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趋势十篇

时间:2023-08-16 17:40:28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随着网络的普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高度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想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使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中成熟运用,从而带动企业的自动化,生产效率效果更加明显,最终推动整个企业的可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因此建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体制是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在信息化社会中,企业管理信息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在银行业、保险业、制造业、高科技行业、政府部门等许多行业都得到了应用。所谓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指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把企业的所有内部资料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管理,并使这些资料数据实现信息的系统化、统一化、集成化、网络化及信息流通的实时化、高效化,能在企业内部在线传递和在多个窗口同时运行处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概念上看,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种智能化的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具有网络性、开放性、传递快、范围广等特点,只有把企业信息化提前规划,做好基础性工作,熟练应用,才能把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料资源整合到一起,控制企业内部的资金和成本,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改进和发展,储备管理人才,规范企业内部机制建设,解决企业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使企业在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环境下不断开拓创新。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已将近30年,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90年代达到高潮,在我国的企业中,无论规模大小一般都实现了使用计算机管理企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没有立足于自身的现有信息资源和企业发展需要,使得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还不规范、管理滞后,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能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在处理问题时还存在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现象。尤其是大型企业更是需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企业的信息,深入到企业的深层次管理方面,雇佣专门的人员、引入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在现阶段,中央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用信息化带动企业发展、进行信息化管理,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上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企业所得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信息化不再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发展趋势就呈现出信息资源的开发朝着知识资源开发,信息管理朝着知识管理发展,成为一个知识的经济社会时代,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如何用信息获得知识、如何用知识获得管理策略、如何用策略获得经济收益,必须具备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的知识、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使用知识完善企业的管理,必须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改进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具备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ERP系统。现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主要将企业资源的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以ERP为主导的企业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企业的人力、设备、政策、程序和战略等信息组织起来,实现各部门的统一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相比,ERP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1)具有企业各方面信息共享的功能。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会联系到生产部门、设备部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在ERP系统的调配下,很容易的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的调整和部署,在企业进行改革中,实现企业过程重组。(2)具有实时分析功能。企业在进行人力、财务、经营等方面的管理中,通过该系统可以掌握各方面的实时动态,进而做出有效的调整。同时,对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加以监控,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3)为多种管理模式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平台。ERP系统不仅仅支持MRPII所实现的“灵活生产”、“实时生产”、“零库存”等管理模式外,同样也支持离散制管理模式和连续流程管理模式等。

2.建设企业之间信息化管理的SCM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是进行原材料的采购、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在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的同时,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有以下几点特征:(1)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企业间的生产联盟。该系统可以将产品生产所涉及的各个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以供应链为线索的经营主体,对市场经济的波动有一定的免疫性。(2)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在该系统的协调下,各个企业之间加强了联系,根据各个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也排除了产品剩余的后顾之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建设客户管理系统CRM。该系统可以很大限度上挖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深层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对产品的生产、销售、创新和升级做出及时的调整,利于企业持续长久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管理要将ERP、SCM、CRM三个企业核心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这个系统平台能为企业提供信息的交流平台,促使企业员工共享信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合型信息平台。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促进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变化,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何珊. 浅议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对会计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9(14).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篇2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 eHR

2008年,众多中国企业经历多年的快速成长已经走到了国际化的拐点,如何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是每个中国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要素,如何通过对其有效管理创造中国企业新的竞争力?国内劳动立法的逐步完善也把人力资源管理推上更为重要的舞台。新的经济法律环境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这些新趋势大多数均与信息技术有关,这表明了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将把人力资源管理引入一个全新的ellR时代。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1、以客户为导向

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法,提倡把企业全体员工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顾客,思考这些顾客有什么样的需求以及怎样来满足这些需求。

2、通过业务外包、结构重组和流程改造来改善人力资源职能的有效性

借助其他领域的有效工具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思路的创新。

3、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被设计用来帮助管理人员解决决策中遇到的问题,如信息不全、数据缺乏等,专家系统则可为决策者或者一般员工提供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工作建议。

4、应用软件技术

如人员招募甄选软件、人员规划软件、绩效管理软件、培训与职业开发软件、薪资与福利管理软件等。

5、平衡记分卡

能够使管理者从财务绩效、内部运营、学习创新和满足客户需求等几个角度全面审视公司绩效的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记分卡综合了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所需要的大多数特征,包括以客户为中心、改善质量、强调团队工作、缩短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时间以及着眼于未来的管理等等。它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绩效衡量办法,它强调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和竞争要求选择若干关键性衡量指标。

