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投资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07-06 17:44:13

扩大投资的措施

扩大投资的措施篇1

“三足”力顶“正能量”

市政府副秘书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通报了2014版负面清单总体情况。戴海波说,上海市人民政府了《关于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4年修订)的公告》,自贸试验区2014年负面清单如期推出。

自贸试验区2013年负面清单是个“三足大鼎”。一是建立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均改为备案管理,并建立了备案信息多部门共享、备案结果网上公示、备案机构定期核查等配套制度,外商投资管理模式由正面清单管理模式向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转变,提高了行政透明度。二是投资开放度大幅提升。特别是国务院批准的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服务业6大领域、23项开放措施,进一步提高了自贸试验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三是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操作中备案的领域大大超过审批的领域。

三原则修订力挺开放透明接轨

据悉,对2013年负面清单的修订,落实了“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加透明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强化负面清单作为准入阶段对外商投资采取与国民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的作用,体现外商投资管理的国际化水平”的总体思路。

从修订重点把握三项原则看,主要是开放、透明、接轨。

戴海波强调,一是进一步提高开放度。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商贸物流、会计审计、医疗、一般制造业等开放领域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形成了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31条措施。

6月28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31条措施涉及服务业领域14条、制造业领域14条,采矿业领域2条,建筑业领域1条。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在去年23条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的基础上,又新增14条开放措施,突出了航运贸易等自贸试验区主导产业;在制造业和采矿业扩大开放方面,突出了研发;在建筑业扩大开放方面,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资的开放。这将有利于自贸试验区抓住国际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发挥好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试验田”作用。

二是进一步增加透明度。对无具体限制条件的管理措施,尽可能明确限制条件或者取消该项限制措施。

三是进一步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是我国自主开放的一次重大探索。经过国际比较研究和深入分析,继续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作为分类标准,并将农业、采矿业、金融服务、电信服务、航空服务、基础设施等涉及资源、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以及中药、茶叶、黄酒、手工艺品等我国传统产业领域的管理措施予以保留。

戴海波作了补充说明:“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原则,对于内外资均有限制或禁止要求的管理措施,不再列入负面清单。”

三调整着力规范清晰方便

记者翻开对负面清单,发现其表述方式也作了调整,更加规范,也更加便于理解和查询。

调整了负面清单的名称。修订后的负面清单名称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4年修订)》。今后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需要,适时修订负面清单,并以修订年份为标识。

调整了负面清单的结构。按照国际上负面清单突出限制措施的惯例,将行业分类代码调整到管理措施的后面,并将涉及到不同代码的同一行业不同环节的相关措施作了统一表述,以便投资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相关管理措施。比如,投资船舶(含分段)的设计、制造与修理、投资民用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在2013年负面清单中均分为两条表述,2014年负面清单中统一为一条表述。同时,为了方便投资者查询,在管理措施前面还统一加注了序号。

修订了负面清单的说明。将国务院批准同意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列为修订依据。同时,依据负面清单将对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和外资项目管理方式的说明调整为:“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管理原则,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实行备案管理。对负面清单之内的领域,外商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国务院规定对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的除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实行审批管理。”

三特点蓄势新能量

根据戴海波的介绍,可以看出与2013年负面清单相比,2014年负面清单三个特点把三原则落到了实处。

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从开放的角度看,取消了14条管理措施,放宽了19条管理措施,与2013年相比,进一步开放的比率达17.4%。

取消的14条开放措施中,服务业领域7条,包括:取消对进出口商品认证公司的限制、取消对认证机构外方投资者的资质要求、取消投资国际海运货物装卸、国际海运集装箱站和堆场业务的股比限制、取消投资航空运输销售业务的股比限制等;制造业等领域7条,包括:取消对投资400吨及以上轮式、履带式起重机械制造的股比限制、取消对投资各类普通级(P0)轴承及零件(钢球、保持架)、毛坯制造、一般涤纶长丝、短纤维设备制造的限制等。

放宽的19条管理措施中,涉及制造业领域9条,基础设施领域1条,房地产领域1条,商贸服务领域4条,航运服务领域2条,专业服务领域1条,社会服务领域1条。如,原“限制投资船舶(中方控股)”放宽为“除从事公共国际船舶业务的,外资比例不超过51%外,限制投资船舶(中方控股)”等。

透明度进一步增加。2013年负面清单中无具体限制条件的55条管理措施大幅缩减为25条,并明确了部分无具体限制条件管理措施的条件。例如:明确了投资直销的条件,即投资者须具有3年以上在中国境外从事直销活动的经验,且公司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8000万元;明确了投资基础电信业务的条件,即外资比例不得超过49%等。

与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衔接。根据国际通行规则,对2013年负面清单中14条对内外资均有限制或禁止要求的管理措施,不再列入负面清单。主要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领域等,如:限制投资联苯胺、颜料、涂料生产、限制投资电解铝、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等。

“2014年负面清单需要在自贸试验区内进一步调整实施相关行政法规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部分内容”,戴海波说。目前,暂时调整实施行政法规和相关文件的工作正在按程序加快推进。

扩大投资的措施篇2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工作。今年以来,中央扩大内需政策落实检查组对我市实施的11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进行了重点抽查,省政府百日调研督查组对涉及我市的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进行了督导检查。最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6月5日省政府及时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中央投资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贯彻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通知要求,落实省政府会议精神,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切实加强对全市扩大内需项目及重点工程建设的管理,市政府决定召开今天这个会议。根据全省会议精神,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去年底,中央启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把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全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总体上推进顺利,较好发挥了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出台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先后三次召开全市性的会议,对全市扩大内需项目申报及实施管理工作进行及时安排部署。同时成立了全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意见,出台了重大建设项目并联并行审批等配套文件,建立完善了项目推进协调机制,认真落实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责任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各级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积极开动脑筋,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全市项目申报和实施监管工作。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我市扩大内需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

(二)项目实施规范有序推进。通过积极努力争取,目前我市实施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247项,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3.98亿元。为规范推进项目实施,尽快形成投资工作量,各级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管理,认真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四项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市发改委对省下达我市的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计划,收到文件的第二天即下达相关县(区)和项目业主,同时加快推进项目审批、核准等工作。市财政局完善资金落实机制,及时拨付资金,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积极做好项目审批、核准等前置报件服务工作。

