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龄化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0-10 17:44:01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篇1

健康老龄化是世界共识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非常迅速,而且严重缺乏应对的准备,具有“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双重特征。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达到2.02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2300万。201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7%,预计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为34%。从不同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不同的挑战。例如,从经济保障看,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养老负担和财政压力;从医疗护理看,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疾病负担和医疗压力;从空巢独居看,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心理问题和人道拷问。综合来说,人口老龄化的诸多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是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不开的。2013年5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全国基线报告》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即“老龄化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实现健康的老龄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49个高收入国家人均健康寿命为70岁,而中国只有66岁;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超过60%,而中国只有43%左右。

在国际上,健康老龄化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提法,其重要性在各界已经达成共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1997年,第15届国际老年学大会提出“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健康老龄化其实是长寿时代共同的社会发展目标,无论是科学还是政治,是政府还是非政府,是机构还是社区,是家庭还是老人,都要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一共同的目标努力。

全面把握“健康老龄化”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年人身体健康但生活得不快乐,了无生趣,这样的“健康老龄化”是我们所追求的吗?身体健康无疑十分重要,但无法涵盖健康老龄化的所有方面。心理健康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维度。例如,相比于中国10万分之23的年平均自杀率,老人的年自杀率达到10万分之86,老人自杀多与“抑郁”紧密相关。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国患抑郁症老年人的比例达到40%。根据北京市民政局2013年9月5日《北京市老年人口心理健康及需求状况调查研究报告》,这项针对全市近3000位老人的抽样调查显示:13.5%老人存在心理问题,0.87%的老人存在中度或重度心理问题,90%老人渴盼精神关怀。随着空巢时代的到来,老龄化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对健康老龄化认识的缺位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也就是说,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行为规范协调,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道德健康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和伦理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正确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因此,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和推进要建立在“身-心-灵三维健康”的基础上,是身体健康老龄化、心理健康老龄化和道德健康老龄化三位一体的发展过程,“生命健康”的概念要高于宽于“身体健康”。换言之,老龄化中国要追求的是“健康老龄化”应该是“全面健康老龄化”。老年人不仅要做“康龄人士”,而且要做“乐龄人士”、“德龄人士”和“美龄人士”,做一个全面健康、全面发展的老年人。第二种对“全面健康老龄化”的理解是从影响健康的三大因素出发,即环境健康、遗传健康和生活健康,实际上是生态、生命、生活三大系统影响因素的健康,可以简称为“生态健康”。由此,我们获得了对“健康老龄化”新的认识:

其一,只有全面促进健康老龄化才能全面理解、预防和解决老龄问题。健康老龄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健康老龄化主要是指身体健康老龄化,而广义健康老龄化包括两种全面健康老龄化,对于我们把握健康老龄化的方向和潜力很有帮助。第一种全面健康老龄化表明了在“生命健康”视角下,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三方面是有机的组合,是不能也不应割裂的。老年人身体健康虽然重要但不能全面反映健康老龄化的内涵。第二种全面健康老龄化表明了在“生态健康”视角下,生存环境、遗传基因和生活方式三因素也是有机的组合,是不可或缺的。从生命历程的角度来理解基因健康老龄化,很多老年病其实就是基因病、遗传病,需要从源头抓起;从天人相应、人与环境的关系来理解,生存环境通过空气、水和食物的健康来影响人类的健康,最终反映在健康老龄化的结果,青山绿水实现的是我们期待的绿色长寿;从生活方式角度来理解,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对老年期的健康都有深刻的影响。

其二,在人口学意义上,全面健康老龄化不是仅仅理解为老年人或者老年期的全面健康,而是针对全人口而言的,可以理解为“全民健康”。从生命历程观点看,只有中青年时期的全面健康才能为老年期的全面健康奠定基础。健康老龄化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但群体的健康老龄化是建筑在个体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之上的。人人健康,则社会健康。

其三,全面健康老龄化有层面之分,身体健康老龄化是低层面的健康老龄化,心理健康老龄化是中层面的健康老龄化,道德健康老龄化是高层面的健康老龄化。全面健康老龄化包含着老有所健、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积极的价值追求。

其四,健康老龄化有正向发展和逆向发展的分别。所谓健康老龄化的正向发展,就是以身体健康老龄化为源头和起点,进一步提升到心理健康老龄化和道德健康老龄化,并且使三个维度的健康老龄化保持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健康老龄化的正向发展值得我们重视和追求。所谓健康老龄化的逆向发展,就是老年人的健康储量不断漏损的过程,就是“健康老龄化”越出边界,退化到“亚健康老龄化”和“病苦老龄化”状态的逆向演变过程。健康老龄化的逆向发展需要预防和阻止。

很多老年人实际上是处在“亚健康老龄化”甚至“病苦老龄化”的过程中备受煎熬。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称,目前中国非健康老年人口人数1.15亿,占比57%;失能老人达到3750万,占比18.56%。中国老年失忆失智(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有500万人,而且以每年30万的速度在增加。失能失忆失智一般很难康复,这些老人不幸远离了“健康老龄化”的轨道,被“病苦老龄化”所折磨。

结论和建议

综上,人口老龄化的深层挑战来自“非健康人群”的增长。“全面健康老龄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面健康老龄化”的提法深化和提升了我们对“健康老龄化”一般性概念的认识,包括了三个方向的解读:一是身体健康老龄化,二是生命健康老龄化,三是生态健康老龄化。比诸“健康老龄化”的提法,“全面健康老龄化”含义和指向更明确,可以作为人口健康促进新的理论指引。如果说“健康老龄化”是相对于“非健康老龄化”而言的,那么“全面健康老龄化”则是相对于“片面健康老龄化”来说的。“非健康老龄化”则包括了亚健康老龄化和病苦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篇2

