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十篇

时间:2023-09-19 16:51:07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篇1

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在资产评估领域中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之所以对其研究进展缓慢,是因为人力资源价值较其他的资产有更多的难以确定的影响因素,只有把握了这些因素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才有可能得到较准确的评估结果。

一、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特点

资产评估是依法定程序和标准,按照科学的方法对资产在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评定估价的活动,所谓资产评估,评的是资产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交换价值。资产评估是一种动态性、社会性的经济活动;是一种带有鉴定功能和管理咨询性质的社会服务。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也是对人力资源在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估算,因此,在评估工作中,应当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剖析。只有关注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特点,才能真正把握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实质。其评估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是从动态的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源的价值。首先,由于人力资源价值与其载体不可分离,使得人力资源不可能像物力资源那样在静态下以货币加以量化。人力资源的价值高低尚需在动态即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其绩效的考评加以确定,这一绩效不仅取决于自身所含价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使用环境、组织制度和市场供求等。由于这些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变量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具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而言,可能会由于更换一个管理人员而使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增加或减少,企业的人事变动,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差别。对于人力资源个体而言,其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不同,从而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不同,使得人力资源的个体价值最终结果也不同。另外,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化也会影响评估结果。因此,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应随情况的变化对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二)市场性

评估是服务于市场的活动,在市场交易活动发生的条件下,人力资源价值评估通过模拟市场条件下资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得出评定结果,并不是实际发生的结果。虽然评估值是模拟价格,但是应该反映出人力资源市场交易的结果,并能够接受市场的检验,不能与市场价格偏离过大。

(三)预测性

预测性是指用人力资源的未来服务的潜能说明现实。现实的评估值必须反映资产的未来潜能,未来没有潜能和效益的资产,现实评估值是不存在的。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决定了其价值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更强调了预测性的重要。

(四)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自其占有的全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无形资产,是几个方面共同贡献的结果。而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如果用收益法进行评估,在大多数情况下就需要把人力资源的贡献进行有效剥离,以此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依据之一。

(五)咨询性

咨询性是指评估结论为人力资源提供专业化的估价意见。这个意见本身并无强制执行的效力,评估师只对结论本身是否合乎职业规范要求负责,而不对人力资源定价决策负责。

上述特点中,动态性和关联性是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与其他资源价值评估的显著不同之处,也是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难点所在。

二、影响评估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在评估过程中,评估师除了要考虑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特点以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影响评估结果的特殊性问题,才能更好地利用搜集到的被评估对象相关信息,准确评估人力资源的价值。

(一)人力资源自身的不确定性

任何一项资产,其自身固有的特征也会对不确定性产生影响,这包括市场对这些特征的反映以及在市场定价过程中不同特征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其价值依附于其载体上。载体的性格、知识、能力和智力等自身因素对人力资源的价值有着重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评估师有必要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人力资源的某些特征给予特殊的关注。

(二)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一项资产的流动性不仅取决于资产自身特性的影响,还要受市场和其他外界环境的影响。资产的流动性越大,其不确定性越小。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也会影响其价值评估的准确性。流动性强,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受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以市场价格为参考,评估师评估的结果会更接近人力资源的真实价值。

(三)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进行人力资源价值评估需要有充足的数据资料,但在信息、资料搜集过程中,由于信息的来源、传递的方法和途径具有特殊性,难以获得准确、全面的相关信息,因此,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人力资源投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其能力的发挥受承载者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评估人员难以把握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评估人员只能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四)信息的有效性

由于人力资源之间存在异质性,对其评估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保证所用信息的有效性。信息之间的比较仅仅是评估过程的一部分,评估师的经验以及对人力资源自身条件的研究亦十分重要。信息的有效性可能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取值范围。因此,信息缺乏有效性会增加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五)评估时所做的相关假设

资产评估过程中所做的评估假设前提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评估师做出了适当的假设,就会降低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果假设与实际情况偏离太多,就会增加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六)人力资源价值与其他资产价值的区分

因为人力资源价值具有关联性,企业的资产,无论是物质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是由人力资源创造的,所以,在评估人力资源价值时应与在其影响下产生的资产予以区分,比如,无形资产中的专利权、版权、先进的管理、卓越的员工声望等,都已成为独立于人力资源之外的一种资产,有其自身的价值,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应与之相区别,不能混同。

(七)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如果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完善,人员流动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受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的调整。有了市场价格为参考,人力资源的价值评估也会更接近其真实价值。相反,如果人力资源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市场,其价值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没有市场参考价格,评估结果就很可能偏离真实的市场价格,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在评估过程中为了评估出资产在市场中最可能实现的交易价格,评估师必须深入了解资产及其所处的市场环境,考虑到市场中所有可能的购买者,并对其购买能力以及他们对目前价格的态度做出评价。评估师在做出价值判断时,由于在分析市场和资产定价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往往需要运用主观判断,这就难免会给评估结果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关于不确定性的表述,笔者参考严绍兵、张莹对资产评估不确定性分析的图表来说明,如图1所示:

图1中所示,X轴表示价值,Y轴表示每一价值的概率,曲线各点之和为100%。价值分布于Va-Vz。具有最大概率Px的价值为V,对称的曲线图形表明位于价值V的两边价值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并不总是处于这样一种标准状态,它有时会产生位移。此时,评估师在表述评估不确定性时,可能会认为处于最可能价值一边的概率大于另一边的概率。如果市场是处于上升状态,最可能价值会移动到图2( b)的位置。这种情形可能表明市场供给正处于上升趋势,也可能反映了评估师作出了谨慎的选择,这种谨慎也许源于对市场可能出现的逆转现象或者资产自身存在的某种不确定性的判断。如图2(a),与图2(b)的曲线倾斜方向相反,这可能反映了一个潜在的购买者由于其掌握某种信息而对市场持有的一种乐观态度,或者反映了一个人力资源供给正处于下降趋势的市场。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价值曲线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市场自身的,同时也包含了评估师对市场信息的评价。虽然两条曲线价值分布均在Va和Vz之间,但是最可能价值V的位置决定了曲线的形状,即使两位评估师评估相同的资产,采用相同的评估参数,分析和观察同一市场,仍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评估结果,这是由于他们对市场信息所做出的不同判断和评价所致。

(八)评估师的主观判断和风险偏好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篇2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完善,农户自我发展意识的加强,必然会促进农户、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与此同时,涉及农业资产交易的活动将越来越频繁,有关农业资产特别是农业生物资产的抵押、担保、承包、出租、经济损失赔偿以及以农业生物资产为依托进行股份制经营等方面的活动也随之增加,从而客观上必将增加对农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需求。

一、农业生物资产的概念及特点

农业生物资产,是指被特定产权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能给其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且其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的大农业范围内的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农业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性:“活”,即“固有的生长、生产、繁殖和(或)再生能力”。表现为:价值的转化性和自然增值性;生长的阶段性;生命的周期性;地域的差异性;未来的不确定性;收益的外部性等特点。因此,农业生物资产的价值形成机理以及评估方法与一般非生命类资产存在很大差别,农业生物资产评估应该作为一类独立的资产单独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资产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评估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资产评估的理论、方法和标准以及行业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评估准则与实践》一书第12章对乡村资产评估进行了介绍。该章针对澳大利亚的国情以及澳大利亚农村资产的特点,对影响乡村资产价值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等自然因素以及乡村市场,乡村资产设施等经济因素进行了介绍;乡村资产评估行为的特点、评估者需掌握的信息、乡村土地评估的准则以及如何获取评估信息的方法等也作了阐述;但在谈及评估方法时只讲到了“具体评估方法以及资产的价值需要视资产所处的不同的环境而定”,具体评估时应如何操作却没有进行详细地阐述。大量篇幅讲述了乡村用地、设施以及一些特殊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在对牧场、作物农场评估进行阐述时主要讲述了牧场、作物农场中建设设施、养殖设备、历史状况以及影响农业生物资产价值的因素进行了介绍,而对农业生物资产自身的生长规律、特点、评估方法却未作过多的阐述。总的来看,该章对澳大利亚乡村资产评估的介绍是以乡村某个整体资产如一个果园、牧场等为评估对象的;主要侧重于乡村不动产评估,以及不动产对待评估的整体资产的影响;而对生物资产评估未作重点介绍。

截至2005年3月,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共了14个指导意见,其中CN10――农业财产评估指导意见于2003年4月30日开始执行。可见国际评估准则对于农业财产评估的规定相对较晚。农业财产评估指导意见包括:引言、范围、定义、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指南、生效日期六部分。其中第3部分定义中在3.5家畜农场、3.8特殊资产以及特殊目的的资产进行了定义,但其中并未对有关具体农业生物资产如何进行评估的问题作太多的说明。3.9农业活动和3.10生物资产的定义引用了国际会计准则IAS41―农业中对这两个定义的界定,除此之外并未作其它的解释。指导意见在第四部分对农业财产进行了分类,将农业财产分为:土地、结构性设施、附着于土地的机械设备、不附着于土地的机械设备、附着于土地的生物资产和与不附着于土地的生物资产四类。第五部分指南从以市场价值为基础、非市场价值、生命类因素、农业资产评估者应了解和掌握的影响农业资产价值的因素、影响农业资产稳定收入的因素以及农业资产组中各项农业资产价值的评定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准则的描述可知,该准则倾向于应用市场法来评估农业资产,但在这一部分并没有对具体农业生物资产的特性以及评估方法进行介绍,而只是限于对影响评估农业资产价值的因素方面的阐述。

