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8-08 17:22:08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1

“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注重应用实践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我国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设计思潮的追捧,认为西化的、欧化的设计格调和方式能够符合社会人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通常是以包豪斯体系作为基础的,设计案例以国际化风格的室内设计为主,强调一般性的空间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则。因此,多数学生的作品设计表现出时尚化、前卫化的倾向。这种教学的结果就是淡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审美标准的意识,从而使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缺乏中华韵味。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理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必要了。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

2.1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述来对古代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更具有敏锐性。将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的设计灵感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一处茶馆做室内设计,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韵味。由于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我国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蕴比较浓厚,通过简单的文字记述就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或富丽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上交的作品中来看,学生也大都实现了这一要求。有的学生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入手来创作,有的则从王维的《鸟鸣涧》入手来创作,而有的则是从戏剧入手等等。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文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并将自己体悟到的内容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别具特色。

2.2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入手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寻找灵感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让学生从真实的设计中来获取经验,增加灵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一般会在设计上突出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样例。学生在参观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展览馆的设计同当时当地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展览馆当作自己的设计对象,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又同原来的设计相比有哪些更适合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展览,以及不断地比较甚至再创作,学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结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2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二、结语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3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思想成果一脉相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涵养的。本节课力求用中华传统文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内涵的基础上,首先用儒家关于仁和人性善恶的探讨解读为什么要践行友善,之后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

【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有着基本的体会和感悟,对于善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但还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友善为何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国价值观的传承并未进行深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不利于“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到友善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热爱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动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动践行友善。

3.知识目标:知道友善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观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六尺巷》。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庭院为邻,两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墙,平日里也相安无事。一日,两家因重修府邸时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墙起了争执,怎么办呢?去县衙让大人评评理吧,可两家都是官宦人家,县衙大人两方都不敢得罪,也丝毫不敢偏袒,于是争执数月也难以定夺。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儿啊,于是张家人想了一法儿,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马加鞭给张英送了一封家书,张英阅罢,立即给张家人写了信并寄回。

设问:“大学士张英是怎么回的信?”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直接把那首诗回答出来。

教师将回信进行展示并设问:“你们猜,今天这地儿还在么?”学生猜测并回答。师:没错,今天这地儿还在,不仅在,而且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成为了安徽桐城一张响亮名片。

通过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恰当的提问,引起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我国倡导正确价值观的态度。

2.释义友善。

设问一:“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友善的?”

设问二:“同学们刚才针对友善都谈了自己的相关见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辞海关于“友善”是如何注释的?”

设问三:“咱们学校刚刚结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的评选活动,大部分班级都选取了友善作为班会主题,同学还记不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友善”是如何界定的?”

通过聊一聊、说一说,拉近学生与上课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友善,使学生明确友善的内涵。

过渡:友善不只是今天提出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体系,而这个道德体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的。

3.追溯友善。

设问:“儒家有一个关于道德标准的‘五常’,谁知道这五常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道德标准,那么老师考考你们,这儒家五常里哪个最直接的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

学生讨论后可能大部分都说仁,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师:到底说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五常是怎么解释的?

师:首先结合学生的现实体验进行“五常”内涵的释义,最后指出,在这五常里,仁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的道德标准,它的内涵也比我们刚才说的丰富,它最直接地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至于是否准确,咱们同学回去查阅一下相关的材料,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讨。

通过儒家的五常的道德要求切人,使学生能对儒家的至善“仁”有最基本的认识,从而看到儒家道德体系中善的影子。

铺垫:观点罗列并碰撞。

通过学生熟知的《三字经》引入到本课,接下来探讨的主题“人性本善”,以及与孟子的“性本善”相对应的观点——荀子的“性本恶”。

设问:现在老师想听听咱们同学的看法,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的?你们更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学生在小组探讨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的认可“人性本善”,有的认可“人性本恶”,有的认为“人性既善又恶”,有的认为“人性既非善也非恶”(详细回答略)

