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09-11 17:54:43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篇1

(一)坚持政府指导和监督的原则

城镇集体企业改制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的意见》(政办[]66号)精神执行。国资部门要加强对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的政策指导,协调城镇集体企业改制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方面监督、检查城镇集体企业改制中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督促企业正确处理好改制、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坚持产权明晰的原则

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必须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进行。对于权属不清或权属有纠纷的资产,应按照城镇集体企业产权界定,明晰产权的有关规定和程序规范操作。城镇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产权转让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入产权市场交易。

(三)坚持分级管理、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

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原则上由产权管理单位或主管单位负责。产权管理单位或主管单位要认真调查研究,分类型有重点地指导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按照企业改制的规定程序规范操作。

(四)坚持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原则

城镇集体企业改制要充分尊重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的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资产处置方案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二、加强企业改制资产监管,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一)加强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监管。各级国资部门要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集体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城镇集体企业资产的监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完善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登记管理等制度,防止集体产流失。

(二)建立城镇集体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备案制度。城镇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职工安置、资产处置、股权变动等重大事项,必须报产权管理单位或主管单位批准;企业改制的全部资料,必须报同级国资部门备案。

(三)严格集体资产损失核销制度。城镇集体企业在改制中集体资产的各类损失,经中介机构界定,报产权管理单位或主管单位按照规定程序予以核减净资产,同时报同级国资部门备案。已计提坏帐准备的应收帐款收回部分和核销的各项资产损失变现收入属集体资产,由产权管理单位或主管单位管理,不准以各种名义进行虚化量化,更不准私分。

(四)加强对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剩余资产的监管。城镇集体企业依照经职代会通过的改制方案实施对改制剩余资产的处置工作,定期接受审计,并接受国资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和落实责任

(一)在深化城镇集体企业改制中,城镇集体企业必须明确保全金融债权,依法落实金融债务。各产权管理单位和主管单位要按照城镇集体企业改制总体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职能到位,严格防止企业利用改制逃废金融债务,对未依法保全金融债权、落实金融债务的改制方案不予批准。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篇2

第二条  凡在我省城市、县城、建制镇以及非建制镇工矿区的规划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私人住宅的,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县以上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镇个人投资建造住宅的规划与管理工作。

第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住房困难户(住房困难户的标准,由省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居住水平和建设用地计划确定并公布),可在城镇申请建造个人住宅:

(一)夫妇双方都是城镇户口;

(二)夫妇一方是城镇户口,另一方为非城镇户口,但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农转非”条件;

(三)经公安部门批准为城镇常住户口的自理口粮进城的农民,其建房地点限制在县城的郊区、县级市的郊区,以及建制镇、非建制镇的工矿区。

第五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应纳入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

第六条  党政机关干部在城镇建造个人住宅,必须采取合作、集资和住宅合作社等有组织的形式。其他可以在城镇建房的人员,在城市的市区、县城的城区建房,应当采取合作、集资和住宅合作社等有组织的形式;在上述地点以外的其他地方建房,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单独建造。

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申请建造个人住宅,应当先就资金和材料来源、建筑方式等写出书面报告,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经批准。

第七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应以建多层住宅为主。在城市的市区、县城的城区,不准新建平房;在城市的郊区、县城的郊区,以及建制镇、非建制镇工矿区的规划区内,不准建造单门独院式平房。

第八条  在城镇建造个人住宅,其用地面积,大中城市内每户不得超过八十平方米,其他城镇内每户不得超过一百平方米。

第九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要十分重视节约土地,做到布局合理,符合消防、交通、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不得妨碍市容和毗邻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

第十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要注重提高工程质量,做到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城镇个人集资、合作建二层以上住宅,应当自行选择有相应技术等级设计证书的单位和个人承担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和标准设计;自行选择持有相应资质等级证书和施工执照的单位承担施工。

第十一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其资金、材料等来源必须正当。个人投资建造住宅的实际造价必须与投资者本人的各项正当资金来源相符。任何人不得挤占用于生产建设的计划内物资建造个人住宅,不得挪用公款公物或侵占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资财营建个人住宅,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以给对方好处的方式换取资金、物资,或者压价购买建房材料、支付运输、劳务等费用。

第十二条  城镇个人申请建造住宅,按下列程序申报和审批:

(一)持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或居民委员会证明(改建、扩建私人住宅,还须持有原房屋所有权证明),到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填写《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申请表》,由房地产管理部门核实签署意见。城镇规划区内农户申请建造个人住宅,向村委会申请、报乡(镇)人民政府核实并签署意见。

(二)持房地产管理部门或乡(镇)政府签署意见的《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申请表》,到城镇规划管理部门办理个人建造住宅手续(合作建房和集资建房可由组织实施单位统一办理),由规划管理部门确定建设地点,发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持上述(一)、(二)项证件,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依法办理土地征用手续。

(四)持上述各项证件和设计图纸,到城镇规划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第十三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应在规定的施工期内按时完工,并在竣工后一个月内向规划、房地产、土地等有关部门申请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证手续。

第十四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后,原住公房的,必须在个人住宅建成后的二个月内退出。本办法施行之日以前,个人建造了住宅且仍住公房的,必须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的二个月之内退出公房。

第十五条  城镇个人建造的住宅,应主要用于自住,如要出售或出租,应遵守国家税法税则的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认真执行国家有关住宅建设的政策、法规,对个人建造住宅给予积极支持和扶助,妥善安排建房计划、土地使用计划和物资供应。

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收费项目之外或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对城镇个人建房、售房滥收费用。

第十七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有关费用的减免由当地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八条  鼓励城镇个人在银行办理建房储蓄。在银行已办建房储蓄的储户,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建房借款。

第十九条  对不按规定办理手续建房的、不符合建房条件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建房批件建房的、超面积建房的,以及在建房中有其他违法违章行为者,分别由城镇规划、房地产、土地管理等部门,按其职责分工,依照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处罚;尚无规定的,由上述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者,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对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逾期仍占住公房的,由公房产权单位对其所住的公房,全部按超标准面积收取房租,并处应交房租一至三倍的罚款。

上述各项罚没收入,按《湖北省罚没收入管理办法》处理。

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城镇规划管理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有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可依照本办法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篇3

上海的农村集体经济,以成建制的村为单位,全市由市农委作为主管部门,管理体制、资产状况等都还比较清楚。上海农村集体经济的深化改革,近年来步伐较大较快。2012年3月上海市委沪委发【2012】7号文《关于加快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指出,要“明确改革重点”,工作重点由城市化地区为主向全市面上推进。“鼓励方式创新”,支持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胆创新,采取存量资产量化、存量加增量等多种方式推进改革。城市化地区可根据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需求,加大农民出资共同参与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力度;农业地区可尝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的方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文件颁布后,上海农村集体经济的新一轮深化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

相对于农村,上海这几年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波澜不惊,动作不多,动静不大。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城镇集体经济情况比较复杂,涉及的利益群体比较多,尤其是城镇集体资产的处置比较困难,需要谨慎对待。总体而言,上海城镇集体经济是“各家孩子各家抱”,目前大体可分为三块:一是市级层面的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和上海市生产服务联社等四大联社。二是区(县)属的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原先区(县)属的工业局和农机局,如长宁区的万宏工业投资发展总公司、静安区的静工集团、徐汇区的新徐汇集团、嘉定区的嘉加集团等。三是国有大企业的扶办集体企业,如电力、铁路、冶金、水务、烟草等央企、国企下属的多经企业。

一、城镇集体资产存量处置是个难题

传统意义上的城镇集体资产一直是共同共有的。如果要清晰产权,实行彻底的按份共有,具有难以逾越的理论与实践障碍。

城镇集体资产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其组织形式和产权主体,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几番受“左”的政策折腾,组织形式不断变形,出资人日益模糊。

1.历史演变使城镇集体经济资产形成过程、经营体制复杂。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发展集体(合作)经济的。建国后,1950年7月成立了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1953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党明确规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和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组成部分。1956年初,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形成手工业合作化高潮,基本完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此,新中国城镇集体经济初步建立。这时的城镇集体经济,主要还是按照合作制原则组建的,强调了“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基本原则,产权基本明晰,承认劳动者个人的所有权,资产与个人相联系,对劳动者及社员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份配相结合的原则。

但其后就提出了合作社向国营企业过渡的意见。1958年,在“”的思想指导下,全国范围内迅速刮起了“合并”风、“升级”风和“过渡”风。城镇集体所有制过多过早地向全民所有制过渡,采取退还劳动者股金(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地合理地清退)、资产“归大堆”等做法,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使城镇集体经济受到严重挫折。

“升级过渡”造成的恶果,是手工业品市场供应全面紧张,于是1959年国家出台“手工业18条”,1961年出台《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手工业35条”,这使城镇集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1966年开始的“”,又使城镇集体经济遭受重大的破坏,合作经济和“手工业35条”被诬蔑为“资本主义尾巴”和“修正主义黑货”,城镇集体企业再次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丧失自身特色,沦为“二国营”。

