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状况评估报告十篇

时间:2023-08-17 18:12:45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篇1

【关键词】心理亚健康评估;青少年;自伤行为;意外伤害行为;预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7-02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伤害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心理病理症状不但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与自伤、意外伤害行为存在密切的关系[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理亚健康评估在青少年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预测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20162名初、高中以及大学生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并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随访,对自伤与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省10个城市的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抽取其中的20162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生10102例,女生10060例,年龄在13-24岁之间,平均(16.5±7.6)岁。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对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展开心理亚健康评估,对受检者基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而后展开为期9个月的随访,统计受检者自伤、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对比男生与女生的伤害报告率,统计受检者基线心理病理症状个数与自伤、意外伤害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2.2评估方法采取“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受检者展开心理亚健康评估,共包括39个条目,涉及有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这3个维度,采取6级记分法进行统计,1级:没有或者是持续不到1个星期;2级:持续1个星期以上;3级:持续2个星期以上;4级:持续1个月以上;5级;持续2个月以上;6级:持续3个月以上。症状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赋值为0,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者赋值为1,计算每个学生评估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得分,总分不低于1分者视为存在心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总数超过8个以上者视为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2]。

1.3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受检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形式表示,在对比过程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取Χ2检验,在P

2结果

2.1伤害报告率经统计发现,本次调查中男生自伤报告率为19.4%,意外伤害报告率为62.2%;女生自伤报告率为19.9%,意外伤害报告率为53.0%。显然男生与女生自伤报告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男生意外伤害报告率较女生发生显著升高(P

2.2不同心理病理症状数与意外伤害报告率的关系研究中将受检者按照心理病理症状数分成了0个组、1-7个组和≥8个组,并对各组受检者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0个组中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7.0%3427,1-7个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32.0%6452,≥8个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1.0%。显然随着症状数的增加,意外伤害报告率随着升高(P

3讨论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与青少年伤害已经成为全球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近期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伤害发生情况的关系研究不断深入,曾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对伤害行为的发生进行预测[3]。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理亚健康评估在青少年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预测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10个城市的20162名初、高中以及大学生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和伤害发生率统计,结果发现,男生与女生自伤报告率无明显差异,而意外伤害报告率则表现出男生高于女生,经分析可能是由于男生性情好动、活动频率较高范围广、喜欢刺激性游戏和冒险行为,又加之家长与老师对男生的教育方式和保护方式不同,从而导致男生意外伤害发生率较女生高。

研究中对统计的20162名受检者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并对不同心理病理症状个数者的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随着心理病理症状个数的增加,学生意外伤害报告率逐渐升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证实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可以对青少年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预测,值得对其给予一定的关注。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会对青少年自伤、意外伤害行为进行准确的预测,因此社会以及家长应对青少年亚健康状态进行及早识别,并开展积极的心理干预,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减少伤害行为的发生,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朝辉,屠春雨,何炳福,等.绍兴市青少年伤害相关因素心理易感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2):1420-1422.

[2]姜新峰,孙业桓.我国学生伤害的现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03):365-366.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篇2

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人群间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能够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实施范围

全镇18个自然村、2个社区的所有城乡居民。

三、领导小组

成立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中心卫生院院长,分管公卫人员为副组长,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乡村医生、村干部为成员。

四、主要任务

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是严格按照卫生部和省相关管理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11项免费服务项目,全面落实项目内容。乡、村服务人口由所在地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提供服务。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并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为确保健康档案的质量,此项工作在中心卫生院开展。村医生负责宣传、动员、组织。健康档案的建立应做到标准化,档案中的所有内容必须如实填写,尽量不留空缺。

(二)健康教育。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1.宣传资料。全年印刷、发放宣传资料不少于12种。

2.宣传专栏:中心卫生院健康教育宣传专栏不少于2个,村卫生站不少于1个,每个专栏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每个专栏至少每两月更换一次。

3.播放影像资料。全年播放影像资料不少于6种。

4.健康教育咨询。全年开展9次健康教育公众咨询活动。

5.健康教育讲座。中心卫生院全年举办12次,村卫生站举办6次健康知识讲座。

①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②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36个月儿童家长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③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戒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④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⑤开展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戒毒、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

(三)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1.儿童预防接种证管理。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2.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

3.利用电话、书面通知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4.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5.接种时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6.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7.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同时应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四)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1.发现、登记。建立并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x线室和检验检测结果登记、发热门诊登记、肠道门诊登记。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应严格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2.传染病报告:

①报告程序与方式。门诊、住院医生、乡村医生以及辖区内的其他医生(简称“法定报告人”,下同)发现传染病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向中心卫生院防保科报告,中心卫生院防保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将收集到的传染病进行网络报告。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法定报告人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利用电话及时向中心卫生院专业防疫医生报告,专业防疫医生应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报告。

②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通过电话和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③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工作,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3.传染病处理:

①病人处置。对传染病患者,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②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③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

④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

4.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

(五)儿童保健。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1.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产后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在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居家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等。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其出生时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了解预防接种情况,发现未按规定程序接种时,应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应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

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镇卫生院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和发育评估。

3.婴幼儿健康管理。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在乡镇卫生院进行,偏远地区可在村卫生站(室)进行,时间分别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共8次。有条件的地区,建议结合儿童预防接种时间增加随访次数,特别是2、4、5、15月龄时。随访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之间的儿童喂养、患病等情况,为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儿童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对发现有轻度贫血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4.根据低出生体重、早产、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增加随访次数。对低体重、消瘦、发育迟缓、中、重度贫血等发育异常儿童分析原因,及时转诊。

5.每次预防接种前,均要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禁忌症的评估。同时为满足生长发育监测的需要,除上述规定的访视和随访时间外,在儿童每次接受免疫规划范围内的预防接种时,应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生长发育监测图上。

(六)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1.孕12周前由孕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为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1次孕早期随访。

2.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既往史、家族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血型、尿常规、肝功能、阴道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3.开展孕早期个人卫生、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同时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4.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第一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及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5.孕16~20周、21~24周各进行1次产前随访,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6.孕妇健康状况评估。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识别需要做产前诊断和需要转诊的重点孕妇。

7.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除了进行孕期的个人卫生、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外,还应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8.开展自我监护方法指导、分娩准备教育和母乳喂养指导,并落实孕24周后到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继续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9.对发现有异常的孕妇,要及时转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要立即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急诊。

10.孕25~36周、37~40周各进行1次产前随访,重点孕妇应在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并酌情增加次数。

11.询问前次产前检查之后有无特殊情况出现,特别要关注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表现特征。

12.测量体重及血压,检查有无水肿及其他异常,建议复查血常规和尿常规。

13.复查胎位,听胎心率,测宫底高度、腹围,并注意胎儿大小与孕周是否相符。

14.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教育,并督促做好自我监测。

15.产后访视。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在得到分娩医院转来产妇分娩的信息后,应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孕产妇和新生儿随访工作由乡村医生开展。

16.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产妇一般情况、、子宫、出血和恶露、会阴或腹部伤口恢复等情况。

