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2 17:16:53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篇1

关键词:法学(藏汉双语)专业;案例教学;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87-02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判例或虚拟案例,充当法律职业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法学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形式多样,包括课堂案例法(包括课堂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评析等方式)、观摩案例法、模拟法庭法等,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教学需求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强[2]。为了增强案例教学法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的作用,了解其实施现状及学生对此教学方法的认知,以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有效地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为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学生56名,2013级学生64名,总共120名。

本次调研所采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调查问卷70份,有效率为100%;数据统计法,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阅读与法学案例教学法相关的专著与论文,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形成科学的认识,为本文的调研与撰写奠定理论基础;访谈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2013级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及目前该专业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现状。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法学(藏汉双语)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认知情况分析

从总体上看,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程度是比较高的。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70%的人认为是了解案例教学法的,23%的学生认为自己听说过案例教学法,但不是十分了解,只有7%的学生认为不了解案例教学法。为了进一步深化关于被调查者对案例教学法认知情况的了解,笔者调研了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具体方式的了解情况,96%的学生认为包括课堂案例法,86%的学生认为包括观摩案例法,68%的学生认为包括模拟案例法,其中57%的学生认为包括以上三种方式。由此可知: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教学中是广泛采取了案例教学法的。

(二)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从调查数据中分析得知,3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非常好,62%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比较好,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一般,3%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不好。在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的被调查者中,8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77%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8%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在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一般和不好的被调查者中,有两位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没有针对性,所占比例40%,有2位认为实施课堂案例法时讨论不够充分,所占比例40%,有1位认为实施课堂案例法时课堂纪律较混乱,所占比例20%。由此可知:多数学生对课堂案例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少数对课堂案例法持否定态度的学生认为,目前此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组织实施和案例选择。

(三)在实施课堂案例法时学生参与度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58位被调查者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中,所占比例83%,12位被调查者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所占比例17%。针对这12位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同学,笔者又进一步调查了其没有积极参与的原因,其中7位同学不知如何分析案例,所占比例58%,3位同学害怕自己分析案例时观点错误,受到嘲笑,所占比例25%,2位同学对所讨论的案例不感兴趣,所占比例17%。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同学的参与程度是较高的,但那些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中的同学也不能忽视。针对没有积极参与的同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时应多给予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同学应转变对传统法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四)课堂案例法中案例选择情况调查分析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90%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案例,4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推进法治进程的经典案例,8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案例,5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民族地区相关的案例。为了进一步了解课堂案例法中案例选择情况,笔者对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2013级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课堂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所学知识结合是较紧密的,但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不紧密,尤其是藏区的案例很少有所涉及。由此可知:学生认为课堂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生活结合紧密、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经典案例,同时应增加发生在藏区的案例。由于法学(藏汉双语)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藏区,将来绝大多数学生也会在藏区从事法律工作,因此增加发生在藏区的案例,便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五)观摩案例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所采取的观摩案例法包括视频案例教学法和去法院参加旁听两种具体方式,笔者对这两种方式分别进行了调研。100%的被调查者参与过视频案例教学法,但只有18位被调查者到法院旁听过案件审理,所占比例26%。在18位到法院旁听过案件审理的被调查者中,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可以亲身感受庭审程序,加深对法律知识的学习,41%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51%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坚定了自己从事法律工作的决定,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对自己没有帮助。由此可见: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法学(藏汉双语)教学中视频案例法实施情况较好,但组织学生参加旁听实施情况需要加强。但是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了目前在组织学生旁听时存在的问题,如:法官讲方言部分学生听不懂;学生事先对案情不了解,不能及时跟上庭审的进程;旁听中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

(六)模拟法庭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50人参加过模拟法庭,占71%的比例,20人没参加过,所占比例29%,其中2012级的35名同学全部参加过模拟法庭,而2013级的35名同学中只有15人参加过模拟法庭。在参加过模拟法庭的50名同学中,认为目前模拟法庭开设效果非常好的有13人,所占比例26%,认为效果比较好的有24人,所占比例48%,认为效果一般的有10人,所占比例为20%,认为效果不好的有3人,所占比例为6%。由此可见: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模拟法庭开设状况良好,同学参与度较高,同时呈现出2012级学生比2013级学生参与程度高的特点,原因在于,该系部在2012级法学(藏汉双语)班中开设了模拟法庭的课程,但在2013级尚未开设,2013级学生目前参与模拟法庭的方式主要有通过法学会及系部举办的模拟法庭竞赛等。同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系部模拟法庭实施效果良好,同学认可程度较高。

三、启示

(一)精选案例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在访谈中,接受访谈的同学多数都提到了对案例选择的一些建议。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契合,即具有典型性,以实现使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加深对法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其次,案例应与法治动态紧密结合,即具有新颖性,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了解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3]。再次,案例选择应与藏区司法实践相结合,即具有相关性,这是针对法学(藏汉双语)专业教学提出的特殊要求。

(二)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案例教学中有些学生比较活跃,参与度较高,有些同学相对内向,很少主动发言,教师应为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创造条件,鼓励同学大胆发言,交流观点。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件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法律工作的技巧[4]。

(三)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包括课堂案例法、观摩案例法和模拟法庭法。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观摩案例法开展情况还需加强。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威严,更加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因此旁听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观摩案例法中还包括视频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通过观看视频的方法,让同学观摩有针对性、关联性、典型性的案例,形象生动,可操作性强。

由于法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靠传统的讲授式的方法来学习法学是远远不够的,案例教学以其互动性、启发性、多样性等特征成为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民族高校开展法学教育更需重视此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40.

