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艺术十篇

时间:2023-10-18 17:37:09

教育教学艺术

教育教学艺术篇1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直接阵地,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学校教师特别是领导层,应首先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更是为了人类社会在未来发展中的进步,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缺少了艺术教育就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二、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艺术教育活动的制度

任何教育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组织的保障和制度的规范。没有组织的支持、策划和制度的保护、促进,任何活动都很难实施,艺术教育的实施也是如此。因此,作为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以便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要使艺术教育活动计划顺利实施,还必须制定相应的艺术教育活动制度,特别是对艺术教师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关的艺术教育活动制度,如建立艺术教师艺术活动考评制度,可与教师考核制度挂钩;建立学生艺术活动考评制度,可与学生班级量化管理挂钩等等。

三、加强艺术教育教研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氛围

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要提高艺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加强艺术教师教育教学的教研活动。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艺术教研组,教研组要不定期召开艺术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和加强艺术教师的艺术教育教学水平。作为艺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之外,努力学习,苦心钻研,加强相互间的经验交流,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实施艺术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还要为艺术活动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小型、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课外艺术活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举办学生艺术节。

四、学校要激励全体教师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到艺术教育中

在我们的教师当中,有许多人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如书法、国画、二胡、钢琴等。虽然他们是业余的,但因为他们有这一方面的爱好,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学习,就某一方面而言,他们的技艺水平不亚于专业的艺术教师,甚至还要超过他们。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使有这方面爱好的教师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所掌握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积极参与到艺术教育的实施中,把他们的艺术技艺传授给学生。

五、小结

教育教学艺术篇2

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理论是实践的必要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有效论证“。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是重要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一个创造性的行为。在对心智和精神的作用自然而然的发挥中,教育会从现有的知识中发掘出一些新鲜的事情,而这种发挥却受到教育和经验的限制。”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任务就是要用具有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发挥自我个性,自主实践,激发创新思维,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的教育目的。

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过程

邓小平说过:“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列宁也曾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这都说明实践对人才的成长与成熟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与方法才对学生艺术设计知识的掌握、艺术感悟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有效作用呢?

1.以学生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体。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置,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缺少的是什么,想要改变的又是什么。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理论、经验及技巧等知识后,把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实践方式、实践条件、实践环境和实践指导。通过学生全面、多样、自主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自主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与教师有效、必要的指导相结合,完成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一种开放而不失纲要、自由而不失约束、自主而又有指导的教学环境下接受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各异、各有所长,思维开阔,懂理论,能动手,适应社会需求。

2.以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任何不能指导和作用于客观生活的知识,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就是要找到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切入点,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使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相互促进。

3.以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设计环境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艺术设计实践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设计环境中,让他们用所学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进行艺术设计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查找差距,再加以针对性的学习与提高。本人在上设计课时,要求学生把每次虚拟的作业都当作一次真正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让他们与当地的公司、企业大量接触,在感受到成功的同时又能极大地刺激学习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

三、影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不论是作为一种教育观念,还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其对艺术设计教育的作用必然会体现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活动表现和实践效果是评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而影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1.学生能否得到高水平的实践指导;2.学生是否有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3.学生是否有合适的实践环境;4.学生是否有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新思维的空间。

教育教学艺术篇3

学习舞蹈对成教学生来说是较为艰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减低难度。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局部动作开始进行教学,再到肢体的动作,当学到全身动作时,就可以完成一个组合或一个舞蹈了。考虑到成教学生身体已经定性,应尽量缩小其舞蹈基本功强度和开度的训练,适当简化训练当中基本功及技巧要求过高的动作,注重和强调基本形体姿态、呼吸、表情及舞蹈感觉的训练以保持其积极性。待基本动作初步掌握后,可酌情教授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带有舞蹈道具的民间舞及古典舞基本身韵的优美简洁的动作组合。同时还要强调舞蹈学习过程中要点的掌握,比如,舞蹈当中的身体重心呼吸、表情等问题,鼓励他们在舞蹈的过程当中,要将训练的状态和舞蹈的感觉结合起来,注重美的、规范的动作及表现力。开设舞蹈训练课,使成教学生参与、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美,经过舞蹈训练的成教学生在动作和表情等方面协调灵活得多,气质也更优雅大方和自信。