师:补充明代王阳明“非善非恶心之本”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补充说明,刚才同学针对人性善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想补充一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既善又恶以及人性非善非恶并非完全对立的,这是历史上存在的关于人性探讨的几种基本观点。

使学生在分析和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通过观点的冲击碰撞,再加上老师的追问和引导,能够明确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体会,进一步增强辨别善恶的能力,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并为下文理解孟苟的基本观点以及增强修身养性主动性做好铺垫。

探讨一:性本善

引导:孟子究竟是怎样说明人性本善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首先得了解孟子所探讨的人的本性或天性是什么啊?

师:人生下来就需要吃饭、睡觉满足各种生理欲望,但这不是人之本性,而是人之本能,因为动物也有这些追求。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同学思考并回答,可能大部分同学指出意识、思考和发达的大脑……顺势进行引导:在这个基础上,孟子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在他看来,这四心人皆有之,若没有,便不能称其为人。而这四心便是人之本性,孟子称之为“良知”,人性之善,也就体现在这四心上。

创设情境:我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儿掉进了井里面,我们会产生什么心理?那么你们的这种同情和怜悯是为了讨好小孩儿的父母吗?是为了在社会中获得好的名声吗?

因为这完全是发自于我们每个人的本性,这也是我们人性之善的体现。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不向下流的。

追问一:既然人性本是善的,那么为什么社会现实中还存在恶行?

追问二:后天环境的外在影响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就一定会出现恶行吗?

师总结:所以由此可知,不管一个人是否做出了恶行,内在的善心和善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出,人可以通过“存其心、养其性”,保存自己的善心,涵养自己的善性而实现善。

探讨二:性本恶

引导:我们探讨完了人性本善,那么荀子是怎样说明人性本恶的?

师: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恶,他的善,是人为的。(对于学生理解“伪”可能是伪装进行纠正)

追问一:既然荀子说人性是本恶的,那么社会现实中就是恶行遍地了,是这样吗?

追问二: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至于出现恶性外化于行,导致恶行遍地?

师总结:虽然苟子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但是人可以通过“明礼仪以化之”,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实现善。

诱导性设问:通过刚才关于孟子和苟子人性善恶的探讨,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儒家的伦理道德的主流观念是什么?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师总结: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还是后代的其他的儒学思想家,大多是向善的。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体会友善。

咱们同学有没有听闻社会上的或者发生在你身边的友善的事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的体会和感悟。

师讲述“光头行动”的故事,江西宜春学院有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大三女学生,她的身边出现一群充满友爱的同学,为了让玉梅不因为光头而尴尬,他们班26个男同学集体剃了光头。假设说一个因白血病而成为光头的女学生在咱们班,我们如果是作为她的同学该怎么办?这个故事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友善有什么启发?

学生自我反思

师总结:践行友善不仅需要善心和善性,还需要善行,需要方法。

过渡:除了我们前文中所探讨的善恶问题,知行问题也是儒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5.践行友善。

思考:知是什么?行是什么?

师:一般情况下,知指认识和知识,行指行动、行为,但儒家最重视的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在儒家看来,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行指人的道德行为和伦理实践。

思考讨论并回答:知和行谁在先谁在后?谁更重要?

学生针对知行关系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知先行后,行先知后……

师:至于知行关系,实际上,历代儒家大都主张知先行后,但这并不是说轻视行动,恰恰相反,儒家非常重视道德知识引导下的道德实践,并且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也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强调学以致用。对行动的重视在孔子那里表现尤为突出,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是强调知行并重的,甚至是更加注重“行”。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到了宋明理学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真正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引发道德行为,而每一个道德行为,一定同时包含着相应的道德观念,知行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6.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这个主题,回溯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最后的落脚点——友善的践行,便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善恶问题和知行问题结果的融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仁心善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便是友善,它也是我们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课堂反思】

