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说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3 17:48:39

视听说实训总结

视听说实训总结篇1

一、忽视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理念下,“满堂灌”和“填鸭式”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新课改提出,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应扮演好启发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交往关系,提倡师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灌输―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误区,认为语文教学不再需要背诵和记忆,只注重调节课堂气氛,任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学习训练,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以《沁园春・长沙》一文教学为例,该课文是经典诗词之一,诗人以湘江橘子洲的景象为背景,影射出作者及那个年代的青年胸怀国家,满腔抱负的壮志豪情。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训练,只是一味地调节课堂气氛,忽视对经典词句、段落、描绘的听说、赏析和诵读,将很难把握住文中作者描绘的壮阔景象和流露的豪迈情感。

二、忽视“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训练

“听、说、读、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体,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实践中,仍然有不少教师将四者看成独立分离的个体进行单独训练,认为只要各个击破,听、说、读、写能力便自成一体了。例如,现在很多学校在语文课程安排上都单独安排专门的视听赏析、阅读和写作课程,疯狂进行“听、说、读、写”单项训练,大补某一能力,这种分离训练,没有真正搞懂四者的关系,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犹如人体的眼、耳、口、鼻,其中任何一个器官都无法代替全部整体。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发展。听读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说写是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要实现新课改强调的通过训练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就必须让语文教师正确认识“听、说、读、写”的关系,把四者当成整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整体训练,偏废其一都将偏离新课标的

要求。

三、忽视教师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和新语文课程标准推行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促成这一目标的达成。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再提高。甚至有些语文教师认为自己已然经历过专业、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具备了扎实的“听、说、读、写”功底,够用了,没必要再折磨自己,花专门的时间去重新炼狱、重新学习。

“学高为师,身为示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识和能力也日渐提高,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与学生需求相脱节是很正常的。新理念对于“听、说、读、写”也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更应积极摄取新鲜能量,更新知识储备,与时俱进。此外,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词汇新现象。比如,网络新语等,学生对于这些充满好奇与求知欲,教师如果不加强自身的学习,将不能很好地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准方向。

四、只重训练,不关注效果

新课改推行下,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不再反复诵读课文,不再强调背诵记忆,教师不再讲授解析,学生很少提笔练习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教师采用的一些新方法,更有教师把自己当作“甩手掌柜”,一个问题抛下去一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没有点拨、没有解析、没有总结、没有作业,美其名曰“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这是对于新课标的误解。

比如,对于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的学习,课文内容都是剧本,篇幅长且难以找到切入点。于是,不少教师就找到了播放视频这一轻松且自我满意的方法。基本采取看视频―自主讨论―学后总结的模式,即一个课时观看视频,一个课时学生就内容合作探讨,一个课时学生写学结。乍看起来,课堂不仅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还紧跟新课标要求,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基本都有,但教师在其中完全成了“甩手掌柜”。如果说教师是掌柜,那么这些教师对于自家店铺的经营和管理实在有些失职。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出发点,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倡导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但教师并不是可以放任课堂不管不顾。学生虽然是教学关系的主体,但仍需教师适当的引导。

视听说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训练;问题;对策

一、初中英语听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英语听力训练中存在哪些问题?其一,语言基础问题。对于音标、发音等基础知识,不外乎基础不牢和重视程度不够两方面的问题。学生不能正确发音,对听力材料自然是一知半解。其二,教学僵硬问题。单方面加强听力训练,缺少方法、技巧传授。僵硬的学习方法,效率低下,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三,心理素质问题。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状态。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心理紧张等因素,均不利于学生听力训练作用的发挥。其四,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对语言学习影响甚大。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以汉语思维答题,往往会判断错误。其五,结合性问题。听力训练总是加强“听”,从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相互结合。事实上,英语学习需要“共同进步”。单一地加强听力训练,并不是有效的方法措施。

二、提升学生听力水平的建议措施

1.语言基础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素养的关键,即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如何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首先,音标问题。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忽视“音标”的重要性,48个国际音标发音不够标准。长此以往,学生将会难以正确地辨别元音的长、短音;鼻音和舌侧音之间的区别。因此,要重视音标的学习,熟记每个音标的发音。其次,重视朗读。对于文本教材及其他资料的阅读,需要掌握好句子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的划分。阅读中发现错误之处,千万不能忽略,要及时地纠正错误。此外,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教学语言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明白语音规则等。

2.方法技巧

听力练习具有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首先,快速浏览。听力训练中,学生手里都拿着听力题目。在没有播放听力材料时,应当迅速地浏览题目、选项,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其次,捕捉重点。客观来说,初中生无法理解所有的听力材料。因此,明白大意、找出重点就十分重要。事实上,复杂的听力材料中,均包含题目所需的重要信息。例如,表示转折、因果、并列的词汇。疑问词是“who”,注意相关的人物主语;疑问词是“where”,注意相关的地点词汇。此外,听不明白的地方,不能反复纠结,要继续往下听,避免影响下面的听力对话。

