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开设课程十篇

时间:2023-10-09 17:12:44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进步,如今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学生学习是以将来的工作为目标的,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以后的工作,所以针对他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工作过程导向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创新开发。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内涵与思路

1.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的基本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指的是在中间环节进行工作分析活动,是以中间过程为核心进行科学的对工作流程进行分析。这是一个丰富的概念,不仅涵盖了作业方的要素,还要完善工作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要素。所以在对陈设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就需要有着丰富的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撑,基于工作过程就是在自身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在教学一体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核心能力。

1.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不同于传统思路的,对于传统课堂知识的传输教学方式是颠覆的,打破了教师在传统课堂上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进而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对课堂进行重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在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知识技能进行吸收,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对此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编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技术为核心实施岗位与职业发展的课程知识观,受教育者不再单纯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是模拟自身真实工作环境与情景的状态下去学习,从简单的工作到复杂的任务一步一步的成长为陈设艺术设计的成熟工作人员。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研究

对于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考虑到学生的工作过程导向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接受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的也不局限于理论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探索,也需要相关设施的配合。

2.1校企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营

专业实训基地的投入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保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就要求大量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与工作环境中进行,对于陈设艺术设计来说就需要宽阔的工作场景与必要的工作材料,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满足不了的,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进行操作的教学环境,而与学校周边的相关企业合作是一种节约资金且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实训基地或者是在企业中进行实训教学,打造一个专门用于学生实践的实训环境,是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基础。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对陈设艺术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去讲授知识而学生单纯的去听去学,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而改革之后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职,帮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融汇知识与掌握技能。

2.3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过硬的教师团队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人才甚础。这样的改革下对于教师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改变了传统教师只掌握理论的状况,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掌握扎实理论的基础下更要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然而如今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教师中能够满足要求的不多,这就需要对于这些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改革后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可以聘用企业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来教学,弥补现有师资力量的不足与缺陷。只有不断的完善师资队伍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

3.1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原则

对于陈设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是预见性,陈设艺术设计的工作需要结合时下的流行因素,所以教师在教授时应该考虑到未来学生工作时的流行元素,这样学生在未来步入工作的时候能够减少适应的时间,也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次是多元性,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多方向的去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共同能力;最后是实践性,学校培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使用学习的知识去工作,这就要求学习的内容必须有较强的实践性,应该能够在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存在与理论中。

3.2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创新要素

3.2.1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总体开发始终注意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就需要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核心转而以技术为核心,技术知识的构建能够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的目标,相关的知识也是学生能够在工作中使用的有效知识,这样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也可以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

3.2.2陈设艺术的个性化陈设艺术设计的课程教学实际上应该是有无限活力与无穷空间的,设计的理念可以一致但是设计的方案可以是无穷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样的材料空间不同的设计人员不会有一样的设计,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去进行创新,鼓励学生遵循自身的想法去实施,鼓励个性化,尽可能的避免对学生进行统一化规范化的教学,如果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模样那可以说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篇2

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艺术教育;课程设计;Unity3D

1引言

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成功地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壁垒,创造出一个虚实结合的混合世界。与虚拟现实技术不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物体和真实场景同时呈现在用户面前,让用户在真实的世界中获取叠加的虚拟数字信息,这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程度[1]。本研究的开展关注增强现实技术的特征和优势,通过教学系统和工具的开发使用,将增强现实技术引入高中艺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来。研究发现,增强现实技术在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虚拟现实系统“Sensorama”的问世,激发了人们探索连接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新思潮。30年后,波音公司计算机服务部的自适应神经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成功研制一款布线辅助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头戴式显示设备,将布线提示信息叠加到机械师视野里的实际操作场景中,引导机械师顺利完成布线工作,减少工程失误[2]。由此,“增强现实”的概念被第一次提出。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多的增强现实产品被广泛地应在工业、军事、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用以拓展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范围,实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学习效果、增强娱乐体验等目的。伴随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增强现实技术在不断地进行提升和完善,增强现实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也越来越好。增强现实系统的运行平台,从早期的大型计算机设备、外接式的摄像模块、输入模块,演变为集成度较高的小型移动设备,在降低增强现实产品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使用的简易性。另一方面,增强现实系统的显示设备从头戴式显示器逐渐转变成为智能眼镜的形式,再发展到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增强现实场景的显示,使得增强现实系统的使用越来越生活化、移动化和智能化[3]。

3增强现实技术的技术特征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项复杂的计算机技术,涉及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与图像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4]。在使用过程中,跟踪与定位技术、成像技术、交互技术是支撑增强现实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技术。跟踪与定位技术增强现实系统中,怎样将虚拟的数字信息准确地叠加到真实场景的画面中,是一个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而言,增强现实的跟踪与定位系统需要实时获取用户的定位、观察场景的角度、移动速度和方向等信息,经过处理器计算之后,准确地设定虚拟数字信息在画面中渲染的位置、大小、角度和方向,实现真实场景和虚拟物体的完美融合。在增强现实的应用中,常使用的跟踪与定位技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赖于硬件设备的位置型(Location-based)跟踪定位技术,如通过GPS系统、超声波测距系统、陀螺仪、磁场测距系统等技术进行定位;一种是依赖于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图像型(Image-based)跟踪定位技术,该技术通过识别真实场景中的特征图像,标定虚拟数字信息的渲染位置[5],因此无须借助于其他硬件设备便可以实现精确定位,是增强现实系统中应用最多的跟踪定位技术。成像技术增强现实系统需要根据跟踪定位信息进行真实场景和虚拟数字信息叠加位置的配准,实现虚拟数字信息在真实场景中的准确渲染[6]。在增强现实应用中,虚拟数字信息的渲染效果需要与真实场景中的物置、环境因素保持一致,并且能够支持与用户之间的自然交互。交互技术实时交互是增强现实系统的三大特征之一,自然顺畅的人机交互方式依赖于不断革新的传感器技术[7]。用户既可以通过传统的鼠标、键盘形式,也可以通过触摸屏、语音、体感等更为自然的方式,与增强现实系统进行交互。

