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3-08-17 18:14:31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篇1

关键词:化工项目;影响评估;要点

1 引言

环境影响评估,是指在一些规划项目进行建设施工后,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以及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预防、减轻环境危害的有效对策与措施,同时还包括跟踪监测的具体制度和方法。化工工业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其对我国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因此,必须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难度较大,充分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有效工具的作用,可为化工类项目的决策服务。在此,笔者就着重分析化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2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

2.1 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总图及选址合理性分析要点

化工项目环境可行的前提是符合产业政策、相关规划,总图布置和选址合理。化工项目原则上应进入依法设立、环保基础设施齐全的产业园区,并符合园区发展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应从产业定位、土地规划、空间布局、市政公用工程(是否符合园区关于集中供热、供水、污水处理、供电、供气等要求)、环境保护、企业准入等方面论证项目与园区规划的符合性。

化工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还应满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GB50160-200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关于项目选址、总图布置、防火间距的要求;环评应给出总图布置优化建议。

产业政策和宏观规划符合性方面,国家层面应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石化产业和轻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另外还需关注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港口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2.2 工程分析要点

化工项目环评预测的基础是准确的工程分析。工艺方案的选择、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污染源源强及排放参数、清洁生产等是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工程分析的重点在于划分化工生产单元,按照化工单元给出发生的反应及工艺类型,各单元原辅材料、资源和能源消耗情况,分析物料流向及变化,确定产污节点及污染物,运用类比、实测和物料衡算等方法,核定三废产生源强。

工程分析要给出带排污节点的工艺流程图,对于含化学反应的单元应将主要化学反应式一一列出,主要装置操作/反应温度、压力、物质的转化率/冷凝效率、催化剂等工艺参数,要给出主要工艺单元/全厂的物料平衡、水平衡、蒸汽平衡、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平衡等。

化工项目还应关注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并给出源强,如开停车、检修及装置泄压排放等。

另外,对于改扩建或技术改造项目,还应给出现有工程概况、主要工艺流程、主要污染源及排放强度、主要污染防治措施等内容,重点关注现有工程存在的环保问题及“以新带老”工程内容,尽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

关于依托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化工项目要求选址于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园区,园区公用环保设施是可以或必须依托的;对于改扩建项目,原有工程的公用环保设施有相当部分也是可以依托的;对于依托的可行性,应进行详细论证,主要包括依托工程的设计处理能力、现状处理规模、剩余处理能力;依托工程的处理工艺、边界条件;最好有监测数据支撑依托工程可稳定达标排放等。

关于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化工项目无组织排放涉及装置区、罐区、装卸站等。储罐区无组织排放源强推荐采用《石油库节能设计导则》(SH/T3002-2000)附录A给出的各类罐型大小呼吸损耗估算公式;装卸站无组织损耗(包括蒸发损耗和残漏损耗)可参考《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GB11085-89)估算,再根据装卸产品的物性,估算蒸发损耗量;装置区无组织损耗量无成熟可靠的计算方式,一般按照原料年用量或产品年产量的0.1‰~0.4‰粗略估算,在设计资料非常详细的情况下,可根据静态密封点和动态密封点的数量及其泄漏率标准,根据泄漏经验公式估算无组织损耗。

2.3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要点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污染防治对策是化工项目环评的重点之一,是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重要环节。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要对不同的处理工艺进行比选,给出选定工艺设计处理能力、详细的工艺流程、各单元处理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在国内外的应用案例及效果等,最好有类比监测数据来支撑其工艺可靠性和运行稳定性。对于化工装置余热、余压、冷凝水、中水等给出推荐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污染防治分区方法及防渗方案,可参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防渗设计通则》(Q/SY1303-2010),首先将厂区划分为污染区和非污染区,再将污染区进一步划分为重点污染防治区、特殊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结合项目所在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各污染防治区的防渗结构和防渗要求;涉及地下水敏感区的,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监控井,必要时应设置应急抽水井。

对于委托处置的危险废物,要附委托处置协议,处置单位的营业执照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化工项目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无组织排放,应设定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内不应有居民点、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涉及拆迁安置的,要有拆迁安置方案。

2.4 环境风险评价要点

化工石化项目环评的重点之一是可信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等。环境风险评价应以环境风险识别,重大危险源和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源强和发生概率,风险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及其充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重点,后果计算可适当弱化。

目前,化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依据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等。

环境风险识别应包括生产设施和危险物质的识别,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途径的识别(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等)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

有关生产设施风险的识别:应结合安全预评价结果进行,但区别于安全预评价,不是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都存在环境风险,安全预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并不等同于环境风险重大危险源;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应包括生产装置区风险识别、储运工程风险识别(包括厂外运输)、公辅工程风险识别等,重点关注危险物质在线量或储存量大、高温、高压、存在化学反应的生产设施。

有关物质危险性的识别:物质危险性识别应包括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等;主要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和《危险化学品名录》、《剧毒化学品目录》、《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危险品档案库》和《国际化学品安全卡》(中文版)、《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化学物的毒性及其环境保护参数手册》等进行危险物质的物化和毒理数据查询;重点关注易燃易爆、易挥发、毒性强、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物质。

有关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正确理解功能单元的定义,功能单元指“至少包括一个(套)危险物质的主要生产装置、设施(贮存容器、管道等)及环保处理设施,或同属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每一个功能单元要有边界和特定功能,在泄漏事故中能有与其它单元分割开的地方。”关于这个定义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储罐区,我们是以单个储罐作为一个功能单元,还是以整个罐区作为一个功能单元来判定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呢?本文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有关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在风险评价中,一般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即最大可信事故以及后续的源强和后果计算是基于重大危险源的,而从最大可信事故的定义并不能看出这一点。因此,本文认为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应全面考虑各个风险单元,而不仅仅是重大危险源。另外,导则并没有给出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方法和原则,本文推荐首先根据个人经验筛选一定数量的最大可信事故,然后可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附件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对前面筛选的最大可信事故所在单元进行分级,把级别为一级和二级的单元可能发生的最大可信事故确定为风险评价的最大可信事故。

有关后果的计算:气象条件可选择静风、小风和区域多年平均风速,稳定度A、D、F级;必须给出半致死浓度(LC50)范围、伤害阈值浓度(IDLH)范围,一般还需给出短时接触容许浓度(PC-STEL)范围,对于恶臭类气体可给出嗅觉阈值浓度范围。另外,化工项目还应重视危险化学品的交通运输风险。

2.5 其它

石化化工建设项目为高耗能行业,且多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较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大型化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一般不应低于二级。

位于国家重点控制区范围内的新建化工项目执行重点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行区域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污染物包括SO2、NOx、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环评报告中应体现削减方案。

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有增加趋势,公众的环境意识有显著提高,化工项目由于其环境敏感性,其环评的公众参与工作不容忽视,在采取信息公示、发放调查表形式的基础上,必要时开座谈会、论证会、专家咨询会等。对于特大型化工项目一般应进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对于涉及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如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的,要进行专题评价。

3 总结

总之,化工类项目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在现今社会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前景下,需要通过每一位环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新突破,科学评价化工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将项目的建设与保护环境密切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篇2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目前传承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较少,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文献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传承和发展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有目的性的运用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1红色资源在大学语文中开发与利用的背景

