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8-08 17:22:18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篇1

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专业开始不断细化,以就业为导向被划分为不同设计门类。网页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和统一,同时,网页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然而当前网页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沿用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较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也多是盲目模仿西方设计形式,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缺乏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三、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四、结语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现代设计;新材料;传统文化

字体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一般在大学的二年级开设,时间为三到五个星期。本课程旨在为视觉传达设计所有专业核心课打基础,拓展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是丰富设计实践的重要环节。[1]然而,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把时间大多花费在摹写体系成熟的字体,而不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的激发。因此,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需改变传统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传统教学方法中字体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践应用环节存在不足

当前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教育观念陈旧、教学目标不能与职业发展相契合、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师资培养能力不足、学生专注于软件的学习、不重视手绘能力训练、学生在设计时缺乏创新意识等。这些都是造成高校字体设计课程缺少特色,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的介入,滞后的课本已无法满足学生们需要获知的信息。因此,在课程实践应用环节上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考核方法单一

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考核,通常在课程结束时,以结课考试、结课大作业,加上平时成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在字体设计课程考核时,通过结课大作业,并辅以平时作业使学生获得课程的成绩,没有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应对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改革考试方式,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提高,使成绩评定更客观、公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字体设计教学组织方法的提升

(一)将字体设计与动画技术结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技术能力

众所周知,文字最早源于图形。因此,文字和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往往只注重文字和图形之间的关系。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了使我们设计的文字不仅仅局限于静态图形符号,借用数字化手段,通过引入动画技术、视频影像、互联网以及前卫的交互技术,探索出一套“三维动态字体设计”的新的教学模式,为创意字体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3]学生可以将不同文字的表现形式、造型和动画结合,不只是把汉字当作单一的图形来对待,借用动画特效进行创意字体设计,使平面的字体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抛砖引玉,巧妙地启发同学的思维,打开学生思路,使他们更好地将传统设计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

(二)将字体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丰富学生的设计手法

字体设计是以中国传统的宋体、楷体、隶书等为基础的,这些文字中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其中也包含了传统的文化理念和设计理念。然而,大多数学校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字不重视,教师上课时只注重英文字体的设计与讲解,使学生形成了用英文设计更富时代感,中文字体很土的错误观点。对于字体设计课程来说,我们需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充分地运用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到设计中。再结合本土实际情况,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特色。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字体设计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学生的角色尤为重要,以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主动权。将实际的项目应用于课堂。每年艺术设计行业都会涌现大批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我们可以以这些作为课堂作业,让学生对它们进行重新设计,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优秀的作品相比较,不但可以树立信心,而且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鼓励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调查。为学生提供主动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字体设计的发展情况,了解到课堂外的知识。同时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与学生探讨,重视学生的想法和提议,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学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将字体设计与新材料结合起来,注重材料在课程中的表现

今天,新材料在字体设计应用上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形式和手法表现的创作平台,新材料的运用也催生了字体与工艺、材料结合的艺术形态。在字体设计课堂,充分利用发展多样的新材料与字体相结合。进行字体设计课堂作业的训练时,应充分利用非纸张材料,在艺术表现时,结合多样化的材料。在课堂训练时,引入可利用的新材料为字体的设计提供更多的手法和无限的可能。除了传统设计的纸张,也可加入些“新的材料”,把多变的材料与课堂实践联系起来,从而使文字设计带来形式上的创新。[4]

(五)将字体设计与设计形式美法则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字体设计思路

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教学中,常注重单纯字体的设计练习,在字体设计中缺乏构成形式美感。学生对大量习作缺乏积极性,感到厌烦。将现代构成形式融入现代字体设计的教学实践中,让字体设计在把握了汉字间架结构的同时,也能体现出构成形式美感,而不只是纯粹的书法艺术,引导学生利用不同质感的材料积极创作字体,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创意思路。例如,设计训练时,可在字体设计中运用色彩构成形式法则。让学生将色彩融入字体设计中,通过色彩构成展示个性特征。采用从色相到明度上进行色彩的渐变,透出色彩的多变,带出不一样的感觉。可通过色彩面积的对比,提高字体整体效果使之更具冲击力。

参考文献:

[1]李海平.两段式字体设计课程结构构建探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4):78-80.

[2]王琳.字体设计课程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143.