4基于AR的高中艺术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

为了探究增强现实技术在高中艺术教育课程中的使用效果,使用Unity3D开发引擎和增强现实开发插件,设计制作适用于Android系统的增强现实教学工具和3D教学资源,并且在上海市J区某高中一年级的艺术教育课程中进行使用。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调查,发现该增强现实教学工具能够优化艺术作品的展示效果,激发学生的观赏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增强现实教学工具设计与开发设计和开发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学工具应用系统,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整体而言,该系统分为客户层、应用层、数据层和管理层四个部分。其中,客户层包括画面捕捉、虚实场景呈现、人机交互三项功能;应用层包括人机交互、三维注册、数据读写三项功能;数据层包括本地存储和云存储两个部分,实现对应用数据、用户信息的储存;管理层实现对云端数据资源的管理操作。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使用Unity3D开发引擎制作与增强现实教学工具配套使用的3D教学资源,通过增强现实系统的管理层界面,将教学资源保存在云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下载使用。增强现实教学工具教学应用选择上海市J区某高中一年级作为实验班级,在艺术课上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将一套彩色图案的小卡片分发给所有的学生,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根据需要让学生使用安装增强现实教学系统的移动智能设备,拍摄特定的小卡片,观看3D动画和3D模型,用以辅助讲解艺术作品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增强作品展示的观赏效果。图2为学生使用增强现实教学系统拍摄蝴蝶图案的小卡片,即可观看到蝴蝶飞舞的动画。教学应用反馈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和增强现实教学系统的使用体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增强现实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这种展示方式比传统的静态图片或影视更具有观赏性,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反复观看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由度,对理解掌握课程所授知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被问到以后是否愿意使用增强现实教学工具进行课程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表示非常愿意使用。另一方面,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学生认为目前的系统在交互方面还存在不足。

5总结与反思

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能优化教学材料的呈现效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本研究在对增强现实技术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之后,使用相关的开发工具设计制作一套增强现实教学系统和3D教学资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也意识到该系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具有较大的提升和完善的空间,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致力于设计开发出更好的增强现实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为中小学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一民,李启明,等.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7(4):412-428.

[2]朱淼良,姚远,蒋云良.增强现实综述[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4,9(7):767-774.

[3]汪存友,程彤.增强现实教育应用产品研究概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5):95-101.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篇3

关键词:美术考古;社会文化;学习兴趣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该课程重点是中国美术考古范畴,对西方美术考古有部分涉及。自2010年起我院开设美术考古学院选修课已6学期,每学期2个班各20学时,每班近40名学生。从选课人数和开课情况来看,学生对其还是很感兴趣的(按院规定选课人数不足不开班)。通过与学生交流,他们选择这门课大致有3个方面原因:考古学有神秘感,很好奇;对考古故事和传奇感兴趣;受网络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影响。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教学中需减少枯燥理论,增加课程知识面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兴趣。

二、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和兴趣点组织课程,让学生在课上带着兴趣开阔视野、学有所获、完善知识体系是该课程的基本思路。

学生对美术考古更多是带着好奇心理,希望了解考古是什么。实际上真正系统地学习美术考古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的,需要掌握大量知识。而教学中不能简单按照美术考古的内容讲知识和理论,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课程重点应从文化的层面来展开,在对美术遗物和美术遗迹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要进行科学引导。比如要让学生弄懂盗墓和考古的差别,了解正确的考古方法。同时应全面介绍美术考古的范畴。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分别介绍来自于美术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考古工作流程,如:踏查、钻探、探方、整理、报告撰写等。同时可借助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性,近来纪录片如《考古中国》《敦煌》《故宫》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方向是必要的,应列出参考书,指出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法等。

三、课程组成及内容选取

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降低难度,提高学习兴趣的原则,搭建美术考古学知识框架,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打基础。课程内容组织为以下的结构:

1.基础理论

(1)美术考古学知识框架。

美术考古学基本概念;

文化:军事、饮食、服饰、家居、丧葬;

观念:萨满、佛教、道教、生死观;

制度:等级制、文官制度、礼乐制度、昭穆制度。

(2)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

美术遗迹:壁画、雕塑;

