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十篇

时间:2023-07-06 17:44:13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篇1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表现

电影导演为了使影片故事情节的渲染性达到最大化,一般会借助音乐来实现这一目的,利用音乐诠释影片的内容。作曲家会根据电影导演的整体思路,深入了解影片故事中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才会进行音乐的创作构想。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结合,需要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的原则。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具有“画面音乐”之称。电影音乐,顾名不难思义,是进入电影中的音乐,音乐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使命,体现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这就决定了它带有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审美属性:一方面,它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例如抒情性、形象性、表现性、表演性、节奏性、韵律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电影艺术的审美属性,诸如互动性、综合性、蒙太奇性、画面性、银幕性、造型性等。这种特殊的审美属性,决定了电影音乐特殊的审美品格――电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关联性

电影音乐不像普通的音乐只为展示自己的美,而是要完成电影整体的艺术意图的传达。不论是引起听者的联想和想象也好,还是直接唤起人们的情感认知也好,还是纯粹展示音乐本身的美也好,纯音乐都不存在同另一个外在的艺术元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当音乐进入电影艺术以后,音乐与画面的形象一同出现,画面中表现的剧情和展示的人物性格、场景的气氛都变得具体而真切,画面中的一切对于音乐是在进行客观说明的。由于音乐与电影画面中展现的事物、人物与电影情节的密切关系,人们往往根据画面的形象内容和电影的剧情来感受音乐。而作曲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音乐时那样自由发挥,因为音乐被置于故事氛围和情节之中。当音乐被附上直接可观、生动的画面时,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自然会与故事内容联系到一起,产生比较明显的感受和理解。电影音乐要从属于影片的总体构思,它必须要受到影片作为母体的制约,不能离开电影本体范畴。电影《美丽人生》的音乐之所以一次次打动观众的心,是因为它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一颗父亲对孩子的无私之爱。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

电影音乐的审美形式丰富多彩,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外国音乐,只要符合人物和场景,就被赋予了灵魂,就能深入观众的心里。如《恋爱通告》中的古筝曲、美国影片《星球大战》中的交响音乐,《我的野蛮女友》中的《D大调卡农》等。在电影《英雄》的配乐《风》中,将日本鼓用中国的传统打法演绎并且加入中国叉和人声,听起来杀气腾腾,震人心神。在电影《夺命感应》的电影配乐中加入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乐器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电影《英雄》中,西洋交响乐团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北方粗犷、豪迈、果敢的人物性格和帝王霸气、大漠孤烟、黄沙漫天的意向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三)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

电影音乐是以电影为载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其内容必然是为电影服务的,电影中的音乐是有目的存在的,或反映主人公心情,或烘托影片气氛,或控制影片节奏等。总之,它必须受到电影情节和画面的制约。如在反映主人公内心情感时,观众从视觉上得到的审美特征是人物最直接的喜怒哀乐,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对这种内心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电影逐渐走向高潮时,观众的审美更多关注在多角度变化的画面、局促的电影节奏上,衬托的音乐也必须具有紧张、刺激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这种明确的指向性,才能保证音画一致。《与狼共舞》中,影片的最后,狼叫声的原生态音乐,哀伤、壮丽,宣告了印第安马背文明的结束,引起观众对于现代文明发展造成的破坏的深切思考。

(四)电影音乐的乐段组合性

从宏观上讲,电影主要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综合,亦即画面艺术与声音艺术的综合。而在电影的声音艺术中,音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电影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的一个重要价值特征是它不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而是以间断的形式呈现。电影情节的变化推进和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和画面的从属关系造成了电影音乐的这种价值特征。电影音乐受到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描写情感情绪完整的纯音乐很难配合电影急速跳跃的画面。电影音乐有相对完整的片段,但大多数情况下,电影音乐是数以秒计的短促片段,把这些片段组合才构成一部电影的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必须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并遵循电影叙事的时空系,其内容、结构、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

(五)电影音乐的审美效应产生的吸引力巨大

许多电影音乐到处演唱、演奏,甚至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电影音乐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许多电影音乐作品,也成为名歌、名曲。影片《霸王别姬》的音乐《当爱已成往事》,《人鬼情未了》的音乐《奔放的旋律》,《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影片《魂断蓝桥》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依旧》等,都为影片的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那些以演唱电影歌曲而闻名的歌星数不胜数,如席┝•迪翁、惠特妮•休斯顿、成龙等。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聂耳、雷振邦、谭盾,著名电影音乐指挥家尹升山,著名电影音乐歌唱家郭兰英等,更为广大观众所熟知。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录音器材的不断更新,电影音乐越来越为大众所喜爱认可,欣赏电影音乐也成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结构元素之一,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电影音乐营造画面的具体氛围,渲染声画合一的艺术效果

音乐都在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活动。在电影《雏菊》中,贯穿电影的配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打头阵,多了大提琴的浓墨,整首乐曲就具有神奇的力量。音乐由小提琴开篇,紧接着钢琴响起,这种基调让人的眼前闪过的是一种充满阳光、宁静和谐的生活。当过渡到女声和声和大提琴混合时,女声空灵的唱腔衬托着大提琴的厚实,让人的心也不由得跟着震颤,这好像置身于梦境一般。画面中的雏在微风的吹拂下,有节奏地颤动着,而大提琴的琴弓正是随着雏菊的颤动而有节奏地触碰着琴弦,神奇的画面,让受众感到每一次触弦,雏菊的颤动是那么有力。隐喻了女主人公其实拥有不为人知的力量,埋藏在她看似柔弱温柔的外表下的是一颗寻找真爱并且为爱人牺牲的坚强的心。