欧洲资产评估准则(EVS2000版)指导意见GN5为农业资产评估,该指导意见共分3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农田、农场和不动产中阐述了农业资产的内容、自然特性、市场价值以及评估方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多年生农作物中对农业多年生作物的种类和评估时需考虑的因素进行了阐述,但对于农业生物资产评估方法的具体操作却未作详细介绍。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近二、三十年评估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资产评估规范的研究方面,对于生物资产多是有关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方面,而对农业生物资产评估的研究相对不足。从以上三个有关农业资产的评估准则可以看出,以上这些农业资产评估准则主要针对大农业资产中的不动产特别是农业用地、农场基础设施、设备的价值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进行了说明,而未把农业生物资产评估作为重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加以规范。

(二)国内研究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全面启动更新规范执业行为的准则体系。学术界对评估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许多有关资产评估的书籍陆续出版,论文、期刊陆续发表。但是针对农业生物资产评估问题的研究不足,财政部所的评估准则当中还没有农业生物资产评估准则,这与农业生物资产评估实践的需求极不协调。

在对资产评估相关图书检索发现,图书所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了资产评估的一般理论、原则、责任、诚信建设、评估师教育、考试等等,然而针对具体类别资产的评估主要涉及了机器设备、房地产、金融资产、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等企业中的非生命类资产,涉及到农业资产的评估只有2000年由王兴国主编的《农村集体资产评估概论》和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资产评估》第六章第二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进一步调查发现,对于大农业资产中生命类资产,只有森林资源资产被包括在内,农业中生物资产特别是广大动、植物资产却几乎没有涉及。从《资产评估》一书章节比重的安排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农业生物资产评估中的不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只占了一节,并且该节也只是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范围、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价格构成因素、资料收集、评估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这与房地产等章节所占的比重相差甚远。

在对有关农业生物资产评估的论文、期刊进行检索时也发现了与资产评估相关书藉同样的现象。大部分是一般资产评估的理论、方法、应用及评估问题,非生命类资产评估,还有少量的有关农业无形资产评估问题研究的。生物资产只有2006年福建农林大学吴火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研究》和2004年中南林学院吕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研究》。明确对“生物资产评估”进行论述的文章太少了。其中由中南林学院何梦园和西南财经大学马慧所写的《生物资产的界定与评估》一文对生物资产的定义、特征以及生物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了概括地描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孟全省所写的《建立农户生物资产融资机制的思考》一文也提到了生物资产价值评估问题,不过主要是从农户融资的角度对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必要性、生物资产概念、分类、计量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同时,规模较大的评估机构在介绍该机构业务范围时明确提出涉及到农业资产的寥寥无几。

在法规政策、准则方面。我国于1996年颁布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规范(试行)》,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有关农业生物资产评估的评估准则。

从对农业资产评估相关文献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有关农业生物资产评估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针对农业生物资产评估问题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

虽然在评估领域有关农业生物资产的研究相对缺乏,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我国在会计领域都对生物资产进行了相关规定。如: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于1998年颁布了1037号《自生和再生资产》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41号―农业》以及我国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等生物资产、农业资产相关准则中都对生物资产概念的界定、分类、初始计量以及后续计量都进行了规定。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农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问题的研究,在农业生物资产概念的界定、分类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从以上对我国农业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的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对农业资产特别是对农业生物资产的评估无论是从评估理论还是评估实践操作中均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对农业生物资产的研究多存在于会计确认、计量方面,而评估中只在森林资源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至于其他农业生物资产如:畜牧、养殖中的动物、大田作物、蔬菜等等几乎未涉及。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篇3

【关键词】 换股比率 企业价值

企业评估价值

非财务信息量化

在并购中,换股并购无疑是企业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扩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管理、实现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的有效手段。换股并购已成为成熟资本市场最常用的并购手段,其优势越来越显著。在换股购并中,换股比率的确定无疑成为并购双方股东利益的焦点所在,它确定的“等价性”与“公平性”是决定购并双方股东能否真正实现“联姻”的关键一环。它的实质是并购双方企业价值的一种交换,它确定的过程也就是并购双方股东进行博弈以挖掘其企业价值以便公平交换的过程。因此,换股并购双方换股比率确定的实质也就是其企业价值的确定。

并购双方企业的价值确定的“公允性”直接决定着换股比率确定的 “等价性”与“公平性”。但从现行会计模式本身来看,一方面,财务报告由于受到会计上可靠性与可计量性以及会计平衡机制的制约,对企业发展的前瞻性信息、无形资产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等信息的披露不足致使财务报告无法完全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影响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及其价值传递过程的信息。另一方面,并购双方在进行企业的价值评估时,大多关注的是有关企业价值的财务信息,而对于非财务信息,虽然也稍有涉及,但却是通过定性的,主观的分析,以财务价值的一定“系数比例”来确定非财务价值,并不是深入到企业系统的内部通过定量化的形式将其挖掘出来,由此确定的非财务价值是不客观的、是财务价值的“附庸”、是模糊的,因而确定的换股比率的性科学、合理性是令人置疑的。本文以上市公司的换股并购为着眼点,试图从影响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评估的因素出发,通过对企业价值的创造的因素进行分析,将企业价值分为财务价值与非财务价值,即企业价值=财务价值+非财务价值,并对非财务信息中所隐含的企业价值如何量化进行研究,最终将评估出的企业的整体价值作为换股比率的基础,即:

并购企业股东每股企业评估价值

换股比率=

被并购企业股东每股企业评估价值

一、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

从系统的角度看,企业是由若干要素所构成的集合体,构成企业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企业系统。企业作为一个系统,通过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对系统内各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能够使系统整体产生出各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的新的特色、新的行为和新的功能,从而促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的累加。因此,企业的价值表现为这些要素所组成的系统的整合---企业的整体价值。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F.Modigliani and Merton H. Miler)从财务战略的角度将企业价值描述为未来预期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将企业价值看作是企业各种要素质量和企业能力的综合反映。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这个价值应表现为企业现实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潜在的获利机会的货币化表现 [②],这样就将企业的整体价值显示出来了,从而将影响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从财务报告之内扩展到了财务报告之外。1989年,美国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 Kaplan)与戴维.P.诺顿(David. P. Norton)从经营战略角度将产品/服务、形象/声誉与客户关系作为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进一步挖掘了影响企业现实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潜在的获利机会的因素。从中不难看出,在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中,不单表现为财务因素,也表现为非财务因素。 [③]

二、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表现及在财务报告中的反映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影响其价值创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经营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也即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包括:①经济环境,如国民经济运行现状及其趋势、利率、汇率等;②政治环境,如国家、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规、政府管制措施等;③社会环境,如传统习俗、消费者心理、社会各阶层对企业的期望等。微观环境是指影响行业环境和状况等各种因素。主要包括:①行业的经济特征,如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及该行业所处生命期的阶段、者与顾客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行业的普遍盈利水平等;②市场力,如同业者、潜在的新进入者等;③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如与技术、市场营销、运作技巧等有关的因素;④ 行业的发展前景,如行业增长的潜在可能性、行业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等。虽然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外因,但它可以通过影响企业内部各个与盈利相关的因素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现实获利能力与潜在的获利机会。

企业的内部经营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始终,对企业价值在各个链条上的创造以及传递均有影响的企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它是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 [④],它不能被其它企业所模仿,具有与企业的其他资源通过不同的整合创造不同价值的能力,是企业获利能力和优势的真正来源。企业核心能力一般由企业核心技术、核心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三个要素构成的。企业核心技术是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技术,它能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核心组织管理知识指企业的各项制度、组织结构、战略思想、文化、价值观、社会关系等,它是使企业能高效有序地运行并实行其核心能力的保证;市场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与市场有关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和商标、顾客对企业的信赖度、销售渠道、专营合同等,代表了企业在用户心中的地位,它是企业长期以来综合表现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第二个层次是企业从资源的投入、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到顾客的消费等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及其传递所形成的各个价值链条。以制造业为例,这个价值链的传递链条主要体现在:①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上,如原材料的入库及时性、质量等;②产品的制造环节上,如产品制造周期、产品设计水平、工艺改造能力、生产设备利用率等;③产品的销售环节上,如产品交送率、售后维修等待时间等;④顾客的消费环节上,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忠诚度等;⑤员工的创新与学习,如员工满意度、员工知识水平、员工培训次数、新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等。