1.1高校重视公共课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关注,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双向义务,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及学校在校教师,投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工作中,认为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可以顺应高校公共课课程改革热潮,尽大可能的发挥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1.2国家重视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精神是我们无数中华儿女所特有的精神财富,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当代大学生贪图享乐,不愿吃苦的作风日益滋长,因此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例如现如今很多纪念馆都采用了现代信息手段,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当年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战的战斗场面,能够感同身受,比较容易认可这些精神,从而养成艰苦朴素,踏实求学的传统意识。1.3红色资源是优秀的教育资源红色资源是优秀的大学语文教育资源。第一,大学语文旨在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而红色资源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第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革命传统文化。把红色资源纳入语文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第三,可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大学语文的课堂组织形式往往是传统的讲授法,红色资源为教师展开各式各样的语文实践课提供保障。例如可带领学生参观位于信阳市的鄂豫皖革命苏区博物馆,让学生边玩边学,寓教于乐。

2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应该找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基础。首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当地学校老师和学生,来了解目前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利用情况,其次,依据调查数据,客观分析现阶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利用情况,最后分析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

2.1.1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分析(教师篇)(1)红色调查内容、对象、方法、时间调查内容;教师对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态度;教师使用红色资源的情况调查对象:大别山区大学语文老师20人调查方法:问卷法及访谈法调查时间:2019年2月28日(2)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图2.1语文教师对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态度差异图2.1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是否有必要开发利用”的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80%的大学语文教师认为有必要,20%的大学语文教师认为有非常必要。2.1.2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分析(学生篇)(1)调查内容、对象、方法、时间调查内容:学生对红色资源的需求态度;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参与意愿调查对象:信阳农林学院在校学生245人调查方法:问卷法及访谈法调查时间:2019年2月28日(2)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图2.2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是否有必要开发利用”的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差异,64.1%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8.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不知道是否有必要,7.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发利用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图2.3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那你认为你有开发利用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文化的潜力吗”这个的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差异,39.6%的大学生表示有开发潜力,11.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开发潜力,35.5%的大学生表示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另外13.1%的大学生表示并不知道是否具备开发潜力。图2.4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你喜欢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吗?”这个的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差异,14.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53.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还有28.2%的大学生表示具有一点喜欢,另外3.7%的大学生表示并不喜欢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从总体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兴趣参与到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去的。

2.2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題

研究与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地方高校语文的重要内容势在必行,可是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团队,使得无法从纵向和深入推广此项研究。虽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语文老师觉得有必要或者非常必要研究和开发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作为高校语文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高校老师力量薄弱,无法将这一想法事实推广,大部分老师无法成为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的主体。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要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虽然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感兴趣,但是有小部分学生并不想了解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加之学习大学语文的学生大多数为理科背景,对于人文历史了解甚少,不了解就无法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专业课程花费时间较多,无法系统而深入的完成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研究。从和教师们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课程的实施主体语文教师查阅资料时主要依靠的是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可是通过搜集整理而得出的结果并不准确,存在无法验证其真假的现象。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很多老师无法脱离网络世界而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还是需要每位教师实实在在的从身边入手,去调查研究才能开发出真实可信的资源。

3大别山区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3.1提高教师的地域性红色文化素养

信阳地处河南省最南端,只有四所本科院校,与本省其他兄弟院校虽交往甚密,却也没有地理优势,相对闭塞,导致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造意识薄弱。教师可充分利用一些高校培训交流机会,拓展见识,丰富自身的红色文化底蕴,也可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周边,了解熟知我们周边的红色文化,提高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陕西社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城市化;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政府各项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点开始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职能。为将各项职能有效的落到实处,塑造出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技术强、工作能力突出、能够坚决落实各项政策又能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困难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已经是重中之重。随着这一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一些崛起的西部城市也开始重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培养和管理。

为了满足基层社区单位的需求,更好的发挥社区的各项功能,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2012年陕西省便首次公开招聘2000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以满足当地的社区需求。但是在深入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诸多的问题显示出了我国西部地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不足和困境。最为首要的便是必须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陕西省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从定义上来讲,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中从事特定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应掌握一定的职业或专业知识和方法"。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一般是指:"在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或者说是从事社区事务的社会工作者。这部分人都是从社会工作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专门的资格认证考试并进入社区工作。可见,专业化地社区工作者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接受过社会工作或先关专业的系统化的知识学习;(2)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3)经过专门的资格认证考试,并通过其考试;(4)在社区中从事特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

二、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问题分析

关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状况分析,必须深入到他们所从属的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状况,目前的陕西社区工作队伍主要呈现出显性和隐性的问题:

(一)显性问题

1、性别结构失衡

在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当中,往往都是一个社区一般一位男性工作者,多则两、三个,正是因为男性社区工作者是绝对的少数,而恰恰社区工作室的各项难活、杂活都得交给男性来做,但与之相对应的工资报酬却又不高,使得少数的男性工作者也因为付出劳动与所得报酬的不对应,而不愿长期待在社区工作。加之报考社区专职工作者中的男性少之又少,社区工作队伍的性别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

2、文化程度差别明显

本次参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的人员,文化程度基本集中在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可是社区原有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高中生的文化水平,这样,使得一个社区内的工作者队伍出现了文化程度上的分层和人际关系上的分层,不利于新入职社区专职工作者热情的发挥。

3、调整工资福利政策缺失

在首次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2013届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必须具备毕业证和学位证条件的限制,致使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只能以本科生学历报考,即将本科生毕业的学生只能以专科生学历报考的现象,最后的学历分布层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实行的是差别式待遇,面对即将毕业的、达到更高学历学生和取得资格证书,需要调整工资的工作者,暂无相应的申请程序和申请路径可走,致使工资调整存在漏洞。

(二)隐性问题

1、岗位性质不明确,基本权益无法实现

2012年的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招考是由民政局一手举办,经过公务员性质的考试程序最后招录,可是,社区专职工作者仍然身处尴尬的地位:并非公务员、并非在编人员、并非社区两委会班子人员、并非社区协理人员。正因为岗位性质不明,承诺社区工作者应该享受的工资、"五险一金"待遇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在贯彻执行中难免会打折扣。

2、职责范围不清,专业化程度不强

随着社区成为各项政策制度、服务实施的落脚点和承载体,社区工作承担者越来越多的任务:人口普查、入户调查、文明城市创建、义务打扫卫生。正所谓的居民间所有的"杂事、琐事、闹心事、烦心事"都是找社区来解决,名目繁多的实务,有的社区可以解决,有的社区便无力解决。新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几乎没有全面的接受过社区社区的相关培训,面对繁杂的实务,更是显得无从下手,备感压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好的塑造出一支具有专业的工作知识、充沛的工作热情、突出的工作能力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为陕西省的基层社区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例如北京、上海、南京、宁波等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

(一)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定,走职业化、身份化的道路

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规范标准,给社区工作者一个明确的职业身份认定,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四不是"(不是公务员、不是事业编、不是社区两委会成员、不是社区协理人员)的尴尬境地,逐步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编制问题,亦是迫在眉睫。通过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的认定,让社区专职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较高的社会性的清晰道路。

(二)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增强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民间无小事",密切结合主席提出的"群众路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基于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较少,我省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知识欠缺的状况,必须在上岗之前,进行统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让工作者宏观的了解社区工作事项,再在日后的社区工作实践中加以巩固、落实和创新。

(三)完善工资调整机制

制定出完善的工资调整机制,使有调整需求的工作者有程序可依,有路径可循。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相应的工资也应越高,自然能够极大的增强社区专职工作者提升自身学历和自身职称的动力,整体性的提高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素质水平,当然,学历也不仅仅是唯一的参考指标,比如在社区工作的年限,做出的贡献等有可以作为绩效参考指标。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认真的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陕西省今年是第一次招录社区工作人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认认真真地了解他们的诉求,了解社区问题的关键所在,就一定可以更好地促进陕西省城市基层社区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克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激励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中南大学,2010.

