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行业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9-20 16:58:28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篇1

【关键词】货物贸易 外汇管理 政策 问题 建议

一、存在问题

自2012年8月1日起,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正式实施,改革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简化了业务操作流程,促进了贸易便利化。但在改革新政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人员素质不高、贸易信贷管理不完善、系统操作不便等问题,应尽快完善。

(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货物贸易改革的需要

1.企业方面。新政策对进出口企业的业务操作能力、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县域中小企业的业务人员都为兼职,流动性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新增操作员、给操作员赋权、做企业报告等具体业务操作不理解,工作的主动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贸易信贷报告的数据质量,增加了企业自身的违规风险和外汇局开展综合分析等相关工作的难度。

2.外汇局方面。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对基层外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基层外汇局人员配置一般为3~5人,难以适应近年来外汇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并且操作型人员居多,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能力尚有欠缺,监测分析水平亟待提高。

(二)贸易信贷管理有待完善

1.贸易信贷未实行额度和期限管理,报告金额无上限,企业资金可自由进出。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采用额度和期限管理,致使企业资金可无限制地自由进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入,企业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收、延付报告;一旦形势出现逆转,企业又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付、延收报告。贸易信贷无期限约束助长了超长期贸易信贷的存在,容易成为境外“热钱”流入的便利渠道,显然不利于外汇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以辖内某企业为例,其预收货款到位至货物出口的周期最长可达一年,相当于企业举借外债一年而不经外汇局审核。在目前信贷趋紧的形势下,借预收货款融资的现象将愈加普遍。预付货款也存在类似问题,以辖内某企业为例,2011年2月预付了190万美元的铜精矿款,到目前还没有到货,其周期已快接近两年。

2.贸易信贷报告的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按照新制度规定,企业通过监测系统报送贸易信贷交易数据,但企业自主报告存在较大随意性,经常出现报告过度或不足、报告不实、迟漏报等现象,加之监测系统本身缺乏数据的逻辑校验功能,既无法甄别系统数据的真实性,也无法确保其全面反映企业对外债权债务情况,从而影响了外汇局开展事后非现场核查的有效性。

3.贸易信贷比例管理缺乏有效手段。货物贸易改革后,根据实施细则,外汇局对贸易信贷规模实施比例管理,对超过比例的可实施现场核查。而在现场核查过程中,对于超比例的企业,很多情况下仍难以核实其贸易背景或信贷资金结汇用途的真实性,企业如能提供相应能证明其真实性的贸易合同的情况下,外汇局往往只能放任自流。

4.缺乏有效的贸易信贷惩处机制,弱化了监管力度。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仅明确将报送贸易信贷数据错误率高且严重影响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匹配的企业,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或将其列为B类企业。对违反贸易信贷管理规定的各种情形,均未明确相关的处罚依据,也没有细化对贸易信贷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三)货物贸易操作系统有待改进

1.按照《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操作规程(银行企业版)》规定,企业发生的延期收款或延期付款,企业应当在出口或进口之日起30天内,通过监测系统企业端向外汇局报告相应的信息。但企业反馈,其在签订合同时并未约定延期收汇(一般约定60天付款),出口后也未预计将延期收汇。但由于进口商单方面推迟付款,至实际收到款项时经核对发票等信息才知道已超过了规定的“出口或进口之日起30天内”,造成了延期收汇,无法及时通过监测系统向外管报告,而只能逾期后现场报告,由此造成企业操作的不便利性。

2.货物贸易监测系统(企业版)没有设置辅导期到期提醒功能,部分企业不知道何时需到当地外汇局进行现场报告,或由于企业人员大多为兼职且流动性大而遗忘了到期需到当地外汇局进行现场报告的义务。

3.操作系统不稳定。部分银行、企业反映系统运行不稳定,经常遇到网站无法访问、操作超时等情况。由于外汇牌价实时跳动,一日多价,导致客户汇率损失,同时增加了柜面工作人员压力。

(四)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方各部门间长效协作机制有待完善。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数据提供以及信息共享是此次改革的关键环节,而目前税务、外汇部门的协调还没有完全到位,各部门间的联系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及时应对企业在办理业务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政策建议

(一)加强培训指导,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政策的实施效果

1.继续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培训力度,并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指导机制,同时要求其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新政策实施后的业务流程,降低无意违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

2.建议总局加强对基层外汇局的非现场和现场核查的专题培训,提高基层外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基层外汇局核查人员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核查,增强核查的有效性,确保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持续、有效推进。

(二)完善贸易信贷报告管理

1.建立异常信贷资金预警监测机制,控制贸易信贷风险。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贸易信贷资金存在资金流和货物流不匹配的特点,兼具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重特征,真实贸易背景难以把握,所以容易成为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主要方式。对此,可按贸易信贷债权债务、期限、行业类别、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等设置统计指标,对指标异常变化及时预警,并且在系统中增设企业贸易信贷指标监测功能,对贸易信贷报告期限较长(1年以上)且余额较大(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频繁修改、删除、变更报告内容(特别是收付汇时间、进出口时间)的,增加系统自动提示功能,防止企业通过自行报告随意删改数据,从而影响贸易信贷监测效率。

2.多措并举,提高贸易信贷报告的数据质量。一是完善贸易信贷报告制度,增加注销环节。货物进出口或收付汇行为实现后,企业应通过系统报告注销时间,修正贸易信贷发生时报告的预计进出口或收付汇日期,提高贸易信贷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加强内部核对。探索贸易信贷统计数据的校验核对方法,充分运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的预收预付数据、贸易信贷抽样调查等数据与企业报告的贸易信贷数据进行交叉核对,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加强外部核查。加大对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事后核查力度,将报告质量作为现场核查的重要内容,同时细化对漏报告、虚假报告和不及时报告等相关违规行为的处罚依据和标准,完善贸易信贷处罚制度。

3.强化对超规模、超期限贸易信贷的监管。一方面,对非现场监测发现的贸易信贷余额连续多次超过一定比例及金额的,经外汇局提示后指标仍不见好转的,可不经过现场核查,直接实施分类管理。另一方面,对超长期限的贸易信贷可借鉴资本项目外债管理模式,实行限额管理。对非“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1年以上的贸易信贷,可借鉴资本项目外债规模管理模式,按照企业注册资本或差(投资总额减注册资本的差额)大小设置一定比例,控制其超长期限贸易信贷规模。

4.加大贸易信贷违规查处力度。如发现企业因操作失误导致贸易信贷数据错误率高且严重影响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匹配情况的,则将其列为B类企业。如发现企业因恶意、虚假报告导致贸易信贷异常且情节严重的,则将其移送外汇检查部门查处并列入C类企业。要明确对贸易信贷违规行为的处罚依据和标准,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贸易信贷监管法规体系,提高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水平。

(三)改进和完善系统操作

1.企业因市场因素或特殊原因未确定预计收付款日期导致的延期收付款,允许企业在超期后仍可通过监测系统向外汇局报告,以减轻企业和当地外汇局的负担。

2.建议在货物贸易监测系统(企业版)中设置辅导期到期提醒功能,方便企业辅导期结束后及时到当地外汇局进行现场报告。

3.提高系统稳定性。

(四)建立和完善地方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首先,为使海关、税务、外汇管理各部门间的协调更加顺畅,应制订协调制度,对各部门间数据交换或信息共享的方式以及联系方式予以制度化,以提高联合监管的效力。其次,各部门在交换各自的分类监管信息的同时,可以探讨联合监管的具体实施细则,对于遵纪守法的企业提供贸易便利,对于违规企业进行重点关注,通过联合监管敦促企业自觉守法合规经营。

参考文献

[1]参见江苏省分局:“贸易信贷适度管理研究”《外汇管理送阅信息》2012年第26期.