3.心理素质

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表现甚佳。然而一到考试时,成绩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合格。相同难度的听力材料,倘若是由于害怕、畏惧、紧张等心理因素,造成学生“手足无措”。长远来看,将严重阻碍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因此,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必然需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直面困难。听力学习,客观上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如果没有接触的勇气,终究不可能取得进步。教师要教导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听力训练。其次,营造氛围。英语是人文学科,教学氛围应当活跃、轻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帮助学生放松心态。

4.文化背景

萨丕尔曾说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因而语言的逻辑方式、思维方式等差异性十分明显。倘若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总是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学习英语,其结果必然事倍功半。英语听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融入“西方文化”(如西方国家的历史、餐饮、电影、曲艺,乃至于名人的趣闻轶事)。此外,还应鼓励学生阅读。开卷有益,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阅读有关西方文化的书籍、文献、资料等,缩短学生对西方文化认识上的差距,避免因为文化上的差异而造成判断上的失误。

5.相互结合

这里的“相互结合”,指的是听、说、读、写四个要素相互结合。教学实践表明,英语学习需要“学思并举”“齐头并进”。如果不能正确地发音、阅读,不能规范地书写,只是片面地加强听力练习,学习效果必然不好。听力训练中,如何进行相互结合学习?其一,以说代听。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开流。例如,以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情景对话”。又如,给定一个话题,在学生准备之后,让学生上台“演讲”。学生在“说”的同时,其余同学要注意聆听,寻找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其二,以写代听。听力训练同样离不开“书写”。“写”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促M眼、耳、手、脑器官的协调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尊重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致力于学生听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视听说实训总结篇3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认为既然语言和思维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抓好听说读写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都必须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提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措施,通过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要注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

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把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所谓思维训练的倾向,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课思维训练规律的。如果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听说读写搞成两张皮,非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会流于形式,而且听说读写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二: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系。

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说说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在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出现过片面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我们且不说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责任,即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来说,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兴趣为例,如果教师教法不得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便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处于被动状态,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再如情感,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情感性的语言和情感性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们的情感性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为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视听说实训总结篇4

众所周知,要学得一门外语,获得大量运用该语言的机会是根本前提。然而,民族地区,由于多地处边贫山区,经济教育落后,使得当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得不到与汉族地区学生相同的许多有利学习条件。民族地区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步子慢,当地少有或没有现代企业、外资企业,外国到访者更少。英语对当地经济建设的作用尚不突出,也尚未形成学习英语的社会风尚。学生走出教室后就再也感受不到英语的气息,更谈不上有任何学用英语的机会或条件。再看学生生活的环境。学生无论在家、在社会,还是在学校,汉语已成为主要交流工具,用本民族语交流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用英语的比例几乎是零。这说明当地学生全然没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真实机会。此外,6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或工人家庭,谈不上有家庭辅导,也无更多经济实力为学生购买必要英语学习资料或设备,学生接触英语的量就更有限了。

虽然多数民族学生上进心强,勤奋学习,但在初中学习中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民族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卑自我封闭是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这一障碍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同时由于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汉族学生,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这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因此,只有找到科学的方法,从素质教育入手,认真总结,认真分析,抓住关键,才能解决问题。

在新课标下,通过校本教研,在认真研究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后。我觉得民族地区学生英语的学习主要还是要从学生的听说抓起。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讲,任何一种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它是口语的记录。毫无疑问,听与说是第一性的,是不可分割的。听而不说或只说不听,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说不通的。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首先应是听说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应大些”。《大纲》规定听说读写的顺序是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先于写。同时对考试、考察的要求是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并制定了听力考试的具体量化标准。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书面、轻口头、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从而忽视了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考试一直是笔试一统天下的指挥下,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许多英语教师教学就是为了考试而教,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就不教。将英语教学当作是纯粹的知识传授,完全忽视了听说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由于这些原因,学生对英语不重视,即使有部分学生成绩比较好,通常也只是“高分低能”。根据《大纲》的要求,加强学生的听说和口语表达能力,杜绝“哑巴”英语现象的发生,就成了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了,还有助于其读写能力的提高,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在加强听说训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实施英语组织教学

实践证明,帮助学生克服听说英语的心理障碍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一般情况下,影响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因素很多,但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因此,当初一年级的新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我就鼓励他们多听、敢说、大声朗读,以克服他们怕羞、畏难、不敢开口的心理。对于学生口语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我的态度是“流利第一、基本正确”即可,一般不当场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采取过后纠正或暗示的办法,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积极性。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以及结合教材坚持每日做值日报告,也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有效办法。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大胆的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就给以鼓励的眼神,让其在鼓励下能大胆的回答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以“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为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用学生学过的英语知识介绍将要学习的新语言,学生开始听的有些吃力,我就辅之以表情、动作等,帮助他们理解;用演示图片、实物等方法缩短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如在教“take…to”和“bring…to”两个短语的区别时,我举了这样2个列子:“ Nancy, take my radio to my office,please.”“Boys and girls, bring your family photo to the classroom this evening, ok?”这样,学生对这两个词的意义、用法就一目了然了。在组织“现在进行时”的操练时,既可借助动作,也可借助简笔画进行教学,效果较好。我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做不同的动作,比如,扫地,读书等等,让下面的学生用进行时描述这些动作。这样,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说的勇气,提高他们说的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师生之间基本可以达到配合默契的程度。与此同时,每节课前,我都要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上讲台作值日汇报。报告内容有浅入深,如初一年级学生摄取的语言信息量少,他们除了完成日常的报告内容外,还可请别人回答问题及讲一些简单的故事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具,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活跃、主动地学习,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