17.对康复正常或出现母乳喂养、产后便秘、痔疮、会阴伤口等问题的产妇要进行产褥期保健指导和相关问题处理。

18.发现有产后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妊娠合并症未恢复以及产后抑郁等问题的产妇,应及时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治疗。

19.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20.产后42天健康检查。

21.为正常产妇做产后健康检查,异常产妇到原分娩医疗保健机构检查。

22.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检和妇科检查,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对产妇康复情况进行评估。

23.对已康复者进行性保健、避孕、生殖道感染、纯母乳喂养6个月等方面的指导。

(七)老年人保健。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1.每年进行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等。在健康体检方面,今年主要开展的健康体检对象是2011年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中尚未接受体检的城乡居民,争取用2—3年的时间体检完已建档对象。

2.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包括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饮酒、慢性疾病常见症状和既往所患疾病、治疗及目前用药等情况。

3.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腰围、臀围、皮肤、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检查以及视力、听力和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

4.辅助检查。每年检查1次空腹血糖。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血常规、尿常规、血脂、b超、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以及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的初筛检查。

5.告知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

①对发现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②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健康管理的居民建议定期复查。

③告知居民进行下一次健康检查的时间。

6.对所有老年居民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和疫苗接种、骨质疏松预防及防跌倒措施、意外伤害和自救等健康指导。

(八)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高血压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室)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4.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室)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此项工作主要由乡村医生开展

5.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室)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6.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7.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8.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9.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10.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分类干预。

①对血压控制满意、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

②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2周时随访。

③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11.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12.高血压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较全面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血钾浓度、血钠浓度、血常规、尿常规(或尿微量白蛋白)、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老年患者建议进行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初筛检查。

2型糖尿病筛查

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1.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要提供每年至少4次的面对面随访,此项工作由乡村医生开展。

2.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同时血糖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3.若不需紧急转诊,应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4.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5.询问患者疾病史、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6.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7.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①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②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时随访。

③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8.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9.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足背动脉搏动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或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眼底、心电图、胸部x线片、b超等检查,老年患者建议进行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初筛检查。具体内容参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1.建立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除需要由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外,还应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包括患者监护人姓名、监护人电话、初次发病时间、既往主要症状、既往治疗情况、最近诊断情况、最近一次治疗效果、患病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关锁情况等。

2.随访。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紧急处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危重情况紧急处理:询问和检查有无出现暴力、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以及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和严重躯体疾病。若有,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②分类干预:若无上述危重情况,则进一步对患者原有的病情进行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以下分类干预:

a.对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b.对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周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若有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c.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转诊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③每次随访应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

(十)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

1.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①报告程序与方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②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③订正报告和补报。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④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a.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b.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c.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d.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e.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f.宣传教育。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5.协助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十一)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1.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发现或怀疑有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线索和事件,及时报告卫生监督机构并协助调查。

2.职业卫生咨询指导。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从事接触或可能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服务对象,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咨询、指导,对发现的可疑职业病患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

3.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进行巡查,协助开展饮用水水质抽检服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4.学校卫生服务。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开展巡访,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报告;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

5.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定期对辖区内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开展巡访,发现相关信息及时向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五、检查与督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期间,中心卫生院将对村卫生站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中心卫生院年初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级考核细则,此项工作结束后对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劳务报酬。

六、资金安排

依据屏卫办(2011)5号文件,拟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安排。

(一)设备实施、资料费以及主要消耗性器材按实计算。

(二)11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分配情况:

1.健康体检:包括一般检查及辅助检查(含b超、心电图、化验、x光等),130元/人。

2.健康教育:村卫生站每办一期宣传专栏8元,每开展一次健康知识讲座15元;中心卫生院宣传专栏,按工艺美术社实际收费计算,每开展一次健康教育咨询活动100元,每开展一期健康知识讲座80元。

3.预防接种:每针次4元,中心卫生院对预防接种点相关资料验收合格后方可发放。

4.传染病防治:按要求建立和填写、完善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发热门诊登记、肠道门诊登记、传染病报告卡等资料,资料齐全,数据一致,无漏报、迟报现象。经考核村卫生站150—200元/年.站;中心卫生院150—200元/年.人。管理一例结核病、艾滋病10元/人。

5.儿童保健:开展0—6岁儿童保健,包括儿童健康检查(含化验),随访、指导,每人次25元。

6.孕产妇保健,开展孕期服务或产后访视:30元/人次。必须有规范和完整的随访记录。

7.老年健康管理:15元/人次。

8.慢性病管理:20元/人次。必须有规范和完整的随访记录。

9.重性精神病管理:30元/人次。

10.完成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工作,工作经费5000元。

11.完成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包括食品卫生检查、学校卫生指导、医疗市场检查等,工作经费5000元。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篇3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53号)的有关要求,现将我部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地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为考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科学规范、导向明确、诚信可靠、保障有力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将组织开展体质健康测试计入教师工作量。要加强测试场地、设施和器材等条件建设。要加强相关技术培训。

二、各地要将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作为监测教育发展和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途径纳入教育督导检查计划,并建立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和重点地区学校体育工作挂牌督导制度。要认真总结学校体育工作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

三、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制度,通过年度报告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系统总结、发现各地的经验和典型,深入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及时年度报告,促进信息公开、共享,推动改革成果转化和深度开发利用,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四、各地要通过政府主导、第三方监测、社会监督等多种渠道,汇聚、分析和公布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学校体育工作进展情况等信息。各地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青少年阳光体育公示平台,公示工作情况、交流改革经验、接受公众监督。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篇4

一、调查目标

通过实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基本摸清我区主要行业职业病危害情况、职业病危害接触人群分布、职业病发病人数及主要职业病发病特点,研究职业病的发病规律,为制定我区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内容与方法

(一)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对象和范围:年12月31日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区区域内所有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

2、调查内容: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各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和工伤保险参保情况以及职业卫生管理现状等。

3、调查方法:各镇、街道调查人员要进入辖区内每个企业对相关信息调查核实,开展职业状况调查工作。调查结束后,由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小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复核,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复查,确认无误后,再由各镇、街道调查员将调查数据录入全国统一的程序软件。

(二)职业健康状况重点调查

1、调查对象:①粉尘作业重点行业:金属、非金属矿山及煤矿开采、隧道开凿、宝石加工、石英砂加工、石材加工、铸造冶炼、水泥生产、耐火材料、机械制造、建设等行业和生产企业;②有毒作业重点行业:皮革箱包加工、制鞋、家具制造、五金电镀、电子制造、印刷、玩具、有色金属冶炼、蓄电池与电池、装饰材料加工等行业和生产企业中接触矽尘、煤尘、苯、正己烷、铅、镉等六种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在岗、工龄满1年的劳动者(包括外协、外包的人员),人数不少于0.5万人。

2、调查内容:接触矽尘、煤尘、苯、正己烷、铅、镉等六种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检查项目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和全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必检项目执行。

①接触粉尘作业的劳动者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为内科检查和后前位X射线高千伏胸片。

