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趋势十篇

时间:2023-07-07 17:32:58

传统文化的趋势

传统文化的趋势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 外来文化

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1、媒介竞争带来机遇

自从麦克卢汉于1962年提出“地球村”概念以来,伴随着经济、信息传播和资本运作的全球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其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外国传媒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几乎涉及所有的传媒领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网络等。近年来,梦工厂同迪斯尼的竞争愈演愈烈,梦工厂创始人卡森伯格曾是迪斯尼动画“黄金十年”的缔造者,出品的23部动画电影,总票房有95亿美金,平均每部进账四亿多美金。凭借两季《功夫熊猫》在中国的良好反响,梦工厂继续筹划关于它的续集,瞄准中国市场。梦工厂首选动画电影,作为主题乐园和衍生品的源头,实行着自己的中国逻辑。我国的动漫产业一直处于“能发展”和“难发展”的矛盾中:“动漫产业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为其引进国际巨头,可以面向全球市场,避免因其国内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所造成的恶性竞争,以及低质作品低价收购的恶性循环;但这种“中国制作、全球市场”的模式,尽管为业界共识,却鲜有成功案例,同时又有衍生产品没有形成规模、盗版猖獗、电视台采购价格低廉的现实问题存在”。①如何在竞争激烈又富有前景的文化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将是国内动画制作公司费心思考的问题,迪斯尼和梦工厂无疑将是中国动画全球化发展的引路人。

2、本土化传播中文化内涵的变动

从迪斯尼的《花木兰》到梦工厂的两季《功夫熊猫》,好莱坞的两大动画制作公司将中国元素作为卖点,得到了消费市场的良好反响。同比之下的国产动画《兔侠传奇》则差距很大,让人不得不反思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迪斯尼公司打出的口号是“为全球思考,从当地入手”,秉承这一发展战略,迪斯尼的动画都是选自当地人物。《花木兰》就是选自中国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但是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美国式的精神和个人主义色彩。“动画中的花木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已相去甚远,前者一改中国人心目中的为了孝道自我牺牲、替父从军的木兰形象,把木兰塑造成‘一个不依附男人、敢想敢干的女孩’”。②迪斯尼版的花木兰在“美国化”的运作下,已成为一个不断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现代女性,颇有几分独立女性的色彩。美国主导的文化的个人主义通过这部的动画散播四方,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披上东方人的外衣,生成了一个具有全球化意味的奇特形象。《功夫熊猫》也是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动画形象来自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背景从景观、布景、服装到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猴子、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种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但是,《功夫熊猫》是一部融合美国价值观的影片,故事情节设计完全美国化,透过该片,讲述了关于“梦想,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的美国式奋斗精神,突出信心和勇气。这与中国熊猫本身所代表的与世无争和安平乐道的精神不符。电影公映时带给国内观众不小的震撼,让无数动画制作人意识到我国动画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动画制作方面的狭隘和创新的匮乏。

3、消费时代的西方电影热

消费时代多伴随着意义消费和符号消费。符号和意义的享受代替人们对真实物质和服务的感受。有学者指出,“在消费主义全面渗透的市场经济社会,文化也被消费主义化了,文化的消费主义主要表现在文化本身的商品化和文化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认同、宣扬。由此可见,当代文化正在发生质变,简而言之,就是各种文化形式向可消费性的靠拢和文化精神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转变”。③消费时代的受众享有了选择权,不同于电视、报纸、杂志的单向传播。在文化市场中,大众面临着信息社会的狂轰乱炸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国外大片《阿甘正传》、《阿凡达》、《泰坦尼克号》3D版等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更有将中国元素出色运用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以其显著的中国传统题材和形象获得中国观众的青睐,票房大获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外大片的动作设计、故事情节设计都是带有俗套和符合人们的喜好,影片所表达的普世价值观也为全球的观众所接受,高成本的投入有着高票房的回报。

二、全球化时代下当代传统文化传播的趋势

1、个性和共性的并存

资本运作的全球化在打破了民族的狭隘性的同时又将一切文明资本主义化,威胁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美国为首的媒介发达国家依靠雄厚的制作资金和制作技术,借用他国的地方特色制作出带有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推销其普世价值观念,变相的推行文化帝国主义。但是,当代文化传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每一个国家、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将打破片面性、局限性和对抗性,并将保持自我的发展特性,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的多极化、多样化的格局。阿尔文? 托夫勒认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同质性,与麦克卢汉预测的将会出现的一个单一的全球化村落不同——它们在与新型媒体体系进行连接的同时,也都在尽力保持并提升着自己的文化、种族和民族,以及政治的独特性”。④梦工厂和迪斯尼的进入,带给中国动画行业质的提升和文化产业链指引,将是对中国文化个性的挖掘和创新思维的一次锻炼。

2、本土特色的凸显

从梦工厂和迪斯尼的动画电影作品来看,无论是《功夫熊猫》还是《花木兰》都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外来动画电影生产模式的启示是,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对本土文化的挖掘,而是应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融合、贯通。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几千年的文明积累下的丰厚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传播的巨大优势。但对待文化资源的传统观点仍停留在继承和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层面,对它所蕴含的巨大的社会经济资源长期忽视,因而我们眼看着好莱坞轻松的以熊猫和功夫为组合创造出《功夫熊猫》,在中国市场大赚一笔。《功夫熊猫》对异乡文化从形象到内涵的吸收,通过整合和利用,凸显了民族文化特征,却又背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中走出了一条新型道路,不得不引起国人重视。

3、文化融合更具竞争力

文化传播不仅要站在本土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还要在多元化的发展中,创造出一种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就需要全球视野,普遍价值和更为国际化的表达。单一的文化成分在消费时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倾向于消费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产品。但是,这并不是多种文化元素的大杂烩式的融入,而是带有颠覆式创新的融合。北京电影学院制作的《兔侠传奇》以《功夫熊猫》为灵感,取材制作了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却在声名和票房方面都不如前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文化传播中主体投资的公共化

中国的文化产业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策略,在公共的开放的领域进行竞争,将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从国内引进梦工厂和迪斯尼就可以看出,要想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引进外资企业。但是,无论是迪斯尼、索尼公司、梦工厂,还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它们都不是单纯为文化交流而来,充满无穷魅力和商机的庞大的中国文化市场是巨大的诱惑。对于长久的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来说,是引入外资而不是引狼入室,是在相互合作中积累经验,学习技术并丰富自身的产业化经营。

