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音乐十篇

时间:2023-10-13 16:56:37

教育故事音乐

教育故事音乐篇1

【关键词】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情境创设

近年来,素质教育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围绕素质教育展开了广泛的谈论。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时期,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高中音乐鉴赏课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验。通过该课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他们艺术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音乐鉴赏教学不同于别的学科教学,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音乐鉴赏教学的核心是音乐审美,创设美的情景有利于进行音乐审美,有利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实施。所以创设情景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教学形成了多种方法。

一、创设教学环境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模式。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音乐教学不同与数学教学,也不同于英语教学,它是比较抽象的,不像数学、英语等学科那么具体。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室的环境会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让教室的环境配合教学,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精心的布置,学生在相应的教学环境里会有很好的学习状态。比如可以在教室的墙上挂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画像,挂一些音乐美图。学生在这样的教室环境里学习音乐,对音乐的兴趣会得到激发。

二、创设语言情境

音乐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把抽象艺术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艺术的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所以在创设情景教学中,离不开语言这个重要的工具。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该学会使用语言艺术,创造语言情境,这样可以让音乐情境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课堂气氛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音乐鉴赏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用生动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创设一定音乐语言情境,感染学生的音乐情感,激发学生的音乐理念,让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独特的音乐审美体验。例如鉴赏《阳关三叠》,这是一首非常古老的歌曲,学生往往对这些歌曲缺乏兴趣,这时候老师要善用语言技巧,如有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唐诗,这首诗就描绘了友人那种深深的离别之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阳关三叠》的歌词就是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欣赏这首古曲。在这样的语言描绘情景中,会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同样,在艺术歌曲《魔王》的学习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诵表现歌曲中各个人物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表现的情境,让学生从艺术歌曲歌词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三、创设故事情境

有些人说现在是一个讲故事的时代。很多人喜欢讲故事,很多人喜欢听故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全国各地的事情,了解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故事激励人,有的故事感动人,有的故事警醒人,有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人们往往会被故事的内容吸引,好奇心驱使人们去探个究竟。对故事感兴趣是现代人的一个特点,现在的高中生也有这个特点。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创设故事情景。在欣赏一个音乐作品的时候,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把故事讲给同学们,通过把音乐和故事相融合,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加深了,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著名的琴曲《高山流水》时,给学生讲述这个古曲背后的故事,伯牙与钟子期那绝佳纯真的知音之情。学生听了如此感人的故事,会更加的理解这个曲子,从而增加对古琴的兴趣。

四、创设图画情境

在音乐鉴赏情景教学中,有时候创设图画情景是非常必要的。图画一般都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色彩,有时候图画的色彩和意境是对音乐情景很好的再现,对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很有帮助。与其它艺术类别相比较,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但音乐格外引人入胜。音乐是有内容的,它表达的特定的内容和环境,图画可以很好的把这些具体化,在视觉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如在印象派音乐《大海》和表现主义音乐的课堂设计中,把相同时期和流派的绘画作品引入课堂可以从视觉上让学生感受这一时期和流派的艺术特征,音画结合,这也是创设图画情境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

五、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该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整合多种资源,包括声音、动画、视频等。对我们教师而言,可以根据音乐鉴赏内容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生动的、新颖的动画来配合音乐鉴赏教学的需要。在多媒体教学情景中,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提高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加深他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另外,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好的音乐能够使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奋。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音乐艺术是最擅长于表达情感的艺术,情感又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由此而言,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在音乐授课中,我们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不要多讲,或者用自己的感受替代学生的感受,而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直接与音乐交流,让他们自己去体验音乐学习的美好和教学的基本特点,亲自去经历、操作、感悟音乐的魅力,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情感共鸣,有效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信心。

六、结语

总之,音乐鉴赏对培养高中生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身心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情况下,音乐鉴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加大。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才能为学生上好音乐鉴赏课程,笔者认为就要把音乐鉴赏课堂艺术化,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灵活把握音乐鉴赏教学课堂,运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艺术,让学生从美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到音乐鉴赏的重要价值,从而真正实现音乐鉴赏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丽.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J].音乐时空,2013.03.123.

[2] 徐浙女.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音乐天地,2010.07.17-18.

[3] 潘来好.分析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成功(教育),2013.16.376.