以上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的信息,既有财务方面的,也有非财务方面的。由于会计在反映上要受到可靠性与可计量性以及会计平衡机制的的制约,企业内各种资源通过整合所创造的价值信息并不能在财务报告上得以完全反映。①从企业形成的核心能力价值看,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核心组织管理知识与市场知识,具有与企业内其他资源整合产生大于为形成这种核心能力而投入的资源本身价值的未来潜在获利机会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在某个价值链条上传递时会因为其传递的低效率或是没有效率而造成 “障碍、瓶颈制约”, 从而使得这些价值不能最终完全以货币的形式表现而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②从企业内各个独立的价值链条创造的价值看,这些价值链条本身除了具有传递价值的功能之外,还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它创造的价值也会因为其他价值传递链条的传递的低效率或是没有效率也会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如一家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研制出的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具有竟争力,如果这种产品能够上市,则可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就是其获利能力的增强,但如果这家企业的采购部门没有及时的采购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使得这种产品不能及时的生产、销售,则会使得此企业为产品研发而创造的这部分价值由于不能表现在销售额上而在财务报告上得不到全面的反映,这就使得这种在产品研发部门当前创造的现实获利能力“沉没”,未来创造的潜在获利机会 “埋没”。③从已反映在财务报告上的企业价值看,企业作为一个存续的系统,它的价值是过去创造而形成的一种存量价值与持续存在下去未来创造潜在获利机会收益的流量价值之和。因此,企业的价值又是存量价值与流量价值的总体。反映在财务报告上的企业价值是存量价值,而流量价值并没有反映到财务报告上。此外,作为构成企业价值的重要要素无形资产,在会计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反映。企业取得的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价值在会计技术上只要求根据取得时发生的注册登记费等相关的货币支出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对于企业为获得此资产而投入的大量研发支出,则被无情的费用化了,反而作为企业价值的一个减项处理;而对于企业取得的专有技术、商业秘密,由于企业在经营中未予以公开,而根本不能在会计上得以反映。这从根本上歪曲了企业的价值。

财务报告反映的企业价值,是企业资源过去整合的结果,只是财务价值,并不包含企业价值的全部,它反映的只是企业获得的现实获利能力,而没有反映企业由于价值链传递的低效率或是没有效率而没有反映到财务报告上的那部分潜在的获利机会收益价值即非财务价值。从上面分析可知,企业拥有的某些资源,其本身拥有单独与其他资源通过不同整合创造不同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单从其目前在本企业内与其他资源整合的效果作为对它的衡量标准,而应从其与其他资源最佳结合的角度所创造的价值作为对它的衡量标准。因为只要这种创造能力在企业内存在,它就具有为企业创造未来潜在获利的机会,这些资源所拥有的此种能力在企业内具有显著的特征,是其他资源所不具有的。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特殊的独立性资源”。笔者建议,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应考虑企业拥有的 “特殊的独立性资源”为企业创造的机会收益,并将其作为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报告上反映为有形资产的价值 财务报告上反映为无形资产但只是部分反映的价值 财务报告上完全没有反映为无形资产的价值 特殊的独立性资源为企业创造的未来流量价值

因此,并购企业双方股东在确定的换股比率时,为使其能够“等价”、“公平”,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要充分挖掘影响企业价值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尤其是非财务信息!

三、企业价值的评估

(一)财务价值的评估

企业财务价值,在当前的时点上,反映的是过去的价值(主要是指有形资产的价值),因此,在评估这部分价值时,由于有财务报告可以遵循,在评估时,可以运用重置成本法、市场价格法等将其账面价值调整为当前的公允价值XA,同时,对于企业为获得无形资产投入的货币支出,应从各个费用中调整出来,作为企业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XB。

(二)非财务价值的评估

1.非财务价值评估人员的选择

非财务价值的确定,其实就是确定企业拥有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为企业创造未来潜在获利机会收益价值的确定。面对围绕企业价值系统而形成的纷繁复杂的非财务信息,如何从这种非财务信息中找出这种“特殊的独立性资源”并非易事。参与企业价值评估的人员选定是一个关键。首先,从信息的角度看:并购双方企业的价值一般是由评估师进行评估的。

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影响企业系统价值创造的所有信息。但评估师作为企业的外部人员,在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有关信息的掌握上却处于一种绝对劣势的地位,而企业的管理当局,尤其是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具有绝对影响的关键管理人员在掌握企业价值创造的有关信息方面才真正处于绝对的优势,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更有发言权。因此,为保证企业价值评估的有效性,在企业的价值评估过程中,管理当局,尤其是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具有绝对影响的关键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现实中,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往往依据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虽然有管理当局的参与,但也大多是财务人员的参与,其他占有企业价值创造信息的重要管理人员,要么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要么就是在坐等企业价值评估的最后结果,作为财务人员,不免会由于其视野的限制而使评估师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也局限于企业财务价值的评估上,这严重忽略了非财务价值的评估,从而使评估而得的企业价值偏离了企业真实的内在价值。其次,从评估师的知识结构上看:评估师虽然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专家,但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影响其价值创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企业的“特殊的独产性资源”对企业价值的创造更具有隐蔽性,要将其充分的挖掘出来,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评估师并非“万能专家”,他们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会因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对影响企业价值创造及其传递的某些信息的把握上缺乏敏感性。既使企业的管理当局对自身经营的企业有更多的了解,但哪一部分真正作为能为企业创造未来潜在的机会收益价值的“特殊的独产性资源”,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因此,我们建议,应聘请有关专家参与到企业价值评估的队伍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评估师以及管理当局知识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公示”的作用。第三,从委托方来看:由于我国目前各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各利益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寻租行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并购双方企业的股东而言,为了使其在股份的交换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会向企业委托的评估师进行寻租活动,评估师由于其道德监管约束的有效性缺失而在评估中歪曲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由并购企业双方的股东联合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并由资产评估机构派出素质较高的评估师对并购双方的企业进行联合评估。由于并购双方企业股东的利益不同,他们是一种的竞争博奕关系。因此,可以对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起到一个制衡作用,使其在对并购双方企业评估时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而不能顾此失彼。此外,为了避免并购企业双方股东委托的企业管理当局与联合聘请的有关专家因与企业股东的利益不一致而在评估过程中由于寻租行为的存在而使管理当局作出违背企业股东利益,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情况,可由双方企业的股东大会各选出若干股东对其参与评估过程的有关活动予以监督。并购双方对企业评估过程活动的有效控制与制约可以用图二表示:

图二:

并购双方企业的股东选出的对资产评估活动进行监督的股东(双方股东的)

并购双方企业重要的管理当局

(双方管理当局之间的竞争博弈)

提供信息

估 并购双方企业股东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并由其委派的评估师

议建供提

估(接近) 并购双方企业股东聘请的有关专家

并购双方的企业价值 企业固有的内在价值(财务价值与非财务价值)

2.评估方法的选择

在企业价值的评估中,评估师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评估的企业价值与企业固有内在价值的接近程度。我国《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设过程中,投资机制、价格体系、企业资产重组、市场环境等方面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总体上说,企业未来收益额及其资产额之间关系尚不能确定。因此,近期内,对整体企业进行评估时,应采用重置成本法(即整体的成本加总法)确定总资产、总负债和净资产的评估值,同时采用收益现值分析、验证重置成本法的评估结果,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无形资产,并为收益现值法的运用积累经验数据、摸索经验。遇有特殊情况时,评估人员也可采用其他具体方法和处理方式,并予以详细说明。” [⑤]这样的规定,造成了我国的评估师在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时,主要以财务信息为主,忽视了非财务信息,尤其是关于企业“特殊的独立性资源”的信息,使得评估出来的企业价值不完全、不完整。根据笔者从事多年资产评估的经验所知,只要管理当局予以重视,并主动的、积极的提供有关企业经营的信息,评估师通过认真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行业状况,分析企业某些资源的存在对其前景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是可以将企业的这部分财务价值评估出来的。因此,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价值时,在目前中国现实的情况下,可以分两步评估企业的价值:先采用重置成本法等方法对企业的财务价值进行评估,然后再根据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特殊信息,找出企业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对企业的这一部分非财务价值进行评估,以使评估的企业价值接近企业固有的内在价值。

3.标杆基准的选择

企业拥有的资源哪些是能为企业创造非财务价值“特殊的独立性资源”,并且创造的价值是多少,怎样量化,总要有个基准。标杆基准法不失为一个可以参考的方法。标杆法基准法是企业通过在对象和非对象当中寻找最佳实践,揭示自己与最佳实践之间的差距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提高企业业绩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寻找其他企业的最佳实践作为本企业的标杆,这种标杆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释义,是安插在价值链上的标杆,它既有财务标杆又有非财务标杆,既有外部标杆又有内部标杆,既有长期标杆又有短期标杆。它通过研究并采用其他组织最好的实践去提高本企业的业绩,并建立一个参考点使其他内部业绩可以被衡量的过程,它是收集关于其他组织最佳实务的信息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虽然初衷是为了提高本企业的业绩而研究出来的一种方法,但在衡量企业拥有的哪些资源可以是“特殊的独立性资源”时,可以利用此种方法的思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参考点。评估师在评估企业的非财务价值时,以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信息、内部因素信息为着眼点,在有关专家的协助下,将本企业系统的有关要素与所选择的标杆企业与此对应的要素一一对比,选出对企业的流量价值创造有显著影响的“特殊的独立性资源”A、B、C、D……,然后估测出这些资源在标杆企业对企业创造价值贡献,通过综合考虑本企业的外部宏观与微观环境,估测出这些资源在合适的存续期内对本企业未来可能创造的现金流量A1、B1、C1、D1……,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够体现产生这些现金流量风险的折现率A11、B11、C11、D11……,最后估算出这些非财务价值X3、X4、X5、X6……则总的非财务价值为X=∑Xi,i=1,2,3,4......

