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分析十篇

时间:2023-08-15 17:31:59

思想政治分析

思想政治分析篇1

关键词: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加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当前的良好形势为银行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的银行企业发展迅速。但是,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却相对滞后。在银行内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银行领导、职员的思想政治觉悟非常重要。近年来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有必要。然而一些银行领导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作用。不仅如此,很多银行职员同样没有重视起来,而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思想上比较懈怠。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比较复杂,人们生活中的一切无不受着商业大潮的冲击。在当前形势之下,如果不及时对银行领导、职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他们将很难把控自己的欲望,很难抵得住金钱的腐蚀与诱惑,进而很可能会做出一些违法的举动,甚至是损坏国家利益的事情。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确实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部分银行领导、职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低下,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在当前形势之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加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由以上的分析论述可知,目前我国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的策略,以切实加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此,笔者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认为要加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要时常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

加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时常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创新,对于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非常重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上进行创新。为此,就好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一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二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注重理论方面的教育,更应该尽力解决职员的实际问题,只有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口服心服,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才会愈加明显。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此,需要大力开发思想教育的工作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力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吸引群众主动关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可见,时常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非常重要,它是加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

(2)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

加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与时俱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在新的经济及政治环境下,特别是受到国外的经济及政治的影响,我国的银行企业不能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不闻不问,在银行的一些相关改革中,不重视新的国内外的形势,忽视了时代的鲜明性,导致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进行银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体鲜明的时代性。在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员工开阔眼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银行的未来繁荣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不断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价值。总之,加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3)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二者的关系

加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二者的关系。新形势下,要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就必须使之贯穿业务工作的全过程。一些单位比较注重开展集中系统的教育培训活动,但对员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却注意不够,解决不力,而有的单位业务工作一忙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就放松下来。这都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没有一起抓的表现。总之,要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不误,就必须把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4)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

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如此才能使工作得到切实的加强。新形式下,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是盲目的,无方向的,而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对一般性员工,要根据他们的思想基础、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性格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富于活力,卓有成效,以发挥员工积极性、促进工作为最终目的。其二,对管理干部,要根据他们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正当工作之年的管理干部,应引导其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对已到退休之年的管理干部,要引导其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个人进退。总之,在银行内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要使工作能够得到切实的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银行领导和职员必须要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使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切实的加强。总之,要做好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银行领导和职员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分析篇2

关键词:韩非;综合法、术、势;极端专制主义

韩非是战国后期集“法”“术”“势”思想为一体的大法家。韩非出生于弱小的韩国,从小师从于荀子,但其思想却与荀子不同。他不善言辞,但学术成果十分丰富。《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而现存的《韩非子》也是五十五篇。从内容上看,两者除个别篇互有出入外,全书的思想是一贯的。

一、韩非的政治思想

作为战国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韩非的政治思想是其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韩非子》一书的最主要的内容。他不但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的思想资源,而且加以综合发展,建立属于自己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并终于成为秦王朝的治国思想。可以说,韩非的思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与趋势,适应了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并建立新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的需要,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秦王嬴政、后来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见到他的著作时,竟然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①的感叹,而他的理论主张也首先在秦国付诸实践。他的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内容有:

(一)从“人性论”到“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性好利,这也是他的老师荀子的主张,但他的“好利”论却与荀子的“性恶”论不完全一样。荀子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这就是“性恶”,而且他强调先天的“利”“欲”必须而且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加以改造。韩非子同样也承认人是好利多欲的,但他强调这是人的本能,是人生存的需要,应该得到尊重,无所谓“恶”。人就是自私的,人与人交往的实质就是利益之间的交往,无需改造也改造不了。

(二)综合法﹑术﹑势的帝王之术

韩非认为,帝王要做到君主之利至上,必然要有一套可以治理天下百姓,又可以统制驾御臣子的方法。他考察了前人的经验,综合了商鞅的“法”、慎到的“术”、申不害的“势”的思想资源,终于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综合统治方案。他明确宣布“法”“术”“势”都是帝王手上的工具,“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势者,胜众之资也。”(《八经》)“势重者,人主之爪牙也”(《人主》),三者缺一不可。简单说就是:帝王要充分运用“势”这一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以“术”驾驭群臣,以“法”制服百姓,这样才能运天下于股掌之上。下面分别加以分述:1.对于法,韩非认为:“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难三》)他认为法在治理国家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有度》)“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内储说》)。因此他认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五蠹》)为了更能巩固其“法”的思想,达到“以法治国”的地步,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论述:“夫圣人之治国也,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显学》)可见,韩非把治理天下的所能凭借的手段全部放在严刑峻法上面,认为一应道德教化的手段都是多余的。这显然就过于极端了,秦朝用之以治国,结果二世而亡。2.对于“势”,韩非曰:“国者,君之势也,势力者,君之马也,夫有才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势者,胜众之资也。”“夫尧舜生而在上位,重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纣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不能治者,则势乱也。”在韩非看来,所谓“势”就是君主承袭下来的统治地位,它是一种无价之宝,是使臣民无条件服从的“胜众之资,”但“势”可以承之于祖宗,却不能保证它永远不受挑战,而是需要君主精心经营才能维持甚至发展。而精心经营的内容不是施恩惠于民而得到民众的拥护,而是善于运用操纵“法”和“术”来制服臣民。这也是韩非思想与儒墨道诸家大不相同的地方。“势”的强调,使韩非子的思想更具有完整性。

二、韩非政治思想评价

列宁说得好:“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评价韩非的政治思想,同样要坚持这个原则。由此观之,韩非的政治思想既有突出的贡献,也有明显的不足,对后代的影响也相当复杂。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韩非生当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从分裂向统一过渡的大变革时代,他的政治思想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使秦王政得到一套十分完整的统治理论和行之有效的帝王之术,特别是其“法”“术”“势”三者综合运用的理论对于巩固秦王政的政治统治与中央集权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使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积累起来的统治方略和国家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有力地加速了秦王朝打败六国、统一中国的进程。(在韩非的论述中,君主虽然是个例外,但他还是非常强调“明主”也一定要遵守法律。)在社会管理上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需要批判的方面