教育故事音乐篇2

关键词:循序渐进原则;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60-02

一、循序渐进原则为何被忽视

循序渐进原则在幼儿园教师看来是简单又平常的教育原则,因此往往被他们所忽视。教师们似乎更愿意去接受一些新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并注重这些新原则和方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在教师们看来,新的东西就是好的、有价值的,这种观念使他们忽略了那些看似平常的原则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们不能一味去追求新的教育方法,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应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目标。比如教师可以在理解像循序渐进这样一些经典原则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创造性地将这些原则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创新并不单指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创新,在原有教育观念、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的具体细节上的创新只要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也同样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循序渐进原则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育原则,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许多有关教育的书上都有提及。但由于一部分幼儿教师关注于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循序渐进原则不重视,自然也没去深入领会该原则的含义。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循序渐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循序渐进原则在音乐活动中的具体含义。许卓娅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提出的第一条原则(在儿童原有基础上促进其发展的原则)其实就是循序渐进原则。许卓娅指出:在设计音乐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注意准确地把握学前儿童的原有基础。“原有基础”在此特指儿童需在新的学习情境运用和发展的已经获得的经验,不仅包括音乐的经验,而且也包括非音乐的经验。也有学者把它称为“发展性原则”,并认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贯彻该原则首先表现在音乐活动应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应将儿童的原有水平和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无论是确定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还是选择音乐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都必须建立在考虑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无论从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学顺序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比如,在节奏方面,从适合儿童自身活动的节奏特点(行走合乎四分音符,跑步合乎八分音符)入手,在曲调方面,从幼儿发声最早、最自然的音调下行小三度(Sol-mi)起步。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对象(儿童)的周围音乐环境,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简而言之,循序渐进原则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含义是:注重幼儿的原有基础(包括幼儿已有的音乐经验和非音乐经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保证音乐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方法的选择和幼儿的发展阶段相符合;幼儿的音乐学习和幼儿的发展相一致;音乐教学活动的结构和顺序要适应幼儿发展的先后次序,并通过小步递进的形式真正推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和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实践循序渐进原则

幼儿园教师了解了循序渐进原则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含义之后,就需要思考如何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接下来笔者以江苏省南京市某幼儿园中班一节音乐教学活动《大象和蚊子》为例,探讨循序渐进原则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1.案例描述。这节活动大致是这样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为幼儿讲有关大象和蚊子的故事,并通过动作将故事表现出来,让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老师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幼儿们听得很入神,并积极模仿老师的动作。第二个环节是教师出示图谱。教师边让幼儿看图谱边告诉幼儿图谱与前面所讲故事的联系,让幼儿进一步熟悉了故事情节。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开始播放音乐,并示范用前面故事中的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教师动作,并跟着教师一起听音乐,随着音乐的变化做各种动作。幼儿跟随音乐做了几遍动作之后,进入最后环节,教师拿出五种乐器,让每个孩子选择一种乐器,并让孩子用乐器来表现音乐的节拍。在该环节中,有些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开始与旁边孩子嬉戏,还有些孩子不知何时轮到他来用乐器演奏。尽管教师在努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似乎作用不大。

2.案例分析。从以上案例可看出教师前几个环节似乎都是为了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们合作用各种乐器来表现音乐的变化,但幼儿并没达到老师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第一、二环节,教师设置的故事比较有趣,能吸引幼儿。幼儿积极跟着教师用动作来表现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始终没有听到音乐,教师一直在用语言结合图谱讲述故事,用动作表现故事。到了第三环节,教师才播放音乐,幼儿跟着教师边听音乐边做动作,音乐听了几遍就进入了第四环节,可以说在幼儿对乐曲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教师马上拿出乐器来要求幼儿用乐器表现前面听到的乐曲,对中班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再加上乐器种类过多,分给不同的幼儿后,每个幼儿等待轮到自己演奏的时间较长。对中班幼儿来说,让他们等待好几个八拍才轮到自己确实难度较大。幼儿对乐曲的不熟悉,及等待时间较长,有些幼儿自然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及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他来用乐器演奏的情况。由于教师急着让幼儿听故事,根据故事做动作,幼儿倾听音乐,能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和让幼儿合作用乐器演奏音乐这些环节放在一起用一节教学活动的时间急匆匆地教给幼儿,幼儿显然无法咀嚼这种“压缩饼干”,最终幼儿既没有很好地感受音乐,更无法用乐器合作表现音乐。