关键词:和谐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1502

1 和谐老龄化概述

1.1 和谐老龄化的基本含义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人数的不断增加,老年维权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老龄工作的重点,搞好《老年法》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老年维权组织,为老年维权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发挥部门职能,搞好老年维权工作,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及和谐的社会氛围(曹馨仪,2005)。和谐老龄化是指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群体与社会阶层、群体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稳定发展、匀称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和谐老龄化是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针对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思维,内容可概括为:社会尊重,待遇公平,“五有”实现,共享发展,代际融洽,邻里和睦,家庭幸福,社会环境优雅,健康快乐,这些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秦普德,2006)。

和谐老龄化是针对老年人内在的利益和老龄化社会群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否和谐,以及对我国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的影响而提出来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战略部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理念,是构建全面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努力去构建和谐老龄化。

1.2 和谐老龄化理念的由来

1990年9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庄严地向全世界发出了“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就意味着要用健康老龄化的战略来解决老龄化社会。“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个体、老年群体、老年家庭和老年社会都是健康的,是大多数的老年个体、老年群体和老年家庭同科学文明、健康幸福、经济发展、秩序稳定、有保障的老龄化社会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它重在强调老年内部的全面健康以达到与老龄化社会的和谐。近些年来,“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重视。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在这一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表达了比“健康老龄化”更为广泛的内涵,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是人类老龄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使健康、参与、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的进一步扩展,不只是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更注重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提高。

在全国第八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我国专家提出了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成功老龄化是对过去消极对待老龄化的反驳。对生物学家来说,身体健康、功能自主及长寿是成功老龄化的指标。心理学家以经验研究成功老龄化时,普遍将生活满足感、高士气或良好感作为主观评价。新的老化观把老年幸福扩展到了主观领域,发现个人生活意义是老年人主要的发展任务。

穆光宗撰文指出,在迄今为止有关老龄化的政策应对中,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被屡屡提及的两大命题(穆光宗,2007)。健康老龄化是指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不是终极目标,如何使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力量才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强调的重点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在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职能等方面好的状态。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的参与意识,包括延长退休时间或退休后继续参与社会,参与发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强调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肌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再到“和谐老龄化”的认识路线,使我们认识到其实人类真正需要的不单单是健康的、积极的或者是和谐的老龄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老龄化问题的顺利解决正是成功老龄化的体现。

综上所述,“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和贡献,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成功老龄化。而和谐老龄化是为了迎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而提出的概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或者群体的角度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但是“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和谐老龄化”要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老龄化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和成功老龄化的必经之路。

2 我国构建和谐老龄化的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老龄化更是从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的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新概念。和谐老龄化社会重在构建,包括在构建和谐社会之中。我国的老龄化状况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有很大不同,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起来有较大难度,具有严重性持久性特殊性的特点。构建全面和谐社会,构建和谐老龄化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福利的日益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正日益延长。老年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建设者。21世纪我国显著的社会状态是人口老龄化严重: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人,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这就意味着届时全球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人,而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已是世人不争的事实(人民日报,2007)。这样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4,如果和谐老龄化的建设搞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面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一些老年学专家和教授提出了关于”和谐老龄化“的命题,针对老年人自身及与其亲属、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做了一些研究,如人口老龄化引发的代际冲突及如何应对的探讨;“孝”这种道德资源在和谐老龄化构建中作用的强调;提倡老年大学以及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中应不断努力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建议;通过创建和谐社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老龄服务;提出营造和谐老龄化环境。以上对和谐老龄化的研究是针对如何处理好老年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这为和谐老龄化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一是各级领导要把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放在应有的位置,充分认识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性;二是老年人或老年群体自身要为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而努力;三是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构建和谐。

3.1 老年人自身的努力

家庭代际关系不和谐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代际之间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敬老、生育、幸福等观念。老年人通过参与老年大学和老年文体活动,可以提高自我认识,进一步促进行动的自觉性。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学府,应对当前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老年大学应充分发挥教育老年人的功能,引导老年学员从思想认识到行为实践上增强融入社会、构建和谐的自觉性,这应是当前老年大学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为适应形势发展,根据老年人独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积极开展广泛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活动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也是建立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办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文体活动都是为了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协调关系中,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关系的和谐正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重要内容。老年人自身观念的改变,需老年大学、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等机构帮助和引导,是解决代际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关键所在,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和谐老龄化“的环境。

3.2 政府的角色定位

(1)服务提供。人到老年,生理能力的衰退,心理观念的改变,是我们研究和改进福利服务的出发点,这要求提供给他们更加周到细致、更人性化的服务。然而家庭养老方式的弱化,使社区成为了主要的养老场所,社区养老需要建立满足老年人生活居住和具备精神慰藉的福利服务设施,这需要国家、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加以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充分加以重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老年公寓、养老院等福利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尽可能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居;集聚社会力量,比如青年志愿者的加入,给老年人以心理引导和精神上的慰藉;社区也要动员当地各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和建设,创建更高层次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福利服务设施的建设需多方支持才能达到更好更优的效果。良好的福利服务设施,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安顿和心理健康,处理好老年人群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2)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是否应该停止实施或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是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放松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造成有限资源与人口剧增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其说停止计划生育政策,倒不如面对老龄化时代的现实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如“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或适当地调整政策(适应老龄化趋势,政策稍倾向于老年群体),据《老年人权益法》维护好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处理好老龄化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使老龄化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和谐并存。