三、构建长远的文化传播意识

1、坚信民族文化的价值是源远流长的

在全球化的文化传播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经济载体的文化产品受到的挑战在于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遭遇文化冲突,而机遇在于把这种冲突转化为双方共赢的策略。传统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的深厚积淀,它植根于民族的心理中,不会轻易的被外来文化所侵蚀。传统文化的潜力需要我们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和传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正是在于其将民族特色的彰显和全球视野、国际表达的融合。

2、重视文化传播的国际化表达,更能有效传播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

文化传播中,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能吸引人眼球,但是融入全球视野和普遍价值的文化节目更能获得成功。湖南卫视举办的“汉语桥”,是一种尝试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各国选手以比赛的形式传播,《舌尖上的中国》则是将中华美食通过国际化的表达在全球传播,并且都成功了,还有分布各个国家的孔子学院,旨在长久的熏陶和渗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力。

3、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导权

国内的传播媒介要做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模式,要从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一味的向西方学习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中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巨大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做到转变自身观念,看到民族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生产出令国内观众叫好的文化产品。我们要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导权,不要在好莱坞拍出《功夫熊猫》,迪斯尼拍出《花木兰》之后,才想到《兔侠传奇》。

参考文献

①《比“逻辑”、拼“速度”——东方梦工厂开讲“中国故事”》,《南方周末》,2012-5-10

②桂勇,《论当代文化的消费主义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43

③Bob Strauss. Disney Tries Its Hand at Chinese Storytelling.Boston Globle(june14,1998)(city edition),P:8

④威廉·哈森 著,张苏、苏丹 译:《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新华出版社,2000:158-159

传统文化的趋势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和科技融合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经济特征,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建设,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文化与科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先进文化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因此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文化产业分类广泛、内容多样、产业结构复杂、产业链长,科技如何如何介入,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和了解文化科技融合趋势是文化科技工作领域重要工作。

1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和科技不断进步,相互融合的模式也不断变化而且多样,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结合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尝试将文化产业按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分类。以此为基础探讨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六点,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二是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的方向更加清晰,三是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更广泛更紧密,五是金融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势头将持续升温,六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应着重培育大型的互联网应用和内容提供商。

1.1 新闻出版

(1)新闻出版将是受信息网络技术冲击最大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引领作用逐步加强多种新兴发展模式,传统以版权为核心的产业链遭到破坏,需重塑基于版权的盈利模式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新闻出版将更加关注的核心技术,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3D印刷、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2)新闻出版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出版、移动出版、传统出版竞争与共存的时代,传统图书业的衰退不可避免,移动出版是图书业的未来,移动出版和全媒体出版将是报业的基本服务形式,期刊业必然转向数据库出版和知识服务,数字印刷和绿色印刷市场份额将快速增加,基于动态、互动、整合、个性、智能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将成为创新热点,数字出版产业的集中度将逐步增强,做大做强才有出路,电子商务将成为出版物发行的主要渠道。

(3)新闻出版将推进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优质内容传播体系。鼓励平台运营商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形成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的数字阅读服务系统;推动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优化数字出版内容质量,提高新型数字出版内容产品研发、改善数字出版内容阅读服务和用户体验,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最终实现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供动力支撑。

1.2 电影科技

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摄制传放技术,高品质的音像体验追求。胶片到数字的转变基本完成,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电影制作各个环节,前期拍摄追求更高分别率和更快拍摄速度,前期、后期制作技术的融合日趋明显,3D电影摄制技术日趋成熟,放映技术追求大尺寸、高帧率、高分辨率和高亮度,发行、传输渠道向卫星、网络化发行方向转变。

1.3 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将构建技术体系,一是在内容层面高清化,研究开发高清、3D、环绕立体声、业务基地等关键技术。二是在系统层面平台化,研究开发业务集成、交换分发、内容与业务保护、资源共享等关键技术。三是在网络层面互联互通,研究开发骨干网、接入网、家庭网、无线网、互联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四是在服务层面互动化,研究开发中间件、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跨屏互动等关键技术。五是在管理层面可管可控,研究开发运营支撑、安全管控等关键技术。

(2)将加强几个能力建设,一是全面提升制播能力,再造网络化节目制播工艺流程,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与播出数字化网络化。二是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实现高清节目制作播出。三是积极发展3D电视,研究3D电视技术和标准,开展3D电视技术试验和播出示范。四是积极推动内容开发,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五是全面提升传播能力: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卫星、无线网络协同覆盖,有线、无线网络互动。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打造基础网络平台―― 光纤到基于同轴电缆网络,解决家庭用户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六是积极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建设下一代无线广电网,重点解决“广播”与“双向”的无线网络融合,“单向广播”开发新一代无线广播技术,“双向传输”基于OFDMA技术适应性开发,组网覆盖融合“大区广播”和“蜂窝组网”。

(3)广播电视将基于智能引擎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结构支持区域性组网和全国性组网,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实现广播、电视、多媒体信息服务、移动接收、便携接收。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业态,加大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智能电视门户,实现各类内容和应用在用户端的生动展示,实现不同用户和不同终端服务界面的可定制化,实现跨屏应用和多屏融合。广电网未来演进方向―― 统一架构,协同传输,形成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网络,有线+无线+卫星形成立体化网络,天地一体,协同覆盖。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将构建以广电网络为纽带的自我发展体系,数字化、宽带化、融合化日趋明显,将向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三网融合方向方向发展。

1.4 动漫游戏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趋势一是高质量的体验型产品,集群化的生产,多渠道的传播和多形式的终端不断涌现。二是产品向高质量动漫游戏产品、互动体验类动漫游戏产品及泛动漫类产品演进。三是生产方式向大规模集群化生产、无纸化动漫协作生产、二三维动画与实景拍摄动画的一体化转变。四是传播渠道向新媒体传播(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及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发展。

1.5 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内容、模式、终端与跨行业合作,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网络发展迅速由Web1.0jfwa―― Web2.0时代―― Web3.0时代快速转变。网络文化产业的网络技术依赖特征明显,每一次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网络文产业内容、运营、应用、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内容为王仍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必将越来越多,真正“按需生产”的局面必将出现。随着音乐、电影以及纸质媒体开始对版权实行收费,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有真正的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移动终端的研发与制造竞争更加激烈,除了终端厂商外,谷歌、苹果等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消费电子厂商(如淘宝等)已经大举进入终端市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运营商,也在进行终端相关产品的研发,纷纷推出自己的定制终端,甚至运营商自主研发的终端产品。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博客、手机上网呈、“微博、微信”、LBS+团购、LBS+精准推送,LBS图片分享、LBS+点评等LBS商业模式的发展,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策略性跨行业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内部行业的进一步细化,跨行业合作必将日益变得有策略性和有选择性。如YouTube加强内容发展策略,推出了一系列与新闻、音乐和电影相关的特色入口。与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合作使YouTube拥有了更全面而稳定的受众群体。