二、发挥新教材优势,做好口语训练

新课程的英语教材在总体设计上许多突破,比如: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 ,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十分重视英语的交际功能等。

这些都很好的反映了学习英语的重点,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口语训练时间和材料。但是民族地区学生听英语时,由于不熟悉英美人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兴趣、爱好等,常会感到所听材料虽无具体的新词句,但却听不懂内容。为此,听力训练可配置一定的情景,并在教学中主要介绍文化背景,这样,在听时思想就不会转不过弯了。众所周知,听的训练包括听音会意和听音辨音两项。前者说的是,听到别人说英语,自己能听懂;后者说的是,听到别人说英语,自己能觉察出他在语音、语调上的特点,会听也就会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口语录音带和听力录音带,以教材为本,辅之以课外拓展和补充。坚持经常听、反复听,进而达到听音会意和听音辨音的目的。

学生接受系统的听力训练,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听力一样,说的能力同属于口语能力。在现代生活里,人们对口语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教学手段,口语训练又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语音、语法和词汇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对话、游戏及认真唱好英语歌曲,同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是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英语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引入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录音能提供标准的语音、语调,便于学生正确模仿,对培养听说能力极为有利。通过听录音,可以给同学们提供模仿标准语音、语调的机会,潜移默化的使他们掌握了地道的英语,培养了学说流利的口语和良好的语感。学生在看了一段录像或电影后,教师可把声音去掉,让学生借助画面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总之,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改革更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现代化,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语言互动

正如《大纲》所说:“课外活动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不是课堂活动的延伸”。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初中生争强好胜,具有强烈的竞争与进取意识,英语教学中恰当的采用竞赛形式,对所学的知识深究探疑,对强化记忆很有好处。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同时也是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的有效手段,对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培养“尖子生”和学生的听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在教学中认真抓好每一次课外活动,组织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检查、有评比。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如成立各种英语课外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故事会、编英语报、举办英语晚会、英语角以及进行各种英语竞赛等集体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觉得所学的英语有用处,愿意学英语,普遍养成自觉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语言的巩固识记与运用。

五、改革评测方式,布置“有声作业”

为了督促学生在课后进行英语听说训练,我在平时测试中加大口语练习的分值,利用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掌握他们进行听说训练的进展情况,我在布置作业时增加“有声作业”的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几盒空白录音带,用来录制口头练习,可以单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读时注意语音语调,定时交给教师审听,以便教师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并认真给与指导和帮助。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积极性,对提高其听说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民族地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很不够的,还需要课内外结合,增加听说实践的机会,以弥补外语环境的不足。增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外语教学的趋势,也是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努力方向。我们要认识到,随着英语的普及化,听说的天地远比读写的天地广阔。如果一个读完中学的初中生,听力和口语还是一个“低能儿”,这无疑是一种遗憾。因此,我在近几年英语听说训练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重点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教学成绩也较好。我认为,教师只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不断地深化教法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从而较好的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振德:《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中小学教育研究,2003.3

2、杨盛目、陈菊花:《中学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思考与探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3、巫肇卉:《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给教师的启示》,渝西学院学报,2004.6

视听说实训总结篇5

一、进行口译训练的意义

探究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进行口译训练,首先就要明白口译训练的真正意义。只有了解了意义再探究,才具有实用价值。

事实上,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口译训练,并非专业培养或者职业训练,也并是不要培养优秀的口译人才,而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不过是将口译训练视为一种教学方法。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口译训练,主要是渗透口译训练的理念与独特方法,通过口译训练驱动,有效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口译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英语方法的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的基础技能。二是通过口译训练,有效提升学生英语上的综合交际能力。三是通过口译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语言的输入不足,才能够较好掌握英语知识及技能,也才能够真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目前,许多高中学校的学生在英语上总是存在费时低效、高投入低产出、只会考试不会用等现状,而通过口译训练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口译训练属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还给学生职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运用口译训练

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运用口译训练具体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口译机能的训练,也就是将训练技能作为手段,对学生的基础英语机能,比如听力、语音、口语等各种基础能力进行专项练习。二是口译专题训练,就是将高中的英语教材作为口译专题,通过模拟口译实战训练学生综合机能。在实际操作中,口译训练比较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四种,即为主旨复述、影子跟读、主旨口译、视译。本文就抽几种方法的应用进行研究。