收获:在这节课中,学生会有一些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认识,更多的是对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思考。作为学生应该意识到,友善不仅仅是今天才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它是自古就被社会倡导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具有了民族根基和文化认同。相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取开放式探究讨论和启发式诱导,关于人性善恶以及知行关系的思考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受益,还会在思维上有所收益。

不足:因为本堂课是将当下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友善溯源,因而文章最终落脚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还是传统文化探究课我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最终使得本堂课的定位不够准确。

【专家点评】(黄京,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政治特级教师)

本节课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师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认识,精心的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本节课的逻辑线索清晰。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友善的内涵,再由儒家思想中的“仁”及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引导学生认知为什么要提倡友善?之后带领学生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这样的流程设计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本节课注重认知的课堂生成性。教师通过环环紧扣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讨论交流的学生系列活动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生成认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最后,本节课开放性的设计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践行友善环节的处理上,以问题为先导,使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辩论中激发深层次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应用

最近几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日趋的提升,随之也对室内设计与室内环境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此形势,室内设计行业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室内设计行业依旧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室内设计师往往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备的优势,而是喜欢照搬一些西方设计师的技巧与手法。此种简单的手法,既会影响着设计师自我风格的形成,还缺乏灵魂,且显得浮躁。所以,高校在对室内设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通过传统文化来促进室内设计教学的良好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鲜明民族特色的专业室内设计人才。

一、传统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室内设计注重的是室内外空间的通达性以及不同空间的渗透性,对于室内空间呈现多元化设计具备着至关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对室内设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的对空间分隔界面进行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以此创造出比较灵活的界面。室内设计重视建筑物的具体使用功能,在满足建筑设计原理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技术方式来创作出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室内环境。同时,传统文化重视利用拓展空间来实现大自然和空间的交流。就现代设计角度而言,这是一种非常显著的借景空间设计。在对现代室内设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其当作借鉴作用,以此进行积极主动的民族文化心态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的设计思维手段得到转变,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

二、民族文化内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室内设计作为综合性的一种设计活动,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以此在设计中对文化内涵进行体现。所以室内设计应该是一种包含文化内涵、设计技能与设计风格的综合性活动。教师在对室内设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让学生充分的对室内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点进行理解,从而足够的对室内设计中展示的文化内涵进行认识与了解。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不断的寻求室内设计和传统文化间契合点,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对两者间的联系进行了解与掌握,并使传统文化推动室内设计教学迅猛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中国传统剪纸,其不仅具备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还具有着丰富趣味性,是一种比较古老与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对室内设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民间剪纸展示台进行设计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对中国剪纸文化进行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选择几种比较典型与特殊的剪纸形象,让学生对空间造型与民间美术的特征进行体会,从而使学生获得设计灵感以及美的享受。

通常而言,可以充分的对文化内涵进行体现的室内设计,常常具备着比较鲜明的传统文化韵味,也可以有效的结合我国的民俗特点以及地域特色,从而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打动人心。

三、中国古典文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有众多的古典文学作品,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比较经典的篇章,而同室内设计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这些作品的存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室内设计教学进行启发。

例如,红楼梦、归园田居以及醉翁亭记等都是比较典型作品,他们对景观的描写,其可以直接的影响着室内空间设计以及室内设计构思等,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室内设计空间来源进行丰富。同时,由于很多充满诗情画意与格调清丽的古典文学作品都对众多空间画面进行了描绘,所以都可以当作室内设计过程中的创作素材。同时通过对古典文学进行学习,还可以有效的对学生创作思维进行启发。对于传统的室内设计构思,学生们只是把文字转变成为画面与图像,此种构思方式很难摆脱文字的桎梏,也很难有效的对文字所具有的独特韵味进行体现,所以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想象力与生命力。此外,教师在对室内设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对古典文学艺术的作用与地位进行重视,积极的转变对忽略文化素养而重视专业技能的传统教学观念,适当的对改革课程进行设置,并把传统文化概论与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灵活的对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应用,通过讨论、报告与演讲等形式来对古典文化进行感受,从而确保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接受来自文学艺术的有力熏陶。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对古典文学艺术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确保学以致用,并通过课堂教学,充分的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从而有效的使学生创造才能得到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间具备着紧密的联系,其既是一种思维活动,还可以充分的对民族的文化理念与文化特色进行反映。所以,在对室内设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进行重视。相关的室内设计教育人员主要任务则应该是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鲜明民族特色专业室内设计人才,主动积极的对传统文化和室内设计的契合点进行找寻,充分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促进作用得到发挥,从而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且具备中国特色的专业室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坤.室内设计中的“风水” 室内设计师与北京周易研究会秘书长 徐坤教授的对话[J].当代经理人,2008(09).

