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科教文卫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0:57:18

科技科教文卫

科技科教文卫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市的实际,充分发挥市直部门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优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帮助市直工作队在所驻村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活动,提高新时期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文明意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今年驻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把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促进驻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直工作队所驻村全面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服务活动,建立科技、文化、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其致富能力;推进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和新农村书屋建设。

三、活动原则

市科教文卫服务分团坚持“统分结合、条块兼顾、各有侧重、实用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驻村工作组织开展活动,为工作队及所驻村群众提供服务;县区服务队在配合市科教文卫服务分团搞好相关活动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制订驻村科教文卫工作实施细则,承担本地驻村工作队的科教文卫服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经常开展一些形式多样、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服务活动。凡是驻村工作队、群众所需所求,就是科教文卫服务的重点和方向。市科教文卫服务分团负责全市科教文卫服务工作的部署和指导。

四、活动内容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主要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活动;组织专家协助驻村工作队制订所驻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参与工作队对所驻村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的考评。

1、送科技下乡活动

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科普大集、科技下乡等综合性科普活动,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项目,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促进乡(镇)、村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切实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服务。

进行政策宣传、科普知识讲座、技术咨询。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基层,宣传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针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示范,为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和运用实用新技术的能力服务。

科技致富经验介绍。邀请优秀农民企业家和科技致富能手,介绍创业经历、致富经验,帮助农民更新观念,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为广大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服务。

搞好科技扶贫对接活动。组织科技人员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帮助当地农民围绕发展绿色食品、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资源开发利用,开发出适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农产品,形成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探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网络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各类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应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使农业科技知识快捷、方便地进村入户,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2、送文化下乡活动

积极推动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开设文化音像专场,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3、送医下乡活动

开展健康检查义务活动,每年组织医疗卫生专家对51支驻村工作队所驻村农民群众健康巡回普查义诊服务,为农民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治疗,开展卫生常识咨询和预防卫生知识宣传,重点帮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众。

4、送图书下乡活动

推进新农村书屋建设,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运用新技术、健康成长、科学生活的能力。

5、送法下乡活动组织法律宣讲队,以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森林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义务教育法等为重点内容,向农民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

五、保障措施和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深刻认识驻村科技服务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市驻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驻村工作科教文卫服务分团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活动;各成员单位要发挥部门的特点和优势,派出精干力量大力配合科教文卫服务分团的工作;各县区要精心制定方案,做到人员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自觉接受市科教文卫服务分团的指导,形成上下呼应、市县(区)联动的机制;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协调行动。

(二)抓好落实,加强督促检查

根据服务分团总体安排,各成员单位要深入农村,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做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送什么,不走过场,多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为广大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市驻村科教文卫服务分团在认真组织开展好各项活动的同时,要对县区服务队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市驻村办将适时对各成员单位、各县区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于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三)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各新闻媒体要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活动的宣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开展活动的情况、工作成果和典型事迹,推广先进经验,促进驻村及科教文卫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

科技科教文卫范文篇2

20*年,科教文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广大科教文卫战线干部职工务实创新、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是:顺利通过部级科技进步考核;示范高中建设工程基本完成;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人口计生工作实现市级一档责任状目标;广播电视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全县食品药品市场秩序保持稳定;招商引资和信访稳定等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今年,科教文卫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和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继续推进“科教文卫升级建设”,找准制约发展症结,有针对性地制定推进措施,以点带面,促进全局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实现科教文卫工作全面进步。现就20*年科教文卫工作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抓硬件,打基础,扩大优质资源总量。一是完成示范高中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楼、食堂、宿舍等主体工程,做好教学和办公设备的采购及安装工作,建设好艺体楼,完成绿化、道路等附属工程建设,暑期完成搬迁工作。二是抓好初中工程建设。建设三中教学楼及食堂宿舍楼8140平方米、玉河中学宿舍楼1120平方米、青川中学食堂宿舍楼1720平方米,分期分批逐步改善初中学校办学条件。三是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建延寿镇、玉河乡2所乡镇卫生院,为乡镇卫生院添置价值320万元的医疗仪器设备。四是加强县乡服务站建设。完成县计生服务站和青川乡计生中心站建设,全县乡镇计生服务站形象规范建设达到60%以上。五是新建延寿镇和六团镇文化站。六是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工程,向用户传送数字电视信号,发展用户100户。

(二)抓科技,增效益,提高科技贡献率。探索加快科技发展的有效方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一是积极申报科技项目。紧盯上级科技部门的投入动向,申报科技项目5个,争取产业化科技扶持项目1个,争取资金50万元。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县、校、所合作,抓住与南岗区科技局开展互助合作的机遇,重点解决阻碍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2项。三是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利用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农易通”信息平台等载体,推广和普及农村实用技术4项,收集整理并相关科技信息。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申报专利8—10项,在全县骨干企业中开展产品专利战略研究活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五是做好地震监测工作。保证地震监测质量,完善应急预案,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

