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十篇

时间:2023-08-15 17:31:34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1

[关键词] 企业管理信息化; 岗位能力; 学习模块; 人才培养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63

[中图分类号] G64; C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107- 03

1 引 言

信息化在我国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建立网络办公平台,实现基本的文件和内部信息共享。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内部业务的信息处理,开始在财务、进销存、生产等不同职能部门的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应用ERP系统。

显而易见,伴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普及和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也将会日趋增长。然而,各单位对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具体职业岗位要求有待深入分析。各企事业所处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不同,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2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下述5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网络应用阶段,实现企业基本的日常事务处理,一般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比较普遍;第二阶段,初级电子商务应用阶段,实现企业门户网站的建立;第三阶段,企业单项业务应用阶段,部分单项业务实现了计算机处理,如库房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等;第四阶段,整体业务应用集成阶段,实现企业资源的全面集成化管理;第五阶段,多系统融合、多部门协作、智能决策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企业应用的各类信息系统开始相互融合,各部门在集成网络系统支撑下协同工作,实现智能决策应用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网络应用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企业应用计算机做日常事务处理,有内部局域网,并能够接入互联网。这个阶段企业只是将计算机作为日常工作的处理工具,各种文档资料基本以计算机打印形式输出,通过网络实现企业内部文件、各种新闻和通知的和传递。但在复杂业务处理上仍以手工方式为主,企业内部不形成完整的业务处理信息链。

第二阶段,初级电子商务应用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实现企业产品信息,网上人才招聘,企业综合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等。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大部分商务处理仍以传统方式为主,采购订货会、商品展销会仍是企业实现供销业务与市场对接的主要方式。

第三阶段,企业单项业务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某个部门的部分单项业务实现了计算机处理,如库房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等。在这个阶段,虽然各职能部门都应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但部门之间相对独立,信息沟通与共享主要通过拷贝或文件传输方式实现,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部门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处理不同步,数据错误较多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整体业务集成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以企业引进应用集成化软件ERP为主要标志,企业的经营、采购、生产、销售、财务、质量等各项业务实现基于网络的集成化管理,计算机系统已成为支持其企业运作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平台,一旦计算机系统停止运行,企业便很难正常运转。

第五阶段,多系统融合、多部门协作、智能决策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一方面企业应用的各类信息系统开始相互融合,借助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可以推行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并行工程;另一方面,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开始将重点转向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的应用,针对企业内部的海量数据,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数据分析技术,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多方面分析数据,使企业决策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3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3.1 处于计算机应用初期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分析

处于初期应用计算机、应用规模较小的企事业单位,由于网络环境的建立,初期计算机应用已经开始,未来的计算机应用不是很复杂,计算机管理岗位只设1~2人。

这类单位信息化建设项目比较简单,内部的信息处理也不复杂,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可能只是能够完成内部信息管理网站的开发、运营与维护。因此,在招聘信息化建设人才时,往往要求学历在大专以上,具备基本的网络环境、硬件环境、系统软件的维护管理即可。

3.2 处于初期电子商务应用阶段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分析

处于初期电子商务应用阶段的企业,其信息化建设重点是企业门户网站的建立与维护,通过网站宣传本企业产品。同时,要求企业相关信息,如人才招聘信息的网上。

这个阶段的企业,由于其主要的商务处理仍以订货会、商品展销会等传统方式为主,所以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软件开发能力需求不是很强。一般要求进行基本计算机管理与运行维护能力,同时会增加简单网站开发能力的要求。大多数企业都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内部的各种通知、文件等通过网上,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传递很常见。

3.3 处于单项业务应用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分析

处于单项业务应用阶段的企业,由于在库房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等部分单项业务中采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因此,对信息化人才的软件开发能力需求比较高。

这类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借助信息系统进行各项业务的数据处理,仅是能够对基础的计算机系统进行运行维护与管理已经远远不够了。它所要求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需要能够对具体业务应用的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同时能够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进行补充开发。

另外还有一些单位,由于信息化程度不是很深入,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只是在具体的管理职能岗位有信息化人才需求。如会计岗位、计划员岗位、采购员岗位、销售员岗位等等,那么这类岗位人员的要求则是在具备相应管理岗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应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3.4 处于整体业务集成应用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分析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比较好,已经在企业整体应用上引进了ERP系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模比较大,包括了大量的网络基础建设,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系统的引进与实施,整体信息化建设规划,等等。

这类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要求比较高,岗位能力需求也开始分工细化。可能包括专业化的网络建设与维护人员、专业化软件开发人员、专业化ERP系统实施与维护人员、计算机系统日常维护管理人员、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人员、重要项目的软件开发文档管理人员,等等。

3.5 处于智能决策应用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较发达国家仍处于落后阶段。虽然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进行海量数据分析、单项业务的智能决策,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借助信息系统的支持,在某些业务上实行多部门协同工作。但就目前形势看,这类企业还是占少数,能够进入到多系统融合、多部门协作、智能决策应用阶段的企业属凤毛麟角。为此,这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在此将不做重点分析。从通用意义上说,这个阶段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至少要达到处于整体业务集成应用阶段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4 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模型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基层的信息化人才岗位需求包含下述几个方面:①基础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包括硬件、系统软件和网络环境的日常运行维护;②简单网站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包括企业门户网站的建立、产品信息等;③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系统的综合管理,包括具体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现行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和完善;④企业ERP系统的应用实施与维护;⑤具有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要求的财务会计、采购、销售、计划、生产等管理岗位人才需求。

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化人才岗位需求,具体能力的培养要求也需要划分不同的层阶。总体来说,高一层次的能力要求包含下一层阶的能力。从最低层开始,依次应为硬件、系统软件、网络环境基本维护能力要求;简单网站设计与开发能力(包含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与维护)要求;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能力要求;ERP系统应用实施及二次开发能力要求(需要有管理类相关理论方法支持);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企业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与实施能力要求等。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能力胜任上述岗位。其中,基础维护发展空间最大,约有80%以上的学生经过培养可以达到岗位能力要求;约有50%以上的学生可以达到简单网站开发和维护的岗位能力要求;约有30%的学生可以具备ERP系统应用实施能力,同时在管理类相关课程的支持下,另有10%左右的学生可以从事财务会计、采购、销售、计划、生产等管理类岗位;约有10%的学生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能力。

5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型分析

研究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岗位—能力需求模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信息化人才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某个学科领域的学习与提高,它需要计算机类、管理类、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叉应用。为此,我们将这几个不同学科类知识作为单独的学习模块进行课程的组织与学习。