[2]李国华.室内设计中的建筑物理问题[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

[3]魏海涛,任志纲.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5

【摘 要】文化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经过历史长河积累下来的无价之宝,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独有的特色。而现代平面设计中不断强调融入传统文化意识。本文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关系的基础上,对加强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对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平面设计;传统文化;中职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设计理念的广泛传播,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实现平面设计现代感与传统元素的完美融合,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和重要内容。

一、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源泉。比如传统的吉祥图案、传统年画、戏剧脸谱、民间灯笼、剪纸艺术和青花瓷器等,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是先代们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总结出的视觉艺术,这些符号随着中华文化的成功输出而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中华民族国际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生活张力,具有非常强的艺术表现力。比如著名的青花瓷,是在唐宋元发展基础上,由于市井文化的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稳定而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此外,许多民间吉祥图案也都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民众喜欢。同时,传统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是具有无限生机的艺术源泉。

正如大师韩美林所讲的,成功的艺术离不开“根”,这一说法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认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艺术的大树能够在漫长历史长河的冲洗后依然屹立不倒,正是由于它的“根深蒂固”。而传统文化就是滋养民族艺术大树的重要河流。试想,若是传统文化之流出现断流,那么民族艺术的大树还会像今天这般繁茂吗?

十八世纪中期,平面设计开始出现,是为服务人们生活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在国内,平面设计的起步较晚,也没有经历过国外的历史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开始广泛引进西方的设计理论和设计理念,但始终忽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导致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几乎消失殆尽,面对这一问题,近年来许多设计大师开始将视角转向传统文化,强调两者的融合发展,因此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感与传统文化要素融合的平面设计。

二、加强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培养的策略

(一)制定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加强民族文化的设计应用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制定传统文化的授课内容方案,重点介绍我国设计史上先民是如何设计出依然具有现代实用价值的生活工具的,在历史长河的流动中去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去深入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目前,国内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中,大部分都开设了相关的中华民族历史教学内容,宗旨就是为了加强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的深刻影响,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二)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体系,提高平面设计教学质量

就目前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讲,许多平面设计学生在学完之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容逐渐忘记,印象不深,这就说明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无法有效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无法加深中职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因此学生无法有效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这些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通常枯燥乏味,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照本宣科式的知识灌输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目前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加强对传统落后教学模式体系的革新与完善,灵活采用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题材、元素开展平面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堂质量,让学生在未来的平面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三)加强教学内容资料的收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对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知识点加以重点讲述,比如在具体设计主题的教学环节中,总课题要紧紧围绕相关图片开展讲解,充分挖掘出图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若是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礼”,那么就要从字面意思进行跨越式生发讲解,挖掘出所蕴含的身后文化内涵,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然后灵活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自己从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搜集图文资料、影像资料等素材,会加深学生对设计主题的理解。通过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会有意识地去收集相关素材,丰富设计,提升设计。

三、结语

经过上述对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我们不难看到,要想有效提高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力,需要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出现代感与传统文化要素完美融合的优秀设计作品,增加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砝码。

参考文献

[1]杨浩然,宗同惠.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茶馆设计中的分析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06)

