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方案十篇

时间:2023-08-04 17:37:11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篇1

一、工作原则和适用范围

(一)工作原则: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分级负责、综合协调、快速高效。

(二)适用范围:台风、强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地震、暴潮及地质等因素引发的特大自然灾害。

二、特大自然灾害的确定

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标准按《**省水、旱、风灾害等级划分标准(试行)》(粤防〔1999〕30号)执行,其中一次性灾害造成的后果符合下列10项中的6项可列为特大自然灾害:

(一)受灾人口占市属常住人口50%以上,并有10%以上受灾人口需要紧急转移安置;

(二)因灾死亡100人以上(地震灾害死亡1000人以上);

(三)倒塌房屋占市属房屋3%以上;

(四)损坏房屋占市属房屋30%以上;

(五)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

(六)损失粮食占市属上一年粮食总产量30%以上;

(七)全市交通瘫痪、通讯中断,停电2天或设施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八)7.0和7.0级以上严重破坏性地震;

(九)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市属上年国民经济总收入30%以上;

(十)造成国内较大影响。

三、特大自然灾害救灾组织机构和职责

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由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立即组成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各项救灾工作。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组织机构和职责如下:

总指挥:市长

副总指挥:市党政军有关领导

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救灾抢险组、医疗卫生组、通讯工程抢险组、电力工程抢险组、生活安置和物资供应组、治安保卫组、地震气象水文监测组、宣传报道组等工作组。

(一)指挥部办公室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三防指挥部、市科技局等单位组成。主要职责有:

1、了解、收集和汇总有关灾情,及时向指挥部领导报告,并及时传达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有关指示;

2、与灾区和有关部门应急机构保持联系,指挥和协调其他应急工作组的工作;

3、及时向**市政府和省政府上报灾情;

4、审查灾情和救灾抢险新闻,组织救灾新闻会;

5、处理指挥部事务,办理救灾指挥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救灾抢险组由市武装部牵头,武警**中队、市公安消防大队、市水利局、市规划局、市房产局、市市政局、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市建设局、市海洋渔业局、市农业局、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责有:

1、迅速调集当地驻军、武警、消防、边防、预备役和民兵赶赴灾区,解救和转移被台风、洪水(潮水)及地质等灾害围困的人员,寻找被压埋人员和营救伤员;

2、组织力量对被破坏的水利工程(包括水库、堤防、水闸)、房屋、公路、桥梁、港口等重要设施进行抢险和抢修;

3、组织力量对灾区被破坏的供排水、公共客货运输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抢险,防止巨大次生灾害发生,尽快恢复基础设施的功能;

4、组织力量对石化、化工等危险品生产、储运单位及其它企业进行严格检查,制定紧急处置或防御措施,并加强监控,避免或控制次生灾害;

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发生和火灾扩大蔓延;

6、进行灾害调查和灾情评估,负责灾害伤亡和财产损失统计工作,评估民居安全性能、提出救灾意见,制定灾区恢复重建计划;

7、组织人员和资金,与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一道,积极开展救灾复产的各项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重建家园。

(三)医疗卫生组由市卫生局牵头,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市红十字会、市疾控中心等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责有:

1、迅速组织医疗、防疫急救队伍进入灾区,组建灾区临时治疗点,抢救、转运伤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及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并向受灾人员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3、组织协调医疗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

(四)通讯工程抢险组由**市电信局牵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分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分公司等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责有:

1、负责组织力量抢修和恢复被破坏的通讯设施;

2、保证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与灾区所在镇政府、灾区救灾应急指挥机构以及省、**市有关部门应急机构的通讯联系,及时架设指挥部与各应急工作组(部门)的专用电话。

(五)电力工程抢险组由广电集团**供电分公司负责。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对被破坏的电力等设施进行紧急处理和修复,保证灾区用电供应。

(六)灾民生活安置和生活物资供应组由市民政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展计划局、市经贸局、市粮食局、市教育局、市林业局、市建设局等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责有:

1、迅速设置避护场所,组织转移、安置、慰问灾民,负责困难灾民的吃、穿、住等生活救助;

2、提出赈灾款物的计划,做好调拨救灾款物工作;

3、制定救灾标准、设置救灾物资供应点,发放救灾款物,并监督和检查使用情况;

4、调查核实灾民受灾情况,按损失大小、困难程度、救助情况分门别类、登记造册,核定和报告全市灾情;

5、组织指导救灾捐赠;

6、做好死难者的善后工作和孤老幼残人员的安置;

7、向省、**市和有关机构申请救灾经费和物资的计划,做好本市救灾资金的筹集、分配和拨付,并监督使用情况;

8、管理和核算救灾经费和救灾专项资金;

9、组织指挥做好灾后学校教育、教学和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

(七)治安保卫组由市公安局牵头,武警**中队、市公安交警大队等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责有:

1、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

2、加强对党政机关、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救灾物品集散地、收审所、戒毒所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3、实施对灾区的交通管制,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确保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八)地震、气象、水文监测组由市地震办、市三防办、市气象局、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责有:

1、组织协调地震现场余震监测,做好地震发展趋势的分析工作,提出加强余震防范对策;

2、加强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及时向灾区提供相应的抗灾救灾气象服务,并及时向社会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信息;

3、加强沿海水文站的风暴潮监测和预报,及时向指挥部提供沿海地区和潭江各水文站的风暴潮、水情信息,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水文预报;

4、加强对灾区容易滑坡区域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向指挥部汇报灾区容易滑坡区域的监测情况,并及时作出转移容易滑坡区域人员的具体方案,防止次生的地质性灾害发生。

(九)宣传报道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电视台、**电台等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责有:

1、宣传报道抗灾救灾工作,按照规定及时向省、市有关媒体上送灾情资料,向公众公布灾情等有关情况;