[2]参见黄晓阳、李毓芳:“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下的贸易信贷管理”《福建金融》2012年第07期.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篇2

第一条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好境外投资经营的后续管理服务工作,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境外投资发展,依照《对外贸易法》和《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实行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是指我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商会及企业等以撰写年度报告和不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境外中资企业在东道国(地区)投资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障碍、壁垒及相关问题,作为商务部制定并年度《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的基础材料之一,并供国内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参考;国内有关部门在全面跟踪了解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经营遇到的各类问题基础上,通过多双边机制,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报告的主体

第三条各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协会、境外中资企业和分支机构(以下简称“中资企业”)及其国内投资者是报告的主体,须按要求向商务部报告。

第四条各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协会应定期组织中资企业对报告内容进行沟通和研讨,全面听取中资企业的意见,认真履行年度报告制度,即每年12月31日以前应将本年度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和经营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按要求报商务部。重大情况应随时报告(报告格式可参考附表1)。

第五条境外中资企业及其国内投资者可以结合境外投资经营活动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针对报告要求的一项或几项内容随时或不定期提出报告(报告格式可参考附表2)。

第六条报告的撰写和签发采用署名制。

第三章报告的主要内容

第七条报告应如实反映我国企业在东道国(地区)开展投资经营和服务贸易(包括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一)中资企业投资经营总体情况

1、中资企业在数量、投资规模、行业分布、经营状况等方面的总体情况及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2、中资企业主要投资项目简况,包括企业名称、国内投资者名称(如属经第三国或地区转投资的,请注明)、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主营业务及产品、经营状况、存在主要问题等。

(二)投资环境障碍和风险

1、东道国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中不利于我国投资的;

2、东道国存在的一些给企业经营带来成本负担的非经营和风险,如公共治安和安全、企业诚信、政府廉政、工会、罢工、公众对外资企业的态度、节假日规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东道国在交通、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供应和价格方面影响企业投资经营的缺陷或不足。

(三)投资壁垒和服务贸易壁垒

东道国政府实施或支持实施的下列违反多、双边协定,对我国企业开展投资经营和服务贸易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合理的阻碍、限制或损害的措施,视为投资壁垒或服务贸易壁垒,主要分为:

1、准入壁垒,如不合理地限制我国投资的进入,WTO成员未按照其承诺向我国投资开放某些特定领域;工程承包招标中,政府规定我国公司必须同当地企业联合投标或承诺分包给当地公司才允许参加投标等。

2、经营壁垒,如从产、供、销、人、财、物等多方面,对中资企业的经营活动设置不合理限制;工作签证难;政府部门办事程序不透明或手续繁冗复杂等。

3、退出壁垒,如限制我国投资退出或限制中资企业将经营利润汇出境。

(四)应对措施建议

报告主体对上述问题、障碍和投资壁垒的应对措施建议。

第四章报告的报送和公布

第八条报告应统一以书面和网上报送形式报送商务部(合作司、相关地区司、公平贸易局)。

有条件的机构,应充分利用商务部政务信息互送处理系统报送报告材料;也可以在商务部网站(*)合作指南子站“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栏目上直接填表发送,或通过电子邮箱发送(合作司加工处:*;公平贸易局壁垒调查处:*)。

第九条在保护企业利益及其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商务部将定期通过《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等方式公布有关报告内容,表达对东道国投资环境中存在问题的关注,提醒投资企业规避风险。

第五章报告问题的解决机制

第十条商务部在接到报告后,将根据报告反映的问题,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商,提出处理意见和解决办法。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篇3

一、英国公务员的法制化管理

1.公务员的人员范围和级别划分。英国公务员的范围,仅限于中央政府范围之内,而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只是当地政府的雇佣人员,不具有公务员身份。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初,公务员的人数为79万,经过近20年的改革,1997年为4813万人,其中高级公务员为3000人。关于公务员级别划分,首相是公务员的最高领导,对议会负责,内阁大臣接受首相领导并对议会负责。各部门均设永久第一部长、第二部长,第一、第二永久部长初任时由首相指任,是永久公务员,以后各届政府一般在无空缺时不做更换,第一、第二永久部长的职责是负责对所属部门内部公务员进行指导、监督。英国公务员一般分为高级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两类,高级公务员又分为3级,一般公务员分为8级。

2.公务员管理的法律制度。根据英国《公务员准则》及《部长工作程序规定》,各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公务员法律制度。(1)公务员行为规范。如规定公务员应当忠于政府,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客观,帮助政府制定政策、执行决定、管理公共事务等。(2)公务员义务。如必须对议会负责,向议会和公众通报尽可能多的关于政府政策、决定和活动的有关信息,不得欺骗和故意误导议会和公众,不得以任何方式从事与公务员准则相冲突的活动等。(3)公务员的录用。公务员的录用、包括其内部调动均适用《就业法》,采用与社会其他机构、单位相同的录用程序。英国议会设立公务员服务委员会直接对议会负责,高级公务员的录用必须得到该委员会的认可。

3.公务员的绩效评价及监督。公务员绩效评价首先是由本人对前一段工作进行总结,对照检查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并与直接上司讨论同意后,报部门负责人审核,最后将评价结果报人事部门。每3个月或者6个月考核一次,年终由部门负责人作出评价报告,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公务员本人收入。公务员晋升不仅仅根据工作年限,同时根据工作表现,通常由上一级主管推荐,越级提拔必须经过难度较大的考核。

二、关于英国维护公平竞争的行政机制

1.反垄断的政府机构。19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专门法案,成立了调查垄断和企业合并问题的机构———垄断与合并委员会(MMC),专门负责调查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提出的有关垄断与其企业合并的案件(如有关通讯、燃气、水、电力等方面),并向政府和有关管理机构提交调查报告,由政府作出决定。20世纪90年代又在此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专门的竞争管理机构。

2.维护公平竞争立法。1998年英国通过了竞争法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将英国竞争法律制度与欧洲委员会的有关法律相衔接;二是赋予政府竞争管理机构新的权利,如有权调查卡特尔和优势企业阻碍竞争的行为,有权对被认定有阻碍竞争行为的企业处以年营业额10%以下的罚款等;三是成立了竞争委员会上诉法庭。此外,竞争法案还规定,竞争委员会由政府提供经费,向议会负责。

3.竞争委员会。英国新的竞争法案把MMC和新成立的上诉法庭合并成立了现在的竞争委员会(CC)。其主要职责是:对政府、公平贸易办公室和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提出的有关垄断和有碍公平竞争的企业合并等案件进行调查,并提出报告。该竞争法案同时明确规定,由英国贸工部对竞争委员会进行监督。竞争委员会委员有50名,任期3年,可连任,由国家贸工秘书负责任命。竞争委员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下设三个机构:一是由董事会主席直接负责的调查机构,负责对各案件的调查和报告的起草、提交、公布与出版;二是由董事会成员负责的上诉法庭,负责审理对公平贸易办公室及其他管理机构作出的有关卡特尔和优势企业阻碍竞争行为处理决定不服而上诉的案件;三是由董事会成员任行政长官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专业组、案件组、战略计划、上诉案件的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

4.竞争委员会工作程序。(1)对每个案件组成专门调查组,委员会工作人员分别参加各调查组的工作;(2)进行事实调查,包括由相关利益团体提供证据、听取被调查主体的陈述;(3)根据调查的有关情况、事实、证据进行综合分析;(4)就是否有损公众利益作出结论;(5)提出纠正措施,包括禁止合并、要求拆分业务、价格控制等;(6)起草、提交调查报告;(7)出版、公布调查报告,并接受议会、媒体的质疑。被调查对象和相关利益团体如果对竞争委员会的结论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如果认为竞争委员会报告不合理、行为违法或者报告的措施不当,有权报告结论。除竞争委员会外,英国还有公平贸易办公室作为处理竞争与垄断一般性问题的行政机构。一般说来,竞争案件首先由公平贸易办公室进行审理,只有在案件比较复杂时,公平贸易办公室才提交竞争委员会进一步调查。2001年,公平贸易办公室涉及的企业合并案件有300多个,其中只有5个案件提交竞争委员会处理。据了解,英国将于2003年4月出台新修订的竞争法案。届时将依法赋予竞争委员会对所调查案件的决定权,而不仅仅是提交调查报告。同时,对调查内容和标准也将作出新规定,重点是调查认定企业合并是否会导致实质性的减弱竞争;调查认定是否存在阻碍、限制或者扭曲市场竞争的可能等。

