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10 05:07:33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财富管理 银信合作 票据理财产品 监管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1-050-05

一、银信合作开展票据理财的模式和产品特征

(一)票据理财产品的具体模式

目前,市场上既有的票据理财产品均为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的票据资产集合资金信托理财计划(本文简称票据理财产品),它采用了银信集合资金信托合作方式。从合作双方看,委托方和受托方主要为国内知名的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见表1),从而增强了普通投资者对该类理财产品的认同度。

在此模式中,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成立一个特定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银行作为委托方和受益人,将已经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或保贴的商业汇票等票据资产所对应的权利,以约定的利率转让给特定的信托计划,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从事理财计划设计和管理。以该信托计划为依托,银行向投资者发行理财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专项用于投资该信托计划。(见图1)。

根据银监会《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对信托计划对应的票据不按照一般票据转让的要求办理票据背书后由信托公司支配,而由银行作为该信托计划中票据资产的托管人进行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信托公司通过签署《票据资产委托管理合同》的方式将票据资产委托发售银行管理。如果信托计划对应的票据因为承兑银行的自身原因,或者票据权利存在瑕疵,或者因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票据被拒付的,受托人不能直接向承兑行行使付款请求权,也不能向包括发售银行在内的票据前手直接进行追索,而只能由发售银行作为该信托计划所对应票据的名义持有人代受托人向票据承兑行行使付款请求权及向发售银行的前手依法追索。在理财计划到期时,该信托计划的收益在扣除了信托公司和银行收费后、票据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获得相对应的理财收益。

(二)票据理财产品的一般性设计特征

根据银监会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规定》和《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规定》等的要求,银行在发售票据理财产品时均提供了相应的产品说明书进行风险提示。从可获得的同类产品的说明书中可归纳得到票据理财产品的一般性特征(见表2)。

银行在收到信托计划受托人足额支付的信托利益后三个银行工作日内将投资者理财应得本金和收益划转至投资者指定账户。其中,该类理财产品的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一般都较发售当时市场同期限银行承兑汇票平均年化收益率低0.8-1%,主要是扣除了信托公司的委托管理费、银行资产托管费、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举例说明如下:

9月初,国内市场同期限银行承兑汇票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5.0%,银行通过设立信托计划投资银行承兑汇票须向信托公司支付信托管理费、信托资金保管费、票据委托管理费等费用合计约为0.5%,同时扣除个人投资者支付的银行理财销售、托管及管理费用约0.5%后,产品到期后,若所投资的票据资产按时全额收回资金,则客户可获得最高年化收益率约为4.0%,即客户最高年化收益率4.0%=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约5.0%)-(信托管理费+信托保管费+票据委托管理费等)(约0.5%)-(销售费用+托管费用+投资管理收益)(约0.3-0.5%)。从收益分配中可以看出,银行和信托公司均可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这是银信合作推出理财产品的重要经济动因。

(三)银信合作开展票据理财产品的业务特征

与银信合作开展的其他信托类理财产品相比,票据理财产品还具有如下独特的业务优势:

第一,票据资产转售无须征得承兑人同意,简化打包过程。与贷款信托理财不同,票据理财产品的基础性资产具有法定的要式性和可转让性,形成信托集合计划出售时,无须与债务人(承兑银行)商洽即可打包转售,省却了信托产品繁复的打包过程。

第二,票据理财产品无需信用增级,为资本节约型产品。信托产品出售时,银行一般须为信托产品的基础性资产以担保的方式进行信用增级,但银监会在2007年10月颁发的《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中对商业银行为信托计划等融资性项目担保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因此商业银行改以信托产品借款人提供抵押担保的内部信用增级,或由商业银行为借款人提供贷款承诺的方式进行外部信用增级,但贷款承诺须耗用银行的经济资本;而银行承兑汇票本身就是银行信用,毋需进行信用增级,对资产出售银行来说,由于承兑银行已对持票人做出了到期支付的承诺,其中已包含了票据理财产品的本金与收益,所以此类产品为资本节约型产品,无须耗用经济资本,同时具备了保证收益型的特点。

第三,票据理财产品不受贷款额度限制,可以实现真实销售。在信贷资产打包成信托集合计划出售后,虽然信贷资产已由银行表内移至表外,但通常信贷资产的借款人仍须依赖原贷款银行的融资支持偿还借款,很难形成真实销售;而票据的贴现与转让完全依存于票据关系,贴现银行只要形成贴现买入理财产品卖出的持续循环,就可借助信贷资产证券化途径实现真实销售。

二、主要商业银行票据理财产品发展的市场概况与特点

(一)银行票据理财产品发展的市场特点

2004年7月,中国光大银行与福建联华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作推出了国内首个票据理财信托计划。其募集资金将用于受让光大银行提供的银行承兑汇票,销售对象为个人客户,投资申购起点为30万元,预期年收益为3.16%(同期银行定期存款税后收益为1.58%),期限为1年,预计总规模为1-1.5亿元。此项信托产品开辟了个人借助信托公司平台进入银行票据市场的渠道。

此后三年,票据理财产品并不多见。随着2008年从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票据资产信托类理财产品异军突起。从不完全统计信息资料整理得出,2008年来市场上多家银行推出的票据理财产品种类繁多(见表3)。

根据可获得的市场信息分析,银行票据类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发售票据理财产品的银行类型众多。从表3中可以看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票据理财产品,不仅中资银行发售票据理财产品,部分外资银行也推出了同类产品。

二是票据理财产品形成系列化,募集资金开始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方向。如招商银行推出的“金葵花”招银进宝票据盈理财计划,截至8月末已发售79期,募集资金总体规模350亿元;交通银行推出的“得利宝”新蓝系列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该行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2008年已发售不少于50期,募集资金规模在80-100亿元之间。

三是票据理财产品类型较为丰富。从理财产品的支持资产看,除了投资于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型产品,市场上还出现了结构型和链接型票据理财产品,支持资产除银行承兑汇票外,还包括央行票据、国债和短期融资券等,甚至与股权或外币链接;从收益类型看,多数票据理财产品被设计为固定期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但也不乏部分银行设计推出了固定期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从认购币种看,票据理财产品的认购币种既有人民币,也包括QDII、QFII等外币;从产品设计看,有的商业银行还推出了多款票据理财产品,如招商银行在“金葵花”招银进宝票据盈理财计划基本型之外,还推出了“金葵花QDII景顺中国基金”和“金葵花QDII富达基金-中国焦点基金”两款链接型产品。

(二)工商银行票据理财产品开展的概况和特点

工商银行作为国内“第一贴现银行”,对票据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票据理财产品的发展状况也颇为业界关注。

2007年后,工行在理财产品上开始重视稳健收益型,推出了“稳得利”人民币理财计划,主要是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的贷款融资类(含票据)信托、股权信托和货币市场投资计划,2007年共发售了22期,其中20期为单一企业贷款信托型,2期为股权信托投资型。2008年2月28日,工行北京市分行推出2008年第5期“稳得利”一个月票据理财信托投资计划,工行首期票据信托类理财产品问世,该计划募集资金上限为人民币20亿元,被设计为固定期限非保本浮动收益型,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2%。此后,“稳得利”系列票据信托理财计划不定期发售多期,截至三季度末,工行2008年共发售票据类信托理财计划19期,均为固定期限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其中,16期为90天,108天和30天的分别有1期和2期,收益率在3.7-4.2%之间,募集规模达到805亿元,平均每期募集资金42.37亿元。从工行发售票据理财产品的机构看,全部由北京、江西和广东三家分行发售,其中,北京分行发售了11期,募集资金达到385亿元,江西分行发售了6期,募集资金达到350亿元,广东省分行发售了2期,募集资金60亿元(具体见表4)。

从工行发售的票据理财产品数量和募集的资金规模看,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工行票据理财产品已形成系列化,“稳得利”票据投资信托计划成为工行基础型票据理财产品,此外,工行还推出了增强型货币市场资金信托投资计划,它是结构型票据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承兑汇票、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企业短期融资券等银行间市场固定收益品种;其二,与同类产品相比,工行票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最大,单期募集资金均为亿元级,最高的单期募集资金达到百亿元,而其它银行同类产品大都为万元级,普遍在3000-7000万元之间,少数达到亿元级,但一般不超过5亿元。

三、银信合作创新票据理财产品的动因和市场前景分析

(一)2007年以来银行推出票据理财产品的主要动因

2007年,人民银行为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将票据融资额纳入贷款规模的窗口指导政策。此后,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新增贷款额度倾向于高利差的中长期贷款,使商业银行体系的票据融资额从2007年4月的历史最高额开始呈现逐月下降态势,至2008年3月末票据融资额较2007年4月末下降了35.5%。与此同时,多家商业银行在近两年中剥离了不良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境内外公开上市,使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上升,为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和规避贷款规模控制,商业银行转而以银行承兑的方式来解决客户的融资需求。

针对市场上呈现出大量的银行承兑汇票在不断开出,但却因票据转出渠道不畅使商业银行不愿贴现的状况,一些商业银行将信托公司拓展为票据转出渠道之一。2008年初,部分银行利用信托渠道适时创新票据理财产品,将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打包后,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改由银行零售渠道,销售给小额投资者。票据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引起市场关注,深受市场欢迎,招行、浦发、民生以及工商银行等都在2008上半年相继推出了此类产品。

从银信合作推出票据理财产品的动因和功能看,票据理财产品满足了包括银行、信托公司和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多方需求。