[2]黄军锋.案例教学法在《民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以民族学院法学院为例[J].经济与法,2013(3).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篇2

1.课件设计思路

《广告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传统的“一言堂”“黑板-教室”和“纯理论、重理论”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学得枯燥,教学效果不佳,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目前高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针对以上教学问题,本课件的设计思路是:以行动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重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广告业务策划能力和广告经营运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围绕为学院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天天来店”网站开展广告宣传策划这一真实工作项目,根据广告策划工作过程分解工作任务,创设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学习情境,并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视觉化的图表方式演示,辅以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精选丰富的广告案例穿插其中,生动立体地引导学生展开课程学习。同时设置单元模块的技能训练任务,学生可以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突出项目制、团队化、实战化的教学模式应用。

2.课件内容设计

根据《广告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课件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设置8个学习情境:广告经营能力、广告业务策划、广告创意战略、广告媒介策划、广告文案创作、编制广告策划书、平面广告设计和广告效果测评,每个学习情境设计有工作项目、学习任务、广告案例、技能训练、课堂练习、知识链接和学习小结等教学模块。其中:工作项目模块为每个学习情境导入具体的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模块具体列出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所需要进行的学习任务,即具体的学习内容;广告案例模块根据相应的理论知识,提供大量形式多样的广告案例(平面广告、视频广告、广播广告、策划方案等)供课堂讲解使用,每个案例均配以相应的文字点评,以帮助学生更生动直观的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模块结合不同工作项目要求提出具体的能力训练任务,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满足了课程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突出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课堂练习模块根据每个学习情境的重点内容,设置相应的课堂练习题目,题目类型有选择题和判断题,可供学生现场答题,并可获得答题评价,以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知识点的学习;知识链接模块向学生提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网站,引导学生结合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查阅相关广告资源网站,开阔专业视野,探究行业发展新动态,有助于学生进行扩展学习;学习小结模块设置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最后,为该学习情境的学结,提纲挈领地列出该学习情境的重要知识点,方便学生进行整体复习。

3.课件设计所采用的技术

本课件主要运用MicrosoftPowerPoint2007和PhotoShopcs软件技术进行课件开发,为单机版PPT多媒体课件。课件在设计开发中灵活应用了PowerPoint软件的动画、触发器、超链接、路径等功能以及PhotoShopcs软件的图片处理功能,使课件布局合理,清晰有序,界面美观,色彩协调,交互性强,富有动感和美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课件设计中尽可能地借助图、表、动画等形式,增强课件的可视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特别是尽可能地将文字性的知识点转换为视觉化的图表方式来演示,包括色彩搭配、字体和布局设计等都注重协调性和艺术性,使教学内容富有动感、表现力强,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从而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2]。

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广告创意表现方法课例为例

1.课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4种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展示法、幽默法、情感运用法和夸张法)的操作方法和表现效果。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判断广告作品使用的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并能根据一定的广告主题,运用4种广告创意表现方法进行广告创意表现策划。素质目标: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科学美感。

2.课例教学设计

本课例采用项目教学五步法展开教学,第一步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第二步学生讨论学习,教师教授指导,第三步学生动手完成能力训练任务,第四步学生项目成果展示,第五步教师评价学生成果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提炼。课例全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广告图片、视频、音频、文本等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手段将学生带进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课例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为项目式、启发问答式、案例式和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将课堂讲授、课内讨论、案例分析和技能训练合理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3.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次课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广告创意表现方法,什么是创意?广告创意表现方法怎么操作?学生普遍感觉这些教学内容非常抽象,不容易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大量广告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大量形式多样的广告案例,以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参与感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比如,在本次课例的导入案例中,课件首先展示了两个平面广告作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点击课件放大广告作品,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广告创意表现:作品一《曲美减肥茶》是通过美女明星代言的方式表现减肥茶减肥效果,而作品二《百事减肥可乐》是通过展示猫喝了可乐后瘦到可以钻进老鼠洞的情景,以幽默、夸张的方法传达减肥功效的主题。经过分析比较之后,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到,运用不同广告创意表现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的广告宣传效果,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本次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广告创意表现的操作方法和表现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与教学环节设计结合,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比如,在讲授夸张法这种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前,教师先展示相应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广告作品是如何表现广告主题的,案例分析点评之后再引出知识点的学习,联系广告案例学生很容易就能提炼和掌握夸张法如何操作。另外,本次课例中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基础创意训练任务。很多学生在演示本小组的创意方案时不够积极大胆,缺乏信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动手完成能力训练任务之前,先播放往届学生创意自拍视频,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教学更具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4.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应用中的实施效果