三、几点启示与建议

英国政府的行政方式,特别是在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方面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特色。尽管我国的国体、政体、所有制结构、法律体系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英国相比有很大不同,但从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来看,他们的许多做法和经验,为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经贸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推进经贸系统依法行政等,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1.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的新方式。近年来,英国政府广泛运用合同方式规范行政管理的做法是很有创意和特色的。我国在进行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制度改革时,从上至下都把精简行政审批项目作为主要目标,这在近期是十分必要的。但也应该看到,我们还未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因此,在下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经贸领域取消47项行政审批后,如何有效地保证政府对经贸活动的必要调节和监管,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借鉴英国政府多种手段并举的经验,我们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决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量大面广的政府管制、审批的陈旧方法,树立市场经济的新理念,使经贸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重点以是否符合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衡量标准,真正集中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维护公平竞争、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来,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的灵活运用,在产业政策和经贸立法引导、税收杠杆调节、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以及政府采购、合同招标等方面探索新途径。

2.加强经贸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应该高度重视公务员的队伍建设。借鉴英国公务员管理的经验,加强我国经贸系统公务员队伍的培训与监督,不断提高经贸执法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这是做好经贸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的组织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知识更新和专业培训制度,尤其是对具有行政审批、审核、核准、备案等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要实行培训考核制度。二是要加强对公务员执法队伍的监督,通过建立经贸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法责任;确立内部机构的执法权限、执法责任及执法目标;制定对内部机构和执法人员完成执法职责的考核办法,举报、控告的受理、查处办法等。三是应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篇4

 

2016年4~6月,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2015年度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陕西出口企业影响情况的调查工作,在完成质检总局调查任务的同时,组织开展了陕西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专项调查,调查区域覆盖了全省(除商洛、铜川外)的所有地区。共调查66家企业,与2015年数量基本持平,涵盖了陕西地区持续稳定出口食品、农产品的企业,其中受影响的出口企业28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42.42%。出口产品涉及鲜果类、干果、果汁、蜂蜜、乳制品、酒类、蔬菜和水果类罐头、茶、调味品,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卷烟等等。陕西农食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应对,方可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动陕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出口目的国别分析

 

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WTO各成员国的习惯做法。虽然各进口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政府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对进口产品采取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均呈增加趋势。因此,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陕西的食品、农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韩国、东盟、非洲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2015年度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企业个数,较之2014年度有大幅减少,主要来自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

 

2.出口企业分析

 

据调查,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主要是生产加工型企业,占总调查企业数的93.33%,流通型企业占6.67%。

 

(1)按出口企业性质分析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影响最大的为股份制性质的企业,受影响企业占同类企业的69.23%。

 

(2)按照出口规模(企业人数和企业出口贸易金额),分析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影响最大的为500人及以上、出口贸易金额100(含)~1000万美元的企业,受影响企业分别占同类企业的66.67%和51.85%。

 

3.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种类分析

 

影响我省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种类主要有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要求、食品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食品微生物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要求、加工厂/仓库注册要求、食品标签要求等14类,占受影响企业总数的比例分别是18.01%、15.71%、14.94%、11.49%、9.96%和9.20%。设制技术措施且影响最多的前三个国家是美国、欧盟和俄罗斯。

 

4.贸易损失分析

 

(1)因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影响造成损失的形式

 

进口国往往以我国出口的食品农产品不能满足其特定的技术要求为由,采取取消订单或对货物进行扣留、销毁、退回、改变用途、口岸处理、降级等处理方式,致使我企业出口成本增加,遭受经济损失。2015年丧失订单是造成损失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在全部损失形式中所占比例为38.3%,其次是降级处理、退回货物、改变用途,在全部损失形式中占比分别为19.15%、14.89%和8.51%。设制技术措施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国家。

 

(2)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所遭受的直接损失分析

 

陕西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在2015年度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直接损失总额为1233.2万美元,是2014年度的5倍多。作为陕西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给陕西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带来造成的直接损失最大,占总损失额的33%,欧盟、俄罗斯、台湾、加拿大和东盟排第二到第五位,在直接损失总额中的比例是25%、14%、12%和5%。

 

(3)为适应进口国技术要求而发生的新增成本情况

 

为满足进口国家对产品的新要求,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需要对产品进行测试、检验、认证、注册或改进产品生产技术、更换产品包装及标签、对产品进行其他处理或办理其他手续,从而增加了出口成本。据调查,2015年度陕西食品农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新增成本总计307.69万美元,是2014年度新增成本的一半。因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造成出口企业新增成本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相应新增加成本分别为110.3万美元、69万美元、60.9万美元和40万美元,合计占食品农产品出口新增成本总额的91%以上。

 

二、陕西食品农产品企业在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

 

1.陕西食品农产品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在调查问卷中,针对陕西食品农产品企业在出口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共设计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反补贴、配额、许可证、关税、汇率等7个项目供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技术性贸易措施居于首位,汇率第二,关税第三,其后依次是许可证、配额和反倾销,与2014年相同。

 

2.企业在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

 

在调查问卷中,针对企业在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划分了以下9个项目,包括:向国家质检部门报告;向商务部门报告;向我驻外使馆报告;向行业商协会报告;向其他主管部门报告;与国外进口商交涉;不寻求任何解决方式不再出口或寻求新市场;加强管理,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其他。调查结果表明,选择“加强管理,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43次,排在第一位;选择“向国家质检部门报告”的次数为37次,排在第二位;选择“与国外进口商交涉”的33次,排在第三位。上述三项合计数为113次,占全部选项次数68.5%。

 

3.企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途径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主要来源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机构,其次是国外经销商提供的信息、我国行业协会和商会、媒体(报刊、杂志、电视等)等。

 

4.企业认为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制约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设定了9项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制约的主要原因供企业选择(可多选)。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选择最多的是为达到国外要求导致成本过高,其次是国外检验检测项目繁多,第三不了解国外规定,第四是认证、注册周期长费用高,第五是生产技术水平达不到国外技术要求、标准、限量等。

 

5.出口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希望得到的帮助

 

大多数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及时提供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最新信息、技术指南和咨询”,其次是“搭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强化认证认可工作,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互认机制”。这种状况反映出企业仍然迫切需要相关机构及时提供有关的最新信息和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技术指导。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上述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结合陕西外贸经济发展形势和检验检疫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从调查数据看。2015年陕西有42.42%的出口农食产品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2014年下降22%,看似影响明显降低,但这仅是遭遇国外技术措施影响的企业数量减少。实际上,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直接损失总额为1233.2万美元,是2014年度的5倍多;造成直接损失的国家和地区除以往的美国等国家外,新增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西亚、印度和台湾。透过现象看实质,我省出口食品农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在不断加大,应引起各政府部门、出口企业的足够重视。

 

2.在调查的66家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中,其中私有经济企业37家,股份制企业13家,二者之和占总出口企业数的75.76%。这两类企业,出口额在100-1000万美元的20家,占全部出口额100-1000万美元企业数的74.07%;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7家,占全部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企业数的77.78 %。然而受影响的企业数也最多24家,占受影响总数的85%以上。一方面说明他们是陕西食品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同时表明,在扩大出口、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他们也是政府扶持和指导的重点。

 

3.和李克强总理对质量强国都有重要论述。强调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陕西2016年上半年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主要是加工贸易发展,以集成电路、存储芯片、固态硬盘等为主的机电产品成为我省外贸出口主导产品。食品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创品牌,仍需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和企业共同推进,这也是扩大出口,解决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之一。

 

4.技术性贸易措施已被纳入国家安全关注范畴。这表明检验检疫部门的责任更重。所以,面向企业,我们应加强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最新信息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最新信息、技术指南和咨询服务;强化对出口农食产品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指导,要继续加大推行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及时更新国标,强化检测平台、认证,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互认机制。面对国门安全,我们应结合产业结构及发展、生态环境、国家资源等国情,研究制定相关系列法律、规章、政策、技术标准等等措施,提升保护我国国门安全的门槛,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评议工作,将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有歧视性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结束在评议阶段,最大限度降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陕西出口企业的影响。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美国;“双反”调查;贸易救济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6日

一、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攀升,中美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近年来,美国频繁对我国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所谓“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根据美国的程序,要实施针对中国产品的“双反”调查,首先需要美国的公司向美国商务部提出调查申请,然后美国商务部决定是否受理该申请。如果美国商务部受理申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展开调查,然后对该调查作出初步裁决。如果该机构认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给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美国商务部将继续实施反倾销调查。接下来,美国商务部将依次做出初裁、终裁决定。最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终裁决定。如果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均做出肯定性最终裁决,则美国将向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根据我国商务部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2》和《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中披露的数据,2011年美国对我国产品发起4起“双反”调查,分别涉及钢制轮毂、镀锌钢丝、钢制高压气瓶和晶体硅光伏电池,涉案金额共约16.82亿美元;2012年美国对我国产品发起3起“双反”调查,分别涉及应用级风电塔、不锈钢拉制水槽和硬木装饰胶合板,涉案金额共约8.38亿美元。