1.6 演艺产业

(1)演艺产业发展趋势―― 虚实结合的多维化表现空间出现,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舞台装备大量使用,产业发展趋势从剧场艺术向多场合消费艺术发展,相应的演艺科技也从有限空间向多维空间发展。实景演出是当前演艺产业最为复杂的演出空间,多维空间带动演艺科技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单元智能向规模化集成、系统间协同、智能化服务发展。

(2)专业灯光的发展趋势,一是高效、节能是舞台灯具发展的必然趋势,灯具自动化将进一步深入发展,舞台灯具呈现多样化格局,灯具的操控更简便、实用。二是控制台的功能将更为强大,灯光控制系统必将兼容。三是网络系统将更加通用和开放发展,LED与视屏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3)专业音响的发展趋势,一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易操作、交互性;功放、扬声器等向高效、紧凑发展。二是调音台向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三是技术与艺术交融,三维多声道扩声技术、实时声像定位技术等不断创新发展。

(4)舞台机械的发展趋势,一是舞台机械技术进一步强化剧场的多功能,舞台机械技术的专用性更加突出,舞台机械元器件通用性与专用性并存,舞台机械的维修与保养专业化发展。二是舞台设备广泛应用,舞台技术等与艺术深度交融,舞台机械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全面和广泛。三是舞台机械的质量检测机构开始设立。四是演艺装备制造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品”过渡,主动研发在演艺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中逐渐兴起。

(5)乐器的发展趋势,一是自主创新,使乐器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二是文化营销,使乐器行业从“普通工业化产品”向“艺术类音乐产品”转变。三是形成一条龙头产业链,使乐器行业从“生产销售领域”向“综合服务领域”转变。

1.7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科学技术在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服务领域应用将更加广泛。

(2)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创作力,将加强基于视线追踪的创意产品测评方法及技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用户体验系统、创意产品价值评估方法及系统、设计知识管理及服务系统、创意设计概念预测及概念模型测试系统、创意设计交易中的诚信交易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效率提升的支撑系统等研发。将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综合性产品开发软件环境技术、市场快速响应的数据库集成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现实技术(Cult3D)应用于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共性技术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将被充分利用,用于建设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专业数字素材库。研发创意设计交易保障、创意设计撮合、创意设计综合集成、创意设计评价等系统,构建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和质量。聚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创意设计人才,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创作力,服务数十万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开放式合作平台,国家将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第三方、第四方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告、会展、工艺品等文化创意设计开展社会化服务应用。

(4)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表现力,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展示将逐渐加强。依托于先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数据库、高速运算、数字内容),虚拟和现实结合,电脑技术强大运算能力支持,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完成多种传播任务,传播过程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多元性、社群化、海量数据等特性。互动性是指传者和受者互动性增强,信息快速交换和传播,个性化交互,灵活性增强,多种交互方式共存。多元化是指终端多元化,传播终端不局限于屏幕,可以是任何介质,而且是跨终端的显示,内容多元化,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内容广泛。

(5)设计新材料及颜色搭配等咨询服务平台将以“激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解决设计师的创作疑惑”为主题、以“关注环保,改善环境”为核心的理念,提供专业化服务。各种世界最新、最前沿、最自然环保的新材料资讯,及可触摸的最环保新型材料样品、全球流行的材料趋势等通过数据库网络与实地体验馆相结合方式,让产业更加快速准确的找到更加创新及可实际利用的材料信息资源,寻找到最优化材料,搭配适宜颜色,借助材料专家智囊进行深度材料咨询服务,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传统文化的趋势篇3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密切,竞技体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本文以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奖牌榜为例,通过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世界竞技体育当前的格局和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世界竞技体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世界竞技体育仍然呈现极端化发展;世界竞技体育格局呈现集团化发展且各集团特点各不相同。

关键词 伦敦奥运会 奖牌榜 世界体育格局

奥运会是是全球影响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奥运会奖牌榜是各参赛国总体实力的客观反映,本文通过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奖牌榜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奖牌榜特点,分析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竞技体育高效、快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第30届奥运会奖牌榜探讨与分析

图1 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奖牌榜前8名统计

如图1所示,传统的体育大国美国和中国分别名列奖牌榜一、二位,东道主英国力压传统体育强国俄罗斯位居金牌榜第三位,传统体育强国俄罗斯未能进入第一集团位列第三。

表1 近3届奥运会奖牌榜前8名奖牌、金牌对比

二、第30届奥运会金牌榜总体态势

通过表1可以看出,伦敦奥运会英国首次进入第一集团,第二集团成员变化不大,德、法、意仍为第二集团主要成员。世界竞技体育的格局仍然成相对稳定的态势发展。

伦敦奥运会与前两届奥运会相比,第一、二集团让然占据大多数金牌并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第三集团的奖牌占有率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仍逐渐减少。由此可见,世界竞技体育仍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三、第30届奥运会奖牌探讨与分析

(一)美国奖牌具体分布

田径、体操、游泳等项目是美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本次奥运会中美国在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上表现尤为出色。美国游泳队在游泳健将菲尔普斯的带领下斩获了16金,田径方面也不逊色,得到了9枚金牌。

(二)中国奖牌具体分布

小球类、技巧类项目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中国队在此次奥运会上取得了多项突破,乒乓球是中国国球,伦敦奥运会中国乒乓球代表队再一次实现了包揽,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中国游泳代表队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斩获5金。

(三)英国奖牌具体分布

东道主英国队在前几届奥运会中一直没能进入第三集团,但在此次伦敦奥运会上表现出色,在多个项目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是自行车项目英国代表队就斩获7块金牌,马术在英国发展较早也有着较好的传承。

(四)其他国家奖牌具体分布

传统体育强国俄罗斯本次奥运会金牌榜未能进入前三名,由多种因素构成,一是俄罗斯代表队在多项传统优势项目上失利,错失多块金牌;二是夺金项目较为单一,夺金面覆盖不广;三是其他国家代表队加强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竞技水平提高。

韩国代表队异军突起,在此次伦敦奥运会上斩获13金,射箭仍是韩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但是在游泳项目上的表现却让人较为失望。