我市实施2008年新增中央投资项目182项,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1.63亿元,省预算内资金2923万元。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到位资金3.57亿元,资金到位率81.9%;完成投资2.5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58%;完工项目89个,占实施项目的48.9%。今年4月以来,省下达我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65项,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2.35亿元。目前开工建设17项,开工率26.2%;到位资金2.5亿元,资金到位率43.1%,完成投资2111万元。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预计1—5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市政府考核的六个重点行业完成投资44.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81.9%。列入省级“三个一百”的1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9.3%。列入省政府百日调研督查的19个项目完成投资19.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6.6%。

(三)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一方面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加大对我市的转移支付补助,同时多方面汇报减轻地方资金配套压力;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市级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今年安排基本建设资金1.2亿元,安排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7000多万元。各县(区)也积极安排新增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目前,全市配套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资金4534万元。

(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市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列为2009年重点督查事项。去年12月及时召开了全市扩大内需项目督办会,多次组成工作组,对全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进行专项督查,建立项目建设进度旬报告制度,完善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制度,强化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分别与各县(区)和相关部门、重点业主单位签订项目管理责任书和资金管理责任书,明确目标和责任,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市监察局配套建立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监督检查制度,加快落实督查检查责任。

(五)发现的问题逐步得到整改。根据中央检查的反馈意见和省审计厅的审计意见,及时对全市扩大内需项目实施整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及项目业主,全面开展了自查,重点整改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及投资标准,投资计划下达,资金拨付、配套及管理,项目履行建设手续,项目实施进度,落实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央检查组重点抽查存在问题的项目,逐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明确项目的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细化整改内容和整改时限。通过前一阶段的督查整改,中央检查组指出的我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存在的八个方面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纠正,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开工率、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有所提高,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

二、准确把握形势,坚定不移地抓好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落实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波动,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0.5%至1.5%,比去年12月份的预测下调了2.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经济增长6.1%,全省经济增长7.3%。受金融危机效应显现影响,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稳中趋缓,全市gdp比去年同期增长4.5%,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6和2.8个百分点。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7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全市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全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实施离国家和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项目进展缓慢。今年的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只完成投资计划的4.3%,尚有48个项目未开工,要实现今年9月底百分之百开工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压力还很大。列入省百日调研督查的19个项目只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30%,还有5个项目还在开展前期工作。个别项目由于前期工作和项目审批的前置手续办理进展慢,造成项目资金滞留和闲置。二是资金配套难度大。由于市县财政困难,地方配套资金不能按规定及时足额到位。目前,市县配套资金到位率仅为24.6%,有的项目到现在仍是零配套。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要达到百分之百的配套资金到位率难度较大。三是督查整改工作有待加强。经过前一阶段的督导检查和重点督查,我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实施管理的中多数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纠正,但也还存在个别问题没有完成整改到位的现象。督查工作的重点和督查工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中央、省、市都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保增长”关键靠扩大内需、增加投资,靠项目带动。落实好中央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政策,既有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经济意义,又有确保中央和省政令畅通的政治意义。我市经济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多年来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全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状态在一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重大重点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扩大内需的要求,组织实施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工作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任务,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敏锐性,真正做到思想不放松、工作不懈怠、措施上不疏漏,兢兢业业、扎扎实实抓好扩大投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扩大内需项目和全市重点工程项目的管理,确保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加强全市扩大内需项目及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对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紧急通知》的要求,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要100%开工建设、地方配套资金要100%落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100%整改到位。这是中央扩大内需政策落实检查组根据当前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督促检查情况、确保中央决策部署真正发挥效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对此省政府也有明确的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领会通知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对当前新增中央投资项目逐一进行排查,制定相关的整改措施,明确相关责任人,全面实现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加快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一)继续强化项目管理工作。针对2008年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慢,2009年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未开工项目多,项目投资完成率低的突出问题,各县(区)、各项目建设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工作的领导,切实在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上下狠下功夫。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主动研究解决项目审批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及时开工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确保今年已经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9月底以前全部开工建设。同时,项目实施工作中,要切实做到“两个明确、两个严格”,即明确投资方向、明确责任主体;严格遵循建设程序、严格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监管。凡是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必须建立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户支出。市县(区)发改、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对所有投资项目都要进行科学论证,严格遵循国家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新增投资安排的原则。项目审批、项目核准和备案要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建设、规划、土地、环保、节能等部门要提前介入,超前服务,提高项目审批速度和效率。项目实施要严格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保证项目规范运作顺利推进。市政府督查室要对全市项目管理审批部门实施并联并行审批情况进行一次专项督查。

(二)多方筹措配套资金。落实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是项目能否按质按时完成的关键,也是国家和省下一步督查的重点。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一要针对落实配套资金较为困难的实际,积极向上争取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二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调剂安排部分资金,优先保证新增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三要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加大银政合作力度,千方百计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四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做大优势资源,积极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按照省政府的要求,2008年实施的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6月15日前要落实到位;今年实施的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9月底前要落实到位。

(三)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今年以来,中央检查组、省百日调研督查组和审计组对我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进行了督查和审计,并及时反馈了整改落实意见。各县(区)要按要求及时进行整改,按时上报整改报告。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扩大内需政策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检查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跟踪督办,确保项目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同时,要突出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及投资标准,投资计划下达,资金拨付、配套及管理,项目履行建设手续,项目实施进度,落实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等重点,进一步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严格按规范要求实施。对于表面应付、不重视问题整改落实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保证整改工作落实到项目建设中,保证检查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随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逐步增多,各方面的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各县(区)、各项目建设单位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实施。督导检查工作也要积极探索规律,整合检查力量,采取有力措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继续开展好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和相关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扩大投资的措施篇3