学习模块分为4个部分:信息管理类、计算机类、管理类、信息系统类。信息管理类主要包括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采集和信息分析等;计算机类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网络管理技术等;管理类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和生产管理等;信息系统类主要包括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实施与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等。“岗位能力—知识构成—学习模块”人才培养模型见图1。

6 结 语

当然,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推出将对旧教学体系有很大冲击,特别是对本专业专任教师的知识构成和技能要求非常高。

信息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知识构成要兼有管理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同时要求具有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经验和ERP系统实施经验。具有理论知识基础,而没有实战经验,则很难培养出具有实际应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在当前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大环境下,必须从职业定位入手,研究适合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职业岗位,明确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确定不同的相互关联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总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旭,张莹. “行动导向”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J]. 职教论坛,2010(35).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2

[关键词] 管理信息化,信息模型,需求分析

中小企业要确保信息化建设成功,首先应准确地把握信息化需求,制订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获取和分析是制订规划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可以由企业自身,或者由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来帮助企业,通过高层领导访谈、书面问卷调查,查阅企业有关的资料等方式,在掌握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所处的竞争格局、it应用现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企业各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经过一个结构化的推理过程,确定出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30年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程度和类型,经历了不同的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方案,其中主要有3个模型,即:诺兰阶段模型,厄尔阶段模型,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

1. 1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阶段模型是由诺兰(nolan)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到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6个不同阶段,又称为6阶段成长模型。该模型通过一些特征识别企业信息系统的成熟度,判断企业目前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并指出如何计划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成长阶段。这一模型在美国已成为200多个咨询案例的分析基础,己经整合到ibm信息系统规划中。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初始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该阶段仅仅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会计、薪金和付款等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扩展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要求开发其他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一阶段,企业的it应用需求很少得到关心。it开支的预算控制和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控制水平很低。程序开发过程中开始出现技术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不断带来新问题;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多,项目预算每年以30%~40%的比例增长,而投资收益却很不理想。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为了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在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数据通讯技术进行信息集成。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对第四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合适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不再被看成是输入或输出的信息符号,而是当成组织的资源。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生了用于满足全组织范围需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基于对该数据库的存取。这一阶段,用户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正确使用方法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第六阶段是组织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底层)的要求,信息系统已成为组织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战略意义上得到承认。信息系统的规划得到配合并实现了进一步的综合。信息主管在组织结构中获得与财务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同等的地位。

诺兰阶段模型本身是一个描述和分析模型,用于对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进化性解释。该模型确定了一个组织达到成熟所需要经历的成长模式。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一个学习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信息化需求,不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跃过任何一个阶段。因此,诺兰模型被广泛接受。另外,该模型也被用于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要识别它当前所处的阶段,以了解进化到下一个阶段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这个层面上获取的需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规划,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 2厄尔阶段模型

厄尔通过对组织各成长阶段的成熟度进行研究,提出企业信息化不同成长阶段适用不同的技术,并且存在着学习效应。如图2所示的s曲线代表新技术发展的周期,随着时间和认识的突然提升可以把曲线拉向一个新的平台;进一步发展、改进的过程和更高的平台是永恒的趋势。这一模型适用于各种技术,描述了组织学习过程、技术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规划任务与目标。随着组织沿着学习曲线发展,规划的目标也随之改变。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把信息系统的发展同业务目标关联的必要性,从而在规划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1. 3战略网格模型

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法(sgm,strategic grid model)通过分析现行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未来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影响的高低,诊断企业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状态的基础上需要调整的信息化建设战略方向等。企业通常可以纳入以下4类模型中的一类:支持型、工厂型、转换型和战略型。他们建议根据组织当前所处的类别和将来发展的可能类别制定不同的信息系统战略。

(1) 支持型:属于双低型,信息系统的角色是对企业事务处理提供支持,表明信息技术用于减少成本,只起到辅助作用,不需要太多投资。

(2) 工厂型:当前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虽然也使用大量信息技术,但影响不大,it工作的重点是对当前系统的改进。

(3) 转换型:这是个过渡阶段。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企业从支持型向转换型转化。一方面,内部压力是由于对管理支持系统的信心,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战略竞争武器的益处,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不断改进使同业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如果企业不断进行信息化战略调整,它将转入战略型,否则将转回支持型。

(4) 战略型:属双高型,表明企业需要从战略层次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直到信息系统能够具备高级管理功能,换句话讲,企业的现在和将来都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2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实施会计电算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只有少部分企业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总体来说硬件设备安装的多,缺乏应用软件投资的思想意识;在应用方面建设了单项应用,缺乏综合的支持管理和决策系统。根据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诺兰阶段模型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停留在“扩展阶段”和“控制阶段”之间。并且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成功实施的仅占10%~20%,完全失败的约占50%,其余30%~40%只是实现了一部分,与初始设想目标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的包袱,使企业的经营更为艰难。

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这部分企业还不到1%;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国内近63%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1%。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以前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食品行业)、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当然,这里存在政府和行业组织大力推动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入世后国际竞争日益严峻这一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在最近有关媒体的需求调查中,应用需求按技术领域分类为:管理系统最高,81%;电子商务24%,较以往增加;cad20%;自动控制13%;其他20%。这表明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前景的乐观。

在不同的行业中,项目分布比较均衡,轻工、纺织、建材、化工等中小企业相对集中,选择项目有趋同性,考虑到了自身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从地区分布看,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集中,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企业信息化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中小管理信息化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oa)、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及物流、决策支持系统(dds)、电子商务及协同商务和企业建模等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需求内容包括:信息化需求分析、信息化项目选型、信息化咨询、信息化规划、项目实施服务、信息化监理、信息化评估、信息化培训、联系专家等。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存在多样化、差异化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中型企业更重视erp,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市场反应为目标;而小型企业多以严格制度、堵塞漏洞、强化库存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加快资金周转为目标。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信息化需求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在“政策导向、典型引路、链式推动、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下,正进入快速建设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敏捷化的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趋势也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向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在柔性化和集成化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与延伸。当前与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具有自律、分布、智能、仿生、敏捷、分形等特点的新一代制造系统; 虚拟化与集约化:在数字化基础上,虚拟化技术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虚拟产品开发(vpd)、虚拟制造(vm)和虚拟企业(ve)等; 集成化: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集成; 软件投资比重越来越大,将超过硬件投资。

(2)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产生了内在的强烈需求。有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活跃期,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规划,预计中小企业应用市场规模将达1 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5亿元,增幅达19.7%。