(3)经济引导。未来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状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会愈来愈重视老年人的需求,将加大在老年产业的投入。然而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其间必然存在矛盾,这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还需要的国家政策支持和扶持(如因老年人购买能力的减弱,对老年产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如借鉴日本针对老年人行走不变开发的“助走机”等老年产品以适应老年市场需求,鼓励商业者开发老年产品并针对老年购买和消费的特点对产品的提供者给予政策或税收优惠。政府需把老年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老年产业开发纳入计划,加大改革以适应老龄化时代要求。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不把当时的主要消费者老年人作为满足对象,必然影响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中国现实经济还不发达的状况下,“边富边老”关怀老年、财富共享、和谐共生的重要主张也应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不仅有利于经济与老龄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重要体现。

(4)养老保险迎合。基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有必要逐步将社会保障模式从当前的现收现付制转向自存自用的个人账户制,并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这一转轨进程。现收现付制将雇主和雇员缴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不设个人账户,由社会统筹基金统一支付养老金,不足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在人口老年化的压力下,令财政不堪重负,让在职者丧失信心。而个人账户强调个人贡献,由“个人账户”这个单一支柱承载个人养老负荷(如美国养老金储蓄计划),结合社会统筹,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中国独创的统账结合制度既符合我国的国情――老龄化的现实,也体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老龄化社会的迎合。

3.3 社会的支持

老龄化的到来给我国的传统“孝”文化带来了挑战,当今社会青年人在外忙于工作生活,不再是过去子女在父母膝下养老的状况,农村空巢家庭现象严重。由于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有“创意”的人还花钱去买“孝”,认为也算是尽孝了,但是这种行为只是寻求到了心理安慰,没有考虑会给社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它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职责与义务而不是个人的权利,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强调要尊老敬老,子女要把父母长辈视为自己终身尽孝的对象,赡养父母、遵从父母;如果不赡养父母,则是不孝,要受到道德或法律的惩罚。“孝”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表面上的做作或演示,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真实的感情回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崇尚老年至上的文化,这也是老龄化社会与中国传统“孝”文化不可分割的和谐的表现。“孝道”不可丢,要把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永远延续下去,老龄化与孝文化的结合,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论“和谐老龄化”[J].老龄问题研究,2007,(5).

[2]赵淑英.对成功老龄化本质的理解[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331332.

[3]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26(6).

[4]赵华夏.和谐老龄化力倡孝道[N].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年报.2008,(1).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篇3

关键词:老年健康体检;高血脂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2月23日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是多数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居世界之首[1]。如何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地处太湖之滨,位于江浙沪交汇的金三角地区,是中国光电缆之都,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缆产业基地"、"全国光电缆通信科技园"。七都镇经济富裕,人们吃得好了,运动少了,血脂就高了。老年人因为体力活动少、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再加上生理机能减退,是高血脂症的易患人群。高血脂症又常与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2]。因此对老年人群体高血脂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要[3,4]。本文通过对5年间21929例老年健康体检的血脂结果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本地区老年人高血脂防治工作提供相关数据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4年5年在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老年健康体检的21929人次的血脂进行分析,其中2010年3467例,2011年4220例,2012年5205例,2013年4210例,2014年4827例。其中男性10188例(46.46%),女性11741例(53.54%)。年龄60~99岁,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新的规定划分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组;75~89岁为老年人组;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组。年轻的老年人组共有15232例,占总体检例数69.46%;老年人组共有6551例,占总体检例数29.87%;长寿老年人组共有146例,占总体检例数0.67%。

1.2方法 体检前禁食12h以上,采静脉血3ml。用迈瑞BS-39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原装配套试剂,按血脂测定标准化方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项。

1.3血脂水平分层标准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委员会的标准为总胆固醇(TC)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采用的统计方法如下:对血脂定量的资料描述其均数、标准差;血脂是否异常定性资料描述其例数、百分比;对于血脂定量资料不同年份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于血脂定性资料(是否高血脂)不同年份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不同年份总胆固醇值的分析 见表1,表2。

由表1可知,2012年的总胆固醇值最低为4.60±0.87,2014年最高为4.97±0.93。GLM模型分析,剔除无意义的交互作用(性别*年份、年龄段*年份、年龄段*性别*年份),结果可见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知,高血脂率也以2012年最低,为3.90%,2014年最高为8.10%。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年份甘油三脂水平的比较 见表3,表4。

由3可知,2010年的甘油三脂值最低为1.42±1.08,2013年最高为1.74±1.20。GLM模型分析,剔除无意义的交互作用(性别*年份、年龄段*年份、年龄段*性别*年份),结果可见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4可知,高血脂率也以2010年最低,为10.04%,2013年最高为18.31%。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不同年份血清低密度胆固醇的比较 见表5,表6。

由表5可知,2011年的血清低密度胆固醇最低为2.31±0.67,2013年最高为2.78±0.72。GLM模型分析,剔除无意义的交互作用(性别*年份、年龄段*年份、年龄段*性别*年份),结果可见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6可知,高血脂率也以2011年最低,为1.00%,2013年最高为3.42%。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不同年份血清高密度胆固醇的比较 见表7,表8。

由表7可知,2013年的血清高密度胆固醇最低为1.49±0.38,2010年最高为1.87±0.64。GLM模型分析,剔除无意义的交互作用(性别*年份、年龄段*年份、年龄段*性别*年份),结果可见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8可知,高血脂率也以2013年最低,为5.30%,2010年最高为29.94%。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通过对5年间21929例老年健康体检的血脂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年份的老年人口血脂水平情况之间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对老年人群的高血脂防治应给予足够重视。造成高血脂流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6],其中不乏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因素。随着高血脂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7],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对于老年人群应大力宣传高血脂症普查和膳食及药物治疗知识,合理安排饮食,适量活动,并定期复检,追踪观察,以降低高血脂症的发病率,还应控制或消除高血脂的危险因素,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地预防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本地区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彬,韩佳风,陈少辉.对社区甘油三酯增高老年人的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36-837

[2]齐恩连.大学教职工高血压与高血脂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校医,2010,26(6):442.