一、主要做法

美国:(1)美联储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在4月份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表示,为了刺激更强劲的经济复苏,将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超低区间至少到2014年下半年,同时延续去年9月份推出的“扭转操作”,即计划到今年6月底,出售剩余期限为3年及以下的4000亿美元中短期国债,同时购买相同数量剩余期限为6—30年的中长期国债,以压低长期利率。(2)提出新的企业税改革方案。今年2 月,美国财政部企业税改革方案,内容包括:消除几十项税收漏洞和补贴;简化小型企业报税程序;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使其最高税率从现有的35%下调至28%;针对美国公司的海外经营收入设定最低企业所得税率,以鼓励在美国国内投资等。(3)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制造业复兴。包括:通过税收减免抵消企业在美国投资新设备的成本,今年将税收抵免范围扩大到企业投资于设备的全部费用;在新能源生产领域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带动新一代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清洁能源生产。(4)推进住房再融资计划。包括:取消或降低再融资借贷人的某些风险费用;取消“两房”贷款的担保费;如果使用“两房”提供的自动价值评估模型,就无需重新进行房产评估;将部分住房再融资项目的截止日期延长至明年年底。

日本:将今年确定为“复兴元年”,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经济增长。(1)强化基础设施出口战略。日本政府将新兴市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视为重振本国经济的关键领域,突出经济外交,强化“顶层销售”,重点是扩大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电力、水利、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出口以及高铁、核电、宇航、智能电网等技术出口。(2)扩大海外投资。主管外汇政策的日本财务省设立了“日元升值紧急对应基金”和“日元升值综合对策”,利用日元升值,加强海外投资攻势,支持日本企业海外扩张,收购资源能源权益,强化企业海外竞争力。(3)积极推进对日投资。制定了对日投资促进计划,对认定企业实施特别税制,吸引世界先进技术和经营、治理方法,构建亚洲产业总部。与此同时,日本央行继续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今年4月,把用于资产购入的基金增加5万亿日元(约合616亿美元)至70万亿日元,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继续维持在0—0.1%的低水平。

欧盟:(1)出台促进就业及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今年4月,欧盟出台新的经济政策,要求各成员国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减轻劳动力市场税负,规范劳动合同标准,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就业市场壁垒,同时建立统一的欧盟就业市场考评机制,为努力解决高失业率及经济衰退问题做好长期规划。(2)希腊政府与私人债权人达成债务置换协议。今年3月,85.6%的私人债权人表示将自愿放弃所持有的大部分希腊债权,希腊还将通过启动“集体行动条款”的法律规定,强制其余10%左右的债权人参与新旧债券置换,这可为希腊减记1000多亿欧元债务。 同时,欧元区已批准第二轮援助希腊计划,向希腊发放1300亿欧元的援助资金,使希腊避免无序违约。(3)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去年底,欧洲央行重启了降息周期,至今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的历史低位。同时,欧洲央行还在去年底和今年3月推出两轮三年期再融资操作,总额超过1万亿欧元,主要用于满足欧洲银行业的流动性需求。(4)签署“欧洲财政契约”。欧盟除英国之外的26个成员国就加强财政纪律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并于去年底签署了“欧洲财政契约”,进一步强化欧盟和欧元区各国财政纪律。

俄罗斯:致力于推进经济现代化和多元化,减少对能源、原材料产业的过度依赖。主要做法是:以发展创新经济为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继续推进私有化,鼓励私人经济发展;巩固俄传统优势领域地位,提升国家和企业竞争力;努力改善营商环境,提升俄经济活力和吸引力;实行稳健平衡的财政政策,稳定和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加快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印度:(1)扩大投资规模。今年印度政府推出经济刺激计划,要求包括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国家电力集团、印度钢铁管理局、印度国家电网集团、国营矿山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在内的17家国有企业在2012财年完成17.6万亿卢比(约3400亿美元)的项目投资。(2)大幅降息刺激经济增长。4月17日,印度央行宣布将回购利率从8.5%降至8%,这是印度自2010年3月起连续13次加息之后的首次降息。此前的3月份,印度央行已将银行现金存款准备金率从5.5%下调至4.75%。

巴西:(1)减免税费。减免服装、家具、电子等15个行业的企业工资税,鼓励港口、铁路、仓储、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相关企业实行减税;自2013年起对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提高国产配件使用率的汽车企业,最高减免30%的工业产品税。(2)扩大信贷规模。为巴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注资450亿雷亚尔,下调该行贷款利率,扩大涉及行业范围,延长贷款期限,重点支持科技创新。(3)干预汇率。通过对外资征收金融交易税、在外汇市场收购美元、降低银行基准利率等手段,抑制本币过度升值。(4)政府采购和补贴。政府采购可以高于进口产品8—25%的价格优先购买建筑、制药等行业国产设备和产品,并为宽带网、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提供补贴。同时,巴西央行持续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今年4月将基准利率下调75个基点至9%,这是去年9月以来巴西央行第6次降息。

南非:为进一步促进国内投资,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南非扩大财政预算规模,2012财年预算总额为1.06万亿兰特(约合1377亿美元),这是南非财政预算首次突破万亿兰特,其中一半以上将用于公共卫生、教育、住房、水电等社会服务。主要措施包括:支持提高工业竞争力、增加技术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和扶持农业;支持创造就业,重点关注失业青年;采取措施鼓励居民储蓄,加强公共部门财政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实施政府采购政策以及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欺诈和腐败。

二、启示和建议

从近期世界主要国家的宏观政策来看,促复苏保增长正在成为各国的共识,在政策重心上,正在由危机时期的应急措施逐步向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制度改革等长期措施过渡,在保持经济复苏势头的同时为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基础。这表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真正结束,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保增长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从国内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虽然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发展具备很大潜力,宏观调控政策具有较大回旋余地。同时也要看到,国内经济运行还面临物价上涨压力、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出口行业困难增多等诸多挑战,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不可掉以轻心。

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仍需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要在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政策动向的基础上,及时加强政策储备,预留政策空间,切实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政策措施上,要注重远近结合,既着眼于当前经济增长,又着眼于长远经济转型,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方面,要坚持把扩内需作为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消费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外部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更要把扩内需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着力挖掘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要研究制定扩大消费的新举措,从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保体系、改善消费环境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便利度、安全度,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好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投资仍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扩大投资需求、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关键是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把握好投资的方向、重点和合理规模。要把增投资与扩消费、调结构、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政府投资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和民生工程倾斜,加大对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市政工程、铁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已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同时,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并完善扩大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下大力气挖掘民间投资潜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扩大投资的措施篇4