(二)电影音乐能最大限度地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有效地提升作品的质量品位

以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强化艺术效果。《美丽的大脚》是一部立意清新的唯美电影,电影中多用意象的艺术手法来展现自然背景、文化思考、生存状态、民俗风情等。静态的画面中插入非常和谐的音乐和静止的画面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乡村教师的善良和质朴,引领观众进入一片纯净美好的艺术天地。通过音乐和流动画面有机融合,在观众心目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恋爱通告》虽然是一部爱情文艺片,但是其中的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贯穿剧中,让每个怀春的少女憧憬爱情的美好。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还能激发联想,引发时空的转变,帮助画面转接

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联想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将电影音乐视作一串简单的音符在连续进行。电影音乐往往采用一些特别的音乐来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联想,有时通过音乐交代时间背景。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革命歌曲乃至《国际歌》的片断,表现了“”时期的时代背景。让受众联想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通过视听,观众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音乐的渲染,在观众的心目中会出现一种不自主的情感释放。

(四)电影中的音乐可以帮助剧情加大情绪的渲染

我们都知道电影如果没有了音乐就显得毫无生气,音乐给大家带来的不光是听觉上的享受和剧情上的渲染,更重要的是加大了艺术感染力的效果。电影情节从一开始直到发展过程到顶端都需要音乐起着调节作用。轻重缓急之间使观众产生了联想的享受。这就是优秀的电影给观众美的感觉和评价。例如在日本很有名的电影《东京审判》中,就是按照音乐节奏和电影情节发展合拍共进的。开始时音乐低缓,到了高潮阶段音乐开始激荡热烈,让人感觉心跳加快。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音乐的节奏也是伴随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节奏,来烘托电影达到艺术的顶峰。

(五)电影音乐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揭示

电影是艺术,而艺术是对生活的升华,因此其也承担了弘扬善良、美丽,鞭笞凶恶、丑陋等责任,即电影的抒情功能,而抒情功能最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描写以及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和心境,而这也正是音乐的表现力所在。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影片《人工智能》中的略带金属质感的间奏,《红颜祸水》的悠扬华美之曲,《侏罗纪公园》中时而壮美时而婉转但都不缺乏气魄的和声,《冲出亚马逊》中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但总给人以振奋的乐音,都让受众完全沉浸于影片中,被影片的情绪所感染。

三、结 语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性在于它形成了对电影主题思想的融合与烘托,显示出电影音乐语言审美特征上的升华,展现音乐与特定画面结合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这些审美属性是征服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电影音乐在伴随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具有自身一套完善的创作体系,电影音乐这种画面与音乐“化合生成”的特殊艺术作品,必将如其他优化变异的事物一样,以独有的杂交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创造性、丰富的表现力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维,卢冰.浅谈电影音乐美学[J].电影文学,2008(09).

[2] 张爱民.论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功能[J].电影文学,2008(13).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篇2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

一、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一)音域审美特征

音域主要是人发出的最高音至最低音之间的范围,因此包含女(男)低音、女(男)中音和女(男)高音。传统民族歌曲演唱音域大多处于中音和低音,高音区演唱比较少。部分少数民族歌曲在结尾处可能会出现高音演唱方法,但是音域不高。例如陕北民歌,其主要是真声演唱风格,因此对音域要求较低,且演唱题材可选择范围广,演唱风格呈现出浓厚的平民化特点。陕北民歌大多数是人们释放情感和感悟生活,因此传唱度非常高。

(二)音色审美特征

声音的频谱结构能够决定音色美,从音色划分包括男声和女声以及低、中、高音。在传统的民族歌曲演唱中,女声和男声都比较追求亮丽音色,虽然会使听众感到用嗓过多,但是呈现出明亮感觉。由于音色区域性特点比较强,并且与地区百姓的生活习惯比较贴合,比较符合民族审美原则和习惯。因此,部分民族歌曲在特定场所中表现力和穿透力都非常强。比如草原情歌对唱等演唱方式,提升了男声与女声的参与度,容易引发共鸣,从而萌生情愫。《等爱的玫瑰》以及《月亮之上》等歌曲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主要得益于凤凰传奇组合极具感染力的音色。

(三)音质审美特征

音质主要是指的是声音的质地。由于传统民族歌曲的音质比较硬,柔韧度不足,歌曲演唱主要是表达自身情感,因此民族风情和地域性特点都比较强。少数民族歌曲内容大多数赞颂生活,表达欢乐和爱情,因此音质要求比较低。正是由于民族歌曲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和传唱率,能够赢得群众基础,因此在传统民歌演唱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民歌情调和创作技巧均比较单一,因此,为了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可以将民族风格添加到民歌唱法中,注重调节音质和音色。然而,由于民歌唱法中的民族风格特点未宣扬出去,因此,民族唱法的审美特征主要停留在音域审美上。

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一)以情感动人

在声乐作品中,情感属于灵魂所在,是一种相融相合的复杂情感。“曲情”是曲作者借助歌曲调表达情感,通过曲式、节奏、旋律以及复调等元素充分释放出内心情感。“词情”主要是词作者借助歌词表达情感,包含了自身待人接物的态度,歌词节奏感和凝练性属于感染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声情”主要是演唱者通过演唱表达情感。演唱人员在掌握作品意境和情感之后,结合自身演唱风格和技巧全面阐释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歌手张韶涵就是以空灵和悠远嗓音著称。

(二)以“润腔”为美特征

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期间衍生的美化唱腔就是“润腔”,以情感为中心,将歌曲主题作为依据,巧妙应用赠音、滑音、叠音等润色曲调,使曲调与歌词完美融合在一起。“润腔”所追求的风格美主要为音色丰富性,能够有效拓展声乐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评判时关键在于“润腔”成功与否。