这30年的历史过程,使原先由手工业者自筹资金兴办的合作社经济,几经折腾,命运基本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改革开放后,虽然涌现了许多新的形式,进行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等转变经营体制的改革和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的改革,但“左”的政策造成传统城镇集体经济产权主体模糊的问题一直存在,成为推进集体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2.传统城镇集体资产产权主体模糊,量化对象难以厘清,同时存在一部分不可量化的资产。由于历史上的多次反复,相比农村,城镇集体经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更为困难,主要是集体范围内的产权量化对象难以厘清。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员相对固定,比较容易划清边界;而城镇集体资产的创造和积累,不是由一代人完成的。50年代成立的集体企业、合作社、合作工厂的老职工勤俭创业,积累了一定资产后,这些人大多已经离世;其后稍年轻进厂的,往往是计划安排就业(据统计,城镇集体企业有近40%的职工是由政府分配到企业),目前也大多退休;集体经济按“二国营”模式管理过程中,按照国营模式的进行人员调配,人员时有进出。上述种种情况,都使集体资产量化对象范围难以确定。

传统的城镇集体经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通过改制彻底明晰产权。这部分集体资产,国家没有投资,应该不属于国资范畴;这部分集体资产,如果不能清晰划分产权主体,实施按份共有,也不属于私有范畴。原先争议较大的,是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进行过税收扶植,但税收上的减免,国家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都采取过,仅是国家的一种帮助与支持,税收减免形成的资产属于集体资产,但不是劳动积累。一些资源性的集体资产,例如城镇化进程中的动拆迁补偿,也不是劳动积累。这些不属于劳动积累的部分,无法量化到个人。由此,传统城镇集体经济中存在一部分不能量化到个人的公共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分城镇集体资产具有社会性,是不同于国有和私有的“社会资产”。

二、设立民间组织是探索解决

集体存量资产问题的有效途径

民间组织是指由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并纳入登记管理范围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类社会组织。通过兴办这三类组织,可以将原先产权不能彻底明晰、深化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城镇集体资产,通过履行一定的申报手续后,成为服务于社会公益的“社会资产”,应该成为集体经济多种形式的新探索。

1.集体经济与民间组织的原则宗旨高度吻合。不能量化的集体资产是“社会资产”,那么设立民间组织与集体资产属性高度融合。民间组织的核心是“公益性”,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这里的“非营利性”,即以公益性活动为主,是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与企业、公司等营利性组织的根本区别。正是从民间组织公益性的特点出发,国家一方面对其规定了特殊的优惠税收政策,一方面规定了它们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这既符合民间组织的性质和特点,也有利于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利用集体资产设立民间组织,体现了集体(合作)经济“自救自助,不以营利为第一追求”的经典原则,与集体经济的宗旨高度吻合。

2.集体经济与民间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高度吻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而我国民间组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市场秩序创造条件;组织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国际交往的渠道,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上述两者所发挥的作用,核心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吻合。

3.设立民间组织,有利于公平合理地处置集体存量资产。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而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三类民间组织的定性,其核心关键词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而集体资产不能量化的共同共有部分,属于“社会资产”,就应该体现“产权共有,利益共享”。因此,利用集体资产设立民间组织,体现了集体资产“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利用不可量化集体资产设立民间组织,既有利于解决集体经济本身的存量资产处置问题,又对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政府应大力扶持

集体存量资产兴办民间组织

以原有不能界定到“人”的集体存量资产作为发起人,划出其中若干部分作为劳动群众集体资产出资,利用可观的城镇集体资产存量创办民间组织,体现了“公益性”,能为集体经济领域的劳动群众生产和生活服务,值得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提倡与支持。

1.兴办社会团体。主要是根据1998年10月25日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设立,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利用集体资产兴办集体经济理论研究的研究会、学会或是侧重于实践操作的协会、促进会等社会团体,可以起到宣传集体经济,促进集体经济深化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2.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是根据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设立,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它不是由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举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征在于它的民间性、非营利性、社会性、独立性和实体性。例如,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出资兴办的上海市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为全市乃至全国集体经济领域免费提供“一网三刊”(中国合作经济网站、《上海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调研》和《城镇合作经济信息》)服务。上海金色港湾老年公寓是全市第一家集体企业投资的养老机构,被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其“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的特色,获得社会好评。

3.兴办基金会。主要是依据2004年6月1日起施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设立,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利用集体资产兴办基金会,能促进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比较少。

设立社会团体、民非企业和基金会三种形式的民间组织,关键是要制定《章程》。《章程》中应当明确民间组织的宗旨是,规范行使和运作集体资产所有权,促进城区集体合作事业发展,加强集体合作组织财力、走向国际化以及克服和应对困难,对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历史上实行的“低工资,高积累”作适当补偿,让劳动者与社会共享收益。这就能够改变目前存在的集体资产名为“集体所有”,实为“大家空有”的状况,保障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发展成果让劳动者与社会共享,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集体合作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有利于借鉴国际合作社运动经验,依法行使和维护集体资产所有权;有利于组织劳动者手拉手一起干,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为实现社会和谐,建成小康社会。这应该成为上海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探索,成为探索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篇4

成立__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顾 问:__

组 长:__

常务副组长:__

副 组 长:__

成 员:国土所、派出所、供电所、党政综合办、政法综治办、经济发展办、城市建设办、城管中队、工业新区办、基层基础办、安全打非办等单位负责人和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

职 责:负责全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事项。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所,__兼任办公室主任,__兼任副主任,国土所、城市建设办、城管中队、安全打非办的全体干部为成员,负责国土规划、拆违控违、打击非法开采的日常工作。

(一)界定非法行为。

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包括:

1. 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批东建西及骗取批准用地的行为;

2. 非法买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行为,包括假借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之名,私自买卖农村集体土地,改变农用地性质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

3. 破坏耕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违法建设行为。

4.违法建设行为,包括:(1)此次严厉打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集中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之日起仍继续顶风抢搭抢建的违法建设行为,以及经有关部门制止、拆除、复耕或查处后再次抢建的违法建设行为;(2)影响供电、防汛和环境安全,占用公共通道,影响消防及其他公共安全的违法建设行为。(3)妨碍城镇和市政建设、重大建设工程推进、征地拆迁等的违法建设行为;(4)情节严重、规模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重大的违法建设行为。

5.农村村民建新未拆旧。农村村民经批准建新房后未按规定拆除的旧房。

6.无证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以及持证矿山超深越界、以采代探等行为。

(二)界定管理责任

1. 主要领导:负责全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组织随机性抽查和督查。

2. 主管领导、国土所、城市建设办、城管中队、安全打非办:对全镇的国土规划、拆违控违、打击非法生开采工作负主体责任,负责全镇国土规划日常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以健全依法用地、集约用地、节约用地、规划用地、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抓手,多措并举,做到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整治有力。

3. 村(社区)、小区:负责本村(社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主职干部对本村(社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负总责,协助做好思想工作、现场稳控。各村(社区)要明确一名村(居)支两委成员担任国土资源管理专干,具体负责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全体村(居)支两委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并建立村(社区)干部联小区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4. 各职能部门:在打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公安、工商、税务、电力、供水等部门在验证、违法行为认定、调阅资料、维持秩序、暂扣证照、断电、停水等方面予以积极配合。

5. 联村领导、联村办公室、联村指导员:协助安排部署所联系村(社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联村指导员具体指导。各联村办公室要协助所联系村(社区)开展排查、打击,并对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汇总上报。

(一)建立例会和集体审查机制。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每月例会制度和国土资源重大违法案件集中办理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二)建立举报监督机制。镇政府设立有奖公开举报电话(电话号码:83485526),积极鼓励广大群众举报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举报新建违法用地,经核查属实,每例奖200元。

(三)健全常态摸排机制

1. 建立以村(社区)为主,联村办公室配合的常态排查机制,分小区包干到人。

2. 各村(社区)应分小区建立排查台帐。

3. 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排查制止的,要求定期回访排查是否按要求整改和消除违法状态,并将回访情况及时登录台帐。

(四)建立交叉检查机制。由党政办统一安排,每月各联村办公室交叉抽查一次,检查情况交党政办统一汇总并通报。

(五)建立领导督查机制。镇长每周不定期组织国土所、城市建设办、督查办人员对各村(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抽查一次;党委书记每月组织一次抽查,抽查结果纳入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诉讼案;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困境

引言

2011年11月8日,正是证券市场饱受新股增发及欧美债务危机影响,愁云笼罩、风雨飘摇的时刻,一纸不期而来的诉状更将上市公司法拉电子(股票代码:600563)推入了尴尬的境地。当天法拉电子收盘价格17.91元,较前一日收跌7.01%,流通股22500万股,市值约40.2975亿元,控股大股东厦门市法拉发展总公司(以下简称“法拉发展”)持有流通股比例为37.33%,市值合计为15.0444亿元。

据11月8日当天法拉电子公告称,厦门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以下简称“厦二轻联社”)已对法拉电子控股大股东法拉发展提讼,诉称厦二轻联社为法拉电子控股股东法拉发展全部出资的出资人,要求判令确认厦二轻联社系法拉发展全部出资的出资人;确认法拉发展的全部所有者权益归厦二轻联社所有;确认法拉发展的全部财产系厦二轻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由此,法拉发展作为一家曾经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系列改制过程中产生的变动,为40年后的今天留下了权益归属不确定的“祸根”。

这起针对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标的价值近十五亿的诉讼案,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浪潮席卷下似乎早被公众淡忘许久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究竟是什么性质,它的产权归属又为何那么难以界定,以致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还产生法律纠纷,不得不值得大家深刻思考。