美术遗物:绘画、雕塑、碑刻、工艺美术、其他。

(3)美术考古学方法:类型学、地层学、图像学、文献研究、科技考古、考古学文化、田野考古工作流程。

2.分类研究

(1)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时代、冶铸工艺、装饰工艺、装饰纹样。

(2)中国古代墓葬艺术:概念、分期、陵寝选址原则。

(3)礼仪美术。画像石:二桃杀三士、要离、孔子见老子、秋胡妻、孟轲母、泗水捞鼎、荆轲刺秦王。

(4)中国古代典籍。

3.拓展学习

考古发掘简报解读。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方面尽量通俗易懂,减少过于艰深和枯燥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思考。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原则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意识。可布置三项作业内容:美术考古个案分析、青铜器型图、课堂笔记。通过这些项目加深学生印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意类课程;开发内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武昌理工学院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相继推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研究 ”阶段成果,“大学素质学分制实践研究” 阶段成果,“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研究” 阶段成果,“素质导师制实践研究” 阶段成果。其中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研究” 阶段成果,已经进入关键的完善实施阶段。目前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已经在学校范围内全面进行实施,笔者认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具有自身的不同特点,所以需要进行具体的教学对策性研究。本文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的自身特点,对其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对策性研究。

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高等教育日久形成的固有的教育模式已经渐渐显示出了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习惯满堂灌的方式,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往往注重专业素质忽视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民办高等教育不能沿袭传统的公办教育的教学模式一直走下去,而是应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和发展机遇,进行特色化的教学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武昌理工学院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正在进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进入完善实施阶段。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真本事、成功素质的抢手人才为目的,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发学生潜质潜能,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开发内化教学改革实施广度效果良好

目前学校的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各门课程已经全面铺开进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包括三个环节:课程教学前的准备,课程教学中的执行,课程教学后的检测。在具体的执行中,“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包括很多教学方法的综合,比如提问法、讲授法、练习法、实践法、点评法等等。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更加生动,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开发内化教学改革实施深度有待改进

在开发内化教学改革前期,由于制定了统一的教学规范,在各门课程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出现教学过程僵化,生搬硬套教学方法的情况。目前在完善阶段,已经认识到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艺术设计学科,更加具有艺术特殊性,在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时候,深度有待改进。

三、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开发内化教学的对策

(一)艺术设计专业各类课程需要区别对待

艺术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动画影视设计、服装表演设计等具体的分支专业,在具体的分支专业中各门课程又包括理论类课程、操作类课程、创意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在进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改革中,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区别对待。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实施开发教学的对策

经过多年品牌形象设计教学经验和商业实践项目设计的积累,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改革进行对策性研究,以期更好地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确保改革试点项目落到实处。

1. 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针对不同教学环节的对策

(1)理论教学环节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创意设计教学环节、电脑操作教学环节、输出成品教学环节,一共四个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提问法和讲授法为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基本理论知识;上课过程中,启发性的针对每个学生提问。大家都很了解的知识点可以略讲或者不讲,对于大家都没弄懂的理论知识精讲。

(2)创意设计教学环节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在创意设计教学环节中,“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练习法和项目法为主。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课堂中布置学生练习。上课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针对参赛或者商业项目进行创意设计,绘画创意草图;教师要帮助学生修改创意草图,然后再让学生绘制彩色设计正稿,细化设计细节。

(3)电脑操作教学环节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在电脑操作教学环节中,“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实践法和答疑法为主。对创意设计正稿,布置学生在电脑机房里,使用专业相关绘图软件把设计创意绘制出来。上课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电脑设计文件的绘制,细化电脑制作细节。

(4)输出成品教学环节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在输出成品教学环节中,“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实践法和点评法为主。对电脑设计图,布置学生进行设计印刷前的文件规范练习。上课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把设计的电子文件输出为实际的设计成品。要求学生了解输出材料,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成品,并且让学生对设计成品进行互相点评,促进学生进一步提升。

2. 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对策

(1)专科学生层次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专科学生能力的基础层次要低一些,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他们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中,主要侧重于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执行环节。要求学生针对实际的商业项目和参赛选题进行具体的创意和制作,确保专科学生学懂、学会,确保所学知识会用、管用。

(2)本科学生层次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三类本科学生能力层次相对于专科学生要高一些,相对于一类和二类本科学生的基础层次要略低一些,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创意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中,主要侧重于课程教学中的创意设计和实践执行环节,也会兼顾课程教学前的预习布置准备和课程教学后的复习检测。要求学生除了针对实际的商业项目和参赛选题进行具体的创意和制作外,还必须学会撰写前期设计策划报告,能够在后期成品输出形式中展现自己的独特想法。

3. 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的评价体系转变

(1)在评价体系中要转变考核方式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在其评价体系中,也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各项指标。这就需要转变考核方式,比如采用观察法对观念进行考核、采用问卷法对品格进行考核、采用考试法对知识进行考核、采用面试法对能力进行考核、采用追踪法对方法进行考核等等,要求多种方法结合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公正的考核。

(2)在评价体系中要改变考核人员

在评价体系中,相应的需要改变考核人员。比如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选用不同的考核人员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在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选用主讲教师为组长,其他教师和学生为组员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创意设计教学环节,选用设计公司的创意总监为组长,主讲教师和学生为组员对学生进行考核。在电脑操作教学环节,选用设计公司的技术总监为组长,主讲教师和学生为组员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输出成品教学环节,选用印刷公司的技术总监为组长,主讲教师和学生为组员对学生进行考核。要求选用不同的考核人员组成考核小组,采用各组评分比例相结合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公正的考核。

(3)在评价体系中要改变考核题库

在评价体系中,相应的需要改变考核题库。题库要包含全面评价学生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各项指标。题库要方便相关考核人员对学生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要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要多样题库结合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公正的考核。