(三)以语言感染人

民族声乐审美标准在于歌唱语言。清晰的歌词表达有利于听众理解歌曲。民族声乐语言的三大亮点在于曲调、词章和节奏。汉语声调包含有上声、去声、阳平、阴平,并且具有较多语气词、量词和音节,在演唱时可以应用平仄、顶针、声韵和回环等手法进行组合,因此,汉字美属于民族声乐审美的基础。音节、语调和韵律变化会使歌词节奏产生变化,往往轻快的节奏会让人深刻铭记,并且传唱度比较高。

三、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

(一)单一化发展逐渐转化为多元化发展

通过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声乐艺术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审美取向的不断变化,民族声乐也开始融合国外审美取向,通过各民族融合以及中西融合方式可以吸取精华部分。例如民族歌曲演唱家,其主要是以民族特色引发人们关注。所以,民族声乐发展历史必须遵循求同存异原则,并且鼓励多民族,多风格声乐艺术发展,这样可以确保民族声乐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满足人们的音乐审美需求。

(二)创造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审美取向

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中国与西方审美追求更深层次的声乐艺术审美取向,所以,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发展趋势来看,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声乐艺术的精华部分,尤其是在发音位置、呼吸支持和讲究共鸣等表演和唱法形式上。并且从和声、配乐、旋律和节奏等方面追求更高境界,这样可以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逐渐与国际接轨,缩小与西方声乐艺术之间的差距。其次,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还应当注重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具备时代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体系,以此丰富我国声乐艺术文化内涵。

(三)声乐审美取向的世俗化转变

现阶段,审美世俗化发展主要是由当代时尚观念转变所形成,时尚观念必须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特点和需求。声乐艺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群众审美水平,然而,由于声乐艺术缺乏世俗化特点,因此不被大众所接受,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声乐文化必须逐渐转向世俗化发展趋势。所以,需要将大众化元素添加到声乐文化艺术中,并将时代中的现代元素和活力元素注入到声乐艺术文化中,这样可以促进民族声乐文化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做好传承和宣扬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展开讨论。由于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因此文化差异比较大,这也就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层次感和丰富性,有利于形成特色声乐文化体系。在音乐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相应改变了人们对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审美需要。所以,在未来发展中应当注重结合现代音乐风格和西方音乐风格,确保民族声乐艺术逐渐朝着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以此提升社会大众的娱乐审美水平。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并且屹立于世界文化高峰。

参考文献

[1]蒋鸣.论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势与审美取向[J].音乐创作,2018,22(5):118-119.

[2]孟妍.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8,12(2):60-61.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篇3

关键词:音乐欣赏 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是人们以聆听音乐作品的方式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的过程,音乐欣赏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活动,也是对音乐作品思想情感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的一种认识过程。它大多要从“感受”中“悟出”,从“悟出”中“感受”,单纯用言语的形容和陈述是难以说得透切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音乐的欣赏,特别是对器乐曲的欣赏看得很神秘,认为是高不可攀,且敬而远之。其实不然,作为艺术,它首先是来源于生活,不少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就是大自然中物质运动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劳动的节奏,音调和旋律也是大自然中天然律动规律,音乐的情感也是人情之常。

一、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过程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进行初步接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欣赏者调动自己的听觉器官,接受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信息,并迅速将这些信息综合为整体,通过对形式特征的把握理解音乐的内涵。在审美感知阶段,人们的感性经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感受会直接影响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把握。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 因为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因此,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和感受力是进行审美感知的重要能力。

(二)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 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欣赏主体逐渐变被动状态为主动状态,反过来作用于审美客体, 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想象、联想和情感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音乐欣赏能通过想象再加上音响提供的律动中,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艺术境界,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那欢快、明朗、优美的旋律能够激发起人们对春天的想象: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溪流等, 能使人们陶醉在音响与美妙的想象之中。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情感的作用也极其重要。情感因素可以说贯穿于欣赏活动的全过程, 只是在审美体验阶段更显得强烈和突出。

(三)审美启悟

审美启悟是整个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 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入了精神的自由境界, 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更深刻地领悟到音乐形象中的思想意蕴或深邃的意境,既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说审美启悟阶段是音乐审美升华的阶段,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充分体现出音乐审美的积极意义。

二 、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

(一)音乐审美中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音乐美的共同性表现在对音乐主题、内容、形式和兴趣的共同认可。在审美感受的个性差异中又表现着美感的社会共性, 在体验感受美的偶然性中又表现出客观的历史必然性。音乐美还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中, 音乐美是音乐家通过主观的能动性创造劳动, 把现实生活的美, 特别是将人的思想情感美加以集中、提炼和升华, 并运用富有独创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加以体现的产物。音乐美发展于它的本质与现象的依托和分离中, 音乐先于音乐艺术存在,当人类音乐审美需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音乐审美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从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升华为艺术, 本质与现象既要分离又互为依托。音乐审美是音乐艺术产生的前提, 而在艺术展现中审美才能得到充分的、完整的表现。

(二)音乐审美具有某些不确定因素

人类的审美活动都是通过直觉来完成的, 只有这种直接的审美感受, 才可以使审美主体获得具体、直观、生动的美感来源。就音乐感性基础而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一种注重时间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意识形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音乐审美具有不确定因素的原因。

(三)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特殊性质

音乐(指纯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特征, 是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它既不能直接表述概念、思想、观念, 也不能直接描绘事物的具体形象。它所表现的主要是用语言和形象难以表达的人的诸种心理体验、情绪、心境, 乃至情感。音乐是通过音乐自身直接表现人类的种种心理体验, 迅速激起人们的情绪、情感反应。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既是这门艺术的局限之所在, 也是这门艺术的优势之所在。音乐和语言都是用声音来表达的, 但它们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同。语言是人们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 每个人为了生存的需要都必须懂得运用语言。而音乐的语言却不同, 它仅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 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任何音乐中的声音, 它本身不会有确定的含义, 它们是非语义性的。