本次课例教学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广告创意案例,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广告创意表现方法的运用,将传统教学中不易表述、更不易传授的抽象能力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互较好,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广告创意表现策划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普遍认为课件内容设计合理、信息量大、生动有趣、极富美感、交互性好。通过使用该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的讲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都得到较大提高。学习结束时,由学生组成的每个策划团队都能完成一个广告活动的策划运作,给予了学生较强的成就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都能根据给定的主题和创意要求,进行广告创意表现的策划和演示。本课件在参加第七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设计大赛和2010年广西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高职高专组三等奖。

三、总结

综上所述,《广告策划》课程多媒体课件在设计和教学应用上有如下特点:

1.充分应用课件视听结合的多媒体展示功能

在教学课件中,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积累,运用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广告案例(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学生自拍创意视频等形式),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形象地演示各种广告案例,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参与感知,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

2.课件与教学环节设计的巧妙结合,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中,能较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启发式教学,比如,在讲解知识点前设置导入案例,播放平面或视频广告作品,使得学生对案例形成深刻的印象和整体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先主动思考、分析相关问题,接着再引入知识点的学习,最后教师再结合案例进行点评提炼,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借助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信息整合展示功能,在教学中实现多项相关教学内容整合展示在同一个页面中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点击相应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3]。

4.原创性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篇3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课堂案例讨论形式。这种形式应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进行。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课堂讨论即可水到渠成。在时间分配上,可将45分钟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比例可以是1∶1∶1.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案例难易程度的认识,将时间分配调整为1∶2∶1.第一阶段专门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阶段针对典型案例让学生讨论。尤其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主张,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针对具体情况也可以事先安排重点发言对象,描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讨论,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哪方面存在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第三阶段教师归纳总结。点评学生的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由于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中,并充分进行了思考,能够更深刻理解理论问题的精髓。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今后的学习有针对性。 笔者也尝试过这种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抽象的理论较为枯燥,通过案例讨论评析,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理论用案例来印证,易懂、易记、印象深刻;通过真实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当然了,应用这种方法,课前教师、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个大前提。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不能与教师有机配合,课堂讨论也只能是教师唱主角,讨论也只是形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公开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中,为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是场地布置应按国家有关法庭设置的要求进行,并取得司法部门的支持,统一着装。体现正式、庄重的氛围。2)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可辩性,能有让各个角色充分发挥自己才能,施展才华的空间。避免结论过于简单、明确,使模拟程式化而失去观赏性。3)选择角色,布置任务,分头准备。这是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搜集证据材料,分析案情,制作审判需要的各种法律文书,熟悉相关法律条文、诉讼程序等。4)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教师组织对模拟法庭审判活动进行讨论。尽量让每位学生对该案的审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如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法庭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正确,诉讼程序是否合法等。 3.观摩审判的案例教学方式。这是法学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形式之一。这种形式较模拟法庭容易组织,需事先同司法审判部门取得联系,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或是疑难的案例,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诉讼的庭审程序,各个阶段是如何链接组织的;民事、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是如何在诉讼程序中体现的;法官是如何发挥庭审主导作用的;各个诉讼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及各角色的作用。明白诉讼法是怎样保障实体法贯彻实施的;怎样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的。观摩结束后,可要求学生谈谈观感体会,并进行总结点评,以便真正提高学生理解、认识、分析能力。 4.电教化案例教学方式。随着电脑的普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为高校所采用。尤其是工科学校有优势,教学内容很容易制成课件,将复杂抽象的理论通过幻灯片等形式演示出来,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法学教学同样可以采用电教化案例教学法。搜集各种视听、录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无疑增加了案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9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今日说法》栏目,收视率颇高。不仅专业人士关注,而且大批非专业人士也同样关注。栏目所选案例很典型, 制作很成功。尤其再加上专家的点评,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如果能把类似的视听资料搬进课堂,然后由学生发表法律意见,教师再点评,这种电教化的案例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推广的最大障碍是类似的专门法律视听资料较少,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案例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基于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1.知行合一与重在实践的原则。传统教学模式追求的目标在于“知”,即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理论,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而言,求知的目的在于“行”。即利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应寻求“知”与“行”的有机结合,重点在于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结合案例教学来成功地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角色就要相应地实现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讲人到组织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但仍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3.有效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原则。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教师都应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并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成功地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求索,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4.明确案例教学的辅助地位原则。我国只有案例,没有判例。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也不可能建立起类似英美法国家的判例法制度。这就决定了法学教学仍要以讲授法学基本原理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以案例教学作为辅助方法。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既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又可弥补其不足。因此,一概否定传统教学法以及过分推崇案例教学法都是不可取的。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篇4