1.影子跟读

所谓影子跟读,指讲话者进行试读之后,间隔2-3秒跟读者就把所听到的内容重复出来,属于鹦鹉学舌方式。学习者声音就像如影随行,称之为影子跟读。

坚持采用影子训练,能改善语音的面貌,掌握口语语速,加强理解程度。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够增强英语听力能力,为提升口语水平打下基础。其实,这种方法和现在的高考第一道听力题非常相似。当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加强监控。例如选择合理的音频材料,并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跟读任务,并且跟读过程中还要录音,甚至通过文字转录跟读音频。总体而言,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口译训练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影子训练前:良好的背景知识为听力产生激活作用,所以影子训练之前教师就应该采取提问及讲解关键词等各种模式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背景知识,尤其是理解听力相关的材料知识,比如一些关键的人名、关键词、地名及组织结构等各种特殊单词,帮助学生吸收与理解新信息,同时减轻心理压力。

第二步,跟读过程中:教师在开读之前要强调一下,让跟读者在跟读之时,如果不能够听懂某一个词,不要太在意没有听懂的词,更不要停下,必须要跟着不断前进语流,要时刻和播放声音或者教师读的声音保持一致。在听完之后就让跟读者跟着读几遍。

第三步,跟读训练之后:跟读者应该依据听力和文本相核对,从文本中查找出自己不能跟读的单词与句子,搞明白意思。核对完之后一定要跟着本文再次进行跟读。这一步非常重要,完事之后还要细心琢磨在跟读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要尽可能排除出现的问题,在以后遇到类似听力问题才能够解决。

影子跟读训练非常有效,但是在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跟读时,所跟读词语是他听到的,而不是他看到或者读到的,一定要靠学生自己耳朵判断听到的英语,之后再快速地模仿发音。因此,跟读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让学生知道听力文本,对学生的听辨产生干扰。在熟练之后,学生的听力水平也达到一定高度,教师就应该提升学生跟读的速度。

2.主旨复述训练

主旨复述训练,属于口译训练中的常用方法,当然所使用材料可以是书面上的,也可以是音频,即对听到或看到的材料快速把握其意思并口译出来。这种训练方式有两种,一是听后进行复述,也就是阅读或听完文字后,就应该采用不同句法和词语描述出等值信息内容。二是听后进行总结,该训练不要传达完全等值信息,只需要归纳总结要点。在训练中学生要一边听一边说,还要提取其意思,将注意力放到信息的意义上。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训练方式具有挑战性。在训练中,应该分为两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原语复述训练:(1)使用中文对中文语篇进行复述,实施上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还不能够开口直接说英语的程度。因此,应用之初应该听一些汉语语篇,也可以选择一些语言难度比较低的文本。通过一定时间训练,掌握复述训练中技巧要点,再逐渐复述英文语篇。(2)使用英语对英语语篇进行复述,因为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要复述英语。因此,应该提醒学生不能过于追求英语的句式、用词或者结构,复述的重点并非语言形式,重点在于传达原语的基本信息。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让学生重视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上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第二步,复述目的语言训练:当原语复述到了一定标准之后,就应该对目的语进行复述。这种复述就是将听到的汉语使用英语复述出来,将英语文章采用汉语复述。当然训练过程中要由短增长,由易变难,在学习中提升要求。

当然口译训练的方式还比较多,各有各的训练方式,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口译能力。

3.口译训练的重点环节

事实上,在进行口译训练之时不能一视同仁,教师必须依据高中生的特殊性,一定要重视几个重点环节。

(1)训练应变能力:学生的应变能力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进行口译训练时应该有意识地朝这个方面培养。比如在情景对话中学生忘记怎样拼写儿科医生――pediatrician,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使用概括性比较强的词语――doctor,然后应用定语从句:who specializes in treating sick children来补救。这样训练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增加沟通能力。

(2)训练基本功:无论做什么事情,切忌出现空中楼阁现象。训练基本功至关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听一些难度合适的录音,让学生对该文章进行复述,如下列会话题目:

a.Suppose you are a reporter from China Daily. You are making a face-to-face interview with Justin Foster who has just come back home.

b.Do you often read newspapers?

c.What kind of news do you like to read?

完成会话后,学生应该做好笔记,然后找两个学生互相进行复述,并且找别人和自己存在的问题。

视听说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成才视野;初中英语;听力训练;误区;策略

在英语的学习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调查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听所获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45%,足以说明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容易出现老师播放录音,学生在下面听,听完就对答案的现象,使课堂变成了纯粹的听力测试课,无法达到训练听力的目的。由于当前的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与新课改的目标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的英语听力教学,促进学生早日成才,也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听力是获取外界信息,与人沟通交流的最主要环节,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听力水平的高低,会对英语说、读、写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存在误区,影响学生的听力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突击性训练而忽视长期积累。由于农村初中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人们的观念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没有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去训练学生的听力,而是临时抱佛脚,到考试之前才集中时间和精力对英语听力进行突击性的训练。在课堂上不停地播放听力材料,甚至会出现占用其他课程进行听力训练的现象,这样不仅教师会觉得课堂沉闷,学生更是无心认真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下降,阻碍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2)注重多听而忽视了听力训练的实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由于时间较少、教学任务较重,部分教师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播放听力材料。在教学中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只注重训练的量,而忽视了听力训练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对听力训练方法的不恰当选择,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使学生练习听力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让学生产生对听力训练的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3)注重听力训练的结果而忽视了听力训练的过程。部分教师会把让学生听懂当作是听力教学的最终目标,进而忽视了听力教学中的必要过程。在训练听力时,一些教师会让学生一遍遍地听录音材料,只追求让学生听懂这个结果,却忽视了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语感和思维的培养,达不到听力训练的目的。同时,也忽视了对良好听力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听力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缺乏稳定和可靠的效果。