一、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性质与现状

(一)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1年9月9月国务院令第88号)第四条中明确规定,“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以下简称“集体企业”)是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

从建国初到现在,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不平凡征程,在这六十年的发展中,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置人员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现状

目前城镇集体企业数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90年代中期以来,规模以上的集体工业企业产值和数量都在下降,未公布城镇集体企业变化的数据,但对一些行业及省市数据分析表明,90年代中期以后,城镇集体企业数量是呈下降趋势。从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来看,1990年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数为50427家,到1998年底为26118家,减少了48.2%。再以福建省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为例,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⑴城镇集体企业数量逐步减少。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有744家,比2002年减少了352家,数量下降47.3%。再如1996年初泉州地区二轻市属城镇集体企业共有86家,通过关、停、并、转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制,截止2008年末已减少了41家企业,数量下降47.6%。⑵城镇集体企业总量占比逐步降低。据测算,2007年全省集体经济约实现增加值280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007年规模以上集体工业实现增加值107.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3%,比2002年下降0.5%;拥有资产总额172.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1.7%,比2002年下降2.2%;实现利税总额42.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比2002年下降1.7%。⑶城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2007年全省城镇企业中纯集体企业在岗职工14.8万人,比2002年减少8.39万人,占全部城镇企业从业人员的4.5%,比2002年下降6%。

城镇集体企业数量的减少,有着改制、兼并、出售、破产、终止清盘等各种原因,综合来看,城镇集体企业的减少,五成左右是因为企业改制,其他则是在市场竞争中无力竞争的企业被自然淘汰。

二、法拉发展与厦二轻联社关于产权归属诉讼案例分析

对一些地区和典型案例的分析表明,存在着许多阻碍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及发展的困难,其中,城镇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往往陷入产权归属的困境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而前文提及的厦二轻联社与法拉发展关于产权归属诉讼案, 法拉电子的产权到底该归厦二轻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还是法拉发展范围内的“小集体”所有?判决结果不仅关系着上市公司价值近十五亿的所有者权益归属,更指引着我国城镇集体企业在改制与发展过程中产权归属的方向,对仍在我国成千上万家城镇集体企业中努力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们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法拉发展与厦二轻联社的渊源及历史沿革

厦二轻联社全称为“厦门二轻集体企业联社”,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厦门手工业联社,系响应建国初中央政府提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号召,广大厦门市手工业者由个体作坊式转变为联合经济实体,建立起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初仅有生产合作社、合作小组153个,社(组)员5800多人。1978年以后,通过规范明确联社与集体企业资产所有权,实行一体化经营,发展重组为“厦门二轻集体企业联社”,目前隶属厦门市经济发展局,拥有资产10亿多,参控股20多家企业,涉及轻工、电子、机械、金融等多行业企业的投资与管理。

法拉发展全称为“厦门市法拉发展总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955年的“厦门市竹制社”,系由曾福生等58个个人投资入股,共集股金777.85元;1963年7月经厦门市手工业联社(即厦二轻联社的前身)的社员代表大会批准加入手工业联社成为社员社;1970年经厦门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厦门市电容器厂”,并由手工业联社直属经营,在“社”转“厂”时原社员集资的股金退还给个人,而劳动分红停止分配并转入电容器厂的企业公积金。截止1970年5月31日电容器厂的公积金及其它手工业联社转入财产共计115921.67元转为手工业联社基金,手工业联社自1970 5月至1973年5月拨付给电容器厂的四项费用、流动资金、设备购置等用于开发经营电容器产品的款项共计558001.74元(厦二轻联社称,当时前述款项作为电容器厂运营的全部资本金,意味着厦门市电容器厂已经变成手工业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同时在1991年时的工商资料显示,厦门电容器厂的经济性质由“全民所有制”变更为“集体所有制”。1994年在创办镀膜厂后“厦门市电容器厂”将企业名称更名为“厦门市法拉发展总公司”,经济性质依然明确为“集体所有制”,法人代表也还是创立之初的厂长曾福生。1997至1998年,法拉发展将注册资本从1661万元增加到5500万元,作为主发起人,与其他四家股东合资共1亿元注册成立“法拉电子”。2002年,法拉发展的控股子公司“法拉电子”成功上市。

(二)法拉发展与厦二轻联社的不同观点

厦二轻联社在本次产权诉讼案中作为原告提出以下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的投资,归该联合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以及《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第七条“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属该联合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劳动者集体所有”,结合上述事实可以认定被告的全部财产系由原告投资及收益形成,产权应归原告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并根据《手工业合作联社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凡由种种原因划走企业,改变隶属关系(包括过去和现在发生的),所带走的联社资产,联社有权向被划走的企业追索财产”。

法拉发展却提出了不同意见,1993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可是由于法拉发展总公司前身系成立于1956年的“厦门市竹制社”,由曾福生等58个个人投资入股,并不是依据1993年《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不适用前述规定。“如果按照厦二轻联社陈述的理由,这样的诉求被支持的话,那么在1993年《公司法》实施之前众多已经存在的企业都有控制权生变的可能”,法拉发展发言人如是说。

目前厦二轻联社对法拉发展总公司的诉求更多的是在物权领域的诉求,因为对物的权利主张确实不存在诉讼时效问题,但是,公司的股权是否能被认定为物权,这在目前的法律条文中还属模糊地带,法院最终是否能够支持厦二轻联社的诉求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

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改制中产权归属的困境分析

产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范畴,现代意义上的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对各类财产的所有权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权等。产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流动性、可分性等特点。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

上述法拉电子产权归属的诉讼案, 产权归某个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即“大集体”)所有,还是归法拉发展原股东范围内的“小集体”所有,管中略窥,几乎代表了目前普遍存在的集体企业产权归属困境,已经对集体企业的进一步改制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结合国内其他类似的集体产权纠纷案例,我们可以分析集体企业的产权归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负担沉重。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化的时期,作为国有企业伴侣的集体工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有新旧体制转换、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有缺乏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所具备优惠政策的情况,还有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历史包袱沉重的情况,广大集体企业不得不通过资金自筹、工人自招、经营自主、盈亏自负等方式艰难发展求生存。

但由于集体企业与生俱来的基础薄弱,长期缺少国家政策、资金、资源方面的扶持,加上企业自身的厂房、土地、营业执照、法定代表在转制过程中几经变更,几易其手,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大量非正常离职退职人员和正常退休人员无力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等诸多社会保障难题等待解决;并存在着设备陈旧,缺乏技术和人才,产品老化,竞争能力差,经营不景气,改制成本高等困境,这样沉重的负担,导致许多困难集体企业难以进行改制以及进行相关的产权界定,已经极大制约了集体企业进一步发展。

上述厦二轻联社对法拉发展总公司的诉讼案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即便如法拉发展总公司这样改制成功并且控股子公司已经成功上市的集体企业,在其经营发展了55年后依然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其他的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对产权归属进行清晰界定的难度便可想而知了。

(二)集体企业资产的管理机构不明确,产权权益屡受侵害。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四条规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是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但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仍然直接管理和控制城镇集体企业,视集体企业为“二国营”,侵占集体企业产权权益的情况严重。

一是直接控制企业经理人事,由政府或有关部门任命的法定代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九条规定,“集体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但据2006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统计,集体企业法定代表人55.9%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不少地方出现了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随意更换企业领导人,有的甚至利用掌握的人事权,强制免去带领职工实行企业改制的厂长,另派人取而代之并在工商局办理变更登记等问题,有的地方还出现将集体企业产权转让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入经常性开支。

比如“华晟诉讼案”就是主办单位违反《条例》规定,严重侵权的事例。华晟公司是某市石化总厂批准组建的集体企业。华晟在成立时曾与石化总厂有过借款,已还清。石化总厂对华晟公司无产权关系,也无管理权责。1999年初,石化总厂以曾“拨款出资”为由,单方面认定华晟公司的产权归它所有,不经职代会同意,撤换华晟的法定代表人,接管其财务和业务,以后又让华晟公司歇业,但不予安置职工。职工不同意,要求进行产权界定。2000年经财政部鉴定华晟公司资产为集体资产以后,石化总厂仍强行接管其财产和经营业务,冻结其银行帐号,迫使企业停业。从许多集体企业与扶办单位发生纠纷的事例看,一般是初期两者间法律、经济关系不太规范,以后扶办单位往往以此为由,甚至置权威部门的产权界定不顾,通过直接控制企业的人事权、法定代表,侵占集体企业资产。

二是直接控制和处置集体企业资产。一些地区对1998年全国城镇集体经济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结果不承认,规定企业改制必须得到政府或部门批准,不经政府或部门重新界定和批准就不能进行改制。有些地区规定集体资产归国资管理部门,国有控股公司统一管理集体企业及其经营决策和改制,以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等名目,把集体资产转化为它们控制的资产,实际占有。也有以“主管部门”、“主办单位”或“扶持单位”身份扶办过集体企业的单位,自认是集体企业的上级,是集体资产的所有者,集体资产是“国有集体”,当然有权取得集体资产。因此,相当一部分城镇集体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支配权实际上掌握在企业主管部门、主办单位手中,变成了地方部门所有制企业,产生了不少诉讼纠纷。