四、结语

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武昌理工学院正在进行开发内化教学改革,为三本院校教学改革作出了可参考的范本。笔者特别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对策性研究,为艺术设计学科中各种专业的创意类课程,提供一种探索和导向。希冀能够确保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落到实处,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 赵作斌.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画教学;高校;传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31-02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现代设计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一样。”①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更多西方文化以及新的艺术流派和新的设计技巧的冲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是否要开设中国画课程,如何开设,成为教学课程的设置与改革的一个热门议题,不少人在反思、探索、争论,其中不乏较为极端的观点,如认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不需要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课程不适用于艺术设计学科等,都在怀疑和否定中国传统绘画,以及埋怨传统的基础训练方法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现在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过于狭窄和专业化,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灵感太狭窄,对设计思路产生局限。

一、中国画课程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现状

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是非常严重的现象,中国画教学作为基础课程更是少之甚少,从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设置的基础课程中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1、中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构成基础、装饰基础、摄影、标志设计、计算机专业基础。

2、清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基础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主体构成、摄影、设计基础。②

3、广州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平面色彩构成、空间形态、创意表达、设计史。

根据调查不难发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中国画课程的并不多。目前,大多数综合艺术院校只针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设置中国画课程,而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不开设中国画课程。近年来有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中国画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可在专业课程的压力下它仍然难有立足之地,只有区区几十个课时或作为选修课,占不到总学时的1%,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本民族的绘画艺术了解甚少,令人担忧。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的目的

我们知道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一开始学习绘画大都是从素描开始的,都是从几何形体、石膏头像、真人头像到全身像这样一个过程来的。从一开始就没有接触本国的绘画。其实“素描”这个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术语,是西方绘画比如油画、水彩、雕塑等打基础的一个课程。而中国绘画一开始就是以毛笔为工具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很多的艺术生不知道什么是国画,也不懂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对中国画家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毛笔都不会拿,身为中国人连中国画都不知,谈何艺术,谈何设计,更别说能有自己风格的设计作品了。所以在中国,艺术专业学生常年受不到中国画的学习,与中国画之间生出很深的代沟,在知识结构中就缺少了一种民族的、传承的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缺乏了解表现在设计方向上,只能是一知半解,盲目随从。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工艺美术教育,起步比西方晚得多,也不及日本、韩国。当设计发展到现在,我们怎样使设计作品更好、更有特色、更与众不同,势必要以本土文化作为后盾,而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它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中国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语言对中国艺术设计有着很深的影响,是现代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

所以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审美,为了设计有有源之本,为了使传统与创新更好地结合。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把传统中国画的形式、材料、风格及表现技法等元素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设计理念中去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中国绘画中汲取传统艺术规律和审美价值,扩展艺术领域的视野,拓宽设计思路,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体现出较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如何开设

基于现在的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认识不足、文化底蕴较差等原因,在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中国画教学是高校应该重视的,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那么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中国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中国画的教育呢?笔者由于一直在高校从事着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基础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在探寻关于中国画教学如何适应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把教学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整理出来做为此文探讨的内容,虽然这些方法不够系统和完善,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中国画,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方面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一)课时分配

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来设立的,属于专业必修课程。由于中国画课程课时量有限,加之学生对中国画的概念都比较薄弱,使得中国画的教学难度增大。在面对有限的课时与博大精深的中国画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要相应做出调整,在课时的分配上,应该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分配不同的课时量。比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对国画的汲取更为直接和容易,所以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增多,为60-80节为宜;而其他设计专业的课时最少为32课时,还有必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加大中国画课程的比重。

(二)统编教材

现在市场上的中国画教材基本都是针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出版的,不适用于非专业学生,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更是没有。统编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材是必须的,在教材名称、中国画知识的广度、深度、侧重点以及国画和设计的关系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考量。

(三)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课程体系不能沿袭以往纯绘画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如果还按照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来教学的话,必然造成教学目的的偏移、教学脱节、学用脱节,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都会受到挫败,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中国画课程被消减或取消。所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方法应采用:理论讲授与作品欣赏相结合、技法示范与实践相结合、临摹技巧与设计相结合。

在理论讲授上,利用多媒体观赏作品进行介绍,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中国画的知识,并对所临摹作品的历史背景、画家、技法特点、作画步骤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授。对各专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专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侧重点,使中国画的课堂教学方法更灵活。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园林专业可以把山水画作为重点讲授,把山水画意境和构图融入到建筑中去;动画专业可以汲取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来表现物象,通过列举经典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的故事》、《功夫熊猫》等说明中国画与动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临摹的方式,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再由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一指导。教师阶段性对学生作业讲评,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对每节课进行小结,提高学生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

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会针对艺术设计学生专门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基于中国画艺术以线造型的特点和中国书法艺术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特性,并根据高校艺术学生及专业课程特点,笔者认为,设置白描、书法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基础课程比较合适。教学内容从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及历代名家书法入手,以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方法线描为突破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

以临摹敦煌壁画课程为例:(1)理论讲解:8课时;(2)示范与实践:8课时;(3)勾线:8课时;(4)裱纸、做土底子及蛤粉底:8课时;(5)设色:8课时;(6)画面调整、完成作品:8课时。按照这样的安排内容进行教学,既结合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又有理论实践,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而且易于掌握、易出成效。通过实践证明,一般学生即使原先一点国画基础都没有,经过32学时学习,出两、三件高质量的作品是完全可能的。通过临摹传统绘画,学生不仅掌握了国画的各种不同技法,而且培养学生对中国画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五)开设中国画工作室

