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十篇

时间:2023-10-12 17:16:53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篇1

关键词 激励教育 学生管理 高职

1 激励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激励理论是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相信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这种潜能是人的内在心理状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通过人的具体行为显现出来。要促成行为的显现,就必须通过创造外部条件去刺激内在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激励。激励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内在潜能,诱导人的行为,促使人们朝着理想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核心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持续不断地围绕目标而奋斗。

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需要激励,激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大学生把外部的刺激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上进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进取。这种教育方法被称为激励教育。激励教育是指以激发和鼓励为原则,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作热情和人生理想,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树立远大理想,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全新教育方法。

在高校中,充分利用激励教育来塑造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大体上,有以下两个方面:(1)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斗志。每个人的内心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而激励可以挖掘这股潜能。学生在受到激励教育之时,身心会受到鼓舞,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会增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能勇敢面对问题,并完成目标。(2)提高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的发展。情商是指人的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身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激励的学生往往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充满希望,积极进取,行为更具有建设性。激励能够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 激励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所负责管理的2009级机电专业某班,学生生源较为复杂,不仅有高中、职中毕业生,还有部队退伍士兵。考虑到部队生活的纪律性和正规化,在新生入学后第一次选举班委成员时,笔者较注重退伍士兵的作用。事实上,部队退伍的学生在军训、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等方面确实具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有的退伍士兵沾染了散漫、嗜酒、讲哥们义气等不良习气,自律意识和学习劲头不足,经常召集一些人去校外饮酒、玩耍,有时出现晚归现象。作为班干部,他们在班上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反而影响到班级整体的纪律性和学习风气有所下降。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在发现这一问题后,专门召开该班的班会,提出批评和整改意见,并就此问题在全校进行了通报。必须马上纠正该班的班风和学风。笔者通过与班上的同学交流,发现多数同学的信心不足,觉得班级的风气不可能好起来了,而且对班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此,笔者认识到,首先必须重新树立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对班集体的信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构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先建立一支肯带头、能带头、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笔者通过召开班会,让同学们公开选举他们信任的同学来担任班干部,由此组织了新一批班委成员。

此后,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对该班多投去关注的目光,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在学校组织的迎新生晚会、国庆晚会和合唱活动中,笔者都组织该班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成立一支合唱队,参加排练和演出。青年学生们的心灵是活跃的,他们大多争强好胜,希望在这些活动中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参与度较高,并且彼此配合,相互纠正,共同提高。老师要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2)学生的天职是学习,良好的学风不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我们利用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改进班风和学风。(3)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性格的养成进行干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班上一个学生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较为紧张,在宿舍里也处于孤立状态,屡次申请调换宿舍。笔者调查后了解到,该生平时性格较为孤僻、多疑,总是怀疑别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因而少与人交流。笔者多次与该学生谈话,鼓励他敞开心扉,多跟人交流,并安排他参加集体活动。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情绪明显好了起来,跟同学们也有说有笑了。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该班的气氛明显改善,有了活力,同学们的组织纪律性得到增强,上课不会再出现迟到、早退或旷课现象,学习的风气也较好,在期末考试中成绩显著提高。

3 在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教育的启示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篇2

本文从促进大学管理学教育与企业管理实践的深度整合视角,致力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学案例库的“内容-平台-教育”的三维度开发,形成有特色的案例教学库,促进案例内容在MBA教学中的充分运用。研究采用调查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形成的思路和实施策略可以推广到其它专业硕士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中使用。

【关键词】

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案例库;案例教学

为了提高大学商学院的竞争力、提高管理学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大学管理学教育与企业管理实践的深度整合,商学院可以致力于管理案例的“内容-平台-教育”的三维度开发,进而引发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提升商学院声誉和核心竞争力。

一、工商管理硕士案例库建设目标

案例中心可以依托商学院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与国内外案例开发研究机构的合作,以专业化视角和严谨的态度,致力于实现以下3个战略目标。

1、案例内容(案例库)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案例教育首先要有案例,案例内容建设是案例中心的基本建设目标。子目标一:原创性教学案例(包括文字和视频案例)开发,建设“自主化、本土化、国际化”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资源;子目标二:开展原创性案例研究,完成案例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子目标三:案例全过程管理体系,建立案例选题、立项、评价及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子目标四:企业和社会资源开拓,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和产学研合作关系;子目标五:开展广泛的国内外交流,共同探索科学的案例研究开发模式和方法,并在工商管理学科普及案例研究和开发方法。

2、案例平台建设。案例平台是连接内容和用户的媒介,这种网络案例共享系统是一个前台界面友好、后台知识充足的连接案例内容和用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各种计算机软硬件。子目标一:案例中心硬件建设,包括服务器、集线器和各种网络设备,以及顺畅的网络通道;子目标二:网络案例搜索软件开发,能为用户提供案例查询、在线浏览和视频案例播放、案例下载等功能;子目标三:实现与其它院校管理案例库共享。

3、案例教育建设。案例内容和平台最终都要落到教学和研究上,为管理教育服务。子目标一:对师资开展案例教学方法培训,使之能有效地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子目标二:对学生进行思想转变和习惯培养,使之接受案例教学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习惯;子目标三:研讨案例教学方法,促进新方法开发和在案例教学中的运用,定期开展案例教学效果评估和分析;子目标四:组编工商管理硕士案例通讯,推广高质量原创性案例研究成果,推动案例研究发展及国内外协作。

二、工商管理硕士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

1、学校和学科实力的体现。商学院如果拿不出与别人共享的案例资源,将可能被边缘化,这对学校的声誉形象极其不利,也会限制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此外教育部对案例教学日益重视,“管理案例数据将被纳入教育部商学院及MBA学科评价体系”,案例教学已经被教育部列入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成为了评估商学院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开展案例教学的需要。管理是实践性和情境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管理教育依赖于课堂教师讲授,忽视了管理的情境和实践意义,而案例研究和教学是理解管理知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通过案例教学,一是增强了学生分析能力,二是激发了学习兴趣,三是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实现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现。尤其是我们自主开发案例,对案例企业的相关背景和管理实践更熟悉了解,用起来更加顺手,这是外购案例所不具备的可操作性。

3、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相互促进。案例研究和教学减少了“围绕课本的闭门造车式的教学现象”,势必推动教师深入实践去挖掘企业实际问题,关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这样也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相互促进,既会提升教师的案例研究水平,也促进了案例研究成果向教学的转化。

4、提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往由于学校以及教师忽视企业案例开发和教学研究,缺少对企业实际问题的把握,缺少与企业沟通的能力,产学研合作停留于表面。案例研究与教学的开展,一有助于准确深入理解企业问题,二与企业、企业家互动增进理解,三为学校建立实践基地,四促进学校对外输送人才和学生就业。

三、工商管理硕士案例库的建设任务

1、教学案例开发。案例中心要动员、组织商学院师生对企业管理实践进行实地调研,将管理实践上升为可用于教学科研的管理知识、规律和理论,开发高质量教学案例,打造自己的案例知识库。其中的教学案例又包括文字案例、视频案例、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案例。为案例开发拓展社会资源,与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在与企业的互动中增进了解、培养感情、提高互信程度,为案例开发创造有利条件。案例中心要对案例开发的选题、立项、评价和验收以及成果利用进行全过程管理,为案例开发团队提供团队建设、经费配套、方法指导等必要支持。

2、开展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工作是要结合企业实际,选择典型案例分析、解剖,提炼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案例中心鼓励教师和研究生运用规范的案例方法,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企业管理实践进行访谈、调研和数据收集,从管理现象中总结管理规律,完成具有原创性的案例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3、案例研究与教学师资培养。教师只有熟练掌握案例研究方法,善于从企业实践中提炼学术问题,才能完成高质量案例研究成果。案例教学更不同于传统教学,需要对师资开展案例教学方法培训,使教师课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课堂上能领导案例讨论过程,帮助学生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案例中心需要外聘或内聘专家给教师讲课或培训,也要鼓励教师走出去,与国内外商学院和案例中心开展紧密交流协作,参加案例研究与教学研讨会,共同研讨和探索科学有效地案例研究方法、案例开发模式和手段,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和研究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效果。案例中心需要在工商管理学科普及案例研究和开发方法,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的案例研究开发能力。