(四)情感的抒发是音乐的重要特征

艺术中情感的抒发表明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内在体验和态度, 它存在于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对音乐的审美而言, 情感的抒发又尤其具有重要意义。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它与人类情感的内在关系一直是古今美学家和音乐家所关心的问题。音乐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形式,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情感审美。我认为, 音乐是人类听觉审美需要的对象化, 听觉审美需要是人作为感性接受者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本质之一, 它得以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精神所固有的感受力, 是具有生理基础的心理需要, 同时, 人类文明的发展又赋予了这种需要以文化的性质, 使它不再是一种个体的、本能的需要, 而变为高度社会化的、自觉而有理性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篇4

关键词:音乐;象征性;听赏;创作;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45-01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它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自然界中的声音大都有特定的含义,雷、雨、风的声音就是物质固有声音的展示,与主体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不需要中间环节加以沟通,但音乐中所体现的含义并不只是主体声音的展现,音乐艺术与人类所从事的其他活动一样,都是人的主体行为,受人的心理活动的支配,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所以音乐中的声音必须依靠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才能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呢?

音乐艺术是抽象的声音符号。用某种别的事物,或者说是象征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是视觉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形象的传达和更改有着特殊的关联。在音乐这种听觉艺术上,我们也是依靠音乐的象征性进行想象的。这种象征象征与被表示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和直接的关系,两者之间包含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相互一致,有时候几乎等同。譬如,一段表现悲愤的音乐,它的情感特征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听赏者的意识活动,这种情感特征实际上就是音乐本身的象征性,当我们理解了这种情感特征,实际上也就理解了音乐所表述的含义。因此,象征具有一种独特的概括性,音乐的象征性是以符号和所表示的事物内在的一致性为基础。

在音乐表现中,象征只是作为音乐的一种概括性特征来引导听赏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作品将其情感特征呈现给听赏者,以丰富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听赏者也用自身的情感和想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音乐中的情感,并不单纯是音乐作品的情感,也融合了听赏者的情感。不是音乐欢快,而是音乐使听赏者欢快;不是音乐悲怆,是音乐使听赏者悲怆。这些具体的情感内涵,在个性、阅历、修养不同的听赏者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这种不同来自于人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念。听赏者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音乐文化修养,以及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背景的了解,去体验和理解音乐音响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对某一动机、旋律、作品或音乐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在不少情形中,它更是特殊化、个人化、非一般意义的。由此看来,象征的这种概括性只是一定程度的作用于听赏者,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受我们自身修养的限制。

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把现实形象经过情感过滤以及变形创造成新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处于“像与不像”之间,艺术形象不是对现实形象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充满了创造者情感的、变形的现实形象的相似物,创作者通过音乐艺术形象来表现其内心的情感,这种形象其实是某种情感的临时外表,情感和外表有时并不一致,相反,它是在音乐表述过程中找到其最真实、最合适的表现,艺术形象对情感仅起引导作用。所以,现实形象的特征并不能作为艺术形象的特征被听赏者理解。如果,象征现实形象的特征并不能等同于象征艺术形象的特征,艺术形象的象征又该怎么表达呢?

音乐当中的艺术形象,不再现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音乐中体现出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音乐主要表现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喜怒哀乐、恩仇等情感性的东西,它不具有客观对象的形状、色彩等特征的确定性。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乐记・乐本篇》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而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音乐的整个实现过程就是如此,创作者“感物而动”,通过技术、技巧等中介捕捉对应性音响,利用特定音响反应特定情感,再把对应性音响发展成完整的结构组织,“谓之音”,这种特定性音响实际上就是音乐中艺术形象象征性的主要构成。音乐又要通过“比音而乐”这一中介而最终实现,实际上在这里说到的是表演者,“音”的象征性又传递给表演者,表演者虽然必须以乐谱为依据,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真实、准确地体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刻板地把乐谱复制成音响,在这一环节中,表演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来完成乐谱的“二度创造”,在进行的再次创作中,表演者仍然需要把整首音乐定性音响表达出来,“音”的象征体现为“乐”的象征,表演者由于个体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念的不同或者是表演者微妙情绪的转变,对乐谱的再次创作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那么“乐”象征就不是“音”象征的百分百的传承。

综上所述,音乐从创作到表演,从表演到听赏的过程中,音乐的象征性一直起到引导作用,从音乐的发生到音乐的实现,象征贯穿始终,成为音乐内在的统一。因此,音乐的象征性正是形成音乐的特性。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篇5

自1949年开始,我国就开展了专门的音乐理论教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教育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声乐艺术的风格主要受语音、语体、语境、语势、词素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语言特征,会促生不同风格的声乐。从实践经验来看,中国声乐界在民族声乐表演和研究上的理念、思维方式也是随着社会结构变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更多的人意识到,在民族声乐实践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只有拓宽声乐艺术研究视野,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概念,才能促进中国声乐理论研究的发展,进而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在声乐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成功经验,为中国声乐界进行声乐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中国声乐界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美学特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艺术研究由于认识偏颇无法消除,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界定不明确。尤其是在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的特殊性、复杂性日益凸显,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容、形式、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发觉民族声乐艺术内涵,为了更好地界定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声乐界强烈呼吁在回归传统艺术领域的基础上来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在声乐界的积极倡导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将中西唱法结合起来起来之后,始终坚持走“民族唱法”道路,并更多地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典型特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兼收并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其艺术范畴也更加宽泛。

二、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

文化与艺术有着密切关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与它背后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声乐艺术在发展进程中,也必然会受到音乐文化的支配和影响。因此,我们在看待民族声乐艺术时,也不应该将它与中国文化渊源和文化现状割裂开来。如今,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艺术从创作到实践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它也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那么,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是如何显现的呢,笔者在此进行了探究。