6、自助服务

人力资源部门在一些传统的行政事务方面如人事记录、提供福利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因此赋予员工控制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和职能的能力。自助服务有利于使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心目中的印象由成本中心向利润和价值创造中心转变,并与员工心里契约的变化(希望自己能够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承担起更大责任)相吻合。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这些新趋势大多数均与信息技术有关,这表明了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将把人力资源管理引入一个全新的eHR时代。

二、eHR的内涵

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eHR)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是从“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先进的软件与高速的硬件,再与处于管理中心的人融为一体的基于Internet的全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运用信息化平台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运用集中式的数据仓库、信息自动化处理、员工自助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网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便捷化、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的目的。

eHR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运用是其基础。eHR既是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也是运用这套系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把分散的人力资源信息进行集中储存与管理,并与企业其他管理系统相集成。

2、通过互联网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与无纸化。

3、企业成员运用系统进行自助服务,使普通员工、直线经理、企业高层都参与HR活动,最终达到全面人力资源管理。

4、充分利用外界资源,使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能够获得专业的外包或帮助,人才网站、人才市场、咨询公司、猎头公司、培训机构、人事机构等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都可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

三、eHR的发展与演进历程

eHR是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为基础的,几十年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从最初的单一功能软件发展成为如今的复杂系统。我们可以把eHR的发展进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薪资计算系统时代

2、人事管理系统时代

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时代

4、eHR管理时代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在中国己有超过十年的发展历程,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整个大环境的观念和管理相对滞后,因而可以说中国的eHR尚处于行业无标准、产品不规范、厂商太混杂、企业未领会eHR软件真正价值的幼年时期。

四、eHR的优势

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eHR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影良大,如薪酬的发放就要先获得并整理绩效情况,以此计算薪资、福利、公积金、所得税及其他扣款等等。如果这些工作完全依赖手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不堪重负的。eHR则可将集中的数据库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信息全面联系起来,可减少信息处理中的大量重复性劳动和手工劳动。员工的可通过系统自助获取考勤、考评、薪资、培训记录等信息和在线申请休假、报销等工作,显著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2、降低管理成本

eHR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减少效果也是显著的,例如Dell公司2000年上半年通过因特网处理了300万美元人力资源管理操作业务,Cisco公司通过电子化学习系统一年节省了2400万美元培训成本。

3、信息充分,沟通及时

每位员工都可使用自己的帐号和密码访问系统相应模块,获得相应的信息和资料:同时还可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等传递给主管、企业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其他同事,实现方便而低成本地沟通。

4、有利于留住人才,降低人员流动率

eHR可根据各种基础数据给出分析和报表,帮助管理者分析员工流动的真正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流动率。系统还可通过人、职的自动匹配,使企业的内部选拔招聘更公平合理,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忠诚度。

5、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eHR系统包含了全面的人事信息、方便的生成各类分析报表,这为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 eHR对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将非常复杂,传统管理方式显得难以应付,eHR则能为企业特别是大中形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相比于传统管理方式,eHR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

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包括员工招聘、人员培训、薪酬福利、绩效考评、激励、沟通、职业生涯规划、离职退休等大量事务性工作,这些事务占据了HR管理者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汉效率低,且容易出错。eHR能为员工提供自助服务平台,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系统。员工可以通过网络自行修改个人信息,查询薪资情况,提交各种申请;管理者可通过网络查询所需的人员信息和统计报表,批复申请,在线交流等等。通过事务性工作的自动化处理,人力资源部门有可能摆脱繁杂的行政作业,转而把把目光投向竞争策略的制订和为决策部门提供管理咨询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信息、共享差,人才引进、开发和使用缺乏统一规划,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能够促进公司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和岗位部门的重新设计,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能够通过引入人力资源状况分析系统,实时掌握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分布和余缺情况,直接为人员的选聘提供依据,进一步拓宽人才的引入渠道,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能够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需要,确定人才培训和开发的方向和思路,从而确保公司的人才培训和开发工作服务于公司的战略目标;能够改善公司的薪酬体系和激励系统,特别是对骨干人才的激励,充分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有效地防止骨干人才的流失;能够让公司高层管理者迅速、准确地获得有关人员管理的信息,明了公司的人员状况、人才需求标准,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能够让员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方便地获得有关自己的考勤、薪资、培训记录等信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透明化程度。

3、使企业实现全面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可能

eHR从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利用internet技术为HR管理搭建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工作平台,在满足部门业务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将HR管理生态链上不同的角色联系起来,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都参与到HR的管理活动中来,使得eHR成为企业实现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纽带。

