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7 01:50:43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培训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江梁艳(1982-),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电业局,工程师。(福建 福州 350001)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44-02

2013~2015年是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地市、县级企业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员工队伍的能力素质和岗位适应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全面贯彻落实省公司“三定、三考”工作要求,满足我局全员培训和承担部分省公司层面的培训需求,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为此,福州电业局不断总结师资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分析梳理师资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师资队伍结构

福州局现有一、二、三级兼职教师203人,属于局培训中心管理的一级兼职教师65人,占员工总数的0.6%;其中48人为男教师,17人为女教师,51岁以上4人,46~50岁11人,41~45岁9人,36~40岁13人,31~35岁13人,30岁以下15人,各年龄段分布较为平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5人,占一级兼职教师总数的69.2%;35岁及以下青年兼职教师30人,其中27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占35岁及以下青年兼职教师的90%;中级及以上职称或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47人,占一级兼职教师总数的72.3%;高级及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32人,占一级兼职教师总数的49% ;“双师”素质一级兼职教师14人,占一级兼职教师总数的21.5%;具有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16人,占一级兼职教师总数的24.6%。

2.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情况

(1)选人用人渠道多。一是坚持“按需配置、宁缺毋滥、稳步发展”的原则,采用部门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兼职教师聘任的职数限制,在全体员工范围内进行兼职教师选聘。二是将专家能手纳入兼职教师网络;国家电网公司专家、省公司“513”人才、省公司聘任的兼职教师、“海西·电网杯”竞赛第一名获得者、部级竞赛前二十名获得者、局“四个通道”6 级、7 级人员直接聘任为一级兼职教师;局“四个通道”8 级人员直接聘任为二级兼职教师。

(2)职责和权利明确。一是明确各级兼职教师的年度达标授课学时,每年安排一级兼职教师承担授课任务不少于80学时。二是分层分类优化兼职教师管理。培训中心负责局一级兼职教师的选拔、管理和一、二、三级兼职教师的聘任,各部门负责二、三级兼职教师的选拔、管理和一级兼职教师候选人的推荐。三是组织开展专家人才上讲坛活动。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国网优秀专家人才、省公司“513”人才、各级各类技术能手面向全局员工开设前沿讲座。四是要求兼职教师必须服从培训中心统一调度和所在部门安排,承担竞赛调考集训、培训办班、导师带徒、县公司人员帮带等任务。五是实施“培训者培训工程”,为优秀兼职教师创造外送培训、深造学习、考察、调研的机会,帮助兼职教师开阔视野、吐故纳新、不断学习成长。通过签订企校合作协议与系统内院校合作,聘请系统内专职教师援教,安排对口专业兼职教师旁听,提升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

(3)实施正向激励。一是举办兼职教师聘书颁发仪式,由局领导宣读全体受聘兼职教师名单并为兼职教师代表颁发证书。二是提高兼职教师授课待遇,并按照教龄、职称、技能等级实施差别待遇;给予兼职教师一定金额的书报费补贴。三是评选培训先进个人和十佳培训标兵,在优秀兼职教师中好中选优、树立标杆,进一步增强兼职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4)落实考核评估。一是兼职教师授课台账归档保存一年备查。二是定期深入基层单位和县公司对年度培训计划实施、兼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跟踪。三是实施兼职教师动态管理,聘期为三年。聘任期满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予以续聘。考核结果作为国网公司专家、省公司“513”人才、“首席带新人”计划“首席”等专家人才相应年度培训考核的依据。

3.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局的师资数量、结构呈逐年良性发展势头,但总体数量增长速度较慢,跟不上电网建设跨越式发展和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师资队伍结构与企业实现“两个转变”的目标要求不够匹配,缺乏年纪轻、高层次、行业中有影响的领军人才;不同专业(工种)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部分兼职教师仍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历学位层次和教学水平等。

(2)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兼职教师虽然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授课技巧,个别兼职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不足,不适应课堂环境,授课的条理性、系统性差,教学效果不佳。

(3)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兼职教师培训授课的计划、考核、使用、待遇等政策性措施滞后,培训结果的应用效果不明显。部门间认识不平衡,培训工作效果差距明显。

二、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

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全面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优先配置重点专业的师资资源,重点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师资队伍。

2.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一是通过将业务骨干培养成兼职教师、聘任在岗的专家人才、返聘离退休专家等途径,不断扩大兼职教师队伍,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数量与企业员工队伍规模相适应。2015年末一级兼职教师数达到105人,占员工总数的1%。二是构建专业梯队。2015年末培养1至2名国网公司专业领军人才,3~4名省公司专业领军人才;每个专业培养“双师”素质专家人才1~2名,每个职业工种至少具有2名专业理论兼职教师和2名实际操作兼职教师(理论和实际操作兼职教师可以兼任,但总数不得少于3人)。

(2)素质提升目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15年末“双师”素质一级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40%,中级及以上职称(含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一级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80%,高级职称(含高级技师)的一级兼职教师比例不少于55%;35岁及以下青年兼职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或学位的比例不低于95%;一级兼职教师企业培训师格证持证率达40%;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的生产技能类一级兼职教师比例达100%;一级兼职教师相应岗位资格证书持证率达100%,从事特种作业培训的兼职教师持有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办法的作业许可证的持证率达100%。

(3)体制机制建设目标。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有利于“双师”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1.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1)积极创造条件,为兼职教师优先提供在职学历教育机会,支持和鼓励培训管理人员、兼职教师攻读本科与硕士学位,给予经费支持,不断提高培训管理人员和兼职教师的学历层次。

(2)按照“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支持和鼓励兼职教师按照规定条件同时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并给予经费支持,凡取得“双师”(技师和工程师及以上)资格人员优先推荐参加岗位晋升、专家人才选拔,并在其职业能力贡献积分中予以相应加分。

(3)支持兼职教师通过考试取得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或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的培训考核,取得所教授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给予经费支持。

(4)将兼职教师学历、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资格等级与兼职教师聘任级别挂钩。

2.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兼职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二是定期选派兼职教师参加外部新技术、新知识的更新培训,从而保证兼职教师的知识体系能够保持在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三是定期组织兼职教师授课技巧和授课方式培训,主要包括兼职教师职业形象的训练、开场结尾和主体组织等授课内容呈现的训练、课堂提问、应答、点评、现场应变、控场方法等培训师临场能力的训练。四是支持兼职教师参加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和各项职业技能竞赛。五是定期组织精品课程、优秀教材讲义、课件评选活动。

3.健全师资队伍管理机制

(1)职业发展通道。为兼职教师设计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一是对兼职教师进行分级,根据兼职教师的培训评估效果和培训授课年限进行职级晋升。二是在专家人才选拔和岗位晋升的过程中优先考虑表现突出的兼职教师,将聘任兼职教师作为专家人才选拔的基础条件,并明确兼职教师级别与专家人才级别的对应关系。

(2)评估考核。建设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一是健全培训课程监控体系,对于培训课程尤其是周期较长的课程,在课程初期和中期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测评和考核,及时发现在培训进度、方式方法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纠正和弥补。二是完善课程后期和培训结束后的评估机制,根据培训目标计划明确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对受训人员受训后的收获进行评估,即从受训人员的专业知识或者业务技能是否提高、工作态度是否改善、工作业绩是否有所提高等方面进行测评和考核,从而最真实地评估出培训的效果。三是完善兼职教师授课台账,详细记录兼职教师在课程开发、授课学时、教材讲义、题库和技能项目评分标准编制和评奖、培训效果评估、考核结果应用等情况,为兼职教师的使用、培养、晋级提供依据。