(三)抓薄弱,促均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初中教育,提高学前和小学教育,实现“分段强化、治理薄弱、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目标。一是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制定高中校本研修方案,完善学科研修组织,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强对高考工作的研究,制定迎高考工作计划,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不断扩大办学规模。采取校企联合、校校“2+1”合作、订单教育等方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综合高中组建步伐,维修和装备3个实验室,整合师资力量,暑期完成职教中心搬迁工作。三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组织“规范化教学”评比等教研培训12次,培训教师3000人次,组织名师送教下乡50人次,转变薄弱学校3所。统筹抓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工作。四是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加大检查力度,突出抓好学校食品卫生、防疫、交通、校内外住宿等安全防范工作,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检查10次。五是积极化解农村“普九”债务。全面准确做好“普九”债务清理核实工作。健全农村中小学财务预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杜绝“旧债未还、又举新债”现象,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四)抓服务,上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提高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水平。一是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调研,借鉴其他市县的做法,把一部分临床必用药品补充到报销基本药物目录中,扩大药品报销范围。适当降低起付线标准,提高60岁以上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受益面和提高受益程度。二是推行医疗质量考评制度,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做好妇幼保健、结核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和中医工作,达到国家规定的专项指标。三是防控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2%以上,重大传染病的发生率控制在384/十万以下。清理整顿医疗市场,依法加强采供血及临床用血监督管理。四是筹措资金5万元,在全县统一消杀灭鼠;向上争取资金4万元,帮扶新农村建设改水200户;开展春秋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卫生“三下乡”6次。

科技科教文卫范文篇3

一、公共产品与财政支出的分类

1、公共产品的界定。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给出了关于公共产品的经典描述,认为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大特征。国内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公共产品的特征归纳为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在实际运用中,学界并没有严格界定公共产品,常常将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统称为公共产品。笔者认为,萨缪尔森的经典论述很好的界定和描述了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公共产品理论为政府财政支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按照公共产品理论,纯公共产品是完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而不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则为私人产品;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完全的产品则为混合产品。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纯公共产品是非常少的,更多的则是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混合产品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俱乐部产品,即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二是拥挤性产品,即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拥挤的桥梁、道路等。要注意的是,仅有开放性的桥梁和道路才能成为拥挤性产品,封闭式的桥梁和道路属于俱乐部产品,而且开放式的桥梁和道路在不拥挤的时候则属于纯公共产品。三是外部性产品,即收益具有外溢性特征的产品,这种外溢性的收益事实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

2、财政支出的分类。传统的财政支出分类办法主要有:一是按照国家职能将财政支出分为国家行政支出、社会文化教育支出、经济建设投资支出;二是按照财政支出的有偿性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三是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四是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五是按照财政支出的最终使用结果分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补偿性支出;六是按照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可以分为三十类左右,具体用途根据财政预算科目的调整类别略有不同。比较特别的是郭庆旺、赵志耘将财政支出分为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这些分类方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财政支出的内容,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却没有能够有效地将公共产品理论反映到财政支出的分类中来。因此,笔者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按照财政支出的对象,将财政支出分为纯公共产品支出、混合产品支出和私人产品支出。纯公共产品支出是对纯公共产品的支出,主要包括行政支出和国防支出;混合产品支出是对混合产品的支出,主要包括科教文卫支出、农业支出、基础产业支出、社会保障及财政补贴等支出;私人产品支出是对私人产品领域的支出,主要是用于部分私人产品领域的国有经济投资。在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中,纯公共产品支出所占的份额并不大,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竞争性的私人产品支出已经大大降低,占绝对份额的是混合产品支出。

3、公共产品分类法的理论意义。按这种分类方法确认我国财政支出的对象,并明确我国应以纯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作为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减少对私人产品性质的行业和部门投资。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凡具有较强排他性的产品应由市场提供,而非排他性的产品则应由公共提供。因此,私人产品的提供应当由市场竞争来实现,市场提供能够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对于纯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决定了收费的不可能,而非竞争性则决定了收费的非效率性,因此应由政府来免费提供;而混合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的特征,依靠市场和政府都可能产生效率性问题,最佳的方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来提供。在三类混合产品中,俱乐部产品具有排他性,由市场提供将能够产生最优效率;拥挤性产品的非排他性决定了其应由政府来免费提供;而外部性产品具有收益的外溢性,混合提供将是最为有效的选择,而混合提供的份额则由混合产品的外部性程度来决定。

二、纯公共产品类财政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其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其支出则属于纯公共产品类财政支出。首先,每一个社会公众都能得到行政管理和国防提供的服务,且不会因为社会成员的增加而改变行政管理和国防服务的数量及其成本,因而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特征。其次,社会公众只要居住于一国之国境内,则难以排斥其享受国家提供的行政管理和国防服务,因而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行政管理和国防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其所具备的纯公共产品属性,它们无法通过市场交换来提供,因而属于财政支出优先保证的项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国家产生以来,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始终同国家的存在和国家政权的巩固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基本内容。