(一)母语背景的民族声乐

词曲相合是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主要特征,优美的曲调能够表情达意,生动的歌词则是彰显声乐思想内容的工具,因此可以说,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语言和语言是相互浸化和溶解的。在汉语这一母语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在歌词构成上必须严格遵守汉语语种构词基础,并通过汉语语言语音声、韵、调构架艺术将词、乐结合起来,形成字、声、韵、腔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作品,如京剧。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上,创作者也要树立母语文化意识,并按照汉语语言结构特征进行歌词表达、旋律组合,无论是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还是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都要坚守这一艺术表现原则。同样,这也是界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根本。

(二)具有民族地方音乐或综合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

音乐风格是音乐的独特标签,它是人们从音乐内容、形式、表现和审美的角度对音乐面貌的综合评价。如果从风格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话,它会被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的是中华民族综合风格,下层的则是中华民族地方风格。其中,前者在形成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后者中的影响,并反作用于后者。但是,整体来看,无论综合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还是地方风格的声乐艺术都是中华民族整体风格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民族声乐作品在兼具综合民族声乐风格的同时,还带有鲜明的地方分风格,如京剧。具体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受中国民族地方音乐或综合音乐风格因素(润腔、音色)影响而形成的演唱风格,如庄重的面部表情、舒展的肢体动作、自然的音色等,这种风格在发声技巧和表演方式上带有鲜明的民族声乐特征。二是在创作上,作家在创作上借助传统音乐风格或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形成的民族声乐“创作风格”,如表现贵州侗族审美理想的新侗歌、歌颂长江、黄河的美声作品、带有地域特色的湖北小调等,因为风格独特,这种作品可以很容易与他国音乐艺术作品区别开来。

(三)以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审美标准为依据的声乐作品

创作审美是歌唱审美的基础,而创作审美又是通过演唱审美来完成的。观众的审美观会随着时间、文化环境迁移而变化,但是在特殊时期内他们的审美标准可能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此为基础,各种声乐作品在创作和演唱上也会做出适当的调整。许多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就是在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寻找创作依据,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时代与风格演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结合后形成的民族唱法,具有以“情”为核心、字正腔圆、审美取向明确等特点,在演绎这样的作品时,无论是歌唱者还是观众只有按照作品的审美标准、遵从其审美心理,才能深刻了解作品的声、腔、气、韵特点。

(四)复合型审美标准统一的民族

声乐艺术作品如今,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传统声乐艺术作品有所不同,在多种文化的滋养下,它们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那种用传统眼光来看当代民族声乐作品的做法已经严重落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声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着。在根源与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了母语性、风格性、审美性相统一复合型的特点,其发展状况也更加复杂化。在民族声乐界,人们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民族声乐艺术的新表现,只有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才能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氛围中有更好的表现。

三、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传统声乐美学思想特征

任何一种声乐艺术都有其特定的美学思想,民族声乐艺术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进程中一直受到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根植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它主张运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艺术这一美的载体与现实的关系。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包含着诸多审美品格,并且深受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影响,其中,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和、善为本,主张音乐应该有含蓄、简朴之美。音乐的美学态度是中正平和的,他们认为声乐在本质上应该与人心是心灵相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的是音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道家先师老子崇尚自然恬淡的音乐风格,庄子喜欢的音乐类型则是虚静恬淡的。整体来看,道家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虚无和宁静,“大音希声”是他们所渴望达到的音乐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是儒道音乐美学思想长期交融、斗争的结果,它具有以下特征:非常看重音乐与礼数、礼法的关系,视平和恬淡为最美,追求的是“中和”、“平淡”的美学境界;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和谐的人机关系、统一的天人关系为思想根本;喜欢从哲学、文艺、伦理、政治方面来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论述。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同样具备以上特点。

(二)情感美学特征

情感和声音是声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很早之前,中国古代音乐专著《乐记》就指出:音乐是情绪、情感表现的艺术。它说:“任何音乐,都是由人心发出的。”这种论述与现代美学界、声乐界的论述有诸多吻合之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本质、实践规律、价值和功能构成中,不可避免地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受到西方音乐思想的影响。这种声情、词情、曲情相结合的思想明显是受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声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这必然会使其美学思想更加现代化。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主张以情为声之本,以声为情之形,然后通过体验、内容的结合,配以生动的形体、面部语言来实现传情达意。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是诗、词、歌艺术的综合体,它具有这几种艺术形式的情愫。演唱者只有掌握音乐演唱技巧,具有一定的声乐感情掌控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声乐界则认为,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曲情、声情和词情上,声乐作者通过词情赋予作品歌词以丰富的感情,借助旋律、节奏、曲式等曲情表达形式体现作品的情绪和情感,演唱者则在作品声情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声乐表演。

(三)古今中西结合的创新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在构成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原本就是人们创造性地表达思想的文化形式,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它同样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塑造,进而成为各种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就带有鲜明的传统声乐艺术、现代声乐艺术相结合的特征,它在演唱方法和思想审美上也带有西洋声乐艺术与民族声乐艺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特殊性。概括来说,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带有鲜明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造性美学特征。导致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有: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字正腔圆、讲究韵味依旧是中国民族声乐在创作和形成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原汁原味的西洋声乐艺术作品开始大范围登陆中国声乐艺术舞台,聪明好学的中国人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实践中,也会创造性地将西洋乐器、声乐创作手法、技术运用到民族声乐艺术中去,导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外来声乐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为多种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发挥不同特色的美提供了条件。这种从他国优秀艺术作品中吸收营养、为我所用的创作手法,是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可以促使民族声乐艺术向国际声乐艺术审美进一步靠拢、结合。随着社会发展,文艺工作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吸收、借鉴外来音乐艺术形式,以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发展与进步,丰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四)现代美学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篇6