思想政治分析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治社会化问题逐渐受到中外学者广泛关注,政治社会化研究不断深入,作为一个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能否传承和影响社会政治关系稳定的大问题,当代世界各国都普遍开始关注政治社会化问题。其中,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由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机制所决定的。正确分析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职能,有助于中国政治社会化的更好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内在一致性

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目的都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二者的控制力量具有一致性

政治社会化虽然包括社会教化和个体学习两个互动过程,但实际上社会教化并不是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意志,其控制力主要存在于统治阶级,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统治阶级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治力量。

2.二者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在政治社会化中,社会教育和个体学习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都是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而理想信念无非也是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因此,二者在内容上都包含了“政治观点”,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

3.二者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一致性逻辑地表明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教化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合格的“政治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内在一致性表明了二者的共存性。一方面,政治社会化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客观上具有了政治社会化的功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育人职能,有助于培养政治社会化中的合格“政治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是统治阶级教化其社会成员形成符合其利益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可见,对其社会成员政治观点的灌输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公民个体提供相应的政治信息,在其育人职能发挥同时,客观上向公民传授政治知识,从而为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奠定了理论素养。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政治人”,而其核心是政治价值观念,因为公民个体政治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其政治社会化的内在标志,它影响着个体的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可见,政治价值观念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就在于,通过其自身内在的机制和方法,运用多种途径培养社会成员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思维以指导实践。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培养个体的政治价值观,同时还可以提高个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兴趣。作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了解、认同和掌握了社会所通行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质,从而为个体政治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保证职能,有助于保证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主义方向

无论是就单个个体而言,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的作用不是抽象的,而有其具体的政治内涵。在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固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政治思想观点,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教个体认同社会所有的政治价值观念,它必然促使个体认同能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价值观念,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宣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也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能保证个体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确保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主义方向,从而也就解决了公民政治社会化特定的政治方向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延续性,有助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载体,政治文化是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有机统一体。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在同一统治阶级统治下的社会中,其社会生活也是变化发展的,因而社会的政治文化也要得到改善和创新。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具有延续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延续性的过程中,并不是对前后反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简单地堆砌,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古、西之糟粕,去今、中之精华,不断糅合,为我所用。诸如在当今的政治思想观念中,有古代的“仁”、“礼”;有当今的“科学”;有西方的“效率”;有中国“勤奋”。当然,对于“私欲”、“拜金主义”、“等级”等封建和资本主义的糟粕,我们必须摒弃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一代代延续的过程,势必会将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反应到意识形态中来,也必然有助于为政治文化输送“新鲜的血液”。

4.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激励的作用,有助于扩大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能够产生一种意识和情感上归属感。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依据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态度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对于一定阶级、政党的政治主张,或拥护,或反对,从而自觉付诸某种政治行为。当然,这其中必然也会存在一个政治行为正确与否的问题。在我国,一切拥护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行为都是得到肯定的;相反,任何有悖于人民的政治态度和行为都会受到谴责甚至是责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个体不断积累政治信息,并最终整合形成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念,这也表明社会成员在政治上达到了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励手段,对有贡献的个体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对敌对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即使那些没有得到惩罚但也没有得到鼓励的成员来说,“碌碌无为”就成了对其的负激励,从而使得社会成员不断对主流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产生认同,具有把社会成员个体组织在一起实现政治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凝聚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随着现实社会生活地不断丰富,政治社会化的道路也日趋复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现实来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起到促进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以下谈谈几点思考:

1.思想政治教育在占据学校和社会两个主要阵地的同时,应更关注于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因此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是关键因素。但家庭方面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所遗忘,我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抬得过高过大,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社会这两个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架空了,毕竟家庭才是个体的开始和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善于做细微工作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家庭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家庭结构的不同,无论是对政治社会化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夫妻子女两代型家庭、祖孙三代型家庭、夫妻政治态度一致与否、双亲不全或失去双亲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等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对家庭方面的渗透力度。

2.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更有效地促进政治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给人以简单说教、枯燥乏味的印象,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长久如此,必定会使人们厌倦思想政治教育,这无疑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通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局限于座谈、会议、访谈等简单通俗的谈话方式,其实不然,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开拓新的载体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首先,活动载体。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也就是一种“隐蔽教育”。“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活动载体。其次,大众传媒载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信息传递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此会对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双重效应,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媒介的积极效应,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化解其消极效应。再次,网络载体。网络载体的开放性、快捷性、平等性、虚拟性等优势可以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但同样,网络始终被称为潘多拉魔盒,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摒弃“黄色”、“黑色”等不良信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最后,人际关系载体。运用人际关系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还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营造一种健康向上、潜移默化的氛围来使个体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从而为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奠定素质基础。

3.重视并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环境

个体的政治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传统上我们往往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物质条件、现实生活等大环境或者说是硬环境方面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殊不知,家庭、工作单位、社区、网络等软环境对个体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各种有利环境的整合作用,使大环境与小环境相结合,逐步加强环境建设,从外部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提供有利氛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3] 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 R.Dawson&K.Prewitt.Political.Socialization[M].LittleBrownandCompanyBoston,1969.

