进步同学,参加民主爱国运动,在校外联络进步青年,扩大活动范围,在共产党人王华冰、王绍曾、王国谟等影响下,参加了党的组织民主生活促进会,参与组织“立新”读书会,学习进步书籍,倡导学校民主运动,宣扬民主爱国,要求言论自由,实行民主改革,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进步青年。

二、“遭遇”国宝缘起山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正当全国人民祈盼和平统一,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设民主新中国之际。1946年国民党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协议,挑起全面内战,重庆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受到迫害,国民党宪兵特务横行霸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华日报也被迫撤回延安。白色恐怖一时笼罩在重庆上空。这时,已经从重庆中央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毕业的裴明相对前途感到十分渺茫。回家乡吧,家乡已是战火纷纷,留在重庆吧,自己离开家乡多年,真是太思念家乡了。正在他犹豫不决之际,在抗日战争期间迁渝的河南博物馆招聘工作人员,加上同学的引荐,就这样他走进了重庆河南博物馆,担任馆藏文物的管理工作。假若在此之前,大学毕业的裴明相也许会选择教书育人的职业,也许会选择历史学研究方面的职业或者其他。使他所没有想到的,就是这一偶然的机遇,使他与文物考古研究结下了一生的难解之缘。

1946年6月裴明相到重庆河南博物馆工作后,利用工作之余,开始阅读二十四史,经过一年的刻苦钻研,由史记,一直浏览到宋史,随之又改变读书方法,以新的史观,编篡中国通史,写出了四万多字的战国以前的中国古代史初稿,如果说之前四年的大学历史专业学习使他掌握到了中国历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那么进馆后的一年多的自学,为裴明相以后从事文物考古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在渝的河南博物馆,仅有职员3人,工友2人,而馆长又远在南京,馆里共有68箱文物。他深知这批文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能有半点疏忽。当时,在国民党白色统治时期,警匪勾结,时局动荡,物价一日三涨,薪水又不能及时发给,员工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在这样恶劣环境下,裴明相以一个爱国青年的朴素感情,一面精心保护馆藏的文物,一面刻苦读书,等待黎明的到来。

重庆是1949年11月30日解放的,就在重庆解放的前夜,已逃至重庆的国民党河南当局决定,强行将河南博物馆的68箱文物拉走,准备转运至台湾。裴明相得知此事后,十分着急。他急中生智,巧与周旋,最终使其中30箱文物保留了下来,迎来了重庆的解放,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三、投身考古事业情系商汤周楚

新中国的建立,为裴明相的人生道路揭开了崭新的一页。1950年9月裴明相协同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代表护送在渝河南博物馆保留下来的30箱文物回到当时设在河南开封的河南博物馆,任河南省文管会干事,正当而立之年的他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忱,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之中。

建国前,河南可以说没有一个真正的从事考古工作的机构,曾先后有过为数不多的考古发掘,系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而河南仅以河南古迹研究会的名义进行配合。新中国建立之后,河南考古机构从省直到地市陆续建立。最初,全省考古工作由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工程进行文物勘查和考古发掘工作。主要项目有渑池仰韶遗址调查、郑州商代遗址调查、配合治淮工程对禹县白沙水库工地、泌阳板桥水库工地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协助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荥阳青台、秦王寨、汉霸二王城进行考古调查,对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辉县琉璃阁和褚丘古墓进行考古发掘等。裴明相的足迹遍布郑州、洛阳、安阳、新乡、信阳、南阳、开封、许昌及全省各地。

1952年8月至11月裴明相参加了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之后,像这样的全国性考古人员训练班共有四届。这四届考古人员训练班被考古界戏称为“老黄埔”,意即考古界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在建国初期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而考古人员又奇缺的情况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训练班的学员结业之后,他们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业务水平大大提高,成为全国各省市考古工作的业务领导和骨干,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2年至1955年,裴明相主持“郑州二里岗遗址的考古的发掘,率先揭开了商代二里岗文化研究的序幕,弥补了商代历史殷墟前期的空白,为研究商代前期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继郑州商城遗址发掘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发现了商代古城遗址,如湖北盘龙城、河北藁城、江西吴城、湖南皂市等地的商代遗址都以“郑州二里岗期”作为考古断代的标尺。

1956年至1957年裴明相主持信阳长台关一号和二号楚墓的考古发掘,获重要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尤其是出土的13枚楚国编钟,用其演奏的东方红乐曲,曾伴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神秘而美妙的音乐旋律使全世界都为之惊叹,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1959年裴明相主持南阳北关汉代冶铁遗址的发掘,在这处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汉代大型冶铁遗址中,发现有大批的炼炉、炒钢炉和熔铁炉,并从陶鼓风管表层受热情况证实,熔铁时已采用先进的换热式热风装置技术。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耐火砖、坩埚片、磨石、泥范模、铁范等,以及不少铁农具,出土的铧模上刻有“阳一”的铭文,为汉代南阳郡铁官所辖第一冶铸作坊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