二、农村初中英语听力训练误区的解决对策

(1)听力教学与日常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英语听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克服集中突击训练的做法。要把听力训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教学;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多样的听力专项训练,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采用先听后说、再读、再写的教学方法,使听力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7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可以在开始上课时播放教材内容的录音,让学生在听完录音后以“If your friend's birthday soon, what present will you buy?”为话题进行讨论和情景对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和学习课文,讲解课文的重点、难点的词句,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这样,就将听说读写逐步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训练听力的同时,说、读、写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2)合理安排教学以提高听力训练的实效。在听力训练中,教师要合理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听力材料,要综合材料内容、词汇、句子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挑选,以保证教学的进度。还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简化听力训练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进行教学和训练,并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能有效提高听力训练的实效,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

(3)重视训练的过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听力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听力训练中重视训练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听力习惯。在对听力技能的训练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和判断连读、重音、弱读、语调等,对较容易混淆的语素进行重点讲解,如seat和sit,mouse和mouth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用英语的思维翻译和理解句子,如“能告诉我您的电话是多少吗?”可以翻译成“Can you tell me your telephone number?”但不能翻译成“Can you tell me what is your telephone number?”

在听力教学中,增加学生对国外文化和历史背景等的认识和了解,把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带入到听力训练中。如西方人说“You are so beautiful”,应该回答“Thank you!”而不是“No,I don't think so”;再如西方人说“I’m feeling blue”意思是“I’m feeling sad”。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培养学生英语的语感,而且还能训练其英语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听力的提升。

结语:良好的听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训练初中英语听力,尤其是农村初中英语听力训练,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听力训练要从初一抓起,从基础抓起。教师要合理选择听力教材,对学生的听力技能训练要有足够的重视,要在训练听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总而言之,要重视初中英语听力的教学和训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长期、多样的听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听力素质,进而完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敏.初中英语听力训练的几种有效方式[J].课程教材教学

研究,2009(1).

视听说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听力训练 问题 对策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存在的问题

1.忽视听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上的指导

现行英语教材非常重视听力训练,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不少于三项的听力练习的训练。听力类型的变化形式也多种多样,这对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却把英语听力练习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步骤去完成,忽视了听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的听力行为既没有矫正,又没有训练的侧重点和明确的监控措施,往往只顾听力训练的过程,不顾听力训练的结果,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听力困难。

2.忽视听的微技能分步训练

英语微技能分步训练是指老师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将每个单词、词组、句子、对话、短文等,以及它们的语音、语调、语速、句子重音、节奏、意群、停顿、连读和失去爆破等各项微技能的指标都能逐步达标。但在课堂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很少做到微技能分步训练,甚至很少提及微技能训练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致使学生听力被动。

3.忽视语篇的整体理解的听力训练

现行的《新目标》英语教材,在每个单元section B的3a中都安排有一定数量的语篇专项练习,但练习的形式不拘一格,语篇的内容更接近社会,接近时代,接近学生,更凸显出对“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为学生英语知识水平的提升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搭建了多层次、多技能听力训练的平台。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篇语言知识的整体理解,而且还要重视语篇的整体理解的听力训练。

4.忽视听的理解活动的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它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可大多数教师在做听力训练时,只是放两遍录音给学生听或让学生去回答。然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听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有的同学回答说“听懂了”,则有的同学回答说“没听懂”。老师说:“没听懂的同学也没关系,下课后自己去多听几遍。”接着老师又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去做听力,最后下课铃响了,听力训练结束了,老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有的同学对这节课的听力一点收获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听力理解活动的体验

5.忽视听的过程中的情感卷入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而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情感的介入就必不可少。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情感的卷入往往是与对话、短文或语篇中的语意联系在一起的,而语意又是与文中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听者只有成为文定情景中的一员,才能体会到语言活动中的情感活动。

二、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问题的对策

1.诱发兴趣,增强听的动力

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往往会导致其在做听力题时脑中一片空白,从而影响听力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听力训练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师上课时态度要亲切,语言要生动、幽默,注意多鼓励、多表扬,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对于听力较差的同学要耐心细致地加以指导。另外多变的听力训练形式、竞争机制的引入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造环境,培养听的习惯