[2]朱胜进.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研--以杭州市典型社区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0).

[3]马吉.社区专职工作者胜任力研究[D].重庆大学,2012.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篇4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 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 改革策略

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事业进行的过程中,英语教育专业为我国培养坚强的英语师资力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今面对素质教育创新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实际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面对英语教育专业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从改革策略的确立及执行上促进我国英语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以此为现今英语教育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能正确的区分英语教学和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导致两者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在我国进行与英语有关的教育教学事业的过程中,要能够明白普通的英语教学和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基于两者存在的本质区别其实际进行相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教学措施保证教学工作进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就目前我国许多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来讲,无法正确的与英语教学实现区分。具体而言,英语教学是现今普通院校普遍进行的一项教学工作,其主要是在学生基本拥有英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且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实现并不会无硬性的规定。而对于英语教育的英语教学来讲,其在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着重强化学生的英语学术研究能力、科研立项工作,通过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养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基础上全方位的为社会的发展培养英语教育型人才。由此可见,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今部分学校混淆两者的具体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的实现,导致实际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性和偏离性。

2.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英语教育方向不能实现统一。虽然现今部分学校在针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确立一系列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进行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其所掌握的教学方向和科研创新方向基本上与教学目标出现相脱离的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导致现今严重的形式化主义问题的出现,英语专业培养和教育工作的进行不能够统一的实施,学科融合性工作的力度和效率比较缺乏,这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课程设置的层次性不强,英语教育专业的特色化建设未能实现。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作为一门专业化的培养英语人才的专业实践过程,其在实际进行相关课程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的对整个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分层次的设置,这样能够在具体细化目标的情景下促进突出英语教育专业的特色,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和高专业水平。但是,实际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与此却是恰恰相反的,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应对存在问题的改革策略探讨

1.正确的区分英语教学和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本质区别,挖掘学科教学的优势,充分的实现专业化教学方向的建设。为了能够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的进行,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强化专业英语教师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目标和学科建设方向的掌握,并且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的确定促使老师真正的掌握两者教学的区别。在此本质区别基本把握的基础上,英Z教育专业的教师要强化彼此之间的协调合作与交流,强化学科教学工总的研讨,充分的挖掘学科教学的优势,通过不断强化英语专业的专业性地位,规范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此再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的方法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化教学工作的进行。

2.统筹教学规划,强化课程设置,突出英语教育专业的特色化建设。英语教育专业在实际建设工作改进的过程中首先应重点强化英语的课程设置,充分发掘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全面强化英语教师专业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突破教学的专业化限制,通过将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职业技能等贯穿在整个课程实现的过程中,以此打破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瓶颈。此外,统筹教育教学的管理,积极的实现英语教学目标和英语教学方向的结合,并能够正确的发挥两者在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的发挥。

3.实践与教学科研统筹实行的教学建设工作的进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相关教育工作的改进,必须在明确教学本质的基础上,从实践和教学科研两个方面共同的培养专业性的英语人才。具体而言,一方面实践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统筹进行,要在发展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的建设积极的改进教学规划,以实践指导科学的教学规划的形成,并以科学的教学规划的形成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实践与教学科研的统筹进行必须注重与培养目标等结合起来,将培养目标贯穿在两者统筹规划的过程中,细化目标、详细规划、具体结合、灵活改动,以此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小结

综上所述,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作为我国现今一项重要的工作,其面对实际中存在的无法正确把握教学本质、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向未能正确把握、课程层次设置不强以及教学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应积极的从挖掘学科优势,把握本质区别、统筹教学规划、科学设置以及实践和科研教学统筹进行等方面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篇5

关键词:苏锡常 外资 民营 制造业 结构

根据结构主义理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升级会推动经济的增长,反过来,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机构的升级。在苏锡常这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内,要深化对外资与民营经济的认识,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结构上的比较。而一般情况下,衡量或比较产业结构主要是从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进行的。

一、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比较

1.集中度比较

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表征产业结构的指标。制造业集中度的其含义是制造业中处于前若干位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比重。本文中选取前6位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比重来表示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集中度。表1显示了2007年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产出前6位行业的份额以及6行业集中度。

由表1知,苏州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尤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在苏州外商投资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两个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外资制造业产出的60.16%,苏州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6.86%。苏州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原材料型产业在苏州民营投资行业种占有绝对优势。苏州民营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3.69%。

由表1还可以看出,无锡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苏州类似,无锡外资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有绝对优势。经计算,无锡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0 71%,低于苏州约6个百分点。无锡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经计算无锡民营制造业六行业集中度为66.03%。不仅低于苏州民营制造业的6行业集中度,而且还低于本地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

由表1同时可以看出,常州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经计算、常州外资制造业六行业集中度为62.42%,低于苏州14个百分点,低于无锡约8个百分点。常州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经计算常州民营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69.76%。仅低于苏州,但要高于无锡,同时还要高于本地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这个特点是苏州和无锡所不具备的。

2.分工度比较

分工体现的是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这在产业结构评价中也是一个很重的指标。依据克鲁格曼提出的分工指数,我们可以计算得到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关心三类分工。第一类是地区内部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第二类是地区间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第三类是地区间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第一类分工,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大,为0 904,无锡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次之,为0.824,二常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小,只有0.536。这说明,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产业间的分工协作比较明显,而常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可能是产业内的分工比明显。对于第二类分工,苏州外资与无锡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小,苏州外资与常州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大。这也说明,在苏州和无锡,外资进入的行业领域是非常相似的,对于第三类分工,苏州民营与无锡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要低于苏州民营与常州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但都不是很高。这说明,在苏锡常地区,民营制造业的同构程度是很高的。

二、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比较

制造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工业化,二是高加工度化,三是技术密集化,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对比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结构。在比较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28个制造业行业按不同标准进行产业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以上是从大类层面进行的划分,因此存在着一定的近似性。对轻工业、重工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张军著作中的分类,而且这样的划分与一般统计年鉴中所列出的轻、重工业包含的行业种类有所不同,但差别不是很大。在按原材料工业和加工组装工业进行分类时,并没有把制造业的所有大类产业包括在内,只是挑选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几种。纺织业对于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对于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于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来说,前者都是原材料产业。后者是加工组装工业。对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万晓光、李耀新等人的分类方法。

1.重工业化程度比较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 氨区 重大危险源 一级重大危险源

Abstract: Xibaipo Power Generation Company Limited stored in liquid ammonia ammonia area for hazard identification, safety management ammonia district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through identification, Xibaipo Power Generation Company Limited ammonia District has constituted a dangerous chemicals level of major hazard, hazardous chemicals should follow a major hazard to take safety precautions and safety measures.