(3)考核结果应用。一是作为评定员工年度绩效等级的参考依据或加分依据;二是作为评价部门年度人力资源专项考核的依据,将部门兼职教师素质指标、派员教学、培训效果等指标等列入单位年度人力资源专项考核;三是作为课酬津贴兑现依据。

四、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福州电业局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培训的副局长担任组长,副组长为培训中心主任,组员为各部门行政负责人,负责全局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增加投入,完善制度,确保目标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培训中心),办公室成员为各单位培训员。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篇2

一、教师培训工作

(一)2020年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2020年我县的教师培训工作严格按照下达的培训任务和指标进行,分为部级、省级、州级、县级和校本培训共5个层次进行培训。

1.完成国家、省、州151人次。其中完成部级培训共计25人(202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22人正在陆续参培);完成省级培训53人(2020年省培项目6人正在陆续参培;完成州级培训73人。

2.完成县级培训共1720人次。全年共计完成部级、省级、州级、县级培训1871人次。所安排的培训做到了“选派到位,严格要求和规范管理。参培教师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学有所获,完成学习后都能积极开展好“一培四展”工作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培训成果。

3.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工作。我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主要是以各中小学校为单位全员参与,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校本培训理念。基本途径是以“十抓一促”为载体,规范各校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落实“十抓一促”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责任目标。并与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年度考核和绩效工资挂钩进行督促和考核。促进校本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了成效。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个别参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培训发生冲突时,影响了培训效果。

2.个别教师为培训而培训,未达到培训目的。

3.建议线上线下培训内容减少通识性讲座,培训针对学科内容贴近一线教师,要具有实效性。

(二)2021年教师工作计划及“十四五”工作思路

1.“十四五”期间我县将以学前教育教师、中小学骨干教师、中小学校长名园长、学科骨干教师为亮点,坚持“打造骨干、夯实校本,优化课堂、提升课研,全员参与、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形成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培训的考核评估制度,秉承培训为教育发展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突出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我县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跨越发展。

2.积极完成国家、省、州下达的各级各类培训任务。抓好学校的“十抓一促”、“一培四展”工作。

二、语言文字工作

(一)2020年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今年我县认真履行职责,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语言文字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政机关带好头。党政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认真贯彻落实语言文字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公文用字的规范化管理。

2.教育系统牢基础。一是将学校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二是明确学校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三是将教师普通话水平达标作为评优、晋职的必备条件之一。

3.新闻媒体做榜样。新闻媒体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节目制作播出的审制,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均达到规定等级。

4.服务行业强形象。把“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纳入部门的管理目标,纳入员工的工作规范和考核要求。服务行业必须把规范用语用字作为文明优质服务的重要指标,纳入日常检查考核。在县城主要街道设置大型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牌,对主要街道、广场等地的社会用语用字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

三、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

1.公文格式仍有不规范现象,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

2.县域语言文字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创特色不够明显。

3.建议进一步加强公文格式规范化的培训,加强公文的审核校验,避免出现不规范现象。加大对各行各业、各领域的督导力度。

(二)2021年语言文字工作计划及“十四五”工作思路

1.2021年我县语言文字工作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篇3

搞好干部教育培训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是完成当前重大战略任务的需要,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对搞好干部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干部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是基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特殊教育,是干部队伍建设乃至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工作方向,同时还必须明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必须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

要切实加强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建设。一是高度重视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建设,充分发挥它们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二是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当前,除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学院外,还存在着部门和行业办学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培训等其他培训机构,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培训体系,为干部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毋庸讳言,这个体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一些问题,特别是存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资源浪费甚至无序竞争的现象。为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需要,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三是加强党校和行政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建设。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时刻保持坚强的党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要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使他们树立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要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用良好的道德情操完善自身,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二是加强业务素质培训。要逐步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教师职业证书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积极探索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要落实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有计划地选送专职教师到上一级党校、行政院校、国内外著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在职进修、业务交流、课题攻关等活动,积极落实五年轮训一遍骨干教师的计划。三是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组织专职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到先进单位去参观考察、挂职锻炼、学习交流,在增强感性认识上下工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四是有计划地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要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理论优势,围绕新的教学方针,围绕教学对象的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为基本框架,规划课程建设,开发一批具有干部教育特色的优势学科。从重点学科的设置、二级学科带头人的遴选、教师的定位、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去操作实施。教材建设要按照立足全局、协调各方、总体设计、分步推进的要求,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一纲多本、编审分开,逐步建立开放多样、具有时代特征的教材体系。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编写符合不同班次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抓紧推进精品系列教材工程。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干部教育条例》为基本依据,根据新的形势变化,进一步修改完善各种制度。坚持从严治校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教学上,贯彻“精、深、实、新”的原则,坚持个人、集体、学校三级备课制度,严把入口关;严格课堂讲授规范,保证授课质量和效果;加强教学专题、招生和学籍等方面的管理。在科研上,坚持出精品和出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完善课题、调研、成果转化等各项管理规定,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在学员管理上,强化党性锻炼手段,推行学时学分制,建立完善培训档案;与组织人事部门一起建立学员跟踪考核、监督约束制度等。同时,要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服务、行政后勤、机关党建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二、必须联系实际创新思路

总书记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因此,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适应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在创新路上多做文章。

要创新培训观念。干部教育培训应在思想上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紧迫意识。中央接二连三对干部教育培训做出重要指示和部署,充分说明新阶段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各级党组织和培训机构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央精神,千方百计地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抓紧抓好。二是强化使命意识。党校、行政院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主动承担历史重任,不断把干部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每一位从事干部教育事业的同志,都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认清形势,努力工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尽心献力。三是强化机遇意识。各级培训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这一重要机遇,乘贯彻《干部教育条例》和《规划》的东风,积极推动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软件、硬件建设,壮大自身实力,赢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先机。

要创新培训模式。要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在职自学等制度,大力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线学习等方式,采取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考察调研相结合等,为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供多样化的途径。校内学习要坚持多种形式方法齐用并举,把统一课堂与分类培训结合起来,把集体授课与个性研讨结合起来,把以料下单与按需施教结合起来,把新颖形式与质量提高结合起来,力求使整个教学过程有讲授、有交流,有灌输、有研讨,有统一课堂、有自主选修,有共同要求、有个性需要,做到生动活泼、严肃有序。

要创新培训班次设置。要按照《规划》要求,适应差异性培训需要,推行分阶段、分研究方向的小班培训模式。在分类别、分层次设定班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培训体制改革,在同一个班次设立不同的研究方向,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编成不同的小班。在具体教学实施上,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公共课教学、分研究方向教学、问题研究等几个阶段,由几个教研部门组成研究指导小组,分类指导学员进行研讨和论文写作,努力增强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赋予讲授式教学以新的内容,扩展其新的形式,焕发其新的活力,使其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研究式教学模式,使其成为广大学员所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增加讲授内容的科研含量和研究成分;督促教师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事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之间互帮互学,提高授课艺术和能力。要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培训效果。要把强化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从财力、人力等多方面给予扶持,调动广大教师搞好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必须在求实效上下工夫