三、混合产品类财政支出

(一)科教文卫类混合产品支出

1、科教文卫事业的混合产品属性。科教文卫事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或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属于具有外部性的混合产品。科教文卫事业所提供的服务,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比如,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他们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所论文需要的教学资源必须相应增加,否则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科教文卫事业所提供的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排他,或排他的难度和成本不高。另一方面,科教文卫事业又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其收益不可能为某个消费者所专有。不同科教文卫事业的外部性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是框定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的理论依据。

2、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①科学研究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从产品属性上看,基础性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各国政府大都通过政府资助的方式来完成基础性科学研究。与基础性科学研究相反,应用性研究则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政府对应用性研究大多采取市场化的策略,让市场主体自由竞争,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②教育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教育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收益的外溢性,属于具有较强外部性的混合产品;同时,不同层次教育收益的外部性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初等教育的外部性非常强,高等教育的外部性要小得多,而职业教育的外部性最小。因此,政府财政支出首先应保障初等教育或基础教育,花大力气推行义务教育制度(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制度),保证每一个公民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利。其次,政府应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保障对基础性学科建设和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对于应用性学科和应用性研究,则应根据其收益的外溢性程度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第三,对于职业教育,政府应当在政策引导和资金资助的前提下,倡导市场竞争性的办学模式,鼓励多渠道、多维度的资金筹集模式。③文卫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在卫生事业内部,公共防疫和保健事业的外部性最强,属于比较典型的纯公共产品,而医疗事业的内部性则较强,并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因此,政府支出的重点应是公共防疫和保健,并兼顾医疗卫生事业。而不同层次的文化事业对于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财政支出的重点则要根据排他性能力和外溢性程度来进行安排。

(二)农业类财政支出

农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典型的私人产品,但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而且影响全社会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三农"问题非常突出,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农业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其产业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性。特别是在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低下,靠天吃饭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比较差。2007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整个社会CPI的大幅度上涨,集中反映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农业所具有的外部性要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增强国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鉴于农产品的私人产品属性和农业经济活动的混合产品属性,农业支出的重点应当是着眼于整个农业生产活动,比如改善农业生产活动的条件,而不应将支出重点放在农产品本身上。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大力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加速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很好地体现了公共产品理论所要求的农业支出范围。

(三)基础产业支出

基础产业是指能够为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证的特定经济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从属性上看,基础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属于混合产品领域。在非拥挤的条件下,基础设施具有非竞争性,它可以同时供多个经济主体使用而不需要增加供给成本,并且大部分基础设施的排他性比较弱,排除他人享受基础设施带来的利益比较困难。基础工业所提供的产品具有比较完整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其外部性特征却比较明显。

鉴于基础产业的混合产品属性,政府需要对其进行投资;但基础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全部由政府来投资则没有必要。其中,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比较强,需要政府较多的直接投资,而基础工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比较强,政府在解决外部收益内部化的前提下应重点考虑推进其市场化。严格意义上讲,政府财政投资并不需要对所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而主要是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和回收期长、投资效益较低的基础设施项目。

由此可见,财政支出的主要范围应当是纯公共产品、拥挤性产品和外部性产品领域,其共同特征是收益的非排他性。尽管政府在私人产品、俱乐部产品领域亦会安排一定的财政支出,但这些都不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刘邦驰、汪叔九:《财政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蒋洪:《财政学教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科技科教文卫范文篇4

着力培养农村科教文卫人才。根据远程教育信息、节目丰富的特点,四是创新“远教+基地”带动式教育模式。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载体,努力在营造新风尚、传播新文化、开创新生活等方面发挥作用,大力培养农村科教文卫人才。结合“三支一扶”和文化进乡、进村、进社区和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活动,县上聘请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组成远程教育适用技术辅导队伍,深入乡镇卫生院、乡村小学等基地,根据群众的需求,随时实地辅导,增强学用实效。今年以来,共培训乡村医生225人,农村中小学教师3200人,农业科技人才200多人。

积极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县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使农民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整合各方培训资源,扩大教育培训面,着力培养农村“四类”人才,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着力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拓展“支部+协会”服务功能,一是创新“远教+协会”联动式教育模式。县上将专业协会活动室建立在各村的远程教育播放点,采取站点牵头,协会组织的方式,重点围绕草畜、药材、核桃、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定期组织协会会员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技术培训,推广优质牧草、良种黄牛、美国黑核桃等优质农产品品种,提供无公害栽培技术、果树落叶病及食心虫防治、肉牛饲养等20多项技术,使远教的资源优势与协会的管理、技术等优势有机结合,增强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实现了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着力培养农村现代信息人才。注重引导农民增强现代信息意识,树立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的意识。结合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农村党员冬训、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等工作,根据党员群众的需要,延伸远程教育的手臂”开展“技术夜校”农家课堂”等活动,主要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有关光盘播放、卫星数据接收、计算机操作等基础知识,委托“农家课堂”组织附近的群众收看辅导,二是创新“远教+农家课堂”流动式教育模式。从而扩大远程教育培训的覆盖率,进一步拓宽农民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掌握致富信息的渠道。