②接触有机溶剂作业的劳动者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为内科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血象检查。对接触正己烷的劳动者的健康检查,主诉肢体远端出现神经系统为主的临床症状或周围神经系统症状的,应当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或神经肌电图。

③接触铅、镉作业的劳动者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为内科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铅和尿镉,对接触镉的劳动者的健康检查还应包括β2-微球蛋白。

3、重点调查病种。重点调查尘肺病和职业中毒。

(1)尘肺病:以矽肺、煤工尘肺为主。

(2)有机溶剂中毒:以职业性苯、正己烷中毒为主。

(3)重金属中毒:以职业性铅、镉中毒为主。

4、调查方法:市职业病防治院承担本次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任务,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区疾控中心配合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根据全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确定的样本抽样原则,确定我区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的体检对象,并将全区行业种类、企业规模和类型、职业病危害以及职业人群状况等,上报至省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技术指导组最终确定体检对象。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最终确定的体检对象,督促体检对象所在的企业组织开展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体检完成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将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结果等数据录入卫生部统一规定的软件系统,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小组负责数据录入质量的抽查审核。

5、对检查结果的处理。对于调查检出的疑似职业病病人,由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依法告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并依程序进入职业病诊断程序。

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将对区3.0%的企业调查情况进行复核,省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将对区不少于1.0%调查企业进行抽查。

(三)近10年职业病报告数据统计分析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区近10年职业病报告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提出职业病发病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企业类型分布以及重点职业病的分布情况,并与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基本情况调查、重点调查、近10年职业病报告等情况,估算全区主要行业重点职业病的发病情况。

三、调查产出

(一)基本情况调查与近10年职业病报告统计分析

1、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数量及其行业分布。

2、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

3、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及其分布。

4、职业健康检查人数及职业病检出人数。

5、上报职业病人数、类型、行业及地区分布。

6、劳动用工合同、参加工伤保险和职业病病人保障情况。

7、结合全区相关调查资料,初步绘出有关的分布图。

(二)重点调查

1、主要行业重点职业病检出率和疾病构成比。

2、区重点职业病检出率和疾病构成比。

3、区尘肺病平均发病工龄。

4、不同行业职业病防治模式和经验。

(三)主要行业重点职业病发病估算

根据基本情况调查、重点调查、近10年职业病报告,主要行业重点职业病发病估算和60年来我区重大职业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估算全区主要行业重点职业病发病的估计值,对全区职业病防治基本情况做出初步估计,制定以其为基础的职业病防治政策和策略。

四、项目进度安排

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从年7月至年12月底。

(一)全区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

1、8月5日前: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领导小组召开各成员单位会议。明确职责、要求、目标和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8月7日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文件的形式上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办公室及其调查人员名单和调查组及其数据录入人员名单。

3、8月4日至8月10日为培训阶段。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举办培训班对调查人员及数据录入人员进行培训。

4、8月10日至8月20日为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录入、审核、汇总、统计时间。具体现场调查时间安排如下:皇城镇、齐都镇、敬仲镇8月15日前完成;金岭回族镇、金山镇、朱台镇、凤凰镇、于8月18日前完成;辛店街道办、闻韶街道办、雪宫街道办、齐陵街道办、稷下街道办8月20日前完成。

5、9月1日基本调查工作总结。区职业健康调查技术指导小组对各单位上报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核实,完成全区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二)重点调查

1、9月10日前:由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调查组完成区职业健康状况重点调查人员培训。

2、9月15日前:根据要求制定调查抽样方案,由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调查组审核、调整,并将抽样方案上报至省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办公室确定。

3、10月15日:完成职业健康状况重点调查,并上报省市级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

4、10月16日至10月30日:区级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调查组完成数据的核查、纠正与分析并上报省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

5、11月1日至11月15日:全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调查组完成数据的核查、纠正与分析,撰写职业健康状况重点调查报告,并上报省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

(三)近10年职业病报告统计分析

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协助区疾控中心统计分析年期间全区确诊的职业病报告,完成近10年职业病报告统计分析,并上报省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

(四)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区主要行业重点职业病发病估算工作。

五、组织保障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为保证全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区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发改、卫生、人社、财政、安监、总工会、工商、住建等部门为成员的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全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的协调、组织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调查组。各镇(街道)要成立分管经济的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办公室主要负责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配合做好调查数据的录入工作。技术指导组负责调查数据的录入并配合做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齐鲁石化公司、第十建设公司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开展辖区内的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及数据录入工作。

为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各镇(街道)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设在安监站,办公室主任由经委主任或安监站站长兼任,各安监站至少有一人专门负责职业健康调查并配合做好调查数据的录入工作。各镇(街道)的技术指导组组长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副镇长(副主任)担任,各镇(街道)医院至少有一人负责调查数据的录入并配合做好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

(二)职责分工。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完成对全区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的师资培训,并对各调查组进行指导检查、开展督导和评估,组织协调对对齐鲁石化公司、第十建设公司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负责完成对齐鲁石化公司、第十建设公司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并负责数据录入,并负责对各镇、街道、各单位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审核、资料分析和调查报告撰写等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所属区域的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负责完成所属区域的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录入、质量控制、审核、资料分析和调查报告撰写等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经费的落实;区安监局配合区卫生局做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工商分局负责提供全区所有企业和存在职业危害企业的名单;区人社局负责劳动合同签订、工伤保险和职业病病人保障情况的调查统计;区住建局负责建筑安装工程行业的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其他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内做好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工作。

(三)实施原则

1、本次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应本着当事人知情的原则,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与用人单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

2、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控制、统一进度的原则实施。

3、按照统一编制的录入程序录入数据。

(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涉及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职业病病人待遇保障等社会关注问题。为尽量避免有关问题的发生,本次调查原则上不对社会宣传;相关信息由国家职业病防治工作部际联系会议统一归口负责,各地各部门不得单独。为确保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要认真做好调查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可能出现的敏感问题,及时制定相关预案以及舆论引导方案和口径,确保调查工作不引发大的负面舆论影响。

六、技术保障

全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负责对调查技术方案以及调查问卷的制定、修订,组织开展现场预调查;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办公室制定适合本区的工作方案,并对辖区内项目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七、质量控制

(一)总体原则。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控制、统一进度的原则实施。

(二)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领导小组在基本情况调查时,应到现场进行指导。抽查不少于10%,同时将结果记录在调查表的质量控制检查结果记录表上。分析漏项率、逻辑错误率、填写不清率。

(三)数据录入质量控制。数据录入由全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查表采用双录入,按照统一方法进行数据清理、上报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篇5

2012年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引言、战略指导、对工业基础的“逐行业、逐层级”(S2T2)评估、对工业部类的评估、国防并购、维持工业能力的计划与措施等6部分。本文呈现的是该报告对美国国防工业各领域的评估。负责制造和工业基础政策的国防部副部长助理主导评估与分析,对以下领域开展了工业基础检查。评估包括该工业领域的运行状况、支持该领域的财务状况、对国防工业基础很重要的风险领域或关键问题。