4、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eHR在电子商务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人才网站、猎头公司、咨询公司、培训机构等人力资源服务商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将招聘、培训、岗位分析、薪酬设计、绩效评价等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外包,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虚拟化。在这样的模式下,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能只有几个员工,他们只负责企业与外包机构的协调和各项职能之间的统筹工作,这在传统模式下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有较高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但力不从心的企业,HR外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企业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其他领域,同时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人为干扰,提高员工满意度,使HR管理更为规范化。另一方面,eHR促生的HR专业服务机构将在为大量企业研究解决HR问题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也是推动企业梳理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甚至系统地建立新体系(包括人力资源战略、方法、制度、模型、流程乃至具体的表格等),即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动态能力;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企业现有的信息数据中心通常采用专用模式建设和部署,即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一对一配置,因此新应用的推出意味着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投入;另外,部署基础设施必须按应用的峰值标准采购来避免性能不足,造成在大部分时间系统运行中相当一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导致资源浪费;开发、测试等环境的额外搭建也进一步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二)信息化带来的维护费用加大

再有,企业信息化带来的IT管理和维护工作日益繁重,导致运营费用的开销大幅攀升。据悉,累计的运营成本通常相当于采购成本的3倍以上。大量繁琐、复杂的维护工作严重占用了整体IT 资金和IT人员的时间,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阻碍技术创新进程的同时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良性发展。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又将降低企业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改善电子商务动态能力以获得竞争优势:知识学习的整合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纷纷大规模推行着电子商务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战略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企业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不断增多的不连续性战略,这些因素使竞争环境表现出“超竞争”的特征,企业要想在这种高度动态变化的电子商务竞争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企业动态能力的建造,动态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员工培训的步伐。公司通过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系统培训,要在公司内部营造学习、钻研技能的良好氛围,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做到优胜劣汰。只有这样,电子商务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外,人员培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投资。

三、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知识管理

要保持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企业仅仅满足于当前的信息系统做支持是不够的。因此,电子商务企业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大力开展知识管理,以获得发展优势。

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知识的获取、选择、保存、更新、应用、创新等流程管理,是将组织内的各种知识与相关的人员、资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透过知识的共享、转化、扩散等方式,管理和提升组织内部知识以增加组织资产的过程,目的是使组织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创新。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的结构化知识,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数据库等方式学习,比较容易获取、理解和交流。隐性知识是知识体系中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那一部分知识,由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隐性知识植根于个体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受制的环境之中,其传播成本较高,传播范围也较小。显性知识易于编码,能够用符号形式或语言来沟通和交流,隐性知识很容易在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流失,具有个人化、情境化的特点,难以形式化,难于交流传播和评价管理。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可以使用一些共享软件来实现知识管理,建立一个知识库,方便员工的使用。知识库可以包括电子商务公司经营历程中的重大决策;公司经营典型案例;电子商务公司内部调研工作成果;公司设施设备的原始采购资料、维修资料;交易客户的信息档案;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等。另外,常有一些公司的重要关键设备设施、客户资源在员工流动过程中处于瘫痪状态,而建立公司内部的知识库能够获得、保存此类资源,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适于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学习型组织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建立这样一种文化,即能让员工有自觉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和动力,是十分必要的。学习是员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敬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员工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通过知识共享体系,公司各个层面、各个级别员工都会受益于知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人员的素质,强化人员的服务技能,加强信息和知识的集成,使其产生新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针对组织和员工个人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保证知识的推进管理过程。同时还要建立奖励机制。在一个具有业务利益竞争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有保守自身“业务秘密”的本能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让员工无所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让大家共享,一方面,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不仅要和员工的业绩挂钩,同时也要和员工在知识共享中的表现结合起来。公司可以借鉴阿里巴巴公司的技术方法,引入成熟经验。在一定规模基础上的品牌电子商务公司,应该把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以有偿方式进行授予,提高电子商务公司的管理水平。

其中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组织规模小,各管理层级之间管理幅度较小,员工横向接触较频繁,使得员工之间、群体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在公司中进行传递、共享、集成方面受到的组织结构限制较少,减少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容易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充分流动,同时这种扁平化组织拥有知识流动速度快、传递路径短的优势,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及时。公司由于组织结构较为扁平,决策重心靠近客户终端,使得其对于客户需求的灵活性、综合性提出一站式服务要求,使得电子商务企业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并且由此设计的客户问题解决方案更为贴切。

四、结束语

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企业获得知识的途径较多,较隐蔽。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组织结构改革、网络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管理绩效的评价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斌斌,林涛.电子商务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5.