对银行来说,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通过发售票据理财产品,节约了贷款规模或缓解了资金缺口的问题,可以开拓新的客户和资产业务,并可获得费、手续费与资产托管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同时,银行通过开展票据理财业务,可以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对信托公司而言,由于信托公司的经营转型需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和创新适合当前市场的产品,而其原本着重开展的房地产信托贷款和证券投资类信托理财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大而迫切需要开拓新的业务合作领域,票据资产信托理财计划符合信托公司这一要求。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2008年以来的股票市场和证券基金类理财产品的的风险加大,更多的投资者将其资金转向寻求较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票据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稳健理财的方式之一。

(二)当前票据理财产品的市场优势

从当前市场环境看,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预计理财产品市场仍会维持“稳健+收益”的投资风格。与其他类型理财产品相比,票据理财产品因其自身具有的优良品质满足当前市场对理财产品的要求,具体分析,票据理财产品具备以下三大优势:

一是收益较高,收益预期较为稳定。以3个月产品为例,目前国内同期限银行承兑汇票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5.0%,银行间市场债券平均年化利率为3.4%。通过设立信托计划投资银行承兑汇票须支付各项费用合计约为0.5%,扣除银行理财销售及托管费用后,3个月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约为4.0%-4.5%,高于同档期储蓄存款收益,甚至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4.14%的利率水平。同时,目前货币市场利率比较稳定,票据预期收益也较为稳定。一年期央票从2007年12月25日上涨6.5个基点至4.0583%之后,已经连续15期维持这一利率。在从紧货币政策措施下,银行间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利率预期较为稳定。

二是风险可控性较强。票据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是信托计划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票据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是银行承兑汇票,因票据本身经过银行承兑,其中的信用风险较低,投资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是市场风险。由于票据理财产品的收益受股市波动性影响较小,同时由于贷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票据贴现与转贴现利率的定价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央行的管理,其波动区间较易预测,市场风险可控性较强。

三是流动性强,符合市场短期化投资需要。当前,伴随着通胀和金融市场波动性的增强,中长期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可能面临不利局面,市场倾向于投资期限偏短的理财产品。票据理财产品的短期投资特点和流动性较强,同时票据理财产品可以在到期后连续滚动发行,可以满足市场投资短期化和灵活性的要求。

四、基于监管与政策层面的思考

从积极的角度看,银信合作创新推出并有效开展票据理财产品业务是在当前从紧货币政策下和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时期,银行有效进行产品创新的成功案例,它对银行票据业务经营的重要意义在于拓宽了票据转卖渠道,把原本主要是银行间的票据转贴现交易市场延伸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理财产品的方式成为普通群体的投资对象。

但更客观地分析,银行票据理财产品的开展存在着较大的政策性风险,这主要在它使银行可以借助于信托渠道利用票据理财产品削弱从紧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宏观调控的效果。从监管与政策制定层面分析,银信合作开展票据理财产品带来的有益启示主要在于:

1.关注票据理财产品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监管层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宏观调控“漏出”效应的存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转型和普通大众投资与理财意识的增强,银行产品与服务创新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监管的角度看,银行产品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应注意其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尤其是在从紧货币政策下,银行借助创新与央行进行博弈可能会部分抵消央行的调控效果,例如,2008年以来,银行通过发售票据理财产品或与信托合作开展类似贷款信托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贷款规模”监管要求。上述货币调控效应的“漏出”因素的影响应值得监管层面的高度重视,并在采取调控措施时计算在内以及采取相应办法降低此类“漏出”因素的负面影响。对于银行来说,其自身应关注开展此类产品的政策风险,否则非但不能获得创新收益,反而适得其反。

2.完善票据市场的制度建设,规范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

当前,银行开展票据理财产品的一个重要动因在于借助理财产品可以实现贷款规模的“释放”,而现有票据市场制度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票据贴现纳入贷款统计口径,这一规定使得银行把票据业务作为调节信贷业务发展的工具,因此,我国的票据市场和银行的票据业务难以保持均衡发展,尤其是在央行紧缩信贷规模时期,银行的票据业务面临极大的困境,这也是本轮从紧货币政策促使银行积极开展票据理财产品的一个制度因素。从促使我国票据市场均衡和规范发展,避免银行票据业务受周期作用大起大落,监管层应从票据制度设计上进步一步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一是适度放宽将票据贴现纳入信贷统计口径的做法,应将票据转贴现业务做为银行间资金业务进行管理,从而改变银行运用票据调节信贷的做法;二是修订现行票据法,尽快推出融资性票据,如银行本票等,使后者成为银行票据业务产品创新的载体,从而促进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正常开展。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篇2

论文关键词:融资;投资;短期票据

一、问题提出

公司财务理论认为:资金的取得和使用的组合结构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性。资金的取得按照所得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资金筹集和长期资金筹集,短期资金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内,主要投资于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资金成本较低,常采用商业信用,发行短期融资券和取得银行流动资金借款等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主要投资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生产规模的扩大、厂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资本成本较高,常通过长期负债和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资金的期限结构和所购置资产的期限结构配置得当,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企业价值,配置不得当,则要么增加企业风险,要么增加企业成本,均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上很难达到资产和资本的完全配合,如何驾驭资金的使用,权衡风险和收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每个经营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资金期限结构匹配理论前提下,如何灵活内部优化资本结构,面对、应对政策性市场系统风险带来的融资困境,利用长短期债务相互转化融合的辨证思路,进一步设计优化长短期债务的“内部”期限结构及长短结合,在企业可承受财务风险范围内,利用“短融”进行“长投”解决企业暂时性融资约束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选择,值得企业进行研究思考。本文以某大型企业票据贴现理财实践为对象,通过案例研究对企业长短期债务的转化融合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提供一种解决企业融资约束,降低资本成本的理财管理思路。

二、案例基本情况

1.案例公司历史沿革

2xx8年5月,某大型中央企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b集团公司)下属某省分公司(以下简称f分公司)经集团公司授权,与该省某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股东正式签署《c水电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受让c公司股东在c公司100%股权;收购工作完成后,b集团公司授权f分公司在授权范围内代行集团公司层面经营管理责任权限。

a公司股东b集团公司,系国有大型中央企业,经营范围涉及能源投资、建筑施工、相关领域技术开发、集团相关业务延伸领域及金融,属综合型经营集团,在相关业务领域内占有重要市场份额,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分别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签订有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巨额的长短期信用额度,资金来源渠道顺畅。

f分公司属b集团公司在某省派出的经营管理机构,在其授权下,对b集团在当地业务的开展进行统一协调、统筹管理,并对各个开发业务项目的经营管理进行管理、监督、指导和考核。

2xx8年8月,c公司修改公司章程,更名为“a水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并修改公司章程规定:a公司由b公司100%全额出资成立,b公司为a公司唯一股东;a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000万元,实收资本为1500万元,其他资本金在公司成立后两年内按实际工程建设需要,分期分批到位;a公司主要负责xx江流域xx水电站(以下简称g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当月,a公司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新公司正式成立。

9月,该省发改委印发《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xx水电站项目变更的批复》,同意c公司在建水电站项目法人由原c公司公司变更为a公司,新公司正式获得水电站开发建设权。

2.案例公司财务状况

截止到2xx9年底,a公司主要负责对g水电站项目进行投资开发和建设,建设期除发生工程建设成本费用外,项目无投产、无(电力)销售行为发生、无生产运营收入。

g水电站项目设计概算总投资4.8亿元,项目投产发电资金来源为:金融机构融资约3.5亿元,分别与两家商业银行签订1.3亿元、2.2亿元20年期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合同,其余资金由股东按工程进度分批分期投入;项目建设采用设计、施工、采购总承包管理模式,总承包合同项目内投资3.8亿元,其采购管理、成本费用控制由总承包单位具体负责,日常预算管理、投融资管理具有刚性,a公司主要依合同进行管理;总承包合同外及公司内部的采购管理、成本费用控制由公司自行管理,日常预算管理、投融资管理具有可控性,管理上主要依内部相关财务制度进行。

截止到2xx9年底,a公司g水电站工程项目进展形象:引水隧洞支洞全部陆续贯通,进入引水隧洞主洞开挖施工,厂房围堰填筑完成、基坑开挖,电站综合楼基本完工,各参建单位陆续入住并办公,实现大江截流,上下游围堰施工全面展开,电站项目进入了工程建设高峰期。

截止到2xx9年底,a公司资产总额为9472.4万元,其中:流动资产386.5万元,占总资产的4.08%;固定资产净值99.6万元,占总资产1.05%;在建工程8986.2万元,占总资产的94.87%;负债总额为7692.4万元,其中:外部银行借款融资65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780万。

3.票据自贴发行

(1)票据发行背景。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引发了世界级的金融大地震,席卷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各国经济不同程度的衰退,对中国经济也产生显著影响。2009年底,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经国家宏观政策投资调控已呈现好转趋势,但国际经济发展总体前景仍不明朗,在此情况下,国内金融政策虽然相对宽松,但在结构上有松有紧;预计在经过2009年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和政策实施后,2010年国内金融政策很可能进一步趋紧,影响各商业银行各月可发放贷款规模。

b集团公司虽属于综合性央企,但发电能源业务占其业务比例甚大,近年来煤炭能源价格持续不断上涨,又由于电力销售价格受政策影响限制,不能随时进行“煤电联动”调整,造成集团能源业务板块不断亏损,亏损额度巨大,进而影响到集团其他业务板块及全集团的整体收益。

在国际国内及行业环境的压力下,b集团公司提出年度增收节支目标,将增收节支活动在全集团全面细致展开,要求各子、分公司财务部牵头制定目标方案、行动计划、行动措施制定及其目标任务分解等系列工作,要求各所属单位主动出击、多方挖潜,开拓创新财务管理工作。f分公司财务经营管理部,在集团增收节支目标的指导下,基于分公司所属业务项目均处于基建期实际,通过周密分析论证,提出通过将长短贷信用捆绑的方式发行商业承兑汇票,降低项目在建期资本化利息的思路。

f分公司根据其所管理下属企业a公司管理建设g水电站工程项目2010年进入建设高峰期,年度总资金需求量大、相对集中、且受当地干湿季天气影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特点,决定先以a公司为突破口率先实施该财务管理方案。