2、宣传相应的防灾减灾知识,安定民众;

3、宣传救灾工作成效和典型事迹,促进互助互济。

四、应急反应行动

(一)灾害预警

市气象、水利、国土、地震、水文等灾害预报部门及时发出预警,预测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或损失。

(二)应急决策基本程序

1、有关部门接到灾情报告后,及时召集有关人员初步研究判断灾害等级。属特大自然灾害的,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市三防指挥部及市分管领导报告,并通报**市武装部。

2、灾情一经确定后,立即成立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特大灾害救灾工作开始启动。

3、召开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成员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救灾工作和应急措施。

4、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领导和下设的各工作组按照各自的职责迅速组织实施各项救灾工作。

5、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下设的各个应急工作组及时向指挥部汇报灾区的救灾情况。

6、以市政府名义及时向**市政府和省政府报告灾情和汇报救灾情况,申请给予救灾资金和物资支持。

7、市政府视灾情及救灾进展情况进一步研究部署救灾复产和灾民救助工作。

8、市政府组成联合工作组或委托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三)紧急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队伍主要由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下设的救灾抢险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和物资供应组、通讯工程抢险组、电力工程抢险组以及灾区的干部和群众组成。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下设的各个应急工作组,根据各自的职责,迅速开展紧急救援行动。其中:救灾抢险工作组由**市武装部牵头,迅速调集抢险队伍和装备投入抢险救灾,解救和转移被台风、洪水(潮水)及地震等灾害围困的人员,寻找被压埋人员和营救伤员;医疗卫生应急工作组迅速组织医疗队参加抢救伤病员;生活安置和物资供应应急工作组迅速设置避护场所,组织转移、安置、慰问灾民,负责困难灾民的吃、穿、住等生活救助;通讯工程抢险应急工作组迅速组织力量抢修和恢复被破坏的通讯设施;电力工程抢险应急工作组迅速组织力量对被破坏的电力等设施进行紧急处理和修复。

(四)转移安置行动

灾害对人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胁时,必须组织转移安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紧急转移安置不受条件、范围及程序限制,直接由当地政府组织力量从速实施;边远地区或来不及报告政府的情况下,村委会或村委会干部应积极组织群众转移,并想方设法尽快报告当地政府。转移安置以就近、安全为原则,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确保灾民吃、穿、住、医等必要生活条件得到妥善安排。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篇2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和地质构造差别很大,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发生频率各不相同,因此,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上,我们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有所侧重和创新。笔者仅以自己所在的湖北省**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就推进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山区自然灾害的特点

**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清江中下游,境内群山连绵,全县气候呈立体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其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除台风、龙卷风、海啸等海洋性气候灾害外,其他自然灾害在**历史上都曾经发生。经常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有风雹、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和滑坡、泥石流等,尤其是风雹、洪涝和崩山滑坡几乎是每年都会发生的自然灾害。

(二)发生频率高。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致使山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暴雨、风雹和滑坡、泥石流。就**而言,仅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点就有400余处,每到汛期和梅雨季节,受降雨影响,崩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会不断发生。

(三)毁灭性较大。山区山大人稀,局部地区发生的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虽然受灾范围有时不是很大,但是灾害的毁灭程度往往较重。如山洪冲毁或者滑坡掩埋都是毁灭性的,往往就是灾民财产损失殆尽。

随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机制基本建立,但全体民众的危机应对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县于20xx年出台了《**土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部,负责全县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统一指挥和协调;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工作。随后,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也同时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全县自上而下的应急救助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相对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而言,全体民众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还不够,不少群众存在一些诸如“听天由命”、“与己无关”等落后意识,认为救灾是政府的事,主动参与防灾救灾的积极性不高。

(二)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构成,但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不断修订完善县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的同时,对于乡镇和村委会、社区自然灾害预案体系建设作出了部署和安排,各地按照县政府的统一要求,完成了预案制定工作,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框架体系。但多数预案由于出台时间仓促,调查研究不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是很强,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同时,上下级预案之间的衔接以及各类专门预案之间的衔接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让各级各类预案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整体,今后的工作任务依然很重。

(三)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保障体系正在完善,但如何真正做到保障有力还任重道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保障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从救援物资保障到救援人员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通讯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应急保障预案,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做了充分准备。但也应该看到,山区多属贫困地区,地方财力相当困难,在保障资金和物资的投入上,往往力不从心,现有保障水平还难以应对大的自然灾害。

(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已具雏形,但监测预警能力还不适应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需要。随着人们对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逐步纳入了议事日程。**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网络,气象、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完善了各类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办法,加强了对各类灾害信息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但从总体来看,我们监测预警体系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灾害信息员网络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监测预警能力无法满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需要。

三、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点

根据山区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今后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应该着重在下面“四个一”上下功夫。

(一)强化“一个机制”,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机制。要突出各级政府及其应急管理部门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领导和协调作用,形成一种“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救助管理机制,避免部门之间、地方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大自然灾害时,人员、信息、资源难以快速集成,以及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日常灾害信息管理 脱节等现象,确保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规范、协调、有序运行,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效率。

(二)完善“一个预案”,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我们要通过深入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有针对性地编修、完善各级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不断扩大应急预案的覆盖面,力争使应急预案覆盖本地各种自然灾害种类,延伸到所有的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真正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让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覆盖本区域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居民。同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并使之形成制度化,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快速救援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建好“一个网络”,即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山区山大人稀,居住分散,而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因此,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尤其重要。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的微机管理网络,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扩大覆盖范围,形成覆盖到乡镇、村、社区并与气象、水利、国土、农业等有关部门上下对接、信息共享、纵横贯通、协调统一、决策科学、先进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网络,提高灾情信息管理水平,满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的需要;二是要进一步健全灾害信息员网络,加强对灾害信息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监测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知识水平和处置能力;三是加强与通讯和广电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和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网络在灾害预警中的作用。