[2]许军,梅姝娥.基于动态能力的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J].经济管理,2011,2.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篇4

【关键词】会计 电算化 发展趋势 方法策略

会计行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备受社会关注,人们也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进行舆论监督。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应用中的作用效果明显,它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搜集、分析、归纳整合等内容的处理上避免了误差瑕疵。在科技时代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企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波动。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举措。

一、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人员的大量缺乏

会计电算化需要专业的人员操控执行,而一些中小型企业会计的业务能力相对较弱,在上岗前接受的计算业务职能培训知识趋于形式化,会计电算化人才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需求,进而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强。目前我国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上岗要求、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业务能力标准执行不严格,导致会计人员不能灵活地运用操控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状况发生频繁,在工作上很容易造成信息数据丢失等严重问题。企业自身要首先为自己负责,在聘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工作人员时,要注重考核是否具备会计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双重工作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因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人员的水平差,给企业带来的工作损失。

(二)会计电算化技术管理机制不健全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软件系统更新速度较快,企业对会计软件的不及时更新应用制约着会计工作的有效完成。会计软件自身存在很多弊端,由于网络技术的强大发展,很多网络病毒的入侵就会导致会计电算化软件不具备一定的安全系数。再者,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范围不具备宽泛性,随着地区发展的速度决定电算化的普及程度。在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迅速,企业运营会计电算化的举措实现的相对完善。而对于我国西部发展速度相对逊色的地区,企业对会计电算化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进而在应用上也相对怠慢。这样一来,由于地区发展速度的影响,导致会计电算化在地区企业的运用范围不宽泛。

二、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一)运用和推广范围不断扩大

经济时代引领社会向前发展,我国企业间的技术较量也愈加激烈。各个企业间开始追寻电子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这样可以减少因人员失误带来的信息失真先现象。随着企业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网络化处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促使这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企业间对最新技术的熟练运用,实现了企业信息全面化管理,成为了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步骤。会计电算化自身带有的精准性和高效性特点,为会计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便捷条件,加快了企业工作效率的速度,其资源的共享性也加强了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在企业发展战略上互相促进学习。在真正意义上帮助了我国企业在技术处理上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信息管理效率与速度的统一。

(二)会计电算化技术水平的完备

当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趋势,带动了相关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上施行网络信息化操作,对企业相关大量信息化数据库的管理提供条件。网络控制避免了人为控制的操作失误几率发生的可能性,对数据资源的安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再者,由于企业信息处理的繁琐性质,企业信息的分析处理程序难度大。这就需要极具高专业水平的人员执行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对专业人员加强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带来的企业顾虑,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发展,信息的分析处理工作愈加全面化。技术水平的完备程度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人为因素的辅助作用,机器永远存在着固定模式的缺陷。这就要求企业在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的同时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促进其他部门电算化管理,构建一个属于企业自身管理下的信息操控系统。

(三)操作功能和信息处理的多元化

首先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分析处理系统,可以节省员工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软件逐渐向其他功能扩展服务的趋势,为企业的管理职能和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基础条件。计算机的操作功能注重多元化发展,提高管理事前预测功能,以便于企业人员及时对企业突发状况做好处理措施的方案制定。除此之外,会计电算化面向加强企业间的互动交流模式形成方向发展,改变计算机软件的固定机械化,赋予电算化系统交流沟通的职能。网络化数据库管理职能的运用,对会计电算化操作职能和信息处理发展趋势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的简要分析得知,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企业实现良好运营模式的重要前提。企业要注重自身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员工对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运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对会计电算化的功能及软件进行合理开发和操控。当下企业必须认清的道理是: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是当今社会下的主流方向。要在财务管理及企业聘用人才培养上做好充分策略研究,全面提升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秀梅.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5(19).

[2]白红莲.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篇5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当然也在会计领域广泛使用。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使用正在由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会计工作逐步高效、准确,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计算数量和劳动强度,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良性发展。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会计行业内电算软、硬件不断完善,为会计信息化过渡做好了准备。在信息传播迅速,工作效率要求极高的今天,会计电算化进行的简单会计电子计算,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已经呈现出了与信息时代的种种脱节现象,只有加速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才能充分共享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度是信息时代对会计行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机遇;挑战;过渡策略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辨析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会计行业中使用时间长,为会计行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化正是基于会计电算化的软、硬件设施、技术条件、专业人才等前提下才能展开。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在具体使用和对会计行业的促进作用上有着众多区别。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对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手工完成较为困难或者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进行计算机层面的计算解决,主要是针对会计工作中的单个任务,操作环境也多为封闭操作,不与网络信息交互。会计信息化阶段时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为解决会计问题,而是与企业各部门实现会计信息共享,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合理决策,实现企业良性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重点强调其在信息间的共享。会计电算化是会计部门内部解决工作问题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主要用途是优化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在企业中使用时涉及部门少,对公司其他部门工作产生影响小。而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会计信息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职能除了优化会计工作,还包括向企业内其他部门及决策层提供会计信息,促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在会计电算化使用中数据处理结果、财务报告等数据材料主要为会计部门内部使用或者提供企业决策层,但是在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网络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企业的财务共享程度,促进企业进行信息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更高阶段