(2)票据发行方案。a公司以集团增收节支为指导思想,根据公司建设期投融资特点,通过改进票据发行的金融创新形式,以降低融资费用为目的,拟定具体方案如下,发行票据类别:商业承兑汇票;发行票据金额:首期拟发行500-1500万元;发行票据期限:6个月;贴现方:发行方贴现;利息承担方式:发行方承担利息;收款方获得贴现金额:票面金额;贴现利息:约为3.6%;票据到期归还:六个月后,提取长期贷款合同款项归还;融资费用节约率:约1.7个百分点(长贷利率5.3456%-贴现利率3.6%)。

(3)票据发行过程。2010年8月,a公司通过开户银行和总承包单位协助成功签发一笔“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票据期限6个月,面额1000万元。为通过发行短期票据配合基本建设投资、降低融资成本、拓展项目未来盈利空间、改善融资环境走出了企业财务管理金融创新的第一步。

第一,准备商业汇票知识。a公司在2010年初,在f分公司统一安排下,下发学习资料,针对a公司财务人员进行票据业务操作知识培训,为全面掌握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知识,并投入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之中做准备。

第二,协调金融机构。2010年3月,a公司开始与开户银行就发行票据一事展开协商,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开户银行上级行审核同意,达成以下意向:a公司以在开户银行长期基建贷款合同中未提取款项为保证,采用a公司发行、承兑方式,向收款方(电站建设总承包方,以下简称d公司)发行商业承兑汇票;票据发行后,由发行方a公司向开户银行进行贴现,贴现利息以当期同业市场同期贴现利率为准,贴现资金由开户银行受托支付给收款方,贴现利息由贴现银行从a公司银行基本账户直接划收;短期票据发行占用信用额度,从开户银行授予b集团整体信用中分割相应份额使用。

第三,收款方协调。由于缺乏成功先例和操作经验,在与收款方d公司的协商中,d公司非常担忧会否承担连带责任以及是否占用d公司自身银行授信额度问题;为消除中南设计院的担忧,a公司财务人员会同d公司财务人员多次到各自开户银行详细了解责任承担的具体情况,采用向d公司出具正式承诺函、正式沟通文函等方式,保持良好畅通有效的沟通,消除双方操作疑虑和障碍,明确各自相关权责利。在三方共同努力下,最终a公司、d公司与银行就发行票据一事达成三方合作协议。

第四,票据正式发行。8月中旬,a公司财务人员根据电站工程进度资金需求,获得公司管理当局授权委托书后,成功签发第一笔商业承兑汇票:面额1000万元,期限6个月,贴现率3.86%,贴现金额1000万元。a公司当日向其开户银行进行贴现,贴现资金直接受托支付给d公司,贴现利息由贴现银行直接从a公司基本账户直接划收。此次商业承兑汇票成功发行在f分公司尚属首例,该创新对f分公司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降低企业成本。依据a公司长贷利率与贴现率差计算,该次票据发行节约融资利息成本约1.7%。依照a公司2010年9-12月资金计划,拟发行6000万商业承兑汇票,按当前利差水平可节约数十万元融资成本。

(2)改善融资环境。商业承兑汇票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信用支付工具,具有权利义务明确、可约期付款、可转让贴现、办理手续方便等特点。

(3)缓解银行放贷与自有资金到位矛盾。根据现行法规政策,银行固贷发放要求投资单位资本金先到位方可发放贷款,而实践中股东投入资本金往往按基建工程财务预算及进度情况拨付,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而以基建贷款额度为担保,发行商业承兑汇票并贴现以灵活获得资金,即解决两者之间矛盾,又保证项目资金。

(4)调节长短期授信额度。b集团与银行之间签署年度长贷授信总额协议,但b集团近几年能源投资项目很多,下半年可能总额不够导致无法获得融资,影响工程进度。办理商业承兑汇票可以提前锁定贷款额度,由银行事先安排项目资金需求保证项目建设。

三、理财案例有益启示

1.拓展融资空间改善融资环境

案例实质是企业利用金融机构授予企业的长短期信用额度,①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巧妙运用。以长期信用为保证,以短期授信额度发行短期票据,获得长期使用资金,票据到期后,从银行获得预先安排的长期信用资金归还时间上确定的短期债务,以“短融长投”方式获得融资,既拓展企业融资空间,改善企业“融资约束”环境,也丰富企业融资手段和支付手段、协调企业产供销关系,保证资金需求,又为银行有计划地提供良好信贷服务创造确定性条件。

2.提高投融资效率

企业投资项目一般具有资金需求量大、不确定性、期限长及停工损失巨大等特点,为防止资金短缺导致的巨额损失,建设单位往往倾向于一次性提取大量贷款资金存放在账户中,贷款资金沉淀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增加财务费用支出,不必要地推高资产负债率。通过发行灵活迅速的短期票据融资,即可总体降低资金成本,又可有效减少资金沉淀避免不必要长贷资金利息支出,优化资金管理,提高企业建设项目期投融资匹配效率。

3.合理优化投融资优化传递良好财务管理形象

企业通过短期票据获得期限明确资金后,即可预先准确安排长贷资金使用计划,既便于企业预先合理安排资金,也便于银行合理安排贷款额度。投融资计划的准确匹配向金融机构传递企业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信息,树立良好企业财务综合管理形象,有利于提高企业信用等级。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篇3

一 主要业务类型

广义的银信合作是指银行与信托公司开展的各种业务合作,包括银信理财合作、信贷资产证券化合作、银行代为推介信托计划、银行信托资金收付、信托财产投资银行股权及其他银信合作方式。狭义的银信合作仅指银信理财合作,即银行将理财计划项下的资金交付信托,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并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进行管理、运用和处置的行为。根据业务实质的重要性,本文采用广义的银信合作概念,探讨其会计处理差异和原因。下面针对银信合作业务的另一方信托公司在会计处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二 会计处理差异和分析

调研发现,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业务的会计处理上一般不会遇到较大疑虑和障碍,这与信托公司的业务性质及其财务制度有关。银信合作最主要的业务动机是商业银行借用信托公司特殊目的载体的形式来腾挪信贷空间,在交易中商业银行或许在终止确认资产方面存在问题,但信托公司没有存贷比、信贷规模的限制,因此不存在确认资产转入的限制,一般均会在交易过程中将受让的信贷资产直接记入信托资产负债表。但在银信合作业务的会计处理中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未严格遵循资产确认的条件。在银信合作的信贷资产(含票据资产)转让交易中,银行都会终止确认转出的资产,而信托公司也会将购买的资产在信托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确认。但实际上,这些资产转让类业务中,真正的业务主导是商业银行,利益和风险都主要是商业银行承担,信托公司仅仅提供一个业务通道,只收取极低的信托管理费等,并不为管理受让资产承担责任。相应的,商业银行资产转让交易中一般会承担管理信贷资产,收取本金利息的义务,同时也会隐性或者委托第三方承诺到期资产无法收取本金利息时,商业银行会用优质资产予以置换或者回购问题资产等缓释措施。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商业银行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不应当终止确认金融资产。相应的,信托公司不承担受让资产的风险、不亲自管理资产,不满足条件将受让资产确认在信托资产负债表中。

(二)票据受让业务中可能涉嫌违规操作。目前央行批准经营商业汇票业务的金融机构仅限于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财务公司等,信托公司未在其中。因此信托公司受让票据资产本身具有不合法之处,商业银行无法将票据背书转让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也没有能力对票据进行管理、托收。因此银行和信托公司间的票据转让是以书面约定而不转让票据实物的形式完成的,商业银行继续承担票据管理及托收的职能。票据行为是文义行为、要式行为,从法律意义上说,享有票据权利的仍然是最后持票人商业银行。但是在会计处理上,票据资产已经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消失,进入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三)会计准则要求与监管对资产定义存在冲突。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对银行而言,银信合作类理财产品实质上也是一种代客理财,从法律意义上讲银行不对理财资金的收益承担任何责任、不由银行拥有或控制,因此它不符合会计上资产的定义。根据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资产从表外转至表内,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之后,为规避转表与会计准则的冲突,银监会进行了补充通知,对符合会计定义的银信合作产品做入表处理,不对符合定义的暂不入表,但应计提拨备并计入加权风险资产。虽然监管方面对入表资产做了让步,但是对非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计提拨备超越了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只针对表内资产的范畴。

三、相关建议

(一)从会计监管的角度提高商业银行监管手段

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研究,探寻会计监管工作新思路、新手段,重点研究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会计管理工作状况对监管指标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影响,充分利用好会计信息加强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的判断和监管。

(二)促进特殊业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改进

银行监管机构要和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对资产转让、银信合作业务的相关会计规定的冲突之处进行调查研究,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协调和处理好突出问题。尤其要明确资产转让业务、银信合作业务中涉及的对资产内涵的界定,进一步规范好银行业金融机构特殊业务会计处理准则和处理方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地反映特殊业务的实质和内涵。

(三)规范、统一票据资产转让业务的会计处理

根据银行的行业特殊性质、其持有票据资产性质和作用的发展变化、银行间票据市场的完善程度,尽快改进、完善票据转让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会计确认、核算和披露方法和要求,规范票据转让行为。尤其要对已有的业务形式、不同转让行为中改进会计核算,加强表外核算的完整性,并结合历史损失数据、目前市场状况和未来预计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如回购式等具有广泛争议的业务,建立相对统一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式,确保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能够准确反映业务实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规范商业银行受让信托计划受益权业务