语言的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增加学生听的机会,让学生多感受英语刺激,这样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促使学生使用所学英语。这样不但对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有益,而且会使其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新教材配备了由英美人士朗读的录音磁带,语音、语调相当标准,是很好的听力训练材料,每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内容接近生活实际,涉及中外名人、体育、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在学习新材料时,教师应坚持让学生合上课本,听教师介绍课文背景知识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然后听录音并回答相关问题,最后打开课本。

3.重视技巧,提高听的效果

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 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听力理解及反应速度的差异。教师要让学生听到标准的英语,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及语速,熟练记忆已学单词,为提高英语听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抓住文章大意的前提下,通过上下文全面理解和把握讲话人的思路,捕捉关键词语,学会区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进而根据英语语言知识进行有效的逻辑思维,充分展开联想,完成听力训练。

视听说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英语听力;兴趣;情境;心理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听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听力技能。教育心理学家弗里斯说:“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 “听”是英语学习的首要技能,小学生学习英语首先得从听力入手。小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的英语启蒙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制定相应的策略,把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能力上。笔者在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进行了长期实践,探索出优化英语听力教学、激活学生理解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1. 培养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听不感兴趣,可以说是听力教学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对听的兴趣方面花大力气,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兴趣。

小学英语听力的培养宜视听结合。这里的视听结合是指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师的动作、表情、投影等直观手段来创设情境,模拟情景。因为有些听力内容较难,学生跟不上所听内容的语速,听不懂,学生当然不感兴趣。这时教师适时地出示一些提示性的图或肢体语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多媒体创设模拟情景,都可以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降低听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听的欲望和热情。

小学英语听力材料的内容应是有选择性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各类材料的偏爱比例是:小故事83%;英语歌曲80%;人物介绍32‰ 对话7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小故事有情节,学生容易接受;而对话一般较贴近生活,也较易理解;英语歌曲则因为其旋律优美、歌词简单、容易模仿跟唱而颇受学生欢迎。学生正处在求学的最佳时期,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让他们接触一些健康有益的英语小歌曲,听一些短小精悍的幽默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听的兴趣,又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2.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营造习得环境 在课堂上,学生听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英语是提高英语听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用英语教英语已逐渐成为英语教师的共识。不仅使用英语课堂用语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对答、讨论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也要使用英语;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尽可能使用英语。营造英语习得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水平。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根据不用的年龄段使用具有可接受性的英语。

3. 精心安排内容和时间 教师在每个阶段的教学都要精心选择合适的材料,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原则,从语音、词汇到短句,从短句到长句,从长句到短文,从短文到临场对话。有些老师把听力课上成了听力测试课,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感压抑,反应冷漠,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应该适时更换听的内容、改变听的形式,听的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幽默小故事、笑话、英文小诗、英文卡通或英文歌曲等,视听说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焦虑、沉闷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口语多、语言规范、交际性强的材料,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变能力。听力课宜采用短课时,有些学生还没有设置专门听力课,教师可利用英语课前5-10分钟进行省时、高效的训练 。

4. 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训练听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我在学生听力训练的开始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开始接触听力训练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词语上,常力求抓住每个词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本人在教学中首先阐明听力学习的特点和方法,缓和学生的紧张情绪。其次,让学生认识到听力学习的艰巨性和渐进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听力训练的过程就是练功夫的过程。练功夫除了需要科学的方法外,还应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获得成功。我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制订阶段听力训练计划,特别是制订出克服困难的针对性练习方案,在心理上有足够的准备,满怀信心,不至于在遇到困难时手足无措。

5. 指导学生掌握听力技巧听力课是以传授技能为主的一门课程。它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找出某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使其明白通过对句子的听辨弄清楚正确答案是如何得出来的,从而增强语言感觉,掌握听辨的方法与技巧。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这样,在今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学生就懂得如何去分析它,处理它。例如识别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知识的技能。即辨别出听力材料中多数单词的词义, 组合成的词组意义;能听出同单词在此处的具体义项;能听懂对话里一些明显的连读、典型句型等。又如捕捉关键词、抓主题句、信号词。主题句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太重视细节信息会忽略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即实词,如There is a cat in the box中,cat和box即是实词。在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往往给你提供必要的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抓主题句、关键词是提高听力技能的重要途径。

6. 情境教学法贯穿听力过程始终在教学听力过程中,我时刻把握情境教学法,这包括三个阶段:听前准备、听时把握和听后总结。在听前准备阶段,我们应当作好充分准备:一、心理的准备。在听力教学中,有些学生一遇到听力,就会产生焦躁、沮丧和自卑的心里。所以在听之前,教师应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可以先听一段轻松的音乐来稳定情绪,这样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就能够 放松、大胆地做听力练习了。二、预测所要听的内容。听者预测的内容越多,在听力过程中就越为轻松。显然,听力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听力过程中。学生必须集中精力,抓住关键单词理解大意。不要一味咬住小问题不放,从而因小失大。如关于数字的就着重听数字,关于颜色的就主要听关于颜色的词,对于判断性的题目就抓重点词汇等。在听后总结中,假如我们把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并能促进这“四能”的发展,我们就实现了听力实践的最终目的。因为参与听力实践包括多方面,如词汇、句法、语音、背景知识等。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总结并不断实践,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