图示法是一种组织、表征学习知识,融入思维的动态过程与静态结果的可视化教学工具与手段。图示法包括连接点、连接线、连接词。连接点即是各个概念或者要素,在法学教学中,通常体现为法律关系三大要素,即是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容。一般用文字框或者仅用文字表示各个连接点;连接线即是两个概念或者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法学教学中,往往用单向箭头或者是直线表示,表明连接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连接词是对连接点之间的文字,是对连接点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用以说明连接点之间的动态或静态法律关系。图示法是一种运用图形的方式,演绎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升处理问题等能力的有效方法。图形的优点在于从长篇累牍的教材中,整理出简单明了的图形,学生通过图形,理解知识;通过图形,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处理日常法律事务的能力。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曾强调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在课堂讲授上以常规的简洁板书和准确优美的语言,再恰当地配合运用图示就能达到以图激趣、以图增记、以图启智、以图感美的最佳学习效果。本文基于法学内容的抽象性与法学教学的复杂性,运用图示法,结合教材内容的自身特点,对法学教材进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力求让学生通过图示法的学习锻炼自身的思维,达到触类旁通的功效。要素组合方式是EEPO有效教育的基本课型之一。要素包含“看、听、讲、想、做”加上“动静”的转换。五要素加上动静在课堂中合理交错运用,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知活动,调节学生与教师的身心,符合人类的生理、心理特征。一方面,学生通过要素组合方式,不仅仅能学会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主动合作。同时,学生还学会交换思想与展现自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文化特点,对七大要素轮换使用。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展示自身知识的储备,更是展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要素组合方式运用得恰如其分,对师生将受益终身。要素组合方式“看、听、讲、想、做”加上“动静”的有效转换,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一定程度防止教师空讲,帮助教师调节课堂氛围;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要素组合方式防止学生不学习、不练习。要素组合方式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规律,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路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图示法及要素组合方式的理论渊源

2.1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60年代瑞士皮亚杰首先提出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实质上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即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理论以学习主体为中心,以分析学习主体特点为前提,针对不同学习主体的特点,教师运用自身的多重专业知识为学习主体创造情景,组织、引导学习主体合作与交流的自主学习,该理论最大的特色在于充分观察学生的特性,分析学生的差异,掌握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征,教师因材施教,引领学生主体的积极探索知识,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本文来自于《钦州学院学报》杂志。《钦州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2双重编码理论

双重编码理论是佩维奥最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存在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这两种系统可以同时处理传输到大脑的信息。语言系统处理语言信息,并将它以字符为基本单位编码储存在文字记忆区;非语言系统则是处理非语言信息,编码是以心像作为其基本单位存储在图像记忆区,也在对应的语言记忆区留下一个文字对照版本。佩维奥认为,信息的获取、储备、运用的过程中,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同等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刺激与非语言信息的刺激分别刺激不同的人体系统,分别从不同的层面给予大脑刺激,使得接受信息者提高信息的获得率。佩维奥认为长时记忆分为语义系统和表象系统,语义系统主要以语义代码刺激大脑,表象系统主要以表象代码刺激大脑。由于人类的视觉系统特别发达,通过各种元素对语义系统和表象系统进行刺激,从而使学习者获取信息。

3图示法与要素组合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篇5

刑事诉讼实践案例跟踪模拟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思考性、自主性、独立性问题。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后续学习如何展开,就成为实践案例跟踪模拟教学的的关键。笔者认为,在整个刑事诉讼案例跟踪教学活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并贯穿始终。

(一)依据教学需要精选实践案例的原则。实践案例五花八门,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选取典型性案例。案例的选取应遵循一致性、新颖性、贴近性的要求。具体而言,案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目标,与授课内容一致,最能体现理论知识的运用;注意选取当前生活中发生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新发生案例;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学习相近的案例来探讨。如2006年的许霆盗窃案即是典型的刑事诉讼实践案例。案件的发生源于生活中的一次ATM机提款意外,贴近现实生活;案件发生在广州,许霆抓获于陕西,与管辖知识密切相关;案件历经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许霆上诉上述,广东省高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理由裁定案件“发回重审”等程序,不仅引起法学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更是充分体现了关于刑事诉讼审判程序的知识点。

(二)注重实践、知行合一原则。任何教学模式的施行都始于“知”,“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刑事诉讼法学教学以讲授法学基本原理作为“知”的方法,以诉讼实践案例教学作为“行”的一种方法。刑事诉讼法学作为程序法,法条规定的诉讼环节具体明确。刑事诉讼授课中,先让学生了解法条规定,再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进而利用所学诉讼程序知识,分析讨论问题,最后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案例寻求刑事诉讼法学“知”与“行”的有机结合。

(三)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原则。诉讼案例跟踪模拟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课堂授课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满堂灌”的主讲者,而是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的组织引导者。理论知识的讲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问题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原则。目前刑事诉讼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仍是课堂讲授,根据教学大纲,将重点和难点知识系统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课堂知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除了课程本身的特点外,与教师的知识储备及传授能力有关,但不容忽视的关键还在于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投入程度。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讲授、课堂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课堂气氛呈现静态、学生兴趣小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反驳、质疑或者辩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将学生的学习成功地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求索式学习。诉讼实践案例教学以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教师引导为主,课堂活跃、实务探讨学生兴趣浓厚为特点。学生不再是教学的附属者,而是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刑事诉讼法案例跟踪模拟教学的施行方式

刑事诉讼实践案例跟踪模拟教学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采用何种方式实施是其有效性的关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心理实验表明:外界信息的获取=视觉83%+听觉11%+嗅觉3%+触觉2%+味觉1%。也就是说,通过诉讼实践案例掌握及运用刑事诉讼法学知识,要充分运用需求视觉和听觉能力的PPT多媒体、法庭模拟、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一)PPT多媒体案例教学方式。PPT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使展示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接受。刑事实践热点案件由于其关注度高,案件相关图片、视频、观点争议、案件最新进展等资料多而新,为案例的PPT课件制作提供了便利条件。PPT课件再辅以视听、录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大大增加了案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以讲授刑事诉讼中死刑复核程序章节为例,先讲授死刑复核程序的相关知识点,再借助PPT课件介绍药家鑫的情况,最后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和案例发表法律意见,明确我国死刑复核权的行使主体、所需资料、程序步骤等知识点,此种形象直观的电教化案例教学其说服力、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关注实践案例的习惯,养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案例的习惯。