大规模培训干部最终要落实到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上,规模达不到不行,只讲规模不讲质量也不行,要讲求质量、效益和规模的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在加强培训求实效上下工夫。

要坚持学以致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一是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各级培训机构要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理论上的提高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本领,把学习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工作、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切实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要教育广大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三是坚持运用理论与发展理论相结合。要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形成和保持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周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要加大对干部教育规律的研究。要认真总结以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要针对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差别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机构多元化、培训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要注意吸收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经验和国外(境外)相关教育培训的有益做法,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努力在认识和把握干部教育培训规律上取得新的成果。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篇4

现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暨《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实施。

附件:1.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2.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

3.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附件1: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为加强技工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劳动保障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广泛动员全社会的教育培训力量,普遍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二、目标任务

瞄准企业生产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和比重有明显增加和提高,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状况。

三、项目内容

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结合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一些重点工业城市,实施若干高级技工培训项目。2002年10月,首先启动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其他项目将陆续实施。

四、主要措施

(一)充分发挥企业和高级技工学校的作用,动员其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行动,沟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强化高级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推广新技术、新技能在职业培训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创新培训形式,开展远程职业培训,推动多媒体音像、仿真模拟教学技术的应用。

(三)推动企业落实培训经费,大力开展职工培训,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提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水平、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

(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改革,探索实行与企业生产和职业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的鉴定模式。加大技师考评改革的工作力度,使经过培训的高级技工,通过公开考评的方式,取得技师职业资格,促进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

(五)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技术职业(工种)人员,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对实施情况加强劳动监察,对违反规定的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

(六)利用部级和省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加强教师特别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培养具备高级职业资格的专业理论和生产实习指导“一体化”教师。

(七)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表彰奖励优秀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定期组织同业技能交流活动。

(八)逐步完善职业分类、标准、教研、教材等基础工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高级技工学校教学计划》和行业、企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制定培训教学计划,并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开发和出版一批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

(九)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指导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职业指导必修课。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的收集、预测、分析和工作,做好培训毕(结)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组织专场招聘会。

(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政府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措施,宣传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标兵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术标兵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四、经费筹措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劳动保障部门向当地财政部门争取专项经费,用于工程的组织推动和基础工作开发。

(二)企业应从职工教育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中落实技能培训经费。

(三)培训机构和承担委托培训任务的企业,可根据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类型,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培训费用。

(四)对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的培训,符合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从地方再就业培训经费中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可适当提高。

五、组织管理

劳动保障部负责工程的总体规划、综合管理。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本地区工程的组织实施、管理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网(WWW.LM.GOV.CN)设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专栏,及时通报工程进展。行业组织对本行业工程的实施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企业负责本企业工程的组织实施。

附件2: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

从2002年10月到2005年底,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以下简称机电项目)。

一、任务目标

根据企业急需,在部分工业较为集中的城市和机电类职业比重较高的行业、企业,大力开展机电类现代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力争到2005年,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在技术工人中所占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中青年高级技工的比重达到30%左右。

二、重点实施范围

(一)重点城市:北京、天津、太原、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南昌、济南、广州、深圳、洛阳、郑州、武汉、湘潭、株洲、柳州、重庆、成都、贵阳、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30个城市为部里的重点联系城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可以确定各自的重点联系城市。

(二)重点行业组织和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集团。

(三)重点职业领域: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模具量具制造人员,特种焊接人员,机电一体化维修人员(机械设备),以及机械加工和装配生产线岗位、工种中多技能复合型技工。

三、主要内容

(一)选择100家企业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依托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各确定2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确定10家、每个重点企业集团各确定3家,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公布。企业结合实际及长远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实施以下培训项目:

1.面向本企业职工,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转岗培训、师傅带徒培训、技能提高培训等,组织岗位技能竞赛和练兵比武,表彰奖励技术能手。

2.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委托培训和订单培训。

3.面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校企联合培训,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承担实习或见习任务。

4.面向社会,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二)选择100家学校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依托机电类高级技工学校和相关专业实习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工科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各确定2家,每个重点行业、企业集团各确定2家,部分省(区、市)劳动保障部门确定18家,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公布。由学校制定后备机电高级技工培养计划,实施以下培训项目:

1.面向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级技术工人,开展高级技工学制教育。

2.面向社会上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或企业高级工,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3.面向高等教育毕(结)业生中尚未就业的人员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具备较高文化层次的高技能人才。

4.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培养后备技工。

5.面向企业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及社会其他人员,开展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培训。

(三)选择3家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项目)资源开发中心”。依托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建立资源开发中心,开展基础研发工作。

1.跟踪了解新技术、新技能的推广、应用情况;

2.开发培训课程,开展示范性培训;

3.组织培训方法研究,承担教材开发和骨干师资培训工作。

(四)组织实施“全国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软件培训课程”远程培训。依托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陆续开展数控工艺、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开发、数控机床加工等领域的远程培训项目,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加工(CAD/CAM)等现代制造技术。

(五)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或学校基地完成重点职业的培训任务后,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照企业或职业学校鉴定试点模式,组织实施鉴定,由劳动保障部门为合格者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大技师考评力度,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和企业集团每年组织1次技师资格考评。加强劳动监察,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每年至少组织1次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劳动监察,对违反规定的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

(六)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宣传表彰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和企业集团在三年内举办1-2次重点职业(工种)的技能竞赛,每年集中组织一次技术能手的专项宣传和表彰活动。劳动保障部会同重点行业、企业集团,在三年内将组织1-2次部级重点职业(工种)的技能竞赛;第六、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增加重点职业高技能人才所占的比重。

四、组织推动

(一)成立由劳动保障部主管部领导任组长,行业组织、企业集团主管领导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下设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协调等工作,由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承担。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城市成立由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企业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企业和学校的沟通联系工作。

(三)重点行业组织、企业集团成立或落实相应工作机构,推动项目实施。

行业组织要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预测,确定本行业的重点职业,沟通培训信息,组织同行业交流和技术比武及观摩活动,组织和指导有关教学培训工作。

企业集团要制定规划,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切实提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水平、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指导企业基地与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全面推动项目的实施。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2年10-12月)

1. 各省和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组织和企业集团成立或落实项目领导实施机构

2. 调研了解地区及行业、企业需求,并制定实施方案

3. 确定企业基地和培训基地

(二)实施阶段(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

1. 组织实施培训

2. 做好基础工作和技术支持

3. 进行阶段性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三)效果评估(2005年10-12月)

1. 各省和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组织、企业集团自行评估

2. 劳动保障部组织检查评估

3. 项目总结

附件3: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小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成员:薛德林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吴 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薛 利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刘思诚 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王守信 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李柱石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陈天立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济师

杨广宏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白玉龙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郑昌泓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李文科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 县级教师 培训机构 标准化建设

所谓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就是使机构在师资、用地、校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室、音体美器材、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标准。

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我国教师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享受进修或培训的权利和履行业务提高的义务,促进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推进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当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教师培训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指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笔者通过调研和评估发现,不少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至今仍不能适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甚至仍有部分教师培训机构发展举步维艰,处在生存的困境之中。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重视不够,经费筹措不力。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由于部分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进修学校的地位和功能认识模糊,没有把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放在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战略位置上;没有在教师教育的事业规划、经营投入、基础建设、技术装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按照先一步、高一筹、优一等的需要,切实给予优先考虑,重点予以保证,导致统筹无力,经费不足,运转困难。