飞机工业领域

2011财年,军用飞机销售和利润率稳健增长,产品和服务销售较上年增长4.2%,企业财务健康。但由于F-35开发项目终止,以及未来年度并无新战斗机需求,国防部将降低战术飞机研发预算;同时,飞机工业劳动力老化,年轻工程师对该领域兴趣减小,关键设计能力面临缺乏与不足。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对无人机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工业基础广阔、健康、并持续增长。

主要问题有:①大型铸件和锻件供应商少,需要的准备期长,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需求周期高度敏感;②高精度轴承供应商有限,许多平台对单一产品和单一供应商依赖度高。

信息技术、雷达与电子战、指挥、控制、通信与计算机领域(IT/C4)

信息技术工业仍然保持健康,各类可供选择的供应商众多。由于防务公司和商业公司的技术技能并无实质性差异,国防部对商业公司(尤其低层的供应商)的依赖逐年增加。建模与仿真是“逐行业、逐层级”评估关注的焦点,目前该领域运行健康,有能力满足当前与未来需求。指挥、控制、通信与计算机工业存在大量具有设计与生产资格的供应商,有健康的全球商用电子工业作为支持。

主要问题包括:①雷达与电子战工业整体状况可维持,但基础较为薄弱,一些关键技术难以民用;②C4工业基础的全球化和商业化特性导致供应链管理和防止假冒伪劣等方面易发生问题;③国防部通信主要依赖商业网络,国内只有一家第一层级电信设备供应商和少数第二层级供应商。

服务保障工业领域

服务保障工业组织简单,只有主承包商和分包商两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相当多的劳动力群体。主承包商通过一个或多个分包商获得专业化技能。由于几乎所有需求都有多样的、高度竞争的、有经验的供应源,因此服务保障工业保持相对健康。

主要问题为:复杂武器系统设计人员不足。

网络电磁工业领域

网络电磁工业是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工业的一部分,但由于其在国家安全中的特殊地位,新版《年度工业能力评估报告》将其从传统的IT/C4工业中单列出来。通过评估发现,在网络电磁领域,美国存在着各种层面的竞争对手,不过基于ICT工业的全球性特征,美国商用ICT工业无需在规模或年收入上压倒竞争对手,而是要着眼于保持领先地位。

主要问题包括:①网络电磁安全人才相对不足,对工业基础的支撑不够坚实;②国防工业基础网络安全方面,要满足“国防联邦采办条例”补充规定(DFARS)的要求,将额外增加工业基础投入。

战车工业领域

战车工业对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的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具有较好的应急能力。2012年新版战略指南预计国防开支减少和军事力量更趋精简灵巧,取代了既要保持战车数量又要开发新型陆地战车的传统思路。

主要问题有:①随着陆地战车采购量下降,仅生产军用车辆的供应商的承受能力要差于生产军民两用车辆的供应商;②中小供应商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应保障其具有专业人才、技能和设计研发新一代产品的能力。

材料工业领域

用于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原材料及供应链对于国家制造基础、整体经济和国家安全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供应链通常依赖于国际贸易,国防工业基础对原材料的需求占美国整体需求的比例有限,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商业领域。因而,保持国防工业基础健康发展必须有充满活力的商业制造基础。美国国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评估原材料供应链为作战人员提供可靠和经济的产品的能力。

主要问题为:国际市场存在出口管制等行为,导致稀土等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

弹药和导弹工业领域

弹药和导弹工业是国防工业的基础行业。该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在冲突时产量骤增,在冲突结束后锐减。这种周期性,要求主承包商对分承包商具有良好的产量管理能力。

问题主要有:(1)洛・马公司和雷声公司占据85%的市场份额,两大公司的分承包商之间竞争不足;(2)预算增加,但是研发和采办投入可能下降,从而导致维持设计和工程团队存在困难;(3)主承包商维持关键的分承包商工业基础面临挑战。

舰船工业领域

舰船工业总体保持稳定,主要船厂和承包商财务状况良好。舰船工业部门出现数起并购重组,如诺・格集团分拆舰船业务,通用动力决定收购康弗蒂姆公司;主减速齿轮、军用阀门等低层级行业也存在并购事件。

主要问题有:①无大型中速柴油机制造商,只能以许可证的方式生产;②大型铸件供应商短缺;③大型锻压(尤其是1.4万~5万吨)行业存在不足,仅有一家超大型锻压制造商可制造推进轴及核反应堆安全壳等关键组件。

航天工业领域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篇6



论文摘要:大力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文件精神,院校要大力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学生工作处为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心理咨询中心为具体负责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职机构。 

各系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书记)负责,各系指定一名思政辅导员为系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全体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系全体学生工作干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应积极协助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抓好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各系要积极组建、大力扶持心理健康协会系分会,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二、关注心理危机对象 

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存在诸如失恋、学业失败、身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性格有明显缺陷者;长期有睡眠障碍者;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三、心理危机的重点对象应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 

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应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一)预防教育。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学生工作处与各系部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各系应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应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应通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应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早期预警。 

目标: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应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1、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系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各系每年对五类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排查:①对大三不能毕业学生的排查;②对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学生的排查;③对大二学生多门不及格学生的排查;④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排查⑤对失恋学生的重点排查。排查结束后各系要把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交到心理咨询中心。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班级心理委员要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对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每周一次向心理健康协会系分会汇报,并填写《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上交系部。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所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或学生工作分管领导汇报, 

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之中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要及时、全面了解全系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系部每周填写一次《系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交学生工作处。 

系部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工作处报告。 

对学生中存在的严重的心理危机、发生的心理危机事故及其处理情况,学生工作处应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3 、建立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制度。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室值班期间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应在24小时内将相关信息以书面的形式报告给学生工作处与所在系部。 

4、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录入制度。心理咨询中心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录入其中,实行动态管理。 

5、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将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中的学生名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排查结果、系部上报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的心理评估结果和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名单及其心理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反馈给系部。

(三) 危机干预。 

1、建立支持系统。系部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应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全体教师尤其是学生辅导员应该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系部应动员有心理困难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应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学生。 

2、 建立治疗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应进行及时的治疗。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接受心理咨询或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为主,可辅以药物治疗。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必须在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校或在相应的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咨询。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通知其家长并送专业精神医院治疗。

3、 建立阻控系统。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系部应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系部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心理咨询老师在接待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来访时,在其危机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应不让学生离开,并立即报告给学生工作处及学生所在系部。 

4、 建立监护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能在学校正常学习者,学院应成立以学生干部、心理健康协会骨干为负责人及同室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以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监护小组应及时向系部汇报该生的情况。 

对于危机程度较高但能在校坚持学习并接受治疗者,系部应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向家长说明情况,家长如愿意将其接回家治疗则让学生休学回家治疗,如家长不愿意接其回家则在与家长签定书面协议后由家长陪伴监护。 

经医院或心理健康专家评估与确认有严重心理危机者,系部应通知学生家长立即来校,并对学生作休学处理,让家长将学生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在系部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系部应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对心理危机特别严重者,系部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或在有监护的情况下送医院治疗。对于出现危机事故的学生在医院接受救治期间,系部亦应指派学生协助保卫处人员根据医院要求在病房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 