(二)刑事诉讼实践案例课堂讨论方式。赤瑞特拉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读、听、看、人际交流等不同模式导致的内容记忆程度不同。阅读内容的记忆成都较低,一般到10%;听到内容记忆程度略高,达20%;看到内容的记忆程度能达到30%;如果同时听和看,能记忆达到50%的内容;人际交流中,记忆自己所说,能达70%。也就是说综合运用读、听、看、交流等多种方式,有利于提升知识的记忆程度。刑事诉讼实践案例课堂讨论的实质是对看到或听到的案件进行交流、碰撞,重要的是参与,是过程,而不在于是否得出统一的结论。课堂讨论对学生和授课教师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课前要就讨论案例、讨论时间、讨论方式、讨论总结等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实践案例课堂讨论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进行。首先回顾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次针对典型诉讼实践案例展开讨论;再次教师归纳总结。一是综述学生的观点,二是结合理论知识讲解正确的答题思路;最后学生总结,自主进行案例的跟踪讨论。该模式的最终落脚点不在于学生分析问题的对错,而在与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的锻炼。诉讼实践案例课堂讨论方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语言表达及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篇6

世界一体化的趋势给我国的法学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法学教育,所以有不少学者呼吁重视对判例法的研究,强调在高校法学教学中采取案例分析法,着重培养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理解及实际操作、运用法律的能力,这对我国当前高校法学教育及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拟就案例分析法做一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有所裨益。

一、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之反思

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手忙脚乱,作为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道的秉承,其与中小学 “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本质并无差异。其中课程的讲授也主要是“注释法学”,围绕法律概念展开;法学教育被当作真理的传授,而非激发怀疑和批判精神。

这种以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为主的课堂讲授法,过于强调教师对法学知识、法学原理的单方面宣讲和灌输,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相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他们被动地、策略式地听课和记笔记,参与教学互动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很少,因此其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探索竟是没有被调动起来。久而久之,这种“教唆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养成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期待教师的讲解和答案;学生的课外学习往往也以课堂笔记中考试的重点内容为中心来展开,从事策略式学习,于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便难以真正养成。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分析法”之评析

高等法学教育是以培养大多数法学应用型实务人才和少数研究型理论人才为目标,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实现法律的传播,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用法执事,实现法律变革;通过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实现法律理论研究,针对法律实践研究其变革。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学教学方法必须做出相应地改善。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两种教学方法的发展和运用与两大法系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美法系,判例法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把案例看作是一种可以从中阐明法律理念的、经过推理归纳的原始经验材料,认为研究法律要寻根溯源,而法律的源头就是已经判决生效的案例汇编,由此导致案例分析的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法近年来在英美法系虽也受到一些批评,但其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应该正视的。运用此方法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技巧。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在性质上属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将法律作为一门科学来教导学生,而非美国式的法律职业教学。与美国法律院系学生在入学第一天就阅读案例,并且注重案例事实的情况不同,大陆法系国家的学生首先要对整个法律制度的结构加以系统学习。大陆法系的教学方法是成文法原理的自然派生物,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则比较抽象,体系严密,结构完整。与此相适应,其教学也注重对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加以阐释分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注重对法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推导。所培养的学生理论功底扎实,基础知识全面,研究能力较强,但欠缺法律实务技巧。

在英美法系国家,“案例分析法”实质上应称为“判例教学法”,因为英美法系国家是实行判例法的。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这种教学方法照搬不得。因为我国不是实行判例法的国家,我国的法学教育也不是大学毕业后的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相关制度的差异使得此种方法的移植不具备条件,因而不可采取“拿来主义”。

我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律制度与英美法系差别较大,而与大陆法系接近,因此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也以讲授方法为基本形式。此方法单一死板,缺少师生之间的反馈和交流,对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不够。因此,人们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但因我国的法律教育制度与法律制度本身的特点,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是无法照搬的。比如美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大学后的专业教育,学生的来源和构成与我国不同。我国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在高中起点的生源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尚不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没有打下法学理论基础的功底,直接运用案例分析法导入教学内容是根本无法完成教学内容的。中国没有判例法制度,在讲授有关法学课程时,有的教师也讲一些案例,但这是为了证实所讲原理的正确性,是为了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分析法。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对于法的精神和法律理论的总结、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实际运用的教育。因此讲授方法是真正能使我们这样的成文法国家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学习内容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它能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充分阐述法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面对面地聆听教师的思想和观点,并能在课间与教师进行交流。课堂讲授存在的问题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而且人们对这一方法的掌握不力、运用不当,或者说这一方法是一种运行空间较大,故相对较难掌握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的案例分析法”之展开