视听说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开放英语 能力本位 教学实践

高校英语教学一直存在重视成绩,忽视能力的现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英语能力本位”教育有利于教学方式地全面性改革。本文分析了英语能力本位教育的含义,并提出了相应地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开放英语》英语能力本位教育解析

《开放英语》由主、辅文字教材、录音、录像和计算机辅助课件等多种媒体构成,是一个以个性化学习为基础,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适合成人在职、自主学习的多种媒体课程资源体系。学习活动(Activity)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开放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外语素质,毕业之后能够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运用到相关的工作实践中。在这个基本任务的促进下,能力本位教育应运而生,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高校学生的就业背景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高校教育对象的职责需要为基本教育目标。

从能力本位的教学理论来讲,教育思想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知识立意”是单纯的以学习知识为目的,通过知识的简单传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观念重结果而轻过程,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能力立意”虽然仍然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更多的是强调运用英语知识的作用,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从这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中可以看出,开放英语英语教育更倾向于向能力本位转变,通过技能训练来逐步弥补课堂知识传授的能力训练之不足。

《开放英语》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过程包括兴趣培养、实践训练和成功展示等几方面。“兴趣培养”要求激起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努力学习的兴趣,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本身诱因。这一步就是要展现能力教育的基本模式,应该避免强迫式应试教育,而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实践训练”则是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将新鲜的教育模式融入到课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实践教育要大胆走出课堂,对学生现有的能力做出估计,并设置相应任务,确保任务教育在教学体系之中的融入。“成功展示”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能力的展示平台,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拓展的空间和发挥的空间。这种教育的融入其实展现了“成功教育”的优势化作用,使得《开放英语》的教育认可度有所提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开放英语》英语能力本位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开放英语》英语能力本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教育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严重,而且高校内部缺乏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持。

当前,高校的英语教学60%还停留在通过卷面成绩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忽视对读写的掌握,同时也导致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体系对学生运用英文能力的反面影响,使得学生对于实际的英文运用能力和读写能力不够重视,语言实际操作能力较低。例如:目前高校听力课课时安排较少,大学英语课程平均每学期60课时,其中听力为12课时,只占总学时的五分之一。听力训练之中更多更深更复杂的教学根本就无法完成。而对于读写训练来讲大部分教师比较清楚英语教学的目的、任务,但出于要应付考试、评比,而放松了某些方面的教学,如听说能力的培养。用老师的话说:“听说内容不考试,也就没有注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类考试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这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自然就是学生记住了大量单纯语法,但是却缺乏英语交际能力、英语翻译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长期从事这样的语言教育必然会使得高校英语教学走入误区,影响教育体系改革,影响课堂教育实效性,无法凸显学生能力本位的优势地位。有一部分教师对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任务很模糊,教学目的不明确,当然就更难完成教学任务了。另外,听说读写训练需要更多的学习资料做为支持,而《开放英语》教材内容比较集中,教师又忽视教材的有效拓展就是使得相应的训练不能开展,无法实现基础知识的能力本位教育。

三、《开放英语》英语能力本位化实践教学总结

1.强化课堂教育实效性。为了更好地展现课堂教育的能力培养,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教材的分解,进行二次创作。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善于对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处理,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隐含的内容,通过对教材全方位的深刻剖析,加以灵活运用。同时对教材展现的内容设置更多的听说读写任务,保证对能力的有效训练。

例如:教材出现的课文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以此来训练写作能力。要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听说训练,在听力阶段要练习完全用英语进行思维,把耳听、思考、理解和笔录完美地用英语统一起来,如果客观上没有这种听课条件,就要大量阅读专业资料,听有关专业风空的英语报告,并积极开展英语讨论,与同学交换看法等,也或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课堂教学不足。另外,中国学生比较拘谨,自我表现意识差,长期的教学形式都是被动地听,以致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进入大学以后就更是含蓄了。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听说活动,并主动参与其中,自身做出活动参与者的姿态,以此来激励学生开展实际模拟听说训练,以此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2.加强翻译能力培养教育。英语专业教育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因为在工作实践之中翻译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质,强化翻译能力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的重点。具体来讲,首先,要开展“实例教学”。教师将实例教学引入课堂,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语言沟通的原则,而这种实例的互动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讨论、情景展示等内容,学生的兴趣更高涨。教师在翻译方面展现的渊博知识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重视文化翻译差异问题,例如:“大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地区十分畅销,因为它是东南亚的吉祥物,而在欧美市场上却无人问津,因它的英文名”White Elephant”意为“累赘无用,令人讨厌的东西”。