4、案例平台建设。网络共享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网络案例查询、网上案例共享和下载、网上案例研究和教学等服务。这个系统中既包含本中心组织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案例,也需要跟国内外其它院校管理案例库对接,使师生可以接触和利用到广泛的案例资源。在商学院网站上开辟案例中心网页,设置中心通知、中心案例库、案例研究动态、案例教学、友情链接等栏目,为推进案例教学、案例写作和案例研究服务。案例中心需要购买服务器、集线器和各种网络设备,建立一套网络内容共享的硬件系统。同时,需要进行软件开发,为用户提供案例库入口,实现查询、检索、浏览、在线播放等功能。与国内外其它院校的案例中心开展合作,通过购买或交换的方式,获得接近利用外部案例资源的渠道。

5、案例教育建设。在案例教学方面,目前虽然在授课中也结合案例讲授知识,但还远未达到规范的案例教学程度。案例中心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转变和习惯培养,使之接受案例教学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习惯,习惯于课前思考、课堂研讨,课后总结和吸收消化承载于案例的理论知识。先进行案例教学试点,再逐步铺开,最终覆盖大多数管理学课程。案例中心也需要对案例教学的方法手段等进行研究探索,促进新方法开发和在案例教学中的运用。定期开展案例教学效果评估和分析工作,促进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等各系列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园地、以案例为内容、以网络共享系统为平台、以企业实践基地为依托”的案例教学质量提升体系。

四、工商管理硕士案例库的应用研究

1、工商管理硕士案例的应用。所选择的案例缺乏典型性,只是泛泛而谈甚至是讲故事,不能准确、有效地说明和论证理论要点,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兴趣。所选案例大都缺乏直观性,不够深刻以至于不足以让学生理解。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案例库,但其中的案例大部分直观性不够,理论与实践不易有效整合,往往是就案例谈案例,上升不到理论层次,或者是牵强附会成为理论的注释,仅仅达到活跃气氛的效果。而且,由于学生的专业和经历各不相同,围绕案例讨论的时候往往容易钻牛角尖,拘泥于枝节问题做无谓的争论。

2、工商管理硕士案例教学的流程。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系统的科学,通过向学生讲授现代企业管理的原理、哲学思想、管理的职能及其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因此,紧密联系实际,把引进案例的教学方法加以系统化,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相辅相成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首要内容。首先,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步骤要明确。在确定要利用案例讨论之前提前确定讨论的核心主题,对案例教学目标、案例中的难点和重点等进行分析;对案例进行反复揣摩,确认一系列问题,制订课堂讨论计划,包括怎样开始讨论,如何组织教学,遵循怎样的逻辑进行,如何对过程进行控制等,并编写案例讨论教案。其次,鼓励学生积极配合。在正式讨论之前,要求学生主动了解案例背景知识,熟悉案例讨论流程,以及事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前进行思考并能提出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在课上正式案例分析的时候能有序地参与。案例教学法以自学为主,让学生成为主体地位,相当多的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所以,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知道怎样学习案例,怎样为案例课题做准备,为解决这些问题应掌握哪些知识,以便学生认准自己的角色,真正站到自己应该站的位置,积极参与其中。最后,要严格保证案例教学各环节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针对一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系统环节脱节问题,笔者认为在案例讨论进行之前告知学生案例分析的每一步骤,严格按步骤进行,并且这些步骤应与教师的案例讨论教案一致。在案例讨论中,当偏离主题或即将与前一环节脱节时,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案例研究的主题,引导学生按照案例讨论程序进行。在案例的总结环节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反馈,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解决了案例中反映的所有问题,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及障碍是否被学生充分预见到了,教学目的是否已达到,案例选择是否恰当以及哪些方面仍需改进,以便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使教案不断充实和提高。

3、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增强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创造和学习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在对学生的激励方面,教师可以实施考核激励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终真理,而是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为了达到较好的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案例中的身份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针对案例提供的资料充分思考,并分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思考基础上的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在某一案例分析时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探讨,广泛地接触了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学到了管理学的各种知识,培养了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作者:李浩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江明,李亮,王伟.案例研究:从好的故事到好的理论—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构建研究论坛(2010)综述[J].管理世界,2011(2):118-126.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篇3

关键词:成人案例教学;研究;回顾;展望

作者简介:常志伟(1968-),男,河北玉田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康和平(1953-),男,河北大名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刘奉越(1972-),男,山东汶上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0-0032-04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首创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它依照法律工作中立案方法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后来,这种教学方法被引入到成人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受世界各地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部门的普遍欢迎。同时,成人案例教学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试图对我国成人案例教学已有研究进行初步的梳理,并结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展望。

一、我国成人案例教学研究之进展

(一)成人案例教学的界定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研究成人案例教学不能不对其内涵进行界定。但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查询的资料来看,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对案例教学的内涵进行界定,如: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由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首先在课堂上介绍布置案例,再由学生于课后阅读、思考,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人人提出见解以后,由组长或其他学生写出分析报告,最后再由教师概括、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等等。上述界定只是引用普通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内涵,并没有突出成人特点,彰显成人特性。

尽管在成人案例教学内涵界定中强调成人特点的研究成果微乎其微,但也有学者作了初步的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程凯在《成人教育教学论》一书中对案例教学的界定:案例教学是指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利用案例进行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此外,还有学者对案例教学的内涵作出以下界定:案例教学是教师以案例的形式阐述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调动学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上界定中,出现了“学员”字样,而不是“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但成人特点不太明显,仍带有普通教育的痕迹。

(二)成人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既注重理论的传授,又注重学员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因此,它不仅在普通教育中受到大力推崇,而且在成人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广泛推展开来。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搜寻的资料来看,成人案例教学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从成人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它被应用于函授、夜大、电大、网络教育等;从成人教育层次结构来说,它被应用于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成人大学后继续教育等;从成人教育学制严格要求程度来说,它被应用于正规成人教育和非正规成人教育;从成人教育专业结构来看,它被应用于工商管理、法律、医学、会计、金融、哲学、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几乎涵盖了理、工、医、农、文、史、哲、经、法、管理等所有学科。研究者大都认为在成人教育各个领域倡导成人案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并具有独特意义。

(三)成人案例教学的特点

为更好地认识某一事物,首先要了解其特点或特性。为此,成人案例教学的特点成为研究者探讨的重点。总体而言,对成人案例教学特点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进行。

所谓宏观视角,是指从成人教育教学出发,不结合具体学科或专业。如李敏等人认为“案例内容的仿真性、案例答案的多元性、案例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是成人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曾德强认为基于成人案例教学不仅强调教师的“教”(引导),更强调学生的“学”(研讨),因此,它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以案例为线索,以信息交往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性。还有人则认为成人案例教学的特点应是针对性、启发性和实践性。

所谓微观视角,是指结合具体学科或专业的特点,并非泛泛而谈,一概而论。如申山宏结合会计教学特点认为成人案例教学特点如下: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个性化学习,锻炼沟通能力;开阔视野,记忆深刻;增强充分利用时间和处理模糊性的能力。居乃特・甫拉托夫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案例教学有以下主要的特点: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一元答案为多元答案、变死记硬背为启发思维、变常规为不断更新。

(四)成人案例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具有描述组建、咨询阐释、示范引导、诊断预测、系统改进等多种功能。因此,成人案例教学欲获得行之有效的效果,也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模式。鉴于成人学员心理已成熟,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以及丰富多样、人格化了的学习经验,研究者们比较认同成人案例教学应实施自主辅导教学模式,即在教师指导下,学员讨论交流案例,进行互动,最后由教师总结概括。许多研究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双边的积极性。

王安平、万苗苗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成人教学模式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在成人教学实践中,应采取主题案例互动教学模式。所谓主题案例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员和相关课程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教育教学主题,并在对特定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使学员熟悉并理解相关的理论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教育教学过程。自主辅导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忽视了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相比较而言,主题案例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学员之间的互动,也强调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教师指导学员学之所需,同时从学员身上“汲取营养”,学员领会了教师之所教,从而起到教学相长以及教学互助的作用。由此,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五)成人案例教学的步骤