[3]吴军伟.数字时代下的字体设计教学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8):147-149.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篇3

(一)制定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加强民族文化的设计应用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制定传统文化的授课内容方案,重点介绍我国设计史上先民是如何设计出依然具有现代实用价值的生活工具的,在历史长河的流动中去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去深入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目前,国内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中,大部分都开设了相关的中华民族历史教学内容,宗旨就是为了加强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的深刻影响,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二)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体系,提高平面设计教学质量就目前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讲,许多平面设计学生在学完之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容逐渐忘记,印象不深,这就说明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无法有效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无法加深中职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因此学生无法有效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这些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通常枯燥乏味,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照本宣科式的知识灌输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目前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加强对传统落后教学模式体系的革新与完善,灵活采用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题材、元素开展平面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堂质量,让学生在未来的平面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三)加强教学内容资料的收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对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知识点加以重点讲述,比如在具体设计主题的教学环节中,总课题要紧紧围绕相关图片开展讲解,充分挖掘出图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若是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礼”,那么就要从字面意思进行跨越式生发讲解,挖掘出所蕴含的身后文化内涵,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然后灵活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自己从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搜集图文资料、影像资料等素材,会加深学生对设计主题的理解。通过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会有意识地去收集相关素材,丰富设计,提升设计。

二、结语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信息资源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传统文化

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形式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的信息。信息资源和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传统的政治课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无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运用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资源与教学有机地整合,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记忆、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高中政治必修课的《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时代的发展要求广大教师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开放性、系统性以及多样化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设置四个活动,充分运用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点。

二、教学设计

案例一:导入: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说一下我留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型。(我把头发挽成发髻)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发髻在中国古代的含义?

案例二:请同学们找一找今天我们课堂上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案例三:欣赏央视春晚版周杰伦的《兰亭序》视频,并找出视频中包含的传统文化。

案例四:思辨: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继承

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抛弃

案例说明:案例一中,我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一个发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导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案例二中,我会提示我所说的课堂上包括时间和空间,也就是从上课铃声开始教师里的老师和学生发生的一切活动比如上课前的老师和学生的互相问候,和教室里所包含的所有人和物。并把学生分为3组,给学生分组讨论时间三分钟,比赛活动限时五分钟,轮流回答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内容最多。我则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找到的例子,最后让学生将例子分为四类,顺利引出传统文化的四种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三中,我选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周杰伦的歌,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比较崇拜周杰伦,周杰伦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二是这首《兰亭序》带有浓浓的中国风,在整个视频中学生可以感受扑面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并且视频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众多,学生可以信手拈来。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传统文化的形式,教师在活动最后点拨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特点。案例四中采用辩论的方式,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通过学生的激烈辩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利有弊,并感悟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教学设计分析

我通过案例一的设计,引入到该堂课的主题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案例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归纳得出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由学生深入思考得出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案例四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态度。整堂课在四个活动中一气呵成,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实际内容却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引用的选择上应把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区分看,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学生容易将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混为一谈,所以在我在课前充分预计学生的思想误区,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分备课,将容易混淆的思想区分清楚,例如孝道和三纲五常、尊师重教和儒家思想的师道尊严、社会家庭伦理和封建伦理等,让自己充分驾驭课堂有十足的准备。

这种方式,为信息技术下的开放式教学,更大限度地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力度,一改往日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不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也满足了学生对自由式,散发性思维的想法,提高了学生主体性教育的积极性。身教言传,是我们传统教育的经典,尤其在教学变革的大背景下,优秀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保留。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必定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更准确、更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而在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把传统精华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大限度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

本文是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信息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的成果,(课题号2003-JS-008)。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当代艺术 传统 设计教学a

当今社会的鲜明特征是全球化和多元化,当代艺术的存在形式和内容与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其艺术创作手法、表达方式也时刻发生着变革与创新,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装置形式、新的媒介组合等形式表达不断超越人们的想象。