二、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原因

1、中美贸易不平衡引诟病。2012年12月,国家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中美贸易额达到4,386亿美元,同比上升8.2%。其中,中国自美进口1,192亿美元,同比上升8.1%;出口3,194亿美元,同比上升8.2%。中方顺差2,003亿美元,同比上升8.3%。尽管中国出口的规模和增速过大很大程度上和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有关,但高额的贸易顺差还是让美国同类产业感到了威胁。由于害怕中国产品的冲击,美国同类产业为了保护其利益,往往会寻求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双反”调查。

2、中国制造的外部非议较大。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刘易斯拐点临近,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正悄然缩小,人力成本不断上升,2008~2011年中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尽管如此,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传统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非议中国出口企业滥用低廉劳动力、缺乏技术创新、依靠政府补贴,进而不断对中国制造施加反倾销、反补贴的保护主义压力。

3、中国企业的反制相对不足。由于刚进入高速成长期和快速崛起期,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忽视了对WTO规则和美国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的研究,以致面对突然来袭的双反调查这一新的贸易救济形式不知道如何应对,造成消极应诉或不应诉,应对不利。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依法力争的能力,美国可以轻易通过“双反”调查对我国实施“双反”措施,进而助长美国对我国发起更多“双反”调查。

4、美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在遭遇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连番冲击后,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据IMF预测,2012年美国的增长预估值为2.17%,低于1980年以来2.62%的年均增速。在总需求萎缩的背景下,为了将更多需求留在国内,美国国际贸易国内化的倾向日趋明显。同时,WTO贸易救济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容易被滥用为贸易保护的工具,这也为美国滥用“双反”调查创造了条件。

三、我国应对美国“双反”调查的策略

1、调整贸易战略,注重隐性优势的形成。与中国相比,同样作为出口大国的德国所遇到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却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在外贸中形成的隐性优势,即对等效应(向对方购进自己的劣势产品而出口优势产品)、区域效应(既巧妙地运用欧盟成员国的身份,又源于其进口与出口的对等性)和分散效应(出口产品结构与出口地区结构恰当分布),从而较好地避开了贸易摩擦,保证了德国出口的长期持续增长。长期以来,我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且日趋加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太集中,对其贸易盈余不断增加所致。

德国这种善于组织隐性优势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今后我国宜由关注贸易顺差转向关注贸易平衡,由关注贸易额转向关注提高生产率,使传统的贸易战略向促进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导向战略转变。出口政策宜转向侧重以质取胜,减轻出口与内需的资源争夺;进口政策宜转移到进口国外资源与技术设备并重上来,形成内需与外需对立统一的局面。

2、完善外向型企业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体系。客观的讲,在美国对华“双反”调查案中,有一部分是由于美国企业和政府以某种借口而发起的,但也有一部分是我国企业的产品和销售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我国大力推进外贸结构转型和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加强研发投入,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在品牌、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上下功夫,改变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传统印象;另一方面所售产品的价格不能低于我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可比销售价格或第三国同类产品的出口价格,以避免倾销行为的发生。

3、熟悉WTO法律体系及美国贸易法案,建立健全贸易救济体系。在众多WTO成员国中,我国属获得成员国身份较晚的国家,因此,对WTO的规则等法律体系的认知度和运用熟悉度也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所以,面对美国对华“双反”调查,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深入研究世贸组织的各项法律制度以及美国有关国际贸易的各项规则制度。同时,我国要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对“双反”调查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双反”调查预警机制,完善应诉激励机制。

4、同行业企业应协同作战,积极应诉。同行业出口厂商在国际贸易中应相互团结,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避免同行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竞相杀价、恶性竞争,针对不公平的“双反”调查勇于积极应诉,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前,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是单兵作战,在遭受“双反”调查时,只有少部分企业勇于应诉,虽然应诉率逐年递增,但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仍存在很大差距,此时更需要行业协会、企业以及政府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全力配合。在美国对华钢制轮毂“双反”调查中,福建企业积极参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发起的行业无损害抗辩。2012年4月1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钢制轮毂“双反”调查案作出产业损害终裁,认为涉案产品的倾销行为和补贴行为未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福建企业保住约5,000万美元的对美钢制轮毂出口份额。所以,我国同行业企业在面对美国“双反”调查时应积极应对,团结一致,切实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刚.被征高额反倾销税 光伏产业“雪上加霜”[N].大众证券报,2012.5.20.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篇6

一、经常项目主体监管的基本内涵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外汇和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经常项目主体监管是指以经常项下交易主体作为监测对象,全口径采集交易主体的经常项下外汇收支信息,对其经常项下不同性质的外汇业务进行集中管理,通过对交易主体外汇资金交易的系统评价和综合分析,判断其交易行为是否真实合理,是否存在违规和异常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微观主体分类管理,进而实现对外汇市场的有效监管。

二、建立经常项目主体监管机制

(一)完善法规体系,优化组织结构

为适应主体监管的需要,现行的经常项下政策法规需要作一定的修订和完善,应尽量细化操作规程,减少操作误区和监管盲区,提高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使主体监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同时,经常项目主体监管要求打破现有项目界限,合理地进行人员安排。经常项下可设立前台业务组、非现场监测组、现场核查组。前台业务组主要负责经常项下所有需要现场办理的柜台业务,包括货物贸易辅导期报告、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信息备案等业务;非现场监测组负责经常项下的非现场监测和政策调研;现场核查组负责对主体实施现场核查及考核分类。

(二)整合系统资源,理顺业务流程

将经常项下的各系统进行整合,统一数据来源,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建立经常项目综合信息平台(见图1),对同一交易做到统计口径一致,采集数据可比,以实现外汇交易的关联分析。

一是将原有的货物贸易非现场监测系统扩充为包括服务贸易的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主体管理、企业报告、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分类管理等业务模块。主体管理业务模块中融入服务贸易企业主体管理的功能;企业报告模块增加服务贸易企业需要主动报告的内容;非现场监测模块将主体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汇账户等信息进行综合比对,根据相关预警指标进行非现场监测,设立贸易重点企业库。同一企业可根据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分别提示异常,贸易重点企业库下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子库。二是在原外汇账户系统的“客户电子台账”基础上将外汇账户监测系统分为按主体监管模块和按账户类别监管模块及其他账户管理功能模块,进入主体监管模块可以对全市所有企业的账户余额、账户数、外汇收入、支出等按一定的条件进行单个查询或批量查询。三是将原个人结售汇系统与个人非现场监测辅助系统整合为个人外汇监测系统。

这样,经常项目综合信息平台就以国际收支系统为依托,以贸易监测系统为重心,以外汇账户系统为辅助,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业务处理监测体系,同时,外汇账户系统既服务于贸易监测系统,又具有和个人外汇监测系统一样的独立处理业务的功能。

(三)科学设定预警指标,合理进行主体分类管理

预警指标的设置,应按照可量化、易监测、相关性的原则,建议在原有货物贸易监测指标外,增设服务贸易单项监测指标和与其他业务相关指标。

通过设定临界值和逻辑关系判断,系统自动提取大额或高频外汇收支、结售汇、账户资金变动信息。经过对这些信息监测分析后确定现场核查对象,根据现场核查结果好、中、差,将企业分为A、B、C三类。企业分类后,建议对于A类企业,其服务贸易收支完成国际收支申报后只需凭合同或发票实现资金的收结汇和售付汇;对于B类企业,系统指标提示服务贸易异常的,外汇局对其服务贸易外汇收支采取限额管理,外汇局可根据其上年度服务贸易收支总额(或以前多年的平均值)的一定比例设置其服务贸易外汇收支额度,企业在年度限额内办理服务贸易项下收结汇和售付汇。对于C类企业,其服务贸易收支须向外汇局逐笔登记,凭外汇局“登记表”办理资金的收结汇和售付汇。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篇7