为切实实施成人案例教学,必须要有一定的步骤或程序,这样才能具体操作。尽管研究者对实施步骤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观点,如申山宏认为成人案例教学实施步骤如下:阅读案例、分析案例、采取立场、课堂讨论、分析报告。王全乐首先从总体上把实施阶段划分为二个阶段: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然后把每个阶段细分为小的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制定案例教学总体规划、选择和编写教学案例、划分小组、编排座位;组织实施阶段包括:案例呈现与感知、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交流与评述,等等。但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大同小异。

郑绮萍等研究者对成人案例教学的步骤的划分最具有代表性,在其研究成果中成人案例教学的步骤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课前准备。主要是案例的选择与设计。(2)课堂实施。包括问题的设置;合理分组;使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员展示案例,以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教师采取启发式引导,介绍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以此来激发学员的兴趣;分组讨论和组际交流。(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员发言的内容,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对某些问题启发、诱导学员做更深一步的思考。(4)集体评价。把学员准备和课堂讨论发言的情况进行集体评价打分,将其折算为该门课程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对成人案例教学步骤的划分清晰明了,便于操作。

(六)成人案例教学的原则

原则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为了有效开展成人教育教学,提高其质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有必要遵循一些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就是成人教育教学原则。同理,实施成人案例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于成人案例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与成人案例教学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研究者对此探讨较少。目前比较盛行的是“三原则说”,当然,研究者对于这“三原则”也是众说纷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如章大钧提出成人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积极倡导和推行案例教学;不唯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有研究者认为成人案例教学原则应包括能力原则、实践原则以及参与原则。李敏和赵显莲则从案例的内容、答案和教学过程来探讨,提出案例内容的仿真性、案例答案的多元性、案例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是成人案例教学的原则。对于“三原则说”,确实值得商榷。由于认识的视角和划分的标准不同,成人案例教学可能会有“四原则说”、“五原则说”,等等,因此,这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反思和探讨。

二、我国成人案例教学研究之展望

(一)积极推进案例教材建设

在我国开展成人案例教学研究已有近20年历史,纵观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成人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实施步骤等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遗憾的是教材建设却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教材作为信息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作为教师为一定育人目标服务的师生之间的中介媒体,是成人案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成人案例教学作为特定的教学方法,需要符合其特点的教材,如果没有专门教材,那么成人案例教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有效开展下去。相比较而言,普通教育案例教学教材建设则开展得有声有色,涌现出《邓小平理论概论案例教学研究及教学案例选编》、《大学德育案例教学读本》、《管理案例库教程》等教材,有力地推动了普通教育案例教学的开展。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成人案例教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教材建设,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成人教育一线教师,共同开发案例教学教材,编写适合成人学员学习特点的教材。

(二)切实结合成人学习特点

尽管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极力“去普教化”,突出成人特色。但不难看出,成人案例教学移植或照搬普通教育案例教学的痕迹十分明显,缺乏独特性。这成为制约成人案例教学发展的瓶颈。为促进成人案例教学研究的有效开展,防止研究话语的失语现象,就必须追寻与探究可以体现成人独特性的案例教学。一是要有利于开展自主学习。“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当前成人的学习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进行,案例教学应考虑到这一特征。二是要适合成人身心特点。进入成年期后,成人身心发生一定变化,表现为感知觉功能下降、反应时间增加、以理解记忆为主、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和现时的时间观念等。因此,案例的呈现应注意增加对比度,尽可能利用多种感官辅助;案例的组织应注重内在的逻辑性和意义性,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案例内容应体现实用性,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三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成人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丰富的经验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习的一份宝贵资源。因此,案例的安排要充分与成人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起来,利于他们的理解与吸收。

(三)努力拓展研究范畴

一般来说,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要大致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的本质;教学方法的要素;教学方法的特征;教学方法的功能;教学方法的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成人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其研究也不能脱离以上范畴。但就当前成人案例教学的研究范畴来看,主要集中在成人案例教学的运用上,对其内涵、本质、特性、构成要素则很少涉及,研究内容单薄,研究范畴狭窄。长此以往,难免会影响成人案例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际的开展。所以,成人案例教学研究要进一步扩展研究范畴,丰富研究内容,加大对其内涵、本质、特性、构成要素、功能等内容的研究,挖掘其理论基础,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审视。同时,“从整个教学系统来看,无论教或学的方法都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种方法的运用,往往只能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挥教学所需要的积极作用”。还应加强与其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弥补案例教学的缺陷和不足。

(四)加强与科技的结合

分析近年来成人案例教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就不难发现,研究者主要探讨的是在班级授课制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成人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音像、软件、网络等技术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来,成人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向网络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例如许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逐步向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转轨。成人案例教学如跟不上时代潮流,将会被无情淘汰。鉴于此,成人案例教学研究应探讨与科技有机结合,加大现代化科技手段在案例教学中的使用比例,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及互联网络等现代化技术,结合成人学习心理和专业特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设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件和网络课程,开发数字化生成课程,激活成人学习的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成人的学习摆脱时空的限制,“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便利地学习所需要的课程,从而大大提高成人学习效果,使成人案例教学效用产生质的飞跃。

(五)不断完善研究方法

没有方法论作为研究时思考的支撑点,那么所有的研究都将是支离破碎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是提高研究信度、效度的必然选择。对一问题采取单一的研究方法,不能形成对问题的实质性作用,在对成人案例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也一样。目前成人案例教学研究中,研究方法偏狭和单一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多数研究者基本上采取文献法,往往查询一些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得出相关结论;还有的研究者陷入了就成人案例教学研究成人案例教学的泥淖。上述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极力反对的。为进一步提升研究质量,我们不仅要采取文献法,更要努力采取比较法、调查法、实证法、系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这些研究方法的整合和互补。同时克服“简单范式”,将成人案例教学研究置身与“复杂视阈”中,从多维视角来进行探讨,这样对成人案例教学的研究才会更完整、更全面。

参考文献

[1]程 凯.成人教育教学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刘奉越.我国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训练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4]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曾宪群,乐传永.近十年来我国成人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6]曾德强.试论案例教学在成人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6(17).

[7]杨家亲.案例教学法在成人本专科会计教学中的作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4).

[8]王全乐.实施案例教学提高成人教学效果[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9]申山宏.浅议成人教育培训中的会计案例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07(8).

[10]居乃特・甫拉托夫.关于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4).

[11]王安平,万苗苗.主题案例互动教学模式在成人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

[12]郑绮萍.成人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6(8).

[13]章大钧.成人教育与案例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0 (1).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篇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 要:随着经济深入发展,管理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地区竞争的焦点之一。作为培养管理人才的mba教育,只有通过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清晰定位、增设人文类课程、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来建立多样化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实现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MBA教育;培养模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D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17-02

收稿日期:2015-03-10

基金项目:本文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适应MBA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晓飞(1976-),女,陕西西安人 ,硕士,助工,从事教育管理研究;郭斌(1972-),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从事工程管理研究;杨超(1983-),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从事科技创新远程教育研究。

一、MBA 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MBA 教育办学理念上有偏差

MBA 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部分院校过于重视其商业价值,轻视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导致培养中出现浮躁和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现象。

200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立MBA 教育合格评估标准看,在项目设计、制度建设、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方面明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没有包括学生毕业后的年薪等市场化评价标准,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体现。[1]MBA 教育越来越面临着国际化竞争和挑战,生源、师资的争夺会日渐加剧,如何更新办学理念,改变培养模式,积极参与竞争,使MBA 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是MBA 培养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

2.MBA 教育录取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MBA 入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方式。MBA招生院校将笔试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只有笔试成绩达到国家规定录取分数线,学员才有资格面试。这样导致缺乏管理经验,擅长考试、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成为MBA 学员的主流,而真正急需提高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没有通过MBA 联考,丧失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机会。[2]

3、MBA 培养模式落后,未反映其教育先进性。

区别于研究型管理硕士,MBA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它充分考虑到市场和社会对其基本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但如今MBA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间存在脱节:教学多,训练少;理论多,实际少;传授多,启发少。