(四)后期跟踪。 

1、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外,还应向所在系部出具学校认可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 

2、学生复学后,系部应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应安排班级心理委员对其密切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每周与其谈心一次,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在每周填写一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里向学生工作部报告该生的心理状况。 

3、 心理咨询中心要根据系部提供的情况,组织心理咨询老师和专家定期以预约咨询或随访咨询的形式,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鉴定,并将鉴定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的系部。 

4、 对于因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系部还应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心,应安排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心理健康协会骨干、该生室友对其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防备预案,随时防止该生心理状况的恶化。心理咨询中心应对他们保持密切的关注,组织心理咨询老师和专家对其进行定期跟踪咨询及风险评估。 

 

四、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 

总之,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应建立以下几项制度。 

(一)培训制度。学校对心理咨询的老师、全体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委员、心理健康协会骨干实行定期培训。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 

(五)建立危机干预制度。 

(六)备案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系部应将其详细材料报学工处与心理咨询中心。 

(七)鉴定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后复学的,应经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对其恢复状况进行鉴定,或到由心理咨询中心指定的专业医院进行鉴定。 

(八)保密制度。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3]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4]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 

[5] 嘉兴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篇7

关键词:金融稳定;金融监管;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29-03

一、金融稳定的概念

“金融稳定”一词,目前在学术界尚无严格的定义,还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理解和概括。瑞典银行作为世界第一家设置金融稳定部门并于1998年率先出版《金融稳定报告》的中央银行,把金融稳定直接定义为“支付体系的安全于高效运转”。其支付体系涵盖了全部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所有支付工具及其技术与管理支持系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学者认为,定义金融稳定首先应明确的是,金融系统的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经济效率,包括资源配置、财富积累、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2)评估、定价、分配和管理金融风险;(3)通过自我纠偏,抗击内部和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平衡,确保金融系统正常履行职能。基于此,金融稳定的定义是:只要金融体系能够抗击内生或由于外部未预料的冲击造成的不平衡,继续履行提高实际经济运行效率的职能,金融系统就处于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稳定状态。国际清算银行的金融稳健性论坛的Andrew Crockett认为把金融稳健性定义为不存在金融不稳定。金融不稳定是指实际经济部门受到来自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如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波动或金融机构的倒闭产生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董事会的Roger Ferguson认为,对中央银行和其他当局来说,最有用的金融不稳定概念与可能会对真实经济行为产生潜在损害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密切相关。他从三个基本标准来判断或者界定金融不稳定:(1)某些重要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似乎与其基础有很大脱离;和/或(2)国内的和国际的市场功能和信贷的可获得性都存在明显地扭曲。结果是(3)总支出与经济的生产能力出现明显的偏离(或即将偏离)。此外,对于“金融稳定”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加拿大银行的John Chant、德意志银行的学者、欧洲中央银行的Wim Duisenberg以及Tommaso Padoa-Schioppa、哥伦比亚大学的Frederick Ferguson、挪威中央银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荷兰银行、Andrew Large爵士等等。

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对金融稳定的定义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

二、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发展

尽管对“金融稳定”通常有从正面和反面(金融不稳定)两个角度去定义,对金融稳定的评估更多的是从“金融不稳定”角度出发。有关金融风险监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等的研究都属于金融稳定评估框架体系。

自1995年中国银行监管当局职能开始转换以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职能。为了对各银行运作的风险进行连续性的监控,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了对各银行的非现场监控,对于不同的银行机构确定了不同的监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运用对于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中国银行监管当局与1999年分别对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其他非银行机构出台了新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出台对于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在成员国中推广“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这一情况以及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7月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研究室、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单位组成跨部门小组,开始对中国进行首次金融稳定自评估。

2005年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对外《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人民银行称,这一报告将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共同成为央行对外的三大重要报告。

三、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稳定的评估

2005年11月7日央行的中国首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提到,维护金融稳定分为监测和分析金融风险,评估和判断金融稳定形势,采取预防、救助和处置措施及推动金融改革三个层面。第一,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密切跟踪和分析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变动情况。第二,按照有关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和判断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第三,根据评估和判断的结果,采取应对措施。在金融运行处于稳定状态时,充分关注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在金融运行逼近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时,采取救助措施,对有系统性影响、财务状况基本健康、运营正常、出现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通过重组和改革,转换机制,促使这些机构健康运行;在金融运行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积极迅速采取危机处置措施,对严重资不抵债、无法持续经营的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方式进行清算、关闭或重组,强化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及时推动经济体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改革,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促进金融稳定。

目前,人民银行对金融稳定的评估并没有采取模型化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指标,从整体上来判断金融的稳定状况。相对于模型法,通过监测指标体系的方法有个好处是,它并不关注于某一指标具体的指标值,而是通过指标间的对比分析,分析指标数据背后的原因,然后来判断金融稳定状况。

从评估的层次上来看,央行的《金融稳定报告》与IMF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一致,由三个层次审慎指标构成,分别为宏观审慎指标、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和市场类指标。在该报告中,详细报告了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金融业与金融稳定。另外,报告还专门对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稳定进行了分析。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清算体系、法律法规、公司治理、会计标准、征信体系、反洗钱体系,以及由审慎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金融生态环境从狭义上讲,是指金融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状况;从广义上讲,是指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是影响金融体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运行相关的方面。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四、其他一些国家的金融稳定评估状况

虽然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对与金融体系稳定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但直到最近还没有几个国家对整体金融稳健性分析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有待深入全面的研究。

芬兰:芬兰银行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预测银行部门动态框架的中央银行之一。该国的银行预测框架是在芬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银行危机后才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协助对银行部门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决策分析。该框架可以对银行系统获利能力的趋势提供两年左右时间跨度的预测。虽然这一框架能够通过对利润影响因素的分析银行系统的稳健性,但其重点并不在于关注具体的稳健性。该框架被正式地与芬兰银行关于芬兰经济宏观预测模型联系在一起,采用模型的方法。

挪威:从1995年起,挪威银行就开始出版关于金融部门形势和前景的报告。这份报告既包括对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部门的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包括宏观经济与金融部门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家庭和企业金融头寸的分析构成了该报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报告仅供金融部门当局内部参考,并不对外公开。从1997年起,挪威银行就在经济公告季刊的第二和第四期出版该报告的摘要。与采用摘要的方法相一致,出版的报告相对来说是定性的,只对金融稳健性做总体评估,而不是关注具体指标的临界值。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与金融部门相关的变量,特别是与金融机构收益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作出初步评估,之后一系列关于银行系统金融健全性的单一指标被引入评估中,对银行在房地产方面的风险敞口给予特别关注。

英国:在1997年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之间达成的谅解备忘录下,英格兰银行负责金融系统整体上的稳定、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每月举行例会讨论金融稳定有关动态。一项由英格兰银行承担的实施其职责的任务就是对金融稳定形势进行监督,包括对实际或潜在的冲击和金融系统抵御这些冲击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一些较具体的意见。英格兰银行的方法不是采用复杂的模型,而是对一系列来自英国、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的信息进行评价并试图识别出关键的动向、脆弱性和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的风险。