着力培养农村党员干部人才。县上组织涉农部门技术员和各村的经济能手利用基层党校分期分批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引导,三是创新“远教+党校”互动式教育模式。重点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学、法律和农产品生产、流通、运输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科技文化知识,让村党员干部在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中保持先进性,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同时,采取“搭车穿插”方式,利用党员会议、重大节日、农闲等时机开展培训工作。利用党员定期集中理论培训的机会,将培训内容向讨论、交流农村实用技术延伸,培训对象由党员向群众延伸,把播放室建成技术员、党员、群众相互交流的平台。

科技科教文卫范文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建筑设计;分析

1引言

一栋栋建筑物拔地而起的过程也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其中公共建筑常常在一个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作用,“标志性建筑”这个词就是描述这种情况的。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公共建筑的建设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因为公共建筑作为一个载体,常常承载着一个城市过去的历史、现在的文化和未来的发展,而这些因素都将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活力,而且好的公共建筑将会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常见的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是只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一般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交通运输类建筑等。实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公共建筑必不可少,且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在不断地提升,因为人们的活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公共建筑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办公建筑是大部分人工作的主要场所,那么办公建筑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到各公司对办公的需求。商业建筑主要包括各类购物中心,由于购物中心规模的差异将在建筑设计阶段就产生很大的不同。旅游建筑的娱乐性就比较强,轻松可能是它更为关注的主题。科教文卫建筑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学校等建筑,带有强烈的文化传递色彩,那么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它们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到其特殊性。通信建筑则对于通信线路搭建的要求会更高。交通运输类建筑如火车站、飞机场等则要考虑站点、航站楼等功能使用的特殊性。总之,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公共建筑涉及到人们在工作、娱乐、教育、出行等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公共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功能差异性,针对不同的使用目的,建设具有针对性的建筑,而且这些建筑中的某一类,如机场,在城市中的数量并不会很多,因此在满足其基本功能性的基础上怎么去体现一个城市的独特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它们都将会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与整个世界进行交流。

3公共建筑设计分析

3.1商业建筑设计分析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对商业建筑进行设计时,所参照的标准和居住建筑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了。商业建筑的格局要求相对于居住建筑来说可能会表现得更加地严谨,区域布局也会显得更加地方正。对于办公大楼来说,一般都是整层的大通间,然后各公司在租用楼层之后根据自己的规划做相应的改造。那么最初的建筑商所要考虑的问题则是要区分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相比在层高要求上的差异,洗手间的设置,楼梯间以及电梯井的设置,并且在门窗设计上也会与居住建筑有很大的差异,比较大型的商业建筑多采用全玻璃外墙,而非钢筋水泥的结构。当对购物商场建筑进行设计时,外观设计应该要更能凸显出它的特点与差异,优秀的购物商场建筑能够形成一个城市的标志;在对购物商场内部进行设计时,对商铺位置的设计要考虑到顾客在逛街时的行走路线,手扶电梯与直梯的位置安排怎样才更合理,购物商场人流量大,为了解决顾客在商场中的分流问题,电梯的数量就不能过少。在大型购物商场的设计中,可能存在A组与B组建筑,两栋建筑之间如何进行连接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购物商场在设计之初不可忽视的一点则是它未来的定位,这个商场在未来将要满足什么功能,例如是只满足购物需求,还是建成一个综合体,这两者虽然都是以购物为前提,但是在细节上就存在很多的不同,因此所需建筑面积和内部结构也会产生差异。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区别在于人们在商业建筑中的活动是灵活的,因此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上就应该考虑得更为全面,且对于外观的要求也更为多样化。