3.结合案例谈实践循序渐进原则的方法。①准确把握幼儿的原有基础是进行音乐活动的前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之前,无论是确定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还是选择音乐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都必须建立在考虑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应根据所在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仔细认真地考虑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的设计。比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如果能将第一个环节和第二个环节结合起来,根据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就出示图谱,将抽象的语言和形象的图像相结合,这样便能让幼儿更容易理解故事。在幼儿对故事了解并能根据故事做动作之后,幼儿将比较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此外,在第四个环节,教师在采用让幼儿轮流演奏乐器的方式进行活动时,教师如果能考虑中班幼儿的特点,给中班幼儿提供2~3种乐器,那么幼儿不仅能较快地熟悉这些乐器,而且等待轮到自己演奏乐器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不容易分散注意力。②在音乐活动中应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教师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始终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每次教学都应让幼儿从最简单的活动开始,通过多次重复直到幼儿能熟练前面的活动后,才开始下一个活动。这样前面的基础牢靠了,才有利于下一个环节活动的展开。幼儿在充分掌握中低层次的活动之后再进入较高层次的活动中,通过小步递进的形式真正推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和水平上获得发展,慢慢让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向审美经验提升。比如,在上述案例中的第三个环节教师应让幼儿多次重复倾听音乐,以便幼儿充分感知音乐的变化与故事人物、动作的关系,在幼儿熟悉音乐后,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用各种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变化。这个环节是这节音乐活动的重点环节,所用时间是应长一些。这个环节将为下一个环节:让幼儿用乐器来表现音乐打下基础。一节音乐课时间不够的话,可以把该音乐活动分成两节课上,“让幼儿用乐器来表现音乐”放到下节音乐活动中进行,而不要像本案例中那样为完成教学任务在一节课中匆忙就教给幼儿。

参考文献:

教育故事音乐篇3

一、运用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是当下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相当热门的一个话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于,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早已成为衡量教师执教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与教师的口头范唱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的教学优势,能带给学生美好的音乐审美体验,激发他们对所要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樱花颂》(合唱,中日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导入音乐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课件出示日本樱花海图片,学生马上被绚烂的景色牢牢吸引住。接着,背景音乐缓缓导入《樱花颂》(合唱,中日文)音频,伴随着歌声,课件图片不断变化,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花海图片,一边听得如痴如醉。最后,课件出示《樱花颂》(合唱,中日文)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学唱歌曲。整个过程中,学生都非常配合,愉快地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之中。

二、凸显故事元素

选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的音乐作品都充满了童趣感,很多音乐作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义,还彰显了故事教育意义。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情节曲折、波澜壮阔的故事总能迅速吸引他们的眼球,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故事教育资源,大力凸显音乐作品的故事元素,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音乐教育,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切入点。

二年级下册《三只小猪》(管弦乐)音乐作品鉴赏中,我先给学生讲了一小段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茂盛的森林里面住着猪妈妈和三只小猪。有一天,?i妈妈对三只小猪说:“你们都长大了,应该出去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了。”三只小猪告别了猪妈妈,来到森林的旁边盖了自己的房子。第一只小猪盖的是一间草屋,第二只小猪盖的是一间木屋,第三只小猪盖的是一间砖头屋。一只大灰狼发现了三只小猪,于是他悄悄来到三只小猪的房子外面......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了,他们好奇地问: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三只小猪被吃掉了吗?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我没有再往下说,而是请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学生认真听起来,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

三、创设表演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小学生年纪小,他们正处于想象力丰富、表现欲望强烈的阶段,如果音乐学习活动中可以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将会被大大激发。组织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音乐素养的平台,解放学生手、脚、大脑,增强音乐教学实效性。

教育故事音乐篇4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师 激发兴趣

一、音乐教师要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器乐教学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让世界充满爱》《保卫黄河》等,这些曲子生活气息浓厚,感彩丰富,教师也可以利用唢呐表演《信天游》等曲子,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器乐器材。教师要根据学校给予和拥有的乐器,进行有效选择练习曲进行组织教学,让学生得到亲身练习和表演实践,才能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音乐教师要采用故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故事教学可把歌曲戏曲的主题、内容、情节展示给学生,还可借助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但学生第一次接触越剧时,感到非常陌生,而且难以听懂。以音乐为背景讲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三年同窗、生死相爱、英台抗婚、双双化碟。教师生动的语言,慢而低沉的语调感染了学生,把学生带到故事中去体验主人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同时学生对作品中的唱腔、曲调、内容、环境、情感、得到更深入的了解。又如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时,我给学生们编了一个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动人故事,故事讲了乌鸦妈妈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小乌鸦养育大,终于有一天,当乌鸦妈妈年龄大了,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牢记妈妈的养育之恩,辛辛苦苦为妈妈寻找食物喂养妈妈。课中我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语气感动学生,让学生从中明白妈妈的辛苦,以及应该怎样孝敬妈妈,疼爱妈妈,学生听了故事后,很感动,纷纷举手发言来表达自己将怎样疼爱自己的妈妈,并在学习歌曲和演唱歌曲时都很认真、专注,用心投入地演唱了这首歌曲