Keywords: hazardous chemicals ammonia area of major hazard a major hazard

中图分类号:X937文献标识码:A

一 工程简介

河北西柏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前为西柏坡发电厂)位于革命老区平山县境内,东距石家庄市区37km,西距平山县城1km,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河北省“九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装机容量为2400MW。公司现有四台单机容量为300MW国产燃煤发电机组,四台机组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2×300MW机组分别于1993年12月、1994年11月投产,二期工程2×300MW机组分别于1998年10月、1999年6月投产。三期工程2×600MW燃煤发电机组已经在2006年投入运行,为河北南网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电厂之一。

对满足全厂6台机组(4×300MW+2×600MW)脱硝还原剂需求的氨区设备,进行危险源辨识。

二 重大危险源辨识

1 辨识依据

氨属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对本项目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2 辨识过程

脱硝氨区设置4台有效容积180m3的卧式液氨储罐(其中1台为事故备用储罐)。

液氨在常温下的相对密度0.60t/m3,液氨储罐充装系数取为0.85,则脱硝氨区液氨最大储量为:3×0.60×180×0.85=275.4(t)。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规定,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元的临界量为10t。因此,脱硝氨区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3 重大危险源分级

(1)重大危险源分级依据

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对本项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

①分级指标

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

②R值的计算方法

式中:

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位:吨);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

β1,β2,…,β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α―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③校正系数β的取值

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

表3-3校正系数β取值表

注:危险化学品类别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中分类标准确定。

表3-4常见毒性气体校正系数β值取值表

注:未在表中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取值,剧毒气体可按β=4取值。

④校正系数α的取值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m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见下表。

表3-5校正系数α取值表

⑤分级标准

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3-6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表3-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

(2)重大危险源分级结果

①确定校正系数β

氨属于“毒性气体”,β=2。

②确定校正系数α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m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西柏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厂区东北侧围墙紧邻省道301,隔301省道坐落有新蒲吾村,西北邻东庄村,西侧邻新安村,以上村庄和道路距厂区围墙不足500m。据本次安全预评价现场勘查调查,常住人口已超过100人,α=2.0。

③计算R值

根据公式:R=α[β1q1/Q1+β2q2/Q2+…+βnqn/Qn)]

R=2×2×275.4/10=110.06

R=110.06≥100,本项目氨区构成一级重大危险源。

三 辨识结果

河北西柏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氨区构成危险化学品一级重大危险源,应按照一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陈宝智:《安全管理》,冶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吴宗之:《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冶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篇7

〔关键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多截面时间序列数据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1003808

一、引言

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区域比较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受资料限制,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1982年和1990年的经济活动人口未包含失业人口。另外,因官方公布的经济活动人口包括了那些虽达到退休年龄但仍在工作的人,因此,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若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作分母,必将高估劳动力参与率;若以15岁以上人口作分母,则会低估劳动力参与率。粗略估算,按上述两种口径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差约6—10个百分点。因很难从现就业统计数据中剔除老年从业人口,因此,从吻合劳动力参与率的内涵考虑,本文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采用第一种计算方法。长期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这里的六大区域划分与《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相一致。其中,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蒙;东北区包括辽、吉、黑;华东区包括沪、苏、浙、皖、闽、赣、鲁;中南华南区包括豫、湘、鄂、粤、桂、琼;西南区包括渝、蜀、贵、云、藏;西北区包括陕、甘、青、宁、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虽然也呈现同步下降态势,但低于其他区域的程度不仅未缩小,而且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差距还有一定程度扩大。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这一结果?以及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程度如何?是本文欲重点探讨的问题。统计资料显示,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时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不过,考虑到经济体制转型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的致因相对简单,且缺乏连续而完整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经济体制转型后,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

劳动力参与率一般受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素影响。金剑[1-2]和裴丽霞[3]等人从宏观层面的研究认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管理制度、低水平的社会生产力、青年人就业早而达到退休年龄者退出就业迟、不完善且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滞后的教育观念以及女性劳动者的高参与水平,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长期较高的致因,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失业率上升则诱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陆铭和葛苏勤[4]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归因于经济体制转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和教育发展。丁仁船[5]肯定了经济体制变革对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镇非劳动参与人口增加和失业率上升也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致因。Tansel[6]研究了失业率对土耳其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失业率对失业者劳动力参与具有沮丧效应(discouraging effect)。张车伟和吴要武[7]以及蔡昉和王美艳[8]的研究认为,在劳动力供过于求和城镇失业较严重情况下,那些长期找不到工作的人因丧失信心而退出劳动力市场,而那些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则因就业机会减少或就业报酬预期降低而延迟进入,结果导致经济活动人口相对减少。因此,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加重特别是较高的失业率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主因。马忠东等[9]认为,教育可通过延长在校时间而将劳动力参与强度降为零,受教育者毕业后可提高劳动力参与强度,教育对提高女性的劳动力参与有显著作用。Bloom等[10]以及Aaronson等[11]的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减少劳动力供给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虽然现有成果并未论及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这一问题,甚至对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也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却不言而喻。

二、模型设计、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和模型设计

基于本文研究目的,这里筛选出老年人口比重、总抚养比、经济增长率、工业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大学招生率、城镇失业率和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分别代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力人口社会经济负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收入水平、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城镇失业和经济体制变迁,研究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为避免同期内生问题,这里用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来代表城镇失业率。另外,考虑到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是与其他区域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对较高而言的,因而需要将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置于同一框架内来讨论。

(二)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就业人口采用区域内城乡就业人数,失业人口采用城镇失业人口(它是上年末城镇未解决就业的登记失业人数与本年度失业人数及下岗职工数之和,减去本年度解决就业的失业人数和下岗职工数),劳动年龄人口按15—64岁,由历年人口抽样数据计算得到。计算失业率时,就业人口采用城镇就业人数,失业人口与计算劳动力参与率一致时,它实际为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率虽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可能低于城镇调查失业率。

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区域可比性,本文以2000年价格为基准,对各省市不同年份的GDP进行指数平减,并以此计算不同年份各区域的GDP和经济增长率。

老年人口比重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总抚养比是一种名义抚养比,可反映某区域一定时期劳动力人口的社会经济负担状况。

工业化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表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指标,既可反映各区域的产业配置和发展情况,也可反映一定时期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给区域产业和部门结构以及就业带来的影响。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对就业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区域平均工资水平越高,对劳动者就业的吸引力越大;区域平均工资水平越低,对劳动者就业的吸引力越小。

大学招生率是某区域某年度升入大学人数占该区域该年度高中毕业人数的百分比。因获取每年各区域升入大学数据比较困难,这里以区域内每年高等学校招生数来替代。其结果可能会因某区域大学较多,对区域外招生规模较大,而导致比重偏高,甚至超过100%,像华北区和东北地区个别年份即出现了此类问题。但考虑到多数大学均侧重在本区域或邻近区域招生,其对研究结果虽有影响,一般不会太大。

非国有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比重是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市场化进程快慢的重要指标,它是一定时期某区域非国有企业总资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减去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与集体工业企业总资产之和后的总资产)占该时期该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一般来讲,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越高,区域经济体的市场化进程越快;反之,则市场化进程越慢。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因《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均未提供1995年分地区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和2006年分地区的就业人口数据,为保证数据连续性,本文进行了数据内插处理。受资料可获得性和完整性限制,除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项外,其余变量使用的数据时段均为1995—2009年;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数据时段分别为1994—2008年和1993—2007年。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对各变量数据序列的描述性统计表明,各变量的数据序列均具较高集中度,不过,考虑到截面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为避免伪回归现象,本文对各变量的截面时序数据进行了Fisher-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经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在5%水平上均为平稳序列,表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基于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从减少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考虑,本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回归。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工业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城镇失业率滞后项均不显著(模型I),但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渐次消去未通过t检验的城镇失业率滞后二期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两变量后,其余解释变量均顺利通过t检验,由此得到回归模型Ⅱ,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回归模型I和模型Ⅱ均具较高拟合优度,且模型的F值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而且,对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模型I和模型II的Fisher-ADF值均在5%水平上显著,即两模型均是平稳的,可用于劳动力参与率影响效应的分析。此外,对模型Ⅱ与模型Ⅰ的比较发现,虽然模型Ⅱ舍弃掉了两个自变量,但其拟合优度变化不大,且F值有所提高,即是说,模型Ⅱ总体上优于模型Ⅰ。