同时,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要求管理者根据所面临具体管理环境,权衡之后做出最佳决策。而决策艺术,是单纯理论教学难以企及的。MBA教学以传授显性知识为主,隐性知识少(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方式表达和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指难以言传的、只能通过实践和体会来获得的知识它不仅仅是从理论课堂教学和书本中获取,更需要在一系列创新中获取)。[3]许多高校并未认识到隐形知识的重要性,更未把隐性知识纳入教学范畴。

4.MBA师资力量待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国际MBA 教育对师资水平有明确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科研成果、企业实际运作经验、既是大学教授也是公司的专家顾问、或在金融机构、大型公司任职。[5]对照国外从事MBA 教育的师资要求, MBA全国教指委规定:MBA任课教师中,具有管理实践或企业研究经验者的比例不低于80%。

目前,我国MBA 教育师资,因学校不同而存在着较大差距,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教师是从事理论教学的,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虽然部分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了企业策划、咨询等相关工作,但仅限于理论指导、框架论证分析,很少能深入企业内部,系统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和经营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到位,经常出现教学理论化、空洞化,教学效果没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5.MBA教育缺乏大量案例教学

从MBA 教育成功经验看,案例教学是整个MBA 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和特色。哈佛商学院从1911 年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来,现每年增编350 多个新案例,以跟进迅速变化的新趋势。案例编写质量高低、数量多少以及是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MBA 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6]

首先,我国MBA教学案例照搬国外多,原创案例少。国外案例对我国企业经营与管理有借鉴意义,让MBA 学员更快更直接的与国际管理接轨,学习管理经验。但管理背景不同,造成管理中脱离实际,易忽视管理各相关要素之间复杂性与多变性,预期效果并不理想。

其次,由于我国企业体制和能力等自身因素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绝大多数企业不能提供案例,高校也难有效组织人力进行众多案例的编写工作。而且我国MBA学员案例讨论个数和讨论质量,与美国哈佛大学MBA学员每年要讨论800 个案例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案例教学已成为制约我国MBA 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MBA教育必须要有了解我国国情、民俗习惯、法律制度、人文经济等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的案例。

二、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的MBA教育培养模式发展对策

1.转变MBA 教育办学理念,清晰定位

我国有200多所MBA培养院校,分处于不同地域,各自MBA教育发展不一。因此,我国MBA 教育要结合学校的各自情况,根据各自资源优势,突出优势,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MBA 教育发展。[7]

(1)以特色定位。特色办学与品质是MBA 教育生存的基本法则,只有办学有特色、培养质量高才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实现MBA 教育可持续发展。各个高校要从特色上下功夫,比如开发适应特色行业发展需要的MBA 课程模块与教学手段等。

(2)以目标定位。MBA 教育的主体多元化趋势已日益明显,成为竞争十分强烈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教育领域,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特色,首要任务是MBA 办学的目标定位,要从国内外MBA 教育的发展态势分析着手,结合学校自身学科基础、管理水平等确定比较优势,确立目标。

(3)以办学理念定位。各个高校用鲜明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作为MBA 教育项目的定位观念,体现各个高校的内在本质。

2、完善MBA 教育课程体系

(1)加大MBA 课程对隐性知识的教育。如今MBA 教育课程设置中很少有关于增加隐性知识的课程,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类似课程:如清华大学开设了文化、伦理与领导课;上海交大开设管理伦理等,其他多数高校基本没有类似课程。[6]

在当代的商业大环境中,部分管理者缺乏商业伦理的引导。因此有必要加大隐性知识的教育,开设变革管理、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课程,把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纳入MBA 教育。同时增设人生哲学、企业家精神、传统文化与企业发展等人文课程,MBA学员学习在当代如何让企业健康有力成展。

(2)加大实际管理课程的教育。美国《计算机世界》杂志曾做过对MBA 教育排名前63 所美国大学一项考察:考察发现这些大学最大特点是MBA 课程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内容。

(3)多设选修课程。伦敦商学院在其MBA 教学中,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12 门课,至于选择什么,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共性和学生个性的统一,使学校的MBA 教育更具竞争力。[8]并且由于管理本身没有一种固定模式,尤其是充满变化复杂的环境下,未来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将更多地体现在个性化特征上。如此以来,MBA 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数量应该多,其占总学分的比重相应增加,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将更具灵活性。

3、建立与MBA 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MBA办学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师资队伍的竞争,它是提高MBA办学理念与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是MBA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1)从事MBA 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较为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管理理念、经营、运作状况,这就要加大在师资培训方面的投入,让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积累实践经验,以期建立与MBA 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2)除了鼓励MBA 授课教师到公司、企业任职,增加实践经验外,还要积极从企业聘请优秀管理者担任MBA 兼职教授,参加如MBA 各种论坛等专题活动,以促进企业家与教师、学员之间的沟通。

4、推动案例建设与教学

MBA 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要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注重实用性,注重决策及实用管理技能的训练。因而,要提高MBA 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案例建设与教学。企业也看重MBA 学员的实际运作能力。从我国培养MBA 学员质量来看,问题是目前的教学案例不能满足需要,学员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与企业管理脱节。因此,要结合我国文化传统,深入研究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凝练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用于MBA教学实践,形成有我国特色的MBA 案例教学。

MBA培养院校相应根据自身特色,在已有成功案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联系企业与地方实际,积极开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案例。

5、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MBA 教育是现代管理理念得以集中体现的教育项目,各个高校应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措施,从招生入学开始,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实现MBA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效率化。

首先改革MBA 入学录取方式,从招生阶段精选学员,保证培养质量。MBA招生应有别于其他学术性研究生教育,着重考查申请人的职业素质和外语能力。

其次建立MBA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很早就指出,知识经济中必须坚持边干边学的重要性原则。[9]所以应建立MBA联合培养基地,使具有较强管理实力的人才直接参与MBA培养工作,体现企业、高校和人才三方的需求和合作,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提升MBA 学员管理能力。

最后要建立MBA信息化管理平台。从学员入学到毕业联系全部实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培养方案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导师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学生论文管理、班主任管理、教师事务与评估管理等信息板块。

从总体看,MBA 教育强调团队合作、注重企业实践、课程体系灵活化、系统化,教学方法多元化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MBA 学员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MBA 教育的市场机遇,也是高校办好MBA教育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保证MBA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MBA 研究生的教学模式研究 范英杰,于红 [J] 商业经济,2012,(5):9-10.

[2] 岳庆锋 郑永彪 对中国MBA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07,(1):86-87.

[3] 王众托。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从知识层面认识管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政策与管理研究)。2007,22(1):39-40.

[4] 吴世农,翁君奕.解决瓶颈问题,提高MBA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11-12.

[5] 梁巧转,杨喜明,胡华 MBA教育培养CTO、CFO类人才的创新思路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9):20.

[6] 刘鸿渊,侯亚辉.我国MBA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3):62-63.

[7] 朱煜明,郭鹏,田庆峰.专业化、特色化MBA教育:中国MBA教育的新趋势[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0-81.

[8] 陈志祥.我国MBA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27.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篇5

[关键词]教育研究设计;教育研究工程;教育研究原理:信息视野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1-0043-06

当前的教育研究正以科学研究为实证基础,以学科综合。为背景,并立足自身的特点,与脑科学、生态学、信息系统理论、情意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统计测量学等多学科交叉发展。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又逐渐以信息为主线而贯穿起来,为更好地揭示人类教育规律、促进人类教育而发展着。

教育研究设计则是教育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其理论基础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有计划策略说,定性定量说,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等基本特征说,过程环节说,等等。本文则将透视这些理论基础,紧扣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从信息视野视角,即基于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对教育研究设计进行系统地思考,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研究探讨。

一、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本质、教育研究原理

若从信息的视角,教育研究的本质乃是一个信息系统,即“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与教育系统之间,教育研究内容以教育研究方法通过教育研究媒体进行交互的系统。可称之为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本质。其中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媒体、(教育研究)交互六要素可不断迭代深入而扩展出教育研究原理,可称之为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是人们从信息视野探究具体教育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石,是一个可伸缩的理论系统,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从中可发现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是紧密联系的。