关键词:审美体现;声乐表演;艺术表现

在当今艺术表演形式中,声乐表演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演唱者利用自己对歌唱作品的鉴赏,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进行融合,通过二度创作将演唱传达给听众,使观众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而演唱者自身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审美体现,这样才能使作品震撼人心,形成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声乐艺术的表演者,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在艺术表演中了解审美体现,表现出更为动人的声音作品。本文就审美体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声乐表演艺术中审美体现的作用分析

(一)审美体现让声乐表演意蕴更丰满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就具备非常丰富的艺术内容,这种艺术内容被我们称之为“美”。在进行声乐表演艺术过程中,因为声乐表演人员的专业水平影响以及欣赏者的审美水平差异,使得声乐表演当中所蕴含的艺术美很难完整、全面的展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对审美功能的体现,来让声乐表演艺术当中的艺术美感表达更为丰满,这种审美体现不仅能够给予声乐表演者科学的审美表现指导,同时还可以让观众更为恰当的选择审美角度来对声乐表演艺术予以欣赏,从而将声乐表演的意蕴更为丰满的表达出来,提高观众对声乐表演当中美感表达的认知和认可。

(二)审美体现让声乐表演特色更鲜明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根据所表演内容的不同,来确定声乐表演的特色。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融合性声乐表演越来越多,并逐渐呈现出大众化表现状态,这让最为质朴、传统的声乐表演逐渐丧失了自身地位,也失去了其价值及特征,这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十分不利。将审美在声乐表演中得以体现,能够实现对声乐表现形式、表达内容以及所传达审美情趣的约束,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辅助传统声乐表演形式的发展,并将其更为特征化、特点化,这可以让观众在进行声乐表演欣赏时,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欣赏声乐表演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审美体现让声乐表演效果更突出

在当前的声乐表演发展模式下,观众对声乐表演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声乐表演的效果也越来越差,这对声乐表演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审美体现作为表达声乐表演当中美感艺术的一种途径,其能够通过在声乐表演当中的有效表达,来让观众更为清晰、容易的理解声乐表演内容,掌握声乐表演当中的特征,从而更好的接受声乐表演,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声乐表演效果的突出化,为声乐表演的受众效果提升提供支持。

二、审美体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将声乐作品与二度创作相结合原则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演唱者要提升审美体现,就要在尊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这一原则也可以称为客观真实性和主观创造性的统一。作为声乐艺术表演者,在对原作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保证原作的客观真实性,即保留原作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要求声乐表演者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基本内涵、艺术风格等因素有全面把握,保证作品的客观真实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机械地对原作进行再现,没有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那么声乐表演艺术将难以有较强的感染力,自然也没有审美体现。因此,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能够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将感情与原作融合,实现作品的升华,将声乐作品与二度创作相结合,提升审美表现。

(二)将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原则

声乐技巧与情感投入是声乐表演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通过那些经典的声乐表演艺术可以发现,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都具有非常扎实的声乐技巧,在演唱中能够正确处理各项要素,将作品过程充分展现出来。但是,仅仅具有声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杰出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无不是在声乐表演中投入了大量自身情感,充分挖掘了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通过声乐技巧将歌曲的情感完美表达,形成良好的审美体现。有人将声乐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形象地比作人的骨骼与灵魂,如果声乐表演艺术失去了灵魂,那么审美体现自然大打折扣,难以让声乐作品具有感染力,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要能够正确把握作品情感,处理好声乐技巧与艺术表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将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原则

不同的声乐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也都是历史及时展下的产物,由于这些因素的差异会使声乐作品出现不同的流派,每一历史时期或每一流派的声乐都会存在不同的审美主张,因此也可以说,任何声乐作品都具有历史性。声乐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尊重这些作品的历史感觉,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现代的审美需求,要将声乐作品的历史性和现代性进行有机结合,在了解作品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恰当融入现代元素,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表演出来的声乐作品兼具历史风貌和现代元素,也满足更多听众的审美要求。

三、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体现分析和应用

(一)培养演唱者的音乐感觉

演唱者对音乐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演唱者能否通过声乐表演准确地传达出声乐的审美内容,因此也可说,音乐审美感觉对于声乐表演艺术非常重要。为此,声乐演唱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声乐演唱的感染性,准确地将作品感觉传达出来;另一方面,演唱者要加强演唱技巧的练习,为提升音乐感觉打好基础。除此之外,声乐演唱者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多多倾听一些经典的声乐演唱,广泛涉及不同音乐风格与内容,提升自身对音乐的感觉。

(二)注重演唱者自身声音的感染力

由声乐表演艺术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可以得知,声音是演唱者进行艺术表现的主要形式,听众获得对声乐作品的感受与审美体验,也是要通过声乐演唱者的声音来实现的,因此,演唱者需注重自身声音的感染力。一方面,声音条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所以声乐演唱者必须对自身声音有明确的认知,在声音演唱中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声音受后天专业能力和技巧的影响,因此声乐演唱者要在日常的练习中加强学习和训练,提升自己的审美感受,在舞台表演中将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声音技巧进行有机融合,使听众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提升审美表现。

(三)演唱者要注重演唱情感的投入

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而声乐表演艺术本身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如果声乐演唱者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没有投入真情实感,那么演唱的最终效果自然也无法打动观众,缺少审美体现。为此,声乐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必须拿捏好作品中的情感,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演唱者自身具备丰富的情感。

(四)做好声乐表演前的准备工作

当演唱者进行声乐艺术表演前,为提高审美体现,需要以高标准的审美思想来对自己进行指导,在舞台表演前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多角度的理解自己表演的作品,然后加入自身的个性化创作。首先,要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这里所提到的背景应包括作品时代、作品作者、作家的创作习惯个性特点等多个要素,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后,才能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也有所依据。例如:在歌剧《魔笛》中所宣扬的博爱实际上就是共济会的主张。其次,要对作品的题材和体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深入领会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将其作为自己二度创作和审美体现的重要依据。最后,要注意突出歌唱艺术形象几个比较典型的艺术特征,包括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特征、个性化特征、独创性特征和美感特征,让演唱者的表演与声乐艺术形象实现完美结合。