一是要明确商业银行是否可以参与信托计划受益权转让业务以及回购式行为是否存在法律和监管方面的限制;二是要规范商业银行受让信托计划受益权的资金来源,对于以营运资金投资的应予以限制,同时应以贷款风险资产的权重计提资本消耗和拨备,促进现有的贷款规模管理逐步转变到依靠存贷比管理和风险资产管理上来;三是杜绝藉此规避监管的行为。应该明确信托计划受益权转让业务必须是完整的信托三方构成,初始受益人不得以商业银行或信托公司身份出现,信托公司不得发放所谓的信托贷款且将该自营贷款直接转让给商业银行,达到规避监管目的。

(五)强化银信合作业务会计核算方面的监管

协调会计准则制定部门,细化银信合作业务的会计监管,对于银信理财资产由表外转入表内、计提更高的拨备或风险资本等监管要求,应规范具体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真正将监管政策落到实处,促使商业银行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张春华;企业经济;2011-9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篇4

一个综合性企业往往横跨多种业务类型,各种类型企业的资金预算编制因生产经营的差异编制方法存在差异。生产制造型业务单元的经营特点是通过转移原材料、人工、机器中的价值来完成产品生产的价值转移和增值。在编制资金预算时生产制造企业以销售预测为起点来编制资金预算。建设工程类业务单元应该以每个项目为预算单元,分别项目计算投入资金,根据项目资金投入计划及项目回款计划来制定资金预算,确定融资规模及产品种类。

以下以ABC公司各经营业务情况来分析资金预算及融资规划。ABC公司是一家经营道路桥梁建设施工、公路桥梁施工材料生产的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公司内部设置生产业务单元、工程业务单元、综合管理等模块。公司内部设置生产业务单元和工程业务单元,采购、财务、人力等职能由公司各职能机构统一负责。

一、生产业务单元资金预算编制

生产型业务单元资金预算的编制以销售预测为基础,ABC公司的生产业务型单元经营受季节影响,公司为加强业务管理按照季度对经营的各项数据进行预算控制,预算编制常用的方式有销售百分比法、回归分析法、计算机预测的方法。以下简要说明如何编制生产企业资金预算。

ABC公司的生产业务型单元主要生产高速公路施工需要的材料,该业务单元生产受到季节影响明显,按照季度对编制预算如表1。

一季度完成销售收入15%,二季度完成销售收入30%,三季度完成销售收入40%,四季度完成销售收入15%;

一季度完成现金收入为销售收入70%,二季度完成现金收入为销售收入70%,三季度完成现金收入为销售收入80%,四季度完成现金收入为销售收入90%;

上季度应收账款在本季全部收回;

材料中有30%的需要通过现款采购,剩余70%的材料通过银行承兑汇票采购,保证金30%;

人工属于工资、社保支出全部是付现成本;

材料中有30%的需要通过现款采购,剩余70%的材料通过银行承兑汇票采购,保证金30%。

二、工程业务单元资金预算编制

工程类资金预算应该以每个项目为预算单元,分别项目计算投入资金,根据项目资金投入计划及项目回款计划来制定资金预算,在编制时可以借助工程项目预算来进行测算。ABC公司的工程单元整体预计明年将施工5个项目,项目情况如表2。

ABC公司项目预付款10-20%,进度款65%-80%,质保金5-10%,质保一年。

ABC公司实行统一采购,材料约占项目成本76%,劳务约占21%,项目管理费用约占3%,项目管理费用包括项目现场人员工资,零星物资采购及项目现场支出费用。为控制现金支出,公司项目材料全部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材料预付30%,到货支付30%,验收支付10%,质保10%一年。按照预算全年现金收支汇总如表3。

三、整体资金预算

公司的市场开发等职能由各个业务单元单独负责,公司整体销售费用控制在销售收入2.5%,但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由公司统一调度,职能部门的预算由各个部门单独编制报送公司审核后执行,管理费用控制在销售收入2%以内。财务费用财务费用是固定资产贷款利息按季度收息及日常业务费用,全部付现。

在计算出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后,对公司公司三项费用按照以部门为单位进行预算,今年开具的银票约有1600万元在明年解付,1000万贷款需要在明年二季度支付,根据以上数据明年现金流量汇总表如表4。

根据预测可知ABC公司明年二季度将出现现金缺口预计700万元,为了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借入贷款800万元,同时可以看到在三季度公司出现大额现金盈余,从降低整体财务费用率角度对现金盈余可以通过投资短期债券、货币掉期业务,或者选择风险低的定期存单等形式进行理财获得收益。

根据以上分析及预测ABC公司明年需要的授信额度及品种测算如下: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中期票据;市场流动性;企业债;国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5-0087-06

一、中期票据简介

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随后作为发行注册的负责单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指引》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规则》等七项自律规则。同时,铁道部等七家大型央企获批总额度高达1190亿元的发行注册,并开始实施首期发行工作。这些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的正式开启,它结束了企业中期直接债务融资工具长期缺失的局面,对于企业融资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世界上最早的中期票据可以追溯到1972年,通用汽车承兑公司首次发行了期限不超过5年的债务工具,以优化其资产负债管理。由于其期限介于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之间,因而被形象地称作“中期票据”。近30年来,随着中期票据市场的发展,中期票据已成为美国公司债券的主要品种,1993年中期票据占美国公司债券的比例为21.63%,2005年该比例逐渐上升至39.48%,目前美国公司债务市场已经形成了商业票据、中期票据和公司债券三足鼎立的态势(俞波,2008)。欧洲中期票据(European MediumTerm Notes,EuroMTNs或EMTNs)市场起步较晚,最早的出现于1986年,但发展速度毫不逊色。欧洲中期票据余额在1993年全年的发行额约是680亿美元,到1999年增长至7500亿美元,而到2005年,仅前11个月的发行额就达到17500亿美元。在新兴市场,中期票据也已经成为公司债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0年底,在墨西哥的公司债务市场中,中期票据所占比重已高达35.5%,超过公司债所占比重。而2004年在马来西亚公司债务市场中,中期票据的比重也已达到26%。相较而言,中期票据在我国出现得则比较晚。

中期票据在我国发行和流通过程中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1)中期票据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紧接着短期融资券的第二个实行注册制审核制度的一个创新品种。而注册制明显地区别于以往我国常用的审批制和核准制,更加强调市场参与者各方的理性判断,尽量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是市场化改革的方向;(2)中期票据实行明显区别于企业债和公司债的“一次注册、分批发行”,可以让企业根据当前的资金需求量来融资,不会造成资金闲置,从而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每次中期票据的供给量,从而也会降低发行的成本;(3)中期票据引入了“逆向询价”制度,增强了投资者需求的重要性,使得市场中的信息更加充分,也使得中期票据本身具有更大的创新性;(4)中期票据引入了“投资者保护”机制,在放松发行政府干预的同时,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5)中期票据可以实现滚动发行,使融资者能够更高效率地使用融到的资金,同时,再次发行时候市场价格的重新定位,有利于保持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二、市场流动性的定义和度量

关于市场流动性的衡量指标,具有代表性的是Kyle(1985)提出的流动性包括宽度(Width)、深度(Depth)、即时性(Immediacy)和弹性(Resiliency)四个方面。而在衡量流动性的这四个角度中,学界普遍认为深度居于核心地位。它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在不导致市场价格明显波动的前提下市场可完成的最大交易量;另一种则是在给定时间内,一定债券价格变动幅度内指令簿上所有可成交指令的总交易量。一般而言,买人指令与卖出指令不一致,因此为调整这种失衡,市场价格会偏离均衡价格,而且买入指令和卖出指令之间的不平衡越严重,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幅度越大。而深度就是指在这种偏离发生之前可完成的最大债券交易量。

在我国,关于流动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为研究股票市场,关于债券市场流动性的研究也一般集中在国债市场,专门研究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的非常少。而对于中期票据市场,由于其存续的时间较短,暂时还甚少相关研究先例。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中期票据、企业债和国债的最新数据,结合流动性的深度衡量指标对中期票据的流动性进行系统分析。

三、关于中期票据流动性的实证分析

(一)参照对象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国债和企业债作为对比对象对中期票据的流动性进行研究。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具有可比性,是因为他们的发行主体都是企业,都是根据企业自身的资质和信用来发行的中期融资工具,但是二者的发行方式和发行流程又有所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将它们进行对比来给出政策上的建议。另外中期票据和企业债作为企业募集资金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图1给出了本文研究期间中期票据和企业债的累积发行量。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增长具有相同的趋势。

而我们将中期票据和国债进行比较的原因,是因为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拥有最大的比重。截至2009年3月底,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量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3%,是被广泛接受的重要交易产品。同时,由于国债在中国较长的发行历史以及有国家信用担保,对国债的投资早已经为广大投资者所接受。另外在计算利差的时候一般选择国债作为基准,说明国债有很强的参照性。

(二)研究数据

中期票据从2008年4月才开始发行,因此我们选取2008年4月-2009年3月的数据进行研究,同时选取同期的国债和企业债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期票据于2008年6月至2008年9之间由于外部原因停止发行,并于2009年10月获得恢复。而国债和企业债没有经历相似的波折。2008年4月-2009年3月中期票据累积发行家数如图2所示。

由于中期票据只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而国债和企业债既可以在交易所交易也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为了使对比的基础保持一致性,我们特别选取国债和企业债在银行间市场的交易量和托管量作为计算换手率的基础。同时经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即使国债和企业债可以跨越三个市场同时流通,但其主要的托管市场还是银行间市场,这是由其固定收益性质决定的。国债在银行间市场的托管量占到各个市场托管量之和的93%,企业债银行间市场的托管量占到各个市场托管量之和的83%,而中期票据100%在银行间市场流通。虽然以银行间市场的流动