综上所述,世界竞技体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世界竞技体育仍然呈现极端化发展;世界竞技体育格局呈现集团化发展且各集团特点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趋势篇4

美化生活环境以及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建筑装饰室内的设计,而不断创新就是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的核心,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的价值取向在于创造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空间以及审美空间,并且坚持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多元化以及多层面这一重要价值取向。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是以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审美取向的,并且在建筑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设计师将建筑装饰的室内设计这一艺术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其成为更加具有原创性以及先锋性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作品。本文中,笔者就对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装饰;室内设计;艺术感;发展趋势;研究

我们建造一个室内的空间目的就是想要把美的环境传达给身临其境的人,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师就必须要懂得室内空间这一形象的心理效应,并且对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风俗人情、民族精神、、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生哲学以及文化传统等等进行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还要对不同心理效应进行合理的调度和安排,从而恰如其分的将其应用到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之中去。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下面,笔者就对建筑装饰室内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发展趋势之体现人文精神

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指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在是当代的社会物质世界所呈现出来的精神上无限膨胀性的复杂情况下,人类对生命、艺术、文化、存在、历史等等永恒基本产生的心理性、精神性体验。现代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的应用和体现,一直遵循着以人为本这一重要设计理念,将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作为了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师一般都是通过对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的理念注入到其空间设计中去,使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更加具有个性、文化、情感以及生命的等等,这一设计理念所体现出来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内涵和设计境界,是不能够用具体的指标来进行衡量和量化的。然而,正是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精神态设计理念,才真正做到了撒去物质化这一表面浮沫,进而积极地引导着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其对感情的归属以及认同。

二、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发展趋势之装饰材料应用多样化

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工程项目具有多样化,以及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具体的情况不同,这两点都要求室内设计工作人员对设计本身以外的知识进行更多的了解,要求设计师们不仅仅要了解和解决建筑装饰室内设计项目中的颜色、材料、比例、尺度以及空间等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了解并且能够很好的运用与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有关的空调、电气以及照明等等知识。因此,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的装饰材料应用的越来越多样化,所有的设计都是由一些看似关系不大的元素构成,只有组合的感官好并且功能问题能够等到很好的解决,那么,这个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就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设计。例如,如果我们所设计的是一个饭店,那么我们就必须具备一些与餐饮有关的知识,要对饭店所经营的菜式风格进行很好的掌握,通过其菜式风格来进行座位、餐桌、厨房等等诸多方面的设计。

三、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发展趋势之回归自然化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然更加向往,很多人都渴望居住在天然的绿色环境中,因此,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流派兴起,这一流派的兴起对世界各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建筑装饰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氛围,就必须要对天然材料以及自然色彩进行强调和采用,对许多民间的艺术风格和手法进行采用,并且要求设计师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贴近“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创造新颖的机理效果,并且运用抽象的、具象的设计手法从而使人们联想到大自然。

四、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发展趋势之整体艺术化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的物质财富逐渐丰富起来,人们逐渐要求从“物的堆积”中将自己解放出来,因此,人们对于建筑装饰室内设计项目工作有了一定的要求,人们要求建筑室内的各种物件之间要存在着一种统一的整体之美。建筑装饰室内环境的设计是一个整体的艺术,这一整体的艺术应该是由色彩、形体、空间以及对虚实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以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协调。近些年来,很多成功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案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设计作品。

五、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发展趋势之高度现代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中对一些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采用,能够使建筑装饰室内设计达到最佳的形、色、光、声的匹配效果,从而实现建筑的高效率、高速度以及高功能,进而创造出值得人们为之赞叹的理想建筑装饰室内空间环境来。

六、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发展趋势之高度民族化

在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中,如果只对高度现代化进行强调,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人们会感觉在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失去了原本一种叫传统和过去的东西,高度现代化会使人们内心产生对高度民族化的向往。因此,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发展趋势就是在高度现代化基础之上讲究高度传统化。在日本,很多新的建筑装饰室内环境设计都反映了日本设计师对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结合的现金的设计理念。在去年落成的日本东京雅叙园饭店以及办公大楼,对该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其传统的风格即浓重又新颖,其材质、设备以及工艺都体现了高度现代化,而其室内装饰细部以及其室内空间的处理处处都引人入胜,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给使人们深受其启发。因此,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发展具有高度民族化这一重要的趋势。

七、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发展趋势之环保节能化

在自然生态中,人类也是一部分,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不单单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欲望与物质欲望,更加应该使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持着相互平衡的关系,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防止“建筑病”对人们身心的危害。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不仅仅只是对这一代人的发展与生存问题进行考虑,还要对下一代以及下下代人的发展和生存问题进行考虑,因此,在进行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工作时,我们应该将人类-建筑-生态-环境-能源这个环节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结合,我们不能够只将目光放在“现在”,最后因为“发展”而破坏了其平衡与协调。

传统文化的趋势篇5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

0引言

流行音乐既体现了社会文化底蕴,又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对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通常对于流行音乐的特点而言,主要具有两种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大众化,没有过多的唱功技巧,歌词简单易记,能够受到老百姓喜爱的歌曲,并能够广为流传。二是具有时代气息,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也反映了时下社会发展的态势,体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追求。流行音乐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风格,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更高要求,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也将会有其独特的个性魅力。

1流行音乐的定义

何谓的流行音乐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诠释,一个是在古典音乐的多样化音乐表达形式,如通俗音乐、民间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等。也可以解释为时下较为流行的音乐,能够放映出社会发展的态势。我国的流行音乐主要是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而产生的,在流行歌曲的创作和词曲表达上都无疑以社会时尚相关联,具有一定的生活性、通俗性和及时性。在其流行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个性化魅力,以不同的风格和曲风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情感表达。

2流行音乐发展的特点

流行音乐在各种音乐形式中独具其个性化的魅力,是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这种与时俱进的音乐形式使流行音乐本身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通俗风、大众化。流行音乐其取材不仅源于民间文化,而且其受众也是具有一定的大众性,歌词不仅通俗简单、便于传唱,而且其曲调的制作更为优美易记,重复率较多,便于人们对韵律的熟记,之所以《最炫民族风》是一个被大众广为流传的歌曲,主要是符合大众的传统审美习惯。同时流行音乐还能够感受到极大的审美趣味,是不同于高雅音乐的一种通俗音乐形式,曲风主要表述是对一种真挚的情感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新感悟。流行音乐是不分长幼尊卑的,在不同社会阶层都会受到好评,并广为传唱,极大的迎合了大众化的审美需求。