3.2科教文卫建筑分析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等公共娱乐建筑的设计因需求不同而产生差异,这些建筑作为现代城市建设更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所要传达的东西不仅是在建筑功能性的满足上,设计也不仅仅是设计师对自己设计理念的传达,还应该结合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独特之处。博物馆的展品一般都要包括对这个城市历史的单独介绍,每个展厅展示什么东西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提前考虑,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与实际需求相符合的建筑物。在图书馆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图书分类问题,因此在设计之初设计师需要和图书管理员进行交谈,了解未来图书馆的布置工作。这个交谈能够帮助设计有更明确的区分度,每一层楼的功能也更明确,那么对于其余设施如洗手间、楼梯间、水电管道布局的设计相信也会更加的合理。对于这样达到公共建筑来说,他们的目的性更为明确,常常一个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只有一个,因而在设计时所花费的精力也会更多,考虑的因素也会更多。所以为了能够建设出更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建筑物,在前期与各个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4公共建筑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无论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建设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越来越现代化,由于发展脚步的推动,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建筑物来承载发展的过程与成果。科教文卫类建筑物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记载着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未来的东西,例如博物馆的设计就要反映一个城市从过去到现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文化特征,而且还会融入一个城市在现阶段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博物馆作为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主要手段,它的设计必定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要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对于现阶段和未来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当人们通过博物馆去了解一座城市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博物馆去看到一座城市发展的潜力,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经济文化上的投入。同样地,人们通过一个城市在建筑上的投入能够看到的是这个城市对于某个产业发展的支持,而这也是吸引外来投资的一种方法。例如成都大魔方演艺中心的建设反映的则是成都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从文化入手吸引其他地区和成都进行文化合作,增加对成都的了解,相信在未来,合作不仅只局限于文化,还会延伸到经济、科技、交通等方方面面,以实现城市更为全面地发展。当我们谈论到办公建筑时,我们相信好的办公大楼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在办公领域所能够提供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等,这样的办公环境能够吸引更好的企业到一个城市去建立工厂,随之而来的就会为城市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一个城市在相应行业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看到,这样解决的不仅是社会问题,还解决了经济、科技方面的问题。公共建筑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好的建筑所带来的好处是方方面面的,因此应该着力进行公共建筑设计工作,帮助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增添活力,做出贡献。

5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需求,就需要建设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来承载城市发展的脚步。不同的建筑物因其需求不同所以设计方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在功能上的,而且也存在于文化上。一栋新的建筑物的出现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城市中的公共建筑建设的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城市发展所从涉及的领域是方方面面的,因此公共建筑的建设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设计团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求,更要在满足城市需求的前提下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建筑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而且好的建筑所带来的益处不仅仅局限于当下或者说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是能够让其他区域的人们通过这一个东西去发展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从而带动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实现城市的整体发展。总地来说,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团队所要参考的资料包括基本的功能性需求之外,还要考虑建筑所在地的文化特征,将它们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现代化城市建设代表性的建筑和能够促进城市长久发展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吴艳霞.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门窗,2017(11).

[2]卢朋,徐敏.论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J].低碳世界,2017(35).

[3]谢轶凡.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7(33).

[4]丁一飞,张采慧.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

科技科教文卫范文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财政自治;分税制;财政增收;财政支出结构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现状

(1)财政自给率低,对上级财政依赖程度高。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由于其本身的经济条件落后,在财政上长期入不敷出,地区财政的收入增长难以支撑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建设性资金投入不足。财政中非生产性支出不断增加,建设性资金的投入不足是西部民族地区财政收支结构的共性,这就导致了生产投入不够使得经济落后与财政收入偏低的恶性循环。

(3)中央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中央对西部少数民族的转移支付形式太过复杂,分散掌握在不同的部门,且随意性很强。而且在中央财政援助的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有条件的专项援助,要求地方对这类援助进行配套投入。结果往往有些贫困地区由于拿不出配套资金而得不到中央的援助。

二、从我国的征税制度看问题的根源

在我国,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由于缺少完善的货币市场,往往要大力依靠财政措施来调动储蓄,而主要的财政措施是征收租税。因此,如何增加税收成为了民族地区提高财政收入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从分税制看民族地区的财政自治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所谓分税制就是指国家在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特征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以此为主辅之以补助制的财政体制形式。

从分税制的具体实施效果来看,其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的税收收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缺陷的。如:其税收返还政策实际继续照顾了富裕地区。分税制之初,为了确保中央级收入的稳定增长,国家确定了1∶0.3系数返还的政策,促进了中央级收入的稳定增长。但是,由于1∶0.3系数呈逐步缩小趋势,这一政策执行到现在,很多地方得到中央的返还量已不到10%。很多地方,尤其是基层,把主要工作精力都放在了地方税上。同时,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政策基本上默认了起点上的不公平,财政收入增长快的东部沿海省份得到的财力继续增加,而中西部落后地区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相应得到的财力没有较快增长,进一步拉开了中西部省份财力分配差距,暴露了财力分配机制的缺陷。

2.2其他的税收措施

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进行了统一。在此之前,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均为33%,同时对民族地区的外资企业实行24%和15%的优惠税率,对内资微利企业分别实行27%、18%的二档照顾税率。根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调低为25%,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照顾性税率。按照这个税率水平,内资企业的税负有所减轻,外资企业的税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不利于民族地区吸引外资的。民族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依赖外资。但是,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这本身就限制了外商在民族地区的投资。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的提高,使得他们在民族地区的利润减少,更加不利于民族地区吸引外资。

三、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的不合理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在总量扩张的情况下,结构越来越不合理,巨大的财政缺口与财政盈余同时并存,不同地域、不同级次的地方政府行政能力及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越来越大。总量的增长反而暴露出更大的不平衡。

(1)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比重很高。在日本,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2.38%,韩国也仅有5.06%,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费用已大大超出了这个指标,广西已达到了10%。不否认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能够提高行政效率,但造成行政管理费用增长如此迅速的根本原因是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急剧膨胀。民族地区的财政供养人口相对数较大,加重了财政的负担。