从图1中的“教育研究内容”要素可看出,教育研究的本质乃是教育创新(图1中教育创新又迭代深入为教育哲学创新、教育情意创新、教育科学创新、教育技术创新、教育实践创新五层次,并可不断迭代深入,将在后续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果人类只教育,而不做教育研究,人类教育至多只能保持不会退步的延续,但不会有创新,不会有进步发展。如果人类既教育又做教育研究,那么人类教育将不断延续,创新,再延续,再创新……从而不断进步发展。所以教育研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

二、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设计观

辩证论告诉我们,图1所示的教育研究系统,就如任何其他系统那样,是随时间流逝、变化、发展的,是绝对运动变化过程与相对静止稳定状态的统一,可如图2所示。教育研究系统的绝对运动变化过程,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教育研究系统时,必须将教育研究系统的整个动态过程考虑其中,而不能静态地看待它;而教育研究系统的相对静止稳定状态又要求我们要从其绝对运动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各个关键的理想状态点(就如图2中所示的各个时间点)去认识和改造,以免陷入无从下手的泥沼。

认识论告诉我们。图1所示的教育研究系统以及图2所示的教育研究系统过程与状态,就如同任何其他系统那样,是自身的客观物质性与人们对其的主观意识性的统一。教育研究系统客观物质决定人们的教育研究主观意识,人们的教育研究主观意识反过来又能动地认识、改造教育研究客观物质。人们在教育研究主观意识中,以教育研究原理为基础指导,最优化地认识和改造具体的教育研究系统、实现具体需求的完整活动过程又称为教育研究系统工程(也常简称为教育研究工程)。教育研究系统工程一般又分为五个环节:教育研究系统设计或简称为教育研究设计(例如,设计教育研究方案,等等)、教育研究系统开发或简称为教育研究开发(例如,依据教育研究设计环节的方案开发研究模型,等等)、教育研究系统实施或简称为教育研究实施(例如,依据教育研究设计环节的研究方案、利用教育研究开发环节开发的研究模型,实施教育研究,等等)、教育研究系统管理或简称为教育研究管理(例如,对教育研究方案、教育研究模型、教育研究实施等进行管理,等等)、教育研究系统评价或简称为教育研究评价(例如,对教育研究效果进行评判,等等)。并以教育研究系统分析或简称为教育研究分析,作为教育研究客观系统与教育研究系统工程之间接口。以上总共六个环节可如图3所示。必须强调的是,教育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实施、系统管理、系统评价六个环节,每一环节都必须将图2所示的教育研究系统完整过程考虑一遍。

根据图3中所示,教育研究系统工程以教育研究系统分析为接口,而教育研究系统工程五环节中,教育研究系统设计是首要环节,必须综合考虑图1所示教育研究系统的六个要素(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媒体、教育研究交互)和后续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四环节,为整个教育研究系统绘制蓝图,而不是简单预测,这正是当前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逐渐替代预测性研究(Predictive Research)的缘由,体现了教育研究设计在整个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这与AECT94“教学技术”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me of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即:教学技术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中所隐含的工程观也是吻合的,也就是说AECT94"教学技术”也是从工程的角度进行定义的,体现了教育研究工程与教育技术工程、教育工程,乃至其他任何领域工程的互相联系)。

三、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设计案例――“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原理探新”研究设计

上面概述了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基本框架,并推导出教育研究设计的缘由。但理论辨析并非最终目的,而应该将其应用于实践并检验其发展。下面以本文所涉及的“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原理探新”这一教育研究设计作为案例,进行教育研究分析,然后推导出设计结果概要如表2所示。

(一)本案例的教育研究系统分析

1.“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二要素分析

(1)图1所示的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中的“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要素认为:教育研究内容是教育研究系统中教育研究信息的意义,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系统中教育研究信息处理的手段。教育研究内容与教育研究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一定的教育研究内容具有相应的教育研究方法。

对于教育研究内容,如图1中所示,整个教育研究内容体系是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技术创新、教育科学刨新、教育情意创新、教育哲学创新五个层次的统一,各层次又可不断迭代深入直到满足教育研究实践需求为止。例如,教育实践创新迭代深人为生物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数学计算、计算机实验的教育创新,等等;教育技术创新迭代深人为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数学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教育创新,等等;教育科学创新迭代深人为生物、物理、化学、数学、信息系统理论等的教育创新,等等;教育情意创新迭代深人为情感、态度、兴趣、审美、价值观、品德的教育创新,等等;教育哲学创新迭代深入为唯物论、辨证论,认识论的教育创新,等等。

对于教育研究内容五层次,教育实践创新一教育技术创新一教育科学创新一教育情意创新一教育哲学创新,自下向上不断抽象、升华,思辨性、价值判断性、定性、宏观规律性、人性、社会性、人文艺术性、主观建构性逐渐增强;反之,自上向下不断具体、指导,实证性、事实判断性、定量性、微观技巧性、物性、自然性、科学技术性、客观反映性逐渐增强。这与当前教育研究的内容领域越来越体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是一致的,和当前教育研究强调学科交融的思潮也是吻合的。

上述五个教育研究内容层次若与习俗上的教育基础研究、教育应用研究、教育开发研究相比较,可发现教育哲学创新、教育情意创新、教育科学创新与教育基础研究比较匹配;教育技术创新与教育应用研究比较匹配;教育实践创新与教育开发研究比较匹配。

对于教育研究方法,则是与教育研究内容紧密联系的,如图1中所示,整个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是教育研究实践方法、教育研究技术方法、教育研究科学方法、教育研究情意方法、教育研究哲学方法五个层次的统一,各层次又可不断迭代深人直到满足教育研究实践需求为止。例如,教育研究实践方法以教育研究者对所研究的教育系统,进行教育研究实验、测量、调查、内容分析等为主导方法;教育研究技术方法以教育研究者基于所研究的教育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模型等为主导方法;教育研究科学方法以教育研究者对所研究的教育系统,运用逻辑推导定性方法、数理统计等定量方法为主导方法;教育研究情意方法以教育研究者与所研究的教育系统中的教育者、学习者之间,进行情意交流等为主导方法:教育研究哲学方法以教育研究者对所研究的教育系统,进行主体思辨等为主导方法。

对于教育研究方法五层次,教育研究实践方法一教育研究技术方法一教育研究科学方法一教育研究情意方法一教育研究哲学方法,自下向上不断抽象、升华,思辨性、价值判断性、定性性、宏观规律性、人性、社会性、人文艺术性、主观建构性逐渐增强;反之,自上向下不断具体、指导,实证性、事实判断性、定量性、微观技巧性、物性、自然性、科学技术性、客观反映性逐渐增强。这与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2009年会主题“完整知识体系与学科联合的教育研究(Disciplined Inquiry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Circle of Knowledge)”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2009年会主题“以整合方法迎接挑战(Integrative Approaches:Meeting Chanenges)”是相吻合的。

(2)本案例的“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二要素分析:本案例“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原理探新”研究内容属于教育科学创新层次的教育原理基本理论创新的内容(对应于习俗上的教育基础研究),但又必须坚持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技术创新、教育科学创新、教育情意创新、教育哲学创新的统一。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研究内容紧密联系,所以本案例的教育研究方法应该以教育研究科学方法为主导(即教育研究者运用逻辑推导定性方法、数理统计等定量方法探究所研究的教育系统),并坚持教育研究实践方法、教育研究技术方法、教育研究科学方法、教育研究情意方法、教育研究哲学方法的统一。

2.“教育研究媒体”要素分析

(1)图1所示的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的“教育研究媒体”要素认为:教育研究媒体是教育研究系统中教育研究信息的载体。’,习俗上可根据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划分,如图l中“教育研究媒体”要素所示,可划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触觉媒体、味觉媒体、嗅觉媒体。其中,视觉媒体根据计算机处理特点可分为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等,可通过煤体1二具系统掌握这些媒体,如通过Word、Photoshop、Premiere、Expression Web、Maya、Audition、Cakewalk分别掌握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波形音频、Midi器乐媒体技术,将非常有助于教育研究者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

各媒体各有其适用场台和优缺点(例如文本语义精确但抽象,图像形象但可想性大,三维动画最能表达真实世界但制作成本高,等等)。某一具体的教育研究交互时刻,应该具有一个理想的教育研究媒体。例如,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所研究的教育系统的信息时,将以文本媒体为主导;运用教育人类学方法进行教育研究时,将以视频、音频媒体记录所研究的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为主导,生物、化学学科教育研究时可能使用到嗅觉、触觉、味觉媒体,等等。