关键词:扩大内需 消费政策 重要性 措施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问题,投资“压而不减”,消费“启而不振”。追溯其根源,是中国经济的总体失衡,可以概括为“内外失衡”。内部失衡即储蓄、消费和投资,主要表现为储蓄过高、消费不足和投资低效;外部失衡主要体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巨额“双顺差”。储蓄和消费的不均衡是影响内外失衡的主要原因,由于目前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消费,必然会反映为贸易顺差。这种失衡带来的后果有:一、消费不振导致国内需求难以启动,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过大;二、政策上肓目支持出口和吸引外资,是沿海和内地的收入差距更大,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

一、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措施

(一)实行扩大内需政策的必要性

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长期任务和措施,也是对世界经济做出的最大贡献。无论从我国社会现状和国际背景来看,还是从内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来看,在消费性需求方面,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偏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实行扩大内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的。

1、从我国社会现状来看,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近几十年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社会过渡,但是由于地域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大,沿海内陆差距大,现如今中国正大力支持西部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因此不管是已存的市场容量还是未来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消费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我国在投资性需求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投资相对过剩,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性需求有所下降。

2、从当前国际背景来看,以扩大内需为主,也是当今世界大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呈现的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风险加剧,贸易保护注意抬头。现阶段,国际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外贸出口难度加大,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对中国冲击严重中国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因此,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以内需为主导,依靠内部动力和潜力,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到扩大国内需求上。

3、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保障

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 现阶段,在经济偏冷和增速下滑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资源供给短缺转变为市场需求的约束,需求成为决定生产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国内外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降低、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等因素的作用下,社会总需求往往不足,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也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所以,在稳定外需的基础上,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才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扩大内需也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立足国内,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道路,防范和化解经济外向性程度过高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摩擦。

(二)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措施

关于扩大内需的措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

进入新阶段,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改善人民生活、培育和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手段。尽可能地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城市,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总量,有针对地搞好下岗及失业职工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提高这部分人的工资性收入,以增强他们的消费购买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在农村,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农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制约农民消费特别是提高低收入群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有钱去消费,最终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农民购买力。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由居民收入增长来拉动市场销售额增长,进而拉动投资增长及整个经济增长,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2、改变投资消费的格局,增加房地产和旅游产业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地减轻了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但是从这次经济危机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依赖外需的弊端,因此,许多专家提议,对产业进行调整,增加房地产、旅游休闲两大产业,以促进消费。其中主要以发展旅游休闲业为主,发展旅游休闲是促进消费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参加旅游休闲、业余文化、体育锻炼活动。而根据中国传统的家的观念,住房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硬件,所以具消费与投资两种性质的房地产业不仅能拉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相应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对扩大内需的带动力相当强。

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社会事业倾斜

社会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注重向社会事业倾斜,如不断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等,但是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支持社会事业发展,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长短不一的状况,是挖掘国内巨大需求的重要手段。

4、推进城镇化,释放投资和消费的巨大潜力

城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化进程,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下一步城镇化要把重点放在中等城市上,加快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可以激发地方和民间投资热情,促进产业转移升级,刺激住房和汽车消费,吸纳农民工就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我国国内消费现状和鼓励消费的措施

(一)我国国内消费现状

消费是扩大需求的决定性力量,扩大消费性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坚持适度消费的政策,消费增长率不超过经济增长率,保持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步快速增长。而从长期看,我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必须长期坚持适度消费的政策。但是,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

(二)当前我国调整消费政策鼓励消费的措施

我国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率偏低,而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制约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劳动者报酬偏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当前调整消费政策,鼓励消费的措施如下:

1、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

2、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3、取消抑制消费的过时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如旅游文化产业。

4、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5、加大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如,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6、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三、总结

就目前看来,我国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率偏低,而增加消费的重要手段就是扩大内需。通过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调整消费政策,鼓励消费,以内需替代外需、以消费需求适当替资需求,来维持总供求的平衡,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培林等.中国网民对两会热点的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2009-03-07

扩大投资的措施篇5

近年来,有关部委纷纷采取实质性措施合力破解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四大民生难题。4月6日,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炉,民众将会切实感受到“病”有所依,这也意味着我国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又上了新台阶。

下半年经济增速约8%

亚洲开发银行的《2009亚洲发展展望》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7%,但在政府一系列扩张性财政刺激措施拉动下,下半年有望走出低谷,经济增速达到8%左右。这比此前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6.5%的预期要高。

24个检查组地方大摸底

全国两会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委纷纷成立调研组奔赴地方,检查中央系列经济提振措施落实情况。近日中央再派24个检查组奔赴各地,对今年新增中央投资进行全程跟踪。此轮大规模密集调研活动,将为下阶段中央应对金融海啸的宏观调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地方“保增长”升级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打出政府投资、补贴企业、提高民生保障等“组合拳”,大力提振本地经济,全力保八。从十余省市宣布的经济新政中看出,此轮地方刺激经济的政策从去年底以扩大投资拉动GDP增长为主,转向保企业、稳就业。

北京:出台29项振兴工业经济措施;出台31项金融措施,支持企业上市,设产业投资基金;安排支出29.6亿元稳定和扩大就业。

上海:获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调高失业保险金,每月最高至600元;对初创期创业组织的社会保险费和创业场地实行补贴政策,通过鼓励创业促进就业。

天津:在扩大投资方面的“加码”力度最大。今年重点建设项目77个,总投资规模7714亿元;提出农村城市化进程规划,加快新城和中心镇建设,计划年内让18万农村居民“进城”拉动内需。

地方债遭遇市场“尴尬”

地方政府债发行拉开帷幕,“09新疆01”、“09安徽01”、“09河南01”陆续发行,而安徽债上市首日零成交。众多分析人士表示,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地方债只是提供一种新的投资品种,鉴于收益水平偏低,是较难获得“青睐”的。