(2)满足社会需要,具备时代气息。流行音乐的发展是随着社会文化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对中国文化传承,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具备时代气息,顺应时代变化而产生的。为此,在不同时代里的流行音乐,其风格不同,同时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音乐有《中国人》,《真心英雄》等,体现当时社会的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坚强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2010年流行的《春天里》以其质朴、感人的因素,反映了社会底层人们对社会基本需求的迫切关注。流行音乐就是如此直白的表达着的时下人们的不同所感,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真切表达。

3时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

(1)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底蕴。现如今中国的流行音乐,不仅仅是体现当前社会人们的思想,而是开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并融入现代风格,使新兴的流行音乐注入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底蕴,如《江南》、《明月几时有》、《青花瓷》。流行音乐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继承和发扬,而且还提高具有中国特色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具有传统文化因素的流行音乐将其音乐创作的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人们在传唱流行音乐时还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新的领悟,是远古文化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有利手段,可见,当今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趋势是对传统的文化的深入挖掘,对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传承。

(2)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魅力。中国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同样带动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在当今流行乐坛中,要想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的支持,就要有自身的特色魅力,中国流行音乐就要把中国民族元素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同时很多音乐歌手也开始注重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曲风设计上,大力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更加促进了中国风式流行音乐的盛行。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重点在于民族性,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开启了民族流行新纪元,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口口相传火爆流行,被奉为时尚潮流的音乐舶来品,之后又感染到了太平洋对面的美国,成为了华语音乐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了

(3)传播途径更为多样化。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流行音乐的制作和传播上也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流行音乐的商业化的趋势加强,各级地方电视台推出的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等栏目,把流行音乐通过栏目形式进行传播,满足了大众对流行音乐的鉴赏性,成为了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听觉上的美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与放松。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为流行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网络音乐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音乐样式快速发展。

4结语

通过以上对流行音乐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流行音乐在未来发展趋势中将会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音乐的制作中将会更能体现出“中国风”的韵味。流行音乐其歌词也将会更加通俗易懂、平易朴实,同时在现代传媒技术的较为发达的背景下,流行音乐的传播手段将会更加多样化,传播途径也将会更为宽广,能够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何成华.大众传媒在流行音乐传播中的角色[J].中国报业,2011(14):1819.

[2]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2526.

[3] 马军红.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传播的探究[D].河北大学,2009:2122.

[4] 徐文.审视当代大学生的流行歌曲情结[J].艺术教育,2007(06):2930.

传统文化的趋势篇6

“罗素说过……”

卓凡的开场白更加遥远,几乎是中国玉雕几十年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面对满座的玉雕大师,卓凡俨然就是一个“踢馆者”。那么,来自当代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的教授,究竟如何理解玉雕?当代学院派与当代艺术理念到底能带给玉雕界怎样的观念冲击呢?本刊特别采访了卓凡教授。

《收藏・趋势》:在上海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场面,那就是作为学院派教授,您以当代艺术理念来阐释对于玉雕行业的理解,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使得您参加这个论坛?

卓凡:巧合吧,参加论坛属于机缘巧合。其实,这些年来,中央美院对于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部分研究一直比较关注,而玉雕这样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艺术形式怎样挖掘,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加上,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也在使用玉雕这个艺术形式,当然,对这种材质的学院式表达还处于探索当中。同时,邱启敬是我的同学,他告诉我上海有“神工奖”这样一个大型的活动,也有一个论坛,出于对玉文化的迷恋,我欣然到了论坛现场。

《收藏・趋势》:您是怎么看待玉雕行业的?

卓凡:膨胀!

社会专家觉得中国很多行业的问题是这两年膨胀得太快了。其实,一个行业往往是以什么样的高速“蹦”上去,就以什么样的高速“摔”下来。这种高速发展可能带给玉雕创作不好的影响,就是玉雕从业者过于迎合市场,什么题材好卖就做什么题材。潜下心来,在玉雕艺术创作上有突破的实在不多。

《收藏・趋势》:我看过您的作品,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您是用玉雕制作了装置作品――把中国最传统的东西用最当代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很想知道您是怎么想的?

卓凡:任何生活在中国的艺术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也一样,平时在研习禅学,探讨禅宗文化的当下表达。像我这些用玉雕创作的装置作品,基本与这类的思考有关。如作品《拈花――莲》,它的思考起点源自禅宗公案“拈花一笑”,妙不可言。在创作探讨的是幻像与真实之间的关系――“看来是真实、美丽的莲花,用白玉雕成,美轮美奂,但当你伸手触摸,却摸不到,竟然是一个幻像。”

《收藏・趋势》:玉雕莲花是摸不到的吗?

卓凡:摸不到!就像“现在”一样,永远攥不住。这件作品材料上使用了玉雕、水晶、青花瓷等元素,同时,也使用了当下科技新成果――三维成像技术,观者看到的莲花是通过三维成像所呈现的。虽然,这件玉雕本身是真实的,但你触摸不到,你能看到的只是“像”。

《收藏・趋势》:玉雕与高科技技术的结合,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吧?

卓凡:是啊!从文艺复兴以来,从事艺术行业的,要特别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艺术的影响。古往今来,历史上艺术所发生的革命,背后都有科技力量的推动。比方说,我们谈到文艺复兴,会赞叹达・芬奇等艺术巨匠的成就,他是历史上一次无法逾越的艺术高峰。而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都与“透镜成像”这一科学规律的被发现密切相关。达・芬奇本人不只是一个画家,他在科技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从骨子里说,他就是一个科学家。后来印象派以后所发生的革命,与物理学上“光谱解析”也有着直接关系。今天当代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有开阔的表达方式,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支持。所有艺术家要善于理解、利用这些科学技术。

《收藏・趋势》:您是说玉雕的表达空间是非常开阔的,不必自我束缚?