(2)本案例的“教育研究媒体”要素分析:本案例主要运用到视觉媒体(对所研究的教育系统进行内容分析时运用到文本媒体、以图1等所示的框架图描述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时使用到图像、图形媒体),同时需要将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触觉媒体、嗅觉媒体、味觉媒体结合到各学科教育研究中进行全面思考。

3.“教育研究交互”要素分析

(1)图1所示的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的“教育研究交互”要素认为:教育研究交互指教育研究系统中教育研究者与教育系统之间教育研究信息的传播与反馈,是包含一个或多个瞬间操作的过程。如图1中“(教育研究)交互”要素所示,教育研究信息交互方式可分为:①适应互。适应互是指教育系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响应教育研究者的信息(例如,在对学习效果的研究中,如果研究者期望增加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被研究的教育系统中的学习者就增加学习时间,并继续研究进程,期待最后研究结果)。②非适应互。非适应互是指教育系统在研究过程中不响应教育研究者的信息(例如,在对学习效果的研究中,如果研究者期望增加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但被研究的教育系统中的学习者并没有增加学习时间,并继续研究进程,期待最后研究结果)。

(2)本案例的“教育研究交互”要素分析:综合运用适应互与非适应互。

4.“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二要素分析

(1)图1所示的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的“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二要素认为:如图1中“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要素所示,教育研究者是从事教育研究的主体人,教育

系统是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教育系统含有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媒体、教育交互六个要素。六要素一般转化为图1中所示的教育研究内容要素的五层次被教育研究者探讨。

教育研究者与教育系统是教育研究系统中信息交互的双方。教育研究者是信息交互的主导、教育系统是信息交互的主体,教育研究者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所以教育研究必须以人为本,以教育系统为中心)。同时,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各自与环境交互信息。

(2)本案例的“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要素分析:本案例中的教育研究者能全面把握自己、教育系统、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媒体、教育研究交互六要素实施教育研究,具备较全面的、信息化的教育研究能力,适合开展该研究项目。

本案例中所研究的教育系统是最宏观层次的教育系统,并体现为“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这一研究内容,还可从如下几方面进一步深人分析:①研究目的、价值:该研究项目响应当前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期望构建“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以促进教育信息化时代人们认识和改造教育研究的发展,是传统教育研究原理创新与互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②研究假设、研究变量及其值:本研究的研究假设、研究变量及其值归纳如表1所示。设置研究假设、研究变量及其值便于实现定性与定量统一的教育研究。

(二)本教育研究案例的设计结果概要(研案)

上述对“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原理探新”教育研究进行客观分析之后,即可根据客观分析进行教育研究设计,本案例的研究设计结果(研案)概要如表2所示。

前面已述及,教育研究设计需要将图2所示的整个教育研究系统过程考虑其中,所以表2中以教育研究进程为主线,显然进程度划分得越细,该教育研究设计就越精确,但同时也越复杂,开销越大,本案例根据具体需求寻找合适的理想状态点划分进程度。沿着该教育研究进程,然后将教育研究系统的教育研究者、(被研究的)教育系统、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媒体、教育研究交互六要素体现其中。基于该教育研究设计,然后可进入后续的开发(如开发研究模型、框架图等)、实施(如实施教育研究等)、管理(如教育研究设计方案:教育研究模型、教育研究实施的管理等)、评价(如教育研究效果评价反思等)四个环节,完成一次迭代,并不断向

四、结语

教育研究设计是教育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当前教育研究设计理论呈现多元化发展,本文紧扣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从信息视野,即基于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对教育研究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提出了信息视野的教育研究设计观。信息视野的教育研究设计以人为本,以教育系统为中心,以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媒体、教育研究交互六要素不断迭代深入为主线地探究教育研究,是各种教育研究设计理论的互补与重构,是当前信息化时代认识和改造教育研究设计的优化,也是教育研究设计规律美、思辨美的体现。期望为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研究设计及其相关理论提供一些借鉴。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篇6

[关键词]新网络时代 德育案例 传播 应用 研究

[作者简介]施伟萍(1962-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德育和传统文化。(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科院“十一五”立项课题“网络时代高职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D201001,主持人:施伟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39-02

国务院总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今天担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除了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育人德为先”,道德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统称为“德育”。“新网络时代”区别于前十年已经习惯称为的“网络时代”,它是指以2005年为起点的十年,是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第三个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德育案例”是指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体系;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从而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新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以,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的建立,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复杂化

新网络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学生们喜欢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以及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不行的,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正在年轻化,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师,他们掌握的速度很慢,同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践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青年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使他们间接地接受学习;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传统培训的理论化、简单化

传统的在职教师教育,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老师们很难做到“听了能懂,懂了会用”。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青年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所以青年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不受时空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非常迫切。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教育的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这将为教育行为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 新网络时代德育案例传播与应用研究策略

为了使德育教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教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优秀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让青年一代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优秀的德育工作案例资料的积累,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

首先要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但是要隐去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其下的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二)形成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交流机制

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迅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内容。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1.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改变旧的思维方式。教师将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

教师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2.提升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新网络时代”要求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答难的能力;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三)通过德育案例应用进行自我反思

德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取长补短,并不断地完善。

在反思理论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帮助。同时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不同的问题,还可以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各研究课题小组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面向全校,或一个地区同类几所学校构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运作体系。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更应注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案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活动,并在各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的专业,各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案例可以充分地在网络上分享,并真正地运用到德育活动中去,这样正面的活动开展的多一些,学生的院校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德育案例的交流研究就更加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敬春.互联网发展与高校网络德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篇7

一、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推出《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均强调了提高培养质量,重点措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呈现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这些政策明确了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中的主导地位,有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的广泛应用。

二、专业学位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案例教学的氛围尚未形成。多数院校在专业学位案例教学方面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案例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及配套教学设施,案例教学配套经费不足,尚未将案例教学纳入考核体系,重视案例教学整体氛围尚未形成。

2.对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到位。不少院校对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研究;案例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各门课程案例安排随意性大;课程案例教学与项目培养目标之间缺乏整体设计;案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没有认真和系统评估;案例教学没有与培养特色有机融合。

3.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多数院校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刚起步,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数量少;小案例多,综合性案例少;更新及时的案例少;接地气的本土案例少;有明确导读的案例少;深入调研开发的少,严重影响案例教学质量。

4.案例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建设。国内高校招聘时强调应聘人员学历学位与科研成果,不少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导致专业学位师资选拔时很难找到胜任案例教学的师资。

5.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互动不足。近几年专业学位学生日益低龄化,缺乏管理实践的历练,因擅长应试通过考试。相当一部分经验丰富并担任重要职责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因准备时间不足,难以通过入学考试。在案例课堂上,师生均缺乏管理实践经验,加上师生对案例课前对准备不充分,导致案例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其“互动”、“双向性”的特点, “多言堂”变为“一言堂”,学生参与度低,导致教学效果差。

三、改进专业学位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鉴于专业学位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家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前提下,各培养院校务必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做好案例教学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校情的专业学位案例教学规划,在领导重视、经费、场地、政策上给与支持。

2.认真研究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各院校务必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认真研究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选取具有代表行业性案例,组织力量对案例的主体结构、案例布局与设计、案例正文标准、案例教学计划、案例使用说明等进行优化,同时科学安排案例教学时间,明确案例教学与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的逻辑关系等。

3.加强优质案例的开发和来源渠道建设。必须加强优质案例开发,同时建设符合国情、校情、企业情的本土案例库,既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外国案例精品,又应编写更多适应中国国情和专业教育特色的案例。各有关院校在经费支持、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生协同、激励等方面需做大量工作。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篇8

关键词:案例 研究型教师 教师教育

在教育界,“一桶水”和“一杯水”的理论因其明晰了教师的知能素质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而成为教师、管理者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高频词。这桶水的鲜活程度、液面水平、容积容量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思想、研究手段和研究水平,决定着教师的研究能力及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总体走向,而案例作为融事实与理论、思想与技术于一体的重要素材成为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要抓手。