(2)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除了承担必要的生产性投入之外,还要维持科教文卫等各项公共事业,再加上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处于我国的边疆要塞,维护边境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都是一笔很大的财政支出。这对于财政收入本来就不高的民族地区无疑是很重的负担。

(3)对科教文卫的财政投入不足。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的支出较低,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尽管我国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的比例逐年提高,但民族地区交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四、政策建议

4.1从征税制度以及征收方式上改进

(1)扩大地方税基,完善地方税体系。包括:改革城镇建设税费制度,扩大印花税征收范围,加快推行分类综合型个人所得税制等。

(2)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力结构与配置方法。要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重新审视目前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结构,对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增长过快的势头进行适当的控制,中央对地方适度放权,使地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从而调动地方的发展经济积极性。

(3)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必要的地方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限。例如: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立法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权。属于地方的税种,可由自治地方政府立法解释,设立新的税种以及税率的调整都可由地方政府决定。对于涉及范围较广的,波及其他省份的税收政策调整可先申报,经中央批准后实施。

4.2设立新的税种

我国的民族地区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但是在过去的开发过程中,并没有重视环境资源问题,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的代价是沉重的,这与我国现在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相违背的。

(1)设置生态环境保护税种。

包括清新空气和洁净水源在内的生态环境产品,既有外部不经济性很强的特征,对其征税可以将外部成本打入社会各项经济活动内部,促进经济活动主体朝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可以对排向大气中的各种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税。

(2)设立有利于高效利用和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税种。

由于人类生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稀缺性以及开发代替新资源的难度和成本高而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保护。对于这些资源,我们应该采取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各种措施尽可能循环利用。例如对石油、天然气征收能源税;对土壤和地下水实行保护税;鼓励不可再生资源产品重复高效利用的税收政策。

4.3合理调整财政支出

(1)应适度提高基础建设支出。目前我国民族地区资本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市场化筹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能源、交通和农业等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必然促进“瓶颈”制约和结构失调的加剧。因此政府应对基建、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等战略性任务负责。

(2)提高对科教文卫支出的比重。民族地区的科教文卫目前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而教文卫事业的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随着国家和民族地区财力的增长,要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需要,同时要加大对科学研究支出的投入。

(3)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支出比重。近几年来,由于开发不当,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为了民族地区更合理的开发及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环境保护是一项公共产业,因此需要政府为其提供必要的财力保证,加大对环保支出的投入。

(4)精简政府一般性服务支出,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富余人员,控制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在8%左右。

参考文献:

[1]刘剑文.财政税收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83284.

[2]钟晓敏.科学发展观与财政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76388.

科技科教文卫范文篇7

《中国电影观众测量与评估》研究项目将调查对象分为电影观众(一年内看过电影的受访者)和非电影观众(一年内没有看过电影的受访者)两类。从结构上看,电影观众和非电影观众在个人收入、家庭收入、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类别等与消费力水平密切相关的指标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电影观众具有更高的收入、教育程度和更为高端的职业类别。电影观众在1-1499元个人收入段和0-3499元家庭收入段的比例要明显低于非电影观众,在元以上个人收入段和元以上家庭收入段的比例则要明显高于非电影观众。更高的个人收入和更高的家庭收入,这是电影观众区别于非电影观众的明显特征。从职业类别卜看,电影观众中技术人员/专业人士/科教文卫观众以及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观众,工业、商业/服务业人员、自由职业/个体从业者以及家庭主妇的非观众比例均略高于观众比例。技术人员/专业人士/科教文卫观众是时尚和高科技产品的消费引导者和主力军,1524岁的学生则是未来的消费主流,对于此类产品的广告投放来说,这两类人群都是有着强劲消费能力或消费潜力的目标人群。电影观众在个人收入等与消费力相关的指标上明显高于非观众,这一特点使得电影媒体的受众人数虽不多,但对于目标人群确定为高端受众的产品来说,不失为广告精准投放的理想选择。

二、植入式广告的营销传播策略

植入式广告的加入,无疑会减少资金压力,降低票房风险,这让电影人没有了拒绝的理由。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各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广告,如报纸、杂志、广播等对受众造成一定程度的“感官疲劳”,传统思维观念支持下的广告运作方式及其广告业的发展也面临巨大困难,远不能满足现代广告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以电影为媒介的植入式广告遂应运而生,有效地缓和了现代广告业的窘境。广告宣传需要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离不开广告。从辩证的角度看,矛盾的双方如果存在对立,则必然会有统一面。

科技科教文卫范文篇8

论文摘要: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电影业的发展离不了商业支撑。植入式广告的加入,无疑会减少资金压力,降低票房风险,这让电影人没有了拒绝的理由。在商业化的推动下,电影又有新的任务一刊播广告,尤其是植入式广告,成了最抢眼的话题。对电影受众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当代电影的广告传播策略,探索电影植入广告如何获得最佳的稍售效果和传播效果。