三、音乐教师要因材施教、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化难为易。

“音乐就是生活,学习音乐要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事情,才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才会提起学生兴趣。我在教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其时值节奏,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来训练的。

四、音乐教师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七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学生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八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

九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五、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故事音乐篇5

【关键词】音乐;乐感;音乐鉴赏;教学导入;对比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教育故事音乐篇6

一、“音话”息息相关

民间童话和民族音乐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大量的民族音乐都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历史传说、文学故事等。从表面上看,民族音乐和民间童话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不同的艺术领域。但是它们都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创作主体的主题思想,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民间童话为民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而民族音乐可以用比语言更富表现力更丰富的声音的多种组合形式来表现主题思想。如《梁祝》《天方夜谭》都取材于民间故事,著名的交响童话《龟兔赛跑》和《彼得与狼》它们既是一部音乐作品,又是生动的童话故事。还有久唱不衰的歌曲《二小放牛郎》,它的歌词本身就是一则完整而精美的故事,通过歌声向人们世代传颂这个动人的故事。将两者结合,引导幼儿进行民间音乐的欣赏,能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民族音乐,了解民族的历史,激发美好的情感。

二、“音话”共促理解

1.以“话”激趣

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曲子较长,结构较复杂,幼儿不容易理解与记忆。让他们一本正经反复的听是一件很乏味、很头疼的事。而童话在儿童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童话来导入音乐欣赏,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借助童话魔力来激活音乐欣赏教学。所以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用童话导入,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再加上丰富的动画效果,能够激发幼儿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兴趣,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吸收音乐知识,体验音乐的美感,既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又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2.依“话”感受

在帮助幼儿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丰富与民族民间音乐审美情感体验相适应的经验准备,营造相适应的物质环境和富有民间文化气息的氛围,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欣赏民间音乐《春节序曲》前,为了帮助幼儿感受乐曲所表达的过年喜庆气氛和美好情景,体验中华民俗文化,教师活动前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关于春节的民间童话和各种装饰品,根据民间故事《年的故事》教师在活动室上布置了相关的饰品,营造出一种春节来临的欢快喜庆的气氛,让幼儿一进入活动室就有一种过新年喜气洋洋的欢乐情绪,在感受和欣赏“春节序曲”时就显得特别亲切。

3.倚“话”理解

幼儿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正义。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主人公般的美丽和魔力。比如乐曲《东郭先生和狼》,它具有明确的故事情节,但是这首乐曲如果没有解说词的辅助,那么幼儿根本就无法理解这首乐曲,因为没有任何线索提供幼儿进行形象的联想。他们只能听辨出各种乐器及演奏的音乐主题的情绪特点,却无法和一系列的故事角色相联系。因此,欣赏《东郭先生和狼》是从讲故事开始的:亲爱的孩子们,现在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这样通过音乐的描绘和故事的帮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受到了教育,还了解了各种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乐表现力。这种理解显然来自故事而不是音乐。

三、“音话”结合注意

1.精选内容

欣赏作品选择恰当与否,是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的前提,因此为幼儿选择民族音乐作品和相辅助教学的民间童话时,应当考虑到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善于把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引入音乐活动,以便让幼儿联系实际生活加以想象并用动作进行表现。当幼儿有了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童话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因此幼儿有丰富的童话体验。教师可将民族音乐欣赏与童话相结合,使民间音乐欣赏不能仅仅局限于纯艺术方面的体验,要与语言领域相结合,增加音乐欣赏的趣味性、个性化。教师在引导幼儿方面要注意:要让幼儿充分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结构,为后面的创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民间童话的选择不是没有依据的空洞编造,它必须建立在对音乐充分感受的基础之上,根据音乐的风格来想象音乐中的故事。这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结构,与故事密切相关。

2.有机整合

音乐欣赏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在组织音乐欣赏时将抽象的音乐与幼儿童话甚至游戏结合起来,综合设计,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开始通过童话故事场景的创设,让幼儿产生了新鲜好奇感,引发他们大胆地想象,大胆地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动过程中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中,依托童话故事了解了音乐的内容,理解音乐发展的情节。活动最后幼儿还可以跟随音乐表演童话故事,让幼儿对音乐及童话的理解有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音话结合是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在充分了解音乐旋律结构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故事,实现音乐欣赏能力的飞跃。音话还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它也是建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欣赏。

教育故事音乐篇7

关键词:高中音乐;创设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16-01

一、前言

高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贯穿美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享受美、分析美、表达美和创造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灵美。因此,高中音乐教程的重心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天才,而是丰富学生精神文明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能在音乐教程中贯穿美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很多,其中创设美的情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所谓创设美的情景也就是营造出一种美好的环境和情景,让学生能更易融入音乐的美妙之中。接下来我们重点讲述一下如何在音乐教育课程中“创设美的情景”。