性代替国债的整体流动性有些不完善,但是我们认为这比用国债和企业债所有市场的平均流动性和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进行比较要更可取,这样更能够比较在相同的流通环境下,制度上的差异对流动性的影响。国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的对比情况见图3。

此外,对于现券交易、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三种交易类型,鉴于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性质上接近于抵押借贷,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分为两个体系。第一个体系,我们将汇总所有的交易类型,得到各个券种的总的交易量,从而进行换手率的对比。第二个体系,我们单独使用现券交易量计算换手率,我们认为这个更贴近于投资意义上的流动性指标。图4是本文研究期间国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现券交易、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的所占比例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中期票据的现券交易比重最大,达到将近80%,而国债最低,不到20%。而且在回购中,质押式回购占绝大部分。企业债的质押式回购和现券交易量平分秋色。

如前所述,我们对国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的月托管量和月交易量进行了整理,得到国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的相关数据如表1-表3所示:

(三)数据分析

1、以总交易量为基础的换手率。

按照公式“换手率=银行间市场总交易量/银行间市场总托管量”,我们得到中期票据、企业债和国债的换手率数据。

其趋势对比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企业债和国债的月换手率基本保持一致,在30%-50%之间。虽然在2008年6月-2008年10月期间,由于中期票据被主管部门停发。其政策性风险加大,导致流动性急剧下降,中期票据的换手率在2008年10月见底,但总体上看,中期票据的换手率明显高于国债和企业债,在多数的月份换手率都高于100%。计算我们研究期间的月平均换手率,企业债为33.59%,国债为38.67%,而中期票据最高,达到133.32%,约为前两者的4倍。从统计的角度,说明了中期票据的流动性要远远高于企业债和国债。

2、以现券交易量为基础的换手率。

按照公式“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量/银行间市场总托管量”,我们得到中期票据、企业债和国债换手率数据。

其趋势对比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在以现券为基础计算的换手率中,企业债和国债的曲线开始分离,且企业债的现券换手率明显高于国债,企业债现券换手率大概维持在20%左右,而国债的现券换手率只有不到10%。同时,中期票据的现券换手率和它的总换手率曲线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用同样的原因来解释中期票据在2008年6月到2008年10月之间的下滑。但是总体来看,中期票据换手率大部分仍旧在100%以上。计算我们研究期间的月平均现换手率。国债最低,为6.22%,企业债次之,为16.47%,中期票据则远远领先,达到99.58%。从现券换手率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了和以总换手率分析相同的结论:中期票据的流动性要远远高于企业债和国债。

(四)结论及初步解释

通过以上两组对比分析,我们得到一致的结论:无论是所有交易的流动性还是现券交易的流动性,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要远远高于企业债和国债。首先,高的流动性意味着在市场上买卖这种债券的难易程度降低,投资者很容易买卖到这种债券。同时,高的流动性会使得价格更加市场化,市场化的价格更能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这反过来使投资者更加愿意投资这种产品,所以其更受投资者欢迎。

对于这个结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1、由于发行和流通制度上的原因使得中期票据的流动性高于企业债。中期票据实行的是注册制,坚持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方向。相对而言,企业债还是要通过发改委的审批,在发行过程中行政干预力量相对要强。所以中期票据更能够反映和迎合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更受市场的欢迎。而且,我们认为,发行和流通制度上的差别是企业债流动性低于中期票据的主要原因。

2、国债和企业债与中期票据相比,大量的资金交易还是通过质押式(封闭式)交易来完成的。这种交易方式能够杜绝卖空行为,有效防止债务风险,但同时也减少了债券交易存量,降低了债券市场流动性。按照这种制度,融出资金的一方在交易到期之前,仅拥有该债券的质权而无权处置债券,这必然会使等额债券处于冻结状态而不能流通。这种不合理的封闭式回购交易方式占用了大量的现券资源,使可供交易的现券存量进一步减少,债券市场的投资性质还不足,严重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同样的原理。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以总交易量为基础的换手率中,国债和企业债流动性相差不大,但是在现券交易的换手率中,国债与企业债的流动性却相差明显。原因在于,由于国债更高的信用基础,更大部分的国债是用于质押式回购而被冻结,从而降低了现券流动的可能性。

3、中期票据和企业债的发行数量远远低于国债,但中期票据和企业债的风险和回报率却远远高于国债。与此相对,中期票据和企业债更有投资和投机价值。由于投资者对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在风险评估方面认识上的差异,对中期票据和企业债的投资和投机率会更高。在投资和投机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得换手率上升。而国债的回报基本稳定,可预测,投资和投机性不高,仅仅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种手段。

4、从债券品种的期限上来看,由于国债和企业债大多集中于7-10年或10年以上。而中期票据的期限集中于1-5年的期限,弥补了原有投资品种期限上的空缺,迎合了市场对中短期投资品种的需求,所以在市场上的活跃性比较高。

5、从银行间市场托管量的角度来看,中期票据的托管量3408亿元仅约为企业债托管量5971.87亿元的57%,并且两者都远远低于国债的托管量45546.78亿元。而根据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随着托管量的增加,用于交易的量应该是逐渐降低的。这也是造成流动性差异的一种解释。

四、统计分析结果在制度上的解释

(一)政府监管理念的差异

从政府监管重点来看,企业债重发行过程,而中期票据重发行中和发行后的风险监督。从企业债产生的那天起,它就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公司法》是目前仅有的直接规范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根据《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公司法》的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的目的只能是为经计划部门批准的固定资产项目筹集资金。在此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国政府对企业债发行一直实行审批制管理,政府主管部门决定企业债发行的每一项内容和与发行有关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企业债核准制发行审批制度除进行形式审查外,还对发行人的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发行数量和发行价格等条件进行实质性审查。并据此做出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的价值判断和是否核准申请的决定。也就是监管机构想要在发行债券时就对债券的风险做出一个严格的审查,并决定其是否达到发行的标准。但是在发行后,相关的制度上和政策上

对风险的进一步监控却没有了那么严格的规定。因此,企业债的发行过程是“严进宽出”。

与企业债的核准制不同,中期票据的注册制更为“轻发行”,而注重发行中和发行后的风险。中期票据的注册制表明在中期票据发行过程中,发行监督机构并不对中期票据的发行申请材料进行实质性的审查,而是对风险和风险隐患的披露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在注册制下,监管机构相信市场投资者的判断是理性和有效的,所以监管机构不需要对中期票据投资价值的高低“越俎代庖”地为投资者进行考虑。发行过程中只要尽可能地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和真实性,然后由投资者和融资者根据风险的大小对中期票据进行利率定价。但是,由于风险状况是随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变动的,且对融资者的后续风险监督更接近于一种“公共品”,所以,监管机构有义务和责任对发行企业后续的风险进行监控,并保证企业风险的及时披露,从而对投资者进行保护。

(二)发行制度的差异

企业债更重计划,行政管理色彩浓厚。从企业债发行额度审批来看,《企业债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国家计划委员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拟订全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和规模内的各项指标,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执行”;从企业债券发行条件来看,《企业债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了具体发行企业的规模要求、盈利能力要求以及资金用途的要求;从发行利率来看,《企业债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百分之四十”;从发行的效率上看,按现行的规定,企业债券的发行从申请到审批完成一般需要一年以上。往往在审批的过程中,企业原有的资质已经发生改变,企业的信用级别已经经历了调整。所有这些要求使得许多企业没有资格发行企业债,而这严重地束缚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造成“企业当前状况好――融资能力强,企业当前状况差――融资能力差”的恶性循环,行政力量直接干预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

中期票据与企业债相比而言则更具有市场化的倾向。首先,中期票据的发行已经由人民银行转移到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这个自律性的社会组织进行,减少了行政干预的可能性;其次,中期票据发行实行注册制,从发行环节直接减少了行政力量的干预;再次,发行企业的资格要求方面,《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业务指引》中并没有具体要求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可以说备选的融资企业范围更为广阔;再有,从发行效率上看,中期票据从申请到通过注册可以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完成;最后,中期票据的发行过程中,引入了“一次注册、多次发行”、“投资者保护机制”、“逆向询价”机制等更加灵活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

(三)政府角色的差异

由于政府在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的监管方面采用了不同的监管理念,从而制定了不同的发行制度体系,最终使得政府在企业债和中期票据发行过程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在企业债的发行过程中,政府担当了“家长”的角色。政府对发行资金的用途、发行人的风险评估、发行人的资质等都有直接的裁决权。政府评估并决定企业能不能发企业债,能够发多少。作为金融市场的直接干预者,政府的力量压缩了市场机制本身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而言,对于中期票据政府扮演的是“服务者”和“市场规则的监督者”。中国人民银行切实转变了管理职能,成立了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实施了注册权力的移交。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作为一个自律性质的社团组织,实施市场自治。协会一方面为广大金融机构会员服务,另一方面也承担着行业自律、维持市场秩序的功能,使市场功能尽可能多地发挥作用,而对于具有社会公共品性质的产品创新上,则通过制度建设,组织、引导、激励会员进行产品创新。

五、总结与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我们对中期票据的介绍及将其代表流动性的深度衡量指标与企业债和国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期票据流动性更好的结论,并推论出中期票据更受到市场的欢迎。继而,我们进行了从理念到制度建设、再到角色定位的三个层次的深度探讨,分析了统计结果背后的制度理论解释。而实际上,融资工具是最表层的现象,融资者、投资者和中介机构是表层现象下的活动者,市场和政策环境才是企业债务融资一切问题的根源。或者这样说,一切制度问题的根本点在于政府和市场的位置关系问题。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一直努力从制度上保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而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是经济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如不能跟上整个经济的市场化步伐则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篇6