一、案例:源于事实,高于举例

自20世纪50年代起,案例教学走出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领域,被广泛借鉴并应用到全世界的教育、文化、营销、刑侦等范畴。在教育学领域,案例或案例教学也被赋予“实例说”“情景说”“故事说”等内涵各异、各有侧重、理解不一的种种描述。尽管众说纷纭,但关于案例或案例教学的基本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即源于事实,高于举例。也就是说,案例产生于生活实际或教师对于实例的修饰性描述,但这种描述并非简单的“添枝加叶”,而是基于一定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的有计划、有意识的“特定”思维。因此,笔者认为,案例就是来源于实践经验或实际生活,但又受到教育思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影响,带有明确主题性、方向性、超越性,旨在强化“教―学”双方达成共识的教学素材。因其融合了理论与事实、具体与抽象、细节与综合而具有了提升教师研究型特质的新属性,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学界培养研究性教师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二、研究型教师的研究特质

教师的研究特质,并非传统教育中的以分数论高低、以名次定先后等指标体系,而是教师所具有的着眼于使学生获得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升生存生活质量、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终身受益的能力和素质,这也成为素质教育中考量教师研究特质、研究能力的新标杆。处于标杆核心地位的是教师对于事物、事件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追求与多种能力的融合统一。

1.抽象能力:从现象到本质

从表层现象到深层本质的探源型思维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周围环境认识的飞跃,这本身就是主体的人对于客观现象、周围现实的阐释和理解,这种阐释和理解摆脱了事物、事件的现场束缚,本身就是一种依托于思维和事物共性的抽象能力。就教育者而言,知识传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者价值观、道德理念、思想觉悟的传播过程,教师对信息的抽象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筛选能力、知识视野决定着学生能够接受到什么信息。研究表明,具备良好的抽象能力、完善的表达能力和合理的规划引导能力是优秀的研究型教师的基本条件。

2.概括能力:从实践到理论

具备了抽象能力之后,教师还必须具备用语言将经验、教训、建议和意见进行概括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没有对经验的概括总结,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从经验层面对于人类社会演进的归纳。来源于实践生产和实际生活的经验概括能力成了人类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必备工具。反观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可以说,没有对人类社会经验的归纳概括就没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同样,没有概括能力,教师就难以对教学过程、教学艺术、教学内容、语言表述、理论系统进行科学规范的把握。当然,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包含实践总结能力。

3.发展能力:从量变到质变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意在说明数量变化、时间推移在渐进变革中的重要性。教师研究性能力也要追求渐进变革、渐进提升的效果,因为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依靠知识的日积月累,知识的消化、吸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皮亚杰将人的智力发展归纳为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即主体把刺激整合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内,一定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个体同化(吸收)于他的认知结构(图式)之中,主体才能对之作出反应;顺应即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以适应现实。教师的知识积累、研究能力的提升同样遵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也是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获取知识、谋求量变质变的必要过程。

4.探索精神:从求稳到求变

正如“文化之于课程,就是课程的根,变枝叶而不变根本,到最后终究是徒劳”一样,探索精神是教师科研能力的根本。任何一项研究能力的形成,都凝聚着教育工作者无数的精力和心血以及创新的精神。创新精神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育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改革,从而把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只有亲身实践、不断探索,才能把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照抄照搬只能让自己丧失创造力和创新力。尤其当今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环绕全球的知识和信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以几何速度倍增,新的教育理论成果不断产生、受教育者的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向等等,我们的教育、教育技术、教育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教师要拓展学术视野、探索领域,强化探索意识和视觉,不断研究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学生思想变化的新情况、信息化教学的新技术。

三、案例:具有契合研究型教师“研究特质”的属性

如何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研究能力历来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的话题。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或陷于单纯的理论研究难以自拔,或陷于为提升分数而进行的实践而难以形成理论体系,或干脆以静制动任凭教育管理者们宣讲教育创新理念。案例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教师学会了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从案例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琐碎小事中来、到大千世界中去,从历史中来、到现实和未来中去,让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教学理念在工作实践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1.细节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一般来讲,案例教学主要通过一个或多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选择、阅读、思考、理解、分析、讨论等细节处理中,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案例的选择、编写、展开、表述等每一个环节,需要教师的悉心筹备和精心筹划,比如,案例背景的烘托、细节的描述、语言的表述、教学过程中突发问题的处理、学生教学兴趣的引导等。但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具体环节的设计都必须在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在处理案例细节时还要具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教学艺术、把握教学过程的教学能力、通观全局布局谋篇的整体意识,这种综合能力和思想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学术视野、研究水平、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是对教师全方位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教师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真实的社会现实或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学生借助课堂这个理论研讨的平台,还原社会生活真相,深入真实的社会情境、自然情境,体验和感悟案例蕴含的生活真谛,做出自己的决定和判断,并将生成的理论知识和理论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能力的欠缺。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基于特定的教学目的,凭借自己的经验、知识、能力、价值观、思想觉悟等内在品质对大量原始事件、原生态的网络评论、未经过滤的粗糙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定,重新拼接、整合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往复循环、相互指导、螺旋式上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无形之中得到巨大的提升,逐步积聚了量变产生质变的巨大能量。

3.模拟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自课堂教学产生以来,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成了课堂教学难以弥补的缺陷。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纷纷引入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等种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但课堂45分钟的时间限制了人们的操作空间,给注重模拟性、体现真实性的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建立在模拟情景之中的真实场景的再现,让案例教学借助课堂这个小空间有了大作为:生动形象的模拟与基于现实的真实事件融合为一体,让师生的设计能力、选择能力、整合能力、管理能力,甚至表达能力、教学艺术、欣赏水平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 商务印书馆, 1936.

[2] [瑞士]让・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65.

[3] 黄东民.课程改革的层次性分析:文化 制度 实践.当代教育科学,2011(7).

[4] 大正藏第9卷.河北佛协出版社,2007:9.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案例教学在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041628)。

作者简介: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篇9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 案例教学 互动式教学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出路,这种改革创新的浪潮再次将案例教学的探索推向了高潮。卢智增(2009)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研究基础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还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这对于以演绎为主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有力的补充。对于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而言,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学科本身的普及和发展,还是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最早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法学案例、工商管理案例的相继出现。孙伟、陈涛(2015)分析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认为与传统讲授式教学不同,案例教学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特殊的教学运行机制,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实的体验案例所描述的场景,并以当事人的角色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史传林(2009)认为案例教学具有促使教师关注相关领域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功能,应用于公共管理学科,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具有很强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关于公共生活领域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刘召(2011)认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春城、刘玉芝(2012)指出公共管理是关乎公共部门、公共职能、公共秩序以及公共利益的公共生活领域内的特殊活动,对于缺乏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讲,要想在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更加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维度:自主性差,参与程度较低

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习效果不明显。卢智增(2009)总结了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不够,提出质疑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尚未形成。奥尔鲁木(2015)对比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方法后,发现美国的案例教学常常会为学生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获取课程成绩,以此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比之下,国内课堂气氛则显得十分沉闷严肃,部分学生受到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2.教师维度:角色错位,教学效果不佳

黎玉升(2012)认为很多老师对于案例教学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案例教学中角色定位不清,通常只在理论授课之后才引用案例证实观点,或是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就过多地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呈现“重灌输、轻启发”、 以讲授和讨论代替了真正的案例训等本末倒置的现象。陈朝旭(2014)认为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之案例教学对教学技巧、课堂管控能力、应变及协调的能力要求较高,从心理上对案例教学存在排斥现象。马杰(2009)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多半直接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这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的教授,无法胜任案例教学的任务。

3.案例维度:三多三少,案例资源匮乏

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卢智增(2009)认为案例资源直接关乎案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资源就面临着“三多三少” 的问题。“三多三少”指的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西方的案例多,二手的案例多,一手的案例少,本土的案例少,旧的案例多,新的案例少。陈菲菲(2013)分析了我国公共管理案例的主要来源,即:国外引进、高校编写、直接选取报纸、网页和传记文等。但由于文化和国情的差异,国外引进的案例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高校编写则受到人财物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案例的典型性、完整性及系统性受到质疑;直接选用报纸、网页和传记文等由于缺乏系统地加工、处理,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专业针对性,甚至会偏离公共管理的专业学科角度。郭恒(2015)从案例选取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当前高校公共管理案例存在缺乏时效性、缺乏代表性、甚至过于高大全,脱离实际等问题。