通过以上并购双方企业管理当局的积极配合、聘请专家的积极、深入的参与、评估师的对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各个因素信息的综合把握以及并购双方股东联合对评估过程的有效控制与约束,使评估出的企业价值V=X+XA+XB,在此基础上,以并购企业双方股东各自所拥有的每股企业评估价值作为并购双方股东换股比率确定的基础,也即:

并购企业股东每股企业评估价值

换股比率=被并购企业股东每股企业评估价值

主要参考资料:

陈信元.2003.转型经济中的会计与财务问题.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玲玲.2004.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与运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淑莲.2004.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会计研究.9:68~70

马璐.2004.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吴联生.2002.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经济研究.4:10~12

阎达伍.2004.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3~7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篇4

生物资产普遍存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活动之中,是生产主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生物资产种类繁多,受自然环境及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其价值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生物资产评估比较困难。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导致理论研究者和专业评估人员对于其价值评估的认知与实践远落后于其他类别的资产。除部分林业资产评估准则外,国内外评估准则中对其它类别的生物资产涉及很少。随着我国农业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农业产权交易活动的日益增多,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可以推动生物资产的有效管理,促进生物资产的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保证生物资产的顺畅交易和流转。如何准确地评估生物资产的价值,是当前资产评估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对完善农业资产评估理论,促进农村金融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于生物资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涉及生物资产评估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成果有:国外方面,Edward Philips(1963)研究了农业生产部门的收益与生物资产自然增值的关系。Harden Stuart(2000)提出对农业资产中的生物资产进行评估的必要性,并深入分析了资产评估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Ratnayake(2010)等学者提出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不能可靠确认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公允价值,其中关键要素就是要合理地确定折现率。Charles Elad(2011)提出提出在对生物资产进行价值确认时,如何确定与风险相称的未来净现金流量和选择合适的折现率,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何梦园等(2006)分析了生物资产的特征及其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赵丽洪等(2007)对生物资产评估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与评价;高立宁(2008)深入探讨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生物资产评估,并给出相关建议;张红霞(2009)研究了基于AHP法的生物资产评估,并结合案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范文娟(2010)研究了不同种类生物资产的评估方法,提出生物经济模型法并对其精确性进行验证。上述研究都不同程度涉及生物资产评估问题,但都没有从评估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研究生物资产评估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重点探讨基于评估体系构建下的生物资产评估问题。

二、生物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生物资产评估目的 资产评估的目的会影响最终的评估结果。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是在涉及 “交易行为”和“产权变动”时,提供资产在特定条件下的的公允价值。作为价值判断和提供资产合理价值的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公允价值应该成为资产评估的基本目的或目标(姜楠,2004) 。生物资产评估指依据特定目的,评估人员根据生物生长发育和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法定标准和程序对生物资产的现时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的过程,通过发挥生物资产评估的鉴证功能、管理功能、咨询服务功能,为生物资产交易的公平合理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持。生物资产业务种类繁多,性质各不相同,一部分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资源配置(如奶牛、肉鸡),一部分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进行管理(如防风固沙林),因此,生物资产评估目的也是不同的。生物资产的评估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于会计、审计活动。涉农企业或农业类上市公司在对生物资产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时,如何提供相关、可靠、有用的资产价值信息,是当前会计实务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些审计、验资等中介机构在参与一些农业企业的业务时,也对生物资产合理性的价值信息表现出强烈的需求。(2)服务于产权交易。近年来,农产品、农业资产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涉及生物资产的业务较多。当生物资产所有权转让时(如承包、租赁、出售等产权安排方式),因供需方对资产交易价格期望不同,为确保交易过程的顺利,并保证公平,需要对生物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3)服务于农业保险。目前,我国多个省份都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部分农作物和家畜已经纳入其覆盖范围。当农户对农作物或家畜投保时,为合理确定所有者应缴纳的保费,需合理地评估生物资产的价值;发生损失时,参保方和承保方期望对受损失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以确定合理的保险额和理赔额。(4)服务于纳税处理。在对生物资产进行纳税处理时,需明确资产的纳税依据,即纳税人所持有的生物资产的价值量。为确保纳税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合理确定生物资产的价值量。

(二)生物资产内涵及分类 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IAS41)赋予生物资产的定义是“活的动物或植物”,如肉羊、能繁母猪、经济作物、人工养殖的鱼、虾等,生物资产是涉农企业和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说法,指出生物资产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即活的)动物和植物。根据资产的定义,生物资产是指企业或单位拥有的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生物资产是由企业或单位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或单位拥有或者控制、预期给企业或单位带来经济利益的活的资源。自然界之中有许多无产权归属的生物资源是不能认定为生物资产的;(2)生物资产的成本及其为企业或单位提供的未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3)生物资产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质量,其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且是真实和可验证的。生物资产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1)按照生命科学中生物资源的基本类型,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植物资产、动物资产以及微生物资产;(2)按照生物资源是否成熟,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3)按照不同的经营目的和性质,生物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4)按照不同的生物的生长周期,生物资产可分为多年生生物资产和一年生生物资产;(5)按照不同的农产品产出状况,生物资产可以分为产出多次完成的生物资产和产出一次完成的生物资产;(6)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规定,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由于进行生物资产评估主要目的就是要提供公允价值,因此本文对生物资产评估体系展开论述时,分类依据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三)生物资产的特殊性 影响生物资产价值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生物资产的生长发育规律方面,生物资产的评估比一般资产的评估更为复杂,生物资产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转化”与自然增殖、减殖的功能。生物资产与非生物资产的本质区别在于:生物资产可以自然增殖及通过人工繁育而增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不再增加或者逐渐降低;生物资产的价值通过人类劳动及自身发育共同形成,其价值形成的过程很大程度受自然因素的影响。(2)功能多样性。农业生产活动的多功能性也决定了生物资产的功能也是具有多样性的,例如林业资产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时还有很强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3)周期性和季节性。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长短不一,如肉鸡的出栏时间只有45-90天,而林业资产的生命周期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生物资产还有很强的季节性,如农作物资产的播种收获期较为集中,奶牛在夏季的产奶量会下降。(4)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消耗性生物资产,如肉牛、蔬菜,只能利用一次,价值一次性地转移,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生产性生物资产,如奶牛、果树,可以多次利用,逐步转移价值,形成长期资产,具有非流动性。通常情况下,生物资产的流动性和非流动性还可以相互转化。(5)整体性和地域性。整体性体现在森林资产和农作物资产是与土地不可分割的,渔业资产依赖于养殖水体。地域性体现在同一类型的生物资产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其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显著的差异。(6)风险性。农业属于高风险产业,由于农业活动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自然条件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农业灾害,农业灾害会影响到存续期间的生物资产,使得生物资产的预期收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7)非标准性。外部环境和自身发育的规律导致了生物资产的个体差异显著,例如同一种类的生物资产,其质量、大小有很大差别,而不像工业企业的资产那样具有同质性。(8)后续支出高。生物资产在“存活阶段”需连续不断地对其投入才能维持存活状态,如禽畜和渔业资产,必须按时投放饲料,以及定期投入医药管理费用。

(四)生物资产的价值理论 生物资产价值理论分为3个方面:价值类型、价值形成和价值变动规律。(1)生物资产价值类型。生物资产评估首先应该明确价值类型,价值类型是对评估结果价值属性的抽象与归纳,贯穿于整个资产评估的过程,不同的价值类型都应该予以明确的定义。《国际评估准则》规定:“专业评估人员应避免使用不明确的价值概念,对涉及到的特定价值类型应予以明确阐述。”关于价值类型,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将价值类型划分为重置成本、现行市价、清算价格和收益现值,这是根据估价标准划分的;另一种是根据《国际评估准则》将价值类型划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这是根据评估进行的条件和评估结果的适用范围而划分的,生物资产评估会分别考虑以上两种观点。(2)生物资产价值的形成。根据资产的定义,生物资产的价值是未来经济利益的体现,反映了资产的获利能力,持有生物资产就是为了获取这种价值。生物资产一般具有自生性和可再生性,若管理得当,其价值实质上是“持续经营价值”。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观点,生物资产的价值为凝结在其资产实体中人类的一般劳动。生物资产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部门更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是交织进行的,例如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水果的产量和品质是与土地的肥沃度、光照、水分补给等因素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另外,良好的耕作制度、科学的饲养方式和优良的管理都可以提高生物资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品质。(3)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动规律。由于生物资产具有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生物资产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并且生物资产价值的变动是双向的,表现为正向的增加和反向的减少。生物资产价值的增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的变动导致的增值,另一种情形是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物资产由于本身生理机能而发生的增殖,即生物资产数量和个体形态的变动导致的增殖,如犊牛、小鸡、树苗的长大与成熟,新生犊牛、仔猪等等导致的价值增加。生物资产价值的减少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导致生物资产减值,另一种情形是生物资产发生个体死亡、生产机能衰退等生物资产数量减少导致生物资产价值的减少。因此,引起价值变动的因素主要为两个,即生物资产自然因素(形态变化与个体数量)和市场因素(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被称为“双因素”(张心灵,2008)。