表1的回归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比重、大学招生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负效应,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均会拉低劳动力参与率,这与Bloom等[10]和马忠东等[9]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经济增长率、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总抚养比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正效应,经济增长、经济体制市场化变迁、城镇职工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劳动力人口经济负担加重,均会拉高劳动力参与率,这与国内学者的观点[4-5]不完全相同。工业化率及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虽然在模型I中对劳动力参与率不具显著影响,但在模型II中,工业化率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正效应,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则表现为显著负效应,也就是说,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会拉高劳动力参与率,城镇失业率升高则会滞后地拉低劳动力参与率。城镇失业率滞后二期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均不显著。

四、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的原因分析

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各因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本文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93—1998年、1999—2003年和2004—2009年三个分时段,如此划分时段的原因,一是考虑到1999年为全国高等学校扩招的起始年,高校扩招使各区域大学招生率迅速提高;二是考虑到2003年10月国家批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而且始于2001年的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在2003年基本结束,2004年国务院批准在吉林和黑龙江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从全时段(1995—2009年)和分时段两个层面展开讨论。

(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

从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看,近20年东北地区正值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2003年前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低于除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2004年后则超过华北区和中南华南区。从全时段看,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除华北和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如表2所示),而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负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可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10-11],因此,1995—2009年老年人口比重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和西北区表现为正贡献率,而对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则为负贡献率(如表3所示)。这说明,人口老龄化只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和西北区有影响。

从总抚养比的全时段和分时段比较来看,东北地区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如表2所示),较低的总抚养比使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比其他区域平均低了45%—112%(如表3所示)。而通过将总抚养比分解为抚养少儿比和抚养老年比后发现,东北地区的总抚养比较低主要因其抚养少儿比较低所致,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东北地区的名义总抚养比,而且实际总抚养比(定义为每百名经济活动人口所抚养的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数),均低于其他区域。因为无论从全时段还是分时段的抚养少儿比,东北地区均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而扶养老年比与其他区域的差距则相对较小,这表明,就总抚养比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影响而言,起关键作用的是抚养少儿比而非抚养老年比。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东北地区的抚养少儿比明显低于其他区域,与其人口出生率长期低于、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长期高于其他区域有关。通过人口出生率的区域比较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其他区域,这种较低的人口出生率,既表征了东北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显著成效,也对其抚养少儿比甚至总抚养比形成了直接影响。此外,受出生率持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共同影响,东北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则保持了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维持在71%—78%,比其他区域平均高出35—72个百分点。可见,计划生育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在带来少儿人口持续减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同时,也对劳动力人口的抚养比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东北地区的抚养少儿比和总抚养比长期低于其他区域,进而,这种低抚养比又成为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直接且重要的原因。

(二)经济体制转型和城镇失业的影响

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也是重化工业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最集中、机制和观念受计划体制禁锢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基于战略和原有工业基础的产业安排,造就了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推动东北地区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一方面,因重化工业固有的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较高要求,以及国有工业企业用工制度的僵化及国有工业企业就业容量的有限性,而将大量城镇劳动者拒于国有企业之外;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长期从事缺乏竞争、无风险且知识技能较单一工作的结果,又使员工养成了被动、随遇而安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较强专用性的人力资本[12]。从改革开放到经济体制转型初的十几年中,在华南和华东区的私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的同时,东北地区的私营经济却成长缓慢。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4年东北地区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非国有企业资产仅占区域内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的1269%,显著低于华东区(2234%)和中南华南区(2796%)。从分区域市场化进程来看,受传统观念和计划体制等影响,2003年前东北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既慢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华北区,也慢于西南区和西北区。2003年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在为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激活了其经济活力,加速了其市场化进程,2003—2009年间东北地区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提高了1750%。但总体来看,由于经济体制转型之初东北地区的初始市场化水平较低,加之其后很长一段时期提高缓慢,东北地区的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虽高于西北区,却远低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甚至华北区和西南区,并由此导致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比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低了1383%、4150%、3088%和059%。

而且,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制改革,以及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陷入资源枯竭和产业转换升级困境,一方面,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特别是采掘业和传统制造业快速萎缩,大批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因市场适应力差、经营管理不善等纷纷被兼并或破产、倒闭;另一方面,由于接续产业及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未得到充分培育和发展,在传统产业或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量挤出就业情况下,无法在短期内担负起转移和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加之多数被挤出人员的观念陈旧、知识技能单一,以及社会未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因而导致大量城镇职工下岗、失业,致使城镇失业率持续在高位徘徊。资料显示,1993—2003年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企业数从29 695个锐减至7 381个,减幅达7514%;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数则由1993年的53 780个减少到2003年的4 731个,到2009年,国有企业数已从2003年的3 273个减少到1 795个。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城镇工业部门从业人数由1993年的1 22270万人锐减至2009年的41940万人,15年间城镇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净减80330万人;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数由1993年的2 3804万人减少到2003年的85610万人,2004年后有所回升,2009年为1 00240万人,15年间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数净减1 378万人。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失业率基本维持在8%以上,最高时接近12%(2004年为1179%),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尽管近十多年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者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然而,受持续高失业率影响,一方面,一些长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失业者,特别是“4050”失业人员因失去就业和再就业信心而沦为“沮丧劳动者”[7-8],被迫暂时或永久退出劳动领域;另一方面,一些年轻劳动者则迫于就业压力或难以找到满意工作而延迟就业,选择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或接受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13]。研究表明,1995—2009年东北地区较高城镇失业率的滞后负效应,约使其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比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低了562、086、039、155和484个百分点。可见,经济体制转型既通过影响经济运行机制、模式及所有制结构和经济活力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也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择、就业行为等影响劳动力参与率,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受计划体制和传统观念影响,加之重化工业和国有工业企业“一头独大”问题比较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东北地区经济一度陷于萎靡和发展乏力困境,经济增长长期滞后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华北区。2003年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到2008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已超越除西南区外的其他区域。不过,因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除西南区和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加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正效应,因此,从全时段看,经济增长使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比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分别低了298、210和110个百分点。

工业化率是区域产业结构状况的具体体现,它的高低和升降变化,既反映了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三次产业的内部比例关系,也可揭示工业部门内部轻、重工业的结构及其变化,间接反映工业生产的资源配置特征以及对劳动力或资本、技术需求的偏向度,通过影响就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较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制度安排和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14],以采掘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重工业部门是其工业化和吸纳城镇就业的主要部门。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原来对行政性资源配置有较大依赖性的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受到了较大冲击,采掘业、传统制造业的不景气甚至快速萎缩,在导致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特别是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引致了东北地区工业化率一定程度的下降和城镇职工大量下岗、失业。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3年经济体制转型之初东北地区重工业部门产值占整个工业部门的比重为7258%,工业化率为4600%,采掘业和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城镇职工总数的4871%,到2003年,重工业部门产值占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到8193%,资本密集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工业化率则下降到4427%,采掘业和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城镇职工的比重降至3236%,重工业企业数也由1993年的29 695个减少到7 381个。工业企业特别是重工业企业数量的锐减,或采掘业和制造业的快速萎缩,使城镇职工人数10年间减少了90870万人。不过,由于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在经历了短暂下降后2003年即重新回复到上升通道,而且,除个别时段(2004—2009年时段和整个时段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低于华东区)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均高于其他区域,因此,较高的工业化率无疑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与除华东区外的其他区域的差距(工业化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正效应)。当然,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工业化率的回升及其对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缩小作用并非孤立的,而是以工业经济重新恢复活力,以及劳动力供给旺盛条件下劳动者特别是“70后”和“80后”新一代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的。