[5] 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胡杰.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思想政治分析篇4

第一,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高科技、广信息、大文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心中既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又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迷惑不解,不知所措。需要老师给以引导。而今天的政治教师特别是乡镇中学的政治教师大多数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思想文化不够开朗,生活不够富裕,变革并不强烈的时代生活过来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带着一种“怀旧心态”来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这些教师仍在沿袭过去的教学路子,一本书、一支笔、一口气讲到底。即使有的教师萌发了改革意识,也有改革的设想,但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制约、限制和束缚,特别受中考与高考的影响,实际上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阶段,仍然在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上徘徊,以大量的习题训练,严格的答案规定来提高“教学效果”,应付考试。“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忽视觉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其结果使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战斗力。

第二,思想政治课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

如今,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远离开放的社会生活。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一个“统”字,他们为了保护学生心灵的纯洁,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污染,把学生的思路死死地“统”在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上;在教学场合上,倾向一个“收”字,他们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收缩在学校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之中,不准越雷池一步;在教学方法上,热衷一个“灌”字,他们把教材中的知识,填鸭式似地强加给学生。这种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同我们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拍的。我们的中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感到老师讲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念是一纸单薄的空文。

第三,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给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阵地,自身的问题虽然不少,但教育目标还是正确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这是现代人具有的素质。然而,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现在,人们碰在一起,往往是谈股票,谈生意,谈某人中奖的红运,谈某人的财气。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抵消了思想政治课上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讲:“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是一套,社会上见的是另一套。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想不通,行不通。”这种思想政治课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相对畸形发展之间存在着“偏差”。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醒悟。醒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原有的“园丁”、“蜡烛”等角色不但发生变化,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为知识传授者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新的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师感受最深的是:至今在许多人的思想中都还有思想政治教学无非是念条条,画框框。其实不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思想政治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简单说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就是怎样做人的教育,更多的是强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教学更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交往和心灵上的沟通,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你只有对学生付出了,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不是有句“亲其师,信其道”吗?身教重于严教,你每天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你就得先树立你自己远大的理想;你是一个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激情,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老师,学生才能从你身上找到他们做人的标准。但我们还应该有理想,有感动,有热爱,有激情,而学生的理想,感动,热爱,激情从哪里来,就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来。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第二,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政治课的价值位置就是应试教育。无数成功经验都证明,一旦把政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从教学观念上讲,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理解起来很困难。政治教学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很难参与进来,更谈不到“进入角色”,发生共鸣了。久而久之,学生则厌学,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受教育者就自然走进了死胡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政治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第三,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民主的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教育的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客服片面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这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必须的基本技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的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课程下,应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课堂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探讨,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境:巧妙导入,吸引心、眼;妙用漫画,寓教于乐;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开拓视野,延伸课堂等。教学中更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是现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其方法有: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启发式教学要伏、做到“启”而有“发”,收到效果,就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余地;可利用音像直观启发等。在教学中,还要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作为施教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充分尊重和高度信任学生。另一方面,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不惟师是从,不把某些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尽管教师在单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水平等方面超过了学生,但在人格、人性和人权方面,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不但是平等的朋友,而且还应该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同志。

第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

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总让学生有一种“干巴巴说教”的感觉。学生的这种“评价”确实指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弊端。为什么一门针对性这么强的课程却让学生认为是“说教”呢?原因就在于部分教师上课时仍沿袭那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这种照本宣科或漫无边际胡扯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为了改变教师“说教”,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来说,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来说服自己。因此,每上完一单元之后,我就要求学生结合现时生活写篇小论文。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时,主要是抓“近、深”两字。所谓的“近”指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分析自己身边的事物、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撰写出较有新意的小论文。由于要求写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所谓的,“深”则是指引导学生对所述问题的分析要有--定的深度。由于学生受主观因素的限制,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容易泛泛而谈,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我就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推敲,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其积极思维,又能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其写的技巧。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所撰写的《小析自尊自律》、《谈法》、《破除封建迷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小论文都发表在学校的小刊物中,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这种“小论文”的教学实践过程既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消除了“说教”的这种感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知、行、意的统一。

第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法。

思想政治分析篇5

关键词 坚持 员工 思想动态分析 深化思想教育 双文明建设 感染力和吸引力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风起云涌,日新月异。国际上,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迅速发展;在国内,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竞争加剧,企业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而严峻。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中的21世纪的油田电力员工,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思想动态,如何做好新时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围绕党务工作理念,坚持员工思想动态分析

员工思想动态来自员工真实的所思所想,反映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思想追求和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坚持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不仅能看到企业干部员工爱岗敬业的一面,而且能看到员工关心企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一面,进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我们检修分厂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每月末由各党小组、班组分别召开党小组会、班组职工座谈会,平时分厂党支部各支委、各党小组长、班组长经常与员工谈心,对员工思想情况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按照基本情况、思想反映、原因分析、措施对策四个方面,真实详尽地反映本月度员工在生产、管理、安全、质量、生活等方面产生的思想动态状况。分厂党支部客观地分析员工思想动态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提出有针对性、时效性、可行性的教育意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表明,坚持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既能实现上下沟通,员工参政议政,又能体现主人翁地位,维护企业员工思想稳定,促进企业发展。

二、不断丰富深化思想教育内容

(一)找准主导点,增强主动性

就是使员工与企业结合得更加紧密,让员工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分厂针对各个阶段的生产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分厂门户网页、大会班会、集中学习等方式,先后在干部员工中深入开展以弘扬企业主导精神为主的思想教育活动,多方面灌输,多渠道渗透,多角度说理,唱响主旋律,引导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把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我厂的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

(二)抓住闪光点,增强导向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抓住闪光点,增强导向性,激励教育职工,就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感召力、渗透力。在近年工作中,厂和分厂涌现出了一批廉政勤政、成绩突出的管理人员,勇于创新、做出成果的技术人员,立足岗位、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线工人。分厂抓住这些闪光点,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使分厂上下形成了学先进、比干劲、多奉献的良好风气。

(三)瞄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

就是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注重培育员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和团队精神,调动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近年来,分厂紧紧抓住企业文化理念这个切入点,树立员工政治意识、服务意识,提炼了“团结敬业、规范创新”的检修分厂精神,和“检出责任、修出精细、干出业绩”的文化理念。

(四)围绕中心点,增强时效性

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渗透到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中去,努力在服从和服务的方式上探索创新。近年来,通过上情下达,及时向干部员工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和厂生产、安全、质量、管理方面的重要活动,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的指导性和感染力。

(五)把握兴趣点,增强实效性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探索运用清新活泼的形式,让员工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在参与、互动中受到教育,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近年来,分厂适应员工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适应新时代的特点,组织开展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情的各种活动,使员工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