(二)硬件建设滞后,办学条件薄弱。

目前,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等,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远远滞后于中小学。部分培训机构缺少合格的教师培训场所,缺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活动室、图书室等,教师培训主要靠借用城区部分学校教室,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地点不确定,给教师培训期间的食宿带来了诸多不便,加重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同时对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了较大程度的制约。

(三)软件建设乏力,师资素质偏低。

教师培训师队伍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核心要素。部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师资队伍仍存在三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及工勤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结构比例等,都存在结构不合理,甚至是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从年龄结构来看,中老年教师偏多,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偏少;从学历和职称结构来看,本科学历、中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高级职务教师比例有待提高;从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来看,有的学科没有专任教师,有的学科只有一两名专任教师,有的学科则较多。有的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比例过大,专任教师人数比例偏小。

二是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目前许多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师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中小学调入,二是从高校新毕业生聘用。由于许多调入者未经过统一选聘、考核等程序,专业水平、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无法保证,新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接地气”的教学很难受参训教师欢迎。

三是专业素质偏低。不论是机构的专职教师还是来自一线和教研机构的教师都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实际,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学科培训很少,培训缺乏针对性。

(四)机构职能交叉,培训资源浪费。

县域内职能接近的机构交叉培训现象较多,如教师进修校、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科等,它们基本上都是服务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却多年来一直分设,各自开展听课、评课、聘请专家讲座、教科研成果评比、课题申报等活动。有些县域教师培训机构即使合并了,也是各做各的事,根本没有实质性地整合各类资源,造成重复培训,浪费有限的师资资源,严重地干扰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正常工作。

(五)教师培训与教师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培训大多自上而下,很少考虑一线教师的需要与意愿,形式基本是“你讲我听式”的专题讲座,辅导教师基本是单一色的培训机构自己的师资,地点基本是在培训机构内,或把参训者集中在所在乡镇的某一所学校内,还没有形成县、乡、校的培训网络。培训内容统一,形式单一,培训者面孔经年不变,培训效益微乎其微。

二、加快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的举措

自“十二五”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相关文件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工作,把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抓手。

2011年11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2011〕26号),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提出了新标准。2013年5月6日,《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要求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改进培训内容,转变培训方式、强化培训自主性、营造网络学习环境、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培训管理八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结合现阶段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笔者认为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前提条件。

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本体职能,是当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政府对教师培训所持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师培训的发展及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以,各级行政部门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职能作用的认识应与国家要求一致,明确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促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省有关部门应将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和教师培训业绩纳入教育乃至地方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指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加强政府统筹,力求办学条件标准化。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必须有与教师培训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例如教学设施设备、图书馆、微机房等都应该俱全。努力打造设施设备齐全,环境优雅,集学习、食宿、娱乐于一体的教师培训基地,为实现高质量的培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县级政府要加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统筹力度,特别是在教师培训基地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教师教育经费的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政策、经费保障力度,真正落实教师培训和基地建设的政府责任。

2.培训机构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主动寻求内涵式发展,给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实用的课程。教师培训机构要做到有为,从而提升机构在当地中小学校、幼儿园指导管理中的地位,发挥作用。

3.构建开放的办学机制,促进优势互补。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培训对象需求的多样性、结构的多层次化需要,培训机构可通过树立开放的、合作沟通与资源共享的理念,完善“上挂、中联、下辐射”的教师继续教育格局,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教师培训网络。所谓“上挂、中联、下辐射”,指的是在继续教育过程中,重组资源,实施上下联动、左右相助的办学策略。对“上”,借助有关高等院校、省市教研部门等的优质资源,发挥他们的后盾作用和指导功能;对“中”,整合同级的有关师资培训机构、教研机构、电教机构和重点中小学的优质资源,发挥他们的协作功能和资源优势;对“下”,开放各下属乡中心校师训点及城乡各学校的优质资源,发挥他们的基地作用和辐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二)培训团队优良化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关键所在。

师资、管理、课程是立校基石,也是拉动培训机构发展前进的三驾马车。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培训者队伍,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当前,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对培训者提出了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一位合格的教师培训者应该是培训理论的研究者,是培训资源的开发者,是培训课程的设计者,是培训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并将这些角色融为一体。为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把对培训者的培训放在培训工作的先导地位。

一方面,加强培训者培训。可通过选派培训者到高校进修,提高学历层次;选派培训者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观摩学习等开阔视野;建立校本研修制度,组织培训者开展校本研修,提高专业能力;构建激励机制,把培训者参加培训作为评聘、晋升职务的重要条件,等等。

另一方面,推行教师质量标准化管理。根据教师年龄结构、知识层级水平,为每名教师制定岗位标准,并将此纳入年终岗位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加大科研引领力度,针对培训工作中的现实问题确定科研课题,促进教师边培训边研究,并躬身指导联系学校开展课题研究。

培训者队伍结构要合理、数量须足够。一般县域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队伍中老、中、青教师比例结构应达到1∶2∶1;特级教师或省、市级名师应占一定比例。这样才能建立起以老带新的校本研训机制,才能促进县域教师培训机构自身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培训实效性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重点。

教师培训机构,其主业是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持续性的专职服务机构。因此,培训机构要根据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加强培训调研,创新培训思路,打造培训亮点。

在培训模式上要注重“三突出”,即从传统的讲座式培训向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探讨交流式培训拓展,突出学员的主体性。以教师的内在需要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的针对性。以需求为根本、问题为核心、案例为载体、理论为支撑、互动为方式,突出方式的灵活性。

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四个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培训过程与实效考核相结合,使培训成为教师学习与交流、反思与总结、研究与发展、锻炼与提高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要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功用,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培训基地,探索出“人网”、“地网”、“天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达到“大规模、高效益、低成本”的培训效果。

(四)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服务功能是培训机构发展的不竭动力。

逐步建立“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中心,以培训为基础,以电教为支撑”的运行机制,实践和完善“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继续教育工作模式,教研和科研结合、研究和培训结合、指导和管理结合、管理与评价结合,把培训机构建成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与指导中心,教师与干部培训中心,信息技术技术开发与推行中心,教育政策咨询与研究中心,社区教育与服务中心,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健全的培训管理体系,是推进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培训机构的发展,必须注重两个方面:

1.注重规范化的培训过程管理。

完善培训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执行培训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培训组织严密、服务周全、严格考勤、考核并有记录。培训结束时,所有培训资料如培训课件、培训照片、学员反馈表、总结、反思、学时统计等,必须及时归档,必须由相关人员提出问题和改进措施。

2.注重精细化的培训细节管理。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篇6

针对当今工会干部培训,我们认为应该本着“因需施教,适当超前,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创新、实践。以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为重点,通过采取专门培训和会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多渠道积极开展对全体专兼职工会干部的培训,合理构建好“六大培训工程”,形成科学完备的培训体系:

一、指导思想、培训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十精神指导培训工作实践,以提升工会干部培训实效为目标,以提高工会干部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为主线,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扎实、作风过硬、廉洁自律”的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和开创绍兴工会工作新局面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 培训定位