(五)生物资产评估的特点 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和资产评估的基本原则,决定了生物资产评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赖于生物学理论。生物资产的类别不同,生命周期也各不相同;同一种类的资产,不同生长阶段的价值差异也很大;生物资产的价值很大程度会受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饲养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依靠生物技术手段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例如在研究奶牛价值的变动规律时,可以将该品种奶牛的泌乳曲线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生物技术检测手段的应用往往会增加评估成本。(2)以合理分类为前提。生物资产品种多,功能各异,价值不能简单地汇总相加;使用和存续时间长短不一,也不能笼统地加以评估;即便是同一类别的生物资产,其生产能力也会存在差异。因此,生物资产评估必须以合理分类为前提,如评估奶牛价值时,可分为成熟奶牛和后备奶牛(犊牛和育成奶牛),分别评估其价值。(3)考虑无形损耗。无形损耗包括经济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两个方面。前者体现在: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资产或者农产品市场低迷,而使生物资产发生经济性贬值,如“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使得原奶需求量下降,价格降低,进而影响到奶牛的价值;后者指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和生物机能的退化导致评估对象功能的下降,使得生物资产的价值降低,如由于培育管理技术的落后导致果树产量的下降,使得果树的价值下降。(4)评估工作量较大。由于生物资产在农业生产部门和单位的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流动性强,种类繁杂,定性和定量难度大,因此,生物资产评估是农业生产部门和单位资产评估的重点与难点,应认真对待。(5)使用的评估方法全面。生物资产可选择的评估方法较多,不同类别的生物资产或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资产使用的评估方法是不同的。

(六)生物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 资产评估方法是连接资产评估理论与评估实务的纽带。在众多评估方法之中,得到国际权威认可的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由于资产类型的多样性和价值构成的复杂性,国内外学者还提出一些新的评估方法,如条件价值法、德尔菲法和实物期权法等。目前,国内外对生物资产评估的研究较少,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不足,特殊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应重视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在生物资产评估中的应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评估方法的认知是肤浅和片面的,即只停留在对字面含义理解的阶段:如市场法就是在有成熟交易市场的前提下,通过参照物的对比或者直接询价等手段获得评估对象的价值,运用成本指标的评估方法就是成本法,涉及收益指标的方法就是收益法。事实上,上述评估方法之间是存在交集的,如重置成本法中的重置成本,可以通过市场询价获得,也可以通过参照物的对比获得。姜楠(2004)曾指出: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评估方法,更确切地应该称为评估的技术思路或技术路线。在进行评估活动前,应该分析三种评估思路的适用性,选择实现技术路线的操作方法,明确各流程的操作细节,同时还要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标和经济参数,并对指标和经济参数进行量化。

例如在奶牛养殖企业中,一头品种优良的奶牛,有效经济年限大约为8年,分为犊牛期、青年期、产奶初期、产奶高峰期、产奶下降期和淘汰期几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状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在犊牛期和青年期,奶牛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通常依据成本法的思路进行估价:首先应该对畜牧业生物资产进行分类(可依据品种、外表体征、养殖时间、获取途径等标准);然后对牲畜和家禽进行成本分析,具体包括获取成本、饲料或饲草费用、医药费、职工薪酬、房屋设备折旧、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修理费用、费用分摊及其他费用等;完成成本分析之后,将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牲畜和家禽的类别和比例进行分配,即可得到不同类别畜牧业生物资产的重置成本。在泌乳期,奶牛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通常应该按照收益法进行估价:评估时采用的收益现值模型为: ,评估过程的关键在于:量化每期的收益值Rt、奶牛的剩余泌乳寿命t以及与奶牛养殖风险相匹配的折现率。奶牛进入淘汰期之后,一般是育肥后作为肉牛直接出售,进入肉类产品市场,可以借助肉牛的市场报价来确定价值。

(七)生物资产评估环境 资产评估环境是资产评估的重要外部因素,与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切联系,决定着资产评估发展水平的高低。资产评估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资产业务的市场环境,例如在进行以生物资产产权交易为目的的评估活动时,可以将公开市场上的价格信息作为一项重要参考;第二,资产评估行业的市场环境,例如在整个评估行业,规模大而且具有生物资产评估经验的事务所越多,越利于整个市场中生物资产评估水平的提高。法律环境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关于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能对其进行有效约束,使资产评估活动更加规范。制度环境方面,生物资产的产权制度对生物资产的定价有很大影响,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提高资产评估的效率,良好的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范评估人员的执业行为,降低评估过程中出现风险的概率。充分了解资产评估的外部环境对于提高生物资产评估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生物资产的评估目的、内涵与分类、资产的特殊性、价值理论、资产评估的特点、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环境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生物资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公允价值。为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生物资产应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个类别。生物资产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生物转化”与自然增殖、减殖的功能,该特殊性使得生物资产的价值不仅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资产的评估过程依赖于生物学理论,还要以合理分类为前提,并且要考虑无形损耗的影响。在选择评估方法时,优先考虑的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传统的方法,其中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标和经济参数,并对指标和经济参数进行量化是整个评估过程的难点。同时还应考虑市场、法律、制度等宏微观环境,以此作为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整个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生物资产的评估体系。

[本文系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农业类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研究”(编号:2012MS1010),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梦园、马慧:《生物资产的界定与评估》,《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年第5期。

[2]高立宁:《生物资产评估理论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篇5

关键词:企业价值 成本法 市场法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评估业形成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股东的基本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由于产权交易的需要,企业价值评估应运而生,开始成为一项专门的评估活动。五十年代以后,企业兼并、重组、出售等产权交易活动日益增多,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金融化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对企业风险和收益的界定、度量以及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种。也有人将评估方法分为五类:(1)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评估;(2)加总企业发行在外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来评估企业价值;(3)通过与价值已知的可比企业进行比较评估企业价值;(4)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得出企业价值;(5)期权定价模型法。

目前,在企业估值过程中被普遍应用的现金流量折现估值法又细分为四种(1)依托自由现金流量或经济利润,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为折现系数的企业折现现金流法;(2)经济利润法;(3)依托权益现金流,不考虑负债因素,以杠杆权益成本作为折现率的权益现金流法;(4)以及依托自由现金流量,以无杠杆权益成本作为折现率的调整现值折现法。

二、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分析

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一)成本法,是将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的评估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它仅从历史投入角度考虑企业价值,没有从资产的实际效率和企业运行效率角度考虑,这就导致无论效益好坏,同类企业只要原始投资额相等,评估值也一致,效益差的企业评估值有时还会高于效益好的企业评估值。成本法易造成企业资产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之间的脱节以及不考虑资产整体效应的弊端,此种方法在国外较少采用。考虑我国国有企业效益比较低,非经营性资产所占比重还很大等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市场法,主要有市盈率乘数法、市净率乘数法和收入乘数法,最常用方法是市盈率乘数法,从证券交易市场中找出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按公司其收益值计算出替代市盈率,乘以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率,推算出企业的市场价值。运用市盈率乘数法评估企业,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股权设置、股权结构等方面还有许多特殊因素,市场发育也不尽完善。在短期内国内企业整体评估还不宜采用市盈率乘数法,但可以作为辅助方法,或作为粗略估算方法。

(三)收益法,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

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创新

(一)企业人力资产的评估。人力资源资产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其计量方法分别如:1,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计量。常用的方法有: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将支付给职工从录用到退休的工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随机报酬法是将某人在其工作期间服务于各该组织的期望价值,按其继续留职的概率,折算成能实现的价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考虑了职工在组织内的流动和职工离职的可能性,数据比较客观。2,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常用的方法有:非购买商誉法,是将一个企业的当期收益水平超过同行业正当收益水平的部分予以资本化,作为人力资源资产价值。这种方法以每年实际收益数字为基础,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经济价值法,通过预测未来各期收益,并将预测的盈利折成现值, 予以加总,最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以未来盈利作为计量基础,符合资产的特征,反映的也比较全面,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企业文化资产的评估。企业文化资产虽然日益受到企业经营者,所有者的重视,但它的价值似乎无法用货币来计量。近年来并购,重组盛行,企业文化资产范畴中的商誉已被市场逐步认可,因为它确能给并购企业带来超过其帐面净资产的巨大收益。然而企业文化中另一重要内容——管理艺术仍一直被人们所忽略, 一些兼并顾问专家指出,如果兼并企业的自身管理艺术无法具备强大的包容性、 感染性、实践性,将难以实施成功的兼并。

(三)企业顾客市场资产的评估。在传统的经营理念中,顾客虽然与企业发展密不可分,但顾客是独立于企业之外的,顾客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对于顾客市场价值的评估,国内外均无比较明确的方法,主要是因为顾客市场价值的潜在性,即它能带来的收益很难估算。本人认为有两种简略的计算方法可供参考;一种是将顾客市场价值同商誉一并计价,因为商誉也涉及了市场占有率的概念;另一种是根据企业产品的性质和目标市场,以创造顾客市场价值投入的成本为原始依据,乘以平均顾客回头率来衡量顾客市场价值。

(四)企业科技知识资产的评估。对科技知识资产的价值进行衡量与评价可以采用知识资本记分板法。这种方法的主要思路是:首先确定某个公司的标准年收益, 从标准年收益中减去有形资产及金融资产的收益后的金额就代表知识资产带来的收益,可称为知识资本收益;再确定一个知识资本的折现率,以折现率除知识资本收益,即为知识资本额。知识资本记分板法不仅可以估算企业科技知识资产的价值。也可用于计算企业的研发投资回报率。

总的来说,企业价值评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重要。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中,对于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中探讨和研究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以及合理运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强.美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 [J].中国资产评估.2008,3.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篇6