会计电算化针对会计工作中人员手工难以完成或者无法完成的工作进行处理,是一种机械计算的模式,主要目的是解决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但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信息,并不能促进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的良性进步。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会计电算化软、硬件设施、技术条件、专业人才等,加入网络互联和网络共享技术实现的深层次计算机信息财务工作,会计信息化不仅满足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行业效率提高的作用,还能在会计信息共享过程中,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决策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更全面的实现,企业管理必须借助于有效的信息实现信息化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渡,更体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会计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质量

会计信息化促进了会计信息在企业间各部门的共享程度,也提高了决策层使用会计信息的效率,在有效的监督下,可以实现企业财务质量的提高,促进企业对其财务的控制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电算化下会计部门单纯从事会计数据计算,账务记录、审核,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部门工作效率更高,企业财务管理可控程度增加,更有利于开展会计审计,实现对企业财务质量的监督和提高。

3.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财务质量对于企业能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工作决定企业的财务质量,随着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决策的重要性也在日益提高。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会计行业也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企业面对会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如果仍坚持会计电算化,将会导致企业财务质量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影响企业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质量优化、企业管理意义重大,成为企业会计工作优化的必然选择。

三、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途径

1.会计信息化观念的强化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大量计算机信息软、硬件的支持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而这些条件的实现都需要企业管理者的的决策和资金技术支持。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企业效益增加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信息化的效率,不局限于模仿,真正实现对会计信息化的信息的利用。

2.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经过20年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国家对会计专业人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有一定的重视。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国家、企业以及会计人员自身三方面努力寻求自身素质的提高机会。首先,在国家层面要重视会计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养,会计人员考核增加会计信息化相关知识的考核,提高会计人员信息化程度。另外,企业要注重内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多层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会计人员要明确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必然趋势,注意会计知识与信息化知识的良好结合。

3.完善企业整体信息化系统

完善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结构,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有效发挥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指导作用。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需要结合企业整体信息化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构建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把握信息时代下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强会计信息化与企业整体信息化的管理的联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增加。

四、总结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时代下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的信息化必然促进企业财务质量的提高,加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盛国杰.浅论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开发研究,2009(S1).

[2]王锴,汪家常.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贡献与趋势[J].财政研究,2010(02).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篇6

一、战略化趋势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日趋复杂,社会环境变幻莫测,组织与环境联系的日益紧密,管理所涉及到的因素日益增多、日趋复杂,组织(尤其是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能否制定和实现正确的战略构想,关系到组织的兴亡。

就企业而言,过去企业家往往追求企业战略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企业的发展施以长远地影响。但事实证明,多变的技术革新浪潮,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往往使追求“稳定性”的企业措手不及。企业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要在彻底了解和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订出最佳的企业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只顾眼前和一时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惟有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才能战略制胜,才能不断壮大发展。

现代中国企业已进入了由面向计划的传统管理到面向市场的战略经营时代,制定战略已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战略经营要求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反映。因此,具有迅速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比周密的计划更加重要。而战略研究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对客观事实的实际了解,分析能力和预测技术的发展使战略计划研究成为左右组织或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实际出发注重对长期计划和战略研究,必将成为管理中突出的热门课题。

二、信息化趋势

随着以微型电脑、激光技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和新能源开发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生产技术、社会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等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进入重要资源的行列。丰富而准确的信息,是正确而迅速决策的前提,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和准确的信息,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各级管理者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作用,把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企业管理者发挥各种职能作用,都要以掌握大量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信息处理要求,也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对信息的要求,企业管理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竞争致胜的重要法宝。

组织对信息管理的能力,将集中表现在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对信息的管理就成了现代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这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现代企业和组织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

三、人性化趋势

在传统管理中,大生产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机器系统的配件,人被当作是物,管理的中心是物。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机器,而是高素质的人才。组织中人的作用,在组织中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中心也从物转向人。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中心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