关键词: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导致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全球经济持续萧条,危机的源头是金融体系的急剧扩张,而建立和恢复新的金融体制和机制是艰巨的和持续的。此次危机所造成的股市暴跌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目前全球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超过30万亿美元,我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各国经济都出现了下滑和衰退。虽然各国的领导人都表示要汲取上世纪3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教训,采取必要的手段限制本国贸易壁垒升高。但是面对危机,有的国家刺激内需,加强改革,谋求全球合作,而有的国家却用贸易保护行为来应对金融危机。但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来看,2009年的确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高发期,从而使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与贸易和资本市场两方面。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需求减少,各国经济增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买力和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人没有钱消费,或者不敢消费,使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在资本市场上,美国的经济下滑导致美元贬值,这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所有国家都受到不同层次的影响。美元的贬值影响各国的外汇储备,次贷危机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也对贸易融资市场产生破坏性影响。此外,次贷危机还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全球的贸易额减少是金融危机最直接的表现,而随后是贸易额减少带来的融资和就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完成,出台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于是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以保护本土经济。

在这种形势下,各国纷纷施行对内保护,对外报复的贸易保护政策,并演变成一场混战:美国联合墨西哥向世贸组织控告中国进行不公平贸易;墨西哥扬言要禁止从美国进口某些肉制品,以报复美国要求进口的肉类贴国别标签;印度商工部决定从2009年1月开始对中国,日本,韩国,泰国,欧盟,南非和美国进口的不锈钢冷轧薄板进行反倾销调查;2月份,美国对意大利饮用水和法国奶酪征收报复性关税,以报复欧盟对美国鸡肉和牛肉实施的进口限令;俄罗斯开始对来自欧盟、瑞士和土库曼斯坦的卡车开征特别养路费;欧盟则正考虑对美国产生物柴油征收进口关税,以报复美国为其生产商提供每吨300美元的出口补贴;西班牙旅游和工业部长建议西班牙人不要去法国而到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去渡冬假,为本国创造就业岗位。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政策纷纷登场,而自由贸易则被抛在了九霄云外。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以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为主要实行国家。而随着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国的产品受到更多的限制,贸易摩擦进入了高发期。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WTO成员国以后,针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数量急剧上升。2002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占全球的16.4%,2003年为22%,2004年为30%,2005年为36%,2006年为35.2%,07年为38%,08年为43%。世界经济萎靡不振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催化剂。2008年中国遭遇到的反倾销调查达73起、反补贴调查达10起,分别占全球同类案件总数的35%和71%,是全球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以来,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有增无减。2009年1月14日,印度商工部决定对中国输印亚硝酸钠进行反补贴调查。1月16日,印度财政部决定对中国输印纯碱发起特殊保障措施调查。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为期6个月。1月31日,欧盟对华出口紧固件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5年内征收平均高达80%的反倾销税。2月7日,欧委会公告对中国输欧盘条反倾销案做出初裁,并征收临时反倾销税,除华菱集团税率8.6%以外,其他企业统一税率为24.6%。2月16日,加边境服务署就铝挤压材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做出终裁决定,存在倾销及补贴。2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即日起对中国输美床用内置弹簧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为164.75%~234.51%不等。 2月19日,印度再次宣布将在一至两周内对中国铝征收保护性关税,并将对其它进口的中国商品进行调查。这是继印度上月对中国玩具6个月进口禁令后的又一对华贸易举措。

中国频频遭受贸易救济调查,原因很简单,由于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中国威胁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出口占世界总量的比例最高,这会对贸易伙伴国形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低下,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非常激烈,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我们的大部分企业都缺乏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以及相关知识,所以,中国成为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者。截止到2010年7月,美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涉案产品多达104项。据2010年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欧盟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新立案为7起(均为反倾销调查,比2008年增加1起),占2009年欧盟对全球新立案件的58%,占全球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的6%。截止到2010年6月,在全球实行的贸易救济措施中,47%的新发起调查与82%的已完成案件均涉及中国。

世界银行在2010年5月26日称,今年第一季度通过贸易救济措施限制进口的国家数量有所减少,应产业界限制进口要求而发起的新调查数量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0%。显示全球衰退最严重时期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已有所消退,但中国仍是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目标国。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到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从禽肉产品到玩具、钢铁制品、橡胶(资讯,行情)制品、汽车零部件……毫无疑问,这些反倾销案的频繁出现,将给中国出口形势造成负面影响。

由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将对我国外贸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表现为:

(1) 对我国相关的外贸行业和相关区域产生不利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相关出口企业带来一些难以估量的损失,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发生致使我国产品不能进入很多国家的市场,严重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利润。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我国出口的持续增长。

从2009年12月8日开始,印度财政部就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同步 数字传输设备(SDH)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这项公布一出来,华为和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出口印度市场的SDH设备,成本和价格将至少提高30%,这无疑会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2010年以来,原材料、劳动力、交通运输等成本都在大幅上升。据业界普遍估计,今年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在10%以上。在此情况下,外贸企业的利润减少,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贸易保护主义干扰了国家之间的正常贸易,破坏了国际贸易环境。这让一些本可以出口的企业不得不采取观望的态度。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

2009年7月2日,WTO了第三份全球贸易监督报告,表明在过去三个月中各国出台的贸易限制和扭曲政策越来越多,全球保护主义压力有所增大。报告列举的89个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间共采取了245项新贸易措施,扣除由甲型H1N1流感引发的贸易保护举措,全球新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其中G8+5成员(注:G8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和俄罗斯;5国指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采取的措施达90项,占新贸易措施总数的37%。从贸易措施的类别看,贸易便利和促进措施15项,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所采取;贸易救济措施19项,经济刺激计划和行业扶持措施33项,多数为发达国家实施。其中,贸易保护最严重的产品类别是奶制品、钢铁、汽车、化学制品、塑料和纺织品等。WTO的报告特别指出,大规模救援银行、保险商和汽车业以及许多政府敦促购买本国货的行动,带来了仲裁风险,这些举措将造成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篇8

一、案情简介

欧洲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在国内的销售,引起了国内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产业的关注,察觉到此设备有在国内倾销的嫌疑,2009年8月28日,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国内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产业向国家商务部正式提交针对此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申请,请求国家商务部展开反倾销调查。2010年6月9日,商务部经过调查,将本案初裁报告对外予以公布:认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在我国国内存在倾销,以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国国内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产业受到实质损害,并且本案关于安全检查设备的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采用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其中确定对史密斯海曼有限公司(德国)(Smiths Heimann Gmbh)和其他欧盟公司(All others)征收的保证金比率分别为48.20%和71.80%。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国内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产业,对于商务部的初裁公告比较支持,请求调查机关能够尽快终裁报告,从而有力回击欧盟企业的倾销行为,保护国内产业利益。但由于案情复杂,商务部延长了本案的调查期限。2011年1月23日,经过再次调查,商务部对外此案的终裁结果,即自2011年1月23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征收5年33.5%至71.8%不等的反倾销税。

针对这一最终裁定,欧盟并不买账,于2011年7月25日就中国商务部征收最终反倾销税诉至WTO争端解决机构。虽然磋商是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讼的一道必经程序,但中欧双方磋商并没有达成实质性成果。2012年1月20日,WTO争端解决机构作出决定成立专家组。2013年2月26日,专家组裁决报告,依据《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1条和第6.6(a)条以及《反倾销措施协定》第2.4条、第3.1条、第3.2条、第3.4条、第3.5条、第6.1条、第6.2条、第6.4条、第6.5条、第6.9条、第12.2.2条等法律条款,驳回了欧盟的部分主张,并主要支持了中方主张的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肯定性证据审查国内产业状况、非归因分析、倾销终裁前披露、公告裁决等。但同时也指出中国违反了《反倾销措施协定》的部分条款,建议中国对相关措施作出调整,使其与世贸组织该协定项下的义务相符。2013年4月24日,WTO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中国对欧盟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的最终反倾销税案(DS425)专家组报告。

二、 终裁所依据的事实和数据分析

(一)2006-2008年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占国内市场份额及进口价格

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有关规定,确定了此种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通过正常贸易途径销售到我国时的销售价格,并综合国际贸易中的相关因素如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仓储费等进行了全面考量。在调查该产品的进口数量及占国内同类产品总进口的比例、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时发现,数量增长趋势明显,但被调查的产品进口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已经低于同类产品的正常价格,由此给我国国内同类产业的产品销售构成很大压力,如表1所示:

数据分析:(1)进口数量:2007年比2006年上升1.35个百分点,2008年比2007年上升2.63个百分点;(2)进口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2007年比2006年上升3.94个百分点,2008年比2007年上升1.26个百分点;(3)进口价格:2007年比2006年增长1.03%,2008年比2007年增长7.78%。

(二)2006-2008年被调查产品对于中国国内产业造成的影响

针对国内产业状况,通过对表观消费量、产能、产量、开工率、销售数量、市场份额、销售价格、销售收入、税前利润、投资收益率、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人均工资、期末库存、现金净流量、投融资能力等16个方面的调查核实,如表2所示:

数据分析:由以上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原产于欧洲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已经对国内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这在销售价格、税前利润、投资收益率、现金净流量等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和突出,说明原产于欧洲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已经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三)被调查产品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及对中国的出口情况

在终裁报告作出前,有必要对被调查产品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及对中国的出口情况予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数据分析: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出口到我国的被调查产品数量呈持续增加趋势,这加剧了该种类型产品在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另据调查,2008年欧盟的生产能力占全球生产能力的30%以上,欧盟向中国国内出口被调查产品数量2008年比2006年增长87.71%。

(四)对于终裁报告的评价

有证据显示,本案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产量占中国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的比重很大,且依据再次调查的事实和证据,我们认为,自2011年1月23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征收5年33.5%至71.8%不等的反倾销税的作法是合法且合理的,因为史密斯海曼有限公司(德国)(Smiths Heimann Gmbh)的产品在我国市场存在低价不正当竞争行为,而这些原产于欧盟的设备在我国的低价倾销已经严重扰乱了国内相关行业的正常生产和销售秩序,对我国国内产业已经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因此,我国对其作出征收反倾销税的终裁决定是有据可依的,完全遵循了WTO的有关规则。

三、WTO争端解决机构作出本案处理意见的基本理由探析

(一)本案涉及的WTO有关规则分析

《反倾销措施协定》第2.4条(以下简称《协定》)规定,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应进行公平比较。有数据显示,国内产品在单位生产成本降低53.67%时,同期销售价格下降却高达72.68%,销售价格下降幅度比成本下降幅度高出19.01个百分点。而表1中的进口价格显示,2007年比2006年增长1.03%,2008年比2007年增长7.78%,这说明被调查产品在我国低价倾销行为非常明显。《协定》第3.1条、第3.2条、第3.4条、第3.5条对反倾销调查所持的肯定性证据、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倾销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和损害情况等作了规定。根据表2、表3可以看出,原产于欧盟的进口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在我国的低价倾销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国内产业的发展,使我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备受打击,对我国国内产业已经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但由于受统计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关于反倾销调查的某些数据如投融资能力的证明上,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协定》第6.1条、第6.2条、第6.4条、第6.5条、第6.9条对反倾销调查的程序作了严格限定,即在调查的过程中要充分关切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包括接受利害关系方书面评价意见,接受提交证据材料,实地核查时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陈述等。根据我国商务部“商调查函[2010]231号关于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反倾销案产业损害调查终裁决定所依据的基本事实”这一公告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启动的针对本案的反倾销调查在程序上完全合法。《协定》第12.2.2条规定了最终反倾销税或接受价格承诺的肯定裁定的情况下,关于结束或中止调查的公告应包含或通过一份单独报告,提供导致实施最终措施或接受价格承诺的所有有关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及理由,同时应适当考虑保护机密信息的要求。商务部公布的“商调查函[2010]231号关于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反倾销案产业损害调查终裁决定所依据的基本事实”正是对这一规定的严格遵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WTO争端解决机构在根据肯定性证据、审查国内产业状况、非归因分析、倾销终裁前披露、公告裁决等方面支持中方立场是值得肯定的,但指出中国违反了《反倾销措施协定》的部分条款,建议中国对相关措施作出调整,使其与世贸组织该协定项下的义务相符的做法值得商榷。

(二)WTO规则外相关因素对本案的影响

基于初裁和终裁所依据的事实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无论是作出的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初裁还是作出的征收反倾销税的终裁,都有非常清晰和明确的理由和证据作为依据,不仅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相关规定,也完全遵循了WTO的有关规则,而WTO争端解决机构最后对本案作出如此处理却出乎我们的意料。

我们知道,早在本案发生之前,欧盟正在对我国同方威视的一款汽车集装箱扫描仪实施反倾销。同方威视生产的集装箱扫描仪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这种扫描仪是参与了招标即由当地政府选择才进入欧盟市场的,但却遭到反倾销调查,这显然有悖于常理和贸易的公平原则,是欧盟滥用WTO的有关规则打击正常市场竞争的表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关于中欧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反倾销案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处理意见很可能会受到WTO制度或规则外相关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处理方式既不利于商品市场化竞争的正常发展,也对贸易公平、WTO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几点思考

(一)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和加强反倾销意识

反倾销作为一种国内产业保护措施,在WTO允许的范围内被各国政府和企业广泛运用。虽然反倾销措施在实践中可能会被一些国家当做贸易保护的手段,但其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此,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更是注重通过反倾销措施的运用达到遏制别国贸易出口的目的。这就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政府尤其是国内产业,要树立和加强反倾销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当发现有国外产品存在倾销迹象、对国内产业有可能造成实质损害或阻碍时,在充分掌握证据的前提下,积极地向国家商务部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从而能够及时地对国外产品展开调查,以维护本国产业利益、降低或阻止对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专利维权案件中能够胜诉,就是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子。2011年8月,威视名称为“一种货物安全检查系统”的美国专利由于和英国内政部的一件内容基本相同的专利申请相抵触,从而遭到美国专利局启动的专利抵触程序调查,而此程序在美国被视为先发明制的准司法程序。为了保护威视企业核心利益,维护自身专利权,保护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并在企业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威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调查程序,最终获得胜诉,美国专利局上诉与冲突委员会驳回了英国内政部的抵触专利申请。此案的胜诉,大大增强了威视利用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获取竞争优势的信念,也充分说明当企业面对意外的麻烦时,不逃避,不放弃,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不失为现代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做法。

(二)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由于其掌握着整个行业的信息,并能在议事协商中充分发挥协调和组织能力优势,从而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到本案,商务部在对国内产业遭受的损害进行调查取证、事实认定时,也充分考虑了相关产业协会的意见。

今后一段时期,随着中国政府对于“大市场、小政府”意识的转变,市场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政府职能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承担行业自律责任的行业协会,犹能凸显其在行业发展、利益诉求、权益维护等方面的社会责能。在反倾销案件处理上也是如此,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切实维护行业权益和国家经济利益。

(三)严格依法遵守反倾销程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法治国家的衡量标准不再是法律完善与否,更不是唯一的指标,还要看能否切实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矛盾,解决争议。因此,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启动反倾销调查时,要切实做到按照国家法律和WTO规则的要求解决问题,严格依照法律办事,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解决问题,才能有效解决争议。

关于本案涉及的反倾销调查也是如此,无论是本国政府根据申请者的申请启动的调查还是贸易争端进入到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后,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调查核实证据,这样才能够保证贸易争端解决的公平与公正,切实维护涉诉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四)积极支持、配合调查机关的工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有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关于反倾销的调查、裁决(包括初裁和终裁)以及执行都是由调查机关(即相关政府部门,在我们国家是指商务部)依法实施的,这就提示中国企业,当自身涉入贸易争端时,要积极和调查机关取得联系和沟通,并请求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当调查机关展开调查需要核实相关证据时,要最大限度配合调查机关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自身抵御外来商业风险和贸易不正当行为的抵抗力,从而切实维护和实现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宫桓刚.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贸易壁垒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 宋利芳.WTO框架下的国际反倾销政策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篇9

在美国,对外贸易区(the Foreign-Trade Zone)是指在进口口岸或其毗邻地区内设立的一片限制进入的地理区域。根据用途的不同,对外贸易区可分为一般用途对外贸易区(general-purpose zone)和对外贸易区分区(subzone),简称“主区”、“分区”。对外贸易区从图纸规划到投入实际运营,须先由申请人提出申请,经对外贸易区委员会(Foreign Trade Zones Board,下称“委员会”)审查合格后,方可得到正式批准。申请条件、处理程序及所需费用如下:

地理位置及数量限制

尽管对外贸易区内的货物被视为处于海关关境之外,但这只是相对正式进口申报手续而言。从地理位置看,对外贸易区仍是在美国领土和司法管辖范围之内,它应设在进口口岸或其毗邻地区内。“毗邻”的含义是,从进口口岸边界算起,在法定60英里之内,或是90分钟车程之内。但分区可以不受此项限制。在更远地区内设立分区的条件是:在该区域内,海关可借助常规或电子手段进行监控,所有电子记录均能按照海关要求的格式妥善保管,受让人(Grantee)或经营人(Operator)同意在海关指定地点接受查验,并直接向海关提供所有必需的文件。

每个进口口岸至少可设立一个对外贸易区。若进口口岸位于两个以上的州,则每个州均可设立一个对外贸易区。若进口口岸的范围包括两个以上的城市,且被一条通航水道分割开来,则每个城市均可设立一个对外贸易区。此外,若委员会认为现有对外贸易区将不能充分满足公共利益需要,可批准设立新的对外贸易区。

申请人

公共公司和私营公司均可作为申请人,请求委员会批准设立一个对外贸易区。委员会应优先考虑公共公司的申请。公共公司和非营利公司(non-profit corporation)提出申请时,须得到该对外贸易区所在州立法机构的授权立法支持,也就是说,所在州以立法形式明确批准:无论该公司是单独存在还是作为其他集团的组成部分,均有权提出申请。私营公司申请时,须由该对外贸易区所在州立法机构专门制定一项以该公司命名的特别法案,同时提供相应证据证明:该公司已被特许设立一个对外贸易区。

分区的申请人范围包括:同一州内最近的对外贸易区的受让人;同一州内的另外一个对外贸易区的受让人,且该受让人是一家公共公司,而委员会或执行秘书(Executive Secretary)也认为它能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一家政府机构,经州立法机构所制定的一项法案特别授权后提交此项申请。

申请材料

根据所申请类型的不同,申请材料也有所区别。主区的申请材料包括:一封送交信(transmittal letter),一份执行摘要(executive summary)和五份展示证据(exhibits)。

送交信应由申请公司授权的职员签名,注明当前日期并加盖公司印章。

执行摘要须包括:申请公司的法定权限;希望从委员会处获批权限的范围;拟议中的对外贸易区的地址与设施;包括调查、研究在内的申请方案背景;申请方案与本地区或本州整体发展方案、目标的关系;申请方案的具体操作计划和筹措资金计划,以及摘要中所必需列明的任何其他信息。

展示证据是申请人向委员会提出申请时所附加的证明文件,五份证据所须符合的要求各不相同。

第一份证据的主题是“申请的法定权限”,包括一份经过核准的州授权立法的副本,一份申请人章程或是组织文件相关部分的副本,以及一份经过核准的公司管理机构授权特定职员签署申请的决议副本。

第二份证据的主题是“对外贸易区地点的描述”,包括:(1)一份详尽的对外贸易区地点的说明,包括大小、位置、地址以及提请批准区域的法律名称,如果涉及的地点不止一处,则应采用表格形式予以说明;(2)一份包括对外贸易区内容在内的更大方案(larger project)的概要说明,包括类型、大小、位置与地址;(3)一份对外贸易区是否位于或毗邻海关进口口岸的陈述;(4)对外贸易区内有关设施和服务的说明,包括现有或拟建建筑物的大小、类型;(5)一份对现有或拟议场地情况的说明,包括土地使用情况、防洪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安全和交通情况等;(6)在申请方案或毗邻地区内正在实施的活动执行情况说明;(7)如果该对外贸易区为某个港口设施的一部分,则需提交一份港口、运输服务及相关设施的摘要,如果不是,则只需提交一份运输系统的摘要说明;(8)一份关于对外贸易区面积扩大的可能性与计划的陈述。

第三份证据的主题是“经营与资金”,包括:(1)一份土地所有权的陈述,如果土地不属申请人或拟议中的经营人所有,则需提交其有权使用该土地的证据;(2)一份经营计划的论述,如果对外贸易区或其一部分由受让人以外的其他人员经营,则需提供相关使用程序的摘要,可能的话,还应注明拟议的经营人的名称及其资格条件;(3)简要说明提供相关设施、安全保障以及为满足海关自动化系统要求而采取相应措施的计划;(4)一份关于如何筹措资金及经营费用的摘要,包括与资金来源相关的陈述;(5)建设与启用对外贸易区的预期时间表。

第四份证据的主题是“经济方面的理由”,包括:(1)与该地区、州相关的社区整体经济目标及发展战略描述;(2)一份计划性的参考资料,或是以目标为基础的计划,以及它们与对外贸易区方案之间的关系;(3)该社区的经济概况,包括以百分比形式对就业或收入情况、区域资源与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失衡、失业率、区域对外贸易统计、区域港口设施与运输网络等问题予以说明;(4)一份有关对外贸易区方案的角色和目标的陈述,并列明选择每一拟议地点的理由;(5)一份对外贸易区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影响的论述,包括公共开支和收益、就业情况、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等内容;(6)一份关于社区对对外贸易区服务需求的陈述,包括商业统计信息、拟议对外贸易区使用人利益的说明、拟使用该对外贸易区的使用人意向等;(7)一份拟议的制造、加工过程的描述,如可能,最好列明一些要素,包括操作和生产过程的条件与范围、使用的原材料与零部件、需要进口的零部件及其关税情况、对外贸易区的预期利润及其对公司计划的影响、对社区经济和国内工业产生的影响等。

第五份证据的主题是“地图与图纸”,包括:(1)州与县的地图,标示出对外贸易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2)一张当地社区的地图,用红色标示出拟议对外贸易区的位置;(3)一份对外贸易区主区与分区的详细蓝图,用红色标示出区域边界、面积以及边界长度或其他法律名称,还包括现有及拟议中的建筑物。

总体上看,申请在现有或拟议的主区中设立分区,应遵循相同程序。但在提交第四份证据时,应侧重提供有关特定活动和纯经济效益的信息,包括:(1)一份摘要,内容为设立分区的理由和关于预期经济效益的说明;(2)分区使用人的身份及其关联公司(corporate affiliation)的说明;(3)预期开展活动的描述,包括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国内或国外原材料的来源方案、关税税率及其他进口规定或限制、有助于委员会做出决策的信息、分区使用人的收益、是否需要为获取收益而改变程序的信息、涉及到的工业信息和国际竞争程度及其对该区域经营状况的经济影响等;(4)在主区内不能开展某种业务的原因;(5)有关环境影响的陈述;(6)委员会或执行秘书为实施审查而要求提供的任何其他信息。

材料处理

材料处理程序大致包括“提交前预审及准备工作”、“审查”和“正式决定”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如果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不够完整,执行秘书将在收到申请后的20日内通知申请人,详细说明哪些地方还缺少材料。申请人应在接到通知之日起的30日内补充材料并向委员会重新提交,否则,委员会将退回所有申请材料的原件。如果申请材料齐备,执行秘书将在收到申请之日起的45日内正式提交该申请并启动后续程序,同时根据委员会的命令为该申请分配一个案卷编号并告知申请人。

随后,执行秘书将在委员会推荐下指派一名审查人员,专门负责审查申请、准备报告,并在《联邦登记》上一则关于正式提交申请与启动审查的通知,其中应载明申请人名称、关于对外贸易区方案的说明、关于听证会的所有信息以及公众评议邀请(包括公众提交证据、事实信息、书面意见的时限)等内容。正常情况下,公众评议将在通知后的60日内完成,除非听证会在此期间举行,但即便举行听证会,公众评议也不得在听证会前15日内结束。公众评议结束后,一般还会接着进行为期15日的辩驳式评议(rebuttal comments)。与此同时,执行秘书应将文件、通知与申请材料的副本发送给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海关署长以及口岸海关关长或其指定人员。如时机恰当,执行秘书将安排举行听证会,并将审查人员、海关署长以及口岸海关关长或其指定人员所出具的报告或建议转交给委员会。

根据审查主体的不同,第二阶段又可分为“海关审查”和“审查人员审查”。“海关审查”是指口岸海关关长或其指定人员依海关法规与指令,在公众评议结论出台之日起45日内向执行秘书提交一份技术报告。“审查人员审查”的程序较为复杂,需要以所申请对外贸易区是否从事加工、制造活动为标准,采取不同的程序。