二、结合图片、映像,给予视觉美感

图片和映像能直接给予视觉的冲击,将抽象的音乐旋律形象化。例如欣赏二胡独奏《赛马》,《赛马》表现的是赛马场上激烈的赛马场景,表现的是赛马场上群马奔腾的矫健之美和骑士的英勇之美。在听音乐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们试想一下赛马的景象,然后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奔马和骑士的图片。然后播放曲目,同时配上赛马的映像片,这样能更强烈的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们更深刻的体会到赛马的激烈和刺激。放过一遍映像和曲目后,让学生们谈一谈听后的感受,接下来再一次播放曲目,这时候就不在放映映像片了,而是让学生们闭目欣赏曲子,引导学生们发挥想象,从而使学生们体会到音乐中描述的生动情景。

三、运用语言引导,逐渐进入佳境

在音乐欣赏中老师的语言引导也是尤为重要的,正确且生动的引导,能使学生们更自然的进入佳境,融入到音乐之中去。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教学中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好的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形象生动语句和适当的语速、声调,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的旋律之中。

四、体验生活,让音乐回归现实

艺术源于生活,音乐同样是生活艺术的写照。如果音乐教育只局限于教学,而不注重生活情绪的表达,是不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的,所以音乐教学应该多制造让学生回归自然和生活的机会。带领学生们发现生活的美之所在,让学生们在音乐中找到大自然的美丽。大自然从来不缺乏美丽的音乐,例如:树叶在清风的吹拂下发出阵阵沙沙的响声,山林里潺潺流动的溪水声,鸟儿清晨在林间清脆的歌声……这些都是音乐的素材,也是大自然最淳朴动人的旋律。例如让学生们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可以带领学生们到公园的溪流边安静的聆听流水的律动,或者在上课前鼓励学生们周末到郊外去走走,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纯自然的声音,在让学生进入自然的怀抱之中后,闭目欣赏噶去《高山流水》,这样能更深刻的让学生体会到古曲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自然之美的积极性,点亮了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五、追根溯源,寻找音乐中的故事

音乐和文字一样也是具有记录和说明效果的,很多曲目都是有源头的,它可能是一个传说,可能是一个爱情故事,可能是为了纪念一个伟人……这样的曲子我们要欣赏他,首先应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例如欣赏钢琴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唯美凄凉,最终以悲剧告终,钢琴曲正式以这个故事作为背景创作的,在欣赏这首曲子的之前,可以上学生们先去看看这个故事或者电影,让学生们对曲目讲述的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播放欣赏,这是学生们所听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串音符,而是娓娓道来的,充满故事情感的曲子。这样更能让学生们欣赏到曲子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学会分析和感受曲子的情绪与内涵。

六、结束语

高中音乐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的课程,丰富的教学手段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试学生学习压力,是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创设美的情景一方面能营造轻松舒适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中得到放松;另一方面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爱好;此外还能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美化学生们的心灵,传递美好和正能量,引导学生们更好的发现、体验、创造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李彤.中专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的一些思考[J].音乐大观.2011,06(9).12-13.

教育故事音乐篇8

[关键词] 电影;电影音乐;高校音乐教育;学科综合;创新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门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它既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既是听觉艺术亦是视觉艺术,综合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美学层面对电影的定义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画面、声音为媒介,在特定时间内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表达生活、抒发情感的艺术活动。其中作为媒介的声音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人声,二是电影音乐,人声又分为独白、旁白和对话。世界电影诞生于1895年,而中国电影则始于1905年的《定军山》,一开始的电影都处于默片时代,没有声音,只能通过画面、人物动作去猜测电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后来随着电影发展的日趋成熟,有声片开始出现,20世纪30年代是默片和有声片的交织时期,随后完全被有声片取代,达到成熟。中国电影有声片经历了从片外发声到片内发声、配乐发声到对白发声、片段发声到音画协调的过程。

作为电影元素之一的音乐与独立存在的音乐不同,需要紧密配合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和风格。优秀的电影音乐能更好地引导观众、烘托气氛、深化主题。所以音乐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电影锦上添花,特定的音乐还能参与人物的塑造和环境背景的交代。现在电影音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作曲家配合电影的内容、固定情节走向专门为电影写作的音乐;另一种是根据电影要表达的情绪选择现成的风格相似的音乐作品加入到影片中来。