卓凡:任何好的艺术都需要空间开阔的表达,玉雕也不例外。所以说,大家不要在是“玉雕”,还是“雕玉”,在这些概念上过于保守,这样只会束缚自己的发展。今天以玉为材质的艺术已经渗透到很多方面。比方说,奥运金镶玉奖牌,它不是玉雕,它是设计,但对于中国玉文化的推广,很难有哪件玉雕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类似的设计和艺术创作以后会越来越多,进入到玉雕文化的各个层面。

《收藏・趋势》:玉雕行业对技术进步的直接感受,还是工具的改善上。

卓凡:随着加工工具的改善,过去很难实现的东西,今天制作起来已经不存在很难的障碍。因此,在技术进步的今天,就不要去一味地追求如何精巧,而要追求艺术表达,追求大美无言,大巧若拙。不可否认,中国的历史上的文化高点是汉唐,这两个朝代都有大器的气象。

《收藏・趋势》:我们的玉雕行业是从传承过来的,往上说,主流还是更多传承了清代的传统。

卓凡: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承。玉雕行业之所以是现在的局面,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要上溯至“”以后的教育理解。在“”以后,高等院校以西方的教育体系为参照对象,并没有把玉雕作为一门学科纳入体制中来来,其实,纳入进来的西方艺术门类,像雕塑、油画等学科,不管它们是西方和中国的美术教育门类,包括中央美院在内,都和现在的玉雕艺术一样,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都是工作作坊的模式。

不过,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玉雕艺术没有被纳入院校,使得玉雕长期停留在民间状态,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提升。我想以后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玉雕应该还会纳入到院校体系中来,显然这对玉雕艺术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样在学术、研究、交流和系统化等方面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不同。

《收藏・趋势》:您在神工奖期间,也看了当代玉雕大师的一些作品,您对这些作品怎么看?

卓凡:首先,要向这些大师鞠躬致敬!实际上,大家都认为当代玉雕作品有问题的是那些过于迎合市场的部分,只要踏踏实实地认真做艺术,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会有好的作品出来。像刘忠荣、崔磊等,他们的作品既把握住传统的精髓,又都有着新的突破,我觉得可以拍手称颂。

《收藏・趋势》:当代艺术与玉雕的结合是不是更有利于玉文化的推广,因为一般都认为,玉文化是很传统的中国文化,外国人难以理解?

卓凡: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作为对一种雕塑的研究,我们作为学院系统的代表,造型是我们的强项,做玉雕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种国际化语言的沟通方式。像《拈花――莲》这样的作品,在欧洲的皇室展览现场,很多人用手去拈摸莲花,结果抓了一个空,从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觉得非常惊艳――在那时,中国的玉雕作品打动了他们,中国文化的当代式表达感动了他们。因此,这样的作品被欧美首脑、政要等收藏,是自然而然的――在艺术语言的沟通上没有障碍。

传统文化的趋势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从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状况看,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会呈现出下述几方面的趋势。

一、经营范围的扩大化、国际化趋势

从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经营范围的扩大趋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在业务领域方面的混业化(金融业内部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混合经营)、跨业化(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混合经营)趋势和在业务地域方面的国际化趋势。

1.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范围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混业经营趋势已经相当明显,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银行扩展所有的金融服务,从而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从事多种业务经营,标志着银行业进入了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时代。相对于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成本、获利能力、抗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得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挑战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竞争力。这说明,国际银行业最终走向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模式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伴随着商业银行的混业趋势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跨业经营趋势也日渐明显。商业银行正迅速向综合服务机构转变,业务范围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除了提供财务咨询、委托理财、信用卡等新型金融业务,还提供关于旅游、交通、娱乐的公共资讯服务,向非金融业的渗透扩展已现端倪。同时,非金融业的企业也在图谋进入商业银行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地域范围方面,国际银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商业银行选择跨国经营,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赢利和谋求自身的更好发展,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通讯与交通等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则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在全球经济继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继续深入、科学技术继续进步的背景下,可以预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曰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都会选择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以寻求更多的利润来源,和通过国际化获得更广阔的利润空间,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化、国际化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二、经营方式的智能化、网络化趋势

1.商业银行经营的智能化。商业银行经营智能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体现为商业银行用计算机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以电子化方式自动处理日常业务。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体现为商业银行内部综合管理信息的系统化,即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银行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信息的使用、传递效率。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业务处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银行的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从而实现风险控制和管理决策的高度集成化、网络化的人机信息系统。

2.商业银行经营的网络化。网络银行,又称互联网银行、网上银行或在线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传输媒介,以计算机及其他通讯工具为输入终端,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设置成本远远低子传统银行分支机构。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网络银行发展十分迅猛。

三、经营过程的创新趋势

商业银行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内部管理创新也可以被称为“银行再造”,指的是商业银行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调整、改变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业务流程,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与竞争力。业务创新则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具体的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业务种类、金融工具的创新。

1.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表现为银行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改善内部管理。由于不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差异主要是由内部管理水平的差异引起的,因此,内部管理创新活跃的银行,往往比那些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内部管理创新的银行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目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创新特点是以客户需要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根据客户价值定价、通过战略联盟实现非核心业务外包、整合业务流程、实行客户与银行单点接触策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扩大经营范围等。从趋势看,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的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变革之策,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只要商业银行存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就不会停止。

2.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从商业银行创新的频率看,较大的内部管理创新只是偶尔发生,业务品种、工具的创新则可以不断出现。大多数的金融创新都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业务方式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如:可转让支付命令(NOWS)、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NOWS)、自动转账账户(ATS)、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货币市场存单(MMC)、现金管理账户(CMA)、浮动利率贷款、金融期货和期权、金融资产证券化等,都属于业务创新这一类型。总之,商业银行的创新,不管是内部管理创新还是业务创新,都是为了获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的创新活动不会停止,创新的趋势会永远持续。

参考文献:

[1]王元龙.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J].国

际金融研究,2002,(3).

[2]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

业的竞争与发展[ J ].经济研究,1999,

(8).

[3]姜海军. 商业银行发展的十大趋势[J].

新金融 ,2009,(3).

[4]杨建辉. 未来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与战

略[J].现代商业银行, 2001,(11).

传统文化的趋势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标志设计》;教学思路;创新;多元化

1标志设计概述

标志设计,又称为LOGO设计,表明某种意义特征的记号、标记。它的表现手段是运用图形、文字构成具体可见的象征性视觉传达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事物和符号语境。标志通过精练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品牌的精神理念与文化内涵,并巧妙运用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向受众传达独特的品牌信息。在当代的设计语境下,标志反映着强烈的时代风格,以其视觉化、图形化的特性相比较文字语言能够更快速直接地表达品牌个性、传递品牌信息,加深消费者的品牌记忆。

2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

标志是时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设计产物,有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时空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心理。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当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观念的转变、审美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标志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标志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和新兴媒介传播下,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标志设计作为品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时代的流行脉搏,寻找新的设计思路,使作品更具有当代性,体现出标志设计的全新语境。