如上世纪90年代末,广州市一批区属集体商业企业联名反映,当前企业改制转型中,有的区政府不尊重集体企业产权性质和权益,将集体资产与国有资产等同对待。有的区甚至公开把集体资产定性为区属国有资产,在产权界定中不遵循有关规定,按国有模式对待集体企业,侵犯集体企业权益。有的在组建企业集团和有限责任公司时取消集体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将集体企业资产无偿并入企业集团。

(三)集体企业资产来源多样,产权关系复杂,难以界定集体资产的利益主体。

城镇集体企业在当前改制过程中存在产权难以界定的主要问题有:

1、企业资产来源复杂。从企业资产的构成看,有联社资产、有企业几代劳动者劳动积累形成的共有资产、有职工出资的股金及劳动分红转入的增值部分、有银行贷款的、有国有企业划拨财产的,有国家给予利润留存积累的,还有扶办单位拨款出资形成的共有资产等等。譬如前文中提到集体企业“厦门市法拉发展总公司”的资产来源中,既有创始人曾福生等58个个人的投资股金,有劳动分红转入企业公积金的资产,有其它手工业联社转入的资产,有厦二轻联社前身厦门手工业联社拨付用于企业运营资本的款项,还有法拉发展1997年通过企业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转入用于增加注册资本的资产,来源众多,关系复杂,要彻底理清理顺这些产权关系是非常有难度的。

2、产权关系模糊,不同类型的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关系演变及利益主体有不同的情况。在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体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产权关系和利益主体是清晰的。“转厂过渡”以后,采取退还股金,停发股息,取消分红,实行财产“归集体”,按照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企业的产权关系就模糊了。

3、企业职工构成复杂,人员变动大。从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的构成看,有出资入股的、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招收和调配的(学生、复退军人等)、有从国有企业调入安排的干部、富余职工,还有非正常离职退职而劳动关系仍存的职工等,产权关系要一一落实到个人,显然困难重重。

(四)集体企业关于改制及产权制度的相关配套政策欠缺。

目前作为城镇集体企业唯一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1年9月9月国务院令第88号)由于制定得较早,其部分内容已明显落后于改革实际。企业改革根据《公司法》要求,在组织形式、产权主体、集体资产出资人、股权安排、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和对劳动者经济补偿、经营者激励机制等方面又出现新情况,突破了《条例》的内容,但《条例》至今未作修改,国家也未制定新的城镇集体经济法律、法规。近年来有的地方陆续出台了一批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文件,但由于缺乏全国性集体企业改革配套政策,造成集体企业改制缺乏政策指导,改制程序不规范。对符合集体经济特点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集体企业也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国家有关集体企业改制的政策法规滞后,严重影响集体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

有关政策无法享受,譬如国有企业破产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文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而集体企业破产只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九章中“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又如国有企业破产兼并与集体企业主要的政策差异,一是国有企业破产时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安置职工,集体企业破产资产变现则首先用于归还债务;二是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费由财政兜底,集体企业破产财政不管;三是国有企业依据“关于停产整顿、被兼并、解散和破产企业贷款停减缓利息处理问题的通知”等规定,银行债务可相应享受停息挂帐,还本免息等优惠,集体企业则不能享受。《中小企业促进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所规定的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平等对待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集体企业难以落实,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五)集体企业职工权益缺乏保障。

集体企业职工是企业乃至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对待职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已退休职工的权益确认问题特别重要。集体企业长期实行“低工资、高积累”,集体共有资产是企业几代人的劳动积累。以劳动积累回报职工又是集体经济重要的分配形式。集体共有资产的权益理应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分享。

集体企业职工权益缺乏保障表现在:一是城镇集体经济曾长时期受计划体制思想影响,致使一些地方领导中仍然存在着集体经济是过渡经济的认识,这种认识造成了相当部分城镇集体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支配权掌握在企业主管者手里,出现了任意侵吞集体企业资产及职工权益的现象。二是集体企业的改制方向不明确,改制时又往往不公平、不透明,高值低估,将企业转让给私营业主,导致协议不履行,资金不到位,改制操作不规范,侵犯了集体企业职工的权益,伤害职工改制的积极性。三是不合理地干预职工改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八、九条规定,“集体企业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依照法律、法规和集体企业章程行使管理企业的权力。集体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集体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但某些地区,采用向本企业职工出售企业资产的改制方法,职工出不起钱,就丧失购买的机会;或者采取出资买断职工工龄的做法,这样做,违背《条例》规定,经营者通过低价获得较大比例的集体资产,还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导致广大集体企业职工心理不平衡,进行上访告状甚至暴力抗议,极易引起社会治安不稳定。

四、“法拉电子诉讼案”对解决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中产权归属困境的启示

法拉发展的产权到底该归厦二轻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还是法拉发展范围内的“小集体”所有?厦二轻联社与法拉发展关于产权归属的诉讼案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前述评议,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政府需要着力健全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机构,对集体企业的改制发展提供有力的宏观指导。

我国城镇集体经济发展至今,已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曲折的路程,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各地区管理集体经济的政府有关部门历经更迭,普遍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更何谈出台实施有效的宏观指导政策。因而,当前迫切需要政府明确集体企业的管理和指导部门,制定深化集体经济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明晰改革方向、目标和途径,推动集体企业改革进程,把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统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进行宏观指导,促进集体经济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

(二)需要统一规范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明晰产权放在首位。依据“谁投资,谁所有”与“谁积累,谁受益”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产权主体,对集体企业产权进行界定和明晰。

首先要承认集体企业成员个人对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要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合情合理地认真清产核资,理清产权属性,积极解决产权关系不清问题。在产权界定中,要充分考虑出资者权益,尽量追溯原始投资者并确认其出资性质;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讲情讲理;要依法维护集体和个人权益,平等对待各方资产。对实难清晰界定的资产,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明确其归属,或采取其他适当方式处置。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九条规定,“集体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资产的所有者为集体企业劳动群众集体,由集体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明确集体资产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出资人代表,产权关系应以明晰。各级主管机关通过履行“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职能,依法授权对集体企业产权的界定、登记、转让、处置进行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集体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集体企业改制中产权归属纠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矛盾上:一是集体企业股权单一化(集体共有)与股份制企业(改制后)股权多元化的矛盾;二是集体企业职工平均持股与经营者股份比例是否占优的矛盾;三是集体企业表决中全体职工“一人一票制”与股份制企业(改制后)“一股一票制”的矛盾,究竟是以人数还是股数通过表决来决定企业重大事项,实质上还是集体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理顺。

以一家小集体企业起家的法拉发展,它的产权归属问题,似可以积极探索实行管理层收购(MBO)这一方式,这是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有益形式(对企业而言,MBO最大魅力在于能厘清企业产权,实现所有者回归,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譬如2004年同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河北邯郸市铝制品厂,通过出让161万元法人股,由现管理层班子收购并实现控股,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产权制度,集体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法拉发展的管理层可以通过收购集体企业产权,使得集体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企业的所有者,并在此过程中,对集体资产进行量化,实现管理层持大股、产权主体人格化(即依据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资产状况,把劳动积累形成的资产合理量化给职工,并与职工的岗位责任、工作年限、贡献大小挂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把“共同共有,人人没有”转变为“按份共有”)。资产量化时,对在企业离休、退休、下岗和内退人员的相关权益必须给予保障。

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回顾建国六十多年来,无论多少风风雨雨,多么艰难险阻,集体经济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默默地奉献着,希望今天通过这起法拉电子的产权归属纠纷案例,能给广大不断努力探索集体企业产权改制方式的同志更多启示,为我国集体企业顺利走出产权归属困境、建立现代产权体制、在持续发展道路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厦门法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股东厦门市法拉发展总公司收到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的传票的公告(证券代码:600563 证券简称:法拉电子 编号:临 2011-011) [Z].2011(11).

[2]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科学发展集体经济,继续推进企业转型[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2008(12).

[4]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网,1991(9).

[5]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财政部网,1996(12).

[6]杨钢.产权制度改革──城镇集体企业刻不容缓的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1998(03).