(3)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供应链管理)模式,正成为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划分为几个阶段,从cad、cims单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到oa、mrp、mrpⅱ、scm、erp、crm、bpr、mis、dss管理和决策集成信息化,再到km(知识管理)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快速从低层应用向高层管理和决策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范玉顺,黄双喜,赵大哲. 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3

作者:安力 单位:中国航空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架构及主要内容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架构应能够实现三个层次的功能,即业务与核算层、控制与管理层、评价与决策层。在业务与核算层面完成业务处理、财务核算等活动,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正确、有效;在控制与管理层,主要完成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集团账表管理等任务;在评价与决策层,则以绩效评价和决策支持信息为依据,确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决策。实现上述框架中的主要功能,要依靠若干个信息系统的集成,一般应包括财务集中管理系统、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绩效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四个部分。这些系统的成功建立以及相互之间的集成管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的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一)财务集中管理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该系统完成对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框架、内容、流程的合理规划,解决集团总部和成员企业的会计信息实时传递、共享和集中管理,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出于企业集团的规模、业务流程、所处地域环境及外部经营环境的差异,集团集权程度不同,集中的模式可分为实时集中管理、定期集中管理和实时与定期集中管理相结合三种。产业型企业集团一般采用实时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集团整个业务发生“过程”进行实时控制,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的关系相对紧密。投资型企业集团一般采用定期集中管理模式,集团总部定期通过报表信息、财务分析信息等了解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成员企业进行“结果控制”,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间的关系相对松散。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可采用实时与定期集中管理相结合模式,一般来说,二级企业可对三级企业采用实时集中管理模式,集团公司对二级企业则可采用定期集中管理模式。(二)资金集中管理系统。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环节。目前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集团往往通过建立财务公司进行资金集中管理。这里就基于财务公司模式来探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构建。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开发与集团财务公司核心业务处理系统相衔接的集团资金计划和内部交易管理子系统,构成以资金集中收付为核心,以资金计划管理为保证,实现外部银行账户、财务公司账户与企业多级资金结算账户相互连动,内外部资金结算与企业资金核算相同步,形成功能完备的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网络,提升资金管理理念,统一资金管理模式,规范资金管理流程,提高集团整体资金管理水平。从操作层面看,集团公司到各成员企业,以及成员企业的基层资金管理与核算单元,均应能够以资金集中管理系统为依托,实现资金计划网上申报、汇总、审批和控制,资金业务网上操作、资金收支网上核对、集团内部以及企业内部往来网上结算、对外付款网上办理、资金核算信息网上传递、资金信息集中处理和实时反馈。(三)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全面预算主要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内容,各部分预算前后衔接、互相勾稽。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到现在的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已处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随着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越来越重视,加上预算体系的日趋庞大、参与部门、人员的众多、预算流程的日趋复杂化,客观上需要预算管理信息化的支撑,即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以有效保证内控体系运行顺畅。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应通过企业完整的预算管理循环,来实现企业事前编制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过程控制。1.预算编制。全面预算管理系统首先要能够实现N上N下的预算编制功能,这是全面预算管理中工作量最大最繁琐的地方,也是预算管理软件的核心。在IT环境下,除了最初的源数据是由手工录入外,其他的数据都是通过建立勾稽关系自动生成的,当源数据改变时,计算机可根据勾稽关系自动调整目标数据。因此,在IT环境下编制预算效率、准确性将大大提高。2.预算控制。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还应该能够实现预算控制功能。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中,通过预算编制模块编制好的各种计划表和预算数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当实际经济业务发生时,该事件可实时驱动预算管理系统整合其他业务系统或财务系统的数据,并同时驱动预算管理系统的控制器接收数据,预算控制器将计划数与实际数进行比较后,根据控制方法进行有效控制。3.预算分析。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应具备及时、灵活的预算分析功能。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考虑到异常因素,提供既可选择分析实际数据还可以选择分析剔除异常因素后的数据。针对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不同的预算报表,可以完成对比分析、预算同期比较、预算构成分析等。对于集团公司的分析报表即可以看到汇总后的分析,也可以查询到指定单位间的预算对比分析。分析的方式除了数字表示外,还提供多种图形分析。(四)绩效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绩效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构建该系统的目标是:保证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与经营目标、战略目标的一致,激励各个利益相关者为集团创造价值的积极性,建立多视角分析与评价体系,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提供快捷准确的管理报告,并支持决策,提升集团整体价值。该系统应包括四个主要功能,即基础数据的采集、信息价值的挖掘、业务逻辑的建立和多种形式的展示。1.基础数据的采集。为了从多视角评价企业集团的绩效,需要获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数据,因此,需要从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等系统中获取数据,为分析、评价、决策提供支持。2.信息价值的挖掘。如何获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数据呢?这就需要数据采集、数据挖掘等组件按不同的维度从业务数据层采集数据,并动态管理数据。3.业务逻辑的建立。模型层是绩效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目前,一些相关软件带有简单的模型,如平衡计分卡模型、EVA模型、杜邦分析等,但是不同企业集团企业组织结构不同,战略管理的要求不同、评价范围不同、经营决策的内容等方面均存在不同,这些基本模型无法满足企业集团的绩效管理和决策需要。企业集团应根据自身需求建立适合本集团的战略评价模型、财务分析模型、经营决策模型等,并将软件资源与模型有机融合,形成IT环境下绩效评价与决策管理模式。4.多种形式的展示。支持企业集团将各种绩效管理的结果以动态、可视化形式展现,如管理驾驶舱、关键指标预警、管理报告等。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步骤