4.流程控制:反馈缺位,环境设施较差

科学严谨的流程控制才是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保障,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控制工程。从案例编制阶段到课堂实施阶段,再到评估反馈阶段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李勇(2008)认为案例准备、课堂使用及效果反馈是三个息息相关的环节,任何环节的缺位或者不到位都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因教师缺乏对反馈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反馈环节的缺失。赖秀清(2013)针对案例教学的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作了具体分析,认为班级规模过大、座位编排不适宜、教学课时不足、硬件设施不齐全也是当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发展的建议

1.学生应树立自主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力与技巧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和核心,学生应该不断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人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作为一个公共管理学生应该具备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素养。奥尔鲁木(2015)主张建立一个以案例教学为重要参照指标的关于期末考试成绩、日常考核标准在内的教学机制,以此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活动参与度。肖静(2010)基于“X、Y理论”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进行研究,认为建立良好的发言机制,在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感到压力,还可以提供自主表达意见的机会,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有机结合,以此降低学生“搭便车”的侥幸心理、以及自我边缘化和沉默化的可能。陈朝旭(2014)认为应该为学生制造充分的参与机会,乃至于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制作,可以更充分、深入的了解案例教学及案例背景,为课堂研究提供良好的参与基础。

2.教师应适应课堂角色的转变,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成效。陈菲菲(2013)提出要改进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理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由演讲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身份向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身份转变。赖秀清(2013)认为要提升案例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该转变教师角色和提高自身素质两大方面进行考虑,转变教师角色主要指从主角向配角、从师道尊严向良师兼益友和从教材的执行者向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的转变。罗若愚、涂丁文(2013)提出要不断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不仅要“送出去”,让有潜质、有意愿的教师送出去接受更好的培训和提高,还要“请进来”,邀请校外名师传经授课,不断提高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水平。

3.加强案例本土化建设,完善公共管理案例库

徐祖迎(2015)提出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标准:必须是真实的;答案不唯一化、绝对化;能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要解决的问题及决策主角是明确的;能够禁得起深入分析,同时尤其要加强案例本土化的建设,编写能够体现我国文化背景、反映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提高本土化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比重。卢智增(2009)提出的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创新路径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各高校单位可以资源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黄珥东(2013)认为编制案例库需要有效的结合具体的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来实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立了一些案例库,例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全国MPA案例教学库等,但是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4.完善流程控制环节,优化相关环境设施

当前学者从流程维度出发研究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主要的研究焦点是课堂之后的评价与信息反馈环节,而且多是定性的研究,定量的绩效评估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吴乐珍、李会平(2010)认为案例教学是一个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在内的系统过程,有效的绩效评估不仅可以指明案例教学努力的方向,还可以提供可靠的衡量依据。李勇(2008)主张在课堂研讨之后,应该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课堂开展的情况进行讨论和评价,老师也应该进行课堂自评,根据师生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情况案例进行改进和完善,这不仅可以使现有案例达到效用最大化,还可以对制作新案例提供启发和帮助。从教学环境及设施上来看,赖秀清(2013)认为一方面要规范案例教学对班级规模、座位编排、课时需求等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应该扩大筹资渠道,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和优化教学环境。

正如宁骚所言,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案例三要素不断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案例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是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需求,是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对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在教学模式上的一种有力回应。

参考文献

[1] 卢智增.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路径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206-209

[2] 孙伟,陈涛.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哈佛管理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7-103

[3] 史传林.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0):99-103

[4] 刘召.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流程设计[J].学理论,2011(13):240-215

[5] 王春城,刘玉芝.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功能类型与应用策略[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2(4):106-110

[6] 奥尔鲁木.国内外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述评[J].卷宗,2015(4):106-107

[7] 黎玉升.浅谈教师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2(3):259-260

[8] 陈朝旭.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4(2):83-87

[9] 马杰.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障碍与克服[J].黑龙江史志,2009(20):150-151

[10] 陈菲菲.高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3(26):150-153

[11] 郭恒.浅谈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问题[J].高等教育,2015(7):117

[12] 李勇.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障碍及解决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77

[13] 赖秀清.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14] 肖静.基于“X、Y理论”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探讨[J].林区教学,2010(8):1-3

[15] 罗若愚,涂丁文.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120-124

[16] 徐祖迎.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2):101-105

[17] 黄珥东.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68-70

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篇10

关键词:视频案例;视频标注;教学视频标注系统;师范技能

DOIDOI:10.11907/rjdk.1431027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60118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136241218)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丽敏(1985-),男,福建莆田人,硕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媒体应用与开发。

0 引言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培养中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一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师范生的整体素养,直接影响日后从事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师范生教学技能研训是提高师范生质量的本质要求和首要任务,是师范生培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目前,师范技能训练的常规方法是见习和实习,然而见习和实习次数少、时间短,难以满足师范技能研训需求,因此很多师范院校收集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让师范生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在教育部师范司、基础教育司的支持下,联合全国11个省市教育厅师范处开展“首届中小学优秀课堂视频案例展评”活动,通过边研究、边探索、边培训的方式研发出了555个视频案例;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教育部六大直属师范类院校也相继开发了大量供师范生研训使用的视频案例资源;西南大学建设的教师教育资源库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库,可上传实现共享,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研训创造了便利条件。

1 视频案例系统研究现状

视频案例系统研究近年来备受研究者关注,杨英[1]构建了基于视频案例的在线支持平台理论模型,平台以师范生为核心,围绕由简单到复杂的视频案例资源,师范生进行学习准备、观摩分析、交流讨论、反思评价和实践演练等学习活动。然而这些视频案例基本上是对课堂的完整点播,对某一个关键片段,往往需要拖拉视频播放滚动条去查找播放,以至于成为一种罗列的形式。这种方式严重影响到师范生观摩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不利于师范生进行实践反思[2]。李英[3]提出用“收集视频案例――观察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与分析――教学技能的学习与研究――讨论与反思――实践与提高”策略来进行视频案例教学。其设计的是一个视频案例支持系统,功能比较完整,包括视频点播、视频检索、视频切片、评论等功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该系统是C/S模式,无法实现网络共享,且不支持视频切片关键词检索。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标注应运而生,它可以让用户在视频片段中添加文字,让用户通过视频标注快速定位感兴趣的内容,减少用户查找、浏览视频片段的时间,从而提高视频观看效率和效果。

因此,结合课堂教学,构建案例点播、片段标注与检索、共享为一体的视频案例研训系统,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质量,方便师范生进行实践反思,极具研究意义。

2 标注式视频案例系统设计思路

以往的视频案例支持系统只支持对整段视频的浏览及评论,而无法对视频内容进行直接处理,师范生浏览过程中的感受无法与他人分享,对某个印象深刻的视频片段需要重新浏览回顾,且评论针对性差,往往是对整段视频的总结和评价。此外,师范生对某项感兴趣的教学技能,需要拖拉视频播放滚动条去查找播放。

基于此,视频案例支持系统应该有案例标注和案例检索功能,案例标注为检索提供关键词,建立索引,检索从关键词中提取片段。案例标注是将案例分成一个个感兴趣的片段,并可以对片段内容发表评论。通过案例标注技术,师范生可以对有针对性的案例片段进行评论,分享自己的感受,且系统会保留用户在案例中的标注,一方面可以供其他用户浏览查看,另一方面会保留在“我的标注”里,供日后温习和反思。

案例标注检索是让师范生通过关键词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视频片段,形成专题性列表,从而节省视频查找时间,师范生通过观摩片段案例中的优缺点,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开展教学技能研训,在案例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创新,从而提高教学技能。

3 标注式视频案例系统构建

3.1 系统开发工具

系统基于IIS7.0(Windows server 2007),Internet Explorer 8.0或以上版本,Web/Server模式,采用Visual Studio 2008、Macromedia flash 8作为主要开发工具,C#和ActionScript2.0作为主要开发语言,数据库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4]。

3.2 系统基本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