三、抓好双文明建设工作

班组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班组对员工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情况了解最直接、最具体、最及时、最经常。因此,要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注重抓好双文明建设,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建设好各个基层班组。在双文明建设中,分厂把双文明单位的创建重心放在强化各班组建设上,加大了班组管理的检查考核力度。在创建双文明活动中,分厂把专业管理的要求和考核指标分解到各个班组,为班组创新管理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分类指导,提高班组的管理意识和思想工作效能,使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教育,教育落实到管理中,管理上升为教育。

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要敢于和勇于回答员工普遍关注的现实思想问题

如人们普遍对分配不公的看法,分配不公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现实生活与人们想象的反差大,导致一部分人的心理不平衡。那么我们就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引导员工懂得:社会公平是一种目标、一个过程,市场经济就是要破除平均主义,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要消灭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二)要敢于和善于讲大道理

有的同志以为现在没有人愿听大道理,事实上并不是员工不愿听,而是我们的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愿讲,不会讲,讲不好。因为大道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管一切小道理的。关键是我们讲大道理,讲的方法要得当,要通俗化,要和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企业发展中员工关心切身利益多一点,这也是正常的心态,如果我们只讲正确对待的空道理,员工们就难以接受,即便一时接受也解决不了思想问题,你让他正确对待,他还是想不通。我们首先要认可员工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和追求是正常的,在这个基础上要向员工逐步讲清,我们的个人利益必须放在全局范围内加以考虑,脱离全局的个人利益追求是不实际的,搞不好会使自己走入歧途。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讲大道理必须和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渗透。我们既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的政策文件,又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企业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带普遍性的实际问题。

(三)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果,一靠真理,二靠人格。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更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想要别人理解,自己首先要理解;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特别在公与私、廉与贪、法与情等问题上更要做出表率。员工们讲:板着面孔训人,我们不怕;不联系实际的大道理我们不信;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我们不服;自己做好了再要求我们做,我们不得不服。这就是说,群众要求干部必须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否则就没有资格去做群众的工作。

思想政治分析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发挥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过程中,要为思想政治知识设定合理的教育氛围,进而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对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反思研究,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知识理论的教育,还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进行综合探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一、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大学教育背景下,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拧合成为一个整体过程,将本来抽象枯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多彩多样的大学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的因素

1.过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传输层面

在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大学阶段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划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很容易忽略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方面的总结探究,这就导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往往沦为教师“说教”的场所,学生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得到的也只是理论的外壳,没有在深度上形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把握。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实效性,所以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沦为纯粹的理论灌输过程。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桎梏性问题,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化设计,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实践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不会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背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设计,这就很容易导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难以进行。例如,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需要,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实践性活动,就可以有效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并不愿意消耗大量时间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准备,这就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探析

1.充分结合大学生群体实际情况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将大学思想政治学习过程和大学生的生活情况融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具体来说,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改革的要求,充分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发挥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应有作用。

2.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要求帮助大学生形成思想政治学习的思维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育模式的优化设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米香.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J].考试周刊,2014(88).

[2]甘晓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3(12).

[3]杨新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4]于冰健,高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感恩意识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3(07).

[5]陈东旭.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内蒙古高校民族预科班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NJSY1

思想政治分析篇7

[关键词]行政改革;政治发展;科学改革观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行政改革在实践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改革效果与预期的巨大差距,表现为行政系统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存在着许多误区或缺陷。改革的缺陷表现在:一是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二是政府改革视角的偏狭;三是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四是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会系统;五是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局限。[1](P365-367)改革的缺陷源于理论的缺陷,而理论的缺陷根本点在于政治与行政相互分裂的行政范式,使行政研究陷入了各种误区之中。本文力图说明:行政改革必须坚持与政治改革相互统一、协调的科学改革观,应实践积极进取型的增量改革方略,同时,要敢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一、行政改革理论误区的批判