[7]石长沙.集体企业改制的法律分析[J].四川大学,2006(09).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篇6

一、总体要求

围绕建设“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目标,以“二次创业”行动为契机,加大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力度,拓展战役领域和内涵,把握转变提升主线,着力打造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试点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和产业、口、城市联动发展,带动提升整体水平,进一步推进我区城乡统筹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较强的产业依托

1.加快项目建设。2个市级试点镇和1个区级试点镇全年安排项目85个,计划完成年度投资24.2亿元,其中市级试点镇今年计划建设项目70个,完成年度投资16.3亿元,争取有3-5个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区级试点镇今年启动项目15个,计划完成年度投资7.9亿元。

2.培育特色产业。各试点镇要着眼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搞好小城镇各类产业集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积极开展招商选资活动,举办一至两场大型招商选资会,吸引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到小城镇集聚。要立足实际,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各具特色经济强镇。

(二)建立发达的交通联系

要加快路网建设,年底前市级试点镇镇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5平方米以上,区级试点镇镇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要加快各试点镇对接高速、高铁及国道、省道改线等道路建设工作。

(三)配套完善的城市功能

1.完善规划设计。市级试点镇要全面完成主要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规划展示厅建设任务,提高详细规划的覆盖率,做好已编规划报批工作,着力提高项目设计水平。突出把好设计关,年内基本完成主要出入口、主干道沿线、安置房小区、滨水地段、商贸街区、中心广场、园林景观项目等重点地段和节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市级试点镇重点地段和节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及重要建筑的设计方案,要报市小城镇办、市城乡规划局、区住建局和试点镇,联合组织审查把关。

2.加快示范区建设。各试点镇在安排项目时要相对集中,抓好连片、有特色、高水平的示范区建设,扩大规模效应,发挥带动示范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大历史传统街区、景观街道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完善市政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设施。年内市级试点镇要完成2-3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3.推进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完善供排水、人行道、停车站亭、绿化、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年底前启动建设。市级试点镇镇区供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燃气普及率达到70%以上,区级试点镇镇区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二是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和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搞好中心镇区公共服务设施“七个一”,即一个完善的镇级卫生服务体系、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一个小广场,一所福利院或敬老院、一个品牌连锁超市、一个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所资质较好的学校,大幅度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的服务机制,设立就业服务中心,建立城乡均等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

4.加强文化建设。要围绕“生态优美、村容整洁、低碳环保、设施配套、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标准,对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建设,下大力气建好群众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农村书屋、农民健身中心等一批文化阵地,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引导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执业教育、技能培训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农民向居民转变。

(四)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1.突出绿化建设。一是结合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推进公园、绿化带、街头绿地、庭院绿化建设,抓好沿河(溪)、渠、湖、海绿化整治,增加绿量,提高绿化水平和绿化档次,按照省、市四绿工程“一镇一公园”的要求,年底前各试点镇至少建成1个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二是开展绿道系统建设,把绿道建设列为重点项目加以推进,打造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等不同类型的绿道,有条件的试点镇力争建成1条有特色的绿道。

2.综合整治环境景观。加快推进主要街道和环境景观综合整治,对景观欠佳的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市级试点镇在已完成1~2条以上主要街道的景观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再着力整治1条以上主要街道;区级试点镇今年要完成1条以上街道景观综合整治。管网迁移、下地是环境景观综合整治的重要任务,电力、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尽快研究出台规范扶持办法,对试点镇杆线迁移、“五线”下地项目要优先列入本部门年度建设和改造计划。

(五)形成相对规模的人口集聚

1.完善户籍登记和管理制度。按照“双重身份并存、双向自由流动”要求,允许登记为城镇户口的农民按本人意愿,继续保留其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也可有偿退还或转让,五年内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围绕“同城待遇”目标,实施“新人”战略,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与管理,推进暂住证制度改革,暂住人口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凭居住证在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与居住地居民享受平等权益。

2.确保农民的持续增收。各试点镇要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增15%以上,鼓励农民通过集体土地入股、出资入股参与小城镇建设,以此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鼓励农民到当地企业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六)实现较高的政府管理水平

1.建设用地方面。一是要用足用好省政府赋予的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继续实施旧村复垦项目,解决建设用地和资金问题。二是各试点镇要实施一个以上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或“三旧”改造项目。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方式,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入股,支持有条件的试点镇成立土地收储中心。四是小城镇建设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的,可单独报批,指标优先保证。

2.资金筹集方面。要继续落实小城镇建设专项补助资金,补助资金不少于市级专项补助资金,并力争有所提高,区级试点镇参照市级试点镇补助办法给予适当资金补助。要将试点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留成部分返还用于试点镇建设,将在试点镇征收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留镇使用,其他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市以外,原则上留给试点镇使用;区财政补助和政策性资金返还按季度兑现。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市试点小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配套方案》,继续落实金融机构挂钩试点镇制度,支持试点镇建设。各试点镇要认真研究用好区委《关于推进区“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区政府《关于服务“二次创业”的意见》中有关强化金融服务对接和加强融资服务的政策,积极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对接,争取上级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同时,要探索建立小城镇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建设项目发行企业债券。要积极采取集合信托融资方式,筹措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3.简政强镇方面。一是强镇扩权。赋予试点镇更多的发展决策、社会管理和综合执法等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单独设立国土、规划建设、综合执法等管理机构的作法。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在试点镇设立行政审核审批分中心,试行部分项目镇级审批,区级报备的做法,赋予试点镇更多的项目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特事特办,提高项目审批速度。

4.人才保障机制方面。一是在核定编制总数内调增试点镇人员编制。二是加大专业培训力度,配合市小城镇办对试点镇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进行小城镇建设轮训。三是在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人员安排调配方面要向试点镇给予适当倾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继续采取区领导挂钩试点镇的制度,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各试点镇要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加强服务保障。一是加强信息报送。各试点镇每月25日前要向区小城镇办报送实施进展情况及2条以上综合改革建设相关信息。区小城镇办将逐月汇总上报各试点镇工作进展情况。二是继续发挥好小城镇办在技术、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和服务作用。三是加强宣传报道,及时、有效展示各试点镇的建设成效和经验做法。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篇7

为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办法》和市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严格土地执法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构筑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

1、落实班子成员领导责任。主管工业经济、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的班子成员和各片长是其主管范围内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行政责任主体。主管工业经济的班子成员负责工业集中区规划区域及镇招商引资落户项目用地的土地管理工作;主管城镇建设的班子成员负责城镇规划区域(不含工业集中区)的土地管理工作;主管新农村建设的班子成员负责城镇(含工业集中区)规划区域以外范围的土地管理工作,各片长负责分工片相关村(社区)区域范围内的土地管理工作。

2、强化村(社区)直接责任。村(社区)干部是所在村(社区)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直接责任主体。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是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村(社区)村(居)委会主任是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具体责任人。

3、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管处置责任。国土资源所要认真执行耕地保护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完善基本农田等数据库资料,加强用地计划管理和用地行政许可服务,指导村(社区)制定切实可行的违法用地监管措施并共同落实,会同村(社区)及城管执法中队对违法用地进行巡查处置。城管执法中队要加强日常巡查工作,对村(社区)及其他部门发现的违法用地建设行为要及时依法处置。

二、扎实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工作举措

1、规范用地标准。项目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供地、环保等法律法规政策,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等指标必须达到相关政策规定标准。

2、规范用地程序。新落户项目(含改、扩建项目)必须报经党委、政府同意后方可签订合作(用地)协议,二三产业项目须办理联合预审查等报批手续后方可按批准的方案进行建设,农业项目须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农业项目审批程序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办理用地手续后后方可按批准的方案进行建设。农民建房须按《关于加强村庄建设管理科学推进新型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新型集中居住区建房审批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按批准的方案进行建设。

3、加强用地监管。主管工业经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班子领导负责结合分工工作实际,制订完善日常巡查、督查监管、查处执法联动机制,落实机关工作人员和村(社区)通过排查、巡查发现、制止、上报违建的责任和城管执法中队对违建进行查处、控制并拆除的责任。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篇8

(一)实行委托,建立“三资”规范化管理体制。为了从体制上解决农村财务前清后乱、边清边乱的问题,县委、县政府从体制建设人手,在全县推行“三资”管理委托制,即在坚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监督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五权”不变的原则下,由乡镇与各村签订“三资”委托协议,明确范围和职责。主要内容包括五个环节,即“一设立、两取消、三清理、四规范、五统一”。一设立:即设立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依托乡镇农经站成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和农经站合署办公,从乡镇财政所等单位抽调懂财务的业务人员充实中心力量,确保每个中心不少于3名业务人员,具体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两取消:一是取消村级主管会计。每村设一名报账员,负责向管理中心报账、联系业务、公开村务及日常财务收支工作。为减少支出,报账员必须在现有村干部中产生。在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内设资金会计、统管会计、审核会计,依据各自职责统一负责所辖村的“三资”管理日常业务工作。二是取消村级所有账户。三清理:一是清资金。主要清理现金数额,将银行存款与金融机构进行核对,对存款余额统一划转到乡镇“三资”服务中心统一设置的账户。二是清资产。对存货进行分类登记,做好总账和明细账;固定资产实行实地盘点,对盘盈盘亏及时查明原因,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及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三是清资源。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实地勘察、丈量、登记、公示,并做好各项资源台账,向镇“三资”管理中心进行移交。对包干到户的土地资源,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另建立土地承包登记簿,统一登记。四规范:一是规范账户设置。由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统~在金融机构开设“农村三资管理”账户,实行“单一账户管理,分村设账核算”。各村所有的账务收支纳入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核算,严禁坐收坐支,严禁私自设立“小金库”。村级日常支出采用备用金制度。二是规范票据管理。由县统一印制“三资管理专用票据”和“村级往来资金结算票据”,并采用“分次限量、核旧领新、票款同行、以票管收”的原则管理。三是规范债务管理。查明债务的来源、形成时间、具体数额,对不属于村级债务的款项及时剥离,对互为债务人的进行账务调整,对有能力偿还的负债及时偿还。在此基础上,全面锁定村级负债范围和数额,建立健全负债总账、明细账,并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将债务移交至镇“三资”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四是规范招投标程序。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和工程建设项目,按照制度一律实行招投标,并由镇纪委、“三资”服务中心和村监督委监督实施。五统一:一是统一制度。统一制定严格的财务预决算、货币资金管理、开支审批等管理制度。尤其对村务、公务支出等相关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保证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得当,收支有序。二是统一审核。各村成立监督委员会,定期和不定期对村级支出进行会审。镇“三资”服务中心收到各村原始收支凭证后,对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凭证,退回重新补办手续;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不予人账,并予以纠正。三是统一核算。镇“三资”服务中心对所有村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并统一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公开表。村报账员按月到乡镇“三资”服务中心报账、结算,严禁坐收坐支。四是统一公开。财务公开内容由乡镇“三资”服务中心统一提供,财务逐笔逐项每月公开。五是统一归档。各村移交的“三资”档案由乡镇“三资”服务中心统一建档、集中管理,分村设立档案柜。实行农村“三资”管理服务后,凡群众要求查账的,由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受理。