纵观工业设计专业,30%左右设置在艺术院校,近70%是设置在工科院校。这个专业综合性较强,融合了理工类学科和艺术类学科专业知识,相对于艺术院校的同专业学生而言,学生知识背景相对广泛。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设计课程看,艺术类的专业基础课有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视觉传达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广告设计及广告策划、中外美术简史等。可见,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就具备交叉性和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设计形式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上,也表现在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此外,设计教育自然也不能脱离当代社会的背景,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开放的、灵活性的教育教学体系适应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但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时少,学生对艺术知识的吸收往往是“蜻蜓点水”,这样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扭转。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艺术课程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人们印象中的“美术”认识的层面,缺少艺术史层面,尤其忽略了对当代艺术中较为严肃、抽象的概念的认知和了解,学生没有机会充分理解当代艺术。这样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不理解设计作品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和有价值的背景信息等弊端。

要想改变这些问题,教学研究与革新势在必行。

首先,教学内容上,艺术教育对单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应做出调整。以中外美术简史课为例,把庞大的艺术史内容囊括在24课时内,当代艺术只能一带而过,没有课时允许深入,不应按部就班地按传统编年或传统美术技法角度发展纵向分类而进行等量课时讲授,应加大对当代艺术按主题分类等进行深入讲解。

其次,要意识到“当代”并不是“传统”的对立面。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讲授。“意匠”的传承对设计者来说十分重要,更多的是对设计师人文气质的培养,是对传统精神的传承。设计师的设计风格无论怎样变化,其耳濡目染的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根植于本土文化背景。因此,在设计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问题,当代设计的变化体现为一种形式的变化,而形式的载体就是材质与工艺的运用,如视觉传达之包装设计,包装的形式感建立在对功能所需的材质上,以日本为例,其设计具体表现为,在形式的表达上,造型凸显现代感,表现为简约几何形造型,而在视觉表达上,则通过富有日本情趣的黑、红等多种颜色的搭配以及变形的海浪、樱花纹饰的加入彰显出日本特色,堪称设计的典范。由此可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不竭的设计源泉,因此在艺术课程体系上,应加大对传统艺术内容的注入,一要侧重传统绘画艺术,二是关注传统哲学、民间美术,这样才能使其比较不同文化中所具有的艺术特质和精神,从更多重的视角探索传统与当代的关联,通过这些内容的摄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传统与现代的转译能力――意匠的传承,由内而外地延伸出新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其渗透到设计作品中去,化技艺为有意味的形式,更好地体现出作品所具有的文化性和时代感。

再次,在教学手段上,当代技术的发展映射到教学手段上表现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其生动直观的形式丰富着教学手段,但传统的实体教学模式,其优势不可替代,其根本是教师引导下的对知识的整合思路。形成以某一艺术主题为导向的相关课程的“模块化”体系是不错的形式。相关课程之间由于时间间隔过长,学生对所接受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知识以琐碎的片段式存在。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相关课程的交叉,一是注意先教授的课程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避免重复和“跳跃”;二是将独立、分散的单科课程等零散的知识在内容上实现交叉融合,教师不单纯讲授单独的知识点,而是用全面、宏观性的脉络和思路帮助学生整理和形成“模块化”的知识体系,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艺术设计相关课程知识体系与现代设计教学之间由于时间间隔关系而存在的断层和遗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同一模块化主题的导向下,通过相关课程的训练,从不同的维度加以反复阐释,就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拓展了学生设计思考的视角。

最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也应与当代艺术紧密相连。设计教学的评价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如何避免片面性,做出更客观的评价,当代艺术的创作机制、目标、思维方法是一种可以借鉴和修正的评价标准。我们不妨将独立课程的具体评价目标放在设计教学体系中进行,由单纯地注重技术表现评价转为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认知、设计思路,注重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设计的思考和反思的体现,使教学评价回归到设计本身,以此作为最终评价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标准相对更能使设计回到设计的本质,促进学生的思考,也避免学生的设计作品流于表面形式的弊端,这种开放的教学评价标准也符合当代艺术和现代设计融合、跨界的工作模式。

综上所述,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艺术发展背景下,把对传统与当代艺术的认识融合运用到艺术设计教学中去,探索适用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教学水平,努力培养既有传统文化素养,又具当代多元视角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是切实可行的。

(注:本文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课程建设项目课题资助,项目编号:71R1410869)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佛教造像艺术 艺术设计基础 传统元素再创造