二、开设作品赏析课,提高学生兴趣,陶冶性情

舞蹈艺术是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每一部真正的舞蹈作品,都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的堆积,而是在反映作品深刻的思想主题和内涵,展示艺术美的魅力。根据成教学生的特点,应广泛开设舞蹈作品赏析课,可以使学生了解和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掌握舞蹈作品欣赏的方法。要想达到通过开设舞蹈作品赏析课实现增强其舞蹈素质目的,课程开设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舞蹈产生、发展的过程制作成课件,进行简要概述,并讲解舞蹈欣赏的规律和方法。第二,赏析课应结合在作品欣赏和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可以在不同的作品和课时里,分别介绍关于舞蹈的各个相关概念。还可以介绍每节课所欣赏舞蹈作品的主题和主题动作,讲解这些动作在该舞蹈作品当中的主要含义。另外,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还应对作品的编导者、创作背景、舞蹈风格和特征以及主要表演者尽可能予以简要介绍。第三,舞蹈赏析课应结合老师对作品分析点评及学生谈体会来进行。

作品欣赏满足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性情陶冶的需求。比如,古典双人舞《萋萋长亭》优美、婉约、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一对青年男女长亭送别的离愁别绪。舞者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具深厚表现力的肢体完成了这一缠绵悱恻、扣人心弦的爱情双人舞。舞蹈《萋萋长亭》没有“因”的铺陈,也不见“果”的延续,而是聚焦“长亭”,浓墨重彩地向观众细诉“自古伤心多别离”的那一送别场面。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过:艺术的最主要功能,是让人感到生命的情感张力,让人肃然起敬地凝视它。在舞蹈素质的培养中,以客观理性类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传递式教学,由于情感功能较弱,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情感需求;以技术技能类知识为核心内容的操练式教学。由于操作的要求大于情感需求,亦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麻木感。艺术所体现的情感是具有提升性和持续性的美感的力量。艺术就普遍性意义而言乃是体现情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就是要透过具体的形象,把来自生活实践中的喜怒哀乐诸情感引发出来,掌握情感发展的线索及其意义,并用美的艺术形式把它表达出来。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情感普遍带有情境的性质。在艺术作品中,包括着人物特殊的处境所引起的情感的变化,从而一方面显示了角色情感的个性,另一方面呈现了角色所处情境的个性。学生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情境与情感,产生共鸣,进入一种审美化的情感状态。

5·12四川大地震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在这次地震中出现了很多的感人的人和事。在教学中不妨设计这样的情感体验情境:在一个“楼房坍塌”情境中,让学生们用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体验那种伤亡的痛。在那一瞬间,在心理极度紧张的时刻,内在的情感得以激起和迸发。可以看到,许多学生会选择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把伤的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救死扶伤,真情互助。这一用情感激发实施的舞蹈体验,气氛庄重而神圣,既有助于情感的提升,又有助于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的增强。这样的艺术教育,由现实到体验再到理解,可促使学生更自觉地用心灵去感悟人生。

总之,关于成教学生舞蹈素质培养的程序、方法,就像艺术本身一样,是多样、多变的,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可供普遍遵循。上述所列举的若干方法,只是提供一些思路,每位教师可依照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撷取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样,接受艺术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在参与艺术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创造新模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张彤,韩俊武.也谈普通高校普及舞蹈美育的方法与途径.舞蹈,2006(8).

[3]张孟国.对成人舞蹈教学的新认识.舞蹈,2005(11).

教育教学艺术篇4

1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1.1艺术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艺术教育可以经过多种审美的途径,来增进人们的情感共鸣、丰富人们的心灵,不断陶冶人们的情操。大学生在高校中接受艺术教育能够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并通过艺术教育来不断健全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塑造更加完善的世界观,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校重视艺术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其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促进和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由于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必须要拥有形象思维的特征,可以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地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根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超过七成都接受过优秀的音乐教育。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不断完善和培养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艺术中“真”是其生命“、善”是其品格“、美”是其本质。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独特感悟来表现其对人生、社会和周围环境的真情实感。大家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就会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会被作者的真情与激情所感染,进而在感动的过程中会坚定自己求知的信念,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和以诚待人的态度,不断增强自己的道德思想水平。艺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就是用情感人,用情来熏陶大学生,使其具有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品德,让大学生能够不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大学阶段的学生情感正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并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如就业的压力,使得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艺术欣赏能够缓解和释放这种压抑,尤其是音乐欣赏能够让大学生心情愉悦,进而起到缓解和调整压力及不良情绪的作用。