(二)创新科技手段,着力提升“三资”管理水平。为解决近年来因机构改革经管力量严重弱化的问题,舒城县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化”管理手段,提升“三资”管理质量和水平。县财政先后投入达300多万元,培训“三资”业务人员600多人次,购置并安装了“谐农”三资管理系统软件,为县乡“三资”管理部门配置电脑3O台、打印机30台,并与市“三资”管理中心进行数据联网,成功实现市、县、乡三级联网运行。将所有村的财务、资产、资源数据输入微机,根据实际发生的业务随时调整“三资”台账数据,做到账物相符。实行“台账+附件”管理模式,即建立“三资”服务台账,全面反映资产种类、数量及经营使用情况,附资产处置情况附件和有关会议记录、评估、招投标、合同等。真正实现了全县“三资”管理网络化动态管理,市县乡三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就可及时查阅到村级财务的每一笔收支、资产资源和债权债务变动情况。同时,所有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建立触摸屏、电子显示屏,与中心电脑实现数据联网,每天更新内容,方便群众及时、详细查阅村级财务、资产、资源情况及村务。

(三)制定相关办法,完善“三资”管理长效机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操作性强,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舒城县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包括《舒城县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办法》《舒城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舒城县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办法》《舒城县农村集体资产承包和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办法》《舒城县乡镇农村“三资”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审计的规定》《责任追究制度》等,从集体资金收入到支出,从资产购建到资产评估,从资源清查到租赁等各个方面做了规定。从落实制度入手,注重“三资”清查资料的归卷整理,实行一村一卷,一卷“五有”,即有“三资”清查登记表、有清查公示表、有核销资产会议记录(复印件),有乡镇审核表,有“三资”清查报表,工作轨迹清晰完整。乡镇把“三资”管理制度和本镇实际结合起来,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凡不按规定管理处置集体资产,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除依法予以赔偿外,还要按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这些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加强“三资”管理的责任感。在这些制度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的措施主要有三项:一是建立了村级重大事项流程化管理机制。农村集体“三资”委托后,“三资”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但仍然存在“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审批一支笔”等突出问题。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民利,2010年县纪委出台了《关于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大额固定资产的购置与处置等列入村级重大事项,实行流程化管理。坚持用“流程化”管住“随意性”,从强化程序监督人手,凡办理村级重大事项,必须依次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四议”即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所有程序都在村监督委的监督下依次进行。不经过“四议”决策的,不准招投标和实施项目;不遵循工程合同的,不予决算;不走完规定流程的,不作为工作实绩进行考核,使村级重大事项管理迈上了规范化轨道。二是建立了公开招投标机制。实行会计委托后,资金管理的漏洞有效杜绝了,但在农村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重大财务事项的办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权钱交易、权情交易等腐败现象,群众反映强烈。为此,舒城县在2009年底就尝试建立了《工程项目集中招投标和大额物资集中采购》两项制度。乡镇依托农经站建立招投标中心,凡工程资金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村民委员会委托乡镇进行招标,村民代表全程监督,确保整个招投标活动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2009年以来,全县22个乡镇“三资”中心共组织规模工程招投标1079宗,中标金额13908万元,比预算金额减少1000多万元。一改过去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说不清、道不明,群众对村干部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的状况,真正给了干部一个清白,还了群众一个明白。三是建立了村级财务例行审计制度。为巩固“三资”清理成果,确保“三资”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县农委、县审计局和县财政局六家联合出台《舒城县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审计的规定》,要求在服务工作中,加强农村审计常态化工作,实行外部监督。该规定明确要求各乡镇每年审计的村数不得少于本乡镇所辖行政村总数的1/4,保障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合理合规使用。

二、主要成效

通过i年来坚持不懈地狠抓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特别是2011年全县上下开展“三资”管理工作的规范年建设,使“三资”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摸清村级“三资”家底,锁定各村债权债务。通过登记、确权、建立台账,有效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产,有些原来被其他单位、个人占用的资产被重新登记入账,已经偿还的债务或已经不存在的债权也被注销,有力维护了集体和群众的合法利益。通过清理,共盘盈资产23184万元,其中:汤池镇盘盈资产1149万元,晓天镇盘盈资产2043万元;万佛湖镇各村共重新补登记房屋130问,价值669万元;资源登记面积增~52940亩,年收益增加70万元。清理前债务总额7950万元,清理后债务总额7733万元,减少217万元;张母桥镇对村集体房屋等闲置资产进行公开拍卖,偿还村级债务40万元,剔除历年往来账款8.6万元。千人桥镇各村清理债务烂账1.83万元。清理前债权总额4318万元,清理后债权总额3835万元,增加483万元。

(二)规范操作程序,节约了集体资金。通过建立“报账责任金、招投标、预决算”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强化了村级按时结账、报账、财务公开,使村财务更加透明,较好的控制了村级债务和困中国农业会计2014_7__ll一0_|||非生产性支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积累了村集体资金。城关、南港等乡镇不仅制定出台了招投标管理办法,还针对具体实际制定了村办公用品采购制度。南港镇沙埂村2010年4月份按照县乡两级制定的招投标管理办法,对旧村部进行公开拍卖,最终拍得20.O2万元,群众非常满意。棠树乡“三资”服务中心自运行以来成功受理了3起招投标案例,为村集体累计节约资金10万多元(洪院村26亩杉木林对外出售,发包标的价为18万元,经乡“三资”中心公开招标,最终以23.8万元中标,为集体增加收入5.8万元。桂花村杨冲支渠土方工程标底价l2万元,最终8万元中标,减少支出4万元)。城关镇七星村、南港镇落凤岗村等利用结余资金进行修路、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建设,促进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

(三)强化民主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民主化管理和监督,全县22个“三资”服务中心在财务清理过程中共纠正账外账、“白条”抵库、不合理票据等问题1511笔,涉及金额1336.5万元,纠正不规范合同136份。汤池镇金盆村通过财务清理追回违纪款项计2万余元,党纪处分村干部1名。春秋、张母桥、五显等乡镇在清理期问,缴入“三资”服务中心在信用银行设立的村集体资金专户620万元。使村级家底更加清楚,村干部之间也没有了昔日的猜忌,促进了团结,增强了村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广大干群对推行的农村集体“三资”服务工作赞不绝口,因财务问题的量大幅下降。

(四)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三资”管理,从制度上、机制上加强了约束,将村级“三资”家底全面公开,债权债务进一步明确,各项操作民主公开,真正做到群众的事群众定、群众管、群众办。通过实施多层次、全过程的财务监督,特别是加大财务公开力度,增强了村级财务收支透明度,有效杜绝了村干部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侵占、挪用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消除了群众的猜疑,有力保障了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融洽了农村基层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几点体会

实行“三资”管理,规范了村集体“三资”运营,保护了农村“三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预防了集体资产流失,使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真正实现了从“暗箱操作”向“阳光操作”、从“为民作为”向“由民作主”、从“制度民主”向“程序民主”的转变。舒城县自2009年实行村级集体“三资”委托以后,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收获,其中凝聚着广大干群的智慧和汗水。笔者对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组织领导是保证。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长为组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监察局、农委、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组,并确定由纪委牵头推动、县农委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牵头组织落实“三资”服务工作。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都深入村、组、户亲自调研,县几个班子领导还带队进驻乡村几个月,真抓实干。没有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各部门的全力配合,舒城县“三资”管理工作就没有今天的好局面。

(二)统一认识是前提。“三资”管理工作之初,少数村干部对此有抵触情绪,认为是在剥夺他们自身理财的权力;也有少数干群对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疑虑,担心是否只是走走形式,换汤不换药。针对以上情况,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先后召开了多种形式的动员会、推进会,从而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增强了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此基础上,按照“先行试点、逐步规范、全面铺开”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三资”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及具体内容,为“三资”管理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三)阳光操作是基础。取得群众信任、赢得群众拥护和支持是搞好基层工作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是直接反映干群关系的晴雨表,必须本着“大家事、大家议,大家事、大家提”的原则,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和决策权,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在具体实践中,舒城县制定了多项制度,采取了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村级财务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级财务监督组的审议、监督作用,规范财务公开。为此,在全县“三资”清查结束,各村“三资”清查数据全部录入“三资”管理系统后,县制定了《村级“三资”公开办法》,确定通过“三资”公开查询平台向群众实行“九公开”,即财务收支明细公开、内部往来明细公开、资产及资产经营收益明细公开、资源及资源经营收益明细公开、大额资产变动公开、财务报表公开、单项统计公开等。群众高兴地说:“过去我们只能通过公开栏观看“三资”管理情况,现在不管在哪里,只要有网就可以查看,而且可以前后左右对照着看,太方便了”。目前,全县100%的村“三资”数据上网进行了公开,真正做到了零距离、零时间监督。由于在农村“三资”管理上长期坚持阳光操作,实行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拉近了干部与群众问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四)人员素质是根本。“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做好一项工作,没有一支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的高素质队伍是行不通的。近年来,舒城县在“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成效,是与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分不开的。实行“三资’’管理以来,县乡两级分级负责,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农村财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培训。县里每年组织财会人员进行珠算、电算化操作技能比赛,还经常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测试。现在,以乡镇农经人员为主体,以村级报账员为基础的会计队伍素质越来越高。全县农经队伍81人,不仅年纪轻(平均年龄28岁),而且学历较高(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78%),能吃苦、能干事,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一支骨干队伍。正是这支队伍的开拓进取和奋力拼搏,全县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才取得长足进展,2011年,舒城县被省农委授予“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先进集体”;2012年,该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