(一)建立统一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系。一是完善集团财务组织机构,实施财务人员的统一管理,以降低财务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效解决矛盾;二是建立集团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流程,以保证成员企业财务信息的高度可比,便于汇总和合并财务报告,缩短财务信息的呈报周期;三是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财务信息资源,包括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财务数据、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科目信息、现金流情况等,所有这些信息数据都要用统一的名称、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的格式等,以实现信息共享和集成。同时,设计系统方案时,要在系统的参数设置、权限设置、审批设置、预警设置中保证集团公司的管理权力,从而保障财务管理制度在整个集团的贯彻和执行。(二)选择适合集团发展的财务软件。一方面,要求设计人员在软件设计前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由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专业性,各种相关信息错综复杂,数据规模庞大,对网络条件及系统的性能要求很高,软件开发商必须全面了解集团及成员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需求调研中找出用户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化的需求以及个性需求间的差异,然后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另一方面,软件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对接。设计人员很可能不具备财务管理工作经验,进行需求调研时不能完全理解用户的需求,或者即使理解也可能存在偏差,因此必须要求设计人员与用户进行充分对接,开发的产品必须让终端用户确认,才能知道所开发的软件是否满足其需求。(三)有效组织系统实施及管理。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它涉及IT技术架构的设计和选择,流程的重组,组织机构调整,管理者权、责、利再分配等问题,因此需要成立项目实施组织,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实施控制机制(如报告机制、文档管理机制、问题跟踪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等),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一是要做好项目实施前准备工作,应对集团当前的资源状况、管理体制、IT技术等进行全面分析和准确定位,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制定详细实施计划,并全程记录。二是要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确保实施环节能够正常运作,确保系统数据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三是注重关系的沟通与协调,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于集团各个成员企业,各成员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并加强项目的领导和管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四)重中之重是人员培训。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势必引发从高层管理者到一般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因此,对信息化项目涉及的人员也需要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程度地进行培训,使其增强认识,熟悉操作,明确责任,提高其系统运用能力,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行。首先,财务人员应熟练掌握系统操作技能,自觉适应工作方式的转变。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培训方式,企业集团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财务管理信息化培训所需材料。再次,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悉财务软件知识和财务管理流程的财务人员,既可以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又可以在集团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提高集团整体财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全面推动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使企业财务管理发生历史性变革。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经之路,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需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需要处理好来自企业集团内外部的各种关系,需要集团上下的高度配合,才能在信息化之路上顺利前进,使企业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4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潜在客户;物流

中图分类号:TP311.52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来了解客户需求,通过市场细分之后对目标客户群进行清晰定位,由此来扩大其市场份额,确立潜在客户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阶段,通过对潜在客户需求特点的分析,极大提高了潜在客户转变为交易客户的可能性,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潜在客户管理系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 系统背景

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挖掘目标客户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途径,对潜在客户价值进行科学分析是对客户持续跟进与否的重要依据。潜在客户群体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客户,在面对这些差异性的客户时,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客户策略,以利于实现客户的价值的最大化,并且得到客户对企业的信任,这样才能使得客户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2 需求分析

本系统是基于物流行业背景下的潜在客户管理,因此了解潜在客户的特征,是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根据对实际业务流程的调研分析,潜在客户管理模块需要实现对潜在客户基本信息、价值评估、客户策略、客户跟进、需求方案以及客户分配和用户管理七大模块的功能。

3 总体设计

本系统功能设计基于物流行业背景下的潜在客户管理,因此结合物流行业客户服务的需求特征和内容,设计了整体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

3.1 功能模块

物流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潜在客户管理系统各模块功能如下:

(1)基本信息管理:本模块对潜在客户基本信息进行全面管理。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潜在客户信息、联系人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业务员基本信息的数据安全维护工作,操作人员可以在本模块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制定、更新、撤销和浏览等操作。

(2)潜在客户价值评估:客户价值评估模块根据客户需求来分析客户价值。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根据前期收集的潜在客户资料对潜在客户的价值进行评估,为客户策略制定工作提供依据。并且通过报表使企业更加直观的了解客户的价值信息本模块包括按运量、地区、行业等条件分析客户价值。

(3)客户策略管理:客户策略管理模块主要对客户策略进行管理,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策略。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对客户策略基本信息的管理,在与潜在客户沟通之后,按其需求制定解决方案。

(4)客户跟进管理:客户跟进管理模块为本系统不可缺少的模块之一,通过客户跟进管理模块能够及时的获取客户的情况反馈,了解客户跟进的主题,阶段,开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等,主要用于实现:客户跟进的更新、创建、搜索、撤销等功能。

(5)需求方案管理: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对客户需求方案的管理,根据对客户情况的深入了解,不断的与客户进行沟通,依据客户的需求制定客户需要的方案,实现对需求方案的制定、更新、撤销、浏览等操作。

(6)客户分配管理:本模块实现对客户的分配管理,根据客户特点的不同为其分配最合适的业务人员,也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7)用户管理:本模块主要用于实现用户信息的安全管理,现用户信息的维护以防止被他人盗用,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2 潜在客户管理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根据潜在客户管理系统中的客户信息管理模块、潜在客户价值评估管理模块、客户策略管理模块、客户跟进管理模块、需求方案管理模块、客户分配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七大模块的协作关系,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3.3 潜在客户管理系统数据流图

通过潜在客户管理系统的建立,企业可以形成一套对潜在客户进行科学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以往对潜在客户管理中存在的客户跟踪盲目性、方案制定缺乏针对性、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潜在客户管理模块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是物流企业对客户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并从整体角度进行系统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目的是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鑫.浅析潜在客户的开发[J].中国商贸,2011(11).

[2]刘英.基于客户关系管理下的物流企业发展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2(02).

[3]陈秀玲.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设计[J].科技信息,2012(03).

[4]赵海兰.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客户分析[J].科技信息,2011(36).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全面预算;信息系统;思考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的控制成本。并且克服预算控制的不足、预算编制的繁琐、预算分析的片面性。随着社会的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将战略目标转化为执行能力的管理体系,而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正是这样一个连接战略和执行能力的管理工具。

一、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存在问题

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编制、分析、控制、调整、决策支持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降低成,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普遍。但就目前应用的情况看来,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化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

在我国,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技术还局限于部分企业,而在这些企业中信息技术往往又局限于局部的过程。在此同时,信息系统应用的推广也仅仅停留在企业的管理层和实际操控人员,有的甚至仅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有所应用,并没有在一定的范围形成网络和信息的共享平台,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没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现阶段信息技术充其量只不过为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提供了工具,而并没有带来工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和实际应用上的便捷。

2.系统动态性滞后

当前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是在早期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更新发展的,因此还不够完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处理方式还不够灵活,预算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也没能快速的进行新的预算。而当前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不可控因素,如天气变化引起的工期推迟;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工程发生改变或初期对预算情况的估计偏差要进行新的预算计划;施工材料的自然损耗等,在面对这些不可控因素时,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健全的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对不可控因素无法做到及时反馈实时信息,并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从而不能客观及时的做出调整,动态性相对滞后。

3.系统不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在施工企业的应用实质上是为了满足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提出的需求。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充分了解客户提出的需求是信息系统不偏离方向、不扩大实施范围的根本保证。对于企业提出的需要,要能够分清楚哪些是核心需求,哪些是重要的业务需求,哪些又是一些华而不实的特性,且需求信息是否正确的传达。要将核心需求作为系统应用时最重要的部分,其他需求可以根据预算和预测的周期长短在未来予以实施。但目前而言,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一方面并不够完善。