一、中国传统佛教造像艺术

(一)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与佛教一起进入中国,是东方古代艺术象征之一。沿着这条自西向东的佛教传播之路,佛教造像从外在容貌与形体特征上也逐渐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并随着不同时代审美习惯的变化而不断更替。唐代以后,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大体程式基本固定下来,并开始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了本民族的造型元素,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风格的中国式造像,成为东方古代艺术的象征。由此看出,我国佛教艺术的造型元素,尤其是早期佛教艺术作品,是纯粹的外来元素。可以说,早期中国佛教艺术的造型元素和中国本土的艺术传统并无太大关系,它更像是一条纽带,把中国传统艺术与当时的世界性艺术风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使前者成为当时世界艺术风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中国佛教造像特点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烙印。佛教造像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受到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于是衍生出独特的造像形式。唐代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造像大都分布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陕西彬县大佛寺、麟游慈善寺石窟和麟西桥摩崖造像等地。形式上瑰丽雄伟、气势磅礴;结构上写实准确、生动逼真;造形上圆润丰腴、舒展优美,是中国唐代佛教造像特点的集中体现。

二、高等教育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一)传统艺术设计教育课程面临挑战

自西学东渐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西化”的范围越来越大,传统文化已经不再是社会文化中的主流,文化艺术等观念层面的内容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给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雕塑作品大多来自西方古代经典范例,这些作品大都经历了无数次的翻模与复制,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完美比例,同时,学生无法近距离观察,亲身感受原作的魅力。当中国的学生面对只知其名的石膏像时,他们更羡慕那些拥有良好艺术氛围和丰富艺术资源的欧美学生。

(二)高等教育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现状

以现阶段本科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为例,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分别是:素描课程、色彩课程与速写课程,虽然这些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相比学生在高考前所学内容,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了进一步提高,但学生在艺术审美情趣和对艺术的理解等方面,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很多学生因此对大学本科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如果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里以佛教造像艺术的导入为例,可以使学生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重新重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并为学生今后的作品创作和设计奠定基础。

三、佛教造像艺术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一)参观体会佛教造像艺术特点

学生应通过实际的参观经验获得对佛教造像艺术的直观体验。当学生置身于寺庙或者展厅时,是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佛像的美感。在观察过程中,通过对造像历史背景知识的了解,感受佛像传达给参观者的历史感与厚重感。同时学生通过近距离地细致观察,能够深刻体会到当时制作佛像的工匠运用怎样的雕刻手法、材料、颜色,以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来诠释每件作品。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更容易在学生与展品之间建立联系,产生共鸣。

(二)佛教造像实地写生

在学生对中国佛教造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物象以速写或素描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时间、空间所限,学生并不能将所观察物象的全部细节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写生的时候通过主管概括和归纳有选择地取舍临摹,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入手进行重点描绘。关注的对象可以是佛像的整体轮廓造型,佛像的面部表情,或者仅是一个局部。通过进行现场写生训练,使学生在今后作品的诠释或风景写生中有意识地对物象进行取舍,力求完美的视觉效果。

(三)传统元素再创造

学生获得真实的第一手写生资料后,通过表达在纸上的线条和形体,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位学生不同的切入点。由于每个学生所关注的细节不同,他们表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以每个人想要表达的方式启发学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将造像的某些元素抽离出来(如局部线条、体块关系或是色彩搭配等),通过所学的构成方法,将这些元素打散并重新组合,用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然后再创造出新的作品。对学生来说,这种训练不仅使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具吸引力,而且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进行各种有意义的尝试,这种“再创造”的过程,正是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所缺少的因素,同时也是值得高等艺术院校关注的内容。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内容,并不是以单纯地传授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为目的,而是着眼于启发学生更加重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之在今后的艺术创作或艺术设计中融入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

四、佛教造像之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意义

佛教造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最初的具有西方化特点到后来逐渐汉化,不难看出,任何传统艺术形式都在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所以,要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就要不断吸取各国的先进理念,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龚红月.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梁广寒.传播与教育:中国传统艺术传承模式探析[J].文化遗产,2009(3)

[4]肖媛.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J].赤峰学院学报,2011(1)

[5]米根孝.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N].中国民族报,2001.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传统工艺;艺术设计;教育;传承发展

世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的和民族精神的坚韧性决定了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仍然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的多元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史的洗涤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与西方工业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危机及由此展开的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思考,使得天人合一这一古老深刻的哲学思想重新登上现代文明发展的大舞台。同时,一些精华的传统工艺思想也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更是重要,展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探讨造物意识的功能与审美,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器与道的关系。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必须顺应未来文化发展的潮流与方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动态地进行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而设计师则更应该在本土传统文化的陶冶下,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