(五)网络化管理是手段。实现村级“三资”网络化管理,既是时代的发展方向,更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客观要求。舒城县实施“三资”网络化管理后,以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账务处理,有效避免了手工操作可能产生的误差,简化了操作流程,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杜绝了各种不合理开支,方便了群众查阅村级财务,提高了透明度,强化了监管;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手工操作中存在的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难题,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了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了农村财务会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六)监督制约是根本。在推进农村“三资”管理的过程中,该县始终把严明纪律放在突出位置,要求各村加强“三资”管理工作的领导,严格把握有关涉农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做好业务培训,及时答复群众咨询。各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强化服务意识,熟练掌握业务技能,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自觉接受审计监督,防止资金、资产、资源流失。各成员单位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委、政府推进“三资”管理服务的各项决定,全面清查资金、资产和资源,不弄虚作假、隐瞒虚报或漏报和私分财产,并积极与“三资”中心办理交接工作。同时,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评范围,对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乡镇、村进行奖励,对完成任务较差的村,由县纪委进行调度,年终一律不予评先评优,并对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加快 农村小城镇 建设

加强小城镇的综合管理、建立和完善服务机制。加强小城镇的综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引导农民摆脱小农意识,树立整体观念,积极培养进镇农民的法律意识、科普意识和文明习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配套设施建设,做到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要建立科学的物业管理机构,完善服务机制,建管并重,以管促建,树立农村城市化新形象。

一、小城镇建设基本概况与状况

小城镇发展还是比较快,几年的时间全省村镇铺装砂石以上道路1.04亿平方米,年平均增加0.21万平方米,道路铺装率由98年的82%提高到89.87%,其中小城镇铺装高级道路101.7万平方米,年平均增加203.4万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由98年的50.60%提高到60.66%,其中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由98年的74.78%提高到82.36%;小城镇共增加地下排水管网588公里。小城镇地下排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小城镇住房向城市化迈进。全省村镇新建住宅、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等房屋建筑面积达到7933万平方米,年平均新建房屋1576.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98年的16.47平方米增加到18.65平方米,住房砖瓦率由98年的58.86%提高到73.05%。其中小城镇新建住房20.18万户,1895万平方米,年平均新建住房379万平方米,人均住房由98年的17.25平方米增加到19.52平方米,住房砖瓦率由98年的77.43%提高到87.9%。

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1 建设要有新措施。首先,要建立城乡联动和整体推进建设机制。各级政府要敏锐地把握国家政策走向,把发展特色产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新农民和大市场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抓手,按照“资源集中利用、企业集群发展、环境集中保护”的原则,打破所有制和城乡界限,实施城乡经济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创办高标准乡镇工业园区,以基地的形式,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加速向小城镇聚集,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农村小城镇,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还有制定一套优惠政策吸引本土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外商和民营企业家在小城镇创业、扎根,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家庭工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的收入稳定增长。

2 要优先发展农垦和森工小城镇。具有大农业、大林业的特点,是农业大省和林业大省,上百个农垦、森工小城镇星罗棋布。农垦和森工小城镇普遍经济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组织程度高,发展基础好,建设水平高,辐射能力强,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应成为我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必须大力扶持和优先发展。

3 省级及以上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村镇建设必要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研究与管理机构,完善职能,认真解决村镇建设存在的许多矛盾与问题,确定符合实际的城镇化标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有力措施,推进城镇化进程。

4 小城镇建设投资取向。除工业、生产、民用建筑主要以民间、企业投资外,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公用设施等应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或以经营城镇的手段进行开发建设,村镇的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应由政府投资与管理。

5 要围绕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我省是农业大省,已发展绿色农业为宗旨,走有特色的道路,农业发展现代化。小城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三个中心环节,规划和建设好小城镇,进一步促进农业强省建设。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篇10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市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村镇规划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在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全区已有6个乡镇和15个村完成了新一轮规划修编或编制。在规划的科学引导下,村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交通比较便利,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小城镇,正逐步发展成为带动辐射周边乡镇的区域经济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区村镇规划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村镇规划编制比较滞后,实施管理不严,规划对建设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村镇规划建设缺乏特色,零散建设现象比较普遍,土地浪费严重,不少地方“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三是村镇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有些村镇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基础设施不配套,教育、文化、卫生、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四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机制不活、力度不大,没有形成推动村镇规划建设的强大合力。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区为市辖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应走在前列。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科学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聚集生产要素,带动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全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村镇规划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务求抓出实效,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

(一)村镇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标准,适度超前。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预见性,正确处理村镇现状、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证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新型村镇。三是相对集中,节约资源。结合迁村并点,引导农民向小城镇、中心村聚集,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村镇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综合整治,分类指导。以整治改造旧村镇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现有村镇的规划建设水平,积极规划建设新村镇,实现新老村镇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五是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村镇规划编制建设,既要严格标准、积极实施,又要结合实际、尊重民意,因势利导,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六是实施规划,依法管理。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实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村镇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村镇规划编制要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乡镇总体规划、镇域体系规划要与各村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区所有乡镇、办事处、村庄的规划编制。其中,2006年完成4个乡镇和100个村庄的规划编制;2007年完成所有乡镇和50个村庄的规划编制。2006年村镇规划编制的重点是完成出山店水库移民乡镇、名茶乡镇的总规编制或修编以及中心城区城中村和国道、省道、环湖路等县乡公路两侧的村庄规划,通过由“点”到“面”、由“线”到“片”,逐步完成全区村镇规划编制。

(三)村镇规划的主要内容。村镇规划包括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乡镇近期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村镇规划要按照《城市规划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河南省村庄规划建设导则》,依据区域城镇体系和镇域村镇体系规划进行科学编制。一是坚持合理布局。按照规模适度、合理聚集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要求,调整优化村镇居民点和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确定乡镇、集镇、村庄人口和用地规模。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科学安排交通、环保、环卫、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防洪、防灾、水土保持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三是科学编制村镇近期建设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统筹协调各类建设时序。四是搞好各类规划间的协调。村镇规划的编制要服从市域、区域和小城镇城镇体系规划,并加强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布局、水利设施、旅游等专项规划的衔接。

(四)村镇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严格审查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全面开放村镇规划编制设计市场,村镇规划编制原则上应由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单位编制。村镇规划编制期间,要深入调查研究,并向社会公示规划方案,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群众意见。保证村镇规划质量。村镇规划成果必须严格评审,依法报批。区要成立村镇规划专家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村镇规划的评审工作。国家、省级重点镇的规划成果,由省建设厅组织评审,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建设厅备案。其他建制镇、乡镇的规划成果一律由市规划局组织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规划局备案;村庄建设规划成果由区规划行政部门组织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

三、坚持依法监督,强化村镇规划实施管理

(一)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村镇规划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更改,确需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必须遵守已批准的规划。规划、国土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建房,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准建设项目。村镇规划未完成之前,应暂缓建设项目审批。擅自修改规划、违反规划建设的,要依法予以查处。

(二)加强村镇规划的实施管理。位于中心城区的“城中村”、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国道、省道、环湖路等县乡公路两侧、规划的中心村集镇的规划建设,由××规划分局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审批;对上述区域以外的村庄的规划建设由××规划分局授权乡(镇)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审批,报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城中村”改造、乡镇区域内的重大规划建设项目由××规划分局初审后,报区政府审批。

(三)严格实行规划许可制度。乡(镇)政府所在地,国道、省道、环湖路等县乡公路两侧及中心村集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法办理“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其它区域内村庄的各项建设,必须依法办理“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村镇建筑许可证)。未取得以上许可证件,国土部门不得批准用地,房管部门不得办理产权证书。凡越权或不按程序办理的有关证书一律无效,造成不良影响和危害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四)健全村镇规划监督制度。村镇建设规划批准后,各镇、村应当在显著地段设置总体规划展示栏进行长期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村镇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和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监督管理。乡镇人民政府每年要对规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报告,并同时上报备案。

(五)积极实施规划效能监察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认真开展村镇规划效能监察,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干预村镇规划实施问题,对在村镇规划中,违反规划法律法规和失职、渎职的,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四、加快村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一)积极发展村镇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特色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村镇易地改建工业项目、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要优先向园区集中,促进乡镇企业集群发展。大力扶持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回归工程”。推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一批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增强村镇辐射功能,带动二、三产业发展。要通过农业向基地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实现以业兴区,繁荣村镇经济。