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别负责银行监管的不同方面的三个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和货币监理署(OCC)――根据他们非现场监管业务一部分的、由银行提供的主要数据,已经开发出类似的用于评价个别银行稳健性的模型和指标。加总单个银行的信息可以对金融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稳健性进行评估。一般地,美国监管机构在对单个银行未来稳健性进行评估中所使用的那些变量近似于进行全面的事后骆驼评级中所考虑的各种因素。在某个或多个的银行单独地强大到有整个系统影响力的时候,这些单个银行的变量用作宏观审慎指标可能是有用的。在银行系统的总体层次上,那些对银行当前稳健性进行评估时有意义的变量,可以用作宏观审慎指标。

五、我国金融稳定评估与国际接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一些启示

(一)存在的问题

1.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即数据质量存在问题,曾遭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怀疑。二是,提供金融稳定评估的统计数据,即使是在IMF倡导的评估体系下,也还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的准则。

2.我国金融体系的特殊机制,导致我国的金融评估数据不能简单地与国外进行横向比较。比如银行不良贷款率,我国的警戒线要比国际通行标准要高。

3、金融稳定评估方面的人才。金融稳定评估在国际上来看,也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我国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既熟悉国际金融稳定的通行标准,又熟悉我国金融体系,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接轨,这方面的人才目前还相当缺乏。

(二)对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启示

1.完善金融稳定评价体系,促进金融监控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国对金融风险的关注和研究可谓高度重视。但是,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却一直未能有效建立。这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执行机构有关。因此,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与国际规范接轨,对于国内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十分必要。为此,应尽快构建完整合理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配套建立相应的制度,包括合理的法规框架、适当的组织体系等。从数据收集和处理、信息管理、报告制度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稳定评估工作。

2.尽早参与IMF金融稳定评估体系,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IMF金融稳健性指标评价体系的推广和实施将有助于减少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而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于正在发展、调整和开放中的我国而言尤为重要。因此,我国也有责任和义务对FSI评价体系的推广和实施提出自己的意见,增进国际评估系统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金融合作和交流,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向新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篇8

通过监测重点职业病及有关劳动者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情况,摸清底数、发现问题,统计分析2020年县职业健康检查、重点职业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明确职业健康工作重点和方向提供依据和支撑。

二、监测范围

(一)职业健康核心指标常规监测。覆盖全县各乡镇。

(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控制。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

(三)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与管理。覆盖全县各乡镇。

三、监测对象及时间区间

本方案提及的重点职业病包括:职业性尘肺病(尘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共13种),职业性肿瘤(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β-萘胺所致膀胱癌共11种)以及铅中毒、苯中毒、噪声聋、布鲁氏菌病,共计28种。

监测数据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四、职责分工

(一)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成立项目组织管理组,充分发挥本级项目办的作用,在全面落实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本辖区内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与绩效目标管理,制订实施方案,确保工作质量和时间进度符合年度绩效目标要求。

(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为本级项目办,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日常管理、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等;积极开展“省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工作;及时将监测发现的有关体检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或涉嫌违法违规线索向同级卫生监督机构反馈移交;及时向本级组织管理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县卫生监督机构

作为本地监测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主体单位,根据疾病控制中心反馈移交的有关体检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或涉嫌违法违规线索,做好督促整改与监督执法,及时向卫生健康部门报告问题督促整改及执法情况。

(四)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及时填报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相关监测的内容,加强信息化建设,按《省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及时做好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职业健康检查的报告工作。负责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按时限要求向县疾控中心报送检查结果。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按照提供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线索名单,对已报告的职业性尘肺病病人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调查填报有关信息,及时将存在问题报县项目办。协助开展尘肺病人的随访与康复管理。

五、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职业健康核心指标常规监测

监测对象为辖区内接触可导致重点职业病相应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特别注意两点:劳动者所在岗位如已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情况应当与其监测结果形成有效信息联通;今年的监测工作,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及事故应急时的健康检查均纳入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当年应当及实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人数、疑似职业病及职业禁忌证检出人数等,劳动者基本情况及相应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并采集职业健康检查信息,应包括《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规定相应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必检项目及相关的选检项目信息。

常规监测工作与职业健康检查及其网络报告、质量控制工作相结合。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在“省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各类监测信息,具体要求参照《省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县疾控中心作为本级职业健康检查质控中心,对我县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特别是新备案、群众举报、质量控制风险较高的机构),开展实验室间比对、质量考核或质量控制评估工作。

(三)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与管理

按照省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2020年省职业性尘肺病患者信息核查及补充调查工作方案》(甘卫职健函〔2020〕324号)以及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2020〕323号)和省疾控中心《关于印发〔2020〕230号)要求,继续对全县1949年至2019年底报告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调查。

六、质量控制

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参照省级《重点职业病监测质量控制与评估办法(试行)》执行(见附件1)。

七、项目管理要求

(一)监测数据报告要求

1.及时反馈监测情况并督促整改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20年7月25日、10月25日、2021年1月10日前向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机构报送2020年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等周期内有关核心指标监测信息及质控报告,主要包括:辖区职业健康检查人数、检出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人数、职业病诊断情况等信息,以及对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和诊断机构网络直报数据开展日常核查、定期质量控制检查结果。

县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疾控中心的报告后,应及时督促有关医疗机构就存在问题限期整改,依法开展监督执法。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率纳入绩效评估考核。

2.按时上报监测数据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按要求填写、录入监测数据。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按《省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按时上报相关监测数据。

期间,依上级项目办的调度,县项目办及相关单位按要求上报实时工作进度及数据。

3.形成上报监测报告

县疾控中心应根据重点职业病监测数据,撰写《职业性尘肺病随访与回顾性调查报告》和《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年度报告》。县疾控中心于2020年8月1日和2021年1月5前分别将上述两个报告上报市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4.分析上报工作总结

县项目办要撰写项目年度工作总结,于2021年1月10日前上报县卫生健康局。工作总结应包括主要监测结果、监测数据对本地区职业病防治工作特别是发挥的作用,经费分配使用和人员队伍能力情况,监测工作点覆盖和体系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等。

(二)监测工作报告与监测数据的利用

县卫生监督机构对职业健康检查信息报告、职业病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质量评估等工作中发现问题与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处置。县项目办对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三)做好项目资料管理

监测机构和医疗机构应按年度妥善保管项目相关资料,类目包括:监测项目方案、培训资料、质控考核资料、季度工作报告、监测数据资料、监测结果反馈函件、项目工作总结与技术报告。收集的监测数据应加盖公章、长期保存,以备质控验证和复核。

八、经费管理和使用要求

重点职业病监测经费主要用于摸清职业性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基本情况,开展与监测有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实验室比对、质量控制考核及外聘专家费用、信息化建设、职业健康检查、数据信息采集、数据验证与复核、报告撰写以及监测所需仪器设备购置和维护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县项目办加强职业病监测机构的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符合规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绩效目标。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篇9