1 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中传统文化的匮乏

从世界艺术发展史来看,文艺复兴标志着中西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后,欧洲各民族文化逐渐取代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开始对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当代,西方思潮已强势占据正处于文化苏醒期的中国设计界,而一切设计以西方的构成法则和形式作为基础准则,使得本民族的设计艺术仅仅滞留在对西方设计模式的模仿,从而边缘化、陌生化本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寄托和对设计的拓展的思考极度缺乏,从而最终阻碍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当前设计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技术与器物进行借鉴,且多是直接袭用外观形状或纹样,而其深层的精神内涵难以得到挖掘和展现。

在当今高校设计教学中侧重于应试教育思想,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比例严重偏低,甚至将其视作设计的全部;而中华文明史、艺术设计史等课程一般作为辅助课程,且授课中只是单纯对作品自身的成就进行探讨,没有从文化精神更深层含义上进行系统的研析,因此,与技法课相比较,艺术理论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好像相比于文化的价值体系,技术体系显得更为“直接”与“实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以及审美情感等之于作品显得毫无价值,这从本质上来讲是器与道关系的思想辩证。总而言之,没有精神内蕴的作品仅仅停留在物的外在状态,而具有文化内涵的物则是主观精神的外在表现,包涵着超越于物的文化价值。另一个原因,中国古今教育重心的巨大差异。中国几千年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谋生,《大学》作为儒学经典之一,开门见山第一章就明确了人格修养的全过程,即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将技能排在之后。然而在现下,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一切都以生存为基础,现代的教育也多以培训谋生技能为主要目标,而设计行业也首先是谋生手段,“文化无用”说也由此产生。

2 传统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发展对策

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中脱离出来的,因此它与传统工艺美术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传播到中国,加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暴增,各种新潮的设计观念、新科技、新媒体蓬勃发展,使传统工艺美术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逐渐边缘化和陌生化。热度消失后,人们开始进行反思,并认识到现代艺术教育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尽管可以参照和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但是本土文化才是我们的血脉和标志,才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最近以来,不少大学把陶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补充,并在学生中获得良好的反应。《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中明确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扩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因此,换个方位观之,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制度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2.1 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

当代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制度的完善发展,需要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应局限于高等艺术学院内,也不应局限在艺术设计专业内。随着我国教育的大力推进,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普及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创造了更好更大的发展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的艺术修养得到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到大大增强,极大地提升了对本名族传统工艺美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工艺技艺的承继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2.2 增加相关课程比重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调查发现,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与传统工艺美术有关的课程极为少见。对于教学方式陈旧、与现代设计教学理念不匹配的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具有中国审美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选修课程,诸如剪纸、天然染织、陶艺等需要动手的传统工艺课程。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民间文化、设计、美术为标志的工艺美术课程,如今已有不少反战,不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艺术形式,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传统美术元素,将传统元素渗透到现代设计中。课程所传授内容不是停留在固定知识上,而是给人带来文化归属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另外课后同学将作品在公众场合进行展览,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宣传传统工艺美术。

2.3 专业主干课融入,从形式到内涵挖掘

日本著名传统文化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曾经提到,“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传统工艺美术包涵着丰富的工艺技法以及原生态艺术图形。这些图形和工艺技法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的积累,体现了人类本源的思维意识。它们为现在的设计者提供了本源的设计思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和创新意识。根据当前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与其他艺术设计课程相对分裂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当将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渗透到其他主干课程中。如可以在书籍设计课中对传统书籍装订方法加以应用;在字体设计课中关注文字的来源、笔画以及造字体系;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对传统元素的内涵形态加以应用,通过内涵形态设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元素形态产生新的了解。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内涵形态设计教学。比如带领学生到香格里拉、丽江、大理进行考察,在民族图案考察和写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图案的颜色、形状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思考,而不只是单一的临摹或拍摄。

3 结语

当前,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方面希望摆脱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模式,一方面又无法与西方的模式完全相分离,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还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面对这种态势,有效地解决渠道是将蕴涵着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周家乐.从形式形态到内涵形态的设计教学思维转换[J].装饰,2011(03).