(四)提高“一个能力”,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保障能力。一是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能力。要加大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力度,增加应急装备设备的投入,组建和完善各类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应急救助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发挥应急队伍在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提高应急救援资金物资保障能力。要建立完善特大自然灾害救助预备金、自然灾害救助财政预算自然增长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补偿制度,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要根据山区特点和各类自然灾害救援的需求,合理安排部署救援物资储备仓库和储备物资品种,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三是提高交通通讯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公路、铁路、驻军、民间已有的运输能力,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制度和协调机制,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资源,构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机构间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实现各级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的连接。加强应急通信建设,提高紧急状态下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

四、推进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措施

自然灾害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与人类存在和发展相伴相随。相对于平原和发达地区,自然灾害给山区带来的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做好“五个强化”,积极推进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是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强化领导。任何一项工作,领导重视是工作推进的关键。各级政府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建立并强化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把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强化基础。一是要加强预案编制、信息网络建设、救援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二是不断改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的技术装备,用科技支撑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三是加强救灾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物资保障水平。

(三)强化基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要加强对乡镇、村和社区等基层组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的指导,切实提高基层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预案组织经常性演练,提高基层群众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基层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的工作也就落实了。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篇3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natural disaster,its classification and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udies the problems in China's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problems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80-02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因此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尽可能的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以及做好灾后重建、恢复等工作。而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何改进、完善这些薄弱环节,对防灾、减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自然灾害属于突发事件的一种,是指以水、旱、病、虫、鸟、兽、风、雹、霜冻等自然现象的自然变异为主因而产生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具体表现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大风、冰雹等。

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的分类很多,根据导致灾害的主体以及成因,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几类:①气象灾害。由气象与天气系统异常所形成的灾害,如干旱、雨涝、台风、寒潮、浓雾、酸雨等。②海洋灾害。由于海洋的变异而导致的在海洋中或海岸带造成的灾害,如风暴潮、海啸、海冰、赤潮等。③洪水灾害。由于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界限的异常高水位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根据洪水发生的原因,又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等。④地质灾害。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导致的地质环境或地质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⑤自然火灾。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火灾,如地震火灾、火山火灾、雷击火灾、天旱火灾等,森林火灾属于自然火灾。⑥生物灾害。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的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如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生物入侵等。

2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2.1 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2.2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指针对自然灾害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根据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阶段,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可以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和灾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尽可能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做好事前应急准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自然灾进行监测,对风险评估、应急决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及时而准确的预警信息公布,有助于引起有关人员或全社会的警惕,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则应当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启动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防止灾害的扩大和发展,同时积极展开救援工作;当自然灾害结束之后则应当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只有不断完善、改进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3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研究

3.1 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技能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许多公民没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认识,仍存在盲目、恐慌等心理,缺乏基本的自救技能。要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应当进一步提高公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做到自然灾害教育的普及,并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公民自救技能,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对公民造成的影响及伤害。

3.2 “三跨”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而针对这种“三跨”情况制定的应急预案却不多见。常见的应急预案都是针对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的,忽视了部门、行业、地区间的协调和配合。即使有一些“三跨”的内容,往往也只是形式上的条条款款,未实施过演练,缺乏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因此“三跨”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对完善应对措施和提高应对能力,从而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3.3 政府快速决策及预警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下简称雪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自然灾害的缺乏快速决策能力,未能及时的对雪灾灾害进行预警并启动应急预案。中央气象台1月11日早上6时暴雪橙色警报后,在受灾的21个省市中,除湖北外,没有一个省市提前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如果各省市政府能够快速响应作出决策,及时预警信息,启动“三跨”应急预案,相信能够降低公民和社会的损失。

3.4 社会组织及群众救援力量社会组织及群众救援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队伍,在自然灾害救援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有时由于缺乏组织性、纪律性、专业性,仅仅凭着一时的热情,有可能对灾害救援造成影响。例如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志愿者投入到地震救援的队伍中,有的在驾车到达灾区后遇到了余震或是山体滑坡,有的由于体力不支或是食物不足,有的因为驾车堵住了物资运送车辆,结果“救助者”成了“被救者”、“阻救者”,反而影响了地震救援的实施。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这些力量的重视,在平时做好社会救援力量的登机、管理及培训,那么在自然灾害来临之际,他们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救助者”,对灾害救援起到促进作用。

3.5 灾后恢复和重建在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和重建中,我们往往注重物质方面的恢复和重建,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重建。一方面,物质上的恢复和重建是看“得到的”,容易出成绩,容易得到群众的赞誉,而精神上的恢复和重建是“摸不着”的;其次,灾后人们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住房跟饮食,注重物质上的恢复和重建时无可厚非的,而精神上的恢复和重建则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汶川大地震后,不单是灾区人民在心理上产生相当大的震荡与影响,许多救援人员也出现了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杀的极端行为,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灾后的精神恢复和重建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王郅强,麻宝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J].长白学刊,2004(2):38.

[2]韦保新.提高救灾物资储备保障能力的思考[J].中国减灾,2006,(12):38.

[3]王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J].青海气象,2007(4):2.

[4]曹丽.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511):246.