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

4月1日起,纺织服装、轻工、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有专家认为,此举是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重要内容,既是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外需扩大出口,也是扩大国内就业的间接手段。

扩大投资的措施篇6

近期宏观经济数据连续低于市场预期,价格和供需指标持续“双降”,说明前期反通胀取得了明显效果,“控物价”压力基本缓解;同时也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稳增长”必要性和紧迫性凸现,“稳增长”至少应该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从未来趋势来看,影响农产品、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天气、中东局势以及美元政策等均向有利于价格稳定方向发展,未来“控物价”形势相对比较有利。但民间投资增长率减缓,电力增长率,狭义货币供应量持续低迷,以及PMI趋降等因素,预示着下一步经济继续下行的可能性。从外部需求来看,欧洲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很可能在近期出现违约风潮,有可能导致欧元大幅度贬值,甚至一些国家相继退出欧元区,在减少欧洲从我进口的同时,也可能在第三方市场与我形成竞争态势,加大我国出口进一步下滑、经济继续减速压力。在此背景下,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十分必要和紧迫。

从政策着力点来看,我国当前经济增长速度超预期回落,主要受制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与外需减缓、国内前期反通胀政策滞后影响,以及我国潜在增长率或有下降影响等三大因素。世界经济和潜在增长率属于外在或长期因素,当前“稳增长”首先必须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以消除前期反通货膨胀政策的紧缩效应。或许要不要加油门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但要不要松刹车则已全无迟疑余地。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总量性质的政策收放虽然也有一定必要,但单纯总量政策既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还存在通货膨胀反复的风险。因此,“稳增长”政策需要结构与总量措施结合,以结构措施为主,尽量避免总量猛药。

从调整时机和政策效果来看,由于当前三大需求全面回落,可以说单纯通过结构措施来“稳增长”的最优时间窗口正在缩小,仅仅通过调整结构来“稳增长”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已经打了折扣,不得不采取“结构和总量结合、结构政策为主”的新一步调控措施。要以“补投资”为重点,推出“补投资、促消费、稳出口”的一系列措施,为经济注入上行力量。“补投资”关键在于推动投资重点转型,优化投资结构。适当扩大具有历史欠账性质的民生领域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投资,并通过加速折旧、财政补贴等手段,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该改造,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稳定市场份额,以“补投资”来推动“稳出口”。同时选择性延续去年到期的消费刺激政策,并适当出台新的刺激措施来“促消费”。

从政策工具搭配来看,积极财政政策要在“稳增长”中发挥加油门作用,给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稳健货币政策则要发挥松刹车作用,及时解除前期反通胀过程中形成的紧缩惯性,以解决两大政策作用相互抵消问题,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合力。积极财政政策要切实综合运用结构性减税、加速折旧、扩大设备更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投资、以及消费补贴等工具来适当扩大投资、促进消费。

积极财政政策要发挥“加油门”的主导作用

积极财政政策应该也只能在“稳增长”中以“加油门”方式发挥主导作用。要以结构性措施为主,兼顾总量措施,综合运用结构性减税、优化投资结构、加速折旧、消费补贴等措施,适当扩大投资总量,并着力推动投资转型、消费升级和出口稳定。一方面要针对当前经济减速,适当加大民生领域等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等投资,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要以推动劳动密集产业转型、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研究开发等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领域投资,推动结构调整和中长期发展动力机制转换。

以民生领域等薄弱环节为重点适当加大基础设施等投资。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比较快,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历史欠账。当前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正好时弥补投资欠账的有利时机。补投资应该以补欠账为主,避免造成新的过度超前投资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以加速折旧和研发补贴为重点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通过减税、加速折旧、前竞争阶段补贴等手段,推动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研究开发,产品结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把投资重点逐步从基建投资转移到设备投资和研发投资方面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投资结构优化。面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等大环境变化,特别要充分认识运用加速折旧重要性。通过加速折旧来推动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加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以补贴、减税等手段推动城乡消费升级。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受制于房价和道路拥堵等因素短期内难以改观,而农村居民消费受益于农民工工资上升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因此,当前促进居民消费应该致力于扩大农村消费、稳定城镇消费。

货币政策要及时“松刹车”、消除持续紧缩惯性

货币政策虽然不能也不宜发挥油门作用,但也不能继续扮演刹车作用。如果前期反通胀货币政策的惯性紧缩效应不能及时消除,不仅货币政策不能及时从适度紧缩调整为真正稳健,同时也制约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

及时调整货币发行模式和信贷投放结构。汇改以来,外汇占款导致的对冲性发行成为我国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甚至在相当时间成为唯一渠道,完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性发行比例越来越小。近期随着顺差的持续减少,对冲性发行明显减少。在对冲性发行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主动性的经济性发行必须及时跟上来,以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为此,必须及时调整货币发行模式,恢复经济性货币发行。要在进一步明确信贷投放结构窗口指导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信贷规模,建议原则上新增贷款应该将70%以上用于中小企业,其中小微企业不少于50%。为此,要综合运用利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多个货币政策工具合力作用。

扩大投资的措施篇7

一、深刻认识推进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进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是贯彻党的*大和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当好全国外经贸发展排头兵的重要举措;是破解发展难题、争创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国家的关税收入和地方的增值税收入,减少我国外贸顺差,扩大国内市场供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自主研发,形成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增强竞争能力的现实选择。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的重要意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积极探索,加快推进这项工作。

二、推进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大和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动力,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协调联动”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我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自愿内销为前提,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坚持政府推动与遵循市场规律相结合,在遵循企业经营客观规律基础上,政府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通过搭建平台、政策支持等措施,引导扩大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

三、推进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的若干措施

(一)加强对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内销业务的指导。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基层和企业宣传国家有关加工贸易转内销的最新政策,帮助企业了解掌握政策。同时,鼓励、支持、引导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通过一般贸易生产和自主经营,开展内销业务,建立内销服务网络体系,争创内销品牌,扩大产品内销比重,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