[2] 原研哉(日).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篇8

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优化的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与传统的艺术门类有着较大的区别。此外,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特别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些众多因素的起伏而不断变化着。设计艺术在于创造活动与实践,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设计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服务性的价值,是对人们的审美方式、生活方式的针对性改革,为人们生活赋予新的生命。不论是在商业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应用,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的创新运用,艺术设计就是让人们获得更有价值、更有品质、更富有精神文化的生活方式。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培养艺术设计师的关键,优化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实现艺术设计价值的重要桥梁。课程结构优化可以决定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顺利地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综合发展的基本保障[1]。因此,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优化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比拟的非凡意义。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现状课程目标、模式较为落后近年来,我国在艺术设计领域进步较为明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而言,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与市场发展不适应,缺乏创新性,造成了跟不上社会进步节奏的局面[2]。偏重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一般将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类型课程以及公共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类型选择相应的必修课程。而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专业性较为突出,必修的课程也多于其他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类课程,也要学习设计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对选修课程鲜有涉及。高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内容也仅局限于该专业,并没有延伸至相关的学科课程,导致学生知识范围狭小、思想认识较为局限。高校注重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长此以往,则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面发展。实践课程的缺乏实践课程的缺乏是当下高校课程结构的重要问题。高校中的实践课程比较少,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与市场、企业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缺少了实践的参与,会导致动手能力差,无法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在以后真正开始设计时便无从下手、力不从心。因此,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是优化设计课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内容不合理,缺少创新思想

课程内容的选取缺少变通性是较为普遍的现状。高校只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成绩,而忽视了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意、创新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在课程内容中如果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学生在设计中一味地生搬硬套、西颦东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体系失去了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现代教学课程趋于网络化,多数的艺术设计都是依靠计算机完成,这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依赖,从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碍因素。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优化的策略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因而学校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构建先进实用的教学模式与理念。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基于课程结构优化的理念,高校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其文化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的选修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实践课程的应用性,课程选取时要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运用。课程结构的优化要立足于学生的根本,使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更加多元化,要以学生身心的综合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化之路。专业基础课程的明确性与适应性高校在课程模式上应摒弃现有的传统计划性的落后观念,采取与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在基础课程中要注重体现明确性与适应性的优化,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全面发展提高。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素养、审美能力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条件,是任何一名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必备的先决要素。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通过审美情感产生想象力,进而形成动手实践的创造力。学生只有具备审美素养、审美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才能设计出艺术品,才能体现艺术的生命力,才能实现艺术的真正价值。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创造。此外,基础课需加强原理方法论教学,让学生以此来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这对艺术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可以打破传统基础课程的禁锢,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加强两者的衔接性。基础课程教学应紧跟专业课程教学的步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在高校艺术专业设计学科中,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都存在课程开设比例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必修课与选修课层次结构划分不明,并受到传统教学方法与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失序的现象必然会抑制艺术教育前进发展的脚步。而纵观当下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教育体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区别只是在于课程形式,二者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此,学校在选修课程方面应加强重视,让学生充分了解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异同,积极指导学生在课程目标上所遇到的问题。艺术设计是时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必然产物。艺术来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艺术是人、自然以及环境和谐发展的表现形式,艺术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具有审美性与实用的生活方式。大到整体的社会环境,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艺术设计相互联系。所以,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覆盖性尤为广泛的学科,对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多方面均有涉及。因此,学校应在选修课方面加强重视,从人文引领课程的观念出发,增设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另外,选修课应多元化、多样性,课程种类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课程价值。因艺术设计文化领域宽广、交叉性强的边缘性学科特征,如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动态、人们的心理需求、材料的质量性能、设计方向与布局等因素。所以,应开设与之关联的课程,如艺术史、科技史、美学、心理学、材料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3]。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为课程的设置原则,才能形成质量高、领域广的课程结构,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复合型人才。延伸实践课,走出校园艺术实践是艺术课程的特色,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重要手段。艺术教育的最终成果需要通过“艺术行为”加以表现,而艺术行为的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实践中产生形成的,学生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最终实现艺术作品的创作。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强调课堂实践的学习与理论成绩,致使学生在参加工作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社会与人们的需求。脱离了艺术实践,便无法表现艺术行为,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针对此种现状,应采取一系列优化改进措施。首先是要改变现状,增加实践课程与课程内容。如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商业案例,布置案例作业,学生完成后可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之间也能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其次,学生应该走出校园,迈向社会[4]。学校应和相关企业合作,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程的机会。如此,既能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设计人才。学生在企业中可以向企业人员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经验方法,为以后设计工作铺下坚实的道路。最后,走向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应在实际生活中多了解人们与市场的需求,了解社会与人们的审美变化与趋向,了解生活中艺术设计品的文化与内涵。学生应在生活中培养审美情感、审美素养,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关注新潮流、新成就、新趋势,提高对生活、对市场、对文化的敏感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不断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洞察力、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审美素养、思考想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更新课程内容,发展课程特色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凝聚而成的结晶,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元素中的视觉元素,是将现代表现手法与设计思维相互融合,并从各个角度进行艺术加工,以促进学生了解认识视觉元素中所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5]。同时利用艺术品能有效进行传统文化传播与信息传递,激发人们的民族情感,引起人们强烈共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与日递增,人、自然以及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现代艺术设计课程中可融入古代哲学思想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哲学是民族世代的精神结晶,尤其是儒道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核心观念都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传统设计理念。哲学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对雕饰的审美追求、对天然人造物的审美追求、对环境与自然统一的审美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增加学生设计的创新理念与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文化自觉性。在学习与继承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可以使中华民族充满不竭的动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时代不断进步,经济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明显跟不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速度,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优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已然迫在眉睫。要想改变现状,高校必须从最根本的课程结构入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继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文化、有技能、有创造力的综合型高素质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乔国玲.关于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教育培养的探索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6):55.