4.当前信息系统的安全存在威胁

目前阻碍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操作风险以及网络系统的不安全性。操作风险主要包括操作程序不规范和操作人员防范意识不强造成的风险。如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对于网上下载的电子邮件或会计信息资源不做安全性技术检查、测试;操作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的非法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方面的风险。系统权限的滥用也是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之一,若权限未经允许给未授权的人使用或权限的滥用,将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上述安全性问题一方面降低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保密性,同时降低了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

5.缺乏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人才

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是组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小组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组建一个好的预算项目小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从组织内部挑选人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挑选的人员能够在预算管理的岗位上长期干下去,而且本人也对预算管理工作投入比较大的兴趣,能够全程参与到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去,能够并且也愿意作决策并尽力实现目标。目前,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是有的单位由财务部门负责,有的单位由经营部门负责,有的单位有专职人员管理,有的单位是兼职人员负责,而有的单位特别是项目部根本就无预算管理人员,造成预算编制不准确、分析有困难。

二、完善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对策

1.全方位推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应该将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全方位的推广。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应该是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而“全”也应该在所有施工企业。因此,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需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同时进行全程的控制。在建立新的信息系统后它与企业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完全融合,成为各类数据汇集中心,通过分析处理与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起到对全方位、全过程都具有约束力的作用。是一个全员都有可能使用到的系统。由此可见,施工企业必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到施工企业各个细节。

2.建立有效的动态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既是预算管理本身的需要,也是实行动态管理的基本要求,鉴于当前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动态性的滞后,与实际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因此,应及时对当前系统进行改善,加强信息系统的动态性,以期发挥其在施工管理中的全面作用。

首先,对于系统的业务功能方面,预算编制应该更贴切实际情况,以施工企业未来活动的预测为基础,充分的将预算计划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符合实际工程。预算执行方面,应对每月、每季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确保预算执行的应变能力得以加强。

其次,对于预算管理信息反馈不够及时方面,应通过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上下级的沟通效率,各部门进行及时的对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保证预算能及时进行调整。

最后,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在已有的预算数和实际发生数之间应能自动生成简洁、数据勾稽清楚符合需要的各种报表并简单、多维度的分析,而不需要用户自己再通过定义复杂的公式导入相关信息来对数据进行展现,从而提高时效性。施工企业也能更加动态的应用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3.有针对性的满足企业需求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实质是满足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即企业对系统提出的需求。对于项目实施小组而言,根据需求不扩大实施范围是保证不偏离方向的重要原则。但面临重新梳理构建的大量财务需求必须要能够清楚的分辨出核心需求和重要的业务需求之间的差异,哪些是现阶段必须达成的,哪些是现阶段不能达成以后可能达成的,哪些只是不必要的、繁琐的、华而不实的要求。要将核心需求作为项目实施时最重要的部分。其他需求可以根据预算和预测的周期长短在未来予以实施或不予实施。只有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将核心需求与其他需求进行合理评估,才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使整个过程不偏离方向、不做无用功。

4.加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设置

必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性。网络安全控制主要解决网络互联时通讯层的安全问题。保证网络系统提供数据传输和交换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能性,提供透明的加密信道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判定计算机病毒的一门技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设置,需要在系统的设计、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时,对访问的用户功能的设计,也即用户权限的设置要合理恰当。其次,分析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设计针对这些预见性问题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备份和数据恢复功能。

5.选择并培养专业人才

从长远看来,提高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人员素质,才有可能使施工企业预算管理走上国际化道路。要优化预算管理人员,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强化,从而配备高素质的预算队伍。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高水平的预算人员更是施工企业的重中之重。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要求预算人员要了解施工技术、工程校审、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多方面知识,同时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外,还应深入现场了解施工程序。注重预算人员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进行锻炼,鼓励支持预算人员多参与现场的管理活动,这样才能保证预算人员能够更清楚更熟练的操作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施工企业更好的发展,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施工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和资源的集中与共享,对提升施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丽梅.浅谈预算管理及其信息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7:71-72.

[2]权治国.浅议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J].会计之友,2009,22:33-34.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6

1、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发展远景明晰化的过程。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有明确的、能够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实现的战略目标,并保持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

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方式上,可以由企业内部的战略发展部来制定,也可以通过外聘管理咨询公司来制定。当然,一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主要体现的还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发展意图。

2、分解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明确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从各项业务的角度,需要IT技术给予企业哪些信息化方面的支持,可以按照下述过程进行分析:整体发展战略―分解为业务发展战略―支持业务战略目标的业务流程描述―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分析(信息的来源是哪些部门或者单位?需要何种信息技术才能够获得以上信息?具体的信息网络架构是如何的?

3、对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分析、优化设计。

工作流程的分析是整个企业IT规划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也是最需要企业各级员工参与的一个部分。在此阶段,首先需要与企业部门经理进行访谈,了解企业的主业务流程,以及各种业务流程在部门间的流转关系。然后,需要与各部门的业务骨干进行详细访谈,对每一个业务流程进行各个环节的分析,对各个业务流程的信息流入、信息流出、流程负责人、流程设计的出发点等进行确认。

最后,会分析每一业务流程的各项信息流入、流出的内容是否有变化?是否为多余的流程?可否删除?流程的负责人级别、位置是否合适?是否流程负责人没有足够的权力对该流程进行约束?流程的设计出发点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目标的需求?通过对关键业务流程的分析,将现有的企业业务流程与最优业务模式进行比较,以需要大力改进、有待改善和符合最优模式三种水平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评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针对新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信息流分析,找出信息系统的需求。

在与各级业务人员讨论确定好新设计的工作流程之后,还要针对各个关键业务流程的信息需求,进行个别分析,如:

财务部的主要职责是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督与控制,在其资金计划流程中,需要得到的信息就是各部门资金的即时存量数据。

根据该数据,财务部才可以掌握各部门的资金信息,加强资金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5、根据信息系统的各种需求,设计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架构。

在分析了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需求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各个系统的业务信息需求,再根据明确的信息需求,设计出适合企业具体情况的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技术架构。

在此阶段,在软件和管理方面,需要对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组织进行设计、对信息管理流程进行设计、对信息系统的预警系统进行设计、对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进行设计、对信息系统的数据切换流程进行设计。

在硬件方面,可以与相关硬件服务商取得联系,要求硬件服务商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企业组织人力对硬件及网络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工作,选取性价比高并且适合企业情况的解决方案。