以工会干部继续教育与培训为基础,以工运理论和政策为指导。重点开展基层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以提升工会干部组织动员、沟通协调、协商谈判和化解矛盾能力为重点确定培训内容。重点开展对工会业务骨干的教育培训,重点进行工会劳动法律、工资集体协商与谈判、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与劳动保护、职代会民主管理、财务经审、资产监督管理、企事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争取开展县(市)级以上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等工会理论及工会业务知识,涉及工会工作的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及群众工作等知识。

(三)发展目标

1、抓队伍建设夯基础

加大工会干部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成一支人数3-5名、熟悉和热爱工运事业、能完全胜任开展工会理论与业务讲课的专职教师队伍。

2、抓科学管理增效益

要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中心教职工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力推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通过抓科学管理来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3、抓干部培训创特色

要根据培训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内容和时间,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三年的努力实践,争取工会干部培训年总人数达到3000 人次以上的规模,打造工会干部培训特色。

4、抓理论研究强指导

筹建工会理论研究中心。把一部分专任教师培养成既是学历教育教师又是工会干部的培训教师,同时能从事工会理论与业务、工会政策和工运事业研究,建成一支由中心教师和工会系统资深人员相结合的5―8人的研究团队,为上级工会提供工运理论支持与专家咨询服务。

二、行动方案

(一)激励机制创新工程

探索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优秀师资积极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实行专职教师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加强考核与奖惩,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积极选聘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工会干部及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从事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从制度上保障工会教师的学历、职称等的晋升空间,配套相应研究经费,奖励机制逐步健全,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双师队伍建设工程

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教师参加教育培训、脱产进修深造、承担调研课题、参与工会重点工作、基层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要有计划的把中青年教师分期分批送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工运学院)参加工会干部师资班培训。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工会干训班的听课和干训教研活动。鼓励工会培训教师参与基层调研和工运事业研究,把一部分专任教师培养成既是工会干训教师又是工运事业的研究员。

(三)培训项目拓展工程

作为工会组织的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工会干部的摇篮,要有计划的开展工会干部的政治和业务培训,提高工会干部整体素质。要根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结合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工会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更要发挥好工会学校的专业资源优势和工会特点,加大对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建立各级各类面向工会干部的培训项目,包括工会主席高级研修班,街道乡镇工会干部培训,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会干部培训,新任工会干部上岗培训,非公企业工会干部培训,机关事业单位工会干部培训,女职工干部培训,职工代表培训,工资协商指导员培训,工会专职社会工作者培训,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劳动保护监督员培训和班组长培训等。并可在培训中增设专题研讨培训,紧密结合工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专题解读最新政策、解剖工会热门话题,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新需要。

(四)培训资源整合工程

积极争取市总工会及各部室、各产业工会和市总所属各事业单位的支持,充分利用工会系统内部的办学资源,将工会系统的有利资源整合到工会教育培训中心来。积极争取本市各区、县、市总工会的支持,坚持成熟一个建一个的原则,与有条件的区、县、市总工会合作,设立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分部,充分利用当地工会资源,扩大干训规模。积极依靠工会不断增强的软硬件资源,在刻苦“炼好内功”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承担全市工会干部教育与培训工作。

(五)多方合作机制构建工程

积极运用他山之石,开展校际合作。主动与全国工会院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工运学院)、各兄弟市的工会干部培训学校等进行学习交流。积极争取浙江省总干校的支持,加强合作,利用其师资优势加强培训力量。紧密联系市委党校,利用其优秀的教师专家团队对工会干部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积极与市总工会各部室、各产业工会合作,结合各级工会的重点工作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在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构建工程中,要充分借鉴合作单位在工会干部培训方面的经验,努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六)培训知名度提升工程

加强 “绍兴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的形象设计和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工会网络、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平台,打响工会学校品牌,面向各级工会公布培训信息,吸引更多的工会干部到中心来参加培训,不断提升培训中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设置课程和教学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工会干部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切实提高工会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工会干部参加培训的满意度。建立对工会干部培训质量的有效监控、评估奖惩和反馈制度,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在培训管理、授课水平、培训效果上打出知名度。

三、实施办法

1、强化职能

“教育”是工会组织被赋予的四大职能之一。在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软硬件条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争取市总工会将市总工会各部室、各产业工会的工会干部培训职能纳入工会教育培训中心。工会干部的培训任务完成情况要列入对各部室、各产业工会的考核范围。

2、联合发文

工会教育培训中心每年要根据市总工会对工会干部培训工作的要求,密切结合年度工会重点工作,配合市总组织部等研究确定工会干部上岗资格培训计划和工会业务培训计划。工会干部培训计划的通知由市总工会或各部室、各产业工会和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发文,共同组织。

3、经费补贴

对于市总组织部与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工会干部上岗资格培训,由市总工会根据中心年度完成的工会干部培训数量给予培训补贴。对于与市总部室、产业等单位合作开展工会干部业务培训的,根据培训支出的成本由主体部门给予中心适当补贴。对于中心分部组织的培训,要求按培训费的适当比例收取培训管理和办证费。

4、中心实施

中心要在大力发展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中发挥好工会的“教育”职能,把工会干部培训工作作为中心的立足点。在工会各职能部室的支持配合下,大力开展各类工会干部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维权能力,进而促进工会工作,助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

四、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1、建立体制

“维护、参与、建设、教育”是工会组织的四大职能。中心大力开展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并进行工运理论研究,是在履行工会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工会的一项纯公益事业。市工会教育培训中心要在大力发展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中发挥好工会的“教育”职能,大力开展工会干部培训。同时,通过市总工会积极向市人事编制部门争取把中心列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使中心在体制上有政府财力保证。

2、建立机制

中心的分配机制要以激发活力,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会干部培训事业的发展为指导思想。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师资保障

1、内部培养

针对本中心培训任务重,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一方面可采取从承担学历教育的教师中选拔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专职培训教师。通过教育培训、脱产进修深造、承担调研课题、参与工会重点工作、基层挂职锻炼等方式,充入培训师资队伍。

2、外部引进

可引进校外专家学者或有实际工作经验及理论知识的党政领导、工会工作者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和业务水平。

3、建立培训师资库

要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工会教育培训中心的优势,尽快建立工会干部培训教育师资库,壮大工会干部培训师资队伍。使培训工作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

按照全《2011-2015年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精神要求,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工会工作服务、为工会干部成长服务。

(三)经费保障

1、教育培训补贴经费

加强对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是各级工会履行工会职责的需要,是工会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工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保证。培训经费由上级工会按需足额拨付。

2、设备更新和投入经费

工会干部培训,是服务于上级工会和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注重社会效益,设备更新经费一直依靠上级工会的支持,应同时列入上级工会的干训计划支出经费项目一并拨付。

(四)硬件保障

1、培训场地

根据工会干部培训业务的需要,确保培训场地。工会干部培训按有培训规模的要求,需要保证100人左右的多媒体阶梯教室1―2个,多媒体小教室2―3个。

2、接待设施

工会干部培训必须配置相应的硬件接待设施,保证工会干部培训的正常开展。要提供培训学员的住宿条件,档次要达到三星级宾馆标准以上;能够供培训学员停车的场地,50―80个车位;能够供培训学员用餐的场所,可供100人同时用餐;提供其它娱乐活动设施等。

作者简介:

姓 名:金建龙

出身年月:1967年9月28日

性 别:男

籍 贯:浙江 绍兴

现职称: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

学 历:大学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篇7

为适应本公司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现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特制定出此新入职工培训方案。