行政改革研究陷入了以下几个误区,这些思想误区是中国行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理论根源。第一,行政改革战略中的“先导论”误区。该战略把行政系统看作整个政治系统改革的先导,认为通过行政系统对经济和社会的适应性改革,可以启动整个政治系统的改革,最终实现政治、行政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种思路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无法使行政系统真正改革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政治体制下的行政与政治是一体的,行政改革必然同时就是政治改革,以行政系统独立于政治系统的虚假前提为起点的“先导论”根本站不住脚。另一个原因是,行政改革“先导论”势必使行政改革局限于狭窄的范围,使行政改革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这会使改革陷入僵局甚至产生各种负面后果。在行政系统只是政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现实状况下,强行推行行政系统的改革,使政府空具现代行政的机构设置和功能规定(法律、条例和规章等制度规定),却无行政系统真实运行所需要的实际权力配置和体制保障,因而,改革难以达到其预期的效果。此外,旧有系统的完整性被改革所破坏,新系统又无法正常运行,这势必造成行政系统面临着严重的不适应症(不适应经济和社会要求)与紊乱症(管理缺位和越位等症状)并存的复杂困难局面。可见,“先导论”内含深刻的矛盾,它将使行政改革陷入误区。第二,行政改革主题研究中的“机构——职能中心论”误区。该思路把行政机构调整和职能转换当作改革之根本,认为依据职能要求进行政府机构调整或再造,就可使行政系统适应经济和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单纯以机构和职能为中心的改革策略很难在现有的政治体系下落实到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没有整个政治系统权力结构功能等关系的重新调整和配置,所谓机构调整和职能界定是不可能落实到位的。一方面,即便是包括机构、职能等在内的现代行政体制能够“建立”起来,也很可能仅有体制框架而无实质,即新体制很可能无法按照原来的设想正常运行起来。世界上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均存在有现代民主政治和行政体制框架却无现代民主政府运行的怪现象,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为消除这一现象也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中介组织和自由市场的发育,行政系统既无法真正从市场和社会中退出,也难以执行所谓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代职能。政治系统不进行适应性改革,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而市场和社会发育不良又反过来使行政系统无法退出它应退出的领域,这样,政府职能的转换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可见,现代政府职能的真正发挥与政治系统、法治和民主的社会环境、强大的社会力量以及完善的市场经济等因素有着极为复杂的关联,这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机构改革和转换职能所能达成的。第三,行政性质认定上的“管理主义”误区。该思想实际上是把行政系统看作是价值中立系统,认为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并无根本的区别,因而,行政就是国家或政党意志的执行,就是管理,其追求的中心就是效率。把行政研究局限于管理和效率层面显然是有片面性或局限性的,因为管理主义往往忽视民主、公正和责任价值,往往造成更加严重的管理失范问题。当代中国行政系统的最大问题不是管理和效率问题,而是民主行政匮乏、政府责任缺失和服务理念稀少的问题。如果行政管理的主体——政府本身在体制上还没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怎么可能指望其在管理方面的良好表现呢?例如,在行政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全能政府和无限政府是其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所谓强化管理不但不能改善行政管理,反而为行政机构和官员的“经济人”动机与市场顺利对接创造了优厚条件,这最终使他们对公私财产的巧取豪夺变得更具效率了。同时,“管理主义”使行政系统更加复杂,而系统越复杂行政责任就越难以落实,这不仅降低了行政机构的公信力,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不公和合法性危机。任何的管理必然要从属于行政系统所在政治系统的体制和环境等因素,试图绕开体制问题而进行所谓管理范式的转型、技术的变革和效率的提升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可见,行政性质认定上的“管理主义”一方面使行政改革的根本主题被管理这个次要问题所取代和遮蔽,另一方面又使旧体制在“管理主义”的口号下强化自身,造成更加严重的权力越位和管理缺位问题。第四,行政改革研究方法上的“机械移植论”误区。该方法论脱离国情,盲目引进西方行政思想和政府管理模式,把中国新近出现的尚不成熟的、局部的、萌芽的经济社会因素和发展趋势当成了行政体系面临的基本成熟的、整体和主流的“现实”和“大势”,最终提出诸多不切实际的思想和对策建议。适度引进和学习西方行政学说和政府模式是必要的,但应该特别注意中国与西方行政系统的根本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公民文化等基础条件方面,而且,更突出地体现在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和体制架构上的迥然不同。西方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行政改革是在政治体系基本成熟和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中国的行政改革却同时面临着政治体系的改革问题。另外,改革的对象——行政系统——的性质、特征和面临的问题与西方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行政系统面临的是转型期的社会和形成期的市场经济,而西方发达国家则面临的是基本定型的社会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可见,要把西方行政学说及其模式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探寻中国的行政改革之路也是极端艰辛的,正如西方学者所说:“除了改革的普遍性之外,没有任何一套理论可以单独驾驭它。公共行政改革变化多端,有多少国家尝试就有多少种形式。”[2](P83-84)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机械移植论”势必导致行政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脱节,这既不能产生积极的对策建议,又会使改革的理论与实际无法有机结合。因此,照搬或引进西方行政学说或模式的做法势必难以避免形而上的弊端。

二、行政改革理论误区的思想根源和实践困境

行政改革研究中的误区根源在于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行政学范式的迷信。中国行政改革在理论研究领域本质上有这样的认识:行政改革与政治改革可以“二分”,行政系统可以独立于政治系统之外进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改革。正是从这一思维范式出发,人们才陷入了“先导论”“机构——职能中心论”“管理主义”和“机械移植论”等思想误区。其实,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也不符合中国现实政治与行政关系的实际。首先,政治与行政“二分”在理论上并不成立。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出自威尔逊和古德诺,但在“20世纪中叶,公共行政的两大支柱——政治行政二分法和行政原则——被这一领域中富于创造性的学者们抛弃”[3](P29)。到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行政学先后出现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和“新公共管理学派”在批判政治与行政的“二分”原则的基础上已经完成了理论建构上的超越,而公共政策科学的研究也印证了政策制定(政治)与政策执行(行政)无法严格分开,因为在政策执行领域广泛存在着行政裁量行为,而政策制定则很难摆脱行政人员的影响和作用。从理论背景看,政治与行政的“二分”的背景是西方政治文化的总体,但最为直接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上的多党制和行政体系中的公务员制度建设这样两个方面推动了政治与行政的二分。[4](P26)可见,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是有西方政治背景的适度区分,这样的“二分”在非西方政治环境中是很难适用的。其次,实际领域的中国政治与行政系统是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苏联学来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看是一种“全能主义政治系统”[5](P193)。从政府体制上看,中国坚持“议行合一”的原则,因此,“谈中国的行政体制,不能无视政党体制,否则就不能认识中国政治。”[6](P125)其一,中国的“议行合一”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根本不同。在宪法规定上,中国的行政系统从属于立法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在实际领域,政府机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政合一体制。其二,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与西方政党有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各级政府机构,涉足各级行政事务,而西方政党并不直接掌管行政事务或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其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系统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特别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中国的政治与行政实况使“行政改革在本质上从属于政治体制改革,明确行政改革的这一属性,意味着在设计和实施行政改革的过程中,不应当过分偏重或一味强调这一改革的技术属性或策略层面,而忽视或回避行政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从属关系或割裂二者的内在联系,失却改革的政治目的。事实上,不作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力的转移或调整,行政改革是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获得长期、稳定社会效应的”[7](P201)。其四,中国行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改革过程,这是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行革迥然不同的突出特点。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党中央为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主要体现在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努力使党的行为法治化、撤销党的对口部门、党管干部制度的变革等。尽管这些改革没有触及政治体制的根本,但在经济和行政改革的同时,政治体系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所以,认为行政改革可以独立进行的观点本身就忽视了中国的行政改革必然伴随着政治系统的调整和改革,离开政治改革的行政改革注定难以成功。最后,脱离政治体系进行独立的行政改革,在实践领域也必将陷入困境。当前中国行政改革的紧迫性与缓慢的进度和效果形成了一对矛盾,出现这种矛盾的最重要原因是历次行政改革都伴随着政治改革的滞后。显而易见,脱离政治改革的行政改革必然无法真正到位,行政系统将始终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期望公共行政能够独立于政治,或者说期望它的最基本含义是行政而不是政治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缺乏政治改革配合、支持的单独行政改革还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一是旧行政系统的破坏和新系统无法建立导致的政府管理缺位或无能;二是行政权力在传统政府模式中广泛干预经济和社会导致的政府管理越位;三是无限政府难以转变为有限政府造成的权力寻租和腐败;四是政治系统运转失灵和伦理失范导致的权威流失和合法性危机;五是由于前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严重的社会不公;等等。甚至,连行政改革这个议题本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而成为一种只具政治象征意义的被动应急举措。所以有学者认为:“我们的行政改革与其说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情态,不如说是为了应付来自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呼声而采取的象征性政治行动。”[8](P204)行政改革在西方国家也的确具有政治象征意义,“实际上,行政改革只不过是明智运用的象征性政治,行政改革理论在激励行动方面有重大的象征性价值。”[9](P155)但是,行政改革如果只具有单纯的政治象征意义,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只能危害政治与行政系统并造成严重的政治不稳定,这种情况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三、政治发展战略下的科学改革观