在任何管理中,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的这一特征,要求管理理论研究也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差不多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建立在人性的假设理论基础上。许多学派管理理论的不同,主要是出于对人的本性认识不同。20世纪之初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基于“经济人”这一假设的,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是基于“社会人”这一假设的,至50年代又有了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马斯洛的人性管理,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管理,强调实现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现象。管理研究发展史表明,管理学理论明显地存在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此,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作和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管理方式上,现代管理更强调用柔的方法,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鼓励人,以感情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

四、弹性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从固定的组织系统向富有弹性的组织系统发展。这是社会管理发

展又一个重要趋势。

过去在组织管理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长期固定不变,显得僵硬。但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组织机构应该趋于灵活而富有弹性,以求信息畅通并行动敏捷,能够具有很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简化发号施令和相互沟通的渠道,组织管理者将缩小机构,减少层次。在企业各下属机构变小的同时,将赋予它们更大的自,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下放。这既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专长和创造精神,又有利于使企业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层战略决策问题上。

80年代初,日本和美国的一些管理学者对日美几家著名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比较后指出,美国企业规模过大,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划分很细,部门间沟通少,管理集权程度高,灵活性差。而日本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多,各部门在经营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许多企业可以根据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及时扩充或收缩某些业务部门,适应现代化地生产。这种组织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机动灵活而不僵化,形式多种多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这种富有弹性的组织是柔性组织。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电子信息行业运行概况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对外贸易增势平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0%;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日益迫切,对我国的挑战极大信息产业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指令(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这些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

面临着产品的升级与产业的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就是人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2]别秀梅,李玉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5.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篇8

目前,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不断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重创,其中薄弱的创新环节是企业实现由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过渡的最大障碍,因此,高附加值的实现一直困难重重。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CTIC)在这几年产业集群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改变现状的方法,力求通过一系列实践来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制,以达到推动产业升级的最终目的。笔者将“在产业集群进行趋势,进而衍生出周边服务”这种经验模式称之为“趋势信息的地方化定制”,本文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辅以生动的案例,对近几年不同地域所做的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的形式、方法及影响进行了总结,以期得到推广和借鉴。

趋势 走进集群

产业集群创新要升级,先看“趋势”

2001年, 在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首次了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这次成为家纺领域趋势“零的突破”。正如当时媒体报道所言,的目的是为了“诠释家纺概念、弘扬家居文化、宣传家纺品牌、引导家纺市场”。 时隔6年,国内首次服装辅料流行趋势亮相于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如今,关于纺织品的各类“细分化”趋势出现在大小相关产业活动中,成为提升会展服务、行业活动、品牌形象等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趋势已经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而“趋势”作为产业信息,是否能有效地传播也将成为纺织服装产业是否能快速升级的关键因素。进一步说,产业集群的创新想要升级,要从“方向”上开始认知――即,需要有一个对消费趋向和心理方向上的前瞻性分析,并将这种分析结果进行“广而告之”。

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趋势”更强调本地化服务

趋势信息的传递要注意时效性、权威性和针对性。

如果趋势的不能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就失去了的意义。尤其是纺织品的趋势工作要提早两年或更早着手准备,这样才能给下游的服装趋势以足够的准备时间。另外,趋势信息如果不能使某个权威变成一个“广泛参照”,其效用又会大打折扣,因为细分化趋势越多,其“趋势总特征”越不明显,而最终沦为“没有趋势”,因此,科学为本的“大趋势”如何细化到产业应用中,地方产业如何经过“消化”再以权威的形式出来,扩大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影响,都是趋势研究最终走向应用的关键环节。

从这一方面来看,我国的专业机构一直在推动趋势引导地方集群提前把握市场动向,增强创新能力。从2005年只有一个产业集群地进行国内自主趋势开始,已经陆续有更多的集群地开始参与进来,从2006年的2家到2008年的5家,是个质的飞跃。

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也得益于流行趋势的能够结合当地产业和产品特色,为产业集群服务。比如江苏吴江盛泽是以涤纶长丝织造为特色产业的集群地,从2005年开始就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深度合作,在其秋季经贸洽谈会上做了以“时尚东方”为主题的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2006年10月,盛泽东方丝绸市场除了在“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2006中国吴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同步 “2007/08秋冬 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还组织了“创新 超越 合作――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论坛”,进一步深化了地方性的创新服务。

由于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连续3年在盛泽东方丝绸市场,大大增强了当地的地域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2007年还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的第一家产业集群“产品开发贡献奖”。