一、 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新员工培训,又被称为入职培训,是企业将聘用的员工从社会人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从组织外部融入到组织或团队内部,并成为团队一员的过程。成功的新员工培训可以起到传递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塑造员工行为的作用,它在新员工和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其它员工之间架起了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并为新员工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并与其它团队成员展开良性互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员工培训目的

新员工培训的基本目的是让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基本背景情况,了解工作的流程与制度规范,从而帮助员工更快地适应环境和新的工作岗位,更快地进入角色,提高工作绩效。

三、培训对象

全体新入职员工

四、培训方式

岗前培训:指员工在进入组织之前,为新员工提供有关组织背景、基本情况、操作程序和规范的活动。由公司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主要通过集中授课、讨论、角色扮演、人员互动等多种培训形式展开。

五、培训内容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及其相关知识的培训

1、 公司概况

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组织结构、领导核心、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公司规章制度等进行详细介绍和讲解,使员工可以全面的、多角度、的认识了解企业,同时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

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考勤管理制度、休假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报销制度等基本规章制度的介绍和讲解。

具体包括:

(1)、福利组合概览(如健康保险、休假、病假、费用报销等)

(2)、业绩评估或绩效管理系统,即绩效评估的方式,何时,由谁来评估。

(3)、薪酬程序:发薪日,如何发放;

(4)、职业发展信息(如潜在的晋升机会,职业通道,如何获得职业资源信息)

(二)特商,团购具体合作内容,方式培训,下午电话实践。

(三)广告具体合作内容,电话销售技巧培训,下午电话实践。

(四)电话销售培训,扫街。

(五)对公司的感想,有总经理命题让其进行演讲,笔试考核。具体考核内容由总经理决定。

六、培训时间及地点

培训时间:

每天上下午各两个课时:上午:09:3011:30下午14:0017:00。)

【入职培训方案二】

一、总体目标

1、加强公司高管人员的培训,提升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开阔思路,增强决策能力、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

2、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3、加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

4、加强公司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培训,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5、加强公司员工的学历培训,提升各层次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

6、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行业人员执业资格的培训,加快持证上岗工作步伐,进一步规范管理。

二、原则与要求

1、坚持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公司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2、坚持自主培训为主,外委培训为辅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以公司培训中心为主要培训基地,临近院校为外委培训基地的培训网络,立足自主培训搞好基础培训和常规培训,通过外委基地搞好相关专业培训。

3、坚持公司+院校的联合办学方式,业余学习为主的原则。根据公司需求主流与相关院校进行联合办学,开办相关专业的专本科课程进修班,组织职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集中授课,结合自学完成学业,取得学历。

4、坚持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三落实原则。2019年,高管人员参加经营管理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30天;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20天;一般职工操作技能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30天。

三、培训内容与方式

(一)公司领导与高管人员

1、中央、国家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的学习,国内外政治局势、经济形势分析,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与解读。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调训。

2、开拓战略思维,提升经营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参加企业家高端论坛、峰会、年会;到国内外成功企业参观学习;参加国内外著名企业高级培训师的高端讲座。

3、学历学位培训、执业资格培训。参加北大、清华以及中央、省委党校的学历进修或MBA、EMBA学习;参加高级经营师等执业资格培训。

(二)中层管理干部

1、管理实务培训。生产组织与管理、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与沟通、领导艺术等。请专家教授来公司集中授课;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场讲座;在公司培训中心接收时代光华课程。

2、学历进修和专业知识培训。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层干部参加大学(专本科)函授、自考或参加MBA及其它硕士学位进修;组织经营、企管、财会专业管理干部参加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证书。

3、强化项目经理(建造师)培训。今年公司将下大力组织对在职和后备项目经理进行轮训,培训面力争达到50%以上,重点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开通环球职业教育在线远程职业教育网,给员工提供学习的绿色通道。要求公司各单位要选拔具有符合建造师报考条件,且有专业发展能力的员工,组织强化培训,参加社会建造师考试,年净增人数力争达到10人以上。

4、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掌握信息、汲取经验。组织中层干部分期分批到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学习参观,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借鉴成功经验。

(三)专业技术人员

1、由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工程师定期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并建设公司自己的远程教育培训基地,进行新工艺、新材料及质量管理知识等专项培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水平。

2、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同行业先进企业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年内计划安排两批人员到单位参观学习。

3、加强对外出培训人员的严格管理,培训后要写出书面材料报培训中心,必要时对一些新知识在公司内进行学习、推广。

4、对会计、经济、统计等需通过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通过计划培训和考前辅导,提高职称考试的合格率。对工程类等通过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多渠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等级。

(四)职工基础培训

1、新工入厂培训

2019年继续对新招聘员工进行强化公司的企业文化培训、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培训。每项培训年不得低于8个学时;通过实行师傅带徒弟,对新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基层各单位、分公司的新员工合同签订率必须达到100%。试用期结合绩效考核评定成绩,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考核优秀者给于一定的表彰奖励。

2、转岗职工培训

要继续对人力中心人员进行企业文化、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团队精神、择业观念、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形象、项目进展等方面的培训、每项不得低于8个学时。同时随着公司的扩建,内部就业渠道的增加,及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天。

3、职工技术等级培训

公司计划新培养一级150名,二级员工100名,三级员工80名,四级员工20名。中级工以上人员占技术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一方面继续普及,扩大比例,工作重点是培养高级技术人员,计划培养中级管理人员10人,初级管理人员20人。形成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体系。基层单位及分公司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工作上,重点培训中级工和高级工,争取中级工以上人员能占整个技术工人比例40%以上,使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整体提高。

4、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步伐。

今年,公司将选择部分主业工种进行轮训,并在本市相关技校适时组织符合技师、高级技师条件的员工进行强化培训、考核,力争新增技师、高级技师达30 人以上。使其结构和总量趋于合理,逐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职业技能鉴定要使35岁以下的技术工人在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完成初次鉴定取证工作。

5、加强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训。

各部门和基层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员工自学和参加各类组织培训,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培训需求相统一。使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向不同管理职业方向拓展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向相关专业和管理领域拓展和提高;使施工作业人员掌握2种以上的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6、抓好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

u做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取证和复证培训工作,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规定。

v在建工程项目经理部,要按照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扎实有效地做好施工生产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操作人员的培训,以及施工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的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确保人力资源满足施工生产要求。

w要把施工承包工程队人员的培训监管纳入管理视野,实行指导和有效的干预,消除隐患,切实维护企业信誉。

x开展职业技能比武,促进年轻优秀人才的成长。公司今年将选择3-5个主要职业进行技能比武,并通过专业比武的形式,选拔培养年轻优秀高技能人才。

(五)开展学历教育

1、公司培训中心要与一些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开办土木工程、市政工程技术、电气工程及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专业大专班。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对符合录取条件的公司员工进行有计划的集中培训,获取学历。

2、与一些高等院校联合办学,举办市政建筑工程及电气机电类专业的函授本科班;推荐优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到一些高等院校攻读硕士学位。提高公司高管人员的学历、业务水平和决策能力,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3、调动员工自学积极性。为员工自学考试提供良好的服务,帮助员工报名,提供函授信息;制定或调整现有在岗职工学历进修的奖励标准;将学历水平作为上岗和行政、技术职务晋升的条件,增加员工学习的动力。