首先,要在中国的政治发展战略下认识和规划中国的行政改革,坚持政治发展与行政发展协调互动的科学改革观。中国政治发展是有稳定方向和相应表征的过程,其所显现的内容、特点和趋向已经汇聚成为了一种现实发展模式。当前,中国政治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文化中核心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评价标准变化;党和国家开始适度分离;依法治国成为目标;扩大了直接选举和地方自治的范围;政企分开得到有效实施;政治民主化和公开化程度加强。中国政治发展的这些现实变化体现了既成的特点、趋势,并在现实层面形成了一种政治发展模式。中国政治发展体现为一种包含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程序化和结构功能分化等内容在内的政治现代化过程,是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在特点上表现为:从国情出发而非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中国特色”价值取向;注重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为前提基础;分项、渐进的实施策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政府主导为中心的组织模式。中国政治发展是以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政治一体化为目标,以政治稳定为前提,以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世俗化为动力的渐进主义模式,因此,作为政治系统组成部分的行政改革也应该符合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点。但是,“渐进”决不是“不进”,当前政治与行政系统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状况的问题已经充分说明了政治改革与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改革实践表明:一旦出现只有行政改革而无政治改革的单边行动,行政改革就势必陷入孤立无援,难以到位的窘境,而一旦出现完全脱离行政改革要求的政治改革,又往往是政治改革脱离经济和社会基础盲目冒进的表现,这终将危及政治稳定。当前,政治发展与行政发展的不协调主要由政治发展的缓慢造成,而政治改革没有能够跟上行政改革的步伐则是其中最突出的原因,所以,坚持政治改革与行政改革协调互动的科学改革观,就必须大胆启动和推进政治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行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强调了《宪法》的作用,可谓抓住了民主与法治的要点。正如政治发展理论所指出的,行政体系的完善和政治系统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或行政领域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等紧密相关的问题。把行政改革放到中国整体发展,尤其是政治发展环境下进行分析和规划,在政治文明的高度上树立全面、协调的科学改革观,对于中国的行政改革具有无比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要适应中国渐进式的政治发展实况和模式,推行由“体制外”向“体制内”的积极进取型“增量改革”方案。为解决政治改革问题,一些学者借用了经济改革中“增量改革”的思路,把政治改革分为“体制外”和“体制内”两个部分,强调通过“体制外”的民主“增量”,进而使“体制内”的“存量”发生渐进的变化,最终达成善治。[9]该思路突出“体制外”基层民主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对于“体制内”的改革则提出了一系列主动适应性方案,例如:党内民主、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政适度分离,等等。“增量民主”的设想超越了狭窄的“体制内”研究,而把目光投向了“体制外”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这在培育民主政治的基础条件和推进政治发展方面弥足珍贵,值得采纳。用政治发展理论的视角分析,“增量改革”思想在政治与行政方面的应用有一定合理性,基本符合当前中国整体政治发展的实际和趋向。最后,在“增量改革”的思路上宜强调更大的力度和更快的进度,即要进行积极进取型的“增量改革”。就当前急迫的改革形势而言,进度缓慢和力度不足的改革策略显得缓不济急,无法尽快解决当前政治与行政系统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状况,有必要进行积极进取型的“增量改革”。所谓积极进取型的“增量改革”就是在总体原则上坚持“增量改革”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培育民主、法治环境,要相信群众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扩大公民权利空间,要抓住机遇大胆突破旧体制的束缚。任何渐进的发展模式都是为质的飞跃创造和准备条件的,如果在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还一味地沉迷于“存量”,不敢进行历史性的跨越,那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所以,当跨越的基础条件和时机已经具备的状态下,就应该抓住机遇,大胆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突破旧体制的改革有两个层面:一是在基本制度和体制稳定的框架内对政治系统与行政系统进行结构、功能和制度等方面的局部突破(例如基层政府体制的改革);二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以及时机成熟时,对整个政治与行政系统也要大胆进行根本改革。面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政治与行政系统提出的迫切改革要求,不断进行局部突破并在关键时刻进行根本改革,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法治、高效、民主和服务型政府所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詹姆斯•W•费勒斯,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M].陈振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M].项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思想政治分析篇8

研究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基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国家鼓励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读研进而使得研究生数量成上升趋势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看做当务之急,本文将联系社会实际,通过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行模式的分析,对今后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研究生;现行模式;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圆满完成以及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的制定,作为国之根本的教育,更应一马当先,而作为教育中的高尖端人才教育,研究生教育管理更应率先垂范,认真践行与分析现行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生这个群体作为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同志指出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①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某一个职能部门或者某一个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落实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时,首先各个高校一定是主要的战场,要从研究生入学时开始一刻不停的主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在研究生踏入社会发挥其知识深度优势和科研能力优势的同时,用人单位及社会各方面,都有责任与义务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经济、社会不断变化,思想理念多元化的今天,要充分做好思想及行动上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即将面对的挑战,同时,对新一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雨绸缪。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介绍