趋势 牵引创新

趋势内容与形式的立体化

2008年在第十一届海博会上的 “2009春夏中国纺织品面料流行趋势”展示产品包括150余家优秀企业的400多块“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企业的优秀产品/作品,结合流行色彩以及新季节典型面料进行展示,为服装企业提品开发的导向性趋势信息。辅料展示产品按照2009春夏辅料趋势信息展示国内辅料领军企业的优秀产品,展示突出福建当地企业的特色,并进行时尚化的组合与演绎。流行风格与纹样的概念也同期展示出来,结合成衣的流行趋势用不同的材质方法体现出来。

趋势信息服务更加人性化

除了静态展示区,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还通过邀请国内新锐设计师,利用福建石狮当地优秀企业资源,设计制作概念成衣,进行展示;现场还通过大屏幕不断滚动播放2009春夏中国纺织面料最新趋势信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强化效果。

另外,展会还设立了专门的小型新闻中心,提供本次流行趋势的新闻资料,并有专业人员对趋势信息进行专业、具体、形象的解读,回答专业观众在把握趋势方面的问题和疑惑。

集群 影响深远

在产业链上的影响不断延伸

趋势是产业链顺利衔接的有利保证。2008年开始,绍兴柯桥增开了国际纺织品面辅料春季博览会,并在其间开展中国流行面料创意时尚演绎活动。展会集中展示了纺织原料、纱线、面料辅料等特色产品,充分发挥地方产业、市场优势,突出产业链上游的“时尚创意”发展方向。

除了上游的面辅料产业,下游的服装产业集群也一直积极参与,今年的宁波国际服装节上,宁波服交会组委会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联合主办了以“融入全球化,提升产业链”为理念的“合作与跨越――09/10秋冬中国流行面料时尚创意展示”,受到了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组委的表彰,并获得了“最佳创意奖“和”“最佳现场活动奖”。为带动宁波乃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升级,努力投身于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的提升,以第十二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为平台进行流行面料的时尚创意展示,分别以“面料流行趋势”、“服装创意展示”和“流行时尚视频展示”三种形式,为展商及专业观众提供更立体、更直观的引导和解读,受到现场观众和采购商的关注和好评。

因地因时制宜的服务不断获好评

广州国际轻纺城今年分别进行了09春夏和09/10秋冬两个季节的“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专场,这也是与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的周期相吻合的。单位收集展示了150余家国内著名企业针对09春夏市场开发的400多块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产品,他们是中国纺织行业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企业;这些面料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市场的流行趋势,是具有市场价值和开发潜力的优秀面料。同时,亦加入符合2009春夏辅料趋势信息的国内辅料领军企业的优秀产品,进行时尚化的组合与演绎,更形象地展示了未来季节的产品特色和面料开发的方向重点。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篇9

[关键词] 企业管理;ERP;信息技术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60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22- 02

1 引 言

企业管理,是企业对其生存经营活动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监控等一系列职能活动的总称。狭义上,理论上企业管理主要是财务管理。广义上,企业管理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技术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其中财务管理是其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我们以广义上的概念对其展开叙述。企业管理分类:以管理对象分类、以资源要素分类和以职能或业务功能分类。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未来的管理趋势将向企业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和大众信息化意识的提高,旧有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不能再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对现代化的转变越发紧迫。企业管理未来趋势的4大特点:网络化、扁平化、柔韧性和联盟化。未来企业的发展要把握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能力,快速及时地接受、反馈和发放信息,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ERP系统能够促使企业管理向未来趋势发展。

2 当前企业通过ERP系统强化的基础性条件

2.1 ERP系统概述

1990年,由美国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公司Gartner Group Inc首次提出ERP系统概念(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该系统是基于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系统。包括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信息系统,如内部信息系统、生产成本计划管理系统、外部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维持管理系统等。企业通过ERP系统有机、系统地整合了企业中的各种内外部资源,根据企业未来的既定的计划合理分配资源,全面支持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2 强化的基础性条件

2.2.1 适应市场竞争、合理分配资源

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市招生考试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我司主要经营图书发行,招生自考信息开发和计算机网络咨询、信息集成等。其中,高考类图书为企业主要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来源。公司创立后,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从财务电算化到ERP实施,加强了图书市场的占有率,保证低库存高周转,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保持核心竞争力优势。通过利润分析,准确捕捉信息化市场热点,重心逐渐向信息技术产品倾斜,如今IT产品利润直逼传统图书发行利润。

2.2.2 符合自身发展、整合内外部资源

从IT行业联想公司案例来看,柳传志花费几千万元构建联想集团ERP系统,这不是单纯的赶时髦的行为,而是基于联想企业当时状况而做出的抉择。当时,联想企业正处于发展瓶颈时期,外部市场竞争巨大,各大IT巨鳄咄咄逼人。联想企业坚定实施ERP系统,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和业务流程,内部和外部信息化,相互反馈调整,提升了联想企业的工作效率,才有后来联想企业完成并购IBM的宏伟计划。