6、对IT规划项目的实施风险进行分析,并指出如何规避各类风险,提高IT规划项目的成功保障程度。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7

[关键词] B2B;电子商务系统;需求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7

[中图分类号] F7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23- 02

1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主要是指性能方面的要求,只有较好地满足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业务才能正常而持续地进行,从而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使用。

(1)响应时间和速度。响应时间是衡量一个系统是否易用的重要标准,要求在系统使用期间,软件的响应时间不能高于1秒,一方面节约了客户和管理员的时间,一方面加大了可用性。

(2)可扩展性。在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时,应当对系统的可扩展性有严格的要求。

(3)安全性。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涉及到大量的资金交易以及货品交易,因此客户个人信息和账户信息的安全性是首要的。

(4)跨平台性。在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中,不同客户可以随时使用浏览器进入电子商务页面,从而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因此系统应当具有强大的跨平台性。

2 系统功能性需求

需求分析员应当使用多种方法获取系统的功能性需求,需求获取方法如下:

(1)与用户进行交流。系统的用户是直接体验和使用系统的角色,需求分析员需要与相关的用户角色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获得其对系统的直接需求与详细需要。

(2)小组讨论。需求分析员可以组织具有相似项目开发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头脑风暴,由于利用丰富的经验,开发员们会结合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更加有效和切合实际地进行分析。

(3)调查问卷。需求分析员随机在消费者群体中进行调查,并且有针对性地提问,以获得大众对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的具体需求。

(4)专题会议。对于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需求分析员可以专门召开专题讨论会,集思广益,围绕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进行集中分析。

(5)自身体验。需求分析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等形式体验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从而得到更加细致的需求。

经过需求分析员的反复沟通与交流,基本确定了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相关的功能组成,分别是订货单管理、账务管理、发到货管理、库存管理、统计管理、基本资料查询等部分。

在订货单管理方面,订货单是商品交易的初始过程,对订货单的管理关系着交易能否正常进行和完成。

在账务管理方面,主要对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涉及的交易的应付款以及应收款进行管理,并且对收款和付款进行确认后,生产企业管理员以及商场管理员均按照流程规范生产销售账和财务账,并可以根据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需求查询账务信息。

在发到货管理方面,生产企业管理员可以生成发货单并查询发货单信息。商场管理员可以确认是否完成送货业务并对到货信息进行确认,生产企业管理员也可以查询到货的通知。

在库存管理方面,首先生产企业管理员根据出库信息填写出库单,并对出库单进行查询操作。然后当商品到达后,商场管理员对入库信息进行管理。

统计管理主要针对B2B电子商务业务的采购等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商场管理员根据采购记录统计分类采购信息,生产管理员根据销售情况进行月销售统计以及分类销售统计,并对月财务信息进行统计。

基本资料查询主要需要各个用户对系统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包括EDI信息以及银行信息等,以便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的开展。

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总体功能包图,如图1所示。

3 系统使用者

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进行主要涉及3类工作人员,分别是生产企业管理员、商场管理员以及物流公司管理员。下面详细说明3个角色的需求:

(1)生产企业管理员的需求。对生产企业管理员来说,主要进行的就是有关出货的管理工作。在订货单发出之后,生产企业管理员需要接受订货单,并按订货单的信息进行变更和处理。

(2)商场管理员的需求。对商场管理员来说,主要负责对商场进货进行管理,然后对物流公司的送货信息进行确认,并且对商场账务信息进行管理,统计入库信息并查询入库,并且需要查询基本资料信息,包括EDI中心以及银行信息。

(3)物流公司管理员的需求。物流中心作为承担运输任务的第三方,也是电子商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物流公司管理员的职责包括代收账务管理,对应收款项进行查询并生成财务账,对发货、到货信息进行确认。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8

[关键词]车辆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

1车辆管理信息标准化管理问题

为了适应当下车辆信息管理工作的要求,企业必须就车辆管理的整体业务活动展开分析,就装备信息、人员应用信息、油料器材信息、设备信息等资源要素进行合理性配置,实现车辆编配环节、维修环节、报废管理环节、组织控制环节等协调,充分发挥车辆管理信息的职能,提高车辆管理水平。因此,企业需要提高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提高工作信息的标准化水平。在车辆信息管理过程中,信息工作描述形式并不统一,车辆管理信息反映了车辆管理各个要素的运作状况,是提高车辆控制及决策水平的重要环节。目前来看,我国车辆管理信息化体系尚不健全,信息缺乏统一性的标准规范,车辆管理信息缺乏统一性的描述工作程序,难以实现相关业务管理信息的协调及共享。在日常工作中,车辆管理存在信息存储归属多元性的问题,车辆管理状态需要通过单车实体显现,比如就油料器材消耗状况、车辆载运状况、单车实体状态状况等展开分析,以满足车辆保障任务的需求。目前来看,单车实体缺乏标准性的识别编码,导致车辆运行状态与所发生信息不匹配,难以满足现阶段车辆管理业务规范工作的要求。信息获取渠道存在诸多问题,车辆管理信息源建设缺乏统一性规划,难以实现车辆使用模块、保养修理模块、信息采集模块等有效性运作。信息采集工作的重复性难以提高车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不利于车辆资源进行合理性配置。