[5]唐圣华,田力.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完善[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2):51.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篇4

【关键词】自然灾害 突发事件 危机公关

我国是世界上属于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党和国家对处理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极为关注与重视。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自然灾害纳入了突发事件的范围。对于地方各级政府而言,一是要坚决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二是要结合各地实际采取有效手段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其中,如何有效地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与受灾公众建立良性的沟通渠道,树立或重塑地方政府良性形象尤显重要。

海南省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种类较多,出现频率较高,给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当地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损害,有时还会给社会带来局部的动荡。面对自然灾害的袭击,海南省政府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危机公关能力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相关概念界定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台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①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巨大。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如何正确应对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自然灾害纳入了突发事件的范围就足以说明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②

政府危机公关。狭义的政府危机公关是危机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是指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共关系手段对突发事件、危机进行处理的过程,是通过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协调关系以求得谅解支持、化解危机、重塑形象的过程。③正确的政府危机公关会在危机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的公关行动,及时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灭危机事件及其不良影响,同时达到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和树立政府形象的目的。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是危机公关的基本对策。

海南省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现状

海南省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危机公关措施。首先,建立组织体系。2006年以来,海南省政府在建立健全地方法规方面,制定了《海南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海南省防汛防风抗旱应急预案》、《海南省防风防洪工作预案》、《海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海南省地震应急预案》、《海南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海南省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海南省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的专项预警方案。在政府职能部门建设上,设立了“海南省应急管理办公室”,与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海南省农业厅、卫生厅、公安厅、水务厅、地震局、气象局、海洋与渔业厅、海事局、消防、安监、交通厅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在网络建设上,建立了“海南应急网”,及时各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相关动态信息,形成了海南省灾害监测网,建成了闪电定位监测网防御雷电灾害等。这些措施为海南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提供了较好的组织体系保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其次,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建立政府与公众沟通渠道。自2009年起,结合全国每年5月12日开展的“防灾减灾日”,海南省开始有针对性地在全省各地组织开展各种防灾减灾活动。例如2010年,海南省多地气象部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全省气象部门在当天共发放宣传材料8万多份,现场解答咨询1000余人次。2013年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现场对300多名公众进行调研,政府还组织社区开展防灾减灾综合演练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建立沟通渠道,多途径宣传教育,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最后,加强避灾工程建设,提升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近年来,海南省大力加强避灾工程建设,提升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强有力的能力,同时让公众看到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努力,取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从2004 年开始,海南省陆续开展了危房改造、茅草房改造工作,投入资金近2亿元。针对海南洪涝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从2000年到目前,全省共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建成防洪楼140幢,可同时容纳3万人避险。2009年9月,海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仓库落成,规划建设三亚市、儋州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按照计划目标,预计到2015年,在海南全省建成以省级、三亚市和儋州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依托,各市、县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解决海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不足的软肋,提高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同时,海南省还加大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集灾情信息管理、救灾技术支持、减灾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南省综合减灾中心,推进城乡应急避灾场所建设。此外,民政部大力支持海南省积极推进救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省级综合减灾中心以及省、市、县三级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海南省政府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危机公关存在的主要问题。海南省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灾前预警、灾中抢险及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仍时有问题产生。尤其是个别部门因为危机管理意识淡薄,致使灾前预警宣传不到位或宣传面小,灾中抢险不及时,灾后恢复重建政策不落实,与灾民沟通不及时,不注重维护政府形象等行为时有发生。

首先,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危机应急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前提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灾害管理工作的法规体系是依法开展灾害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完善抗灾、救灾领域的法规制度,明确政府、社会和受灾群众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政府的管理行为。强化对灾害工作的监管,使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将灾害管理和灾害救助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当前海南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较差,自然灾害应急知识普及不够,这是海南省政府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灾害应急管理监测评估体系落实不到位。在笔者的调查中,有40.73%的公众不知道所在地区的主要灾害监测机构,而对此信息知道了解的公众仅仅占到了21.77%,这样悬殊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了海南省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监测评估体系还没有真正落实到防灾救灾的第一线,公众也没有把这一体系作为防灾救灾的一个环节去重视,更谈不上发挥其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再次,灾后疾病防治与心理救助尚不到位。灾后的疾病防治和心理救助在海南是比较缺乏的,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来自于公众对于灾后工作重视度不够。这样的代价是惨重的,在一些县市或是特别偏远地区,由于灾后疾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不够,群众灾害疾病防治意识不强,致使最终因灾后疾病伤亡损失。而另一个问题则是,资金紧缺的地方卫生防疫部门无力承担灾后疾病防治工作,往往导致灾后疾病防治工作不到位,最后爆发灾后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救助和疾病防治是属于同样性质的措施,灾后抚平受灾民众的灾难心理创伤,心理救助尽快让他们恢复生产、生活的信心显得非常重要。海南在心理防治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到位,这对于灾后恢复工作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最后,政府与媒体的合作不够充分。在笔者的调查中,媒体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初的反应速度在受访者中被认为是最快的,65.33%的受访者都觉得媒体的反应速度灵敏。而社区、公民的反应速度和政府的反应速度则没有多大的差别,分别为42.74%和46.77%。通过对政府、媒体、社区和公民在反应速度上的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政府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初的反应速度不及媒体,还有待提高。这是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的大忌,处理危机事件的反应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海南省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的对策建议

海南地方政府公关主体针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产生的危机公关,目的就是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和秩序,恢复公众对公关主体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社会和组织的伤害,帮助组织控制危机的局面,尽最大能力保护组织的声誉,维护政府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保证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的顺利进行与发展。

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形象。政府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危机公关重要的是与媒体进行沟通,媒体是组织与外部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危机中的媒体沟通尤其重要。争取第一时间、以我为主向媒体提供真实的事件情况,并随时提供事件发展情况,确保媒体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官方组织提供的信息,而不是通过道听途说去猜测推断或拼凑信息,从而避免负面信息的传播,阻止沟通障碍的发生。

处理突发事件时最基本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必须端正态度,敢于说出事实真相。政府遭遇公信力危机并不是大难临头,处理手段若是得当,甚至可以变危机为机遇。如果遇到突发事件,相关部门弄虚作假、愚弄公众,反而会使政府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甚至产生连锁反应,加重危机的负面作用。