法学课程(理论法学除外)的实践性很强,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纸上谈兵”。为此就要对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实行“改进的案例分析法”,即在每门课程的授课总学时中,单独拿出1/4左右或更多的学时,在法学理论环节讲完后,另行安排案例分析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而不是上课时讲一些证实理论的案例。因为只有系统学习完法律理论后,才能全面分析案情,才能更接近于实战。实行此种教学方法,教师要预先把案例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预先了解案情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在学生有了一定准备后,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以此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学知识、法学理论以及对法的应用、操作技巧。除此之外,还要采用模拟法庭、庭审旁听等实践环节教学,以使学生学会法的使用、操作技巧。模拟法庭主要是操练学生的实战演习能力,庭审旁听是要学生看别人怎么做,以吸收他人在庭审中的经验和教训。

由于案例、模拟法庭、庭审旁听既涉及实体法,又涉及程序法,所以要求教师既要懂实体法,又要懂程序法,而且讲解时也要实体法、程序法都要讲,这样才有真实感,才能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实施案例分析必须具备小班授课的客观条件。目前,我国有些法学院系的招生数很大,大多每班30人左右,往往采取多班合并上课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案例分析是很困难的,即便勉强为之,效果也不理想。因而实施案例分析必须实行小班授课。

由于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占用了约1/4左右的课时,理论讲授的课时被压缩,这就对讲授法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课教师对所授法学课程全面熟悉、理解和掌握,熟悉该门课古今中外的理论观点,掌握该门课的理论前沿,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样讲起来才能有理论、有实践、有广度、有深度,学生愿意听,听后记得深、记得牢。此外,为了加快课程进度,教师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节省板书等时间,以使在单位时间内给学生以大量的信息,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教法学课程的理论讲授。

四、“改进的案例分析法”之现实意义

案例分析法是教师利用案例形象地说明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法。它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法学人才,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具体来说案例分析在法学教学中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案例分析补充了教材内容,丰富了课本知识。法学学科除了实践性很强,理论性也很强,教师如果也是用理论讲理论,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并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加入相关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案例,学生易于具体地、感性地牢固掌握有关知识。

第二,案例分析法能把过去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模拟实践机会,案例学习的最后结果往往是要找到解决法律问题的一个或一套方案,学生为了得到这样的答案,就会认真分析案情,找到法律上的争议点,搜索出相关的法规,确定应适用的法律,最后做出终结性的判断,并概括提炼出自己的基本意见。课堂讨论时,学生如同律师在法庭上辩论那样,陈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了充分法律化的思维操练,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第四,案例分析法也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由于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生动形象的案例学习,学生听课的兴趣盎然。加之与学生共同讨论,对教师来说,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有时课堂讨论还不够,课后会有学生主动找到教师讨论,这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篇7

一、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特点和优势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金融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已成为长青学院金融学教学、教研改革的方向。因此,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创造教学空间,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讲教材”。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教师结合教学经验,设计灵活多样的多种课堂活动,创造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也加大了教学难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以教材为基础,积极思考、多方探索,将课堂教学技巧融入教学实践中,把枯燥的书面知识转化成生动、真实的事例,增加教学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体现“学用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重教轻学、重灌轻趣”,使教学停留在“教概念”的表层。在案例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边讲边练,把知识的传输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概念,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识的用法,即时训练,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使用金融知识的能力,从而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关于知识保持和记忆持久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如果在金融学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主体作用。

二、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

由于对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严重制约创新型和实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2.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

与其他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少,有的甚至为零,不能满足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90%,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学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

3.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

许多独立学院尽管重视金融学案例教学,但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滞后,案例编写经费不足、案例来源匮乏,大多数案例编写采用“拿来主义”;缺乏对企业运行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编写侧重企业描写,案例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企业调查、数字分析和方法应用,偏离了企业融资理财的视觉,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有些案例仅涉及传统产业,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型产业的研究,多数案例研究落后于国际经济管理的潮流,不能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三、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创新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精选案例

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包括事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数据,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选择和编排案例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坚持案例的准确性。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中心,对所掌握案例进行反复比较,精心筛选。选用准确、典型案例,以增强讲课的说服力,达到教学目的。选取的案例要最能反映金融理论本质、最能表现教材所述观点、理论。(2)加强案例的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举例使问题由繁到简,由抽象到具体;二是要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金融学知识点结构,提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3)注意案例的趣味性。教师应从以下角度挖掘案例的趣味性:内容上尽量找有趣的新颖的案例,形式上,采取多种形式并用,如讲述式,讨论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灵活的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设计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其中有的问题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而通常是显而不露,有待学生去挖掘。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5)搞好案例的实效性。案例的实效性,指它的实际教学效果。第一,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工作,实事求是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需求,为选择合理案例创造条件。第二,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用科学的、准确的、具有典型性的正面案例,去论证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2.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要克服其不足,第一,教师应先对课程整体的案例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案例选择是否与理论相匹配,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第二,教师应该写出针对理论教学的每个案例的教案,并帮助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新开案例课程的教师,还应该提供试讲的机会,请有经验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课后评估工作是教师发现不足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问卷或座谈等方式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的是“传”“授”“解”,单向信息传递;而学生是“接”“受”“听”,是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效果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篇8

关键词:多媒体 视听 形式和内容

自2000年至今,本人一直使用多媒体讲授经济法、劳动法等课程。讲授过程中,有一些心得,也有教训,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件制作要精良