四、措施及要求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各基层单位及业务部门要积极参与配合,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实施计划,实行指导性与指令性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在开发员工整体素质上,树立长远观念和大局观念,积极构建大培训格局确保培训计划开班率达90%以上,全员培训率达35%以上。

(二)培训的原则和形式。按照谁管人、谁培训的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原则组织培训。公司重点抓管理层领导、项目经理、总工、高技能人才及四新 推广培训;各部门和基层单位要紧密配合培训中心抓好新员工和在职员工轮训及复合型人才培训工作。在培训形式上,要结合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外培与内训相结合,基地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采取技能演练、技术比武、鉴定考试等灵活多样形式;在培训方法上要把授课、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现场观摩等方法相互结合。选择最佳的方法和形式,组织开展培训。

(三)加强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一是加强和高等院校的联合办学力度,在就近院校设置培训实习基地,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培训资源和专业特长,积极整合,合理开发,使其在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中发挥骨干作用;二是要根据公司内部自身专业特长,建设自己的培训基地、职校功能。选择专业或课题,组织编写适合企业特点的培训教材或讲义;三是要加强企业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建设,实行资源的有偿服务。

(四)确保培训经费投入的落实。我们要按国家现行规定,即按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教经费,由培训主管部门掌握使用,财务部门监督,其中0.5%上缴公司统一协调使用,严禁将培训经费挪作他用。

(五)确保培训效果的真实有效。一是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完善制度。公司应建立完善自己的职工培训机构及场所(如职工大学、职业技术学校),并对培训中心各级各类培训情况进行不定期的

检查与指导;二是建立表彰和通报制度。对培训工作成绩显著,扎实有效的单位和培训机构给予表彰奖励;对培训计划落实不到位,员工培训工作滞后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三是建立员工培训情况反馈制度,坚持将培训过程的考核情况及结果与本人培训期间的工资、奖金挂钩。实现员工自我培训意识的提高。

(六)加强为基层单位现场培训工作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深入现场解决培训中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把年度培训计划落实到位。

(七)公司办班培训及员工外送培训要严格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程序和要求组织落实和实施。各主办部门(单位)要做好开班前的策划及教学设计,各单位要做好学员的选送工作,确保培训质量的有效性。培训是帮助员工提高生存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是人力资源部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一定要自觉站在公司建设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卓越企业的战略高度重视员工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落实创建学习型企业,从加快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入手,来提升员工队伍政治、技术的整体素质,构筑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提高员工参与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篇8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

[2]郭薇.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篇9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相应的机构更精简、资源更集约、管理更专业、流程更优化,这对电力企业技能人员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设备的更新、改造,对安全生产和供电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现场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某地市供电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影响制约培训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供电;现场;培训;对策

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某地市供电公司在实施“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后,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岗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机构数量由48个减为25个,有16.3%的技能人员岗位发生变动,“更扁平、更集约、更专业”的要求迫使员工加快转变观念,熟练掌握岗位职责、标准化工作流程的意识,以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

1 一线员工现状分析

目前,该地市供电公司共有生产技能人员498人,主要专业有电网调控运行、输电运检、变电运检、城区配电、城区营销、信息通信运维。生产技能人员结构现状分析:

1)生产技能人员年龄结构:55岁及以上17人,占总技能人员的3%;50-54岁21人,占总技能人员的4%;45-49岁53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1%,40-44岁77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5%,35-39岁55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1%;30-34岁60人,占总技能人员的12%;29岁及以下215人,占总技能人员的44%。

2)生产技能人员文化程度:硕士11人,大学本科255人,大学专科147人,中等职业教育38人,高中24人,初中及以下23人,在总技能人员中的占比分别是2%,50%,30%,8%,5%,4%。

3)生产技能人员专业技术等级: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266人,无职称204人,占比分别是0.2%,5%,53%,42%。

4)生产技能人员技能等级:具备高级技师资格6人,技师资格87人,高级工资格77人,中级工资格37人,初级工资格16人,分别占比是1%,17%,15%,7%,3%。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技能人员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平均年龄33.42岁;整体文化程度较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生产技能人员的83%;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不高,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总生产技能人员的5%,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占总生产技能人员的18%。整体来看,技能人员的基本素质较高,但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欠缺。面临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任务异常繁重,唯有通过有效的培训,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2 制约培训效果的因素

2.1 形式单一,缺乏评估

目前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有三种:“送出去”:即组织员工参加上级公司开展的培训,如XX专业高级技师培训班,生产技能人员II级III级轮训,技师、高级工岗位能力提升培训等。“请进来”:即聘请公司系统内在某个专业具备领先水平的专家进行现场授课,或在某个设备更新改造时,聘请厂家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进行讲解;“集中学习”:各班组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本专业理论知识讲解或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以上培训方式缺乏灵活性,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检查而学,员工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浮躁、不能潜下心来学习;生产一线人员的工作内容都是现场的实际操作,而目前的培训内容较多的偏重理论的学习,没有付诸于实践,结果是员工在培训完成后还是不能胜任相关的工作。管理人员在培训结束后未能及时的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使得员工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2 工学矛盾凸显

青年员工,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学习的欲望,但几乎没有时间参加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培训,为了确保生产工作的正常、顺利的开展,据统计,能够参加国网公司组织的培训人数,平均每年每专业只有1人,每期5天;参加公司组织的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平均每年每专业有6人,每期10天。在设备、线路的改造、更新维护时,也只有少数、个别的人员能与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沟通学习。一线员工长期参加脱产培训的难度不断加大。而对于年龄偏大的员工,已经没有了继续学习的时间和经历,他们认为目前掌握的技能和从事电力工作多年所积攒的经验,已经能够满足本职工作的需要。但是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知识和技能水平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

2.3 目标模糊,缺乏激励

年轻的员工,入职时间都比较短,加之对企业的熟悉也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所以就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因此也就不知道学习的方向在哪里。班组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的内容一成不变,没有体现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员工培训的差异性。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的快速成长。

3 提高培训效果的对策

3.1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领导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作为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和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各部门间横向协同,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落实职责分工,明确规定对各类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项目、内容、方式和培训标准,保证各项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增强生产技能人员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促进生产技能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使员工转变培训观念,将“要我培训”转变成“我要培训”,员工主动的接受培训,参加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创建更优的绩效。

建立“问、练、查、评”的培训常态机制。“问”是指采用技术问答、现场提问的方式,在每一个工作现场至少掌握一个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练”是指采用事故预想、现场演练等方式,每月在现场停运设备或培训设备上至少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实操练习。“查”是指采用培训标准定期评估的形式,检查各专业生产技能人员是否达到应有的技能水平。“评”是指每年开展一次现场培训典型经验评选和,促进优秀成果共享,推进现场培训管理水平共同提升。

3.2 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众所周知,培训计划在企业培训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出发,根据企业各种培训资源的配置情况,对计划期内的培训目标、对象和内容、培训的规模和时间等一系列工作做出的统一安排。培训计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培训需求分析成果的落实,也关系到企业员工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行,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按照专业分类以及工作经验等级将班组一线员工进行Ⅰ、Ⅱ、Ⅲ级划分,分别为进厂3年以内非工作负责人、工作负责人、班组管理人员(安全员以上),根据各专业岗位技能现场培训的各项要求,编写“岗位技能培训标准”,分专业、分技能等级对每一层级所需掌握的现场技能进行详尽的阐述,使每一个员工都明确个人当前的技能水平和应达到技能水平,明确学习的目标。