健全地方应急管理法规体系,树立政府以法治灾的形象。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虽然在防灾减灾方面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④等,但这方面的法律覆盖面窄而且内容笼统,操作性不强,是从整体上来说,并没有针对某个地区所特有的性质,所以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规范的指导防灾救灾的基本法律,致使在防灾救灾过程中很多需要法律协调的问题无法可依,依然按照一些行政和政策手段解决本应由法律解决的问题。

在海南,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仍要进一步加强。由于海南自然灾害问题的特殊性,在海南省政府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地政府应有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规划,对已有的规划重新审议和完善,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水平。海南只有通过建立严格可行的法规治理自然灾害,才能真正树立政府的威信。

全面开展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教育,树立政府真正“引导者”形象。海南政府在有了完备的法律法规支持的情况下,要使全社会形成了解灾害、认识灾害、防备并远离灾害的风气。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各类报刊、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及有关社会活动。尤其是要针对海南最严重的气象气候灾害的特点,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简单明白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品进村、过街、入户,使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对防灾灾害保持警惕。要加强中小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开展不同层次的防灾减灾专业教育,重点还是要放在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减灾意识和灾害管理水平。同时坚持积极开展针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常识培训和教育,广泛普及灾害知识和减灾的基本技能,通过频繁组织演习,使人们处变不惊,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政府的正能量释放,正确的引导公众掌握减灾意减灾的能力,取得公众的信任。

完善政府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善后机制,突出政府力挽狂澜的形象。首先,立足灾情事实,科学核定灾后损失。这需要应急管理中评估系统发挥作用,对灾后损失进行评估,从而进行合理的拨款资金的分发。这对评估小组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针对此次灾害案件对比以往的经验做出最终的评估报告。

其次,重视心理疏导,快速进行灾后恢复。对于海南省而言,心理疏导可以设立专门的灾后心理辅导小组,广泛分区分地方走访进行心理辅导,针对特殊的损失惨重或是有伤亡的家庭进行重点安抚。海南多台风、干旱等气象气候灾害,所以在选择心理疏导对象时,要有选择性的选取渔民、果农等在气象气候灾害损失中成为心理安抚小组的重点关注对象。

最后,突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灾后重建。政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公众生活改善之外,还应该重点关注生产的恢复。生产是生活的经济来源,也是活跃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灾后仅仅对生活改善以支持,这也只能是短期的。所以政府在重建中对生产的关注度应该提高,让生产促进生活的进步,充分体现突出政府力挽狂澜的形象。

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树立政府“一切为民”的形象。从整体上来说,在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制度,编制切实可行的灾害应急预案,提高灾情获取和评估能力等工作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完善实际可用的应急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灾害应急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就海南省而言,现存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可圈可点,但是公众对于政府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评价不高,这说明海南的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需要更加的联系现实生活,从实际案例出发,吸取经验,逐步健全完善海南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踏踏实实的完善和健全树立自然灾害危机应急管理系统,让公众感受到政府“一切为民”的努力,政府的自然灾害危机应急管理才能良性运行。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713181)

【注释】

①《海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修正本)》。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③徐艳晴:《风险社会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启示和挑战》,广州: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63页。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篇5

关键词:南方雪灾拉尼娜现象应急管理

在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雪灾使南国大地蒙受重大损失,交通受阻、城区停电、民房倒塌等现象。这次冰雪灾害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影响很大。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森林受损面积近2.79亿亩,3万多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雪灾中冻死或冻伤;受灾人口已超过1亿。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四川7个省份受灾最为严重。暴风雪造成多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由于正逢春运期间,大量旅客滞留站场港埠。另外,电力受损、煤炭运输受阻,不少地区用电中断,电信、通讯、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某些重灾区甚至面临断粮危险。而融雪流入海中,对海洋生物亦造成巨大影响。

一、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及救灾处理情况

(一)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

这次冰雪灾害的覆盖范围包括浙江、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有关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的原因分析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冰雪灾害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中国国家气象部门的专家指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过程应归因于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环流自1月起长期经向分布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同时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活跃,源自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强烈降水。大气环流的稳定使雨雪天气持续,最终酿成雪灾。

大气环流的异常运行。专家指出,处于中高纬度的欧亚地区,高空几个月来形成了一个阻塞高气压,大气环流停留不动,导致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中国。在冷空气来临的同时,来自南亚、东南亚的暖湿空气又源源不断向华南地区输送,冷暖气流在华南、江南一带交汇,导致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

(二)雪灾救灾活动反思

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冰雪灾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北方每年的冰雪比南方这场灾害要大得多,依然可以安然无恙?美国发生冰雪灾害时,为什么损失很小呢?为什么整个救灾过程不够顺利呢?

在救灾过程中,出现安排不当现象。在雪灾初期,湖南正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该省大部分主要地方官员都在长沙参加会议。两会结束后,进出长沙的交通几乎都被雪灾阻断,导致地方官员无法回到任职地区指挥抗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湖南成为了此次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同时,这次雪灾亦暴露了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在应付突发事件时未有港澳地区及广东省的经验丰富。在上海,公安人员由于未能控制心急的乘客而与乘客爆发肢体冲突。在救灾过程中,也出现政策不当的现象。国务院曾在上世纪50年代做出规定,南方因为气候比北方温暖,民居内不必安装暖气,但雪灾的受灾地区正是南方地区,导致灾情严重。

从整体来看,出现如此脆弱的局面,主要原因还包括缺失了对灾害的预防意识和应急处置措施,说明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策略

冰雪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带来巨大的危害,促使我国政府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方针政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预案,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等。

(一)建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自然灾害的群发性、频发性、多样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以专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是政出多门,应急管理工作条块分割,不利于统一指挥和调度。从灾害综合管理的角度看,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应建立一个由国务院领导人牵头的处理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部门,在该机构下设立专门应对自然灾害的职能部门,如自然灾害局,该职能部门的主要功能分为日常运作和应急管理两个方面。同时,该机构还应该建立重大危机时间会商制度。综合协调部门在平时主要起预警、监控、咨询和业务指导作用,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就转为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指挥与协调机构。