[2]张慧斌.浅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J].大众文艺,2011(14):245-246.

[3]李嘉.对设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7(05):59.

[4]师彦青.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计的艺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J].包装世界,2010(05):32-33.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篇9

字体设计课,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程,是各设计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专业课程。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文字书写、文字结构、文字笔画等文字的理性美感的研究。课程安排也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外文字发展简史的基础上,把训练重点放在文字的书写上,往往是临摹一段方正字形的宋体字、黑体字,或是摹写一段线形的罗马体、埃及体等,充其量最后安排一段字体的变形与编排组合就算完事。学生上完课后,只关注了文字的结构、笔画及书写,而对于文字作为特殊的设计元素的文字创意则被忽视。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变形书写,定格在约定俗成的传统模式中。这种模式不管多么完美,已经显得有些俗气而“老套”,已经是信息时代的绊脚石,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如何使大专院校的字体设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使字体设计教学生动而具有时代活力?如何使即将走入社会的设计人才学有所用?字体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一、对字体设计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是改革创新的第一步

对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的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要学会扬弃。首先,来分析一下字体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字体设计有着长久的知识积淀,传承历史悠久的文字艺术,比如注重传统文字的基本结构、文字理性之美、书写方式,培养学生快速、规范书写的技巧和能力,要求学生字体书写准确、生动、严谨和完整,对于提高学生对文字美感的认知和掌握书写技巧,有其科学和合理性,这是需要保留的教学优点等,对字体设计以后的发展也相当有用,需要继承与发展。但传统字体设计教学模式老旧过时,只注重文字书写、文字结构、文字笔画等认知与掌握,或是只注重摹写已成体系的字体,或是只做些许字体变化练习,就称为文字设计,从而忽视文字特殊创意的环节,重心没落在“设计”的概念上,这种模式是不利于优秀设计人才的培养的,这样的模式需要抛弃。

二、给字体设计课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传授与时俱进的合理专业知识

新教学观念的注入,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的设计人才。要想培养出这样的新型人才,字体设计教学必须时时观察现实社会的动态,形成一种能随时与时代跟进却又有一定设计规则的设计课程,建立多视角、多元化的、新的字体设计教学模式。

1.继承传统,偏重“创新”的设计理念

前面提到,我们要扬弃传统,对好的东西应继承发展,而对落后没用的东西则应坚决果断地抛弃。过去的字体设计教学,注重传统的继承,学生的技能训练,重心在“字体”书写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设计”是这一课程的真正目的。其实字体设计不仅仅是对传统字体的了解与掌握,而主要目的是在掌握传统字体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具体的美化加工处理,也就是对其进行“设计”,创造出新的字体图形。