一、电影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近代我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涌现出众多优秀并被世人所传唱的为电影量身定做的电影音乐,在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中,经典曲目频繁地出现在各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钢琴我们要弹奏它,声乐我们要演唱它,曲式分析我们要分析它,理论知识我们要学习它。就拿《送别》来说,在笔者的学院钢琴伴奏课程把它作为分解伴奏音型学习的曲例;声乐课程把它作为练声曲或是初学者的必唱曲目;曲式分析把它作为学习单二部曲式的典范;理论课程学习学堂乐歌必学《送别》。在我们的钢琴歌曲伴奏课程教学中《义勇军进行曲》《我爱你,中国》《大海啊,故乡》都是常规曲目。由此可见这些电影音乐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学习价值,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外,对学生人格的成长、情操的陶冶及智力的提高等还具有非凡的价值。

二、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经在高校以及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音乐课程改革正在基础教育领域稳步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音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1课程设置较为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学科综合还有待加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课程之间还处于相对独立的阶段,没有把相关课程、相关的艺术门类进行交叉融合教学,使得学生的知识相对片面,没有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教师师资还比较薄弱,综合学科的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受旧的教育体制的影响,现在的高校教师专业都比较单一,而其他学科知识较为薄弱,比如上和声课的理论教师钢琴较为薄弱,上钢琴课的教师和声知识相对缺乏,这样给同类或者相关学科进行学科综合带来了师资上的阻滞。

3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深入性,忽视了对自身情感及人生观的培养。现阶段普通高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存在惰性,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教师主动讲而学生被动听,毫无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再则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音乐的表面,如;识谱、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并没有进入更深的感情层面进行理解,这使得学生在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尤为匮乏。

三、以电影和电影音乐为例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有了重大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时,必须树立以审美为核心,进一步开发音乐课程文化认识功能的教育理念,使音乐教育的音乐文化传承与音乐审美价值一起得到开发和利用。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曾经提到:“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可想而知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不是走单一路线,而是强调学科综合,所以说课程改革学科综合是必然趋势。既然电影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出现得如此频繁,那么把电影和音乐这两门相关艺术门类进行课程综合就是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

下面就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以电影和电影音乐为例对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让电影走进高校音乐教育课堂进行学科综合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电影和音乐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它与音乐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和音乐的交叉教学,使学生不仅从听觉上而且在视觉上、思维上得到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就《送别》教学为例,它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可以让学生观看《城南旧事》这部影片,然后对影片和作曲家进行介绍。它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82年出品的,属于特殊的儿童怀旧体裁,影片通过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去感受世界,由三个故事组成(“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情节互不相关,但是情感却依依相连,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互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影片的主构思,由此串联出三个旧北京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的音乐由主题曲《送别》、插曲《麻雀与小孩》和其他器乐曲组成,器乐部分是由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吕其明(1930— ),是中国最杰

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红日》(合作)、《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子夜》等六十余部故事片和十余部纪录片作曲。《送别》是学堂乐歌,是吕其明为《城南旧事》特别选择的,4/4拍,f大调,是典型的单二部曲式,曲式结构为a+a1,b+a1。钢琴伴奏主要以分解和弦和摇曳两种伴奏音型为主。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还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视觉上、思维上还从听觉上对影片、音乐的思想情感有了深刻的认识,就知识结构而言,牵涉层面广泛,通过这一首曲子把影片的创作背景、大致主题情绪、作曲家生平、节拍、调式调性、曲式结构、钢琴伴奏音型还有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进行大串联,形成了一个大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既能学习到电影知识又能学习到音乐各门课程所要涉及的知识,使知识全面而系统,方便学生学习记忆和消化。

(二)电影与音乐课程综合有助于教师加强综合教学能力

以往旧的教学体制导致了课程设置的单一,一个教师往往只具备本门课程的教学能力,而根据新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相关课程和相关艺术门类课程进行综合,这就需要教师本身不但具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还要有综合知识的能力。为了加强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就迫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比如电影音乐进入教学课堂后教师不但要掌握音乐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牵涉到的电影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综合这两方面知识在学生的情感和人生观的培养上做出正确引导。

(三)电影和电影音乐进入教学课堂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改革课程结构是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坚持艺术门类齐全、兼顾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积极建设准专业水平的学生艺术团体的指导思想,每一类课程要兼顾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实践、艺术美学三个层面。要使学生得到全面、高素质的发展。