(二)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预案的建立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针对雪灾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一旦自然灾害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核心,危机产生后,危机所在地政府要立即上报危机事件的最新信息。上报的各种数据要准确,做到及时准确,以便于上级政府决策。同时,搞好信息。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谣言较多,容易造成社会混乱,因此,要建立信息机制,及时向社会公众事件的信息,使广大公众了解真相。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由应急管理机构统一确定,新闻办负责具体实施。危机处理中的沟通要处理好政府与公众、政府与新闻媒介、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关系。

(四)完善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灾害管理应急机制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减少损失、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相关方面的应急管理机制未发挥真正作用。真正有效的应急机制是,在自然灾害未发生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尽早发现,及早应对。同时,相关研究工作应当继续加强,做好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尽可能准确预测自然灾害,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因而,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快速反应机制,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立刻采取积极的应急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减少其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篇6

关键词:应急物资决策;CBR算法

一、概述

基于CBR的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是人工智能的一种,通过收集历史案例建立应急救援案例库,当发生新的应急灾害时,系统可以根据新的应急灾害的关键信息从案例库中查找可以与之匹配的案例,从而依据匹配案例的应急物资使用数据来预测新应急灾害救援需要的应急物资,很好地模拟了人的联想、直觉、类比、归纳、学习和记忆等思维过程,在新问题求解时,借助历史经验类似问题来进行推理,得出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应急事件发生时对电力应急物资的需求,呈现出的要求是既要快,又要准。因此将CBR模型引入到应急事件的电力应急物资需求预测中,无论是对于处理水平不确定的决策信息,还是帮助处于复杂决策环境、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的应急事件管理决策者,其效果都是显著的。

二、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方案设计

(一)构建信息空间

构建CBR案例库分为信息空间和解空间的构建。信息空间是客户进行前端操作的基础,信息空间是案例库的前端数据库。信息空间是对案例信息的总体描述。通过抽取应急灾害案例的关键因素对应急案例进行整体描述,信息空间存储的变量数据是区分各个案例的基础。案例库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按照不同自然灾害类型分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震灾害、雷暴灾害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灾害四类;第二层级是每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按照不同自然灾害归类;第三层级是案例的问题描述层级,这一层级抽取案例的共同特征进行描述,从而收集每个案例的基本信息;第四层级是案例的决策描述,这一层包含相似性计算的关键信息。

(二)构建解空间

解空间是案例库的后台数据库,存储案例库中案例的实际应急物资需求相关数据。解空间中的数据是以应急物资需求比的形式存储的,案例的信息空间和解空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当系统从案例库中查找到与新应急灾害相似的案例时,系统会从解空间中自动调取匹配案例对应的应急物资需求比清单。解空间通过输入应急物资台账进行数据分析,最后以应急物资需求比的方式存储。通过台账的应急物资需求数量与信息空间的受灾关键因素数值作比,得到历史案例应急物资需求比。当新案例通过相似性算法在案例库中找到匹配案例时,系统自动调出匹配案例的应急物资需求比,用新案例的信息空间关键指标的值乘以匹配案例的应急物资需求比就可以得到新案例应急物资的预测需求数量。

(三)基于CBR的应急救援物资需求预测机制

应急物资管理辅助决策推理模型包含新应急灾害受灾信息汇总与数据输入、案例相似性度量、案例匹配算法、结果输出和案例库更新五个模块。首先在用户操作界面选择应急灾害类型,系统包含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震灾害、雷暴灾害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灾害四个应急灾害类型,在系统使用的过程中,应急灾害的类型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增加或删减。输入新应急灾害的问题描述和决策描述信息后,系统根据案例匹配算法进行计算决策,从案例库中匹配出与新应急灾害最相似的历史案例,如果系统输出的结果不满意,可以加入案例修改规则重新从案例库中寻找匹配案例。系统查找到匹配案例后,自动从后台数据库调用匹配案例的应急物资需求比清单,然后根据新应急灾害的输入数据计算应急物资需求清单,经过人工修订后输出应急物资需求清单。在应急救援结束后,根据新应急灾害的特点和实际使用的应急物资种类和数量,完善系统输出的应急物资需求清单,最后加入专家修改意见,将新应急灾害纳入案例库完成案例库的自学习功能。

三、结语

本文研究设计了基于CBR的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首先,将CBR的理论模型与应急物资的管理决策相结合,从而将人工智能引入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其次,从信息空间和解空间两个部分构建适合应急物资决策系统的历史案例库,为应急物资管理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再次,设计基于CBR的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使应急灾害救援时需要的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更加科学、快速、准确,避免了人工决策的随机性、主观性和滞后性。基于CBR的应急物资决策机制设计基于人工智能的原理,使用历史经验和数据来指导新应急灾害的应急物资需求分析。从而避免了人为决策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大大降低了应急救援的时间成本和决策成本,为应急物资需求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祁玉青.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物资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2]郭素.应急辅助决策系统中案例表示与检索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篇7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和有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注重打基础促规范。形成联动运行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做好抗震救灾应急准备,切实推动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二、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

凡在我镇发生的:(1)重大水旱灾害,冰雹、雪、等气象灾害;(2)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森林、民房、学校、商店发生火灾和重大动物疫情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性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三、工作规则

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求镇政府、镇属各单位、各村委会全体干部职工应做到:(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要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做好防御自然灾害的各项工作。(二)要落实责任,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相关工作。(三)要严明纪律,凡因不听指挥调配,工作不落实,人员、措施不到位,出现因灾害造成群众伤亡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触犯刑律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四)各村要高度重视灾害排查工作,将本村的每个山体滑坡点,每户危房户都要做好登记并建立档案;凡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立即组织人员撤离,并及时向镇政府报告。