论文关键词:融资管理;融资方式;融资环境;融资需求

一、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

(一)融资观念落后。很多企业缺乏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多地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有“等、靠、要”的思想,对企业的融资管理缺乏严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为曾为国家上缴过很多利润而要求政府追加投入资本或减税让利。更常见的是企业通过“游说”或贿赂,要求政府干预银行,迫使银行对不符合经营的企业发放贷款或实行优惠的贷款条件,从而发展企业。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融资政策上,要把中小企业与大型骨干企业同等对待,积极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融资方式单一。由于我国的金融格局长期以来是由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再加之受企业财务人员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和素质的影响,所以企业在融资方面对银行有极大的依赖性,导致融资工作几乎就等同于单纯的“跑银行,拉贷款”。融资渠道的单一使得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资金来源好运用的灵活性都很差,财务风险增加。融资方式的单一同时也意味着融资租赁、票据贴现与转让、应收账款让售融资方式没有在企业融资管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从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浙江有74.6%的中小企业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有85.3%的企业需要再融资,而这些中小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银行贷款。

(三)成本观念好风险意识较差。成本观念较差体现在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缺乏成本——收益原则的考量,筹资工作的立足点不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综合资金成本,违反了现代财务成本原理。更多的时候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需要资金时,财务人员去融资,并且是筹措到资金就算完成了融资任务,并没有考虑资金结构与资金成本。风险意识较差则体现在:一方面企业普遍存在盲目举债经营的现象,不管企业资金利用率高低,不管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也不论企业资本结构如何;另一方面,企业在盲目借入资金后,没有对借入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财务规划和理财,资金的占用、闲置和浪费很大。企业融资管理上淡薄的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使得企业的融资管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缺乏融资上的时机管理。很多企业的融资往往只顾及到自己的资金需要,而忽视了资金市场的宏观环境。对于那些缺乏中长期资金需求规划的企业来说,这一问题更为明显。当资金市场供不应求或者是政府紧缩银根时,这时企业就不得不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因此,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详细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计划,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情况适时调整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融资周期好资金市场、政府调控周期相背离,企业由此承受本来可以避免融资成本。与此同时,众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缺乏成本管理,筹资工作的立足点不明确,在资本管理、资本控制、资本结构等方面违反了现代财务成本管理原理。

(五)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支持不足是造成我国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一是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尤其是四大银行正处于转型之中,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近年来实际上转向了面向大企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在贷款管理权限上收的同时撤并了大量原有机构,客观上导致了对分布在县域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大量收缩。二是银行信贷动力不足,改制中的银行及法人银行从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出发,相应提高贷款条件,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三是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经营成本较高、风险大,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等大致相同,而每户中小企业平均获得的贷款大大低于大中企业,因而中小企业每笔贷款的经营成本对金融机构来说相对较高。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存续期短、财务信息透明度低、信用等级偏低等原因,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必然要严格控制中小企业贷款。四是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贷方市场占主导地位。如果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竞争,企业就能以自己的条件来选择金融机构。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金融机构不是提高利率,而是减少放贷,不管企业愿意付出多高代价,也不给发放贷款,从而导致符合信贷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受阻。

二、加强企业融资管理的方法

(一)开拓和利用融资方式。企业融资方式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1、内源性融资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盈余求得生存与发展,增加企业盈余的方法不外乎增加节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加企业利润,降低成本和费用。据世界银行对温州等地区的企业调查显示,企业无论是初创时期还是发展时期,都高度依赖自有资本融资,其中至少62%的资金依靠业主自有资金或企业前期利润解决。这表明,内源融资仍是浙江众多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比重偏高超过5成;2、外源性融资主要分为间接性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是指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可分为政府性贷款、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贷款和世界多边组织(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等)的贷款。政府政策性贷款通常是与其产业政策相联系的,世界多边组织贷款是国家主权贷款,具有一定的扶持性质。此外,出口信贷也是企业的一种贸易融资。直接融资工具主要包括企业债券、商业票据、租赁好股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债券融资可以不受银企关系的影响,企业直接面向投资者。商业票据与企业债券一样,属于直接融资工具,但是它更多的是偏向于短期融资。租赁包括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前者在租赁期满后租赁物的所有权转移到承租人,后者则不转移。股票是一种权益性融资,意味着企业获得的是永久性资本,同时也意味着公司股东结构的改变。除上述融资方式之外,还有延期付款的商业信用形式的融资好出售应收账款的保付等。 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企业不同时期对资金的不同需要。企业选择融资方式的重点应根据资金需求的特点选择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方式。从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看,对金华、绍兴、台州、温州四个地区的企业资金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企业需要从银行贷款,30%的企业靠自筹,7.5%的企业通过内部集资方式筹资,2.5%的企业表示依靠股票筹资;有16.27%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较容易,有60.47%的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较难,有23.26%的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十分困难,即83.73%的企业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贷款难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加强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首先要合理地预测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因为各种筹资方式资金成本的高低与资金市场中“资金商品”的可供量直接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充分考虑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筹资成本。其次,充分比较各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包括含有多种融资方式的混合性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从中选择资本成本最小的。加强风险意识体现在合理选择筹资方式,因为不同融资方式的风险各不相同。如权益型融资可以获得永久性资本,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但是企业需要出让部分投票权好收益权,而债务型融资虽然无须出让收益权好投票权,但是却有还本付息的硬性压力。此外,即使同一种融资方式,在不同时期和处于不同时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总之,加强企筹资管理,增强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的基本原则是,在筹资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使筹资成本最低,或者在筹资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使筹资风险最小。

(三)加强和完善融资数量和期限管理。在数量管理上,应提前对融资的数量做出规划或预测,并根据预测或规划安排融资数量,力求融资结构合理,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融资数量可能来自各部门的预算或各项目的规划,也可能来自财务部门根据历史数据作出的回归语塞。数量管理的目标是不影响部门或项目的资金适用时间,因此融资数量要得当,既没有多余的,也没有缺口。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理想状态,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有一个调解安排,成立融资数量调解资金,当融资数量多余时,把它纳入基金中,当融资数量短缺时,从基金中拔付部分资金补偿期限管理是相对于债务融资来说的,其目标在于总体和个体的期限要平衡。总体的平衡是指企业整个负债融资的期限结构要合理,尽量多利用长期负债,因为长期负债对企业的财务压力相对于短期负债来说要短。此外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可转换债券也是一种中长期负债。至于短期负债,因为它对企业经营好财务的压力比长期负债要大得多,所以企业尤其要注意短期负债的管理,在偿还能力上,短期负债要和企业的现金流好收益流相适应。在风险管理上,不同的短期负债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具有不同的风险好成本。

(四)根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实行不同的融资管理体制,提升整体融资管理水平。为了发挥企业整体融资优势,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统一计划、统一平衡好统一调度,企业内部的各分支机构的资金管理倾向于实行统一管理、分级领导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是指企业总部统管资金,总部要求集团内各企业将利润好折旧上缴总部,总部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安排资金的使用,或者在各分支机构逐级完成。企业内部组织具有诸多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企业总部对其拥有的股权控制程度是不一样的,总部的融资管理权限自然也就不同,所以在融资体制上统一管理和分级领导的程度也不一样。对于分公司来说,它在企业内部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企业总部更适合实行资金一级法人管理体制。从融资管理来看,企业总部掌握长期融资权,统一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办理借款业务。企业内所属企业需要从外部借入的资金不得再自行向银行借款,一律由企业总部统一借款,再分配安排给企业使用。一般而言,控股子公司是法人企业,它们拥有直接的短期借款融资权。全资子公司虽然是法人企业,但是由于它是由企业总部全部控股,所以对于企业总部来说,它们具备好分公司进行同一管理的条件。然而,就票据融资而言,票据业务的管理规定要求票据业务必须由各企业在其所在地银行直接办理,这就意味着企业总部无法统一管理分公司好全资子公司的票据融资,但是,分公司和全资子公司办理票据融资必须由企业总部授权。所以企业总部为控制总体的融资规模,必须对票据实行额度管理。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篇7

随着国家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重视和政策扶持,近年来各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各类方针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发【2013】87号),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提高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真正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现实难题。

2015年,银监会《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从信贷计划、机构建设、规范收费、风险防控、监管激励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在用好、用足现有各项监管激励政策和相关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同年,人民银行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银发【2015】280号),意见指出,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抓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专项工程,对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促进发展金融普惠,改善地区信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小微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已逐渐拓展,但是距离国家战略目标和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票据融资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满足小微企业的支付结算和短期融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票据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票据融资准入门槛较低。只要企业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能够提供相应的报表、基础资料等证明材料,票据承兑人具有授信,即可通过票据融资获得资金。

(二)票据融资可适当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与银行贷款相比,小微企业通过票据融资成本低。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最低只需要缴纳万分之五的手续费,同时票据融资的贴现利率也低于同期限一般贷款利率。

(三)票据融资办理手续相对便捷。持票人一般不需要出具担保抵押产品,只要符合银行授信准入,一般都能通过银行的审核将票据贴现,从而保证企业所需资金及时到位,相比银行短期贷款的烦琐程序,票据融资的便捷性更能满足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

故而在众多的融资途径中,票据融资已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虽然说票据融资是当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同样面临一些问题与难点。

一、小微企业票据融资面临的问题与成因

当前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小微企业要广,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因而企业票据承兑、贴现“难”和“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小微企业。小微企业通常所持票据票面金额较小,张数较多,并且较难获得大中型金融机构开具的银承,所持汇票主要为城商票或农信票,这些金融机构在其他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较小,市场流通性较差,因而小微企业获得银承和贴现的门槛和成本均较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票据承兑环节

1.信息不对称。80%的小微企业是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财务制度透明度低,没有经过外部审计的财务报告。小微企业决策的主观随意性也较强,银行很难预测其盈利能力。银企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增加了银行对其信息验证难度和资信调查成本,商业银行对这类小微企业签发银承面临较大信用风险。