(五)注意表演过程中的技巧和演唱方法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情、字是最具审美体现的三个内容。曾有一位音乐家说过,声乐表演不光要有美丽的声音,还要有表情。这需要声乐演唱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将声乐表演技巧与动作完美结合,实现声情并茂,增加声乐表演的内涵和审美艺术效果。首先,要全面掌握声乐演唱中技巧和唱法的相关要素,包括声乐作品旋律、力度、音色、速度等诸多要素;其次,演唱者要根据演唱作品的旋律特点,控制好声音、呼吸的连贯程度;最后,要将音色与艺术表达技巧相结合,通过语言传达声音中的审美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艺术的关键就是要打动人心,通过提高声乐表演者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可以让演唱者在实际的声乐艺术表演中,使观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与感受,从而加深对演唱作品的理解,形成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作为一名声乐艺术表演者或学习者,应该提高对审美体现的重视程度,遵循审美体现原则,加强自身艺术表现力,从而将声乐作品更好地展现出来,提升声音艺术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新平.“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2).

[2]肖英群.声乐表演的审美与创造[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

[3]王夏.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美学之气[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2).

[4]井艳红.声乐表演中审美体现的原则分析[J].黄河之声,2012,(04).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篇7

关键词:    歌唱艺术    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 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 中国 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 ——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 问题 ,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 。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 学习 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一种审美感受。无论那一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一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 自然 、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 科学 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值得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无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想把审美情感正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声乐作品能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关键就在于歌唱者需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 社会 环境与 历史 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 艺术 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 内容 ,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 问题 。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 时代 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 音乐 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 自然 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一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发情思。

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 影响 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一个歌唱家,又是一个审美家。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一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 规律 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四是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 发展 ,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 研究 ,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参考 文献 :

叶朗主编:《 现代 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华著:《 中国 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 月。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 教育 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中国音乐》编辑部,2002年7月。

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篇8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内涵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随之改革,融入了多元文化,实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代表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是国家文化形式的充分体现,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顺应时展的潮流,与不同的文化艺术相互借鉴和吸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其具备的审美内涵。本文对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展开探讨,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概述

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声乐艺术来源于民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民间歌曲、曲艺说唱、歌剧唱法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逐渐探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民族声乐体系。民族声乐主要体现为受当下时代文化内涵的影响,对传统音乐形式的进行革新,使其满足民众的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声乐唱法实际上是现代民族声乐唱法,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吸收了民歌特色,结合西洋唱腔所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具备多重音乐元素,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体现。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的独特内涵为听众带来了别样的听觉享受。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艺术特征。其中民族性主要表现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相互之间借鉴吸收,促使我国民族的声乐艺术具备民族性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相互融合的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统一的情感美学标准,在吐字、润腔等方面具有“字正腔圆”的特点,因此,民族性是民族声乐所具备的鲜明艺术特征。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产生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为多样化的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做了铺垫。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中的江南小调、蒙古长调、青海花儿等艺术表现形式共存,充分展现了民族声乐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基于传统的声乐艺术,吸收了西洋唱法的精髓,立足于本民族艺术的发展规律下,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得传统民族声乐曲目更加丰富,突显创新性的特质。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1.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音乐进行了交流借鉴,实现了艺术的创新,彰显出民族声乐艺术多样化的审美内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西洋声乐唱腔的影响较早,也出现过“土洋之争”的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声乐通过融合多元的文化,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声乐方法和技巧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立足于传统的声乐形式,重视吐字咬字、行腔润腔、真假声转换等曲艺唱法,通过正确认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之间的差异,吸收和学习西洋声乐唱法的演唱技巧,取其精华,求同存异,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充分彰显出具有多元特征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挑战在于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具备浓厚的中国地域特征,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具有一定难度,机遇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因此,为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全面发展,需要把握住机会,勇于接受西方声乐艺术的冲击,逐渐吸取西洋唱法中的精髓内容,创新民族声乐的演唱模式,打造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通过结合新的时代审美取向,不断探索出巧妙的演唱技巧,丰富表演形式,促使民族声乐艺术朝时代化、艺术化、群众化的方向发展。在统一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不断挖掘出多元文化的审美内涵。通过观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阶段可知,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创造和内涵创新,展现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作品。例如:《夫妻识字》、《白毛女》、《江姐》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并进行实践创新的基础下,发现了咬字不清、喉头不稳等声乐演唱技巧的问题,并结合西洋唱法的发声技巧,有效解决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中的问题。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们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多元文化,有效的拓宽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2.时代主题鲜明,突显艺术个性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被赋予了时代的烙印,并且具有鲜明时代主题的审美内涵。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真实情境,是民众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形式。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时代主题突显出艺术的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不断创新发展,在演唱方式和语言特点中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主题。根据中国民族声乐的时展背景来看,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我住长江头》,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颂》,解放战争之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改革开放后的《走进新时代》等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民族声乐作品的创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的同时还突显了艺术的个性,基于当时民众的真实需求,在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曲式特点、声乐词汇和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多样化的文化,在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上做出了较大的个性。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实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时代主题鲜明表现为民族声乐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明确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展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具有强烈民族艺术的声乐艺术作品。为突显民族声乐艺术的个性,在传统声乐语言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声乐艺术创新。多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依然根植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下,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个性,突显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丰富艺术元素,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多彩,随着西方国家摇滚乐、乡村音乐等声乐演唱风格和形式的融入中国,在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新民族声乐作品。3.民族特色浓郁,展现本源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传承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具备浓郁民族特色和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民族声乐艺术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吸取民间音乐的特点,并将口头性的民歌改变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突显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在演唱风格上重视民族性特色,通过民族声乐艺术家的传承和创新,向世界展现出具有本源文化的声乐艺术。例如:《小白菜》改编自河北民歌的旋律和调式;《走西口》改编自山西民歌。将民族曲调作为基础改编的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将民族精神传递给广大听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根植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沃土,从多元文化视域出发,民族声乐艺术仍然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基于本源文化,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借鉴了我国的戏曲音乐文化,吸收传统戏曲的音乐元素,在节奏、韵律等方面相互交融,逐渐展现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审美内涵。本源文化是文化的源头,当文化经过时间的变革和创新时,通过本源文化仍能找到其发展的起始和脉络。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文化。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本源文化,通过本源文化对声乐艺术的形式、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本源文化,融合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借鉴西方唱法的演唱技巧,逐渐创新民族声乐艺术,体现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不同的多元特质,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重视本源文化,结合民族特色,不断把握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近百年的探索,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扎根于本源文化,将浓郁的民族特色发扬光大。