一、电影的受众群分析

《中国电影观众测量与评估》研究项目将调查对象分为电影观众(一年内看过电影的受访者)和非电影观众(一年内没有看过电影的受访者)两类。从结构上看,电影观众和非电影观众在个人收入、家庭收入、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类别等与消费力水平密切相关的指标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电影观众具有更高的收入、教育程度和更为高端的职业类别。电影观众在1-1499元个人收入段和0-3499元家庭收入段的比例要明显低于非电影观众,在元以上个人收入段和元以上家庭收入段的比例则要明显高于非电影观众。更高的个人收入和更高的家庭收入,这是电影观众区别于非电影观众的明显特征。从职业类别卜看,电影观众中技术人员/专业人士/科教文卫观众以及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观众,工业、商业/服务业人员、自由职业/个体从业者以及家庭主妇的非观众比例均略高于观众比例。技术人员/专业人士/科教文卫观众是时尚和高科技产品的消费引导者和主力军,1524岁的学生则是未来的消费主流,对于此类产品的广告投放来说,这两类人群都是有着强劲消费能力或消费潜力的目标人群。电影观众在个人收入等与消费力相关的指标上明显高于非观众,这一特点使得电影媒体的受众人数虽不多,但对于目标人群确定为高端受众的产品来说,不失为广告精准投放的理想选择。

二、植入式广告的营销传播策略

植入式广告的加入,无疑会减少资金压力,降低票房风险,这让电影人没有了拒绝的理由。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各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广告,如报纸、杂志、广播等对受众造成一定程度的“感官疲劳”,传统思维观念支持下的广告运作方式及其广告业的发展也面临巨大困难,远不能满足现代广告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以电影为媒介的植入式广告遂应运而生,有效地缓和了现代广告业的窘境。广告宣传需要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离不开广告。从辩证的角度看,矛盾的双方如果存在对立,则必然会有统一面。

科技科教文卫范文篇9

白山市及市区“十一五”时期

发展问题讲座摘要

刘庶明

一、市区“十一五”发展前景较好

(一)“十五”较快发展为“十一五”打下较好基础

经济总量扩充,产业基础不断强化。五年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6亿元、财政收入4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5%、13.3%和15.3%,高于全国及全省发展。煤炭(能源)、林产、矿产等主导产业巩固回升,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占全省的30.1%和13%;矿泉水、旅游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二)“十一五”面临三大机遇

1、政策机遇;

2、市场机遇;

3、交通条件改善机遇。

(三)“十一五”存在问题与挑战

问题:一是由于资源枯竭、接续产业发展慢而导致经济下滑;二是中心城市整体功能不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滞后,职工素质较低加深就业再就业矛盾,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改革面临较大社会风险和改革成本;三是资源过渡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后发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挑战:省内众多竞争对手来分享国家及省里资源;能源、医药、食品等产业面临更多竞争。

结论:“十一五”时期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只要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快跑”。

二、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文章

(一)资源型城市定义、特征及发展规律

1、概念:以当地不可再生的资源开发和初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

2、特征:对资源高度依赖性;资源分布决定其不均衡性;形成急速性和飞地性;历史短、文化薄;与农村融合性;因资源消耗而周期性;产业结构及城市职能单一性、超重性、稳态性;建大企业依赖性;城市功能与企业功能同构性;相对封闭性;城市环境恶化及其特殊性;城市水平低层次性和高工业化“虚高性”;职工素质低层次性;城市转型必然性。

3、发展规律:

①产业发展阶段性: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②产业生产时限性;

③产业生产收益递减性;

④产业衰亡不可转性;

⑤城市建设与资源开发同步。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

1、定义: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由原来依赖的不可再生资源转为其他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资源,从而规避衰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也引起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系统变革过程。

2、资源型城市转型本质:摆脱资源依存化。

3、资源型城市转型三大问题:

①着重解决产业接续:产业结构畸形、资金短缺;

②社会转型:体制束缚、人才匮乏、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③环境改造:环境缺乏吸引力、城市建设欠账。

4、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产业转换成本、改革成本、人才培育成本、科技创新成本、城市改造成本、环境修复成本。

5、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点:

以新的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产业聚集、集约发展加工业,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①主导产业更替。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延伸扩展传统产业链、发展多元复合性主导产业。

②加快经济发展,快速推进城镇化,扩大就业,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争取国家对林矿及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建设和谐社会。

③坚持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优化布局——形成三个主体功能区

第一个功能区,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第二个功能区,是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老少边穷地区。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性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可承载生态型产业。

除上述一、二功能区以外地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向这一区域集聚,提高其人口与经济密度。

三、提升城市功能

(一)经济转型——向资源集约转换

延伸七个产业链条:能源产业链、冶金产业链、林产业链、

人参产业链、医药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建材产业链。

1、做大做强工业

巩固林矿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能源产业、集约发展矿产冶金业、做深做精林产业;