[3]谢军.老年人空腹血糖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关系[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

[4]李莹,陈志红,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7):643-647

[5]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75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篇4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篇5

摘 要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抖空竹运动的健身价值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和剖析了抖空竹对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的作用。结论表明:抖空竹运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集中精神,提高视力;全身运动,促进协调能力;调节心情,改善不良情绪。

关键词 老龄化 抖空竹 老年人 心理健康

一、背景

“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是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导致人的寿命的延长。国际上一般把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7%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1]。”

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十一世纪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而目前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来老年人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老年期心理及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己经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概念

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东西方都有着一定的差异,美国的比尔斯是西方最早提出心理健康概念的人,1908年在其著作《一颗失而复得的心》中,首次提出了“心理健康”这个名词[2]。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3]。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本身的视、听觉等感知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衰退,感知能力的退化往往使老人与环境隔离开来,容易引起抑郁、淡漠、孤独等心理现象[4];对事物反应缓慢、先审视刺激,然后再做出反应是老年人的一个突出特点,简单反应和辨别反应时间都随年老而延长;据调查,近年来,老年人记忆力衰退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等客观因素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长期的孤独容易导致其情绪易波动。

三、空竹运动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结合

我国著名的老年心理学有许淑莲教授对老年人对心理健康曾概括了五方面:热爱生活和工作;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性格开朗,通情达理;人际关系适应性强。

抖空竹,它是全身的运动,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符合老年人生理特点,易于老年人锻炼;练习时要求心静体松,全神贯注,通过形、神、意、气四大法宝,达到健身养性,对调节老年人的心理有重要作用。

四、空竹运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

空竹古称“胡敲”,也叫“风葫芦”“地铃”“空钟”等,是中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抖空竹在我国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不可取代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之一,对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喜爱和习练。

(一)集中精力,提高视力

抖空竹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做各种花样时,眼睛始终都要注视着空竹在空间旋转位置的变化,随时反映给大脑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准确无误地完成花样动作,所以双眼和脑神经在抖空竹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在蓝天白云下眼球不停地转动,这能起到提高视力的作用[5]。

(二)全身运动,促进协调能力

抖空竹是全身的运动,需要四肢的巧妙配合来完成。抖空竹时眼做追、瞄;头做俯转、仰;腰做扭、随;上肢做提、拉、接、抛、盘、抖;下肢做走、绕、跳、落、骗、蹬等动作,要在一瞬间来完成各种动作,需要做到反应快、动作协调、灵敏。而跳跃时腰部动作也很重要,上肢随同摆动,颈部也需运动。经过长期锻炼,可以提高四肢的协调能力和灵敏性,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和人脑的发育,还可以延缓衰老。

(三)调节心情,改善不良情绪

抖空竹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改善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能达到缓和或消除激动、易怒、紧张、神经质等坏情绪,还减少了患神经衰弱症的可能性[6]。

五、结论与思考

抖空竹运动作为一项简单的健身项目,对于老年人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长期锻炼可以集中精力,提高视力。其次,它是一项全身运动,可以延缓协调能力的衰退。最后,还可以调节心情,改善不良情绪。

为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加快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大力发展这一潜力巨大的民间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道鑫,王岗.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太极拳运动的当代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3.9(4).

[2]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5):1130-1136.

[3] 栗九红,刘玉娟.心理健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亮,乔曦,陈刚.浅析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作用[J].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10.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篇6

2007年2~8月对44个驻京部队干休所进行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2009年12月进行了访视。研究对象为年龄≥60岁的部队离退休干部,并于驻京部队干休所连续居住1个月以上。干休所工作人员及离退休干部的配偶均不参与调查。符合纳入标准3806人,退休干部共3473人离完成调查,应答率为91.2%。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老年神经科医护人员及研究生进行面对面访视,收集所有离退休干部的人口学信息,调查慢病史,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ofdailyliving,ADL)20项版本分别评价“吃饭、穿脱衣服、洗澡”等基本生活能力(personalADL,PADL)及“自己乘公共汽车、自己做饭、逛街购物”等工具性生活能力(instrumentalADL,IADL),以PADL、IADL任一项目存在功能受限为PADL或IADL功能依赖。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离退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模式及评价离退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始终围绕“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文化活动”三个中心建设开展工作:⑴生活服务中心,建有食堂、澡堂、理发店、主副食品供应点和家政服务点。在充分做好日常生活保障基础上,利用社会资源使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提供多元化社会供给、个性化家政服务等保障功能。⑵医疗保健中心,设有门诊、治疗、抢救、输液、理疗、值班室、药房和药库。配备医护人员并执行值班、交接班、上门巡诊、陪诊送诊等制度,配有常规医疗及救护车等急救设备。开展常见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一体化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教育,以保障离退休干部身体健康。⑶文化活动中心,集娱乐、学习、教育、健身功能为一体,建立学习室、室、书画室、阅览室、健身室和门球场等室内、外健身场所,丰富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总部对干休所养老服务工作质量的考评同样围绕“三个中心”并以任务最重的医疗保健工作为重点,由总部统一制定标准并组织专家统一进行考评。2010年、2012年总部考评中,达标的干休所分别为287所、486所,先进的干休所分别为105所、111所。