(四)城镇职工收入水平的影响

对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域比较发现,东北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长期低于其他区域。这种较低的工资水平,既与中国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低工资、高福利”模式有关又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萎缩、萎靡情况下,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因未得到充分培育、发展而无法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和调节市场工资率中的作用有关。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一直高于其他区域,而城镇中的劳动者又大多就业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部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稳定、高福利的“一贯制”工作模式,使人们形成了求稳定、图安逸的就业心态和观念。在再就业过程中,多数下岗失业者“非正规部门不找”、“非合意工作不干”的结果,既增加了他们再就业的难度,一些无法在正规部门找到“合意”岗位的人长期处于失业状态,靠拿失业金或低保金生活,也变向抑制了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率的上升,迫使那些为了在正规部门就业竞争中取胜者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见,东北地区城镇职工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正规部门传统的薪酬模式以及城镇劳动者长期形成的就业观念等密切关联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的贡献率分别为1495%、727%、346%、090%和316%。

(五)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影响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是教育快速发展的结果,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大学招生率的区域比较看,除1995—1998年时段略低于华北区外,其他时段东北地区的大学招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较高的大学招生率与其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人均拥有大学数量有着密切关系。统计资料显示,1993年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014所,是所有区域人均拥有大学数最多的;虽然2000年后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数略低于华北区,却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若按学龄人口统计,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相对充裕的高等教育资源,再加上持续较高的城镇失业率和激烈的正规部门就业竞争,是东北地区大学招生率长期高于其他区域的重要前提,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则进一步提高了其大学招生率,使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的大学招生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由于大学招生规模扩张具有延迟劳动年龄人口步入经济活动领域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张在迎合人们强烈的接受更多和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表明,1995—2009年间,大学招生率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贡献率为780%—2590%。

综上可见,虽然各因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有着不同影响,但从这些因素对东北地区低于其他区域的综合贡献率看,除西南区略低外,其他区域的综合贡献率均值均在81%以上。从整个研究时段看,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的100%、91%、100%、50%和116%均可通过上述因素得到解释。

五、结论

前文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比重和大学招生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负效应;总抚养比、经济增长率、工业化率、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正效应;城镇失业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的滞后一期负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即计划生育导致少儿人口相对减少和人口老龄化,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直观且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抚养少儿比偏低导致总抚养比偏低,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直观致因,人口老龄化只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西北区有较大影响。(2)经济体制转型,即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的重要致因,而与经济体制转型、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联的持续、较高的城镇失业率,也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若将其影响与东北地区较高的大学招生率联系起来看,作用会更显著。(3)经济增长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有较低的正贡献率,产业结构调整,即工业化率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劳动力参与率的差距。(4)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具有显著影响。(5)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即大学招生率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重要致因。

基于上述结论,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就业考虑,今后东北地区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1)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大力培育和扶持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通过培育具有地方和区域优势的接续产业,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发展促就业。(2)加快建设城乡和区域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者就业培训和就业咨询服务体系,有效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搜寻成本。(3)抓住劳动力供给旺盛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改善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结构,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4)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的同时,逐步推进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转变,通过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来改善劳动者就业状况,为东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金剑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J]商业研究,2006,(5):84-87

[2]金剑我国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8—2001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13

[3]裴丽霞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现状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8,(增刊):18-19

[4]陆铭,葛苏勤经济转轨中的劳动供给变化趋势:理论、实证及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0,(4):24-33

[5]丁仁船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城镇劳动供给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8,(3):11-19

[6]Tansel,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Turkey: Time-Series Evidence and Cross-Province Estimates[R]Working Paper of 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Turkey, 2001

[7]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3,(6):33-40

[8]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4):68-79

[9]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10,(1):11-27

[10]Bloom,D E,Canning,D,Fink,G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ing for Economic Growth[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10, 26(4):583-612

[11]Aaronson,S ,Fallick,B ,Figura,A,Pingle,J,Wascher,WThe Recent Decline i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tential Labor Supply[R]Working Paper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2006

[12]赖德胜,孟大虎专用性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6,(1):60-68

[13]赵秋成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转移配置特征[J]经济管理,2010,(1):164-169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篇8

随着各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信息化设备在学校的大量装备和日益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层次融合的应用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回顾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所走过的历程,结合教育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已发展到“云”计算和新一代“物联网”技术的大背景,充分发挥区域政策优势,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借力新技术、新媒体,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努力创优区域“教育云”高端应用基础,突破信息应用中的“孤岛”现象,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是我们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基本价值考量和追求。在此,选取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几个粗浅认识与思考片段,以资探讨。

一、把握政策支撑,科学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地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各类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新突破

2007年以前,由于受当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龙泉驿区教育信息化装备一直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据当年的装备数据统计显示:全系统生机比不足25:1,师机比不足10:1,多媒体班套比不足11:1,区域内不仅没有教学所必需的教育骨干城域网,就连建有比较标准校园网的学校也寥若晨星,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极差。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敢懈怠,于2007年借龙泉驿区区委、区政府出台“富民兴教”十大政策的东风,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规划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并制定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阶段工作目标,按“先开主渠后放支流”的网络建设规划思想,明确了以教育城域网络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有线、无线校园网络“双覆盖”建设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通过努力,至2012年,我区先后完成了龙泉教育城域网、龙泉驿区所有独立建制中小学校标准的有线和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工程,实现了教育城域网基础平台下的区域双网“满覆盖”。通过厚积薄发,结束了我区长期无校园网络的落后局面,使一直制约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得以打破,形成了以城域网为“主动脉”骨干,以区域“满覆盖”的双校园网为“毛细血管”末梢的完善的网络拓扑结构体系,突破了信息“孤岛”现象,为下一步实现“教育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条件下的“泛在学习”空间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网络链路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网络系统仅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大量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装备则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所在,更是教育信息化向高品质方向发展的基石。从2008年起,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和相关转移支付项目,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满覆盖”工程、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以及区域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项目支撑和区域政策的优势,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条件建设工作力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和条件,使我区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工作发生了质的蜕变。据2012年最新教育信息化装备统计数据显示:区域内生机比达9:1,师机比基本达1:1,多媒体班套比基本达3:1,较2007年分别翻了几番,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不仅完成了历史欠账,且在装备发展态势上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既夯实和创优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更使我区有了向 “教育云”和“物联网”条件下高端应用的硬件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积极、规范、稳妥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提升了城乡教育信息化装备高位均衡发展水平,创优了区域借力新技术、新媒体的高端应用基础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往往由于涉及面广,免不了会有一系列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为积极、规范、稳妥地推进这些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流程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四个定位”和“一个方法”相结合的建设管理原则和机制:“四个定位”即工程建设应用的功能定位、工程监督的工作定位、系统集成技术与工艺的标准定位和系统测试的方法定位;“一个方法”即以论证、试验或现场会等方法对工程前期的规划设计、工程中期系统集成过程的管理和工程后期使用、培训以及维护的指导等关键环节进行切实把控。在这个工作机制下,用“三个统一”(统一装备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集成工艺)来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装备高位均衡发展的总要求,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依靠区域技术骨干所组成“中心组”来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使近年来区域教育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均积极、规范、稳妥地推进,创优了下一步借力以“教育云”和“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落地区域后的高端应用基础。