多媒体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手段,通过在课件中添加图片、音乐、视频等娱乐元素,声情并茂地展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相对于传统黑板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量。

这就要求备课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准备上课素材。同时,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使用和操作技巧,精心设计课件的细节。使课件不再是黑白两色、令学生昏昏欲睡的模版,而是会跳、会动、会说话、会唱歌,有时甚至能幽默一把的人性化的“小精灵”。

比如,我在讲经济法这门课时,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业秘密的概念,我在页面的动画方面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卡通孙悟空,播放课件时,它首先会跳出来跟大家问好,然后跟同学们说:“我老孙近日云游国内,发现人间官司还真不少,这不,有个人状告女子十二乐坊,说十二个女孩子组成传统民族音乐形式的乐坊,然后演奏现代流行音乐,达到了中西合璧的效果,名扬国内,可是他说啊,这个点子是他先想出来的,非要状告女子十二月坊侵犯了他的商业秘密,我老孙可搞不懂了,同学们,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有创意的好点子算不算商业秘密啊?”

通过这种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我接下来因势利导,把“女子十二乐坊”官司的来龙去脉向学生作一介绍,并进而解释“仅仅是一个点子,一个想法不足以成为法律上保护的商业秘密”。

应该说,这些活泼、有趣的形式,对于吸引学生是很有帮助的。毕竟学生还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童心较重,有时考虑问题不太全面,往往凭某个细节就能决定是否喜欢上某一门课程,所以利用一切手段来引导其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多媒体特长,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冲击

现在视频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我的课堂教学中重要一环,我甚至认为这是多媒体教学相比较传统教学最大的进步。通过录像、电影、新闻报道,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人和事,虽然传统的“讲故事”方式也能让学生了解某个案例的来龙去脉,毕竟有些苍白。

在经济法课程中,涉及到价格法当中的不执行国家定价和指导价,乱收费问题时,我在课件中插播了8分钟的案例片,给学生展示了哈尔滨第六人民医院是如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向病人家属收取500万元医疗费和住院费的荒唐事件,学生深感震惊,纷纷就价格体制改革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再如,在劳动法课程中,讲到劳动合同时,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给学生插播了农民工因没有和资方签订劳动合同,最终没法认定其为劳动关系,从而无法追回拖欠工资的案例。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

这些案例,都使学生沉浸其中,有时为当事人的命运而担忧、不平,有时又为案例中的荒唐、可笑的情形而哄堂大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渴望通过自己所学为社会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对书本上的白纸、黑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认识。因为社会现实是很复杂的,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往往不止一个,错综复杂,学生只有综合运用所学,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从而使其知识结构的体系趋于完善。

当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分配好授课和视频案例的时间。我们学校的课程一般是两节连上,持续一个半小时。视频案例毕竟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否则本末倒置,课堂效果反而大打折扣。我一般每次授课拿出10分钟左右时间用于视频案例的播放。我认为,最长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计划。

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一个“疲惫期”。连续授课超过一个小时以后,学生的精神注意力开始下降,开小差、打呵欠明显增多。我一般把视频教学安排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效果很好,重新唤回了学生的精神状态。

还有一个视频案例来源如何取得的问题。很多老师为此也颇费脑筋。找不到合适的案例,恐怕是视频案例教学中最大的难题。作为法学教学,主要涉及到法律案件较多,渠道还是有的。中央电视台法治类节目,是我近几年案例视频的最大来源。经济与法、今日说法、庭审现场、法治在线等节目,都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效性,是案例视频的好素材。有的老师在电脑上安装了有线电视接入和视频捕捉系统,把这些节目录下整理后作为案例使用。这样固然不错,但是花费大精力,定点定时守候、制作,不可取。我一般从网上下载,最近我发现了一款名为“顶悦视听盒”的免费软件,可以订阅国内、港台、国外数十个电视台的节目,下载到本地硬盘使用,其采取bt下载方式,无人值守可方便得到各种资源。现我已累积法学视频资源库达200g容量,节目近千个,成为了课堂案例教学的珍贵宝库。

三、形式和内容要统一

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变的形式,带有娱乐性的视听效果,同时还能给学生大信息量,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我们必须强调,不能因为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课件精美、手段丰富只是形式问题,衡量一堂课的价值,关键还要看学生有没有受益,受益多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也不能丢掉祖训。

这要求我们,结合多媒体的丰富多彩手段,把课程内容讲精、讲透、讲深。而不能浮华于声色的表面。这不是多花几个小时备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在日常积累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丰富内涵,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要有深度。这些都能反映到课堂教学中。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篇9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一)学生性格特点鲜明、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有待坚定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性格特点十分鲜明。他们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独特,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以自我为中心。文化基础薄弱,生源参差不齐。有的来自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有的来自职业高中,还有的来自中专毕业生,总体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一部分人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困难,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受各种因素的不良影响,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功利性强,精神动力不足。很多学生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不学无所谓。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虚度光阴、心理空虚、理想丧失、信念动摇。