3.开展顶岗实习训练教育。为了更好地实现英语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高校内应该开展顶岗实习训练教育。所谓的顶岗实习就是要在校大学生参与具体的职业的活动,通过职业活动的参与实现英语能力训练,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换。在顶岗实习训练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得到了实际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顶岗实习使英语教育中的职前教育与未来职业教育实现了有效地衔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实习开始之前,要以教学院长为组长、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为成员,各学院成立教学技能强化训练指导组,全面协调指导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实习指导教师要总结往届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前教学技能训练的经验,根据学生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训练计划方案,并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务求收到实效。同时,要重视实习效果的评价和及时总结,制定“顶岗实习环节教学要求细则”,指导教师适时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将实习收获与失误等记录下来,指导教师将意见记录在反馈表上,然后改进,循环往复,直到掌握相应的英语交流和翻译技能的所有要求,然后设计下一阶段的岗位技能目标,再进行英语交流技能训练与学习。

视听说实训总结篇10

论文摘要:教师口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在实际教学当中,应把有声语言与态势语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对说话者的身体姿态、表情、动作以及仪表进行强化训练。

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目前,在实际的口语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有声语言的训练,而忽略或轻视了对口语交际相关技能—态势语、心理素质、思维、语境等无声语言的训练的现象,本文就此作些论述。

“态势语”,也叫“体态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娓娓动听的有声语言之外,同时还通过动作、手势、表情乃至仪表来表现思想感情,传播知识信息,这些动作、手势、表情、仪表便是态势语,它是一种无声语言,其作用有三:首先,它可以补充和强化有声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态势语是伴随着有声语言而同时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的具有特定表意性的身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不只是言语的表达、还伴随着多种态势语:身体时而伸直时而弯屈,手臂时而静止时而挥动,面容时而微笔时而严肃等。它们辅助和强化有声语言,使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如达尔文所说:‘’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达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其次,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增强认同感:教师态势语的运用,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气氛;上课时,首先进人学生视野的,是教师的形体,而后才是语言、即使是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学生也总是注视着教师的身体、表情以及动作。如果教师在良好的有声语言的表达基础之上,目光如炬、表情丰富、手势形象,那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便会缩小,教师讲课便能引人人胜。第三,态势语的精妙运用,还可增加教师的自信心,创造教师的自我形象的审美价值。态势语的运用,绝不是偶然或刁惯性动作的重复,而是针对说话内容,为了准确、精炼、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意图而带有“设计”痕迹的身体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态势语的帮助,使话语更具说服力,对讲课在无形之中便会更有信心。

态势语的训练,大教可分两步来进行一是在说话过程中以有声语言为载体,用态势语来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二是态势语的强化训练,即用无声的动作、表情来直接代替有声语言的表达,以增强态势语的表现力:对教师来说,这样的训练非常必要。训练时,先总体(如说话人的身体姿态),后局部(如表情、动作仪表等):实际的做法是:

一、身体。身体是整个态势语表现的总体部分,从头到脚。都要有严格的要求。训练时。要求学生注意做到挺胸抬头、重心平稳、双脚一前一后略微分开,双手交叉自然放在身体的前面或自然垂于身体两侧二切忌抱膀或把手背在后面、前者对听众有失敬意,后者使听众有受训的感觉。刚开始训练时,对有声语言可不作苛求,而对身体的总体形象要严格把关。要有意识的纠正习惯性的不良身体动作,使之更趋优美、大方、自然,以期更好地配合有声语言的发挥。

二、表情。据人体学家统计。在70万种人体语言中,表情语占35.7%,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无声语言:表情语在教学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教师讲课的始终,是态势语训练的重中之重:表情语可分面部和眼睛两部分来训练训练眼睛表情时,说话者在登台后,先别急于说话,而是用亲切、平和的巨光环视一下听众,然后再开始说话,说话的中间。目光游移不定、或盯着天花板或看着桌面。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地把目光与听众的吕光“联结”起来,与之交流。以达到吸引听众、打动听众、说服听众的效果。

为了使面部表情更好地表达说话者的内心情感,在训练中.就要强调面部表情的自然、鲜明自然。即面部表情流露出的内心情感是自然出现的,而不是矫揉造作的;鲜明.即面部表情与内情感应是协调一致的,所表达的情感应是明朗、准确的.要让听众感觉到,喜就是喜,怒就是怒,一定要克服那种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表情。训练时,说话者可以找几个意思完全不同的话题,喜怒哀乐,强化练习,亦可在不说话的情况下.对着镜子把自己的内,臼晴感用面部表情直接表现出来,直到满意为止.

三‘动作。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动作包括手势、行走‘板书等等一系列的动作所构成的姿态。训练中,要着重克服那些僵硬、粗糙不能准确表达意图的动作、如:有些说话者在讲到“有两个优点”这句话时,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边讲边竖着这两根手指,直至所说内容结束;有些说话者在讲台上快速的来回移动:有些说话者在讲到侵华日军的残忍时,除嘟嘴几句生硬的中国话外、还做出挥舞军刀的姿态……这些,都是不良的动作习惯。毕竟。教师的课堂动作不同于演员的舞台表演,前者侧重于动作的实用效果,而后者侧重于动作的艺术效果。在训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门).动作不能过多过繁、不能让听众感到“眼花缭乱”,(2}.随内容确定的动作要大方、得体.要与所说内容相吻合;(3).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要慢速、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