加快发展长白山生态型产业:积极发展做大医药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壮大矿泉水产业、大力发展人参产业;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发展其他产业:新型建材、汽车配套、轻纺工业等。

实施资源集约转换战略,增加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一是通过加大勘探力度,增加煤炭、电力、矿产等资源开发总量,着力延伸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链条,深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开发的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医药、食品、机械、轻纺等接续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

2、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三个循环体系:

①企业内部小循环。如建设东圣焦化公司焦炭、煤气、粗苯、甲醇、煤气循环经济园区;

②产业园区中循环。在开发区建设利用尾矿渣、粉煤灰、煤矸石生产陶粒、免烧砖等新型建材循环经济园区;

③社会大循环。建设循环经济城市,利用生态链条,连接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环境,推进三次产业生产与消费大循环。

3、加快开发区建设

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经贸活跃商贸区、环境优良新城区。

●建设3个工业园区:

①能源冶金工业园。在六道江镇和板石街道,建立能源、冶金等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循环经济园区。

②医药建材工业园。在营白公路两侧,建立生态产业、生物医药、天然绿色食品开发、林产、建材等产业集群;利用粉煤矿、煤矸石建立新型建材循环经济园区。

③机械加工园。在轴承西厂以西至七道江桥区域,重点发展汽车配套、机械加工产业集群。

●构建物流、生活园区:

建立与物流中心配套的果蔬、建材等商贸物流园区;建立集科研、公务、住宅、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生活园区。

(二)提高服务功能

1、积极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依托联结沈阳经济圈、丹东出海口与东北东部交通枢纽地位,建立商品街、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搞好商品流通及物流体系建设。加强长白山山货市场建设。办好长白山产品交易会。

2、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以“一山两江”为核心,以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红色旅游为重点。

3、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

(三)科技教育功能

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弱制约,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建立白山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全民素质。

(四)提升支撑功能

1、城市服务功能

①优化市区功能。“控制东西、完善南北”,将现在的“带状型”城区扩建成“椭圆型”区域。

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承载能力。重点是改造建设道路、给水、排水、园林绿化、集中供热、燃气、环境卫生设施、房地产开发和棚户区。

2、改造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五)提升带动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1、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优势、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组织、形成新机制、资源新配置、塑造新风貌。

2、2006年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3、白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①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变革,提高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建立农特产业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紧培育省级龙头企业。

③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支持、引导农民从种植业分离出来,从事特产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劳务经济。

④新农村建设。我市缺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所以主要是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事业。

⑤体制创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四、措施

1、“扩容强市”

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发展重心在城市。我省城市断档,缺少大城市,需要“扩容强市”,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白山市市区面积狭小(1388平方公里),加上山与河的分割,面积更小,迫切需要扩容。

2、改革

①管理体制创新:市区一体化。市直与区直体制创新。

②干部体制创新。

③人才:解放高端生产力;用好本地人才;大力引进人才。

④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提高学习能力,利用网络学习。

3、开放

①争取国家、省里支持,掌握国家政策;

科技科教文卫范文篇10

一、夯实基础,不断健全文化组织建设

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健全基层文化工作网络的核心。

一是对镇、村、户三级文化工作者进行全面摸底,建立了文化信息员、文艺骨干和技艺特长档案,积极培养有一定文艺特长的民间文化艺人。

二是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文化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村、社区文化艺人为依托的文化工作网络,制作了全镇文化队伍网络图,直观展示全镇文化工作骨干分布情况,加强了对其管理,丰富、壮大基层文化艺人队伍。

二、加大投入,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投资12万元对总面积600平方米的镇文化服务中心大楼进行维修改造。其中综合文化站120平方米、电子阅览室120平方米、封闭式展厅90平方米、图书室3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120平方米、多功能科技文化培训厅120平方米。

二是大力开展文化科技中心户建设,全镇文化科技中心户达到47户。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部门的帮扶,以村文化中心户为依托建立农家书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目前,21个行政村已有17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其余4个村在年底可全部成立,从而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三是加强农民健身场所的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在村民集中的地方建立农民活动场所。目前,已有5个村建立了全民健身活动场所,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桌等。

三、发掘深度,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内容

一是积极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三送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和精神食粮。

二是以学校、卫生院、村委会、社区为依托,积极开展广场舞和文艺活动,丰富职工、居民文化生活。截止目前,全镇共有民间演艺团队4家,分别为二中长江文艺、东林村千千缘艺术团、沈家店艺术团、石套子老年艺术团。农村电影放映队1个,年放映250多场次。全镇共有9个村开通了有线电视,用户900多户,其中农村用户250户。无线数字电视160户,宽带170多户。无线数字电视115户。争取上级资金19.9万元开通了“村村通”无线调频广播。“村村通”无线调频广播工程全部完成。

三是组织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市组织的“三八”庆祝活动、“爱我中华”歌咏大赛、元旦长跑、广场舞比赛、灯展等活动,全面展示镇精神风貌。

四、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理念,切实解决好关系民生的迫切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