若所申请对外贸易区不开展加工、制造业务,审查人员应举行听证会,或是参加执行秘书组织的听证会,审阅包括公众评议在内的申请记录,向记录人员索取有关信息及证据,准备评估、分析申请所需信息及证据,并在公众评议结束后的120日内向委员会和执行秘书提供一份建议报告。如果该报告不利于申请人,它将被视为初步报告(preliminary report),执行秘书应在之后5日内以书面或电话方式告知申请人,后者可自告知之日起30日内对报告做出回应,并提交补充证据。如果申请人的回应中包括了尚未经过公众评议的新证据,执行秘书将在审阅该回应材料后,在《联邦登记》上通知,表明新证据将接受公众审查。新证据必须经过为期30日的公众评议,之后还有15日的辩驳式评议。若需做出进一步评议,则应通知海关,后者将在接到通知后的45日内提交评议。对于审查人员来说,若补充证据不包括未经公众评议的内容,或是申请人表示没有补充证据,则须在收到证据或申请人表示后的30日内完成报告,并提交执行秘书。若需重新公众评议,则应在公众评议结束之日起的30日内提交报告。

若所申请对外贸易区从事加工、制造活动,审查人员同样要举行或参加听证会,审阅申请记录,向记录人员索取有关信息及证据,准备分析经济等方面问题所需的信息及证据,并对政策、经济因素等问题做出分析。如有必要,还可对相关工业进行一次调查,并在公众评议结束后的150日内为委员会准备一份建议报告,而后提交执行秘书。若该报告不利于申请人,也将被视为初步报告。执行秘书应立即以书面或电话方式告知申请人,后者可自通知做出之日起45日内对报告做出回应,并提交与报告中所涉因素相关的补充证据。若回应中包括了尚未经过公众评议的新证据,执行秘书同样要在审阅后《联邦登记》通知,其后同样是30日的公众评议和15日的辩驳式评议。

在最后一个阶段,执行秘书将把审查人员的建议报告分发给委员会的所有成员,由后者进行审议和投票表决。在决定是否主区的授权许可时,委员会将考虑以下因素:(1)进口口岸区域内对对外贸易区服务的需求;(2)经营业务和资金筹措能否得到保障,拟议中的地点及设施是否合适;(3)州政府、地方政府的支持程度;(4)那些很可能受到拟议对外贸易区活动影响的人员和公司的观点;(5)如果该对外贸易区涉及制造或加工活动,则须满足制造或加工的特定要求。在审查设立分区的申请时,委员会将考虑以下因素:(1)某项业务能否在对外贸易区内完成,或是由对外贸易区内的一般设施完成;(2)对外贸易区的特定利益和重大公共利益是否同时得到满足;(3)拟议中的活动是否属于公共利益。

委员会成员应在接到建议报告后的30日内将其表决结果交给执行秘书,除非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召集会议。收到表决结果后,商务部将在15日内完成最后决定,交由执行秘书在《联邦登记》上公布。一般情况下,若所申请对外贸易区涉及加工或制造活动,则委员会处理一份申请大约需要1年时间,其他情况则约在10个月之内。但这只是标准情形,委员会可视实际情况延长处理时间。

申请费

《美国法典》第31卷第9701条规定,联邦政府机构可依法征收规费(user fees)。因此,申请人在申请设立对外贸易区时需缴纳申请费,具体金额依申请类型、请求批准法定权限的不同而异。如果一份申请中包括了一种以上的类型,则需分别缴纳费用。

外贸行业调查报告篇10

2010年1月27日-1月30日,冬季达沃斯论坛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本届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是“提升世界格局: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构建”。

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由于经济复苏的动力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发达国家如果要持续复苏,必须敞开贸易之门。

对于世界经济未来是否有“二次探底”风险,拉米表示,“很明显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他指出,发达国家面对高失业率、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需保持对经济的刺激,在这样的情况下仅靠自身难以持续复苏。

“所以必须维持贸易开放,没有其他的办法”,拉米强调,在金融方面,很重要的事是设法将各国自身的监管在国际层面协调起来。他表示,欠缺国际层面协调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部分原因,当下要特别注重全球协同行动。

美对中国输美钻杆发起“双反”调查

美国商务部1月21日宣布,将对中国输美钢铁产品钻杆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是2010年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第一案。

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和几家美国钢铁制造商去年12月31日提讼,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钻杆征收429%-496%的反倾销税,并另征收反补贴税。

按照美国政府的统计数据,2008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钻杆产品价值1.95亿美元。但美国未提供2009年相关产品进口额。

WTO对美中“轮胎特保案”成立专家调查组

1月11日,WTO公告称将在下周召开的各成员国贸易官员会议上成立专家调查组,就美国对中国轮胎征收的高额关税展开调查。

这项调查将聚焦于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9月批准的对中国轮胎征收为期3年的高额关税。其中,第一年关税高达35%,大大高于以往正收的4%。奥巴马此举旨在减缓中国轮胎对美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并保护美国轮胎业。

根据WTO法律程序,WTO专家调查组将评估美国征收的高关税是否违反WTO规则。但WTO专家表示,通常而言,WTO的贸易争端需要花费1―2年时间才能得到解决。

联合国贸发会议: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39%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月19日报告说,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

报告说,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波及各类经济体以及投资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经历了2008年的急剧下降之后,流入发达国家的投资去年继续大幅下挫了41%。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投资尽管在2008年保持增长,但2009年也分别下降了35%和39%,这与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关。

报告显示,去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六个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荷兰和中国香港。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37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57%。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略高于900亿美元,下降2.6%。

中国商务部明确支持2010年结束多哈谈判

1月4日,商务部的商务形势系列述评提出,将明确支持2010年结束多哈谈判,为谈判注入政治推动力。

述评称,2010年,预计全球经济将逐步企稳回升,国际经贸环境趋于好转,但后危机时代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逐渐暴露出来。商务部将利用多边舞台,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于2010年成功结束,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对外经贸环境和稳定外需做出积极贡献。

多哈回合谈判成功能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

中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筹备会议在首尔举行

1月26日,中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筹备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会议讨论了联合研究的职责范围、工作计划、研究领域等议题,初步决定联合研究首轮会议将于今年4月在韩国首尔举行。

在2009年10月举行的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就尽快启动三国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达成共识。同年10月,在泰国举行的第六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三国将于2010年上半年并在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前启动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

访问瑞士推动中瑞自由贸易区建设

1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在与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女士举行会谈后表示:“中方高度重视瑞方对推动中瑞自贸区建设的热切期望,而且认为建立中瑞自贸区对两国经贸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中方愿意和瑞方共同努力,积极推动中瑞自贸区的联合科研,争取今年早些时候取得成果,争取年内启动自贸区谈判。”

中瑞两国有关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讨论始于去年年初总理对瑞士进行正式访问时,此后,双方先后在北京和伯尔尼举行了两次产业交流联合研讨会,并于去年11月30日正式启动了两国建立自贸区的联合可行性研究。两国领导人对此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欧盟拟对华铜版纸反倾销调查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美国的铜版纸“双反”案还没结束,欧盟就已经蠢蠢欲动,开始酝酿对我国出口的铜版纸进行反倾销调查。在业内看来,欧盟此举更多意义在于“跟风”,因此美国商务部对“双反”的最终裁决结果将具有指标性作用。

由南非Sappi公司牵头的4家欧洲企业已经在1月4日向欧盟委员会递交了申诉书,表示由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对欧洲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威胁。欧盟委员会最晚的立案时间在2月中旬。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涉案的产品与美国“双反案”的产品范围相同,替代国为美国,估算的倾销幅度在25%。欧盟此次选择的强制应诉企业可能在三家左右。

美就菲国酒税提出诉讼

据菲律宾《商报》1月17日报道,美国已向WTO提出贸易诉讼,以反对菲国对进口威士忌、杜松子酒和其他烈性酒征收关税,欧盟此前也曾提出类似诉讼。

美国贸易代表柯克周四发表声明说,尽管美国曾多次提出该问题,但是菲律宾仍继续对来自美国的白酒征收高额关税。他敦促菲国政府立即消除差异,使之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