1.2能够丰富感情世界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要注重心理健康,并能够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可以不断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能够让身心得到愉悦,进而可以消除大学生的身心疲劳,焕发大学生的精神,促进大学生学习和增进大学生的健康。大学生如果能够长期进行艺术熏陶和参加艺术活动,就能够逐渐地提升审美水平和鉴赏美的能力,可以促进人际交往,最终达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经过多方调查可以知道艺术系的学生很少进行心理辅导,重要因素就是他们能够一直接受艺术的熏陶,进而可以达到一种豁达的心性和开朗的性格,很容易调试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我们可以知道进行艺术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使大学生变得开朗和活泼。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和感情脱离,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一定要以感情为桥梁和纽带,进而可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如果能够被感情打动,那么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艺术教育的优点就是能够用理服人,但是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以情动人和以情感人。当前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必须要让自己的感情能够融入社会,能够适应当前社会上较冷漠和疏远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如果感情世界贫乏就会影响当前整体国民素质,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健康的世界观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内容。

2提高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作用的具体策略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开始步入数字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教育事业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出不断的改革,尤其是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是要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我们需要用艺术的独特魅力,来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人为关怀,用艺术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综合各系各学科的优势,来形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特色。首先,我们要应用艺术课程和艺术社团互相辅助、相互促进的办法,来使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能够让大学生真正融入艺术的殿堂中来,不断发挥艺术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和交叉学科中所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齐头并进、互为补充,不断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让大学生在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上不断获得发展和进步。其次,高校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作为具体的个人,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在艺术赏析课的教学中,需要不断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思维潜能,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增强大学生艺术鉴赏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艺术的美来熏陶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艺术教学活动中去,能够体现出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互动特性。第三,高校在日常的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艺术在交叉学科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地强调和表述艺术教育其独特的魅力在交叉学科中所起到的辅助和直接作用,能够不断帮助大学生拓展艺术思维,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革新艺术教育的思路,可以将艺术教育的审美性和思想性不断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当中,进而能够让大学生在接收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3结束语

教育教学艺术篇5

艺术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今的艺术教育中,担负着为各地培养艺术人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明确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探求一条适合21世纪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人才。也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好的方法和措施。

艺术设计教育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生产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式,以适应学校发展规模及提高办学质量的需求。

二、教学质量的提高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纸上谈兵的理论灌输对培养创新性的个性化人才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会阻碍创新思维的训练,这一大特色应始终贯穿于艺术设计教育。部分院校过多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践环节流于表面的形式。也有一些院校探索出积极的课程模式。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的思路体现在课程实践环节中就是将企业的要求作为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定位在企业的规划上来,学生作品就是企业的产品,企业会根据质量的优劣来选择是否投入市场,也会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人才。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热情高涨,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设计作品有可能面市或者获得企业的资助,或者能与企业达成就业协议,这将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势必会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得到加强的做法值得提倡,也必然能改变学习被动、质量不高的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教育具有一般学科教育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也有艺术设计的特色和目标,完全用一般性教育的模式来衡量艺术设计学科也有不全面的问题。艺术设计更应注意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教师在过程式教学中更应把握课前、课中、课后的准备,规划好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在过程中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更能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变过去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教师与学的互动更为生动。在过程式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师地位的转变,要以引导者、启发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这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过程式教学来看,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特点,以制定“因人制宜”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创作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在探索型的课堂中更好地体验设计成功的乐趣。在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启发者,鼓舞者的角度来完成课程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同时学生接受新事物快,信息量大,他们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了解新知识更多,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更新、更快、更多,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点,也要求院校制定完善的制度来保障艺术设计学科高质量的发展。

在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之外,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视野,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综合素质。一般而言,专题讲座邀请的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对某些前沿的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其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于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从专题讲座中了解艺术设计领域发展脉络,把握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对一些设计成功的经典案例进行学习探索,可以和讲座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帮助,这也是课堂内容的一个延伸,往往比课堂知识更新,讲解的更深。例如,国外设计思想的交流,可以邀请国外的知名学者来面对面的沟通,也可邀请留学归来的国内专家教授介绍经验,对一些新兴的领域进行研究。课堂中的知识是较权威的、经过检验的理论知识,在专题讲座中,我们可以共同探讨一些自己的,有争议性的论点,让学生在这种争议的讨论中树立独立思考的信心,增强主动学习的热情。