2.2离退休干部一般健康及功能情况离退休干部3473人平均年龄为(78.0±5.1)岁,其中高龄老人1069人(30.8%),60~69岁中低龄老人2404人(69.2%);男性3277人(94.4%),女性196人(5.6%);空巢家庭共2170户(62.5%);慢病总患病率为99.7%,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等多系统疾病共患率为48.8%;PADL、IADL依赖率分别占24.7%、34.6%。高龄老人多系统疾病共患率、PADL及IADL功能依赖率均显著高于60~79岁中低龄老人,不同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空巢家庭和慢病总患病率在两组之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PADL和IADL评价的20项日常生活能力中,高龄老人的依赖率均较60~79岁中低龄老人增高2~6倍,各功能分项依赖率在不同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2。

3讨论

部队干休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形成了遍布全国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从日常生活、医疗保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为离退休干部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保障,且从总部考评结果可见,干休所的养老服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然而,随着离退休干部步入高龄伴随多系统慢病缠身及基本生活能力依赖率成倍增长,而家庭“空巢化”的比例并无明显降低,提示尽管高龄老人对照料等养老服务需求显著增多,但家庭提供照料能力和养老功能并无加强。因此,高龄老人对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出了更多的服务需求,且更多聚焦于改善其基本的生活质量:⑴高龄老人对“洗澡、做饭、服药”等基本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显著增多;⑵失能者对建设无障碍通道、配备代步设备、防跌倒、防走失定位系统等特殊设施需求增多;⑶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孤独感、被遗忘感”,希望建立沟通渠道,希望被尊重和被关爱等精神慰藉需求增多;⑷高龄老人多病共患、病情复杂变化快,急需快捷便利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⑸失能者急需相关法律保护其权益等。目前,干休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为满足中低龄老人的需求所建立,故与高龄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之间存在诸多差距,亟待改进,其中尤以“医疗保健”服务任务最重,故应以医疗保健服务新模式的探索为首要任务,转变以“单一疾病管理”为主导的医疗保健模式,倡导以“健康及功能管理”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分级管理新模式:⑴对健康及功能状况良好的居家老人,以干休所“居家养老”为基础围绕“三个中心”进行改进,变“被动”为“主动”、由“共性、干休所”服务向“个体、家庭服务”延伸;⑵对部分失能、空巢或独居老人,建设“托老照料中心”,开展“全日、日间、临时、1周及长期托管”等多种“托老照料”服务;⑶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以康复护理为主的居家残障老人,开设由体系医院与卫生所联合建立并管理的“家庭病床”等服务;⑷根据某一区域干休所规模、特色和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公共平台网络;利用军医大学和部队医院等教学资源及干休所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知识培训平台网络、构建分级培训制度及质量评价体系等以提高整体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篇7

    [关键词]  舌诊; 红外线; 红外热图

Infrared technology applied in tongue insp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ongue inspection; infrared rays; infrared thermography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舌诊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传统的舌诊是依靠医生对舌象进行观察、判断、分析、描述,有很大的主观性。红外线是一种波长大于可见光中红光的电磁波,在应用中具有非接触性、无辐射、无创无损等特点。红外热像技术为中医舌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它是通过观察、测定生物体表面温度场和热流的异常来发现或预示病变,故可以利用红外热像仪测定舌面温度场,再通过生物传热计算得其内部温度,进而获取其他参数以使舌诊量化[1]。

1  健康人舌红外热图的特征

1.1  健康成人舌红外热图的特征  诸凯等[2]用红外热像仪摄制了280例健康人的舌热像,并进行了探讨;章熙民等[3]对380例健康人的舌热像也进行过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舌温与年龄、性别、舌色、舌面分区等因素有关。

1.1.1  舌温与年龄的关系  以40~49岁年龄组舌温最高,低龄组或高龄组较低。诸凯等[2]认为其原因是:高龄组舌血液流动缓慢,血液流变学测试表明其血液黏度要比中、低年龄组相对较高,故血液灌注率减少,代谢水平低;而低龄组虽血液循环旺盛,代谢水平高,但由于舌津液分泌量多,散热能力较强而使舌温偏低。

1.1.2  舌温与性别的关系  男性和女性全舌平均温度近乎相等,但同一区域的舌温却有不同,舌根及舌两边区域平均温度女性高于男性,舌中、舌尖区域平均温度男性又高于女性,而且变化的趋向性明显。

1.1.3  舌温与舌色的关系  红舌舌温最高,依次为暗红舌、紫舌、淡白舌、淡红舌。各种舌色的舌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4  舌温与舌面分区的关系  健康人舌面5个区域舌温依舌根、舌左边、舌右边、舌中、舌尖逐渐降低,区域间平均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用函数式t=c+bx+ax2表达舌根至舌尖的温度(以x=0,0.5及1分别表示舌根、舌中及舌尖分区的位置),同时推算出对于健康人,式中各项系数为:c=34.26、b=-1.05、a=-0.34,平均温度为33.66 ℃。

1.2  健康学龄期儿童舌红外热图的特征  吴敏等[4]摄取700名健康学龄期儿童舌部的红外热像图,结果为:正常学龄期儿童舌部温度在32.5 ℃~34.5 ℃,舌尖、舌中、舌根、舌左边、舌右边之间平均温差在±0.4 ℃间。