2.培养供需匹配的人才理念

传统文化课教学设计篇10

【关键字】包装设计,书法艺术,课程改革,融入

现代包装设计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 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当前包装市场联系十分紧密的,是一门非常前沿和实用的课程。而我国的书法传承了数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可谓妇孺皆知。包装设计与中国书法,前者与现代印刷工艺和包装技术紧密结合,与现代设计潮流和市场接轨;而后者则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书法而言,不管是从寓意还是形式上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元素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二者看似一个现代一个传统,其实传统和现代其实是不互相排斥的,有许多共通之处,传统的即是现代的,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如何用好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所以我们拟对包装设计课程必要的部分进行改革,革新教学大纲和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在课程中增加书法知识的传授和欣赏,从而培养学生在包装设计中运用中国书法的魅力,在更高的审美哲学层面上继承与创造富含民族传统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并且在与外界的沟通中尽量用富有地域化的处理与传统民族化的设计思路,完善我国的包装设计,使其更具有中国的本土特色,达到更高的设计水准。

一、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

从古老的甲骨文开始,中国书法历经无数演变,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行书诸体等,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流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几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

二、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关系

中国书法元素符号运用于包装设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可以确认书法与包装设计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件成功的包装设计要使消费者感兴趣,离不开色彩、主题文字、图形、构图、视觉对比等,包装必须直观地让消费者接受信息,而接受信息的主要手段无外乎构图和文字。普通文字虽然传递意义准确,但往往不如图形醒目,而书法字体的运用不但能准确传达意义,书法本身强烈的图形和符号化或刚健、或柔和、或秀雅、或古拙,使文字达到美观感人的效果,

三、包装设计课程中融入传统书法艺术的方式

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精度,衍生和拓展知识课程开设较少且也未必开设了书法课程, 当前学生对书法了解的也不多。因此,我们拟从包装设计这门课程入手,通过穿插相关知识内容和开展专题训练,将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知

识融入包装设计课程中。以弥补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方面的不足,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在包装设计方面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知识,从而使其设计更具特色,也便于更好地让中国本土文化氛围下的消费者们容易接受和认同。

将书法融入包装设计课程具体拟从以下环节进行:

1、在包装设计教学大纲中增加中国书法艺术在包装设计上的运用介绍和欣赏的篇章。现行的包装设计课程,不同院校的学时设置、内容安排都各有不同。学时一般50-90学时。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包装设计课程为例,主要有三大模块构成:模块一 商业包装设计基础;模块二 商业包装设计训练;模块三 商业包装设计制作实践;其中,第一模块主要概述基础知识并讲包装设计的相关理念,其余的主要讲包装设计的具体操作技巧。按照新的思路,我们拟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中国书法文化与包装设计这个模块,从中国书法历史、分析审美风格、书法元素在包装设计的表现方法、优秀设计案例赏析等方面去进行讲解。

2、在中国书法文化与包装设计这个模块中重点强调书法元素的提炼和优秀案例赏析。在包装设计课程中融入中国书法文化知识传授,要求教师对书法知识具有清楚的认识和归纳能力。重点放在书法与现代设计结合上讲书法审美风格与设计表现方法,设计案例赏析,要求教师对于书法欣赏与审美知识的传授要注重和设计教学目的相结合,收集整理大量运用书法元素的设计经典案例,分析讲解。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工作量很大的挑战。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能都必须不断探索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指定预习要点、专题实践训练与讨论、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并用。

3、以课外时间和网络资源的方式加强学生进行书法实践训练。中国书法艺术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毕其一生精力的事。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课堂时间不多,课程讲解主要是针对设计中对书法元素的运用。学生没有练习过书法,对书法的结构之美、技法之美必然了解不深刻,很多时候是浮于皮毛,如果能对学生安排适当的课外时间来进行书法实践训练,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书法技能则能更好的运用于设计。当然这种书法学习不一定非常的系统、接触各种碑帖临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书体和风格进行练习。可以根据不同书体来介绍风格,比如分别选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燕书等字例进行体验式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不同风格的美是怎样形成的,其精致之处何在,其实践训练的目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书法学习去提高书写能力,而是要提高其理解能力、把握能力,使之更好地运用书法文字为设计服务。

4、在包装实践制作环节必须完成一款运用书法元素的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