开设中国画工作室,可以给对中国画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来更好地研习中国画,并定期举办一些讲座,来丰富课外知识,借助中国画学习对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也会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产生对本土艺术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更深的了解中国画并更好地运用到设计中去。

(六)办作品展

定期办课程汇报作品展,展示学生作品,调动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和自信,通过展览也是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

(七)提倡学生更多的写生考察

让学生多去各地文化古迹参观考察,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亲身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比如去敦煌、永乐宫、景德镇、西安、河南等地写生考察,学生在考察的过程中开眼界,会收获更多,相比课堂上的图片文字感受更真实。

中国画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符号,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是必然要求,应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传统的中国画与现代的艺术设计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使中国画艺术在艺术设计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学习中能从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使中国画课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有源之本。

注释:

①[德]波姆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7第一版.

②张小纲.学业·产业·就业——产业转型期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7第一版.

参考文献:

[1]张小纲主编.学业·产业·就业——产业转型期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篇6

关键词:技艺融合;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2-02

一、研究背景

通过行业调研显示,网页设计师职业方向用人要求必须具备设计技术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目前,我国高职网页设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重技术”能力、“轻艺术”能力培养的现象非常突出,造成了人才培养的能力短板现象非常严重,毕业生毕业达不到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专业对口率不高,其相关专业教学质量较差。经过近五年探索实践,我网页设计师专业方向设计了独具特色基于岗位综合能力的“4571”课程体系开发范式,从四个维度进行界定:即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开发主体、科学的开发方法、闭环的开发过程、完整的开发成果。其中核心是开发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五个关键环节,形成七个产品,最后一个结果就是“技艺融合”的课程体系,这一信息最终要反馈到岗位能力需求调研,从而使得整个开发过程构成了一个有序的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二、研究内容

1.岗位调研,分析岗位核心技术能力和艺术能力,归纳形成“技艺融合”的职业能力标准集。实践专家研讨会第一阶段由实践专家主导,陈述实践专家个人职业发展阶段及代表性任务,通过对初、中、高各职业阶段的分析和总结,确认市场调研所汇总整理出的岗位能力要求,并与课程专家共同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实践专家研讨会第二阶段,由课程专家主导,根据表1分解职业能力所得技术能力与艺术能力,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合并为职业初、中、高三个能力阶段的技术能力集与艺术能力集。

2.技术能力和艺术能力整合,形成核心课程。课程专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参照岗位能力,将职业能力各阶段技术能力与艺术能力交叉融合形成专业课程。工具软件应用能力集与艺术鉴赏及色彩搭配能力集相结合,构建技艺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程;网页制作技术能力集与设计能力集相结合,构建技艺融合的专业骨干课程;强化岗位技艺综合能力,构建技艺融合的专业实训课程。

3.依据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及认知规律,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入门阶段、提高阶段及职业能力胜任阶段。入门阶段:以培养造型构图能力和基础工具使用能力为目的,技术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网站基本策划能力及相关软件应用能力,在艺术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平面构成能力及色彩搭配能力,辅以设计鉴赏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阶段:是色彩搭配能力培养和技术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也是技术与艺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中小型网站设计与制作能力及动画设计与制作能力,在此阶段,辅以设计思想的理论性讲座,提高学生的设计理论水平。职业能力胜任阶段:是艺术能力和技术能力培养的升华阶段,主要通过综合项目实训及实习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及艺术创作能力。新课程体系以符合职业技术能力发展趋势的“技艺融合”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为主,以艺术素质课程、文化素质及政治素质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为辅,在培养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艺术能力,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职业素养,让学生的技艺能力同步发展,并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打造“技艺融合”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①项目实战,艺术类教师专练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能力。针对艺术类教师工具软件使用能力及网页制作技术能力较弱的问题,我专业每年派遣艺术类教师到企业完成商业项目中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工作任务,以培养艺术类教师的工具软件使用能力及网页制作技术能力,并在商业项目实战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艺术设计能力及设计思想表达能力。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类教师提高艺术修养及网页设计能力。针对技术类教师软件应用能力强,但艺术设计能力较弱的问题,通过外出培训、选修艺术类课程等方式提高技术类教师的艺术修养,并与艺术类教师共同参与商业项目实践,在项目实战中提高教师的艺术设计能力。③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引进“技艺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专、兼职形式引进行业实践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帮助教学团队提高技艺能力,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④技术类师资与艺术类师资相结合,满足“技艺融合”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安排中,若教师无法独立承担技艺融合的课程教学,可以技术教师与艺术教师搭配的教学团队形式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各施所长,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又可以相互学习,互补缩短。

5.开发“技艺融合”的项目化教学系列教材。采用任务驱动,从分析艺术设计思想入手,按照工作过程利用工具软件完成项目任务,并在每个学习情境结束后都对该学习情境中涉及到的专业技术、技能及艺术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技艺经验。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既了解了项目的基本工作流程,又对构成项目的各个单项任务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完成任务直至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学习了各种专业技术、技能,艺术修养也得到了一定提高,真正做到了学会的都是极有实用价值且使用频率相对极高的,在一定层面上来说解决了提高教学效益的体质问题。