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讲授,对某一小的知识点查找资料再讲解,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讨论式教学也非常适用艺术设计学科的课堂,特别是在设计草图与完善阶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能更进一步深入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也有助于学生产生独到的见解。音乐式教学是从多媒体教学中独立出来的,对绘画类的课程有帮助,一曲舒缓的轻音乐能帮助学生平稳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去。多种方法的灵活使用,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以适应学生个人教育和生活经历的差异性,学习兴趣特长、知识储备的差异性,对艺术风格,艺术表达的差异性,积极开展对话式教学、探讨式教学、主题式教学,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质量的评价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主要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不同,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灵活。

从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看,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更现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更趋多元化,更加重视建立艺术教育的自主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有效可行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经历了“心理测验时期”(19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目标中心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和“结果认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四个发展阶段。“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是以艺术教育为对象,研究艺术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

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一是推动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促使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教改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为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借助于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增进教师间的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热情和信心,形成个人教学特色与风格。具体来说,一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二是评价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三是教育评价要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学校评价指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评价,包括学校资格的鉴定、学校各方面工作及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等。一是树立整体评价观念,从艺术教育的要求看,学校评价应树立整体观念,可以通过外部的评价为学校创设优良的环境,学校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二是注意评价标准的弹性,协调好统一标准与艺术特质的关系,办学特色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下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教师评价是对教师的素质、职责、行为、教学绩效四个方面进行评定。一是建立突出个别差异性的艺术教师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之间取得平衡,关注艺术教师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形成个性化评价;二是重视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三是以专业发展为教师评价的目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学生评价指对学生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包括对学习情况、态度、情感和身体发育情况等的评定。一是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二是评价突出个性,强调专业表达能力。另外,艺术类学生的能力评价要强调专业表达能力。艺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评价标准的非客观性。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具灵活性。

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教学评价可能注重过程,可能注重结果,更可能注重潜力和发展的因素。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传承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它没有一致的标准,也不能用一致的标准评价。教育评价包括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和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发展以及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发展。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本人,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主要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灵活;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从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看,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更现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更趋多元化,更加重视建立艺术教育的自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陆斌.《中国高校广告教育 正是欣欣向荣发展期》.《现

代广告》2005.9

[2]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

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4).

[3]沈履平.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7(01).

教育教学艺术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61-01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现在学校艺术教育已经进入了教育的“小康”阶段,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

学校艺术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由“穷白”向“小康”迈进。首先,从教育资源上来说。原来有些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比如,课本、作业本还有艺术类器具、模型等严重缺乏。现在中小学都有国家免费发放的教学物资,种类齐全。艺术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壮大,虽说还没得到根本改善但已填补了空白。给学校艺术教育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加快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同时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艺术发展的差距,加快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进程。其次,从教育形式来说。学校艺术课教育是以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的。内有室内艺术课堂教学,除了设置正式授课时间还增加了兴趣学习时间;外有室外艺术实践、展览评比、现场表演、展示等形式。这样内外结合保障了学生对艺术类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从而推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再次,从思想认识方面来说。以前不论是上级领导还是教师本人以及学生,都不能把艺术教育和艺术学习放到台面上来,认为只是兴趣爱好而已,现在从国家政策到学校计划都把艺术教育放到了和其他课程同等的位置上。

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顺应了时代的需要。现在学校艺术教育总体发展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避免走极端,就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艺术教育教学模式要适时更新

有的学校艺术教育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模式仅限于教师示范、学生临摹,教师按照习惯事先设计好课程环节,有条不紊地讲解、板书,这样学生作品创作思路保守,作品风格缺乏个性。我们要尊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学生积极对话,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我们以学生为中心,随时解决或商讨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各种想法都细心倾听,多种画法要加以肯定和引导。笔者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结果也说明,采用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是轻松、自由的。

二、艺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要科学化

世上最好的科学是艺术的,而最好的艺术是科学的。所以我们在艺术教学理念上既要继承传统知识与技能,又要开拓和创新。打破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的束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融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通过强化艺术教育,让学生的左右脑均衡发展,造就个性完美的人,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思维能力。艺术教师要抛开外在因素的干扰,不能仅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同时,要努力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给学生树立前进的榜样。