2  舌温与病证的关系

刘黎青等[5,6]采集老年冠心病患者及正常老年人的红外舌图,并在施以冷热负荷后即刻以及刺激后每隔1 min各采集一红外舌图,直到恢复刺激前状态,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1)常温下,冠心病组患者舌体各点的温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舌温较健康老年人明显降低,舌体辐射出的红外线明显低于健康老年人。(2)两组热负荷后舌温均较负荷前增高,其中舌尖温度升高的幅度较舌体两侧大,提示舌尖对热负荷的敏感性可能高于舌体两侧;冠心病组热负荷前后舌温差值较正常组低,其舌中点、舌中左侧点、舌中右侧点位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舌体对热负荷的敏感性较健康老年人低。(3)冷负荷后两组舌体温度均降低,其中舌尖、舌体温度下降幅度相似,且与冷负荷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冷负荷前后舌温差值低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舌体对冷负荷的敏感性较健康老年人有所下降。

刘黎青等[7]还对糖尿病患者的红外热像舌图进行了观察,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淡红舌组、舌红少津组、紫暗舌组、舌红苔黄腻组,观察各组红外热像舌图的温度分布特征及施以温度负荷后的变化,采集方法同上,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显示,糖尿病组红外舌图温度普遍低于正常组,且对冷热负荷的敏感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舌红少津组各点温度均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冷负荷后舌温变化大于正常组(P<0.05);紫暗舌组舌温多低于正常组,其中舌尖及舌前两侧降低显著,冷负荷后舌尖及舌前两侧舌温变化值大于正常组(P<0.05);淡红舌组舌温有降低的趋势;舌红苔黄腻组舌温变化不大。

许兴国等[8]检测9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红外舌图,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急肝组)5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慢肝组)38例;另与136例健康人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1)急、慢肝组全舌平均温度均低于健康人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慢肝组全舌平均温度虽高于急肝组,但无显著性差异。(3)急肝组舌面各区域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1),并按舌根、舌中、舌左、舌右、舌尖顺序递减,各区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检验结果表明,只有舌尖、舌根区平均温度与其他各区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慢肝组舌面各区域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1),并按舌根、舌中、舌右、舌左、舌尖顺序递减,各区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检验结果显示,舌尖区平均温度与其他各区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舌根区与舌左区、舌右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们认为肝炎患者舌面温度降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舌体微循环障碍、血液灌注不足使产热量减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舌面津液分泌偏多,进而使散热能力增强所致。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篇8

人口红利和老年人口红利

通常认为,“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低人口负担比的利好人口年龄结构,有助于经济投资和经济发展。换言之,人口红利(Population bonus)被等同于人口机会窗口(Demographic opportunity window)。笔者一直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在笔者看来,人口红利是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价值。就实质而言,人口红利是人口的产出和贡献,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诸多方面的产出和贡献,不同的人口有不同的产出和贡献。

根据经验事实的概括,我们可以提出四种人口红利,即人口更替或者人口增长红利、人口投资或者说人力资本红利、人口转移或者说人口流迁红利、人口转型或者说老年人口红利。人口更替红利是指人口再生产所带来的消费以及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贡献。一波接一波的人口增长带来了消费的推动、带来了劳力和军力的供给,产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口红利。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口投资红利则通过对婴幼儿人口和青少年人口的投资在人口发展生命周期的工作期焕发出来,以人口的体能、技能和智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投资红利是指人口的健康、教育等复合投资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的提升所创造的人口贡献。人口流动迁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通过人口流迁,可以转化人口压力为人口动力,使富余劳动力变成必要劳动力,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人口转移红利。人口转型红利则特指老年人的社会化和社会参与所产生的价值贡献,这在老龄化社会特别重要。通过老年人口再社会化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赋闲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有所作为的工作者,通过再就业、续就业或者志愿活动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中我们可以收获人口转型红利。

总之,人口红利不能笼统言之,有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选择。我们不该固守一隅,以偏概全。从古到今,人口都在产生红利,有大小、有早晚、有差别,但不存在有无的问题(除非是零素质人口)。只要有人口的存在,就有红利的存在,区别只在于大小(着眼于劳动人口或者工作人口)以及早晚(着眼于生命周期,特别是人口投资红利的产生需要时间)。

老年人口红利就是人口转型红利,就是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的老年社会角色和形象。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积极老龄化的希望所在。根据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有近一半的老年人口属于文盲半文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在60~74岁年龄段,大学文化程度老年人口总量有110万。如果这些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良好的话,那么应该说这110万老年人口属于比较宝贵的人才资源,有较大的开发价值。随着新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进入老年期,今后老年人力资源的含金量会逐步提高。

人口红利的影响因素分析

无论哪种红利,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战略储备两个基本点上,为此要作出有长远眼光又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人口红利既取决于人口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也取决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尽其畅”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安排。不管是在什么时期,能否获得人口红利,关键在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古今中外,只有人口红利的大小,却不存在人口红利的有无问题。“人口低负担比”只是提供了获得更多人口红利的结构性条件,但本身并不是人口红利,人口转变打开的只是机会之窗。但中国却很可能是有窗口之美,无机会之实。短期看,采取积极就业政策才可能获得更多的人口红利,如鼓励创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计划、提高就业参与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充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而言之,可以理解为一个“极限值”。我国人口红利并没有充分挖掘。在理论上,只要还有失业现象、还有工作满意度不高现象,就难言“充分”。

教育年限的延长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口红利,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特别是知识型和技能型的人力资本。体力型劳动力和技能型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接受过更多教育的人,其劳动产出更高。但社会是分层的,岗位是多样的,我们既需要体力型劳动者,也需要技能型劳动者。我们关注的与其说是他们所创造的红利的高低,不如承认这些人口红利存在着类型的差别。有时候,不同类别的人口红利只是提供了观察问题的视角,却难以区别它们的高下,我们生活的世界永远具有“生态多样性”。长期看,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义务教育,从9年延长到12年,使人人能上学、个个都好学,才能焕发出人口的投资红利。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口红利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从历史的前后关系看,人口红利是人力资本的释放。20世纪后期人类关注“人口”。到了21世纪,我们要倡导“人脑论”,智慧、知识和创新是地球“最后的资源”。我国对人口投资还不够重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待大力加强。