6.建设“技艺融合”的教学资源库。①根据岗位艺术能力要求建设艺术库,网页设计师岗位艺术能力要求主要是艺术鉴赏能力、色彩搭配能力、图形创意能力、设计思想表达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②根据岗位技术能力要求建设技术库,网页设计师岗位技术能力主要是网页设计与制作软件及原型设计软件使用能力、WEB2.0页面制作能力、交互式脚本语言应用能力。③根据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建设综合库,与实习实训公司的开发基地相结合,共同开发实习实训综合项目库。④根据教学需要建设学习课件资源库,建立开放式教学平台,提供优质的PPT课件及视频教程课件。

“技艺融合”的网页设计师人才课程体系构建应立足于市场人才需求,以“技艺融合”的网页设计师人才培养为目标,由“技艺融合”的实践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采用面向职业岗位的反向推导流程,围绕人才“技艺融合”的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同时建设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及教学实施保障体系,以实现符合行业需求的网页设计师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莫足琴,梁铭,夏德洲.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王小净.培养专业人才更需培养操作技艺型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索[J].文教资料,2009,(6).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

一、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

随着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被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就业面广,就业门槛低,甚至就业不受文凭限制,而且从事艺术设计的人也给自身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而受益;所以艺术设计专业不但在在纯艺术院校生根发芽而且在职业院校也遍地开花,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早已大规模的招收学生。由于职业院校招生本身比本科院校的招生门槛低,不具备本科院校那样高姿态的挑选到优秀的艺术类考生,职业院校由于受种种限制或者无奈招来的大部分学生是美术基础薄弱甚至只是通过简单的美术集训,更甚者是大部分没有美术基础的考生。所以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具备雄厚的艺术基础――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艺术基础是匮乏的――这是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职业院校大门之前的现状。

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大门后,由于职业院校的学习时间本身比本科院校学习时间短,只有两年或者三年的r间,所以一般情况下职业院校基于招生因素、基于师资情况、基于学生在校时间、基于教学成果等等综合考虑情况下排课都尽量多排所谓的“专业”课程,缩减了艺术基础课程的上课时间甚至直接删除艺术基础课程的时间。而对于学生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更多的都是专业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所以长此以往学生就同样忽略了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甚至也直接忽略了艺术基础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二、艺术基础课对于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

艺术基础课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是任何艺术设计形式的基础。艺术基础课的内容可以概括的分为:造型、色彩、构图、结构、透视、构成、鉴赏等几大部分,任何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基础课程学习的内容都包含其中。只是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所学的艺术基础的着重点不同或者比例分配不同而已。比如,平面设计专业(现在很多学院把平面设计专业称之为视觉传达或者视觉传播专业)应该着重强调色彩、构图和构成,其他艺术基础课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量力而行;比如动漫设计专业着重造型、结构和透视,其他的艺术基础兼顾就好;比如影视多媒体专业侧重色彩、构图、造型、构成等艺术基础课程。专业不同需要学习的艺术基础侧重点不同,但是最好是做到全面的学习才是最有效,处于各种因素难以做到全面兼顾那么至少尽量而为之而不是直接忽略艺术基础课程。

艺术基础课程是学习艺术专业的基石,那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自然是建立在艺术基础之上――比如平面设计专业的版式设计是建立在艺术基础课程平面构成的基础之上的;PS软件课程的应用建立色彩和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上;影视多媒体的故事板是建立在速写基础之上;有了构图艺术基础课才能够顺利的学习摄影课程;有了艺术基础课程雕塑才有了动漫专业――数字雕刻软件的学习;有了艺术基础课素描和色彩才衍生出艺术专业――游戏材质贴图的绘制等等。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都离不开艺术基础课程,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提升都有艺术基础的坚实的基础奠定。

艺术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犹如父与子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艺术基础就没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甚至提升。艺术基础课的短暂的缺席也许当时并不觉得残缺,但是进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很快会发现艺术基础课程的缺少所带来的后果――知识的断层导致专业的学习无法继续更谈不上创意设计。

只有加大艺术基础课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比重,不仅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使学生更顺利的进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设计能力。

三、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加大艺术基础课的教学比重

(一)通过艺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职业院校克服种种困难,加大艺术基础课的教学比重,使学生能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艺术基础课就如我们学习数学的口诀,不会数学口诀怎么能学习数学里的加减乘除法,怎么能攻克数学里的更高难度的知识点。这也像金字塔,想要建设一座巨大的金字塔,连底座都没有建设好怎么可能在高空里建设中间部分甚至顶尖部分呢?!所以想要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认真学习艺术课程,否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

(二)加大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比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学科,一个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呈现作者的综合知识点,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的作者一定是站在一个领域的知识至高点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够博得大家喝彩。就如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需要懂构图、懂色彩、懂历史、懂心理学、懂文学、懂舞美、懂服装设计等,否则拍出来的电影一定会遭到如潮水般的恶评。所以在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同时要重视艺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创作视野,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转换学生的思考角度,提高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为今后的艺术设计的发挥铺好前进的道路。

四、结语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篇8

关键词:绘画课程;艺术设计;联系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定位不同,设置课程与教学也不同,特别是对待绘画基础课程的态度也不相同,有的高校对其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在工业设计上就会更多地重视专业而轻视基础,甚至认为绘画在工业设计中的比重轻,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绘画,不够重视思想上的表达。但事实上,绘画基础课与艺术设计有着诸多的联系。