一、煤矿企业价值和矿业权收益法评估模型

(一)煤矿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模型

《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中的收益法,是指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

我们在实践中一般采用现金流折现方法(DCF)进行评估,现金流折现方法(DCF)是通过将企业未来预期的现金流折算为现值,估算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即通过估算企业未来预期现金流和采用适宜的折现率,将预期现金流折算成现实价值,得到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减去有息债务,得到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其价值模型如下:

企业自由现金流=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折旧及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额

企业价值=营业性资产价值+溢余资产价值+非经营性资产价值+对外长期投资价值

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企业价值-有息债务

营业性资产价值=明确的预测期期间的现金流量现值+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量现值

(二)矿业权收益法评估模型

根据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收益途径评估方法规范》(CNVS12100-2008),收益途径评估方法包括折现现金流量法、折现剩余现金流量法、剩余利润法、收入权益法和折现现金流量风险系数调整法五种。

实践中采用较多的是折现现金流量法,即DCF法。矿业权评估中的折现现金流量法是将矿业权所对应的矿产资源勘查作为现金流量系统,将评估计算年限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以与净现金流量口径相匹配的折现率,折现到评估基准日的现值之和,作为矿业权评估价值。其评估模型如下:

矿业权评估价值=净现金流量现值之和

净现金流量现值=净现金流量×折现系数

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现金流入量=销售收入+回收固定资产净残(余)值+回收流动资产

现金流出量=后续地质勘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含土地使用权)+其他资产投资+更新改造资金(含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更新投资)+流动资金+经营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企业所得税

二、煤矿企业价值和矿业权收益法评估模型的比较

(一)评估模型的内涵一致

两个评估模型为现金流折现方法(DCF)的不同反映模式,从形式看,好象差异较大,其实质完全一样,有异曲同工之效。

煤矿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模型对现金流的计算比较含蓄,以息税前利润为基础,剔除应流出的企业所得税,加上非付现的折旧及摊销,减去新增投资、生产经营中资产的正常更新投资及营运资金增加额得到企业自由现金流,算出了企业营业性资产价值。然后通过减去有息债务(即基准日账面上需要付息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带息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借款等)得到股东全部权益价值。

而矿业权收益法评估模型,对企业自由现金流的计算相对直接一些,直接通过现金流入量减去现金流出量得到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出量中既包含了煤矿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模型中企业所得税、新增投资、生产经营中资产的正常更新投资及营运资金增加额内容,更以经营成本的方式直接将折旧及摊销、财务费用等非付现、非经营支出排除在外,起到与煤矿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模型相同的净现金流量效果。

(二)关于评估模型参数的选取

1.对收益年限的确定处理方式不同

煤矿企业的功能是开发矿产资源,矿山企业的收益源于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当矿产资源开采完毕、矿山闭坑,基于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企业收益途径就不存在。因此,理论上,煤矿企业的收益年限,直接取决于资源储量的大小,资源储量大,矿山服务年限长,企业收益年限长。但在实务中,估算的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得出的评估利用矿产资源储量超出已采取缴纳价款方式(或类似方式)有偿取得矿业权所对应的(或者经批准可动用的)资源储量时,需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确定收益年限。例如,对作价出资、企业改制设立公司等经济行为目的的评估时,确定或估算的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得出的评估利用矿产资源储量不应超过已采取缴纳价款方式(或类似方式)有偿取得矿业权所对应的(或者经批准可动用的)资源储量;而对出售、合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为目的的评估,如估算的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得出的评估利用矿产资源储量超过已采取缴纳价款方式(或类似方式)有偿取得矿业权所对应的(或者经批准可动用的)资源储量,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应当有偿处理,进而评估结论可能含负债性质应交矿业权价款的,虽然收益年限选取服务年限,但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披露该事项,提醒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在确定出售价格、合作权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补价、债务重组对价等时考虑。

2.对评估基准日已形成资产扣减口径不一致

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模型中对评估基准日前已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不再视同评估基准日后现金流出量,而仅对新增投资、生产经营中资产的正常更新投资视同现金流出量。而矿业权收益法评估模型不仅将评估基准日前已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视同评估基准日后现金流出量,同时也考虑新增投资、生产经营中资产的正常更新投资支出。比较而言,后者现金流出量的范围更大一些。

3.折现率取值方式不一致

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模型折现率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WACC模型进行计算。

WACC=Ke×E/(D+E)+ Kd×D/(D+E)×(1-T)

其中:E:权益的市场价值

D:债务的市场价值

Ke:权益资本成本

Kd:债务资本成本

矿业权评估模型的折现率根据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收益途径评估方法规范》(CNVS12100-2008)介绍,包含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但在实践操作中,《矿业权评估收益途径评估方法修改方案》建议现阶段推荐采用区间指标8%-10%。勘探及生产矿山取低值,详查及以下取高值。对一些高风险、价格波动大的矿产,可以不限于上述区间范围,根据评估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分析确定。对需要向国家缴纳矿业权价款的矿业权出让评估和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矿业权转让评估,由国土资源部具体折现率指标。

前者通过合理取值计算得到折现率,后者虽然也可以计算取值,但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取值之内,实践中取值一般比前者低。

三、煤矿企业价值和矿业权收益法评估模型与现行法规的冲突

目前评估实践中,不管是在煤矿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模型中计算息税前利润,还是在矿业权收益法评估模型中计算经营成本,都遵循以下原则计算维简费和安全费用:

(1)对采矿系统固定资产,按财政、税务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方法和标准,以原矿产量为基础计提维简费,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2)煤矿企业按原煤产量提取安全费用。

(3)煤矿可按扣除井巷工程基金(井巷费用)后的维简费的50%作为更新性质的维简费,以更新性质的维简费及全部安全费用(不含井巷工程)基金作为更新费用列入经营成本。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篇7

一、资产评估的对象是资产,不是负债

资产评估的对象是资产,这似乎毋庸质疑。资产,从理论上来讲是被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资产还具有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特点,是用来作为生产经营和价值交换的资本。资产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估算出被评资产的现实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将资产的历史成本估算为现实成本。作为国有企业来说,资产的形成,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投入的,有借入的,有从收益中提留的,有按规定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占有其他经济实体和个人权益的,等等。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之前,资产的形成,在会计报表《资金平衡表》中右方的资金来源等于左方的资金运用,也就是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会计制度改革之后,资产的形成,在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的形式为:一是负债,二是所有者权益。无论会计制度如何改革,并不改变资产的性质,更不影响评估的性质。评估的对象仍然是资产,不需追究形成资产的资金来源。弄清楚资金来自哪些渠道不是评估人员的责任,也不属于其工作范围。其实评估人员所评估的资产并不限于《资产负债表》中左方所列的资产项目。所评资产是为权利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经济资源。如《资产负债表》中虽列有无形资产,但并不是所有无形资产的价值都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有的商品的商标和商誉,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但《资产负债表》中并不反映其资产价值,尤其是商誉,是企业综合素质所创造的效应。

但目前我国资产评估工作涉及的对象,已超出了“资产”的范围。

1.国务院91号令明确规定资产评估的范围。1991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91号令)第六条明确规定:“国有资产评估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现在看来,这种表述作为评估的理论不够准确,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资产评估,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资产类别,选择不同的价格标准,不同的价格标准还要与不同的评估方法相匹配。但91号令提出的资产评估范围没有超出“资产”这个特定的主体。资产评估师的责任,就是要根据委托方的评估目的,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以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地对委托评估的资产评定估算出现实市场价值。至于对资产拥有或占有的委托方的资产是由哪些资产来源形成的,尤其是负债状况,评估师不需要逐项过问追究。这既不是评估师的责任,也无实际意义,而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应担负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2.关于评估负债。1996年5月7日颁发的《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第一百一拾条规定:“整体企业的评估范围一般应为该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第十一章一百零一条至一百零四条专门列述了负债的评估。这不但改变了91号令确定的评估范围和评估对象,而且模糊了资产价值评估的本质和特点。

第一,评估负债缺乏理论依据。

负债是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占有单位所承担的、能以价值计量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是债权人的资产和权益,它是以法律、有关制度、法规或合同契约的承诺为依据的。债务的种类性质和额度既有相关的法规契约合同为依据,也有承诺的法律效力。任何单位、个人无权改变这种法律承诺的事实。资产占有单位对于应该偿付的债务要按照既定合同、契约法规条文在法定的限期内如数偿付给债权人。资产占有单位不履行偿付债务的义务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负债的评估结果是什么?意义何在?理论上难以成立。

第二,评估负债方法上行不通。

资产评估,有一整套完整的国际通行的理论、方法、标准,但没有评估负债的方法。因为评估负债没有科学的依据,再评,也改变不了债务的性质和价值量。有的评估项目需要计算其净资产,提出对负债进行核实,既是法律承诺的事实,就无需评估人员进行核实,评估人员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对负债评估(或称核实)。整体企业产权变动,如需要计算净资产,一种办法是按账面负债值扣减,另一种办法也可按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扣减。

负债评估不但没有理论方法依据,还模糊了资产评估的性质,即使由评估人员核实负债,也超出了评估工作的职责范围。

当然,如果客户要求对其负债进行核查,评估师又有能力承担此项任务时,经双方协议,可以作为评估项目以外的任务,另行计费。

二、资产评估与审计的性质、范围不同

资产评估和审计虽然同属于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但从实质上说评估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性质、对象、依据、操作方法都是不同的。