四、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类文化艺术不断的涌现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出深厚的审美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为迎合现代审美需求,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传统的音乐艺术,勇于接纳多元文化,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优.浅谈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4).

[2]刘玉洁.略谈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杨杰.当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美学特征探析[J].华章,2011(6).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篇9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特征;韵味;润腔;音色;情感

一、前言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大国,各个民族在语言、风俗、情感、文化背景以及思想情感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故而使得我国的声乐发展也极具民族特色。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声乐的演唱形式可以分为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美声唱法以及通俗唱法。各个民族声乐在母语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演变和沉淀,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极具艺术特征。下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二、民族声乐演唱的声型分类

基于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化、风格以及技巧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在演唱的声型分类上也与西方的嗓音分类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根据人们欣赏习惯、地域特征、审美标准以及民族风格风格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艺术假声声型,这是一种以假声演唱为主的演唱类型。其声音特点委婉灵活、清丽柔和以及富有弹性。在音质上具有流畅、明亮、清脆和甜美的特点。二是艺术真声声型,是一种以真声为主的演唱类型,在声音特点上具有质朴、粗犷、高亢、泼辣、豪放以及丰满的特点。三是艺术真假声混声型,是一种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其具有华彩、甜美、清脆以及明亮的特点。并且它既能保持民族风格特征,又不受音域的制约,故而真假混声演唱法在近代的民族声乐创作中被广泛的应用。

三、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

地域文化与审美特点息息相关,因此,西方音乐审美与我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国声乐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情感表现为主,是一种“唯情论”的审美特点。而西方的声乐评价标准主要以演唱的技能技法为主,是一种“唯形论”的审美特点。从我国民族声乐审美的发展历史来看,自先秦到现在,我国的民族声乐审美评判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最初主要用于沟通情感、传递情感以及表达情感。

(二)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特点

声乐的基础艺术形式主要是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是将语言与音乐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复合信号系统,但是语音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音乐的形成,因此,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语言与西方国家在发音上主要是由于舌位的不同,一个是靠前,一个是靠上。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咽腔发音与口腔前部发音相比较为浑厚,但是却具备音色清脆、明亮的特征。二是我国声乐演唱的共振点主要构架是以胸腔、口腔和头腔为主,在垂直发音上具有浑厚的特点。三是基于我国语音发生是硬腭、口腔上壁以及牙齿所形成的强发射声波,并在口腔外形成共振所形成的,因此其具有发声较为洪亮的特点。我国的发生具有上千年的实践基础,故而已经成为了我国民族的审美习惯。

(三)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唱腔特点

唱腔是民族声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和沉淀中逐渐产生的,它是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标志。它与演唱技巧共同构成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韵味。总而言之,以字行腔、润而生味、以情润腔和以声拖腔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唱腔的主要技巧。唱腔技巧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使用倚音、直音、颤音、花舌音、顿音以及滑音等腔法,并借助虚气音、鼻音、轻气音、提音、擎音、假音以及穿顶音等音色来修饰唱腔,形成浓淡味结合的唱腔。并加入各种断式(如揉连、顿连音以及荡连等)和断腔(如抽气断腔、弹跳音断腔、气口断腔、落音断腔、笑音断腔以及泣音断腔等),表现出作品刚柔并济的艺术特征。二是使用音高的升降、速度转变以及力度的收放等唱腔技巧来展现作品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达到美化并修饰唱腔的目的。

(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韵味特点

我国民族声乐的韵味主要通过作品的词曲、对声音的处理以及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来体现的。由此可见,韵味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灵魂与精髓之处,同时也是演唱者长期体验文化和生活,对美的意识的传达。更是一种将表演与内心情感表现歌声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表演的表演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情真,即真实的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二是神准,即将人物的气质和神志精准的表现出来;三是形美,即要赋予表演动作和舞台形象的艺术美感;四是味浓,即在作品风格、民族特点以及人物个性等方面富含韵味。韵味主要包括了声韵、情韵和字韵,只有三者相互融合、协调,才能使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具备“韵味美”的特征,表达出作品人物的复杂情感,为民族声乐作品增加感染力、表现力以及韵味。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从演唱特点、音色特点、唱腔特点以及韵味特点这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民族声乐表现的艺术表现特征。并从中得出,我国民族声乐是一种集声、情、韵为一体的艺术创作,在演唱的形式和风格上,具有多样性,在作品的构架上,也具有绚丽多彩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后期的声乐作品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民族声乐表演的艺术特征传承下去,进而保证声乐的民族艺术性特征,促进民族声乐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2(4).

[2]张艳林.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3]童丽娜.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现象与问题探究[J].北方音乐,2011(8).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篇10

关键词:    歌唱艺术    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 ——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 。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