(二)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如何,关键在教师。目前,在教学中仍然是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加之部分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有限,教学手段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创新性、互动性和吸引力,不能及时答疑解惑造成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三)实践教学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从实践环节去寻找出路,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实践教学操作难度大、投入经费多,而有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又较少,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薄弱的局面。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只是注重调查,忽视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缺乏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案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培养和渗透高职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的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高职高专学生学情的现实制约,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强调理论、轻视实践,强调灌输、轻视研讨着重接受、忽视发现,重视教师、忽视学生的倾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不强。从总体上看,课堂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强,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因此,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诉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学生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商业、管理和医学领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基于此,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贴近大学生的专业实际,能够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正是对当代认知心理学这些基本观点的一种应用。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案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才会乐意学习、自主学习,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得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组织设计、呈现介绍、分析点评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妥善的协调,及时的归纳总结。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相关信息,对教学案例有透彻的理解、精辟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促使教师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结合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意义,教师应该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同时也存在着案理分离、讨论实效性不高,设置问题不够合理等现象,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选择、充分利用。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精心选择编写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第一,教师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要深刻领会“主体性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晓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知识,把握时事的发展趋势,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第三,教师要具备熟练的教学本领。它表现在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理论水平等方面。案例教学法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必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四,教师要精心选择、编写典型案例。案例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教学团队、教学网络和音像等,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精心组织。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或学生口述有关事实,既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又不够直观生动,难以将案例描述清楚,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能够使案例教学具有趣味性,内容不单调、空洞,使理论课教学由简单片面走向丰富全面,由被动机械走向主动选择,由呆板抽象走向形象直观,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本节教学相关内容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它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也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尤其是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课前案例的收集、组织、编写、采用到课堂教师的展现、学生的阅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这些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样一个信息海量、信息对等的社会,教师掌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也是有限的。要想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教学案例,需要学生的动态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中和生活的亲历中提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社会热点案例素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走向社会的热情,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熟悉相关背景和知识,认真阅读、独立分析、做好课堂发言的准备。课堂中,可以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共识中得到启发。通过引经据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交流和讨论,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还是一个有待完善的过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的创新性。同时,教师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真正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学生愿意上、喜欢上、听得懂、听进去,真学、真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视听法教学方法案例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中职 德育课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此种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其案例大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到1980年,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真正重视的是求出答案的过程。在德育课上,运用该种教学方法课堂效果显著。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上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法对中职德育课的作用不言而喻,德育课本身枯燥、理论性强,一节课下来,通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睡的不亦乐乎。而案例教学法能提供真实生动的案例,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群体活动,师生一起讨论,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讨论的过程中树立团队意识。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后选出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对阐述最完善的一组给予肯定和表扬,能增强本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法为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组织语言提供了平台。通过听、说、讨论,

学生能学会理性思考问题。每位小组成员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促使他们勤动脑、勤思考,养成在 “做中学”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精选案例、展示案例、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和思想升华五个步骤。本人仅以教授过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课为例,重点阐述。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中职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第八课的第二个框题。本课的重点是“学会依法维权”,难点是“增强证据意识”,而关键在于运用案例教学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精选案例

案例的选择关键在于典型性,即案例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不是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的案例。例如,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教学中,我共选择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非诉讼途径的教学中我分别选取了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三个案例宅基地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和500转刑第一案例加以展示,该案例不仅是调解、仲裁和行政复议的典型代表,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尤其第三个案例的选取,对迷恋于网络的青少年更有警示意义。在民事举证责任上我精选了建筑物上的悬挂物致人损伤的案例,在增强证据意识的知识讲解中我精选了教材第95页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的关系比较全面,涵盖的法律知识较多,有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所学理论加以验证。

(二)展示案例

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或情境)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打开思路的大门。展示案例的方式主要有书面形式、视听形式和表演形式。书面形式往往过于乏味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而言,视听形式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表演形式让学生参加到案例的二次创作中,而且直观、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改编教材第95页案例并以微小品形式表演出来。该种呈现形式既有利于培养同学的服务和奉献意识,通过表演环节激发他们“我服务、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加深对该案例的直观感知,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为未来参加工作做好思想准备。

(三)探究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教学重点上,我设置了角色扮演这一环节:李某请了律师,律师搜集到:在王某借钱的现场李某6岁的儿子当时正在玩手机,无意中录下了借钱的全过程。律师将这一证据提交法庭,但一审判决结果明显对李某不公平,而且李某发现本次审判员张某是王某的表姐。同时设置问题1、如果你是李某,你将怎么办?2、结合借钱案例,你能说出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有哪些吗?在问题的设置上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针对性。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选出代表阐述本组观点。

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对证据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什么是上诉、什么是申请回避,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等知识进一步深入。

(四)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我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涉及到的案例讨论的总结点评中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点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时政焦点及自身实际问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应用,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培养能力,,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既教书又育人。

(五)思想升华

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回顾《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不但应该学习法律知识,而且还应该像意大利18世纪著名的法理学家切萨利·贝卡利亚所说的那样:“让法律的力量跟随着我们,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时刻约束并指导着我们的行为,让法律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总之,只有懂法,才能增强法律意识,才能守法用法,依法护身。最后,以一段普法三字经结束本节课,并与同学共勉:“不懂法,害处大;如盲人,骑瞎马;学法规,长知识;心明亮,走天下。”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