[关键词] 住院患者;跌倒;评估;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42-02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患者跌倒是医院常见十大医疗事故之一[2]。跌倒在我国全人群的意外伤害死因顺位中排在第四位,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位居首位,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跌倒的死亡率急剧上升,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达到最高[3]。本院为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率先在本科开展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根据跌倒评估情况对患者进行了跌倒风险告知、跌倒预防措施及跌倒健康教育,现将该开展项目的具体方法及其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共对本科156例≥65岁的患者进行住院跌倒风险评估,其中65~75岁66例,76~85岁74例,86~95岁16例,男性80例,女性76例。

1.2评估方法

自行设计住院患者跌倒评估表(图1),对≥65岁住院患者进行评估,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时进行,评估结果直接在首次护理记录单上体现,由管床护士执行。评估为低危者(≤25分)不续评,中危者(26~45分)1次/7 d,高危者(>45分)1次/3 d(或每周2次)。患者病情变化或口服易致跌倒风险的药物(、镇静催眠药、抗焦虑忧郁药、降压药、利尿药、扩血管药物、抗过敏药物),随时评估,跌倒后需评估,病情有变化随时续评。

1.3护理方法

1.3.1低危组

1.3.1.1 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洗手间铺有防滑垫及防跌倒标识,保持通道的通畅。

1.3.1.2 指导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穿防滑鞋,患者服不可过大过长,病情要求卧床的情况下要在病床上大小便,助行器要放于患者可触及的地方。

1.3.1.3 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被公认为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4-5]。

1.3.1.4 放置物品于患者所及之处:如水杯、电视遥控器、纸巾及助行器等。

1.3.1.5 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呼叫铃:告知患者有需求时使用呼叫铃,等待护士到来后,由护士关呼叫铃。

1.3.1.6 需要时提供合适的助行器:根据科室特点,设有拐杖、助行器、沐浴凳等,供患者免费使用。老年人心理不服老,有行动能力者对辅助工具多有排斥心理,护士要做好解释工作,加强护患沟通,积极开展健康教育[6-7]。加强宣教、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辅助工具,使其认识到合理使用辅助工具是一种安全措施。

1.3.2中危组

除执行低危组1~6项措施外,加以下两项:

1.3.2.1 按要求上好床栏,每一次查房、治疗,护士主动为患者上床栏,告知上床栏的必要性。

1.3.2.2 协助患者行走及上下床:在病情容许的情况下,由护士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助行器,并指导患者使用。

1.3.3高危组

除执行低、中危组共8项措施外,加以下措施:

1.3.3.1 悬挂跌倒风险的高危标识:高危跌倒风险患者(>45分),管床护士除了在患者床头悬挂“谨防跌倒”警示牌、还要在患者一览表插上粉红色标识,进行交班,引起值班护士的重视(加强巡视)。

1.3.3.2 必要时予肢体约束:根据患者情况上约束带,但定时观察肢体的血运及受压情况。

1.3.3.3 根据情况留陪护:要向陪护告知防跌倒知识及助行器的使用。

1.3.3.4 安置患者于容易观察或近护士站的病房。

1.3.3.5 告知主管医生:有跌倒风险的患者要向主管医生报告,并及时记录在病历上。

2结果

根据跌倒评估情况对患者进行了跌倒风险告知、跌倒预防措施及跌倒健康教育,该开展项目的成效见表1、图2。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老年人中、高危跌倒风险占90%以上,故在老年病区开展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首要措施。我科通过跌倒风险评估,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跌倒发生率由2009年4~6例,下降到2010年的0例。

3讨论

住院患者发生跌倒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给医院造成不良影响,跌倒的重点在于预防,准确根据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识别高危人群,能全面而有效地减少患者跌倒的发生,提高医护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实施保护性预防措施[8]。2010年从最初≥65岁以上的患者进行评估到2011年开始所有科室的住院患者都进行跌倒评估,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进入护理电子病历系统,评估者从管床护士逐渐过渡到当值护士。通过跌倒风险评估,全体护理人员均掌握评估方法、预防措施及相关的宣教知识,根据数字化评估,确定目标人群,使护士能主动关注患者的安全问题,自觉落实安全护理防范对策。通过住院患者跌倒处理指引,完善跌倒上报制度的指引,当患者跌倒发生后,由当班护士填写《基础护理质量24小时直报表》,并上报护士长,护士长根据情况24 h内通过内网上传护理部。1周内科室提交跌倒不良事件分析报告。为患者提供专科化的基础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 Oliver D,Brillon M,Martin F,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cd risk assessment tool(stratify)to predicl which elderly inpatient swill fall.case-control and cohort studics[J]. Br Med J,1997,315(7115):1049-1053.

[2] 张秀芳. 医院风险与病人安全管理[J]. 广东省医院护理管理,2005,2(5):29.

[3] 覃朝晖,于普林,乌正赉. 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 中华老年医院杂志,2005,24(9):711-714.

[4] 姜旭雯,陈影影.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8):348.

[5] 解宇英. 健康教育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16):122-123.

[6] 王兆琴. 老年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学报,2006,13(8):47.

[7] 何月霞.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18(4):89-90.

健康状况评估报告篇10

按照学校统一部署,麻醉学院根据《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关于印发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生返校指南(三)》和《安徽省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指引》等文件精神,为科学、规范、有效的做好新学期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开学各项工作有序平稳推进,现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和学校关于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做好开学各项准备工作和开学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平稳推进。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学院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全面领导和部署学院疫情防控和开学准备工作。

(二)持续加强师生员工信息摸排登记、每日监测等工作,严格跟踪管理,准确掌握师生健康状况,严格疫情防控信息日报工作制度。

(三)严格制度管理,强化值班值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开学返校前准备工作

(一)做好风险评估及返校管理。根据《安徽省学生和教职员工新冠肺炎风险人群判定标准》,对教职工和学生传播疾病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类进行管理。

(二)精准摸排健康状况。持续对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近14天以来的身体状况、活动轨迹等信息进行摸排,精准掌握每个人的详细情况,逐人建立健康信息登记。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目前在境外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暂不返校。

(三)教职员工和学生错峰返校

1.教职员工返校。学院所有教职员工均在芜湖满14天,4月27日正常返校上班;教学人员继续做好线上教学工作,做好线下教学准备工作。

2.学生错时错峰返校。5月6日起,评估为低风险人群的毕业年级学生集中返校,不允许带病返校。其他年级学生不得返校。

3.统计学生返校信息。辅导员提前收集整理学生的返程方式和时间,返校学生还须了解是否有家长陪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还须了解到站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并做好登记,按照要求及时上报学生处和办公室。同时做好已返校学生和未按时返校的学生信息统计,精准掌握健康状况及缺勤原因,汇总后及时报学生处和学校防控办。

4.签订承诺书。教职工和学生返校前一天,须签订承诺书,如有瞒报、谎报个人信息造成新冠肺炎在学校传播的,一经查实,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开学报到后将承诺书交至防控办备案。