1960年至1961年,裴明相参与主持河南省全省文物、碑碣、图书、字画的普查登记工作,圆满完成普查任务,为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至1964年,裴明相主持淅川黄楝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弄清了屈家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与其他周边各文化的关系,为研究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社会晚期两大文化体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同时,在这一时期,裴明相先后主编和合编考古学专著有:《郑州二里岗》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国墓出土器物图录》195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名胜古迹》195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编写完成《信阳楚墓》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拟交文物出版社出版,还先后简报有:《郑州基本建设中的文物发现》、《郑州发现古遗址古墓葬概况》、《我国考古史上空前发现信阳长台关战国大墓》、《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南阳铁工场发掘简报》、《河南镇平赵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河南桐柏万冈汉墓的发掘》等等。

正当裴明相在文物考古研究的田野里辛勤耕耘,精心播种,结出丰收硕果的时候,十年动乱开始了,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被迫中断,致使许多文物古迹经历了一场浩劫,裴明相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然热爱党和祖国,忠于党的文物考古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河南文物考古事业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裴明相实实在在地感到了科学春天的到来,他的工作热情再一次迸发出来。同时,裴明相被任命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任河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鄂豫湘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考古学会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又被河南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评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专业技术职称解冻开评后的首批研究员,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裴明相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文物考古研究事业之中,不知疲倦地工作。

他先后主编和合作出版了《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书荣获第一届夏鼐考古学基金荣誉奖、《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楚文化考古大事记》(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等考古专著多部。发表的论文和考古报告有《郑州商代铜方鼎的形制和铸造工艺》(《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青铜器概述》(《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略谈郑州商代葬祀遗迹》(《中原文物》1983年2期)、《略谈郑州商代前期骨刻文字》(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1985年)、《楚都丹阳试探》(《文物》1980年10期)、《再论楚都丹阳》(《楚史研究专辑》1982年)、《楚文化在河南的发展历程》(《楚文化研究论文集》1983年)、《谈楚车》(《楚文化研究论文集》第1集1987年)、《商代前期国都的结构和布局》(《中国古都研究》1987年第3期)等数十篇;曾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解决了商文化和楚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许多重大学术课题,为有组织的探索楚文化创立了良好的开端和新的局面,成为河南文物考古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和知名专家学者,确立了在全国文物考古学界的学术地位。

四、潜心治学终生道德文章双馨

裴明相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一直致力于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为河南文物考古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裴明相在商文化和楚文化研究领域中有很深的造诣。他学术敏锐力很强,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一格。他依据新的考古发现,大胆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当学术界出现郑州商城“亳都”或“敖都”争论时,他经过深入研究,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以及郑州商城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的特征,撰写,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考古研究上,不同学术看法和观点的相互探讨、论证,有益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健康开展。

裴明相治学谨严,刻求真知,尊重史实,敢为人先,在考古研究中显示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在楚文化研究领域中,他由于主持信阳楚墓的发掘与研究,成为河南楚文化研究中的著名学者。当时,考古界关于“楚都为丹阳,丹阳在湖北”的说法很有影响,自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发现后,为什么楚庄王的儿子“王子午”(令尹子庚,楚康王时任令尹,即公元前558-552年,卒于任上。)的墓葬会埋在河南淅川?为什么湖北没有发现春秋时楚国高级贵族墓葬?一连串的未解之谜,引起全国楚文化专家学者的思考。裴明相首先撰写了《楚都丹阳新探》,从《史记》记载的丹阳之战的地理位置和《山海经》关于“荆山之首在翼旺之山,湍水出焉。”的记载,进而考证出荆山在邓州西北与内乡交界处,与丹阳毗邻。同时,依据春秋早期楚国吞并相邻的18个小国的时间顺序和研究资料,明确论定楚都丹阳在今丹江流域的河南淅川龙城,最早提出楚都丹阳在河南淅川的学术观点,为推动楚文化和楚都丹阳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裴明相待人诚恳,为人谦和,乐于帮助后学,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系统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曾先后多次应邀为全省文物干部训练班和文化部文物局郑州培训中心学员以及来郑参观实习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考古专业的学生讲课,一丝不苟,毫无保留地传授考古学知识和田野发掘技能,被誉为“忠厚的长者”。

裴明相胸怀坦荡,平易近人,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他常说:我们搞考古工作,要有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颗红心就是要有献身文物考古事业的精神;两手准备,就是一手拿铲(铲,即手铲,系田野考古发掘中常用的必备工具),重视田野调查发掘的第一手资料;一手执笔,做好考古资料的记录、整理和研究工作,争取时间,早出成果,快出成果,以推动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积极开展。在担任研究室主任和考古领队期间,他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田野操作规程,耐心帮助身边的同志提高业务水平,实地传授专业技能,大力支持坚持在田野考古第一线的同志大胆工作,多出成果。因之,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