开掘老年人口红利势在必行

老年人口红利将成为社会人口红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红利的关键点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延长高龄劳动者的人口红利,但也可能在某些行业因为就业岗位有限导致年轻人推迟就业或者暂时失业从而丧失年轻劳动者的人口红利。无论如何,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阶段,我们要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延长老年人口红利的收获期。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挑战趋大的时期,我们要高度重视“老年人口红利”和“人口转型红利”,挖掘老龄化社会的力量,通过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组合成的综合应对战略实现老年人的幸福老龄化和整个社会的成功老龄化。同时,笔者想提醒一点,在人口老龄化面前我们是可以有所选择而非只能被动应对,这就是通过调整和完善人口生育战略“控制人口老龄化”,实现“适度人口老龄化”。至少生育两个孩子是一个可持续社会必须服从的人口规律和人口价值。

虽然人口老龄化充满挑战,但老年人口将是产生新人口红利的主体,他们在观念和行为层面上的“老有所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是产生老年人口红利的新动力。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中国的老年福利保障制度需要根据国情国力来设计和完善,突出老年的共建、共享、共生的思想。在尊重多样性和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具有一定弹性和选择性的退休制度可以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用制度安排来激发老年人口红利。

退休是人生新起点。终生健康、终生学习、终生工作的理念表明人生并不会因为退休而出现断裂。老年群体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要规划好晚年,再图发展,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人生传奇。在“制度性退休”和“功能性退休”之间存在着一个老年发展时期,无论是老年人的健康、知识还是道德都有一个老年发展的时期和空间。笔者于2002年提出的“老年发展理论”试图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认识老龄化内在的积极力量并开拓促进老年人以及老龄社会实现成功老龄化目标的路径。老年发展是指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发展,就是老年期的继续社会化,就是老年生活的学习化和工作化倾向,具体包括了老年期的健康发展、知识发展、角色发展、心理发展、婚姻发展和价值发展等。

老年的社会发展指的是老年人要在参与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升华。老年的社会发展就是要保持老年期的工作角色和社会角色,并通过扮演这样的角色来获得老年幸福必不可少的成就感。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老年人是否有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寿命。老年发展往往肇始于个体生命的发展,结果却反映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的结构―功能的变迁上。通过积极的老年发展,我们将减轻来自老年人口的负担和压力,来激发老年人群身上存在的积极力量。激发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让老年人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让老年人通过参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在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可能成为人生四季最长的一段岁月,它可能日渐腐朽也可能充满生机,结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年人的生活态度。“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才是积极老龄化的心理图景。老年并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人生新的开始。譬如,退休往往意味着退而不休,这也常常是有很高自我实现要求的老年人自觉的寻求。在这个意义上,退休只是意味着换一个领域,对角色来说,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所以是“转岗”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下岗”。因为只要拥有健康,老年人照样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创造出新的价值。到了晚年,如果能够做到养老无忧,“老年发展”就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问题了,而我们知道,在老年人口中,总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着强烈的“老年发展”的欲求。成功的老龄社会对老年人群中的精英分子至少有一种寄望:不要倚老卖老止步不前;而要自强不息,再攀高峰。“独善其身”固然不错,老有所成、“兼善天下”则更好。这才是老年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老年发展是体现老年价值的最好途径。

应对老龄化挑战,探索老年人口红利开发模式

从国内外老年学研究的成果来看,无论是老年人个体或是老年人家庭、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和老年人生活的社会,都要大张旗鼓地推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最后实现幸福的和成功的老龄化。老年人不仅是丰裕社会的共享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建者,还是多元社会的共生者。政府要确保有条件的老者能全方位继续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活动,保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尊严、参与价值。消除年龄歧视,促进老少平等。“能力本位”的社会比“年龄歧视”的社会更有活力、更有希望。目前,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0%在工作,欧洲则有7%。社会和家庭固然有着养老的责任,但老年人对社会和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需要强调老年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一个共融、共建、共享的社会才是和谐幸福的老龄社会。

马克思说过,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生命已经增加了岁月,现在我们必须给岁月以生命”。如果说“给生命以岁月”指的是对长寿的追求,那么“给岁月以生命”实际上是要赋予生存时间以价值和意义。所以,这里的生命具有两个不同的含义,前者指的是生物学意义的生命,后者指的是社会学意义的生命。老年人口的最大资源就在于他们拥有闲暇时间。老年是使人生趋向完善的阶段,是自我价值实现再上台阶的阶段。所以,对“养老”的研究要上升到对“养心”的研究,或者说从对“消极养老”的研究要拓展到“积极养老”的研究。“消极地养”无异于等死,生活如果没有了目标和价值,将是没有意义可言的。老年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最重要的将是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实际状况将直接关联着老年人的满意度。老年发展就是要“给岁月以生命”。“养老”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是初级的人道主义问题,而“发展”则是老年人的高级需求,是高级的人道主义问题。养老只是老年人不断伸展的需求之链的出发点。

老年期依然存在着一个继续发展的时期。“退而不休”现象的大量出现意味着“退职”的概念将逐渐替代“退休”的概念,职业只是一个工作平台,其角色可能中断也可以重新获得。老年期不仅仅是一个养老的问题,也有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老年发展和老年价值问题。我们需要提倡新的五个“老有”,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老有所乐”。志工和义工是老年人积极的再社会化途径。对于老年人晚年的精神寄托,道德升华和价值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需要在老年人群中传播和发扬老年志愿者文化,鼓励老年人的精神自养。志愿者活动可以在形式上非常多样化,但值得肯定的是,它的本质是老年的道德发展和老年的价值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者行动不仅可以树立积极的老年人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篇9