梳理历年我区重大项目建设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片段值得一提:(1)在教育城域网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以“资源”换“资本”的工作机制,按适用、够用、适当超前、分阶段实施的建设原则,以租赁方式完成了项目建设。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当时的资金压力,同时使工程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2)在2011年进行的无线校园网建设工程中,我们尤其重视了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试验,多次邀请区域学校技术骨干进行反复论证,并将技术论证试验部署在了一些学校,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区域无线校园网技术组网建设方案,确保了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的应用效果。(3)在2012年全区中小学有线校园网建设工程中,由于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编制了《龙泉驿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工作手册》,理清了工程建设管理的方式和思路,并在实际工作中由工程监理人员严格执行,既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更从制度上规范了商家的建设行为,使校园网建设工程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三、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以教育技术科研课题为先导,通过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区域内教育信息化高端应用品质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和终极目的都是各种教育信息化手段在师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和深度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发展阶段,其中后三个阶段都在着力描述应用的层次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融合、创新阶段,而我国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因此教育信息化重中之重的工作在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理清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我区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中的粗浅实践来看,我们的思路是:以用促建,边建边用,以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为催化剂,在活动项目中探索学科与教育信息化手段融合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区域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广并转化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各种应用成果,借力新技术、新媒体,努力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高端应用品质。

正如内容一定需要相应的形式去表达一样,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体必须落实到有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项目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和效益。因此,在我们着力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层次的工作中,借力了所有可能的教育信息化项目活动和可供辐射示范的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归纳起来有三类:(1)常规工作中的各级项目活动,如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活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等。(2)具有实验性质的专题项目活动,如戴尔“青少年互联创未来”项目和区县教育信息化互动联盟等。(3)具有整体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的创建项目活动,如省、市、区三级的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数字校园、书香校园等创建项目。截至2012年,我区已创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共6所。

同时,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应用层次的深入和突破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的引领和指导。因为这类课题不仅与学科结合紧密,还因其有认识、操作和资源三类研究成果的特质而具备相当的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和可推广性。如果研究过程能紧紧把握师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科为载体,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并围绕与学科融合这一根本目的而群策群力来实施,则其应用价值的取得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对一个学校的主研人员而言,课题本身的研究过程可能会是迷惘的、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只有通过这种凤凰涅式的痛苦蜕变,才能使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氛围营造起来、意识提升起来、水平和能力锻炼起来。

基于此,我区很早就开展了各级别的以学校为主体独立承担的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工作。通过不断的引导和示范效益的辐射,“十二五”我区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已立项部级现代教育技术主研课题1个、参研1个,省级主研3个,市级主研2个,实现了学校和主要学科类别的全覆盖。

四、引入新技术、新媒体,抓管理促应用,加强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修为,为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保障

按“创教育强区,建读书之城”的总要求,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龙泉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遵循“加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三建”(建机制、建装备、建队伍)为手段,以“三个应用满覆盖” (校校应用满覆盖、班班应用满覆盖、学科应用满覆盖)为工作目标,坚持工程建设管理的“四个定位”和“一个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和机制,解放思想,借力新技术、新媒体,以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修为提升为核心增长极,为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保障,不断加强制度与应用、管理建设,保障区域信息化装备正常、高效、常态运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装备效益。

总结过去,提炼经验,我们紧紧围绕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两大主题,以“创教育强区,建读书之城”为区域总目标,遵循“加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全面贯彻执行区域“四精”“四抓”的管理理念,以“整体创一流,单项争第一”工作思路为指导,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础、历练内功,助推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展望未来,冷静思考,按“加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要求和遵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过去的道路虽然略有亮色,但今后的任务却是更加招人。2013年,首先,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创优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基础:2013年区域生机比将达8:1,师机比将达1:1,交互式多媒体班套比将达1:1。其次,引入“云”计算技术,不断扮靓区域信息化高品质应用的教育“云”彩。在充分利用公有“教育云”资源的基础上,适时落地区域自建私有“教育云”,以满足泛在学习理念下的多网“学习空间”建设。第三,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在信息、网络和传感技术条件下着力打造“智慧型”学科功能室和能满足区域教学所需的“全仿真”学科数字实验室,使学科功能室(或实验室)的应用和管理逐步具备“智慧”特征。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篇9

土建类专业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急需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是直接反映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是否能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的晴雨表。以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区域演变及所在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关联分析入手,开展毕业生就业与城镇化需求的满足度研究,对于促进毕业生质量提升、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模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三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9届和201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和全国2009年与2013年分省城镇化率数据作为分析数据,以五年内分省就业数据变化值和城镇化率数据的变化值作为分析指标开展实证分析。选取的数据中,省市的选择为两届毕业生就业数大于“0”的省市。对于就业数据作如下处理:首先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分省统计,分别得到2009年和2014年各省就业人数,并分别计算各省就业人数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数,最后计算五年间各省就业比例的变化值,最终得到的统计图如图1所示。对于城镇化率数据做如下处理:首先根据各省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计算得到2009年和2013年我国分省城镇化率数据,然后计算2009—2013年间各省城镇化率的变化值,最后得到的统计图如图2所示。

从图1来看,五年间就业率增幅为正的共有18个省市,这些省市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长江沿江经济带规划等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图2中可以看到,就业率增幅前五的省市中,湖北、陕西、贵州三省城镇化发展排名分别列于第二、四和三位。这一现象说明了正在发展中的中西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也逐渐获得了毕业生的认可,成为土建类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五年间就业率增幅为负增长的省市共有11个,这些省市中包含了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等发达省市。其中就业率后三位的省市分别是天津、山东和山西,其城镇化率增幅排名分别为第29、23和9位。城镇化率增幅减少,说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逐渐减少,对于土建类的毕业生而言,其工作机会也会相应减少,因此,前往这些地区就业的人数也会相对减少。从上述分析来看,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该地区城镇化进程关系密切。城镇化发展越快的地区,对该类专业生的需求越旺盛,也越吸引毕业生前往就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如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虽然城镇化发展较快,对建设人才需求较多,但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仍然不足。

二、土建类毕业生就业促进建议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篇10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主要成绩

从2005年8月园林绿化管理局成立以来,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精品旅游城市,建设绿色××和创建园林城市的目标,我局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城市建设、市容整治、危房改造、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把园林绿化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坚持通过规划建绿,拆旧添绿,筑路辟绿,治脏补绿,租地种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扩绿增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大手笔绿化、大范围推进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城区零星空地绿化、景观林地建设,建成了白龙苑广场、卿云休憩广场、祥和公园、金甲广场、双石公园、太和广场等一批绿化精品工程。以及香格里拉大道、国安路、丽大公路、民航路、象山东路、长水路、国道、东界河路等主干绿色通道,形成了鱼米河、昌洛河、玉泉路沿河沿路等滨河休闲景观绿地。改造和新建金山转台、三家村转台、钟楼转台、束河转台、鑫源转台、地中转台、市政转台等一批大转台。着力进行城区面山整治工程。全民发动开展“一人活一棵树”的义务植树活动。目前,××区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452.6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9.64%,绿化覆盖率为34.6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69平方米。基本形成了以公园、广场为重点,以道路、水系为纽带,以社区绿化为补充的绿化体系;基本形成了城市绿化点、线、面、环布局合理及四季常青、山清水秀、传统美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城市环境格局。去年4月我区已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城市。

绿化养护管理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是颁布实施《××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成立了城市绿化监察队,为绿化保护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成功实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前,我局对建设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审核,已达标的项目加盖“城市绿化审批专用章”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方可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三是贯彻落实“任建、认养、任管”责任制,根据《××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和城市绿化工作“十项制度”,分别与我区辖区所属的各相关单位签订《××市××区市、区、县机关事业单位绿化管护目标责任书》、《××市××区宾馆(酒店)及其他企业绿化管护目标责任书》、《××市××区各乡、街道及片区城市绿化工作责任书》、《××市××区个体工商户门前绿化管护责任书》并及时督促落实。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结合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5月份我局与市建设局、规划局,区委办、区政府办、市政局、四个街道办事处等上级和相关单位征求了意见和建议;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城市园林绿化老专家等有关社会知名人士征求了意见建议;与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征求了意见建议,以及去年区政协对我局的民主评议时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以上不同渠道所获得的宝贵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汇总,加上局班子经认真自查分析,发现班子存在以下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需要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绿化养护管理专项资金,尽快把城市公共绿化养护工作全面推向社会。努力使我局从作业和管理两层工作中脱离出来,重点实施管理层工作。