[2] 尹伟伟.中国传统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体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4)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京剧是我国国粹;对京剧产生兴趣。

2.简单了解有关京剧的知识,从而对京剧感兴趣,从中得到有益的学习经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平时喜欢干什么啊?喜欢听歌吗?喜欢听谁的?能唱几句吗?老师这里带来了一首歌李玉刚《新贵妃醉酒》。这首歌就是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的结合。

中国的戏曲剧种种类繁多,你知道的有哪些?只知道京剧吗?还有吗?(吕剧)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咱们的国粹——京剧。

交流欣赏:

师: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说)

教师随机板书基本功、唱腔、行当、脸谱等。这节课咱们就来了解这些内容。

师:你们喜欢哪一个?脸谱,关于脸谱你都知道些什么?知道什么代表人物吗?

课前小组内都画了脸谱,咱们一起来看看哪个小组画的最好?(互相评一评)最好的老师奖励你们上台来当一回小老师点击电脑上的几个问题考一考同学们。

师:哪个小组想先来介绍啊?你得说说你们的理由啊?(学生说)

真正的脸谱是画到脸上的。经过先打底,再涂彩,勾画、填黑这些步骤把人物表现的惟妙惟肖。

有的艺术家已经把脸谱典型形象融入到演唱当中了。请看《说唱脸谱》

京剧艺术不仅脸谱独具民族特色,其他内容也很有趣呢。

二、回归课本,学习京剧基本知识

下面咱们再读书,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表演形式:

师:京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

出示: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舞)

“唱”是指唱功,是京剧的最主要形式,大家请看。(出示唱的片段)教师补充:京剧中的这种唱法是一字多音,叫拖腔。另外,京剧还要求字正腔圆。

“念“是念白,就是指人物的对话。听一段,试一试。(师评价学生学得快,有学习京剧的天赋。)

“做”也就是表演。而“打”和“舞”其实为一类。指台上的舞蹈和武打。做指的是手、眼、表情等上身动作的表演,而打是京剧舞台上传统武术和舞蹈动作的结合。

其实,在舞台上任何京剧的表演不会采取单一的形式,而是这些表演形式融为一体。

唱腔

师:京剧不仅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它的唱腔也非常富有表现力。对于京剧唱腔你有哪些了解吗?

生: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出示西皮和二黄)还有其他的了解吗?

师:京剧唱腔很多,比如反西皮、反而黄等。但主要是以西皮二黄两大唱腔为主。下面咱们听听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四郎探母是杨家将里的杨四郎深夜探望老母亲,情节感人。所以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大探二是讲的是宫廷发生内乱,有奸臣想要谋朝篡位,所以采用了唱腔凝重浑厚的二黄唱腔。)

行当:

师:你们知道吗?其实咱们每个同学都能胜任京剧里面的一个角色。比如,咱们班的女生可以胜任“旦”角。(出示)

男同学也可以胜任京剧里的“生”角(出示)

师:生、旦是京剧里面很重要的行当,它们还可以进行分类。(出示生、旦的分类)

补充介绍刀马旦和武旦的不同。出示生的分类,然后说咱们男同学就是里面的——小生。

师:京剧除了生和旦,还有哪几种行当?(请学生介绍,教师随机出示。)

丑, 文丑、武丑(丑角一般采用比较滑稽幽默的表演形式,)俗话说:“无丑不成戏。看过丑角的表演吗?咱们欣赏一段。(边看边评价:动作灵活、夸张,表情丰富。语言幽默、行动滑稽。丑角的出场常会带来满堂的笑声。)老师采访一下,看过了有什么感受?