【关键词】老年期妇女;健康状况;生活质量

老年人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比例也在在不断地增加,我国59岁以上的人数已达1.2亿在2010年10月,在2011年末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预测在20l3年老年人将达1.4亿,将会面临严峻老年人的健康的挑战的问题。老年人的健康也已越来越多的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妇女在进入老年期之后成为了一组特殊的高危人群。由于社会照顾机制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相对于现实相对比较滞后忽视了老年期妇女的健康,高龄的老人病残率则明显的增加了与此同时还会不断的增加疾病,这就要求社会在各个方面给予老年期妇女更多的照顾和关心,以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我国老龄化人口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正在不断的增加,我国的一项战略目标是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为了更好地加强老年人保健和全面地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健康质量,现在我们对部分老年期妇女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质量评价和研究,为老龄人健康制定了相对的干预措施,来提高老龄妇女的生命健康。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抽取单位的59岁以上老年妇女进行先随机再整群的抽样方法来调查。进行调查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指导必须统一,老年期妇女共调查580名59岁及以上;年龄59~94岁,平均69.3岁;对象调查中的有疾病的共240例,其中妇科疾病100例(其中合并有尿失禁的50例),其他慢性疾病20例(其中合并尿失禁16例),有腰腿疼痛20例。

1.2诊断标准每市(县采)用分层不等比整群抽样随机抽取580例59岁以上的老年妇女,还要采用问卷入户的调查方法,对部分妇女进行妇科病查治。在调查的各个阶段制定统一的调查标准,同时还要对调查人员进行严格培训。

1.3治疗的方法我们应该采用问卷入户调查的方法同时还要求对象回答为被调查者本人,假如被调查者本人无法回答时,则可以由他的子女或配偶代答。进行部分老年期的被调查对象的妇科病进行查治。

2结果

2.1整体的状况共回收580份在本次调查的老年妇女有效问卷,回收率则为98%,最小年龄的是59岁,最大年龄的是94岁,平均年龄69岁左右。其中59岁绝经的有150名,占27.8%,平均绝经年龄59岁,微微高于1999年吉林农村调查的46.56岁的绝经的人数。

3讨论

3.1妇女老年期躯体健康状况被调查的妇女老年最常见的慢性病与其他地区基本相同,唯有患病率略有出入,调查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患病率居前几位的慢性病如下,冠心病为4.3%,高血压患病率为16.4%,老年女性骨折发生率为20%。调查显示如果被调查的妇女的卫生习惯及卫生条件较差那么在被调查的妇女老年妇女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宫颈炎和阴道炎等等也是这类疾病发病多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年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于抗炎能力减弱其发病比例也是很好的证明:泌尿系统疾病的感染患病率尾15%,老年妇女中尿失禁的发病率为3%;在被调查的妇女老年妇患者中疼痛症状的发病率为85%究其原因是与从事体力劳动强度大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在伴随着老年妇女人群的年龄的增长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不断的衰退其慢性疾病的患病机率也在不断地增加主要的病症表现为老年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1]。

3.2老年妇女生活功能的状况生活功能是评价老年人生活独立能力最主要的因素不仅决定着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功能其精神健康与躯体为因果关系。在国内外老年人的功能健康状况评价和研究成果中几乎都显示有障碍生活功能男性的比例低于女性,但有老年人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功能障碍的女性老年人死亡率低于男性。科学的研究来表明,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退化的一个转折点是75岁左右,在75岁以后,衰老的本身,曾经可被识别未患的疾病则也可能因为老化的原因而出现功能丧失。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

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影响,本文随机抽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某社区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某社区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中2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在61岁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3±3.2)岁,该组老年患者中吸烟患者占40%,饮酒患者占50%,高盐饮食患者占56%,运动缺乏患者占70%;对照组中2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在62岁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9±2.8)岁,该组老年患者中吸烟患者占42%,饮酒患者占48%,高盐饮食患者占56%,运动缺乏患者占7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不良生活方式所占比例等资料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接受健康教育,而实验组老年人接受健康教育,其具体方法如下:

(1)对老年患者实施口头以及书面教育,同时给予老年患者分发编写的各种健康知识的宣传册,使他们及其家属对健康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给予老年患者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于理解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患者,可以由浅入深的进行健康教育;而对于理解能力稍弱、文化程度低的老年患者,其讲解的语言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必要情况下可以开展知识讲座。对于未能及时掌握或忘记的患者,可以定期再次进行相关的活动,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3)以社区为单位,对老年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如每月对老年患者进行一次护理指导,给患者讲解常见老年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预防。同时强化精神护理,鼓励其多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工作中来,使其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定期为老年患者进行健康体检,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的预防策略。 结果

经过1年的观察,实验组老年患者中吸烟患者占14%,饮酒患者占32%,高盐饮食患者占26%,运动缺乏患者占28%,而对照组上述4类患者占该组比例分别为40%、50%、54%、72%。实验组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两组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例)

吸烟(例)

饮酒(例)

高盐饮食(例)

运动缺乏(例)

实验组

50

7 (14%)

16 (32%)

13(26%)

14(28%)

对照组

50

20 (40%)

28 (56%)

27(54%)

36(72%)

P值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的日益加重,老年人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因为老年人健康问题,不仅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预防和延缓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或发展,在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医疗负担的减轻。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是由于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引起。因此,改善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慢性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运动缺乏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更为显著,效果更明显,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