一、绘画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教学的联系

艺术设计教学与绘画基础课有着一定的联系,尤其是与其密切相关的有素描、色彩与速写。从起源看艺术设计主要是源于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中存在着工艺美术的基因,设计应该追求实用化求美的原则。一位有名的设计师,他的作品无论是成品图还是草图,都应该用视觉效果来表达,若想拥有这个效果就应该依赖一定的造型,而造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绘画基础课来进行。所以,绘画基础课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应该受到重视。在各个理科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是招收理科考生,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绘画基础,创造能力的表达很薄弱,教学过程及教师忽视绘画基础课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对日后艺术设计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学生在设计的时候,通常会参考现成的资料,这样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很多内容在设计的时候都是有针对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料就可以照搬的。学生在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很浅薄的,需要通过实践来强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加强对速写的捕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绘画功底的提高。但是当今教学上却很难看到速写课堂,甚至有些课堂上看不到写生,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设计作品能力的提高与兴趣。

二、由绘画基础课培养艺术创新能力

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只是重视纯正艺术方面的培养,导致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与形象、意境等关联的事物,无法表现出具有一定功效的产品。最近几年来,我国的艺术专业不断扩招,但是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绘画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中却得不到重视。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绘画基础课中大多数的时候都会模仿,很少要求学生进行创新。另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通常把绘画课作为附属课程,那么学生也就不会认为其有多重要了。实际上,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对绘画基础课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应该要求学生了解对象的色彩等特点,同时也要对组成的对象的色彩进行提炼,这样有利于形成新的视觉状态,这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例如,可以在教学中需要的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可以在教学中加强速写课程,在绘画基础课中要求学生进行创新。绘画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觉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若想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设计能力,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有句话说得好,技术容易教,艺术不容易教,要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该重视绘画基础课,而重视绘画基础课就应该留意艺术思维的想法与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绘画基础课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应该开设一定数量的绘画基础课,因为艺术修养对培养一个设计师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随心所欲。我们不能说绘画基础课是为艺术设计教学而服务的,这是不正确的,它们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展绘画基础课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设计艺术时的创造能力。

三、总结

艺术设计可以看作是艺术与技术二者的结合,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它们看成是简单的二者相加,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割。绘画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教学是相互联系的,在整个教学中不应偏废其中一个,两个都特别重要。要格外地重视绘画基础课。

参考文献:

[1]于雷涛.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的作用[J].现代教育,2013

[2]郑少俐.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

[3]李志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J].艺术教育,2014

[4]王晴.谈绘画基础课与艺术设计教学的关[J].美术大观,2009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篇9

一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 应试教育错误地引导了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理解

应试高考美术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对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写实性素描、色彩的理解,艺术创造思维相对被禁锢,因此打破学生心目中陈旧的艺术观念,激发学生艺术理念和设计研究的热情,也应当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有了臻于完美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训练模式加上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形成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堂教学,方能为学生将来的艺术设计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关

基础课程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观念和思维的方法,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型设计理念的艺术人才。但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是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也只是完成课程的设计任务,掌握设计基础方法和技巧,拓宽学生的艺术思维没有放在重点上,往往以设计作业的画面效果作为评定标准,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弊端。这种教学格局无疑是狭隘的、低层次的,是不能适应专业课需要的。

3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认识上的力度不够

对于课程的理解,学生除了有自己的认识,其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不够。可以说,现在的基础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基础课的教学要比其他课程用更大的激情,下更大的力度,用更多的心思,才能把课堂搞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首先是许多教师对教师这份职业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工作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学生也缺乏应有的耐心和责任感。其次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分散了自己备课和科研的精力与时间,失去这些保证,其授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再次,教师的一生实际上是不断学习的一生,职业需求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掌握要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很多人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一份一劳永逸的职业,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因此也就出现以上的一些问题。

二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1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还是沿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工艺美术的课程设置,开设结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有些独立院校虽然开设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但其内容却是“新瓶装旧酒”,没能通过素描、色彩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还有一些院校“重技能、轻理论”,对设计史论课程、人文课程等比较忽略,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本质认识和发展创造所需的拓展空间。

2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视觉艺术表现的传媒和形式出现新的内容,文化与审美观念也一直在更新。现代课程的设置既要能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两学年的教学计划中,每门课程之间的比重关系,课与课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性和连续性,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能否合理地衔接等问题,都制约了艺术设计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而我们独立院校并没有正视这些问题。

3 课程结构缺乏综合实践性

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综合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能力、艺术的评价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应的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养综合艺术能力的最大价值在于为消除学科原有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提高综合艺术能力,它不再局限于某门类细化的知识技能,而是立足于“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局观念,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能力。

三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1 打破课程单一结构,突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增强多样性与趣味性

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打破课程单一结构、增加多样性课程类型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中素描、色彩课程占主导地位,这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亟待改进的。我们应该在学生接受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弥补必修课程的单一与不足。

就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规范基础课教学内容,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保留原有课程内容中有价值的知识的同时,应强调从当代艺术设计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新知识,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2 优化课程内容,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基础课程的教学占较大的学时比例,我们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视觉反映力,增强其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其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使学生理解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联系。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应顺应时展趋势,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以适应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需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靠教师讲课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传授知识要讲究方法,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艺术设计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图形”为主的艺术设计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类教学不同于工科教学,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有时在嬉戏中能激发设计灵感。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不能过分依赖电脑,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确立以创新型设计理念为中心的观念,而不是以单纯的摹仿和拷贝为中心的思想,启发学生从多角度