(二)营造良好的内销环境,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工贸易转内销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各市各部门要加强对所辖县(区)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认真掌握国家有关加工贸易转内销的新政策、用好新政策。加强和完善内销统计体系,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定期上报本市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以及加工贸易转内销的有关情况。加强政务环境建设,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审批通关效率,向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使企业加工贸易转内销渠道畅通无阻。同时,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与联系,积极探索企业开展内销的管理服务新途径,为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转内销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鼓励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引导和鼓励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通过一般贸易方式,生产适销国内市场的产品,积极拓展内销业务,扩大产品内销,并逐步建立起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支持企业创立内销品牌,扩大产品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带动一批国际知名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同时,积极协助企业办理增设国内分销业务等,组织和引导企业参加国内展览会、展销会,为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良好的展示和服务平台。

(四)建立内销跟踪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对加工贸易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内销大户)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尤其是做好大型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内销服务工作。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在扩大内销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予以协调解决。同时,充分调查掌握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意愿,协助和推动更多的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五)加强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对内销纳税大户,创立了内销品牌的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推进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市和部门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扩大内销工作的积极性。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建立由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省财政厅、外经贸厅、国税局、地税局、海关广东分署和广东检验检疫局等有关部门、单位领导参与的“省推进加工贸易扩大内销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省加工贸易扩大内销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日常工作由省外经贸厅负责。各地要建立相应机制,明确责任,抓紧组织编制加工贸易扩大内销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意见。

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研究制定促进加工贸易扩大内销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加工贸易内销的政务环境。省直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形成合力,狠抓落实。省外经贸厅负责本意见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并根据情况及时提出修订完善的意见。

扩大投资的措施篇8

论文摘要: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政策”(以下简称TRIMs措施)。为促进国际投资的健康发展,加强投资活动的国际协调与合作,1986年6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提议下,国际投资问题被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最终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论文关键词:WTO法律框架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 WTO法律框架中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以下简称《协定》),英文为《The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以下简称《TRIMS》) ,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在国际投资领域所达成的惟一一个全球性、实体性的多边协定,也是乌拉圭回合谈判就服务贸易、国际投资和知识产权三个新议题所达成的协定中最简短的一个。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政策”(以下简称TRIMs措施)。笔者就WTO法律框架中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谈点浅见。 一、《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的由来 国际贸易是商品在各国之问的流动。伴随着商品的国际间流动,必然带来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产生一些国家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投资。并且,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会相应使国际投资的规模扩大。二次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日益活跃,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都在扩大,对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采取各种管理措施。这些措施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获取国际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国际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这些措施不适当的运用也会在某些情况下改变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正常流向,从而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产生扭曲和限制作用。因此,为促进国际投资的健康发展,加强投资活动的国际协调与合作,1986年6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提议下,国际投资问题被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最终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仅适用于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而与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则不属于适用的范围。所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是指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在投资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包括鼓励和限制两个方面的内容。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在不违背GATT有关原则的前提下,达到以下目标:(1)为资金的跨国流动提供便利,以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与自由化。(2)确保自由竞争,以加速所有贸易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3)照顾发展中成员方,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成员方在贸易、开发和财政方面的特定要求。 二、禁止使用的投资限制措施与一般例外 凡不符合GATT的国民待遇原则或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各成员方国应禁止使用。 1.不符合GATT国民待遇原则的投资措施。主要包括当地含量要求、制造界限和贸易平衡要求。其具体规定:(1)要求外商投资企业购买或使用国内产品或由国内供应的产品,不论其具体要求是规定特定产品、产品的特定数量或价值,还是规定该企业生产的一定比例的产品数量或价值。(2)限制外商投资企业购买或使用进口产品的数量,并把这一数量与该企业出口当地产品的数量或价值相联系。 2. 不符合GATT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包括产品指令要求、外汇管制要求、制造界限要求、当地成分要求、贸易平衡要求和国内销售要求等。其具体规定:(1)限制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其生产所使用的或与其生产有关的产品或将进口量限于企业出口其产品的数量或价值。(2)通 过对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外汇的控制,限制企业进口其生产所使用的或与其生产有关的产品,即将企业使用外汇的额度限定在其出口净得的外汇之内。(3)限制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其产品或为出口销售其产品,不论具体规定产品、规定产品的特定数量或价值,还是规定其生产的一定比例的数量或价值。《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规定,1994年GATT的所有例外规定均适用于本协定的规定,即因安全保障、国际收支困难等原因而采取的进口限制,可以作为该协定的一般例外。《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生效后的5年内,货物贸易理事会对协定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审,并视具体情况提出修改建议,同时考虑该协定是否需要补充有关投资政策和竞争政策方面的规定。 协定还规定,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可以在某些方面享受特殊的优惠。具体表现在,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可按照GArrr有关规定为建立特定工业而提供必要的关税保护、为国际收支目的而实施数量限制的规定,根据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国际收支协议中的国际收支目的而实施数量限制的规定,以及根据为国际收支目的而采取的贸易措施的1979年宣言,暂时保留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和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另外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成员方在规定时期内废除有关的投资措施存在特殊困难者,经过货物贸易理事会的评审,可以延长过渡期限。 三、过度期投资措施安排 在WTO协定生效后的90天内,各成员方应将其正在实施的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不相符的所有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通知WTO货物贸易委员会。从WTO协定生效之日起计算,各成员方取消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不相符的投资措施的过度期限为: 1.发达国家成员方2年。 2.发展中国家成员方5年。若有些国家确有困难,经证实后可延长过度期。 3.最不发达国家成员方7年。 4.在WT0协定生效前180天内开始实施且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不符的投资措施应立即予以取消,不再享受过度期。 为了保证新建企业与已建企业公平竞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对新建企业仍可适用原投资措施:(1)新建企业与已建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同。(2)有必要在新建企业与已建企业之间避免造成扭曲的竞争条件。但实施以上两种情况应通报货物贸易理事会。另外,对新建企业实施的投资措施要同对已建企业实施的投资措施一同取消。