回顾过去,艺术教育是稳步而扎实的;瞻望未来,艺术教育领域十分宽泛而又丰富多彩。目前我国部分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上只开设音乐、美术两门课,这样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学校艺术教育需要拓宽门类、增加内容,以全面、全程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纯洁、友善的品格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在新形势下,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创新,适时更新教学模式,科学理解和应用艺术教育理念,引领学生在看似没有系统的实践中种下艺术的种子,为学校素质教育增砖添瓦。学校艺术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连元.美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教育教学艺术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呼吁关注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术教育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下面就本县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进行综述。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

虽然我国很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考试这种评价手段将素质教育引进了死胡同,大家嘴上讲的是素质教育,事实上大部分农村学校实施的依然是应试教育,重视语数英,轻视体音美,重视成绩提高,轻视素质培养,始终以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好差,评价教师的工作实绩和学校管理者的治学水平。这就促使管理者和教师在工作中带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惜违背教育规律,教育法则。在大多数学校,课表上的体、音、美课虽然也按要求排足了,但事实上很多老师将其上成语数英或者自习课,学生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一节艺术课,结果老师不上,学生失望、沮丧,甚至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如此情况,如何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专业师资匮乏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艺术课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农村小学,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为数甚少,很多艺术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对音乐、美术等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有的学校艺术课教学基本上是由语、数等主科老师兼任,由于教师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使得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又怎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正常化?

3.条件制约,教学设备短缺

大多数农村学校,体音美教学器材极其匮乏,只有一两架破旧的脚踏风琴,体育器材只有少数几个篮球、足球和几根跳绳,这数量根本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孩子们从来没见过钢琴、二胡、长笛等,也不知道什么是画板,更别提画室、琴房了。这严重阻碍了农村艺术教育的落实,更谈不上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这样的条件,怎能不使农村艺术教育浮于表面?

二、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我县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转变观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学校艺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坚定信念,更应该联合家长、学校、社会,建立起正确对待艺术教育的思想,从思想认识上到位,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尊重艺术,尊重艺术教育,爱护艺术人才,形成良好氛围。

2.保证经费投入,加强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

音乐、美术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多渠道争取艺术教育投入,加大器材设备的配备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学校可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学生自制一些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艺术教学用品,如:简易的画夹、画架、画板等;也可鼓励学生自带、自购一些民间乐器,如:二胡、笛子等,以补充教学设备的不足,为农村孩子也能走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好艺术教育师资,建立相对稳定的、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

一方面是针对现有艺术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使教师尽快适应学校艺术教育的长远需要;另一方面录用教师时以专业技能为标准,同时兼顾录用人的综合素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有敬业精神、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1]只有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给学生以创造的天地,引导学生运用有形材料,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明暗等艺术手段,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同时,拓展教学面,把板报美化、报头设计等引进课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技巧。

书法教学中,分层要求,软硬笔并重。教师不仅教学生写好汉字楷书,而且指导学生临帖,如:颜体、柳体、以及篆刻书法等,激发学生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音乐教学中,把识谱、唱歌、乐器演奏、欣赏、舞蹈律动等熔于一炉,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使歌曲与形体结合,声乐与器乐结合,促使学生手、耳、脑并用,增强节奏感,发挥小学音乐教学的合力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互动起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也应该被‘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4]所代替,教学形式应更灵活。要大力加强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课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如精心绘制板报,设计图案、书签,精心制作动画等。要积极开展艺术课教研活动,创设机会,让音、美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农村艺术教育的起点较低,决定了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之路更艰难。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着力特长师资队伍的建设,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艺术的熏陶,享受优质教育,走在同一起跑线上,让艺术之花开遍农村小学校园。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波、胡冬芳.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探索[J].岱宗学刊,2005(1)

教育教学艺术篇8

1.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

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2.坚持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马克思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而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再在对学生讲述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艺术之美来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因此,要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紧紧围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

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师资力量偏重于理工类学科的现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类大学必须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素养教育,提升理工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理工类专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3.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灵活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在稳定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问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制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走出去”,如进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宽艺术教育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开展示范课观摩、聘请艺术家讲座等活动,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教育教学艺术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文化、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唱歌,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教育教学艺术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文化、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唱歌,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