三、 游戏巩固,再次感受京剧的魅力

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看图片猜京剧行当。

总结:京剧是集基本功、唱腔、行当、脸谱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咱们具体到一出戏中再来看看这种表演艺术的融合。欣赏《贵妃醉酒》

学唱

师:了解了这么多,咱们身边有会唱的吗?其实京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比如名段《卖水》里面的几句念白咱们就能学,咱们试一试。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角度;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利用价值

一民间工艺美术于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逐渐衰退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巨大便利,随着而来的还有艺术设计理念的强大冲击,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社会大环境中,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传承发展受到了机械化的生产模式的限制,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之下,很难保证工艺品的质量和民间艺术的个性[2]。

(二)西方艺术设计理念的激烈冲击

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战略使得西方的文化大量传入我国,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接触、发生碰撞。在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中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诸多关注。忽视了传统民间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发展,而大肆强调西方的文化和艺术设计理念,极大的阻碍了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

(三)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不继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互联网,而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和新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借由网络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不断的进行入侵和渗透,使得传统文化理念在大量新文化因子信息的不断冲击中被埋没,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艺术元素散落各处。民间工艺美术与信息时代的脱离,而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其艺术价值被逐渐淡忘,难以传承和发展[4]。

二民间工艺美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的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民间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悠久的历史中几千年历史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所形成的艺术形式,是历史文化传承创造的遗产,是组成我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洗礼,除此之外,民间的风俗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民间艺术的形成。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是对民间工艺美术价值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更是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5]。

(二)有利于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间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也愈发激烈,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刻不容缓。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中,有助于现代艺术同民间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文化间的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在高校艺术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元素,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发掘,找寻其价值以及意义,在保留传统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艺术[6],多元化我国艺术教学,创作饱含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元素的现代艺术作品。

(三)有利于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宽和艺术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注重将民间工艺融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对现代艺术设计元素的吸收借鉴,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知识的同时对民间艺术进一步加深了解,开阔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并对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提高学生的创作参与度和艺术感受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推动高校艺术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策略

(一)重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高校教学计划的实施方向和实施方式都是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开展实施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下不断产生新文化,而新文化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并对传统艺术造成了强大的文化冲击。艺术类高校以及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是挖掘、探索、传承传统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教学理念的重构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为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术之间的结合构建教学新理念、新观念。在开展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设计工作时,基于现代艺术设计知识的学习前提下,独创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突出我国教学体系的优势,充分将本土文化优势融入到艺术设计教学设计中,丰富艺术设计教学课堂,增加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元素的融合实践环节,树立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观念[7]。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增加民间美术的课程设置,增加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民间美术课程的加设创新高校艺术课程设计体系,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新活力。教师在实际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侧重于民间传统艺术的教学,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介绍,加大对学生民间传统艺术的培养,注重周边艺术环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良好传统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创作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高校的课堂,亲身讲授民间艺术,带领学生集体去民间采风,实地亲身感受民族艺术。

(三)激发创作灵感,鼓励实践

艺术是自由的、是多变的、是灵活的,艺术设计的教学不应局限在理论的教学和学习中,而应该是实践的、自由的,给予学生开阔的创作空间,在自我摸索中寻找创作灵感。民间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之一,在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和设计思路,并融合到作品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创作的环境、机会和时间,鼓励学生实践,切身感悟,找到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灵感。

(四)用生活化的眼光欣赏代表作品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究其原因是出于民间,民间工艺美术设计要想被大众所喜爱、所接受,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要贴合民间,就要“接地气”。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时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将日常生活实际借以艺术的形式加以表达。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搬进课堂,给学生呈现不同的传统文化风俗、民族风情。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 传统文化;设计艺术教育;营销传播;市场;传承;发展

一、 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一) 中国设计艺术市场、教育现状:回顾设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我们的设计艺术,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商品化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化经济爆炸式的发展,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教育。诚然,新的设计形式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总体来看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形式与语言一直是在跟着外国走,具体的陈述与表现上也失去了该有的民族人文精神,丢掉了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是令人深思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间被改变之后,设计师的责任是重新营造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人文语境和存在空间,而不是打破重来或盲目模仿、移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根、民间技艺失传已成为现实。面对如此的文化缺失,作为传承文化与创新未来,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应从全民教育入手,从设计艺术教育做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融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于设计艺术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设计艺术理论和教育,是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传播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现实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中:

1.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

2.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品质。

3.和谐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与人交往。

4.“以义导利”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5.爱国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精神。

二、 传统文化教育在设计艺术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

(一) 传统文化观念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即能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符合东方传播语境下的内在要求,因而在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中广泛运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经验,我们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 传统文化的元素、形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传播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得样式与元素。

三、 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 国际化背景下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的传播思考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只有从认识上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具有可供借鉴的实际意义,高起点上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设计后,再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有效的传播需要有世界语言的民族文化。

(二)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璀璨文化宝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珍视、继承、发扬,设计师作为不同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者,就更应该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认同与归属,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文明之根,我们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自豪。这种观念和思想应该渗透到我们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活动中。

2. 设计呈现形式与元素的提炼要具有时代性:人类的审美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审美与需求呈现的趋向是不同的,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与元素的生搬硬套,应该传承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审美特征。

(三) 在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建立传统设计艺术的传播。

1. 改进设计史论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传统的史论教学更多的是偏重系统的理论讲述,理论考试结束课,这种学习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传授系统完整,但忽视了学生的因素,难以实现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互动的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根据课程所讲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传统设计艺术观念、元素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全新表达方式,总结学习不同人物、时期、风格、流派、的设计表达方式,设计思维观念,更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传播语境中的传承。体味中国传统审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设计教育;传统文化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现代设计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我国的设计教育应当重视的传统文化的表达却被忽视了。

一、我国现代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21世纪以来,如何把握好大的发展方向,如何在设计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去诠释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是当前高校设计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主产权的含金量提高,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已不是以往劳动力的竞争,而是文化和科技含量的竞争,而传统文化又是这一切的根基。

1.现代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

在我们近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推崇西洋文化,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落后的最本质的原因。教育也一样,教育者们怀揣着浓烈的西方情愫,话语陈述中屡次谈到西方主义理论和思想,却很少关注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影响。伴随着这样的社会背景,现代设计教育也受到了影响。教育是传统文化的助推器,传统文化不去继承就没有办法发展和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在传统文化中生活和成长,但是当今的国内设计教育根本不重视传统文化的表达,一味去追求西洋风。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教育,才能从骨子里转变现代设计教育方式,从而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2.高校现代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一个产业的发展依靠教育,一个国家的富强根本同样亦是教育。现阶段,现代设计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工业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只有20所高校开设。2014年,开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将近有200多所。由于教育的盲目迅速扩招,随之带来的是高校教师需求量的大增,刚毕业的研究生就应聘当上了大学教师。这导致了很多高校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杂乱和项目经验不足,存在着纸上谈兵的现象。学生原本的文化基础就不是很扎实,并且在大学里更加得不到教师良好的指导,很可能会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失去兴趣。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曾经说过,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设计既然是一种创造生存的方式,就不可能背离传统的生存习惯,一个社会不可能废除其悠久的文化传统,一切从头开始再创造,或是完全以新的文化因素代之,这是不科学的更是不合理的。如今,设计本土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关注,例如第一个获得建筑学最高奖的中国人王澍,他获奖的作品就是因为用了中国古代营造建筑的方式做设计,其作品无不彰显中国的历史文化。设计本土化必然会影响到当前的设计教育系统,这股正在现代设计中徐徐吹起的东方传统文化之风,正是推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向更高层次转变的动力。

二、提倡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教育发展中

1.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特点

设计要学的知识不仅仅限于本专业,它是一个交叉型综合的学科。因此,设计教育不应该仅仅从本专业角度去培养学生,应该全方位去指导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拓展学生在科学、文化与人文等领域内的知识,让学生在多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如果没有深厚文化的底蕴,设计就没有了内涵,仅仅是在表面上做文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其思想智慧和造物原则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风格才可以将其融入到教育发展中。