多方位考虑问题,充分开拓他们的视野,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审美感受、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探索一种最能表现其创作理念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最终目的。

艺术设计学科的特色就是实践性、实用性强,而现有基础课程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工作室,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基础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研究设计个案,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立足于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形式,学生和教师要通过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综合信息进行沟通,建立一种不断更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网络,使学生能够具有足够的信息量。

3 结合独立院校办学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独立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在这个环境里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质量。当今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多媒体技术、通信、网络等信息交流技术的迅速发展,渗透到艺术设计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和传播方式。在这样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面临着挑战。在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师缺乏优秀人才,因此,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要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和培训力度,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定时定期进行师资培训。同时,开展讲座与论坛,把继续教育作为新型专业教学的重要方面来考虑,促使教师更新观念,贯彻可持续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课题设计和组织能力,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向现代的启发、引导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应当把重点放在课程结构上。社会需要有创新思维、素质全面的人才,只有掌控好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学生多自我创新,掌握新知识,学好每门课程,以适应经济时代的需要。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先导和基础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其结构改革必须尊重教育的自身规律。因此,建设具有独立院校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这个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并能逐步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锦传,对当今构成教学体系的几点看法,美术大观,2009(7)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篇10

    关 键 词:装潢艺术设计 课程体系 改革

    一、我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现代设计自19世纪开始发展以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短短的100多年里,艺术设计对数千年的传统设计面貌进行了彻底的全面的改革。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都发生了形式与内容上的巨大变化。现代艺术设计奠定了现代物质文明的形式和内容基础,是21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设计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不断完善。景德镇陶瓷学院于2000年设立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该专业的教学在创立之初主要是借鉴了原无锡轻工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大都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世纪里,国内外的新思想、新设计、新形式不断涌现,学院设计教育的发展已明显滞后。借学院进行教改之机,我们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设计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传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设计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高等艺术院校除了加强对普及型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外,还应在办学思想与办学模式中加强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加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的中心功能是“学习”。课程体系的新旧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每所院校都根据自身的定位来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是新设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在国内众多院校纷纷开设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同时,如何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否则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国外的设计教育从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年成立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针对不同的设计专业,逐渐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理论,我们应合理地、有选择地吸收这些营养(而不是全盘接受),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从而形成自己的设计教育特色。我们此次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将在参照国内外成功的艺术设计课程教育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从国内设计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改革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的陈旧内容,使其更趋于合理从而对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装潢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解决的问题是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科学论证,从2003年至2006年,我们先后考察了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收集和得到了第一手的课题研究资料。经过近三年的考察、整理、汇总、研究,通过参观、主要负责人交流、查看其教学文件等方式,学到很多有意义的对我们课题研究有帮助的资料。另外,我们通过其他形式的考察和各种网络、书籍资源的收集整理,并结合其他院校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学校的特色,初步确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大框架和改革的出路。我们认为应该突出陶瓷学院的特色,不能盲目跟随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形式和课程设置,一定要有选择地吸收借鉴。根据这些考察资料和其他成果并进一步研究,取长补短,制定了适合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二、创建特色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研究,体现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改革的研究,体现在课程的调整及创新教育的培养。我们所制订的适合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拟订办学目标,绘就教学大纲。我们制订出了2004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新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已经在2004级新生的课程里得到了体现,它的课程思想和具体设置较2000年的大纲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着效果。第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所调整的课程及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性和科学性分析,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在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整合重复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精练:对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内在联系比较紧密又单独占有一定课时的课程,为避免重复采取合并或部分合并的方式进行整合。将原计划中开设的35门专业类课程,调整至25门。(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适时增设新的教学内容。我们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做了较大的调整,将原来不合理的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和整合,使整个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例如,我们通过市场调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专业设计软件的教学中,增加了“3DSMAX”设计软件教学内容,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和对网络设计人才的需求,还增加了“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质量的需求。(3)重视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多媒体技术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以及逻辑分析方法等与视频、音频以及为了知识创建和表达的交互式应用的结合体。它对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4)根据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地域性和办学特色,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注重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体现在《装饰图案》《民族传统艺术设计与研究》等课程的学习。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对装潢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及选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已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及选修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组合,使诸多课程都能够相互协调发展。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原计划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共有35门课程。其中理论教学的比重远远超过实践实训课程时间,这与学院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目标极不适应。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目标来看,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设计能力是放在首位的。为此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课程体系,已经合理地修改和调整了原计划的课程体系并且重新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使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学生选择余地大,符合市场目标需求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第四,编辑精选教材,构建课程体系:对所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握控制以及合理选择和编写教材。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我们依据艺术高考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们也在费尽心力地进行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第五,进行教改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方法是确保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教学内容既要广而新,又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学方法要启发式、讨论式,要加强师生对话,自由研讨。通过每门课的各个环节,加强了对学生全面的能力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进行教改和创新教学方法,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经历了反复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装潢教研室的老师们在设计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因材施教,创设了灵活多样的艺术课堂授课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就景德镇陶瓷学院自身的特点与条件对如何建设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现代设计教育要想成为设计的促进力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以及课程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建立新思维。我们此次对景德镇陶瓷学院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所进行的研究与改革,在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探索设计专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在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并逐步使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比较全面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比较全面的艺术知识及技能的复合型素质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美) Arthur D. Efland着.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韩)金泽勋.二十一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装饰[J]. 2000年版, 总第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