1.1由学校党委领导统一管理模式

该模式是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统一运作。依据校党委的总体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及执行本学院负责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类似于军队中的中央军委直属部队的形式,运行起来更有效率,上令下行更加直接,同时更加凸显研究生教育管理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

1.2以各分院为核心的二级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由校研究生工作部制定总体培养计划,再由各二级学院对所属研究生进行直接管理,落实研究生工作部制定的目标与计划。同时,各分院还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总体培养目标及发展计划进行微调,从而确保研究生管理工作切实有效的落实。这是一种下放管理职权,充分调动各个二级学院工作积极性,同时激发二级学院管理潜力的管理模式,把各二级学院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把研究生这个大群体,分为不同学科特色、思想特色的小群体,从某种角度上看更加贴近研究生中的个体,管理工作更加细化。

1.3以划分专业中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从专业中队这个名字上看就会发现这种管理模式更加接近军事化管理的清晰与细致。而事实上以专业中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是介于学校统一管理和学院二级管理之间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通过学校研究生工作部统筹管理,把相同年级不同专业划分为多个中队(类似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班级),这些中队由年级分配的辅导员来具体负责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为细化管理环节,每一个中队配备一名高年级研究生作为辅导员助力辅助完成日常事务的管理。②划分中队的管理模式由长安大学根据其研究生管理现实情况,研析研究生思想教育理论内容率先提出。在其他学校中应用不是十分广泛。但这种结合自身特点及教育管理理论进而创新管理模式并具体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值得其他高校对研究生管理模式创新时加以借鉴。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行管理模式研究与分析

2.1学校集中统一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分析

这类管理模式也是国内各高校最早且最广泛使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管理模式,其原因在于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3号)中明确指出:高校党委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建立和完善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条件的高校应建立由党委和行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委员会,强化行政齐抓共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③然而伴随我国新一轮五年计划的实施,国家对高端人才尖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导致各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照比往年都有不同程度增长,这也为各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以及思想政治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传统的学校集中统一化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由于受到学校党委领导班子人员数量的限制,加之权力高度集中于校党委一级,导致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管理及教学管理中难免出现盲点,由于日常工作繁重,对下级单位落实工作难免出现监管不严等情况,同时由于学院一级权力有限,在日常研究生管理中面对出现的问题,无法灵活应对,甚至可能出现只知道做事不知道思考,不去考虑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在工作岗位上产生消极懈怠的思想。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直接阻碍了各高等院校向国家大量输送高品质尖端人才,甚至间接影响到国家新一轮发展计划和战略部署的实施。

2.2各分院为核心二级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分析

以各分院为核心的二级管理模式中,管理职权一定程度上,下放到了各院系,增加了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不同专业不同政治思想水平的学生而言也相对更有针对性,但是各二级学院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主管作用,也就是说往往当一个“空头司令”,有的学院缺少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专职工作人员,导致在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上存在不科学、效率低、良莠不齐的乱象。结果很可能是一方面脱离了学校的统一管理各二级学院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管理领域甚至研究生教学领域发展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统一的指导,二级学院“各自为战”还没发挥出二级学院管理细致灵活的特点,反而是制约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简单传统的以各分院为核心的二级管理模式也是存在一定弊端的,不能够完全胜任新时代下国家对研究生阶段各项教育的要求。

2.3以划分专业中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分析

虽然较前两种模式有自身的优势,合理地将宏观目标与微观管理相结合。但是,由于以专业中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设置的管理层次较多,所以投入成本过高。④由于这种管理模式更加细致并且贴近学生个体,因此每个年级辅导员及每个中队辅导员助理这一个体,往往对所管理的研究生小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环节或者说这一角色在整个管理模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思想态度,生活态度,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带的研究生群体。所以,在这种管理模式中,要求辅导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且掌握专业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同时拥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因此以划分专业中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中,挑选一定数量合格的专职研究生辅导员来满足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需求往往存在很大困难,这也为这一管理模式的广泛实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局限。综合看来以划分专业中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下的研究生发展需求。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行管理模式发展展望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人的思想道德养成规律。研究生由于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所以眼界难免受到局限,因此虽然对研究生培养周期相对本科生较短,而且毕业后来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期望值更高,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切勿急功近利。帮助研究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造福人类、造福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出创新的管理方式,这也是我们未来的主要工作之一。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困难,而对现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将是顺应研究生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产物。

作者:周鑫 毕娟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注释

①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②张瑞敏,牛余凤,苏琳.“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15(7).

思想政治分析篇9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大好局面下,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及其素养水平,对于引领我国的社会发展,保障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党员干部代表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引领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也是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对于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长远发展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主要特性进行分析,由此指出当前我国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的有效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党校 创新机制 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互动也越来越频繁,与国际社会的交流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这一方面既有利于我国尽快融入国际社会,也有助于我国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促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其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潮,也对我国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及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当前的全民急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下,如何引导人们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于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党员干部作为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其在文化、思想等领域都占据着优势地位,其也是引导我国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稳步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及综合素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当前我国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党校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然而我国部分党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教育模式落后,缺乏创新的问题,其极大的阻碍着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因而加大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相关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一、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主要特征

1、政治论述性强

政治论述性强,是我国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也是我国广大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理论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就明文规定了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目的在于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其对外形象,使党员干部掌握必备的马列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等,而这些政治理论知识,也是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方面,其依然体现着较强的政治论述性。

2、高雅的艺术性

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中,其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高雅的艺术性,在以往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单向的理论灌输,而学员只是被动的接受,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氛围十分枯燥乏味,极大的挫伤了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而创新机制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则通过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赋予了高雅的艺术性,同时注重其课堂教与学的每个环节,鼓励学员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交流中来,很好的突出了学员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导思考的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1]。