3.3 丰富培训形式,有效激励员工

师带徒。以“师徒合同”为基础,明确师徒职责和徒弟在考核期内的培训目标,规范“师带徒”考核评价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徒弟的转正定级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计分,凭借师徒二人的年度总计分评选优秀师徒并进行经济奖励,确保“师带徒”活动质量。

作业前培训。针对大型、复杂及特殊重点工作,围绕作业方案、作业指导书、安全措施、作业质量要求等,在开工前进行培训辅导,确保作业人员熟悉工作流程、要求、内容及危险点,保证作业安全和质量。

轮岗交流。制订培训、考核、选拔等一系列轮岗措施,在联系紧密的专业之间率先开展小范围轮岗,通过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协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在保证“五大”体系建设有序平稳实施的同时,使员工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提高工作绩效。每一个技能人员在培养期内要至少进行两个专业的轮岗学习,同一专业不少于两个班组的轮岗经验。

3.4 合理利用资源,解决工学矛盾

提高两个实训基地的利用。结合春秋季和全年检修计划,分专业组织生产人员在“多功能一体化变电运维实训基地”和“输电线路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模拟检修工作,实施全方位实操技能培训,为技能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较好的解决了工学矛盾的问题。

加强内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聘用内训师,满足单位内部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工作的需要。同时建立内训师管理制度,对内训师的培养进行规划,通过强化专业理论、技术知识、技能操作、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内训师资能力,从而促进生产技能人员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3.5 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组织各班组、各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培训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工作。通过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检验培训效果,以赛促培;分阶段对培训的师资、参培员工以及员工通过培训掌握的技能在现场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适时改进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开展扎实有效的经验交流、论文评选、成果等活动,使之成为总结交流经验和展示推广成果的重要平台;结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优秀的成果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员工创新成果,并及时补充到制度当中,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通过采用这些有效的措施,合理的安排培训,并及时掌握培训的进度,进一步激励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切实提高某供电公司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效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与各项工作计划的顺利进行,从而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为电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大师德鲁克说过: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和源泉。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遵循培训管理规范,加强考核并不断创新,实现“人才强企”适应电网发展需要,全面提高电力生产技能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7.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02.

[3]张丽萍,吴群.实训与实际结合 提高电力培训的实训效果.中国电力教育,2011(24):39-40.

[4]石金涛.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赵若燕.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现代企业文化,2009.

[6]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赵春霞.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8.

[8]王相平.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 干部教师队伍 智慧高效

调兵山市第一小学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兵山脚下,是一所历经三十余载的老校,学校始终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以“文化立校”为办学理念,“追求智慧”为办学精神,努力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特色。

学校全面落实“十二五”校本培训规划,遵循“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原则,根据需求,追求实效,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全力打造智慧高效的干部教师队伍。

1.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师干训领导小组,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分工,制定培训、考核、奖惩等相关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培训活动经费投入,确保“十二五” 师干训工作顺利实施。

2.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过硬、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

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干部的需求为导向,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将教育培训与事业发展、个人发展紧密结合。

2.1 积极参加函授进修学习、岗位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干部学历100%达标,岗位任职资格合格率100%,岗位提高培训率100%。

2.2 学校组织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利用班子会进行针对性培训,并分别组织教学、政教、党务领导进行分岗练兵。校长亲自组织学习、交流、研讨,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思想政治理论、业务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学校为班子成员购买《名校行政管理细节力》等系列书籍,并推荐《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新教育之梦》等书目,鼓励干部多读书。

2.4 组织干部成员观看教育专家的讲座录像,像周弘教授的《赏识教育》、魏书生的《教育与人生》、陈大慧的《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等。

2.5 外派干部赴山东、福建、北京、吉林、沈阳、大连等地考察学习。

2.6 要求干部积极组织参与教科研活动。领导承担和参与的各级科研课题已有11项通过鉴定验收;撰写的文章20多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指导各级各类优秀课80多节。

3.建设一支肯吃苦、乐于奉献、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3.1 强化师德建设。

教师签订《师德诚信承诺书》和《师德师风责任状》,向家长、社会公开,共同监督约束师德行为;听取家长反馈,深入师生摸底,及时引导纠正;以评价奖惩做保障,通过培训学习、签状问责、礼仪讲座、禁说忌语和“我为学生办实事”等活动规范师德行为,增强教师责任心,提高师德修养。学校已形成“关爱学生,有我一个”的良好氛围。

3.2 深化师资培训。

学校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岗位练兵,网络培训等多渠道建设教师队伍。

3.2.1 多层次校本培训。

第一层是个体性培训,指教师个人自学;第二层是群体性培训,指分学科、分年组的教学观摩,技能训练等;第三层是整体性培训,指全体性课程学习、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课件制作和网络培训等。

校本培训主要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教师心理健康、学生管理与教育、课堂教学能力等内容的培训。

学校结合培训和岗位练兵,开展教学设计、教育随笔、案例分析、业务知识、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竞赛活动。培训与竞赛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2.2 多渠道校本教研。

扎实搞好“校校公开课,天天公开课,人人公开课”活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领导率先上观摩课。学校把各类公开课安排到七个多媒体室,形成固定课表上墙,做到人人公开,科科公开。教师按课表上课,部主任跟踪听课,其他教师可随时听课。学校定期召开教学专题研究会,月例会,及时调整,定期总结,教研有的放矢。

深入校本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开展校本教研。学习教学模式相关理论,研究专家课例,请教育专家和教研员一起进行专题探讨。联合兄弟学校,请外校教师到我校上课,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索“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开展共建“知识树”活动。学校每双周进行一次学科组“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各学科组构建本学科的全册总知识树、单元、课时知识树。学校在操场边、教室里分别建有知识树橱窗,便于师生应用。

3.2.3 引领教师读书。

学校每年投入近3.5万元订阅各种刊物,在图书室设立“教育理论图书专柜”。启动教师读书工程,开展教师读书竞赛、读书沙龙等活动。让教师在品读《诗经》《论语》和四大名著中人生得以丰富,在研读教育业务书籍中教育理念得以提升。

3.2.4 鼓励参与研究。

鼓励教师参与课题开发与研究。学校承担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实现主体参与的研究”、“提高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15个,有11项科研课题已经结题并获得优秀成果奖。教师撰写的大量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

3.2.5 倡导师徒结对。

倡导同年组、同学科教师结对互助,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老教师作用。老教师把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传授给新教师,新教师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面帮助老教师。每学期老教师上示范课,新教师上汇报课,并通过评课会、计划会、总结会、考后分析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教师优势互补,新教师变成了骨干,骨干成为名师,骨干教师队伍日渐壮大。

3.2.6 请进来,走出去。

学校先后请天津的王敏勤教授、铁岭教育学院郑重书记等专家到校做报告。邀请各级教研员驻校指导教学。学校先后派教师到外地参加培训学习100多人次。

教师师德似水,业务精湛。多年来,我校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教师——于桂云;部级优秀课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刘金霞;辽宁省优秀班主任潘淑红,还有部级优秀课教师杨春淑、王丽娟等一大批骨干。省市级骨干教师85人,省市级优秀课教师144人,县以上优秀教师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