四、灾害风险

我镇辖区有自然资源局标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0个,如发生灾害,需紧急转移安置。

五、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一)发生洪涝、暴雨、干旱、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启动本预案。(二)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六、指挥机构和职责

镇政府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镇长熊雪宇同志任组长,各村包村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各村支部书记、镇武装部、党政办、国土办、卫生院、司法所、派出所等机构组成。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协调各职能部门统一救灾,负责整个救灾工作的灾情收集、整理,负责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民政办是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在镇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各类灾害的救助、救济工作,指导灾区开展灾后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相关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参与镇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防灾减灾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其组成单位和职能为:办公室组成单位:镇党政办、镇民政办、镇财政所、镇国土办、镇武装部等。(一)镇应急办、镇党政办主要职责:负责传达救灾应急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负责全镇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协调、监督各部门和自然灾害发生地域的应急工作;收集汇总和上报抗灾救灾的有关情况,负责编辑灾情简报与对外工作;负责灾区抗灾工作的宣传报道。(二)镇国土办主要职责:负责做好灾害趋势的协商与预测;负责组织自然灾害评估,确定灾害等级。(三)派出所、镇民政办、镇财政所、镇司法所、镇卫生院、镇武装部主要职责:负责灾民的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工作;负责灾区卫生防疫和治安防范及保障工作;负责救灾应急所需的交通、通讯、医疗救护、救援物资的调度、下拨和供应工作;负责救灾资金的分配和管理;负责救灾捐赠活动的组织和捐赠物的接收与发放。负责灾区灾后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措、使用和管理;负责制定灾民倒房重建总体方案;负责组织指导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和灾民生活救济工作。(四)镇财政所、镇纪检办主要职责:负责对各级、各部门安排的救灾资金、物资进行审计、监督,及时纠正、查处违规违规行为。

七、应急准备

(一)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必需的救灾设备和装备,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二)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根据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每年应根据灾害发生特点,适时组织民兵应急分队演练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八、灾害预警

(一)根据水利、水文、地质灾害、林业、森林火险、有害生物灾害、农作物病虫害草鼠害、动物疫情等部门预警预报信息,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向全镇预警预报。(二)民政办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及时提出灾情评估意见,向镇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向有关部门上报、向村上通报。(三)镇有关部门和各村应根据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预警预报,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九、会议制度

为了加强平时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调度,建立我镇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一)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全镇防震减灾工作;(二)研究、审议防震减灾工作重大政策和措施;(三)协调各村、各科室涉及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事项;(四)通报重要震情和防震减灾工作情况。联席会议建立例会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由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主持(根据情况需要,经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同意也可临时召开会议),主要是总结交流工作情况,研究部署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全镇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困难问题。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篇8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贯彻落实中省市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和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好区应急委、区减灾委、专项指挥部及成员单位的体制机制和体系作用。

各专项指挥部及其办公室,要牵头发挥好应对自然灾害的体系作用,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并推动建立好政企、区域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优化信息、新闻、公众关注热点信息等及时的和舆情应对机制。

二、做好自然灾害灾情管理工作

严格落实应急部新修订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优化全区灾情报送体系、工作流程和联络平台;建立区、镇、村(社区)灾害信息员A、B角,尤其是各镇、各部门确定好灾害信息员及其分管领导;当我区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各行业部门要以镇为单位,统计、审核好本系统、行业受灾情况,按照属地原则,将受灾数据报给各镇,由各镇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统一上报;做到应统、尽统、不重复统计。

三、健全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区应急委办公室、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要牵头做好有关类别预案体系的梳理工作,不断推进各层级预案制定、修订和备案工作;以桌面推演、专项演练、综合应急演练等方式,推动各层级掌握预案内容、形成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不断修正、完善预案;加强各层级预案的检查、督促工作。

四、扎实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发挥好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对全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督促作用;建立和运行风险普查目标任务分工、人员保障、工作开展、经费保障、监督督促等运行机制;从相关成员单位选派工作人员充实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办公室;具体负责风险普查工作各相关单位要建立风险普查工作专班;以“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发挥普查效用。

五、加强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

进一步建立、落实全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适时组织召开区减灾委、区应急委、各专项指挥部成员单位会议,部署安排综合督查检查、指出问题整改工作,及时跟踪收集汇总各有关单位整改进展情况;加大与各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力度,统筹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积极推进急用先行项目加快立项,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六、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

严格贯彻落实中省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作要求,建立健全风险动态联合会商机制,各专项指挥部及其办公室,要牵头组织好相关部门,做好例行和紧急风险分析研判会商会;形成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报告,并及时;进一步提升各层级、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报送的时效性、科学性;建立灾害监测、预警和渠道等,确保灾害信息及时、畅达和覆盖社会公众。

七、着力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加强全区政府、社会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应急队伍的统计和准备工作;加强应急队伍的个人防护装备、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加强应急队伍的防护能力、急救能力、救援能力的培训、训练;建立和畅通应急队伍的动员、调动机制,“平战”结合,在应急物资的调运、上下车和应急实战等过程中锻炼应急队伍水平;做好应急队伍建设和执行任务的相关装备、后勤和经费等保障工作。

八、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持续开展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统筹推进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和避难场所建设;整合重组乡镇消防救援站;建立乡镇应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积极构建“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推动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尽最大可能避免灾害事故风险;加强“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篇9

政府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一)建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自然灾害的群发性、频发性、多样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以专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是政出多门,应急管理工作条块分割,不利于统一指挥和调度。从灾害综合管理的角度看,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应建立一个由国务院领导人牵头的处理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部门,在该机构下设立专门应对自然灾害的职能部门,如自然灾害局,该职能部门的主要功能分为日常运作和应急管理两个方面。同时,该机构还应该建立重大危机时间会商制度。综合协调部门在平时主要起预警、监控、咨询和业务指导作用,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就转为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指挥与协调机构。