(四)返校前服务保障准备

1.严格执行《皖南医学院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管理制度》,确保防疫物资领取、保管、发放、使用等过程规范有序,做到科学使用、专物专用。

2.依托网站、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阵地,营造舆论宣传氛围,及时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及省教育厅、学校的工作安排,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确保疫情防控宣传信息及时传达到每位师生员工。

3.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培训,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学习《安徽省学校新冠肺炎师生员工个人防护手册》,开展线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的普及教育。 

(五)教职工和学生返校途中安全防护

1.倡导师生乘坐自驾车辆返校。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时,全程佩戴口罩;全程保持手部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上的公共物品或部位,当手接触了公共物品、咳嗽时用手捂、饭前便后等情况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清洁双手。

2.应留意周围旅客状况,避免与可疑人员近距离接触。发现身边出现可疑症状者须及时报告乘务人员;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若出现可疑症状,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视病情及时就医。

3.旅途中如需到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诉医生个人14天内是否到过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或国家的旅居史,是否途经疫情高风险地区或国家,是否接触过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等,积极配合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

4.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到校按学校要求报告,登记相关信息。

四、返校期间疫情防控工作

(一)教职员工返校。

1. 按照《关于恢复正常上班的通知》安排,有序组织教职工4月27日开始返校工作。

2.做好教职工健康筛查和检测工作。教职员工凭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出示“健康码”绿码,体温测量正常后进入校园,确保安全无遗漏。教职工应乘坐私家车辆、校车、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防交叉感染。

(二)学生返校报到。

1.经学院审批返校的学生,按照学校错峰返校方案要求分批依次到校,未经批准或不符合返校条件的学生不得返校。

2.加强学生返程安全提醒,辅导员应有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交通方式及线路。辅导员应将返校学生报送的返校乘车方式、到站时间、地点等信息及时报送学生处和办公室,科学预测返程集中到站时间,安排车辆接站,减少途中配载,严防交叉感染。学生上车前须凭相关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出示“健康码”绿码,体温测量正常后方可上车。

3.做好返校学生信息统计。对返校的学生,返校日当天进一步摸清、准确掌握返校学生返程信息、健康状况等情况。辅导员采取“人盯人”措施,全面掌握返校学生返程动态,及时报校防控办统计汇总。

同时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通讯渠道畅通,发现应返校而未按时返校的学生,立即联系其家人,及时跟踪,并做好台账,精准掌握其健康状况及缺勤原因,有关信息及时上报。

4.做好学生返校管理。学生进入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健康码”和检测体温;学生依次排队入校,避免拥挤,须间隔1.5米以上;家长及外来无关人员、车辆一律不得入校。加强返校日当天值班值守,安排好返校学生错峰领书、入宿舍、食堂就餐等相关事宜。

五、学生返校后疫情防控工作

(一)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

1.执行《宣传和健康教育制度》。上好“返校第一课”,学生返校后对学生开设“两课”(疫情防控和心理危机干预健康教育课)教育,辅导员要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及时学习掌握疫情防控知识。组织开展战“疫”专题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指导师生做好公共场所的个人卫生防护,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密闭公共场所要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减少接触公共物品,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频率,缩小外出活动范围。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液或免洗手消毒液清洁手部;尽可能增加室内运动,在确保安全距离的情况下,进行户外体育锻炼。

(二)落实教师上班的健康要求

教师不得带病上班。近14天无发热、干咳等感冒样症状,无高风险地区和国家旅居史,无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境外回国人员接触史的教师可返校工作;在洗手池配备普通洗手液,并有醒目标识提示保持手卫生;两人及以上办公时佩戴口罩;电脑专用,不使用他人及公共电脑;全天保持办公室通风状态。

(三)做好师生上课卫生

暂停举办聚集性活动;教师在上课前后均要洗手,授课时佩戴口罩;学生上课时佩戴口罩;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必要时错峰上课。

(四)做好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1.辅导员做好返校学生的思想工作,减少和消除学生间恐慌、猜忌和歧视行为,稳定学生情绪,努力形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良好风尚。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心理危机干预与服务,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客观理性看待当前疫情形势,做好个人防护和心理疏导。向师生公布心理咨询电话,及时疏导师生的心理问题。

(五)密切监测教职工和学生健康状况。

严格执行《晨午(晚)检制度》、《因病缺课缺勤登记与病因追踪制度》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等,确保防控工作无疏漏。各部门、单位安排专人每日负责健康信息统计和汇总,严格执行学校《新冠肺炎疫情报告制度》。

(六)减少聚集活动

1.学生宿舍实行封闭式管理,认真落实学生寝室卫生制度、消毒制度和通风制度,寝室间人员不串门走动。辅导员做好监督管理。

2.暂停聚集性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开展的集体活动和课程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佩戴口罩,尽量安排在室外进行、缩短聚集时间、控制参加人员数量;原则上不召开人群聚集的会议或典礼,严控教职工外出参加旅行或会议,提倡召开视频会议。

六、统筹教学工作

(一)及时调整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安排,合理安排返校学生的教学、考试、就业创业、毕业离校等各项工作。加强实习单位联系,做好实习学生返岗各项工作对接。

(二)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工作。全面梳理教学调整情况,对于线上教学没有安排的课程,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明确教学计划安排,统筹做好计划的组织实施;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标准规定的课时要求,利用双休日、暑假或课外活动时间补齐补足课程计划课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质量评估,了解线上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合理调整线下教学安排,确保课程教学标准不降。

(三)落实精准帮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学业辅导和心理帮扶;因特殊情况暂缓返校学生要做好教学预案,实行“一人一案”,帮助其完成学业。

(四)统筹做好实践教学安排。对于线上教学没有安排的实验、实践课程,可分批次合理安排,减少聚集,逐步完成。相关部门保证实践类课程和活动开展时所需的防疫物资必须到位。

(五)精准管理2016级实习生,合理安排实习生返岗。根据学校评估确定的日期通知实习学生返岗实习。返岗后,原则上在实习单位食宿,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习单位统一管理,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实习年级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心理压力疏导。实习同学如有发热、咽痛、干咳、乏力、腹泻等可疑症状,由各实习单位负责安排就诊并报告学校。

(七)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工作,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固化线上教学成果,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八)做好各类考试安排,有计划组织学期补考、毕业前补考、毕业理论和技能操作考试等,确保考试正常进行。

(九)科学合理组织好2020届毕业生的毕业相关工作,开展线上就业服务,鼓励支持用人单位通过网络等形式开展宣讲和招聘,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进行宣讲,鼓励毕业生采取电子邮件、传真、网络、视频等手段开展简历投递、在线笔试面试。

七、强化疫情防控应急处置

教职工和学生在入校时发现有体温异常或有干咳、乏力等症状,不允许进入校园,立即安排到临时隔离观察点;在校内发现有体温异常或有干咳、乏力等症状,第一时间原地隔离(含密切接触人员),并上报学校防控办。随后按照学校《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规范送附属弋矶山医院就诊,密切接触人员继续隔离,依规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