资产评估与审计的不同点之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的审计工作是受政府的委托,按照政府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经济法规,对各种所有制和各类企业以及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一切企业和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必须按照政府规定、委托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计报表是政府征税和进行经济管理、维护经济秩序的依据。所以,审计工作的性质是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起“经济警察”的作用,注册会计师依法审计带有强制性。

资产评估则不同,虽然也属于中介服务性质,但并没有监督、检查的性质,是一种咨询性服务。西方发达国家,除有些国家企业上市前要进行资产评估,资产增值税纳税的税基规定评估外,在其他情况下的产权变动是否评估,由所有者自己决定,政府没有强制性要求。

我国由于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清产核资前账面资产价值又与实际价值有较大背离,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权益,所以国务院91号令规定国有资产产权变动都要进行评估。这种规定带强制性。但对于非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权在50%以下的企业产权变动,则没有强制要求评估,个别部门颁发文件对非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并没有经国务院同意。

其实,资产评估对资产权利主体(占有单位)来说,是对其权利的维护。我国在资产评估兴起之前,以账面价值与外商合资,不知吃了多少亏。资产评估正是从这些教训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资产评估应该成为资产占有单位(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的自觉行为,自我需要,而无须强制执行。

资产评估与审计的不同点之二:审计工作是按照政府规定,定期或者是在特定情况下进行。如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就要在报出前定期审计;企业经营性质变更(企业上市)、结业、领导人员更换要进行审计;还有属于特定情况下的审计。被审计的单位,对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可以是常年客户。审计的范围,按照政府规定由注册会计师强制执行。

资产评估则是在产权变动时才需要进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产权不可能经常发生变动,委托方和被委托方的关系是一次性服务。资产评估的目的、范围完全由委托方(资产占有单位)决定。评估人员按照委托方确定的资产范围评估。对没有委托评估的资产,评估人员无权强行要求评估,对没有委托评估的资产价值,评估人员也不负责任评估。委托方应该提供而没有提供评估的资产,或有意隐匿而造成资产价值不实,影响委托方或相关单位的权益,应由委托方负责,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不应负任何责任。当然,为了委托方的利益,评估人员可以就评估目的、评估资产的范围提供咨询性建议。但建议采纳与否由委托方决定,由此造成的后果也应由委托方负责。

资产评估与审计的不同点之三:是工作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以及相关资产负债的会计记录(会计报表、账册凭证)进行全面检查审计,对其违反国家经济法规、财务会计制度提出审计和处理意见。如果审计工作有误或者有意违反审计准则,造成审计结果不实,注册会计师要负经济法律责任。

注册评估师则是按照国际通行的评估方法,对委托评估资产的现实市场价值进行评定估算,估算出合理的现实市场价值,作为产权变动或交易双方作价的参考依据。如果评估师工作失误或有意抬高或压低被评资产价值,同样要负经济法律责任,但对企业每项资产、负债的来历,评估师没有检查监督的责任,也不需要逐笔追查清楚。

三、规范资产评估执业必须突出资产评估工作的重点

资产评估人员的责任,是评定估算出资产现实价值。无论委托方委托评估资产是何种目的,评估人员工作的结果只有这一个目的。这也是资产评估工作的核心。评估人员在执业中所作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的和核心。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篇8

但是,水资源不仅是资源,也是资产,而且是一项重要的国有资源资产。它作为国有资源资产的意义、作用,不亚于土地、森林及矿产。可是,目前水资源的资产地位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包括一些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士在内,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这就不可能像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资产那样,把水资源作为国有资产加以管理,实施资产的经营与运作,以发挥其更大作用。这种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应现代水利发展。为此,本文就水资源资产问题提出初步观点,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关注和讨论。

一、水资源资产属性及资产特点

1.水资源资产属性

为什么说水资源具有资产属性?这个问题可以从资产和资源资产的涵义角度来讨论。

首先,什么是资产?1989、1999年《辞海》分别对资产做了概括:资产是指“一个单位所拥有的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将会带来经济利益的权利”1。资产也是“负债的对称,资金运用的同义语,会计要素之一。是指某一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2。

以上观点说明:资产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具有核算的意义,其构成条件包括:①拥有或所有,②经济利益或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③能够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具不具备这些条件呢?第一,水资源归国家所有,具有所有权主体,不像气候资源那样,没有所有权主体;第二,水资源已经为开发利用者、所有者产生了巨大经济利益,并正在产生着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三,水资源是指自然水中可被利用的水体,在被利用的过程中,通过一定手段能够“控制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不像阳光、气温、风、微生物、某些动植物等一些自然资源那样,目前还没有能够控制其未来可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手段。可见,水资源具备构成资产的条件,具有资产属性。而且通常认为,水资源作为资产较其他资产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其次,什么是资源资产?《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对资源资产的概括是:资源资产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所拥有的,具有市场价值或潜在交换价值的,以自然形式存在的有形资产。”此外,资源资产与其他有形资产相比,具有4个基本特点:①具有战略意义,是战略性资产;②不因时间推移而被贬值或折旧,可以恒定保值和不断增值;③是其他有形资产创造财富的条件和自然物质基础;④兼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成分和性质3。

水资源是否符合上述定义,是否具备相应特点呢?第一,水资源为国家所有并以自然形式存在;第二,水资源是一切有形资产创造财富的必须条件和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的自然物资基础,最具战略性,是最典型的战略性资产;第三,水资源具有市场价值和潜在交换价值,不存在折旧和贬值,且伴随其数量的短缺和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恒定保值,还将不断增值;第四,它既以存贮方式而存在,又以流动方式而转移,兼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双重性质和成分。所以,从资源资产角度看,水资源也具有资产属性。

总之,无论从资产角度看,还是从资源资产角度看,水资源都具备资产属性。都不应该把水资源仅仅作为资源来开发利用,还应将其作为资产来管理。

2.水资源资产特点

水资源作为资源资产,除具有上述资源资产普通基本特点之外,还有如下特点:

(1)有规律的向下游自然流动

水资源在受控制前,尚未汇入塘、库、洼、泊、湖、海时,总是自然流动的,且限于所在河系并以一定的速度和态势向下游流动。

(2)水资源资产量受天然、人为双重因素影响

水资源是自然水体中可被利用的部分,其资产量不仅与降水、蒸发、流域植被等自然因素有关,还与流域治理,经济建设,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手段等人为因素有关。因此,它在一个区域内不是定值,而是一个与人为因素有关的某水文概率的相应值。

(3)水资源的资产属性与自然属性有可能交叉、转化

水资源是自然水体中的一部分,在其受控制前,仅具备可被利用的自然属性,不具有资产属性。但在被控制起来具有资产属性之后,还有可能因某些原因而丧失资产属性,重新转化为自然水。例如:存入水库中的水,当然具有资产属性,但在因防洪安全而需腾库弃水或溢洪下泄时,这部分下泄的水,便失去资产属性,转化为自然水。但当再被控制后,却又具备了资产属性。

(4)水资源资产价值量具有突出的时空差异性,并有可能叠加计算

水资源资产价值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但其使用价值在不同地区、不同用水部门、不同时期、不同用水季节、不同大气降水条件下,很不相同,具有突出的时空差异。但又可能因水资源重复使用而使价值叠加。因为有些用户虽然使用水资源,但并不消耗水资源。例如,养殖、旅游、发电、航运等。水库水资源的使用,常是养殖—旅游—发电—航运—供水—回归再利用。农田灌溉回归水的再利用,有的可达30%。城市污水资源化、河渠渗漏、农田回灌补充地下水等也都存在回归水再利用。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的叠加。

(5)地表水、地下水两类水资源资产互相交叉、转化

水资源资产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两者常互相交叉、转化。在评判水资源资产量及其价值量时,需注意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或漏算。

(6)水资源资产具有流域性、行政性和历史延续性

我国水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上下游、左右岸的开发,都要服从流域规划。因此,水资源资产与其他资源资产相比,具有特殊而突出的河系性、流域性,但也有在特定条件下的行政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状况,需要一定程度地反映在对水资源资产的评估、评价、处置等有关工作中。

二、水资源资产在现代水利中的地位与作用

1.有利于水利观念更新

在新世纪、新时期,我国水利面临着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面临着水利观念更新。水权水市场理论、水资产产权意 识、水资源使用权的依法有偿转让等新观念,有力地推动着现代水利的发展。而水资源资产问题的提出和水资源资产观念的建立,不仅可进一步扩大水资源开发效益,还可开拓与建立水资源作为国有资产的思想认识基础和产权权益理论基础。因此,这就对整个水利观念更新和现代水利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2.服务水权水市场建设

在当前水权水市场建设中,水资源使用权取得所需缴纳的费用和水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的交易费用,很难科学确定。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水资源资产地位和没有水资源资产价值量作依据,谈不上水资源资产权益分配。因此,研究水资源资产,确立其资产地位,定量其资产价值,可直接服务水权水市场建设。

3.为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提供依据并促其规范化

我国自1988年开始计征水资源费,但计征标准缺乏论证和依据。开展水资源资产研究,不仅可为制定水资源费总体征收标准提供依据,还可为不同时期、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用水水资源费的确定提供计算方法,促进水资源费的计算、征收逐步细化、规范化。