2.银行对小微企业票据融资的风险收益不对称。小微企业票据融资具有时间短、笔数多、数额小的特点,决定了这些业务对银行而言更多是“零售业务”,同样数额的汇票承兑,对小微企业的开票成本为大型企业的五倍,银行向小微企业开立银承的边际成本远高于大型企业。

3.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准入待遇不同。大型商业银行针对中大型企业客户服务模式比较成熟,其金融服务模式与小微企业的“急、频、短”金融服务需求特点不相适应。因此,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通常由中小金融机构来满足。但是,中小金融机构在票据业务准入政策的待遇上远逊于国股银行,限制了票据市场的发展,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票据贴现环节

1.承兑人授信不足。从目前票据市场情况来看,小微企业主要是先从中小银行进行票据承兑和贴现,然后再由中小银行向国股银行进行转贴现,并且小微企业票据承兑行多为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或是农信社,国股银行对地方小银行授信额度小,造成小微企业票据流通性不强,故而较大程度制约了小微企业票据融资功能。

2.银行出于投入产出效益考量,接受小微企?I票据意愿较低。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票据贴现业务特点大相径庭,小微企业单笔票面金额较小,总体呈现票据张数多,贴现金额小的特点,银行办理一笔千万元贴现和一笔十万元贴现的操作流程是一样的。从投入产出效益考虑,银行办理小微企业票据贴现的意愿较低。

3.票据中介发展迅速降低了小微企业对银行贴现的满意度。由于票据中介机构不需要审核贸易背景,见票打款等方式,以及贴现利率较低,相对于银行具有一些优势。企业也因此认为在银行贴现困难,倾向于在票据中介贴现票据。但其中的风险却被风险意识薄弱的小微企业所忽视。

二、改善小微企业票据融资环境、加快票据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化解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是当务之急。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小微企业自身要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强化企业自身诚信制度建设,积极打造企业诚信品牌。其次,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建立积极的内控制度,规范财务制度,提高财务报表的公信力。还要突破传统家族管理机制,优化权力配置,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此外,政策扶持和丰富小微金融的票据产品线也是促进小微企业票据融资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政策体制层面

1.引入商业信用评级,提高小微企业对企业信用的重视程度。作为票据市场的参与者,小微企业信用的好坏直接制约其融资能力。因此,建立健全信用评价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监管机构需要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尽快建立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在小微企业需要融资时提供信用查询支持。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可以鼓励和培育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小微企业做好信用评价服务,(下转第9页)

(上接第7页)避免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政府鼓励,建立小额票据中心。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的若干意见》(粤府【2015】66号),号召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票据贴现支持力度。人行广州分行积极响应,同年设立邮储广东省分行、招行广州分行和平安广州分行为首批小额票据贴现中心。省政府拨付1500万元作为专项奖励。小额票据贴现中心专门为中小微企业办理面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小票贴现,对中小微企业持有的小额银票见票即办理,对商票视授信情况积极办理,并给予利率上的优惠。该类政策若能推广到全国,各地成立小额票据贴现中心,一方面流水化作业能减轻银行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贴现难的问题也得到缓解。

3.扩大市场主体。票据市场是一个基础性的货币市场,是一个大众化的市场。符合条件的经济主体都可以进入这个市场,只要相互之间有需求,且按照法律所规范的票据行为参与市场,则这个市场才是真正的大众化的市场、互利互惠的市场、高度透明的市场。参与票据市场的金融机构越多,形成的票据市场利率越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越贴近市场的真实价格。因此,在监管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可以放宽准入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吸收更多的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企业加入票据市场,增加票据市场的广度。

(二)产品服务创新层面

解决小微企业票据融资难的问题要多管齐下,除了国家政策引导,还应从市场本身着手,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票据市场升级改进,产品服务双创新,促进小微企业票据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

1.发展产业链金融服务。产业链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票据融资也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产品。是当前在可以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又可以有效控制风险的一种可行的金融服务模式。

2.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票据融资市场。当前票据跨市场创新发展主要以票据资管为核心,业务品种包括互联网票据理财和票据资产证券化两类。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篇8

    根据2009年8月韬睿惠悦咨询公司研究报告,金融危机后美国DB型计划投资策略有了调整。针对85家有代表性的公司中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发现,2008年6月,41%的公司已经对其DB型资产配置进行了调整。到2010年,这些公司会基于2008年的资产配置,减少他们的目标股票配置达10%,这是一次对长期持有水平的较大调整。2008年与2010年DB型计划投资政策的调整表现为,减少股票配置达10%,债券与其他类别的资产比例逐年有所增加,如图1所示。同时,这份研究报告也反映了DC型计划投资策略的调整。2008年6月,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51%的公司已经对计划进行了基金增减,基金增减的类型和规模如表1所示。在这些已经对养老金计划进行基金增减的公司中,约有64%的公司同时进行了基金增添和删减的调整;约有22%的公司增添了新的基金;约有2%的公司删减了现有的基金,约有13%的公司保持原来的基金类型与规模。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6月,DB型计划有51%坚持固有的战略性资产配置。在已经调整和计划进行调整资产配置政策的公司中,调整的趋向是减少股票的配置比例,增加债券和其他资产的配置比例。而DC型计划则有62%坚持战略资产配置(注:包括已经进行投资政策调整但仍未改变资产配置的公司),在已经对计划进行增减的公司中,明显的变动是删减国内股票基金和增加国际股票基金和生命周期基金。

    二、尝试化解企业年金投资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使DB型计划的战略资产配置面临严峻挑战,大部分计划举办者减少了股票配置,提高了投资组合中固定收入型的配置和久期来化解风险。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大型计划举办者有77%增加了负债驱动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至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计划举办者继续保持和增加负债驱动投资的各占38%和37%。[1]负债驱动投资不是一种投资产品,而是一种投资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更能准确反映负债状况的收益率基准来衡量负债,根据负债价值来安排养老金投资,从而降低跟踪误差所导致的风险。负债驱动投资策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使养老金资产与负债密切联系、较好地匹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养老金投资目标的实现。2009年以后,DB型计划的投资在降低风险、注重安全性的前提下,尝试实施动态投资政策。所谓动态投资政策是指随着养老金计划资金积累状况的改善,将追求回报型的投资(如公共股权、另类投资)转向债务匹配型投资(如美国国债、掉期交易、期货),从而减少养老金计划的风险。2011年怡安翰威特公司(AonHewitt)的调查显示,接受访问的DB型计划举办者中有15%在2009年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动态投资政策。2010年,21%的计划实施了某种形式的动态投资政策,29%的计划预计在未来实施动态投资政策。2010和2011年均有38%的计划举办者减持国内股权。2010和2011年均有20%的计划举办者选择增持全球股票,13%的计划举办者选择减持。2010年,21%的计划举办者增持替代资产的投资,10%的计划举办者减持。而2011年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9%和8%。尽管当前的信贷息差缩小,长期公司债券仍是债务匹配型的资产选择。32%的计划举办者表示将增持长期债券,24%的计划举办者预期增加公司债券的配置,13%的计划举办者预期增多政府债券的持有。[2]与此同时,举办DC型计划的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减少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增减计划的投资选择并采取更严格的方式管理信托投资风险。关于DC型计划的投资选择,《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404(C)款规定,举办DC型计划的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至少三个“核心”投资工具以供选择。2003-2005年,401(k)计划每年提供投资选择的平均数量都是14种,所以后来将这类投资选择称为“广泛的投资选择”,这是相对“默认投资选择”而言的。《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第624条规定,雇主可以引导DC型退休计划的资产投资“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qualifieddefaultinvestmentalternative,QDIA)。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有四类,其中包括生命周期基金和生活方式基金。2007年10月,美国劳工部就《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关于DC型计划中合规性默认投资选择进行了解释,其中规定计划参与者和受益人投资于所规定的合规性默认投资选择,这些投资者必须被提供例如投资内容说明书等相关资料,还应被告知能从何处获得其他适用的信息,例如共同基金的附加信息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DC型计划举办者调整了投资选择的数量,2009年投资选择的平均数为15个,比危机前有所增加。由此可见,DC型计划调整广泛投资选择时,多数是增加选择,少数是减少选择。同时,更多的DC型计划主办者向参与者提供默认投资选择。在韬睿惠悦所调查的公司中,93%的公司提供了默认投资选择,而生命周期型基金成为了首选的基金类型,如表2所示。生命周期型基金是DC型计划主办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多数计划参与者并不具备做出复杂投资决定的技能,而引入的一种终生投资方案。按照该方案,参与者选择与自己预期退休时间相符的基金,不必做出持续性财务决策,而包括选择资产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平衡投资组合等工作则由基金经理人承担。默认投资选择的基金类别受法律限制,相对比较集中,这对计划举办者减少风险有利,也对投资默认选择的计划参与者有利,使他们避免在广泛投资选择面前无所适从。以DC型计划最主要的一类401(k)计划为例,2009年与2005年相比,默认投资选择的基金类别相同,资产配置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2所示。稳定价值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所占份额急剧减少,平衡基金的配置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生命周期型基金、生活方式基金以及专户理财成为了自动加入型计划首选的基金类型。2009年,57%的自动加入型计划选择了生命周期基金。DC型计划举办者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除了增减投资选择之外,还采取更严格的方式管理信托投资的风险。截至2009年底,25%的拥有DC型计划的公司实现投资咨询服务合约重审的规范化,35%的公司重新协商投资费用或(和)管理费用;43%的公司向计划参与者进行附加的信息披露。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篇9