2车辆管理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原则

为了适应当下车辆管理工作的要求,企业必须提高管理信息标准化水平,保障车辆信息存储归属的唯一性,实现统一性信息描述方式应用,保障信息采集渠道的单一性。在核心工作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就车辆实体标识状况展开分析,做好信息单元的描述工作,拓宽信息采集渠道,进行唯一性车辆实体标识应用,就信息的存储位置及信息产生环境条件做好统一性信息描述,解决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动态性获取管理活动的应用状态,减少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失真问题,提高信息采集水平,建立车辆装备实体编码,明确当下信息单元要素的描述工作要求,从而提高信息标准化水平和车辆管理信息水平。同时,企业还应做好车辆装备实体编码的相关工作。编码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符号,实现了传统信息意义的转化。通过应用编码模式,企业可以为车辆识别提供简单的代号,从而提高车辆控制的信息水平,就相关信息进行存储及检索,切实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水平。在车辆标识环节中,企业要做好车辆号牌号码信息的获取工作,这需要就车辆在管理过程中掌握号牌变更状况、标签更换状况等,分析车辆标识的变化信息,提高信息管理水平。企业在进行车辆管理过程中,应保障一个编码对应一台车辆,每一台车辆具有唯一性的编码,从而提高信息编码的唯一性,满足车辆信息多样化管理工作和车辆装备工作的实际要求。在车辆实体编码的应用过程中,企业需要分析发动机号码、车架号码等信息,进行车辆种类状况、装备时间状况等特征参数分析,从而建立明确性的车辆装备实体编码标准。在车辆管理活动实践中,企业必须做好信息单元要素的描述工作,提高车辆管理活动水平,利用一系列信息单元进行车辆活动描述。在车辆管理工作中,信息单元反映了车辆管理活动的特征,企业通过构建有效性的信息单元,能够提高所获取车辆信息的准确性,减少数据处理总量,简化数据处理程序。在车辆管理信息单元的应用过程中,企业需要满足当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需求,做好单一系统的开发及实践工作,优化信息单元工作程序,实现各个管理系统的统一性命名,保证同一车辆管理活动具备相同的描述方式,这需要完善车辆管理信息单元要素描述体系,明确工作属性标准、标识标准、命名标准等。比如,在车辆行驶里程信息分析过程中,工作属性信息包括行驶里程、累计行驶里程等,满足车辆使用管理工作的要求,做好修饰词的管理工作,进行不同信息单元区分,满足车辆管理活动的不同需求,进行数据类型及值域标准状况分析,实现车辆运作状态特征信息分析,从而确定不同数据类型。企业还要落实信息采集源点的相关规范工作,提高车辆管理决策水平。通过对信息源头进行合理性选择,有利于提高信息采集水平,提高信息应用的准确性。在该过程中,企业需要确保车辆管理信息采集信息源的统一性,应用单一性采集模式,提高信息的应用质量。通过围绕单车实体展开工作,做好汽车分队管理工作,顺应现阶段车辆保障工作的要求,就汽车行驶里程状况、运行安全状况、进出场时间状况等展开分析,优化信息管理策略。此外,企业还要实现汽车分队模块、修理分队模块、器材仓库模块、车辆检测站模块等工作程序协调,做好车辆行驶状况的环保检测工作,分析交通违法状况信息的动态性分析工作,做好车辆管理信息发生源的分析工作,作为优先建设的对象,确立明确性信息源规范标准,明确信息采集源点,实现相关信息采集方式、渠道等协调,减少信息在多次传输过程中的失真问题,提高底层信息获取的有效化及规范化,保障信息采集工作的及时性及准确性。

3提高车辆管理信息标准化的管理对策

在车辆管理信息工作中,企业不仅要明确相关工作原则,还要应用具体的标准化管理政策,实现车辆管理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实现先进管理理念、标准性规范等相结合,结合应用各类操作技术,提高现阶段车辆信息质量建设水平,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工作,充分发挥车辆管理信息的积极作用。明确相关工作原则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重视,只有做好车辆管理信息资源的优化建设工作,才能提高信息标准化建设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完善信息标准体系,遵守相关管理准则,提高信息标准化水平,做好车辆实体标识的明确工作,实现车辆各管理要素分析,实现车辆管理运行状态的准确性标识。企业通过明确衔接车辆实体编码标准,规范车辆实体标识信息,反映车辆基本信息属性,明确现阶段车辆信息单元描述标准,进行车辆管理活动属性参数分析。同时,就数据类型及标识编码状况展开分析,提高车辆信息标准体系的管理水平,实现车辆运行管理状况的准确性标识,规范信息采集方式,满足接口协议的工作要求。这需要分析车辆信息用户的视图标准状况,做好车辆管理信息的登记工作,统计数据元素,其涉及具体的上报方式、汇总周期、填报时间等要素。为了提高车辆信息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应用有效性信息技术方案,提高车辆实体标识水平,提高信息获取水平,增强信息整体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信息标准化问题。这需要完善智能卡技术体系,提高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的运作效益,提高信息流的标准化水平,确保智能卡标识模块、触发模块、信息交互模块等协调性运作,实现车辆管理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性连接,提高车辆管理活动中各类信息的获取效益,保障车辆管理信息时间、空间、内容方面的唯一性、对应性。同时,企业还要完善智能卡信息技术,实现车辆实体编码信息绑定,进行车辆唯一性标识体系建设,做好车辆编配、使用、维修等工作,实现各项业务程序有效性整合,构建有机性整体,形成以单车实体为基础的车辆精细化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发挥智能化唯一标识特性,做好智能化的非接触识别工作,提高车辆管理业务的系统运作水平,应用各类业务环节触发器,记录并控制车辆各类业务活动及信息,掌握车辆管理信息流的运动轨迹,对车辆进行动态监控。此外,企业还要充分应用智能化存储功能,实现车辆业务信息一对一关联,提高车辆管理业务系统间的运作效益,做好车辆油料状况、器材应用状况等指标控制工作,提高车辆管控水平,做好基础信息源的建设工作。根据业务需求的信息特点,做好业务管理系统、信息采集设备系统、管理制度标准等方面的分析工作,实现系统信息源的建设工作,完善信息采集获取渠道。企业通过健全业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车辆管理系统的作用,实现系统功能的上下性联动,同时,车辆使用信息采集系统需要与车辆业务管理系统等相结合,充分发挥基础信息源的应用价值。这需要提高信息采集设备的应用效益,实现信息设备种类、功能、数量等有效性匹配,进行车辆行驶信息记录设备的有效性应用,满足车辆管理工作的要求,实现信息获取自动化模式与人工化模式相结合,提高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此外,企业要做好系统软硬件安装及调试工作,做好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强化相关工作程序的组织及协调,提供相应技术保障措施,做好车辆信息的正确性管理工作,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功能的有效性发挥。企业还要明确管理制度的相关标准,根据当下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明确相应管理流程、设备使用规范等,做好信息系统及设备的定期更新工作,提高网络信息的整体应用安全性,提高车辆管理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水平。

4结语

信息是车辆管理工作的关键,反映了车辆管理业务活动的应用状况及特征,是提高车辆各项管理活动的关键。在车辆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中,企业必须明确现阶段的信息表述模式,做好信息采集及处理工作。目前来看,我国车辆管理业务信息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实现同一业务活动信息的有效性利用。由于信息采集渠道具有多样性、编码方式具有差异性,因此,为了提高车辆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就车辆管理状态的信息表达模式展开分析,做好车辆管理信息的交互及共享工作,有效掌握车辆保障资源状态,实现车辆使用过程的动态性监控,提高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斌.关于高等院校车辆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9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集成系统;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链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65- 02