扩大投资的措施篇9

论文摘要: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政策”(以下简称TRIMs措施)。为促进国际投资的健康发展,加强投资活动的国际协调与合作,1986年6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提议下,国际投资问题被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最终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论文关键词:WTO法律框架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 WTO法律框架中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以下简称《协定》),英文为《The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以下简称《TRIMS》) ,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在国际投资领域所达成的惟一一个全球性、实体性的多边协定,也是乌拉圭回合谈判就服务贸易、国际投资和知识产权三个新议题所达成的协定中最简短的一个。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政策”(以下简称TRIMs措施)。笔者就WTO法律框架中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谈点浅见。 一、《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的由来 国际贸易是商品在各国之问的流动。伴随着商品的国际间流动,必然带来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产生一些国家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投资。并且,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会相应使国际投资的规模扩大。二次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日益活跃,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都在扩大,对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采取各种管理措施。这些措施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获取国际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国际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这些措施不适当的运用也会在某些情况下改变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正常流向,从而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产生扭曲和限制作用。因此,为促进国际投资的健康发展,加强投资活动的国际协调与合作,1986年6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提议下,国际投资问题被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最终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仅适用于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而与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则不属于适用的范围。所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是指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在投资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包括鼓励和限制两个方面的内容。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在不违背GATT有关原则的前提下,达到以下目标:(1)为资金的跨国流动提供便利,以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与自由化。(2)确保自由竞争,以加速所有贸易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3)照顾发展中成员方,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成员方在贸易、开发和财政方面的特定要求。 二、禁止使用的投资限制措施与一般例外 凡不符合GATT的国民待遇原则或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各成员方国应禁止使用。 1.不符合GATT国民待遇原则的投资措施。主要包括当地含量要求、制造界限和贸易平衡要求。其具体规定:(1)要求外商投资企业购买或使用国内产品或由国内供应的产品,不论其具体要求是规定特定产品、产品的特定数量或价值,还是规定该企业生产的一定比例的产品数量或价值。(2)限制外商投资企业购买或使用进口产品的数量,并把这一数量与该企业出口当地产品的数量或价值相联系。 2. 不符合GATT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包括产品指令要求、外汇管制要求、制造界限要求、当地成分要求、贸易平衡要求和国内销售要求等。其具体规定:(1)限制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其生产所使用的或与其生产有关的产品或将进口量限于企业出口其产品的数量或价值。(2)通过对外商 投资企业使用外汇的控制,限制企业进口其生产所使用的或与其生产有关的产品,即将企业使用外汇的额度限定在其出口净得的外汇之内。(3)限制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其产品或为出口销售其产品,不论具体规定产品、规定产品的特定数量或价值,还是规定其生产的一定比例的数量或价值。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规定,1994年GATT的所有例外规定均适用于本协定的规定,即因安全保障、国际收支困难等原因而采取的进口限制,可以作为该协定的一般例外。《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生效后的5年内,货物贸易理事会对协定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审,并视具体情况提出修改建议,同时考虑该协定是否需要补充有关投资政策和竞争政策方面的规定。 协定还规定,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可以在某些方面享受特殊的优惠。具体表现在,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可按照GArrr有关规定为建立特定工业而提供必要的关税保护、为国际收支目的而实施数量限制的规定,根据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国际收支协议中的国际收支目的而实施数量限制的规定,以及根据为国际收支目的而采取的贸易措施的1979年宣言,暂时保留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和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另外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成员方在规定时期内废除有关的投资措施存在特殊困难者,经过货物贸易理事会的评审,可以延长过渡期限。 三、过度期投资措施安排 在WTO协定生效后的90天内,各成员方应将其正在实施的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不相符的所有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通知WTO货物贸易委员会。从WTO协定生效之日起计算,各成员方取消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不相符的投资措施的过度期限为: 1.发达国家成员方2年。 2.发展中国家成员方5年。若有些国家确有困难,经证实后可延长过度期。 3.最不发达国家成员方7年。 4.在WT0协定生效前180天内开始实施且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不符的投资措施应立即予以取消,不再享受过度期。 为了保证新建企业与已建企业公平竞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对新建企业仍可适用原投资措施:(1)新建企业与已建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同。(2)有必要在新建企业与已建企业之间避免造成扭曲的竞争条件。但实施以上两种情况应通报货物贸易理事会。另外,对新建企业实施的投资措施要同对已建企业实施的投资措施一同取消。

扩大投资的措施篇10

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再到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无不谈及“4万亿”;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各网站的要闻头条,更是无一例外的均为“4万亿”。

正如专家所言,4万亿,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大调整,还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转变为以内需拉动为主;更重要的是,4万亿,体现了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承诺,体现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纲领;同时,4万亿,还体现了中国政府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表现出了负责、高效和睿智的大国风范。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务院总理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十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两年内),约需投资4万亿元。

会议提出,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明确要求,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此消息后的第一个交易日(11月10日),沪深股市强劲上扬,沪指大涨7.27%。投资者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一消息在全球范围内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英国《每日电讯报》11月10日发表文章《中国救市计划被赞为对人民的新政》,称“中国出台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不仅让亚洲市场兴奋不已,也向外界传达了一个强烈信号”;同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中国的新政》:“中国宣布了一项庞大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此举广受经济学家和投资者的欢迎。”

同时,多种亚太、欧洲股指受此影响纷纷走高,11月10日,日经225指数、伦敦FT100指数、法兰克福DAX指数、巴黎CAC40指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扬。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项措施,可以说是近年来力度最大、动作最快的一次政策行动,充分体现出中央保增长、保民生的坚强决心。中央经济刺激方案的推出,意味着我们应对世界金融经济危机、遏制和扭转国内经济加速下行有了正确的行动计划。”“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开忠教授分析道。

中国经济转型启幕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压力,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下行。

首当其冲的是出口。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显示,10月份中国出口总值128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2%。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比9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也开始下滑。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GDP同比增长9.9%,近两年来首次放缓至个位数。此外,第三季度单季增速为9%,相比前两个季度,增速放缓有所加速。

在出口、GDP“双滑”的同时,内需却仍然是拉而不动。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消费占GDP比重逐年滑落,我国社会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在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2005年降为52.1%,而2007年比重降到了只有36%左右,达历史最低水平。

而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4%,同比加快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9%,仅加快0.2个百分点。

在中国经济面临下滑风险的背景之下,扩大内需十大措施的出台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学者认为,十项措施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倚重外贸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开始正式向内需型经济转型。