公司坚持“用专业的人才,以专业的精神,提供专业的服务”,保证财务公司按照金融企业的规律和特点运行,为集团和成员单位提供了专业优质的金融服务,赢得了广泛好评。公司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逐渐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结合金融企业特点和企业集团特点的管理模式与盈利模式,实现了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及资金筹措能力的持续提升,经营业绩逐年攀升。2012年3月,粤电集团潘力董事长以两个“不可替代”高度概括和肯定了粤电财务公司五年来的经营成绩:一是在外部融资形势相当严峻情况下,为集团公司的融资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在保障集团资金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耕细作,积极开展资产负债管理,提升资金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粤电财务公司坚持“技术领先”,结合自身和成员单位实际情况量身打造开发了“粤汇通”信息系统,以该系统为平台和支撑,结算业务发展迅速,实现了并表企业95.7%的开户率和资金归集,并通过所有账户的统收统支和各单位基本户留存限额进行核定等方式,不断增加日常性可归集资金规模。在有效实现资金归集的基础上,其一通过向成员单位发放贷款、票据贴现等工具,盘活集团自有金融资源,改变了原来集团合并报表在银行“高存款、高贷款”的双高局面;其二利用金融机构资质,通过与银行同业开展存款利率议价,有效提升日常闲置资金的收益水平;其三以自营贷款作为引导,提升对集团战略和成员单位资金循环的保障性作用,并注重以自营贷款撬动外源性贷款资源,提升成员单位的贷款议价能力,发挥对外部贷款价格的引导作用,协助成员降低融资成本。其四是实施主动负债策略,探索财务公司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以多个数学模型为基础,形成基于成员单位资金周计划、具有粤电特色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实现了内外资源的有效融合,有效保障了近年来外部融资困难所造成的高贷存比下的流动性安全。

服务实体,不断推动金融创新,挖掘盘活内外部金融资源

一是积极作为牵头行筹组银团贷款,整合外部信贷资源形成合力,推动集团和成员单位项目的顺利实施。近年来,外部融资环境较为困难,为最大限度支持成员单位资金需求,公司多次组建银团贷款并作为牵头行,累计组团资金达29.7亿元,其中,海电船务公司银团贷款更是通过与中海运财务公司的联合放款,首次实现了两家财务公司的共同合作,为扩大成员单位资金融入渠道和探索财务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共赢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是大力探索拓展贸易链金融,优化提升产业价值链。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内部银行”,对贸易链条上下游关系的把握有着天生的优势,为进一步提升集团整体融资能力,加速内部资金周转,减少现金流出,公司提出依托集团统一采购煤炭燃料公司作为平台,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发展燃料采购贸易链金融。通过为燃料公司引入商票保贴业务,鼓励成员单位开立商业承兑汇票等方式,以票据代替现金结算,解决贸易链条的流动性问题,大规模降低了链条各成员单位的现金需求,有效节约了集团整体的财务成本。与此同时,还紧抓一切机会,于2011年底与上海电气财务公司配合,在设备采购领域实现了300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的突破业务,踏出了向上延伸贸易链金融的重要一步。

三是积极上线开展电子票据业务,大幅提升票据业务的效率和便捷性。电子票据能有效节省在票据传递、票据交接等方面所产生的管理成本,提升企业间资金结算速度。粤电财务公司非常重视该项业务的应用推广,在细致的制度构建、人员培训、模拟测试等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与人民银行直连的方式顺利完成了电子票据系统上线工作,实现了票据业务从纸票向电票发展飞跃,并不断完善了公司票据业务的功能与品种、丰富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与手段。

四是有效开展财务顾问,为集团和成员单位提供多品种、更多领域的金融服务。几年来,充分发挥熟悉金融市场运作和专业化人员方面的优势,组成服务团队,先后承担了集团所属企业船舶外币融资、集团企业年金理事会投资管理、粤电力公司债发行、集团公司中期票据及私募债发行、股份公司向集团定向增发及资产注入等项目的财务顾问工作,为集团和成员单位最为有利的投融资条件。并为多家单位提供包括财务管理、融资管理、会计核算等在内的个性化财务策划服务,开创了我司金融服务的又一独特方式。

票据融资业务工作计划篇10

在信贷紧缩和存贷比日均考核的监管压力下,银行吸储的方式之一是大量开具承兑汇票获得保证金存款。从公开数据来看, 7月末保证金存款较年初新增约9000亿元至4.4万亿。但由于信贷紧缩,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票据融资量总体萎缩。中国人民银行此番祭出保证金缴存新规,将重塑一级票据市场格局。笔者认为发展融资性票据,是解决民间高利贷猖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终实现处理好保持经济较好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的有效举措。

一、融资性票据的发展历史

1.融资性票据的定义

融资性票据与真实性票据相对应,是指市场主体间在没有真实贸易的情况下,以融资为目的、凭发行主体的信誉向其他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广义上包括国库券、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及大额定期存单等;狭义范围内是指工商企业凭自身信誉向其他市场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

2.融资性票据的本质

融资性票据和真实性票据实际上是依据票据的基础关系来确定的。如票据是为完成当事人间的商品交易货款的支付,则为真实性票据; 如仅是为解决当事人的短期资金缺口融通资金,并无真实商品交易活动或票据不是为该商品交易的支付,则就是融资性票据。

二、融资性票据在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对比

1.融资性票据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

在西方国家货币市场中,公司企业凭借自身信用度来发行商业票据,已成为基本的票据融资形式。

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是其短期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和最富流动性的商业票据市场。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始于19 世纪30 年代,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西方经济的繁荣,加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紧缩银根,银行信贷资金不能充分满足公司、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以商业票据为融资方式的直接融资的增长。20 世纪80 年末到90 年初,资产保证商业票据规划组织(A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 Program,简称ABCP 规划)的出现,使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ABCP 规划是指以借款人的各种应收帐款为抵押,在参与银行的信用担保和流动性贷款的支持下,发行商业票据的组织形式和协议安排。至1991年美国的ABCP 规划组织由过去的几个迅速增加到89 个,以ABCP 规划方式发行的商业票据金额达700 亿美元。在ABCP 规划的带动下,应收帐款如租赁付款、信用卡应收帐款、银行按揭贷款等,被引入美国票据证券化发行计划,这使得大量中小企业也能进入票据市场进行融资,美国票据市场由此进入高度发达阶段。在票据市场证券化趋势成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由于互换交易高度发展和存款信用手段提供的结算便利,大量海外发行者进入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化已成为当今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两个鲜明特征。

2.融资性票据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事实上,在我国国内,虽然从法律规范上对融资性票据进行了限制,但是实际上在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融资工具缺乏,银行承兑汇票已经常被单纯地用作为融资工具使用,融资性票据业务早已萌生并客观存在,只不过是以签发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和贴现的形式存在,其中又以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最为广泛。

三、我国发展融资性票据的可行性分析

1.发展融资性票据的现实意义

我国票据市场自1999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业汇票承兑量由2000年的7400亿元,发展到2010年前三季度的8.6万亿元,交易量从2000年的6400亿元,发展到2010年前三季度的8.1万亿元,年平均增幅分别达到32%和44%。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交易量占货币市场份额超过了20%。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融资性票据存在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丰富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种类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的交易工具比较单一,只有以商品交易为背景的真实性票据,且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导致商业票据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票据市场的规模难以快速扩展。从国外来看,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种类繁多,既有交易类的,也有融资类的,包括各种商业汇票、商业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其他短期债务票据等等。作为票据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融资性票据业务,将会为我国票据市场增加一类新型交易工具,改善目前交易工具单一的局面,促进我国票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2)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从国外来看,企业的融资渠道是多元的,长期资金的融通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长期贷款,短期资金的融通则主要通过票据市场和银行短期贷款。而从我国目前来看,除一些大型企业可以上市和发行融资券外,企业的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在银行日益强调风险控制的情况下,特别是目前信贷紧缩情况下,银行的惜贷心理明显,企业融资难度日益加大。特别是对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上市规模不够,发行商业承兑汇票信誉不高,银行贷款抵押担保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再贴现政策作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手段之一是通过票据市场来完成的。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再贴现率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当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和贴现的资金成本就会上升,则必然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和贴现。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相应缩减,商业银行必然会缩小贷款规模,从而使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减小,这是一种收缩的再贴现政策。反之亦然。因此,票据市场的参与者是否广泛、交易工具是否丰富并且交易是否活跃等因素是再贴现政策是否可以成功操作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

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再贴现业务的发展,通过合理制定再贴现率,从而实现引导资金流向、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目的,更加顺畅地传导货币政策,推动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

2.发展融资性票据的建议

(1)修订相关法律,解决法律障碍。

现行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规范票据和企业信用行为,保障票据的正常使用和流通,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以及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票据融资功能的涌现,立法与实际业务操作相背离等一系列由于法律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现,需对此进一步加以探讨和完善。为此,通过修改完善我国票据法律体系,通过赋予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地位,以逐步拓宽票据交易种类,逐渐地增加融资性票据的比例。

(2)大力发展电子商业汇票,全面替代实物票据。

目前我国票据的签发、流通和承兑仍主要采用实物形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实物票据具有真伪辨别、背书瑕疵的兑付以及实物掉包、灭失等风险。目前实物票据为主的存在形态以及交易方式更多地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需要所设定的限制,要发展融资性票据,上述限制必须放开,要优化票据市场的交易形式和手段。

201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组建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开通运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也陆续颁布实施。电子商业汇票不但扩展了商业汇票的功能,付款期延长为一年,而且也为融资性票据的推出做好了准备。发展融资性票据已经具备了软条件。

在我国票据市场中,融资性票据的现实存在是反映了票据市场对融资性票据的客观需求。因此,应适时确认融资性票据的合法性,从票据交易基础、交易形式和交易手段上解除对融资性票据的种种束缚,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