1.电影及音乐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道德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样式,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电影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优秀的电影能教育人,劣质的电影能影响人走入罪恶的深渊。作者借助电影反映现实,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努力把自己对世界、人生、善恶、美丑的理解融入作品中,所以电影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当我们看到一部优秀的电影或聆听到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时,我们领略到的绝不仅仅只是它的故事、旋律、节奏、音色和声音,而是要通过这些因素得到道德品质上的教育。那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把电影融入音乐教学课堂,既能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的音乐知识和电影知识,又能直观、具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和人生观的教育。

2.电影及音乐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电影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视听综合不仅使电影具有真实再现性,同样也可以上升为电影的美学特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使主体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审美感受力,进一步达到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境界的深入体会,获得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特殊审美价值。当电影和音乐同时出现在音乐教育课堂中时,通过动人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让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世界,笑看人生。高等音乐教育不仅要从专业知识上教育学生,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及人生观、道德观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把电影和音乐结合起来展开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追求真、善、美,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电影音乐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出现频繁,如果能响应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号召,把相关课程或者相关艺术门类进行课程综合,比如电影、电影音乐、音乐相互融合,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我国的高校素质教育才能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张蓉,马西平.电影艺术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教育故事音乐篇9

关键词:幼儿 音乐 兴趣 快乐

【中图分类号】G613.5

一、 选择合适的活动题材

音乐作品是开展音乐活动的依据,也是幼儿实现快乐的载体,好的音乐作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品选得好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作品的选择上,以幼儿为主体,既要考虑到作品的教育功能、熏陶功能,还要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作品。要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收集孩子们喜爱的音乐。如:在与小朋友们交流“小朋友们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呢?”,“老师我想当”、“我想当警察”、“我想当医生”……根据孩子们生活中耳闻目睹这些人物形象,怀着对这些职业的喜爱和崇尚,选择《我是小海军》、《学做》等音乐作品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幼儿都喜欢看动画片,几乎每日必看,观看动画片成为他们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了解孩子们对《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百看不厌,每集重复播放的片头主题歌不知不觉印入孩子们的记忆,人人都会跟着动画片播放的片头曲不由自主的哼唱,有的还手舞足蹈当上动画片片头曲的领唱,多开心呀!甚至产生一人唱多人合的共鸣效应,当把这些孩子们喜爱的主题曲播放给他们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的合唱和欢呼。幼儿是活动的主体,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

二、 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题材固然重要,但毕竟幼儿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采用适宜有效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领悟和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和教育内涵,使幼儿由浅入深,从感官到理智循序渐进的快乐的接受新知识。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让幼儿快乐的享受音乐,音乐的教育功能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创设情境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讲故事、游戏、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表演等,在音乐活动中采用适宜有效的教学手段,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体态、眼神,把教材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幼儿的兴奋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一)、故事化音乐活动给幼儿引来快乐

针对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演讲的形式把音乐故事的内容讲给幼儿听,幼儿在演讲的氛围中能深刻理解音乐故事的内容,并伴随着音乐将幼儿引入音乐世界。在《小兔子乖乖》这首音乐,教师在讲故事时,把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扮成大灰狼、兔妈妈、小兔子三种角色的声音和动作,并提问“妈妈没在家大灰狼来敲门,要不要开门呀?”,孩子们齐刷刷回答“不开,不开!”,音乐响起,把孩子们轻松快乐引入活动的角色。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和音乐匹配,让幼儿对音乐的内容和结构有初步的印象并根据音乐设计一份图谱,让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做身势,使幼儿在动动玩玩中感受、理解音乐,享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二)、游戏化音乐活动给幼儿增加快乐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音乐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化音乐活动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自觉地、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把表演游戏渗透于教学活动中,给课堂增加了快乐元素。在歌曲《小乌龟》活动中,先让孩子表演小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大家都争着学小乌龟走路,同时让幼儿边学走路边念歌词,引起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在歌曲《狐狸和石头》音乐活动中,音乐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在没有规定动作限制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十分投入,动作有趣,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活动有滋有味,充满快乐的笑声。

(三)、互动让孩子领略快乐

运用互动教学法实现师幼与幼幼间的互动交流合作,通过创设交互氛围、丰富交互形式等方法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互动的快乐,享受音乐的美。

1、师幼之间的互动

《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音乐教学中,师幼之间的互动是互动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交往,创造自由平等、师幼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拥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为幼儿提供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老鹰捉小鸡》音乐游戏中,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和他们一同唱歌,一同游戏,让他们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和朋友间的关爱,不仅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还使他们快乐的学习,让他们在音乐艺术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遨游。

2、幼幼之间的互动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互相欣赏、共同提高”,幼幼互痈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更有效地拨动“幼幼”互动的“和弦”,奏出和谐愉悦的乐章。在《找朋友》音乐游戏中,幼儿相互找朋友,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过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