(二)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预案的建立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针对雪灾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一旦自然灾害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核心,危机产生后,危机所在地政府要立即上报危机事件的最新信息。上报的各种数据要准确,做到及时准确,以便于上级政府决策。同时,搞好信息。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谣言较多,容易造成社会混乱,因此,要建立信息机制,及时向社会公众事件的信息,使广大公众了解真相。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由应急管理机构统一确定,新闻办负责具体实施。危机处理中的沟通要处理好政府与公众、政府与新闻媒介、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关系。

(四)完善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灾害管理应急机制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减少损失、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相关方面的应急管理机制未发挥真正作用。真正有效的应急机制是,在自然灾害未发生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尽早发现,及早应对。同时,相关研究工作应当继续加强,做好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尽可能准确预测自然灾害,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因而,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快速反应机制,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立刻采取积极的应急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减少其造成损失。

自然灾害的主要影响

1、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2、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3、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4、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5、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会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会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雪灾、暴雨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看过“政府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人还看了:

1.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2.如何面对自然灾害

3.面对自然灾害的自救方法

4.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篇10

关键词:应急预案;社会动员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救灾机制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在灾害面前,如何有效的应对,日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了相关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本文以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的救灾情况来谈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机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震级达里氏8级, 最大烈度达11度的特大地震,持续了80秒。这是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1]震后2分钟,四川省地震局向中国地震局报告发生大地震;随之,、公安部、民政部、中国气象局等都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公安消防部队、各类救灾物资紧急向灾区调运。总理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震后,不到10个小时,调运各类救灾物资数十万件、套。[2]各部门的反应之快,与中国特色的救灾体制和机制密不可分。

一、高效的反应机制

地震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到位、有力指挥,各级救灾组织迅速成立展开工作,应急预案立即启动,人民军队快速介入,各级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援。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工作中的高效的反应机制,体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体制的优越性。只有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才有如此之快的统一调度能力。"政府企业和政府配合得比较好,它们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地抗震救灾,中国公有制国家的特点突然显示出来了。"

我国现阶段减灾救灾管理的基本体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这样的救灾体制,能够快速的调动整合各种资源,运往灾区。 "在中国的体制下,只要中央政府一声令下,众人马上就会跟上,无论是公司或个人,还是地方政府,都是如此。这个制度在四川赈灾中证明是有效的。"

二、科学的应急预案

地震后几个小时,各部门和各级政府都立即启动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这体现了我国科学的应急预案体系。以前的救灾模式大多是在行政人员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救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科学的应急预案是组织有序救援工作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重大灾害能力,控制和减轻重大灾害引起严重社会危害的前提。

针对我国灾害种类多的特点,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础上,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未来潜在发生的重大灾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3]

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从2003年底开始到2005年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预案和各省级总体应急预案在内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并分别经法定程序成为我国应急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利于形成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大大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4]

三、透明开放的信息沟通机制

近几年来,我们可能感觉怎么灾害多了呢?其实与我国进来对自然灾害公正客观的报道有关。以前,在灾害中死亡的人数以及造成的损失不允许对外随意的公布。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做法日益与国家体制的转型不相适应,也不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因此,国家解除了对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保密。

"重大灾害发生后,要指定专人,每天定时,民政部将于每天下午4时信息。的内容包括因灾死亡人数、死亡地点和死亡原因等,同时向公众说明避灾自救的一些注意事项,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5]汶川地震后,国家对地震做了客观、真实的报告,及时、透明地了权威信息。央视24小时直播汶川地震的情况。"24小时滚动直播、向全世界开放的做法,一可以加强百姓和政府、灾区和非灾区的沟通;二可以让世界原原本本地了解中国当时面临的状况及采取的措施,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和加强对中国的支援。"

四、社会动员机制

中共历来就有发动人民群众的优势,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应对特大灾害面前,这种具有号召性的动员机制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坚持举国参与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集中一切社会资源,全力支持抗震救灾。"

全国上下一盘棋,展开了一场举国参与的生死大营救,这是中国组织动员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大展示。人民、公安干警、武警战士以最快的速度挺进灾区,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食品、药品、帐篷、等物资,通过水、陆、空紧急驰援灾区;专业救援队伍、大量的医务人员、志愿者紧急奔赴灾区;各省市为灾区提供人、物、财、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民间组织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极短的时间内动员起如此巨大的力量,这是其他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比拟的。很多民间组织,自发参与到抗震救灾中来。河南的10位农民用农用车把水和方便面送到了成都救灾指挥部的捐赠点,这是全国"001号"救灾物品。还有山东农民组成的四川最牛救援队,他们都想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爱心送到灾区,帮助遇难同胞。我国还允许外国救援队进入汶川参加营救并接受了国外的很多救援物资运往灾区。

五、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地震发生后,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一线希望百倍努力"。震后两小时,总理就赶赴都江堰指挥救灾。地震当晚,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从不惜一切代价搜救幸存者,到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病群众;从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到加强心理抚慰;从重兵投入防止疫情,到想方设法排除堰塞湖险情确保数百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本届政府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全面的诠释,是对马克思的人本学说的重新解读,是中共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又一次演进。中国政府成功做到了大灾后无大役,无大难,无大乱。中国政府出色的通过了汶川地震的考验,其高效果断的决策能力彰显了中共的执政能力和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当前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

[2]曾业辉:从汶川生死时速看中国应急管理机制.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5月14日第010.

[3]谢丹、郑智峰:我国重大灾害救灾机制建设研究.经济体制改革. 2009 (2).

[4]莫于川: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和应急法制正在稳健发展[J].财经.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