2、需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执法管理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加强管理,特别要加强对未有移交的新建绿化工程的管理督促工作(如卫生、督促管养、阻止人为破坏等)。

3、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积极联动,把“绿色图章”落到实处。在评审绿化工程过程中,需要从以往的保证绿化面积深入到保证绿化质量、绿化效果上下功夫。

4、需要进一步管理好我区古树名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古树名木分布图,并对善存在安全隐患的古树名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妥善的处理。

5、采取一定的措施大兴城市园林科研工作。同时做好乡土树种的培育,做好乡土树种培育的中长期规划,科学选择树种,苗圃基地的扶持和建设工作,做好市花和市树的研讨选定工作。

6、需要思考和研究城中村绿化问题,出台切合实际的补救措施为区委区政府做出决策提供参谋,尽力使城中村的绿化与城市绿化整体发展而协调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全民绿化意识淡薄,绿化观念滞后。今天,市区各级全力创建部级园林城市的今天,我区一些部门,单位部门人员却认为城市绿化可有可无,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想方设法玩“绿地率”这条高压线。有的甚至尽量减少把绿地作为获取自己利益的手段,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认为城市绿化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2007年我局对辖区内的单位和小区进行全面普查,共抽查356个单位,达标率只有25﹪。从这些具体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全民对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2、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全。一方面,由于我区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视不足,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关心重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局建局时间不长,各种绿化法律法规在制定和初步试行当中,加上经验不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这就需要有一段时间来理顺和健全。

3、政府对城市绿化工作投入资金不足,《××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县(区)人民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公共绿化的养护管理并随绿地的增加而逐年增加投入。”但是由于区财政等各种原因,绿化养护资金未能落实;绿化建设资金方面,近几年政府投入了不少的资金,但是,绿化建设方面由于历史的欠账太多,现在所投入得绿化建设资金远不能满足建设部级园林城市的要求。各种园林绿化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古树名木的管理资金投入到目前还是零。

4、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不足。一是我局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表现在,没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少,工勤人员多;二是由于我局的单位性质(事业单位性质),一些具有较高文凭和水平的人才不愿来我局,来了也马上就打算走。三是没能为职工创造较好的发展平台,到目前为止,我局干部职工一个也没培养到领导的位置。

5、宣传力度不足。虽然,我们在宣传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让市民了解和认知我们的工作,但是还没达到全民支持绿化工作,还没形成把建设和保护绿化当作是个人责任的程度。故此,还需在宣传上再花功夫,特别是在宣传的形式和方法上应多样化。

6、城市总体规划缺乏科学性,特别是绿化规划不足,绿化历史欠账太多,加上创建园林城市时间紧、任务重,导致绿化工作难度大,特别是旧城区和城中村的绿化严重不足问题。

7、城市建设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整体性,导致城建、规划、市政、园林、环卫等各吹各打,各行其事。有利益时,互相争利;有责任时没有人过问,相互推委。要管理好、建设好城市,各职能部门必须形成统一的整体,才能实现或达到共同的目的。“绿色图章”实施以前的绿化工程,市批的单位或小区建设的项目,设计和图纸虽然能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而评审审定,但由于缺乏监管,再加上没一套切实可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管理机制,实际实施的都达不到评审审定的目标要求。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1、强化学习,提高素质。培养一支独立的、专业的、高水平的绿化管理队伍已成为我局当务之急。我局拟定,一是要结合每年组织开展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对干部职工进行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建设,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坚持每周星期一的学习日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局内部学习培训活动,不断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三是要培养一批园林技术骨干人员,选送一部分的职工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培训,不断培养园林绿化技术骨干。四是要积极引进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专家来我区指导工作,为我区园林事业引才进宝。五是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培训,采用教师授课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让执法人员深入学习并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做到胸中有法,依法护绿,不断提高园林绿化执法水平。

2、要进一步广泛宣传,让全民参与绿化的意识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报刊、广播、广告牌的设立等宣传方式,结合创建部级园林城市,大张旗鼓地宣传植树绿化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我区形象和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群众牢固树立起“爱绿、养绿、护绿”意识,并自觉主动的参与到绿化工作中来。

3、要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的管理。今年年初,根据区政府有关排除大树和古树名木安全隐患的文件精神,我局指定专人负责对我区的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对树种、位置、名称、树龄、树高、冠幅、级别等相关属性逐一的调查,建档立卡,统一挂牌,严格管理,并与管护单位和个人签订了管护责任书。同时,严格根据区政府《关于同意修剪砍伐存在安全隐患树木的批复》,对我区存在安全隐患的古树名木和大树进行了及时的处理。对目前个别古树名木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我局将按法定程序,进一步排除。年初我局已起草《××区古树名木管理办法》<草案>,并上报区政府。今后,我局将严格按照《××区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对我区古树名木进行妥善的保护和管理。

4、认真抓科研工作。下一步,拓宽渠道,积极与各级政府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以培育和研究本土树种和城市绿化管养为主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集中深入的开展有关城市园林绿化的科研工作,为我区绿化建设更加突出地方特色,为我区绿化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并弥补我区对园林绿化科研的空白。另外,我局将广泛采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做好市花、市树的确定建言献策。

5、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根据《××市绿化管理办法》和《绿线管理办法》,我局要进一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协调和沟通,从而严格做到对新建和改建、扩建项目实行绿化一票否决制和绿化优先制,在审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方案时,按有关规定进行绿地率指标审批,实现绿化验收与规划验收同时进行;未经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实地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各相关单位部门通力协作不予办理一切竣工验收手续包括发放产权证书。由此形成园林主管部门、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有机的联动、统筹结合,逐步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执法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6、积极争取绿化养护资金,进一步将我区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推向市场化、企业化。去年十月份根据区政府的有关安排,把香格里大道绿化养护工作交由三朵园林旅游责任有限公司完成,这是我区公共绿化社会化管养的初次尝试,我局将进一步落实其他公共园林绿化养护专项资金,力争把我区所有公共绿化养护工作推向社会管养。这样,我局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行政管理工作。

7、推行划片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为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执法力度,进一步明确执法人员的工作职责,使我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我局多次组织召开了绿化执法管理工作专题会议。针对我区园林绿化执法人员,需管护面积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目前,我们按各自工作职责,实行划片管理,分段包干,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

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结合群众提出的意见,认真分析成功经验,今后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1、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一要健全学习制度。根据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职责,认真落实,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步入正规化、制度化轨道。二要丰富学习内容。在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园林绿化业务知识、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三要创新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讨论交流与专题辅导、观看录像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干部职工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政治业务培训、参观学习及高层次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四要注重学习效果。每人都要建立学习笔记,结合个人思想工作实际撰写体会文章或理论文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精学、深学上下功夫,在指导实践上做文章,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建立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中学习,倡导班子成员挤时间自学,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在自觉性、经常性、实效性上狠下工夫。二是认真贯彻落实集中制原则。班子成员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健全理顺各种会议制度,定期及时召开局务会、党总支会议、中层干部会议,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充分调动和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克服和形式主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着想,多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多为基层干部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遵守廉政承诺,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防范教育,从腐败案例中认真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为普通党员干部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