“现在我们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经济转型的一个很重要内容是GDP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务院审时度势,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非常及时,也非常有必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员陈剑波接受采访时表示。

4万亿资金从何而来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4万亿元投资中,有1万亿元由中央直接投资,同时将带动地方、企业和金融机构贷款等多元投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完成这么大的投资规模,资金来源首先是中央财政支付,从过去经验看,一般占比为1/3,其放大效应至少为2-3倍。而更主要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这个将占较大比例;二是地方筹资,特别是投资本身有聚集效应,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包括外资进入。

目前,我国的国债仅占GDP的不到20%,即使以新国债支付全部4万亿元的新减税及开支计划,国债占GDP比率仍将低于35%,远不及美国的75%、日本的150%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比例。根据我国现实GDP水平和财力,提升赤字的空间仍较大。“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元,今年应该能够达到6万亿元以上,完全能支撑这些投资。”孙玉栋认为,加大财政支出是现阶段刺激经济所必需的,但政府投入更要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其他配套资金跟进,比如商业银行贷款支持、地方财政配套、国际金融机构资金等。从短期看需要中央财政投资先期导入,从长期看则将带动广泛的民间投资。

4万亿投资可成就6万亿GDP

4万亿的投资,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回报?

据杨开忠教授估算,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在未来数年总共带来6万亿以上的GDP,相当于2007年广东、上海、浙江三省市GDP的总和。他提出,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这种乘数效应,一方面,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必须着力于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大的项目;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扩大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

为加快建设进度,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紧急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这1000亿元中央投资安排的方向和重点,已确定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同时要加快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11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在会上指出,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主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非常突出。一是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安排了100亿元;二是用于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340亿元,占到了1000亿元的1/3;三是用于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250亿元;四是用于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安排了130亿元;五是用于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安排了120亿元;六是用于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安排了60亿元。这六方面大致可以分解为40个左右的分项。这些投资的安排在中央出台这项政策以后已经迅速地与各个部门和各个地方见面,很快会落实到项目上。

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易导致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抵消作用。那么4万亿如此巨大的投资,会不会导致民资的萎缩,造成实际的经济拉动效果打折?

“这是要充分注意调动和扩大民间力量,避免国家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形成国资带动民资的巨大合力。”杨开忠教授说。

此外,“从份额来讲,4万亿的投向将偏重民生和基础设施工程,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不重要,主要是因为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能直接带动消费需求。”杨开忠教授分析道。

各部配套措施出台 铁路投资先行一步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1月11日表示,中国最近推出的规模创纪录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足以确保中国经济实现8%至9%的较快增长,这也是中国在当前的特定时期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最大贡献。林毅夫表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已经足够了”,这已经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规划和落实好这些投资。

其实,在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措施没有公布之前,中央政府核准包括铁路、公路及机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消息已经公开。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介绍说,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复的铁路投资额已经达到两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超过了1.2万亿元。

按照2006年通过的《铁路十一五规划》显示,到2010年主要目标为:建设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十一五期间的铁路投资规模为1.25万亿。

而如今,铁路投资规模被进一步扩大。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介绍说,今年后两个月,有34个准备充分的铁路建设项目有可能被批复,规模达3800亿元。而明年计划完成投资达到6000亿元。另外,明年还准备新开工项目约70个,投资规模约1万亿元。

“最近几年,是中国铁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今后三年铁路计划投资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杨忠民表示,“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明年计划完成的6000亿元基建投资规模,可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估计对GDP的拉动可以达到1.5个百分点。”

关于投资铁路建设的收益,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沈家文博士向记者算了一笔帐,每投资铁路1000亿元,对钢材、水泥等原材料需求可产生约380亿元,对制造业的需求约200亿元。

“目前我国钢铁、水泥等行业因出口受阻,产能也出现过剩。铁路建设投资对于这些行业,都将产生巨大的刺激作用;甚至还将对沿线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系列产业具有长远的带动作用。中央政府所作出的提升铁路建设投资的决策,是顺应时势的一个重要决策。”沈家文博士说。

其实,铁路投资只是我国整个投资的一部分。在国务院定调之后,其他各部委也纷纷出台具体的相关措施。

水利部11月11日召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四季度新增200亿元中央水利建设投资任务,预计将于春节前完成资金下达,方向为:优先安排5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51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30亿元用于前期工作完善的32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安排30亿元用于粮食主产省208处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国家能源局则投资总计1885亿元的油气、核电项目将领衔新一轮国内基建热潮。其中930亿元、含香港站点的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将开工,投资955亿元的广东阳江和秦山核电扩建工程获得国务院核准。

环保部党组书记、部长周生贤透露,今后3年,中国将从各方筹集1万亿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

过去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用于环保的投资在不断提升。据环保部统计,“七五”期间环保投入只有476.42亿元,而到了“十五”期间,环保投资超过7000亿元。与此同时,环保投资占GDP比例逐渐升高,1999年首次突破1.0%,2004年曾占到当年GDP的1.4%。

今年陷入低迷期的航空业似乎也能看到一丝曙光。中国民用航空局透露,今年中央将增加300亿元的投资来新建、改扩建机场,明年和后年还将有每年超过2000亿元的机场新开工项目。目前,民航在建项目投资规模为1000亿元。

同样是11月12日,交通运输部召开“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电视电话会议。交通运输部获得了100亿元新增投资,将分别投向用于改善民生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国家高速公路建设。

投资民生是首要重点

中央此次出台的十项措施,按照“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灾后重建、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分为六类。细深究,这六类工程其实也都是围绕“民生”而展开的。

“十大措施中,把‘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放在了十项措施的第一条,显示民生的重要性。”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分析,民生是十项措施的最大特色,老百姓将从十项措施中直接受益。

记者还注意到,在直接关系民生的措施中,第八条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确提出要“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其实这种直接对农民的补贴,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比如对于农民的农资、粮食等项目进行的国家直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钢明说:“国家把给予农民每亩地20元、30元的粮食直补,都直接打到了农民存折上。以一家5口人计,一年加起来就补了500多元。农民可以随时把钱取出来消费。”