(二)突出抓好旧村镇整治改造。把旧村镇改造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高标准制定旧村镇改造规划,大力开展“三整”(整治空心村、整治乱搭乱建、整治占道经营)、“三清”(清垃圾、清污染、清路障)、“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圈),提升“五化”(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水平。加强镇容村貌管理,建立镇容村貌管理的长效机制,认真抓好村镇的卫生保洁,乡镇和中心村应配备专门环卫人员常年进行清扫,做到日产日清,保持村镇文明整洁。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三)大力发展特色乡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特点鲜明的明星乡镇。董家河、××港等乡镇可以立足茶乡特色,打造旅游和生态品牌,东双河、柳林、游河等乡镇可以依托交通、资源优势,在发展工贸小区、物资流通上下功夫,十三里桥、双井、吴家店等近郊沿边乡镇要发挥中心城区和沿边的区位优势。要通过发挥各自产业、区位、生态等优势,努力规划建成一批地方特色鲜明、产业支撑较强的商贸型、工矿型、旅游型、服务型、沿边型、生态型小城镇。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建一处成一景。对村镇道路、给水、排水、消防、路灯、供电、电信、邮政、有线电视、广播、燃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要超前安排,分期建设。乡镇和中心村道路要做到配套、畅通,主要道路硬化率要达到90%,路灯亮化率达到7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村镇绿化率达到35%以上,公厕布局合理,垃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优化村镇建设模式。村镇模式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建设生态庄园式、城郊社区式、平原集中式、丘陵放射式、山区分散式等形式多样、风格不同的村镇。要提高住宅设计水平,务求新颖美观、结构合理、节能节材、安全实用;规划部门要提供多种新村规划方案和住宅户型供农民选用。要抓好示范带动,引导农民按规划进行集中建设。加强规划控制,村镇居民新建住房原则上一律到规划的农民新村内集中建设;鼓励经济实力较好的村组集体投资建设农民新村,按需要分配给本村组居民;鼓励以村组为单位集中建设农民新村,按照保本微利方式由本村组居民自愿购买;鼓励村组等基层组织对现有土地、房屋等进行置换经营,所得赢利用于集中整治旧村和建设农民新村,低价出售给本村组居民。凡到规划区内建房的,除具有历史文物保存价值的外,原则上要及时拆除老宅基地的旧房。要严格限制分散建房的宅基地审批,严格控制私人圈地建单栋住宅,严禁不按规划紧靠公路两侧建房设市。

五、创新改革机制,优化村镇规划建设发展环境

(一)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村镇建设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放开投资市场,拓宽投资渠道,建立政府投资拉动和社会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滚动推进”的原则,扩大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鼓励单位、个人以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形式,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对现有的公用设施可以通过收购、拍卖、租赁、重组等形式促进公用事业市场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动员和鼓励各行各业、广大群众参与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自修门前路,自通门前水,自栽门前树,自保门前洁。鼓励农民进镇经商、办厂、置房,大力吸引外部资金进入村镇开发建设。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区、乡镇办事处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落实税费返还政策。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要用于小城镇建设;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要重点用于村镇建设;电业部门在村镇收取的工业用电附加费、工商部门收取的集贸市场管理费要部分返还用于村镇建设;集体存量土地资产转让收益除应上缴区财政部分,可全部留给村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整合项目资金。各级安排的农业结构调整、水利、林业、电力、交通、广播电视等各项专项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捆绑使用,优先支持已经完成规划的小城镇和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水利、文化、旅游、交通、市政建设作成具体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四是增加信贷投入。金融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贷款,支持小城镇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三)破除村镇发展体制障碍。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构筑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平台。一是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继续清理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得对外来人员进城从业设置障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录公务员和工作人员时,不得进行户籍或地域限制;取消对外来从业人员及其用人单位的不合理收费。二是严格劳动执法监察。严格执行同工同酬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行为。三是强化就业和创业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建立成建制劳务输出基地,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四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废除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管理模式,推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五是加快“城中村”治理及近郊无地少地居民的转户步伐。“城中村”和人均耕地少于0.3亩的近郊居民,可根据自愿转为城镇户口,纳入城镇统一管理。“城中村”和近郊转户居民在一定期限内可继续享受原集体单位的福利待遇,承包的土地和合法宅基地可以保留。六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尽快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的医疗、劳动、就业、义务教育等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进城落户就业的后顾之忧。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村镇规划建设健康发展

(一)强化对村镇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管理的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工作,区长、乡(镇)长、办事处主任是村镇规划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并亲自抓好这项工作。为切实加强领导,督促协调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健康开展,区政府决定成立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由区委书记任政委,区长任指挥长,分管规划城建、土地房管、农业的副区长任副指挥长,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指挥部下设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地点设在××规划分局,工作人员5-7名,从区直有关部门抽调。其主要职责是指导村镇规划编制,参与乡镇规划成果评审,组织中心村规划成果评审,监督村镇规划实施,培训村镇规划管理人员。各乡镇(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集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充分发挥部门作用。村镇规划建设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有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规划部门要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无偿提供尽量多的农民新村规划方案和住宅户型供各地参考;国土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搞好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保证村镇建设土地供给,并严格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电业、广播、通讯、水利等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村镇建设,确保农民新村建到哪里,公路、电力、广播、电视、电话、自来水通到哪里;卫生、农口部门要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扶贫办要按照村镇规划,加大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投入。每个区直单位和有关企业要对口帮扶一个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并抓好该村建设或旧村整治。各乡镇政府要抓好政府所在地集镇和至少一个示范中心村的建设和综合整治。

(三)落实村镇规划编制经费。区乡两级政府要安排资金支持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试点。为调动村镇规划编制的积极性,从2006年起,连续二年区财政每年要投入专项经费,各乡镇(办事处)也要投入一定资金,由区财政设立专门账户,集中统一使用,通过“以奖代补”,支持村镇规划编制。通过区直部门帮扶、动员社会捐助,多渠道筹集规划编制经费,切实解决村镇规划编制经费不足等问题。

(四)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督促检查。乡镇(办事处)要将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完善考评机制。区政府督查室、区政府办公室要将村镇规划编制开展情况作为重点督查内容进行跟踪督查,每季度向区政府上报督查结果,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鞭策后进。区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要对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进行经常性督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确保村镇规划任务得到落实。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调动镇村两级开展村镇规划建设的积极性,从今年起,在全区开展“人居环境十佳村”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实行动态管理,获奖村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开展“村镇规划设计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对获奖单位将进行奖励(以上活动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五)营造村镇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村镇规划建设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为此要深入广泛地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向社会各界普及规划知识,增强全民规划意识,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自觉投身到村镇规划建设中来。要把村镇规划建设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要把村镇规划建设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积极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在全区形成人人参与规划,共建美好家园的局面。

附件:1、××区人居环境“十佳村”创建管理办法

2、市、区直单位对口联系帮扶村镇规划建设一览表

二六年四月十日

附件1

××区人居环境“十佳村”创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人居环境“十佳村”创建评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建人居环境“十佳村”活动,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第三条创建人居环境“十佳村”活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解决与农民群众、集镇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突破口,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四条创建人居环境“十佳村”活动要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纳入当地总体工作布局,并作为上级党委、政府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把创建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和实际效果。

第二章标准

第五条村庄经济不断壮大。产业结构合理,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贸、工、农协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村经济发展超过全区村平均水平;建立农业和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服务;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向农民收取的费用控制在政策规定范围之内;农民人均收入及增长幅度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第六条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完成村庄规划编制。规划编制能结合实际,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无违反规划用地和乱搭乱建现象。村庄建设特色突出,自然和谐,住宅外观新颖,功能齐全。

第七条村庄基础设施齐全。村庄道路硬化率、绿化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标准。各种防洪、排涝、等防灾设施符合标准,安全完好。公厕、垃圾池布局合理,设施完好,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八条村庄服务设施配套。小学、幼儿园达到区规定要求,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村设有书报阅览室;

第九条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庄无乱堆垃圾、乱占道路、乱摆摊点、乱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三清”(清垃圾、清污染、清路障)、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圈)成效比较显著。

第十条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认真完成普法任务;民调组织健全,人员、措施落实,积极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无民转刑案件发生;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社会风气良好;无恶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及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无、吸毒贩毒、聚众等社会丑恶现象;娱乐服务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管理规范,依法经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达到区级先进标准。

第三章创建

第十一条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全力以赴,班子其他成员积极配合,共同抓好创建工作。

第十二条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人居环境“十佳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村要有人员负责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的管理机制、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十三条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根据创建标准,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制定创建规划,并把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定期检查、考核。

第四章评选

第十四条人居环境“十佳村”评选采取达标申报制,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工作实行日常考察与集中验收相结合,上级部门考核与群众评议、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十五条人居环境“十佳村”的评选程序为:

(一)自查申报。申报村对照标准进行自我测评,认为基本符合标准、条件的,向乡镇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提出书面参评申请。

(二)初评推荐。乡镇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组织对申报村进行初评,经乡镇政府同意后,确定推荐名单,上报至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

(三)考核验收。考核验收工作由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

(四)审批命名。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对前期评选情况进行汇总、评审后,对符合标准、条件的,经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审议通过后,报区政府批准命名。

第五章奖惩

第十六条人居环境“十佳村”由区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授予匾牌和证书。

第十七条本着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人居环境“十佳村”及其在创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乡镇政府可予以适当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