1 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和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信息的关注和需求越来越迫切,企业需要收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有效的利用。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比较、整理,从而实现信息功效的这一过程被称为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企业整体资源整合的一个方面,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是大中型企业,同样也是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截至2011年5月,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超过4 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50%,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 因此,通过解决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2 构建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设想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和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和ERP信息集成的思想,构建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该系统通过生成反映企业业务流、资金流的信息链并加以整合,从而发挥信息的集成效应。

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与会计信息集成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是无论是企业信息集成系统还是会计信息集成系统,财务人员都将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两者的区别是会计信息集成系统的目的是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业务信息模块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模块;而在企业信息集成系统,各个模块都只是信息链条的中间环节,“产品”是会计信息、业务信息集成整合后的结果,信息资源最终实现共享。

在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模块从各自独立的系统转化为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互相支持,信息传递实现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经过系统集成并共享后,信息有效性和信息的价值明显提升。

3 财务人员的角色定位

构建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财务人员应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1) 会计的职能之一就是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平衡积分卡等现代管理理念的冲击下,财务人员从只关注财务信息、报表信息转变为开始关注订单数量、生产能力、客户满意度等全方位的企业信息,结合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决策支持。

(2) 财务业务一体化是会计发展的趋势,财务人员的工作将向业务端延伸,不再是事后处理分析,而是在事前就开始进行参与与控制。 “因解决‘业务问题’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业务过程、组织结构、计量标准等情况,财务人员无法得到所需信息,就将视野局限于‘会计问题’而不是‘业务问题’。这种隔阂可能导致业务过程管理与会计工作之间不必要的紧张关系。解决这问题的一个较好办法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会计体系结构,使得财务人员能参与制订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过程的处理规则。”

(3) 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率先在各个企业得到成熟的应用,财务人员的电算化知识技能得到深入普及。

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财务人员的传统角色定位,现行的财务岗位是根据财务固有的职能,如稽核、出纳、核算等划分,在企业信息集成系统内,记账人员直接负责业务模块的数据录入;财务分析人员转变为对企业整体的信息分析;财务人员将更多地参与到业务中去,参与业务流程的优化,分析业务活动,从企业层面提供决策信息。通过财务人员角色的转变,实现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和信息集成,财务人员关注的不再是分割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而是企业整个信息链。

4 构建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思路

构建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具体有以下步骤:

(1) 定义信息需求。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满足管理层所关注的各类信息需求。按照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专门委员会发表的综合报告指出,管理层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① 财务和非财务数据; ② 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③ 前瞻性信息; ④ 关于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 ⑤ 企业的背景信息。”

(2) 设计优化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中信息的传递也是信息处理的过程,系统设计应既保持与原有业务流程的衔接,又要从提高信息效率和信息质量着手,优化业务流程。应该注意到的是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包括存货与仓储、应收模块、应付模块、预算控制等涉及业务信息的模块。但这些模块的设计与开发是从满足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角度出发,而新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应从业务流程的角度重新设计和开发,满足业务部门使用环境和对信息的需求。

(3) 利用系统各业务模块生成信息数据,按对应的标识进入信息集成模块,生成企业信息链。企业初始信息的生成在各业务模块完成,每项信息都被赋予特定的标识,按照标识归类;在信息集成模块,信息通过关联的标识再次组合,生成完整的业务信息、资金信息信息链。信息集成模块同时也承担会计信息生成的职能,会计信息是业务信息、资金信息另一种形式的反映,是对业务活动用会计语言的描述。

5 结 语

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一种方案,与ERP系统相比,它侧重于整合企业资源的一个方面――信息资源,同时避免了ERP系统应用的一些限制,在中小企业实施和应用相对容易。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以及对供应链资源、人力资源等企业资源整合的需求,采用ERP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仍是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和竞争实力的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虎. 会计流程再造的集成网络财务系统研究 [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2] 胡仁昱,褚彦淑. 如何突破中小企业ERP选型难 [J]. 财务与会计,2009(16).

[3] 王钰. ERP 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分析[J]. 价值工程,2011(2).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10

应当使用多种方法获取系统的功能性需求,需求获取方法如下:

(1)与用户进行交流

系统的用户是直接体验和使用系统的角色,需求分析员需要与相关的用户角色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获得其对系统的直接需求与详细需要。

(2)小组讨论

需求分析员可以组织具有相似项目开发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头脑风暴,由于利用丰富的经验,开发员们会结合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更加有效和切合实际地进行分析。

(3)调查问卷

需求分析员随机在消费者群体中进行调查,并且有针对性地提问,以获得大众对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的具体需求。

(4)专题会议

对于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需求分析员可以专门召开专题讨论会,集思广益,围绕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进行集中分析。

(5)自身体验

需求分析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等形式体验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从而得到更加细致的需求。经过需求分析员的反复沟通与交流,基本确定了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相关的功能组成,分别是订货单管理、账务管理、发到货管理、库存管理、统计管理、基本资料查询等部分。在订货单管理方面,订货单是商品交易的初始过程,对订货单的管理关系着交易能否正常进行和完成。在账务管理方面,主要对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涉及的交易的应付款以及应收款进行管理,并且对收款和付款进行确认后,生产企业管理员以及商场管理员均按照流程规范生产销售账和财务账,并可以根据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需求查询账务信息。在发到货管理方面,生产企业管理员可以生成发货单并查询发货单信息。商场管理员可以确认是否完成送货业务并对到货信息进行确认,生产企业管理员也可以查询到货的通知。在库存管理方面,首先生产企业管理员根据出库信息填写出库单,并对出库单进行查询操作。然后当商品到达后,商场管理员对入库信息进行管理。统计管理主要针对B2B电子商务业务的采购等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商场管理员根据采购记录统计分类采购信息,生产管理员根据销售情况进行月销售统计以及分类销售统计,并对月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基本资料查询主要需要各个用户对系统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包括EDI信息以及银行信息等,以便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的开展。B2B模式电子商务业务总体功能包图。

二系统使用者B2B模式

电子商务业务进行主要涉及3类工作人员,分别是生产企业管理员、商场管理员以及物流公司管理员。下面详细说明3个角色的需求:

(1)生产企业管理员的需求

对生产企业管理员来说,主要进行的就是有关出货的管理工作。在订货单发出之后,生产企业管理员需要接受订货单,并按订货单的信息进行变更和处理。

(2)商场管理员的需求

对商场管理员来说,主要负责对商场进货进行管理,然后对物流公司的送货信息进行确认,并且对商场账务信息进行管理,统计入库信息并查询入库,并且需要查询基本资料信息,包括EDI中心以及银行信息。

(3)物流公司管理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