3 企业通过ERP系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目标实施明确

企业实施ERP的目的是希望满足当前企业的管理需求和提升管理水平,然而ERP并不能解决企业管理中的所有问题。①企业自身必须要清楚其自身的需求,结合需求来实施ERP系统。正确评估ERP系统的作用,找寻ERP系统无法解决的薄弱环节,做好企业管理战略规划。②ERP系统实施中要做好分项安排,合理运用企业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统筹兼顾、协调统一;建立全面、完善的ERP系统。③保证ERP的顺利实施,明确项目的长短期目标、总分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突出过程重点,定期评价,反馈,调整ERP系统的战略规划。

3.2 建立咨询制度,满足需求调研

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往往会有咨询需求,内部系统可能无法满足所有问题的咨询。对于企业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很多是需要及时反馈解决的,而内部系统的不完善、滞后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的损耗。ERP系统具有强大的顾问团队,拥有世界上最佳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对于企业整体项目的评估、调研和经营管理活动流程中的主要问题具备专业的水准。ERP系统不仅对整体把握,而且也注重对细节的考虑。细节决定成败,了解项目的细节,企业管理人员才能制定出更为可行、有效的战略。

3.3 循环渐进,分步实施

实施ERP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是一个流程再造的过程。实施ERP系统不仅是事前的控制,也是事中和事后的不断修复、反馈信息和调整的过程。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而是更多地重视过程的管控和监督,是把握细节、放眼于整体、由繁到简、由里及外,由短期到长期的过程。ERP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新生系统,需要企业管理者循环渐进,分步实施,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4 结 论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未来的管理趋势将向企业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企业通过ERP系统有机系统地整合了企业中的各种内外部资源,根据企业未来的既定的计划合理分配资源,全面支持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然而,当前我国基于ERP系统的企业管理仍处于初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实施团队、人员素质往往对ERP的实施产生关键性的影响,而我国还很缺乏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ERP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流程再造的过程。在企业管理中正确运用ERP系统,可以让企业内部外各项资源更加有效地被充分利用,并提供相应的保障平台。从根本上,有助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进而提升企业在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的趋势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发展方向发展趋势

一、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一)会计电算化要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

企业的财务系统既要严格遵守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而不是一个孤立的账务系统。在构建企业财务系统时要充分结合供应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的体系和流程。比如说,账户结构的设置、账务流程的安排、各操作环节的衔接设计、报表内容的需求等。同时更加注重于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二)会计电算化系统要符合企业整体管理的需要一个企业由不同的管理部分组成,那么,电算化系统应由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及时反映企业各方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态,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既要反映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又要能反映非货币计量的信息;既要强调可靠性,还要强调相关性和及时性。系统应充分体现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管理理念,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信息需求。

(三)财务软件模式要灵活,具备通用性

当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不同信息流的一体化、集成化目标。财务软件日益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现代化方法。因此,首先要求未来的财务软件开发应充分考虑其融合理论与通用功能,从而实现不同数据相互传递、相互转换,进而被识别和接受,能够在不同系统软件下通识通用。其次,应由相关的财政管理部门结合各企业情况,提供一个适用于单位普遍情况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模式,使各单位的工作方式得以统一。

(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以电子商务为导向基础

目前,电子商务技术,成为一切商业贸易活动的重要技术环节。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利用好网络资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所产生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经济信息,加强其财务决策和管理活动。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全面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最终实现全面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现代企业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发达国家的经验验证了,只有走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前列,只有掌握了最新的信息技术,才能在国家经济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信息技术的重要手段就是电子计算机。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新领域——网络会计

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企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外部网(Extranet)使企业对外有选择地对合作者开放或提供有选择的服务,使信息共享。网络时代的来临必将使会计由传统的形式演变为网络会计。

(三)ERP(企业资源计划)——财务软件发展趋势

财务软件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立足于企业整体,来定位财务软件的发展方向。

ERP的全称是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即企业资源计划的意思。是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他的使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是一种先进的管理。财务管理软件发展是未来的趋势

(四)会计电算化的国际化趋势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全面开放,必将推动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的进程,管理和电子商务软件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财务、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应用的企业级财务软件将成为财务软件市场的主体。面对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应建立一个适应于国际化环境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帮助企业尽快适应于国际化竞争,争取让我国的电算化摆脱落后停滞的局面,在国际电算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

[2]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