3《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面临的问题

20世纪的标志风格在以“包豪斯设计”为首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影响下,标志设计形态以其简洁抽象的几何图形为主,强调造型上高度的理性和统一,但是过度的简约标志已经使得大众出现了视觉麻木和审美疲劳感。新媒体时代标志的时尚化语言,多元化的设计表现技法以及标志形态的个性构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在标志设计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使得《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固守20世纪的标志造型单一化、程式化的设计规律,而应该切实依循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和技术的状况,结合当代标志多样的流行趋势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标志设计能力。国内大部分《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书籍中还停留在20世纪由于技术束缚所导致的相对滞后的设计观念,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对20世纪经典标志传统设计方法的借鉴和学习,标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上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标志设计风格的研究以及标志造型形式的技法介绍,标志设计传统表现技法的教学内容远多于对标志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探索,结合当今时代背景的全新教学理念较少,导致《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结果。

4当今《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的探索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应顺应标志设计多变的视觉流行趋势,来安排标志课程教学的重点,通过多种的教学思路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4.1标志设计多元化

由于受到后现代艺术思潮和当今消费群体消费观念影响,当代的标志设计传达的信息语言更为丰富,标志设计所体现出的视觉感受不断向多元化视觉、情感化体验的方向发展变化。标志不但要有强烈的视觉识别性,还要具备人文情趣和独特创意。多元化的标志设计更能引起受众无限的联想,符合当今社会多群体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标志设计》课程中多元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正是基于当代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要巧妙运用丰富的视觉解读语言,体现出多元的标志设计需求。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意表现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正负形、共线共形、一形多义等多种构成形式,以少胜多的方法,充分地发挥出各种形态信息的优势,相辅相成,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通过多种视觉元素融合的设计方法,一方面简化标志造型的视觉形态,同时多元化的视觉语言创意独特新颖,巧妙又不突兀地把多种设计元素统一融合在一个图式之中,使元素之间互相衬托,形体特征之间互相补充和借用,使得标志设计具有强大的视觉感染力和吸引力。

4.2标志设计立体化

传统《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一直定位在二维上,一贯强调静态的标志形态展示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审美诉求观念的发展和变化,平面化、程式化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思维观念的变化。标志设计的形态不再单一地以平面形态的视觉方式出现,立体化的标志形态应用也越来越多。立体化标志教学思路更加符合新时代视觉信息个性化的需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课堂教学经验的固性思维,使标志设计的形态摆脱平面视觉的束缚,向更宽阔的视觉领域发展。标志的立体化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对标志进行综合性思维和多角度的设计,其营造出立体的视觉空间,便于观者对标志能够获得整体的、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在空间视觉感受上展现出一种新颖的视觉体验。

4.3标志设计动态化

动态化标志是传统标志设计在新媒体下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介蓬勃发展而催生的产物。数字媒介的优势除了具备传统平面设计的静态文本和图片展示,以及交互式信息传播外,还有对动态展示的支持,解放了以往媒介由于先天条件的缺失对于标志形式的束缚,体现出新型视觉语言强大的视觉生命力。动态化标志的教学研究思路是标志设计类型中的横向延伸,通过对学生动态思维的分析和训练,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标志图形空间的理解。作为形象的核心识别部分的标志,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符合数字媒介传播的因素,可以充分利用单位形来设计一系列的动态变化效果,例如可以利用线的方向性、速度感、运动感、循环性对学生动态思维进行分析和训练,加深学生对标志图形空间的理解。标志的动态变化隐含着无穷的视觉新意象,比静态标志具有更好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标志设计》课程的动态化教学思路着重对学生动态思维意识的培养,极大地改变了《标志设计》课程曾经固守的传统标志的设计观念,为未来的标志设计开拓了一种创新思维的模式和探索精神,使标志设计呈现出了新的境界。

5结语

在当代的设计语境下,传统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标志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志设计》课程应把教学思路的重点放在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用概念设计的思路去表现标志,在不断地进行尝试、探索、完善中理解标志的功能和形式美的规律,培养学生对于标志设计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标志图式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研究的新视野[J].设计,2015(04).

[2]丁艺.当代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J].大舞台,2014(06).

[3]姜雪琴.当代标志流行趋势与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包装世界,2010(05).

传统文化的趋势篇9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不同地区、拥有着不同生活习俗、不同信仰的人们将他们的生活、感情等用肢体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给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珍贵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甚至已经濒临失传。因此,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不断探索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探究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对于保护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彰显其艺术魅力和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一)民族性

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最主要的特性就是民族性,它来自于不同民族人民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且代代相传,是我国民族繁衍生息的标志和见证。

(二)传承性

民族民间舞蹈是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形成的,不是由几个简单的个体在短时间内创作完成的,它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传播载体。在民族融合和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用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不同地区或民族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化因素,并且通过代代相传,不断传承。

(三)群众性

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民众,成长与群众,并且在群众中得到传承,深植在人民群众这片土壤之中,诠释着人民群众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具有群众性。人民群众在繁衍、生存和发展中不断丰富着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民族民间舞蹈韵律优雅,节奏鲜明,在舞蹈中表现着本地区或本民族群众所共有的生活习惯、礼仪风尚和精神风貌等,形式朴实,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群众性是民族民间舞蹈魅力的来源。

(四)娱乐性

民族民间舞蹈是本地区或民族的人民群众在劳动之余用来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有时也被用于祭祀、礼仪活动当中,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活泼、自由、奔放,充满了生命的热情与活力,有一定的娱乐性。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断传播的同时,表现了本地区或民族人民活泼自由的天性,也充分展现出民族地区所具有的独特色彩。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规律

当社会处于稳定时期,社会的科技、文化和经济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社会文化也处于繁荣阶段,这时人们便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文化生活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于是就给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扬带来契机,并且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对于几十年前的中国而言,当时的社会文化不断动荡,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更不要谈精神文化需求了。在那段时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扬也出现断层,致使许多民族民间的优秀舞蹈失传,造成我国民族文化的损失。

所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受到社会稳定程度的影响,社会越稳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越繁荣;反之,社会越动荡不安,民族民间舞蹈就受到忽视,甚至导致部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消亡。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加强了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政策支持,但是还有部分舞蹈艺术家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不到位,这不利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另外,还有部分舞蹈艺术家功力主义严重,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导入新的舞蹈观念,导致很多民族民间舞蹈出现了不伦不类的现象,给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带来危机。

(二)不合理的“创新”导致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遭到破坏

在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时一定要注意对其原生态的保护,不能盲目的进行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但是,现在有很多舞蹈艺术家缺乏对民间舞蹈的细致了解,就对民间民族舞蹈创作中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加入现代元素,进行盲目的创新,异化甚至丑化了民族民间舞蹈,同时也妨碍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自由发展,淡化了民族性,其间蕴含的热情和活力也受到了压制。这种不合理的创新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遭到破坏,也违背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