2.高校现代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实践

目前,高校现代设计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培养显得不够。比如,大学生大一、大二阶段学的三大构成这门课,这门课是西方德国包豪斯教学体系中的一环,是强调绝对理性和思考。如果教师授课的时候没有和中国特有的地域结合,那么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就只有理性认识构成,没有感性改造,他们创作出的大多数作品也就显得比较单板和保守。可以适当在课程中加入美学思想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创作中融会贯通体现出博大的传统文化内涵。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当前,我国的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理论及其相关课程正在逐步减少,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因此,在设计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实践操作,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熏陶,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在传授传统文化的同时,教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形式上的简单嫁接和盲目照搬,要使学生深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真正具有中国精神和民族内涵的作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成从中国制造模式到中国创造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建明.现代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2).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10

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内容构建和课程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其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视觉传达设计一般是基于平面设计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而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插画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等。 目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主要沿用了西方“包豪斯”平面设计的教学模式,以西方的理念和审美为基础。但民族文化的国际化是设计发展的必然,在中国的视觉传达教育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仍未完全建立。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汲取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当前我国政治影响力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使得我们能够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饱经风霜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政府不断加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力度。而传统文化的复兴和西式设计观念的打破迫切需要从教育本源和具有民族文化力量的艺术设计人才来做起。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汲取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使得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视觉传达教学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能够帮助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创作营养,丰富设计意识、设计风格,更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设计态度的塑造。为我国未来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真正走向国际,走在行业的前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促进我国民族设计特色的形成。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对教学思想的渗透

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教学引导和渗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纷繁的现代设计潮流中找到属于本土特色的设计方向,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崇敬。教师也应该充分学习和认识到只有吸纳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才能完整地建立起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完整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应先引导学生树立起用本民族语言来建立现代设计风格的学习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再进行具体设计课程的学、创作等,就可以把对传统文化吸纳的学习逐渐变为自觉主动的学习。

2.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渗透

(1)首先在具体专业课程作业练习中结合传统文化命题,设置有关传统艺术或技艺研究、体验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图案设计》、《图形创意》等课程中,让学生做关于传统图案的由来、内涵、形式原理、科研论文等方面的调查,形成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在课堂发表,大家相互学习讨论,最后老师来做总结,让学生意识到美妙有趣的图形不仅是当代的存在,其实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运用的出神入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尝试结合传统技法来完成现代设计的创意方案,在大胆的尝试中摸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结合的方法,也使得课程作业的呈现方式更为多元。

(2)视觉传达设计是要服务于社会事务的,与社会发展和大众审美的密切结合,因此课程学习与实战的结合不可分割,带领学生参与有关传统文化命题的赛事或项目等社会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事。用实践来验证学习的同时,让师生们可以在学校之外的领域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了解。师生们也能够由此将对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成果及时带入社会,服务社会,对中国本土设计风格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3)在高校的视觉传达课程学习中,应针对专业方向争取更频繁的文化考察活动,也可以请文化传承人、专业研究人员来校开设相关任选课、讲座、展览等互动活动,为师生创造更多直观学习与交流传统文化的机会。

3.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渗透。

按照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将我们一直沿用的西方现代设计教学体系与中式传统美学体系相结合,甚至更加重视对本民族设计的学习,以逐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比如在基础课程设置中,素描、色彩等课程是高考筛选美术生的必考科目,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基础,大学就可以缩减这类课程的比重;像国学、书法、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传统文化相关的基础课程在大多数高校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是偶尔做为公共选修课出现,甚至没有,学生在接受设计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学到与本民族价值观统一的设计观念,自然也不会形成强烈的民族设计意识。因此务必将传统艺术技法与审美方面的基础课程纳入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优秀的设计人才创作出具有本土设计风貌的优秀设计作品,将中华文化风采借由视觉产达等媒介展现给全世界,影响世人的审美与价值观,影响民族的复兴。需要借助教育本源培养具有民族设计观念的优秀设计师;需要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汲取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