4.有利于水利工程供水的完整水价出台,为水管单位及水利行业增创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供水的完整水价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等三部分,但目前一般计收工程水价。而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确定后,就可以有依据的计算、确定资源水价,也可为确定环境水价提供参考。因此,有利于水利工程供水完整水价出台,增创水利工程供水财务收益,促进水利工程良性循环。

5.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现代水利的一项重要任务,以追求水资源开发整体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但在目前没有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的条件下,工作难度很大。而若尽快开展水资源资产研究,准确掌握水资源资产价值量,就能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提供方便,较易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

三、开展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的研究与评估

1.理论研究

水资源资产价值量与水资源价值量有密切联系。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借鉴水资源价值量研究成果。目前,关于水资源价值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已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了不少成果。在理论方面,涵盖了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生态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价值工程价值论、水资源环境价值论、水资源地租价值论、水资源绝对地租论、污水资源地租论等;在价值量计算方面,涉及了影子价格法、边际机会成本法、级差收益法、生产价格法、供水价格法、市场逆算法、平衡价格法、目标效益法、市场利润提成法、完全成本法等;有的学者还提出了水资源价值的时间流、空间流、时空流。这些都对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可以在这些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资产经济学、资产评估学等理论,集中水资源资产价值量问题展开专题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篇9

关键词:林权:抵押货款;风险控制

1 林权抵押贷款易于出现的风险

1.1 资产评估

评估管理和评估技术是资产评估的核心内容,评估森林资源资产时,可以通过以下4点内容详细展现:(1)森林资产的构成部分较多,有林地和林木等。(2)树种不同,价值就会不一样,同一树种,树龄不同价值也会不同。(3)原始林木与人工林木的价值存在差异。(4)交易市场没有形成规模,森林资源无法实现有效评价。(5)森林资源价值可以通过生长周期和自然增加值全面体现。普通会计师林业知识比较匮乏,森林资源职业设计规划师没有会计和资产评估方面的知识储备,这就使得森林资源在评估时存在很大的风险。

2 抵押物价值保全

森林资源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从而使抵押机构在进行林权抵押时存在较为严重的风险,可以通过以下2点全面体现:(1)经营和管护森林资源,存在很多的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比如,污染、病虫害、风灾、泥石流、水灾、火灾、冻害以及雪灾等,这些灾害一经发生带有比较强的毁灭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对抵押物的有效监管。(2)森林资源被偷盗的危险系数较高,这对于抵押金融机构来说风险比较严重。林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人烟稀少,交通设施短缺,使得在管理时难度较高。有的人法律意识比较差,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

3 政策与法律法规

林权抵押贷款是一种新兴的贷款模式,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集体林权、国有林权流转以及处置都需要不断地完善。森林资源具有较强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采伐森林资源时,需要报批一定的限额,公益林和生态林不纳入商品性采伐中,这些因素都会给金融机构造成一定的风险。

4 风险防范的策略

4.1 注重农村信用系统的建设

借贷人的违约风险可以通过农村信用系统进行约束,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时,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系统中的信用评价机制。设置评价指标时,以抵押贷款的业务特征为依托,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档案,有效控制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4.2 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金融机构的风险与贷款金额以及抵押物的价值有直接关系,科学合理地评估抵押物价值十分关键。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评估技术标准、评估人员以及评估机构,有效保障评估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制定科学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有效规范评估机构的资质,将森林资源的使用价值包括在评估内容中,使森林资源的价值得到完美体现。

4.3 大力宣传森林保险机制,创建多元化的担保系统

有效控制森林资源资产保全风险导致的损失,分散风险,创建多元化的担保系统。政府不断加强森林资源政策性保险的研发力度,促使借贷人积极踊跃地加入到资产投保的行列中,严格限制森林资产抵押的条件。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开展与林权相关的险种,有效控制林权抵押的风险。政府积极与各类担保公司合作,鼓励林农和企业积极加入其中,创建互的担保系统,引进专门从事担保工作的企业,快速提升担保服务水平,使林权抵押贷款中的担保服务不断实现市场化,提高服务质量。

4.4 完善林权流转系统

不断完善林权流转系统,使林权资源实现快速提现,有效控制交易成本,使林产品的价格趋于稳定。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林权流转时有据可依。科学规范林权中介,提升林权流转的速度,使资产处置的形式变得灵活多样。

4.5 不断创新货款模式

发放林权抵押贷款时,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严格审查借贷者的信用信息,遵循贷款发放程序,认真核实相关信息。开展网络化管理新模式,做好跟踪记录,精准掌握借贷者的行踪。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贷款模式,使林权抵押贷款更加合理,能够实现有效的回收,可以依据树种的生长周期制定贷款的还款日期,不断拓展延伸贷款的用途。

5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已经创建了林权抵押贷款的相关机制,但依然处在不断探索的时期,存在大量的潜在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办法。每一种抵押贷款都有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风险存在,林权抵押贷款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监管,使其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其评估篇10

海岸带资源的量化评估理论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人们对于海岸带资源的认识,经历了传统的无价值阶段和现代的有资源价值阶段。起初人们认为海岸带资源是天然存在的,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并且海岸带自然资源不能参与买卖交易所以说它没有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即使没有人类劳动参与、也不管是否进入了买卖交易,它本身就具有价值。目前的财富论[15]、效应价值论[16]和地租论等[17],均是论证海岸带资源的价值问题的理论[2]。生产力理论[13]。海岸带资源的价值包括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两个过程。近年来,由于沿海区域快速的经济发展与飞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对海岸带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增强,海岸带资源再也不能靠其自身的发展来维持其良好状态和满足社会需求,人类必须有节制地获取海岸带资源,并须投入相应的劳动来增加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中伴随着人类劳动的投入,其价值量的大小是海岸带资源再生产过程中人类所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主要取决于海岸带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有用性、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以及海岸带资源的有效需求。根据生产力理论,海岸带资源本身的条件和人类对海岸带资源的投入直接影响海岸带资源的价值大小。区位理论[13]。区位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也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域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的理论。海岸带资源的区位是由海岸带资源的自然条件和投入其中的资本数量和结构所决定的,以它本身存在的自然条件为基础,与其区域生产协作程度密切相关。根据区位理论,海岸带资源的区位条件直接影响着海岸带资源的价值。地租理论[13]。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海岸带资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根据马克思地租理论,土地的地租包括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个部分。绝对地租是在忽略土地质量的基础上,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独占性,土地所有者单凭土地所有权即可获得的地租。级差地租是指质量较好的土地所形成的超额利润。按照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指土地条件较好而引起生产率较高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这种级差收益是由不同资源与不同区位所具有的差异性所决定;级差地租Ⅱ是指同等条件的资源,因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量的不同而引起生产率的高与低,进而形成的超额盈利。人类对海岸带资源所投入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的差异性,决定海岸带资源存在的级差地租Ⅱ。可持续发展理论[18]。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物质财富的空前增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引发了全球性的资源衰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以自然资源为代价,单纯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人们在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鉴于可开发利用的海岸带资源的日趋稀少和海岸带环境的恶化,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课题。

对于海岸带资源价值的评估理论研究,黄贤金[19]在分析海涂资源经济评价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认为其现实意义是优化资源配置、重塑激励机制、推行资产管理、强化产权约束。其支柱理论主要有:(1)价值规律原理。(2)经济地租理论。劣等海涂资源只包含级差地租I和绝对地租除此外,包括级差地租Ⅰ、Ⅱ和绝对地租。(3)投资经济原理。固定资产形成与扩大过程中一次或分次投入的资金,将在投入生产以后,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步转为生产费用,最后通过生产成果中的盈利逐步回收。(4)生态经济原理。在海涂资源经济评价中应始终贯彻这一原则,即海涂经济开发越是接近海涂生态阈值时,其经济杠杆对经济开发行为的制约则越强,以致最后能限制不当经济行为发生。许启望等[9],研究了海洋资源的分类和基本计价理论,提出海洋水产资源、可养殖滩涂和浅海资源、盐田资源、港址资源和旅游资源可用收益还原法进行计算,大陆架油气资源和海滨砂资源可用净价法进行计算。这为建立海岸带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体系走出了开创性的一步。李德潮等[10],探讨海岸带资源计价方法时认为资源的价值理论应该以马克思的关于自然资源的“财富论”“效用论”和“地租论”为理论基础。王利等[20]研究了海域有偿使用价格确定的理论,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海域有偿使用的基准价,应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为基础,合理吸收西方地租理论的观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域有偿使用基准价格体系。金建君等[13]对海岸带资源分等定级进行研究,认为海岸带资源价值是在自然的基础上由人类经济活动实现的,其资源等级反映的是资源生产力的高低、区位条件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地租(价格)的高低。因此,生产力理论、区位理论和地租理论是海岸带资源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基础。

海岸带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与技术路线

1海岸带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我国海岸带资源的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国家有关部委于1984年在国际组织与研究机构的资助下组织专家开展了对部分自然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初步核算探讨了核算理论、核算方法和核算技术等问题。自1993年5月,《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正式颁布施行后,中国海域无偿、无序、无度使用的历史才就此告终。至此,海岸带资源价值评估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一些学者在该领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21-22],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各地研究学者对海岸带资源的评价方法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