(三)旅游业兴起导致民族民间舞蹈趋于商业化

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也快速兴起并逐渐繁荣,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景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再加上民族地区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和古朴的民俗风情,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这给一些只顾经济利益的人们带来了商机,大力开发民族地区旅游,好多景点将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商业表演,为了吸引游客,导致了许多的表演趋于媚俗肤浅,完全丢弃了民族舞蹈原有的精神风貌。这种民族民间舞蹈商业化的现象不利于人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更不利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要严格规范利用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商业表演的行为,保护舞蹈文化的健康发展和自由传承。

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民族民间舞蹈大都来自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自发创作,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某个地区或者某个民族的自然风情和民俗风情,但是由于缺少充分的理论依据,因而缺乏像现代专业舞蹈一样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与时俱进,现代舞蹈艺术家们也应该不断挖掘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以科学的舞蹈理论为依据,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修改和完善,实现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元素的融合,进而将原生态的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搬上现代舞台,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中得到传播和传承。

另外,还要注重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民族民间文化要想长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时代背景相融合,不断寻求创新,使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期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向现实主义题材发展

在新时期,受现代先进思想影响,大多数人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了解不全面,认为民族民间舞蹈就是简单的娱乐方式和情感的表达。其实不然,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现代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每一个舞蹈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有很多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此,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要想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应该适当向现实主义题材过度,增强其时代气息,更好满足广大观众要求,这样也有助于民族民间舞蹈在大众中得到传承。

(三)回归原生态

如前文所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群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这正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原生态特性的表现。民族民间舞蹈是在本地区或民族的民俗活动、民俗仪式中进行传承的,人民群众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体。民族民间舞蹈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并且还要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传承,这就要求民族民间舞蹈要回归原生态,回归民族民间舞蹈最初发展的土壤,充分发挥其民族性的特点。因此,现代舞蹈艺术家应该充分认识到原生态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定要以原生态为基础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创造。

(四)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文化艺术也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传承和共享。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来说,逐渐融入了现代舞蹈、国外舞蹈元素,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指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立足本土,结合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创新民族民间舞蹈,面向世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提高其影响力。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要想实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及其文化传承规律,回归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坚持引用现实生活作为舞蹈创作题材,不断寻求创新,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冯玲玲.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探究[J]. 黄河之声,2015,06:117.

[2]卢萍.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 艺术科技,2014,09:99-100.

[3]秦萍.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探讨[J]. 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4:1513+1165.

传统文化的趋势篇10

关键词:分段回归 线性 维简约

中图分类号:O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26-02

1 引言

传统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与模型大多基于严格的统计数学和相关的统计数据分析,已被广泛使用多年,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人用分段回归的方法对隧道沉降变形数据进行了优化分析,笔者结合传统统计学的分段回归方法提出对海量时间序列数据集进行维简约的降维方位,具体步骤是是:将原始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近似分割,再用分段回归法对时间序列的回归系数进行线性降维,对原时间序列进行趋势性简化,最后进行实证研究。

2 基于分段回归的线性降维技术

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的一个劣势是难以无法处理大规模数据,若对全局数据都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趋势性分析的话会出现以下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1)数据量过大时难以准确地拟合出局部数据体现出的趋势,而仅仅能够体现全局数据的大趋势;(2)对全局数据进行一次性线性回归,在遇到海量数据时会导致运算速度缓慢。

基于上述两个问题,本文采用数据分段―分段回归的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线性降维。首先提出回归系数的概念:

现在设有一组时间序列观测数据

3 用分段回归对回归系数进行线性降维

由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无法有效地处理大规模数据,于是现在提出一个新分析方法:将原始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割成等长的多个子段,并且对其中每个子段中的数据使用回归系数的近似表示,从而实现原始冗长序列的降维,称为分段回归近似法。

在一元线性回归中,回归系数就表现为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直线的斜率,此斜率正好描述了时间序列数据一种重要特征――趋势性。使用分段回归法对整个序列进行降维以后,原始序列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趋势性以及整体的趋势变动性也就随之近似确定。继续使用该方法进行相似性搜索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比较各个时间段的回归系数或n段趋势变动情况,不必比较时间序列中每个元素。

下面是一个分段回归近似法的例子:

在图1中,我们将上证综指2006年7月2日至8月5日期间的25个数据分为5个子段,每个子段包含5个数据,同时给出了每个子段的回归拟合直线。使用分段回归近似方法,原始序列可以近似表示为一个回归系数向量R=(15.477,-11.716,6.309,-4.056,-7.373),R中的每个分量为相应拟合直线的回归系数,也就是斜率。从图1中不难看出,使用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数据的变化趋势。

从图1中容易发现,采用平均分段的方法将25个数据分段后进行的回归拟合效果参差不齐。其中,第1-5个、第6-10个、第11-15个、第20-25个数据,即第1、2、3、5组数据都呈现了较好的线性拟合效果体现了这一时间段时间序列演化的大概趋势。但是,第16-20个数据由于出现了数据的似“U”型波动,故仅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本时段的数据进行拟合难以体现出趋势效果。

4 结论

本文提出采用分段回归对法时间序列的回归系数进行线性降维,这样能够方便的观察在一年某一时期时间序列的显著趋势性变化,为寻找趋势的周期性提供了更直接的判断依据。本方法也为传统分析方法在实际大规模时间序列数据中的预处理提出了新的思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段回归的过程中出现了分段拟合效果有好有坏的现象,第1、2、3、5组数据的拟合效果好,而第4组数据效果差,其原因是每组数据的线性趋势本身存在差异性。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下一步优化的思路,以供参考:

(1)平均分段可以作为初始分段的方法和准则,但是在拟合效果较差的分段中可以考虑用“再分段”的方法对趋势性进一步细分。比如对图1中第4、5段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再次分段,将16-19号数据分为第一段、将20-22号数据分为第二段,最后的23-25号数据分为第三段,这样就能以较为准确的直线对整段时间序列进行分段回归分析了。

(2)当某些分段数据出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时候,可以考虑对这些分段进行非线性回归,比如图1中的17-21号数据在局部体现了较好的抛物线形态,因此此处可以考虑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对该段数据进行拟合。

(3)数据分段―分段回归的方法可为细分时段的数据趋势进行归纳,但更进一步想,若能在全局海量数据中用分段产生的回归系数,即分段趋势在进行二次分段回归,并查找其中的趋势相似性,则为下一步数据挖掘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