3、一定的时效性

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还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特征,由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党的未来发展战略等,而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相对于某个阶段而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政策及战略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创新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的,因此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讲师及学员要结合当前社会环境不断的学习,在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当前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利益的多样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同时我国的经济成分及利益个体,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加之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国外各种思潮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社会思想价值体系,也呈现出复杂化,及多元化发展的特点,而如何培养马列主义的坚定维护者,其难度也在急剧的提升。在经济层面,由于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已由以前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当前的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国家的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逐渐削弱,因而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价值体系的有机协调统一,对于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2]。

2、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也是我国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临的关键问题,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潮的大量冲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种媒体及文化作品,也冲击着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而相对较为传统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则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结合社会实际及其发展的趋势,不断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于引导人们正确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等,有着积极意义。

三、实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有效策略

1、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想高效实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岗位的实际情况,严格贯彻执行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培养计划。当前我国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核心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积极响应党的关于社会建设事业大政方针的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素质方面,注重对人才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其综合素养的提高,使其既承担社会的一线生产工作,又能高效的从事国家的相关管理工作。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要求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人格尊严,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个体的认知规律等,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再提升人们高尚思想觉悟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其职业技能的提高[3]。

2、健全思政教育体系

要想高效实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还必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在当前的我国很大一部分党校中,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教育体系落后及不健全的情况十分普遍,这极大的阻碍着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建立健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合理,其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性,而缺乏实用性,使得教育内容十分空洞,极大的挫伤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思政教育方面,也缺乏明确的培养计划,使得学员在学习时,缺乏明确目的。因此党校教师在要结合学员的年龄特点,及其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等,合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要注重其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不要光讲理论知识,要多向学员呈现社会案例,并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从而在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的提升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党校还应结合学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及认知水平等,因人而异的为学员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以保障每位学员在思想认知水平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高效实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强化党校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养决定,因此党校相关领导应定期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升其思政教育专业素养,同时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年龄及专业结构,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养,从而高效实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此外,还要不断完善相关人员的考评工作,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的评价方式,定期对思政教育教师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教师,要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予以相应的处罚,以调动党校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其责任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其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促进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高效实现。

四、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本文就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主要特性进行分析,由此指出当前我国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的有效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对于提升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引导正确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继武.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02):201.

思想政治分析篇10

关键词:卫生;人事管理;思想政治

医疗体制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无论是医疗系统还是卫生系统,其中的岗位构建、绩效管理或是人事管理等都面临着不同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政治优势以及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保障各单位稳健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卫生人事管理环节中,必须要重视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正常认识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本质作用,同时要积极提出相关的优化路径,为卫生人事管理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部联系

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笔者总结出两点,分别是对象与目标一致性、思想与方式相似性。只有理清两者的内在联系才能制定出结合两者特点的优化措施。对象与目标一致性:卫生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公众,是社会公共性质的服务组织,而卫生人事管理的载体则是该组织的医务人员,同时吸收与培养卫生人才,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以及人力资源基础。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主要也是面对人,通过对其的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的提升,以培养素养高、作风优良的卫生队伍,满足国家人民群众与党对其工作的需要。可以明确的看出,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思想与方式相似性:人事管理的本质是最优化程度的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为个人成长打造公平的平台与机会,使得效率与机遇能够有效的融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对人的思想进行引导,确保其能够在工作时发挥最大的效率,注重提升人的潜能以及跳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同时在工作方式上两者都是运用宣传教育,当面谈话、启发激励等形式来解决相关人员的思想问题,使人的思想与人事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交叉作用,卫生管理将会更加顺畅。

二、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本质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人事管理的关键内容

目前由于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多样化,造成了卫生医务人员的需求与价值观的多样化,许多医务人员在诞生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严重损害了传统优良的医德医风的思想。因此,利用有方向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能有效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对医务人员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行适当的引导与调整,确保整个卫生事业思想政治的质量。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人事管理的重要保障

卫生人事管理牵涉到各个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而且由于卫生人事机制、配置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与竞争上岗的落实,直接引发了各种利益冲突,其数量以及程度都在不断的加深,导致医务人员各种思想矛盾、心理压力等思想问题的增加。因此卫生人事管理环节中合理的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的解决许多卫生内部单位的人事冲突、纠纷或者是不和谐隐患,从而提升整个卫生单位的凝聚力,使其能够稳健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人事管理中的重要保障。

三、卫生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内功,为人事管理明确指导方向

卫生人事管理部门必须要时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前进路线、改革政策等的学习,要充分的利用党的先进思想来提升卫生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功。构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运用该思想辩证的去剖析人事管理中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卫生事业单位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时刻关注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能够坚定不移的跟随党的思想走,结合的党的先进理论思想才能够为人事管理明确指导方向。同时人事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就不会茫然,而且也丰富了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提供了足够的智慧力量。

(二)充分把握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

只有充分的把握住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人事管理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卫生工作实际,要将其落实到卫生人事工作环节中。而且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紧密联系当前的卫生体制改革实践,从各个改革实践环节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卫生人事管理应该积极营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宣传党的先进理论思想,利用教育宣传、讲座、谈心等形式深入到人事管理中,努力获取医务人员对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符合医务人员实际需求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市场环境激烈的竞争以及医院管理的进步等各种外部环境的改变,医务人员最关心的就是怎样尽快提升专业素养,以此来保障不会被此次外部环境改变所淘汰。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围绕人的思想,以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升自身素养,加快人才培养为卫生人事管理的切入点构建新形势下卫生文化建设,确保每个医务人员能够适应新环境,增强其归属感与使命感,从而激发卫生人才积极参与卫生事业发展建设的热情与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卫生人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需要卫生人事管理加强对其的重视与管理。卫生人事管理负责人不仅只是进行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要学党的先进思想、提升自身业务素养、提升管理水平等。使得卫生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做到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能够积极适应各种新形势的改变,最终促使卫生人事管理工作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枫.浅谈卫生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医院,2015,01:116-117.

[2]江耀新.卫生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探析[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