幼儿的音乐活动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渗透于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结合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创设欣赏区、表演区、演奏区、游戏区等,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在音乐世界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发挥音乐的特殊教育功能。

快乐是儿童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快乐的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音乐以其动听的旋律、生动的节奏、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受幼儿的喜爱,音乐作为幼儿最喜欢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认知、情感、审美、健体等方面的价值。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音乐对幼儿具有独特的魅力,巧妙利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让幼儿感受音乐的快乐,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故事音乐篇10

一、依据教材、联系实际,进行形象教学

所谓的形象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充分运用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文字、图画和符号进行归纳总结并描绘出来,使小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接受和掌握,在这类教学方法中,最直接、直观和容易的做法就是讲故事、顺口溜和简笔画。

(1)讲故事。故事由于具有趣味性和情节安排总是引人入胜,尤其是天真、好奇、兴趣浓厚的小学生,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采取引用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生动、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会仅仅抓住小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好奇心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综合练习中,读谱知识和乐理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和教学。这样,不仅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音乐教育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学读谱知识“休止符”时,我们就设计和编排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小白兔在家里练琴,弹着弹着,突然发现旋律中出现了一个“0”。它就想:“咦,数字中的‘0’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这应该怎么弹呢?”。正在它苦思冥想不知道怎么办时,好朋友小猪猪来了,不愧是小小音乐家,三下五去二就帮助小白兔解决了问题,小白兔又高兴地练习起来。讲到这里,教师就会因势利导,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猪猪是怎么样帮助小白兔解决问题的?”,小学生会急切地知道。小学生这时候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就变得极度高涨,小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就会变成主动性,教师就会顺势引导,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所以,故事的运用和恰当的编排,不仅会促进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精神力量,促进思想意识的再发展。

(2)顺口溜。所谓顺口溜就是一些押韵、顺口的小段子和小诗歌,虽然很短,但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且概括力强。在教学音乐过程中,只要合理运用、不失时机地利用好顺口溜就会给教学音乐知识和歌曲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常用音符时,我们就编排了几句顺口溜来帮助小学生识记抽象的音符名称。“祖宗五代聚一堂,身后三线是全音,身后一线是半分,孤零一人是四分,脚踩一线是八分,脚踩双线十六分”。这样,五种常用音符的形状和名称就形象而清晰地记忆在小学生的脑海里。

(3)简笔画。简笔画的合理运用和恰当地使用,不仅会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会帮助小学生正确理解有关的乐理知识、感受音乐的情感。简笔画是教师教学基本功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所以,音乐教师也必须具备简笔画的基本基础和运用能力,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选择适当的知识和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形成基本的音乐画面,就会给教育教学和音乐知识的学习带来不容质疑的良好效果。因此,简笔画的运用不仅有助于音乐歌曲的教学,而且会增加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和活动中。

二、充分利用教学模具,加强音符、旋律的记忆

在农村音乐教学中,由于受到条件、设施和学校经济的限制,小学生记谱、识谱和学习音符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针对农村这种现象,将音符和旋律教学分三步走不失为一种切合农村实际、又会完成音乐课程教学任务的好方法。

(1)卡片认读。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直接性和可视性相结合。把以前学习的知识中的每一个音符或符号,每一种旋律的形式,用卡片的形式记下来,让学生抽出来一张一张地记忆和回顾。在记忆和学习过程中,要把次序和顺序打乱,随意抽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小学生的知识机械性记忆,有助于加强知识的记忆性。随着卡片的抽取和记忆,全班的同学也会随着知识卡片的不断学习而进行复习和巩固,从而达到全面复习和全体复习的目的。久而久之,那些不容易记忆的音乐知识就会在不自觉地学习和潜移默化中在小学生的脑海里形成固定的、正确的印象。

(2)分组监唱旋律。尽管小学生在卡片练习和记忆中得到了知识,但是,学生的整体音乐旋律意识海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加强音乐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小学生分组式的互相监督的进行旋律的试唱和朗读,有利于小学生形成音乐旋律的总体意识。为了使小学生在试唱中不至于出现“卡壳”的形象,在教学音乐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于旋律的朗读也是很重要的。

(3)成立音乐活动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提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成立音乐兴趣活动小组,有利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推广,也有利于乐理知识的提高、试唱的训练和音乐技能的提升。在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把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回忆,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课堂教学知识面进行延伸和拓展,使小学生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升华,为学好音乐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在竞争中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竞争意识

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殊性,使得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和好强心理极其高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地时机引入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辱感,形成团结、齐心和步调一致的学习品质。竞争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只要有利于音乐教学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